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结构体系(精选10篇)
三维结构体系 篇1
摘要:本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思想, 结合物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质量要求等, 提出并构建了物业服务质量管理的三维结构, 从服务过程维 (时间维) 、质量控制维 (逻辑维) 、服务项目维 (知识维) 等三个方面来研究物业服务质量, 同时将戴明循环 (PDCA) 引入到物业服务的逻辑维中, 并构建和完善了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霍尔三维结构,物业服务,戴明循环,质量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 随着一系列物业管理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 物业管理市场环境日趋成熟, 既为物业服务企业创造了发展的机遇, 也给物业服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加快发展, 是物业服务企业亟待破解的新课题之一。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第一项工作即是“大力推动物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物业管理在一些城市或地区也成为市民热线12345的投诉热点。这些都反映出当前阶段的物业服务水平与业主的客观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物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仍然面临着某些羁绊和瓶颈。基于此, 引入霍尔三维结构进行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霍尔三维结构的系统原理
美国工程师霍尔 (A.D.Hall) 于1969年提出了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 该方法论主要观点是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 即后来被命名的“霍尔三维结构”。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 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 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 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 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是指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的知识综合, 主要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 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 又可进一步展开, 形成了分层次的立体结构体系, 霍尔三维结构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
2 物业服务质量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霍尔三维结构中每一维度的内容都根据分析对象的固有特性差异而有所不同, 基于此, 结合物业服务的属性, 运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构建了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以业主需求为中心 (原点O) , 用OX轴 (时间维度) 表示物业服务的形成过程, 称为服务过程维;用OY轴 (逻辑维度) 表示物业服务质量控制过程, 称为质量控制维;用OZ轴 (知识维度) 表示物业服务的不同项目体系, 称为服务项目维;三种维度相交构成三个面, 形成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霍尔三维结构模型, 如图2所示。
2.1 以满足业主需求为中心
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业主是物业所有服务运作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满足业主的需求和期望而且要超越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并提高业主的满意度, 充分体现了物业服务中的黄金原则之一———“业主至上”原则。物业服务企业在提供物业服务的全过程中, 始终要对影响业主需求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第一, 物业服务企业需要进行常规性服务的承诺和特约性服务的调研与评定。对于业主提出的特约性服务要求, 物业服务企业须整理归类建立质量屋。第二, 将上述服务类型分别以适宜的形式转化为物业服务企业可提供的服务产品。最后, 通过物业服务实现和评价等过程达到要求, 使业主满意。
2.2 服务过程维和服务项目维
如图2所示, 服务项目维中的11个子体系 (可根据物业服务能力适当增减特约性服务项目, 文中暂定11项服务项目) 都要经过服务过程维的四个阶段, 即:物业服务策划、物业服务准备、物业服务提供和物业服务修正。也就是说, 11个子体系的每一个子体系都必须进行这四个阶段。
2.2.1 物业服务策划
物业服务企业在向小区业主提供各项物业服务之前, 应该对每项服务, 特别是特约性服务进行充分调研策划。常规性服务必须按合同约定和国家相关标准有序开展, 特约性服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服务产品的项目定位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分析。通过对业主需求心理过程分析来对小区内业主进行拟提供服务类型的市场细分, 并基于此来规划设计物业服务产品。
2.2.2 物业服务准备
物业服务策划完成之后, 紧接着要开展物业服务准备。物业服务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它决定着建立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与否。它包括物业服务子体系相关人员及其他资源的准备、特约性服务项目的调研与论证、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各子体系的试运行等。总之, 以求在服务准备期间发现不足 (如不良服务、不完善的服务等) , 逐步改进, 争取建立能提供全面、高效、优质服务的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2.2.3 物业服务提供
物业服务提供是服务过程维的关键阶段, 也是物业服务企业在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期间要做的核心工作。主要是按照各服务子体系预定的模式工作, 在工作期间, 根据常规性服务的约定和特约性服务的提供能力来提供好相应的物业服务产品。
2.2.4 物业服务修正
物业服务在提供过程中偶有缺陷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采用“亡羊补牢”式的应急补救尚可以挽回影响或些许损失, 此种情况下, 一般物业服务企业会采取物业服务修正。值得注意的是物业服务修正是对提供的物业服务缺陷的一种弥补缺憾, 绝非是一种遮掩不足和搪塞业主的手段或方式。
2.3 服务过程维和质量控制维
物业服务过程维的四个阶段是一个服务程序, 它体现了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服务按时间顺序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4个阶段。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维依次分为事前控制 (制定物业服务质量方针和服务质量目标) 、过程控制 (物业服务质量衡量) 和反馈控制 (物业服务质量反馈和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
2.3.1 事前控制
在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服务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其目的是防止服务缺陷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是服务质量前馈控制。因此, 事前控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进行仔细和反复预测, 把预测和预期目标相比较, 制定物业服务方针和服务目标。首先, 为每个服务子体系策划服务方针, 根据物业服务中各子体系的服务方针建立服务目标。服务目标应把服务方针中有关服务质量、服务管理、服务标准等各项承诺转化为可测量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表征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质量保证和增强业主满意度两方面实现的程度。其次, 物业服务企业要进行物业服务目标质量责任展开, 把质量目标落实到各个服务部门和个人, 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最后, 需要制定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各子体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评价指标, 建立物业服务质量成熟度模型。
2.3.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 对过程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物业服务单位领导应时刻了解服务业务的进展和程度, 以便能及早发现服务提供与服务标准不一致, 尽快查明出现问题的原因, 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防止更大服务缺陷的发生。管理者通过现场监督, 可以发现员工存在的问题, 并现场指导他们的工作技巧和要领, 纠正员工的错误, 可以避免这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从而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能力, 在以业主需求为导向的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里, 业主是第一位的, 将以业主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每个物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去, 从而为业主创造出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最终实现物业服务目标。
2.3.3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指物业服务企业在提供一段时间服务以后, 对这段时间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业主满意度等进行评价总结。因为这种控制是在物业服务已经提供以后进行的, 所以不论原因分析如何透彻, 结论如何正确, 对于已经产生的问题都是无法弥补的。质量反馈控制通过对实际质量和目标质量进行比较, 通过物业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来确定质量完成程度, 进行深入的分析, 查明满足和未满足质量的主客观原因。通过物业服务质量分析, 为日后的质量控制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标准, 改进各项质量控制制度, 以满足业主不断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 质量控制的事前与事后是相对而言的, 本期的反馈控制也就是下期的事前控制。
2.4 质量控制维和服务项目维
服务项目维中的每一个子系统服务,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正是物业服务项目维中的标准办事程序。PDCA循环分为计划 (P) 、执行 (D) 、检查 (C) 、处理 (A) 四个阶段, 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 所以有时也以“戴明循环”为其别称。
物业服务企业要完成一项物业服务, 首先要安排计划, 明确要达到的目的, 然后逐步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检查, 如有不妥之处, 立即进行处理, 最后总结经验。物业服务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 就是制订物业服务质量计划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 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循环在运用到物业服务质量管理过程中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 物业服务企业的PDCA循环呈现大小循环联动的多层、多元结构组织。PDCA循环和一个个单位和部门的PDCA循环相互交织、相互连接、相互促动、相互推进。同时, 企业PDCA循环的某一阶段工作在实施时又可套用较小的PDCA循环, 这里大小循环又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连接、相互促动、相互推进。 (2) 循环的阶梯提升。PDCA循环是有前、后时间差异的, 前一循环的输出往往成为后一循环的输入, 在吸取前一循环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又开展了新一轮循环, 且每循环一次就上升一个台阶, 质量水平也随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物业服务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的阶梯提升如图3所示。 (3) 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在于改进阶段, 物业服务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服务质量验收和总结, 提出问题, 并以此作为以后物业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物业服务质量管理内容上实现PDCA循环, 可以更好地促进物业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可见:物业服务项目维中的11个子体系的服务质量是由质量控制维中的5项要求控制和提升的;同时服务项目维中的11个子体系的运作过程也是由服务过程维中的4个阶段构成的。物业服务过程维、服务项目维和质量控制维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联动体系, 奠定了物业服务质量保障和提升的坚实基础。
3 结语
物业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尽最大可能满足业主的客观合理需求等是物业服务企业始终不变的主题和永恒追求的目标。引入霍尔三维结构模型进行物业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 对物业服务质量管理的时间维度、逻辑维度和知识维度进行有效整合, 对构建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实价值, 霍尔三维结构模型也势必在物业服务领域有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海.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项目管理集成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8) .
[2]武红霞, 刘宇.构建奥运服务质量管理体系[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4 (9) .
[3]周宇, 董藩.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8) .
[4]姜忠鹤, 冷护基, 闫杰, 蔡田刚.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质量费用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2) .
[5]苏海红, 王松江.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BOT项目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09 (5) .
[6]尤建新, 杜学美, 张建同.质量管理学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8) .
从三维结构系统模型看团队管理 篇2
一、组织活动维
1.团队规模。从理论上来看,团队规模应与具体行动的计划和目标相吻合。但在目前的中国企业,团队规模应尽量小,这是由团队系统的效率决定的。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加,团队无效率的现象会上升。首先,根据公平理论,每个人都在将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也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投入产出进行横向比较。团队强调整体绩效,这就使个人投入与团队产出相对应,而与自身产出的关系模糊,即个人认为自己贡献无法衡量时,个人就会降低自己对团队的贡献,团队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团队成员认为其他人未尽到职责而却与自己收入无差异,也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使团队效率降低,甚至失去人才。其次,如果团队规模过大,团队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彼此间的了解和信息沟通将会减少,造成了冲突存在的隐患。而人数的增多,造成人浮于事,甚至会有小集团的出现,使团队的管理成本上升,团队凝聚力降低。最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是要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小规模的团队而言,便于学习、行动快捷、反应灵活、适于竞争。而规模超过一定数目时,团队成员间创造性互动的效率和质量会降低。在我国现阶段,团队规模应尽量小。
2.共同目标。当团队组建起来,就要确定团队成员的共同目标。团队系统中的要素即单个成员都可以被认为是“理性复杂人”,他总是追求自身需要体系满足程度的最大化。只有当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一致,采取团队行动比采取个人行动更能满足自身需要时,才会产生团队行为。马斯洛在其晚年从事出色团队研究时发现,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共同的目标。在这些团队中,任务与员工本身已无法分开,或者说当个人强烈认同这个任务时,定义这个人真正的自我就必须将他的任务包含在内。所以团队管理要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寻找动态平衡,建立共同的目标。
3.绩效评估。要发挥团队的效用,仅有共同的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客观的绩效评估标准。巴纳德认为:要使个人行为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应满足“诱因≥贡献”。诱因是指组织给个人的报酬,贡献是指个人的努力和牺牲。因此,在考评团队整体绩效基础上区分出个人绩效,充分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只把员工个人的工作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会加剧团队成员间的不良竞争,不利于团队的整体绩效。因此,可以采用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绩效评估。
二、组织效应维
1.优势互补。系统的功能是由组织效应决定的,但其整体功能不等于诸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功能放大或功能缩小的现象。根据量子力学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微观粒子的任何集团中,容许能量的每一状态所容纳的粒子不超过一个。”我们可以将其延伸到团队中,由能力互补的人组成的团队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团队则会产生内耗,会出现1+1<2的结果,只有将他们分开来用,才可能产生2÷2>1的效果。由此可见,优势互补是团队效用最大化的根本准则。
2.信息共亭。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互相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对企业而言,信息共享可以促进知识的发展和利用,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信息共享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坦诚沟通的团队内部环境。信任是组织生命中产生奇迹的因素,是一种减少摩擦的润滑油。如果团队成员之间不信任,他们不仅会隐藏自己的弱点,而且会隐藏自己的才干,甚至倾向于相互贬低,从而造成团队内部的摩擦。只有在信任基础上建立的人际间契约关系,才可能节约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3.合作与竞争。团队的发展基于团队成员间的有效合作,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的相互信任和互利。这是一种双方相互依赖的联合行动。当个体能彼此合作分担团队的共同目标时,每个人都对整体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小部分负责,就可以使团队效用最大化。合作与竞争是团队精神的真正内涵,是发挥团队最大效用的必要条件。
三、组织氛围维
1.情绪。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驱力。塑造和谐的团队气氛,不仅取决于每个成员的情绪智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团队成员的整体情绪水平。团队整体情绪水平是促进团队发展、优化团队整体绩效的根本途径。
2.团队规范。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团队规范强调以任务为核心,确保团队出色地完成任务。它是通过最少的外部控制来影响团队行为的手段,也是最终团队文化的基础。它不仅用一种无形的压力来约束成员的行为,而且可以激励有益的行为使企业健康的发展。团队规范的存在使企业的运行更多地依赖于预先制订好的规范,减少了对少数成员的依赖,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制度构架并以此来规范、约束和激励团队成员,使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成为统一互动的关系,可以确保团队及其成员的利益最大化,是促进团队发展、发挥团队效用的有力武器。
3.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作风,主要表现为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员间的彼此宽容、信任、互助以及整体公开公平的气氛。团队精神是企业管理的软因素,是进行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绩效的重要手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速度是企业胜出的关键,信息联系更是组织的核心。团队作为企业的一个开放子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获取信息,是保证团队高效运作的基础,是团队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形成了团队系统的促协力场。同时团队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会永远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当团队系统成员间达到内部环境和谐时,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会形成协同力场。在内部协同力场与外部促协力场相适应时,团队系统就会产生很强的协同作用。优势互补的成员结构,合作与竞争的机制,团队规范的建立,都能够使团队系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团队系统内部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能够产生整体功能的非加和性,使系统产生了自组织结构。同时团队中的冲突管理,信任与沟通都是通过非线性调节机制来完善的,使团队系统保持了有序状态。团队成员情绪的波动性构成了团队整体状态的涨落,因此团队的情绪管理是控制团队系统朝有序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团队这个三维空间耗散结构是一种动态平衡结构,比传统的组织结构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研究 篇3
一、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生成背景
(一) 灌输式教学瓶颈掣肘
农村传统讲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其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略的缺陷变得日益突出。这种填鸭式教学, 最大的问题在于教与学的悖谬: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教者大教特教;学生自主发展的瓶颈, 教者无应对策略。教师只管教, 教案不变, 教法不变;学生面对灌输式教学, 往往不是逆反, 就是应付。
(二) 名校示范魅力难挡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山东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等一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名校教学模式的共性特色在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先, 小组互助合作为主, 教师必要的协助为辅。课堂教学流程简练易控, 学生学习兴致得以有效激发, 其教学效果的示范效应魅力无限。然而在向名校学习的一波又一波热潮中, 许多学校出现了三种偏颇。一是习其形而失其神, 华而不实。例如, 重视了课前预习, 但缺失预习反馈与跟踪;倡导自主学习, 但不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分层教学, 实际仅仅是题目多做与少做的差别;建立学习小组, 只是满足于课堂讨论表面的轰轰烈烈;等等。二是心血来潮, 碰壁便回。课程改革绝非易事, 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往往需要多年的坚持才能见到显著效果。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题与瓶颈, 甚至种种非议。如果时冷时热, 遇难就避, 肯定前功尽弃。三是依葫芦画瓢, 全盘照搬。实施中, 不能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背景, 不能凝聚全体教师的共识, 不能联系学生实际, 致使先进模式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机械模仿则不利于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素质教育形势逼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举措, 规范办学行为, 推进课程改革。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 办学改革, 特别是推进人文化、人性化课程运行体系的革新已刻不容缓。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正是在摒弃传统教学陋习、汲取名校教学经验、适应与时俱进的教改形势基础上, 充分结合农村教学实际, 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该体系重在淡化硬性设计, 强化学习协助;简化环节掣肘, 深化交流反馈;着眼自主学习, 突出合作探究。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
二、“三维助学”体系的运作
(一) 课堂三步助阵
1. 学案辅学
充分预习、主动自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而“学案辅学”则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各学科的“学案”是这样形成的:由主备人拿出“学案”的初稿并在集体备课前打印, 分发给备课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修改, 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进行集体会商, 形成“学案”的正稿, 其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学习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参考学法、阅读提示、预习练习、互助探究、问题反馈等。学案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 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 并产生困惑, 提出问题, 完成首轮学习。同时, 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助点拨, 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自主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决, 共性问题再反馈给教师。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对问题进行汇总, 以增强课堂活动的针对性。
2. 互助探究
课堂互动设计内容包括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成果共享、问题共研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努力实现有效教学。课堂上生生、师生合作探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其中, “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平台与渠道。为了实现顺畅、深入而有效的交流探索, 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 对主讲、补充、质疑、听讲的学生进行全面关注和调控, 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拨正, 调动学生、激励学生, 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人人体验, 个个收获。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 讲学生不理解的, 讲方法规律;“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 学生没问题不讲, 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
“助学”课堂重在交流, 交流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探索方式的灵活性。有效交流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 从交流行为遵循的逻辑看, 它既可以是纵向的, 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 也可以是立体交叉的。
二是互动过程的和谐性。互动过程的和谐是理想课堂的追求。外在的, 它体现为尊重交流主体地位与促进互动的统一, 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统一, 高参与度与合理监控的统一;内在的, 它能够激荡起和谐的心理体验, 形成张弛自在、乐在苦中的愉悦感、怡然共鸣的成就感。
三是探究结果的深刻性。合作探究要完成预期的任务, 形成对主体较高的发展度, 即主体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在心理和行为上有较多的正向变化。有效的交流要真正能够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桥梁。
3. 反馈巩固
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检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课堂助学的效果、学习的质量, 不能仅凭形式的轰轰烈烈, 必须要强化及时反馈和有效检测。教师可以通过质疑、释疑、提问、追问和微型训练等形式进行及时反馈, 也可以利用每节课的最后时间进行反馈练习:现场小组成员间互改, 教师汇总批改情况, 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补充。训练反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优化训练设计, 拓展启思。教学效率低下, 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设计的粗糙化。教学训练是需要设计的。从内容上看, 包括基本训练、变式训练, 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 应选择不同能级的训练内容;从方式上看, 包含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另外, 我们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时间, 注重情境的设计等。
(2) 突出当堂训练, 及时评点。冗长、烦琐的讲解, 过量、重复的练习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 教师需要整理学习内容、筛选课堂所提的问题、编制必要的随堂练习, 力求使课堂练习科学而精要,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 再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完善, 从而提升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二) 课外三字助推
课外作业是课堂助学的延伸。课外作业要减负增效, 立足于“活”“精”“趣”。“活”, 首先是灵活选择。教师提供两种不同难度、不同情境的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自由选择。其次是灵活运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 注重知识情境的变化, 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多设计实践作业,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例如, 语文进行名句背诵竞赛、随笔展示、口头作文交流等;数学进行实践应用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英语进行单词默写竞赛、语法小讲座、英语演讲竞赛等;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生活实践调查等。“精”指精要, 各学科严格控制作业量, 每科每天课外一般只选做一项作业, 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味, 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趣”, 指课外作业要有趣味性, 增强知识的亲和力, 减轻学生的疲劳感, 消除他们对知识的畏惧感。
(三) 策略六法助力
1. 双标引学
贴近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立“基础目标”与“挑战目标”, 基础目标要求人人达标, “挑战目标”鼓励“学优生”努力达成, 启发“学进生”努力尝试, 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学习方向, 感受“我能行”的成功。
2. 情趣激学
教师在助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以关爱之情、信任之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在教学设计中, 不断创设趣味情境,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让学生在人文与意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3. 生疑启学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预习产生的共性困惑, 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引导启发, 使学生在小组交流、集体互动、教师点拨中释疑。在此基础上, 努力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4. 小组推学
课堂、课外以合作小组互补、互助探究为主, 教师讲解点拨为辅。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实施教学, 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 畅谈感悟与疑惑, 倾听别人的见解和建议。教师主要进行适时与适度的点拨、点评, 并及时表扬鼓励。
5. 精练强学
备课组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严禁照搬教辅资料, 远离题海战术, 精心分层设计适量和适度的随堂训练、课外作业, 及时批改、反馈、讲解、矫正。以学生个体自主研学为主体, 以学习小组结对帮扶为主力, 以教师课外个别辅导为协助, 形成“基础目标”人人达成、“挑战目标”多数学生跃跃欲试的生动学习局面。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实践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锤炼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收获和创新的快乐。
6. 励评促进
明确进步就是成功、进步就是发展的理念, 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发展的驱动器, 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中, 激发内驱力, 提高学习信心, 提升学习能力, 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三、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实践反思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 关键在“助学”。一是小组帮助。小组学习是助学的主要依托, 为使学习小组真正发挥作用, 不仅要给小组活动提供舞台和机会, 还要加强督导、评选与激励, 让互助学习成为学生进步成长的不懈动力。二是教师辅助。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辅助,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保姆式”包办教学的做法, 真正学会在幕后欣赏学生, 在身旁激励学生, 助推学生成长。三是教师互助。要整体推进助学质量, 教师间特别是同备课组内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根本保障, 否则就无法在全校有效推进助学体系的运行。因此, 学校管理者就要摒弃排斥性、贬斥性的考评机制, 努力将备课组进行结对帮扶、捆绑考核:骨干教师重点看帮带作用, 后进教师着重看进步。为了避免备课组陷入集体平庸, 还可以设立助学过程与目标考核的标准, 以此来推进全校各科助学体系的深入实施。“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与高效运行, 必须走出“换汤不换药”的教改误区, 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深情守望与执著坚守, 凝聚全体教师躬身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256.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39.
三维结构体系 篇4
外部,因为中国的崛起,使得全球的力量处在一个平等的状态,所以外部显得有一些摩擦。实际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是一个大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然在内部来说,经济始终是最核心的因素。在经济模式的转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金融,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使中国经济维持长期、持续的稳定增长,实际上是我们未来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中国经济如果从加入WTO算起,因为之前是1978到2001年这23年中,我们在推动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这些年经济也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增长,但是那个时期毕竟开放度不够。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所以经济有一个实质性的快速增长。如果从2001年算起到现在差不多有14年的时间,这其中经济是处在快速的增长时期。中国经济不是说维持15年或者20年的成长,更多的还是要思考,比如说维持百年的增长,这样大的经济体如果要维持百年的经济成长,那一定要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一定是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是不可能维持这样一个长期的增长的。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重要的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理解中,具体能落实的,实际要加快金融的改革。因为金融在整个资源配置中是起到主导的作用,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金融模式,我们追寻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未来必须进行选择和思考的。
中国现行的金融模式应该说不可能推动中国经济维持百年的成长,因为它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它的国际影响力不高,国际化程度也不高,证券化率也非常低,所以这样一种金融体系还是非常落后的、传统的。所以必须全面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三个方面的改革,我称之为“三维”改革。
一、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宽度改革。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从企业作为一个融资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个人投资机构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体提供的服务和可以选择的工具是非常少的,他们可以选择融资工具是比较少的,他们可以选择的资产配制的工具也是非常少的,非常狭窄。这种狭窄的金融体系严重的影响了中国金融的效率,也会使中国金融不断的累积风险,因为它没有使风险漏洞暴露出来的机制。所以推动中国金融体制的宽度改革非常重要,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的情况,根据自己的资本结构的设置,根据自己的承担周期的考虑,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融资方式。
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现在中国已经步入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接近七千美元,应该算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国家,财富管理的需求将来会越来越急迫,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宽度改革就很重要。宽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所有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因为只有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才可以作为一种资产背景,才可以使风险流动起来。
金融发展到今天,由于金融豁免的出现,金融功能也发生很大变化,从传统金融里面以融资需求为主,慢慢转变为以财富管理为主,没有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大的证券化资产,财富管理需求是不能得到很好满足的。证券化是进行金融宽度改革的核心。
虽然这个重要性判断的很清楚,但是从20多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似乎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在新浪财经办的首届上市公司评选论坛里面讲了一段话,标题是“我是如何从乐观派变成忧虑派——一位学者研究资本市场的心路历程”。
我从1993年开始,从研究宏观危机转向研究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原来我和邱晓华都是研究宏观领域的,20年前转到研究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是非常缓慢的,也看不到前景。无论是研究的逻辑还是大量的实证材料,都表明资本市场发展是中国这个大国发展的必然现象。当时从金融和实体的关系,财富管理的需求,金融脱媒的必然的结果,包括现在金融体系建设的要求等等,从诸多方面都论证了在中国资本上大有前途,而且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1999年到2009年,我写了两个十年,1999年写的是到201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当时做了一个八大预言,当时还非常严谨,30几岁,一般年轻的时候都敢做预言,现在就不敢了。如果有经济学家说,如果你想坏了自己的一生就大胆做预言,那时候不知道这个。幸好1999年那个时候说的预言,有六大预言开始实现了。2009年中国证监会有一个十年规划到2020年,我也参与了,又写了一个中国资本市场2010到2020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成为全球继纽约市场之后的最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这个有大量的数据,大量的逻辑,得出这个结论。
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我是一个乐天派,但是慢慢的我变成忧虑派,是因为到2020年只剩下6年时间,我们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有点忐忑不安。
在中国的历史来看,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经济不能说很开放,有人说中国经济前景不好,只有7.5%的增长,我不相信7.5%的增长是一个不好的预期,全世界说实话还没有几个国家能达到7.5%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所以以7.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说中国经济前景不好,这是资本发展不好的重要因素,这个判断我基本不赞同。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应该说没有任何的起伏,但是我们企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每年都以超过GDP增长的速度在增长。都说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在中国是看不出来的。你作为一个学者必须解释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细细想来,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我们认识上的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把资本市场发展看作是非常小的事情,就是那些几千万股民的事情,只是那两三家上市公司的事儿,实际上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大事儿。这是中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没有一个发达、透明、流动性好的资本市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不可能建立起来,没有一个现代的金融体系,我们就不可能在全球分散风险,也没有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可是就是表现不好,我想了一下,我从乐观派变成忧虑派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确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出现了重大的误差,资本市场对传统商业银行脱媒基础上形成的新的金融制度,社会环境的要求比传统商业银行要高的多。包括透明度要求,包括法制水平的要求等等。
同时,资本市场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如此蓬勃发展,适应了金融在以融资为主转向财富管理为主的趋势。可是我们对资本市场的理解更多的是融资,所以可以看到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我们的安排,还是我们一些规则的制定,都把资本市场融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实在是一个误解。虽然资本市场发展有融资这样的功能,但基本上作为一个基本的制度安排和其他的传统制度相比较突出之处是因为它最重要的是融资服务,也就是说这个金融工具从正面看是融资工具,从另外一方面看是投资工具,但最核心,最体现市场特征的是投资工具,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提供资产配制的工具,或者说主要为社会提供融资的工具。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无论从发行规则、制度规则、信息披露等等,以融资为标准设立一系列规则,流程里面是以融资为主。比如说,一个是它的发行规则,我不说发行规则是由谁来审定,怎么审定,审定什么,很重要的是一个发行标准,就是让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上市,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行准则里面从未体现融资的设置。
比如说会把这个企业或者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能不能作为上市公司混为一谈,以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就一定要上市。我不认为是这样的,资本市场是要求上市公司的不是重要性,而是成长性,你的资产一定要有成长性,你的产业一定要有成长性,才是上市公司。投资者没有责任维护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的义务,国家可以从税收减免等角度予以扶持,不是说投资者拿他的钱维护他的重要性。所以可以看到中国上市公司里面,产业都很重要,钢铁不重要?显然很重要。如果因为钢铁很重要就不断上市我认为就有问题了。
相反,我们在新经济时代的很多企业,可能在当时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并不是很重要,比如说我们很多互联网企业,你说在十年前的阿里,八年前的腾讯,包括新浪这些企业,怎么能跟宝钢比,宝钢多重要,但是这些企业都在海外上市了,因为达不到我们上市标准,我们上市标准是重物质资产,重财物,重人数,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这是他们关心的,可是一旦这些标准一上市突然发现他没有成长性,因为他早就过了成长周期。所以在中国上市公司里具有成长型的企业产业很少。我呼吁一定要改变我们的发行标准,所以这些企业没有一个是在中国A股上市,统统跑到美国或者香港联交所上市,他们成长速度非常快。
第二个是我们在政治协调上,什么资金进入这个领域进行投资,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大学很多有校园基金会,比如社保基金,如果这是资产管理最重要的场所,为什么他们不能进入呢?他们说这个领域风险太大,我说风险太大谁创造的?既然风险太大为什么老百姓资金可以进入。这是功能定位引起的,把市场妖魔化了。这个市场不可能变好。我想制度设计出了问题。
第三个就是金融投资文化也是有重大缺陷的。这个市场讲究收益风险的平衡,任何一种资产背后体现的都是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重要的标志是对风险有没有核实的定价权,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金融资产都可以在收益风险中找到平衡。
在中国的金融体系里,这方面是很弱的,表现为一点是资本市场赚了钱就可以,赔钱就找政府,尤其是投的这家企业要退市了就不干。那么高的收益就可以,稍微有点亏损就不行了,这个市场里面一定是收益风险平衡的。
在金融体系其他领域突出表现的我们对金融风险的理解比较差,信托产品投资者一般来说收益是13%左右,因为资金成本是8%左右。现在很多信托开始出现问题,因为现在集中回收,出现风险了,我在想作为信托产品投资人得到13%的收益,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收益,实际这种收益后面隐含着要承担高收益相匹配的风险。你享受到13%的预期,所以必须要承受相匹配的风险,包括你不能回收的风险。所以中国整个金融投资的文化和资本市场的要求有一点格格不入。
第四个透明度,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的灵魂。因为资本市场之所以成为资产管理的重要的中枢,是因为它的信息通过加工之后成为进入决策的信息,信息是透明、及时、完全的,中国社会的透明度整体上应该说不好,所以这点和政策要求的又不匹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雾霾中的中国资本市场》,你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由于这四个方面,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也是我变成忧郁的重要的原因,我甚至得出一个结论,我说难道中国社会这种结构,这种文化的因素和资本市场要求的透明度因素条件真的不匹配吗?我讲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非常艰难,如同在旱地里种水稻。于是我就慢慢变得忧郁,如果在中国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我们现在金融体系是建设不起来的,所以这是我的忧郁。宽度改革非常重要,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充满了艰难,并不是经济增长了市场就一定好了,还有各方面的因素在影响着这个市场的发展。
这是一个改革,很重要但是很艰难。我说2020年中国要成为纽约市场之外另外一个中国财富管理中心,到2020年中国GDP应该在一百万亿,现在2013年是56万亿,我想到2020年应该在一百万亿左右。所以这个目标从刚才我说的因素来看的确有点艰难,为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改革,改革的力度要更大,才可以达到。
二、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长度改革。长度改革的核心是国际化,目标就是要把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延伸到国际,可以在全球分散。中国是个大国,中国金融体系触角应该伸到全球。国际化发展核心是汇率改革,是汇率的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但是速度非常慢,进展非常缓慢。
周小川行长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了利率市场改革的时间两年要完成,还没有人给这个时间表,我们都在不断地摸索,不断的思考。如果说发展资本市场是非常艰难的话,因为和我们社会结构不匹配的话,人民币的国际化实际上是中国迄今为止改革最重大的改革。我把中国改革分三个阶段,第一个从1978到2001年,按照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标准推动改革,所以到2001年的时候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阶段我们2001年加入WTO,使得中国整个经济体系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入WTO之后,由国际关系的规则校正,我们过去建立起来的那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验证,做了很好的校正,有一些可能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但是中国加入WTO需要外部力量使我们的规则国际化。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所以中国在这个十几年中,通过加入WTO,中国全球都受益,但是我们国家受益最大。所以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得到更大的好处,也得到了锻炼,也得到了产业,使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们原来以为,中国民族经济将会遭到多么大的打击,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只要环境是公平的,条件是公平的,只要不是歧视性的,我们可以和任何国家竞争。现在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领导人讲,推动贸易自由化,推进投资便利化,是中国领导人讲的最多的。我们在加入WTO之前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都说你们搞贸易自由化,你们有很多行政干预,现在没有了,表示我们是不怕竞争的。第三个阶段,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其标志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其核心内容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这个影响对中国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一旦金融开放了,人民币国际化了,人家把人民币作为财富管理的手段,上海、深圳市场是全球非常重要的财富管理市场,相当多的财富都配置在这两个市场上,就有一个要求,你所在的必须是信用国家,必须是法制国家,必须是透明国家。我认为这个能推动中国社会金融的改革。这个东西国际化究竟有多大的风险,实际上没有,我们中国人搞实验,搞贸易好象很在行,我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金融化,我们心中没有底,因为我们对金融的理解很缺乏,我们理解更多的是银行,90%以上的人脑子里一定是银行,而金融实际意义是金融市场。由于理解上的误差,我们对金融的开放化风险判断比较大,所以我们非常谨慎,谨慎本身没有错,但是我们要抓住机遇。
三、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深度改革。深度改革就是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体系整体看内部是高度集成,作为一个系统和外部联系相对来说是垄断的。有人说,银行和银行之间进行竞争,银行和资本进行竞争,是高度白热化,怎么是垄断的呢?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到,第一个价格没有市场化,一个价格没有市场化,怎能不垄断?利率没有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一段时期以来包括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如果仍然没有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话仍然会有很好的发展。利率市场化需要条件,一些小银行将来要承受巨大经济压力,主要来自利率市场化。
虽然放开了民营资本办银行,但是这个事儿真的很难,从投资角度来看还不如买股票。当然如果说出于公益,办这个小银行就是为了社区小企业,小个体户,小微企业进行融资,那可以,但是你的利率将会非常微利。利率市场化,我想会给银行储户带来一定的危险。我想中国企业需要调整,除了发展资本市场以外,新的金融业开始出现,比如我们利率,慢慢从旁边冒出来的东西,互联网经济。其中以支付宝、余额宝为代表,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蓬勃发展,我对这种发展是持一种肯定态度,表明传统金融体系、主流金融体系存在重大缺陷,为什么它会蓬勃发展?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利用这种融资工具,或者说把钱搁到他那里呢?显然传统主流的没有人提供这种服务,你是有重大缺陷的,所以这些中低收入的客户统统都到互联网金融去找,这不是好事儿吗。
“三维结构化”薪酬分配管理 篇5
基层班组是供电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线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 要调动一线员工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内生动力, 就要在不断加快一线员工成长成才、合理提高员工收入的基础上, 突出一线重点, 合理划分档次, 使一线员工的劳动所得与效率效益、价值创造相匹配[1]。目前枣庄供电公司薪酬分配向缺员严重的单位、工作量较大的岗位倾斜不够, 向工作业绩突出、综合表现优秀的员工倾斜不够, 一线岗位人才流失问题凸显。薪酬分配向一线合理倾斜, 不仅能够调动一线员工的工作热情, 使员工沉下心思练本领, 扎根基层磨练成才, 更有利于形成企业内部合理有序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格局, 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增强发展后劲。
1 实施背景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地, 国家电网公司在薪酬管理上提出了要向一线员工倾斜的要求。枣庄供电公司现执行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按岗位、技能分配的原则, 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内外部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相关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薪酬分配系数设置“平衡有余、弹性不足”, 薪酬分配结构中“活”的部分比重小, 一线激励作用发挥不明显。为促进传统保障型薪酬制度向创新激励型薪酬制度的转变, 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薪酬分配管理方式, 实现薪酬分配结果与一线员工实际工作量、工作强度相匹配, 充分发挥薪酬分配激励作用。
2 工作内涵
“三维结构化”薪酬分配管理, 就是在不断加大薪酬分配向基层单位和一线员工倾斜比例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数量、业绩、素质三个维度评价考核体系, 科学设置各维度薪酬分配系数, 提高薪酬分配的激励“空间”, 从而达到向一线合理倾斜的目的, 营造关心基层、重视一线、尊重劳动的良好环境。数量结构化就是以基层单位缺员率、核心岗位人员比例为依据, 设置权重系数, 核定基层单位月度绩效奖金基数;业绩结构化就是通过每季度评选一线“绩优员工”, 对工作业绩突出、综合表现优秀的一线员工给予适当奖励;素质结构化就是对个人能级得到提升或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线员工, 按照奖励标准进行奖励兑现[2]。
3 主要做法
3.1 数量结构化, 提高基层月度绩效奖金分配比例
按照各单位超缺员情况以及核心岗位人员占比情况, 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 重点解决结构性缺员单位用人需求短期内无法解决等突出问题。通过合理提高缺员单位的月度绩效奖金分配比例, 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有效缓解了“家家要人”的被动局面, 进而促进单位整体工作效率提升。
(1) 分档设置各单位超缺员权重系数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 按照各单位超缺员情况不同, 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缺员率在25%以上划归为一档, 权重系数为1.1;缺员率在0~25%划归为二档, 权重系数为1.075;缺员率在0~-25%划归为三档, 权重系数为1.05;缺员率在-25%以下划归为四档, 权重系数为1.025。
(2) 分档设置各单位核心人员占比权重系数
根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标准岗位序列》, 统计各基层单位核心岗位人员配置情况, 按照各单位核心岗位人员占比情况不同, 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占比为100%划归为一档, 权重系数为1.1;占比在80%~100%划归为二档, 权重系数为1.075;占比在70%~80%划归为三档, 权重系数为1.05;占比在70%以下划归为四档, 权重系数为1.025。
(3) 确定各单位薪酬分配最终权重系数
将上述两个权重系数加权平均, 计算出各基层单位的最终权重系数。
3.2 业绩结构化, 评选一线“绩优员工”
依托全员绩效管理基本框架, 全面完善了班组量化考评体系, 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班组、岗位, 按照简约、实用、有效原则, 制定班组绩效考评细则。在此基础上, 开展了季度一线“绩优员工”评选活动, 重点对工作业绩突出、综合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 按照不超过班组人数10%的比例, 在季度绩效考评等级为A的一线员工中择优评选。对获得“绩优员工”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绩优员工”的评选结果将记入员工个人档案, 并作为公司年度优秀员工评选的重要依据。
3.3 素质结构化, 设立一线员工“人才指数提升奖”
为了提高一线员工收入水平, 通过建立人才指数综合考评机制, 设立“人才指数提升奖”, 并进行一次性物质奖励, 激励一线员工主动学业务、学技术、比技能, 营造一线班组“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对通过提高个人学历、职称、技能进而提升“人才当量密度”的一线员工, 根据学历、职称、技能提高程度, 折算成相应的点值, 每提升0.1点一次性奖励500元;对获得科技攻关、典型经验、竞赛比武、普调考、QC小组活动奖项, 取得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申请专利的一线员工, 根据所获奖项级别、名次, 执业证书类型, 按照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4 结束语
通过实施“三维结构化”薪酬分配管理, 实现薪酬分配向一线员工、核心岗位、业绩优秀人员合理地倾斜, 促进了传统保障型薪酬制度向创新激励型薪酬制度的转变, 彰显了薪酬分配的激励约束作用。
(1) 坚定了员工扎根一线的思想意识
薪酬向一线倾斜, 资源向一线投入, 公司通过薪酬激励杠杆撬动了员工扎根一线、立足岗位的极大热情, 增强了青年员工留在一线、奉献一线的坚定信心。
(2) 调动了员工争先创优的比拼活力
用业绩说话, 用成效衡量, “绩优员工”的评选丰富了一线员工绩效管理的内涵, 改变了月度评价“轮流坐庄”的潜规则, 增强了“绩优员工”的说服力, 让业绩突出的一线员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建立起了一线员工向“优秀”看齐、争当“绩优员工”的比拼机制, 展现了一线员工队伍“两多两少”的良好精神风貌, 即:讲实干多了, 发牢骚少了;讲奉献多了, 提条件少了。良好的业绩比拼评选机制, 激发了广大一线员工争先创优的极大热情, 汇聚了公司争先发展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 枣庄供电公司电网建设提速加力、安全生产态势良好、经营管理持续加强、优质服务不断深化、员工队伍保持和谐稳定, 各项工作有序顺利推进。
(3) 激发了员工提升素质的内生动力
设立“人才指数提升奖”, 把一线员工素质提升与薪酬分配紧密挂钩, 职称评审、资格认证、专利创新激励由“隐性”变为“显性”, 成为一线员工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自觉行为, 彻底改变了“不情愿、有怨言”的消极现象, 公司人力资源发展、员工创新创效、人才支撑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滕兴乐.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7 (04X) .
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维结构分析 篇6
一、产业集群成长的生命周期与阶段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指集群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经历。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和外部环境变化决定其发展和演化的进程,不存在永远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国家或区域产业政策的调整、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的变化、集群内骨干企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集群网络的破坏等等都可能导致产业集群走向衰落或解体。产业集群呈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
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Tichy,1998)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1]。王缉慈(1988)、盖文启(2002)等人则以区域创新网络演进过程将集群划分为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长与巩固阶段、网络逐渐根植的高级阶段等三个阶段[2]。魏守华(2002)依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成长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阶段[3]。马建会(2004)将产业集群分为初期形成阶段、快速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4]。根据产业集群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实践,本文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成长曲线如图1所示。
产业集群的S型成长曲线类似于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其中的拐点具有特别的意义,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划分。在第一个拐点A之后,集群从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期,是整个生命周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当出现第二个拐点B时,集群成长已经趋于成熟,表现出最为强劲的竞争实力。拐点C表明集群进入衰退阶段,被其他集群所替代或者转型其他产业。虽然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都需要经历以上四个阶段,但是不同产业集群的生命期长短却有很大差异。有的集群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也有的集群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走向衰落。此外,不同产业集群经历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也并不相同,有的是萌芽期较长,有的是成长期或成熟期较长,有的经过成熟期后逐渐衰退,也有的在成长阶段还未进入成熟期就开始迅速衰退。因此,产业集群的演化往往较为复杂且非线性,其成长过程不一定走完所有阶段,而且在各阶段中的发展也可能多次反复,并非一蹴而就。
(二)产业集群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不同成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从集群内企业数量、经济规模、产业特色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二、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维结构框架
通过上述产业集群不同成长阶段主要特征的分析,可以将各阶段主要特征变量加以综合。如企业数量规模和经济总量规模主要反映了集群成长规模的变化,可以将二者综合为集群产业规模变量;产业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配套反映集群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情况,总体上可归结为产业结构变量;企业间联系、集群创新网络和根植性之间具有内在关系,反映集群内部相互联系的程度和大小,本质上由集群网络所决定,可以将三者综合为集群网络变量。由此,根据集群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集群网络这三个主要特征变量,建立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维结构框架,并按照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方式将其划分为八个区域,如图2所示。
每个区域既代表了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状态和水平,又代表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三个维度的发展程度和协调关系,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成熟度和竞争优势。区域Ⅰ靠近三个维度的最低点,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小,集群网络没有形成,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水平;区域Ⅱ属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完善,形成一定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但产业规模小,集群网络发育水平低;区域Ⅲ虽然形成一定的集群网络,但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都不甚理想;区域Ⅳ表现出较好的产业结构和集群网络,但产业规模偏小;区域Ⅴ属于产业规模较大,但产业结构不够成熟,集群网络水平较低;区域Ⅵ表现为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较成熟,但集群网络发育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很多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具有这样的特征;区域Ⅶ属于产业规模和集群网络较发达,但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和优化;区域Ⅷ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表现为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合理,产业规模效应明显,集群网络发育程度高,能够尽量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成熟阶段。
按照以上三维结构框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描述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
1.在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集群规模呈现出明显变化,无论是集群内企业数量规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还是集群总体经济规模都随着集群发展而不断扩大。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基本保持稳定而不再扩大,产出的经济指标有可能继续增长,但增长缓慢。集群进入衰落期,产业规模开始萎缩,直至集群消亡或者转型其他产业。
2.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包括产业链长短、主导特色产业的形成和配套支持产业的完善等方面内容。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特色是否鲜明是产业基地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大量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可以促使集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产业集群成长过程,同时也是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色逐步形成的过程。
3.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集群网络的形成过程。伴随着产业集群成长,企业间联系紧密,广泛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集群交易网络和创新网络,并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系统之中,进而形成并强化了集群的社会资本网络。
三、集群成长的三维结构分析与讨论
(一)产业规模与集群成长
集群成长过程伴随着集群产业规模的不断变化,根据上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划分,产业集群在不同成长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规模,即初始规模、成长规模、成熟规模和替代规模。在整个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产业规模与集群成长基本表现为同步关系,也呈现S曲线的变化趋势,即集群产业规模先从缓慢增长到迅速扩大,在达到成熟期后基本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当产业集群进入衰退期,大量企业外迁或破产,集群规模则开始下降。集群规模与集群成长还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集群的不断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扩大了产业规模;反之产业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集群规模效益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集群成长。
集群产业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但是,集群产业规模对集群效应存在一个极值点,当集群规模超越极值点时集群效应将迅速递减,这个极值点是集群规模对集群效应的极限约束[5]。集群规模之所以存在一个最大值,一是由于集群网络制约机制的较弱,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滋生,给集群企业带来处部不经济;二是由于产业集群的循环积累和自我强化机制,使集群网络逐渐丧失开放灵活的协同性和适应性,容易陷入僵化而形成锁定效应,阻碍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另外,随着集群成长和集群规模的扩大,产业集群区域往往表现出地价飞涨、基础设施不堪负重等“拥挤效应”,也会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当这种增加的成本大于企业在集群中所获得的集群效益时,则会导致部分企业离开集群地区,使产业集群的“向心力”变为“离心力”。
(二)产业结构与集群成长
产业结构与集群成长有密切关系,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是构建集群网络和发挥集群效应的前提,是产业集群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成熟度可由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二个方面来衡量,产业特色反映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地位,产业关联则反映集群相关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产业特色越突出,产业关联度越高,则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成熟度越高。利用二维平面坐标系统可以将集群的产业结构成熟度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图3所示。
其中Ⅰ区域表示集群既有突出的产业特色,又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是一种成熟的产业结构;Ⅱ区域表示集群产业特色虽然突出,但产业关联度不高,因此产业结构成熟度一般;Ⅲ区域产业关联度较高,但整个集群的产业特色并不突出,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因此产业结构成熟度一般;Ⅳ区域表示产业集群既没有突出的产业特色,也不存在较高的产业关联,是一种产业结构不够成熟的状态。只有主导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产业关联度高的集群,才更有利于建立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相关配套产业支持的合理产业结构,也才更有利于集群广泛和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集群网络,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以产业集群理论建立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产业园中,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园区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产业,盲目追求包括各种高新技术产业的庞大产业计划,似乎产业门类越多,产业结构越完善,这是一种误区。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机理来看,只有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相关产业的配套,建立密切的产业联系,才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共享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信息,形成特色品牌优势,从而构建集群的创新网络,获得集群效应。因此,缺乏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得并不理想,相反一些传统产业集群如浙江、广东等一些专业镇,由于产业特色突出,产业合作密切,则发展得比较成熟。
(三)集群网络与集群成长
经济学中关于网络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网络被称为“有组织的市场,可调整的企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网络对组织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网络对创新的影响以及集群网络与集群效应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定义的“集群网络”是指集群相关行为主体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过程中发生联系时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集群网络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网络活动和资源,三个要素分别构成网络的结点、联系和流。行为主体是集群网络的各个结点,包括集群内的企业、个人以及与集群有密切关系的政府、中介组织、科研和教育机构等;网络活动指构成网络结点的行为主体之间资源和信息等的交易、交流活动,包括正式的交易活动和非正式的社会交往,网络活动使结点和结点之间建立起网络联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各种物质资源,是行为主体间进行网络活动的客体,形成集群网络的各种流,如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集群网络的结构层次比较复杂。刘斌(2004)认为,对集群效应影响较大的网络包括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三个层次[6]。付新爽(2007)提出集群网络可以分为经济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资本网络[7]。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网络可分为交易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资本网络三个层次。交易网络是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及共享市场信息和技术而形成的相互联系。交易网络通常是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分工而形成的,包括各种由产业分工确定的分包和外包关系,网络主体主要是企业。交易网络在网络层次上处于表层,是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取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组织基础和源泉。创新网络是指由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以及其他各类中介组织之间相互建立的合作关系和信息网络,是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提高创新效率的核心和重要前提。社会资本网络是渗透于上述交易网络和创新网络,由集群内相关主体间关于集群的制度、规则、信任、价值观、文化一等系列认同关系所构成。社会资本作为交易网络和创新网络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的软性黏合剂,构成对这两种网络的深层次支持。
对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最重要的集群网络,是推动高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动力。而对于传统产业集群,交易网络和社会资本网络往往对促进集群成长更具有直接的意义。当集群进入衰退期,集群网络也同时逐渐瓦解,二者表现为基本同步的关系。
集群网络是发挥集群效应的核心和基础,伴随着集群成长过程不断形成和完善。首先,交易网络是企业获取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如果企业间不存在产业关联,没有建立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机制,也就没有形成交易网络,那么,就不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也无从谈起。其次,创新网络与知识和技术溢出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创新为知识溢出提供源头,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生了技术扩散;另一方面,各类传播和扩散的知识,在社会资本网络中交流、碰撞、集成,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再次,社会资本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集群内社会资本越丰富,基于信任和共同价值观念的行为主体之间联系越密切,也就越有利于知识溢出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集群网络决定了产业集群效应,是判断产业集群成熟度的重要因素。当前很多产业集群的效应不明显,主要问题就是集群网络没有形成和建立。
四、结论和启示
产业集群成长的内在动力是为了获取集群效应,内在动力与成长环境相互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不断成长,构成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机制。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集群成长过程中,集群规模、产业结构和集群网络构成产业集群成长的三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应该突出的产业特色,加强产业关联,以促进集群成长。集群规模演化与集群成长阶段基本同步,集群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和集群网络的形成,但集群规模存在极限约束。集群网络伴随集群成长逐步建立和形成,是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基础和核心。培育集群网络,重视集群网络建设,是集群成长的关键。近些年来,很多地方政府把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为此,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地方政府在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时,要注意集群成长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法规制度、产业政策、市场规则、各类中介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对于各种开发区、科技园,仅仅利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人为“创造”产业集群,但缺乏适合产业集群成长的环境,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集群效果。
2.要注重优化集群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对于通过“招商引资”新建的产业集群,要事先做好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定位,并根据集群的产业特色和产业链有选择地引入产业关联较强的企业;对于已经存在的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相互配套的支持性产业互相协调的产业格局。
3.积极扶持和培育产业集群网络。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促进集群交易网络,通过创新激励政策和创新机制建立集群创新网络,通过行业协会、加强本地联系、弘扬创业精神等促进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促进社会资本网络的形成。
4.根据产业集群成长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采取不同措施,调控集群规模,优化集群网络,防范集群风险,促进产业集群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Tichy G.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M].London,Pion Linited,1998:228-233.
[2]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
[3]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3):16-24.
[4]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7.
[5]李煜华,胡运权,孙凯.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J].研究与发展,2007,19(2):63-70.
[6]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92-93.
三维结构体系 篇7
随着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展开,水电站隧洞衬砌结构向着体形大型化,地质条件多样化,受力条件复杂化的方向发展[1]。衬砌自身的结构形式也日益复杂。如何分析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以及如何计算衬砌结构的配筋,使之同时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压力隧洞的传统计算方法[2,3]假定围岩及衬砌材料为连续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忽视了围岩及衬砌材料的非线性性质的不利影响,并且是将围岩与衬砌结构分开进行计算,从而导致隧洞混凝土衬砌厚度及配筋量偏大。因此,有必要对考虑隧洞围岩、衬砌联合承载及材料非线性情形下的衬砌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基于此,本文首先采用三维弹塑性损伤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复杂受力条件下衬砌结构进行计算,研究探讨了各工况下隧洞衬砌结构的受力特点;其次利用有限元插值应力场在衬砌截面上积分计算内力,基于内力结果在配筋截面上进行配筋计算,以保证衬砌配筋满足要求,并提出优化建议。
该方法基于三维有限元计算,综合考虑了初始地应力场,开挖卸荷,复杂地质条件及地下水位等多种因素,研究了衬砌结构的稳定特性,并直接由有限元结果插值进行配筋计算。为在工程实际中选择经济合理的衬砌形式以及提高隧洞运行的安全度提供依据。相较于传统衬砌结构设计评价方法更高效,精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衬砌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文对衬砌结构采用弹性模型进行计算;对围岩单元则采用弹塑性模型[4],屈服准则采用Ziekiewicz-Pande准则,以增量变塑性刚度法进行迭代计算[5]。
衬砌结构是在隧洞开挖完毕后施加上去的。为了反映隧洞开挖变形对衬砌作用的影响,可以洞室开挖释放的荷载:
改写成:
式中:σ0是开挖单元的初始地应力场,包括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γ为岩体容重;α为荷载分配系数。
衬砌结构施加前,作用于结构的荷载为
衬砌结构施加后,作用于结构的荷载为:
式中荷载分配系数α的取值与岩性、地应力和支护时机等因素相关,工程中一般靠经验确定[6]。因此,本文尝试给出一种确定取值的数值计算方法。
弹塑性有限元计算中,开挖后围岩单元的应力状态按下式可分为弹性和塑性,即:
式中:F为屈服函数;σ为开挖后的围岩应力;σ0为岩体的初始应力;Δσ为开挖引起的应力增量。当岩体开挖后,若围岩单元进入塑性状态,则一定存在一个临界应力状态,满足:
式中:β为单元的弹性系数。令p=1-β,p称为塑性系数,其大小反映了总应力增量Δσ 中塑性荷载的比例。由式(6)可以看出,初始地应力场下已屈服的岩体单元p=1;开挖后仍处于弹性的单元p=0。
根据式(6),采用Zienkiewicz-Pande屈服准则[7],通过一次开挖计算,令全部开挖释放荷载作用于围岩,求出所有围岩单元的塑性系数p;塑性系数p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围岩的承载条件,因此,式(2)中的荷载分配系数可根据洞室顶拱和边墙单元的塑性系数p分布按式(7)综合确定。
其中,η为支护时机滞后系数。视工程实际情况,对于自承能力较差的岩体,数值分析时可取用较小η值,使围岩单独承担的荷载减少;对于自承能力较强的围岩,数值分析时可适当放大η取值,使围岩承担部分塑性荷载。一般地,岩性越差,地应力越大,则η越小;反之,η越大。
洞室开挖荷载释放完毕后,再根据运行期引水隧洞的水位分布情况,计算隧洞衬砌受内、外水压力作用的受力特征。
2 衬砌结构的配筋计算
本文基于应力图形法,编制了地下洞室衬砌结构的配筋计算程序。并可以自动生成配筋截面:对于衬砌结构有限元模型,先生成模型的拓扑关系,即结点、单元线、单元面、单元间的相互包含关系;再对模型进行消隐,建立表面单元线表,这里定义表面单元面仅有一相关单元或相关单元仅有一衬砌单元,表面单元线包含在表面单元面中,以一平面截取表面单元线,生成内外轮廓交点,依序连接交点,即形成内外轮廓线,即可获得配筋截面。
2.1 应力修正与内力修正
由于有限元计算的特点,单元内部有应力均化现象,从而导致配筋截面上计算弯矩偏小。引入应力修正系数r。首先对结点应力作估值,可由与该结点相关的单元应力取平均值求得。分别计算单元应力及结点应力在问题域局部的极值,令其为σeij、σnij,取
这里‖ ‖ 表示应力张量的度量,取为应力不变量的函数。一般有r>1。将r与结点应力相乘即得修正结点应力。
有时沿配筋截面仅有少数几层单元,这可能导致计算弯矩偏小甚至方向相反。引入应变修正方法,假设在配筋截面方向上,应力依线性分布,设应力梯度为沿配筋截面应力的斜率,则应力梯度可由配筋截面两端点应变计算获得。假设配筋截面两端点沿所取投影方向正应变分别为ε1和ε2,则可得配筋截面上应力梯度为:
式中:L为配筋截面长度;L依结构形状和受力情况取值。
2.2 配筋截面的内力及配筋计算
单个截面的内力计算过程如下:
(1)设置应力插值点,取配筋截面分点作为插值点,份数与单元层数成比例,一般为其2倍或以上[8]。
(2)由上述插值方法计算各插值点应力,并根据上述应力修正方法对应力进行修正。
(3)由柯西公式σn=ninjσij计算各插值点沿某一方向正应力。通过数值积分计算配筋截面上内力,这里采用复合积分公式。依据沿配筋截面方向单元层数对截面上内力作修正[9,10]。
以一长圆筒为例。其内径r=5m,外径R=6m,受外压q1=0.5 MPa,内压q2=0.7 MPa,按弹性本构计算,则由解析解公式可得配筋截面上轴力N=500kN,弯矩N=16.56kN·m。建立该圆筒有限元模型,沿径向取5层单元,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图1左右分别为经由插值及数值积分所得的轴力及弯矩结果。可以看出,与解析解相比,轴力误差在4%以内,弯矩误差在6%以内。若考虑应力修正取应力张量度量为第一应力不变量可得应力修正系数为1.01,从而使结果更趋近于解析解。
截面上配筋参照《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57-2009)。如果截面上应力分布接近线性,按正截面承载力方法计算配筋;若偏离线性较大,按拉应力图形面积计算,即As=K T/fy,这里T取为拉应力面积,为钢筋强度设计值,K为承载力安全系数。裂缝宽度验算依据具体工程情况参照相应规范计算。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本文结合某水电站引水隧洞衬砌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电站装机容量2 400 MW。电站单机引用流量较大(Q=621.4m3/s),机组采用单管单机供水形式,对应4台机组。每条引水道由进口渐变段(矩形 → 圆形)、上平段(有压引水隧洞)、渐缩段(有压隧洞段→地下压力钢管段)、上弯段、斜井段、下弯段、下平段等组成。引水道进口底板高程1 575.00m,出口中心高程为1 494.80m。由于引水隧洞条数较多、洞径较大(最大开挖断面16.8m,居已建发电引水隧洞最大开挖直径的前茅)、相邻隧洞间的岩柱厚度较小(略大于一倍开挖洞径),且围岩地质条件较复杂,因而有必要对隧洞衬砌结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结构配筋计算以满足限裂要求。
3.2 计算参数及有限元模型
计算网格一共剖分了362 544个8节点空间等参单元,节点总数376 960个。由四条引水隧洞进口段始端建至有压段末端。有限元模型参见图2,根据引水隧洞地址剖面图,共划分了三类岩体单元。衬砌采用C25混凝土,衬砌结构参见图3。计算所取的岩体和衬砌参数见表1及表2。
模型X轴垂直于进水口段轴线方向,Y轴沿进水口段水的流向,Z轴与大地坐标重合,指向上为正,范围由1 433.6m高程至地表。边界条件为:底部全约束,四周法向约束,顶部不约束。
3.3 计算工况
本文以四条隧洞均过流为最不利工况展示衬砌受力及配筋成果。
(1)内水压力由正常蓄水位1 618m确定。水击压力,4号压力管道末端的最大水击压力值为36.8m,其余3个引水道的压力管道末端的水击压力值也按4号引水道取,为36.8m,水击压力分布按线性规律计算。
(2)外水压力由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线确定,水库蓄水后的地下水位线由渗流场分析求得[11,12]。根据计算所得的岩体渗流场节点水头,在衬砌结构上施加渗透体积力。
(3)计算使用自行编制的地下洞室三维有限元分析以及渗流分析程序。
3.4 计算结果分析
(1)衬砌应力及位移分布规律。进水口渐变段1-1以及上弯段2-2两段截面衬砌第三主应力分布规律参见图4及图5。两段典型截面变形示意图参见图6及图7。
受内水压力作用,隧洞典型断面第一主应力均为压应力,分布在-1.14~-0.19 MPa,应力矢量沿洞周径向。
断面第三主应力为拉应力,应力矢量沿洞周切向。1-1断面由于断面形式,四周拐角处出现应力集中,拉应力值达1.5MPa;2-2断面由于高程比1-1断面高程低,内水压力较大,断面各部位第三主应力量值均大于1-1断面第三主应力。4号洞由于洞径最大,洞周围岩参数较其他三条隧洞洞周围岩参数低,故而衬砌承担较多围岩荷载,断面各部位拉应力量值大于其他隧洞拉应力值,两侧腰部拉应力值达2.5 MPa。计算结果表明,渐缩段以及下游衬砌拉应力超出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应重点加强配筋。
1-1断面位移分布在0.2~0.7mm。2-2断面各部位位移值相对于1-1断面位移略大,分布在0.3~1.2mm。变形指向洞外,各断面底部位移大于隧洞顶部及两侧位移。其中圆形断面洞周变形较渐变段洞周变形均匀。
(2)隧洞衬砌配筋计算限于篇幅,本文展示4号隧洞1-1断面和2-2断面的截面内力以及配筋分布图,分布参见图8和图9。
1-1断面受截面形状影响,角点处弯矩与边上弯矩方向相反,由于内水压力,边上弯矩向内弯,近角点处弯矩向外弯。其余各断面弯矩基本向外。
各洞基本按小偏心受拉配筋,并利用裂缝宽度限值验算配筋率。按所处环境类别,取裂缝宽度限值为0.3mm,先由单宽配筋截面上内力进行配筋计算,结果表明:1-1断面按构造配筋,2-2断面裂缝宽度均未超出限值。若对于其他断面出现裂缝宽度超出限值,需对这些截面通过裂缝宽度验算求得配筋率。
4 结论
(1)考虑隧洞围岩、衬砌联合承载及材料非线性情形下对衬砌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为了反映隧洞开挖荷载对衬砌作用的影响,提出了“荷载分配系数”取值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为类似工程计算提供参考。
(2)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实现了地下洞室隧洞衬砌结构的配筋。采用应力图形法配筋,配筋截面自动生成,能适应各种截面形式,同时应力分析与配筋过程相对独立,具有较高的效率,对圆筒结构的验算表面,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3)采用应力修匀计算结点应力,再计算插值点应力。特别地,该方法对于网络稀疏的情况具有很好的精度。对某水电工程引水隧洞的计算实例表明,衬砌结构有限元分析以及配筋计算方法成果合理,可以用于实际工程的配筋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卞康,肖明,任祎.复杂调压井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115-117.
[2]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吕西林,金国芳,吴晓涵.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与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肖明.地下高压岔管洞室稳定及衬砌损伤开裂分析[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5,28(6):594-599.
[5]俞裕泰,肖明.大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7,6(1):47-56.
[6]肖明.地下洞室施工开挖三维动态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4):421-425.
[7]王勖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8]张雨霆,肖明,熊兆平.三维空间离散点数据场的插值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1(4):34-37.
[9]钱向东,任青文,赵引.一种高效的等参有限元逆变换算法Ξ[J].计算力学学报,1998,15:4.
[10]李春光,郑宏,葛修润,等.六面体单元等参逆变换的一种迭代解法[J].岩土力学,2004,25(7):1-050.
[11]张巍,肖明.地下工程复杂渗流场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2005,19(1):13-16.
某地铁车站主体结构三维数值计算 篇8
某地铁车站为中间站,地形较为平坦, 现地面高程约在6.72~7.60m,地貌类型属于长江低漫滩。车站标准段宽20m,底板埋深13.66m。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双层多跨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
1.1主体结构主要尺寸的拟定
主体结构主要尺寸的拟定如下:车站顶板厚7 0 0 m m,车站中板厚度为400mm,车站底板厚度为800mm,内衬墙厚度1200mm,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咬合桩,桩径1000mm。为满足结构抗浮的要求,车站底板下设置抗拔桩辅助抗浮。抗拔桩为直径1 0 0 0 m m的圆桩,桩长2 0 mㄢ
1.2工程材料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C30;
钢筋混凝土柱:C 5 0;
垫层:C 2 0;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S8ㄢ
2.计算说明
2.1
计算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进行,主体框架结构按作用在弹性地基上的等代框架结构进行计算,其地层的作用模拟为一系列弹簧。
2.2计算考虑的荷载:
结构自重、顶板上覆土重、站台人群荷载、地面活载、地铁列车荷载、侧壁水压力、土压力,水浮力以及基底抗力。在计算侧压力时,地下水位以下部分,粘性土按水土合算,砂性土按水土分算,使用阶段的土体侧压力按静止土压力计算。荷载组合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的规定及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确定。
2.3
计算过程中为了建模的方便,将抗拔桩按周长等效的原则简化成方桩进行处理。
2.4
按照《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混凝土的计算参数取值。
2.5
考虑使用阶段水浮力按100%进行计算分析;荷载按结构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组合,见图1.
2.6
安全系数的计算按照《铁路隧道设计规范》11.2.1和11.2.2办理。
2.7
计算中认为维护结构和内衬墙之间不传递剪力,只传递压力,在维护结构和内衬墙之间设置压杆单元进行模拟。
3、建模计算
计算范围为包括顶板和中板开孔的第8号柱子到第12号柱子断面之间的主体结构部分,在诱导缝处断开,纵向长度为3 6.4 8 m(图3).
3.1计算断面图
3.2建模
主体结构用solid45三维实体单元,底板与基础土层的作用用只受压力的杆单元link10模拟,用surf154表面效应单元施加桩上摩擦力。
3.3 网格划分
划分有限元网格后,共用116323个节点,103616个单元。
4、计算结果
4.1 断面的选取
由于计算结构模型对称、荷载对称,故本次计算结果的提取在纵向选择了五个较为典型的断面进行数据的提取,断面说明如下:
(1) 纵向第1断面在第10、11号柱子间,此断面的特点是,横截面没有柱子,没有抗拔桩,但有中板。
(2) 纵向第2断面在第11号柱子处,此断面的特点是,横截面既有中板又有柱子,底板处设置抗拔桩。
(3) 纵向第3断面位于第11号柱子和第1 2 号柱子之间,此断面的特点是中板中间跨在此处没有开孔,底板下设置抗拔桩。 (4) 纵向第4断面位于第11号柱子和第1 2 号柱子之间,此断面的特点是中板在此处没有开孔,底板处没有抗拔桩。
(5) 纵向第5断面位于第9号柱子和第10号柱子之间,此断面的特点是没有柱子,底板处设有抗拔桩。
4.2计算结论
(1)第一断面:
边墙的最大弯矩值为521 kN.m;底板的最大弯矩值为379 kN.m,即底板与柱子相交的地方;顶板的最大弯矩为419kN.m,在顶板与边墙相交的地方。
(2)第二断面:
边墙和顶板相交的地方弯矩值达到439 kN.m,但是安全系数为2.5;最危险的截面在柱子与顶板相交的节点处,安全系数只有0.4,受拉控制,弯矩值为870kN.m,要加强配筋;底板弯矩最大值在柱子与底板相交的节点处,弯矩值为450kN.m,受拉控制,安全系数为1.3;抗拔桩的上端受拉力作用,轴力为4 1 4 6k N,必须配筋。
(3)第三断面:
维护结构弯矩最大值为210kN.m,安全系数均较大,满足设计要求;顶板上安全系数最小值为0.9,即顶板与边墙相交的节点处,弯矩值为383kN.m;边墙和顶板相交的地方弯矩值达到471kN.m,受拉控制,安全系数为2.3;底板弯矩最大值在柱子与底板相交的节点处,弯矩值为440kN.m,受拉控制,安全系数为1.2;抗拔桩的上端受拉力作用,轴力为3863kN,必须配筋。
(4)第四断面:
维护结构弯矩最大值为146kN.m,安全系数均较大,满足设计要求;顶板上安全系数最小值为0.86,在顶板与边墙相交的节点处,弯矩值为386 kN.m;边墙和顶板相交的地方弯矩值达到481kN.m,受拉控制,安全系数为2.16;底板弯矩最大值在柱子与底板相交的节点处,弯矩值为446 kN.m,受拉控制,安全系数为1.1ㄢ
(5)第五断面:
三维结构体系 篇9
关键词:细胞 模型 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06-01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模型的构建。模型是人们为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子与细胞》54~55页)是运用物理模型的方法,以实物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对真核细胞三维结构的认识。这个物理模型的制作需要时间长、选择材料难、工作量大,下面将自己做法与大家交流。
1 制定“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及要求
真核细胞三维结构物理模型的制作科学性、艺术性要求高、需要时间长、工作量大、选择材料困难等,根据“三维目标”要求制定如下具体要求及评价标准。
构建真核细胞模型的评价标准。
完成时间:2011-09-25——2011-10-20。
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试验模型,或计算机三维动画模型,或绘真核细胞结构图,或下载显微摄像的细胞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上交作品,课代表评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展评,颁发奖品,表扬鼓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劳动多少合作态度自评等级,由组长负责同组讨论后为每位同学评定等级。
评级标准:
优秀,小组由组长负责制定完整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上交制作方案。选择材料恰当、实用、环保节能,作品大小比例适合,美观、大方、科学;作品具有创意,细胞各部分结构特点突出,便于观察,给大家有知识的享受,同时具有艺术家的享受,制作过程中能与同组同学积极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良好,有完整的设计方案,上交制作方案。选择材料恰当、实用、环保节能,作品大小比例适合,美观、大方、科学;细胞各部分结构特点突出,便于观察。组内同学能积极配合。
合格,上交制作方案,上交制作作品。大小比例不恰当,缺乏科学性。
不合格,没有制作方案,没有上交制作作品。
2 制作展示
2.1 将学生分组,选出组长
教师将全班学生随机5~6人分成一组,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
2.2 分配任务,制作模型
组长负责协调、分配工作任务、宏观设计、组装、交流信息、修改完善等任务。组长将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溶酶体、液泡(植物有)等工作,每个组员分配做一种或二種。任务分配后,组长负责,每个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结构、功能,初步设想,一起交流讨论,大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各自制作的模型,各自完成后,组长负责大家一起组装、讨论、修改、完善。
2.3 展示、交流、评价
各组模型做好后,生物科代表组织将全班的模型展示、交流、质疑、反思、评价,具体做法:每组选一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过程、材料选择、结构特点等,然后学生提问质疑,讲解人对提出的问题解答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课堂展示后,根据提出的意见,各组再修改模型,修改后将作品在教室展示一周,各组组长根据评价标准评定等级,最后由生物科代表、学习委员将各组评定等级统计,对各组做出最后评定等级,每个学生记一次过程性评价成绩。
3 学生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过程中的靓点
3.1 材料选择
将鲜鸡蛋煮熟后,按90度角切去鸡蛋四分之一,蛋壳为细胞模型,蛋膜为细胞膜、蛋黄为细胞核,用牙签将蛋黄戳孔表示核孔,用橡皮泥捏成各种细胞器,固定在切面上,显示出内部立体结构;用苹果果皮做细胞膜、果肉做细胞质;小皮球壁做细胞膜,乒乓球做细胞核,海带丝做内质网、腐竹做高尔基体;沙布做细胞膜、凉粉做细胞质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我没有想到的。
3.2 交流评价
各组讲解人介绍自己作品时,既有科学家的严谨致密,提问者有新闻记者的刁钻古怪,回答有外交家随机应变,又有小品演员的幽默风趣……,整个提问解答探讨过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答如流,生动活泼,和谐有序,学生沉浸在科学的殿堂,思绪在细胞的结构中飞扬。体现科学性的提问,如在制作过程中如何体现细胞各部分结构大小比例、位置;功能方面的问题皮球壁如何体现细胞膜的选择性、流动性;凉粉做细胞质如何体现流动性;你作品的制作材料将造成环境污染,你们如何处理,有的学生当作工艺品长期保存,有的对自己的作品材料分析,在一定时间内将会被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面对同学们咄咄逼人的低碳、节能提问,讲解人耐心的给大家算自己作品的成本价等等。学生在展示、交流、反思、评价中表现出的科学、自信、责任感令人惊讶。
3.3 学生收获体会
学生在制作报告中提到的收获体会普遍是:通过这次制作细胞模型,体验了制作过程的乐趣,更进一步掌握了细胞各组成结构及各种细胞器的显微结构与形态,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功能;通过活动,小组成员加深了感情,培养了合作交流、语言表达、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多方面感知和考虑问题的方法,能够从不足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仔细斟酌,不断完善,通过大家合作努力,做出了一个既科学又实在且成本低廉的模型,在活动中我们获益匪浅;制作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空间结构的认识,边做模型边考虑,更清楚地了解细胞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寻找符合要求的材料,更形象的联想到细胞器的作用,增强了动手动力,小组间的团结协作,对我们教育意义太大了;生物体是非常奥妙的,在动手做模型时才体会到快乐;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实践使我们记得更快、更牢,让人充实,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制作细胞模型还是很辛苦的,能体会到科学家工作的艰辛,我们应该尊重科学家;科学研究需要严谨性,但我们在严谨性的体现上做得不好,如无细胞质基质等缺点等等。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实事求是、享受到如此的成功、快乐是我没有想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生物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基于结构光亚像素提取的三维重建 篇10
光条的亚像素提取方法很多[3,4],像灰度阈值法、极值法和阈值法等常用方法非常简单,但是精度差,基于方向模板的方法采用几个方向模板来检测亚像素位置,具有最大法线方向增量的方向即为亚像素位置所在的方向。此方法具有很强的抗噪能力,但是计算复杂。图像中的光条可以认为是具有曲线结构特征的,大多数都采用Steger的曲线结构检测器[5]。该方法精确、鲁棒,但真实被测物往往有遮挡、阴影和表面的不连续性,导致了图像中有很多光条端点,Steger方法不能准确地检测光条端点的亚像素位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Steger曲线结构检测器与过零点检测[6]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结构光的亚像素位置,并采用连接算法按顺序连接每个光条上的亚像素点。
1 结构光成像系统
本文设计的双目结构光成像系统由一台LCD投影仪(SONY,CPJ-D500)、两台性能参数一致的摄像机构成,如图1所示。投影仪具有24位真彩色VGA/SVGA输出,输出信号分辨率可达800 X 600@60 Hz,并通过视频端口与PC机相连,由电脑控制投影仪投影编码结构光模板。在测量过程中,投影模板被投影到被测物上,被两台CCD摄像机(MINTRON,MTV-188IEX)采集到。摄像机采集图像的分辨率设为768×576像素。在PC机上采用大恒采集卡DH-CG410采集从摄像机获取图像,采集卡的S端子与摄像机的视频输出端相连,通过软件控制图像采集过程。
三维数据的获取如图2所示,摄像机与投影仪之间在xoz平面上构成三角关系。在提取了图像上的结构光光条上的点后,可根据摄像机与投影仪之间的几何关系计算相应的三维表面数据。从图像上一点(u,v)可以计算出直线op的方程。从在标定时求得的外部参数中可以获取摄像机与投影仪之间的距离l。在结构光标定时可以获得角度θ。直线op与结构光op′相交于点p。求解点p的函数可以简单表示如下:
由式(1)可知,改变亚像素点(u,v)就会改变重建的三维数据,因此为了实现三维数据的精确获取,结构光亚像素的精确提取是必不可少的。
2 结构光亚像素的提取
2.1 线结构光检测法
首先,采用线结构检测方法来检测亚像素值[4,5,6,7]。设一个像素点(x,y)的灰度值为f(x,y),光条的法向方向向量为n=[nx,ny]T,梯度为r=[rx,ry]T。在点(x,y),用Gaussian模板的偏微分与图像卷积就可以得到rx、ry、rxx、rxy和ryy;方向向量n可以通过计算Hessian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亚像素坐标灰度的泰勒多项式可以表示为:
2.2 过零点检测法
过零点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端点处的结构光提取问题,其步骤如下:
构造如下函数:
如果亚像素点(x,y)在光条的脊上,(nx,ny)与(rx,ry)正交,也就是说Q(x,y)=0。如果在一个像素点上的Q值为正,在该像素点相邻的另一个像素点上的Q值为负,则在这两个像素点的连线上必有一个亚像素点在光条的脊上,即这两点之间必定存在一个亚像素点(x,y)使得Q(x,y)=0[4]。然而,(nx,ny)有两个相反方向正交于光条曲,因此必须考虑(nx,ny)的方向。设(x0,y0)为一个像素点的坐标,(xi,yi)为该像素点的八邻域中的一个点。可以构造另一个函数
如果E(x,y)<0,即在点(x0,y0)和点(xi,yi)处Q(x,y)异号,即在这两点之间必定有一脊点,该脊点即可作为结构光的端点。
图3所示为应用Steger方法检测亚像素的过程。图3(a)为原始图像,对图3(a)中求得每个像素点的(nx,ny),采用Steger方法得到满足式(4)的偏移量,再得到每一点偏离该像素点中心位置的偏移量(tnx,tny),每个像素点上所得到的亚像素位置必须在该像素点上,并且把具有满足要求的偏移量所对应的像素点标识如图3(b)所示。对图3(b)中每个标识点,如果满足式(6),就在图3(b)中标识该点。从图3(b)端点处可以看出,用Steger方法得到多个像素宽度的端点,由于曲线在端点处失去了方向,Steger方法不能提取光条端点的亚像素坐标。而在图3(c)中,采用了过零点检测算法后得到了最多两个像素宽度光条,与图3(b)相比,光条在端点处变细,便于亚像素级结构光光条的重建。因此,在结构光提取过程中,可采用Steger检测器与过零点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端点问题,以达到很好的检测效果,提高三维测量精度。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中结构光亚象素的提取方法是否可提高三维数据获取的准确性,文中采用一个平板作为被测物。分别用本文方法与三角测量法获取了大约300,000个三维坐标点,再把这些三维坐标点拟合成平面,计算每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作为最小均方误差(LMS)。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出来的LMS为0.1009 mm,而采用如图2所示的光学三角测量法得到的LMS为0.1257 mm。详细计算结果见图4(a)。与光学三角测量法相比,本文采用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测量精度。PL与PR分别表示从左右摄像机获取的三维数据。
同时,从这些数据中取出一小块区域(大约1,500个点)显示如图4(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左右摄像机所获取的三维数据点吻合度相当好。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本系统实现三维测量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此外,以石膏头像作为被测物,采用本文方法获取了石膏头像表面上大约200,000个点的坐标,这些点云显示如图5所示,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本文方法的效果。
4 结论
在结构光测量系统中,影响三维测量精度的因素很多,如系统标定、投影点的提取等。本文着重分析了结构光光条亚像素提取的影响,并提出了Steger方法与过零点检测相结合的亚像素提取算法。这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结构光光条端点的亚像素提取问题。通过获取一平板表面的三维数据点,对比本文方法与三角测量法之间的误差,进而分析了数据点的精度,本文方法计算出来的LMS为0.1009 mm。对于有效视场深度在1 m的成像范围来说,本文提出的亚像素提取方法将大大提高三维数据重建精度。用石膏头像的三维重建实验更直观地说明了采用本文亚像素提取算法的效果。
摘要:将Steger曲线结构检测器与过零点检测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亚像素提取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图像处理,光学测量,亚像素提取,结构光,三维重建
参考文献
[1]Blais,F.Review of20years of range sensor development[J].Electron Imaging,2004,13(1):231-243.
[2]Zhang L,Curless B,Seitz S M.Rapid shape acquisition using color structured light and multi-pass dynamic programming[C].in:Proc.1st Int.Symp.on3D Data Processing,Visualization,and Transmission.2002,24-36.
[3]Amor,B.B.,Ardabilian,M.,and Chen,L.3D face modeling based on structured-light assisted stereo sensor[C].in:Proc.13th Int.Conf.on Image Analysis and Processing.2005,p.842-849.
[4]陶立,孙长库,何丽,等.基于结构光扫描的彩色三维信息测量技术[J].光电子-激光,2006,17(1):111-114.
[5]Steger,C.An unbiased detector of curvilinear structures[J].IEEE Trans.Pattern Anal.Mach.Intell,1998,20(2):113-125.
[6]郝丽俊,程胜,杨荣骞,等.投影结构光空间位置和形状的标定方法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7,7(18):816-819.
【三维结构体系】推荐阅读:
三维结构重建10-27
三维结构管理11-16
结构光三维测量05-24
三维组织结构09-26
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09-28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报告05-17
三维地质断层结构模型的构建技术及方法06-21
三维电极体系05-14
三维电极体系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数学模型06-08
知识结构体系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