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总量减排

2024-10-01

污染物总量减排(共10篇)

污染物总量减排 篇1

2013年, 成都将继续深入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计划淘汰96户企业落后产能, 通过“组合拳”落实污染物总量减排, 将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7 044t、897 t、5 294 t、13 102 t。据了解, 近年来, 成都市环保局通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已累计完成576家落后产能的淘汰, 同时,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成都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十一五”期间, 成都市共实施减排项目2 798个, 削减化学需氧量12.17万t、SO27.14万t, 分别占全省削减排放量的38.37%和11.66%, 其中化学需氧量认定削减量名列全省第一, 成都市化学需氧量、SO2排放量较2005年分别下降23.65%和22.7%。其中淘汰落后产能459家, 关停小火电机组9个, 关闭48户小煤矿,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44万t, 彻底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小煤矿和烟花爆竹生产。

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通过这样一组数据可以显示:“十一五”末, 成都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0.806t标煤,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为0.86kg,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SO2排放强度为2.16kg, 较2005年分别下降20.2%、77.8%、67%。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污染物总量减排 篇2

自全国工业污染源初步达标排放后,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在“十五”期间提出了全国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与COD的`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的目标,到减排目标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又提出减排10%的目标,到减排目标仍未完成,但污染物增长速率有所下降,上半年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完成,但是COD排放总量仍在增加.

作 者:王扬祖 作者单位: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委刊 名:环境教育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EDUCATION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监测探讨 篇3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 总量减排 监测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2-01

国家环境保护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指出,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是对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进行核定,并为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提供数据的监测活动。监测工作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包括手工监测和实验室比对监测),主要是掌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数量。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监测技术采用自动监测技术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办法》中规定以污染源监测数据为基础统一采集、核定、统计污染源排污量数据,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流量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监测档案。对于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申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设备进行实验室比对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自动监测设备与实验室比对监测同步现场采样,每季度一次采样监测。日常监督性监测结果是否真实可靠非常重要,关系到减排量的核算和减排成果的认定,对监督性监测具有更高的要求。为此就如何做好减排工程验收监测和日常监督性监测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 监测数据的要求

监测数据要能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必须能反映水质总体真实情况,监测数据能真实代表某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和水质状况。监测数据要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2 生产负荷和污染处理负荷

在污染处理设施验收监测期间,排污单位应当保证生产负荷达到75%以上,即实际生产产量/设计生产能力≥75%。同时应当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污染处理负荷达80%以上。

3 监测点位的布设

3.1 工业企业治理工程减排企业监督性监测点位布设

污水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一律设为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排污单位的外排口一律设为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

对新建深度治理设施的处理效率监测时,采样点设置在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的入口和污水设施的排口。

3.2 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测点位布设

进入集中污水处理厂和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污水应根据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

对整体污水处理设施效率监测时,在各种进入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的入口和污水设施的总排口设置采样点;对各污水处理单元效率监测时,在各种进入处理设施单元污水的入口和设施单元的排口设置采样点。

4 监测项目

在日常监督性监测中有的企业为节省开支只监测化学需氧量一项指标。笔者认为应对减排企业的主要污染因子或关键因子均进行监测,只有所有的污染因子达标才算真正达标排放,只有达标排放的企业才是合法企业,才能计算减排量。而有的企业虽然化学需氧量实现达标排放,或进行了深度治理降低了排放浓度,仍有其它污染因子难以治理,很难实现达标排放,不能计算减排量。各类企业主要污染因子参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2002)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或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确定。采样时同时测定流量。

5 监测频次

污染处理设施或深度治理设施、减排工程验收监测时,在减排企业正常生产条件下的一个生产周期进行加密监测,周期在8 h以内的,1 h采1次样,周期大于8 h的,每2 h采1次样,每个生产周期不能少于3才采样,连续监测2~3 d,流量在采样时一同测定。根据加密监测结果,绘制污水污染物排放曲线(浓度-时间,流量-时间,总量-时间)并与所掌握资料对照,如基本一致即可据此确定企业日常监督性监测的采样频次。

如果排污单位的污水处理运行正常,污水排放比较稳定,则污染物排放曲线比较平稳,监督性监测可以采瞬时样;如果污水排放曲线明显不稳定,要根据曲线情况,采样要分时间段进行,再组成混合样品,或者采集每个时间单元的瞬时水样,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加权平均浓度作为外排浓度。混合样品的单元采样,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得少于两次。

6 比对监测

根据《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设备进行实验室比对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对已经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的企业,污染处理设施或深度治理设施、减排工程验收监测时,对自动监测进行的手工监测应与自动监测同步采样,监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如果条件许可最好每月一次,保证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根据手工监测结果对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校核。

在日常监督性监测中,每月进行监测时同时对自动监测进行比对监测,做好自动监测结果与手工监测或实验室监测结果的校准。

7 监测结果评价

7.1 达标评价

根据各项污染因子或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逐项对照废水排放执行标准评价外排废水是否实现达标排放。对照污染处理设施设计指标,评价外排废水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2 处理效率评价

对照污染处理设施的进出口浓度评价整个污染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根据污染处理设施处理单元进出浓度评价各处理单元的处理效率。

7.3 减排量的核算

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废水排放量计算污染物排放总量,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在总量控制范围内。同时根据污染处理设施的进出口浓度和国家环保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中的计算方法核算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总量。

7.4 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比对评价

通过手工监测结果和自动监测结果加以比对,计算校对系数,并对自动监测设施进行校准。

通过合理布设监测点位、控制生产负荷和处理负荷、全面分析监测项目、合理确定监测频次、加强比对监测和多方面评价监测结果等措施,进行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监督性监测,所得监测数据能准确地反映废水外排现状,反映水质真实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核算化学需氧量减排总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2002).2002-1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1:324-330.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2007-11.

污染物总量减排 篇4

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监察部近日联合完成了2010年度及“十一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考核工作。结果表明, 国家确定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但也发现个别企业问题严重, 决定实行挂牌督办和进行处罚。

2010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38.1万吨, 比2009年下降3.0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85.1万吨, 比2009年下降1.32%。与2005年相比,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 均超额完成10%的减排任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和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电力集团公司都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下达的总量控制任务 (结果详见附表一、二) 。

污染物总量减排 篇5

办法(试行)》的通知

环发„2007‟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确保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加强和规范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我局制定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

二○○七年八月十六日

主题词:环保 污染减排 办法 核查 通知

抄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附件: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依据《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下简称“污染减排”)计划完成情况的核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行政区域的污染减排核查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污染减排核查的内容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减排工作开展情况,污染减排计划制定情况、采取的各项工程措施及减排计划完成情况。污染减排核查的重点是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五条 污染减排核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相关数据真实性和一致性的审核、检查,为国家考核提供依据,促进各地完成污染减排计划和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第六条 国家环保总局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和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下简称“总局各督查中心”),分别负责监管范围内污染减排的核查工作。

第七条 污染减排核查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资料审核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

第八条 污染减排核查包括日常督查和定期核查。定期核查分为半年核查和核查。

第九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开展污染减排核查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

第二章 日常督查

第十条 污染减排的日常督查是指总局各督查中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减排措施的落实及其计划的完成情况所进行的日常督促检查。

第十一条 日常督查的重点是:监管范围内治理工程减排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非电企业脱硫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结构调整减排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的实施情况;监督管理减排措施(主要是企业清洁生产方案、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的落实情况。

第十二条 日常督查采用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的方式,由总局各督查中心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联合开展,或者由总局各督查中心独立开展。

第十三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的日常督查,每上、下半年至少各进行一次。对核查期内新建和上接转已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检查率应为100%,对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运行情况的检查率不低于20%,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废气治理工程检查率不低于30%,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检查率不低于20%。

联合督查的具体时间和安排由总局各督查中心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共同确定。

第十四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独立开展的日常督查采用明查与暗查相结合以暗查为主的方式进行。对核查期内新建和上接转已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检查率不低于30%,对已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运行情况的检查率不低于10%,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废气治理检查率不低于15%,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检查率不低于10%。

第十五条 日常督查中,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企事业单位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和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情况应做出现场督查记录,并作为确定监察系数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分别于每年6月30日前和12月31日前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半年和日常督查情况报告。

第三章 定期核查

第十七条 定期核查是指总局各督查中心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半年或污染减排计划执行情况及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实施情况与完成的COD和SO2削减量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进行的检查与核实。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应于每年7月10日前和次年1月15日前,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辖区半年和污染物减排工作报告,并抄送所在区域的督查中心。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减排工作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一)政府污染减排工作组织领导情况;

(二)环保部门组织实施污染减排工作情况;

(三)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污染减排工作情况;

(四)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污染减排工作的典型事例;

(五)制定减排计划情况(含新增量、存量、减排量之间的平衡分析,应该完成的削减量及其测算依据),核查期内减排计划的完成情况;

(六)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项目清单及其实施效果。各地报送的减排项目清单超过第十八条规定期限的,不计入本核查期减排量;

(七)按照总量减排调度规定应当报告的其他有关数据和资料。

第二十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对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污染减排工作进行全面核查,确保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任务,并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对监管范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核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定期核查的重点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减排措施在核查期内对COD和SO2的实际削减量及其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第二十二条 定期核查采用资料审核和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资料审核主要是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的减排措施项目清单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审查,并依据所提供的有关政府和环保部门批准文件、验收报告、试运行许可、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等相关资料进行逐项审核,核实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其实际削减量。

现场抽查采用重点抽查为主,随机抽查为辅的方式进行。对资料审核中发现有问题的企业和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其他减排措施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抽查结果作为确定监察系数的依据之一,与日常督查结果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三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要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措施档案制度。内对新增减排措施的书面审核、督查以及核查的累计核查率要达到100%。

第二十四条 总局各督查中心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报告的内容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开展情况;污染物减排计划的制定及完成情况;实施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情况及其COD和SO2实际削减量的认定结果;污染物减排工作的总体评价、评估及结论。报告应对核查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说明,并就下一步污染减排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COD削减量核查(督查)

第二十五条 COD削减量核查(督查)是指对核查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的COD实际削减量的核查(督查)。核查期内新增COD削减量主要包括: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的COD削减量;

(二)企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新增的COD削减量;

(三)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新增的COD削减量;

(四)因执行新的排放标准新增的COD削减量等。

第二十六条 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的COD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1、当年新建并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COD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当年新增COD削减量;

3、原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改建、扩建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如新增管网、扩容、污水回用等)和提高治理效果而形成的新增COD削减量。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基本情况,包括设计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建成投运时间等。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项目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工程竣工环保验收报告等。

2、核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实际运行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污水处理厂自动在线监测的进出口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并现场随机抽调、查阅10天自动在线监测装臵记录的进出口水量和COD浓度,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污水处理厂内部日常测定的进出口水量和COD浓度数据,查阅生产用电记录、污泥产生量记录,拍摄主要设施照片等。

(2)对实际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自动在线监测的进出口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或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污水处理厂日常生产中进出口水量和COD浓度监测的有效记录,以及生产用电记录、污泥产生量记录等辅助说明材料。

(3)对原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改建、扩建等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和提高治理效果的,必须提供新增管网长度、扩容能力、污水回用量以及回用工程运行记录等相关文件、资料。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视为该污水处理厂不运行,不计COD削减量。

3、对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工序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当年新建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调试期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实际运行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率计算COD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按照上年未运行时间计算当年同期增加的COD削减量。

3、原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改建、扩建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和提高治理效果的,按照其当年实际新增的COD去除量计算COD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中发现城市污水处理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正常运行:

1、整体不运行或者部分关键设备不运行的;

2、排水污染物浓度或总量超过规定标准30%的;

3、污水处理量达不到应接纳量50%的。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城市污水处理厂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并提请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其整改,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的,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二十七条 企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新增COD削减量的核查(督查):

(一)核查(督查)范围:

1、企事业单位当年新、改、扩建投入运行的污水治理工程COD削减量;

2、企事业单位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污染治理工程新增COD削减量;

3、企事业单位原有污水治理设施经过深度处理、改进工艺和再生水利用等新增COD削减量;

4、企事业单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达标排放或完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并通过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评审、验收而形成的新增COD削减量。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设计能力、处理工艺、建成投运时间等。对于实施工艺改进、清洁生产、再生水利用的,还应当了解具体实施情况。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批复、工程竣工环保验收报告、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生产调度记录、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行记录等。

2、核查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实际处理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果。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污染治理设施自动在线监测的污水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染治理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事业单位内部污染治理工程日常运行记录、监测数据和用电记录、主要设施照片等。

(2)对实际处理量和处理效果,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自动在线监测的排放口流量和COD浓度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事业单位内部污水治理工程日常运行和监测的有效记录。还可参考污水治理工程用电记录等。

(3)对企事业单位实施工艺改进、再生水利用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和监测数据等文件资料。

(4)企事业单位实施清洁生产削减COD的,必须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方案实施情况说明、达标排放前后情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及完成情况,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验收报告。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认定该单位污水治理工程不运行,不计COD削减量。

3、对污染治理工程各处理工序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对企事业单位当年新建的污水治理工程和原有污水处理工程进行深度处理通过调试期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实际运行时间、处理水量和处理效率计算COD削减量。

2、对企事业单位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污水治理工程,按照上年未运行的时间计算当年同期增加的COD削减量。

3、对企事业单位通过工艺改进、清洁生产等减少COD排放的,根据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资料,经核实后计算其核查期COD削减量。

4、对企事业单位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通过调试期后达到城市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水质要求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当年实际运行时间、回用水量和处理效率计算其COD削减量。

5、企事业单位因执行国家和地方新的COD排放标准后实际减少的排放量计算其COD削减量。

以上未纳入上环境统计的与“三同时”项目均不计算其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中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违法认定和处罚的意见》(环发„2003‟177号)有关规定,认定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工程不正常使用的情况。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企事业单位污水处理工程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责令其整改,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其责任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者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二十八条 产业结构调整新增COD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纳入上年环境统计的核查期或上已经取缔关停的工业企业、设施等。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厂址,取缔关停生产设施的规模及其主要设备名称和数量,取缔关停时间,营业执照是否吊销等。

2、检查企业被取缔关停的相关资料,主要是当地政府取缔关停的文件,工商部门出具的营业执照吊销证明,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取缔关停的记录、照片等。

3、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进行现场核查,检查是否拆除主要生产设备,是否断水断电,是否存有生产原料和产品等。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企业关闭,无法找到相关人员时,可采取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上级单位的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对于当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按照上年纳入环境统计的排放量减去当年实际排放量计算其COD削减量。

对于上年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不满一年的,根据上年环境统计排放量、关停月份计算其核查期COD削减量。

第五章SO2削减量核查(督查)

第二十九条 SO2削减量核查(督查)是指对核查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核查期内新增的SO2削减量主要包括:

(一)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新增的SO2削减量(包括新建机组的“三同时”脱硫设施的削减量);

(二)非电工业企业SO2治理工程新增的SO2削减量(不包括“三同时”项目的削减量);

(三)产业结构调整新增的SO2削减量。

第三十条 燃煤电厂新增的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

(一)核查(督查)范围:

1、当年新建投入运行的燃煤电厂脱硫工程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当年新增的SO2削减量;

3、当年新建和上年建成燃气机组在核查期内的发电量、燃气量。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燃煤电厂基本情况,包括分机组投产日期、核查期实际发电(供热量)、耗煤量、脱硫工程168小时的移交记录、煤炭硫份、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运行记录情况、脱硫电价等。

2、核查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的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核查期脱硫效率或SO2去除效率、排放浓度、SO2去除量。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并现场随机抽调、查阅10天的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入炉煤质化验单,各级环保部门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业内部日常监测的脱硫装臵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查阅脱硫系统生产用电用水记录、副产品产量记录、脱硫设施检修记录,以及拍摄主要设施照片等。

(2)实际脱硫效率,重点是脱硫设施的投运率和脱硫效果。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燃煤电厂日常生产中进出口烟气量和SO2浓度监测的有效记录以及生产运行记录、发电量、耗煤量、煤的平均含硫量、脱硫工艺及脱硫效率、脱硫剂的使用量、副产品产量等辅助说明材料。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视为该脱硫工程不运行,不计SO2削减量。

3、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各处理工序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当年投入运行的新建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经过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运行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经过168小时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当年实际运行时间和处理效率计算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按照当年处理效率及上年未运行时间计算当年同期增加的SO2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中发现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正常运行:

1、生产设施运行期间脱硫设施因故未运行,而未经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

2、没有按照工艺要求使用脱硫剂的;

3、使用旁路偷排的。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责令其整改,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者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三十一条 非电工业企业新增的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1、非电工业企业当年投入运行的新、改、扩SO2废气治理工程,包括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工程、有色金属冶炼SO2治理工程,其他企业工业锅炉脱硫工程(其中循环流化床脱硫工程必须有自动在线监测装臵,且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验),煤改气、煤改电工程等所形成的新增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当年新增的SO2削减量;

3、非电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SO2综合利用等形成核查期新增的SO2削减量;

4、企事业单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达标排放或完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并通过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评审、验收的,形成的核查期新增SO2削减量。

以上新增的SO2削减量中不包括除尘一体化脱硫、脱硫添加剂、换烧型煤、换烧低硫煤和洗煤等脱硫工程。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非电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设计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建成投运时间等。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脱硫工程试运行批复及环保验收的文件资料、日常的环境监察和监测记录等;对于实施工艺改进、SO2综合利用等工程,需要检查的资料包括技改工程验收报告、生产调度记录、SO2综合利用设施运行记录,工艺改进、SO2综合利用前后SO2去除或吸收效果等;对于实施清洁生产削减SO2的非电工业企业,必须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方案实施情况、达标排放前后情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及完成情况说明,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清洁生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评审、验收报告。

2、核查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的实际处理情况,包括:

(1)实际SO2削减量和SO2去除率。需要审核的资料包括SO2废气治理装臵出口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控数据,各级环保部门对非电企业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以及脱硫工程生产用电记录、副产品产量记录等。

(2)SO2去除率,重点是SO2除去设施的投运率和效果。对实际SO2去除效率和削减量,按照以下顺序采用数据:进出口废气量和SO2浓度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必须是与当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并通过数据有效性校核的);各级环保部门对非电企业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督性监测数据和监察报告;企业内部SO2去除工程日常生产中进出口废气量和SO2浓度监测的有效记录。还可参考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报告、技术改造验收报告、脱硫工程验收报告;企业的产品产量、耗煤量、煤的平均含硫量、去除率、脱硫剂(吸收剂)的使用量、SO2副产品利用情况等。

无上述数据和文件资料或者弄虚作假的,视为该非电企业脱硫工程、SO2废气治理工程不运行,不计SO2削减量。

3、对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的各处理环节进行现场检查。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企业关闭,无法找到相关人员时,可采取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上级单位的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1、新建投入运行的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通过调试期后并连续稳定运行的,从其通过调试期的第二个月起,按照当年实际运行时间和处理效率计算SO2削减量。

2、上年建成投入运行但运行不满全年的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按照当年处理效率及上年未运行时间计算当年同期新增的SO2削减量。

3、非电工业企业实施工艺改进、清洁生产、SO2综合利用的,根据相关文件资料,经核实后计算其核查期SO2削减量。

4、因执行国家和地方新的SO2排放标准后实际减少的排放量计算其SO2削减量。

以上未纳入上环境统计的与“三同时”项目不计算其削减量。

(四)核查(督查)发现非电工业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正常运行:

1、生产设施运行期间脱硫设施因故未运行,而未经当地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

2、没有按照工艺要求使用脱硫剂(吸收剂)的;

3、使用旁路偷排的。

(五)核查(督查)中发现企业SO2废气治理工程不正常运行一次,监察系数取0.8,不正常运行两次,监察系数取0.5,超过两次不正常运行,监察系数取0,情节严重的,当地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责令其整改,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核查中发现国控重点污染源没有建立直报系统的、在线监测设备使用、运行及记录不正常者参照以上规定确定监察系数。

第三十二条 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新增的SO2削减量的核查(督查)包括:

(一)核查(督查)范围:

纳入上年环境统计范围的核查期或上已经取缔关停的小火电、有烧结机的小钢铁等。

(二)核查(督查)内容:

1、核实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厂址,取缔关停生产设施的规模、主要设备名称和数量,关停时间,营业执照是否吊销等。

2、检查企业被取缔关停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取缔关停的文件,工商部门出具的营业执照吊销证明,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者出具的断电证明,环保部门现场检查取缔关停的记录、照片等。

3、对取缔关停企业、生产线、设施进行现场核查,检查是否拆除主要设备、断水断电,是否存有生产原料和产品等。

4、制作现场核查(督查)笔录。企业关闭,无法找到相关人员时,可采取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上级单位的笔录。

(三)核查计算方法:

对于当年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按照上年纳入环境统计的排放量减去当年实际排放量计算其SO2削减量。

对于上年取缔关停的企业、生产线、设施等不满一年的,根据上年环境统计排放量、关停月份计算其核查期SO2削减量。

关闭小火电、淘汰小钢铁中有烧结机的一律按照上年环境统计排放量单独计算其SO2减排量。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核查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涉及商业秘密等任何理由拒绝核查(包括拒绝提供相关资料),否则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处罚。核查人员不得弄虚作假、仿造数据,并有义务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否则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 总量减排现场核查(督查)笔录和有关用表详见附表1-15。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环保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现场核查(督查)笔录 附表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2:企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COD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3:取缔关停企业COD污染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4: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5:非电企业二氧化硫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6:取缔关停企业二氧化硫污染减排现场核查(督查)表

附表7:污染减排核查及计划完成情况一览表 附表8: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一览表

附表9:企业事业单位工业废水治理COD削减项目一览表 附表10:结构调整COD减排项目一览表 附表11: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项目一览表

污染物总量减排 篇6

减排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 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 才能对各项减排措施进行科学验证。科学的减排监测体系既是扎实推进污染减排的重要基础工作, 也是科学评价污染减排工作的基本依据, 更是实现我国污染减排目标的根本保证。

2013年国家新发布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和《“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 对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对我国减排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对如何更快更好的落实国家对各地方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存在的问题

2.1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体制不顺, 职责不明

由于历史原因, 各地方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体系较为混乱, 有监察部门负责管理的, 也有监测部门负责管理的, 此外还有污控、信息等部门负责的。职责不清, 体制不顺, 工作重点掌握不清, 效率低下, 成为制约各地方监测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如国家减排监测体系考核中的附表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就可能涉及到好几个部门, 其中自动监测设备现场检查由监察部门负责, 自动监测设备的验收和比对监测由监测部门负责, 监督考核由总量部门负责。由于是多部门负责, 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 致使附表存在内容缺失, 逻辑关系混乱等问题。

2.2 污染源自动监控监管不到位

各地方普遍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一是监测数据不够准确。现场用标准气体检查自动监控设备时存在不合格现象;二是配套建设不够标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普遍存在排污口建设不规范、采样头位置设置不合理、监测站房面积不足、缺少空调、缺少照明电源等情况。三是药剂使用不够规范。部分企业存在未按要求配置标准溶液和标准气体, 未标注有效期或使用过期试剂, 药剂未及时更换等问题。四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存在站房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职责不全, 运维记录不规范, 未能与仪器运行状况相互印证;维修记录缺失等现象。

2.3 监测数据的使用和发布制度不完善

对于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而言, 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多应用于排污收费方面, 环境执法、总量减排、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很难得到应用。对于环境执法工作而言,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与原有的环境执法模式相比, 执法程序和证据链都发生很大变化, 原有取证、立案模式不太适合新形势的要求。对于总量减排、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而言, 自动监控数据与产排污系数核算的数据差异性较大, 难以直接应用。此外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还不完善, 废气、废水流量的准确度有待提高,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应用。由于各地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建设时出于对数据保密的考虑, 普遍采用环保专网, 因此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对外发布不够及时。

对于污染源手工监测数据而言, 主要用于国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率统计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同样在总量减排和环境统计方面中缺少可用的监测数据。究其原因一是监督性监测未能全覆盖。首先是污染源未能全覆盖, 监测工作只针对工业源, 农业源、蓄禽养殖、生活源的监测基本空白, 难以说清污染总量中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组成比例, 不能以此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其次是监测项目未能全覆盖, 监测项目普遍以减排项目为主, 对于特征污染物, 由于监测能力缺乏以及对排污单位生产工艺、产品原料等情况的不了解等因素, 还没能实现全覆盖。各地方普遍实现了监督性监测数据的对外发布, 但发布内容不尽相同, 有的仅发布监测结论, 有的仅发布减排项目的监测结果, 且发布时间不够及时。

2.4 企业自行监测开展及发布率偏低

与“十一五”相比, 《考核办法》与《监测办法》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运行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 最突出的是提出了企业自行监测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企业自行监测开展率不高, 据国家统计, 2012年1万余家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中, 仅67%的企业开展了自行监测。其中84%的废水国控企业、55%的废气国控企业、96%的污水处理厂开展了主要污染物自行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对外发布率更低, 仅不足40%。

3 对策措施

3.1 完善减排监测体系运行机制

“十二五”期间, 国家减排监测体系考核重点将由基础建设转向体系运行和监测结果的应用发布, 管理作用更加突出, 因此各地要进一步理顺监测监管体系, 完善监测体系考核制度,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 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要注重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省级环境主管部门要指导辖区内各级环保部门建立各自的减排监测体系, 明确监测、监察、总量、科技和计财等部门在减排监测体系中的职责, 各司其职, 形成工作合力。

3.2 加强监测技术管理, 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一是应尽快完善监测技术标准, 加大各类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修订, 完善特征污染物监测频次及监测分析方法。建立统一的监测技术体系, 确保在监测布点、分析方法、仪器、标准等方面均执行统一的监测技术标准, 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二是进一步规范自动监控系统安装、监测方法, 提高自动监测数据的实用性, 从技术角度、方法标准上加以改进, 解决自动与手工监测系统存在的差异和技术制约瓶颈。加大对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和监测设备的开发力度, 顺应当前国家对重金属及特征污染物考核和监控的要求。

三是必须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质控抽测和对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实验室比对, 加强对企业监测力量的技术指导, 加大对自动监控设备的运行管理, 加强数据有效性审核管理。开展自动及手工监测数据在总量减排、环境统计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3.3 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监测数据的应用及发布

一是各地方应尽快修订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规范污染源监测行为, 强化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应用, 把污染源监测数据与环境执法、总量减排核算等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自动监控数据的管理,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不断提升自动监测数据质量。

二是各地方应尽快强化污染源信息公开制度, 改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强化信息公开是“十二五”减排监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污染源监测信息全面、客观、及时公开, 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将排污企业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有助于各地方总量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3.4 推进监测标准化建设, 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

各地要加快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实现监测组织的网络化、技术规范化、以及管理程序化、监测自动化等的管理体制, 切实做到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监测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广华, 陈静, 王兴国.关于总量减排监测体系考核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 2011 (1) .

[2]薛锐.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干旱环境监测, 2013 (1) .

[3]董育宏.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0 (3) .

污染物总量减排 篇7

1 我国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设评述

1.1“九五”至“十二五”总量控制目标及完成情况

污染物总量控制正式作为国家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 出现在1996年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 其中提出“创造条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同年, 国家环保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制定了“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对12项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 要求到2000年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1995年的水平, 正式确立了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将总量控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10%”。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将总量控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标并首次作为约束性指标, 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化了这一目标, 并将控制的主要污染物由2种增加到4种 (表1) 。

从目标完成情况看, “九五”是中国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首个五年计划, 名义上基本完成各项目标, 但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局限, 减排的统计、监测与考核的精确度不高, 很难确定是否真正实现了减排目标。“十五”时期, 减排目标受挫, 多数总量控制指标未能完成, 其主要原因一是“九五”的“成功”掩盖了结构性矛盾的严重性, 导致“十五”控制主要污染物数量偏多, 摊子铺得过大;二是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致使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三是总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计划、监测、统计、管理能力十分薄弱。“十一五”起, 节能减排目标全面纳入国家战略, 污染物总量减排成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绩效的约束性指标, 通过层层落实减排任务,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加大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工作力度, 全面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表1) 。

1.2 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日趋成熟, 至“十一五”时期, 已经形成了初步完善的覆盖中央、地方、流域3个层级的管理体系和囊括多方面的技术体系, 在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实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1 管理体系

我国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体系是一个“上层决策、下层实施, 层层分解、逐步落实”的过程, 根据管理主体特征的不同, 分为中央、地方和流域3个层级。

中央层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五年规划、节能减排五年规划等全国性长期性的政策规划向下传达总量控制的目标、指标和政策。由于污染物减排工作涉及方面甚广, 为统一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防止部门职责交叉造成影响, “十一五”期间, 国务院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涉及环保部等在内的27个部委、直属机构。为了保证中央政令得到贯彻执行, 省 (市、自治区) 、市、县等地方在机构设置方面与中央保持一致, 相应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并由环保部门担任污染减排统一监督管理工作。此外, 在跨界流域, 存在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联席会议, 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参与水污染控制的积极性, 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 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责任单位为成员, 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2 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陆源污染总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20年时间方演化形成当今的管理格局[2], 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约束性指标的总量控制的大背景下, 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的三大办法和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具有较为鲜明的中国管理特色, 为总量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

为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准确、及时、可靠, 制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 确定了由“摸清基数、算清增量、核准减量”的过程构成的量化统计方法, 为解决总量统计问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路线。为准确核定污染源实际排放量, 制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 规定监测工作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掌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数量, 并对重点污染源等问题做了规定。为考核地方上报的年度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相关数据真实性和一致性, 制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 (试行) 》, 确立了日常督查和定期核查制度, 将治理工程减排项目、结构调整和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核查重点, 提出“核查系数法”将污染减排责任和政府考核直接挂钩。此外, 还探索了包括排污收费、动态管理、区域限批、排污权交易等在内的一系列总量控制配套政策。

2 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几点启示

2.1 总量工作纳入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是根本保障

我国自“九五”期间开始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 历经“九五”和“十五”两个时期, 均未能真正意义上达成五年计划的既定目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十一五”时期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前、超额实现削减10%的目标。究其原因, 造成前后大相径庭的两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责任制是否得到充分落实。“九五”和“十五”时期, 国务院虽已在认知层面强调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但并未“下定决心”体现和渗透于工作层面, 总量指标在五年计划中只作为“预期性指标”, 只具有象征意义;“十一五”时期, 总量指标开始以“约束性指标”的形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作为政府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成效显著。实践证明, 在我国当前行政体制下, 建立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总量控制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责任制一方面为从宏观角度和经济角度解决环境矛盾提供了广阔的机制背景, 逐步淡化、进而彻底摆脱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对各级政府环境作为形成了严格的体制背景约束, 是总量工作的根本保障。

2.2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总量管理体系是组织保证

污染物总量控制触动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触及结构性矛盾, 是一个从国家到地方各层面、从宏观到微观各方面的庞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必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实现, 因此必须建立与国家意志相适应的高规格、高效率、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十一五”时期, 国家层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分别担任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 环保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统筹协调, 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地方, 各省、市、自治区和各责任集团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 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总体上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全面覆盖的良好格局。

2.3 制定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路线图是核心环节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虽然不是中国的首创, 但在如此庞大的污染排放基数、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污染物增长速度下, 在国际上很难找到相似的案例,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总量控制路线图成为成功的核心环节。“九五”和“十五”总量控制的失败与拟定目标过高不无关系, 选取10余个指标加以控制, 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控能力相去甚远。“十一五”计划吸取了教训, 将控制目标聚焦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种典型污染物, 并将减排重点锁定在重点工业源与集中式生活源, 控制效果突出, 示范效应明显。“十二五”计划增加了受控典型污染物种类, 并将减排重点扩大到农业源等非点源污染。此外, 环保部提出, 在2030年前, 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仍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 不能盲目以容量总量控制代替目标总量控制, 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3]。

2.4 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关键举措

只有制度的严肃、完整、统一, 才能保证总量控制统计、监测和考核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切实排除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的干扰, 彻底摆脱总量控制中可能出现的数字游戏弊端, 使总量工作落到实处。多年的实践证明, 缺乏配套规则制度的总量工作往往容易被架空, 为确保总量控制目标实现, 必须配套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构建全方位、立体的污染减排技术管理体系。

3 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将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纳入国家总量工作体系

海洋作为污染物受纳的重要归宿, 其总量控制过程同样适用于国家总量工作体系, 因此, 应当将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纳入国家总量工作体系之中。建立由中央—海域—地方组成的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三级管理体系, 在中央层面, 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成为国务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职责, 参与管理的部门应当包括发改委、海洋局、环保部等在内的国务院涉海部委和直属机构。在海域层面, 在重点海域设立“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联席会议”, 召集无隶属关系但有工作联系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政府, 以召开会议的形式达成共识, 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意见, 用以指导工作, 解决问题。在地方层面, 各省、市、县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担任海域污染总量控制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3.2 遵循陆海统筹原则搭建总量分区分级控制框架

海域污染主要由陆源输送、海洋开发与工程兴建、海洋运输和风险事故以及海水交换和大气沉降等引发, 其中陆源输送占污染总量的80%以上, 成为海岸带水质下降或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河流在营养物质从陆地转移到海洋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涉及整个流域, 因此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质是对入海河流流域范围内陆源污染发生场的控制[4]。孟伟[5]提出的“分区分级”体系是海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的适宜框架, 其中分级体系是垂直层次对海区—流域—区域的负荷分配, 分区体系是水平层次对流域上中下游、流域内部行政控制边界的负荷分配。海域层级根据海洋功能区划进行海区总量控制区划, 流域层级根据海域层级所确定的流域入海总量限制将总量分配到流域不同分区, 区域层级再通量限制将总量分配到点源, 应据此搭建总量分区分级控制框架。

3.3 制定总量约束质量指导的海域污染物总量路线

在2030年前, 我国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任务, 起步更晚的海域环境保护问题则更需循序渐进。根据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路线图和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 建议:“十二五”期间 (2011—2015年) 在重点海域 (如渤海) 实施总量控制约束性模式, 选取典型污染物采取控制措施, 形成示范性的工作体制机制, 为“十三五”时期全面铺开打下基础。“十三五”期间 (2016—2020年) 全面实施覆盖全国近岸海域的总量控制约束性、质量改善指导性模式。该期间, 不以单一的环境质量考核代替排放总量控制考核, 也不宜对环境质量目标提出过于乐观的要求, 控制指标仍不宜过多。“十四五”期间 (2021—2025年) :实施总量控制约束性、质量改善约束性模式, 即“双约束”模式。考虑到“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期, 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污染物都必须严格实行排放总量控制, 同时环境质量必须得到改善, 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水平。“十五五”与“十六五”期间 (2026—2035年) , 由总量控制约束性、总量控制指导性模式向质量改善约束性模式过渡。

3.4 近期应科学筛选重点海域重点污染物并加以控制

根据上述分析, 近期 (“十二五”期间) 要在重点海域实施总量控制约束性模式, 选取典型污染物采取控制措施, 形成示范性的工作体制机制。重点海域可考虑选择渤海, 渤海作为承载流域高密度发展的半封闭内海, 污染程度十分严重, 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把“确保渤海生态安全, 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 力争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 在《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也将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重要的政策措施, 因此有必要将渤海确定为近期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点海域。在污染物指标选择上, 应满足如下条件: (1) 污染程度较重; (2) 区域性而非局地性的污染物; (3) 可监测、可统计、可考核, 有基础; (4) 是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考虑到富营养化是我国近海污染的主要原因, 且氨氮已纳入“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因此建议近期将氨氮 (或无机氮) 作为海域实施总量控制的重点污染物。

3.5 建立完善科学、统一的计划、监测和考核体系

一方面, 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作为国家总量工作的分支建立起与之相一致的技术体系[6], 实施9项制度 (考核、统计、监测、核查、调度、直报、备案、信息公开、预警) , 把握三大环节 (计划备案、阶段核查、督察预警) ;另一方面, 突出海洋特色,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 制订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案。分配方案包括直排口和入海河流两种类别。其中, 直排口分配至汇流区域内的重要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入海河流则分配至各入河排污口, 并上溯到各入河排污口的汇流区域, 对汇流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分配总量控制指标。要积极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减排, 如建立总量控制绩效与海域限批挂钩制度、完善作为前端总量控制的落后产能退出经济补偿机制、推行排放指标有偿取得和排放交易制度、建立重点入海流域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等。

参考文献

[1]施问超, 张汉杰, 张红梅.中国总量控制实践与发展态势[J].污染防治技术, 2010, 23 (2) :38-48.

[2]王金南.中国水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23-25.

[3]王金南, 田仁生, 吴舜泽, 等.“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8) :70-75.

[4]刘桂春, 韩增林.在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浅谈人地关系系统中海洋功能的介入[J].人文地理, 2007, 22 (3) :51-55.

[5]孟伟.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18-22, 90-93.

毗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研究 篇8

关键词:毗河,水环境,容量,分配,基尼系数

1 引言

毗河为沱江一级支流,源于都江堰岷江的柏条河、徐堰河,两河流至郫县团结镇石堤堰汇流,并被分流为府河和毗河。毗河干流从新都龙安乡流入新都县境内,向东流到邵家寺进入青白江区,最后在金堂三河汇流处注入沱江。沱江作为四川盆地腹部的一条重要河流,沿河均为四川省工业集中地和人口高密度区域,在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毗河水环境质量对沱江流域成都段水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而沱江成都段水环境质量对沱江中下游水质好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本次研究的重点就是沱江流域成都段的一级支流毗河。

沱江流域氮、磷污染严重,与毗河超标指标一致。因此,摸清毗河污染情况,计算其水环境容量并提出适当分配、减排措施成为成都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迫切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

毗河为沱江一级支流,源于都江堰岷江的柏条河、徐堰河,两河流至郫县团结镇石堤堰汇流,并被分流为府河和毗河。毗河干流从新都龙安乡流入新都县境内,向东流到邵家寺进入青白江区,最后在金堂三河汇流处注入沱江。全长65.55km,首段年平均流量26.4m3/s,年径流量8.34亿m3。

毗河主要涉及成都市都江堰、郫县、新都、金牛区、青白江、龙泉驿、金堂7个区县,其支流饮马河发源自新都并由新都汇入毗河干流,西江河自龙泉驿流经新都区自青白江汇入毗河干流,羊叉河、绣川河、长流河发源自新都区于青白江汇入毗河干流。

3 毗河水环境容量现状核算

对沱江流域成都段选取一维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水文站数据结合《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报批稿)》定毗河设计流量3.66m3/s,设计流速0.47m/s;根据相关文献,定COD综合降解系数K为0.2(1/d),氨氮综合降解系数K为0.1(1/d);根据《成都市主要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类别划分表》并参考排污状况和当地技术经济等条件,定毗河COD背景值为0.00mg/L,目标水质浓度19.2mg/L,氨氮背景值为0.00mg/L,目标水质浓度1.00mg/L。

一维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t/a;L为水功能区长度,km;u为设计平均流速,m/s;Q为水功能区设计流量,m3/s;C0为水功能区上断面污染物浓度,mg/l;Cs为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浓度,mg/l;K为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1/d;qi为水功能区入河污水量,m3/s;x1为概化点距控制断面的距离,km。

结果计算得毗河COD理论纳污能力2618.06t/年,氨氮理论纳污能力125.57t/年。

根据《成都市主要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类别划分表》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定总磷背景值C0为0.00 mg/L,目标水质浓度0.20 mg/L。总磷的综合降解系数则选取0.105(1/d),计算毗河总磷纳污能力。结果计算得毗河总磷理论纳污能力25.22t/年。

由于计算并未扣去来水背景值,故此将毗河石堤堰断面2014来水水质监测值全年平均作为背景值计算,由公式可得COD实际纳污能力2422.25t/年,氨氮117.23t/年,总磷16.59t/年。

4 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

前面所计算的纳污能力为整个毗河干流所属,如果需计算各行政区域内的纳污能力则需根据上述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在行政区域内进行分配。在确定区县与各河段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县毗河流经长度不同划分初始环境容量。得出各区县环境容量如表1所示。

金牛区、成华区和龙泉驿区对沱江水质的影响主要是将污染物排入西江河,而西江河最终汇入毗河青白江段,因此毗河青白江段的污染物入河量包括了青白江区、金牛区、成华区和龙泉驿区的污染物入河量。

根据青白江区、金牛区、成华区和龙泉驿区的人口比例将毗河青白江段污染物入河量分解到这四个区县。考虑到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的污染物只是部分排入沱江水体,故近似选取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人口的20%进行计算。最终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

t/年

5 基于基尼系数的排放总量分配评价

环境基尼系数计算采用梯形面积法,如下公式所示:

式中,j为指标编号;i为乡镇编号;n为乡镇数;Gj为基于指标j的基尼系数;Xij为第i个乡镇指标j的累积比例(%);Yi为第i个乡镇排放或分配污染物量的累积比例(%);当i=1时,(Xi-1,Yi-1)对应(0,0)。

一般研究大多采用单因子基尼系数法评估环境容量配置的公平性,单因子指标模型可避免计算指标权重,又选取排放相关指标,使总量分配更具有针对性,细化了分配方案,更有操作性。通过构建工业产值-工业污染排放量、人口-生活污染排放量、农田面积-面源污染排放量的洛伦兹曲线,分别计算各类污染源总量分配基尼系数,最后根据基尼系数最小化原则对污染物总量分配进行优化。

在总量分配方案合理性评估前,需对基尼系数的合理范围进行界定。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0~0.2以下,表示分配“高度平均”或“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5.1 各区县初始分配系数

为充分考虑总量控制的公平性和效率原则,水环境容量分配应充分考虑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等。本次研究选取个区县人口总数作为社会效益因子,GDP产值作为经济效益因子,土地面积作为自然效益因子。根据2014年成都市统计年鉴及毗河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5.2 初始分配方案评价结果

根据公式可得出各“指标-排污量”基尼系数如表3所示。

由表3所见,结合基尼系数合理范围界定,人口-污染物、GDP-污染物、面积-污染物三项项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属“差距较大”,说明从自然、经济角度来看,这种线性容量分法较不公平,故此需重新分配,使各指标基尼系数回归到合理范围。而标准差0.01表示三者间公平性差距不大。

梳理各区县各要素分配因子并从小到大排序可得到表4。

由表4可以看出,金堂、新都的分配量过大,郫县、龙泉驿区分配量过小,因此应该从这两点考虑调整排放总量的分配。

6 排放总量分配方案调整及结果检验

6.1 排放总量分配方案调整

根据基尼系数定义及上述分析对方案进行调整,调整后各区县分配排污量如表5所示。

6.2 结果检验

对调整后氨氮、总磷排污量进行基尼系数的检验。经过对各区县排污量调整之后,各因子及对应污染物排放量的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具体如表6所示。

如表所示,各指标对应基尼系数均在0.4以内,达到相对合理的范围,因此,调整后的排污量分配可在一定程度上视为较公平的分配。

7 各区县出境断面水质划分

根据分配结果可以反算出在毗河出水水质满足地表水三类水标准的前提以及公平的基础上各区县出境断面所需达到的水质标准。

因为2014年各断面COD浓度基本达标,故将规划水质与2014年3、8、11月三月平均断面氨氮、总磷浓度作对比,得到表7。

从表7可以看出,毗河氨氮、总磷超标严重,而各区县相应面临的氨氮、总磷的削减任务也都异常艰巨,各区县排放量至少削减一半以上。

8 结论

从已知污染源分布来看,毗河上排口集中在新都,企业集中在青白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在新都与青白江,污染源主要即分布在新都、青白江两个区,也就是石堤堰至毗河二桥断面之间。但金堂境内(毗河二桥至毗河一桥段)大量总磷污染的来源还需深究。

从毗河水环境容量看,毗河COD纳污能力2422.24t/年,氨氮纳污能力117.23t/年,总磷纳污能力16.59t/年。将纳污能力按照入河量比例分配至各区县,所得基尼系数较大,分配较不公平,故此调整分配。

排污量的优化配置体现了总量分配中的公平性,使分配更有所依据,促进流域内社会发展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龙艺.沱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及开发利用研究[J].四川水利,2012(2):24~26.

[2]董飞,刘晓波.地表水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回顾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14,25(3):451~463.

[3]吴俊.大连湾环境污染及综合防治研究综述[J].海洋科学,1983(5):53~57.

[4]GB/T 25173-2010.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5]中国环境规划院.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R].北京:中国环境规划院,2003.

[6]王有乐.区域水污染控制多目标组合规划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1):107~110.

[7]张万顺,唐紫晗,等.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1):59~65.

[8]田平,方晓波,等.基于环境基尼系数最小化模型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优化——以张家港平原水网区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4(3):801~809.

污水达标排放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篇9

浓度控制是指以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1]。污染源达标排放属于浓度控制范畴;污染物总量控制属于总量控制范畴。2000年之前我国的“排污收费”、“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价”等都是以浓度排放标准为主要评价标准, 2000年以后, 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 环境管理是以浓度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为评价标准的, 并且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2]。对于存在环保欠账的机械行业某老企业来说, 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要求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对于污水国控企业而言,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2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内涵

2.1 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环境保护责任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从各个方面着手保护环境。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 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这一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产品绿色化, 二是保护和治理环境。而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 排放水污染物, 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这也是为企业进行污水治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 企业对污水进行治理,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2.2 有助于企业防范环境法律风险

国家在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超过水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法律责任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上级部门和母公司也将水重点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 (COD) 和氨氮排放总量作为绩效考核指标。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处罚外, 还规定了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业、关闭。水污染防治法也对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处罚进行了明确规定。另外, 省环保厅总量办对企业COD、氨氮总量指标也进行了核定, 同时企业的上级母公司也下达COD、氨氮指标绩效考核规定。如果企业污水超标排放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将面临环境处罚和绩效考核的风险, 所以为规避这一风险企业必须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3 水污染源现状

3.1 水污染源概况

据调查, 机械行业某企业2010年生产生活用新鲜水量270万t左右, 排放污水约200万t。主要水污染源包括机械加工车间产生的的废乳化液, 油漆喷涂线产生的油漆污水, 锅炉冲渣污水, 探伤产生的的废磁悬液污水, 洗浴产生的生活污水等。主要污染物有COD、石油类、悬浮物、氨氮等。

公司有两个污水处理站, 都是采用集中处理方式进行水污染防治。需要把污水集中收集后运送到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3.2 水污染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污水总排放口石油类、悬浮物、氨氮、pH值能够达标排放, 但COD偶有超标排放现象, 最高浓度达314.6mg/L, 标准值为150mg/L。

3.2.1 部分水污染源没有进行治理, 不能保证COD达标排放

企业无第一类污染物。影响COD浓度的主要污水有乳化液污水、油漆污水、磁悬液污水和生活污水, 具体污水情况如表1。生活污水每年排放量30万t左右, COD浓度超过排放标准, 没有进行治理。其余各类污水水量虽少但COD浓度高, 其中乳化液污水收集后运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油漆污水、废磁悬液、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下水管网。

3.2.2 污水总排放口无污水处理设施, 不能保证COD稳定达标排放

由于污水最终要汇集到总排放口的特殊性, 总排放口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使污水总排放口COD偶有超标排放的现象。

按照COD控制指标要求, 污水总排放口COD浓度应低于标准值150mg/L才能完成总量要求, 低于的数量取决于污水排放量, 对于污水总排放口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厂区而言是有难度的。

4 对策与建议

企业为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满足政府和行业环保要求避免环境法律风险[3], 考虑了环保历史欠账, 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主要对策措施是对污水实施过程控制, 研究中水回用系统[4]。

4.1 积极实施节水项目以减少用水总量, 使新鲜水量逐年降低

企业对没有循环利用的冷却水实施循环利用;对已经循环的冷却水实施内循环系统替代外循环系统;对宅区和厂区供热系统实施改造, 取消燃煤锅炉, 减少了除渣及除尘系统用水和系统补水等等。最终使得新鲜水量逐年降低。

4.2 对所有除生活污水以外的重度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企业与高校合作, 对油漆污水、磁悬液污水进行科研攻关, 也实现了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2011~2015年累计处理重度污染废水1243.48t, 如表2。其中2014年处理水量390.05t与2010年调查出的重度污染废水412t仅差5%。至此, 除生活污水以外的影响COD浓度的乳化液污水、油漆污水、废磁悬液污水等重度污水都得到了有效的处理和控制。

t

4.3 在污水总排放口安装重点水污染物COD和氨氮在线监测设备

企业将在线监测设备相关运维工作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企业管理, 保证了在线监测设备的有效运行。在线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 COD和氨氮浓度一直在指标控制范围内。由于取水系统受冬季燃煤采暖锅炉冲渣污水携带炉渣进入下水管网的影响, 影响污水悬浮物浓度, 在取暖期间出现了取水泵抽不上水的情况, 导致在线监测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燃煤采暖锅炉取消以后, 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也降低了悬浮物排放浓度。

通过以上三项措施的实施, 企业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 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指标范围内, 并呈递减趋势。2011~2015年有关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和浓度指标完成情况如表3。

5 结语

从表3可以看出, 企业产品产量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 新鲜水用量都逐年降低[5], 重点水污染物COD和氨氮达标排放, 且排放总量也呈递减趋势, 有效降低了环境法律风险。但由于新鲜水用量的减少会导致污水总排放量的减少,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污染物的浓度。从长远考虑, 需要对中水进行治理回用才能保持污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企业已完成了中水回用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以期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和水污染物“零”排放。

参考文献

[1]冯金鹏, 吴洪寿, 赵帆;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回顾、现状及发展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4, 2 (1) :45~47.

[2]张秋根, 魏立安, 何钱昌;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7 (1) :14~17.

[3]房春生, 王菊, 刘林, 等.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的总量控制问题初探[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上卷)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7.

[4]丁爱红;总量控制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环境, 2002 (4) :21~23.

污染物总量减排 篇10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质污染,总量控制

1 太湖流域水质现状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沿海中部, 为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 流域总面积36895平方千米, 其中水面积为5551平方千米 (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5%) ;流域内湖泊星罗棋布, 河流纵横交错, 河道总长约12万千米, 河道密度达3.3km/km2[1]。太湖是典型的浅表型湖泊, 水体自身净化能力较弱, 由此造成了流域严重的水质型缺水。2006年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总河长506.7千米, 全年期90.1%的评价河长水质劣于Ⅲ类;太湖Ⅲ类水面积仅占67.5%, 且92.3%的水体为富营养水平;按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太湖流域全年期水功能区河流达标率仅为23.8%。由于水污染严重, 上海、嘉兴、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 呈水质型缺水[2]。

太湖流域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和局部水域的有机污染问题, 沈建军等[3]从2007年的6月到2008年的2月, 选取了五里湖、梅梁湖、西部沿岸区、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5个湖区作为水质状况检测的区域,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对太湖水质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总磷 (TP) 和总氮 (TN) , 结果表明:全湖CODMn平均浓度为Ⅲ类, TP平均浓度为Ⅳ类, TN平均浓度为V类。按所取采样点的湖区来分, 梅梁湖、五里湖和西部沿岸区的水质总体为V类, 而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的水质总体为Ⅳ类。按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 全湖富营养化程度平均处于中度富营养化, 局部湖区处于高度富营养化状态。

2 主要污染来源

造成太湖流域水质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环太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气候变化及湖体水循环能力降低[4]。由此, 太湖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归纳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其他污染源三大类。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与部分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 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位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等特征。面源污染是指随地表及地下径流汇入水体的各种相对分散的污染物或营养物质, 一般比较分散、隐蔽[5]。其他污染源则包括城镇生活污染源、水产养殖污染源、船舶污染源、湖面区降水、降尘污染等。

有研究表明, 太湖的富营养化主要由于环湖污水直接入湖或经河流入湖, 河道污染物输入是太湖流域点源、非点源污染的综合体现[6,7]。据统计, 20世纪80年代河道污染物的输入量占入湖总量的比例为化学需氧量 (CODCr) 的65.58%、TP的77.36%、TN的72.02%、SS的8 7.7 2%[8];90年代, CODCr、TP和TN由河道的入湖量已占总量的90%以上;2001~2002年, CODCr、TP和TN入湖通量通过西部河网进入太湖的比例分别占63%、47%和49%[9]。

近年来, 随着人民对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 鼓励饲养家禽以及鼓励沿湖饲养水产品成为太湖流域各地政府的长期政策。但是由于农业施肥过量以及化肥利用率不高, 加上养殖场养殖污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目前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太湖流域主要的污染源。此外, 生活污染也加剧了水污染的恶化。由于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大量的生活污染没有经过净化而直接排人流域水体中, 并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污水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水排放增长的速度, 因此生活污水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影响日益显著[10]。

3 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种控制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科学管理方法, 其含义是将排人太湖流域水体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它是从定量的角度出发, 把太湖流域水体看作一个整体系统, 按其功能要求, 确定水环境质量标准, 据此来反推计算和拟定太湖流域水体内各种污染负荷的允许总量及其应削减量, 并研究和确定各污染源的合理负荷分摊, 再通过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加以实施, 达到保护和改善太湖水环境, 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目的[11]。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相比传统的浓度控制更能真实地反映污染物进入环境的实际情况;有利于防止浓度控制中不合理的稀释排放现象, 有效保护水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在总量控制基础之上的总量削减[12]。根据河道的水文特征、入河排污口分布、设定目标水质和一定保证率下的设计流量, 确定水环境容量模型[13,14], 计算河流的水环境容量, 确定污染物削减量, 是实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水污染总量控制的基础和核心[15,16,17]。

江苏省环保厅《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研究性监测》[18]课题对江苏省境内25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了为期一年、每月1~2次的污染物入湖通量加密监测, 提出了主要入湖河流总量核定办法如下。

污染物汇入总量=污染物通量×汇入时间

其中:污染物通量=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物的流量

翟淑华等[19]通过对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水量统计方法比较入手, 计算分析2000~2002年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水质、污染负荷量变化。结合太湖水质变化分析, 得出自2000年后环太湖进出湖河流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总体得到初步遏制, 湖州、苏州地区环太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并呈一定改善趋势, 但无锡、常州地区的环太湖河流水质浓度仍呈升高趋势, 尤其是常州地区人湖河流的TP、CODMn浓度升高较快。与此相对应, 太湖水质在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中有所好转, 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 但位于西北部的竺山湖各项水质指标进一步恶化, 明显劣于梅梁湖水质。环太湖河流的人湖和出湖污染负荷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但从净入湖污染负荷量分析, CODMn呈波动性减少趋势, TP和TN呈增加趋势。

张利民等[20]以漕桥河为例, 基于实测数据进行水文模型的参数率定和验证, 提出小流域河网地区河流分段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确定污染物的削减量, 提出河流污染分段控制和流域管理的水环境容量控制模式, 建立河流氮磷污染控制的可操作性措施, 从而制定削减污染物的重点工程措施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马巍等[21]分析了湖泊纳污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 提出选择典型水文年和将湖泊与环湖河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是进行湖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的关键。并以枯水年作为代表水文年, 采用二维数学模型进行了近期太湖纳污能力动态变化模拟及限制排污总量核算。并基于近期太湖限制排污总量研究成果, 提出环太湖分区逐月入湖水质浓度的平均值在经过简单的技术修正后, 可作为近期太湖各分区入湖河道的水质控制浓度要求, 为太湖流域近期水环境定量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罗缙等[22]进行了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研究,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量、水质计算模型以及太湖流域废水负荷模型, 根据1995年 (丰水年) 、1988年 (平水年) 、1971年 (枯水年) 的水文资料, 以及1995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道纳污量资料, 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和水质浓度, 由此计算出太湖流域河网区各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入湖量, 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 得出了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从2008年开始开展“重点污染源及污染物入湖通量监测专题”, 其主要目标是开展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源和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监测与调查, 建立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主要入湖河流信息数据库, 研究不同行业及地区重点污染源、主要入湖河流污染贡献率技术方法, 形成重点污染源和主要入湖河流污染贡献率的监测技术体系。

自2001年《江苏省环境自动监测 (控) 系统》项目实施以来, 江苏省环保厅先后在太湖流域建设 (即将建成) 了77个水质自动站, 其中“十五”期间建设了15个水质自动站;2007年底建设了8个生态补偿水质自动站 (含十五期间建设的潘家坝和白塔2个站点改造) ;2008年3月建设了16个水质自动站 (4个为浮标站) ;8月份建设了40个水质自动站, 至2008年底, 共有20个入湖通道水质自动站完成建设, 并相继投入运行。自动站的建成为污染物入湖总量的核算提供了有力工具。

4 结语

上一篇:智能管家论文下一篇:电力系统运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