关键词教学法

2024-06-27

关键词教学法(精选12篇)

关键词教学法 篇1

关键词的本质是信息的简化、定位与匹配。有效的关键词可以帮助人们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这,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复习、运用知识的效率和效果都极有帮助。

一、新授课中的关键词:打通脉络

近年来, 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新授课中运用广泛。这一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 在运用过程中, 有些教师过分注重情境本身, 对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 导致一堂课上完, 学生情感方面获得了触动, 但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却还很陌生, 更不用说课文的思路和脉络了。笔者以为, 学科思维的培养与情感的熏陶同样重要。为此, 笔者将关键词教学法融于情境教学法中, 加强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具体做法包括:用关键词提炼课文的整体框架, 主要由教师来执行;用关键词归纳课文的具体内容, 由师生共同完成;用关键词构建课文的脉络, 由学生完成。

1. 提炼课文整体框架

(1) 提炼通俗易懂的关键词。通俗易懂的关键词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记忆特点,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教材以单元、课、框题的形式将相关内容组合在一起。单元、课、框题的内容本身或经过提炼就可以成为新授课中的关键词。例如,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的三个关键词“成长在社会”“融入民族文化”及“笑对生活”, 便是本单元三课的标题。在上新课前, 笔者会有意识地请学生关注这些标题,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框架。

(2) 阐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框架, 教师需要进一步阐释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前述第一单元的三个关键词的联系是:“成长在社会”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 “融入民族文化”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与中华民族及祖国的关系, “笑对生活”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与我们自己的关系 (应对挫折与压力) 。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本单元的框架。

2. 归纳课文具体内容

(1) 调整内容, 方便理解。在上课时, 笔者会将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以学生较能理解的顺序展开。有时是调整框内的顺序, 有时是将其他几课中的内容融入到本框中提前上, 有时是将本框的内容融入其他课文中延后上。例如第一框“感受社会变化”, 笔者并没有按照文中的思路“感悟生活变化、体验现代文明”来上课, 而是按照“我们生活的变化—我国取得的成就—我国存在的问题—我国未来的目标”这个思路来上课。这样的安排, 比较符合学生的理解习惯。

(2) 师生合作, 归纳关键词。在上课时, 每一部分的内容都需要用关键词来概括。关键词可以是教师呈现, 但大多会请学生来概括。例如在“我们生活的变化”部分, 笔者在上课时呈现了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变化, 然后由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归纳, 学生归纳出关键词———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 且进一步归纳出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 文化生活包括学习休闲玩乐, 政治生活包括权利和制度。这些关键词既简洁明了, 也提炼出了核心内容,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构建课文清晰脉络

关键词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知识脉络的有力帮手。在新授课的最后时间, 笔者会请学生以知识框架的方式写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师事先将板书擦掉, 且笔者课堂上不要求学生抄板书) 。在回忆与书写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温故”, 还能“知新”, 得到不同的体会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释疑”, 发现困惑, 解决疑问。事实证明, 大部分学生写下的主体脉络和教师的上课思路是一致的, 在分支脉络上会稍有不同, 而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结果。同时, 用关键词来建构的框架也将复杂的课文内容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在运用时学生很容易顺藤摸瓜, 定位到需要的地方。

二、复习课中的关键词:连起知识

中考知识点众多, 但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甚至是重复的。这些知识就像是一粒粒形状各异的珍珠, 散落在学生的眼前。若没有一定的线索或规则, 学生要找出其中特定的一颗或几颗十分困难。若是将这些珍珠以某种线索分门别类串联起来, 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关键词教学法就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1. 有效分类, 简洁提炼

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分类, 并以关键词概括类别, 是“串好珍珠”的前提。笔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从知识类型角度及知识内容角度来进行分类。

从知识类型角度, 可以将知识点提炼为以下几个关键词:概念类 (是什么) 、原因类 (为什么) 、意义类 (为什么) 以及行动类 (怎么办) 。从知识内容角度, 可以将知识点提炼为以下一些关键词:法律、权利义务、遵纪守法、自我保护、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诚信、助人、艰苦奋斗、理想、合作、挫折、学习、成才、国际等。

2. 寻找相关, 珍珠串联

提炼出类别关键词之后, 接下来就是将与关键词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教学中, 笔者以专题复习及知识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串珍珠”。

专题复习是中考复习常用的一种方式, 笔者采取的是“巩固”式的专题复习, 即以提炼出来的关键词作为专题、结合导学案进行专门复习, 将与关键词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例如文化专题,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知识点也能以关键词概括) 有文化含义、文化作用 (对民族、对国际竞争、对现代化建设) 、文化建设、民族精神、科教兴国、道德建设。

对相关内容比较多或比较复杂的关键词, 笔者以专题复习的方式进行。对于相关内容较少或简单的关键词, 则是在评讲课上以知识联想的方式进行。例如题目中涉及关键词艰苦奋斗时, 请学生联想与艰苦奋斗有关的关键词, 然后再看书进行验证。为了便于记忆, 这些知识也以关键词的形式概括, 例如以艰苦奋斗串联起来的“珍珠链”包括精神奋发向上、工作开拓进取、生活勤俭节约、初级阶段国情、资源形势严峻、实现理想途径等。

三、练习课中的关键词:高效解题

掌握课本知识是学生高效解题的基础, 读懂题目则是前提, 而关键是将题目信息与课本知识匹配起来。在练习课中, 笔者运用关键词教学法引导学生读懂题目, 并完成匹配工作, 准确有效地找到相关知识来答题。

1. 第一步:寻找

引导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首先要做的事情。题目中的关键词一般包括指明范围的关键词、提示题型的关键词、隐含内容的关键词。

指明范围的关键词一般都显而易见, 学生很容易找到, 例如“请运用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相关知识”的关键词便是九年级第三单元, “体现了《亲近社会》中的什么知识”的关键词便是亲近社会。有些题目中并没有明显提示范围的关键词, 那就需要根据提示内容的关键词来确定范围了。

提示题型的关键词一般不怎么明显。这里的题型指的是政治的三类题型:事实题 (是什么) 、原因意义题 (为什么) 及行动题 (怎么办) 。与事实题相关的关键词一般有现象、什么、哪些等。与原因意义类相关的关键词一般有理由、原因、为什么、道理、作用、重要性、意义等。与行动题相关的关键词一般有怎么做、如何、怎样、对策、措施、启发、启示、方法等。

隐含内容的关键词一般也不怎么明显, 有的出现在材料中, 有的出现在题目中, 有的则需要分析得出。例如2013年苏州中考题“我市应如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中的关键词不怎么明显, 学生需对题目进行分析:提高居民收入应是经济建设中的内容, 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而得出此题的关键词应是“共同富裕”, 需联系共同富裕的知识才能答出。

2. 第二步:匹配

找到关键词, 还要引导学生如何综合运用关键词将题目与课本知识相匹配。例如上题找到“共同富裕”这个关键词, 就能找到范围是九年级第10课第三框, 但还不能找到答案是什么。这就需要找到另一个关键词“如何”。这个关键词提示了此题是属于行动类题目, 即怎么办题目。这样在第三框中, 学生就很容易找到“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答案, 以此答题就正确了。运用关键词来分析题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分析、搜索与匹配, 快速高效地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 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关键词教学法 篇2

如果说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行动的话,那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风潮云涌的课堂变革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实践探索。许多行动可能起于基层学校间朴素的交流、学习、借鉴和推广。但从深层看,这一切都源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对当前“重教轻学”的教育现实的积极反思。

虽然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一潮课堂改革的垓心在山东、江苏等地,但朴素的浙江一直没有停止过克服“重教轻学”问题的努力。

据余文森教授对国内主要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综述,我省金华一中是全国最早提出“学案”概念,并开展“学案教学法”实验的学校。他们于1997年秋提出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这一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从教育思想与教学智慧看,这在当时是国内领先的。

站在今天看,课堂变革的关键变量有三,一是重视预习,引导自学的“学案”;二是促进学生人人处于学习状态的课堂学习组织机制(如小组合作学习);三是“把知道的说出来”的展示性学习。带着这三个变量,分析这些年浙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我们发现有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学案导学”。从1997年到2007年,基层很多学校自发开展以学案导学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它反映了老师从“备教”转向“备学”的进步,同时与原来的课堂教学组织习惯比较相近。它突出了对学生学的支持,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雏型。像长兴实验初中就坚持了近十年的学案研究,他们的提法叫“助学单”。嘉兴21世纪外国语学校的“讲学稿”研究在课改之初的嘉兴也小有名气。据估测,全省各地开展类似教学改革的学校至少有二百多所,以初中为主。尽管很多学校的提法不尽相同,但这些自发探索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相近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有些学校的学案编制与运用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学案练习化”、“学案成人化”等现象。不过,越来越多的基层教研室开始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并开始一些区域性的推广活动。宁波慈溪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县(市、区)。

第二个关键词是“展示课堂”。2007年左右,全国各地许多学校慕名前往山东学习杜郎口经验。杜郎口中学以“预习+展示”为主要特点的课堂确实让很多老师耳目一新,为之兴奋。当然,心动的学校多,行动的学校少。不过,浙江还是涌现了一批像路桥二中、杭州勇进中学、义乌后宅中学等勇敢的先行学校。在这些学校中,课堂学习组织与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性学习等让一批中等程度的学生变得活跃,让学习落后的同学也无法“休眠”。他们的努力,拉开了浙江这一轮课堂变革的序幕。

第三个关键词是“先学后教”。2009年,面对真实变化了的课堂,我们开始解理课堂变革的学理与机制。“先学后教”是当时的一个响亮口号。从“课堂教学”到“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是对课堂活动的进一步厘清。全省各地相继涌现了像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安吉昆铜中学、宁海西店中学、衢州新星学校、仙居二中、莲都外国语学校等一批有鲜明改革意义的城乡初中的典型,以及义乌廿三里二小、萧山第六高级中学等小学段与高中段的志愿探索者。义乌市、台州市路桥区、江山市成为全省最早区域推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地区。

因为人们容易将“先学后教”简单理解成时间的先后,所以对“先学后教”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不过,我们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应该视为逻辑的先后,其实质是“以学定教”。其实,“先学后教”的探索,并不是今天的新生事物。回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教学实验与成功经验,它们的共同价值是“学生学习为先”。就连钱梦龙老先生的经典课例《故乡》,也被读出其中“先学后教”的思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先学后教”其实是教与学的关系的返璞归真。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提高了学习难度,增加了“先学”的困难,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夸大教师教的作用,而无形间剥夺了学的机会。第四个关键词是“学习指导”。其实,推动课堂变革,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条件。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所以,加强学习指导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支持性课题。学习指导一方面反映在学科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及时诊断与针对性指导。另方面反映在教师对学生通用学习方法的指点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2005年至2007年,台州市就以地方课程《学会学习》的形式,区域性地推动学校学习指导工作体系的建立。温州市实验小学开设的小学整理课,就是一种有指导的自修课,一项旨在让学生在整理中学会学习的实践。嘉兴市南湖区最近启动的“基于学习力培养的区域性教学改革”是我省最近兴起的学习指导研究项目。

第五个关键词是“作业改革”。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作业属于课后学习的一个概念。但是,当我们的课堂观发生改变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大量学习是寄附在具体任务中的。作业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它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全程中。改革作业,可能正是变革课堂的重要支点。仙居县的十年作业改革在去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杭州市上城区、桐庐县、温州市龙湾区以及全省各地的许多学校都在把作业改革作为区域教学改革的重点。杭州市萧山区在组织自下而上的作业改进活动的同时,又自上而下地推广具有导学意义的新概念作业。这一研究方向可能会让课堂变革实践有更为具体的“着陆”。

目前,全省各地还有安吉县、绍兴县、湖州市南浔区、舟山市普陀区等地正在从不同角度,推动区域性的课堂变革行动。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丛林”,我们要防止将教学经验模式化,不能东施效颦地进行模式的简单推广。而要从这些实践中梳理的课堂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体现教学之道,超越操作形式的教学改革。

如果说,浙江课堂变革的前期实践是在“先学后教”的旗帜下,自下而上地兴起与集聚的;那在展开与推广的今天,我们开始有了更为多元的经验,但他们共同坚持的是“以学定教”的原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

面对当前课堂变革的大势,和基层学校如火如荼的响应。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理性借鉴先行经验,积极培育本土典型。努力形成实践流派,百花齐放并蓄兼收。

关键词教学法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关键词阅读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66-01

关键词,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能精练体现内容和主题的核心词语。关键词阅读教学法是一种实现文本深度解读的重要方法,它以文章关键词的解读分析为切入点,强调词语的反复涵咏,深入品读,通过挖掘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重要内涵,领悟文章的内在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主旨。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关键词阅读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牵出对文本全篇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

一、提炼文本线索关键词,把握文本整体

文本线索,即文本脉络,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任何作品,不论其篇幅长短,不论是写人或写事,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找到了作品的线索,便可理清文章脉络,进而领会作品主题。因此,在运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巧抓文本线索中的关键词,以把握文本整体。如《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可谓意义深远,发人深思。文章开篇立论“学者必有师”,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通过三组正反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有力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最后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因此,全篇可提炼出两组关键词:“师”和“从师”,具体的教学思路,可设计为:何谓“师”→为何“从师”→以何为“师”→“从师”何益→如何“从师”,如此设计,文本脉络理顺了,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清晰明了。

二、提炼文本内容关键词,把握文本重心

怎样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本重心呢?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文本主要内容时能够提炼关键词。对于一些阅读难度较高的文章而言,学生常常会“读了后文忘了前文”,因而难以把握文本重心,无法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内容中提炼关键,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内涵。如《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时所作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这篇辞体抒情诗,可以说是陶潜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作者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躬耕田园、简朴自在的家居生活的再现,清新素雅、清幽秀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追求自由、向往田园生活的感情。该诗从内容构成上分析,重点抒写了诗人 “归去”时的如释重负和决然情态以及 “归来”过程中的欣喜之情和恬淡洒脱之态。因此,全诗可以提炼出两组关键词:“归去”和“归来”。这样可将教学思路设计为:诗人为何归去→归去时心情如何→归来何处→归来后心情如何→归来后的生活如何→明“归来”之志。如此处理,既能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提炼文本情感关键词,把握文本倾向

文本情感的把握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本内涵的重要环节。一篇文章无论行文方式如何,材料选取如何,作者都会在字里行间流露他的或喜、或悲、或忧、或思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倾向的宣泻,表达文章主题。因此,在运用关键词阅读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文本情感关键词,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倾向。如苏轼的《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一些情感关键句来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四、提炼文本主旨关键词,把握文本主题

文本主旨,主要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也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品的主旨往往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沉意蕴,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提炼。文本主题的把握是对作品整体的把握,提炼文本主旨关键词,就是对作品中表现主题的关键句子、段落进行解读,通过分析文章的思维过程,感知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创作意图,进而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中心主题,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如郁达夫的散文佳作《故都的秋》,感情浓厚,意境深远,意味隽永,文章开篇就点明了秋的意境的主题:“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认真领会,可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于是可以提出这样几个主题关键词:“清”、“静”、“悲凉”,作者通过对这三个意境的景致描写以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对比,写出了故都的秋独有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感,同时蕴含了作者对普通卑微生命的关注与赞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独特理解。

例说语文关键词教学 篇4

语文关键词教学, 它是一种教学策略, 指在语文教学中, 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来设计课堂教学, 选择课文关键词, 通过编排关键词序列, 带领学生深入语境, 品味和感悟课文的核心内容, 体会文本言语的意义和意味。

一、关键词的选取

关键词主要来自文章的正文, 此外还可以来自与文章相关的材料, 比如文章前言、课文注解、课后习题、相关资料等。如在《潼关怀古》一课中, 我从正文中选取了“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四个关键词。而在《大雁归来》一课中, 我选取了“野性”、“窥探”、“顾忌”三个词语, 其中“窥探”、“顾忌”来自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这两个词虽在课后出现却不能在正文中找到。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 一篇文章选取的关键词一般在三个至五个之间为宜, 但并非一成不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潼关怀古》我选了四个, 《大雁归来》我选了三个, 而《水调歌头》, 我主要抓住这首词的小序中“兼怀子由”中的一个“兼”字。因此, 关键词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文章本身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关键词选取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选取关键词, 首先要遵循关键词指向性原则, 即关键词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意义 (实现教学目的) ;其次遵循关键词单义性原则, 即一个关键词对应一个方面, 也就是每个关键词对应文章的某项内容;再次要遵循关键词合成性原则, 即把几个关键词合起来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或实现一个完整的目的。

选取策略一:从文本内容出发

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由此可见, 诗文的“眼”实质上是关键词, 而且是核心关键词。但是一篇文章确定一个核心关键词往往还不够, 还要寻找与核心关键词相关的拓展关键词。在《潼关怀古》中, 核心关键词是“苦”,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 便于课堂教学, 我还选择了三个关键词“山河表里”、“宫阙”、“踌躇”, 而这三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文章三个方面的内容。“山河表里”主要让学生明确潼关险要的地理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潼关不仅仅是一个关口, 还是兵家必争之地, 暗中铺垫了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的事实。“宫阙”主要让学生明确本曲作为怀古诗歌的一个情感牵引点, 暗中铺垫朝代的更替让百姓饱受土木之苦的真相。“踌躇”主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内心之苦。三个关键词分别代表了不同方面的含义, 而三个关键词又紧紧围绕“苦”字, 为学生理解“苦”作了充分的铺垫, 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

选取策略二:从教学目标出发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对于文本, 存在着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的可能, 因此在确定关键词时不一定要拘泥于作者的本意、文本的本意, 应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以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关键词。

比如《大雁归来》, 许多教师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环保主题”, 但是在阅读中我发现, 作者利奥波德花了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大雁的鸣叫和飞翔, 在我看来, 自由鸣叫和自由翱翔是大雁的天性, 这和文章最后提到的“野性”———天性, 是一致的, 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解读把本文的核心关键词确定为“野性”, 而为了表达对野性的理解, 我又确定了“缄默”、“窥探”, 其中“缄默”对应大雁的鸣叫, 用大雁面对人类的“缄默”和它面对大自然的喧闹形成对比, 探讨“野性的丧失”;而“窥探”对应大雁的飞行, 用大雁面对人类时的“顾忌”和它们面对大自然时的翱翔形成对比, 再次强调“野性的丧失”, 从而通过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加深对“野性”的理解。

二、关键词的排列

关键词的排列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注意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做到层次分明。在排列时, 力求做到有利于明确文章的思路文脉, 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防止肆意割裂文本, 语文关键词教学更要注意关键词的排列, 关键词只有经过优化组合排列, 才显匠心独运, 课堂才新颖别致, 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词排列恰当便可达到课堂教学逐层递进、逐层深入, 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

我在教学《潼关怀古》时从文中四个关键词“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入手, 便是根据文章的文脉和学生的接受特点以及课堂操作的需要, 依次进行组合排列的。这四个关键词基本上按照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排序, 不过“宫阙”和“踌躇”的位置是调整过的, 之所以把“宫阙”安排在“踌躇”前面, 是因为课堂教学的需要, 因为“山河表里”对应的是百姓“战争之苦”, “宫阙”主要对应的是百姓的“劳役之苦”, 而“踌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作者慨叹百姓苦的情感,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既总结了前面的百姓之苦, 又引出了“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经过调整之后, 教学环节便可取得层层铺设、层层递进的效果。

三、关键词的定位

试以笔者《潼关怀古) 的教学实例来详说之。

1.关键词:文本密码。

词语构成了文本, 关键词是文本的密码, 关键词教学就是借助关键词走进文本。

关键词“山河表里”教学片段

师:谁来说说“山河表里”的意思?

生1:“山河表里”是指潼关外有黄河, 内有华山。

师: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

生2:“表”是外面。

师:对, 现在有个词语叫外表, 表就是外的意思。

师:“山河表里”在课文中用来修饰什么?

生3:潼关路。 (生读“山河表里潼关路”。)

师:其实这句诗就是一幅画, 你可以想象, 这里有一座山, 还有一条河, 山的外面, 河的里面是潼关路。

(教师边说边画。见图一)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这里的山的?

(生齐念:峰峦如聚。)

师:河呢?

(生齐念:波涛如怒。)

师:你们再看这幅画, 觉得我这样画对吗?

(生陷入思考。)

生1:我觉得老师这样画不对。“峰峦如聚”说明山很多, 但是你这里才画了一座山, 应该多画几座山。

(教师在原来山的左边、右边零星画了几座山。见图二。)

师:这样画对了吗?

生2:不对, 山与山离得大远了, 应该靠近些。

(师在原来的山上紧紧画上几座山。)

师:原来这个“聚”字除了说明山多, 还有说明山靠得紧的意思。那我这个河画得对吗?

生3:也不对, 课文中说的是“波涛如怒”, 波涛应该很大, 但是你画的很平。

师:那应该怎么改呢?

(生笑着说:画些波浪。)

(师按照学生的说法画, 但摇头表示不满意。)

师:这里说“波涛如怒”, 黄河会愤怒吗?

生 (众) :不会。

师:不是黄河愤怒, 其实是张养浩愤怒了。该怎么画呢?我昨天研究了半天, 发现用破碎的、滴血的“心”才能画出怒, 其实作者的心何尝不是在滴血呢?

师:潼关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 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 可见潼关地势非常险要, 险要到什么程度呢?有个成语可以来形容。

(幻灯显示: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师:潼关不仅险要, 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 只要突破潼关就可能得到天下, 于是便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于是谁都想占领潼关, 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 变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场。 (幻灯显示:潼关战场。) 历史上记载, 从秦到清每个朝代都在潼关发生过战争, 每次死伤人数多达十几万。而这些士兵都来自民间, 都是老百姓。

简评:“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许多教师在教这个句子的时候, 一般是抓住“聚”和“怒”两个字, 引导学生品味感受。然而从行文来看, 这两个字并非关键词, 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没有炼字痕迹的“山河表里”, 而“聚”和“怒”不过是对“山河表里”的补充。“山河表里”在这里突出潼关的地理位置的险要, 从而明确这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暗含着作者潼关“怀古”的缘由。可以说“山河表里”这个关键词是这首曲子的一个密码, 只有破译了这个密码, 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从语文关键词教学角度来说, 寻找关键词就是寻找文本密码, 而破译密码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关键词:文化基因。

语言蕴含文化, 而词语蕴含文化尤为突出。关键词是文化基因, 语文关键词教学便要借助关键词帮助学生复原文化基因, 追寻文化传统。

关键词“宫阙”教学片段

师:“宫阙”是什么意思?

生1:“宫阙”是宫殿的意思。

师:对。实际上, 宫、阙还是不同的, 宫是宫殿, 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场所;阙是王宫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是国家发布法令的地方, 所以宫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 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生齐读: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师:课文提到的宫阙是什么时候的宫阙?

生2:秦汉的宫阙。

师:是秦汉百姓的宫殿吗?

生3:不是, 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师:是秦汉百姓修建而由皇帝享用的宫阙, 秦朝有哪些有名的宫殿?

生4:阿房宫, 咸阳宫。

师:假如现在时空倒流到秦朝, 你们都是秦朝的百姓, 秦始皇把一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们, 请你们全班的“百姓”去修建他的咸阳宫, 你们愿意去吗?

(生有的说去, 有的说不去。)

生1:不去, 因为太苦了, 每天都要劳动, 还会被那些监工打。

生2:不去, 去了说不定会死。

生3:不去, 苦。

生4:还是去吧, 不去的话肯定会被他打死, 如果去了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年。

师:好死不如赖活啊!那我再问一次, 去还是不去?

(生马上大声齐喊:不去!)

师:来人啊, 统统给我抓走, “女百姓”也不要放过。你们想, 反正都被抓去了, 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 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 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做, 想早点干好早点回家, 你们觉得你们要多少年能把咸阳宫建好?

生1 (小声说) :大概要30年吧?

生2:我想30年肯定不够, 应该要50年吧。

师:再大胆地猜猜。

生3:100年?

生4:500年?

(生笑。)

师: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当初修建咸阳宫, 秦始皇动用了四五十万人, 用了好几年才盖好。你们全班才50个同学, 是他们的万分之一, 他们用了几年才完成, 你们大概要千几年吧。如果你们能活到现在, 干了2000多年, 我想咸阳宫的地基说不定还没打好呢。

(生笑。)

师:咸阳宫, 几十万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建好, 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 汉朝开始了, 又建了宫殿, 然后又变成了土。就这样宫阙毁了又毁, 百姓建了又建。

关键词“踌躇”教学片段

师:“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

(生齐读:望西都, 意踌躇。)

师:望了西都, 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 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我找了些诗句, 大家看 (幻灯显示) :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

南登霞陵岸, 回首望长安。

———王粲

师:这些诗人离开长安, 心里为什么这么难受呢?

生1:长安是当时的都城, 他们离开了长安, 就是远离当时的朝廷, 所以他们难受。

生2:我来补充, 李白是以“迁客”的身份离开朝廷所在的长安来到长沙, 说明他是被贬官了, 李白应该是为自己被贬官而难受。

师:说得很好, 其实不仅李白如此, 其他的几个诗人也是这样, 他们都是为自己不能在朝廷为官而难受, 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

那么, “望西都, 意踌躇”, 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生齐读:望西都, 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生1:张养浩伤心的是宫阙都作了土。

师:秦汉的宫阙倒了, 作为元朝的张养浩有什么好伤心的呢?谁有自己的理解?

生2:张养浩伤心的不仅是宫阙变成了土, 还为百姓那么辛苦劳动, 那么多的心血白白付出而伤心。

生3:我觉得张养浩难过的是, 因为宫阙倒了之后, 统治者肯定又要重新修建宫阙, 而重修宫阙, 百姓肯定又要受苦了。

师:说得很好, 我觉得把三个同学的观点合起来就更完整了。张养浩不仅为宫阙成土而伤心, 还为百姓心血白费而伤心, 更为百姓即将重修宫阙的痛苦而伤心。

简评:词语的产生留下了当时社会文化、词语发展的烙印, 穿越时空, 渗透着社会变迁的印痕。每篇文章的诞生, 每个词语的使用, 无不保留着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印迹。语文作为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 语文教学要追寻文化, 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词“宫阙”作为有明显历史文化印记的词语, 对如今学生而言却有隔阂, 如能复原这个文化基因, 便能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内涵。

在汉语中, 作为意象的词语, 其文化特征更为明显。一个经典的意象, 它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包含着中国文人一贯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正如好的基因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是意象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意象还具有多义性。正因为意象的多义性, 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为解读文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望西都”作为一个意象, 承载着文人失落、不愉快的记忆。然而张养浩的“踌躇”却与众不同, 是为民而非为己。“踌躇”成为解读张养浩的一个关键。因此, 语文关键词教学, 便要求对意象进行重点解读, 从而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深刻的领悟和准确的把握, 同时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3.关键词:情感燃点。

词语蕴涵情感, 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 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

关键词“苦”教学片段

师:苦, 这个字太简单了, 我想请同学们组个词。

生1:辛苦。

生2:痛苦。

生3:苦难。

生4:疾苦。

师:总之很苦。

(生齐读: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 在古代什么事情会给百姓带来苦难?

生1:打仗,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生2:离别。

师:为什么“离别”是苦难呢?

生1:也是由战争引起的。

生2:我记得读过这样一首诗, 老妇人去打仗。哦, 对了, 我想起来了, 是《石壕吏》, 那里描述的百姓境况十分凄苦。

生3:不仅有权贵的压迫和剥削, 还收很多税。

师 (补充) :这叫苛捐杂税之苦。

生4:还要被拉去做苦力, 建宫殿、修城墙等。

师 (补充) :这些是劳役之苦。

师:“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这句历来被许多人称赞, 但是我却发现这句诗错了, “亡, 百姓苦”, 说国家灭亡后百姓会受苦, 这个好理解, 但是国家兴盛, 百姓怎么会苦呢?我觉得“兴, 百姓苦”不对, 这句诗应该改为:“兴, 百姓福;亡, 百姓苦。”

生1:国家兴盛的时候百姓也是苦的, 比如国家刚建立, 很多宫殿要建设, 百姓就要被拉去做苦力。而且建设这些宫殿的钱, 也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

生2:还有国家刚兴起的时候, 为了防止外敌入侵、保护国家的稳定需要很多士兵。这些士兵都来自百姓。

生3:还有皇宫里面需要很多人, 这样就有很多百姓被抓去做宫女和太监, 弄得妻离子散。

(生笑。)

师:看来我改错了, 可见这句诗说出了容易被人忽略的观点, 即使是国家兴盛, 百姓也是有苦难的。

师:我还看到了一句诗“兴, 也任他;亡, 也任他”, 这和“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有什么不同?

生1:“兴, 也任他;亡, 也任他”这句话比较消极。

师:对, 有句话说“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可见他不关心国家兴亡。相比之下, 张养浩呢?

生2:张养浩关心国家的兴亡, 而且还关心百姓的疾苦。

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那就是张养浩“忧国忧民”。

简评: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表现点, 仅存于文本中, 语文课堂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 通过关键词点燃心中的情感,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 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心中, 便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 读出了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 词语中蕴含的情感被充分点燃了。

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关键词教学的指向, 一是文本密码, 指向文本;二是文化基因, 回归文化;三是情感燃点, 引燃情感。尽管这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但是语文关键词教学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 让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 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 沉浸其中, 品味再三, 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过程的宗旨是不会变的。

陈钟梁老师曾说:“语文课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言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 要上得朴素自然, 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我想, 语文关键词教学也是沿着这种精神在进行。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 篇5

著名特级教师 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02 就一般状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而言,就大面积的语文课的日常教学而言,我以为如下关键词引起的思考可能比较现实。

关键词之一:技术

我们平时很少从“技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

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

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专业证书”的考查与发放,也是没有技术指标的。

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术即教学技术。所谓教师的教学素养,从教学业务的角度看,不外乎学问与技术。正是因为学问与技术的原因,从事教学的人才被尊称为教师或老师。

可以说,目前大面积上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水平问题。

淡化教学技术,不提倡教学技术,教学技术不熟练、不精湛,是危害语文课堂教学重要因素。

那么,什么是教学技术呢?

教师的一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关的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技术。如:教师自主研读教材、研读课文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作文教学的技术;日常教学中组织课堂活动的技术;试题分析以及试题编拟的技术;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的技术;积累教学资料并对教学资料进行提炼的技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技术;教学论文的写作技术;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而体现出来的基础技术,如书法、普通话、朗读、提问、课堂评点,以及教学语言的表达,等等。

就课堂教学而言,此中的核心技术有三项:

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

教材研读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高、雅、趣,有着课文解读熟练技术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挖掘、撷取与组合上都会胜人一筹。

教学设计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充分、课中积累丰富。善于教学设计的教学能够在简化教学头绪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扩展知能教学的空间。

课堂实用的技术确保着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教学尊严。一笔好写与一口好话是教师教学形象的展示,这种形象一定从某种层面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

仅从以上三项内容来看,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技术是一个非常艰困的任务。举例来说,大多数教师缺乏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整合的技术;再举例来说,国内举行过无数次的教学大赛,但即使是高层次的竞赛,也看不到有几位教师能够把中国字写得令人赞赏。这就是例证。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的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自我训练。有了这种自我训练的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着意在“技术”的层面上训练与磨练自己,于学生于教学于自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关键词之二:课文

按语文教学中通俗的话语来说,课文就是文本。

其实用“文本”来称呼“课文”实际上不是很准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这样解释“文本”:用某一种语言写成的文件;也指某种文件。课文不是文件。课文是教材。

它们是语言的美丽的海洋,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

课文欣赏,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它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教材,欣赏课文,发现其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以用于有读有写的课堂教学。我们要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为此,教师对教材、对课文必须进行艰苦的阅读。教师的这种阅读分析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课文的价值,在于它的教育教学中的积累功能、训练功能。

可惜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种种误导的原因,近年来华而不实、轻而易举的课堂教学实在是太多了,课文教学起不到它本身应该具有的多种教育教学教化作用。这种负面的影响非常深远,直接地影响着几乎一切地方的日常课堂教学,降低了大面积上的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课文,因为教学的需要,我们应该着力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领着学生深深地进行课文阅读。

第二,如何立体地利用课文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三,如何突出课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教材处理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引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反过来说就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不要动辄想到所谓的“迁移拓展”,好像是很有理由地给课文教学附加上大量的非语文的“教学内容”,那些将教学活动表面化、将思想教育刻意显性化的教学手法其实是冲淡了课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立体地高效地利用课文进行教学,关键在于要提高对课文功能的认识。课文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何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即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这是比较理想的教学层面。最好的作法是,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

语言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它天然地存在于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教学。

可从如下方面进行切实的语言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1.从专项突破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2.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

3.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句子的深层含义”„„ 4.从集聚精华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忆读式美句积累”等。

5.从语言实践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朗读吟诵”、“句段读写”、“课文集美”等。

6.从课中活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整理性语言学习活动”、“读背性语言学习活动”、“练习性语言学习活动”、“品析性语言学习活动”、“鉴赏性语言学习活动”等。

将上述策划变为教学行为,要讲究突出重点,咀嚼英华,自然灵活,优美实惠,也就是要科学而又艺术,要有一定的教学品位。

关键词之三:活动

“活动”二字,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

“活动”二字,既能表现理念,又能表现技术。

现在,在谈论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如果不谈及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创新,那就不知道少了多大的份量。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与重视: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一个是“大量”,一个是“广泛”,足见强调的力度。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所点示出来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据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现在的课堂教学在很多的时候呈现出一种尴尬场面:一方面,手法非常多,花样非常多,好像理念非常先进;另一方面,讲得非常多,贯得非常多,又好像理念非常陈旧。从“主次”的角度分析,教师仍为主,学生仍为次;从“多少”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从“动静”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总在不停地展示,学生不得不耐心地静听。

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真正地弄懂理念、转变观念,也没有真正地既有技术又有艺术地组织起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

所以我们至今仍旧必须强调、必须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充分”的问题。“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

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一是“种类”,一是“层次”。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都是可以是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

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例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课与课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阅读中的话题论证,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文体写作规律的发现与提炼等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值得指出的是,那种长时间的一问一答式的课文品读活动,因为没有多少思考的成份、欣赏的成份和探究的成份,不能说是学生真正的课堂实践活动。

关键词教学法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关键词 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25-01

一、“关键词”的内涵

所谓历史“关键词”,是从历史教材中提炼的教学内容,包括概念、事件、线索等,将历史知识简单概括为一个焦点。该焦点聚集了知识与思维,同时也发散着知识与思维。高中历史课程是高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使用符合新课改发展趋势的“关键词”教学方法,有力地消除了历史教材内容复杂冗长的局限,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学生学习更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运用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新课改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要求。新课改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为目标,课程结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繁杂、难偏、过时”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把“要学生学”的理念转变成“学生要学”。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美国、英国、中国成立的反法西斯联盟,联合打败了德国、日本的过程是漫长的,抓住联合的关键词,学生自主探究哪些国家进行了联盟、联盟的原因以及联盟的性质与结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路线明了化,学生就容易记住二战的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线索。

其次,运用“关键词”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通过概括历史文章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自主寻找一件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扩展学习思维。例如春秋时期的五霸,概括其关键词是五霸,从齐恒公称霸始,对时间、事件、称霸原因等事件进一步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找到答案,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路清晰,从而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拓展引导,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变得切实有效。

三、“关键词”教学法的应用

(一)给予学生“关键词”提示,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

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以问题的形式将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呈现出来,并以此为基础概括历史“关键词”,引导学生预习,对课文主干知识有所了解。例如人教版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提炼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引导学生找出古代中国的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宗法制,进一步明确重点,再提炼“关键词”——“分封制”与“宗法制”;接着提出简单的问题,如两大政治制度的概念、关系、特点等,使学生由“关键词”的引导去展开问题的探究,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二)通过学生自主预习

对课文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问题再进一步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与补充缺漏之处,并突出重点讲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例如人教版《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这一历史课文,学生在确立“关键词”为“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基础上,对这些概念进一步学习了解,但部分学生容易发生理解偏差,误以为《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或是把君主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混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强化历史知识,将重点难点分析概括,全面教授主干内容,使学生在“关键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三)根据“关键词”拓展新知识

教师根据“关键词”完成一课的教学内容之余,应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总结,并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新的知识点,通过练习训练法巩固旧知识并授予新知识,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去接受新的历史社会问题。例如在完成“分封制”与“宗法制”这一教学目标后,引出井田制的历史知识,将其与“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联系与区别进行总结比较,使学生对“关键词”的内涵、外延、意义更深入掌握,从而突破历史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词”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教授历史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总体上把握整体教学内容、思路与易混淆的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掌握相关延伸的知识点。因此,“关键词”教学策略值得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大力推广与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牛俊娜.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快乐阅读,2013(07):44.

[2]冯宪刚.对高中历史教学“讲授法”的再思考[J].吉林教育,2014(17):22.

[3]郑国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94-96.

童话教学的五组关键词 篇7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进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 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 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 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大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 出现于其中的“人物”并非真实存在的假想形象, 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 都植根于现实, 是生活的折射。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 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 营造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限制、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 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 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儿童明白事理、增长知识, 发展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 培养儿童的美感、陶冶情操等。童话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幻想性和情趣性, 因此, 学习和掌握童话, 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通过阅读故事, 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主题等文学要素加以适度的品析, 从而获得语言的吸纳、精神的愉悦、智慧的提升。

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觉得应该凸显下面五组关键词。

第一组:童趣与激活

童话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 是因为童话故事富有童趣。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或是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下子变成故事的内容, 孩子的那种兴奋是可想而知的。但是,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让孩子盲目地兴奋, 而要引导孩子在兴奋中学习语言的运用, 感受故事的情感, 增长语言的智慧。因此, “童趣”与“激活”自然成为童话教学必须关注的一组关键词———童话教学必须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 教学过程中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童话的趣味性。

关注文本自身的童趣性。文本的童趣性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体现出来的。教师教学前必须对这些词语或句子有充分的认识, 准确把握这些词语或句子的教学价值。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儿童学习的趣味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儿童是否真正处于和文本主人公的对话之中, 是否真正抓住关键的词句品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和文本的主人公同欢乐、共悲戚。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激活, 让儿童不断处于有收获的兴奋中。例如:《狼和小羊》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狼的无理凶残和小羊的可怜是必须让儿童领悟的情感。如何让儿童产生对狼凶残本性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呢?抓住狼和小羊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品析, 再借助表演、朗读等手段, 儿童的感情便会被激发出来, 因而和故事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戚。

第二组:朗读与表演

童话的特点要求童话的教学必须让儿童和文本的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对话。也只有让儿童进行有效的对话, 才能提高其语文素养, 实现智慧的成长。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 童话教学中把“朗读”和“表演”作为关键词提出来意义很大。

朗读活动中, 儿童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关键词句加以体会, 再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必然能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表演则是更高层次的活动, 除了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肢体语言等亦要参与。把课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 也是对儿童综合的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 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别读等, 让儿童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 感知文章整体, 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航天飞机》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篇科学童话, 通过智慧老人和普通飞机的对话, 告诉儿童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教学中, 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 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童话所传递的科学知识自然地流入孩子的心中。

第三组:形象与感悟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 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自“日月星辰”, 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 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 都可以通过“人格化”, 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 都塑造了思想积极向上、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人物形象进行适度而细致的品味, 对领悟故事内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童话教学中把“形象”和“感悟”两个词语作为教学关注点尤为重要。例如:《小鹰学飞》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通过老鹰和小鹰的观察和对话, 告诉儿童学无止境, 必须虚心好学、不断进取、奋力攀登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呈现是通过对小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品味感悟这个人物的形象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 教师引导儿童进入小鹰三次说“我会飞了”的语言情境, 感悟其中的感情变化, 从而对小鹰这个形象有了更为丰满的认识。

第四组:思想与渗透

童话往往通过宣扬真善美的思想来熏陶和感染儿童, 让儿童懂得做人的道理, 明白人间是非, 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童话所宣扬的这些主题思想,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品德课的教育大为不同, 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基于语文教学的, 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 是儿童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情节的了解而获得的自然成果。童话的思想主题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定是在语言文字的操练中获得的。因此, “思想”和“渗透”这组关键词不能被忽视, 教师在童话教学中必须做好教学的“度”———思想的深浅度和教学方法的适切度。例如:《蒲公英》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通过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告诫儿童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要实事求是, 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思想怎么传递给儿童呢?可以抓住两颗种子的不同想法, 进行深入的品析, 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思想自然地渗透到儿童的心田里。

第五组:审美与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 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的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 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 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 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 而按自己的需要来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 往往又对生活进行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而达到一种升华, 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 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 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童话总是以美的形象、美的幻想、美的意境向少年儿童揭示生活中美的本质, 启迪他们的智慧,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因此, 童话教学要把“想象”和“审美”作为教学的关键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 结合生活的实际, 激发儿童的想象, 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翱翔。教学时, 教师应抓住故事中人物美的形象、美的思想, 引导儿童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例如:《小露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篇童话, 文中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 向儿童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 抒发了作者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故事中, 小露珠的形象是那样美好。如何让儿童来感悟这样的美呢?教学中, 教师要凭借语言文字, 带领学生品读表演, 切实把学生的想象激活, 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让小露珠的美走进儿童的心里, 让美感和想象起飞。

关键词教学法 篇8

一、让学生动眼看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视觉,给予视觉上的冲击,通过视觉培养感知能力。视觉是人最主要的感觉通道,心理学研究表明,约有83%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器输送给大脑的。视觉通道是五个进入大脑信息通道中最为重要的通道。可见,视觉启智、提智活动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堂上教师体态语言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结合教学内容将生动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大对学生视觉器官的刺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便随之加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情感、意志均容易被激发。易中天教授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为让观众对“避席”理解得更透彻,特意脱下鞋子示范汉朝的“避席”动作。这种运用体态语言的个性化教学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它不仅不会影响教师的个人形象,而且还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黑板上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书面语言,更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美的板书将极大吸引学生眼球,通过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有条理地、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二、让学生动口读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反复去诵读,涵泳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读,无法学习语文。要多读,反复读,更要精读。读经典名著,读重点段落。阅读教学,本来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也最具实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塘与月色的描写应是精读部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细细咀嚼这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以及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三、让学生动手写

动手写是动眼看和动口读的延伸,是知识的接受与再创造,是能力的反馈和培养。但是,现在不少学生都很怕写。所以,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写的热情。而要激发写的热情,关键在于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平时写的训练应循序渐进,重视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坚持写,放开种种束缚,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我用“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象,无限制地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得令人大吃一惊:“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训练当中经常给学生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基石,乐观的情绪是自信的表现,学生有了自信就不会被困难吓倒。此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时代社会。生活才是写的真正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养料也是一个重要的、实用的方法,通过文本的学习,训练学生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丰富,中心明确”的好文章。相信一旦春风化雨,必将碧绿遍野。

四、让学生动心悟

所谓“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有人说,学语文以悟为主。这至少道出了“悟”在语文学习中重要性。

如何让学生动心悟?一要引导学生悟,二要点拨学生悟。引导可通过设疑入手,在进行《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教学时,就题目提出疑问:“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学生自然把思考的重点投向了“思想”一词,悟出思想的力量。引导还可创设情境,营造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预先精心挑选了一些风景图画和写景题材的诗,再进行加工处理,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悟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仅让学生获得新知,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愉悦。点拨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与学生展开“对话”,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让学生悟出文本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让他们经历一个新的思维过程,享受思维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永远诗意的科学,我将孜孜以求,不断强化学生的动眼看、动口读、动手写、动心悟这四个环节,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灵动起来,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具有“诗意”。

摘要:诗, 需要动眼看, 需要动口读, 还需要动手写, 最终动心感悟。那么, 动眼看、动口读、动手写、动心悟便是每一堂语文课的“诗意”。

关键词教学法 篇9

一、抓关键词,寻找“ 蓝”

什么是关键词句呢? 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关键词句逐步展开教学,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初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拉萨天空的特点,学生随即就找到了“蓝”字。接着,我又问学生:“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我们该用哪两个字呢? ”学生马上就找到了“湛蓝”。“那三个字呢? ”“蓝晶晶。”学生很快就回答了。然后,我又顺水推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看作者在这篇课文中到底用了几个‘蓝’字,好吗? ”学生们兴致盎然,伸出手指在书本上数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十一个! 老师,一共十一个! ”“对! 一共十一个‘蓝’字! 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含有‘蓝’字的句子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一只只小手勇敢地伸了起来,好多学生都乐意站起来一显身手,课堂中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起来,与平时的第一课时的学习气氛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找“蓝”字、读“蓝”句的过程中,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拉萨的天空蓝得无与伦比,蓝得举世无双。

二、品重点句,感悟“ 蓝”

作为一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原则,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比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了一些重点的句子,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拉萨的天空这一份独特的美。

( 1) 对比想象。在教第一句“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时,我启发学生:“蓝宝石,美丽、华贵,那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呢? ”引导学生想象“用清水洗手”的感觉 ,从而感受拉萨的天空是多么的纯净、美丽、透亮,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拉萨天空的那份纯净无瑕的美确实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

( 2) 动作演示。在教“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了“掬”即“捧”的意思,这样对于整句话的意思学生就能很容易明白了。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动作来演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能用很形象的动作来把自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由此,学生也更能确切地感受到拉萨的天空好似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地步,这蓝天如水的意境更勾起了学生对拉萨天空的无限向往之情。

( 3) 图片展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 ,“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在品读这句话时,我想,此时教师的其它讲解都是多余的,只要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从图中感受在“白、绿”的映衬下,拉萨的天空蓝得是如此的通透、无瑕,令人不得不赞叹。拉萨也正是有了拉萨的天空这一独特的背景衬托,才会显得更加的美丽。

( 4) 品味词语。在讲拉萨的天空“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 ,让你久久不忍移开”这句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品词的方法。请学生们自主朗读,找找重点的词语,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用上“紧紧”和“久久”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品味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拉萨天空的辽阔、湛蓝之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重点的句子,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向往“ 蓝”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带领学生们去发现美、感悟美,这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品读完本篇课文以后,我是这么做的:欣赏: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美丽、神奇的拉萨画卷,同时配上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给学生们欣赏,显然,他们被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美好的画面之中。讨论:“看到这么美丽的拉萨,这么美丽的天空,你最想干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老师,我想去拉萨看一看这湛蓝的天空,多美啊!”“老师,我想在蓝天白云下拍个照!”“老师,我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脸! ”哈哈哈……笑声在教室里回荡,这笑声充分表达了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喜爱、向往之情。诵读: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学生们恍如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充分感悟了拉萨天空蓝得令人神往的特点。而我也情不自禁地与他们一起进入到拉萨那一片湛蓝的天空之中了。

开放教学的关键——“导” 篇10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 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全文后, 教师按小丽带“我”去参观草塘的顺序进行教学, 可大多数学生却被草塘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 我就不拘于课文原来的顺序, 用多媒体显示草塘的美景, 让学生从中感受草塘的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得整堂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读———突出自主体验

1.读有层次。

即反复读, 并在阅读中从初读、细读、精读、到品读课文, 做到层次分明, 目的明确。

2.边读边记。

即让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句子, 好段落等。学生读书时要引导他们边读边记, 摘抄好词佳句, 丰富词汇, 积累语言。

3.读中思考。

思考就是要深思琢磨, 我国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这就充分说明思考在读书中起着重要作用, 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学会读书,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第二段时, 教师指导学生按顺序进行阅读:让学生观察图画, 说说奇石的名称;让学生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奇石样子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老师编制的导读提纲, 让学生先边读边思,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第三、第四、第五段, 让学生自学自议, 理解词意, 自己观察图画, 了解图意, 明白本段写什么, 哪一句写得好, 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为什么?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 教师旁敲侧击, 扶扶放放,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 教师大胆放手, 让学生边读边思, 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 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导疑———放开思维心扉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导疑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创设敢问的环境。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 在教师的诱导下, 有的学生提出:“我”为什么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分享这幸福的时刻?这样的问题, 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蕴是不相关的, 显然价值不大。这时, 教师便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这两句是写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 请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恍然大悟。于是, 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然后, 请学生作汇报。

四、导评———倡导互动评价

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 教师在讲读第五段时, 请两位小朋友比赛读“秋天到了, 树叶黄了, 丑小鸭来到芦苇地里悄悄地过日子”一句, 读后学生互评;在讲读第六段时,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比赛读, 之后师生互评。这样, 教师以评价为导向,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让学生在互评中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 既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又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地提问, 学生如流水般地回答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导”在“开放教学”中成为关键, 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趣”:英语教学的关键词 篇11

关键词: 有效课堂 兴趣 教学关键

几乎每位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初中阶段,基础弱的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怎样才能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学生缺乏客观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英语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成功激发与把握好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能使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点显得尤为关键。

一、要注重warming up的设计, 让课堂学习有良好的开端。

有些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任务重,中考压力大,没有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课。笔者认为,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很关键,笔者通常会利用这五分钟进行warming up (热身), 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Warming up的设置是多样的,如对话、讨论、看图填空、回答问题等。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1 “Friends”中的 warming up,教师可以在PPT中呈现一张自己好朋友的照片,向学生介绍她的外貌、性格等,从而复习以前所学的形容词,同时可以呈现并新授本单元一些描述人性格的形容词:generous, honest,humorous, polite,等。然后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学生有话可说,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整堂课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当然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要组织多样化的activities,保持学生运用英语的热情。

由于应试,很多英语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讲人,这势必会使课堂封闭而沉闷,学生参与不积极。要打造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实行开放式的英语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介绍的是好莱坞影星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电影片段,例如成龙的《绝地逃亡》,由本片的影星着手。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Do you like watching films? Who is the lead role in the film? Do you know any other famous film star? 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影星及他们所拍的电影。学生对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后面介绍好莱坞影星做好铺垫。接着问:Have you heard about the film Roman Holiday? Do you know the lead role of this film?She is one of Hollywood’s greatest actresses?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er?学生比较好奇,会非常感兴趣地阅读文章。

三、布置有针对性的assignments,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作业(assignments)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辅助,对于巩固课堂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作业,在备教案的同时备好学案,这样可以及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能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此外,作业的布置要有层次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认真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适量的同步训练。教师不应搞“一刀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同时,可以补充一些提高性的练习,如各种阅读材料等,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降低一点要求,只需完成基本练习即可,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只有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会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努力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麦库姆斯,波普.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 .译林出版社,2013.

《关键帧动画》教学设计 篇12

《关键帧动画》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本节课, 学生在了解动画制作原理的基础上, 学习制作Flash的关键帧动画, 掌握关键帧动画的创作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 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能熟练地进行键盘、鼠标操作, 能够熟练使用画图、Excel等应用软件, 掌握了一些软件使用的技巧, 而且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都是有利的方面。但是, 对一些专有名词, 学生会感觉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需要用实际的例子来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Flash关键帧动画原理;明白关键帧和非关键帧的联系和区别;会插入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学会制作简单的关键帧动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入手, 通过学习制作Flash动画, 掌握关键帧动画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制作简单动画为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学习Flash的兴趣。

●教学重点

Flash关键帧动画制作。

突出重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剖析关键帧动画, 引导学生制作动画作品。

●教学难点

对动画帧的理解。

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演示讲解《小小作品学习.fla》。

●教学方法

针对学情, 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讲授法、模仿法、分组实践法等。教学策略是通过演示法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和演示, 学生模仿学习、掌握操作技能。通过分组实践、创作作品、评价交流等教学环节, 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课件《小小作品3》、《小小作品学习.fla》、《小狗跑步》动画和《豹子奔跑》动画及动画的每个动作分解图片。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5’)

师: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吧, 能说出几个你看过的动画片吗?

生:《猫和老鼠》、《西游记》、《喜羊羊和灰太狼》… …

师:谁知道动画的原理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 在眼前快速晃动, 注意观察现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努力地晃动笔, 有的说看见3~4支笔的影子。

师:刚才, 有的同学看到了3~4支笔的影子。这是因为, 人看一个物体时, 当这个物体消失后, 它的视觉印象并不会马上消失, 还会在人的眼睛内保留约0.1秒。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利用这一原理, 动画设计师把需要的画面一幅一幅地绘制出来, 然后只要连续地播放 (每秒24张) 画面, 人眼就不会感到画面有间隔, 而会感到是连续的, 这就产生了动画, 再配上相应的声音就是动画片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感受视觉暂留的物理现象, 帮助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师:今天, 我们就根据这一原理来学习制作关键帧动画。

教师板书:关键帧动画。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2. 探究新知 (15’)

师:知道了动画制作的原理, 那么谁能说说如何制作简单的动画呢?

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只要把一个动作进行分解, 找出动作的变化过程, 并把其中的主要动作绘制出来, 再进行连续快速地播放就产生了动画。接下来我给大家播放一段Flash动画片——《小小作品3》。

教师播放课件《小小作品3》Flash动画片。

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短片。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动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生:想!

教师利用电子教室广播教学, 打开桌面上的《小小作品学习.fla》, 演示讲解Flash动画制作技术。在动画里面, 时间轴每一个小格叫做“帧”, 它是动画中的某一幅画面, 小格内有黑点的就是“关键帧”, 有空心点的是“空白关键帧”。

教师板书:帧——动画制作的某一幅画面, 时间轴上的一个小格。

关键帧:●

空白关键帧:○

学生结合板书及教师的演示讲解, 学习动画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师:接下来, 我们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小球运动》动画, 同学们想一想动画如何做?

学生思考如何制作。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 演示讲解。

(1) 在工具栏中, 选取“椭圆”工具, 线条颜色选黑色, 填充颜色选渐变色, 在屏幕上画一个圆形。

(2) 用鼠标选取“箭头”工具, 将刚画好的圆形全部选中, 在菜单栏中选“插入”—“转换成元件”, 选“图形”—“确定”。这样, 小球就制作完了。

师:为什么不直接画一个圆形作为小球, 非得“转换成元件”?

学生没人回答。 

师:直接画的图形是由许多散件组成的, 而不是一个整体, 这样操作起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教师演示没有转换成元件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使用元件的意义。

师:将图形转换成元件后, 还有许多好处, 如资源共享等, 今后我们会不断地去接触了解。

教师演示讲解, 元件的修改要进入元件编辑窗口中才能进行, 其方法是双击小球, 然后就可以进行修改, 请学生修改完后, 别忘了回到场景中。

学生模仿操作。

设计意图:了解Flash从元件编辑回到场景中的方法。

教师演示讲解在时间轴第1帧位置插入“关键帧”。把小球从库里拖到舞台左侧, 在第5帧插入关键帧, 把小球拖到中间偏左位置, 依次每隔3帧插入一个关键帧, 调整位置。如下图:

教师板书:小球从左向右运动。

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模仿制作。

师:关建帧和非关键帧的区别是, 关键帧可以进行修改, 非关键帧是它左侧的关键帧在时间上的延续。

教师演示测试影片。

学生尝试测试影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测试影片和返回设计场景的方法。

3. 运用新知, 巩固自测 (20’)

师: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打开D盘的《小狗跑步.fla》动画, 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同学打开D盘的《豹子奔跑.fla》动画, 老师已经把每个动作变成了单独的图片放到了库中, 同学们打开库, 按照刚才小球的做法, 把小狗、豹子的运动图片按帧依次拖动到舞台上, 注意图片的位置。

设计意图:熟练掌握从库中提取使用图片元件的方法。

生:为什么我的小狗一跳一跳的?

师:同学们在做每一个关键帧的时候要做到的统一。也就是大小、颜色、位置等的统一。之所以产生跳动, 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图片的位置, 找一个参照点就好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制作关键帧动画风格要统一。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Flash动画。

学生保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 存放到默认文件夹内。

教师利用广播系统, 展示作品, 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作品, 分享成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Flash制作《小狗跑步》、《豹子奔跑》的动画, 初步掌握了制作关键帧动画的要领, 课后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其他任务进行创作, 在下次课上向同学们展示。

4. 布置作业

师:大家利用关键帧动画制作一个10秒的倒计时动画。

点评

本节课是Flash关键帧动画的第一课, 教师结合学情策略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导入设计合理

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一支笔, 在眼前快速晃动, 观察现象, 从而引出“视觉暂留”, 为理解Flash的关键帧动画原理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既新颖又独特, 学生通过感知生活中的普通现象来理解动画制作原理,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激起了他们想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

教师通过演示讲解《小小作品学习.fla》, 加深了学生对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的理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很想自己试着去做。

教师首先从最简单的动画讲起, 演示讲解了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动画制作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去做。而后依据知识的贯通性, 把学生分组, 让他们自己试着去做《小狗跑步》、《豹子奔跑》的动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创性。最后通过展示评价, 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也达成了学习目标。

2.板书的重要作用

板书是学校教育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 部分教师忽视了板书的作用, 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更易忽略板书是学生最习惯的学习媒介, 通常会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代替板书, 或者是利用多媒体广播直接演示操作步骤来代替板书。

上一篇:招投标研究下一篇: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