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总量

2024-11-20

能源总量(共8篇)

能源总量 篇1

0 引言

“优化能源结构,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能源消费总量为何需要控制以及如何控制, 成为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及其动因

1.1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能源消费直线上升, 由1980年的6.0亿tce上升到2010年的32.5亿tce, 是1980年的5.4倍。2006年全国能耗总量25.87亿tce, 提前4 a突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4-2020) 》设定的2010年能耗24亿tce的总量目标;2007年全国能耗总量28.05亿tce, 提前3 a突破《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设定的2010年能耗27亿tce的总量目标;2009年全国能耗总量达到30.67亿tce, 提前11 a突破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4-2020) 》设定的2020年能耗30亿tce的总量规划目标。更让人担忧的是, 目前我国能耗总量的增长势头并没有因“十一五”期间强劲推进节能工作而减缓。“十一五”期间, 我国能耗总量年均增长6.6%, 超过前30 a平均增长水平0.8个百分点。按此推算, 2020年我国能耗总量将达到60亿tce以上。如此巨大需求, 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

1.2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客观动因

1.2.1 经济增长超速

经济超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比规划值分别高0.6、1.5和3.7个百分点, 差值越来越大。1980年全国GDP总值4 546亿元, 2010年增长到39.8万亿元,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增长9.8%。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增长了15.6倍。同期, 能耗总量由6.0亿tce增加到32.5亿tce, 年均增长5.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9。虽然用较低的能耗增长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 但由于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规划, 30 a完成了国家拟50 a完成的两个GDP“翻两番”目标, 直接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屡屡突破规划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 据最近各地相继公布的“十二五”规划, 我国很多省区并没有充分考虑国家“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比“十一五”降低0.5个百分点, 达到7%的规定, 仍然提出GDP总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10%、12%、13%甚至5 a翻番的目标, 意味着我国能耗总量仍隐藏着巨大的上升冲动。

1.2.2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炭。“十一五”以来,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恢复到70%以上。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是由我国“多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禀赋情况决定的, 今后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煤为主要能源, 不仅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排放大量的CO2, 而且意味着我国能源强度必然比以油气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高, 在经济总量相等条件下, 能源消费总量必然更多。有人推算, 我国煤炭消费比例每下降1个百分点, 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就可降低2 000万tce[1]。

1.2.3 重化工业比重大

近30 a来, 我国一直在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30.2∶48.2∶21.6调整到2010年的10.2∶46.8∶43.0,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近30 a提高了21.4个百分点。在工业部门内, 我国重工业生产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 其产值比重差距越来越大。1981年, 我国工业产值轻重结构为51.4∶48.6, 轻工业产值比例比重工业高2.8个百分点。2009年, 工业产值轻重结构变为29.5∶70.5, 重工业产值比例比轻工业高出4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登上了高耗能的增长平台。单位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 使得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升且居高不下。

1.3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观动因

1.3.1 各级政府追求GDP增长的驱动力

政府追求GDP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急剧增长的最大驱动力[2]。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国100周年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 中央政府对全国GDP增长一直保持强劲驱动,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仍要求2009年全国经济增长率高于7.5%的“十一五”规划指标, 保证达到8%。在强烈的GDP增长冲动中, 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需要, 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带动地方GDP增长, 从而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至于因此产生超额的能源需求, 以及将给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带来什么影响, 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在它们的规划里, 只有上多少大项目, 建多少重化工基地, 需要多少投资, 而没有能源消费总量的平衡表[3]。这就出现了2003-2007年连续5 a全国重工业增长超过17%, 高出GDP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幅度不断增加, 导致经济增长规划目标不断被超越, 能源消费总量规划目标不断被突破。

1.3.2 现行制度允许能耗总量任意增长

“十一五”以来, 我国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 把能源强度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取得节能6亿tce左右的显著效果。但是, 由于没有能耗总量降低的硬性指标和相应的措施, 能耗总量仍然以6.6%的比率继续增长。尽管单位GDP能耗下降20%执行起来十分艰巨, 但其作为相对控制指标, 既无法控制能耗总量的绝对增长, 甚至在机制上存在逆向调节作用。例如, 在降低单位GDP能耗过程中, 一些地方通过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来实现, 不但没有促进结构调整, 反而导致作为分子的能耗增加。在只有单位GDP能耗下降控制目标和各级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 事实上, 我国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2009年, 我国能耗总量达到21.77亿toe, 占世界总量的19.5%, 基本与美国 (21.82亿toe) 持平, 2010年已达到22.7亿toe (32.5亿tce) ,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耗能大国。

2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2.1 控制能耗总量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要求

能耗总量控制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消费强度, 到2020年, 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60亿tce左右, 这意味着未来10 a中国仍有28亿tce能源增量需求。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我国能源资源的承载极限。因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虽较丰富, 但仅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 人均能源储量更低,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官方公布的能源储量和能源开发强度估算, 2009年, 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采比分别为15 a和43 a, 最长的煤炭储采比只有61 a。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能源储采比是按我国目前能源开发强度计算的, 若按2020年能源预测需求量计算, 则各种化石能源剩余储量的服务年限将更短。

2.2 控制能耗总量是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90%的SO2、67%的NOX、70%的烟尘排放量、70%的CO2排放量都源于燃煤。每年近30亿t煤炭消费使得我国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 从空气质量角度看, 我国SO2排放量只有控制在1 200万t以内, 全国大部分城市SO2浓度才可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从酸雨控制角度看, 要使我国SO2排放处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缓解能力之内, 全国最多能容纳1 620万t SO2[4]。但实际情况是SO2排放早已突破了这个环境容量。2009年, 全国612个大陆城市上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仍然有107个, 超标比例达到17.5%, 其中劣三级城市有8个, 占1.3%[5]。因此, 实施能耗总量控制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一环。

2.3 控制能耗总量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我国能耗增量基本上每年翻一番。2001年全国能耗比上年增加4 900万tce, 2002年该数值上升到9 000万tce。2003-2007年, 年均能耗增量达到1.7亿tce[6]。从这个角度看, 扭转能耗总量过度增长是转方式调结构最实际的行动。通过控制能耗总量, 把GDP增长“逼”到转方式调结构道路上。一是迫使各级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促进各级政府对GDP增长有用但耗能大的项目自我抑制, 将驱动GDP增长引导到“练内功”上来;三是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能源使用效益。

2.4 控制能耗总量是保证能源安全的要求

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我国石油需求急剧上升, 产需缺口不断扩大。1990年全国石油消费量1.15亿t, 2009年增加到的3.84亿t, 年均增长6.6%, 同期石油产量每年仅增长1.7%。二是我国石油储量相对不足, 石油进口依存度急剧上升。石油进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33.7%提高到2005年的43.9%, 2009年达到56.8%, 突破了50%这一“安全警戒线”。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09) 》, 估计到2020年,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高于目前美国60%的水平。三是进口地集中。我国石油接近80%的进口来自动荡的中东和敏感的非洲, 石油安全形势着实令人不安。

3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设立两个能耗控制指标

为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 建议从“十二五”开始, 设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两个控制指标。前者是主要指标, 后者是辅助指标, 但两者都是约束性指标。实际操作时, 可按照节能与经济发展协调原则, 根据全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耗状况、节能潜力等情况, 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 科学预测2020年或更长时期内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 并将其作为能源消费的约束上限, 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 (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0.4) 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 并按照“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降低18%和16%左右确定万元GDP能耗指标, 作为考核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的辅助指标。

3.2 科学分解能耗总量

能耗总量分解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原则。即按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3~0.4分解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 形成倒逼机制。若单位能耗多降低, GDP增长可以快一些;若单位能耗少降低, GDP增长速度就应减慢。二是地区差异原则。即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 确定能源消费总量指标。例如, 发达地区每年能耗总量允许增长1%~2%, 次发达地区允许增长2%~3%, 欠发达地区允许增长3%~5%。把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单位GDP能耗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紧密结合起来, 既保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又实现能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控制目标。

3.3 强化用能管理

一是在国家规划范围内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应维护国家规划的严肃性,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调控地区GDP增长目标, 使各地区经济增长保持在国家目标上下浮动, 改变过去增长率偏高, 但煤、电、运力都靠中央保的状况。二是加强能耗重点控制。对重点用能省 (市、自治区) 、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总量进行跟踪监测, 改变过去敞口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能耗总量控制的财税、价格和金融政策。四是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 又要减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但它是一件涉及国家长远利益非做不可的大事。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极端必要且刻不容缓, 这是建立和推进能耗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条件, 没有这种共识, 任何控制措施都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滕晓萌.中国能源结构面临调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提升[EB/OL].[2007-11-06].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cysc/ny/heneng/200711/06/t20071106_13495602.shtml

[2]倪维斗, 陈贞, 李政.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J].能源评论, 2009 (2) :47-50

[3]房维中.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力度应当加大[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2) :14-16

[4]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29-130

[5]刘蔚.环境约束下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如何控制[EB/OL].[2010-01-02]:天津网,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12/t20101220_2902276.html

[6]房维中.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应列入“十二五”规划[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10) :6-7

降低投資率必须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篇2

第一组,能源总量增长数据:2000年为13.86亿吨标准煤,2001年14.32亿吨,2002年15.18亿吨,2003年17.50亿吨,2004年20.32亿吨,2005年22.47亿吨,2006年24.63亿吨,2007年26.56亿吨,2008年28.5亿吨,2009年攀升至31.00亿吨,2010年达到32.5亿吨。

过去的10年中,平均每年能源消费增加1.86亿吨。按照这一趋势,“十二五”期间要增加9.32亿吨,达到41.82亿吨。如果按照近两年的增长速度,则将达到43-45亿吨标准煤。这些指标都超出了国家能源的供给能力,用发改委的话说:“十二五”末,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为40亿吨标煤,年均增长速度为4.24%,保证7%的GDP增速的弹性系数为0.6。这是因为,从能源供应来看,突破40亿吨标准煤的消费量将难以为继。国内石油产量控制在1.9亿吨已经很难,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2.4亿吨,煤炭的净进口量也已经达到1.6亿吨。

第二组,能源使用结构数据:能源消费总量98703亿吨,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67578亿吨,占68%;2000年能源消费总量13.8553万亿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9.5443万亿吨,占69%;到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6.5583万亿吨,工业消费总量为19.0167万亿吨,占71%。与此同时,2000年生活消费能源总量为1.5965万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5%;2007年生活消费能源总量为2.6790万亿吨,降为10%。结构数据透露的事实是:与工业领域的高投資率相一致,投資于工业的能源比重在上升,而生活消费领域的能源比重在下降。

不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表明,投資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与能源总量的失衡,和结构问题紧密相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高投資受到能源总量和结构的直接制约;要解决高投資问题,就必须同时解决能源总量的扩张和结构问题。

换一个角度,从投資与环境的关系看,投資率的偏高和粗放式的增长,直接损害了生态环境,伤及人类生存的根基。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数据显示,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河段中78%的河段已经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也有50%受到污染。同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11年,煤炭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636.3百万吨,石油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78.5百万吨,天然气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43.1百万吨,三者共7457.9百万吨。

所以,“十二五”期间调整投資与消费的结构关系,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的水平,以及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这几个方面都是彼此相关的。从解决消费与投資失衡问题的角度而言,降低投資率必须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必须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一句话,降低投資率必须落实到資源环境的层面。

现在的问题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不容易,很多目标从效果看都打了水漂。为什么?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价格机制出了问题。为了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让能源价格真实反映供需关系。长期以来,由于政府通过降低資源税和人为压低能源价格以增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助长了能源的过度消费。同时也因为能源价格不能体现能源使用的环境成本,所以总体上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能源消费缺少内生的约束力,能源总量控制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投資率也就难以降下。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在这基础上,配之以法律和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离开经济机制的作用,仅仅依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来控制能源消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地方基层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基层,县区级,能源总量,控制

引言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十二五”及今后的能源新政。按照国家能源总量分解落实机制, 地方各级政府需对本行政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负责, 全国2860多个县区的能源消费控制方案制定及实施是确保国家能源总量控制的基础。

本文以浙江省青田县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例, 介绍地方基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实践。

1 分年度确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2011年青田县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66.65万吨标煤, 全县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3.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4.1%, 完成年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 其用电量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2011年全县能源消费和节能降耗统计情况, 结合青田县“十二五”节能降耗总体目标, 确定该区域2012年能源总量控制目标, 并与市政府签订了能源“双控”目标责任书, 即2012年该地区能源总量控制目标:总量不大于70.65万吨标煤, 增速控制在6%以内。

2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案

2.1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具体实施内容

1) 用能总量任务再分解。将用能总量再分解到重点用能乡镇、重点用能企业等基层单位, 与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完成情况一起纳入年度考核体系, 实行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2) 按能源供应结构重点管理。电力作为青田县主要能源, 2011年全社会耗电12.52亿k Wh, 同比增长12.49%。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总量联动调控, 进一步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按照用电高峰期有序用电方案, 实行“先生活、后生产”的用电原则, 严控高耗能单位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

3) 对新增用能项目严格准入。按照《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的要求, 对照能耗准入标准, 严格审查新上项目, 尤其是阀门铸件、紧固件等高耗能企业, 确保该地区用能总量稳定。

4) 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全县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 (含增加消费量) 1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200万k Wh (新增变压器315k VA) 以上以及所有铸造行业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 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 淘汰落后用能, 探索建立“上新汰劣”用能动态平衡机制, 利用淘汰落后腾出的用能空间, 实现产业改造和提升。

5) 拓展清洁用能。进一步发展水电项目、农村沼气工程项目, 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诱虫灯等可再生能源产品, 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6)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县政府高度重视结构节能, 全面节约用能, 积极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逐步降低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7) 提高居民合理用能水平。保障居民生活用能的合理增长, 特别是在用电高峰期间, 加强电力需求管理, 完善和落实好有序用电预案, 加强职能电网建设, 提高每条输电线路为单元的服务管理水平。同时, 要加强节能宣传, 提高全民节约用能意识, 推广节能技巧, 提高用能绩效。

2.2 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年度工作计划

1) 落实能源总量控制责任。和重点用能乡镇、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能源控制量责任书, 明确各乡镇、企业能源控制量。

2) 加强和供电部门联系。取得所有工业企业月用电量第一手数据, 尤其是高耗能企业, 实时监测用电分量, 一旦发现企业单月用电量异常, 通过预警机制协调处理, 确保总用电量缓慢增速。审核用电方案, 实行错峰安排, 保障电网安全、有序供电。

3) 企业用能严格审批。对新建、扩建企业的用能申请严格审批与准入, 包括行业性质、产值、用电量、用地、排放等, 推动规模大、能耗低、排放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

4) 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对2012年新确定21家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情况重点监测, 稳定能源消费量, 同时加大节能改造力度, 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节能示范建设, 淘汰落后产能。

5)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建筑、交通节能, 增加太阳能热水器、诱虫灯等产品数量, 提高农村沼气清洁能源使用率, 落实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节能考核目标。

6) 推广节能产品。加大节能宣传, 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节能平板电视、空调、家用电冰箱、电动洗衣机、热水器、台式微型计算机等消费品和高效电机、单元机、冷水机组、压缩机、通风机、清水离心泵、配电变压器等工业产品, 落实补贴申请。

3 能源总量控制预警机制

对该辖区内的重点用能企业实施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闭合图如图2所示。

3.1 预警分级

按照企业节能指标完成值与目标值的差距情况, 实行红色和黄色预警。对月度能耗超标企业实行黄色预警, 限期整改;对季度能耗超标和黄色预警整改不到位企业实行红色预警, 提交领导小组协调处理, 暂缓其新上项目、暂缓其新增315k VA以上变压器。

3.2 预警机制

1) 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优势, 在节能降耗工作联络员季度会议上调控消费总量。

2) 能源动态监测。通过统计部门直报系统数据、浙江省重点用能能源利用状况报表系统每月监测企业用能情况。

3) 用能实时分析。根据月度、季度企业的用电量与用能量、产值与能耗的关联, 测算和评价企业的用能和产值能耗变化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

4) 落实整改。督促预警企业查找能源消费超标原因, 提出整改意见, 通过动态监测系统查看整改结果, 对未落实整改企业提交领导小组并追究其相应责任。

4 结语

能源总量 篇4

本文将利用协整性检验和因果性分析的方法, 研究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影响。

1978年, Kraft J和Kraft A在他们的能源经济研究中, 首次发现了美国GDP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1]。随后, 能源经济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扩展到了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2]。近年来, 因果关系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到亚洲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 Glasure和Lee (1997) 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发现了新加坡能源对GDP的因果关系[3] , Yu和Choi (1985) 在标准Granger检验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了韩国GDP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4], 在A safu-A djaye (2000) 基于协整性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中, 显示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能源消费对GDP的因果关系, 以及菲律宾和泰国两国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5]。Masih and Masih (1996) 分析了相关国家1955年-1990年的数据, 结果显示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缺乏协整关系, 在印度表现为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在印度尼西亚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在巴基斯坦表现为双向因果关系[6]。本文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方法。

1.数据采集

选取了1980—2008年的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 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能源消费量 (EC) , 单位为万吨标准煤。根据选取《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 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 分别对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将GDP的数据按1978年的不变价格换算成实际GDP, 从总体上看 (见表1) , 1980年至2008年河南省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逐年递增, 河南能源消费增长与GDP增长基本上是同向增长的, 能源消费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能源的原始序列具有类似于指数增长的趋势, 为了消除异方差, 因此在建模前考虑对原始序列取对数。LNGDP序列和LNEC序列分别代表GDP和EC的对数序列。图2是GDP对数序列和能源对数序列的样本曲线, 观察图2可以发现两者的对数序列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

虽然从图2可以得出LNGDP序列和LNEC序列具有时间趋势和非零的截距, 表现出了非平稳的特征, 但从两者的一阶差分图 (图3) 可以初步认为其为平稳的序列。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客观、科学地探求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结构依从关系, 需要首先确认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一个随机过程的均值和方差在时间过程上都是常数, 并且在任何两时期的协方差值仅依赖于该两时期间的距离或滞后, 而不依赖于计算这个协方差的实际时间, 就称它为平稳的。协整理论要求相关的序列要有同阶的平稳性, 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现象。

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以前, 本课题采用ADF检验法分别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检验其是否平稳。观察LNGDP序列和LNEC序列发现其均具有非零均值和上升趋势, 所以在对序列的水平值做单位根检验时应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在对序列的水平值做单位根检验时, 由于一阶差分序列已经消除时间趋势, 所以检验时不包含时间趋势项。滞后期的选择根据AIC准则来确定, 检验结果如下:

由检验结果可看出: LNGDP和LNEC序列均为非平稳的序列, 但是经过二阶差分后, 在1%显著水平下二者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 说明它们均属于二阶单整序列, 即LNGDP和LNEC序列为差分平稳的时间序列, 因此, 便可进行协整分析。

3.协整性检验

协整指的是尽管就单个时间序列而言是非平稳的, 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协整分析涉及的是一组变量, 它们各自都是不平稳的, 但它们一起漂移。这种变量的共同漂移使得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线性关系, 因而使人们能够研究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 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间内偏离均衡位置, 在长期中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位置。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 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 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反之, 如果这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首先, 建立回归方程:

undefined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能源消费总量EC, 解释变量为GDP, u为随机扰动项。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 运用最小二乘法 (OLS) 对式 (1) 回归得出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有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得到估计方程:

undefined

t=34.5816 F=630.9988

R2=0.9589 D-W=0.16667

由协整回归方程 (2) 可看出, LNEC和LNGDP之间正向相关, 方程中的系数0.5477是弹性系数, GDP每增加l%, EC将会增加0.5477%, GDP的t值为34.5816, 说明关系显著。R值为0.9589, 表明拟合度很好;但由于R值大于DW之值, 所以此回归有伪回归的可能, 因此需要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滞后阶数根据AIC准则取为2, 在有常数项、无时间趋势的条件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结果显示, 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 因此可以确定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 上述结果表明LNEC和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析表明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一方面说明了河南省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促进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此, 可进一步利用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判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仅仅能够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却反映不出二者之间有何因果影响关系。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目的正在于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该检验方法是由Granger (1969) 提出, 后又经Hendry、Richard等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检验方法。当且仅当X的历史值和Y的历史值在一起能够比其他的方法更好地预测Y的当前值时, 我们称X是Y的Granger原因, X导致Y。X与Y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即互为因果关系、不可逆的因果关系以及相互独立的关系。具体可通过如下进行检验: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值所能解释的程度, 然后检验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 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 则称时间序列X是Y的Granger原因, 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非常敏感, 经过多次调试, 确定在此考虑滞后七期的情况。检验结果如下表: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了, EC对GDP通过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而GDP对EC却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即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Granger原因, 能源消费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5.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平稳性检验表明了河南省GDP和能源消费虽然都不是是平稳序列, 但是经过差分后均是二阶平稳的。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拟合关系, 从1980至2008年河南省GDP每提高l%, 能源消费增长0.5477%。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 即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两点:第一,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非常多, 能源消费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显著的对经济增长构成影响。第二, 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劣程度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污染型能源在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 这势必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来进行负面效应的减免, 这种负面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所以在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由于各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异, 能源消费的构成情况也间接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水平, 只有当那些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大的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大时, 能源消费构成才可以算作是较为优化的, 如此看来, 分析能源消费构成的各个部分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及贡献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问题另外讨论。

参考文献

[1]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Energy Development, 1978, 3:401-403.

[2]Erol U, Yu E.S.H.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incomeforindustrializedcountries[J].Jour-nal of Electricity and Employment, 1987, 13:113-122.

[3]Glasure Y.U., Lee A.R.Lee.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 1997, 20:17-25.

[4]Yu E S H. Choi J 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1985, 10:249-272.

[5]A safu-A 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electricit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 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 615-625.

能源总量 篇5

一、折标系数的产生及概念

能源的主要属性是燃料, 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是不同燃料的共同属性。因此, 采用热量作为能源的共同换算标准具有同质性和可比性。由于煤、油、燃气等各种能源质量不同, 所含热值不同, 为了各种能源的求和、对比和分析, 必须将其换算成标准能源。标准能源就是将不同品种、不同质的能源按照规定的标准换算成同一热值标准计量单位的能源量, 这样折标系数就产生了。

所谓折标系数就是指某种能源的实际发热量与标准燃料热值之比。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标准煤、标准油等, 我国目前采用标准煤。标准煤就是将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能源按照各自不同的热值, 以7000千卡为一个计量单位换算成标准燃料。在实际的能源统计工作中, 所有的能源消耗都要折算成标准煤再进行计算, 也就是所消耗的能源实物量乘以各自的实际折标系数折算成标准煤, 再进行加总。

二、“当量值”与“等价值”的区别

“当量值”与“等价值”是能源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两个热值概念。“当量值”是指一个计量单位的能源本身所含的实际发热量, 按照实际发热量的多少折算成标准煤。而“等价值”是指生产一个单位的能源产品所消耗的另一种能源产品的热量。也就是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二次能源相应投入了某种一次能源的量。目前, 这个规定主要体现在电力产品的消费量折算计算上。“等价值”不是一个不变值, 随着企业能源加工转换工艺的逐步提高和节能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 加工转换损失量就会逐步减少, 等价值系数也会逐渐降低。

比方说二次能源电力, 它的等价值转换是每1万千瓦时等价于3.5吨标准煤, 也就是说1万千瓦时的电力是由3.5吨标准煤转换来的;而当量值是每1万千瓦时相当于1.229吨标准煤, 也就是说1万千瓦时的电力自身含有的能量相当于1.229吨标准煤。

三、折标系数的应用

在现行能源统计制度中, 列入了35种能源产品, 其中除电力使用固定折标系数1.229之外, 其他34个能源品种的折标系数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企业没有实测能力就采用参考系数, 反之就用实测系数, 所以当消耗同样多数量的能源产品时, 如果折标系数发生变化, 那么将直接影响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四、折标系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能源统计报表中, 明确列出了各种能源品种的参考折标系数及参考范围,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1. 多产业活动企业使用折标系数存在的缺陷

若一个集团企业有洗煤、焦炭、发电等多项生产活动, 这些生产活动如果消耗的原煤不是同一批次, 其实际发热量是不同的。由于能源报表中原煤折标系数没有具体细化到各个生产活动, 企业各个生产活动采用的折标系数不论是一次能源消耗使用还是二次能源产出使用只能为同一种折标系数, 这样在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就会出现误差。

2. 如果一个企业全年只沿用一个实测折标系数, 能源消费总量将出现误差。

由于能源报表统计的消费量是累计指标, 所以企业如果在能源消费过程中使用的是不同批次的相同能源产品, 其发热量也不同, 这样就应该按照不同批次能源的实际发热量对折标系数进行加权平均。但有部分企业统计人员为图省事, 往往沿用同一折标系数, 这样计算出的能源消费总量就会出现误差。

例如:某发电企业1月份消费A批一般烟煤1万吨, 实测折标系数为0.7264, 折标准量为7264吨标准煤;2月份消费B批一般烟煤3万吨, 实测折标系数为0.6714, 折标准量为20142吨标准煤;该企业两个月累计消费应为27406吨标准煤。而统计报表中统计的原煤消费是4万吨实物量, 这时折标系数无论用0.7264还是0.6714, 计算出的结果将分别为22194吨标准煤、19611吨标准煤, 则分别有1650吨标准煤、-550吨标准煤的误差。

3. 企业的计量工具不健全, 无法测定实际折标系数

如果企业消耗某一种能源品种, 在统计能源消费时, 企业应该测出该能源品种的实际发热量, 然后按发热量计算实际折标系数, 但有的企业由于检测工具不健全、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 企业往往会采用参考折标系数, 这样就与该能源品种的实际发热值存在差异, 差异较大时, 对综合能源消耗的影响凸现。

例如:某工业企业在某一报告期消耗原煤1万吨, 如果按实测系数0.6023计算, 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023吨标准煤, 如果按参考系数0.7143计算, 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143吨标准煤, 这样就比按实测系数计算增加了1120吨标准煤, 由于折标系数的变化, 加大了综合能源消费总量。

另外, 有的能源折标系数给定一个取值范围, 比如其他洗煤折标系数在0.2-0.7143之间, 如果不按实测发热量采用, 而每月都沿用同一折标系数, 对能耗总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 某一企业消耗1万吨其他洗煤, 如果按固定折标系数0.4112计算, 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112吨标准煤。但是如果实测后折标系数为0.3, 能源消费量为3000吨标准煤, 这样就会虚增1112吨标准煤;若实测后折标系数为0.6112, 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112吨标准煤, 则会减少2000吨标准煤, 可见因折标系数的不准确而对综合能耗的影响是很大的。

五、对折标系数应用的建议

1. 合理设置统计指标, 完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建议在制定能源统计报表时, 应该对折标系数进一步细化, 对于有多种生产活动的企业, 应针对不同的生产活动区分不同的能源折标系数, 尽量不用平均折标系数, 避免因折标系数的变化, 造成综合能源消费量计算的误差

2.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真实反映能源消费情况

“十一五”以来, 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 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各级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 一部分企业为了完成节能降耗考核指标任务, 瞒报捏造能源消耗数据, 特别是某些有实测能力的企业, 当意识到折标系数的重要性时, 就在折标系数上做文章, 通过降低能源折标系数来降低能源消费量, 使能源消费量数据失真。因此, 企业应加强责任心, 提高自身素质, 要坚持实事求是, 如实反应能源消费情况, 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节能降耗。

3. 加强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企业能源统计水平

能源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 既要有专业的能源统计知识, 也要对企业生产各个流程等相关方面应有所了解。目前, 本市除了规模较大的企业外, 大部分企业能源统计基础比较薄弱, 业务素质相对较低, 有的企业“会统不分家”, 导致能源消费统计出现误差, 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较大难度。所以, 应该加强企业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企业能源统计水平, 提高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4.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仪器配备, 准确使用折标系数

质监部门应指导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仪器设备, 提高企业计量检测能力, 同时, 应对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全面提高企业计量人员素质及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从而准确测出能源发热量, 准确使用能源折标系数, 避免因采用折标系数和消费计量不准确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

摘要:本文阐述了能源折标系数的产生及概念, 简单介绍了能源当量值与二次能源等价值的区别, 重点分析了能源折标系数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并针对折标系数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总量,折标系数,实测折标系数

参考文献

[1]耿勤.能源统计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能源总量 篇6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能源,因素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经济时所需考虑的几大核心要素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经历了飞速的跨越式发展,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在经历了经济粗放发展阶段之后, 不断意识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维持能源的供需平衡是使得某一城市或地区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为了研究重庆市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选取重庆市1975~2012年间的数据, 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来分析影响重庆市的能源消费量的一些因素。

一、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本模型研究自1975年到2012年, 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与其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选取的模型变量如下:

Y: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 单位:万吨标准煤。X1:重庆市煤炭消费量, 单位:万人。X2:重庆市GDP, 单位:亿元。X3:重庆市平均货币工资, 单位:元。X4:重庆市货运量, 单位:万吨。X5:重庆市总人口, 单位:万人。

将被解释变量的数学形式确定为: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 样本数据及其来源

本文选取了1975年至2012年间重庆市38年的年度数据, 样本数据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重庆篇》以及《重庆统计年鉴》。

(二) 数据调整

由于变量之中货币量和实物量同时存在。所以货币形式数据均需要以当年价格计算。因此, 统计模型中的GDP使用GDP指数调整;平均货币工资按平均实际工资指数进行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总人口不进行调整。

将调整后的X1、X2、X3、X4、X5数据分别与Y做散点图, 线性拟合度佳, 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三、模型估计

(一) 方程的检验与处理 (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

1. 首选五元模型进行处理和检验。

对模型进行OLS估计, 得到估计模型如下:

在对五元模型进行二次自相关处理与一次异方差处理后, 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但货运量和能源消费总量成反比, X4的经济意义不符合。因此放弃五元模型。

2. 选取合适的四元模型。

由于X4经济意义不符合, 所以在上述元模型中去掉X4, 挑选此模型进行检验和处理处理。

在四元模型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中, DW=1.217233, 因为DW=1.217233<1.73=DU, 该模型存在正自相关。

对模型做广义差分回归进行第一遍自相关处理、WLS异方差处理、第二次自相关处理之后, 得到估计方程:

DW=1.976045∈ (1.73, 2.27) = (DU, 4-DU) , 四元模型至此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各变量的系数均大于零, 其t、F检验值在95%的置信概率下都已通过, 且可决系数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都大于99.99%, 即此方程的显著性极强, 拟合优度极高。所以到此, 我们可以认为该方程已不存在自相关、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中的任何问题, 各解释变量及总体方程的经济意义也完全符合要求。

所以, 所建立的最终模型为:

(二) 对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

对弹性系数的计算

得E1=0.75, E2=0.09, E3=0.10, E1=0.52, E1>E5>E3>E2, X1, X5, X2, X3, 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即煤炭消费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 总人口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次之, GDP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再次, 平均货币工资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小。

三、经验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在煤炭消费量、GDP、平均货币工资、货运量和总人口五个因素中, 煤炭消费量、GDP、平均货币工资和总人口能较好的解释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最终确立模型为:

同时, 根据弹性分析得出煤炭消费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 总人口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次之, GDP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再次, 平均货币工资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小。

此模型也符合经济意义上的解释, 得出的是正确合理的模型。

四、建议

面对能源日益紧张的局面, 我们应该从煤炭消费量、人口方面和GDP方面采取措施应对能源问题:首先, 应该控制煤炭消费量,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 资源一旦枯竭, 将对一国经济产生严重威胁,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产品生产的单位能耗, 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煤炭消费量;其次, 我们还应控制人口数量, 使其维持在适于经济发展的规模与增长速度上;最后, 我们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重视绿色GDP的概念。只有积极应对目前的能源问题,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经济计量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兵, 张技辉, 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1 (04) .

[3]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 2009.

能源总量 篇7

1.1 环境压力要求河南省必须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

河南省的能源消费主要是以煤炭为主,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 这些废弃物会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煤炭燃烧以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物质, 造成大气污染。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很多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毒性很大, 长期吸入可能会严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 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改变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造成温室效应,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自我国步入工业化以来, CO2排放量就长期居于全球前列, 预计到2020年, CO2排放量将会是2000年的2.5倍。长此以往, 势必会严重扰乱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因此,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 势在必行。

1.2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 河南省能源消耗总量不断递增。从1990年的520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2年的23647万吨标准煤, 平均每年增幅到7%左右。从这个角度上看, 扭转能源消费总量过度增长是转方式调结构最实际的行动。通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把GDP增长“逼”到转方式调结构道路上。一方面迫使各级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能源使用效益。

1.3 碳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对能源总量进行控制

目前,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国际趋势, 尽管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较低, 但是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基本呈下降趋势, 河南省却呈上升趋势, 如果不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 河南省未来的节能减排压力将会很大。

从碳排放总量上看, 2012年河南省碳排放量为16192.24万吨, 是1990年的4.3倍。2002年以前, 碳排放量年均增速相对比较稳定。2003年以后, 河南省经济飞速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导致能源消费的需求不断升高, 从2003年的7610.02万吨增长至16192.24万吨, 几乎每年都要增长1000万吨。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 从1990年的0.44吨增长到2012年的1.54吨, 增长了两倍多, 严重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57吨/人。

2 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的快速扩展, 2000年以来, 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递增7%。照这样的增长速度推算, 截止2020年, 河南省对能源的需求将远远超过能源资源的承载极限, 对河南省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不利。因此, 必须进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这一政策的实施。

2.1 传统观念使能源总量控制难以实现

2.1.1 传统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速

(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表明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依赖关系的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说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至2002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小于1, 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突然增至1.59, 2004年继续上升至1.71。随后,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又开始回落, 2012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致0.22。这与近几年来国家范围内普遍开展的节能措施与高耗能产业比重的压低是密不可分的。但整体来看, 河南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大, 虽有波动, 但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整体程度却并未下降。因此, 若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会给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2) 各级政府以GDP增速为主的绩效观。

改革开放以后, 不仅是河南, 全国各个省份GDP增长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并相互攀比, 将GDP增速高低看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河南省GDP总值从1990年的934.65亿元增至2012年29599.31亿元, 年均增长12%。能源消费量也由1990年的5206万吨标准煤增至23647万吨标准煤, 增长了四倍还多。在“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 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均比规划值高, 最终导致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但大部分省份都没有考虑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规定, 仍旧将GDP的增长速度定在一个较高的指标上。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河南, 各级地方政府更加关心如何拉动GDP增长, 而很少考虑超额的能源需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环境压力。乃至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出现巨大的上升趋势。

2.1.2 高耗能生活方式导致的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观

河南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时至今日,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能源消费观念, 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小到日常生活, 大到工业生产, 各个领域直接和间接地浪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例如, 日常生活中各种家用电器的无节制运转, 各个城市彻夜的灯火通明等等。2012年河南省全社会用电量为479.52亿千瓦时, 年均增幅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10%, 而目前全社会用电量占据每年能源消费总量的主体, 这无疑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一政策的推行形成了制约。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 河南省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重工业日益成为主导。但正在从低度加工组装向高度加工组装的阶段过渡, 传统的采掘、食品加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已成为主导产业, 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精密化工、汽车、机床等工业发展较快, 比重加大, 正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都属于高耗能产业, 降低能源消费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三大产业中, 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总量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而工业化的发展又需要重工业作为支撑, 中期重工业的发展注定要走“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产业模式, 只要河南省工业化中期阶段未完成, 能源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自1995年以来,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不断攀升, 基本从45%增长至57%, 而能源消费却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0%还要多。2012年, 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3647.13万吨标准煤, 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7385.73万吨标准煤, 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3.5%。这种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实施起到了阻碍作用。

2.3 能源技术水平落后

能源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然而, 我国的能源技术虽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 能源系统的总效率只能达到11.1%, 这意味着从能源从开采变成终端有用能的过程中, 大约有90%的能源都浪费掉了。技术方面的制约, 是进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瓶颈和硬伤。

2.4 能源总量控制中的管理问题

2.4.1 能源价格管理体系混乱

我国学者杭雷鸣和屠梅的研究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对降低总能源强度、石油强度、电力强度和煤炭强度具有积极的贡献。一方面, 能源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能源需求量, 能源价格上升, 企业成本增加, 利润减少;这样企业在使用能源的时候, 会尽量的寻找可替代资源, 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 当能源价格上升, 企业会通过改变能源消费品种结构, 寻找替代能源。从长期来看, 提高能源价格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对先进能源技术的引进和研发,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是, 政府试图管制能源价格, 使市场无法灵敏地反映国内外能源价格的变动。这种能源价格机制只会成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绊脚石。

2.4.2 各地区能源消费指标争夺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求河南省18个地市共同努力控制甚至减少能源消费总量, 各地市为了地方经济增长可能在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上斤斤计较。并且,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各有不同, 对能源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 任何消费水平的设定与分解都可能会出现诸如分配不公等问题。从而造成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消费配额的影响, 有些地区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配额而造成能源得到没有充分利用, 发挥自身价值。

3 实现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 协调各地市经济发展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一方面, 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件涉及长远利益的非做不可的大事。因此, 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更新观念, 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注生态环境, 淡化GDP增长目标, 考虑地区发展阶段和水平、各地区节能责任、节能潜力、节能能力和难度, 统筹兼顾, 统一协调各地市经济的发展。

3.2 优化产业结构, 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 工业比重上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这一点无法改变。但是, 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在生产效率和速度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能源若是能够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 也能提高总体能源效率。因此, 河南省更应该考虑在第二产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 鼓励高技术、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用法律或是税收的方法来约束、引导这种产业转型或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淘汰第二产业内部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政府也要重新审视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3.3 健全市场准入机制, 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

让市场自发调节能源价格, 是解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根本途径之一。政府可以进行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打破行业垄断的局面,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能源领域, 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制度, 弱化行政干预,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实现开放有序、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建立合理的价格结构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等措施, 形成各种能源产品之间的合理的比价关系。建立完善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方法为辅的能源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

3.4 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落后了10%, 而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却比国外水平高40%。如果能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开发方面成为世界领先, 如清洁煤技术和碳收集与捕获技术 (CCS) , 并能够大范围推广, 在相同产出下节约能源投入或者扩大产出, 无疑有利于节能事业的发展。

要想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 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 选择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能。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助推技术的发展, 鼓励企业开发新能源,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突破技术瓶颈, 并对有所成就的企业或个人给与适度奖励。

参考文献

[1]白姝伟.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2]吴国华等.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1, (5) :10-12.

[3]郑和平.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研究上[J].科技创业, 2010, (10) :5.

能源总量 篇8

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能源始终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而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甚至更快,截止到2013年,河南省的能源消费强度达到了41. 76% ,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等发达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相比较,大约高出了50% ,而且,明显高于我国的平均能源消费强度6. 64% 。其次,河南省作为我国中原经济区的重点建设区域,对于协调好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河南省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对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消费依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且以高污染、高碳性的煤炭消费为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利用SPSS17. 0软件对河南省2004—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 ( TEC) 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2文献回顾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开始爆发石油危机。因此, 能源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毋庸置疑,对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成为学者们进行经济研究的重点。1978年,Kraft J. 和Kraft A. 采用1947—1974年美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后来,紧张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内经济学者逐渐开始不断关注和实证分析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和问题。韩智勇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虽然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但是不存在长时间的协整性。肖冬荣利用上海市1985—200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出上海市存在着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许广月 ( 2010) 对我国1981—2008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以及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VE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它们两两之间均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李文洁 ( 2012 ) 利用1991—2007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能源开发强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生这种影响的时间趋势以及地区差异进行了仔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的是总体经济和能源开发强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能源开发强度阻碍着经济的增长。

3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而易见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而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全省的能源消费总量 ( TEC) 与GDP都快速增 长,单位地区 生产总值 ( GDP) 的能源消耗也不断增加,能源消费需求与能源生产供给的矛盾也变得日趋突出。

3.1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由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可知: 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 ( GDP) 由1978年的162. 92亿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32155. 86亿元,从2004年到2013年,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表1所示:

3.2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现状分析

从2004年到2013年,河南省的 能源消费 总量 ( TEC) 也一直处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表2所示:

( 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 河南省统计年鉴 ( 2014) 。

( 单位: 万吨标准煤)

数据来源: 河南省统计年鉴 ( 2014) 。

总的来说,由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2004— 2013年,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 ( GDP) 和能源消费总量 ( TEC) 一直以来均处于上升趋势。

4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是反映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本文以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 ( GDP) 作为因变量,由Y表示,以能源消费总量 ( TEC) 作为自变量,用X表示。利用2004—2013年的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 ( GDP) 与能源消费 ( TEC) 的数据 ( 表1和表2的数据) 做出散点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河南省的GDP与TEC基本上是服从线性关系的。所以,此散点图的数学方程可以用Y = a + b X + u表示。其中a、b为待估计参数; u为随机误差项,即体现除主要变量能源消费X之外的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

4.2输出结果

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PSS17. 0,对河南省2004— 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由相关性结果可知,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是显著相关的。相关分析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 在 0. 01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由相关性结果可知,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是显著相关的。

回归分析输出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a. 预测变量 ( 常量) ,TEC。 b. 因变量: GDP。

a. 预测变量 ( 常量) ,TEC。 b. 因变量: GDP。

a. 因变量: GDP。

由回归结果可知,第一,由拟合优度结果显示可知, 河南省的能源消耗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990,拟合线性回归的确定性系数为0. 979,而经调整后的确定性系数为0. 977,标准误差的估计为0. 562,由此结果可以认为,此模型与数据有着很好的拟合程度。第二,由方差分析表显示可知,回归平方和为5. 902E8,残差平方和为1. 253E7,总平方和为6. 028E8,对应的F统计量的值为376. 722,显著水平小于0. 05,因此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效的。 第三,由回归结果表显示可知,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的估计值为2. 055,标准误为0. 106,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为0. 990,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的值为19. 409, 对应的显著性水平Sig. = 0. 000 < 0. 05,因此可以认为方程是显著的。因此,对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的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 = - 20154. 883 + 2. 055X。总而言之,对方程的方差分析以及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可以得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5结论

【能源总量】推荐阅读:

排污总量10-18

用水总量05-17

三总量06-19

总量减排06-25

总量监测08-10

总量分析09-03

生产总量10-02

金融总量12-18

总量模式01-09

总量11-13

上一篇:企业预算管理实践下一篇:冷链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