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验收工作

2024-10-20

检测验收工作(精选10篇)

检测验收工作 篇1

多年来, 气象部门根据防雷减灾的有关文件、政府政策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顺利开展了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工作, 为防雷减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防雷装置的检测是各级防雷检测机构的工作重点, 其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阶段, 我国的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程序漏洞, 值得各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深入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检测验收防雷装置是否合乎国家防雷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用以保证项目工程的防雷装置能够安全有效运行, 有效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 达到防雷减灾的目的。

一、防雷装置的主要构成部分

防雷装置主要构成有接闪线、引下线、电涌保护器、接地装置和其他导体和连接电线装置。接闪器由防雷针、防雷网、防雷带以及接闪用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构成。引下线一种能够连接接地装置和接闪器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主要包括接地线和接地体两个构成部分, 接地体是埋在地面或者墙体混凝土中的导体, 它有着疏散电流的作用;接地线从引下线端或者电线更换处接卡连接至接地体的连接线路, 能够将接地端、等电位连接带和接地装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电路。电涌保护器的作用等同于变压器, 其主要存在意义是分走电泳保护器电流防止电压瞬间变的过大损害防雷装置。

防雷检测工作逐步变的规范化、程序化, 规范化的要求就要检测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防雷技术规范严格进行操作。但是在实际监测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技术规范问题, 有些施工方错误的认为防雷检测就是单一的测量接地线的最大电阻值, 检测人员进场后不能与施工方进行良好的技术交流, 纠正施工方的错误观点, 使检测报告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 检测结果存在很大偏差, 因此在防雷检测工作中要遵循规范的工作流程, 及时发现防雷装置的安全漏洞, 规避安全隐患。

二、防雷检测工作流程

(一) 检测协议书

协议书是委托方与施工方双方协议之后将各项要求依次落实到书面的一种表达形式, 是一种经过共同协商之后, 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具有经济关系的劳动契约。防雷装置检测协议必须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遵循公平、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 协商明确劳动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防雷装置检测方在签订检测协议书之后, 就要全面落实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检测验收工作的完整性和严密度, 完成协议里的各项工作规定, 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给建筑方, 督促和监督建筑方不断改进完善防雷装置。

详尽完善的检测协议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装备建设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二是工程项目主要检测范围;三是检测方案、检测内容和检测起止日期;四是详尽完整的检测报告;五双方违约后的责任及赔付方案。该检测协议受到法律保护的前提是工程项目的委托人具备法人资格, 如果不具备项目负责人应该具备法人的委托证明书, 否则该协议在法律上将视为无效。

(二) 检测技术交底

本项环节是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工作的重中之中, 也是新建装置验收的基础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防雷装置检测站与设计单位、建设施工单位、检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要求对施工图纸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回答和解决。防雷装置的检测人员应该对安装的防雷装置熟练掌握, 在施工现场的项目部对被交底的工程进行详细的检测、监督和指导, 深入施工现场,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检测技术交底报告必须包括交底人和被交底人两项签字, 一式两份, 双方各保留一份。

(三) 现场检测

检测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要求严格进行现场检测, 在基础接地线方面要特别重视, 因为这是新健防雷装置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整个防雷装置安全运行的基础。在接地检测方面, 要检查其是否合乎设计规范的要求, 其质量是否达标, 其引接电流到地下的功用是否能正常发挥。其次还要检测焊接工艺、连接线布局是否合理, 利用柱筋的数量是否充足, 有无预留接地端, 接闪器是否做了避雷网格, 还有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连接布局是否合理, 有没有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方面都要仔细完整的检查, 漏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留下巨大安全隐患。检测方在发现问题后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进行修改, 修改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检测方还要注意把出现的问题收录在《新建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工作记录》中并妥善保管, 用于日后书写检测报告书。

(四) 归纳数据, 报告提交

质量检测报告是防雷装置安全监测工作的书面反映形式, 也是检测单位工作的全面体现, 要完整的做好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工作, 必须整理收集各项数据, 保质保量的做好检测报告。详尽的检测报告应该包括:防雷装置基本情况信息表 (单位、防雷设计类、行业、法人代表、安全责任主要联系人等等) 和单位详细信息 (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以及该单位的防雷装置数量) ,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新建防雷装置的设计图纸和详细的检测数据和公平可观的检测建议。报告完成后上交到上一级部门备案, 上级部门审核批准合格之后, 新建的防雷装置才能正式投入建设使用。规范检测验收工作流程, 标准检测报告书的格式用于规范雷电防护工作, 促使防雷工作安全有效运行, 杜绝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

三、小结

总而言之, 新建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工作对雷电防护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把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工作做好, 更要规范化、标准化,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不断探索, 不断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使青海省防雷电工作更好的发展进步, 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栋, 张彩环.一种可扩展的SOA服务质量描述模型[J].计算机科学, 2012.

[2]郑标.水晶报表 (Crystal Report) 技术在民航气象年月总簿软件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11.

[3]潘秀龙, 潘伟.基于SOA知识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 2010.

[4]岳冰, 刘勇, 付伟庆.基于Web服务的SOA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5]宋锋, 刘瑞歌.基于Web Service的企业信息集成应用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 2010.

检测验收工作 篇2

合同编号: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甲方:

乙方:山西省雷电防护监测中心

为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高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确保甲方各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山西省气象条例》、山西省防雷减灾办公室《关于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督促检查工作的通知》(晋雷办发【 】 号)有关规定或要求,经双方协商,制订如下合同并共同遵守。

乙方于年月开始对甲方所有的厂房、烟囱、油库等建(构)筑物的防雷设施进行安全检测,届时甲方派专人予以配合,并提供相关建(构)筑物及设备的技术资料。

一、检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 号

《中国气象局令》【 】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山西省气象条例》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山西省防御雷电管理办法》

二、检测的重点场所、项目及内容:

1、检测的重点场所: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2)化工生产或储存场所;

(3)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

(4)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计算机信息机房等公共服务系统的主要设施;

(5)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它场所或者设备。

2、检测项目:

(1)接闪器;

(2)引下线;

(3)接地装置;

(4)防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和电涌保护器;

(5)防静电;

(6)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检测;

(7)新增和维修整改后的避雷设施;

(8)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应当检测的其它项目。

3、检测内容:

(1)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保护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2)有无因挖土方、敷设其它管(线)路或者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

(3)各处明装导体有无锈蚀或者因机械力的损伤而折断的情况;

(4)引下线近地面部分的保护处理有无破坏的情况;

(5)断接卡有无接触不良的情况;

(6)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上是否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空线等情况;

(7)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的情况;

(8)电涌保护器劣化性能指示,以确定其是否处理正常状态;

(9)各机柜、柜内设备、等电位端子与外界连接情况;架空进线是否接地;光缆是否做了防雷处理;电源防雷、信号防雷等情况;屏蔽情况、等电位连接、静电情况;

(10)各种防雷设施的技术指标。

三、检测费用:

根据防雷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晋价服字【 】 号文件)的相关规定,经双方协商,检测费用为元。

四、结算方式及期限:

乙方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检测、验收,并在检测验收合格后,出具合格证。全部工作结束后甲方支付检测费用。

五、违约责任:

1、乙方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检测、验收并出具合格证的,每迟延一日,应当向甲方支付本合同金额%的违约金。

2、检测项目、内容有安全隐患的,乙方在检测、验收完毕后,应向甲方提出,否则应当赔偿甲方因安全隐患造成的损失。

3、本合同项下乙方应承担的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等,甲方可以要求乙方直接支付,也可以从检测费用中扣除。

六、终止合同:

1、合同任何一方在下列情况下可以终止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2)合同另一方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进入破产或清算程序的。

2、甲方在以下情况下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

(1)乙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示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

(2)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擅自部分转让或全部转让其应履行的合同义务的;

(3)乙方迟延履行合同超过周的;

甲方依据本条的约定解除合同的,可以要求乙方支付元的违约金。

七、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双方协商解决或向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约定事项:

1、对本合同的任何变更或补充均需通过书面形式进行。

2、合同任何一方在签订或履行本合同过程中知晓的对方的非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权、商标权、工业设计权或商业秘密等)均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或擅自使用。否则,因此而造成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泄露方或擅自使用方承担。

3、合同任何一方均应将本合同及附件内容视为保密信息,除为履行本合同的目的外,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否则,因此而造成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泄露方承担。

4、因甲方履行本合同违约时,甲方只赔偿乙方的直接损失。本合同项下甲方因违约所应承担的违约金和损害赔偿金数额累计不超过元。

5、双方确认,任何一方在签署本合同前已仔细地审阅过合同(包括其所有附件)的内容,并完全了解合同各条款的法律含义,清楚地知晓己方的权利与义务。

6、本合同的附件包括:

(1)。

(2)。

本合同的附件作为本合同的一部分,双方均应当执行,附件与本合同的内容不一致的,按照□本合同□附件的约定执行。

7、本合同履行期限个月,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8、本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9、本合同一式份,甲方执份,乙方执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检测验收工作 篇3

关键词:浅谈;施工项目;竣工;验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69-02

参加工作5年半,做了3年竣工工作,有了一些切身体会,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同样是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国际工程项目和国内工程项目的主要区别是:在合同意义上,国际工程实质性的东西更多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少一些。其根本原因,还是体制问题。这里主要从移交验收的角度谈一下竣工验收工作的共同之处。

一、项目经理层重视,功在平时

搞工程的人大都认为,工程收尾的竣工工作最难干,忙活了半天看不出成绩,没形象。加上临近结束,人心浮动,和分包商的關系也因为牵涉到最后的结算,扯皮事儿多,矛盾日渐突出,远没有施工期的那种协同配合的热络劲儿。验收单位此时卡得也要严些,因为都知道,万一出错的话,没有后季儿好找了。

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层的重视和对收尾工作的强力支持就显得异常重要了。通常,项目经理会亲自过问。

竣工,就是对前面工程建设过程的一个总结,所以,竣工验收工作本身的技巧和努力很重要,但竣工验收工作做得好坏与否,与平时所做的工作有着根本的关系,也就是说功在平时。这里的平时之功,不仅指工程建筑物,更指与之相关的各类文档收集整理。

二、专人负责,强调计划

因为竣工工作的复杂和千头万绪,竣工工作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此人直接对项目经理层负责,辅以各个部门中项目工作时间较长,熟悉情况者,组成一个精干的移交、验收、资料归档小组,具体实施以移交验收和竣工归档为主。

竣工验收要特别强调计划。这个计划应该由负责竣工工作的人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合同条款拟定初稿,然后经由项目经理主持,各部门、尤其是合同、技术和施工部门的会审,确定后下发,严格执行。为保证计划的执行,最好要有一个例会制度,各方定期审查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协同配合

主要是技术、合同和现场的配合,现场上又主要涉及各个分包商的配合,必须积极、坚决、严格地按验收计划行事。实际执行中,现场配合的难度要大一些:没有一家分包商乐意搞修补、清理这些活,原因很简单:赔钱。这就需要给予耐心细致的说服,讲明利害关系。最好再准备一支自已的修补小分队,关键的时候顶上去。费用当然是从分包商那里扣除。软硬兼施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活做了!

现场的另一个难点是,裁员往往先裁现场人员。这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如果应对不当,会对以后的工作造成极大的麻烦。实际上,他们在理智上也是能接受裁员这个现实的,只是感情接受不了。施工期出力最大,现在又最先把他们裁掉,好像卸磨杀驴,或者磨还没有卸呢,就已经开始杀驴了。所以,项目部也要理解他们的感受。在确定裁员的时候,尽可能帮他们联系以后的工作,安排一个好的去处,实在帮不了的话,也可以在奖金、纪念品等方面考虑一下,哪怕是给出一定时间,派个车带他们到整个工地看一看,拍个照什么的,也行。总之一句话,在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帮一下他们,减少那种人走茶凉的感觉。

四、验收项目的顺序和数量

这个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合同利益和现场实际。一般而言,应该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且越早移交越好。因为移交以后,可以减少己方费用,尽早进入缺陷责任期,尽早转移责任给业主,也利于尽早结算工程款和质保金。当然,这需要合同部门和监理、业主方面去谈判界定。但如果工程项目较小且裁员减料等对己方的效益不很明显,则可考虑将几个分部工程合并验收、移交,这样就可以减少验收、移交的费用并提高效率。

五、充分准备

移交验收是个琐碎、重复的工作,所以得有充分的准备。主要是两方面:资料和现场、尤其是资料。资料一定要根据规范要求,准备齐全;现场主要是缺陷修补和验收前的清理。

在准备过程中,尽可能让监理和业主提前介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有个别问题在验收前实在解决不了,要争取他们同意将其列入遗留问题,以求不致因此而延误验收。还有,一般而言,监理和业主是不太希望提前验收的,那么负责验收的人,就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验收的要求,要善于利用种种契机,直到取得同意为止。

充分准备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水到渠成的感觉。所有的问题都在验收前就已经解决掉了,真正到验收那一天,只是个形式,签字就行了。

六、程式化

第一次验收是比较难的,所以一定要保证成功率,不许失败。第一次通过以后,就可以得到一些适用于该项目的程式化的东西,以后的验收,就比较容易了。程式化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合同和规范中明确要求的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七、主持、参加移交验收的好处

最大的好处是:质量意识的提高。当你移交验收的时候,因为前期施工的问题把你搞得恼火万分的时候,你的质量意识自然就强了。

另外,就是水平的提高,尤其在对工程的整体把握上,因为施工的时候,你不可能面面俱到,移交验收时就可以,那是一次全面检阅。甚至,往往还会有一些早被人遗忘的陈谷子、烂芝麻被翻捡出来,重新晾晒。

再有什么?信心,尽管还会面对新的挑战,但自己绝对有信心可以把移交验收等收尾工作做好。

检测验收工作 篇4

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 消防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的相关建筑消防技术规范, 进行消防设计标准的深化, 以满足日常消防工作的需要, 确保其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及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稳定运行。消防工作的验收环节是建筑工程防火救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工程防火技术规范的应用, 进行工作防火安全体系的健全, 进行消防设计责任体系的确立。通过对相关法人代表及其工程师等人员的自身消防设计行为的规范, 进行消防责任的落实。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 相关设计人员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 进行相关建筑材料的有效应用, 实现其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 进行产品型号、规格等相关技术指标的深化应用。

建筑单位要按照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标准, 进行相关环节的消防工程的专业设计环节的优化, 进行施工环节的健全, 促进其施工建筑工程监理环节的优化。进行相关单位的有效委托。按照国家消防工程的相关标准, 进行消防设备的采购, 避免使用一系列的不合格的消防设计、在此过程中, 我们进行国家工程建设防火技术规范的遵守, 促进其建筑工程的合法性的提升, 针对消防工程质量进行档案的规整。施工企业业务范围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核准范围内, 不得越权施工。另外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具备合法的相关施工资质, 以此确保施工的专业性。保证施工过程中一切施工作业行为严格依照施工设计, 不能随意改变, 并且施工过程中必须以消防设计规范为基础, 牢牢把握防火设计, 并以行业标准以及施工验收规范为准绳规范自身的操作, 一旦在施工中发现违规作业以及施工缺陷、安全隐患等, 应当及时主动向上级报告。并协助建设、设计单位对建筑主体设计进行完善, 消除隐患问题。消防工程关系到整栋建筑的使用安全, 是业主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因此对消防工程的完善即是对建筑设计的深化。

二、消防检测验收环节的优化

1 在日常工作中, 消防执法人员也要进行消防工程的检测验收环节的优化, 进行相关施工环节的控制, 进行用电设备的动力线的明确, 并保证相关报警信号线路的铺设方式符合消防设施设计规定, 此外消防设施需要专线供电, 因此必须保证电气配线满足消防设施需求, 确保消防设施运行稳定, 便于火灾发生后, 有关人员进行日常的火灾疏散及其救助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 为了满足消防工作的需要, 我们要进行消防设备电气配线系统的健全, 进行其耐火性及其供电持续性的保持, 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实现消防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消防工程中, 通常是结合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 对消防设备配电线路采用耐火耐热配线措施来达到其可靠性、耐火性要求。智能建筑消防设备电气配线防火安全的关键是按具体消防设备或自动消防系统确定其耐火耐热配线。从高层建筑变电所主电源低压母线或应急母线到具体消防设备最末级配电箱的所有配电线路都是耐火耐热配线的考虑范围。

在日常工作中, 消防执法人员也要进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健全, 只有确保自动报警系统时刻通常才能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获得火灾报警信息, 及时做出反馈。因此必须进行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环节的优化, 通过其传输线路的用料的控制, 促进日常消防工作的稳定运行, 比如对阻燃型硬质塑料管、穿金属管等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也要进行阻燃型电线穿保护管的应用, 保障其敷设环节的优化, 进行消防控制环节、通信环节及其警报线路环节的优化, 进行相关线路的配电线路敷设环节的深化应用, 从而确保火灾发生后, 消防系统线路的稳定, 因此需要进行其线路耐燃性能的提升, 比如其封闭式线槽模式的应用, 以有效实现防火保护性的提升。消火栓系统加压泵、水喷淋系统加压泵、水幕系统加压泵等消防水泵的配电线路包括消防电源干线和各水泵电动机配电支线两部分。也要注重防排烟装置配电线路, 防火卷帘门配电线路, 消防电梯配电线路, 火灾应急照明线路, 消防广播通讯等配电线路等的优化。

2 在施工过程中, 消防执法人员也要进行消防施工关键行为的控制, 进行其消防安装环节的焊接模块、穿线模块等的优化, 促进其关键施工环节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 消防执法人员需要进行作业指导书的应用, 规范操作人员的日常行为, 进行培训工作的开展, 保障其自身工作环节的优化。进行其施工行为的规范, 按照相关施工规范的遵守, 实现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的有效控制。在施工之前, 我们也要进行设备环节的积极检查, 做好相关环节的检验工作。要进行严格的连续质量监视, 并做监视记录。建筑工程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公安消防机构相互之间应及时沟通并密切配合, 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检测内容为竣工试验方法的正确性及竣工资料的标准性, 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完整地提交工程竣工资料, 竣工检测及验收过程中,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有关施工专业单位应当与检测单位消防验收部门很好地配合, 做好系统检测验收工作。

3 在工程应用过程中, 我们也要进行相关消防系统的健全, 比如火灾自动报警体系及其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进行其防火环节、灭火环节的深化应用, 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满足人们群众的需要。为了保证社会日常生活秩序的稳定, 实现人们的生活工作舒适性的提升, 我们要深化消防安全的问题, 进行消防意识的普及, 无论是实际的消防工程, 还是日常工作中的消防预防, 都要进行消防意识的深入了解。随着社会大众的消防意识的不断提升,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用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重视, 通过对其内部运作环节的应用, 进行实际消防工作的稳定发展。火灾发生后, 人作为主体是不可替代的, 相关工作仍旧需要人参与其中。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智能化的信息传递系统开始被应用在建筑中, 自动报警系统和联动系统可以最快速将火灾信息传递出去, 因此开始受到各界的认可、重视, 并在建筑施工中推广开来。通过自动报警系统可以有效提示火警信号, 并将火灾发生位置标示出来, 有利于火灾救援工作的开展;而联动系统则是发生火灾后, 由系统主动向消防设备发出动作指令, 启动各类消防设备进行紧急灭火, 从而避免火灾蔓延, 最大限度降低火灾危害。消防联动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功能不同, 但二者密不可分, 在火灾发生后可以相互配合, 在实际的应用中, 自动报警系统同时兼具自动联动功能, 因此极大的提升了建筑的消防安全性能。

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 我们要健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实现对火灾探测器及其火灾报警器的应用。通过对火灾探测器的应用, 可以实现对监视现场的火灾情况的检测。我们要进行火灾报警器的优化, 确保日常消防控制工作的稳定运行, 有利于优化对相关火灾探测器的控制。因此在检测验收环节应当对消防控制工作运行状况进行检测, 确保火灾报警装置以及相关联动装置运行正常, 一旦有火灾发生, 就可以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做出反应, 通知相关人员, 并对火灾做出自主反应, 以方便消防救援工作的开展。火灾探测器探测火灾发生的原理是检测火灾发生前后某个物理参数的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火灾探测器与火灾报警器的连线可划分N+I线制、4线制、3线制和二总线制。由于受到施工的限制, 前几种火灾报警系统都已无法适应现代消防需要, 被淘汰。目前生产的火灾报警系统大部分为二总线制。火灾自动联动系统用于控制各种联动设备, 有多线制联动控制系统和总线制联动控制系统。

结语

随着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 建筑结构更加多元化, 其安全施工技术要越来越高, 这一点在消防设施要求上最为突出。随着人们生活安全性的提高, 社会开始将建筑安全问题的焦点集中到消防工程上, 因此消防工程深化应用在建筑施工中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消防执法工作人员在检测验收建筑消防工程过程中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要求, 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优化检测验收环节, 从而降低建筑火灾风险, 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高洪平, 迟宏文.消防验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 2014 (05) .

[2]王育东.建筑工程消防验收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4 (01) .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验收检测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建设,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变大,同时伴随着新技术、新设备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的推广与应用,我国的机电工程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能否营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障运行安全,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特别是机电工程。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试验检测

一条具备完整营运条件的高速公路,不仅包括路基、路面、桥涵等主体工程,机电工程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机电工程除了包括收费、通信、监控系统,还有供通风、配电、照明和消防系统,都对高速公路能否安全、高效的营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不仅涉及到路基、路面以及桥涵的主体结构工程,也涵盖机电工程等附属工程施工。机电工程建设主要涵盖了收费、通信以及监控系统建设,相关供配电、照明、通风及消防系统建设等,当前,我国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工程检测各个阶段的系统化验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文章主要立足于工作实践经验,结合参与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建设,将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检测作了如下研究。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基本组成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由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系统四个系统组成。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以管理监控区域来划分,可分为外围设备、监控站、监控分中心和总监控中心。外围设备又分为隧道内设施和一般路段设备。隧道内设施一般可分为隧道通风控制系统、环境检测系统、交通控制系统、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火灾检测报警系统以及本地控制系统等。一般路段设备包括信息发布屏、遥控摄像机、车辆检测器、有气象检测器等。而监控站和监控中心、监控系统则根据规模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的监控中心由闭路电视系统、网络系统、控制台、指挥室及辅助设备等部分组成。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以管理层来划分,主要分为收费站、收费分中心与收费总中心。高速公路收费站系统包括为收费车道计算机控制、收费站监控室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对讲以及报警系统等部分。收费分、总中心则根据功能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可划分为网络服务器和许多个工作站。现在国内使用的大部分还是半自动收费系统,只有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则已经采用了etc等一些先进智能的收费系统,这种智能收费方式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普及开来。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通信系统主要就是基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的联系建立起来的,该系统主要由光电缆线路工程、光纤数字传输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机及通信电源系统等部分构成。监控系统、收费等系统的业务是通过通信系统连接起来的纽带,用来保障高速公路各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使高速公路实现安全、快捷、舒适、高效运营。

高速公路供配电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主要作用就是为各个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保证整个机电系统安全正常运行。一般采用的是集中式供电,从附近地区或发电厂的高压电网引出并送至高速公路自身的变电所,通过低压变压器来产生适合系统的供电电压,最后由低压配电屏和输电线输送到相关的用电设备。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试验检测

2.1 试验检测的特点

试验检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科学性试验检测要凭借科学的、准确的试验检测数据来分析和评定机电工程质量,没有科学的、准确的试验检测数据就没有发言权。本着数据就是硬道理的原则,对试验检测的试验检测环境、试验检测人员、操作技术和规程、仪器设备、试验检测管理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法律法规。(2)公正性正如前面所讲,试验检测的数据是交通机电工程质量评定验收的重要证据。既是证据,必然具有客观性。要具有公正性,倘若试验检测失去了公正性,也就完全失去了试验检测的意义。为了确保试验检测的公正性,除了要求试验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之外,还需要从事试验检测工作的机构及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就算是施工单位本身的试验检测机构和人员,也要求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一般要求由专职的试验检测人员来进行试验检测,企业的某些自检,也可以由施工人员或兼职人员来进行,但要在经过必要的专业培训和技能考评之后,持证上岗。(3)以我国的法律规范及标准为前提,试验检测工作需遵守以下列文件:国家、交通部及有关部门、省市自治区颁发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2.2 试验检测的方法

2.2.1 准备工作。在进行检测前,相应的检查工作必须根据规范、标准进行,检测项目所需的一切事物配备齐全。检测人员必须熟悉并了解规范、标准规定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他们还应及时对工程检测环境及条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其不符合要求,对试验检测质量可能产生影响时,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或者暂停试验。

2.2.2 试验检测。检测过程的检查检测工作应严格按规范中规定的检测方法、产品技术标准和检测细则进行。检测人员应经交通主管部门考核合格,持有相关专业的试验检测工程师资格证书。在进行机电物理性能测试时,参加检测的人员短时间的一般多于2人,长时间的要定点巡检和实事记录。

2.2.3 检测记录。检查检测结束后应对检测数据进行核对,确保没错,才允许对机电设施作检测后的处理。同时,还应对检测的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被测件的状态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确认在检测过程中有无不正常情况,并作好记录。试验检测的意义

在交通机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检测工序,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交竣工验收、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的试验检测数据。试验检测数据的质量,即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有效性将直接影响交通机电工程建设各方有关工序的质量,如果没有试验检测,就谈不上工程质量,所以,搞好试验检测工作,对确保工程质量意义重大。结语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检测验收的特点是技术专业面广、承包商多、控制因素杂,同时还涉及设计、制造和安装不同的技术领域。目前,我国机电工程检测行业已经历20余年发展,为保障机电工程的高质高效建发展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经过多项机电工程质检、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为以后更好地进行机电工程检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结以往经验,通过机电工程现场检测验收工作的实践锻炼,有机地将机电专业技术和检测技术相结合,使该领域更理性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进一步加强我们在机电工程检测市场的竞争能力,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机电工程工作。

参考文献

注射泵验收检测实践与探讨 篇6

注射泵作为临床静脉输液中常用的医疗设备,肩负着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注射安全性、准确性的使命[1]。注射泵在医院中数量较多,且泵入药物均为高警讯类药物,所以注射泵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于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对注射泵的检测工作符合临床需要[2]。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医疗设备的检测工作主要围绕设备的状态检测和维修后检测展开,而对新进设备的验收检测没有得到相应重视。验收检测作为医疗设备进入临床的第一个环节,肩负着评价设备出厂合格标准,归纳新设备特性,收集设备初始各类数据等重要工作;它是从医疗设备进入医院的源头来降低医疗器械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新设备验收检测也因其位于特殊环节而具有了状态检测和维修检测不具备的特性—无法再现性,即一旦设备进入临床使用,就无法再测试出厂状态。本文将我院在新进注射泵验收检测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 验收检测

1.1 检测设备

我院注射泵检测使用FLUKE LAGU1 型液流分析仪,该设备每年经中国计量科学院进行溯源校准,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1.2 被检测设备

被检测设备为我院今年招标采购到货的某品牌A型和B型注射泵。

1.3 使用耗材

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洁瑞牌注射器、泵管和透析用反渗水。

1.4 检测依据

根据《卫生部预算管理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实施办法》[3]第四章验收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新设备验收检测。在检测工作中,我院主要参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医用注射泵和输液泵校准规范》[4]中的具体测试方法和检测指标。

1.5 检测步骤

(1)通知厂商将新到设备运送到检测实验室,并与厂商工程师一同进行拆箱验收,核对设备名称、货号、批次等相关信息。

(2)将盛有反渗水的50 m L注射器安装在被检注射泵卡槽中,通过泵管连接到液流分析仪,液体输出端通过泵管连接到盛放废液的容器中。保持被检注射泵与液流分析仪处于同一水平工作台。

(3)打开检查设备与被检注射泵电源,设置流速为5 m L/h和30 m L/h两个流量检测点,检测时间为10 min,采样间隔为5 s。在很多注射泵检测研究中检测时间均设置为60 min,若检测不达标延迟检测时间至120 min,由于这种检测方法耗时过多,不适于大量注射泵验收和状态检测,我院在临床实际检测中采用10 min的检测时间段,进行两次检测。由于目前相关法规没有对注射泵设备到达稳定状态的时间进行明确规定,检测主要判断注射泵设备是否具有稳定输出能力,我院采用的连续两次检测方法均能在第二次检测中验证注射泵达到稳定合格状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采用60 min的长时间连续检测。

(4)检测开始前对整个检测系统进行灌注,具体操作为长按注射泵面板上的快注键,以使反渗水充满整个测试管路,从而有效减小检测误差。

(5)对检测结果未达到产品说明书标准的设备进行二次测试,如仍未能达标则通知厂家进行校准调试或调换。

1.6 检测结果

本次验收检测共对某厂家A、B两种型号120 台新到注射泵进行验收检测,抽样率为15%,其中A型注射泵抽检11 台,B型注射泵抽检7 台。检测结果,见表1~2。

2 检测数据分析

根据表1 和表2 设定值为5 m L/h、10 min的第一次检测结果可知,注射泵在初始启动的10 min中内流量误差远大于国家计量检测局规定 ±6% 的范围,平均误差达到-35.0% 和-21.2% ;注射泵继续运行,检测仪在暂停10 s后进行的第二次5 m L/h、10 min测量中,18 台注射泵均符合检测标准,平均误差降低为-4.4% 和-3.4% ;在随后进行的30 m L/h、10 min的测量中,A、B型注射泵流量误差均远低于 ±5% 的检测标准,A型平均流量误差为1.4%,B型只有0.4%。

设置流速为30 m L/h的A型注射器误差仅为该型号5 m L/h流速的31.8% ;设置为30 m L/h的B型注射器误差仅为该型号5 m L/h流速的11.8%。由此可见,流速值设置越高,流速误差越小。

在5 m L/h第一次的测量中,B型注射泵流量误差是A型的60.6%,第二次测量B型注射泵流量误差是A型的77.3%,在30 m L/h流速的测量中,B型流量误差是A型的28.6%。B型注射泵作为A型的升级版,在流量控制上有明显提高。

由检测数据可知,即便准备阶段的快注对注射泵进行了短时间的启动,但注射泵平均流速实际稳定到设定值仍需要10 min以上的时间,具体表现为注射泵进入注射状态后短时间内液流分析仪检测不到液体流动,可确认为注射泵没有实际进入注射状态,延迟了注射泵稳定时间。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流速检测点的设置

注射泵验收检测工作中流量检测的方法目前并未明确统一,不同区域质量控制标准不尽相同,实际检测工作中,以单一测量点进行检测的做法较为普遍。通过对两种型号设备两个检测点的比较发现,不同流量范围之间误差变化较大,在注射泵检测工作中选取不同流量点进行测量是十分有必要的[5]。

3.2 新到注射泵校准

在对第一台A型注射泵验收检测过程中,多次出现检测结果超出合格范围的现象,经60 min连续检测依旧无法达到合格要求。在仔细查阅该型号注射泵产品说明书后,发现该型号注射泵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使用医院临床常用注射器对推杆距离进行初始校准。我院工作人员查看产品说明书时习惯性的只关注了厂家对流量和阻塞压的出厂要求,忽略了各型号之间的产品特性,造成了该型注射泵检测不达标。

3.3 阻塞压报警阈值设置

本次注射泵验收检测共涉及两个型号,阻塞压报警设定分为高中低三档,在120 m L/h的流速下A型注射泵厂家规定中档阻塞压报警(即设备出厂默认值)范围为:(500±100)mm Hg,B型为(900±200)mm Hg。虽然同为中档设置,但B型注射泵阻塞压报警阈值远高于A型,根据临床反馈和前期检测经验积累,注射泵阻塞压报警阈值设置在(500±100)mm Hg范围内较为合理,所以在检测完毕后,将B型注射泵阻塞压报警阈值设置调节为低档。不同品牌、型号、产地的注射泵相同功能其设备出厂默认值也并不统一,需在验收检测环节根据自身情况调节、预置。

3.4 新设备特点归纳培训

我院现临床在用注射泵共计8 个品牌,各种型号规格约16 种,各品牌、型号之间产品特点、使用方法和报警形式等不尽相同,给临床使用带来较多困难,也增加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风险因素。例如在本次注射泵验收检测中,A型设备在报警时没有声音提醒,只有指示灯闪烁;进行快注时需先按一下快注键进入快注模式,然后长按快注键进行快注,这两种操作方法与其他在用注射泵不同,需在新设备科室使用人员培训中特别强调,以免造成误操作[6]。

4 结论

新设备验收检测工作是医院对设备出厂状态进行摸底的主要途径,具有无法再现性,是具体设备对比出厂标准的唯一数据,是医疗设备后期维护、维修、状态评价、可靠性分析和质量控制跟踪的重要参考标准。状态检测,维修检测都可以在日后反复进行,然而验收检测数据却是日后无法重新测量和填补的。所以验收检测一定要做到数据准确、全面,同时要在设备进入医院的第一关及时发现问题、汇总归纳,以在新设备使用培训中重点强调[7,8]。严格的验收检测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设备临床使用风险,保障医疗设备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张飚瑞,杨威,罗招平.临床输液泵和注射泵的流速检测方法探讨[J].质控与计量,2011,26(5):87-88.

[2]崔亮,崔郦,杜超,等.注射泵检测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2):74-76.

[3]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预算管理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实施办法[EB/OL].www.moh.gov.cn/mohghcws/s3586/201303/0b3f64e960694167ba932a24a5aaa30a.shtml,2013-3-13.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医用注射泵和输液泵检测仪检定规程[EB/OL].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4/201409/t20140909_421018.htm,2014-8-12.

[5]安文昊,夏慧琳,苏永兴.输液泵注射泵检测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5-6.

[6]商洪涛,徐涛,唐辉.输液泵和注射泵检测技术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3,(8):42-44.

[7]田冠亚.生物医药微小流量计量标准装置的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2012.

管桩工程质量的验收与检测 篇7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 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是采用“打桩公式” (世界上的打桩公式有100多个) 复核承载力估算值。对灌注桩, 在1981年颁布执行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中规定:“在施工时对桩身质量和承载力有疑问时, 可采用荷载试验或其它检验手段进行检查, 其数量由设计、施工及其它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决定”。在当时, 这个“其它检验手段”实际上只有“声波透射法”。自1982年起,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对“其它检验手段”进行研究, 取得了许多成果:属高应变系列的有“锤击贯入试桩法”和“PDA法”;属低应变系列的有“机械阻抗法”、“反射波法”和“动参数法”。1995年, 出版了行业标准《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JGJ/T93-95) , 1997年出版了《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JGJl06-97) , 2003年出版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l06-2003) 。这些动态测试的方法, 为桩基工程质量验收提供了定性和定量判别的重要参考依据。

2 低应变动测方法的局限性

2.1 只能有效地探测到桩顶以下第一个缺陷的界面

不论是采用频域或是时域的分析方法, 当应力波在桩顶以下第一个界面反射后, 如果还有第二个缺陷, 很难接收到第二个界面的信号。

2.2 只能做定性判定

由于桩的尺寸效应、测试系统的幅频相频响应, 高频波的弥散、滤波等造成的实测波形畸变, 以及桩侧土阻尼、土阻力和桩身阻尼的耦合影响, 尚不能做到定量判定。而且, 对于桩身不同类型的缺陷性质仅凭信号也难以区分 (如灌注桩的缩颈与鼓肚, 以及局部松散、夹泥、裂缝、空洞等等) 。

2.3 对钢管桩和异型桩不适用

低应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以一维线弹性杆件模型为依据, 要求应力波在桩身中传播时平截面假设成立, 故不适用于钢管桩和异型 (如H型) 桩。对于混凝土管桩来说, 目前尚在进一步探索中, 有试验表明:当TP (脉冲宽度) =1.5ms, 即λ (特征波长) =6.45m时, 在 (激振点平面以下深度) Z=2R的截面上平截面假设可以成立, 但在Z=4R的截面上, 平截面假设不成立。随着λ/R的减小, 尺寸效应引起的平截面假设失效和高频干扰加剧, 导致实测波形严重畸变, 使一维理论探测桩身缺陷的适用性大打折扣。再有, 开口管桩的底部有土塞, 应力波在传至土塞上部界面时遇不同阻抗, 产生反射和透射;同理, 当管内积水时, 积水界面也会产生反射与透射;这些因素对探测桩身缺陷形成严重干扰。

3 承载力和桩身质量的验收标准问题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首次明确规定了在桩基础施工结束后, 要进行承载力检验和桩身质量检验, 并规定了这两项是验收时的主控项目 (主控项目在验收时必须100%达到合格标准) 。但遗憾的是没有给出“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对于承载力验收而言, 如果某一受检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没有满足设计要求 (即出现了负偏差) , 那么它偏差了多少算不合格呢?是不是只要出现了负偏差就算该主控项目不合格?

对于桩身质量验收而言, 如果是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检验, 由于其不能作出定量判定, 其检验结果只能作为验收时的参考依据, 而不能对该主控项目是否达到合格标准做出结论。况且,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该主控项目也没有给出“合格标准”, 导致验收时经常发生扯皮, 监理工程师在签字时笔头重、手发抖。

4 管桩的承载力与桩身质量验收

竖向抗压承载力。管桩按其桩径来说, 一般属于中等直径桩。在施工结束后对其承载力进行检验时, 采用静载荷 (慢速维持荷载法) 试验方法进行检验还是比较方便的, 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静压桩机作为反力装置。笔者建议验收时按下列几点执行:

受检桩的最大加载值由设计单位书面提出;受检桩的数量按相关规定执行。试验方法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经检验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即可判定该主控项目不合格 (即不允许出现负偏差) 。

主控项目出现不合格项时, 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方案, 经施工单位实施后, 再进行二次验收。

桩身质量。管桩是工厂生产的产品, 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管桩运达现场后, 购货方代表和监理工程师要按检验批进行验收。这里所讲的“桩身质量”, 是指桩施工结束 (入土) 后的桩身质量。此时的桩身质量可能存在抱裂、压爆、局部磕损或缺损、环向或纵向裂缝、接头焊接质量问题等等。管桩的有些桩身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就被发现 (如抱裂、磕损或吊装不当引起的裂缝等) , 得到及时处理。桩在入土后虽然看不见, 但从压桩时压力与贯入度的变化 (结合地质条件分析) , 压桩完成后土塞的高度, 管内积水等情况, 现场施工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对桩身质量也可作判断。如果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桩身质量检测, 如前所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用的可能。现在笔者推荐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孔内数字电视检测法。该法采用孔内电视摄像仪进行探测, 能对管 (孔) 中出现的缺陷进行定性和定量判定, 具有检测方便快捷、检测结果直观的特点。该方法解决了其它方法不能定量、对缺陷性质难以判定的问题, 是桩身质量检测手段的一大进步。

当检测手段能够对桩身质量作出定量判定时, 笔者建议对管桩桩身质量的验收标准作如下规定:经检验, 桩身存在下列缺陷时, 应判定为不合格桩:裂缝环状闭合且上段与下段已发生错位的断桩;环状裂缝已达周长的1/2及以上的裂缝;局部破损面大于50cm2的桩;纵向裂缝最大宽度大于等于lmm, 长度大于等于20cm。

上述第2、3、4种情况的桩, 若设计单位认为经处理后可以按正常桩使用或降低标准使用, 应由施工单位负责提出处理方案报设计单位认可后, 组织实施。处理完毕后, 进行二次验收。二次验收时, 应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签署意见。

参考文献

检测验收工作 篇8

1.1 接闪器

现场检查接闪器的材料、规格、防腐措施及锈蚀情况, 查看安装是否垂直, 焊接是否牢固, 有无折断、熔化现象。检查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是否可靠以及分流情况。对于单支或多支避雷针, 应用滚球法确定其保护范围, 确定是否能起到保护建 (构) 筑物的作用。

1) 建筑物接闪器对于楼房等建筑物的避雷网或避雷带, 圆钢直径应大于等于8mm, 扁钢截面积大于等于48mm2, 厚度大于等于4m m。现场检测时用铁锤或钳子等硬器对网带做适当的敲打。查看是否有开焊和弯成直角或小于直角等敷设不合理的地方。2) 水塔接闪器要求利用水塔顶部周围铁栅栏来保护接闪器或敷设环形避雷带边缘, 塔顶中心安装避雷针一只。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来观察接闪器的状况。3) 烟囱接闪器利用安装在烟囱顶部的避雷针或环形避雷带作为保护, 多根避雷针应用避雷带连接成闭合环。

1.2 引下线

现场检查引下线是否垂直、牢固, 是否遵循最短路径原则;检查引下线材料直径及截面积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引下线的布设是否合理, 应视建筑物出入口、人行道之间距离采取保护措施, 其距离必须大于等于3.0m;检查断接卡是否锈蚀、接触不良。宜在距地1.8m处设置断接卡;检查距地面1.5m以下是否设置了非金属防护套管;检查引下线是否变形和弯蓝处是否有直角、锐角弯;检查是否有断裂、机械损伤、严重锈蚀等状况, 当截面锈蚀大于等于t/3时应予更换;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焊接是否牢固可靠, 焊点有无裂缝等;引下线的布设应包括:能否引起雷电反击和雷电电磁脉冲干扰, 附近是否有其他设备引线、是否有交叉或平行电气线路, 如有应采取措施;引下线的过电压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有穿过临时建筑物情况和是否便于检查等。对于高度小于等于40.0m的水塔, 可以利用铁梯为引下线;高度大于40.0m时, 应另加设一根引下线或利用支柱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对于高度小于等于40.0m的烟囱, 可利用铁扶梯作引下线;高度大于40.0m时, 应另加装一根引下线或利用支柱或支座内主钢筋作引下线。

1.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的检测以实际测量接地工频电阻值为主要标志。接地装置主要检查安装位置、深度、规格、防腐、冲击接地电阻等, 并要查阅基建档案中防雷设计图纸的接地装置材料、规格、布置等是否设计合理。

对于水塔、烟囱等构筑物。由于其防雷装置均暴露在外面, 通常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进行避雷针、引下线的现场观察, 可及时发现隐患。必要时, 检测员要登到最高处进行实地检查和测量。

检测时应多选择几个点进行测量, 最后通过求平均的方法确定该点的接地电阻值。如果测试出的工频接地电阻均合格的话, 可以不用再测试该处的土壤电阻率, 也不必计算出冲击电阻值。

2 检测前的准备以及检测程序

2.1 检测前的准备

1) 检测计划:由现场检测技术负责人制定, 并以书面方式通知施工方、建设方, 施工到在那些部分、那些环节时, 施工方必须通知检测站及时进行检测, 作好原始记录资料。

2) 项目熟悉: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检测人员熟悉检测项目的技术说明, 这部分是熟悉的重点, 是一项比较细致的工作, 检测人员必须了解相关国家标准对各个检测项目的强制性指标要求。

3) 责任落实:项目的防雷装置的施工, 由土建施工方在负责, 根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原则, 按照检测协议约定, 检测单位具体落实检测人员工作职责, 保证整个检测过程、检测资料的完整性, 防雷装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

4) 检测记录表格准备:相关检测记录表格准备, 根据新建建筑物的具体情况, 准备一套从基础测试开始到工程竣工止的完整检测表格, 并指定专人保管。

2.2 检测程序

2.2.1 前期准备阶段

1) 接受检测任务, 了解被检单位的情况。这是一件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是制定检测方案、签订协议、检测实施等后续工作的铺垫, 至少应了解其大概情况, 如具体地址、规模、性质、土壤类型、检测场所环境等。2) 制定检测方案。方案要尽量定得细一些。3) 签订检测协议或合同, 也可以是委托书形式。4) 配备人员。根据被检单位的性质、行业特点, 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检测技术人员。5) 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与被检单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规范、规定, 包括国家标准规范、行业规范、地方标准以及有关的安全程序、操作规程等。6) 准备仪器。不同的设备、设施所需的检测设备也不同, 根据检测对象, 准备并检查检测主、备用仪器设备, 保证其在检定合格有效使用期内并能正常使用。

2.2.2 现场检测阶段

1) 到达受检单位, 主动向被检单位出示有关证件。2) 查阅本次检测对象的防雷工程技术资料和图纸, 了解并记录受检单体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后果, 确定其防雷类别、防雷区划分和应检测项目。3) 巡视受检单体及周边环境, 根据所使用仪器的测试原理和要求, 合理布置接地电阻测试仪辅助桩位并连线, 再次检查仪器设备, 记录接地电阻测试仪型号名称及检测辅助桩位。

3 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检测方法:包括查阅资料、检查观感质量、测量技术参数及分析处理。

1) 查阅资料指查阅设计图纸、隐蔽工程记录及竣工图等相关资料。2) 检查观感质量指对各种防雷装置及措施的外露部分观感质量进行检查并记录和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3) 测量技术参数指运用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对防雷装置各种技术参数进行测量、读数、记录。4) 分析处理指对各种技术参数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处理并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

摘要: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 雷电灾害如同台风、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同属气象自然灾害, 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种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 雷电灾害也时有发生, 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敏感, 更使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加剧, 经济损失剧增。为把雷电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我们必须增强防雷减灾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 各类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可能出现与原设计标准不符现象, 这样就会增加雷击危害, 造成设备毁坏, 通讯中断, 严重的还引发火警, 甚至导致人身伤亡等恶果, 因此,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本文就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仅供大家参考。

检测验收工作 篇9

对于水闸竣工的检测与评判, 目前尚缺乏操作性强与系统化的检测标准。水利工程中的堤坝、水闸、泵站等是治理与调控江河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而水利工程质量涉及防洪安保、民生经济等惠及民生的国民大计[1]。水闸竣工的验收, 主持验收单位须在验收前委托相应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抽样检查, 检测机构须依据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进行相关的检测, 最终判定水闸竣工工程是否合格。

2 水闸竣工工程质量的检测内容与方法

2.1 水闸质量检测所包含的内容

检测开敝式水闸部分一般包含:工作桥、闸墩、桥头堡、启闭机房、闸室段的闸底板, 有时也会对交通桥和岸墙进行检测。闸坝上下以铺盖、护坡、海漫、护坦、消力池或翼墙形成联结段。相对于开敝式水闸, 胸墙式水闸多出胸墙部位。而涵洞式水闸包含:联结段的护坡、铺盖、海漫、消力池、翼墙。对于新建竣工的水闸包括:一是混凝土的密实性与抗压强度;二是钢筋质检, 主是包括钢筋安装的间距与保护层的厚度;三是碳化的深度;四是外观检测, 主要包括外围尺寸、外表面的平整度与立体面的垂直度等[2]。

2.2 水闸竣工工程质量的检测方法

在进行水闸竣工工程验收检测的时候, 水闸各基础构件已定型, 因此, 主要检测内容为各个项目的无损情况。在《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中规定:在竣工后期完成拆模之后, 应就其外观质量进行检查, 查看是否有外露的缺陷。如发现有麻面、蜂窝、模板走样、裂缝等一切不达质量检测标准的问题, 应加以详细检测并进行相应处理。在混凝土内部质量与强度上存疑的情况下, 应采取相应措施, 以求得准确检测结果, 而对于有关混凝土内质的检测, 检测方法可以使用钻孔取芯、压水试验、无损检测法中的超声回弹综合法等。

3 水闸竣工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办法与依据

3.1 检测办法

3.1.1 对钢筋安装位置和保护层的检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 我处已经就保护层厚度和钢筋位置利用磁感法对其进行检测。然而, 因仪器性能的原因, 最终检测只起到检查钢筋位置的作用, 而没有达到理论的预期效果, 就是说其用途在于尽可能避开钢筋以钻取芯样样本。钢筋测试专门的方法标准《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直到2008年才颁布并实施。

3.1.2 关于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方法。

准确地说, 对于如何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是没有方法标准的。目前常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然而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完善, 对于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检测, 精确值只能到0.5毫米。然而, 回弹法测强曲线中碳化深度值是精确到5mm, 因此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需要规定到0.5mm, 一旦混凝土碳化深度高于6mm时, 计算仍然以6mm计算。但实际与资料存在差异, 大部分检测单位进行测量已使用游标卡尺, 而游标卡尺的精准度却能达到0.1毫米, 可实际工程里混凝土碳化深度一般都不止5厘米, 因而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方法已经渐渐不可取[3]。

3.1.3 检测混凝土密实性。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是检测混凝土密实性的方法中较为成熟的方法, 其主要采用超声法进行检测。

3.1.4 关于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检测方法。

目前, 混凝土抗拉强度一般分为劈裂抗拉与轴心抗拉两种。在老闸的加固竣工后的工程检测, 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最关心的重要指标往往是新老混凝土结合的强度。新老混凝土结合强度与轴心抗拉强度至今仍无方法标准, 进行时只能依据《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在实体结构上钻取芯样是劈裂抗拉强度的检测方法, 但之后在实验室内做劈拉试验则可根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操作。

3.2 评判依据

3.2.1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

通常情况下, 只有平均碳化值和碳化深度范围, 需要时可以通过《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缺陷检测和评估技术规程》中相关条例进行评估与分析。

3.2.2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以相关的方法标准获得强度推定值及以《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获得强度推定区间, 再进行混凝土强度等级比较, 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3.2.3 混凝土密实性检测。

对于混凝土密实性检测应该依据相关方法标准, 从而得出定性评判结果。相关要求有:缺点少、混凝土密实性总体良好、无石少浆多性质离析的现象等。

另外, 相关评判方法标准还有构件尺寸、控制点高程、垂直度与平整度等。

4 结语

总之, 水闸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中的重要项目, 关于水闸竣工验收检测的定义, 现有行文与相关文件中没有给出相应标准。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督单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等均各持不同标准, 从而导致施工检测报告与竣工检测报告内容重复、混淆。根据现有规范与文件规定及水闸竣工工程检测报告, 得出了水闸竣工验收检测的检测部位、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方法、抽检数量与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张今阳, 崔德密, 吕列民, 罗居刚.水闸竣工验收检测中的关键问题[J].中国建材科技, 2010, 9 (06) :45-46.

[2]韩业飞, 张富强.简述回弹法检测砼质量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 (02) :71-72.

检测验收工作 篇10

单桩静载试验是确定桩基承载能力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手段之一, 也是一个传统、成熟的试验方法。这种试验的最初目的是为设计提供依据, 要求在试验荷载作用下, 桩必须进入极限状态, 对试验荷载的维持时间和桩顶变形过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试验周期较长, 一般要持续48~96 h甚至更长。JGJ 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1]中, 称其为慢速维持荷载法, 并明确试验每一级荷载维持的时间不得小于2 h和极限状态的判别条件。

随着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 为工程桩验收的单桩静载试验越来越多, 采用传统的慢速维持荷载法受到工程施工工期的限制, 在许多工程中陆续采用快速法。快速法的每一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少于1 h,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相对宽松, 对一些能在每级荷载施加后沉降能迅速稳定的工程桩, 缩短持续荷载时间不会明显影响到最终试验结果。除此, 快速法还避免了日光暴晒、昼夜温差大对试验设备的不利影响, 系统减少了沉降观测误差。快速法能节约试验时间, 利于缩短施工工期。

《规范》提出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静载试验必须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在工程桩验收检测中可以采用快速法。国内一些地区已允许采用快速法进行工程桩验收检测, 如江苏省地方标准DGJ32/TJ 142—2012《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2], 在对单桩静载试验方法做了一些补充与完善的同时, 将快速的单桩静载试验称为维持荷载收敛法, 并细化了具体操作。

2 维持荷载收敛法的主要特点

《规程》中把传统的慢速维持荷载称为维持荷载标准法, 把快速的单桩静载试验称为维持荷载收敛法。强化了维持荷载的理念, 突显了传统的慢速维持荷载法的标准地位。在具体操作上, 《规程》有以下特点。

(1) 首次明确“维持荷载”的实时性要求为每5 min内荷载的变化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5%~15%。以前的国内外相关规范、规程中对维持荷载均未有明确的实时要求。另外试验荷载的容许变化幅度由传统的分级荷载的±10%调整为分级荷载的–5%~315%。这种技术处理增加了试验中维持荷载的权重, 减少了试验荷载的负偏差范围, 有利于控制静载荷试验过程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地基工程的安全性。

(2) 首次增加了试验数据的等时 (间隔5min) 记录方式, 并与传统的不等时 (间隔5~30min) 记录方式兼容。等时 (间隔5min) 记录能更全面地记载试验全过程、及时鉴别试验中的异常干扰, 是强化现场检测人员责任意识的一条规定。当需绘制沉降-时间 (s-lgt) 对数曲线时, 只需取每级荷载施加后的第5, 15, 30, 45, 60min (以后均增加间隔30min) 的即时数据即可。

(3) 试验仍取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作为分级荷载, 维持荷载收敛法中增加了逐级不等量加载方式。即按分级荷载的3, 5, 7, 8, 9, 10倍逐级加载, 并且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得少于60 min、加载至分级荷载的10倍时维持时间不得少于120 min, 是否延长持荷时间应根据桩顶沉降收敛情况确定。工程实际中, 同等条件下, 单根桩的试验加载时间, 维持荷载收敛法累计为7 h, 《规范》中的快速法则需9 h。至于加载至分级荷载的10倍时维持时间不得少于120 min的硬性规定, 是力图在试验至最大荷载时增加静载荷试验过程的可靠性, 这点规定比《规范》中的快速法更偏于工程安全。

(4) 明确维持荷载收敛法沉降趋于收敛条件为:从施加每级荷载后的第40min开始, 某级荷载作用下后10min的变形速率小于前10min, 并连续出现2次, 视为趋于收敛。

(5) 对于有争议的仲裁检测以及对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 《规程》仍建议采用维持荷载标准法, 即慢速维持荷载法。

3 工程应用实例1

3.1 试验方案设计

某工程设计阶段试桩已完成, 工程桩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桩型号为PHC500 (100) -C80, 桩长16m, 设计文件明确工程桩全断面进入第9层强风化砂岩 (勘察报告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80k Pa) 不少于0.5m,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3000k N, 应进行工程桩验收试验。试验采用维持荷载收敛法, 试验要点如下。

(1) 分级荷载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 即300 k N。按分级荷载的3, 5, 7, 8, 9, 10倍逐级加载, 即900, 1500, 2100, 2400, 2700, 3000 k N。选用等时记录方式:每级荷载施工加后立即记录一次, 以后均按5 min的间隔记录一次。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得少于60 min, 加载至分级荷载的10倍时维持时间不得少于120 min。荷载控制为每5min内荷载的变化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5%~15%, 即–15~45 k N。

(2) 趋于收敛判断。每级荷载作用下, 从每级开始记录后的第40 min开始计算, 连续两次出现后10 min沉降增量小于前10 min沉降增量为趋于收敛。在使用中需计3段10 min的沉降增量, ΔS1 (tn+10-tn) >ΔS2 (tn+15-tn+5) >ΔS3 (tn+20-tn+10) , 即共连续5个观测点的沉降量, 满足tn≥40 min。

(3) 数据处理。《规程》对维持荷载收敛法绘制s-lgt曲线的数据处理方法:取分级荷载为横坐标, 以每级荷载施加后的第5, 15, 30, 45, 60 min (以后均以30 min为间隔增加) 的桩顶沉降量为纵坐标, 绘制s-lgt曲线。这是与常规的慢速维持荷载法兼容的。在工程应用中分析试验结果时也可以按实际记录 (间隔5 min) 时间绘制曲线, 图1和图2是同一根试桩所测得的数据按不同的间隔时间绘制的s-lgt曲线, 图1是按常规绘制, 图2是按照实际记录间隔5min绘制。

3.2 数据分析

对比可以看出, 图2数据点密集, 携带信息丰富, 可观察曲线形态是否趋于收敛。并能清晰观察到3 000 k N荷载级曲线中80~120min的沉降发生波动, 至曲线的尾部又接近水平。而图1中由于缺少中间若干记录点数据, 所以沉降波动情况被掩盖。事实是该段时间内沉降基准梁受到了异物干扰。相比之下, 按间隔5min绘制的s-lgt曲线对于判断收敛情况比较直观, 更有利于全面分析试验结果。

该工程, 共进行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静载试验5根, 每根桩现场试验均耗时8h, 采用白天组装设备夜间试验的模式。避免了日光暴晒、昼夜温差大对试验设备的不利影响, 比常规的慢速维持荷载法节约静载试验时间50%, 有效地缩短了施工工期。

4 工程应用实例2

4.1 试验方案设计

某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建议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桩型为PHC-AB 400 (95) , 桩长17m, 桩端进入第7层粉质粘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 Pa) ≥2 000 mm,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1 700 k N。该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认为第7层粉质粘土较为均匀但强度偏弱。本试验进行慢速维持荷载法和维持荷载收敛法比对试验。

本文取2个样本进行分析对比, 2个样本相距15 m, 均正常施工。编号9090采用《规范》规定的慢速维持荷载法, 试验结果见图3;编号9091采用《规程》中的“维持荷载收敛法”, 试验结果见图4。试验过程无异常。

(a) Q-s曲线; (b) s-lgt曲线

4.2 数据分析

(1) 2个样本的曲线形态基本相似。在前九级荷载级试验荷载作用下, 2个样本每级荷载施加后桩顶沉降均能迅速稳定, 前60 min的沉降量已达到本级荷载作用下120 min的90%以上。这种状态下用前60 min的沉降收敛趋势判断120 min的稳定状态是安全的。

(2) 在第十级荷载级试验荷载作用下:9090桩连续观测了1 470 min, 试桩沉降未满足慢速维持荷载法的相对稳定标准 (慢速维持荷载法: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得超过0.1 mm, 并连续2次) , 已满足终止加载条件, 故终止加载。按照《规范》判定该桩极限承载力为1 530 k N, 桩顶沉降总量为11.11 mm。

9091桩连续观测135 min, 试桩沉降满足维持荷载收敛法的收敛条件, 同时已达设计要求的预估最大加载值, 故终止加载。按照《规程》维持荷载收敛法判定该桩极限承载力为1700k N, 桩顶沉降总量为7.55 mm。

(3) 此时, 若采用维持荷载收敛法, 单桩极限承载力被高估, 桩顶沉降总量仅为慢速维持荷载法的67.96%。

类似这种情况在实际中也曾出现。分析认为, 当维持荷载收敛法用于桩端持力层强度相对较弱的场地中时, 在加载至临近极限承载力时缩短持载时间, 存在试验不充分、高估极限承载力的风险。这是快速法或维持荷载收敛法的一个不足。即使严格遵循《规程》中的收敛条件, 该风险依然存在。

5 结束语

(1) 维持荷载收敛法, 不仅具有快速的优点, 技术上还体现了加大维持荷载权重、减少试验荷载的负偏差范围等特点, 能有效地控制静载荷试验的可靠性。在桩端持力层能稳定发挥的工程桩验收检测中可以推荐使用。对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仍应使用维持荷载标准法。

(2) 维持荷载收敛法采用等时 (间隔5 min) 的记录方式, 能更全面地记载试验的全过程, 及时鉴别试验中的异常干扰, 强化现场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数据信息量丰富, 有利于全面分析试验结果。

(3) 对有些软土中的摩擦桩或本场地已有静载试验的桩顶沉降相对稳定时间较长的情况, 不宜采用快速法或维持荷载收敛法。

(4) 为确保桩基工程的安全性, 避免快速法或维持荷载收敛法高估极限承载力的风险, 弥补快速法或维持荷载收敛法的不足, 建议在采用快速法或维持荷载收敛法的试验中, 若出现临近极限荷载 (或某级荷载) 作用下长时间 (120min以上) 桩顶沉降增量不能趋于收敛的情况, 宜立即改用维持荷载标准法的相对稳定标准控制试验过程。

参考文献

[1]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

上一篇:人的发展与社会公平下一篇:高职教学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