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小学生

2024-08-21

寄宿小学生(精选12篇)

寄宿小学生 篇1

农村寄宿制小学已经成为农村办学的主流,在“集中生源,解决学生上学距离远”“优化管理,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许多研究显示,寄宿制对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寄宿学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得不提上议事议程。

一、外在因素对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目前多数寄宿制学校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的仅停留在“抓成绩、保平安”的低要求上,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1. 打开寄宿学生心灵的大门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选择寄宿,学校要具备代理父母甚至超过父母的水平,要能跟孩子进行最亲密的交流,给孩子家的感觉。面对面地交流,实现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驱散学习对他造成的负担,使寄宿的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快乐的生活、学习关系,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学生的人格更完美。

2. 家庭因素对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在学生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的。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心则相对比较少。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生,寄宿生活使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离,部分学生出现“分离性焦虑”,若是长期亲子交流缺乏,学生便会出现情绪情感异常,如,孤僻、胆怯、焦虑等。孩子年龄越小,亲子分离时间越长,造成的“情感缺失”越明显,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阴影越深。

3. 用爱让学生移情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心灵总是在一个被他解释为有利和有害的情境之中,以此为依据做出反应和动作。”寄宿学校是家庭生活的延续。当他怀着像对母亲的信任一样来到学校这个集体时,他忽然发现现实很残酷,他成长的环境弥漫着悲观的气氛,他处处事事比不上别人,他只要稍有差错,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训斥、责骂,他幼小的心理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孤立自己。我们要让寄宿生感觉到家的温暖,既要有母亲般的慈爱,又要有父亲般的威严,为寄宿学生提供更健全、更完美的育人场所,我们不能销蚀寄宿学生的童心,更不能挫败学生的自信心。让他认为,自己是很棒的。感觉到老师是能信任他的,之后他的被信任感随之扩大,他的敌意随之松懈,不再见谁蛰谁,不再封闭自己,性格重新开朗起来,又回到快乐的集体中去了。

二、寄宿生自身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不同年级寄宿生通过比较发现:在学习障碍上,低年级和高年级显著好于中年级;在情绪障碍、品德缺陷上,中年级和高年级显著好于低年级;而在性格缺陷、社会适应困难、不良习惯、行为障碍上,高年级显著好于低年级和中年级;从性别差异看,小学寄宿男生的心理问题高于女生。因此,小学寄宿生由于自身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移情训练六步法”,可以帮助寄宿学生处理同伴间的冲突,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通过分析冲突事件,帮助寄宿学生了解他人想法。第二步,分享冲突双方感受,帮助寄宿学生了解他人感受。第三步,讨论冲突双方产生这样想法和感受的原因,帮助寄宿学生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产生原因。第四步,设置情景让寄宿学生扮演冲突一方,并站在另一方的角度重新思考冲突事件,帮助寄宿学生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第五步,分组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法,帮助寄宿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冲突事件。第六步,经过分组讨论,从所列出的解决方法中选出所有人都认可的好方法,帮助寄宿学生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冲突。

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者更要注重人文关怀、更人性化,力求在教条化、模式化的道德教育中开拓一片更为自由灿烂、情感丰盈的空间,为形成德育与心育双管齐下、和谐结合的教育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寄宿小学生 篇2

开题报告

土门关初级中学课题组 组长:蔡邦福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1、农村初中布局调整的发展趋势。

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是深化教学改革,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基础教育规模效益的主要手段。布局调整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自2002年实施布局调整工作以来,已形成“一乡一校”的办学格局,但由于农村区域宽广,且我镇地形特殊,学生集中入学交通安全隐患较大,寄宿制伴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应运而生。

2、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均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管,孩子的教育、督促严重欠缺,实施寄宿制能将这部分孩子集中起来,加强教育,强化自主管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

3、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在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服务意识、集体主义观念都比较淡薄,寄宿制就是要将独生子女融入集体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管理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服务,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实施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大组成部分,是教育适应我国在跨世纪的历史阶段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形势的重大举措,也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走素质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有助于探寻农村中学寄宿制办学的自主管理模式。

寄宿制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好寄宿制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验不足,操作性复杂,我校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自主管理体系研究旨探究寄宿制自主管理体系化、规范化,我们有信心将寄宿制稳步推进下去。

3、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寄宿制的产生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农民进城打工,家中无人和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的困难,那么,充其量它只能是后勤管理,还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学生也会因枯燥的学校生活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我们变换角度思考一下,在学校时间相对固定,学习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下,想要创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课外大量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起来,有条不紊地按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实施的话,那么寄宿制就成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我国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现象关注较多还谈不上正式研究,特别对留守学生寄宿制的专项研究较少,目前尚少此类的教育专著。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的出现,是随本世纪初布局调整的实施而产生的,部分寄宿制学校大多在安全管理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对寄宿学生自主管理策略的专项研究比较少。且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由于资金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寄宿制的办学模式多为后勤管理,基本上停留在“吃好、喝好、住好”的层面上。寄宿制管理研究针对性研究不够规范,不成体系;特别是学生自主管理,任然是一项空白。

二、理论、现实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他们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对教育信息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动的有选择的接受。寄宿为学生提供了主动、能动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活动教学理论。

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我们的一切教育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

3、现代德育论。斯宾塞指出,“人类是完全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教师讲得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该尽量多些。”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即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4、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六至九年级实行寄宿,有丰富的资源和条件,可供实验中获得该课题的及时、第一手有关信息。

5、我校在农村寄宿制管理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6、本课题组研究成员是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教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在县、校领导重视科研课题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的大背景下,在实际中尝试、探索、应用、总结,学会探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7、申报的课题与本校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8、本课题已在学校立项,德育主任直接参与、主持,并大力提供资金支持。研究价值及目标

(1)在现有基础上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自主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寄宿制学校德育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德育校本教研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

(2)充分利用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的实际,探索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自主管理与有效教育研究,总结出挖掘寄宿生潜能、展示寄宿生特长的经验和做法,使寄宿生各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3)加深全体教职工对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自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职能,实现全员参与的寄宿生自主管理模式;(4)形成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研究寄宿生在独立生活的环境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学生行为习惯与心理咨询。让他们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培养健康心理。

(6)通过本课题的综合研究,寻找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思路

本课题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土门关寄宿制初中得实情,分析了学校进行学生自主管理实践探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步是先寄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理论上的学习,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前期的理论学习和校情研究确立了寄宿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学生会自主管理与宿舍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第三步对土门关寄宿制初中的实践进行成效分析,总结实践经验,反思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对应措施。

一、2015.3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研究实施方案》

二、2015.4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制度管理,健全各项制度研究。

三、2105.5-7学生活动与学习、生活自主管理策略、途径研究;学生行为习惯与心理咨询方法研究。

四、2015.8-11挖掘寄宿生潜能、展示寄宿生特长的经验和做法研究。

小学寄宿生管理浅析 篇3

关键词:管理制度;学生个性;寄宿制

根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决定,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教育格局进行了调整。废除了那些分布散,没有雄厚师资力量和先进教学设备的小学。逐渐整合归一,形成了围绕乡镇或是办事处的中心小学。这就使得一些离家较远的学生只有选择寄宿学校。小学开设学生寄宿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设立的,客观上说,缺乏学生寄宿管理经验。小学的孩子年龄小,且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生活自理和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差。综合以上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原因,造成了小学寄宿生管理效果不佳。如何才能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寄宿生管理。

一、完善管理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是集体生活的宿舍,就必然要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以完善的宿舍制度作为依据,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行为。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度过,因此,宿舍管理制度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实用高效。小学寄宿制是近几年才兴创起来,由于时间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导致宿舍管理制度上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在工作中,要关心寄宿学生的生活起居,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逐步地完善宿舍管理制度,进一步地提高宿舍管理质量。

二、有效沟通,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阶段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走进同龄人的集体生活,他们在心理上自然不适应。如果没有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很可能养成学生孤僻焦虑的性格。如何才能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笔者认为,有效沟通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平等的、友好的、语重心长的沟通,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困惑,教师耐心地倾听,善于开导和提出建议。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知道学生焦虑的缘由,之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措施,使学生开朗自信起来,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对学生“一概视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三、丰富课外活动

一些学生或是教师,担心学生出现意外情况,制定了复杂冗长的管理制度,将学生固定在宿舍、食堂、教室这三点一线上。僵硬的“三点一线”虽然保障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却“泯灭”了学生的天性,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如何做到既保障学生的安全问题,又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良好的举措。例如,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踢毽子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游戏兴趣,提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游戏时,要穿插进教育的性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科学性的开展课外活动,有层次、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生活保障、知识安全和日常礼貌的行为习惯或能力。

总之,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乡镇或办事处中心小心将会转变成寄宿制学校。正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使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规范化、高效化。同时,教育者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沟通能力,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冯兰.与孩子们一起成长[J].教师博览,2005(8).

寄宿小学生 篇4

1 研究概况

尤溪县X乡有12个行政村, 行政村的小学分布点多且散。2010年开始学校进行布局调整, 12所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并入X乡中心小学就读, 对家离中心校较偏远的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目前, 该校有学生530名, 其中寄宿生146名, 教师48名。

2 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存在的问题

寄宿制小学同一般小学最大的不同是, 小学生在学校寄宿期间, 学校要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压力。通过调研发现尤溪县X乡寄宿制小学在办学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足

基础设施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根本, 我们发现X乡寄宿制小学虽实行寄宿制管理, 学校规模扩大, 学生人数增加, 教学楼和宿舍扩建, 但基础设施还是严重匮乏, 整个学校仅有一间多媒体教室, 图书资料不足, 体育器材仅有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价廉易购的物品。而且, 学生的住宿简陋、拥挤, 部分宿舍是用教室改造而成的, 缺乏洗漱和厕所等基础设施, 造成极大不便,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的医务室, 也只摆设几个药箱, 备一些感冒冲剂、退烧药等常用药, 学校的校医由一名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兼职担任, 校医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 形同虚设, 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师资结构不合理

小学布局调整后, 师资结构更加不合理, 语数教师相对较多, 而音乐、美术、英语等专业的老师严重不足, 只能由其他略懂这方面的老师兼授这些课程, 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而且, X乡寄宿制小学只配备了两名生活老师和两名炊事工作人员照顾100多名学生的起居生活, 后勤工作繁重且压力大, 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 安全隐患较高

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学校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学校的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孩子发展, 但调查中发现X乡寄宿制小学安全教育不到位,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学校的安全教育仅限于在课堂上对消防、用电、交通、饮食安全等的教诲, 很少进行实地演习, 而且, 放假时, 很多寄宿生乘坐超载的客车或者无牌无证的摩托车回家, 很难保证他们在路途的安全。

2.4 成长环境单调

寄宿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 但X乡寄宿制小学为了便于管理学生, 很少开展课外活动, 而是给寄宿生安排晚自习, 由生活老师负责秩序。孩子在学校里缺失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难以适应寄宿生活, 心理落差大, 情绪低落, 经常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许多学生恋家情绪浓, 经常因念家而偷偷流泪, 有的甚至未经批准就跑回家, 学习和生活协调不来。这些情况都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对策

3.1 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X乡寄宿制小学的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而加大资金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通过政府增加财政拨款完善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 在政府拨款有限的条件下, 学校也应该从自身出发, 从内部找出解决途径来缓解基础设施的压力。一方面,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教育资金投入监管机制, 完善学校资产管理组织结构和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率;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广泛倡导节约之风, 提高全校师生的节约意识, 制定相应的节约政策, 鼓励师生在行动上认真贯彻实行学校制定的节约政策。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规定, 农村小学教职工编制比例为1:21, 寄宿制小学高段按1:50配备生活教师。因此, X乡寄宿制小学应及时招聘紧缺的专业老师, 并且加强在校教师的职业培训, 提高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 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同时, 增加生活老师和炊事员的数量, 并组织他们培训相关工作职责、食品卫生、保育等各方面知识。而且, 还需按“一校一医”的要求配备专职校医, 医生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 为学生提供医疗服务, 增强后勤保障力量。

3.3 构建学生管理体系

3.3.1 管理制度规范化。

寄宿生在校时间长, 事情多而繁杂, 对于寄宿生的管理, 难度相当大。因此, 学校要制定规范的寄宿生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不能只是流于形式, 要切实的实行, 用来引导师生的行为, 促使他们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使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学习和生活逐渐正规化。

3.3.2 强化寄宿生的生活管理。

在新学期开学初, 生活老师要帮助寄宿生适应学校生活, 强化他们刷牙洗脸、叠被晒衣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他们在生活上要做到“四个统一”, 即统一作息时间、统一用餐、统一排列日用品、统一编号存放东西。生活老师定期检查宿舍内务卫生, 加强各宿舍的内务卫生评比, 校领导也要不定期的进行抽查, 领导、老师、舍长齐抓共管, 宿舍管理统一、纪律严明, 保证内务整洁、有序, 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讲卫生、讲秩序、讲纪律的良好习惯。

3.3.3 重视安全管理。

一是定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 其渠道是多样的。老师可以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的视频、开展主题班会、举行安全知识比赛, 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模拟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逃生能力。

二是保障路途往返安全。学生在上 (放) 学途中以及在校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目前, 这些事故的责任划分还存在争议, 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 使事故责任主体和赔偿主体更加清楚明确。同时有利于社会、学校和教师进一步自觉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依法治校的自觉性, 以形成更好的法制文化氛围。同时要提高家长对子女安全的重视意识, 建立家长接送保护制度:即家长周五接孩子回家, 周日送孩子回校, 并同生活教师办理好相关交接手续方可离校。家长无法接送的, 要组织同村或同路的学生同行, 以确保学生的路途安全。

3.4 营造和谐育人的环境

3.4.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学寄宿生来说, 学校相当于学生的另一个“家”, 学校应努力营造温馨的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导向、规范、约束、激励、潜移默化的功能。因此,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规范教师的言谈举止, 避免不良风气渗入学校氛围, 构建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为可塑性强的小学生营造优越的成长环境。

3.4.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寄宿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晚上, 学校可以重点对晚上活动进行安排, 举办多样的课余活动。一是组织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 达到劳逸结合。二是创办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三是设置并开放阅览室、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展课余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寄宿生的生活, 更可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校园内, 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教师要真诚关爱学生, 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生活上,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给学生关怀和温暖。在学习上,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排忧解难, 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结论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实行寄宿制是应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形势下的重要举措, 是学校布局调整后大量撤点并校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尤溪县X乡寄宿制小学有效改善了X乡的教育状况, 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对扩大X乡教育规模, 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和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事实也证明, 寄宿制小学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 实现有效运行并不是简单的“建宿舍楼, 提高吃住”就可以的,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的面很广, 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 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实践和探索。

摘要: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我国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办学资源的形势下产生的新型办学组织形式。目前,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农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尤溪县X乡的寄宿制小学进行调研, 分析了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殷雪莲.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 2011 (25) .

[2]吴庆国.刍议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0 (3) .

[3]刘家旭.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1.01.

[4]雷学荣.农村寄宿制小学内部管理问题探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0.

[5]李晓平.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经验谈[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1 (4) .

[6]高正绪.山区农村寄宿保育制小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 (10) .

寄宿学生安全协议 篇5

共同关注

共建和谐

为确保在校寄宿学生安全,尽力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条例,结合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安全协议:

一、学校尽可能提供相应的住宿条件,建立较为规范的宿舍管理制度,加强宿舍内部管理,对寄宿生住校期间适时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学校和家长要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对学生寄宿安全教育。

二、住宿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学生吃住行均在校园内。若有特殊情况需出入校园,必须征得学校领导、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同意后方可由家长接离,并及时送回学校。

三、学校领导、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家长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若学生有特殊情况,家长在接到生活老师、班主任电话后,必须及时到校,处理相关事宜。

四、每周一早上7:20至8:00前前,家长亲自将学生送到学校交给生活老师,领取接送卡,周五凭接送卡接学生并交回接送卡,并做好接送登记。接送卡实行人卡分离,家长务必妥善保管,勿遗失。

五、家长将学生领离校园后,应注意交通安全,否则发生的任何安全事故由家长负责,与学校无关。

六、家长必须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告知班主任、生活教师。若有隐瞒,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家长负全部责任,与学校无关。

七、周末或节假日,家长将学生接回家中,必须给学生洗澡、剪指甲、洗衣服鞋袜等物品,保证学生个人卫生。

八、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佩带好红领巾、学生证,凭证出入宿舍,严格遵守学校寄宿规定,听从生活老师安排。

九、若学生父母因特殊原因无法接送孩子,必须委托固定接送人,委托人必须由学生父母书面授权,并将委托书交予生活教师或班主任存档。

十、本协议一式二份,家长、学校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学校:开阳县永温镇中心小学 家长:

2014年

寄宿制小学如何优化管理 篇6

一、克服困难,解决学校硬件问题

由于寄宿生增多,学校的硬件配套成为首要的突出问题,其中包括学生宿舍、床架、棉被、蚊帐的安排,菜肉和柴火联系供应,寄宿生的吃住问题保障等。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根据学校调整和布局,逐渐安排资金完成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学校管理者应积极、主动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反映学校本身的实际困难,如石山区的学校师生饮水难,床架、棉被不能满足寄宿生的需要等情况,而不是坐等项目和坐等资金落实来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有的寄宿制学校离镇上、乡里较远,菜肉和柴火供应跟不上,学校要合理安排人员采购,而且保证货源长期供给。

二、在生活和学习上照顾学生

由于撤并以前,学校里寄宿生不是很多,放学后教师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业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或是其他业余生活。撤并后更多的寄宿生住进学校。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余抽出更多的时间从生活和学习上照顾学生,指导寄宿生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能放任自流,这样一来学校老师工作量加大了。但反观平时不住校的农村学生,通常由于家长在其生活和学习上缺乏有效的管教,同时学生自控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学习无人监督、生活无人照管的情况。学生住校后,保障了他们一定的学习时间,比如晚自习,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上也有很大的益处。

三、健全制度,责任到位,服务到位

做好寄宿生服务,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加强值周领导、值日老师和班主任对寄宿生管理工作,并让学生参与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重点指导低龄儿童的生活,教会自理生活,学会洗衣服、讲卫生勤洗漱,还要学会在集体生活中预防疾病传播,特别是感冒、皮肤病等疾病的感染;教会寄宿生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不浪费水、电、饭菜等;教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养成不影响老师、同学休息的作风和自身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学校管理和老师还应注意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多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和生活。通过有意识地适度表扬留守儿童的自立能力,教会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以及用细致入微的关心和照顾,弥补亲情的温暖。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经常进行家访和辅导,了解和及时帮助解决困难,让他们体会老师点点滴滴的关怀,安心学习。

四、着力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

城乡网络开通,网吧也同时冲击着乡镇小学生,有些寄宿生抵挡不住网络的诱惑,熄灯时间老师检查过后还爬起来,两、三个一起窜入网吧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充分打造和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来充实学生的课后生活,比如建立红领巾广播站,可以吸引一部分学生去收集资料,积累资料,练习普通话,做广播节目;建立和开放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充分让学生阅读。借助学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开设电脑培训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好网络资源,避免沉溺于网络游戏。开展各种如摄影、书法、美术、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告别网瘾等不良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兴趣和爱好。班主任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生活计划,让学生们相互监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寄宿制小学优化管理的渠道和手段很多,学校管理者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提高寄宿制小学办学效益和教学教育质量上多做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农村寄宿学生消费习惯教育浅析 篇7

一、学校中奢侈浪费、学生攀比现象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1. 各种媒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部分家庭都富裕起来,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会接触到“摆阔气、讲排场”等浪费奢侈之风, 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学生往往也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酷”, 于是纷纷学起, 向家里要钱, 或把自己可以支配的零用钱用来请同学吃东西、买礼物等, “乐此不疲”。

2. 家长的错误理念。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过分宠爱, 孩子“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即使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 父母也会本着“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 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 没有的要有, 有了的要更好, 这不仅使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而且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 不会带着感恩的心看待父母的劳动和付出。

3. 学校教育的缺失。

许多学校, 特别是中学, 迫于升学压力, 重智育、轻德育, 一心在提高学生成绩上下工夫, 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 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指导。

4. 低龄寄宿造成学生心灵情感贫乏。

低龄寄宿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 易使孩子性格孤僻, 没有责任感, 没有价值观, 没有同情心, 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过早形成。

5. 缺乏家长的监督, 易使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 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 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 易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不良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 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6. 对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 学生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学习竞争、频繁的考试压力等导致学生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二、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 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 正面引导, 增强学生的“勤俭”意识。

许多学生勤俭意识淡薄, 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知之不多。因此, 培养学生勤俭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高学生对勤俭的道德认知。教师要多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搜集有关中华民族美德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开主题班会等形式, 使学生初步了解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从而受到启发和正面引导。其次, 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 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认识, 加深对自己民族的感情。

2.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引导学生养成勤俭习惯。

学生勤俭习惯的养成, 单靠教师正面引导, 单靠校内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 我们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形成合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班级内, 我们努力营造浓郁的健康向上的氛围, 把勤俭教育列为日常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有形的小事抓起, 如把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等作为常规要求, 常抓不懈。同时, 切实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先做到, 切实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同时, 学校要帮助家长确立勤俭的教育观、生活观。学生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 正确生活观的树立是勤俭素质养成的基础。

3. 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爱是关系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只有爱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 缺乏情感的交流, 心理上比较孤独, 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 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鼓励的动作,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从而爱上自己的教师, 爱上自己的学校, 进而减少孤独感, 产生自信心, 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 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 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害羞, 很难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困惑或想法, 并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解决办法, 从而避免学生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

5.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 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主要方法有: (1) 通过学习心理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通过人际关系指导, 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 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 (3) 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 解除烦恼。 (4) 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 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 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增强自信心。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题知识讲座, 加强心理引导。学校可以派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 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勤俭节约, 量力而行”的消费理念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和消费观念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心理健康教育和消费观念应当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 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农村寄宿学生消费观念现状, 努力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教育引导方法, 使我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思想,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 使学生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刍议 篇8

但是, 伴随农村寄宿制小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在校集中寄宿, 给寄宿制小学的工作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 加之离开家长等方面的原因, 大多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弱, 自理能力差, 以至于学生的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全面提高。

其次, 传统观念严重束缚着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对一部分教师来说, 他们缺乏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只是把教书机械地作为每天的工作, 缺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 保守的认为只要学校管得严、抓得紧, 孩子就会学好。

再次, 寄宿制小学原有设施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办学的要求, 硬件配备不完善。包括宿舍、食堂、厕所、学生的活动场所等规模小, 甚至有些学校把教室作为宿舍来用也满足不了需求。

最后, 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困难, 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尽管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支持力度,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笔者认为, 针对寄宿制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应制定相关措施加强管理。这需要从四个方面做起。

1. 关注留守儿童、家庭畸形学生的教育。

对于这部分学生, 首先要从人格上尊重他们,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行为上引导他们;其次,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认真对待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自己为人师表的行动去感化他们, 而不是使用一些偏激的行为去征服他们。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而不是学生的“上级领导”。

2. 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年龄结构参差不齐, 又离开父母, 生活自理能力差, 这就需要教师慈母般的爱心和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在学生中间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 使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 提高在各种违纪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教师要改变那种“成绩重于一切”的观念, 奉行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每个小学生都是有潜能的, 教师要科学分析每一位学生, 并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创造条件去推动每个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情感投入与认同, 用期盼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用公正的话语去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成功, 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因为成功体验能给人自信, 催人奋进。此外, 家长应改变保守的观念, 如果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锻炼,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一个人不能没有知识, 但更不能缺少适应社会的能力。

4.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政策支持。

寄宿小学生 篇9

本文所说的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社会化发展主要指寄宿生在寄宿期间的日常生活自理状况、行为习 惯、人际关系、生 活适应、情绪 情感体验等。

一、寄宿生的人际关系及交往能力

1.师生关系

寄宿生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其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经比较分析发现, 三类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系数为0.025。寄宿生样本中有66.6%的人与学校教师相处的好, 走读生样本中有49.6%的人与学校教师相处的好, 同类比例的陪读生占其样本比例的56.1%。同类项目在寄宿制小学和非寄宿制小学之间作比较发现, 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与教师相处好的比例高于非寄宿制小学, 学校间差异显著。两类比较结果一致说明, 相比走读生和陪读生, 寄宿生与教师的关系更紧密或亲密。

注:样本数为507, 缺失3。

2.同学关系

在与同学的关系方面, 三类学生经过差异检验不存在显著差异。86.5%的寄宿生和同学相处好, 有11.3%的寄宿生和同学相处一般, 相处不好的有2.4%, 详见表2。

注:寄宿生总样本数为293, 缺失2。

来自教师问卷的结果显示, 62.9%的教师认为寄宿生和走读生相处的很好, 25.8%的教师认为两类学生相处一般, 只有1.0%的教师认为两者关系较差, 详见表3。

在老师看来, 与其他同学相比, 认为寄宿生在交往上 表现很好 和较好的 教师两者 共占61.8%;表现一般的占24.7%, 比其他同学差的占3.1%, 详见表4。

综合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结果, 寄宿生在与其他同学相处方面总体比较好, 关系的好与不好并没有因为其寄宿生的身份而受到影响。

二、寄宿生的生活适应

本部分主要考查农村小学寄宿生住校期间生活自理情况, 包括他们的一日生活内容、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情绪情感体验等。

1.寄宿生总体适应情况

教师眼中的寄宿生对寄宿生活和学习的总体适应特别 好的占10.3%, 适应良好 的占39.2%, 适应情况一般的占36.1%, 认为寄宿生适应较差和很不好的合计占比4.1%。从累积百分比来看, 49.5%的老师认为寄宿生总体适应良好, 适应较差和很不好的可以视为适应不良, 详见表5。

在所调查的教师中, 有51.5%的教师任教的班级中有因为适应不良而转学的学生, 有26.8% 的教师发现班里有情绪异常或情绪低落的寄宿生, 详见表6。

以学生问卷数据在三类学生间做学生生活适应性的比较分析发现, 学生生活适应在学生类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系数为0.726) 。从表7来看, 寄宿生自己认为对学校生活非常适应的占寄宿生样 本总数的40.2%, 比较适应 的占48.1%, 有9.6%的寄宿生不太适应, 2.1%的寄宿生不适应。如果将前两项视为适应良好, 后两项视为适应不良, 那么, 寄宿生中88.3%的人适应良好, 其余11.7%的人适应不良。其中学生自认为适应良好的比例比教师认为适应良好的比例多出38.8%, 而学生自认为适应不良的比例要少于教师所反映的因适应不良转学学生的比例。

注:总样本数为507, 缺失5。

2.寄宿适应过程

学生问卷显示, 寄宿生刚寄宿时遇到的困难中“想家”排在第一位, 占调查学生数的26.3%, 其次是“睡不好觉”, “叠不了被子”排在第三位, 其后依次是同学欺负、饭吃不好、不敢说话、时常饿肚子、害怕老师、老生病、早上不会穿衣服、不会自己洗脸和洗脚及其他困难, 详见表8。

寄宿以后, 9.1%的人一两天以后开始习惯寄宿生活, 11.4% 的人三四 天以后开 始习惯, 17.2%的人一周以后开始习惯的, 10.1%的人在两周以后才开始习惯寄宿的, 还有4.3%的小学生用了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寄宿生活。经过差异检验分析, 对寄宿生活的适应时间在年级间和寄宿生类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51.7%的寄宿生 认为自己 “能”自理, 有5.5%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能”自理, 有0.2%的同学自理“很困难”。说明大多数寄宿生在自理能力方面不存在问题, 只有少数个别寄宿生自理有困难。

“睡不好觉”是小学生刚寄宿时遇到的第二大困难。寄宿以后, 除了要适应想家的感觉, 还要逐渐适应睡在宿舍能睡好的感觉。从表9看, 熄灯后“能很快睡着”的只有20.3%的人, “不太容易睡着”和 “聊会儿天 能睡着”的合 计占比32.7%, 有4.7%的人很难很快入睡。“每天都能睡好”的人占比29.0%, “有时能睡好”的人占比25.4%, 还有3.2%的人“每天都睡不好”。

适应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斗争和外在行为兼有的过程, 积极的适应会有积极的适应性行为, 而消极的适应则是沉默、忍耐、默认。寄宿期间, 想爸爸妈妈时, 29.0%的人选择忍着, 25.1%的人会找班主任给家里打电话, 13.8%的人会找生活老师, 其余有些人会哭或发呆或做其他的事转移注意。寄宿生的消极性适应行为要多于积极性适应行为, 详见表10。

想爸爸妈妈是否影响学习表明了寄宿小学生控制情感的理性或理智感, 也是其对寄宿生活适应性的一个表现。正如一名六年级同学说, 难道想家就不学习了吗?调查发现, 37.5%的寄宿生想爸爸妈妈时能安心学习, 18.7%的人不能安心学习。说明, 克服想爸爸妈妈的感觉而安心学习, 是寄宿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详见表11。

在学校期间遇到的困难中, “想家”仍高居首位, “睡不好觉”也仍排第二位, 其后与寄宿有关的依次是饭吃不好、晚上上厕所不方便、被同学欺负、喝不上水及时常生病等, 详见表12。

寄宿适应过程中身体的适应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寄 宿期间, 经常生病 的学生占 比4.7%, 有时生病的占比19.9%, 很少生病的占比27.2%, 5.9%的人从不生病。经过交叉分析, 生病情况在年级段之间和寄宿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系数为0.000) 。

三、“替代妈妈”角色

低龄寄宿生普遍缺乏自理能力, 需要人照顾。在寄宿制小学里, 一般以高段学生和低段学生混住的方式安排住宿, 将亲戚或同村的同学大小混合安排同住一个宿舍, 这是学校考虑方便照顾低幼寄宿生的管理方式。

“刚寄宿时叠不了被子”在寄宿生活最初遇到的困难中排在第三位。叠不了被子怎么办呢? 问卷显示, 27.4% 的被子由宿舍里大同学帮助叠, 有10.8%的人会叫哥哥或姐姐来叠, 两者合计占比38.2%, 生活老师帮助叠的占12.0%。从中可以看出, 将近40%的低幼寄宿生的困难是由哥哥姐姐或同宿舍的大同学帮助解决的。

在寄宿制小学里, 大同学或者哥哥、姐姐代替父母承担了一部分父母的角色, 如照顾低幼寄宿生日常起居、监督写作业等。混住和大照顾小的寄宿模式能消除低幼寄宿生离开父母的孤独心理和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能帮助他们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同时, 也使得小学高段同学树立起责任感。但如果从制度规范的角度而言, 高段寄宿生承担了生活老师的一部分责任, 这对他们又是不公平的。因为“替代妈妈”的角色对高段寄宿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是他们幼小的肩膀所负重不起的, 这是由这样的一种寄宿模式和生活老师的缺位造成的, 使寄宿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多重角色化的过程。

四、寄宿生活中的情绪、情感体验

1.“想家”是寄宿期间最强的感受

刚开始寄宿时感觉比较复杂, 从问卷回答的情况来看, 几乎每个人都是多种感觉掺杂在一起, 或者又兴奋又害怕, 或者又孤独又新奇, 或者又激动又难受、想哭又不敢哭, 详见表13。

从整体数据结果来看, “想家”的感觉仍位列榜首, 其次是“害怕”的感觉, “孤独”感排在第三位, 其后依次是兴奋、新奇、想哭又不敢哭、难受、激动及其他感觉。其中, 比较难受的感觉都属于想家时的附属感受。所以, 想家的感觉伴随着寄宿过程的始终, 是寄宿生的主导感受。

2.寄宿小学生对亲情的渴望

想家意味着对亲情的渴望。调查显示, 希望每天放学后都能见到父母的寄宿生占12.8%, 希望每天至少见到一次父母的占比10.7%, 14.2% 的人希望每隔两天见到父母, 20.1%的人希望每周末见 到父母就 行, 前三者合 计百分比 为37.7%。可见, 一多半寄宿生希望见到父母的时间上限为一周。经过交叉分析发现, 希望见父母的次数在年级间、寄宿生类型间和学校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寄宿期间的情绪表达

儿童期仍然是爱哭的年龄阶段, 哭是儿童常用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调查显示, 经常哭的人比较少, 占有效百分比的2.4%, 偶尔哭和很少哭的合计占 比27.3%, 从不哭的 人最多, 占比20.7%, 有1.2%的人是想哭不敢哭。实地调查时据生活老师和任课老师说, 刚住校的两周时间里, 一年级的学生哭的比较多, 时间长了, 适应好一些了, 就不哭了, 详见表14。

如果哭, 哭的首要原因仍然是“想家”, 占到个案百分比的28.7%, 其次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哭, 再次是因为“被同学欺负哭”, 其他哭的原因有:“挨老师批评”或“作业不会写”等。综合来看, 哭的原因中身心不舒服占首位, 学业困难居次要地位。也可以侧面说明, 小学生对自我身心成长的关注度要高于对学业的关注度, 详见表15。

4.寄宿的整体感受

对校内寄宿生和校外食宿生而言, 住宿的感觉如何, 调查显示, 感觉特别好的占比13.8%, 感觉好的占比15.8%, 感觉还行的占比23.5%, 感觉不好的占比3.0%, 感觉很不好的占比1.8%。

将寄宿生对宿舍的满意度分成四个层次, 满意的占比36.1%, 较满意的占比15.8%, 不满意的占比4.5%, 很不满意的占比1.4%。经过差异检验发现, 对宿舍的满意度在年级间、寄宿生类型间和学校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寄宿生活所持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寄宿生活的质量和学生的感受。“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过寄宿生活的合计占比36.7%, “不太喜欢”过寄宿生活的占比16.2%, “很不喜欢”过寄宿生活的占比3.0%, “无所谓”的占比1.8%。经过差异检验发现, 学生对过寄宿生活的态度在年级间和寄宿生类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学校间呈现显著性差异。

五、结论

第一, 人际关系方面, 寄宿生与老师关系较其他类型学生紧密或亲密, 与同学之间相处良好;交往能力并没有显示出与其他类型学生的差异。

第二, 对寄宿生活的适应过程中, 想家是寄宿生最大的困难也是寄宿期间最强的感受;大多数寄宿生认为自己生活能自理;寄宿生睡眠情况不佳, 睡不好觉是寄宿期间仅次于想家的第二大困难;寄宿生的消极性适应行为要多于积极性适应行为。

第三, 农村寄宿制小学普遍采用“大照顾小”的寄宿模式, 高年级寄宿生扮演着“替代妈妈”角色。

第四, 寄宿期间, 寄宿生普遍对亲情的渴望比较强烈, 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最想家。但大多数寄宿生的自制力比较强, 能控制想家的情绪而安心学习。

第五, 寄宿生对自我身心成长的关注度要高于对学业的关注度。

第六, 寄宿生对寄宿生活的满意度处一般水平。

摘要:农村寄宿小学生由于长期间断性地与父母分离, 其社会化发展主要是在寄宿学校内完成, 呈现出片面化发展特征。实证调查表明, 寄宿生与学校教师关系较非寄宿生亲密;“想家”是寄宿小学生寄宿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最强烈的感受;在对寄宿生活的适应上, 消极性适应行为多于积极性适应行为;“大照顾小”的寄宿模式使得高年级段寄宿生扮演着“替代妈妈”的角色。

寄宿小学生 篇10

下面,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就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工作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形成县政府统一领导, 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成立由县政府牵头, 各乡镇政府和交通、公安、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配合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全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接送安全工作的协调、监督和指导, 并制订相应的工作职责, 确保学生走得了、走得好。对因玩忽职守、有令不行而导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单位及相关人员, 一定要追究其责任。

二、严格规范学生接送车管理

首先, 规范学生接送车车型。学生接送车必须是国家公告车型。

其次, 加强学生接送车检验及驾驶员审核工作。此类车辆除参加公安部门定期检验外, 还应按照交通部门规定, 一年进行一次检验, 检验不合格车辆不得接送学生。与此同时, 还应按照定时、定范围、定核载人员的原则, 在征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同意后, 由交通运管部门核发道路运输证。另外, 此类车辆的驾驶人员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且持有与准驾车型相符的驾驶证和旅客运输从业资格证书, 不允许近三年发生交通死亡事故并负主要责任或交通违法记满12分的驾驶人员驾驶学生接送车。

最后, 做好登记。学校应对接送车牌照号码、核载人数、驾驶人、保险情况及接送学生时间、趟次等情况做好登记, 以便管理。

三、合理选择乘车点

学生乘车需要候车, 而候车点安排在哪里比较合适、安全, 是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住宿较为分散, 若在路口候车, 一则不安全, 二则如遇雨雪天气, 学生就会挨冷受冻。为此, 笔者建议:将原有撤并学校作为学生的统一乘车点, 并由学校安排专人定时为学生开门, 清点乘车学生, 组织学生按时乘车;严格规定学生接送车的行车路线和时间, 并通过多种途径告知学生和家长, 以保证学生准时乘车。

四、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是减少学生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教育部门、学校应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教育学生上下车要听从老师指挥, 做到不推搡, 不起哄;车内要保持安静, 不大声喧哗, 不把头臂伸出车窗外;相互谦让, 相互照顾;在乘车前后及往返途中, 不跟陌生人走, 不在路上玩耍, 按时回家等。定期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视频、图片等将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通过生动直观、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 增强其交通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家校联动提高学生接送安全

为明确各自职责和应负的责任, 学校可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学生乘车前后之安全由家长负全责;学生上下车及车内安全由接送教师负责。为应对突发情况, 学校可提前通过发放告家长书、致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将学生接送车的行车路线、时间、接送教师的联系电话、出现特殊情况时的处理办法等告知家长, 并将家长联系方式进行登记, 以提高家校联动处理突发情况的效率。如, 由于天气或其他原因校车晚点, 学生不能按时回家, 接送教师可通过电话联系家长, 请家长做好接站准备等。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11

一、人际交往压力

(一)从孤独中解脱出来

这些寄宿学生大多是初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生活、学习。当慈爱的父母不在身边,当自己心中的烦恼无处倾诉的时候,当渴望一种新的爱而未得到的时候,孤独感就会不知不觉地涌上心头。孤独感的产生是随着个人心理意识成熟而产生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候,自我与外界会出现不适应的地方,对自我的认识和外界的认识暂时会失去平衡,会特别注意自我,特别渴望外界对自己的认可。

那么,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孤独感呢?

1.多与别人沟通意见。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距离越远,彼此交往的次数越多,在待人处事的态度上共同性越多,就越有利于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了解,而相互了解取决于彼此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国外有谚语:“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没有阳光。”因此,我们不能让孤独感藏在心里,要向朋友和老师倾诉。在交流倾诉中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安慰。

2.用多种形式抒发感情。当亲友、师长不在身边,无人倾诉时,自己可以向日记倾诉,用诗歌、音乐、绘画、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在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中,会使不快的情绪发泄出来,心中的压力自然会减轻。

(二)放下自卑,充满自信

农村寄宿生刚到城镇生活,离开了原来简单的环境,一旦遇到复杂、不熟悉的环境,就容易产生紧张和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自卑、畏惧和多疑等心理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自卑、畏惧和多疑等都是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既影响情绪,又不能与人融洽相处。然而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需要家长、老师的指导以及进行自我调节。

1.充满自信心。自卑、畏惧和多疑心理产生的根源是缺乏自信,自我认识还处于盲目状态,不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点。要想克服这些心理,就有必要认真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暗示,如我不比别人差,我必须镇定,我可以做得比别人好。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千万不能为自己的短处而自惭形秽。只要经常想到自己的长处,并脚踏实地地去勇于实践,社交能力一定会提高。

2.丰富知识。一些农村寄宿生由于见识不广,与外界接触少,与人交往常常因无知而受窘。让他们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多阅读一些书籍,了解和掌握一些社交礼节、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可以让自己更充满自信。

3.认识不足,加强锻炼。寄宿生要认识到自卑是一种不良心理,千万别把它看作是纯洁的自然表现,它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寄宿生要有意识地创造多种条件参与社交。如主动与周围的人打招呼、练习当众发言等,胆量自然而然就大了,也就无所畏惧了。

二、学习压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平静的校园里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许多寄宿生刚刚换了一个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一些学生由于原来的学习基础较弱,在教学环境、教学质量都比较好的城镇学校,常常感到学习上很吃力、自卑,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爱发愁、爱抱怨,也常常感到心绪烦乱,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全神贯注某一件事情。甚至有少数同学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要挨训或挨打而在家长面前编造谎言,欺骗家长。许多家长因为孩子不在身边,每次与孩子见面关注的是给他们买好吃好喝的,却忽视了孩子学习方面的问题。

实践证明,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而过度的学习压力则对于学生的身心有害而无益。如何让寄宿生把学习压力变为动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态度,加强意志锻炼

要让寄宿生明白无论参加任何类型的考试或活动,都要有成功和失败、顺利与挫折两种思想准备。有了这样的两种思想准备,心理紧张度也就自然减轻了。还有让他们纠正自己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树立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控制自己,遇到特殊情况时,能正确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随着意志的锻炼和认识的提高,对压力的感受也就有所不同。

(二)有的放矢,变压力为动力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玩起来没有节制,学校和家长如果不适当施加压力,他们就会放任自流,影响学习。反之,他们有了适当的学习压力,就会在老师的教育下,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基础知识,长大为祖国贡献力量。

很多农村寄宿生的学习弱点主要表现在语文阅读量少、习作能力差、英语口语能力弱和数学上思维不广等方面。各科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精心辅导,让他们有章可循,及时查漏补缺,学会在压力中学习,在压力中成长,争取在短期内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三)家校携手,共同关注教育学生

寄宿生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的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太多。做家长的应该经常与班主任、各科老师联系,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也应建立家长接待日、定期召开家长会,多与家长交流沟通,积极做好寄宿生的思想工作、补差工作。

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的现状及对策 篇12

1. 家庭教育缺失。

一是亲情缺失。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 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 而其子女又不能随父母进城就学,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 留守儿童与父母不能团聚, 他们成长期间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二是溺爱。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 父母认为不能委屈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 而负责照看孩子的祖辈老人大多文化知识贫乏, 缺乏家庭教育能力, 只是在物质方面完全满足孩子, 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现象, 进而影响到其学习习惯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2. 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不足。

近年来, 随着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寄宿学生越来越多。寄宿生24小时生活在学校, 因为安全等因素, 学生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与寄宿生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形成极大落差。

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 食堂基本是社会化的, 设施不足, 人员不固定, 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双重成长的关键时期, 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因为资源与经费等原因, 部分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不能给学生提供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条件, 寄宿生在学校活动很少、生活单调。

3. 学习方面的缺失。

一是自信心不足。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来是成长中的正常问题, 但因缺少家长的关心而不能及时排解, 造成心理问题的累积, 久而久之就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二是学习压力大, 抗挫折能力差。目前,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经常心理紧张, 总担心会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 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神经衰弱、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等症状。

二、农村学校寄宿生的教育对策研究

1. 搭建一个“爱心”平台。

一是家校沟通、形成合力。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家庭有一定关系。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寄宿制学校老师要多渠道和学生家长联系。如, 开通亲情电话,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向学生及其家长、临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的联系方式, 保障互通信息, 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 同时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和社会上的表现。向家长传达寄宿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出现的偏差, 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性强的建议。

二是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召开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 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 同时也激励寄宿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生活、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是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交往活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激发他们合作的愿望, 教会他们友好合作的方式, 学会为别人着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阳光和雨露, 作为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三是营造温馨的宿舍氛围。每天要给寄宿生足够的时间发展个人爱好, 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学生宽以待人、豁达大度, 做一个宽厚、诚实的人, 让他们心情愉快、健康向上。

2. 积极引导。

一是组建学习帮扶小组。由于寄宿学生的特殊情况, 他们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 除老师热心辅导外, 还应组建学习小组, 让组内同学在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相互帮助。

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奠定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老师要在传授心理健康常识的同时,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正确对待成败与挫折, 保持青少年的青春与活力, 保持自信与乐观, 学会超越自我。

上一篇:离职预防下一篇:旅游目的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