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键词

2024-07-11

成长关键词(共12篇)

成长关键词 篇1

考取研究生, 意味着青年学生迈入人生新阶段, 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如何使研究生生活过得充实、高效, 为今后的学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现状和自己从事研究生教学的体会, 笔者认为, 研究生, 特别是文科研究生, 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十个关键词:

一、态度

文科研究生要端正态度, 抱定宗旨, 求学历, 更重学力, 读学位, 更重学问, 对知识、对学问应时时怀有虔诚之心、敬畏之心, 努力对人类智慧宝库、学术殿堂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而不能只把学历、学位当作求职谋生的敲门砖。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 留学欧美多年, 为学问而非学位, 精通14种外国语言文字, 能背诵《十三经》全文, 著作等身, 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而他竟无任何研究生文凭!著名学者黄侃认为:人类的一切学问都应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目的, 做学问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后世开太平!”[1]

文科研究生应当秉承我国人文学术的优秀传统, 把做事与做人结合起来, 重做事, 更重做人。著名学者蒙文通说过这样的话:“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 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又说: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 若不知人之所以为人, 而与之讲学, 是遗其大而言其细, 便是放饮流歠 (chuo) 而问无齿决。不管做哪门学问, 都应体会象山这层意思。一个心术不正的人, 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2]攻读研究生固然是强化科研训练、提高学术水平的过程, 但又何尝不是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文科研究生要立志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 做出创造性贡献, 就要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诱惑, 甘坐板凳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要学会对待逆境, 也要学会对待顺境, 不可希冀一夜之间暴得大名, 拥有很多“粉丝”。

作家叶兆言在一本小书里说过一段话, 我想对文科研究生也许有点警示意义。他说,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能干扰学术活动的原因实在太多, 贫穷, 疾病, 动乱, 战争, 学术专制, 流行的风气, 评职称, 获奖, 甚至过高的待遇, 知识分子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 都可能成为学问的毒药。”[3]

二、目标

一个硕士、博士研究生, 经过3-6年的刻苦学习, 应达到什么样的规格和标准?我们国家1980年通过的《学位条例》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如表1) 。但我们认为, 一个研究生, 特别是文科研究生, 经过3-6年的训练、培养, 除了达到《学位条例》规定的学术水平标准, 还要达到两个更重要的目标:一个是学术直觉, 一个是学术识见。何谓学术直觉?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说得明白:“直觉思维, 预感的训练, 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被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机灵的预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做出的试验性结论, 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4]所谓学术识见, 即学术见解、学术眼光, 就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术现象能够一语中的、直奔主题, 快速、深刻、准确地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与本领。季羡林先生说, 史学家陈寅恪做学问从不用偏僻书, 而能发现人家视而不见的问题, “发古人未发之覆”不靠偏僻的材料, 不靠独家新闻。所用的材料都是大路货, 不只借得到, 而且可以买到, 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都可以买到, 并不是他有什么秘本、孤本, 靠的就是他的学术识见!

无独有偶, 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也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怎样才能拥有这种学术直觉和学术识见?没有诀窍, 没有捷径, 只有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心去读书写作、体会玩味, 日积月累, 自然水到渠成。

三、方法

与本科阶段相比, 硕士、博士研究生更主要地是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提高水平, 因此, 逐渐形成适应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反复强调, 研究生要在头脑中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即问题意识、学理意识、方法论意识, 尤其是方法论意识。如果在研究生毕业时不能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 就个人而言, 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学习经历;就学校而言, 就没有完成培养教育的任务。

不同的人, 出身阅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不同, 其学习研究方法自然各异。对一个人非常有效的方法, 对另一个人可能毫无用处。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笔者在从事研究生教学时, 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读书, 特别是读三类书来学习、形成各自的研究方法:一是多读学术大家或著名学者的学术传记, 从中学习他们是如何从事研究活动的;二是多读大家人物谈治学方法与经验的书, 这些书都是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对研究生往往有较直接的启发作用;三是读本学科的经典著作, 从中仔细玩味、体会本学科权威学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方法来阐述其学术观点的。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效果较好。

四、方向

现代社会, 学科发展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科不断分化, 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二是学科高度综合, 不同的学科彼此牵涉与联系。文科研究生从读研期间开始, 就要妥善处理宽与窄、多与少的关系, 既要广泛涉猎, 打好基础, 又要术有专攻, 结合实际, 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清代大学者王鸣盛有一天对戴震说:我以前很害怕姚鼐, 现在终于不怕了。戴震问:为什么?王鸣盛回答:“彼好多能, 见人一长, 辙思并之。夫专力则精, 杂学则粗, 故不足畏也。”听完戴震的转述, 姚鼐大为惊悚, 当即决定舍弃词学, 专攻文章, 后来果然以建立桐城文派而留名千古[5]。文科研究生理当引以为鉴。

五、读书

虽说研究生阶段都要读书, 但与理工科研究生相比, 文科研究生的学问功夫更多地要体现在读书上。如何读书, 读什么书, 古往今来, 有不少学问大家谈到读书的经验和体会, 概括起来, 方法不过两种, 一是广泛涉猎, 一是熟读经典。

著名史学家陈垣读书有两点经验:一是从目录学入手, 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 其中有大批的书可“不求甚解”;二是要专门读通一些书, 这就是专精, “要求甚解”。经部如论、孟, 史部如史、汉, 子部如庄、荀, 集部如韩、柳, 清代史学家书如《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等, 必须有几部是自己全部过目常翻常阅的书。他说, 一部《论语》才一万三千七百字, 一部《孟子》才三万五千四百字, 都不够一张报纸字多, 可见我们专门读通一些书并不难[6]。

学者蒙文通也说:“做学问必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 然后再及其他。有此一精熟之典籍作基础, 与无此一精熟之典籍作基础大不一样。无此精熟之典籍作基础, 读书有如做工者之以劳力赚钱, 其所得者究有限。有此精熟之典籍作基础, 则如为商者之有资本, 乃以钱赚钱, 其所得将无限也。”[2]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对研究生而言, 时间宝贵, 而书籍浩如烟海, 以有限之光阴泛舟无限之书海, 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学会选择至关重要。文科研究生要在导师指导下, 以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读专业经典著作, 但也要不时地留出一些时间广泛浏览、涉猎, 比如看看学科发展 (思想) 史、相关学科的著作、专业刊物、有关报纸等等。读专业经典著作目的是提高学术水平与修养, 浏览杂书是为了扩大知识面, 把握学科发展动态, 甚至是为了休息, 以免孤陋寡闻, 闭目塞听。

六、选题

文科研究生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问题是选题。选题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意义大小和质量高低,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以后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选题选得好, 就相当于论文做好了一半。

研究生如何选题?我们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选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毕业论文是研究生阶段学术训练的重要环节, 研究生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论文, 如果论文选题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 一则不能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 二则浪费宝贵的时间、精力。研究生选题要有利于经世致用, 有利于国计民生, 有利于世道人心, 有利于学科发展, 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选题, 就不值得做论文。著名学者姚名达当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读书时, 曾以《孔子适周究在何年》一文求教导师王国维。王国维如何作答?“先生阅毕, 寻思有顷, 曰:‘考据颇确, 特事小耳’。”[5]

二是选题要新颖。研究生做论文是创造性的工作, 别人做过的或解决了的问题就不适合再做选题。选题要争取做到材料新, 或者方法新, 或者观点新, 而不能老生常谈。如何做到选题新颖?那就要仔细检索, 看某个学科、某个领域、某个问题, 别人是否做过研究?如有研究, 进展到何种程度?要心中有数。现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 做这个工作越来越方便了。

三是选题要注意可行性条件。条件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方面。客观条件包括单位的图书资料, 学术氛围, 社会需要, 学术讨论热点等。主观条件包括自身的知识结构, 材料积累情况, 个体思维特点, 自身兴趣爱好等。选题不顾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即使是很有意义的选题, 也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四是选题要把握时效性。相对于理工科研究生, 文科研究生要特别注意把握选题的时效性。这种时效性, 一般是指选题要准确把握、贴近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经济社会需求、思想文化潮流、学术研究热点等。最典型的例子是, 1978年我国社会各方面由于长期受“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影响处于徘徊局面, 人们的思想普遍混乱、迷惘时, 江苏省委党校教师胡福明敏锐地把握到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 及时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发表于《光明日报》, 开启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序幕, 思想解放运动逐渐展开。

文科研究生的选题从哪里来?一般来说, 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读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师友交谈中得到的启发, 导师布置的题目, 学术会议征文, 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 等等。文科研究生要注意从中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

七、资料

诸多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成果表明, 在理工科领域“天才出少年”, 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则往往大器晚成。这是由于理工科与人文社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 人文社科领域更注重学术积累。为此, 学会积累资料是文科研究生的必备功夫。

积累资料不外这样几个方法:一是在书上做记号, 写心得, 即眉批。不动笔墨不读书。陈垣先生就说过:读书时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 多想、多翻、多写, 遇见有心得或看到什么有价值的资料就写下来, 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 时间长了, 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有时把平时零碎心得和感想联系起来, 就逐步形成对某一问题有较系统的看法。收集的资料, 到用的时候, 就可以左右逢源, 非常方便[7]。二是记卡片。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认为, 要有两万张卡片方可写书、著文。还说, 收集资料如捉贼一般, 稍纵即逝, 不可放过。三是剪报。四是买书。买书包括买新书、淘旧书。研究生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 适当考虑买些新出的学术经典著作。淘旧书也是积累资料的好办法。有些书可遇而不可求, 在旧书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五是利用网络资料。目前我们已迈入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研究乃至日常生活的基本工具。从互联网上查询资料也相应地成为积累资料的基本方法。

八、论文

文科研究生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夫, 写得出高水平的论文。判断一篇论文是不是高水平的论文, 一般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一是立意要高。不为庸俗之文、无聊之作。如前所述, 选题要有价值、有意义。二是标题要新颖、鲜明、独特、简洁。标题怎样才算好?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读者一看论文标题, 就马上产生阅读全文的欲望。标题要能抓住人心, 吸引人, 使人产生“一见钟情”不读不快的感觉。三是论文内容紧扣社会现实和学术热点,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四是要在论文修改上下功夫。很多学问大家都很注意文章修改, 直至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为止。史学家陈垣先生写了文章总是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 特别要给三种人看:比自己高明的、与自己平辈的、自己的学生。你看完他写的文章, 若是不提出点意见来, 他会很不高兴[6]。修改文章的一个好办法是, 一篇文章做好后, 把它放在抽屈里“捂”一段时间, 让它“发酵”, 以便进一步修改。五是重视参考文献与注释。文科研究生要特别注意, 引文要注明出处, 争取做到字字有来历。在论文中罗列参考文献和注释要恰到好处, 不可太多, 多了难免让人产生掉书袋的感觉。也不可太少, 太少又使人觉得不严谨。有经验的读者大多有这样的习惯, 就是看论文先看标题和注释。为什么?因为从参考文献中, 可以大致地判断论文的价值与意义, 判断论文作者的学术基础与爱好旨趣, 从中发现作者是不是掌握了新材料。一篇好的论文, 其参考文献与注释往往也是读者进一步查找资料的“地图”“指南针”。所以, 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与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例行公事”。

九、学风

我们认为, 应在文科研究生中倡导以下几种学风:一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懂就是懂, 不懂就是不懂, 不要装懂。现在学科门类众多, 对某些学科不了解并不丢人。二是作风踏实。文科研究生要努力学习, 做到不跟风、不媚俗, 不哗众取宠, 不故作惊人之语。要努力关注现实, 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但要切忌追时髦、赶潮流。三是简洁平实。近些年, 有些学者、研究生写文章装腔作势, 吓唬人, 通篇充斥欧化句式, 晦涩难懂, 使人读了不知所云, 似乎人们越读不懂他的文章, 就越显得他有水平。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文风。文科研究生要努力做到著书撰文简洁、明快。研究中国现实, 解决中国问题, 要勇于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风。

总之, 应教育文科研究生力求做到为人要老实, 研究要踏实, 基础要扎实, 为文要平实, 努力形成一个好的学风。

十、交游

德国学者维泽说:寂寞和交际是知识增长的条件[8]。这话说得十分深刻, 文科研究生应把它立为座右铭, 身体力行。

做学问, 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 能坐冷板凳, 静下心来, 心无旁骛;另一方面, 也要亲近师友, 增广见闻, 正所谓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

文科研究生如何交游?首先是导师。导师是研究生学术道路的引路人, 导师的学识、人格、为人处世的作风对研究生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公认英国的高等教育传统一是住宿制, 一是导师制。并说好学生都是教授用烟斗熏出来的。北大学者陈平原读博士时, 每天下午与导师王瑶先生晤谈。临毕业时, 王瑶先生对他说:今天我们是师生, 好像距离很大, 可两百年后, 谁还记得这些?都是20世纪中国学者, 都在同一个舞台表演[5]。导师是引渡人, 是指导者, 是良师益友。所以, 研究生选导师要仔细, 导师选学生也要慎重。目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过快, 一个导师要带一二十个研究生, 学生找不见导师, 导师也找不见学生, 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其次是同学。攻读研究生, 首先要向导师请教。但实践表明, 研究生往往从同学、师兄弟那里得到更多教益。杨振宁回忆, 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 常常与同学在茶馆里、宿舍里激烈争辩, 相互讨论, 这为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是拜访其他专家学者。研究生学习应该不拘门户, 广为拜师, 想方设法向有关专家学习。另外, 文科研究生也要继承我国传统人文学者的传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根据自己的情况, 结合学科特点, 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空闲, 到有关的文化名城、历史故迹、人文遗址去凭吊、瞻仰, 既读有字之书, 又读无字之书, 陶冶文化情怀, 提高学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千帆, 唐文.量守庐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39.

[2]蒙默.蒙文通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1, 3, 7.

[3]叶兆言.陈旧人物[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88.

[4][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33.

[5]陈平原.学术随感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198, 194, 115.

[6]陈智超.励耘书屋问学记: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2, 5, 183.

[7]张世林.学林春秋:三编[M].北京:朝华出版社, 1999:439.

[8]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02.

成长关键词 篇2

教师专业成长的五个关键词

0推荐教师专业成长的五个关键词云南 任玲 .10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可说的话题很多,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五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阅读”。如果你要问我,教书到一定阶段,影响自己发展的瓶颈究竟是什么?那么,我的回答是,欠缺支撑他远行的力量。教师远行的力量是什么?在我以为有三个方面,那就是:人文情怀,思想底蕴,教育理念。这个支撑教师远行的力量从哪里来?一个重要的渠道便是阅读。我所热爱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表达他自己以及他的学校对读书的认识:“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是的,一个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自我经验,那么,他的经验再丰富,也不能形成专业上升的自觉,相反,经验容易让一个人走向技术主义,匠气十足。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有一句名言,“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其实,教师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阅读是一种积淀,积淀有多深,行程就有多远。我们倡导读书,读修炼内功的书,以丰富学养,积淀底蕴;读学科建构的书,以提升自我驾驭课程、教材、方法、技能的水平;读教育理论的书,以寻找路标,矫正方向。一线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可以直接搬用的方法和技巧,而抗拒理论,觉得那些并不实用。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抗拒理论。要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应该且必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航标。阅读,是构建“一线学术”的重要渠道,没有阅读,只能在低层次水平转圈,难以实现自我超越。我们的工作是繁重、平凡而琐碎的。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重复单调的工作便形同劳役,暗无天日。要有路标,要有灯,否则,迷失的教育,是对自己、学生生命的最大残酷!如果不是在做教育,不是在做真正的教育,付出再多都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做得越多,越是对教育的伤害。我们必须学会想方设法把自己从无意义的琐碎中解脱出来,解放自己,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自我提升上。当你积淀更深厚、视野更开阔的时候,自然有了更多的教育智慧,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自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第二个关键词是“反思”。我所说的“反思”,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学科理论与课程方法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课堂直至每一个教学细节,提升教学能力。这一层面的反思,是提升自己教学技能的有效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学科建构及教学案例方面的阅读,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细节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这样”还是“那样”,“可行”还是“不可行”,“有效”还是“无效”,然后形成学科教学的自觉和专业的提升。另一个是我们在所阅读的教育经典的启发引导下,对我们的教育现实和自我的教育行为的一种反观、体察,甚至质疑、思考,最后有所觉悟和改进。这一层面的反思,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却极易被忽视。教师的生活避免不了重复、单调和刻板,因而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传统、规定、经验、习惯等一切固有的东西,都有可能对自己构成束缚。一旦有了捆绑,我们对现实的体察、感知能力就会逐渐钝化、弱化,对现实中的事件失去思考、判断能力,对自己事业的未来失去确认、追索的能力,甚至误入歧途,深陷泥潭,久而久之,难以自拔。反思是一次次良知的追问,也是一次次价值的考量,这种追问与考量促使我们质疑司空见惯的一切,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深思关于自我、关于教师职业的诸多问题,甚至毫不留情地解剖自我及职业群体行为,在反思中突围,追寻真正的教育。第三个关键词是“实践”。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强调阅读,更强调实践。读的认真,是为了内化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不止于读;读得用心,为的是惠及到学校、课堂甚至每一个孩子,而不止于感慨。我们重视实践,但更重视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老师们的试验田。他曾在笔记中写道:“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他动用一切力量,实践、探索、总结教育规律,“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在实现教育思想”。他以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一个集体,他以他的身体力行带动着一个集体,他以他对老师们的深入了解、理解、扶持、欣赏,凝聚着一个集体,形成集体的教育信念。未来教育美好的愿景,靠的是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者每一个具体、细致的教育行为来达成。作为一线教师,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理由,就是我拥有课堂。对于我而言,课堂一直是一块承载希望的试验田,每一届,带着新的期待去播种,用每一个朝夕晨昏的日子历练生命,培植思想。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那些清晰的目标和追寻,都透射到课堂上,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历程,也是伴随年轻的生命一起成长的见证。在我的试验田里,总在改变着什么,遥望着什么,期待着什么,这使我的`教育生活从来没有丧失过生机,从来没有凋谢过信念。生命是新的,课堂就不会陈旧。拥有试验田的日子,就拥有了饱满颗粒的期待,这份期待,将我们的教育之路延伸到洒满阳光的远方。第四个关键词是“研究”。教学研究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我曾撰文呼吁重视并建立“一线学术”,所谓“一线学术”,就是一线教师植根实践的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提炼。想办法让孩子变好,想办法把课教好,想办法解决教学问题,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这许多的“想办法”,其实都是研究。寻找好的问题解决思路,寻找好的教学切入方式,寻找好的课堂组织形式,达成好的课堂生成效果,总结好的学习指导策略,使用施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无一不是教学研究。一线教师的研究,最可贵的是植根现实,植根课堂,植根教学行为与教学问题,在实践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索,在探索中解惑,在解惑中提升。“问题”的来源,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实践,亦可是本校、本地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是时代性的普遍问题。弊病所在,便是问题所在。为“问题”而研究,才是真研究。教师群体中,那些令我们敬佩的研究者之所以卓有建树,正是因为他们往往对常人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的弊病,能保有敏感的洞察,有改变的愿望,并肯为之付出心血加以剖析探求,付诸行动探索实践。研究需要承受艰辛和磨折,需要抵御外界侵袭与诱惑的内力,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需要经受漫长历练的耐心。每一个植根一线而卓有成就的研究者,无不饱尝“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历练。第五个关键词是“积累”。积累就是做有心人,善于记录,善于保存,在此基础之上,再善于挖掘提炼,这就是很好的研究成果了。记得十年前,在镇西老师的“教育在线”网站里,“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先生曾发过这样一个“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保期:十年。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济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这个有趣的帖子揭示了勤于积累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好就有镇西老师这样的人为例证,记得当时曾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思考。我自己也在这个“成功保险公司”的激励下坚持写教育随笔。虽然不能做到每天千字,却做到了有感而发便即时记下,并成了教育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积累并不是记流水账,我自己的经验是“一读,二做,三思,四写”。读是吸纳,做是实践,思是提炼,写是输出。“写”的成功,要靠“读”的深度,更要靠“做”的精彩。今天,十年过去了,我亲自见证着一大批人从那里成长起来,成为全国各地各学科的新锐名师。而且,我坚决地认为,这样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名师,对于中国教育,是一种更为稀缺的宝贵。

电影中的成长关键词 篇3

阿哈马德和他的同桌纳马扎德是伊朗北部一所乡村小学的学生。纳马扎德因为把作业本落在了表哥家,作业写在了别的本子上而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已经三次没有将作业写在指定的本子上了,再有一次,他就会被要求退学。一天,阿哈马德回家写作业时发现把纳马扎德的作业本拿回了家,严厉的母亲不准他出去,他就趁母亲进屋之际跑了出去。他一路狂奔,但他根本不知道纳马扎德家在哪里。他一家一家地找,认错了人,找错了地方,天已经黑下来,他仍没有找到纳马扎德的家,只能摸着黑回了家,并在深夜把作业写完。第二天阿哈马德没有准时上学,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纳马扎德十分害怕,但幸好阿哈马德及时赶到,并将昨晚写好的作业交给了纳马扎德。

家庭——《最美丽的夏天》

1958年夏天,瑞典。两个互不相识的孤儿——莫顿和安妮卡同时被寄养在扬戈夫家里。扬戈夫严肃而刻板,他希望将两个孩子教育成为有用的人,于是把他们送到镇上一位女老师的家里上课,然而两个顽皮的孩子并不买账。经过一系列的让人懊恼的经历,两个孩子终于看清也接受了扬戈夫这个有点软弱的男人。安妮卡决定把老师“速配”给扬戈夫,于是想办法安排他们去餐厅共进晚餐。餐厅里,他们谈得很愉快。功夫不负有心人,女老师终于和扬戈夫走到一起。而转眼暑假就要结束了,有关官员准备将两个孩子带回孤儿院,却发现两个孩子消失了。莫顿和安妮卡爬上屋顶,以跳楼来威胁官员,要求将他们一直留在扬戈夫家里,官员口头答应了,孩子们下楼后,官员却反悔了。这一次,软弱的扬戈夫却不顾一切地将两个孩子带回了家。

初恋——《摇摆吉普赛》

小男孩马斯去吉普赛人的居住地,想买一把吉他,他用自己心爱的CD机换来了吉普赛女孩Swing手中的破吉他。之后马斯就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活。家人把他锁在屋里不让他出门,他就偷偷爬出来,演奏吉他,和Swing一起玩耍,甚至跑到河里摸鱼。吉普赛这个民族没有家园,到处流浪奔波,当老人讲述流浪的日子时,总会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马斯有时站在木头垛上弹起吉他歌唱,幻想自己是个朋克歌手。他还有个理想,将来带着地球仪像吉普赛人那样周游世界。有一天,马斯的妈妈要带他去希腊旅游,他将自己的日记放在了Swing手中。汽车远去,Swing躲在屋檐下悄悄地哭泣,因为她知道自己喜欢这个男孩——当然,他也喜欢她。

长大——《铁皮鼓》

奥斯卡三岁的时候,家人送给他一只红白相间的铁皮鼓,他十分喜欢,并每天把它带在身边。在奥斯卡的眼中,成人的世界充满谎言和虚伪,他决定保持自己三岁的样子,于是从楼上跳了下来,之后便不再长高。父亲参加了纳粹党后,母亲又怀了孩子,却终因暴食生鱼而亡。一天,奥斯卡遇到了侏儒马戏团团长贝布拉,奥斯卡接受了贝布拉的邀请,一同上前线劳军,之后,他爱上了女侏儒罗丝维塔。不久,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德军开始溃退,罗丝维塔被炸死,奥斯卡毅然回到了老家。苏联军攻占了但泽,父亲准备销毁他的纳粹党徒的证明,但就在这时,苏军向他开了枪。父亲的葬礼上,奥斯卡扔掉了铁皮鼓,决定长大,此时,一块石头飞来砸在了奥斯卡的脑袋上,之后,他就真的开始长大了。

现实——《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演员,只有他不是,从他出生起他就被拍进了电视剧,全世界人都在通过电视、广播关注他的一举一动,而这一切他浑然不知。在这个小镇上,他每天的生活都一样。他的理想是去地球的那一端旅游。突然有一天,他的生活出现了反常:他出门时,一个探照灯从天上掉了下来;他在车里听音乐却发现电台里广播的是他的行踪。决定旅行的那天,他去买机票,售票小姐说没票了,他打算乘汽车出走,汽车却熄火坏了。他不敢乘船走,因为他的父亲是溺水而死的,他恐惧水。更奇怪的是,父亲起死回生,他看到了父亲,他想追上去看个究竟的时候却被许多人阻拦。他还发现小镇上所有的车都是在兜圈子。就在他对生活绝望的时候,他的好朋友把他的父亲领了过来,父子热情地拥抱,感动了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然而第二天,楚门不见了,所有人都在找他,当导演把镜头切换到大海上,楚门正开船前行,他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导演加大了风力想阻止他,可英勇的楚门终于克服巨浪,走出了摄影棚的世界。

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篇4

基于此, 笔者认为教师自主发展才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关键。教师要自己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内求”路径, 让教师自己通过主动探究教学工作自身的独特性, 谋求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高, 并最终获得社会对其专业地位的认可。如何让教师走向自主发展之路?这里主要是谈谈教师如何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并如何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 从而拓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性, 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一、详尽分析, 切实制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我们仔细分析名师的成长之路, 他们都善于结合现实的教育背景和学校环境, 依据自身实际为自己专业发展设计未来的蓝图, 即专业发展规划。并以此引导、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

(一) 分析自己的特点, 做到知己

1.分析自己的发展阶段。有人将教师发展的阶段分为了四个时期, 即入门期间、胜任期间、成熟期间、风格定型。入门期间为教师适应期, 教师已经初步熟悉教育教学过程;胜任期间, 是专业成长期, 教师已摸索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基本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 但没有引以为荣的成绩;成熟期间为职业高原转向职业突破期间, 教师遭遇个人发展瓶颈的制约, 发展相对缓慢, 相当一部分停滞不前而倒退, 大部分教师一生平庸就是因为此阶段;风格定型, 就是专业成熟期, 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师达到新的境界, 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只有清楚自己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 才能制定出相应阶段且合理并通过努力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否则, 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是很难成就自己的。

2.分析自己的优劣。这是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的核心所在。例如, 自己口头语言表达清晰、具有亲和力, 你就着力将自己的优势定位在课堂讲授技艺, 努力使自己在课堂教学艺术上“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你如果擅长写作, 科研成果屡见报端, 你就将自己的工作目标定位在教育科学研究, 坚持不懈努力, 使自己成为教育科研的领头雁;如果你懂得心理学, 能有效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 那你就将自己的成长目标锁定在研究学生管理上, 让自己在熟悉的地方也能绽放出别样的花朵……

(二) 分析自己的生存环境, 做到知彼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它不是孤立的, 只有与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你才能快速成长起来, 你的成长才有意义。

1. 分析学校发展规划和总体战略。一般来讲, 学校都依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背景以及相关的文件精神制定了学校三年 (长的不超过五年) 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当你基本了解学校的规划和战略时, 你的规划才不会受校园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的制约, 才能和学校的规划、战略接轨, 获得校长、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从而使你的目标得以实现成为可能。

2.分析学校的硬件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 应该充分了解学校的硬件资源, 这些资源是你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比如说, 你们学校没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 你就不能在规划中提及通过研究现代化教育媒体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效率;没有微格教室, 你就不要指望通过微格教学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

3.分析学生的多向需求。我们制定规划的终极目标是成就自己的专业, 其服务对象是学生, 因此, 我们的规划要指向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学生的知识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能力、学生到底有什么兴趣, 我们都要清楚, 如果我们教学行为的修正、教学机智的提升、学生的管理研究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并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即使我们规划的目的达成了, 也没有任何意义。

二、路径选择, 清晰而主动且具有可操作性

大多数教师在规划路径时比较盲目和被动, 尤其是不知如何结合自己的目标、特点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 要么随波逐流, 要么盲目跟风, 要么干脆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培训。因此, 在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中, 我们必须面对专业发展行动策略和途径选择的问题。

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来看, 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理论现行的行动取向、实践现行的行动取向、合作现行的行动取向。无论选取哪种路径, 教师都应将教学、学习和反思融为一体, 注意资料的收集、归类, 以达到“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为目的。

1.广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 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 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 到了课堂上, 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是沧海一粟”。因此, 教师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这样, 你的课堂才有可能口含灵珠, 游刃有余, 讲起课来, 左右逢源, 随手拈来, 旁征博引, 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 令学生流连忘返, 身心陶醉。

2.精读。如果我们仅靠经验从事教育, 那么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永远会在感性认识上打圈,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只会感知到事物的外在联系, 只会对教育现象作记叙性的判断, 只是会处理类似情境的教育问题, 一旦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经验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故而我们一定要精读一些有利于我们目标达成的教育理论书籍, 这样, 我们才有可能从理论的高度认识我们的教育本质, 才会使我们的认识变得具有系统性, 才有可能使我们揭示出教育的内在规律。

3.反思。这里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 的反思。一是将教育认识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反思。为什么教师在言语上与改革倡导者保持高度一致, 但在行为上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呢?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教育认识内化为行动。其主要途径是反思。教师自己要成为研究者, 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效果, 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调整。任何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至多只能为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没有谁能代替自己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只有教师自己通过在自我的批判中才有可能获得挑战和改造。二是反思规划目标的达成度, 及时调整规划路径。与同伴作比较:他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我这样做有什么效果?他这样做有什么优劣?对自己的路径做思考:路径选择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可行?同伴对我是否有帮助?这样, 通过反思, 我们就会寻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 迈向成功的彼岸。

4.写作。这里的写作是教育教学专业写作, 包括:教育现象的记录以及思考、教学理论书籍的读后感、教学日志、学生表现的描述等。专业写作的目的不是培养会写作的教师, 而是培养我们爱思考的习惯。这种专业写作, 它会帮助我们更深地认识和理解教育过程, 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当这个习惯养成之后, 我们的心才会安静的, 目光才会内向的, 目标才会单纯的, 就会自然而然地保持对教育的虔诚。

5.收集。虽然, 有不少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但是形同虚设, 放在教务处集中保管, 教师放资料、取资料极不方便。为此, 我们学校应该将成长档案管理的权限下移让教师自己保管。教师自己要将平时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本、教案以及专业写作的 片言碎语一并装入, 年底还应将其分类。这将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人生成长关键期 篇5

人生成长“关键期”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 2.5-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点数儿、按照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5-6岁是掌握词汇的 关键期  9-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 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  小学1、2年级时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 小学3、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  小学5,6年级是成绩分化的关键期

成长型营销人的关键词 篇6

出生年月为1984年3月,没上过大学,2003年只身“北漂”踏入营销大门,2005年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市场MT现代渠道经理,2008年北京安贝宠物食品市场部总经理,2009年普济晟豪(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全球独立研究机构美国格理集团行业专家团成员——当这些字眼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周建峰,这个普通的名字看起来就不那么普通了。专门从事中高端营销人才服务的金鼎人才网,从他们的人才库中推荐了这个成长迅速的年轻才俊,请他谈谈自己的成长心得。周建峰化繁为简,将自己的成长总结为四个关键词——

起点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2003年当我鼓起勇气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独闯天下四处谋生时,一脚踏入了化妆品推销员的行列。推销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条公平的起跑线,不论你自身具备的条件如何,只要你肯努力,你当天就能拿到销售产品的提成。

从那时起,早训会、陌生客户拜访、晚励会、业余时间学习营销书籍和培训课程,成了我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情。清楚地记得,那时卖出一套49元的化妆品当天可以拿到12元的提成,对于一个亟需解决生存问题的年轻人来说,这真的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最多的时候我的单日业绩是12套。那时,我对营销萌生了兴趣,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着,“是营销,让我在这个城市生存了下来!”

投资

说到“投资”这个词,或许给人这样的感觉:那是有钱人做的事情,因为有钱才能投资。其实,虽然我们没多少钱,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投资,那就是对年轻的自己进行投资。

在对营销基础知识有了认知和实际体会后,那时的我对于营销这门学科的了解还比较浅薄。“营销不仅仅是推销、销售……”,或许,营销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这个问题促使我将自己挣来的大部分钱,投入到为了自己下一步成长的学习中,各个知名学府、各种专业培训机构、书店,以及向前辈们虚心求教等有利于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成为了我进行投资的领域。到如今,再想想这些投资的回报率,可能已经无法用数字去衡量给我带来的价值,这些投资促使我自己在专业方向上不断迈进。

规划

自从在玛氏中国做销售代表“扫街”(就是在大街上拜访一间间大大小小的商店,逐一推销产品)推销德芙巧克力的那天起,上级的专业魅力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时心里或多或少产生了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三四年后我可能也得要有专业魅力!”

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正如现在每次面试应聘人员时,“你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我必问的一个问题。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深知“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道理,但当时我还是习惯性地做了自己的未来规划,因为我觉得做营销想完成目标一定要首先确立目标,这样,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就会不断地、用心地去体会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定位

或许和很多同仁一样,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定位这个事情,因为一直觉得“营销”不就是我的定位吗?直到有一天和一位资深猎头顾问沟通时,他问起了我的职业规划,当时我就说:“职业定位营销,行业定位消费品。”这位猎头顾问摇摇头走了。

事后,我自己反思了很久总算想清楚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一个什么都优秀的全才。比如在营销领域,尤其是在世界500强企业,Sales和Marketing完全是两码事,营销人的职业范围其实很广,有擅长销售的、有擅长策划的、有擅长传播创意的、有擅长市场研究的、有擅长渠道运作的等等。所以,作为一个营销职业人士,要想很好地发展,一定要选择自己兴趣所在并且自己擅长的,更能付出自己最大热情将其做好的一个营销细分领域进行定位,将你擅长的专业发挥到超越常人的极致!这样,你将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人!

一个简单的起点、一份有价值的投资、一项原则性的规划、一种知性的定位,诠释了一个成长型营销人的职业成长历程,希望我的分享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金鼎人才网点评:

关键事件: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7

一、从“关键事件”中学习

新教师初次接触实际教学,常面临难以应付现场的尴尬教学场面,难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难以临场发挥个体优势。造成这“三难”的原因,主要是新教师的理论知识不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应该成为学习者。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学习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1]“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2]关键事件一般从表面上看是新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小事情”。新教师要将关键事件确定为学习的切入点,在活动中不断聚焦于经常发生的日常事件,将平常事件关键化,找出这些日常问题的新意和隐含的特征,去“经历”这些事件,从熟悉的事件中发现新内涵,如学习分析学情、如何突破难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分析某个关键事件发生的原因,积极主动地查找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并阅读相关书籍,从各个方面去查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建构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孕育出新的教学智慧。通过关键事件的学习,新教师可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这不仅加深了其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其运用教育理论的能力,也提升了其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教学效能。另外,学校是新教师成长的土壤。学校也要通过关键事件帮助新教师学习职业规范,确立职业目标,不断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把工作压力变成发展动力,把工作中的困难视作不断进步的阶梯,把工作的挑战看成发展的机遇,让教师逐渐由“生存型教师”成长为“发展型教师”。

二、在“关键事件”中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相当多的事件。期间,充满了欢乐,也充满着困惑和失败。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外界有效的干预来唤醒和支持,需要外在推动力量与教师的内在改变力量相吻合。正如劳森(Lawson)所言:“成为一名教师不只是从某一角色到另一种角色的简单转变,它其实是一个包含新教师和资深教师及其所处的错综多元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3]协同理论也表明,在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必须形成合作、协调、同步和互补的关系,才能增强组织能力,产生最佳效应。新教师在关键事件中进行专业切磋和合作,通过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研讨、年级教师会、课堂教学会诊与“磨课”等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比武”“能手评比”“课堂展示”“新秀讲坛”等竞赛型的“岗位练兵”活动,相互讨论教学疑点、热点和难点,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成功和失败与大家分享并交流,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名师驾驭专业知识、有效教学监控以及良好的教育机智等,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训练教学基本功,规范化设计教案,评价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撰写教育教学体会等。“勤问”(多请教)、“勤跟”(多听课)、“勤说”(多交流)、“勤做”(多积累实践经验),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合理、科学、有效,实现同行知识、技能、特长互增互补的最大化,使教师之间的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融,认识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正如美国学者特拉弗斯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4]

三、在“关键事件”中反思

课堂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是其教育经验和智慧的生发之地,也是新教师蓄积发展实力的重要场所。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而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对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对自我和他人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指出,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性动力因素,是自我成长的“第三条路径”。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地“直接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5]新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文本来解读,常问“为什么”,常想“怎么办”,常思“还能怎么办”。“你(教师)未来成熟的风格,就是从你今天一节又一节不成熟的课开始的;你未来散发着巨大魅力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次又一次失误中开始的,从你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学细节的改进中开始的。”[6]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才会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才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以新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沉淀与升华,在反思中求进步,在总结中求提高,把教育教学理论转化成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在“关键事件”中评价

新教师初次接触实际教学,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通常会努力寻求学生、同事、学校管理者的认同与接纳。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学校领导、指导教师和教师同伴是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或“重要他人”。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教学指导与期待是助推新教师发展的关键。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对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关键人物对新教师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关键事件中,关键人物要正确评价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并对新教师寄予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期望,明确并有针对性地给每位新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帮助新教师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在现有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在教学发展中寻找联结点,有益于新教师获得自我效能感,缩短职业适应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关键人物通过关键事件向新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协助新教师发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审视自我素质、建构自我身份、调整自我规划、期许自我发展,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促使新教师在“找到问题—总结经验—确定发展目标—采取行动”的循环动态过程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以提高新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创新水平,实现终身发展。

浅谈教师成长的关键——实践知识 篇8

关键词:教师实践知识,内涵,特征,内容

追溯教师实践知识的历史会发现, 其实研究教师实践知识的鼻祖是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 他当时并没有提出教师实践知识, 而是提出“实践性样式”这一关键词, 后来相继很多学者开始对教师实践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 纵观大多数的研究成果, 大部分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了研究。

一、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界定

1. 国外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界定

研究某种事物的概念, 从古到今没有完全一样的观点。国外不同的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他们的侧重点不同, 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 1) 艾尔贝兹的观点。国外学者中加拿大艾尔贝兹是第一个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 她在1981年对一名中学专家型教师莎拉进行个案研究, 对莎拉日常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她自己关于教学的故事进行剖析, 从而理解这种知识的本质属性。通过研究, 艾尔贝兹总结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 这种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 这是一种完全经验化和个人化的知识。

( 2) 克兰蒂宁和康奈利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 以克兰蒂宁和康奈利为研究小组, 他们系统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一系列研究分析, 他们强调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一种个性化的知识, 所以他们称之为“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 而且这种知识是在个人教学实践中建构。

( 3) 贝加德、威鲁普和梅叶等人的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荷兰三位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具体研究, 他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学科教学, 特别是科学教育和阅读理解教育。他们的视野更加集中在学校教学方面。

2. 国内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界定

相比国外, 国内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末, 教师实践知识才逐渐被我国学者重视, 但从具体的内容来看, 我国关于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申继亮、辛涛和林崇德三人在1999年《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一文中, 重点强调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师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课堂具体情境知识以及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2003年, 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认为教师实践知识不仅仅是个人的、独特的, 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交流和感悟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是可以传承与规范的。

综观以上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剖析, 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界定, 但总结教师实践知识内涵都包括: 具体教学情境中, 教师的自我感悟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智慧。

二、教师实践知识的基本特征

1. 国外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分析

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研究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 其中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的研究中认为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实践性”, 而克兰蒂宁和康奈利学者们更加强调教师实践知识的“个体性”。两种观点都反映了某种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 片面性很大。

2. 国内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分析

相比国外学者,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知识特征的研究可谓五花八门, 每个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实践知识特征进行探究, 笔者就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总结, 详细内容请参阅表一。

由上表我们不难发现, 大部分的学者们在研究教师实践知识的特征时都涵盖了它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个体化等。

三、教师实践知识的基本内容

1. 国外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基本内容分析

最早对教师实践知识研究的艾尔贝兹通过对一名中学教师莎拉的观察, 总结教师实践知识的内容包括: 学科的内容以及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的组织与开发知识; 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知识; 教师自身的知识; 教师与学校和社会环境关系的知识。

2. 国内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基本内容分析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知识内容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不同的维度, 其中陈向明 ( 2003) 教授把教师实践知识的内容分为六个维度: 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知识以及批判反思知识。她的这种分类维度是把教师实践知识看 作一种横向的静态 的知识。姜美玲 ( 2006) 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一文中根据观察与研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朴实的语言与实在的行动, 了解教师实际具备的知识, 把教师实践知识分为: 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师自我知识以及教师知识的融合。

四、教师实践知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 有关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界定不一

由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对象出发, 因此对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界定也不同。尤其是国内学者们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称谓更是五花八门, “教师缄默知识”“教师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性知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对教师实践知识的深入探究, 当然也无法统一于指导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

2. 忽略教师实践知识研究的本土化

虽然有关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很多, 但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借鉴国外一些知名研究成果, 而对于国内的本土化借鉴的很少。特别是关于教师实践知识的实证研究特别少。研究教师实践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 一味地参考国外的一些案例和经验不会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现状。

3. 教师实践知识与具体的学科专业相脱节

教育研究很多都是为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而当今我国很多关于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其理论概念特征的分析上, 对于微观角度, 某学科的教师实践知识的关注不够。学科教学论在我国也蒸蒸日上, 因此教师实践知识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申继亮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 1996.6.

[2]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9, (10) :70-71.

[3]姜美玲.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属性与衍生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7) :32-34.

教师成长的五个关键点 篇9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身教胜于言教”, 孔子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所以, 教师首先要作学生的表率, 率先垂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潜在力量。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 是学生在迷雾中的灯塔, 暗夜里的北极星。教师既要教学生做人, 又要教自己做人。做正直的人, 做有用的人, 做实在的人, 做宽厚的人, 做仁爱的人。拿破仑说过:“善做人者, 就可以赢得世人最丰厚的回报。”教师是一棵大树, 他可以成为一个正直傲岸的形象, 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是一个播种机, 他可以将“诚、勤、勇、毅”植入学生的心田, 影响学生的终身。

二、专业知识的充实与完善是“教师成长”的具体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 工作的挑战也越来越强,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提高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能力。人才的成长不能自然成熟, 也很难无师自通, 校本培训是给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和锻炼机会的有效方式。“专家引领, 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就是比较成熟的教师成长模式, 通过“术业有专攻”的人给广大教师以专业引领, 通过理论学习和经验的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通过同伴互助创造一种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氛围, 都能够有效地提高一个团队的教育素养。

校本培训还要适时地进行教育方式、教学手段的培训, 同时, 要不断探索适合的培训形式, 以增强培训效果。对教师“一心读书, 一生读书”以及“用一生的储备上好每一节课, 用每一节优质的课为将来的成功做准备”的要求, 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设计。

三、教育观念的革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新课改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而制约新教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教师观念的革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交流互动”的教学观、“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由此可见, 教育观念始终是动态的、发展的, 思想观念的成长是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和基本前提。推而广之, 教师观念的革新也是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的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更新观念, 同时要求教师紧跟教育形势, 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除了传统的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根据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创新性原则, 要使教师的教学涂上鲜明的个性色彩, 适时组织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 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师各个层面的成长。

四、敬业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教师成长”的根本要求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敬业。敬业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尊重, 敬业表现在对专业的孜孜以求和对学生的无比热爱;敬业也表现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敬业更表现在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还必须具备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新就是教师要发扬艰苦奋斗、甘守清贫的精神;创新就是教师要站在新理念的高度, 紧跟时代步伐, 革新观念, 创新思路, 在教研教改上下工夫, 积极大胆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创新还要求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学习百家, 自成一家, 形成特色, “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成为真正的品牌名师。

五、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教师成长”的最高境界

成长关键词 篇10

关键词:关键事件,初任教师,关键人物

初任教师的成长是受个人经历影响的, 教师的成长具有高度的个人生活史特性, 了解教师的成长必须立足于教师的生活。而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件、所有的人都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 只有生活中某些特定时期的特定事件以及特定人物才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初任教师关键事件的研究, 分析影响初任教师的关键事件并为初任教师成长提出相关建议。

一、关于关键事件的理论阐述

英国的沃克在对教师职业进行研究时最早提出了“关键事件”的概念, 认为关键事件就是使从业者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并且这些事件的处理对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赛克斯对“关键事件”的概念做出了界定, 他认为关键事件就是“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做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选择”。[1] 20世纪80年代, 特里普把“关键事件”的概念引入了教育领域, 提出了教学中的关键事件。而且特里普认为关键事件是“并非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东西’, 也不是像金块或无人居住的荒岛那样等待人们去发现, 而是像所有的数据那样, 关键事件是创造出来的”, [2] 并提出了创造教学关键事件的五种分析途径——思维策略、质疑问题挑战、窘境鉴别、个人理论分析以及思想批判。

近年来我国对关键事件进行了一些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关键事件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曾宁波认为“‘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做出关键性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选择”。[3] 魏永生从教师的实践中认识到关键事件对教师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 认为“‘关键事件’是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是教师认为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本文中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教师根据这一事件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关键事件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关键事件对教师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人物也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教师。初任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时期, 又是教师专业化的‘危机’阶段, 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教师的未来前途”。[4]

1.不同类型关键事件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 由于教师所处的环境不同、教师的观念不同, 对教师产生影响的关键事件也不尽相同。即使存在同种类型的关键事件 (如公开课、突发事件) , 由于每一个教师都是独具特点的个体, 即使是相同的关键事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 入职事件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影响。

初任教师阶段是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时期, 是对学校社会系统的适应过程。初任教师入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是入职时学校的选择 (即毕业分配事件) 和进入学校时的岗前培训。入职事件对教师职业适应以及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影响教师从教后的职业发展, 教师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和学校, 会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反之则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岗前培训作为教师进入学校的第一步, 对初任教师能否迅速适应学校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教师能够踩实这一步, 则能顺利地掌握教学, 转变为合格教师。

(2) 教研事件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影响。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学校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教研活动的影响, 教研事件主要有:公开课 (教学大赛是公开课的一种特殊形式) 、观课 (老教师的经验课) 、研讨 (教学教材知识研讨) 。这些事件对初任教师的影响一方面激发了初任教师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研究意识的提高。初任教师进入学校, 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存的关注, 缺乏研究意识, 通过教研活动, 促使初任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以及改进。

(3) 突发事件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影响。

突发事件是教师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对初任教师是始料未及的, 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突发事件由于其影响的深刻性会促使教师进行反思, 对教师以后处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提供经验。突发事件在教学中时有发生, 正确地处理突发事件是教师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要求初任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教育智慧, 通过突发事件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成长。

2.关键人物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影响

在初任教师的成长中, 关键人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初任教师最初教学时, 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某一位教师作为认同的对象和教学行为的基本参照”。[5] 在初任教师成长阶段对教师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人物主要有自己的师傅、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家人。师傅既在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上对初任教师起促进、提高的作用, 又用其人格魅力影响教师品格形成;领导和教研员对初任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肯定性的评价对教师成长的激励作用;而家人是初任教师精神的支柱和成长的动力。

三、有效利用关键事件促进初任教师成长的建议

初任教师处于教师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也是对教师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阶段, 如果教师能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则对教师今后专业发展十分有利。而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关键事件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基于关键事件对教师的影响, 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促进初任教师成长。

1.初任教师应正确对待关键事件

(1) 记录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的成长背景、社会认知不同对事件的认识也不同, 每个事件对教师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教师要善于记录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

在记录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整个事件的重新回忆, 会使教师对事件有一个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反思, 使教师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关键事件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专业成长的轨迹。同时对关键事件的记录为事后的回顾和反思提供了基本的原始素材, 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可能无法准确地意识到事件是否对自己产生“关键”影响, 只有在事后反思的时候才能断定它是否是“关键”事件。有关关键事件的记录, 对教师以后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对关键事件要善于记录、善于反思, 利用关键事件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促进自我成长。

(2) 提高自我反思, 促进教师成长。

关键事件对初任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并非每一个教师经历过关键事件都会获得专业发展。叶澜曾说“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 而是在于由其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 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6] 也就是说事件成为关键事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必须有一个“自我澄清过程”即对已有经验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日记、教后记、教学案例等方法进行反思。

2.鼓励关键人物发挥积极作用

在教师成长中, 总会有一些人对教师成长产生影响, 初任教师也不例外, 而且在初任教师阶段出现的关键人物对教师影响更加深刻和久远。

(1) 老教师积极引领, 促进发展。

师带徒是我国为了促进初任教师发展的一个传统模式, 也是促进初任教师成长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大多数学校都会在新教师到学校的时候为他们指派一个有经验、优秀的教师, 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老教师为初任教师的备课、教学、课堂管理提供指导, 使初任教师快速掌握课堂技巧, 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初任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经验课, 学习模仿, 不断改进教学, 促进成长。老教师对初任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为新教师架起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使新教师少走许多弯路, 大大缩短了初任教师胜任教学的周期, 促进了初任教师的成长。

(2) 同伴间互助合作, 共同成长。

同伴教师可以给教师提供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这将有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发现解决问题, 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教师对教师的认可和肯定性的评价, 有助于教师获得自我效能感, 使得教师积极地投入教学。同伴教师多是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同事, 同事之间由于其专业、年龄、成长经历的不同,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够使教师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以改进自己的不足获得提高。尤其是作为初任教师, 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吸收借鉴获得更快的成长。

(3) 领导、家人的重要支持。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 还要受到学校中的领导和家人的影响。领导和家人作为影响教师成长的关键人物, 促进教师的成长。领导包括学校的校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 他们在教师的成长中起推动作用。初任教师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尤其是学校领导的认可和鼓励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积极的评价有利于教师获得自我效能感, 促进成长。如果是负面评价则可能会使教师产生挫败感, 而家人是教师精神的重要支撑, 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动力。家人就如同后勤保证, 只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和体谅, 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3.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初任教师成长的土壤, 教师在学校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首先学校要重视初任教师, 关注他们的成长, 对教师的成长做整体的规划和支持, 通过优秀教师引领、培训等途径促使初任教师快速成长;其次, 学校要创造合理的激励机制, 学校运用教师激励机制要“遵循教师心理活动规律, 运用恰当的政策和方法, 给予教师相应的外力来满足教师需要, 以此来激发、鼓励所施加于教师身上的外力, 转化成内在动因, 使教师自觉进行创造性工作”。[7] 通过学校环境的创设, 促进教师不断的提高、快速的成长, 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Sikes, R., et al.Teacher Careers:Crisis and Continuties[M].Lewes, UK:Falmer Press, 1985:57.

[2]David Tripp.教学中的关键事件[M].邓妍妍, 郑汉文, 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33.

[3]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17-21.

[4]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42.

[5]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42.

[6]叶澜, 白益民,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317.

情商,宝宝快乐成长的关键 篇11

什么是情商

情商,英文名称为: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大致可以概括为五方面的内容: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通过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着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生的未来。戈尔曼甚至认为,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

情商教育需要从小时候抓起,因为这关系到宝宝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幸福的人、出色的人!

养育困惑的背后躲着情商

悦悦妈:“我家宝宝在外面很害羞,别人问什么都不会回答。在家却是另一番样子。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让宝宝在外面变得大大方方呢?”

强强妈:“我让宝宝磨得都没脾气了。宝宝性子急,没耐心。为了培养他的好脾气,我让他学下棋。棋下得很不错,进步挺大,只是脾气却变本加厉,输了棋,脾气更大,还学会了摔东西……”

婷婷妈:“家里有个特别好面子的宝宝真累人!只听得进去好话。她做错事了,大人轻描淡写地说一句都受不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搞得我们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的。”

虎虎妈:“有一件事情让我很苦恼。我的儿子很聪明,但他把这份聪明用到捉弄人上了。大人们倒是喜欢逗他,只是同伴们接受不了他的玩法。我们批评他多次也没见啥效果。现在,我家宝宝基本上没有同龄玩伴。”

苏苏妈:“我家小宝懂事似乎比别的宝宝晚,3岁了不会跟别的宝宝玩,自己的玩具让人家抢走了也不知道往回要;有时让别的宝宝打了,他不但不还手,甚至都不会躲,就在那儿挺着。看得我着急又心疼。”

上面这些爸妈的困惑听起来不陌生吧?那么,造成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用心分析一下上面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几位宝宝的智商都很高,成长中出现的这些让爸妈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反映出宝宝的情商相对薄弱。这些都在提醒爸妈们:宝宝的情商需要得到您的重视与培养了。

有关情商的四个提示

情商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性

情商覆盖了宝宝整个成长的方方面面,也会影响宝宝以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宝宝学习成绩出现了问题,并不是来自智商的原因,而是提醒父母要关注宝宝的情商教育。情商在宝宝成年后,对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也是意义重大。情商高的人将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调动自身正面的、积极的情绪,与人友好沟通,提高幸福指数。

情商高是天生的吗

可能有父母会问,情商指数高是天生的吗?事实上,情商和先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类型,每个宝宝自出生起,就具备了独特的脾气秉性,有的宝宝脾气好,不爱哭,饿的时候能等待;有的宝宝很性急,很能闹人,稍有一点不适就闭着眼睛哭个没完。不过,每种气质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情商与先天因素有关,与后天培养更有关系。拥有一个情商指数高的宝宝,是幸运的和值得骄傲的,但也有一个问题需要警示:如果教养不当,宝宝好的情商可能会受到毁坏和摧残。

在生活起居中培养宝宝的情商

宝宝那么小,每天的功课就是吃、喝、拉、撒、睡、玩。给他吃饱喝好,磕不着,碰不到,他就会不哭不闹,情绪好。用得着谈什么情商吗?这是一部分父母的想法。这种看法看似与我们所提倡的情商理念相冲突,事实上,在婴儿时期,照顾好了宝宝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些事情,也就是做好了情商这件事。

换句话说,情商体现在宝宝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宝宝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情商培养与引导,就会养育出一个情绪好、吃饭香、睡得好、活泼健壮的宝宝,父母也会在育儿时倍感轻松、省力!

情商培养,父母的情绪很重要

儿童期的情商教育是一种心理塑造。情商教育缺失的结果将直接导致宝宝孤僻、冷漠、悲观的性格,以及自卑、脆弱、依赖、抗挫能力差、急躁、偏激、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宝宝的智商会得到父母的先天遗传,情商则还会在后天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父母的专制和怒吼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发育,有时会立竿见影地让宝宝出现身心问题;有时宝宝会将恐惧藏匿到心灵的一个角落,纵然以后有所成就。现实中,很多活生生的事例表明,很大一部分成人年依然擺脱不掉来自童年的阴影。因此,要培养出高EQ的宝宝,父母自身的情绪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自《家庭·育儿》)

成长关键词 篇12

一、教师要成为思维狂欢盛宴的举办者

教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者,且在学生思维发展中实现自我的思维发展。用思维架构课堂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首要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深层的认知结构的洞察,实现二者之间恰当的融合,课堂设计要实现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对话。

《兰亭集序》一文作者叙兰亭聚会之事,抒人生感慨之情。文章结构由乐而痛,进而思索人生。课堂“学习场域”中师生共赴了一场思维狂欢的盛宴,请看课堂的体悟过程:“信可乐也”“乐”之理解:乐:美事之乐也;景美之乐也;心怡之乐也;“岂不痛哉”之“痛”体悟:痛,不知老之将至之痛也;事物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之痛也;修短变化,终期于尽之痛也。

课堂在整体观照之下按结构、顺序、时间,逻辑等思维特征必然地可以确立理解的内容指向,确定体悟的涵盖范围,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这样就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习过程,教学时间节约,教学效果高效,既使教学简约化,又让教学深入化。在课堂学习场域的思维狂欢中,课堂不再是冷冰冰、硬生生、静悄悄、死沉沉了,而是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学习场域”思维狂欢盛宴。

二、教师要作为知识教示力量的建构者

课堂是知识的传播阵地,是文化薪火相传的载体。知识教学要融合于学生实践体验的教与学的互动场域,教师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为课堂知识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发挥教示作用,学生走进学习现场,借助并置身于现场主动自我学习,相互协作深度学习。课堂学习场域中教师是知识教示的建构者,是指课堂呈现出在教师知识学习策略指导下,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体验和实践,知识学习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生命学习活动。

读是诗词教学的必修课,教学李煜《浪淘沙令》,朗读诗歌要扣住一些具体关键词语进行,我做了上面的陈说,学生开始讨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的具体读法。

他说,“雨潺潺应该慢读,那潺潺春雨缠绕作者心头,如那亡国亡家之愁一样深重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说,“还应该读得低沉些,那春雨潺潺声声,敲打作者的心房,点点行叮咚响,身处囚室人独彷徨”;那个说,“应该读得较为忧伤,春雨浸入我心间,点点泪凄凉”。优美的表述,同学之间的情感倾向具有向同一方向前进的趋势。只有情感的启发才会引起情感的共鸣,知识的教示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我进一步总结,“潺潺雨之形,绘我心愁苦状,潺潺雨之声,衬我心孤独情,潺潺雨之感,通我心凄凉景”。

教师进行任务驱动、知识教授,学生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独立品味意识,师生交流、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对文本内容要素的前后勾连意识和景、事、情、理等各要素的整合意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师生互动,教与学关联融洽的学生真实学习,高效促进学习;学生学习发展,深度进行学习;为了一切学习,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场域”。

三、教师是学生生命春路花雨的撒播者

千人一面的“工业化标准式”的课堂确实到了应该摒弃的时候了,那种一切都在预设之中,学生像提线木偶一样,随着教师的上下提动,木然地上下跳动“授受”式的课堂必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的情境、场域式课堂。这种课堂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和实施观的转变:建构生命活动“过程”和呈现生命之间“关系”。

我们设计过基于自由谈话的阅读课堂,它追求的就是一种基于“学习场域”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观:建构生命活动“过程”和呈现生命之间“关系”。

《送魏万之京》这首唐诗写于李颀送魏万上京,是在魏还未著大名前。李作为一个忠厚长者,他对晚辈友人会如何诉说呢?

韩琪说:小弟啊,天气越来越冷了,你的衣服带得够不够啊!

于金昊说:你唱着那首“该上路了,该分手了,难舍难分的离歌”,歌声何其凄凉,声声入我心啊!

作为教师的我说,那《离歌》的内容是,“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是在渲染离别情形啊!

吴卿说:那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是如在眼前的。

殷云燕说:年少友人的劝勉好似父母的叮嘱啊。

姜叶康说:路上的重重云山,天气的严寒也有对朋友的牵挂和担忧啊!

……

作为教师,我“乱弹”琵琶,作为学生,他们“乱谈”感受,各言其感,各叙其悟。“乱弹和乱谈”无意实现有意,无为而无所不为。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但绝不能去控制,课堂需要老师的指引而绝不能去牵制。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真,由他自由说开去,大家交谈其乐融。

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习场域”对于学习的意义,高度关注了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之间的交互性及其价值,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真正把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课堂成为人与人人、人人与人的关系下的鲜活场域世界。

四、教师成为民主思想意识的引领者

不久前,聆听了两位教师的《雷雨》公开课,颇有感触。

【片段一】一位女教师讲到周朴园签支票的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说这支票撕开了他层层伪善的面纱,使其冷酷、自私、虚伪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有一男生突然站起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他没有你说得那样坏!”立即引起部分学生的附和。此时,教师用眼睛狠狠地白了男生一眼,数落了学生一顿:“你们还有没有是非观念?周朴园这样的人还算好人?你们的书真是白读了。”说完继续上课。学生都低下了头,有几位男生干脆趴在了桌上。

【片段二】一男教师上课出现了类似一幕。这位男教师就此与学生展开了对话与交流。

师:哦,你为什么认为周朴园不那么坏呢?

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周朴园是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是心狠手辣的吸血鬼。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也确实是真的。也有学生说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不是简单“好与坏”所能评价的……教师趁热打铁,讲读了一段曹禺谈《雷雨》的资料,最后总结:“大家谈得很好。在周朴园心中,三十年来他确实怀念着鲁侍萍,但正如当年驱赶她离开一样,他最看重的还是金钱、地位、权益。这体现了人性的多层面、复杂性。周朴园,感情只存在于记忆中,不存在现实中,这恰体现了他的自私、虚伪!”

上一篇:人生中的三类人下一篇:大容量肺灌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