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关键词拍卖

2024-09-18

网络关键词拍卖(共3篇)

网络关键词拍卖 篇1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业 (E-Commerce) 是通过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模式, 代表了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可以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 它给商务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业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 包括交换数据 (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 、获得数据 (如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 以及自动捕获数据 (如条形码) 等。

电子商务 (E Business) 是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 不仅包括了电子商业的面向外部的业务流程, 如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 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 如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上市场调研、战略管理及财务管理等。

1.1.2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网上兴起的企业间电子商务等距离应用, 大多是电子采购之类的电子商务, 这些程序应用只是电子商务的一个萌芽而已, 企业及从业者将会很快地发现, 如何在网络上拓展商务关系才是更大的挑战!而电子商务的交易伙伴关系建立、维持、管理、以及拓展, 都将是一些值得研究的新课题。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的经济规模更是惊人, 现在正是企业间电子商务从概念到大量投入的时期, 在这个群雄并起, 逐鹿中原的时候, 谁先建立关系, 谁就会在此竞争之中拔得头筹。把握时机, 立即投入企业间电子商务这个庞大的市场, 必然可以借助Internet的浪潮直上青云, 在企业间电子商务的舞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1.1.3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态势很好。如果有一套既先进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政策, 如果能迅速启动作为电子商务主力军的企业, 加大企业上网交易的宣传力度, 变革传统的商务观念, 我们就能够逐渐缩小差距, 迎头赶上。为此, 必须制定可行措施与有力对策, 首先, 必须提高全民族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电子商务是深刻的商务革命, 是未来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商业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要使全民族都有紧迫感, 要吸引更多企业上网, 通过上网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第二,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而我国在此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这可能使我们失去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竞争中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第三, 加强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病毒的感染, 黑客的侵袭便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安全性, 特别是网上电子商务运行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第二章网络拍卖系统

2.1拍卖系统的体系结构

2.1.1 Client/Server

拍卖服务器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控制拍卖的完成。服务器读取数据库的数据并与客户端协作, 提供有关拍卖的动态信息、接受用户投标, 并保证所有投标能及时准确地显示在拍卖参与者的终端上.所有关于拍卖的信息由拍用典型的Client/Server结构。客户端仅仅显示这些信息并且通知服务器响应客户请求。最大的难题在于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时间同步问题, 由于网络传输的时间问题, 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时间的完全同步是不现实的, 目前采用定时发送服务器统一时间的方法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时间同步, 从而保证拍卖时间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1.2 Application Server

采用JSP服务器完成对动态JSP程序运行的要求。JSP服务器采用常用的TOMCAT服务器应用软件实现。作为Web服务器扩展的TOMCAT服务器有一些问题需要说明:当处理静态页面时, TOMCAT不如APACHE迅速, 而且, TOMCAT不像APACHE一样可配置;TOMCAT不像APACHE一样强壮。基于以上原因, 大的拍卖网站使用一个APACHE作为Web服务器, 为网站的静态页面请求提供服务;使用TOMCAT服务器作为一个SERVLET/JSP插件, 显示网站的动态页面。采用A-PACHE+TOMCAT这样的结构才具有更特出的优点, 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主要特点是每一个页面都可能是动态生成的, 但这些数据中主要部分还是静态的 (比如, 各类图像GIF、JPG、PNG, 流式媒体等) ,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兼有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1.3 Web Logic技术

Web Logic技术的结构

BEA Web Logic Server可以分为3层:Client Tier (客户层) , Middle Tier (中间层) , Backend Tier (终端层) 。客户层主要负责与客户端程序, 例如Web浏览器、移动设备、桌面应用程序等进行交互。BEA Web Logic Server包含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的Web服务器, 也可嵌入其他Web服务器。中间层主要用于封装企业的业务逻辑, 这部分是与用户界面独立的。BEA Web Logic Server在中间层采用了提高效率及可靠性的技术, 例如:实例池、集群、透明回复功能、负载均衡和EJB缓存。终端层主要提供访问其他EIS (企业信息系统) 的功能。它同时可以通过消息、E-Mail、Web Service等技术将企业信息系统连接起来。

第三章拍卖系统的主要流程和功能模块

3.1系统功能分析

根据“在线拍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具体的技术要求, 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后, 确定用户的需求和系统所需的功能, 并且根据功能进行网站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3.1.1系统主体功能

系统的主体功能是要实现拍卖过程的各项功能。从“在线拍卖”系统参与各方当事人来分析, 主要功能为:

1) 拍卖商功能:发布拍卖品信息;上传相关拍卖品信息;查看竞价记录查看、回复竞价留言;查看竞价人情况 (基本信息、资信信息等) ;拍卖结标;给中标人回复;拍卖结算。

2) 竞价人功能:拍卖品搜索;查看拍卖品信息;查看拍卖商情况 (基本信息、资信信息等) 参与拍卖品竞价;竞价留言;中标后参与结算。

3) 网站系统功能:注册用户权限配置, 用户注册后, 须将其相应的信用证明资料发给网站管理员, 网站管理员根据信用资料配置注册用户的功能权限;注册用户信用评级, 用户注册时, 信用等级不足以开展用其拍卖活动, 用户发出证明资料后, 其信用等级上一层。以后, 参与一定数量的拍卖活动后, 其信用等级将有所上升。此功能通过对用户参与拍卖次数的统计, 采用一定的标准改变用户的信用等级;处理对用户的投诉, 如果用户在拍卖活动中存在欺诈行为, 可以对他进行投诉, 会员通过对用户投诉信息的处网管理, 设置注册用户的权限甚至将他开除出网站;删除结束拍卖品, 拍卖品结标后, 经过一定的时间, 或者管理员来手动设置结束拍卖后在数据库中的存在时间, 过了规定的时间则由管理员来将其信息从数据库中清除。

3.1.2辅助功能设计

非注册用户可以参与的聊天室、留言簿等;对拍卖知识、拍卖法律等的介绍;会员交友功能;会员游戏网;拍卖生活频道。

第四章拍卖逻辑

4.1商品的价格

拍卖是一种确定物品价格的经济机制。它一般要求一个预先声明的方法, 一个或多个想得到物品的投标者, 一个用于出售的物品, 通常以公开的方式将物品出售给最高价格的投标者。

按“出价”按钮, 在出价框里填一个能接受的最高价格, 将通知系统买家愿意出的价格, 系统将根据最后的出价确定物品中标者。

4.2商品的时间

如果买者订购商品的时间超过了出售时间, 那么此交易就无法成功。所以消费者要注意商品的剩余时间, 此外还应该看一下商品的剩余量。通常用0表示已出售, 1表示未出售。

第五章拍卖系统的缺点及对策

21世纪来临之际, 互联网商业革命正以燎原之势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 其所到之处, 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要重新书写自己的游戏规则。互联网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空间, 使得一些以前不被关注的市场或小规模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目前的互联网商业应用中网络拍卖无疑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典范。但是网上拍卖在实施、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研究完善有效的对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5.1拍卖时间误差

如果数据库中的数据过多, 在时间上就会造成误差。例如, 一张表中有100万种物品, 遍历两种物品之间的时间差是0.01秒, 那么浏览完全部商品的时间就要10000秒。为此, 应该对数据库改进, 把物品进行分类, 进程不断遍历拍卖物品表, 那么其造成的时间差远远小于前者。

5.2拍卖的欺诈行为

1.雇佣出价或托标

雇佣出价是卖方雇佣出价人 (或卖方) 扮作竞买人故意人为地抬高被拍卖物品的出价。雇佣出价通常发生在拍卖价值较高的物品且竞买人对这些物品估价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这样卖方就能从雇佣出价中获得较高的收益。由于网上难以确认买卖双方的身份, 使得卖方更容易以虚假的身份对自己拍卖的物品进行竞价。

2.投标屏蔽

两个投标者在一个拍卖中串谋。一个投标者投一个低价标, 另外一个投一个很高的标。然后在结束时, 高价投标者撤标, 从而导致低价标中标。

3.投标联盟 (Bidding Club)

在“投标联盟”一组竞买人合谋而形成一个圈。中, 圈内的成员承诺互不竞争。拍卖结束以后, 如果圈内的某一成员中标, 则该物品在圈内成员之间再次拍卖, 将第一次拍卖价格与第二次拍卖价格之差作为利润在圈内成员之间分配。设置保留价格能有效地减少圈的形成。

4.故意错误描述或伪劣产品或赃物

卖家故意错误描述产品特征或卖家销售的是伪劣产品或销售偷来的东西。

5.费用陷阱

卖家在拍卖结束后增加包装费等费用。

6.不发货或不付款

卖家根本不发货或买家不付货款。

7.拒收或声明丢失损坏

买家收到商品后拒收, 然而, 买家用损坏的商品替代最初的商品或者买家声明物品被损坏并拒绝付款。

5.3对策建议

5.3.1技术措施

(1) 制定书面的控制策略

没有书面的控制策略, 很难构造出安全的在线拍卖系统。控制策略内容包括, 明确在线拍卖哪些资产要进行保护, 用什么措施保护, 分析各种风险的可能性以及保护这些资产要执行的各种规定。必须经常检查控制策略, 并根据风险的变化而更新。

(2) 在线拍卖数据的完整性保护

在线拍卖系统中拍卖数据的完整性保护措施包括: (1) 拍卖数据来自正确的发送方。 (2) 拍卖数据送到了正确的接收方。 (3) 拍卖数据的内容与发送时一致。 (4) 拍卖数据接收的次序与发送时一致。 (5) 拍卖数据没有重复接收。保护在线拍卖数据内容是否完整的办法有两种: (1) 拍卖数据加密; (2) 报文验证码 (MAC) 。对拍卖数据本身不加密, 只是对数据按其一定的验证函数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加密。对在线拍卖数据发送方或接收方的验证, 一方面可以确定拍卖数据的来源或去向, 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通讯双方以后否认曾经发出或曾经接收的拍卖信息。

(3) 访问控制和认证

访问控制是指控制访问在线拍卖系统的人和访问内容, 认证是指验证期望访问系统的人的身份。通常用数字证书进行验证。用户名和口令一直用于提供所属权和将安全的认证来对服务器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

5.3.2信誉系统

建立买卖双方反馈评价系统。反馈评价系统是一笔拍卖业务完成以后, 买卖双方分别对对方进行评价, 并给出一个反馈分。例如, 正反馈给出反馈分1, 负反馈给出反馈分-1, 中性反馈分为0, 如果某个买方或卖方其累积的反馈分达到某个确定的负数时, 则在线拍卖系统自动终止该用户的拍卖业务。这种反馈对于保证在线拍卖的安全性和公正性是比较有效的。

5.3.3制定合适的拍卖规则

通过制订合适的拍卖规则使拍卖欺诈不经济, 从而可以防止一些拍卖欺诈行为的发生。如防范雇佣出价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设计恰当的拍卖中介费用, 使得卖方如果想从雇佣出价中获得收益, 就要面临较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福德, 电子商务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Erik Brynjolfsson, Brian Kahin,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Economy[D].MIT Press, 1999.

[3]Angela Yochem, David Carlson, Tad Stephens编, 谢俊等译, J2EE应用与BEA WebLogic Server[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 J2EE应用开发 (Weblogic+JBuilder)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5]董慧、刘志军、范勇、张继动,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网络关键词拍卖 篇2

由于当前中国普通消费者并不广泛应用网络拍卖机制, 而网络拍卖作为技术创新下的业务新增长点, 对于中国传统拍卖业的现阶段发展而言存在着迫切的利益驱动和实际需求。所以, 本文以中国传统拍卖从业者为“用户”研究对象, 他们往往具备传统拍卖业务的参与经验。网络拍卖对于中国传统拍卖从业者是较创新的互联网深度应用, 本研究沿袭了科技用户接受行为的研究脉络, 通过理论深化研究来发展出适合的实证研究模型, 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哪些关键因素会影响其中的用户接受意愿, 理解网络拍卖在应用中的用户接受行为, 推进中国传统拍卖业网络拍卖的业务发展。

本研究希望实现三个主要目标: (1) 整理新兴科技接受行为的既有文献和研究成果, 通过理论深化研究以理解不同理论模型间的发展脉络, 分析影响互联网商业应用的用户接受意愿的主要因素, 思考构建联系感知价值的整合用户接受模型; (2) 讨论诸如年龄、性别、互联网使用特征等个体因素, 在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间的调节作用; (3) 使用联系感知价值的整合用户接受模型, 对中国传统拍卖从业者的网络拍卖接受意愿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对于新兴科技应用用户接受行为的研究, 学术上存在着较系统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依靠既有文献的基础进行经典理论比较或者基础模型修正,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诸如网络购物、移动拍卖、移动支付等科技接受行为, 进行了有效的实证研究, 在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上都获得一定成果[4,5,6]。科技接受行为研究中的经典理论和模型主干, 可以根据实际研究情境需要进行扩展, 譬如技术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的基础模型, 在后续发展的改进中与其它相关理论体系产生交集, 发展出譬如参考了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的TAM2模型、围绕消费者感知价值的价值接受模型 (Value-based Adoption Model, VAM) , 这里凸现出科技接受行为研究中常见的延展性特征[7,8,9]。用户接受行为研究的不同理论和模型间的传承关系存在着较清晰的逻辑脉络, Venkatesh等 (2003) 回顾和整理技术接受行为的既有研究, 在其中八个经典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 通过厘清不同理论模型间的差异和联系, 化繁为简地提出整合清晰的基础框架, 在研究方法和模型框架上都形成一定的启发[10]。

研究梳理了科技接受行为研究中经典理论间的传承脉络, 包括技术接受模型TAM、价值接受模型VAM和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也参考了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计划行为理论TPB、动机模型 (Motivation Model, MM) 的成果贡献。

(一) 技术接受模型TAM

Davis等 (1989) 在理性行为理论 (TRA) 的“态度决定意愿决定行为”的基础上, 发展出技术接受模型TAM, 用以分析影响电脑科技的用户接受行为的主要因素 (见图1) [7,11]。其中, “感知有用 (Perceived Usefulness, PU) ”和“感知易用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 ”作为用户的主观信念, “感知有用”指用户主观上对于特定系统或者科技事物能够帮助自己工作和未来的信任程度;“感知易用”指的是用户主观上会倾向接受所需努力较少的新事物, TAM认为“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是影响用户的科技接受“态度”的主要因素, “使用意愿”除了受到“态度”的影响, 还直接受到“感知有用”的影响, 而“外部变量”代表影响科技用户的间接因素, 譬如用户的个人特征、环境变量等, 这些因素会通过影响科技使用用户的“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来起作用[12]。

Davis等 (1989) , 作者译

TAM的主干框架简明易懂, 还支持通过外部变量根据不同的研究情境发展相应的扩展模型, 在许多后续实证研究中被运用, 基础TAM和扩展模型显示出较好的解释力, 譬如“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因素对于诸如远程医疗、电子邮件、数据中心等科技应用的用户接受态度和意愿存在较显著的正向关系[13,14,15]。Hu等 (1999) 认为TAM可以帮助解释医生对于远程诊疗技术的接受意愿, 但是需要结合其它相关因素来提升基础模型的解释力[16]。Legris等 (2003) 综述回顾了大量使用TAM模型的既有研究文献, 认为基础TAM对于资讯科技应用的用户接受意愿和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而加入新外部变量的扩展TAM, 可以取得更高的解释力, 譬如用户的个人创新性特性[17]。Frolick和Chen (2004) 也认为TAM模型结合创新扩散理论, 可以帮助解释用户对于移动商务应用的使用意愿[18]。Svendsen等 (2013) 将用户个性与TAM的基础建构联系在一起, 较大样本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个性对于行为意愿存在较为显著的直接关系, 在部分信念的关系上还存在调节作用[19]。

“感知有用”在TAM中也可作为“使用意愿”的直接前置因素, 有些使用TAM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态度”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 倾向于舍去TAM基础模型中的“态度”变量[20,21]。Vekatesh和Davis (2000) 提出的省略“态度”, 可以更加突出“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与“使用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8]。

(二) 基础TAM的不足和改进

TAM基础模型的精简结构也导致一定的研究局限, 尤其在新兴互联网应用的用户接受行为研究部分:Chan和Lu (2004) 对香港网络银行的用户接受行为的实证研究中, 发现“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对于用户的接受意愿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2];Kim等 (2007) 认为TAM基础模型对于正规组织环境中用户的科技接受行为的解释力比较强, 但是在面对诸如移动互联网的科技应用时, 用户接受行为反映出消费选择而非组织建议的特征, TAM基础模型在此方面显得解释力较弱[23];Shiau和Chau (2012) 比较不同模型对于博客持续关注的用户意愿的解释作用, 同样发现TAM基础模型的解释力偏弱[24]。

Venkatesh和Davis (2000) 提出TAM基础模型的修正模型TAM2, TAM2参考了理性行为理论的建构, 在基础TAM中加入了社会性影响过程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对于“感知有用”的影响, 社会性影响过程主要包含了“主观规范” (Subjective Norm) 、“印象” (Image) 和两个调节变量“经验” (Experience) 、“自愿性” (Voluntariness) , TAM2还扩充了“感知有用”的影响因素, 归纳形成认知工具性过程 (Cognitive Instrumental Processes) , 主要包含“工作关联” (Job Relevance) 、“产出品质” (Output Quality) 、“结果展示性” (Result Demonstrability) 和“感知易用”。社会性影响过程和认知工具性过程使得TAM2更加完整, 可以更加灵活、方便地解释资讯科技中的用户使用行为 (见图2) [8]。Cheng等 (2012) 研究网上团购的用户意愿, 也将TAM基础模型与社会影响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25]。

Venkatesh和Davis (2000) , 作者译

有研究者从动机理论的角度补充用户的内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来丰富TAM基础模型, 发现个人的内在行为动机 (譬如享受、乐趣) , 会支持用户较愿意在未来持续使用行为:Keeney (1999) 研究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前后的体验和期望, 结果显示娱乐性是影响网络购物用户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6]。Moon和Kim (2001) 研究万维网的用户行为, 采用了“感知娱乐” (Perceived Playfulness) 的构建, 来协同“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 包容出于工作和休闲不同目的用户行为解释[27]。

Kim等 (2007) , 作者译

感知价值的思路也是一个主要改进方向, 从用户主观感受出发, 可以研究用户的价值取向与其意愿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基本上用户的意愿和行为是对产品和服务整体评估后的一种反应, 有观点认为这种整体评估可以包含在用户对于对象的“价值”信念上, 反映了能否满足用户的主观和客观上需要, 不仅体现在被直接使用而实现的功能价值, 而且也会出现在拥有过程中带来的附属价值[28]。Grewal等 (1998) 的研究指出顾客感知的交易价值 (Perceived Transaction Value) 会对感知价值有影响, 从而影响行为意愿[29]。在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中, Laurent等 (2002) 对比研究了互联网用户对于上网浏览和电子邮件的使用行为, 通过社会、功利、享乐、学习及购买五个感知价值维度, 归纳讨论上网浏览用户和电子邮件用户在感知价值组成中的不同侧重[30]。Chen和Dubinsky (2003) 对B2C电子商务环境下感知价值的构成框架进行探索性研究, 发现网上购物体验、感知产品质量、感知风险及产品价格是其包含的主要因素[31]。Swaid和Wigand (2012) 研究实体商城的网上平台的顾客“忠诚意愿”, 结果显示反映服务质量内容的“感知价值”因素对于顾客持续使用网店意愿有很高的解释力[32]。Kim等 (2007) 用感知价值因素来扩展基础TAM, 形成价值接受模型VAM, 其中感知价值受到感知利益 (譬如有用性和娱乐性) 和感知代价 (譬如技术细则和感知费用) 的两个基本维度的影响 (见图3) [9]。

价值接受模型中感知价值的构建, 体现出用户对于科技使用行为中的利益和代价的完整统一的主观认知。本研究也尝试使用“感知价值”作为影响“使用意愿”的前置因素, 反映用户对于使用互联网科技应用的主观信念, 并扩展“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的两大因素, 去构建“感知价值”包含的多元维度。

(三)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Venkatesh等 (2003) 覆盖技术接受行为研究中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理性行为理论、科技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动机理论、整合的TAM和TPB模型、PC使用模型、创新扩散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 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见图4) [10]。UTAUT将科技接受行为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 整合成影响用户的行为意愿 (Behavior Intention) 的四个核心因素:

1.绩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 用户感觉使用科技系统帮助自我绩效达成的有用程度, 接近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感知有用”;动机模型中外部提供的奖励诱因“外在动机”;创新扩散理论中的“相对优势 (Relative Advantage) ”, 创新科技比较既有的事物, 相对更好的程度。

2.投入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 用户感觉使用科技系统的难易程度, 接近于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感知易用”;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复杂性 (Complexity) ”, 理解和使用创新科技或事物的困难程度;还有“可试性 (Trialability) ”, 试用创新科技或事物的方便程度。

3.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 , 用户感觉重要人士对于自己使用科技系统的赞同程度, 接近于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 反映出个体考虑的外部环境对于行为的规范标准;修正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中的“印象 (Image) ”, 个体判断其行为对于所处团体其它成员造成的印象会否影响个体的社群地位。

4.助益情境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 用户感觉对于自己使用科技系统的支持条件, 接近于计划行为理论中的“知觉行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包容性 (Compatibility) ”, 使用创新科技或事物需求的, 与用户目前已有的知识、观点、经验相互通用、符合的程度。

UTAUT还将过往研究中出现的干扰因素, 提出在核心决定因素对于行为意愿的影响关系上的四个调节变量:性别、年龄、经验 (Experience) 和自愿性 (Voluntariness of Use) , 分析这些变量对于上述关系的复合调节作用[10]。UTAUT充分回顾了经典的技术接受行为研究成果, 整合了其中不同表述但涵义接近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常见调节变量, UTAUT提出后开始被频繁使用来研究新兴资讯科技的用户接受行为, 在组织规范和自愿消费的不同研究情境中, 使用UTAUT的基础模型和发展模型都可以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

Kerns (2006) 对美国大学里平板电脑用户接受意愿研究中显示UTAUT模型能比较有效地解释用户的接受意愿影响因素[33];陈华平和唐军 (2006) 以UTAUT为基础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的用户接受意愿, 发现社会影响和绩效期望对于使用意愿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34];Chang等 (2007) 以UTAUT模型来研究医生对于诊疗支持系统的采用行为, 发现医生的绩效期望和付出期望显著影响接受意愿和后续使用行为[35];周涛等 (2009) 将任务/技术匹配理论与UTAUT进行整合, 用于分析移动银行的用户采用意愿, 结果显示UTAUT模型的四个核心因素均有显著影响[36];Curtis等 (2010) 使用UTAUT模型研究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 结果显示出性别和经验等个体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调节作用[37];Gonzalez等 (2012) 将UTAUT模型运用在监控技术的用户采用意愿的实证研究中, 结果表明“绩效期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付出期望”对于采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38]。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显示出较好的研究可延展性, Venkatesh等 (2012) 在UTAUT基础上加入了享乐动机、价格价值和习惯等三个新影响因素, 专为资讯技术应用的消费者接受行为推出消费者科技接受模型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2) [39]。

基于基础TAM的“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 后续研究往往加入新的影响因素、调节变量, 构建出适合具体资讯科技应用情境的解释力更强的扩展TAM[19,20,21,25]。Venkatesh等 (2003) 沿袭TAM的基础建构, 把“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包容在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中, 与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方面的因素一起形成较简洁的用户意愿影响因素[10]。

二、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Kim等 (2007) 提出的简约价值接受模型VAM, 将TAM基础建构与消费者感知价值的概念结合在一起[9], 而“感知价值”概念比较完整, 可以体现用户对于“利益”和“代价”的权衡统一, 而且针对不同情境可以灵活地构建恰当的相关价值维度, 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兴资讯科技应用具有研究可延展性。Kim和Kankanhalli (2009) 在研究企业新信息系统的用户抗拒的过程中, 通过感知价值概念来包容用户对于使用新系统感知到的收益和成本, 反映用户主观的决策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焦点, 其研究结果认定改善用户的感知价值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对于新系统的抗拒[40]。Swaid和Wigand (2012) 用“感知价值”对应全面的“服务质量”维度, 并且结果检验出“感知价值”对于网上商城的使用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关系[32]。Chang和Tseng (2013) 发现网店顾客的在线购买意愿收到顾客对于网店的感知价值的显著影响, 而感知价值反映了网店给于顾客的整体印象, 包容了功能性价值和娱乐性价值。

比较UTAUT模型中“绩效期望”和“付出期望”的设定, 本文认为“感知价值”通过内含的价值维度, 在模型中显得更完整和更具有可延展性, “感知价值”的分析可以帮助理解传统拍卖业者对于网络拍卖的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本研究设定“感知价值”对于网络拍卖的从业者用户接受意愿的前置影响变量。

假设1:感知价值将正面显著影响从业者用户对网络拍卖的接受意愿。

在“感知价值”的内含价值维度上, 没有直接沿用偏向消费者行为领域的既有建构, 譬如朱阁等 (2010) 在研究移动拍卖的用户接受意愿中, 使用了Sweeney和Soutar (2001) 的感知价值四维度量表, 其四维度量表初始是用以测量耐用品的消费者感知价值[5]。本研究在简约价值接受模型VAM基础上, 以“利得”和“利失”的对比, 参考更多新兴资讯科技应用有关的研究文献来组织感知价值维度架构, 本文先采用了较多出现的“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 还有“感知费用”[9,31,32,41]。

假设2:感知有用将正面显著影响从业者用户对网络拍卖的感知价值。

假设3:感知易用将正面显著影响从业者用户对网络拍卖的感知价值。

假设4:感知费用将负面显著影响从业者用户对网络拍卖的感知价值。

像Laurent等 (2002) 的对比研究显示出的那样, 用户面对不同特性的互联网应用会影响用户感知价值组成侧重上出现差异[30]。传统拍卖的从业者由于拍卖业务的工作特性, 相较于一般消费者在网络拍卖中的动机差异, 本研究采用“感知风险”, 而舍掉“娱乐性”, 而且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活动在提升行动效率的同时, 往往也被认为会引发在交易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风险:Bellman等 (1999) 发现在网络购物中, 安全和个人隐私等因素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网购行为, 可能导致消费者的网购意愿降低和在线行为的减少[42];Pavlou等 (2006) 在网络购物的研究中检验出消费者对于安全和信任的信念比较显著影响其接受意愿和行为[43], 安全上网风险在电子银行和网络股票交易的应用和采用行为中也经常是用户关键考量因素[44,45];李凯等 (2013) 发现“感知风险”与“感知利益”一起影响对于移动支付的用户接受意愿[6];Chang和Tseng (2013) 尝试用“感知风险”作为调节变量来调节对网店的感知价值与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关系, 但是检验结果并不显著[41]。所以, 本文设定“感知风险”会影响从业者用户对于网络拍卖的“感知价值”。

假设5:感知风险将正面显著影响从业者用户对网络拍卖的感知价值。

用户的接受意愿和行为会受到自我感知的外部社会压力的影响, 即“主观规范”的影响, Hsiu-Fen Lin (2010) 在研究求职者对于电子招聘平台的接受行为中, 主观规范 (尤其是人际影响) 对于用户接受意愿有着较显著影响[46]。Davis等 (1989) 注意到主观规范未能如理性行为理论描述的会显著影响用户接受意愿, 在基础TAM中简化了主观规范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TAM2中又加入了社会性影响过程, 包容了主观规范的因素[7]。本文采用了Venkatesh等 (2003) 在UTAUT中定义的“社会影响”, 反映中国传统拍卖的从业者个体会受到周围的影响, 从而影响其对网络拍卖的使用意愿。

假设6:社会影响将正面显著影响从业者用户对网络拍卖的使用意愿。

Ajzen (1991) 在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中加入了感知行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 , 作为影响行为意愿的又一因素, 感知行为控制代表了个体行为决策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执行行为的掌控信念 (Control Belief) 和阻碍难易 (Perceived Power) [47]。感知行为控制对于用户的使用意愿和实际行为, 在许多研究中被证明是有显著影响, 并且对感知行为控制在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都有进一步的讨论和解释, 例如Hsu和Chiu (2004) 发现用户的自我效能感知对于电子应用服务的使用意愿和持续使用都存在显著影响[48]。另外, Pavlou等 (2006) 验证了时间和货币等资源的判断显著影响用户对于网络购物的接受意愿和行为[43], Venkatesh等 (2003) 的UTAUT模型用“助益情境”的变量来反映类似的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10]。本研究采用了UTAUT模型中定义的“助益情境”, 来反映拍卖从业者个人判断的现有组织和基础设施对于使用网络拍卖业务的支援程度。

假设7:助益情境将正面显著影响从业者用户对网络拍卖的使用意愿。

Venkatesh等 (2003) 的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提出在核心决定因素对于行为意愿的影响关系上, 诸如性别、年龄、经验等用户的个人特征存在调节作用[10]。Curtis等 (2010) 使用UTAUT模型的实证检验, 其结果也显示出性别和经验存在较为明显的调节作用[32]。Venkatesh等 (2012) 较完整提出了诸如年龄、性别和经验等个体特征, 对于消费者科技接受模型主干关系的复合调节作用[39]。Svendsen等 (2013) 在行为意愿的主要影响关系上, 用户的个性特征存在部分的影响关系和调节作用[19]。

这种年龄、性别等多重因素的调节作用往往在一些具有极端特征的人群中有所表现, 像Venkatesh等 (2012) 提到年长男性用户由于固有经验使得其需要更多的资源, 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接受[39]。本研究期望从业者的“年龄”和“性别”在对接受意愿的影响关系中表现出调节作用, 并且用从业者的“工作中互联网使用时长”, 反映从业者对于工作中互联网业务模式的熟悉程度和既有体验, 期望也存在调节作用。通过加入年龄、性别和工作中互联网使用时长, 对感知价值与使用意愿的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考虑到年轻的从业者相对学习能力较强, 即使工作中上网很少, 随着对于网络拍卖业务的深入了解, 他们更容易受到对网络拍卖的感知价值提升而影响其使用意愿的上升;再考虑到女性对观点转化行动过程中的保留程度, 男性应该更容易体现出受到感知价值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因此, 提出:

假设8:年龄、性别和工作中互联网使用时长会调节感知价值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 譬如年轻的、工作中上网很多的男性从业者较容易受到感知价值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

另外, 考虑年龄、性别和工作中互联网使用时长, 对社会影响与使用意愿的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从业者, 工作中上网很少的情况下, 尤其是女性会较参考重要人士或者关键大众的行为指示和使用建议, 所以提出:

假设9:年龄、性别和工作中互联网使用时长会调节社会影响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 譬如年轻的、工作中上网很多的女性从业者更容易受到社会影响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

个人特征造成的较明显差异, 是符合现实中的部分观察结果, 例如年长者会比年轻人在接触复杂信息或者使用新技术系统的过程中遇到较多的学习困难。所以, 年长者会对助益情境更为重视, 体现出年龄在助益情境对于使用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男性又比女性在考虑使用新技术应用中, 较少地依赖外部支持性条件, 由此提出:

假设10:年龄、性别和工作中互联网使用时长, 会调节助益情境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 譬如年长的、工作中上网很少的男性从业者较容易受到助益情境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

以上提出的10个主要假设反映了对于网络拍卖的用户使用意愿中主要影响因素和关系, 通过将“感知价值”概念结合在UTAUT模型的基础框架中, 形成联系感知价值的整合用户接受模型, 如图5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本文主要是研究中国传统拍卖业的从业者对于网络拍卖的用户接受意愿, 并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使用Likert的7点测量尺度, 各个变量的对应题项均翻译自相关文献的既有成果, 以保证问卷题项比较完整和成熟, 其措词根据网络拍卖的研究主题做了对应的修改, 并在某拍卖企业的业务人员和客户伙伴中进行了50份预问卷, 进行题项用词上的小调整以提高答卷者的理解度 (见表1) 。

(二) 问卷发放

实际问卷发放发生在2013年6月, 先在某拍卖公司的业务人员中进行问卷调查, 再以“滚雪球”的抽样方法, 请求答卷者推荐联系其他的拍卖从业者 (通过统一发放答卷时的名单记录和问卷中的提示信息, 以避免发生重复) 发放问卷, 总共发放950份, 回收896份, 其中有效问卷799份。表2为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可见样本频度分布较均匀, 调查效果也较理想。

(三) 资料分析方法及数据质量

通过Smart PLS软件, 本文使用偏最小二乘法 (PLS) 对模型进行拟合, 偏最小二乘法 (PLS) 与结构方程模型 (SEM) 相辅相成, 在SEM大样本模型的基础上, 解决了非正态分布、共线性等问题。在对模型进行拟合之前先做了信度及效度检验, 同时用于构建交互作用的变量首先进行中心化, 以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表3和表4列示了信度、效度、相关性及因素载荷等数据。表3中的因素载荷分析显示数据的一致性及区别效度完全满足要求, 其中因素负载均大于0.6, 表明各测量指标均收敛于其所对应的潜变量。同时各个潜变量的组成信度 (Composite Reliability, CR) 均大于0.8, 克隆巴赫系数 (Cronbach’s alpha, α) 均大于0.9, 进一步表明各潜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4对角线数据为平均变异萃取量 (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 的平方根, 各潜变量AVE值均大于标准值0.5, 表示各个潜变量均能解释超过50%的所属指标的变异, 说明测量模型有较好的信度和收敛效度。为了区别效度可以通过比较AVE的平方根与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表4中对角线数据均大于其所在纵向与横向数据, 说明各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度。

由模型拟合结果 (见表5) , 模型的基本结构 (模型1及模型2) 除了感知易用对感知价值的作用外, 其它关系全部显著得到验证, 反映在当前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趋势中, 用户体验友善成为应用开发成熟表现, 而易用性对于互联网商务应用的用户感知价值不是优先的因素。

在没有包含交互项目时, 感知风险和感知有用对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感知费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而且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应用方面, 感知风险是用户感知价值中最突出的关注部分。感知价值、社会影响及助益环境对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当模型加入交互项目后 (模型2) , 对假设8至10进行检验。假设8得到部分验证, 感知价值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会受到年龄和工作中互联网使用时长调节的假设得到支持, 性别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而年轻且工作中上网很少的从业者更容易受到感知价值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

假设9并没有在结果中得到支持, 加入性别、年龄和工作中上网时长等因素的调节作用后, 社会影响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不再显著, 主观规范因素并不在基础TAM模型中, 而且其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应用的实证研究中结果显著性变动也比较大, 需要在不同情境中的科技应用中进一步讨论社会影响或者主观规范方面的因素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

假设10也得到部分支持, 其中性别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支持, 助益情境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会受到年龄和工作中上网时长调节的假设得到支持, 而年长的、工作中上网很少的从业者更容易受到其在网络拍卖的助益情境对于此业务使用意愿的影响。

(四) 数据结果分析

数据具体分析结果体现出感知价值概念表现了用户的成本收益上的较完整认知, 在研究中可以有效反映传统拍卖从业者会关注网络拍卖业务的多元化价值内容, 并显著影响用户的接受意愿, 所以能够替代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中绩效期望和付出期望的两大因素, 形成联系感知价值的用户接受模型。结果还进一步显示从业者对于网络拍卖的感知价值来源, 主要考量的是感知风险, 这也符合电子商务应用中用户对互联网风险的关注。感知费用和感知有用对于感知价值的影响也比较突出, 感知费用代表了企业中用户使用新兴科技应用需负担的成本, 而感知有用则是用户认为的科技使用的收益。感知易用的因素在研究结果中对于感知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 可能原因是现阶段互联网应用在用户体验上大多具有友善界面, 譬如网上商城购物、互联网社交互动等, 从业者对于网络拍卖的感知易用存在易用预期。

感知价值、社会影响和助益情境对于使用意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感知价值和助益情境对于接受意愿的影响明显受到用户年龄的调节作用, 譬如年长的用户更容易受到助益情境对于接受意愿的影响, 所以对于年长用户投入更多资源增进他们对于新兴科技应用的知识和使用过程中的帮助支持, 有利于提高此用户群体的使用意愿。另外, 用户工作上网时长也存在相似的调节作用, 工作中上网时长增长会使得用户更容易受到感知价值和助益情境对于接受意愿的影响, 企业建设组织的IT基础架构和宽带网络可以帮助员工增加IT新兴应用的使用体验, 减少对于相关业务创新的抵触。

四、结论

通过对于科技接受意愿和行为领域的文献研究, 在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深化里将感知价值联系在UTAUT整合科技接受模型中, 联系感知价值的整合用户接受模型被运用对中国传统拍卖从业者的网络拍卖接受意愿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结果显示新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在互联网新兴应用的用户接受研究中, 可以拓宽既有理论的深化研究, 发展出继承经典体系脉络, 进一步整合和联系的接收模型;对于致力于电子商务业务创新的企业, 实证研究的检验结果能够帮助理解用户的感知价值构成和接受意愿的关键因素。

感知价值中主要因素 (除感知易用以外) 对于感知价值具有显著作用, 尤其是感知风险尤为突出。感知价值概念可以丰富UTAUT整合科技接受模型, 具有较好的研究可延展性, 而感知价值的概念定义和维度构建在后续的科技接受行为研究可以被发展应用出更多元的内容, 使得可以更完整解释和理解用户在不同应用情境中的价值感知。另外, 社会影响和助益情境两大主干因素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作用在研究中被检验显著, 为企业的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创新中提示了环境氛围和条件准备的作用, 也可以参考UTAUT2消费者接受模型加入其它的主干因素。

实证研究还检验了年龄、性别和工作中上网时长等因素对于模型主干关系的调节作用, 尽管性别的调节作用没得到结果支持, 而年龄、工作中上网时长在感知价值和助益情境对于使用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显示讨论个体用户特征 (诸如性别、年龄、经验和教育水平等) 对于用户接受行为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能帮助理解特定特征的用户群体在科技应用接受意愿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和联系。此外, 模型中加入多个调节变量会给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带来更高的要求, 需要探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上的创新。

摘要:本文将感知价值概念与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联系结合, 在深化技术接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联系感知价值的整合用户接受模型, 并运用该模型研究了感知价值的内涵维度构建、感知价值、社会影响和助益情境等主干因素对于接受意愿的影响, 以及检验年龄、性别和工作中上网时长等因素对于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的主要感知价值内涵维度 (感知易用不显著) 和主干关系皆为显著, 而且年龄和工作中上网时长在感知价值和助益情境对于接受意愿的影响关系中有明显地调节作用。

浅谈中国网络司法拍卖制度 篇3

2012年7月,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法院将一辆宝马730轿车推上淘宝平台进行司法拍卖, 该车估价为25.08万元、起拍价19.99万元, 最终以33.09万元的价格被吉林辽源的网民拍得, 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互联网司法拍卖的热议之潮。

随着司法拍卖的法院主动权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被认可, 各界争论渐渐平息。该新模式仍然存在争议和缺陷, 笔者认为在其沉静之后更需要在理论上反思并在实践中完善。

二、网络司法拍卖理论分析

(一) 法律修订过程的制度倾向

淘宝司法拍卖引发的最大争议在于拍卖主体性质和合法性问题。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223条和第226条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按照规定交由关单位拍卖或者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此次立法正式确立了法院的强制拍卖权, 且以法院自行拍卖为主。随着1997年拍卖法生效, “委托拍卖”成为了原则和主流。2004年,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托拍卖的相关规则又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 指出“人民法院拍卖被执行人财产, 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 并对拍卖机构的拍卖进行监督。”法院在司法拍卖过程中的监督职能得以体现。2009年8月24日最高法院审委会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则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于拍卖机构的管理与监督和采取公开随机的方式选定。从2004到2009年的法律变更, 可以看出法院对于司法拍卖的监督不断强化, 究其原因则在于司法系统中的拍卖环节层出的暗箱操作和法官腐败问题。直至2012年1月1日, 最高院《若干规定》正式实施, 首次提出了网络司法拍卖, 通过“四个统一”, 即“统一管理部门、统一资质标准、统一随机方式、统一拍卖场所”, 应对司法环节出现的问题。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第247条明确规定:“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 人民法院应当拍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适于拍卖或者当事人双方同意不进行拍卖的, 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变卖或者自行变卖。”此次法律的修正, 无疑使得网络司法拍卖的主体得以合法化, 为法院自行组织拍卖实现正名。

从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出台至今, 司法拍卖的主体从伊始的法院发展为其后的拍卖机构, 如今又再次回归到了法院, 其背后是对于在司法拍卖过程中滋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和改正。从法律变化的背后, 可以发现在传统的司法拍卖发展过程中, 司法腐败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抑制和根本性的解决。自2012年法院依托网络司法平台, 形成法院系统内部与外部利益的隔离带, 再次收回了司法拍卖的主权, 而司法拍卖更是呈现出实现网络化的倾向。

(二) 司法拍卖的价值导向

1. 利益

法的整个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利益进行平衡、选择、取舍, 并通过权利和义务对这些不同利益进行权威性、规范性调整的过程。司法拍卖作为司法环节中重要的利益分配链, 增强分配环节的透明度, 减少过程中的资源损耗, 是实现公正的最有效路径。

其一是解决佣金与竞价问题。在传统的司法拍卖中, 拍卖公司都要收取3%到5%的佣金费, 而这些佣金均需要由当事人负担。而淘宝网络司法拍卖, 没有拍卖公司参与, 实现了零佣金, 大大降低了当事人的拍卖成本。同时又利用淘宝网络的知名度, 促使竞价更加充分, 促进涉诉资产得以变现。

其二是设立利益监督机制。在传统的司法拍卖过程中, 由于竞拍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竞拍集团利用其社会力量, 暗中操纵拍卖过程, 使得当事人的利益难以实现。而在系统内部中, 法官暗中操作现象也屡见不鲜。在司法拍卖实践初期, 法官权利集中, 滋生大量腐败现象。淘宝司法拍卖中, 淘宝仅作为一个中介平台, 所有流程都由系统自行操作, 包括身份认证、保证金缴纳、竞价在内的环节, 人工无法介入, 并不存在一个法院和淘宝的可视“后台”, 且竞买人的信息实行保密, 竞买人只能以代码形式出现, 竞买人的身份信息并不公开, 从而防止串标等行为, 实现安全和透明化的交易。

2. 效率

司法拍卖不仅追求公平的程序, 也在于对效率的追求。在司法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 现代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驱动, 鞭策着法律执行高效化。以宁波为试点的淘宝网络司法拍卖模式为例, 其本质即为利用淘宝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与司法拍卖的联姻。淘宝网以其成熟的运行模式与稳定的受众群体为司法拍卖提供了良好的程序和实质性保障。例如竞买人只需要拥有淘宝账号并缴纳保证金即可参与司法竞拍;利用互联网的可视性, 法院委托专门制作人员对竞拍的标的物的基本情况进行视频制作, 使竞买人对物有直观详细的了解;竞买人只需要登录网络界面即可浏览拍品, 打破传统标的物信息滞后的局囿等等。总而言之, 在信息变革时代, 利用互联网技术, 提高司法拍卖效率, 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改革的必经之途。

(三) 实践创新推动法律改革

立法过程是对于司法实践的总结。法律的产生具有天生的局限性, 要求其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笔者认为网络司法拍卖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司法实践推动立法改革。立法上的创新需要从司法实践中寻求经验支持, 司法拍卖网络化的改革之路就是一个典范。回溯司法拍卖网络化在浙江的历程, 2012年初由省高院牵头提出了试点项目, 宁波法院首先试水, 从宁波北仑法院到浙江省的广泛推广, 实践的速度超出预期。但问题随之而来, 众多拍卖行的矛头直指司法拍卖淘宝化网络化不合法, 理由就是根据2007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对于人民法院的执行的规定认为人民法院自主拍卖不合法。2012年《民事诉讼法》大修, 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司法拍卖网络化的实情与其进步性做出了修改。由此观之, 司法实践的合理创新正是立法创新的基础, 正是这样的创新带动了中国司法的进步。

第二, 立法确立带动司法创新。随着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 法院的自主拍卖权正式确立, 重庆模式、上海模式、浙江模式等网络司法拍卖形式逐渐成为了全国各省市学习的典范。笔者在采访宁波市中院的执行法官时其表示北京及北方诸省市均前往学习, 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司法拍卖网络化的司法改革浪潮。司法创新是司法改革中重要部分, 司法拍卖网络化是中国司法改革中重大创新之一, 传统民事诉讼中“执行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不仅惠及当事人, 也带给中国司法革新以新思维与新方向。

三、结语

司法拍卖网络化在浙江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 从起初实务界与理论界大讨论再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确立, 再到实务界停止争论, 转而完善制度本身。理论界并未停止对司法拍卖网络化的讨论, 传统的司法拍卖的诸多问题在新制度下依然存在, 不仅仅关系到司法制度本身, 也关系到司法程序的公信力。所以讨论司法拍卖网络化依然有很强的必要性, 也希望这一制度能够在“依法治国”的环境下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法院自行拍卖是否鸠占鹊巢[N].人民法院报, 2012-08-17 (2) .

[2]冯娇雯.网络语境下的司法拍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4) :52-54.

[3]百晓锋.我看浙江法院试水网络拍卖[J].中国审判, 2012 (09) .

[4]廖鸿程.对浙江法院试水网络拍卖的几点看法[J].中国审判, 2012 (09) .

上一篇:顺铂化疗下一篇: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