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处不在

2024-08-24

阅读无处不在(精选5篇)

阅读无处不在 篇1

高中学习科目多、时间紧、任务重, 因此让学生挤出时间来集中阅读几乎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的事。学生也就普遍存在阅读面较窄, 阅读能力较差,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的现象。

“花之娇艳者多不芳香, 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如果阅读是一朵花, 不应是娇艳欲滴, 只顾外表浓艳读的热闹好看, 而应是注重内涵;不应是扑鼻浓香, 而应是淡淡的书香、沁人的清香;不应是花开千瓣, 只顾贪多, 而应是扎实有序有效地进行开放。

怎样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这是个难题, 如何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让阅读占有一席之地, 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经常说语文无处不在, 我认为阅读也无处不在。

一、扎实——立足文本, 站稳脚跟

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 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 但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而与文本结合拓展阅读是最基本的拓展学生视野的阅读方法。

如在讲授必修四第三单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时, 印发学案, 学案上的“阅读链接”一环节, 就结合文本内容补充毕淑敏的《回去问妈妈》《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替我叫声妈妈》和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我精彩的糟糕诗作》等文章, 以帮助学生理解、探究和评价文本中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二、有序———从课堂上下到校园内外

我们提倡“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的方法。阅读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功夫。课上文本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并在课上、课下进行阅读补充。在阅读教学中对课堂上下的结合主要做了这样的尝试:展示———共享———交流。

每节语文课上的前五分钟, 安排为“阅读快餐”环节, 进行阅读展示, 每节一个学生展示最近自己阅读中摘录下来的精彩文段, 并说明自己欣赏这个文段的理由。学生展示之前肯定有独立阅读的过程, 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阐发、评价、质疑阅读内容的过程。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 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共享”即在教室开办黑板报、教室外墙上展示本班的“手抄报”、给本班写对联贴在教室门上等方法和同学共享阅读精品, 共同“交流”阅读心得, 使学生加强阅读意识, 形成阅读习惯, 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三、有效———阅读与背、说、练、写的结合

1. 阅读与背诵的结合。

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 像一个大冰山, 入了肚子, 随着年龄增大, 它会慢慢融化, 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程千帆也说过:“背诵名篇, 非常必要, 这种办法看似笨拙, 实则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 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 而懂得非常深透。”朱熹说:“大抵读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 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当其言出之于吾之口, 其意出之于吾之心的时候, 就是形成自己语言的时候, 也就是学有所得的时候。可见, 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 在积累了名篇名句后, 学生就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2. 阅读与练习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基础是根本, 学生读得越多, 理解能力越强, 在阅读的同时, 辅之以相关练习, 既可以加深理解, 又能使理解力得以巩固和加强。引导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基本定型, 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3. 阅读与“说”的结合。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识就可以逐渐丰厚起来, 强化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多开展一些训练口语的语文活动, 如结合文本内容展开的小型辩论赛, “阅读快餐”中的展示, 特别是课堂上的主动发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使阅读与听、说、写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4.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周国平先生说:“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 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 我发现是两样东西, 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 二是写日记的习惯。”写作, 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 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新课标第4条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即使做不到每日一篇, 也应该要保持思考的能力, 坚持对生命的体验。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 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 有了生活的积累, 才能厚积薄发, 在写作中游刃有余。所以,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不能忽视的优秀方法。

“积沙成塔, 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 浩瀚无边。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这样“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使学生终生受益。

摘要: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的现象, 只有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才能撑起阅读这片天, 让学生领略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阅读,背诵,写作

阅读无处不在 篇2

①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②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物质危害更大。

③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④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 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效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⑤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经科学家研究,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⑥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空气污染,受害者比其他污染都来得多,而且它无孔不入,难以防卫,目前流行的PM2.5检测仪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并不完善。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

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穿行或工作于车流量大的街道、工业区时,可载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吃“猪红”等进行食疗也是不错的选择。猪红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会产生一种解毒,清脑的分解物,能够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合反应,易于毒素排出体外。空气净化器能够过滤掉大部分颗粒物,一些技术先进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能吸附消除0.01微米的颗粒物。在灰霾多发季节,喜欢运动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因为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雾的吸尘器,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13.本文以“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14.以下说这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PM2.5是指人类二次污染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它们呈不规则状。

B.PM2.5本身是清白无害的,当它吸附了毒性物质被人们吸入体内,才会对人们造成伤害。

C.PM2.5成为“杀手”是因为它太轻、大小,能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伤害人体细胞,其吸附的毒性物质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察觉。

D.科学家们已研究确定,PM2.5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也已有了准确数据。

15.第②段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任意列举一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6.以文中划线句子为例,简析本文语言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13、点明了说明对象;点出PM2.5的特点;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3分)

14、C(3分)

15、列数字、分类别,任选一种结合文意分析即可。(3分)

示例: ①列数字(1分)。准确地(1分)写出了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对人体的不同危害。(1分)

②分类别(1分)。条理清楚地(1分)将颗粒物按照直径大小分类阐明它们与人体的关系。(1分)

无处不阅读,无处不语文 篇3

一、“罗琦常拥乱书堆”,在阅读中感受秋天

1.用绘本引发孩子阅读兴趣

开学第二周,我就用法国绘本作家埃尔维的《点点点》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一次的读书课上,我们一起“玩”了这本书,从按点点、吹点点到抖点点,每一页都是惊喜,孩子们玩得爱不释手。这时候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怎么还会有跟我们语文书不一样的书啊,还有这样可以玩的书啊?”我告诉他们,这是绘本,其实所有的书都可以玩,包括语文书,我们可以在语文书里玩很多游戏。此后,每周我都会推荐一本绘本给孩子们,让爸爸妈妈帮忙记录孩子们的心得体会。渐渐地,孩子们每天中午就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爱上了阅读。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兴趣盎然。

2.用绘本引导孩子感受秋天

《秋姑娘的信》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一篇科普童话故事。

在展开教学的前一周,我将那周中午读书的主题定为“读秋天”。我陪着孩子们读电子版绘本《秋天的童话》,从主人公秋天的故事中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神秘。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去石缝中找快乐的影子,有孩子问我种子是否是秋天种下冬天长大……对这些问题,我未做回答,也未做任何评价,只是按惯例布置每天放学回家看课外书——《一颗种子的旅行》。第二天早读课,照例是分享故事心得,孩子们的反馈情况给了我惊喜!有个孩子告诉全班小朋友种子“降落”在地上,等春天就会开花结果了;有孩子告诉大家种子就是生命,一颗种子一个生命,我们要珍惜果实,爱护花朵;还有很多孩子跟大家分享看书过程中新认识的字,如“种”“租”“伞”;更有很多孩子跟我“炫耀”学会的美丽句子,像“许多种子根本不想在空中飞行,它们更喜欢坐出租车”……这些分享可能稚嫩却无比珍贵,这是他们自己的读后感,不在乎有多么文艺,在乎的是阅读过程,在乎的是在思考中对别样的秋天的感受。

3.用绘本激励孩子阅读积累

我们班建了一个图书角,里面有49名孩子带来的书,每两周更新一次。在借书看书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学会与人相处,更在不知不觉中让阅读成为了习惯。

我常常跟孩子们说:看书是我们学习知识最好的办法。而我常跟自己说,要做一个把书放在孩子们身边的老师。最喜欢鱼玄机的这句诗:“罗琦常拥乱书堆。”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徜徉书海,让阅读成为习惯。

二、“怎一个‘找’字了得”,在生活中触摸秋天

我一直担心冬天上《秋姑娘的信》,学生对秋天没有具体感知的印象,很难体会文意。

这个担心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被打消了。一天,班上一个男孩拿着捡到的枫叶,兴冲冲地问我:“老师,你看,这是枫叶,秋天的时候变红的枫叶!”我惊喜地从他眼中发现了多彩的秋天!于是我让孩子周末跟着爸爸妈妈去找秋天、捡树叶、做画报、写秋天。

周一,当我把所有的画报收上来的时候,是满满的惊喜!有用树叶贴的画报,有用拼音和认识的字写的找秋天的感受,有用图画画出的秋天,还有用笔写下的秋天景象。一个孩子有一句话写得特别好:“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美丽的秋天,因为那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秋天。”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与我分享认识到的树叶名字、候鸟和冬眠的动物分别有哪些,他们告诉我会背了很多关于秋天的成语、古诗等等。孩子们去找秋天,把大脑里已积累的词语和在秋天的阳光下所能感受到的词语都写了下来,比如“飘落”“金黄”“收获”……触摸秋天,创作秋天,无边的想象和创造力让孩子们沉醉其间。

当即,我把所有的画报作业作品化,制作成了PPT,在班队课上展出。我们利用一周的早读课来分享古诗和成语;利用排队回家的路上巩固这些古诗;利用晚上亲子互动环节,和爸爸妈妈分享关于秋天的成语和古诗。

“怎一个‘找’字了得”,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体验中创造阅读,是我引着孩子们学语文的第二步。

三、“说不尽,无穷好”,在文本中升华秋天

《秋姑娘的信》这篇童话趣味点很多,理解并不是难点。如何让趣味渗透在朗读中?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了三句话。

1.“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3.“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读着。此时,我提出了一个疑问:“你们睡觉的时候,最不希望有什么?”大部分小朋友告诉我希望没有人大声讲话!我再问:“青蛙在睡觉,我们应该怎么帮秋姑娘送信呢?”有个小丫头用极其小的声音读了这封信,有个小男孩站起来说:“你这样,青蛙都听不到了,要用青蛙正好可以听见的声音读!”我随即让他试试,果然,声音大小恰到好处。

“说不尽,无穷好”,听着他们呼之欲出的情感,我突然明白,《秋姑娘的信》只不过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孩子们体验了一次别样的秋天。

孩子们从绘本中引发了阅读兴趣,感受了秋天的魅力,他们从寻找秋天的真实感触,到用自己的方式创作秋天,层层的铺垫,到最后的朗诵升华、情感喷发,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幸福!

四、“天凉好个秋”,在写话中赞美秋天

每次教学活动结束,我都会用写话结尾。而这次的写话作业是“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本以为在冬天上《秋姑娘的信》会没有效果,却收获了不一样的精彩。

班上一个女孩这样写:“一封写给变黄的小草,不怕不怕,明年春天还会绿油油;一封写给秋天的花朵,谢谢你不怕冷带给我们花香。”我也不知道她当时怎么想的,那句“不怕不怕”,成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疼爱。

有这样一个男孩写得特别有趣:“一封写给水里的小鱼,河面太冷了,快回河底去吧!”我问那个男孩儿:“怎么会想到这样的句子?”男孩告诉我,最近他发现家门口的小池塘在夜晚结了薄冰,妈妈告诉他冰下面是水,他就觉得冰冷水不冷,才想到要提醒小鱼们的。能说这是没有逻辑吗?这是童趣!

无处不阅读,无处不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要成为融通生活的场所,课堂要成为学生的生活场,这样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无处不在的阅读教学 篇4

走进学校课堂, 你能深切感受到美国教育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偌大的教室里, 每个年级、每个教室都配有很多书架, 且摆满了各类书籍。据我粗略统计, 在Oswalt学校, 1~5年级学生每天用于阅读 (包括朗读、收集信息、写读书笔记、思考讨论等) 的时间约在1小时左右, 年级越高, 时间花得就越多, 而且几乎天天如此。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更重要的是, 学校的教师不断地在探寻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并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教学特色。

二年级的Maureen老师指导学生以“文学阅读小组”的形式, 赋予每个小组成员特定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目标。小组中有人负责“创造问题”, 针对阅读内容提出三个问题, 让小组其他成员回答, 并事先写下三个问题的答案;有人负责“拟定标题”, 用一句话来总结所阅读的内容, 并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有人负责“配图”, 选取某一个片段的内容作一幅画, 并写下选取该片段的理由, 完成之后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有人负责“词语积累”, 选取两个单词, 抄写下来, 解释词义, 并用这两个单词分别造句;有人负责“挑选特别段落”, 选取愿意大声读给小组其他成员听的段落, 抄写下来, 并说明原因。二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认知能力相对弱, 但以兴趣来引导, 加上方法得当, 还是可以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除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外, 跨学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都会有跨越式的提高, 而且每一个孩子在阅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实现了个别化教学。

五年级的阅读小组阅读的是有章节的故事书。年级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 确定了阅读小组基本的分工, 主要分成理解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Summarizer) ;推荐相关学习词汇 (Vocabulary Finder) ;设计共享问题 (Question Writer) ;寻找关联信息, 联系生活、电影或其他故事小说等 (Connecter) ;形成故事思维导图, 人物、故事情节等 (Story Mapper) ;选择经典片段 (Passage Picker) ;找到有关IB Learner中的态度、价值观 (IB Learner Profile) 。通过多年的有效训练, 五年级阅读小组的行动更为老练, 他们明确分工、分头行动、讨论改进, 最后集体共享阅读成果。

在Oswalt学校, 除了班级拥有图书馆, 每个学生还都拥有一个流动的小小图书馆, 叫做循环图书馆 (Circulating Library) 。每个学生有一个塑料篮子, 里面装了不少于15本的图书, 每周的固定一天是学生的图书更新日。这一天, 孩子们游走于教室的“大图书馆”, 不断地挑选新书充实自己的“小图书馆”, 同时也把上周看过的书或不想看的书还回到“大图书馆”。在未来的一个星期里, 这些图书将伴随他们的课余时间。孩子们不断地阅读, 不断地交换、更替图书, 不断地合作、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在Oswalt学校, 学生一旦到了五年级, 就有义务与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分享自己阅读的图书, 一对一讲故事给他们听, 每周一个小时。这既是IB课程中一个价值观的学习体验内容,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过程。

在Oswalt学校, 普遍采用阅读发展评价 (Developmental Reading Assessment) 标准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首先给学生阅读要测试的故事书, 时间约为10分钟, 然后开始一对一测试。测试更像是一次友好的谈话, 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阅读投入度”环节, 主要是询问学生阅读的基本情况, 如:“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在家里你和谁一起读书?”接着进入“口语流利度”环节, 让学生朗读故事书中的一段, 然后看看图片, 结合朗读的文字, 说出书中发生了什么。这个部分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如果读错单词或是句子, 教师将作标记;但如果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主动纠错, 就不算是错误, 但教师也要标记, 表示学生在积极地尝试。第三个环节是“阅读理解”, 学生读完故事以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开头、过程、结尾三个部分进行复述, 如果有学生说得少或者有遗漏, 测试中教师会按要求给出提示。教师还会让学生说一说读完故事后的想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师评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阅读及答案 篇5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震①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②,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③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④,众人谓之晚暮⑤,而震志欲笃。骘⑥闻而辟⑦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⑧,故所举荆州茂才⑨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⑩震。震曰:“故人⑩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九)

①震:杨震,字伯起。②欧阳《尚书》:指欧阳和伯创立的《今文尚书》。③关西:指潼关以西的地区。④州郡礼命:州郡的聘请任命。⑤晚暮:意思是年纪老了。⑥骘:即邓骘,时任大将军。⑦辟:征召。⑧昌邑:汉代县名。⑨茂才:即秀才。⑩故人:对门生、故吏的自称。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2)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知: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⑵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译文:

小题3:请对甲文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

小题4:甲文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2分)

答:

小题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

(1)闻名,出名 (2)了解(每词1分,共2分)

小题1:(4分)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3分)

这两句不仅对仗十分工整,而且描写出了陋室清幽、生意盎然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语言凝练精警,言简意赅;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琅

琅上口,富有音乐美。(答出其中任意两个方面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3分)

示例:杨震暮夜拒金(意思对即可)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内容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从句式修辞,语言运用等方面来理解作答。

上一篇:施工电梯基础下一篇:情感冲突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