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班级管理关键词

2024-09-03

中职生班级管理关键词(精选7篇)

中职生班级管理关键词 篇1

中职生的现状要求班主任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制订管理策略, 总结管理办法, 润物无声。

一、制定班规, 奖惩并举

由于大部分学生入校时都将以前的不良习惯带了进来,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约束, 就不会有好的开始, 新的开端。班级管理制度和个人操行量化考核办法是班级的“法律”。笔者在制订班规班纪的过程中, 充分征求了学生们的意见、建议, 并结合了老生班的管理经验和本班实际情况, 对于班级有贡献的同学大势表彰或奖励, 违反班级纪律的同学也会受到相应的惩戒。这样, 既鼓励同学们向先进学习, 增强上进心, 又能时刻警醒他们, 杜绝形成不良习性。国学大家辜鸿铭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自由是学会如何正确的约束自己。”笔者一直用这句话教育引导本班学生, 自由不代表散漫, 自由不代表放任。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好, 以后谈何组建家庭、成就事业、奉献社会。要慢慢培养自己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不断尝试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用宽容大度的心态去看待事物;要增强集体荣誉感, 明白自身的行为代表的是班级的形象。那么, 如何有效地将班规班纪落到实处呢?这就是笔者将要讨论的第二方面。

二、潜心培养班干部, 助力班主任工作

一支得力班干部队伍的培养是每位班主任的必修课, 管理班级只靠班主任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班干部就像班主任的左右手, 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还能大大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他们大多想当一回班干部, 为大家服务, 同时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 培养一批班干部, 锻炼他们的胆量, 提高他们的能力, 完全是可行的。这样既保护学生身上那些积极的因素, 又达到了引导他们攀登更高、更好的目标。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做班干部工作的, 这需要班主任的发掘和培养, 并对其工作大力的支持和肯定, 让他们树立信心, 帮助他们在班级树立威信。为了提高班委的管理班级的积极性, 对于他们在班级管理中不恰当的地方, 我建议他们要多跟其他班委们共同探讨, 并吸纳班委们的合理化建议, 让他们在摸索中前进、成长, 在成长中逐步培养班委的创新意识。具体做法是:在班级里, 班长固然是班委会的核心人物, 但我总强调其他班委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班委不分职务大小在管理班级中一律平等, 每人有各自负责的工作, 工作的划分就是按照学校螯合的大表每人一块责任到人, 依照每周的得分与前一周相比找出进步或退步的原因加以分析改正。实行班委轮流值班制, 每天安排一个班委作为总值班负责当天班内的大小事务, 譬如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调解学生中小的矛盾, 化解不了的及时告知班主任, 以及当天的考勤、环境区的保洁、每节课的纪律、宿舍卫生的检查等。每周让班级同学打分, 班委之间进行比较, 评比值班当天班级的秩序较好的班委, 使得班委之间能够相互竞争, 这样工作更有动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班委之间的团队意识, 告知班委当别人值班的时候只有自己努力配合, 在自己的值班时其他班委才会帮助自己, 这样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通过班委去带动全班同学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风。

三、同学生促膝谈心, 润物无声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 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思想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高尚的教育情操。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 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 充分尊重、信任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等。但它不是迁就放任的爱, 它是有原则的爱, 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利用可利用的时间, 我常找学生谈心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从而有针对的进行教育。有的学生开朗活泼, 什么都愿意和老师交流, 有的学生内向不擅长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就让他每周写一篇周记, 给学生搭建一个说心里话的平台。通过阅读他们的周记,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同时也分享他们进步的喜悦, 适时的给予鼓励,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管理班级

在开学初, 我就把学生及家长的资料存入计算机, 并分类存储, 包括学生的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职业、联系电话, 以便我随时查询, 掌握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

每次考试之后我都把各科成绩录入电脑, 利用EXCEL表格计算成绩, 排好名次, 利用软件绘制成绩变化曲线图, 让学生成绩一目了然, 便于学生及家长足不出户就能第一时间知晓自己的成绩。

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 有人可能抱怨班主任工作辛苦。5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有一颗平常心, 要从苦中寻求快乐。我要快乐的工作, 快乐的生活, 一直用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让自己的教育发挥最好的效果。班主任工作长河中还有更多奥秘在等我探索, 我将用自己百倍的信心去挑战自我, 挑战未来。

摘要:要打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 如何将班级的基础性工作做扎实、做稳妥。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规范、班干培养、跟同学谈心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班主任,班级管理,教育

中职生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 篇2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127-01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学校工作,除了按照班主任工作要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行为,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进行学生的学习指导、思想教育。作为一名职教战线上的教师,我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现在把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好威望,都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现在的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传媒,了解了大量外面世界的信息,受现代社会观念的影响较深。班主任如果没有让学生折服的教学素养,是很难让学生产生好感,从而接受班主任的教育的。

二、贴心交流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我所管理的班级,每人都要定期完成一份特殊作业,我通过这份特殊的作业,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开展一场教育影片观后感交流,或者谈谈自己等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学生的观点有偏颇,也应该耐心指引,适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爱心感化

爱护学生是每一位班主任的本职,是一位合格班主任的必备要素。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关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关心学生,就是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班主任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学生的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并努力地帮助他们纠正;对其积极地表现,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四、赏识激励

赏识激励,一方面要努力找出可赏识、可激励之处,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识激励。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这样赏识那些学习不好的“差等生”:尽管他们上课听不懂、跟不上,却仍然陪着其他学生听讲,一节两节,一天两天,长年累月,这容易吗?尽管老师不高兴时常拿他们当出气筒,可他们每每见到老师,总是笑脸相迎,礼貌问候:“老师,您好!”这是何等的胸怀!尽管老师在课堂上常常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批评、指责,但毕业后见到老师,往往比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还要亲热……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从非惯性的角度去看问题。有时,班主任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可能令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赏识教育就像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学生健康成长,永远都需要这種特殊的养料。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夸奖、赏识和激励。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尽可能地给予谅解与宽容。学习好、听话的学生,哪个老师都喜欢,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学习差、调皮捣蛋、好给老师出难题的学生,总是招人讨厌,学期评语,冥思苦想找不到一条优点。而恰恰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多一点赏识、多一点鼓励。班主任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往往能感化学生,并引导学生把赏识激励转化成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准确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去矫正和战胜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五、因材施教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老师要学会客观地评价学生。面对缺乏自信的学生,要挖掘其闪光点,鼓舞其士气,树立奋斗的人生目标;面对叛逆的学生,要用爱来包容,感化学生内在,逆转人生方向;面对学困生,要找准存在问题,积极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不因一时印象对学生存有片面看法,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中职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探索与实践 篇3

1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内涵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 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决定本班的管理事务, 监督本班的管理活动, 在班级管理中有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班级管理中涉及的主要有班级管理信息、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过程和结果, 相应地产生了管理信息的知情权, 管理者和管理手段的选择权, 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权。具体而言, 自主参与班级管理是指班级成员有权知道本班的奋斗目标、活动计划和活动费用的收支,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的评选条件和产生的过程;有权选择哪些人担任班干部, 参与班规的制定及修改;有权监督班级活动计划的实施情况, 提出批评和建议, 对活动计划的结果进行评价。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是班级民主管理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民主政治在教育中的体现。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既可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为班级管理提出好的建议;又可以使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态度由“为别人做”“要我做”转变为“为自己做”“我要做”, 工作动力来自内部, 学生体会到做班级主人的愉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 增强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

2 民主选举班干部是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开始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 负责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和计划, 是一个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之一。班干部工作能力和威信的高低, 决定着班风的好坏。哪些人能担任班干部, 怎样产生班干部,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往往是班主任说了算, 这样选出的班干部, 班主任满意, 但学生不一定满意。选出让师生双方满意的班干部, 在选举过程中应该体现学生的意志, 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班干部产生之前, 班主任要做鼓动性演讲, 讲清楚班干部应具备的条件, 担任班干部对将来就业、人格完善等方面的作用;要大力宣传“好的班干部有好的班风, 好的班风有好的学生”的理念, 使大家重视班干部的选任, 明白选好一个班干部对集体和个人都有好处的道理。然后由班主任和部分学生提出班干部人选, 再由学生通过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此外, 还可以由学生自愿报名成为候选人, 开展竞选演讲, 再由全班学生投票决定。这种方式产生的班干部, 能令师生双方满意。因为班干部是学生自己选出的, 学生不会对班干部的管理行为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 班干部的工作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团结、纪律性强的班集体, 形成“学生支持班干部, 班级学习纪律好, 获得荣誉多, 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的良好风气。

3 参与管理是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重要内容

学生民主选出符合自己意愿的班干部, 只是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开始, 其他的管理活动, 如果排除学生参与,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 效果也不理想。要让学生全程参与管理, 从班级活动计划的制订、修改到实施过程, 都要预先告知学生,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尽可能形成一套学生“制订、执行、监督实施”计划的过程, 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治状态, 这是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级学期目标及工作计划的制订需要发动学生参与, 班委展开充分讨论,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确定奋斗目标, 依据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然后在班会上由全体学生讨论修改。在讨论中, 教师要及时准确把握大多数学生的意见,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班规。在制定班规时, 也要防止班内意见不一致而引起的负面影响, 要掌握大局, 必要时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班主任动员得好,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就高。如在我校体操比赛中, 笔者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训练, 并详细讲述了参加体操比赛的意义、目标, 同时公布与部分班干部、学生代表初步拟定的体操比赛训练计划, 广泛征求全班学生意见,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 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个最佳方案。由于本方案是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产生的, 因此, 得到了学生的支持。

4 监督、评价班级管理的过程及成果是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重要保证

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制订的班级管理活动计划, 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 但计划执行得如何, 也应当接受学生的监督。如果工作不透明, 学生会认为是班主任和部分班干部“暗箱操作”, 易产生被蒙骗的感觉, 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就会降低。因此, 班主任和班干部应及时通告班级工作情况, 接受监督。

阶段性工作完成后, 班主任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 哪一点该肯定, 哪个学生该表扬, 哪个学生需改进, 都应该公平恰当。班主任更要到学生当中了解情况, 听听学生对其他同学工作的评价, 因为学生的评价可能比教师更全面更真实。学生评价是建立在纯朴的感性基础上的, 少了虚伪和目的性, 可以弥补教师评价学生的不足。

学生参与管理, 不等于将全部工作交给学生, 班主任放任不管。班主任要做到“放”与“收”相结合。“放”是放心放手让学生去做, 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好班级工作;“收”是班主任能控制大局, 在需要集中意见的时候能果断做决定。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要坚持这样一种理念:绝大多数学生是热爱班集体的, 愿意为班集体增光添彩的;中职生对班级管理有较高的认识, 具备管理的能力。同时,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集中意见时, 要果断决策, 力避拖拖拉拉, 犹豫不决。在班级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 班主任要把握好大方向, 及时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防止制订的计划虽然大多数人同意, 但计划的性质却是错误的;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要注意方式方法, 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 在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班级管理模式中, 学生既自我约束又互相督促, 既积极竞争又团结协作。让学生充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角色时, 管理将不再浮于表面, 而是深入到每个角落。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交往, 学会了管理, 提高了综合素质。

摘要: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集体。好的班集体不仅有赖于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 还要发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人翁精神。班主任既要多指导, 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管理自己。同时要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

中职生班级管理关键词 篇4

一、确立“无流生”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意义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 是降低学校流生率的基础阵地, 确立“无流生”班级管理目标, 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确立“无流生”目标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 中职学校大力降低流生, 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前确立。2012年, 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8.6%, 宁波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在100%和99.9%以上, 初中升学率超过98.66%。以上数据显示, 浙江省率先推出十二年义务教育将成为可能。高中阶段的流生主要集中在职高、技校等中职学校, 因此提高中职入学巩固率, 降低中职流生数量, 有利于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三年教育目标的提前实施。第二, “无流生”目标的提出, 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流生的出现, 侧面反映了现行中职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设备投入、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手段、学生思想管理等众多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而这些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 确立“无流生”目标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无流生”目标的确立, 有利于班级管理实现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从“抓两头带中间”的群体教育为主向“以人为本”思想下的个体塑造为主发展。中职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就业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目标更加清晰, 岗位指向更加明确。中职班级管理带有非常强的社会性、职业性、创造性特点, 对规划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评价学生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没有职业指导的班级管理, 永远不可能成为中职学生乐于接受的班级管理。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者必须努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让学生学有希望、学有所得、学很快乐。只有班级学生真正满意了, 才有可能实现班级“无流生”目标。

3. 确立“无流生”目标有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有利于弘扬优秀的师德品质。教师被社会尊重, 不仅是因为传授知识, 更在于心有“大爱”。任何一个流生, 其实比其他学生更需要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 耐心地教育引导。波兰是全世界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国家, 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均衡教育思想, 即想方设法帮扶学习的“落伍者”。这是彰显教师优秀品德、弘扬教师“大爱”的根本所在, 对班级管理者 (班主任) 如此, 对班级课任教师也如此。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中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高低, 不仅看是否把优秀的学生教得更加出众, 更主要的是看是否能把基础薄弱、信心不足、纪律松散的学生变成积极向上、满怀信心、乐于钻研的学生,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研究和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4. 确立“无流生”目标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和谐。

班级每多一个流生, 学校就多一个流生, 社会和家庭就可能增加一个不和谐的因素。中途辍学, 可能会影响学生本人一生的发展, 可能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兴衰, 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更为重要。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不容乐观, 对于纪律上有问题的学生来说, 流入社会后就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尽最大可能控制流生, 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减少失业负担,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职学校中班级“流生”成因分析

近年, 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校的投入, 也加大了扶贫助学的力度, “贫困”不再是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流生的主要原因。然而流生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有些学校学生入学一个学期后, 完整“建制”的班级就看不到了。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因素。

中职学生活动交往范围明显大于普通高中学生, 更容易受校外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一是文化市场、网络环境还存在色情、暴力及其他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书报、图片、视频、游戏, 学生沉迷其中, 厌学逃学, 直至辍学。二是不良社会人员的诱惑, 使个别学生误入歧途,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无法继续学习。三是重物质、轻精神, 重关系、轻能力的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四是社会上“大学无用, 职高可读可不读”的认识问题。“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职高不用努力读, 考进高职也是最底层的大学”“在用工上, 职高毕业和初中毕业相差无几, 勤快就行”, 职高可读可不读的社会认识还大量存在。

2. 学校因素。

一是部分学校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职业技能教学薄弱, 实验实训设施投入不足或利用率不高。因此, 学校学习生活单一, 只重理论学习, 导致学生厌学。二是不少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扩大过快, 班级数和班级学生编制过大, 而学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没有完全跟上。三是有些教师缺乏爱心, 对学生关心爱护不够, 有些漠然置之, 有些批评尖刻。学生缺乏温暖, 自尊心受到伤害, 压抑感与日俱增。个别班主任图轻松省事, 或急功近利, 愿意班级中的双差生早点退学, 一抓到学生的“把柄”马上“清退”, 严重丧失职业道德。

3. 家庭因素。

有些贫困家庭, 虽有国家政策性补助和其他助困资金, 但仍负担较重而致学生辍学, 但此类情况极少, 多见于父母疾病缠身、重大经济损失等, 学校一般也不允许发生这种流生现象。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留守儿童、管教过严或过于溺爱等因素, 天长日久造成孩子心理扭曲、不思进取, 正逐渐成为辍学的主要原因。“孩子年龄太小, 到社会上容易学坏, 在学校由老师管管, 混个毕业”, 家长对子女没有更高的要求, 学生“混”的思想严重, 原有行为习惯很难改变, 往往在学习上、纪律上很难达到学校要求, 家长对孩子也没有办法, 只能自动退学。

4. 个人因素。

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 有些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而自暴自弃。二是学习缺乏信心, 又缺乏意志力, 三是沉迷于游戏、网络、小说、赌博中, 无法自拔。四是入学前对所报专业不了解, 或没有选择余地, 入学后觉得不满意、没兴趣, 却又无法转专业, 萌生退学念头。

三、“无流生”目标下的班级管理

造成班级流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问题尤其是来自社会、家庭方面的问题, 大大超出了班级管理者的职权范围, 难以解决, 但要关注。对于一个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者来说, 应该也只能从有限的班级管理权限范围内, 考虑采取必要的、有效的措施, 让“无流生”成为可能。

1. 着眼学生报读初衷, 把握学生根本需求。

学生报读中职学校某个专业, 总有其报读的初衷, 也就是最基本的愿望。报读初衷通常如“这所学校某一专业我喜欢, 所以我报了这所学校这个专业”, 这是比较理性的。但有些学生非常感性, 如“就想读这所学校, 专业班级无所谓”, 其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冲着学校的名气牌子, 可能是因为喜欢踢足球而这所学校足球场很好, 原因可能不在于专业。有些是想报读某个专业却录取不了, 只能退而求其次读另外一个专业了。有些学生则是“我本来不想读的, 父母叫我读, 我也只好来了”, 可以说毫无目标。班级管理时,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报读初衷, 因为一旦这一根本需求在入学后与预期差异非常大, 愿望没能得到较好地满足 (无目标的除外) 时, 学生思想就非常容易波动, 容易造成流生。当然, 进校后学生这一初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 营造班级融洽氛围,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让班级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让班级成为一个“温馨的家”。首先, 要积极营造一个融洽的班级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 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 让学生每人拟写班规, 设计教室的“文化墙”, 构思黑板报。通过自己动脑、动手, 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变浓了, 学习主动性增强了, 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努力让学生学会共同参与, 互助合作, 在合作中增进互信, 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增强班级归属感、认同感与亲和力。

3.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重视学生个体塑造。

中职班级管理工作必须立足专业培养, 强化动手技能。一个不了解本班学生所学专业、行业、岗位、技能, 不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班主任, 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心服的。另外, 职业素养、技能特长的培养, 更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心理、智力倾向等因素入手, 因材施教, 逐个引导塑造, 而不是打造统一标准的“产品”。

4. 做好学生帮扶工作, 努力实现均衡教育。

流生中学习基础差、学不进、跟不上的学生占大部分, 他们往往觉得在学习上低人一等, 自卑感强。在班级管理中, 要与任课教师多商议, 共同分析其后进原因, 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 采取补救措施, 多鼓励, 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诸方面向他们倾斜, 帮助他们逐渐树立学习信心, 感受自身价值, 确保他们跟上队。要坚决反对师德沦丧, 为了评先进班、图轻松, 而采用“赶走几个差生”的思想和做法。

5. 经常保持家长联系, 及时做好沟通辅导。

现在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留守儿童等家庭问题非常棘手, 有些家庭和睦但不懂教育, 中职学生又处于十七八岁年龄, 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但思想尚未成熟, 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和行为, 由此产生的流生比例非常大。因此, 中职班主任通常要学会做好“家庭教育辅导员”角色, 疏导家庭紧张关系, 辅导家长教育方法, 与家长及时互动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保证学生坚持在校学习, 防止流生现象。

摘要:流生现象在中职学校较为普遍, 其成因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 是实现“无流生”目标的基础阵地。本文在班级管理微观层面, 从报读初衷、班级氛围、职业塑造、帮扶助困、家庭沟通五个方面探讨“无流生”目标下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流生现象,成因分析,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篪.从营销专业建设入手培养学生营销职业素养[J].市场营销导刊, 2009 (6) .

中职生班级管理关键词 篇5

1 从引导中职生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入手, 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则是班级管理的灵魂[1]。因此,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中职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中职生的人格、个性, 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 引导中职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以此来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引导中职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目标, 可以使班级管理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化为中职生的自觉行动, 增强中职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 为中职生开展自觉有效的自我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1.1 共同确立班级总目标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 也是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确立班级管理目标时, 既要使所有的中职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又要让他们明确,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目标要制定得比较合适, 不能太高也不要太低, 要做到高而且可攀, 只要经过努力就会实现,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又有信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 特别要注重调动每个中职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 通过集体学习、相互讨论、逐步完善, 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中职3年规划, 常规管理目标, 学习、活动方面目标等。

1.2 引导中职生制定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可以分为常规目标和应急目标。常规目标涉及学习风气、组织纪律、班风班容等。这些目标都要予以量化, 变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 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让学生定期进行对照, 不断激励自己。为了让中职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 可以在寝室与寝室、个人与个人之间开展竞赛, 以挖掘发挥中职生潜在的能量。应急目标主要应对一些临时性的活动, 如运动会前1个月, 组织中职生讨论运动会的目标, 发扬人人为班级争光的精神, 充分挖掘每个个同同学学的的潜潜力力。在在制制定定班班级级阶阶段段目目标标的的同同时时, 还还要要引引导导每每位位中职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阶段目标, 使每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每一场考试, 争取发挥自己最佳状态。

2 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 培养中职生的管理能力

只有把中职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才能形成合力, 实现中职生自我管理。因此, 班主任必须创设多种岗位, 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展现风采、提高能力。

2.1 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班级也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依据。班主任应把制定班规的主动权交给中职生, 这既是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同时也让中职生知道班主任对他们的想法的尊重。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 提出建议, 集思广益, 制定班规[2]。由于班规是共同制定出来的, 中职生在思想上就会认同, 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 一旦有同学违反班规, 大家一致谴责, 而违反班规的中职生, 发自内心地感到不安和自责, 能自觉地改正。通过中职生参与班规制定, 较好地实现了中职生自我管理, 使中职生从“要我做什么”变成了“我要做什么”, 外在的约束变成了内在的自觉意识。当然, 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时时根据实施情况作适当修订。实施一学期后, 要对一些不合理的条款进行修正, 同时根据班级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 增添一些新的条款。

2.2 实行班干部竞选制

中职生负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对于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不断向中职生传达这样的理念:若想在班级中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推行干部轮换制, 给每个中职生一个舞台, 锻炼他们的能力。干部轮换制可以这样来逐步推行:组班之初, 先通过毛遂自荐或他人推荐, 班主任面试后组成临时班委, 任期1个月。1个月后, 也就是同学们彼此了解的时候, 采用演讲竞选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新一轮的班委成员, 任期1个学期。此后, 每个学期重新竞选1次, 确保班委有新鲜血液加入。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可以使有管理能力和锻炼意愿的中职生走进班干部的行列, 既保证了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 又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干。

2.3 推广值日班长制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如果仅靠班主任和班干部, 很难兼顾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只有激发全体中职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才能事半功倍。在这个理念指导下, 应该推行了值日班长制。具体做法:班上每位同学轮流担任值日班长, 按学号顺序轮流, 1人1天。值日班长的职责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决定。职责范围包括纪律、卫生、两操、仪表、课外活动出勤、寝室卫生等方面, 并认真填写好《班务日志》。值日班长配合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实施值日班长制后, 每一位中职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这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更为细致有效, 而中职生们通过亲身参与班级管理, 逐步形成了共识, 即“我是班级的一员”“班级是我们大家的”, 认识到个人的言行、自制力对于集体的重要性[3]。值得一提的是, 值日总结对中职生的能力锻炼和自我教育非常有效。

总而言之, 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 使中职生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 也为每个中职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 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 担当成功的角色, 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 强调中职生自我管理, 决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班主任要经常跟班干部沟通, 经常找中职生们聊天, 及时掌握班级的动态, 从而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 调控班级管理机制的运转。

3 让中职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 共享班级管理的乐趣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 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 更是中职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 指导中职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尽享参与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班主任可以放手让中职生自行组织召开班会课, 这样既让中职生进行了自我教育, 又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华, 分享思想碰撞的成果。班主任除指导中职生开好班会外, 还要鼓励中职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往往成为中职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品尝成功的乐园。通过开展班级活动, 培养了中职生的自主意识, 锻炼了中职生的自治能力, 融洽了中职生之间的关系, 对推进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创造健康竞争的氛围, 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让中职生参与竞争是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 更应增强中职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中职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 使中职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建立班级竞争机制, 创造竞争气氛, 让每个中职生适应竞争的环境, 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可以让中职生相互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比收获, 把竞赛结果公布出来, 每学期期末或下学期开学初对表现优秀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竞争中, 优等生更优, 基础薄弱的中职生也不甘落后, 奋起直追。通过竞争, 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 中职生的主体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和谐发展[4,5,6]。

5 结语

实践证明, 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 开展中职生自我教育, 培养中职生主体意识, 其效果是真切实在的。作为一名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中要以中职生为本, 发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才能, 努力提高中职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挖掘中职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 达成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

摘要:介绍了中职生在班级管理中学会自我教育的措施, 包括:从引导中职生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入手, 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 培养中职生的管理能力;让中职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 共享班级管理的乐趣;创造健康竞争的氛围, 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等内容, 以期为中职生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管理,自我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谷荣茂.论以自我管理为主导的班级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116-117.

[2]李佳.“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B) , 2009 (9) :17-18.

[3]齐美玲.在劳动实践课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效分析[J].职业圈, 2007 (04S) :113-114.

[4]裴亚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良策[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64.

[5]彭玉丹, 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115-117.

浅谈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对“关键能力”的理解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先生于1974年提出的。在我国被称为“素质教育”, 但事实上, 我国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严格意义上的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 适应人生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自信心、诚实守信、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解决问题、评估结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环境意识等。总之, 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 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 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 并内化为自身的基本素质, 那么, 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成发生变化时, 他就能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因此, “关键能力”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工作、保障职业发展能力的共识, 它从一种理想、一个概念, 逐渐发展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在德国, 教育大纲要求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且负责任的思维与行动, 作为职业教育的总目标, 并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有: (1) 胜任职业任务; (2) 以对社会与生态的责任心来参与工作世界与公众生活的构建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义

初中生毕业时, 学习成绩好的基本都升入高中, 中职生的基础素质相对较薄弱, 中职生都是被高中拒之门外的成绩不甚理想的“差生”。这些学生成绩差, 不受欢迎, 并不是他们不聪明, 而是因为“90后”的学生自控能力差、追求享乐、责任心不强、为人处世功利性强等, 这些恰恰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内容之一。多年来, 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就业办的老师都感到头疼的问题是中职生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多数中职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到两个月, 就嫌工作太累, 工资太低, 不辞而别, 使企业遭受损失, 学校名誉也受到影响, 学校和企业必须花费精力, 了解他的去向。

另外,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多数学生毕业多年工作还无着落, 许多企业不愿意招收这些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表达能力太差, 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很多企业人士表示, 员工如果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就很难融入工作团队中来, 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工作成效, 就会影响集体的业绩, 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与发展。

以上情况反映出学校对中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的欠缺, 也证明了加强中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做法

1. 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 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本校是一所师范学校, 主打专业为学前教育, 也许很多人认为, 在教学方法上很难应用项目教学法。其实不然,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学习任务,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完成, 只不过, 学前教育专业所完成的项目结果不是一个工业产品, 而是一个学习成果。如, 让学生完成一节幼儿园活动的教学设计, 那么学生可以进行分组, 分别进行讨论与合作完成相关任务;活动目标;活动开展形式;活动导入;活动语言安排;教具的准备;活动规则及要求;活动结束与总结等。除了教具以外, 其他任务都可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学习成果来体现。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组织安排学习, 大家通过小组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个人的知识欠缺通过集思广益来弥补, 同学群策群力最终确定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 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 并对工作结果作出相应的评价。可见, 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和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价能力提高的过程。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是一种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跨职业的能力, 不单单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责任, 因此很难凭借某一学科的教学或者某一两个教师来培养, 而需要将关键能力的内容通过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加以渗透和培养。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建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识, 明确关键能力训练的目的、意义、目标、要点等, 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关键能力, 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教师应该做到:让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归纳并作出结论, 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学习过程, 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和主动提问的习惯。另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塑造人”的品德教育, 加强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 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

3.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仅是学校领导、任课教师、政教处工作人员的职责, 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责任与义务。陶行知曾说: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 教职员躬亲共守。所以在学校日常工作中, 教职员工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即言传身教, 而事实上, “身教”更重于“言传”, 如果一位教师上下课从不迟到, 他对学生不迟到的要求更有说服力。广西某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到某中职学校调研, 进校门不久, 见一男学生正满口脏话的和同学打招呼, 刚想过去说服那位学生, 马上有一位班主任过来用同样满口脏话的语言痛批那位学生。试想, 这位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将会是什么样子?至少绝不会是彬彬有礼的好公民。因此, 全校教职员工只有同心同德, 时刻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好榜样,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关键能力。

4. 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学校集体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它的灵活性体现在集体活动可以在学校有关工作的宏观指导下, 结合时势环境、教学进展, 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需要, 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它的实践性则体现在集体活动上, 由一个个活动过程构成。学生在亲自经历参与、组织、设计每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中, 动手动脑, 实现思维与行动的统一、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是开展集体活动的目的。活动就不能仅仅是少数学生干部组织个别学生参加的活动, 而应设计、开展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感兴趣、愿参加的活动。如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举行的班级环境设计大赛, 各班以幼儿园工作环境为蓝本, 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每个班都把整个设计内容细分, 每个同学或每个小组负责相关任务, 如此下来, 人人参与, 个个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活动, 考验和培养了学生表达、协作、反思、创新等多项能力。对不适合或不可能全员参加的活动,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可采取面向全体学生招聘承担该活动部分任务的学生, 给其明确的任务和权力, 由学生干部协助其完成, 这样就可以给更多的非干部学生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显而易见, 关键能力是跨专业的能力, 存在着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可能性。因此, 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应形成以教学培养为主、集体活动培养为辅;课内培养为主, 课外培养为辅,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共同致力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局面。

5. 学校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 就开什么专业”是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 这些中职学校也确实得到来自这条理念的实惠:学生就业率高、生源充足。然而这些中职学校的主管部门也许没注意到:企业对他们的毕业生是如何评价的;他们的毕业生有没有长期的个人发展空间。事实上,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开设专业, 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忽略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技术娴熟, 但也只是机械麻木的车间工人。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学生发现自己的待遇并不优厚, 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司空见惯, “不辞而别”的大有人在。如此一来, 生产受影响的是企业, 信誉被打折扣的是学校。对于企业来说, 这样的毕业生不敢再招;对于学校而言, 企业不如以前那么热情聘用毕业生了。这些学校的教学主管也许没想到, 他们这种功利性的培养方案断送了学校的声誉, 更断送了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机会。他们忘记了陶行知先生的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丧失了道德, 纵然你有过人的学问和本领, 也毫无用处。

因此, 学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 应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我国已开发了与人交流、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创新等职业能力模块和相关教材, 学校应该利用这些教材开设必修课, 针对学生关键能力进行专项培训。纠正某些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课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 在这些基础课程中增加如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单元, 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是关键能力培养内容最重要的部分。另外, 可以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 毕竟不同的学生对人文知识方面的兴趣是不同的, 如果硬性要求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 可以开设一些不受班级、年级限制的人文选修课, 如《修身养性》《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等。由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 所以学生能更主动、认真的学习, 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人民拥有关键能力, 这个国家定会强大;一个家庭的成员拥有关键能力, 这个家庭定能幸福;一个人拥有关键能力, 他都会尽职尽责, 做好事, 平凡中见伟大, 担负起重要的责任, 创造出财富。对于企业来说, 拥有关键能力的人, 才是每个企业都渴求的理想人才。因此在人才能力的培养方案中, 关键能力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复杂化和企业管理的多元化, 大多数的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除了看应聘的学历和技术能力外, 更多的是考虑未来的员工是否能够适应企业文化, 在企业中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已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 且这一职业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使学生将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并胜任工作, 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素质有关的能力——关键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中职学生,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7) :50~54

中职生班级管理关键词 篇7

一、关键能力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 (Insititutfuer Arbeitsmarkt and Berufsforschung, 简称IAB) 所长梅腾斯先生在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年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做了系统论述。 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 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有效。 它能帮助劳动者从容面对市场挑战, 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1]。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 立即受到欧美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 并迅速成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这是一种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综合[2], 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都应具备的能力。 它体现为对岗位群的适应性、对新岗位的可迁移性、对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培训, 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到关键能力涉及的内容, 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美国劳工部认为的关键能力包括: (1) 处理资源的能力, (2)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 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 (5) 运用技术的能力[3]。 澳大利亚的学者提出的“关键能力”包括: (1) 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2) 交流信息的能力, (3) 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4) 与工作伙伴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5) 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能力, (6) 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3]。 新加坡学者则提出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包括: (1) 认真做事、诚实待人的品质, (2) 团队合作、大局意识, (3) 不断进取、创新精神[3]。 其他各国也都各有不同。1998年, 我国原劳动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把其分为八个项目, 即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4]。 2007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试行) 中进一步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 指出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5]这八个方面。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关键能力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对关键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描述基本一致, 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一致, 那就是以能力为本位, 以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依托,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变化, 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这种新的理念的要求下, 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效率, 则成为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创业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改革方向, 近几年得到了国内许多职业院校的关注和推广, 其新颖的教学模式和务实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认同。

二、创业教育的发展

1.创业教育的兴起及发展。

创业教育萌芽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1947年, 该校的一位教授Myles Mace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 标志着创业教育正式进入学校教育舞台。 但在随后的20余年里, 因为大工业化生产的繁荣, 创业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 这种教育也没有得到认可[6]。

70年代后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 出现了大量的市场机会, 美国各大院校逐步开始重视和推广类似课程。 到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 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 即创业教育的概念, 在国际上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 其理论成果逐步被中国学者所接受。

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7]在随后的几年里, 各大高校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程和“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 开始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 高职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纷纷效仿, 在自己所处的教育层次上推广和试点各种创业教育课程, 满足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对劳动者所带来的新要求。

2.创业教育的内容。

2012年8月初, 教育部印发了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提出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 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从这一要求中, 我们可以看出, 创业教育和创业是两码事, 创业教育重在于“教育”, 而创业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 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 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并非要鼓励学生毕业后都立即创办自己的公司或者经营自己的店铺。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其微博中说:“创业不一定是自己真的去搞一个什么企业或者公司。 创业是一种人生, 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经历, 是一种精神。 只要你有了这样一种精神, 在任何环境条件状况下, 通过众多可能的形式或方式, 你总能在这个世界上闯出一片展现你独特个性、人格、能力和魅力的新事物新空间新天地。”

由此可见, 创业更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这种“创业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在就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也正是学校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目前在我省各职业院校, 特别是中职院校中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 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不管是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引入我国的SYB创业教育项目, 还是由教育部职教学会和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引入的美国NFTE创业课程, 其主要的教学目标都是帮助受训者树立商业意识, 挖掘自身潜力, 提升个人能力, 最终成为具有适应变革能力的合格公民[8]。

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引领下, 中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创建经营一个企业的基本思路、 工具和技能, 更主要是在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商业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合作, 共享共赢;鼓励学生通过自食其力改善自身的状况, 并最终成为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人。 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现在提倡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创业教育, 提高中职生关键能力

1.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内容, 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

当代的中国社会, 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深度运行,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了解基本的财经商贸知识, 认识基本的市场营销规律就成为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融入社会、立足社会的基石。

而当下的中职教育, 基本的市场经济课程还没有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普及。 除了相关的商贸类专业以外, 其他专业的学生甚少能够接触学习到此类知识。 而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 若遇到社会变革、组织变动等问题, 解决的最主要的办法还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此类知识的缺乏就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

创业教育的具体课程内容是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主, 不管何种创业课程体系, 主要都包含了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 简单的财务知识, 以及常用的经济法律知识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 学生能基本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 经济组织的相互关系, 以及社会财富的来源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 提高了学生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

2.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形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共赢意识。

当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了, 部门间的竞争以项目团队为主要力量; 企业间的竞争以供应链为主要力量;就连国家间的竞争也要考虑到战略合作伙伴的力量。就整体社会而言, 分工愈加细化, 信息量迅速膨胀,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再优秀的个体也难以和集体的力量抗衡, 个人必须依靠团队协作的力量,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适应社会的进步。

当代的中职学生, 独生子女较多, 从个体性格和处事习惯上说, 都缺少分享和协作的观念, 缺乏合作共赢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缺乏又进一步阻碍了学生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限制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

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往往比较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项目, 帮助学生体验合作共赢所带来的效益。 以NFTE创业课程为例, 在开课之初, 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第一件教学活动就是分组形成团队, 其后所有的学习、活动及评价等, 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完成的, 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交流带来了充分的便利,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人的交流能力。 就目前的在校职校生来说,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了典型的“低头族”特征, 专注于手机等交流工具, 对周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另一方面, 因为独生子女和楼房居住的原因, 大部分的孩子缺乏交流的习惯和机会。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团队协作的基础便是团队成员能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个体融入群体的首要条件也是恰当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关键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

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实施过程, 通过各种预设的商业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构建知识。 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交流沟通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被教师有意安插在各种情景中, 包括团队内部的讨论和决策, 也包括团队对外的销售和协调;不仅有语言、肢体上的交流和表述, 更有心灵和思想上的碰撞与默契。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与人相处, 特别是适应团队生活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4.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手段,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社会上, 许多极端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常被报道, 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 一方面, 是青少年缺乏挫折经历, 心理承受能力差。 另一方面, 也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校教育过于看重知识技能方面的成绩, 反而出现了基础性的短板。

相反, 创业教育则比较重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 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则直接导致其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能非常新颖。 百度、腾讯、淘宝等企业运营模式的成功都是很好的例子。 这就从手段上帮助学生转变思维的角度, 从各种角度看待出现的问题, 更多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简单地回避问题或者对抗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氛围, 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象而言, 常规的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虽然在各级各类的教育规范和教学标准上, 都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做一条很重要的内容进行要求, 但对学校的考核, 对老师的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还是停留在各种分数、各种奖项、各种竞赛等方面, 这种指挥棒不变, 再加上固定的教学大纲及教师的教学习惯问题, 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偶尔有一些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内容, 也只是应付上级要求, 流于形式, 不能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

创业教育的氛围则和传统的教学氛围完全不同, 以NFTE为例, 他把自己的创业课程教学称之为“改变生命的教学法”。 因为不需要考虑各种死板的教学条文规范, 其课堂氛围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很少存在身份的区别, 教师不是传道者, 学生也很少能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等待知识, 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协调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 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讨论、争吵、质疑, 主动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 积极在团队中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和周围社会的责任。

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非常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强调创业者的社会责任, 强调“回报社会”的感恩心态和“奉献他人”、“和谐公益”的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个人关键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过程, 在院校这三到五年里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强烈的关键能力培养的意识, 没有具体的培养载体, 没有系统的制度安排是不能造就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的。

希望通过类似创业教育等课程的推广,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 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飞速进步, 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精、关键能力棒、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技能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2]李海.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因素和培养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73-75.

[3]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 2011, 03.

[4]杨国峰.浅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http://www.zjhnjx.com/Moral/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1548, 2011.11.19.

[5]卢文丰.试述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9-11.

[6]邓汉慧, 刘帆, 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及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 2007.9.

[7]姬忠莉.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12, 9.

上一篇:歧义现象下一篇:尚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