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计划

2024-09-18

合作计划(精选12篇)

合作计划 篇1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已经成为乳品饮料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两者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秉承“与中国客户共成长”理念的利乐公司,充分发挥系统供应商的技术专长与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运营成本优化。自2008年利乐启动运营成本削减计划(Operational Cost Reduction,简称OCR),两年来已为全球60多家客户实施了80个成本削减项目,平均帮助客户削减运营成本达12%。

利乐研究发现,目前客户的运营成本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设备维护成本和公用设施成本,一般占到其总成本的5%至15%。OCR计划便是专门针对这一系列运营成本进行控制削减的增值服务。通过帮助客户减少甚至消除损耗,并在其企业内部推行量身定制的改进项目来实现降本增效,而优化出来的产能还有助于客户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

OCR项目即“运营成本削减项目”,是利乐积极倡导的优化管理过程,是基于世界制造业最流行、最先进、最全面的生产管理方式——世界级制造(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简称WCM)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及工具。通过一整套的重点改善措施,帮助客户优化各个生产环节的绩效,从而实现整体运营成本的降低。

合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我校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为重点,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广开社会育人渠道,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7、创造条件让指导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长教育的方法。

8、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者队伍。

9、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精心挑选“家长学校”的上课教师。

4、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

5、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③、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④、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并评奖择优刊登在学校网站《家长学校》上,并积极向各专刊推荐。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及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①、每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观念,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②、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7、抓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①、继续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切实做到“四有”、“四定”、“两张表”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健全家长学校档案、奖励、考核、教学等各项制度。

②、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为使家长学校的授课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本学期,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出发丰富授课内容和活动形式。③、加强家校联系,注重信息反馈。信息的反馈将直接影响到授课的效果。家长学校的教师要密切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校访、分析回执等了解授课的情况,为以后的授课改进提供依据。

8、抓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

四、活动安排 9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教课展示活动。10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11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12月份:

1、家庭问题问卷、咨询;

2、家长育儿经验论文比赛;

3、开家长会。1月份:

1、优秀家教论文评选暨表彰。

2、总结本学期家长学校工作。

3、期末家教课展示活动。

牡丹江市东村中学政教处

合作计划 篇3

2015年12月12日,环球时报环球网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机遇”论坛在京召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受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机遇论坛上发言,宋清辉在发言伊始即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走得孤独,亟需与其它国家类似印度的“季风计划”战略等进行合作,此举不但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布局,而且能够防范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以下根据宋清辉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早在10多年前我国政府就已提出 “走出去”,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是一个新手。据清晖智库的统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九成比例亏损,甚至有的血本无归、损失惨重。例如2015年11月20日,马里首都巴马科的丽笙酒店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活动,当恐怖分子冲进酒店时,有三名中国企业的负责人正在餐厅就餐,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射杀身亡。虽然这次袭击并非针对中国人,因为当时酒店至少住了14个国家的旅客,恐怖分子目的是在外国游客聚集的酒店袭击以扩大事件影响。

上述的一则企业“走出去”案例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在海外推进的风险不容忽视。这是因为“一带一路”沿边国家和地区是极端势力从事恐怖主义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海上丝路的主干道上海盗同样很猖獗。当我们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逐步完善,为“一带一路”沿边国家修筑了四通八达的空海航线、公路、铁路、管道以及通信网线的时候,可能也为这些恐怖主义势力提供了跨境犯罪的便利,这是中国和所有“一带一路”沿边国家需要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

首先,面对恐怖主义孳生的国家,我国海外工程人员易成攻击目标,亟需提高海外安保预算。中国企业去非洲投资无非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同时获得自己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时候,有一个弱点就是喜欢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这样做很容易引发恐怖分子的注意,我建议掩盖中国企业的真实身份,例如注册离岸公司等。但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和海外基建项目版图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一些人员不得不经常往来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在非洲从事经营活动、援助工作的中国企业劳务人员总数逾百万。

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在海外的安保很薄弱,我了解到的一些民营企业甚至没有什么安保力量,即便是配有安保人员,但是在数量比例上仍难以和西方国家和公司相比。为了今后最大程度地避免中国企业人员和海外投资在海外蒙受到巨大的损失,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国企或者民营企业,海外项目安保预算至少要占到项目总费用的5-10%。同时,还要视所在国家风险等级情况,随时可以派出具有军事训练技能的安保人员,以备不时之需。因为相较于项目上的巨额损失,占项目总费用的5-10%的预算不算什么,至少它确保了中国企业资金的相对安全。

其次,仅次于恐怖主义风险的是政治风险,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结合本身战略全盘考核东道国的政局稳定性、民族、宗教冲突和内乱等情况。例如2014年11月7日,墨西哥新政府突然取消中国高铁投标,2015年1月27日,希腊新政府叫停比港35年的特许经营权事件,致使中远集团8亿欧元的投入打了水漂。还有,中国“走出去”的先锋企业、“非洲最大的轨道交通承包商”——中国铁建,就曾经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将海外业务风险中的政治风险列首位,包括战乱等。

上述看似都是一些偶然性事件,但是实则必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在加快的同时,政治风险因素不断凸显。而政治风险的发生,往往是与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相关。当然,最主要的是跟我国政府在企业“走出去”方面存在制度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当中国的企业在海外遭遇不公平待遇时,政府有必要成立专门协会或者组织,通过它们支援在海外遭不公平待遇的中国企业。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也正在给个人投资者带来着机遇。2015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会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见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关于共推“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以及基础设施、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中国国内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股票很有可能成为慢牛标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高速增长,铁路基建、工程建筑、运输物流等相关概念股有望迎来投资机会。我觉得“一带一路” 中最核心的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为我国个人投资者顺利投资海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战略不可能解决欧洲、亚洲或者是中国的所有问题,但他却是整个世界的投资机会,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投资机遇。

另外,面对中国推出来的“一带一路”构想并取得惊人成功后,这也给我们的近邻印度带来了一些压力,印度害怕中国掌控印度洋区域,于是现在印度也将要启动“季风计划”。“季风计划”以环印度洋区域深远的印度文化影响力和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历史为依托,以印度国家为主力,通过加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的文化联结,共同开发海洋资源等举措,促进环印度洋区域合作。

印度莫迪政府的 “季风计划”与中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存在着巨大的对接合作和共建共享的空间。从交通运输、经贸往来的现实来看,中国外贸90%经海上运输,这里面又有近七成途经印度洋,再者是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突破60%,2/3以上也途经印度洋。从海外投资层面来看,中印在中东、非洲等地展开能源与基建合作,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印度洋。若“一带一路” 和“季风计划”能够链接起来,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布局,防范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

合作计划 篇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中国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1]。我校从2010年起积极开展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制订了“卓越计划”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措施推进该计划。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试点,研究行业企业参与工科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果,以期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我校积极支持教学改革,积极鼓励校企合作、校校协同、校内联合等形式,为我们本次教学改革搭建平台。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框架下,我们从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照上述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考虑到与原有企业的密切联系和以往校企结合开展情况,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了“1对1”学徒制培养模式,土木工程专业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采用了“3+1”顶岗实习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结合CCIE认证资格考试的培养方法等,这些专业与不同的企业类型建立了有特点的合作方式。因此将上述专业作为此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与试点

1. 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中要切合市场需求,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开放性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获取企业认可和大力支持。换而言之,我们应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什么。我们主要通过走访和调查行业企业对相关工科专业的要求,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可以做到根据需要和学科优势特点,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即在理论层面上对校企合作体系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校企合作如何具体实施。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专业进行试点(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用实践来检验新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成功与否。三是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问题。我们从政策、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扩展探讨,研究未来行业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能发展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办学目标。2012年7月至12月期间,我校大规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此机会各专业走访和调查了各个相关企业。由于本次试点专业主要是针对本年度在校学生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部分未做大的改动,只是在相关的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实施。按照调研结果对各专业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环节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了:校企联合确定实习计划、延长实习时间、自主设定内容、企业打分考核等。2013年4月至6月,我们分别通过派发调查问卷、电话、电邮、走访和学生意见反馈等形式获得企业反馈。

2. 调查与反馈结果。

(1)专业教育核心课程设置及教育得到企业认可。各专业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课程设置指南,其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例如67%的企业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包括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安排的技术工程能力。机械电子专业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最高,这显然是和该专业以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的专业性质相关;其设计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中58%的企业看重学生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表现,特别是掌握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要求基本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相一致。(2)专业技能上普遍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大于学校的预期。例如城市规划专业本次为毕业实习,我们依照本次毕业生对应的实习单位和企业,通过电话、电邮、谈话和学生意见反馈等形式,得到了本次的调查结果,发现49%的企业对学生在具有较强的空间艺术设计能力培养上不足,22%的企业认为学生在创新性、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上不足。如图1表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还不足,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平时真题做得不多,实战性不足导致可实施性差,对政策法规的学习不认真,对社会经济等其他知识掌握不足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同时也看到企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并没有特别的要求。

另外,土木工程学生普遍反映在有关力学、水力学、材料力学的实验和检测是他们的薄弱环节等。另外,一些企业对个别学生在人际关系、精神面貌、逻辑思维和自我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批评。同样,这些问题在机械电子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企业也对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提出要加强改进的意见,说明了企业对当前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大学教育的要求要高。(3)企业要求有典型的时代性。企业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看到企业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例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企业对学生了解政策法规的比重有所提高(占26%),经过进一步了解,这和当前企业受益于我国大力开发新兴产业和加大电子信息产品研发投入相关。过去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相当重视学生的手头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当前企业分工明确,操作流程简单有效,实习生很难得到规划设计的汇报机会,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反而企业更加看重该专业计算机绘图能力。(4)企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情况与学校存在距离。本次调研基本上可以分为,学科基础素质部分、专业技术能力部分、综合运用能力部分和其他素质能力部分四大部分进行,综合三个专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还是排在首位,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比较重视,但是对大学生其他语言、文化、科研、人际关系等人文素质要求不高,(只占13%),这相对于大学里面所强调的厚基础、高素质的教育教学方针来说,企业的关注度比大学要少。(图2)

三、讨论与分析

1.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选择应有共同的利益。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旨在摸清企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总体需求,探索校企合作的基本规律。从试点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往往企业在初期显现出主动的一面,学校在制定合作方式方法上处于被动地位。然而,真正进入到实习阶段,企业往往又陷于被动的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教育的规定与制度,而学校也没有进一步履行教学义务,很多学院甚至撒手不管,将责任与义务全部推给企业,这是校企合作中相互不信任,没有信心和准备的表现,导致我们的学生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效果上与预期存在偏差。在我们随后的学生反馈中,大部分学生对企业实习的经历以及获得充分的技巧是持有肯定态度的,有3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到了非常充分有用的知识,不过也有5%的学生认为他们并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知识。37%的学生们认为他们用到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2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工作与理论脱节。根据获得的数据,可以说学生认为企业实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满足,对今后能否熟练使用这些知识技能还抱有怀疑态度。因此,校企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共同的利益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在批评的声音中,就业市场相对缓和的专业人才,例如城市规划专业,实习期间的要求就比较高,导师也趋于严格;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其他专业这么紧张,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比较温和。这也说明了企业在对大学生的态度上是有偏差的,在使用上也是有各自目的的。

2. 校企合作间有恰当的学分、学时的管理和安排。

依照我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培养理念,我校各专业在大一到大四分别都有不同学分和学时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城市规划专业中一般要求有8周以上的完整实习时间,而土木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也至少要求4周以上的集中时间。同时,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能够在工程实际中运用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因此,在人员安排上我们选择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主;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我们多采用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之对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实习时间不足和不灵活的矛盾。本次试点三个专业除了课内实验课程外,实践教学平台要求从34~39个学分不等,约占实践教学学时的13.6%~15%。我校还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限内,需要获得6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方能毕业,从学生拿到创新学分的情况来看,除了发表论文、竞赛获奖、参加学术活动外,参加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工作而获得学分的占了大多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调查中,91%的学生对我校实践环节学分制管理予以了肯定,由此可见,良好的学分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合理的学习时间又是实践成功与否的保证。

3. 培养模式各有利弊。

从试点专业来看,每个专业各有特色,例如城市规划专业采用“学徒制”的方法,就是将设计院的培养模式引用到学校实践教学来,就是通过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外企事业人员建立1对1或1对多的学习制度,因此经过校企协商,双方都同意在设计单位做学徒工式的培养,学习正规设计单位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优点是学生能迅速掌握学习技巧和走入工作正轨,不足的是企业往往无法满足太多的“学徒”,本次试点总体有66%的学生有自己的导师,显然无法满足全部的学徒,这种问题在土木工程专业订单式导师培养模式依然存在,尽管企业导师可以从大三介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可以一个导师带多个“弟子”,但订单式的培养还只是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同样难以顾全。可见,在企业中建立技能培训部门比分配导师的任务要显得急迫和重要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顶岗模式通过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达到与工程实际零距离结合,消除校内学习与工程企业工作之间的“代沟”,机械电子的学生从7月中旬开始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质量检验助理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技术员和SMT作业员等。企业部门主管普遍反映学生上手快、废品率低、踏实能干,但也暴露出就业岗位少,岗位工作与学习内容不符的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CDIO新的教育模式,考证与学习相结合的引入将对工科类学生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该院2007级两名学子于2011年通过了CCIE资格认证,通过了被全球公认为IT业权威的认证,显然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成为就业的敲门砖。不足之处在于能通过此类认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4. 形成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校企合作的实施牵扯到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要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必须将行业企业“请进来”,与他们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当中。例如大部分的企业关注于工程施工与实践项目,我们的教学中此类的案例与教师的经验普遍不足;在实践中,学生并没有被分配到所希望学习的部门,城市规划的学生想到设计部却多分配到工程部、描图室,土木工程的学生主要分配到文书档案而非建筑工地一线等。说明了关于实践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另外,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以及校企合作标准化与国际化都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合作工作计划 篇5

计划安排:

一、依托“心暖花开”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平台和区得天独厚的高校资源,区民政各级系统继续加强与高校和各类公益性组织的联系。

二、2末申请了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公益组织家园”项目,目前已经审批下来,区民政局将其中8000元用于对基层民政社会工作者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知识培训,由区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承接,共分为两期培训,目前第一期已经筹备完毕,将在3月下旬举办,地点在区心暖花开社会组织联合会,培训老师邀请的是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金艾裙教授。第二期目前在筹备中,预计在七月份或八月份举行。(时间节点:3月底、7月或8月;具体负责人:(区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社长))

合作计划 篇6

【关键词】学讲计划     高中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

“学讲方式”主要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对象,老师辅之以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全程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以学生为本。以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手段,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方式,学以学生为主,讲主要是启发性的。在学习的過程中,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大小适当的小组,教师布置合适的学习目标,以同学之间的合作为主要学习手段,学生之间充分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以学生小组为学习的小型单位,以小组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作为启发者,学生以自己和小组合作为学习的主力军,积极发挥主动性进行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讲方式的突出优势组织教学工作。下面简单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中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后一项重要的能力。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被压抑,得不到发挥。新课标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就十分必要了。学生缺少自由的学术空间和自由探讨的机会,同时学生缺乏和别人合作的意识,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地进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在学讲计划下,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前的说教者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除了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外,还得成为其中一员,做一个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和学生结成真正的伙伴,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洞察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一些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常识的培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在合作中应该秉持什么原则。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查看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是否顺畅,学生是否有合作精神,能不能和其他成员融洽相处,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效果最大化。

在学讲计划下进行教学还得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不是说合作学习能解决一切问题,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合作学习上。自我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个人勤奋努力了,才具备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带着独自学习的疑问去合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英语课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1.学生合作不主动。我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出现冷场,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和引导不恰当,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

2.学生的合作不充分。有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我就匆忙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度远远低于优生,存在会的就积极性高,不会的应付了事的现象。

4.角色落实不到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当总结人,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5.评价不全面。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我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人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略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小组合作前的合理分组。以学生个体的特点为分组的依据,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重小组各个方面的全面和平衡。一般来说,在英语教学说写结合中通常三五个人一组进行分组。细节问题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根据学生和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优势劣势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分类时互补搭配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2.小组合作中的有效沟通和讨论。在小组的沟通和探讨过程中,将小组成员召集起来,每个人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同时,在汇总所有资料后让小组成员进行自由探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得出最适宜的答案,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制定完备的方案。小组在沟通探讨完成后,就需要着手进行写作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角色分工完成,在写完后组内可以集体评议,这样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3.小组合作后的及时评价。小组完成写作过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要并对每个成员有一个点拨。对每个小组的整个过程和学习目的、成果进行综合点拨,让学生能有所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四、总结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只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没有得到充分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压抑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有学习的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学生到参与到学习之中,改变过去只有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只能旁听的教学格局。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可以充分交流、沟通。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丽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J].价值工程,2014(15).

[2]钱玉红.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

合作计划 篇7

合作教育计划的特点

(一) 合作教育计划的含义

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尔地区实行的合作教育计划是针对高中11年级或12年级 (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 学生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 然后通过用人单位面试, 进入公司工作, 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 在这段工作期间, 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 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工作情况, 根据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 学生要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 学生不但能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而且具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与丰富的职业经验, 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教育计划深化了职业教育中的CBE理论, CB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即“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即具备从事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 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二) 合作教育计划的优点

加拿大高中的职业教育从课堂教学就开始了, 在许多教学场合, 教室与操作车间是连在一起的, 学生在教室中进行学习, 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 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教育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校、公司企业、学生三方形成了合作教育伙伴, 对各自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学生, 合作教育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另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 这个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 也为企业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 体现了在工作中学习的实质, 有利于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确定是继续工作还是进一步深造学习。通过这个计划, 学生可以增强人际沟通技巧, 学到更加具有专业性的实践知识, 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实力, 对于个人成长及提高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合作教育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 展示学生的工作能力, 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学校, 合作教育计划可以加强学校与公司企业的合作, 融洽与社会的关系。加拿大的高中采取学分制, 每门课程一个学分, 修满30学分即可毕业。英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法语等是必修课程, 共18个学分, 其余的12个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将来的发展方向选修。选修课程又分成5个系列:商科、自然科学、艺术、技术和社会科学。选修课程的设置并不是每年都一样, 每年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程之前要进行相关调查, 其中一个调查项目就是合作教育计划实施的情况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 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人才, 根据这些情况确定下一学年的选修课程, 使选修课程的确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选修课, 学习更有针对性, 这使得加拿大的高中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 愿意读大学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 不能或不想上大学的学生, 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立足。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使学校的课程体系逐步发展与完善, 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对于企业, 合作教育计划可以使企业节省成本, 获得较好的劳动力, 不仅不会给企业增添负担, 而且还能给企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学生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正规职业教育后, 有知识, 有修养, 并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 是很好的劳动力资源, 企业接收学生就业能够节省人力工资成本与教育培训成本, 能够缓解一定时期内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学生完成合作教育计划后,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留用毕业生, 获得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加拿大高中职业合作教育计划与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主要的经验与启示有以下几点。

完善的保险机制在合作教育计划中, 学生到公司企业进行工作之前, 学校要为学生签订一份保险, 并要求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开车, 以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为学生到公司企业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国内职业学校缺乏良好的学生工作保障机制, 基本上没有学校为学生提供保险, 一旦学生在企业中出现安全问题, 就会出现扯皮现象, 甚至会出现法律上的问题, 对学生、学校、公司企业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科学的过程化管理合作教育计划的过程化管理很科学, 学校派出专门的实习教师到公司企业进行巡视, 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 询问企业主管的要求, 详细记录每次访问的情况并书写调查表, 供学校参考。另外, 学生在工作期间要完成每周的记录, 包括他们每天的工作时数、出勤率和执行任务的工作场所, 到工作结束后上交学校进行审查。实习教师是学生、学校、企业之间互相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内的职业院校对实习教师的过程化管理力度不够, 有的只是敷衍, 教师到企业只是简单地看看学生的实习情况, 有的教师甚至在学生整个实习过程中没有出现过, 最后只是简单地写个报告上交学校, 学校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 无法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 导致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信息不对称, 三者各自独立, 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严格的监督机制合作教育计划要求社区成立管理委员会, 监督学校执行合作教育计划的情况, 为合作教育计划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可实现信息互通,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 。在这个结构中, 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督学校与实习教师, 同时学校也监督实习教师, 使学校与实习教师真正负起监督与指导学生的责任, 实习教师要监督学生在合作教育计划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监督公司企业履行好指导学生的职责, 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分工明确, 确保合作教育计划执行的力度。我国的工学结合缺乏专门的监督机构, 学校各自为政, 对学生的实习教学只是在评估时进行文字性检查, 监管力度不够, 无法真正了解各学校工学结合教育开展的具体情况。

加拿大高中采取的职业合作教育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的独立工作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加拿大高中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使加拿大的职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 在我国贯彻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可以借鉴加拿大合作教育计划的经验, 取长补短, 以使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获得长足的发展。

摘要:加拿大高中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分析加拿大高中合作教育计划的特点和优势, 合理地吸取加拿大实行高中合作教育计划的经验, 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工学结合的开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加拿大,职业高中,合作教育计划,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吴雪萍, 王艳玲.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 .

合作计划 篇8

关键词:科技开放,国家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印度

在科技全球化、研发国际化的网络环境下,开放已成为一国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的科技开放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科技开放情况及其开放政策来处理我国的科技开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印度与我国同为“金砖国家”,都具有人口众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相似国情,同时两国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竞争力,致力于发展为创新型国家。通过对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性分析及其对外合作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把握自身的科技开放力度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启示与经验教训。

1 印度国家科技概况

1.1 印度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

自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的科技发展,建立了科技系统,一批科技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相继成立。目前,印度有各类科研机构约2900个,其中约260个重要科研机构属于中央级科技管理机构,集中了印度主要的科研实力;各邦政府也设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其开展的科研项目基本上都在与该邦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其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政府,各邦政府只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1]。

长期以来印度以制定五年规划的形式指导国家科技的发展,至今已制定了11个五年规划。为了有效制定并实施科技规划,印度建立了较为独特的科技管理体系,主要由宏观决策和计划实施两个部分组成,见图1所示。在宏观决策方面,科技决策部门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形势,结合印度国情,制定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及其科技发展政策。中长期的科技战略决策由总理科学顾问委员会、内阁科学顾问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做出;同时印度科技部及其他科技部门为其提供相应的反馈意见,最后由科技部负责起草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并对各邦的科技理事会进行政策和计划的协助指导。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个部门各有侧重、互有交叉和补充。在计划实施方面,印度的科研活动主要在中央政府与各邦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中进行。一般情况下,科技计划和项目仅在本部门的研究机构中实施,其影响力也仅限于一个领域和一个部门。

1.2 印度的国家科研投入概况

2003年印度的研发经费在GDP中占0.81%,2008年上升到0.89%。与我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科研经费投入并不高,但可以发现这一比例已有上升趋势。印度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政府将向中央科技部门投入7 530.4亿卢比,不包括国防、农业、医学领域的经费预算,平均每年1 506亿卢比,到2012年末实现科研投入占GDP的2%。但是印度的“十五”规划也提到,在2007年将其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而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如今印度的“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但其研发投资占GDP比重仍没有明显提升,一直低于1%。不过,印度政府的研发投入并不包括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外国直接投资中的研发投入,如果将这两项计算在内,印度国内的研发实际投入将接近或超过GDP的2%[2]。

2008年印度研发经费的使用中,中央政府部门(包括公共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使用的经费所占比例为58.8%,企业研发机构、各邦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所占比例分别为29.6%、7.2%、4.4%[3]。可见印度的科研经费主要流向政府部门,而发达国家中企业研发活动使用经费的比例往往高于50%[2]。在应用研究方面,印度70%的研发资金投入到国防、农业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至于印度目前发展较快的信息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业,其研发资金主要来自私营企业与跨国公司。根据德国The Kiel研究所的调查报告,2008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为733.1亿美元,其中25%用于研发活动,而此研发经费的73%流向信息技术、生物制药以及工程技术领域[2]。印度外资政策的吸引以及本身的资源优势使外资不断流入,另外印度的“工业政策决议”明文规定,一切印外合营企业中的国外技术都必须向印度公开,为印度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对固守技术秘密或拒绝培训印度技术人员的外商投资者,须责令其停止在印度的经营活动。由此看到印度的外资引进政策是重质量的,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原则的,这使印度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也能够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的科研投入方面,印度将其大部分经费投入到中央科技部门以及公共研发机构,且主要投向国家主导的关键领域;对领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则主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予以支持,同时,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市场交给私营企业与跨国公司也使得产业的发展更具活力与竞争性。

2 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

印度科技部是印度科技发展的主要管理部门。目前印度科技部主要有四大类科技计划,即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Program)、技术开发计划(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社会经济发展计划(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am)以及国际科技合作计划(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除此之外,印度为了促进各领域科技的发展,还制定了一些专项科技计划,比如为吸引优秀学生与人才开展的鼓励创新研究计划(Innovation in Science Pursuit for Inspired Research Programme)、女科学家计划(Women Scientist Program)等。

2.1 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主要类别

印度的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面向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地球和大气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此计划旨在促进高新技术研究,加强相关机构的科研能力建设,同时鼓励印度年轻科学家接受研发活动的挑战。在此类计划框架下,印度政府开展了纳米技术应用与发展计划、水资源计划等基础性研究计划。

技术开发类计划面向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药品和制药方面的研究、仪器仪表等基础设施的研发等。对于药品与制药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印度规定任何印度公司都可以申请,但是他们必须与印度的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申请。对于此类计划,印度并没有提及外资公司是否可以申请。

印度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此类计划的研究项目关系到地方民生,主要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力度提高经济薄弱地区的生活水平,其项目申请者主要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另外,印度为了给本国30~50岁的女性科学家提供科研机会,专门制定了女科学家计划,这体现了印度对本国女性科学家的重视。

为了促进印度的双边、多边以及区域间科技合作,印度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印度国家科技计划开放的主要形式。目前,印度与72个国家开展双边科技合作;加入了东盟(ASEAN)、亚洲科技政策网络(Indo STEPAN)、不结盟国家(NAM)以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RRC)的区域合作;同时印度也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孟加拉湾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BIMST-EC)、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EC)、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以及印欧语系国家(Indo European)的多边合作。印度主要通过开展联合工作研讨会、科学家之间的互访、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的方式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如今印度已建立了13个主题研发中心,并且与法国、美国、乌兹别克以及不结盟国家建立了4个国际合作促进中心[4]。

2.2 印度国家科技计划的开放性分析

相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除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外,印度的国家科技计划基本不对外开放,只有极少数计划的项目允许有外国人参与,但是附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例如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下的纳米技术应用与发展计划。

在发展纳米技术的使命下,印度科技部建立了纳米技术应用与咨询工作组。对于此类项目,印度要求申请公司至少有51%的股份由印度人持股,且其必须与公共研发机构联合申请;同时申请公司必须拥有科学与工业研究部的有效研发认证,此项认证主要涉及申请公司的研发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置及公司内部研发人员的比例等。申请公司除了提供自身技术开发与商业化的费用外,还必须为与其合作的公共研发机构提供30%的现金花费[5]。由此我们看到,在发展纳米技术上,印度趋向于接受产学研联合研发项目,并鼓励技术研发的商业化。虽然印度并没有明确排斥外国人在此领域的项目申请,但是此计划历年审批的项目中,获批项目的负责人基本来自于印度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并没有出现由外国人担任负责人的项目。另外,在其他科技计划里,印度也没有提及外国人可否直接参与的说明,在其批准的项目中也没有发现由外国人或外国机构申请的项目。可见,在科技计划的开放性方面,印度是比较保守的。

印度自独立以来,并没有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综合性法律,只是设有一些单项的法律和法规,如《专利法》、《信息技术法》和《征收研究与开发税条例》等,在对外科技合作方面更是鲜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这在客观上使印度没能形成科技计划开放的必要环境。对此,印度主要以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及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实现科技合作,这也就是印度科技部下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对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印度科技部在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设有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如表1所示为2008—2011年印度科技部的部分财政预算。本着加强本国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本国科研水平、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宗旨,这一专项经费主要资助了印—法先进科技研究促进中心、印—美科技论坛、国外科学顾问委员会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科技合作。从表中可以看到,印度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财政预算占科技部总预算的3%左右。另外,印度除了与法国、美国通过联合中心及科技论坛的形式开展科技合作之外,在双边科技合作中,也与其他国家及组织开展了联合项目研究,如表2所示为2007—2009年印度科技部批准的双边联合研究项目的情况,其中2007—2008年只取了前十位合作国的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到,印度与俄罗斯、德国、日本、英国等联系密切,同时它也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了联合项目研究。

1千万卢比

注:1)数据来源于DST annual report 2009—2010 (印度科技部2009—2010年年报);2)*表示数据为估计值

卢比,个

注:数据来源于印度科技部网站,根据2007—2010年批准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的资料整理

3 印度的对外科技合作

印度独立以来总共出台了4项国家科技政策,即1958年的《科学政策决议》、1983年的《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的《新技术政策声明》以及2003年的《2003科学技术政策》。前三项科技政策中,印度并没有提及对外科技合作;2003年出台的科技政策中,印度政府提到要以科技外交为出发点促进并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在促进与国外关系紧密发展的同时带动本国科技的发展。另外,印度注重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鼓励国家科研机构与国外机构开展联合项目研究,尤其是那些对国家的科技发展与安全有直接影响的科技项目。印度的对外科技合作主要以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签订双边科技合作协议的形式为主,其中印度与法国、德国的合作较为典型。

3.1 印—法科技联合中心

为了促进印度与法国的科技交流,推动两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科研合作,1987年印度科技部与法国外交部共同建立了印—法先进科技研究促进中心(简称印法中心)。如今这一中心已较为成熟,成为印度进行双边科技合作的典范。该中心的科技委员会由双方各自推选5名科学家组成,负责确定双方的合作领域、制定合作计划、评审和筛选合作项目并接受理事会委托开展其它的科技活动。科技委员由不同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担任,负责各自领域的项目审定,任期为2年,一般可延长至4年,任期届满后重新选举。

在此中心申请联合研究项目时,申请方必须由至少两名来自印度与法国的科学家进行联合申请,并且他们要事先明确各自所要承担的任务。对于项目评审,该中心每半年组织一次项目评审会(轮流在印度和法国举行),论证和筛选合作项目。关于联合研究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双方需在知识产权管理计划中做出明确说明;合作双方可自由分配联合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但是权利所有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比如项目申请及维护中所发生的费用等。对于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中所发生的费用,印法中心可以向其提供财务拨款。由于印度、法国均是PCT的成员国,他们一般会对专利进行PCT申请,从而获得优先保护。自从2003年印度出台《2003科技政策决议》之后,印度开始对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予以重视;对于印法中心批准的工业研发项目,在其获得知识产权的授权后,双方会将科技成果商业化,而有能力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合作方对此拥有优先购买权。

3.2 印—俄“综合长期合作计划”

1972年印度与前苏联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1987年双方高层领导人签订了“综合长期合作计划”(Integrated Long Term Programme of Cooperation),推动了两国科学家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苏联解体后,印度与俄罗斯重新签订了“印—俄联合计划”,随后2010年两国就双边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应用签订了协议。在双边合作计划下,印俄双方开展了Bose-Lomonosov系列讲座、双边科学家的交流访问以及联合研发项目等,其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及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应用技术领域。

在印度科技部、工业部以及俄罗斯科技部、科学院主导下的印—俄“综合长期合作计划”中,对于双方每年开展的Bose-Lomonosov系列讲座,他们会派遣一批杰出科学家进行互访,对此印度方面会向俄罗斯科学家提供1 000美元的酬金。对于工业联合研发项目,合作双方必须是来自印度的科学家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向两国的联合理事会提交申请以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双方协定在印度建立相应的生产机构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可见印度旨在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吸收俄方高科技人才并且实现高新技术的转移。对此,印度为在印度工作的年轻且富有经验的俄罗斯科学家(30~45岁左右)提供4~12个月的津贴,即除了为其提供免费食宿外,每月发放12 000卢比的奖金[6]。显然,这笔资金是比较微薄的,而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印—俄双边合作中,在印—德双边科技合作中印度也为在印度工作的德国人提供免费食宿以及每天1 000卢比的补贴。

4 印度的科技开放及对外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4.1 部分国家计划严加控制,重点科技领域加强合作的渐进式开放

开放的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盲目的无策略的开放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印度国家层面的科技计划主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国防安全的科技计划,印度对此投入了较大比重的研发预算,而且这些计划基本上不对外开放;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印度科技经济实力的提升,逐渐放松对其管制,利用外资与其合作,使得印度的这些产业在全球中处于领先地位。对此,我国应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选择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循序渐进地开放,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全球资源与之开展合作;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对外开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应坚持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原则,避免出现产业技术没有提升反而失去市场的结果。此外,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应严格控制关乎国家安全的科技计划,保证国家的国防安全。

4.2 注重产学研式的工业研发,建立完善的科技开放政策法规

建立完善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是一国科技对外开放的必要条件。印度先后制定了四项科技政策决议,但仅在2003年的《科技政策决议》中提到要加强国家的对外科技合作,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形成,这使得印度当前的国家科技计划还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然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印度为了吸引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及税收方面的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在进行对外科技开放时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避免在科技对外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我国应鼓励产学研式的工业研发,整合研发资源,集成研发力量,提高我国的研发效率。

4.3 利用科技外交的形式实现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

科技外交是实现国家层面科技对外开放的便捷途径,印度主要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其国家层面的对外科技合作。科技外交不仅使印度巩固了与外国的双边关系,还使它利用科技合作提升了自身的科技实力。目前,我国与96个国家签订有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选择在某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实现我国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如此我们可以实现科技计划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切实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实际操作中,可以先将我国科技计划中确实需要借助国外研究力量的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实现对外开放,并将之作为我国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在科技对外开放中我国应采取主动措施吸引国外高科技人才为我国服务,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避免本国科技人才的外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部.印度国家概况[EB/OL].(2012-03-01).http: //www.cistc.gov.cn/Wor!d_ ST/WorId_ S&T_ T_ 2.asp? countryld = 46&conductor = O&continentld = 1

[2]秦洪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印度科技——简述2009年印度科技发展的新特点[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25(5):22 -29

[3]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 2007—2008[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Annual Report 2010—2011[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5]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ia.Nano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me[EB/OL].(2012 - 03 - 15 ). http://nanomission.gov.in/Formats _ new/NEW/NATDP _ Advt %20.pdf

合作计划 篇9

2006年1月9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 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国政府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此后,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第一个手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被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比如,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欧美科技差距日益明显, 欧盟敏锐地意识到,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高科技竞赛中, 只有一个把“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集中起来的欧洲, 才能卓有成效地保持在未来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在此背景下, 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科技计划, 集成优先研发领域、整合欧洲研发机构、强化研发基础建设、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这样的科技计划越来越多, 力度越来越强。到目前为止, 框架计划 (Framework programm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for research, FP) 、尤里卡计划 (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 EUREKA) 和欧洲科技领域研究合作组织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COST) 的影响最大, 被称为欧洲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

这些科技计划给欧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Peter Nijkamp (2003) 曾经总结出四大成效:卓越的研究绩效、研发活动的协同效应、科技资源的流动以及欧洲的研究创新, 并认为对欧盟成员国的科技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欧盟内部区域合作, 可以集中分散的研发基金、减少重复研究、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有助于关键学科获得更充裕的研究资金、取得研发规模经济性、打造更具活力的开放式研发系统 [1]。Erkki Ormala 和 Nicholas S Vonortas (2005) 在欧盟框架计划的“五年 (1999—2003年) 评估”报告中, 认为框架计划对发展欧洲知识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提高欧洲创新潜力具有积极作用[2]。Josephine Anne Stein 和Allam Ahmed (2007) 等很多学者认为, 欧盟科技政策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3]。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也先后推出了多项科技计划, 常被提及的有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等。这些计划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 带动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撑, 促进了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 近20年来, 我国所取得的能称得上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并不多见, 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多年空缺便是明证。

在此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审视中国的科技政策与科技计划。如Zhong Xiwei (2007) [4]认为中国的科技体制近20年来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科技改革的导向过多偏向科技商业化, 阻碍了基础研究和公共研究;大学所属企业的定位依然存在争议。Motohashi (2007) [5] 认为中国科技部门与产业之间的合作程度仍然较低, 降低了中国创新系统的绩效。

基于上述情况, 有必要分析中欧科技计划的差别, 借鉴欧盟科技计划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我国科技计划绩效。目前, 国内研究欧盟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的文献不少,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宏观角度介绍欧盟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二是从微观角度介绍欧盟科技政策执行的具体细节。如申皓和何成军 (2004) 介绍了欧盟科技政策沿革, 并简单总结了一些对我国的启示[6];黎苑等 (2006) [7]、秦涛 (2005) [8]则分别考察了欧洲技术平台和第七框架计划, 从组织、运作方面提炼出对我国的启示。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理解欧盟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但是, 迄今为止, 尚未发现从合作角度研究欧盟科技计划的文献。同时, 多数文献只是介绍欧盟科技计划的特征, 缺乏双向的对比研究。基于此, 本文将从合作的视角, 寻找中欧主要科技计划的差别, 探索对我国科技计划的启示。

2 中欧科技计划对“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同

对比分析前述欧盟三大科技计划和我国三大科技计划, 不难发现, 中欧主要科技计划对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欧盟科技计划明确规定项目的进行必须采取多成员国 (或合作国) 合作的形式, 而我国的科技计划对科技合作则无明确要求。另外, 我国科技计划虽然忽视国内合作, 但相对比较重视国际合作;在欧盟, 内外合作并重。

比如, 框架计划于1983年出台, 用以整合欧洲科技资源, 协调各成员国的科技活动, 形成整体优势。框架计划强调协调与合作, 注重规模效应;经费由欧共体委员会提供, 以弥补各成员国科技经费的不足;项目申报、审批和监督等环节由欧共体委员会统一管理, 以发挥各成员国在科技活动方面的互补性;最重要的是, 项目必须由不同成员国的机构联合申请和执行, 以促使各国从联合研究中获益。如FP6的项目要求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欧盟成员国或协约国参与, 至少由3至4个国家组成。

“尤里卡”计划于1985年4月17日被提出, 该计划可以说是法德两国对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3月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强烈反应的产物。该计划的目标是:加强欧洲高技术领域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提高成员国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为社会的繁荣和就业形势的改善做出贡献。通过具体项目的执行, 加强产业、技术和科学间的合作, 努力开发先进技术和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高技术产品。“尤里卡计划”主要通过为参与该计划的成员国企业提供一个跨国科研合作平台, 鼓励公共和私人资金注入那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项目。为鼓励跨国合作, “尤里卡计划”要求参与合作的企业必须至少来自两个成员国。

COST是根据1971年欧洲有关国家关于建立政府间研究合作框架的部长级会议所做的决定而建立的, 是欧洲科技研究领域跨国性质的、历史最悠久的网络框架组织。COST的宗旨是加强欧洲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促进欧洲用于和平目的的科学和技术研究;通过欧洲研究人员间的交流和对欧洲合作的支持以加强欧洲科技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非竞争性以及正规性研究前期研究领域最大限度地加强欧洲的合力并使其增值。其组织管理办法规定COST项目必须“5个以上成员国签定谅解备忘录”才能立项。COST并不直接向研究项目提供研究经费;各研究项目主要经费来源于参加其框架组织活动的各国政府对来自本国的科研项目的支持[7]。

可以看出, 欧盟的三大科技计划都明确强调成员国间的科技合作, 而我国的科技计划没有强调这一点。科技合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 科技合作能够分担风险。现代高科技的研发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通过风险共担能够激励更多的科研院所参与到高科技的研发中去。其次, 科技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发挥集成效应。随着科技发展的逐步深入, 单个的科研单位不可能掌握多个领域的顶尖科技, 而一些科技成果的取得却需要多种科技知识。最后, 通过科技合作实现科技知识的转移, 能够将先进地区的科技知识转移到相对落后地区, 从而促进地域间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后, 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内区域发展的日益失衡, 我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凸现。但从科技计划实施的结果上来看,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科研组织囊括了几乎整个领域的相关课题, 并长期垄断该领域的研究权, 对合作促进不大。当然, 在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 也会有一些合作的情况出现, 如在“973”项目中, 有一部分就是不同地域的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没有将“合作”作为一个硬性要求。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首先, 我国的科技区域布局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科技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如上海和北京聚集了相当部分最优秀的科研院所和科学家;与此同时,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国家级的科技计划的主要任务在于集中优势科技资源,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8]。而正因为科技资源相对比较集中, 决策者可能认为, 合作的意义不是那么明显。而欧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英法德等国在很多领域拥有世界上很高的科技水平。由于顶级的科技资源相对比较分散, 合作能够创造比单干大得多的价值, 这就比我国有更大的要求合作的需求。

如果说我国的科技计划重视合作的话, 那么, 更关注的也是国际合作而不是国内合作。如我国在“十五”科技计划体系中首次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 却未见具体的国内科技合作计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改草案修订案中, 强调“跨区域科学技术合作”, 但在1993年正式颁布的科技进步法中没有提到这一点。欧盟对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都非常重视, 除了前面提到的促进内部合作的“欧洲研究区”目标外, 欧盟也加强了与区外地区的联系。例如, 欧盟利用地缘优势推行新地中海战略, 与南方共同市场签署《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书》, 在《洛美协定》的基础上, 与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科托努协定》, 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国合作关系。

这种内外部合作偏好区别应该与中欧发展情况有关。欧盟是一个发达的经济体, 其成员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实力;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与国际先进国家进行合作能够更好地提升国内的科技水平。但这不足以构成中国只寻求对外合作而不重视内部合作的理由。首先, 考虑到文化差异以及近年来国内科技的飞速进步, 没有理由认为国内合作绩效就一定不如国际合作。其次, 正如前面提到的, 科技发达的欧盟也在积极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合作, 这当然不是对落后国家的无偿帮助, 欧盟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过程中收益颇丰。

3 我国区域合作对科技计划的补充

虽然我国的科技计划几乎不关注科技合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存在科技合作活动。实际上, 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计划正发挥着促进地区间科技合作的作用。在欧盟, 诸多专业领域科技合作计划的存在, 使得成员国之间建立额外区域合作关系的必要性降低。

根据魏守华 (2004) [10]的看法, 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共性技术开发合作、经济互动发展的科技合作以及技术梯度转移合作。可以发现, 在中国和欧盟, 这三种合作的普遍性是不一样的。第一种形式的合作在欧盟更为普遍, 也更具有影响力。如著名的“伽利略计划”、“生物能源行动计划”、“海洋科技计划 (MAST) ”等针对特定领域的科技合作计划。随着ERA建设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区域合作都是通过整合欧盟范围内的科技资源来进行的, 当我们考察欧盟的科技合作时, 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的科技计划, 很少看到某些成员国之间达成的科技合作协定。第二种形式的合作在中国更为普遍, 也同样更有影响力。如广为人知的“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是先凸显出区域合作, 再在此基础上确定诸多的合作的领域。魏守华 (2004) [10]就提到, 江浙沪在确立合作关系后, 把共同构建区域大交通、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区域旅游网络和区域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等五大专题作为合作的重点和基础;而泛珠三角 (9省区+2特别行政区) 在确立区域合作关系后, 再依据自身具体情况提出了19个专项领域的科技合作项目。第三种形式的合作在中国非常普遍, 而在欧盟内部极为少见。这是因为欧盟发展不平衡的程度比中国要小得多, 而且由于欧盟一体化比较迅速, 对于考虑转移的产业来说, 内部转移不如直接转移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更经济。

事实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第一种和第二种科技合作模式具有替代关系。正是由于我国缺乏足够的科技计划来促进各个领域内的区域合作, 各地方政府在需要合作的时候便诉诸建立全方位的区域合作组织, 在这个大的经济互动发展的合作体中来完成相关科技领域的合作。而对于欧盟来说, 正是由于有了足够的机会来实现诸多领域的合作, 各成员国没有动力花费额外的成本另外建立一套合作的框架。

有意思的是, 与欧盟不同, 我国省区间的区域合作更多地是基于地缘的考虑, 地理上的接近使得这些区域间具有天生的合作的潜力, 在中央政府的指引下, 一些区域结成更紧密的合作联盟, 它们先确定合作的关系, 再在此基础上寻找合作的项目。如地理上接近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较早形成了区域合作关系。

虽然这两种科技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的作用, 但这两种区域科技合作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我国的区域合作是在确定合作主体的基础上, 寻找能够进行合作的领域, 是 “区域导向”的;而欧盟的区域合作是在一些特定的组织框架下, 确立了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后, 在整个欧盟甚至更大范围内确定最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 是“领域导向”的。中国的合作是通过对区域的领域分解来落实具体的合作, 而欧盟是通过对领域合作的叠加来实现区域间的全面合作。这是两个看似相逆的过程, 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战略考虑, 实际执行效果也会不一样。前者以区域选定领域, 后者以领域选定区域;前者是从抽象着手, 后者是从具体个案着手;前者容易流于形式和计划, 而后者一般能更加实事求是。

此外, 我国也并不是没有第一种模式的区域科技合作, 对于一些特定共性技术, 国家经常提倡多区域共同合作开发, 如为解决煤炭的清洁利用、煤转电中的电力运输、煤转油和转甲醇, 以及甲醇替代汽油、二甲醚替代柴油等共性科技难关, 中科院山西煤炭研究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依托神华集团、陕西的中石油长庆公司和山西大同地区都在研究。但是, 与欧盟合作计划相比, 这种科技合作计划有一个明显不足, 即这种合作只是临时的、针对特定项目的, 规定的是合作内容而不是相应的合作形式, 因而缺乏延续性。一旦合作内容中止, 合作形式也将解散;而欧盟计划是基于合作形式的, 只要有相关需要, 随时可以将合作内容添加到合作的框架中去。

4 欧盟科技计划给我国科技合作的启示

我国科技计划总体上适应我国国情。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 我国科技计划的制订思路也应与时俱进。下文将根据前面提到的中欧科技计划的区别来阐述对促进我国科技合作的启示。

首先, 在科技计划中增加促进“科技合作”的条文。国家的科技计划应该在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两者间取得均衡, 不再盲目迷信国际合作, 同时给内部合作更多的关注。参考欧盟的做法, 在计划中明确规定要跨区域的合作, 促进各区域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共同参与, 甚至明确规定除了科技目的外, 促进合作本身就是重点目的。这不仅是科技或经济问题, 甚至可以提升到政治高度。由于科技投入与科技能力互为因果关系, 强制规定能够打破恶性循环, 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其次, 加强“人”的合作, 鼓励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研究。我国科技计划中提到的与国内合作有关的, 多停留在在硬件共享方面, 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 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 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困难, 设备缺失, 但由于人口众多, 对人才的紧缺性认知不够, 所以强调对稀缺的物质资源的共享而忽略实质上更稀缺的人力资源的共享。这与欧盟的做法有很大差距。欧盟的“玛丽居里行动”初衷就在于消除科研人员的流动障碍, 促进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人”的合作与共享[12]。这对我国很有启发, 因此, 我国的科技政策不仅要强调硬件的共享, 还要改革人事及其他相关制度, 为研究人员在国内以及国际间的流动提供便利。

第三, 加强统筹, 发挥集权优势, 推动全国范围的科技合作。当下的我国高度中央集权, 而欧盟的一体化还没有达到足够的程度。所以, 我国中央政府能够统筹全国, 制定针对国家战略需要的科技政策和重大课题, 在此过程中可能由于追求整体最优而忽视甚至牺牲部分地域利益。而欧盟必须全面顾及所有成员国的利益。欧盟近年来大力推行ERA建设, 促进欧盟科技政策一体化, 以欧盟层面的科技计划为骨架, 整合欧盟的科技资源。这正是由欧盟本身的政治构架决定的, 而我国正好可以利用现成的中央政府的权威, 将一些省区共同关心的科技项目整合进国家的科技计划, 这样一方面能整合全国资源, 另一方面能够减少重复研究, 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摘要:科技计划是一国或地区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措施。在欧盟, 三大科技计划都明确要求科技项目的参与者必须来自不同的成员国。这种强制规定极大促进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科技合作, 加速了“欧洲研究区”的建设步伐。欧盟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其科技计划中有关科技合作的理念和条款能给我国以诸多启示, 有助于我国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路。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合作,区域合作

参考文献

[1]NIJKAMP P.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a Point of No Return[J].Innovation, 2003, 16 (1) :79-85.

[2]ORMALA E, VONORTAS N S.Evaluating the European Union's Re-search Framework Programmes:1999-2003[J].Science and PublicPolicy, 2005, 32 (5) :399-406.

[3]STEIN J A, AHMED A.The European Union as a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BJPIR:2007:1-16.

[4]ZHONG Xiwei, YANG Xiangdo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form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7, vol.29:317-325.

[5]KAZUYUKI MOTOHASHI, XIAO Yun.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industry and science linkages[J].Research Policy, 2007, vol.36:1251-1260.

[6]申皓, 何成军.欧盟科技政策浅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9) :26-28.

[7]黎苑, 楚陈宇, 王少雨.欧洲技术平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6 (11) :58-61.

[8]秦涛.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看全球科技投入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5) :124-126.

[9]任盟.欧洲科技领域研究合作组织[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6 (12) :62-64.

[10]吴贵生, 徐建国, 魏守华.试论区域科技发展中的十大关系[J].中国软科学, 2004 (6) :96-102.

[11]魏守华, 吴贵生.我国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成因、模式与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 2004 (7) :100-105.

合作计划 篇10

与此同时, ZUK宣布与Cyanogen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Cyanogen是全球最大的基于Android的第三方OS系统提供商, ZUK Z1国际版将预装基于Android 5.1.1系统定制的Cyanogen OS 12.1系统进行发售, ZUK与Cyanogen的合作, 将助力ZUK手机在海外市场赢得更广泛的市场关注与口碑。

ZUK Z1国际版配备5.5英寸1080P屏幕, 搭载2.5GHz主频高通骁龙801处理器, 3GB内存, 64GB机身存储, 800万像素前置+13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组合, 拥有4100m Ah高密度电池, 同时支持指纹识别, 支持全球绝大部分地区4G网络, 及USB 3.0标准Type-C接口。

ZUK CEO常程表示, ZUK的首款智能手机Z1在中国市场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我们希望同样能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ZUK Z1是500个工程师花费10个月时间打造, 专为手机重度使用者设计。我们希望在海外市场与Cyanogen的合作, 能让ZUK取得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用户。

合作计划 篇11

如果世上真有后悔药,当前最急于购得的人,当属雅虎创始人兼CEO杨致远了。

11月5日,在旧金山出席“Web 2.0峰会”的杨致远告诉媒体,“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收购雅虎是微软的最佳选择,而我们也希望与微软达成交易。”杨致远的语气和他以前断然拒绝微软收购时的相比,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有华尔街人士认为,现在的杨致远不乏辛酸和无奈。同一天早些时候,他满心期待的谷歌和雅虎广告合作交易案被美国司法部叫停,并且,谷歌当即单方面放弃了原计划。这意味着,杨致远希望通过谷歌拯救雅虎和自己的希望全盘落空。今后,他的出路有三条,或自己下课由董事会另请高明,或加紧收购AOL旗下业务,或促成雅虎被微软收购。三种方案中,杨致远更希望微软再度站出来。

然而,微软并没有表现出拉杨致远一把的意思。11月7日,微软CEO鲍尔默在悉尼的一个会议上表态,称微软无意再收购雅虎。此话一出,令华尔街投资人士大为失望,本已不济的雅虎股价又大跌12.6%。

今年1月31日,微软提出以每股31美元(合计4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但遭到杨致远的拒绝。5月份,微软又将报价提升至每股33美元(合计475亿美元),杨致远仍旧不同意交易。后来,在鲍尔默宣布放弃并购雅虎后,后者的表现不仅没有起色,反而更为糟糕。直至金融危机爆发后,杨致远更宣布将裁员1500人。

如今,随着与谷歌的交易流产,杨致远可操作的战略选择空间越来越小,雅虎的前景越发不妙。

谷歌临阵“退缩”

谷歌的退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据美国媒体称,就在10月末,谷歌和雅虎向美国司法部提交了新修订的交易协议。当时业内视线普遍聚焦在司法部的态度上。

不过,已有分析预测到了可能的变数。譬如《商业周刊》就撰文指出,“如果司法部继续犹豫下去,那么这项交易对于谷歌来说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它不希望自己的业务受到过多的监管。”果不其然,谷歌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放弃。

谷歌CEO施密特谈及原因时称,尽管谷歌相信将取得最终的胜诉,但考虑到漫长且代价昂贵的审理过程,并不符合谷歌的最佳利益,经过深思熟虑,谷歌在美司法部就该交易提起诉讼前一小时,决定放弃。谷歌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戴维·多姆德表示,谷歌对终止交易感到失望,但更不愿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司法战争。

自打谷歌和雅虎提交交易协议以后,美国司法部对这项交易采取极为慎重的反垄断审查,还聘请了著名的反垄断律师桑迪·利特瓦克担任该案的法律顾问。

多姆德进一步解释道,经过长达4个月的审议,谷歌认为政府监管机构和一些广告商一直对这份合作协议有怀疑,想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很难。继续坚持交易,不但将引法律诉讼,而且会影响谷歌同重要客户的关系。

正如多姆德所言,反对这笔交易的不只美国司法部。

今年9月初,美国国家广告主协会曾向司法部反垄断部门发函,指出谷歌和雅虎结成合作关系后将控制搜索广告市场90%的份额,它们担心可能会加强市场集中程度,有提高广告价格的潜在可能。数日后,世界广告主联合会也以相同理由向欧盟提出请求,要求后者阻止该交易的达成。世界广告主联合会代表着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广告主的利益,美国国家广告主协会就是其成员之一。

搜索引擎营销机构Efficient Frontier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谷歌继续主宰美国搜索广告市场,占据76%的市场份额,雅虎为19.2%。如果这两家公司在广告业务上达成合作协议,95%的市场占有率足以让任何广告公司恐惧。

因此,谷歌不会无视广告主的反应,况且放弃交易不见得给谷歌带来多少损失。谷歌最新一个季度的业绩表现远远超出预期,许多分析师原以为谷歌最终或许会沦为经济衰退的牺牲品,没想到它能够“将成本控制得如此之好”。Efficient Frontier的报告称,在第三季度,所有搜索引擎渠道中只有谷歌在所有广告类别都实现了增长。

有长期关注互联网的业内人士推断,谷歌不会意识不到交易会受到美国司法部阻挠,“当初的合作协议,只是谷歌利用这份所谓的协议阻止微软对雅虎的并购。”

作为抵御微软并购计划的一部分,雅虎和谷歌于今年6月签署了搜索广告合作协议,并期望每年为自己创造8亿美元的营收。

交易流产消息一出,雅虎股价应声上涨4%。原因正如投行巴克莱的分析师所说,随着谷歌的离去,雅虎可能被迫考虑微软的收购——这正为投资者们热切期待。

尴尬的雅虎

杨致远原本可以通过与谷歌的合作来提高年收入以及安抚股东。

2007年6月,杨致远被任命为CEO时,雅虎股价为28美元;在微软发起收购要约时,雅虎股价约为19美元;眼下,雅虎股价仅在13美元上下徘徊。10月份,雅虎宣布启动今年第二轮裁员,计划裁减至少1500个工作岗位,并将2008年的销售收入预期调低到71.8亿-73.8亿美元之间。

不仅如此,雅虎管理层已经人心思变。雅虎高级搜索专家陆奇、主管网络部门的执行副总裁杰夫·韦纳、通信与社区部门高级副总裁布拉德加林豪斯、雅虎传媒集团经理斯科特·摩尔和雅虎新闻频道总经理阿兰·沃尔姆斯等人相继离职。

虽然雅虎在与谷歌合作交易被叫停后发出的声明中写道:“交易只是对雅虎产品路线图的一个补充,雅虎仍会继续进行创新并提升自己的搜索业务。”但投资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师认为,雅虎要摆脱困境,只有两种选择。

收购时代华纳旗下的AOL是选择之一。一段时间以来,雅虎一直在与时代华纳进行谈判,试图收购AOL旗下的广告和内容资产,但进展缓慢。Bernstein Research的分析师杰夫瑞·林德赛认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失去了从谷歌那里获得的收入之后,雅虎已经没有足够的现金收购AOL。

另一种就是与微软达成交易。

微软心意不明

杨致远确实在第一时间向微软伸出了橄榄枝。他称,虽然目前雅虎和微软尚未就收购事宜重新进行接触,但相信双方达成妥协方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鲍尔默的回应不啻泼出的一盆冷水。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分析师罗杰·凯认为,微软不愿意回来谈判并不意外,“前面的事实已经证明,同杨致远谈判很麻烦,谁都不愿意再和他浪费口舌。”

现在,杨致远已经表示自己可能犯了错,但他表示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6个月前,杨志远坚信雅虎的价值在每股37美元以上,以至微软后来提出只收购雅虎搜索业务也被其断然拒绝。以卡尔·坎伊为代表的部分股东对此心存不满。

不过,罗杰·凯也表示,杨致远不再引起他人注意时,微软和鲍尔默会回来的,“我想,鲍尔默对‘后杨致远-雅虎时代’更感兴趣,鲍尔默希望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对话者。”

确实,鲍尔默没有把话说死,他表示两家公司仍然有机会在搜索业务上进行合作。

Collins Stewart分析师桑迪普·阿加瓦尔称:“我们不认为鲍尔默的言论意味着微软与雅虎的交易破产,相反,这说明微软对雅虎搜索业务仍感兴趣。”

10月中旬,鲍尔默就曾称“尽管雅虎希望保持独立,但在搜索领域与雅虎合作还是有机会的”。虽然微软发言人紧急出面澄清,但还是给雅虎投资者带来了希望。

微软若再次发出收购要约,双方可能还要围绕收购价格大费周折,但可以肯定的是,微软绝不可能再开出475亿美元的价格了。市场预期,微软如今的出价可能只会在17-19美元之间。

不过分析师认为只要有交易,对于雅虎来说就是好事情,Collins Stewart的分析师甚至已经替雅虎总结了收购能带来的好处:雅虎单靠自己已经不可能令股价上扬,谷歌的放弃证明,在事情变得更糟糕前出售搜索业务是明智之举。继续发展搜索业务需大量资金和人才,雅虎已经力不从心。它转移业务重心后有可能提升自身价值。

据悉,目前已有五位投资者分别对雅虎提起诉讼,理由是雅虎早前罔顾投资者利益,拒绝了微软公司高溢价的收购方案。

合作计划 篇12

一、“学什么,怎么学”———学讲计划的前提

学讲计划,“学”是“讲”的前提,“讲什么”是“怎么讲”的基础。只有知道和明确“讲什么”,才可能“怎么讲”,如果说讲什么是内容,怎么讲是方式、形式,那么形式要以内容为基础,没有内容,形式也是空洞的形式,毫无意义。因此,“讲什么”要为“讲”落到实处。

(1)学什么———目标清晰。学讲计划关键在于“学”和“讲”。很明显,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学什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预案。学案的设计应体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如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学案或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

(2)怎么学———方式明确。对于教师课前设计的预习学案,最好能明确哪些题是独立思考题,哪些需要小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案上体现出来怎么学,是自学、对学(两人一组)还是小组合作。如预习学案中的思考题:在小学时,我们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实验、尝试,并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进而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做、在做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如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盖在图形的上方,描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以及对角线AC,用大头针定在O处,将ABCD旋转180°,结果会发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二、“讲什么,怎么讲”———学讲计划的重心

在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后,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所了解。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有学生学不会的,那么,“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讲”的问题,也就是“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讲什么、怎么讲是学讲计划的重心和关键,通过“讲”,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1)讲什么———讲到实处。众所周知,学讲计划关键是让学生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教师要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把所要学的知识自主构建,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给同伴、小组其他成员或班级全体学生讲出来,以达到互学互助、相互质疑、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学什么,怎么学”是学讲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1讲疑点。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随意抛出问题互相说几句也就是学和讲了,明显流于形式,学讲没意义。在自主学习和互学中,对于学困生的疑难问题,首先是“讲”的主要内容。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学生给别的同学“讲”,让其他同学在接受他的观点时,不断提出质疑、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讲出来也是必要的;再者,对于课之伊始的课前预习交流,“讲”更见其必要性;在课之即将结束时,“讲”出自己的所学、所得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2讲方法。讲学习方法是“讲”的核心。如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判定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将观察、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讲出来,“利用旋转法而得出”,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内容形成的过程,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促进,并给他们以借鉴和点拨。

旋转平行四边形后,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时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特点的问题,教师讲出来更有意义,因为是这节课的重点: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AC的中点O旋转180°后,A和C重合,C与A重合;B与D重合,D与B重合等……方法应点到实处、讲到关键点处。

(2)怎么讲———讲到关键处。

1使用数学语言。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也是讲什么的重中之重。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BC=AD,∠ABC=∠ADC,∠BAD=∠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

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数学语言,用数学思维角度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2组内讲。在学讲计划开展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层次上是有一定有差别的。优生讲出来自己的体会和所得,对学困生来说也是帮助,能给他们以启发;优生自己讲出来,也可以加深印象,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听的效果比“讲”的效果逊色数倍;同时学困生讲出自己的难点和疑点,也利于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和警醒,并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另外,还可以组间讲、师生一起讲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一篇:网络关键词拍卖下一篇:业务外包与企业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