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2024-06-23

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共5篇)

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篇1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让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我们可以构建传统文化的“陆海空”立体网络,实现校园全方位覆盖。让所有学生看得到、听得见、动手写、动口说;让墙壁说话、花草赋诗、设施传递;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把传统文化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一、校园

1.学校可以把上下课铃声设置为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上课前、下课后播放《千家诗》中的一首或《三字经》、《弟子规》中的一段,为加强学生记忆,可一周一换内容。

2.在校园内所有的宣传栏上体现传统文化内容,无论是道路两旁,还是教室走廊,都可以设置宣传栏。

3.在楼梯的侧面张贴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等,让学生在上楼时随时看到不同的文化内容。

4.在校园内合适位置设置开放式的阅览书架,摆放各种报刊书籍,供师生随时借阅,让师生们从中汲取无限的文化精神食粮。

5.让每一面墙说话,无论是教室、办公室、食堂、寝室、活动室,还是走廊、操场,凡有墙壁处,墙壁上都可以呈现传统文化内容。最好注明出处和作者,如食堂可以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明、清时期的朱柏庐《治家格言》)”

7.让地面变成书,在地面上雕刻或是用油漆书写字数较少的经典内容,比如《大学》、《道德经》等。操场可用《千字文》,让全校学生每人对应相应的一个汉字,这个字的位置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自己书写。这样在集会或做课间操时,学生站到自己的汉字上,可以自然整队。

9.给校园内的植物悬挂铭牌,说明花草树木的名称、种属等信息的同时,也配以相对应的诗词曲赋。如松树可配“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首诗词或一段名言警句,并要求学生整理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2.在教室外为每个班配备一个园地(比如一块小黑板),可以展示本班学生的绘画、书法等作品,也可以作为向别的班级的挑战台,写一首本班学生都能背的诗词,请其他班级的学生随意抽查。

4.在教室(办公室)门框上悬挂对联,对联是汉语文的精粹的语言形式,对仗工整,音调协调,格律严谨,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在教室门上设班牌,体现班级文化定位,成为每个班级最彰显个性的标签。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班花、班风、班训以及班级口号等。带有班级合影,班级的名字如“非同一班”“好学堂”“厚德斋”等。

6.利用学校的集会时间宣讲传统文化,在校会、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场合根据会议内容穿插相关的传统文化材料。

8.在校报、校刊、学校网站上介绍传统文化精品,也可以发表师生的文学作品。

二、教室

1.在前后黑板上开辟专栏,每日由本班学生轮流板书一

3.定期举办手抄报比赛,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全校展览,精品拍照上传到校园网。

6.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人每月向本班同学推荐一本自己最爱读的书,并放到图书角供同学们借阅。

三、个人

1.每名学生制定自己的座右铭,可以写到一个立体物品上摆放在课桌上,也可以写在纸片上用透明胶粘贴。

2.每名学生建立自己的摘抄本,要求每日摘抄记录 50 字左右的内容。

3.每名学生自己设计我的胸卡名片,每人都要有自己的姓、名、字、号,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在胸卡上还要注明个人的特长与爱好,体现一人一技,经典国学、琴棋书画、天文物理、风土人情均可。

4.让自己的书包、书皮也有文化,请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个性化的书包、课本书皮,突出展示自己的特长。

四、其他

1.组建学生社团,如文学社、课堂剧团等,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集体活动。

2.学校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选修课。

3.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堂,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百家讲坛。

4.让节日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在各种传统节日、新型节日、国际节日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如“校园好诗词比赛”“读书专题征文比赛”“书画活动比赛”“经典诵读”“书画大赛”等,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篇2

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属于理性掌握世界的方式.然而美恰恰不在理性所可掌握的范围之内.美是超越了人的感性欲望、冲动、社会的理性价值、异化限定后的一种超理性存在.因此.美学所面对的是不可实证的对象.当形而上或形而下美学不顾及这一思维类型上的范围差异,而以哲学和逻辑的方式思考美时,美便被纳入了永不可解的悖论之中.认识美只有跳出形而上与形而下所圈定的.思维窠臼,建立一种与其它认知方式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认识美的思维切入点.

作 者:张立斌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刊 名: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31(3)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形而上   形而下   超理性   美学学科   定位  

★ 论陆贾与贾谊:性格与思想

★ 建筑设计类毕业论文

★ 工程类毕业论文

★ 计算机类本科毕业论文

★ 文化类的作文范文

★ 文化类活动颁奖词

★ 文化类雅思大作文写作技巧

★ 美食与文化

★ 建筑类的毕业论文致谢词

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篇3

8号桥-上海创意产业新天地, 位于上海市黄埔区建国中路8-10号, 原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 经过改造, 保留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 注入了人性化设计理念、时尚文化元素和创意氛围。

田子坊-上海弄堂工厂和石库门文化象征, “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黄埔区中部, 占地7.2公顷。1998年, 上海市黄浦区政府确定将泰康路打造为艺术品一条街, 集聚了以著名画家陈逸飞为首的39家画廊。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 逐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 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室加盟, 逐步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设计、工艺美术为主的创意特色, 田子坊开发模式为:创意+商业+休闲。

中山市博物馆下属的分馆中山美术馆位于风景优美的岐江公园内, 就像“田子坊”那样, 岐江公园也是利用旧的“粤中船厂”改造而成, 2001年10月公园主体建成并对公众开放, 随后, 位于岐江公园内的中山市美术馆也于2002年11月正式开放。岐江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粤中船厂旧址上的许多旧物, 并且加入了很多和主题有关的创新设计, 既保护了造船厂的工业元素和生态环境, 体现环保节约、概念创新等设计理念, 取得了以最小成本实现最佳效果、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同时还发挥了展现与承载创业历程、记录城市记忆等功能。该公园建成后, 其设计于2002年10月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2年度荣誉设计奖。

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 通过“文化创意”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可见, 利用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理念在中山早于十年前已有所展现。

目前, “文化创意产业”在广东是炙手可热的新产业, 也是近年来列入广东“十二五”计划的9个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以广州为例, 从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羊城创意产业园、太古仓、广州T.I.T创意园、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等等, 一大批文化创意园早已赶在2010年亚运前“登台”亮相。再加上广为人知的海珠创意产业园、1850创意产业园、922宏信创意园、芳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粗略算下来, 广州上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下30个。广州的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来自“旧城改造”“退二进三”工程。广州市有关部门曾透露, 广州首批“退二进三”企业中, 有21户利用81.2万平方米原址土地进行改造, 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园。

胡锦涛总书记讲过: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要进一步做好园区规划,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真正把创意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让我们把目光从上海、广州转回到中山, 思考正在建设中的“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中的文化产业定位, 上海和广州的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新美术》[J]浙字第114号总第22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文化传统在室内设计中的扬弃》[D]张书鸿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

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对于博物馆群以南, 处于民族路、水关街和民生路所围区域的旧建筑, 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念开发建设成为博物馆群周边配套商业、服务业功能区 (如古玩字画街、石岐特色餐饮街等) , 对文化街区项目进行延续和扩展, 构成139文化街区项目的整体。139文化街区 (博物馆群) , 是我市“三旧”改造的重要示范点, 负责规划工作的陈可石教授认为, 139文化街区将建成融市民公园和博物馆群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 将增设博物馆广场公园、博物馆会展大厅等项目, “让老百姓既能在那休闲, 又能受文化熏陶。”具体定位是:公园中的博物馆群、城市中的文化休闲中心、现代岭南风格的博物馆群、城市之光 (中心城区核心地块) 、最大的博物馆会展大厅、热带风情植物园、广东省著名的岭南风格旧城改造项目。新的规划设计将对139文化街区实行“新旧”组合, 即保护好原有的历史建筑 (包括原有博物馆和老房子等, 同时会增加部分全新的现代化建筑, 形成强烈对比。新规划将会保留原有街区中的老街小巷, 把它们开发成富有特色和文化味的中山版的“宽窄巷子”。创意园区的准确定位、合理搭配将为文化街区的建设增添亮丽的一笔, 并起到举足轻重、画龙点睛的作用。

利用城市广场雕塑、街道命名、饮食文化、民俗展示、字画经营等各种形式加强博物馆群文化氛围的建设。同时, 把周边商业市场和地块开发的经营管理规范起来, 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旅游资源, 可以开设个性酒吧、茶吧, 可以引进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设计、制作公司, 还可以考虑引进演艺团体, 通过广场演出, 或阳春白雪, 或下里巴人, 提高城市品位, 提升市民欣赏水平。把139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 通过产业园区的建立, 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效果, 形成中山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群文化旅游产业链。

“文化是土壤, 创意是种子, 产业是果实”,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在于此。园区的设立还可以引申到139文化街区博物馆附近的拱辰路、太平路、延龄路等, 此路段骑楼风貌突出, 街、巷、里、坊形态多样, 且有龙母街、小校场、仁厚里等富有浓郁文化底蕴的街道。拱辰路一带是中山的传统商业旺地, 如今更形成成熟的灯饰专业街, 现状及改造翻新老建筑与139街区相呼应。除了灯饰灯艺外, 也有不少餐饮及其他行业的老字号, 如“太平人家”“顺德记”“恒惠药店”“兴华饼家”等。前段时间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顺德记”结业的消息, 勾起了中山人几代人的回忆, 媒体纷纷报道, 听说顺德记老板看到社会各界对老字号的感情, 非常感动, 又将这间老店从新装修开张。可否通过“修旧如旧”重现老街风貌, 不仅成为展示灯饰产业平台, 也可通过引进手工制作、特色餐饮小吃、特色客栈等行业, 形成易贸易游的文化旅游精品街区。还可以与周边孙文西步行街、电信街等相呼应, 更有文化味, 突出灯饰文化和创意设计, 成为创意人士的集聚地, 打造一个综合文化街区, 多展示文化创意、民俗文化等, 产业设计应更为精细化。

创意没有园区, 创意无处不在!我们要借他山之石, 攻中山之玉, 以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为平台, 挖掘我市的优秀文化资源, 借“文化创意产业”来发扬中山文化,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城市之光”将炫丽地呈现在广大市民的眼前!

报1999年4月

[3]《ID+C室内设计与装修》[J]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刊2003年第3期

爱,无处不在 篇4

小时候的我,年级很小,不懂得什么叫关爱。

有一次,我和奶奶上街买衣衣,突然就在一个路角,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乞讨者,他竹竿似的手,嘴唇乌黑,一看就知道很久没有吃饭。我觉得好奇,就疾步如飞的走了过去,我和奶奶看了看,奶奶不由自主的从衣裳里拿出几元钱给了乞讨者,还笑着说:“孙呀,知道心是干什么的嘛?”我憋了半天也不知道,奶奶慢慢的说:“是用来感恩和去关爱的。”奶奶的话,我记得很清楚,至今也没有忘。

现在的我,年级大,懂得什么叫关爱啦。

今天,我早早出了门,发现天气变了,变得冷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寒风呼啸,我以最快的速度走着,但是,冷我发愣的是,在东大桥上,有一个残疾人,他穿着薄薄的衣服,显然也是破的,我看着他,时时没有离去,为什么呢?因为,我在想“不会吧,真的帅呀,穿这么少?”突然,一位年轻的叔叔走过,他很慷慨的拿出了10元钱,并给了哪个残疾人。哎呀,这下我终于知道了,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乞讨者,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上街的情景,也毫不犹豫的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并给了他,我的心一下子就舒畅多啦。。因为莎士比亚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篇5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仅起到组景的作用, 而且有助于园林意境的生发, 寄托着我们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无论在何种风格的古典园林中, 水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细想一番, 哪一处古典园林没有水呢?几乎可以说, 有园必有水。无论走进哪一个园林, 人们只有看到了水,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园林美的极致, 才会觉得整个园林的景色都灵动了起来。于是, 满园的美景就有了灵魂。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 对水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文王所建的灵囿中就有一片神奇的水面, 名为“灵沼”。《诗经·大雅》中赞美道:“王在灵沼, 于轫鱼跃”。意思是, 周文王在灵沼, 满池的鱼都欢腾跳跃起来。从那时起, 水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内容之一。汉代的上林苑更是池沼遍布。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苑区内, 人工凿挖十万平方米的太液池以象征北海, 内置三山, 以至于“一池三山”成为中国山水园的传统模式。在后来的园林建造中, 大多利用阔达的水面, 或将天然的水体略加人工, 在水面上安排岛屿、布置建筑, 修建各种小桥或平台, 以增加曲折深远的意境。有的则造小水池, 以一勺象征千里江湖 (如苏州怡园) ;有的则设溪流, 蜿蜒以尽山水相依之意趣 (如苏州虎丘) ;有的则利用有利的地势, 仿造山涧瀑布, 使水从石涧奔流而下, 清脆的声音令人心怡, 真是“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如苏州狮子林) 。在许多园林中, 水体占园林中面积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 如颐和园、北海、西湖、拙政园等。

水为何对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

水, 作为人的生命之源, 人对于她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世界上的农耕文明几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带。牧民也多是逐水而居。可以说, 水孕育了人类, 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更与水分不开。我们这个民族, 不仅意识到了水对人的生存具有的重要作用, 而且较早地发现了水之趣、水之乐、水之美。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先民已经懂得享受山水之乐。而且山水很早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山水诗、山水画。水成为中国古人, 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也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所以能够在山林中享受山水之趣、山水之乐、山水之美。他们与自然山水形成了和谐友好的关系, 往往寄情于山水、融情于山水, 表现在诗中、画中。于此, 他们还不满足, 还要亲手来“创造”山水。

至于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水为何对中国古代园林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简而言之, 古人喜欢自然中的山水, 自然有之, 园林亦应有之。正如鲁枢元先生所说, “园林”, 不过就是“家园”与“山林”的有机整合。早先, 人类散布于山林荒野中, 为了生存, 给自己规划处一块安居的处所, 即“囿”、“园”、“圃”, 全带有围起来的意思;但人们又不甘于自我封闭, 不能割断天性中对于自然的思念, 于是, 便费心思、下力气把山石、湖水、林木、风光重新招进自己的“围子”里来。“居家”与“在野”同时成趣, 人与自然和谐相得。古人喜欢山水, 于是, 便把山水引入园中, 园林中有了水, 主人便可“足不出户”, 而能“坐穷泉壑”了。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还包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园林之理水手法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深层文化的象征。

首先, 水无形、无色, 却能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庄子》中说:“静则明, 明则虚, 虚则无, 无则无为而无不为。”我国古代道家哲学观认为, “虚”、“无”是哲学的最高境界。水的无形、无色, 正是“虚”、“无”的象征。特别是静水, 如明镜一般, 不惹尘埃, 是虚无的化身, 然而周边的建筑、山石、花草、树木, 乃至于上方的天空都含映在其中。她空无一有, 却又涵盖万有。她既使人感到澄澈清明, 又令人觉得含蓄深沉。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多以水为中心来建园的原因之一。几乎所有的景物都环水而设, 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倒映在水中, 实景虚景, 相映成趣。水静如镜, 景映水中, 其实也达到了巧妙借景的目的。园中之景, 恰恰因为水中之倒影而显得更丰富、更充实, 也使人的视野得以延伸, 无形中扩大了空间范围, 使园林之景更具立体感。清风徐来, 水波荡漾, 水中之影便相应而动, 实景静而虚景动, 动静结合, 虚实相映, 更显园中之景的灵动之趣。古人更懂得虚景的美妙, 对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的审美追求, 不仅表现在诗歌中, 而且还表现在园林设计上, 水的巧妙运用成功地实现了园林景色的虚实相映、动静结合。

水作为“无“的象征, 还表现在她的无为与无争。在园林中, 一片水静静地躺在那儿, 似乎无所作为, 周围的一切美景似乎都与她无关, 她就静静地躺在那儿, 也不与任何景物争美。然而, 她的无争与无为却显示了她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美。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所有景物的倒影, 享受到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的审美情趣, 而且水中游动的鱼虾, 水面的莲花, 以及不时地停在其上的蜻蜓, 它们使园中之景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活力。此外, 不时地扑面而来的水气, 更让人感到无限惬意。水丰富了园林景观, 生发了园林意境, 真是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其次, 水惠及万物却能谦和处下。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意思是说,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水惠及万物而不争 (名利) , 身处别人所厌恶的地方。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水如普照万物的太阳一样, 恩泽万物, 却甘愿处下, 从不彰显自己。古人认为, 这是水之“德”。

在古典园林中, 常有许多建筑临水而建 (如亭、台、廊、阁、榭、楼) 。为了突出建筑的地位, 大多是前部架空, 挑出水面, 建筑好像浮于水面之上, 而水则好像从建筑下方流出的, 显得含蓄深幽。这样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的层次, 使有限的水面平添幽深之感。计成所著的《园冶》中就有“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的说法, 讲的就是一种理水手法。意思是, 在设计园林水面时, 一定要注意如何在小空间里表达“若为无尽”的自然水面带来的空间感受。在水面宽阔, 池岸较长的情况下, 也多以树木、杂草、驳石, 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造成池水无边无际的视觉印象。“断处通桥”, 虽只四字, 却也说明师法自然的妙笔。“断处通桥”的效果便是让人感觉到水面的延伸。以上这些从表面上看只是艺术手法, 但实际上却暗含着深层的哲理, 即水的谦和处下, 甘做陪衬, 毫不彰显自己的品格。

然而, 正是因为她的处下, 所以, 才能容纳。

第三, 水形柔弱, 却能以柔克刚。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置奇形怪状的丑石, 狮子林更是由丑石建起的假山王国。丑石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瘦、透、漏、皱”便是它极处的丑, 也是它极处的美。我们在欣赏丑石之美时, 往往却不会想起水的功劳。在江南的众多古典园林中, 我们所见到的丑石多为太湖石。太湖石的“瘦、透、漏、皱”之美, 正是由湖水经年累月雕琢而成的。“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第七十八章》) , “守柔曰强”, 水是至柔之物, 却能无坚不摧, 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释。在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识中, 水是恒久力量的象征。滴水可以穿石, “抽刀断水水更流”, 水是无法战胜的。《老子》中说, “以天下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赞美的也是水。水既是最简单的, 又是最深不可测的, 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湖海。水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深厚、忍辱负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除此之外, 水景虽然简单, 却能变化莫测。“曰:‘平者, 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 内保之而不外荡也’”。 (《庄子·德充符》) 就是说平静的水最公平, 可以作为基准。所以有“水准”这一说法。现在的海拔高度就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的。正是由于水具有这种公平的特性, 所以, 水虽简单, 却可以变化莫测、多姿多彩。水景可以简单, 她从来都无心生事, 她端庄、恬静。在平静的环境中, 她总是平静如镜, 映照着花草树木、亭台楼榭, 映照着天空, 清风不惹, 不起风浪。但只要有一点落差, 她就要寻回平, 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动态的水:飞流直下的瀑布、哗哗奔流的涧水、涓涓轻唱的溪流、咕咚咕咚的涌泉……水既可以是最平和宁静的, 又可以是欢腾雀跃的, 还可以是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她可以静, 也可以动。无论静与动, 都可以是那么的美。古人在造园时就充分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并通过与山石、建筑、植物相映衬, 造就了姿态万千的园林水景:水平如镜者如昆明湖水;清流激荡者如沧浪水;溪流淙淙者如流觞曲水;奔涌澎湃者如趵突泉水……此外, 水的流动性又使她无形, 却可以成就万形。池的形状便是水的形状, 因而她具有了可塑性。同样平和宁静的水, 却又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形状, 变化多端, 生动活泼。古人在造园时便利用了水的流动性来塑造水的形状。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水被设计成一只乌龟的形状。一只乌龟, 静卧于园中, 周围的景物都环它而设。这样的设计首先给予了我们视觉上的美感。我们都知道, 曲线比直线更能给人以美感, 第一眼看到这片水, 曲曲折折的水线, 就觉得她有趣。在它的尾巴处, 水已成了石涧的涓涓细流, 在尾巴和身体的相接处, 一座弯弯的小桥, 相应成趣。当然, 把水设计成乌龟的形状, 还具有其深刻的内涵,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 龟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象征着长寿。这样, 便把善的内涵蕴藏在了美中。她既是美的, 又是善的。

在水流动的过程中, 她会与山石、河岸、堤坝、苇草等产生摩擦, 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 如天籁一般, 为园林增添了无限情趣。溪流潺潺之声悦耳动听, 使人神清气爽、俗念顿消;惊涛拍岸之声则振聋发聩, 令人精神振奋、勇气倍增。真是“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结语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自从有了园林, 荡涤心灵的水就开始在我国古代园林中或静静地, 或淙淙地流淌。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仁者静, 智者动”。园林因为有了水, 所以, 它才显得灵动而有生机。水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可以说, 中国古典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是平静的水, 还是流动的水, 都是园林中最灵动、最活泼之处。即便在她平静如镜时也是如此, 因为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下还有无数欢快游动的鱼儿, 它们还会不时地露出水面, 摆着尾巴在水面上掀起小小的涟漪。因此, 水有时会是静的, 但她永远不会是死的。有水, 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 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们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古圣先贤, 也启发和陶冶着后人的心智。

可以这么说, 园不在大, 有水则灵。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微笑着吟唱生活的歌谣下一篇: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