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文化

2024-12-06

印章文化(共10篇)

印章文化 篇1

一、引言

在印章石文化已经融入经济市场的当下, 鉴赏和收藏印章石艺术品已成为当今文明社会的高尚雅好。印章石文化, 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 从古至今以来, 被文人墨客和收藏家视为文房珍宝。中国的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和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章名石”。从古至今, 赏石文化也有着三四千年的历史, 中国人的赏石文化传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正因如此, 故事诸多世人文士拟石笔人, 相石绘影, 心石交流, 感情至深。而在现在, 印章石文化因被众人所追捧, 因此印章石已经从原来书法、绘画的附庸品, 成功的转变成为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的艺术品。

二、印章石文化——方寸之间有大美

印石又称图章石, 是指质地脂润, 硬度较低, 易于镌刻、制作印玺的玉石。说起早期的印章石文化, 那就要追溯到元代以前, 古代的人们多以金属和玉石作为制作印章的选料, 但是由于这些材料质地刚硬, 不易篆刻, 这无疑对印章艺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造成了限制。产于福建的寿山石, 浙江的昌化石、内蒙的巴林石、浙江的青田石, 因为石质的温润细腻, 莹洁如玉, 色彩明艳, 而更能让后来的工巧匠和文人墨客所燃起宠爱之心。

寿山石, 产于福建福州, 有着最少1500年的历史, 享有着“中华瑰宝”的美誉。它以洁净如玉, 质地温润, 柔而易攻, 兼备实用、观赏和收藏等多种功能的特色, 不但博得篆刻家的赞誉, 也为收藏家广为垂爱。寿山石的根据不用的山脉种类多达100多种, 一般我们将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上坑。田坑里最著名的要属田黄石, 在古代就有着一两田黄三两金的传言, 由此显出田黄石的价值贵比黄金。寿山石中的水坑因为常年侵泡于地下水之中, 因此水坑的矿石大多光泽度极高, 而且多呈冻地透明状。山坑中的芙蓉石有着“国石之母”的美誉, 更是深得古代帝王将相的宠爱, 它因为颜色的明艳和胜似婴儿的肌肤的质地, 也是具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在寿山石中。最为盛名的有, 田黄石和芙蓉石都被誉为“印石三宝”之一。

青田石, 产于浙江青田县, 有着“石中君子”的美称。关于青田石, 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 一块五彩遗石是女娲娘娘用来补天所剩下, 因自愧派不上用场, 于是自动向娲皇请缨到下界, 后来五彩遗石下凡的地方就是青田县, 这块五彩遗石也因此被称为青田石。而历史记载, 早期的青田石被用于印章石, 是始于明代, 大量的青田石被运往南京作为女性的首饰之用, 就被当时明朝两任两京国子监博士的文彭发现, 购买回家进行刻印。文彭在其父文征明的影响之下, 尤为喜欢制印, 自从他发现了青田石以后制作了大量的印石。这才使得青田石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石头成为印材主角, 从而被广泛的应用。青田石有着开发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从古至今认可度颇高而著称, 它的石质如玉, 映照如灯辉, 它本山的高雅, 细润的自然品格, 正可谓“石中君子, 魅力天成”青田石以其高雅、清淡、莹洁著称, 清刚易镌的青田石多为青色, 也有黄、白、蓝、绿、黑、红等多种颜色。青田石中的名贵品种首推灯光冻, 其次蓝花青田、封门青、竹叶青、芥菜绿、金玉冻、黄金耀、封门三彩、夹板冻、紫檀花冻等。

巴林石, 早在800年前被发现于内蒙古的巴林右旗, 在当时被制作成生活用具, 所以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因为其石质细润, 通灵清亮, 质地明洁, 光彩灿烂, 在1978年被正式命名为巴林石。巴林石主要分为福黄石、鸡血石、彩石、冻石、图案石五大类, 其中巴林福黄石是最为稀有罕见的品种, 其质透地明而柔和, 坚而不脆, 色泽纯黄无瑕, 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巴林石中鸡血石也是比较名贵的品种之一, 巴林的鸡血石和昌化的鸡血石有着较大的不同, 巴林的鸡血石多为冻地, 而且血色较为红亮明艳, 更让人爱不释手, 因此有“草原瑰宝”之美誉。

昌化石, 产于浙江临安昌化镇, 被开采始于战国时期, 被当时制作成配饰和印章, 因此昌化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被称为“国之瑰宝“。昌化石的石质半透明, 而且多沙, 比其他三种印章石硬度较高, 手感上没那么细腻。昌化石细分大概有100多个品种, 因此颜色多样而光泽度高, 有白、黑、红、黄、灰等各种颜色。提起昌化石, 最为珍贵的那就要属众所周知的昌化鸡血石, 因为它以品质瑰玮, 艳压群芳, 被誉为“印石三宝”之一, 当然昌化鸡血石从古至今也是各位收藏家的心爱之物。昌化鸡血石与巴林鸡血石从颜色、透明度、光泽度、硬度都有一定的区别。昌化石中的昌化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等, 均为昌化石中的名贵品种。

三、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石头也疯狂

近些年来,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 中国的收藏市场的革新, 使其逐渐步入成熟和稳定, 作为中华文化四绝之一的印章石文化, 从“藏入深阁”到现在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它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品价格和市场潜力。很多人独居慧眼的看出中国印章石的商业价值不可限量, 让收藏印章石成为很多收场爱好者和成功人士所青睐和追捧, 从而成为一种中国经济市场上的商业新时尚。

随着“四大国石”市场价值的飞快增涨, 人们对于印章石的商业价值的认识也在逐渐的觉醒, 因此印章石行业的从业者也从原来的几万人增加到现在的几百万人, 这也从而也推进了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印章石从最开始的开采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寻找矿藏的脉络, 由于机械开采出来原石大多裂隙很多造成成品率低, 所以印章石的开采一般还是采用这人工开采, 因此在印章石的原产有着一群专为开采石头而生的人群。之后开采过后的原石, 就需要经过雕刻师傅之手创意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也因为现在大师级的雕刻师所雕刻出来的作品价格看涨, 因此现在大量涌入来学习印章石雕刻的学徒也越来越多。雕刻出来的印章石作品, 会被商家在城市里的古玩店或者在网上商城上或者专门印章石的交易场所进行销售。这样一来不仅将印章石从原产地销售到全国, 从而拉倒就全国几百万的就业机会, 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因为印章石矿产本身具有的珍稀性和不可再生性, 以及它传承着文化和历史价值, 以及商业价值, 因此被大众参与越来越多, 人们转变了收藏观念, 不再拘泥于把玩和欣赏, 也受到了很多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的青睐, 从而使得很多企业进军印章石行业, 收藏了大量的近现代艺术品雕刻大师的作品, 将这些高端的印章石收藏于个人典藏馆。另外还有一些拍卖公司, 展开了印章的专场拍卖业务, 从而为一些印章石的爱好人群推行了市场上的回购和拍卖业务, 拍卖公司也会将一些在外海的印章石回流到国内市场, 这些拍卖公司也将印章石的商业价值推向了市场的尖端。还有一些协会将印章石行业打造成为一条龙的业务, 从开采、雕刻、销售、收藏、文化研究于一体的行业产业链, 让印章石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方兴未艾。由于近年来印章市场年年走高的行情, 印章石收藏也成为一些投资者保值、增值得方式。这也从而体现了印章石文化在经济市场上的商业价值。

印章石文化从古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底蕴, 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有”, 来表达美石无言赞的寓意。我国的“四大印章名石”历经多个朝代的洗礼和繁华蜕变, 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现在文化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一路上涨和印章石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也让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展现的淋漓尽致。

摘要:在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变革的今天, 艺术品已经成功的融入了其商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 而我国的印章石文化一直在我国艺术品中的石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印章石文化以品种繁多, 颜色绚丽, 千姿百态而著称。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和巴林石为我国四大印章名石。本文对我国四大印章石文化的主要种类和产地进行了概述, 并且从经济金融学的角度, 在分析印章石文化在当代经济市场的独树一帜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印章石文化,商业价值,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野, 施光海, 何明跃.中国印章石资源的分布与特点及其展望.资源与产业, 2012.

[2]朱国梁.中国印章石市场“观复”思考.企业研究, 2011.

[3]百度文库.四大印章石.www.baidu.com.

说说印章创作 篇2

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思维,艺术家独立的创作个性必然要给艺术思维活动以内在的影响,并通过艺术思维活动而得到鲜明的展现。卡西尔在《人论》中曾引用过这样一个创作实例:“画家路德维奇·李希特在他的自传中谈到他年轻时在蒂沃利和三个朋友打算画一幅相同的风景的情形。他们都坚持不背离自然,尽可能精确地复写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然而结果是画出了四幅完全不同的画,彼此之间的差别正像这些艺术家的个性一样。从这个经验中他得出结论说,没有客观眼光这样的东西,而且形式和色彩总是根据个人的气质来领悟。”这也就是说艺术感知的不同,自然会使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印记。更何况各不相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感受,经过艺术家独具个性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滤与升华,怎么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呢?

我们都知道,艺术思维不等同于形象思维,在艺术思维中还包括极为重要的灵感、直觉、顿悟等,对于以追求新颖和独创为宗旨的艺术创作来说,灵感、直觉、顿悟的出现,标志着创造力的产生,独特艺术境界的诞生就会成为现实。具有自己鲜明创作个性的艺术家,不仅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艺术思维类型,更有着与此相应的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个性是优秀艺术家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现出来的鲜明特征。譬如,同样刻一部《心经》,黄牧甫刻过,方介堪刻过,笔者不揣简陋地也曾刻过。若将三部印谱放在一起,我想大家一眼就会分辨出各自是谁所刻。这就是创作个性和艺术思维的差异所致。笼统地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格不同。

说到风格,其实一个人一生中会发生多次变化,因为人的感受会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像余光中就在他的那首非常出名的《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同样是乡愁,感受却不同,那么艺术风格的变化,应该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然而我们知道,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不少艺术家在成名以后,由于受各种因素(主观的或客观的)制约,不愿或不能摆脱自己创作的老路、窠臼。我们说,艺术家一旦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诚然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以使作品显得更加内蕴丰富、深刻,而不致于轻飘、浮浅;但是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获得新颖独特的情感体验,不利于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深化或改变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创作到了一定程度,要避开别人并不困难,要突破自我却并不那么容易。小说家王蒙曾说过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他说:“那些所谓非常有风格即一眼能看出风格的作家艺术家,如果不能突破自己的风格而被风格所囿,如果其风格本身就相当狭窄,创作量越来就越被人一览无遗,越暴露自己的艰窘贫乏。”这对那些想以创作数量取胜,却又不注重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的艺术家来说,真可谓当头棒喝。

所以我觉得,为了不致于使自己也陷入到上述的窘境,应该首先要不断深入传统,吃透传统。有朋友说我的印风、书风好象一直在变,跟我学很困难。我想说的是:第一,不要学我,要学传统,传统是最有营养的母乳;第二,我基本上还是沿着典雅一路在走;第三,书、画、印我都努力保持相对稳定统一的基调,三者之间有序地探索发展;第四,我觉得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是丰富性和独创性、稳定性和新异性的统一。以上四点,一言以蔽之,曰学传统。

犹记得少年时代学习刻印时,我用的大多是浙江青田石,那是因为青田石石性较稳加上价格便宜之故。后来,待我长大在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时候,找我刻印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如今想想,当时都是些对印章艺术一知半解的且找我刻印可以图个方便的人,送来的印材自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印象最深的是有位我的小学同学,他的家里素有收藏。一次,他拿来一方已经磨去印面,边款却赫然在目的寿山石印章,他根本不知道这刻有“叔盖”的穷款,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钱松!他告诉我,为了省我的事,他事先已把印面磨平抛光……。天哪,此岂不是暴殄天物!然而尽管这样,待我把印章刻成后,这方老芙蓉印章的细腻温润的刀感,却给我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这是我从未体味过的刀笔意趣和欢愉感受。打这以后,我便更加留意起这寿山石中的芙蓉石来。

……一晃几十年过去。为迎接国庆六十周年和举世瞩目的世博会的到来,2008年岁冬,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东方出版中心的嘱托,我正式着手《中华民族印谱》的创作准备。长期以来,我所采用的篆刻印材,竟然大多是寿山石一类。因此,在刻制《中华民族印谱》时,我当然也会考虑运用这些让自己得心应手的石材。好在长久以来,我原本就积累了不少,所以就有了宽绰的选择余地。如今,读者们所看到的这一部由五十七方各式印石组成的《中华民族印谱》,大抵都来自色彩丰富的福建寿山石系。

印章文化 篇3

首先,公司印章法律属性具有人格物特性。玛格丽特·简·拉丁于其《财产与人格》一文最早提出人格物的构件:1.人格物系人格的实体化2.人格物灭失的损失无法用市价补偿3.人格物具有强烈个人特征。我国人格物规定见诸《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四条,目的系维护自然人人格利益。但公司印章亦具人格物特性,可从物权法、公司法等规定分析得出。

其一,物权法角度看,公司印章的取得、消火、变化与公司人格的取得、消灭、变化具有同一性,而且印章刻有的单位名称和备案制度使其具有强烈个人性特征,均与人格物的特征性相吻合。如2005年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印章的注销公司人格消灭有同一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21、22、32条规定,公司印章随着公司人格消灭被一同收缴毁灭;《企业破产法》第15条规定,破产程序中,必须由法定代表人或法院认可的人员持有印章,而非企业自行决定。其二从公司法角度看,盖章可代表公司主要对外经营行为:(1)盖章行为可以代表公司订立合同,如《合同法》第32条。(2)盖章行为可代表公司对外担保,如《担保法解释》第22条。(3)盖章行为可以代表公司为投资借贷,如《公司法》第32、129、156条。所以公司印章丢失、被他人冒用或者毁灭,易给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与人格物损毁灭失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巨大具有相似性。

其次,由于公司印章符合了一般人格物的特征,所以对相关印章纠纷也可做人格物理论解决。其一,印章所有权纠纷。司法实践中,普遍处理办法是在查明印章被未经授权的权利人持有后,判决占有人返还公司印章。但对谁为合法印章持有人尚有争议。笔者较为赞同:公司印章持有由公司股东依照程序作出决议。因公司印章具有人格物属性,内部人易利用印章损害公司人格利益,故不应随意将其归属于某一特定人员。较符合法人意思形成的解决方法是,由公司根据内部程序决议决定印章持有者。其二,印章侵权纠纷。按公司印章的人格物理论,对于公司印章的侵权实质侵害两个权益:印章的所有权和公司人格利益。前者可由返还原物请求权进行救济。但对后者,虽然我国法律中不承认对公司人格利益的特别保护,但这只是个政策考量的问题,故可考虑将1988年《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27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对不返还印章的债务人进行的罚款视为对公司人格利益受侵害后的惩罚。其三,印章外部效力纠纷,即印章对公司之外人是否发生效力,典型冲突在于印章与签字的效力之争,笔者赞同法定代表人的签名证明力高于印章的证明力。因为印章被他人盗印时,善意第三人无法从形式上去辨认公章的真伪。盖因印章作为人格物,具有与持有人人身相分离的、被他人占有的可能,印章被盗用乃公司身份被盗用,善意第三人从表面无从查证真实公章背后的身份盗用。相反,法定代表人签字被仿造时,第三人仍具辨认签字真实性之可能。故印章效力应减低。此于德国法和法国法中亦类似,德国法重视签名,认为书面形式的法律保护最弱,因满足书面形式要求最为容易法国法中,因之法定代表人的签名不易被盗用,而只认可法定代表人签名。故笔者认为,加盖印章的文书足以推定为公司的意思表示,且其推定的效力低于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推定效力。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建立完善作为人格物的公司印章法律制度,建议:(一)构建法人人格物的构成要件,诸如营业执照、印章、会计账簿和名册等均应视为法人人格物。(二)在返还公司证照的纠纷中,对于人格利益的侵害,可将1988年《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27条人民法院罚款视为公司人格利益的经济补偿。(三)在印章被盗印而产生的表见代理行为纠纷中,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印章的形式证明力可推定盖印的真实性,并增加对于滥用人格物而导致的财产损失之损害赔偿请求权。

参考文献

[1]Radin,Margaret Jane:Property and Personhood,Stanford Law Review,Vol.34,Issue 5(May 1982),pp.957-1016 34 Stan.L.Rev.957(1981-1982)

[2]杨国清诉马百祥等要求确认董事会决议无效案.载《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7年商事审判案例卷)》,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9页

[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51-264页

楚默谈印章 篇4

20世纪30年代,古董家黄浚在其《邺中片羽》中首次著录了三枚安阳殷墟出土的铜玺,这被考古学家认定为最早的玺印。1992年李学勤先生发表了《玺印的起源》一文,认为这三枚铜玺为“商代古玺”。过去一般印学家都把古玺印的时间上限划在战国,经李学勤先生的考证,古玺印的时间上限提前到了商代。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玺印,确实源远流长。现在这三枚古玺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编过一本《古玺汇编》,收录5708钮古玺印。先秦古玺一般都是战国时期的,其印面文字可以识读。但这三枚商代古玺,印面并不是可以识的字。虽然,李学勤先生将一枚“亚”字形玺印释为“亚罗方”,但许多学者则认为是一种氏族图腾或族微。那么,这枚古玺印是作什么用的呢?有人认为,这是商代晚期用于烙印奴隶脸面用的,或用于抑压陶模做为同一家族的标记。也有人认为,商玺是氏族首领随身佩带的族微,用以表示身份和权威。这两种说法部有一定的道理。

印章的主要功能,在先秦以前,主要是示信。“印者,信也”。用它作为人与人交接上的信用的保证。像上面说的,将印烙在奴隶的脸面上,实际就是表示一种可信的印记。“古代使用印章,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蘸上印色,捺在纸上。因为那时人们封存物体或递存物件,如果单用绳子扎住,就难防被别人拆动,所以在绳结上封一泥块,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别人就不能拆动它。这种封物的泥块,名叫‘封泥。最初是封存财物需用玺印的封口,后来递文书(当时的文书是写在竹筒竹简上的)也用玺印封口。”

先秦时期的印章更多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但也大多是这种示信功能在社会生活各种领域的辐射。例如《周礼》中说:“凡通货,以玺节出入之。”郑玄注:“玺节,印章,如今斗检封矣。使人执之以通商出货贿者,王之司市也;以内货贿者,邦国之司市也。”沙孟海先生认为玺印除了主要用于封泥外,还有六七种用途。如手工业者在其所制造器物上的记名;器物品称的图记;战国时楚国金币上钤玺印;专做佩带用;生前用印,死时殉葬;烙马等。其他如:印章也与军事有关;印章是权力的器物化;在发递传送书信中的昭信作用等等。

隋唐宋印章艺术 篇5

由于纸的普遍使用,这一时期的印章,以印于纸上的钤朱方式而有别于传统的封泥方式。“封泥”(亦称“泥封”)是作为象征、凭信而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隋唐以前,书写用纸尚未普遍使用,往来信函大多写于竹、木简上。这些竹、木简积聚成文,世称“简牍”。为防私拆,常于往来简牍、物件的结扎处系以软泥,并置于木槽中,再加盖印章。软泥干后坚硬不易损坏,“封泥”由此形成并得以传世。因此,虽然封泥不是印章,却是同一时代印风的忠实印记。

隋官印在形制、印篆、称谓、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异于汉以来的官印。此时的官印,称“印”不称“章”,方形,铜质,尺寸约在5.3cm~5.6cm之间。印篆为阳文篆书,以便蘸印色盖于纸上(钤朱);而且不由职官们各自携带,而是由专职部门或专人管理。目前考古发现的隋官印印文均为官署名。

唐初的印制承传隋制。至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武后因恶“玺”“死”谐音,将“传国玺”之外的其余八玺全部重新镌刻,改称“宝”。中宗即位(公元705年)后,又改称“玺”。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又将“玺”复称为“宝”。不仅如此,唐玉玺的尺寸还在隋玉玺之上进一步加大。但是,唐官印称谓仍沿隋制,称“印”。不足四字的官署印加“之”字,称“之印”;足四字者,或加“之”字,或不加。其镌刻方式有铸造、刻凿、焊接三种工艺。焊接的方法是用小铜条绕做印文,直接焊于印面———这种工艺首见并流行于唐代,亦称“条带印”“蟠条印”。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专门用于贮藏官印的印盒。这些不同的特征,既是对隋官印的继承,也是对隋官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唐代的官印印文较为疏朗,多屈曲盘绕,与隋朝的官印属同一印系。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公私图籍、书画鉴藏用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第三《叙古今公私印记》记载有“‘贞’‘观’”“开元”“翰林之印”“弘文之印”“元和之印”“彭城侯书画印”“鄴侯图书刻章”“永存珍秘”“周昉”“褚氏书印”等诸多公私鉴藏印记。这些鉴藏印,有的至今依然可以在存世的法书名画中见到,对古代书画的鉴定具有重大意义。

隋唐官印印式的转换是缘于纸的普遍使用,由此带来印章尺寸的变化和使用功能的转变。但是,隋唐私印及公私鉴藏用印并不与官印的变化同步。唐代的私印依旧沿用秦汉以来的白文印传统,而且还出现了文人使用的“斋堂馆阁印”。

宋初玉玺的材质虽沿袭传统的玉质,尺寸也与唐宝相仿,但钮式已从传统的螭虎钮改为盘龙钮。这一变化,影响了宋以后历代玉玺的钮式。

宋官印以印面尺寸、材质、称谓来体现职官秩级的差别。北宋秩级较高的官印一般用铜质,根据秩级高低分涂金与否,至少分有六个等级;印钮为橛钮。木印用于秩级较低的职官。又有称印为“记”“朱记”者,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使用。“记”“朱记”一般略呈长方,印面边长合今制5cm~6cm左右。

宋官印镌铸部门设有专门篆写印文的篆文官,又采用“叠篆”这种隋唐以来开始用于官印的印篆,易于调整印面的分朱布白。由此,宋官印的印篆整体上较隋唐官印来得整饬茂密,笔画以圆转盘曲为主。同时,由于采用铸造的工艺,印篆的笔画较多粘连,字口较深,这一特征往往成为鉴定宋印的依据。两宋官印的印篆总体看较为统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多粘连勾接,印篆虽整饬工致,但印文重叠密布。相较之下,北宋官印的印篆较为整饬茂密,南宋官印的印篆相对疏朗支离。

自制印章 篇6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 除了我们自己提前准备的飞机, 蝴蝶和五角星, 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很多美丽的图片, 其中有一幅山水画吸引了我, 美丽的风景倒映在水中与原来的山山水水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水面像镜子一样神奇.

回到家我照镜子的时候发现, 我抬起左手的时候, 镜子里的我居然是右手, 更神奇的是镜子里的我衣服上的标志不一样了, 我把标志贴近了镜子, 发现它们完全重合了.这时候, 我突然想到了爸爸的印章, 印章上的字像镜子里的那些字一样奇怪.于是, 我把爸爸的印章拿出来对着镜子, 镜子里竟然呈现着爸爸的名字, 我把印章靠近镜子, 它们居然也可以完全重合.难道我手中的印章跟镜子里的印章成轴对称?为了印证这个原理, 我拿出一张纸, 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对着镜子, 我又拿出橡皮泥, 按照镜子里的字顺刻在了橡皮泥上, 奇怪的字迹出现了, 我拿出印泥, 蘸了一下, 轻轻按在纸张上, 果然出现了我的名字. 我惊呼:“镜子太神奇了.”通过探究, 我发现镜子里的物品与现实是对称的, 这就是轴对称, 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老师说, 学数学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好好地应用, 无论是生产、生活, 还是衣食住行都少不了它, 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 将它实实在在地用在我的生活中.

最后, 愿你能借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 努力学习数学, 未来的世界等待你去建设, 科学的高峰等待你去攀登!

清明·印章 篇7

我们一家人像往常一般烧元宝、拜祖宗,而我却对这进行了十几年的习俗有点漫不经心。奶奶在一旁催促我:“甜甜,多磕几个头!请祖宗们保佑你上大学!”我面无表情地又磕了几个头。说实话,我真不明白清明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不明白清明节的感情色彩应该是怎样的。在我眼中,它只是个仪式,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它在我心中的分量越来越轻。

拜完了以后,我继续漫不经心地站到了一边。

这时,86岁的太奶奶拄着拐杖走到了供桌前,她显得有些激动,眼睛红红的,对着太爷爷的牌位说:“老头子,你的章,我找到了!”太奶奶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一边掏出一个金黄色的东西,“这个木头章,可是你最喜欢的啊……”

我盯着太奶奶手里的那个小东西,眼睛越来越亮。按奶奶的说法,这竟是一枚比她自己还要老的印章!于是,我跑过去从太奶奶手中拿过这古董欣赏,最后终于忍不住向太奶奶要了下来。我说:“太奶奶,您把它交给我保管吧,等我长大了,我拿给我的孩子看,告诉他,这个可是你太太爷爷的章哦!”是呵,这是我从未谋面的太爷爷的章,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在心里升腾起来!

我仔细端详着章身,木制的印章只有我的半个中指长,通身被涂成金黄色,章身顶部钻了一个洞,章底“陆文根”三个字被磨得光滑平整,周围凹陷部分是朱红色,好像在印泥上被按过了无数次。太奶奶说,这章是太爷爷自己刻的。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令太奶奶至今念叨起来眼睛都红红的人端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专注刻章的模样。以往,我只看过太爷爷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他戴着眼镜,眉目清秀。触摸着这枚印章,我第一次感觉到太爷爷是真实活过的人,也第一次感觉到那些遥远的祖宗们也都是真实活过的。

后来,每当我把玩这枚印章时,就会想起太爷爷也曾经这样把玩过它。这个印章经过他的手,现在到了我的手上,将来又会经过我的手,到我后代的手上。一枚小小的印章,却有着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它让我明白了清明的意义。

古代印章艺术鉴赏 篇8

1.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 最古老的是甲骨文、钟鼎文、刻石等。玺印: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 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的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后秦始皇统一中国, 印章范围扩大, 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艺术, 明清以来, 对古代印章的收藏与研究一直是金石学中自成体系的热门[3]。

2. 印章的历史及种类

2.1 战国古玺印

战国时期, 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传世的古代玺印, 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官玺的印文内容除“司马”、“司徒”等名称外, 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朱文古玺大多加边栏, 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 文字有铸有凿。

2.2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之间流行的印章, 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 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 印面常有田字格, 以正方为多, 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 呈长方形, 作日字格, 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 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 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2.3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 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 文字较多, 用刀如刻如凿, 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 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 官印尺寸稍大, 文字凿款比较草率, 官印未见铸印。

2.4 隋唐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 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 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 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 (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 故有此名, 并不一定要九迭, 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 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 清代官印满文, 汉文两体兼用, 同刻于一印之中。而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 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2.5 明清民国印章

明代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 末不出锋”, 乃“篆书正宗也”。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 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此外, 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 直钮, 方一寸七分, 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 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 皆银印虎钮, 方三寸三分, 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 铜印直钮, 这类印比重最大。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 加高到8厘米左右, 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两宋之时, 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一个概数, 极言其多, 不一定确有九叠, 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 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 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 九叠文不太兴盛, 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 等等。

3. 印章的鉴赏

印章的内容很广, 特征也各异。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鉴赏印章文字, 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 如书法、章法、刀法, 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 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3.1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 书法是写字的艺术, 对于鉴赏者来说, 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有点陌生, 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 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的, 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 但探其本源, 总有形的影迹可循, 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3.2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 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 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 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饶有情趣, 这样才可供鉴赏、玩味。

3.3 刀法

印章上使用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

3.3.1 冲刀

冲刀行进爽快, 一泻千里, 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 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

3.3.2 切刀

切刀则行进较慢, 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 一步一个脚印, 犹如书法中的涩笔, 能表现出遒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

有时冲刀和切刀这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 效果更佳。

3.4 情趣和意味

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 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 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 往往能出奇制胜, 饶有情趣和意味[4]。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 也会觉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3.5 边款的鉴赏

边款, 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 “款是阴字凹入者, 识是阳字挺

WENJIAOZILIAO

出者”, 但是在印章领域, 不论阴阳, 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 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 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 或谈艺或品味, 读之令人神往, 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不单是指印文, 而且适合款识, 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 同样引人入胜。

3.6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和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 而且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 在清道光之前, 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 并不墨拓款识, 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 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 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 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 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 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 具有立体感, 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 一方面要把握时间, 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 一般先拓墨款, 后钤朱印, 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 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 只能应付一时急需, 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 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 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 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 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 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 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 每页每印每款, 朱丹玄墨, 交相辉映, 令人赏心悦目。

4. 结语

印章艺术博大精深, 经过对古代印章的起源、西夏和元朝的公印的研究, 对中国古代印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 作为欣赏艺术不断发展, 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日益出现。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 犹如一朵奇葩,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参考文献

[1]大成.古代印章价值考成.华龄出版社, 2006.

[2]方斌, 郭玉海.金石千秋.紫荆城出版社, 2007.

[3]陈根远.印章的鉴藏.万卷出版公司, 2001.

印章的品评 篇9

在欣赏完一方印章后,一般人都会对之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就是欣赏中的审美判断。古人所谓“印品”。就是指印章形式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是一个大概的等级标准,是根据一方印从技法的运用到意境的实现所达到的层次来确定的。例如,周应愿《印说》中提出了“逸”“神”“妙”“能”四品:

“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如飞天仙人,偶游下界者,逸品也;体备诸法,错综变化,莫可端倪,如生龙活虎,捉摸不定者,神品也:非法不行,奇正迭运,斐然成文,如万花春谷,灿烂夺目者,妙品也:去短集长,力追古法,自定专家,如范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

这“逸、神、妙、能”的区分,就是根据对印法掌握的程度而定的。印法,具体表现为印面形式刻制字法、章法等的实施,因之,必须有一个辨认的框架系统,周应愿的参照框架是:

“文亦有法,印亦有法;画有品,印亦有品。得其法,斯得其品。婉转绵密,繁则灭除,简则添续,终而复始,死而复生,首尾贯串,无斧凿痕,如元气周流一身者,章法也。圆融净洁,无散懒,无局促,经纬各中其则,如众体成根一心者,字法也。清朗雅正,无垂头,无锁要,无软脚,如耳、目、口、鼻各司一职者,点画法也。”

这里,作者的判断标准应该说是具体的,有区分度的。如“点画法”,它达到的标准只是“各司一职”,做到了“合乎法”的最低程度;“字法”所达到的标准,是“众体成根一心”。即表明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而是“自家法”;而更高层次的章法,已“如元气周流一身”,看不见法的痕迹了,这是“自然天趣”的层次。由此可见出印章品位的高低。

作为印章的反面参照,周应愿也提出“篆之三害”和“刀之六害”:

“篆之三害: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凑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

“刀之害六: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紧苦,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刀锋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辄(应作辍),成自两截,六害也。”

这个反面参照也十分具体,便于对有缺点的印章形式作出正确的判断,相对而言,主观的成分少,客观的因素多,有操作性。

“小印章”中的“大风险” 篇10

原告:A建材公司

被告:B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A公司于2009年6月与某项目部 (下称“C项目部”) 签订钢材购销合同, 并于2009年5月起向该项目部供应钢材, 但双方钢材款项一直未结清。截止至2009年9月, 该项目部尚欠原告巨额材料款。

被告B公司与C项目部于2009年4月签订项目承包协议书, 然实际施工过程中, 该项目部虽由被告审定, 但本案所涉工程全部转包杨某个人实际施工。

后就钢材款纠纷, 原告以加盖B公司C项目部印章的钢材购销合同、催款书为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要求B公司支付货款、违约金并承担诉讼费用。

[诉讼风险]

根据原告提供的钢材购销合同看出, 合同的主体双方分别为A公司和C项目部, 而C项目部与被告B公司的关系则有待于考证。

B公司与该项目部于2009年4月签订项目承包协议书, 如果二者是“挂靠关系”, 则“挂靠”关系是我国建筑法明令禁止的。

另, 杨某个人为本案所涉工程的实际施工人, 而被告B公司并未参与施工。根据合同的相对性, 对于工程中钢材合同的履约双方也有待具体认定。

原告所提供的钢材购销合同, 其签订双方的印章为B公司C项目部印章和A公司合同专用章。被告B公司是否使用过该项目部印章, 合同的签订人是否为被告的员工, 以及该员工是否被授权, 这都是需要考证的问题。

因此, 本案诉讼风险在于, 被告B公司是否会被认定为适格诉讼主体。若主体不适格则诉讼也无从谈起;一旦被认定为适格主体, 则B公司将可能被判定承担C项目部欠款清偿义务。

[律师评析]

本案中存在的争议点就在于被告是否适格。

首先, 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 合同的主体为合同的签订方或是实际履行合同的双方。

本案中钢材购销合同的签订的印章为原告合同专用章和被告项目部印章, 因此本案中被告是否使用该印章与原告签订合同是尤为重要的。被告若未使用此印章签订合同, 那是否曾经使用过;钢材购销合同另一方签订人是否为被告的员工, 是否有被告的授权等等都是认定被告是否适格的关键。

本案中钢材购销合同的实际履行方为原告和实际施工人杨某, 被告把项目转包并未实际施工, 因此合同需要履约的双方究竟是哪两方, 是否包括被告, 这也是本案要把握的重点。

其次, 关于C项目部与被告关系的确认, 既是本案的关键, 也是本案的难点。若认定C项目部与被告是“挂靠”关系, 则还涉及到表见代理等问题。

根据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中的处理规则,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为:

1、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了代理行为;

2、相对人在客观上有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

3、相对人主观上是善意的且无过错;

4、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成立、生效要件。

但是关于表见代理的效力也存在效力追认问题, 表见代理行为经被代理人追认, 则该行为有效。

本案中, 代理律师根据案件的证据等材料重点从以下两点着手, 化解企业危机:

1、根据合同的相对性, 被告并未签订过钢材购销合同, 也从未使用过合同中签订的印章, 合同其中一方的签订人也不是被告一方的员工, 且未经被告的授权, 被告对合同不予认可;

上一篇:药物说明书下一篇:开放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