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建设

2024-09-13

条件建设(精选12篇)

条件建设 篇1

改善岛内科研环境

从事科技研究,必须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如文献资料、图书馆、研究室、实验室、标本室、各种仪器及检测设备、生化试剂、实验动物、计量基准等等作为支撑,它们不仅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物质保障,也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源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所需实验设施也愈加先进、昂贵和大型化,如高速计算机、电脑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电子显微镜、光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设备、粒子加速器、核反应堆、辐射装置、天文望远镜、遥感接收站、授时中心,甚至探空火箭、航测飞机、实验卫星、远洋科考船、外太空探测器等。这些装备不是某一研究机构或大学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投资建造,然后作为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供全社会各界共同使用。这在大陆称之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或“科技能力建设”,台湾则习称为“科技环境建构”,属于“科技服务”类别。如果没有这些,就谈不上追赶世界尖端科技水平,更不要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和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流的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和实验室设备。台湾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管理者深明这个道理。早在1959年5月“长科会”(连同“国科会”和后来新改组成立的台湾“科技部”,本文以下统称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成立当天,台湾科技前辈们便着手制定《科学专款运用办法》,其中明确规定,该专款的第一项用途就是充实科学研究设备,包括仪器、图书和实验室建设,以使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人员,在其研究工作上获得必要的资助。此项补助对象初期仅限于公立大学、独立学院及研究院所。申请补助者需要满足两项条件:1.须从事基础科学的基本研究;2.必须有翔实的研究计划。

在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最初成立的4年内(1959—1962年),尽管当时人们生活艰苦,到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处处缺钱紧张,仍咬牙将有限的经费中70%多用于为台湾中研院、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林业试验所、地质调查所等14家研究机构添置实验研究设备。

按照规定,项目审查程序须先经两位专门委员初审并提该专门委员会议通过,再送执行委员会议讨论,经逐项讨论通过后,函送“美援安全分署”会同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美援运用委员会”核定,予以补助。由于补助研究设备事属初创,而经费有限,其他未能补助的公私立大专院校及一般学术研究机构,纷纷要求纳入补助范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为顺应各方舆情并兼顾科学发展研究实际需要,1963年将该项美援经费增加为40万美元及新台币2500万元。此后补助范围逐渐扩大。

成立科学研究中心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为配合台湾建设需要,集中人力财力,推动计划目标,自1966年起,以专题研究计划方式,鼓励各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短期、中期的科学研究,以及以校际科学研究或以跨学科整合研究方式,扩大研究领域,强化研究效果。所需科研经费,如人事费、图书费、仪器设备费、材料消耗费等,均可依该计划实际需要列具清单申请,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后利用“科发基金”予以补助。此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还逐渐建立起一套审核机制,除在执行期间对其工作进度进行追踪管制外,并做定期实地查证辅导;当计划执行完成后,尚须进行研究成果评估,以检讨该项计划在学术研究上的效益。

这一时期,由于岛内大学及研究机构设施简陋,水平很低、待遇又差,能够提供的研究职位也极少,许多台湾毕业后的年轻人纷纷赴海外留学进修,学成之后大多久留不归,形成极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因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1964年决定与行政管理部门下属“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商洽,请其从“中美经济社会发展基金”中分4年拨出1亿元新台币,另由科技主管部门配合2500万元新台币,以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成功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中兴大学及台湾中研院和台湾省农业试验所等作为主办机构或合办机构,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工程5个研究中心(后改名为“科学研究推动中心”)。后又与农业主管部门共同设立农业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均设有审议委员会,负责预算分配、研究计划审查、推荐赴海外进修人员、遴选研究人员、策划研究目标与研究培训等,科技主管部门给予经费上的重点支持,集中力量充实研究仪器和设备,用来协助改善岛内基础研究环境,培育高级科研人才,以相关学门进行校际合作方式推动高深学术研究,以满足台湾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

此后,无论是1968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1969—1980年),还是1979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或是1986年制定的“科技发展长程计划”(1986—1995年),甚或重新修改的“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长程计划”(1992—2002年),都反复强调要改善岛内基础研究环境,并设立资料中心、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研究中心、贵重仪器中心等。1998年,台当局正式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规,以法规的形式对科研条件建设、开放共享以及自主研发等环节加以确定,并明确规定科研条件建设是台当局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之一。

打造世界级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设施水平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开展创新科技研发的重要条件保障。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基础科研已达到不错的水平,科研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本研究设施完备,培养的科技人才数量逐年增多,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逐年向世界前列迈进。但此时遇到一个问题,即此时发达国家科技前沿已经深入到基本物质粒子、生物基因、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台湾要不要跟进?

由于当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科技竞争主要表现在若干前沿领域的突破能力上,因而离不开昂贵费钱的大型实验装置,如超精密大型实验室、粒子加速器、太空望远镜、远洋科考船、深海探测器、激光核聚变装置,甚至火箭、卫星的辅助与支撑。这类试验装置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其自身也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象征,而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

当时大陆已经开工或正在计划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中科院北京天文台2.16米光学望远镜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人造卫星也已发展到第二代,对外科技合作规模越来越大,在国际科技论坛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

台当局唯恐被大陆远远甩在后面,经过长时间反复争论和思考,台当局高层终于达成共识:尽管建造花费巨大,但这一时期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特别是电子消费类产品出口大增,使台当局有能力承担;待其建成后,不仅可获得与少数发达国家处在同一相似研究能力的地位,具备在科技前沿领域平起平坐的资格,而且有可能成为带动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发展的牵引力量,同时为全社会提供公共创新科技研发实验平台,共同开展尖端或前沿科技研发,达到研究资源共享,不仅可推动一些特殊的科技任务或长期发展的科技计划,也可藉由这类实验装置,作为凝聚精干科研群体、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回归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及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当时在国际上深感被抛弃的台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型科研装置是大量高科技的集成,在装置的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发展新技术或把已有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很有可能成为产生未来高新技术的源泉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自1997年以来,台当局连续3个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1997—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8年)以及“科技化推动方案”、“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等,强调要推动尖端科学研究,建立世界级学术环境,相继启动了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太空计划室筹备处、次微米元件实验室(1993年更名为毫微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繁殖及研究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高速电脑中心和芯片设计制作中心7个所谓“国家实验室”(本文以下统称重点科技实验室)大型建设项目。

到90年代末,这七大重点科技实验室建设项目基本都已完成。特别是1999年11月,由岛内科技人员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的第一颗低轨道科学实验卫星“中华卫星1号”成功发射升空,似乎对外显示了台湾尖端科技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但其实对台湾未来发展影响更大的却是毫微米元件实验室、芯片设计制作中心、高速电脑中心这类更贴近民生的研发实验设施,当时台湾高科技产业正在积极研发半导体晶圆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微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装置、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大学和科研部门也以此作为研发重点,但此类研发投资很大,实验设备成本昂贵,一般企业或大学、研究所根本无力独自承担,台当局所建实验设施正好为他们解决了急迫难题,令全台湾微电子领域的所有专家学者、企业研发人员可以共享这些研究设施,共同研发先进半导体制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并藉由对各大专院校硕、博士研究生的培训,培育学术界及产业界所需的微电子技术尖端人才,使他们一出校门即可加入生产行列,提升台湾微电子和电脑领域的科技水准,增加岛内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

成立“国研院”

由于这些重点实验室完全由台当局投资建设和出资运营,其研究人员初期皆隶属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所谓“公务员”体系,每年资金投入巨大,收益却并不高。2000年,台当局考虑如何让这些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决定借鉴工研院的成功经验,改革管理制度,采用“财团法人”的经营模式,将这些研究机构全部推向社会,让它们自负盈亏,鼓励营利创收。

同年5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拟订《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设置条例》,2002年6月获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从2003年1月起,纳米实验室、动物实验及繁殖中心、地震工程中心、太空计划室筹备处、高速电脑中心等正式改制为“国家实验研究院”(本文以下称“国研院”)。2005年1月,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所属精密仪器发展中心与科学技术资料中心也并入“国研院”。后又相继设立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生医科技与产品研发中心筹备处等。“国研院”院本部目前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二段106号3楼。

“国研院”下属各重点实验室有别于台湾高校和科研院所内的普通实验室,而是拥有非常昂贵的各种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和一大批高素质科研人员,符合国际水准、具高质量及特殊功能、可以共同使用的大型公共实验研究设施,主要从事一般大学、研究所或企业无力开展的世界尖端或前沿科技领域,以及与岛内民生有关的重点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台湾全社会提供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以达到研究资源共享。通过这类重点实验室,可有效推动台当局一些特殊的尖端科技任务或高科技长期发展计划,许多靠岛内个别研究机构或企业科研人员无法解决的高深课题,也可藉由这类实验室,集合岛内众多相关领域的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寻求研究突破。

此外,这些实验室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从发展初期就坚持规范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制度、开放研究课题制度、定期评估制度等,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运行开放,可通过承接岛内企业委托的研究和实验分析课题任务,从事某项产品系统设计、制作与测试,以及提供科技信息及技术交流与和人员教育培训服务,获得一定的盈利收入,并为台湾社会各界培育所需的专业科技人才,引导新技术产品开发,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铺路搭桥,力争取得突破性创新研究成果,引领台湾科技的未来。

设立大学学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

除科技主管部门外,台湾经济、农业、教育、通讯、交通、环保、能源等主管部门也都根据台当局的总体施政方针,根据自身特点,对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出了明确部署,同时制定一系列专项研究计划予以重点支持,藉由建设高品质、高效能、具特殊功能和共同使用的大型公共研究设施,推动岛内科技研发的整体进步。

例如在台当局的鼓励下,目前几乎所有台湾高校的院、系都设有按学科建立的研究机构,既从事教学,培养研究生,也承接课题,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惜投入巨资,在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内投资设立所谓“国家级研究中心”,如在台湾大学校内设立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学研究中心”,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内设立的“理论科学研究中心”等。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动岛内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鼓励这些企业朝技术创新研发方向发展,同时鼓励跨国企业在台设立区域研发据点,蓄积岛内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从2003年起,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专门设立“环境建构科专计划”,目标是建立产业创新研发所需的研究环境,包括研发先进制程技术的核心实验室、检测与与认证所需实验设施装备、试量产工厂等,以促进前瞻技术及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并培育及时进入策略性新领域所需的基础能力。

台湾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类别

在2002年前,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拟定总体科技研发计划和分配科研资金时,除“国家型科技计划”(本文以下称重大科技计划)外,一般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内容放在“科技发展配合措施”项下的“共同研究设施”、“科技资讯与交流”(前两项统称“环境建构”)、“智慧财产权”和“标准与计量科技”计划类别中。

从2003年起,考虑到不同产业领域对某项技术皆有共同的关注,须集合跨领域专家从事共同研究,以激发创新研究、技术发展及问题解决,而过去各领域规划时所遭遇的问题,如发展电脑软件、资讯服务或E化等,往往缺乏明确的发展共识,难以让资源聚焦,形成整体产业发展的重点或形成产业聚落,因此必须发展跨不同产业领域的所谓“共通性技术”及“环境建构”,因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又将这两项单独列出,并将“共通性技术”、“重大科技计划”及“环境建构”计划并称为“整合型应用研究”计划,均由多个主管部门共同合作推动。

“共通性技术”通常包括科技管理、技术辅导、标准实验、精密仪器、劳动安全、资讯与服务、科学产业园区等计划内容,均属于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范畴。例如台湾“智慧财产局”(以下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牵头推动的“生物技术专利保护计划”,其中包括“中草药专利资料及植物研究资料整备项目”、“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学专利资料整备项目”、“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学专利资料库及中草药资料库管理、应用系统建置项目”和“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相关研究项目”4个分项计划。

台当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其目的系因应台湾重大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的需要,整合上、中、下游研发资源,其中包含大量建立专门领域工业实验室、检测仪器、科研设备、数据库、技术共享平台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方面的内容。而“环境建构”计划主要目的则是建立并孕育养成可多方面应用的核心实验室、检测设备与制程设施、试量产工厂等,作为支持创新前瞻及关键技术计划的基础。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主管部门《2013年科技专案执行年报》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确立科技创新战略,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更加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制定新的“台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时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科学数据及文献、自然科技资源、计量及标准等科技平台建设,以及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研究开发。

在科研计划管理体系方面也做了重大调整和修改,不再细分“共通性技术”、“环境建构”等,而是将其统一合并为“科技服务”类计划,即以服务科技发展与科学研究社群为目的,建设良好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环境,支持科技发展所需的各项基本服务。

在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主导实施的各种“科专计划”(全称为“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其意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专题研究计划”相同)中,有一类为“环境构建法人科专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台当局《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的实施,协助岛内由台当局各主管部门设立或管理的法人研究机构,如工研院、资策会、中国纺织工业研究中心、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等,2005年再增加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发中心。从2007年开始,台湾车辆研究测试中心、中华经济研究院、中华电脑中心、核能研究所、中山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研究院等完善研发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或维护产业长期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研发或检测与认证的设施、实验室与试量产工厂,其成果产出主要反映在专利申请、专利获得、专利应用、技术暨专利转让及委托研究及工业服务等方面,目标是推动关键性与共通性产业技术研发,并将其研发能力与成果转移扩散至企业,提升台湾产业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强化产业竞争力,促进技术发展及升级。

以2013年为例,当年台当局共组织实施5项“环境构建类型科专计划”,分别由工研院、资策会、金属中心、车辆中心以及纺织产业所等研究机构执行,包括“工研院环境构建总计划”、“资讯系统整合环境构建计划”、“金属中心产业技术环境构建计划”、“智慧电动车创新研发环境构建计划”及“纺织环境构建四年计划”,其成果共申请93件专利,获得186件专利许可,108件专利应用,119件技术转让,进而创造新台币1.08亿元的技术暨专利转让总收入,以及进行835件委托研究及工业服务项目,服务511家厂商并创造新台币2.91亿元的收入。

条件建设 篇2

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一种社会道德体系,总有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当前,道德建设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它是属于一个社会特有的道德,其基本要求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即“五爱”;第二个层次是共同道德,即每一个社会都具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即“四德”.

作 者:苏继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2(5)分类号:B82关键词:

长江流域LNG码头建设条件 篇3

【关键词】 内河;LNG码头;建设条件

天然气资源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能源,在能源竞争中逐渐确立了优势,发展天然气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的迅速增长,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2009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2.94万亿m3,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约为27%,已成为继煤炭、原油后的第三大能源。近年来,国内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需求量也在迅猛增长。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巨头在国内沿海地区积极开展LNG装卸码头和输送管线的布局工作,但国内内河尚未有正式建成投产的LNG码头。结合内河LNG码头选址项目,就LNG码头建设问题作一些探讨。

1 国内外LNG内河运输现状

LNG运输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气态天然气难以实现长距离运输,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专门的LNG船舶运输天然气。传统的大型LNG船因其长途运输的经济性而发展起来,主要承担国际远洋运输任务。随着市场的发展,LNG物流呈现出多样性,近年来对于小型LNG船的需求也逐渐出现。

作为LNG运输中转方式之一,小型LNG船运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利用小型LNG运输船可将LNG从沿海储气库或邻近生产国运送至小型接卸站,然后由槽罐车运送到消费地。国外小批量进口LNG贸易、国内大型LNG储气库分销、国内大型LNG储气库之间的调剂等模式均适用小型LNG船。

随着我国LNG储气库、LNG卫星站的快速增加,沿海、内河LNG运输需求也随之出现。要实现LNG近海和沿海范围内的物流运输,需依赖于小型LNG船。小型LNG船通常是指容量在3万m3以下的LNG船,适合于沿海、近海乃至内河范围内的LNG运输,可为大型储气库的LNG分配、海上油田伴生气的回收、海上LNG的驳运等提供服务。

小型LNG船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2009年,我国小型LNG船的建造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阶段内河上并无LNG运输船舶航行,而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化学品船,主要运输货种包括油品、化学品和少量液化石油气(LPG)。

2 长江流域LNG运输的必备条件

2.1 需要适应内河航运实际情况的LNG船型

开展长江流域LNG运输的船舶必须得到船级社的认可。中国船级社(CCS)曾出台《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检验指南(试行)》(2007)(以下简称《指南》),对薄膜型LNG运输船的设计、建造、检验等要求作了详细规定,对提高国内LNG船设计和建造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该《指南》主要针对海上大型薄膜型整体液货舱式LNG运输船,不适用于长江流域内河航道,主要表现在:船舶尺度要求150 m以上,但在长江流域从事货运的船舶船体尺度鲜有超过130 m,主要原因在于航道的限制,过长的船舶存在操纵性问题;出于安全性要求,《指南》对于船舶技术要求较高,在较小的船舶尺度上全面执行存在困难,投入成本也很高。

随着LNG船舶进入长江流域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型LNG运输船型呼之欲出,但船舶设计需要CCS规范相配套才能进行实船建造。LNG内河船建造规范有望出台。

2.2 需要建设一定数量的LNG接卸码头

发展长江流域LNG航运,需要在供气点附近建设符合LNG装卸安全要求的LNG码头设施。按照长江航运现行管理体制,建设码头需要航道、海事、水务等多部门的审批。因LNG安全要求的特殊性,国内开展的研究很少,相关码头建设规范的制定十分滞后,特别是尚无LNG内河码头设计规程,若参照现有的《液化天然气码头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则长江沿线满足要求的水域岸线极少。目前,长江沿线并无已建成的专业LNG码头设施,建设方只能委托具备较强技术实力的港口设计单位,自行规划设计,论证安全措施,并最终在通过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方能取得建设许可。

2.3 需要建立长江流域LNG运输管理体系

由于LNG自身的危险性,LNG船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基于安全考虑,海上LNG运输船舶将船舶前后1.0 km范围内划为禁航区,这在现有的长江流域运输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正式开展长江流域LNG运输之前,须研究进江LNG运输船舶的船舶管理和运营管理,如安全管理体系(SMS)、船员任职要求、船员管理、进出港管理、货物操作管理、航次管理、应急管理等,重点解决安全问题。

我国LNG船舶运输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海事等监管机构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参与LNG船舶工作的高级船员更少,目前只能通过书本或资料借鉴国外相关行业规范,并结合实际摸索有关工作方法。

3 长江流域建LNG码头的必备条件

3.1 地理位置

LNG码头是LNG整体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单元。LNG运输船舶运送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LNG,并通过码头输送至储罐,因此,码头位置间接体现了LNG运输的成本。因LNG受到低温管道输送的范围限制,码头与储罐应尽量靠近。LNG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为减少周边可能引起火灾的潜在危险对码头的影响和LNG气体泄漏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LNG码头应与人口密集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应通过安全评估确定。

3.2 与规划的符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第14条规定,港口建设应当符合港口规划,不得违反港口规划建设任何港口设施。由于长江沿线目前无LNG码头建成投产的先例,LNG码头选址往往无相应的规划。选址流程通常在征求当地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明确港址,再与海事、航道等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形成项目建议书,并协商将项目纳入修编的港口规划中。

3.3 自然条件

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踏勘,分析气象、水文、河势、地质、航道等条件对拟建工程的影响,不宜在风、浪、流较大和河势、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选址。航道条件若参照现有的《设计规范》,LNG船舶在港系泊时,其他通行船舶与LNG船舶的净距不应小于200 m。由于长江中上游河道偏窄,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水域岸线极少。根据调研情况,LNG码头设计规范正在进行修编工作,安全距离存在调整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内河LNG码头与航道的关系均需进行专项论证。

3.4 码头作业条件

LNG船舶进港作业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作业条件和标准作业,当风速、浪高和流速超过在港系泊标准时,船舶应紧急离泊。根据《设计规范》规定,LNG船舶在靠泊时必须配备两艘拖船(每艘功率2 000 kW以上且须有一艘为消拖两用船)协助作业;在航行和停泊时,必须配备能够喷洒2 t以上干燥灭火材料的消防船;在接卸作业时,其周围80 m范围内应设置警戒浮标,并应分别配备一艘警戒船和消拖两用船,防止其他船舶靠近LNG船舶。

3.5 港务管理条件

应考虑单独设置LNG船舶的回旋水域。在占用公共航道时,应实行交通管制,只有当LNG船处于停泊状态时,其他船舶才允许通过。LNG船舶应提前申报到港时间,以便有关部门作好进港安排。LNG船舶进港至少应配备一名高级引航员;在进港时,前方应有一艘海事巡逻艇开航,后方至少应有一艘消拖两用船护航;从锚地进港前,应提前确认码头上的设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前靠泊处于安全状态;在调头时,其调头区附近不应有其他无关船舶经过;在进出航道时,应有先进的安全监管系统或者海上交通管制中心系统(VTS),以保证船舶的安全进出。

由于LNG船舶在进港航行、靠泊、停泊和离泊时,对风、流、浪等自然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供更好的操作条件,码头应相应配备靠泊速度控制和指标、系泊张力监视、环境(风、浪、流等)数据测定等系统以及护舷、电动绞缆机、快速脱缆钩等辅助设施,以保证码头结构安全。库区、码头、船舶、港监、消防等部门应设置完善、统一的通信系统。LNG船舶应根据港口通信要求,设置完善的VHF无线电话,在进港前、进港航行及靠离泊时,应不断使用VHF无线电话进行航行警告广播。

4 结 语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和常用的LNG运输方式为槽车公路运输和海上船舶运输,相关部门也在积极研讨和推进长江干流LNG内河运输。发展LNG内河运输有利于新形势下的节能减排、建设“绿色长江”和发展清洁节能航运;有利于充分利用长江水运能力,解决LNG运输难题。

对于LNG运输船舶进行内河营运,目前尚处于论证阶段,相关法规政策尚未出台。现阶段进行的LNG码头选址项目,暂无相应的规范,码头设计参照现行的《设计规范》执行。因此,结合内河特点,与海事、航道等主管部门针对内河LNG码头建设进行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数字条件下图书馆建设的变化 篇4

一、资源建设

1. 减少纸质图书副本

传统购买纸质资源时一般都有一定量的副本,而在数字化时代,读者会更多地利用数字化资源,纸质资源的利用率会越来越低,因此有必要减少纸质资源的副本量,但在纸质资源品种应保持与出版量同步,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的传统资源不会因为副本的减少造成品种的减少。为了保证服务于全体读者,一般图书馆都会采取保品种的策略,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国内图书馆极有可能走上发达国家图书馆纸质资源采购之路,即纸质图书最有可能仅有一本副本,而鼓励读者大量使用电子资源。

2. 加大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各类电子资源,同一类资源都会有不少的商家在进行加工整理,因此每一家图书馆都要根据自身建设的重点,尽可能齐全地采购对应的电子资源,尽量保证在所属行业有占据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拥有一定量的固定读者。吸引读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资源的齐全。图书馆应当给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不同的资源,如现在年轻一代读者就相对喜欢拥有声音、图像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将成为今后图书馆的一项重要采购内容,也只有具备了这类资源,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到馆。而同时电子资源具有管理方便,更新快,使用方便,使用人数,不受限制,占用物理空间小等特点,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图书馆配置的标准内容。

3. 完善文献传递和资源共享建设

现代社会信息量已大大超出图书馆所能收集的范围,但读者的需求却不会取决于图书馆资源量限制,因此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特别是部分需求量少的资源可通过图书馆联盟等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图书馆间的联系可大大加强相关文献的保障。图书馆联盟目前是图书馆行业里面大力推广的一种馆际间合作方式,通过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加强对文献资源的保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可作为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越来越多,因此单独一家图书馆要拥有完全部资源是很困难的,图书馆联盟是一种解决资源分散的有效机制,同时也可以加强各馆强项的建设。

4. 加强自有数字资源的建设

图书馆在减少纸质资源采购的同时应当加大对自有数字资源的建设,通过强化自有资源建设可以增强图书馆的地位,同时也可让传统资源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一项产业,而这项产业是图书馆今后走向市场的强大动力与能力。图书馆应当成为数字资源建设的中心,但目前这项工作大多是由商业性公司进行。

二、服务功能

1. 加强图书馆娱乐与教育功能

由于读者到馆人数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减少,因此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馆舍情况不断发展相关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其中娱乐功能可让读者在图书馆享受到家庭无法提供的读书环境,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为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群提供特殊服务),从而提高读书与学习的效率。教育功能本身就是图书馆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实现教育功能是图书馆正在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指图书馆方面的教育,其内容应当包括社会上所需要的各类教育都可以在图书馆中进行,如在图书馆中建设研究中心就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2. 减少电子阅览室及普通阅览的座位

随着移动技术的普及,电子阅览室在今后几年的利用率会不断下降,如果不是由于教育培训等需要,一般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应当适当减少,甚至可以和检索机功能重合,让电子阅览室消失在图书馆中,进而形成数量较多的检索机。

三、结语

在数字化条件下图书馆的大楼面积、馆藏资源、到馆人数等已不再成为图书馆建设的唯一标准,各类电子资源的出现可供用户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利用,因此读者不必到图书馆就能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是资源和通讯手段,只有完善了以上手段才能保证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符合年轻人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图书馆原来重点建设的部分内容,如电子阅览室等将会出现大幅减少,数字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空间来完善图书馆的服务,如增加娱乐与教育功能等。

摘要: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全面的应用给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过程中, 由于读者对资源获取的方式发生改变引起了资源利用的变化, 因此图书馆应当根据新的条件调整相关建设, 其基本方向就是减少纸质资源的副本量, 加大电子资源的采购, 完善共享资源的建设, 加强自有资源建设, 同时加强图书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实现教育功能, 减少电子阅览室等利用率低的场所。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吕春晖.数字环境对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影响[J].科教导刊, 2011, (33) .

[2]廖武山.图书馆是否需要单独立法[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1, (16) .

工程建设监理合同标准条件 篇5

理合同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监理单位不承担责任。第二十七条监理单位向业主提出赔偿要求不能成立时,监理单位应当补偿由于该索赔所导致业主的各种费用支出。业主的责任第二十八条业主应当履行监理合同约定的义务,如有违反则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赔偿给监理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二十九条业主如果向监理单位提出的赔偿要求不能成立,则应当补偿由该索赔所引起的监理单位的各种费用支出。合同生效、变更与终止第三十条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第三十一条由于业主或第三方的原因使监理工作受到阻碍或延误,以致增加了工作量或持续时间,则监理单位应当将此情况与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通知业主。由此增加的工作量视为附加工作,完成监理业务的时间应当相应延长,并得到额外的酬金。第三十二条在监理合同签订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使得监理单位不能全部或部分执行监理业务时,监理单位应当立即通知业主。该监理业务的完成时间应予延长。当恢复执行监理业务时,应当增加不超过42天的时间用于恢复执行监理业务。并按双方约定的数量支付监理酬金。第三十三条业主如果要求监理单位全部或部分暂停执行监理业务或终止监理合同,则应当在56天前通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应当立即安排停止执行监理业务。当业主认为监理单位无正当理由而又未履行监理义务时,可向监理单位发出指明其未履行义务的通知。若业主发出通知后21天内没收到答复,可在第一个通知发出后35天内发出终止监理合同的通知,监理合同即行终止。第三十四条监理单位在应当获得监理酬金之日起30天内仍未收到支付单据,而业主又未对监理单位提出任何书面意见时,或根据第32条或第33条已暂停执行监理业务时限超过半年时,监理单位可向业主发出终止合同的通知。如果终止监理合同的通知发出后14天内未得到业主答复,可进一步发出终止合同的通知,如果第二次通知发出后42天内仍未得到业主答复,可终止合同,或自行暂停或继续暂停执行全部或部分监理业务。第三十五条监理单位由于非自己的原因而暂停或终止执行监理业务,其善后工作以及恢复执行监理业务的工作,应当视为额外工作,有权得到额外的时间和酬金。第三十六条合同的协议终止并不影响各方应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责任。监理酬金第三十七条正常的监理业务、附加工作和额外工作的酬金,按照监理合同专用条件约定的方法计取,并按约定的时间和数额支付。第三十八条如果业主在规定的支付期限内未支付监理酬金,自规定支付之日起,应当向监理单位补偿应支付的酬金利息。利息额按规定支付期限最后一日银行贷款利息率乘以拖欠酬金时间计算。第三十九条支付监理酬金所采用的货币币种、汇率由合同专用条件约定。第四十条如果业主对监理单位提交的支付通知书中酬金或部分酬金项目提出异议,应当在收到支付通知书24小时内对监理单位发出异议的通知,但业主不得拖延其他无异议酬金项目的支付。其他第四十一条委托的工程建设监理所必要的监理人员出外考察,经业主同意其所需费用随时向业主实报实销。第四十二条监理单位如须另聘专家咨询或协助,在监理业务范围内其费用由监理单位承担,监理业务范围以外,其费用由业主承担。第四十三条监理机构在监理工作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使业主得到了经济效益,业主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第四十四条未经对方的书面同意,无论业主或监理单位均不得转让本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五条除业主书面同意外,监理单位及职员不应接受监理合同约定以外的与监理工程项目有关的报酬。监理单位不得参与可能与合同规定的与业主的利益相冲突的任何活动。争议的解决第四十六条因违反或终止合同而引起的损失和损害的赔偿,业主与监理单位之间应当协商解决,如未能达成一致,可提交主管部门协调,仍不能达成一致时,双方选择:1.仲裁由仲裁委员会仲裁;2.诉讼由人民法院管辖。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专用条件第一条本合同适用的法规及监理依据:第四条监理业务:第八条外部条件包括:第九条双方约定的业主应提供的工程资料及提供时间:第十条业主应在天内对监理单位书面提交并要求作出决定的事宜作出书面答复。第十四条业主免费向监理机构提供如下设施:监理单位自备的,业主给予经济补偿的设施如下:第十五条在监理期间,业主免费向监理机构提供名职员,由总监理工程师安排其工作,并免费提供名服务人员。第二十五条监理单位在责任期内如果失职,同意按以下办法承担责任,赔偿损失:赔偿金=直接经济损失×酬金比率(扣除税金)第三十七条业主同意按以下的计算方法、支付时间与金额,支付监理单位的酬金:业主同意按以下计算方法、支付时间与金额,支付附加工作酬金:业主同意以下计算方法、支付时间与金额,支付额外工作酬金:第三十九条双方同意用支付酬金,按汇率计付。第四十三条奖励办法:第四十六条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业主与监理单位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同意按()项解决:1.由仲裁委员会仲裁;2.向人民法院起诉。

条件建设 篇6

摘 要:建设一支适应实战化教学需要的军校师资队伍,必须准确把握实战化对军校教育师资队伍的新要求,找准现行军校教育师资的问题,理清推进实战化军校教育师资转型的思路。

关键词:实战化;师资队伍;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意见》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作出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军委总部实战化训练要求,就是要加快提升军校教育训练实战化水平,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军校教育是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官兵素质的主渠道。军队院校的基本功能是要培养造就大批能打胜仗的合格军事人才,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军事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的深入推进,军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新情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任务的变化,制约了师资队伍向实战化方向发展。着眼实战化需要,加快师资队伍转型迫在眉睫。

一、实战化对军校教育师资队伍的新要求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实战化意味着时刻“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而军校教育作为培养能打胜仗新型军事人才的主渠道,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变化,聚焦强军目标实践、信息化发展和实战化训练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强力推进军校教育实践创新发展,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能打胜仗人才,必须靠一流的师资。实战化教学对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教员要不断提高军事专业素质

2013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听取国防科技大学工作汇报时指出:“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院校教育的使命就是围绕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需要来培养打赢人才。军事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是打仗的能力、实战的能力,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教员必须晓于实战,通晓战争,传授战争之道,教授战争之技,解打赢之疑惑,夯实学员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本领。这就需要着力培育实战化的教员,但是,目前部分教员对部队建设发展了解不够,精通打仗的教员数量与实战化教学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不断提高教员军事专业素质,培养实战化的教员。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员要熟悉部队,了解部队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部队建设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等情况,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增强实战化教学的针对性。教员要熟练掌握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增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员要有专业的装备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员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二)教员要不断提高实战化教学组训水平

教育训练实战化,就是要加快提升教育训练实战化水平,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客观上要求教员根据实战需要严格施教,具有实战化教学组训能力。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训练实战化水平。要按使命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使命任务是教学和训练的牛鼻子,具有全方位引领和检验教学水平的功能。要按实战化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实战化训练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炼什么,把战斗力标准贯穿于军事训练的各层次、全过程,要把作战思想、战斗作风、战斗精神融于教学中,把打赢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研讨式,使学员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把理论讲解转变为实践体验,让学员在体验中、在操作实践中形成岗位适应能力。

二、现行军校教育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任职教育师资队伍能力素质与实战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瓶颈”,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知战教战的认识不高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习近平主席指出:“‘传道是第一位的。”这个“道”就是战争致胜的规律。军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传授如何打赢战争的“道”,让军人认识战争、了解战争、驾驭战争。客观上对教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听取国防科技大学工作汇报时指出:“名师必晓于实战。”做合格的实战化教员,既要晓于实战,又要精于实战,还要教于实战。所谓“知战”是指教员要了解部队,把握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教战”是指教员要具有较强的实战化教学组训能力,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知战是为了教战。目前,部分教员对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研究不深,对现代战争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了解不够。教学内容与任职学员的需求、与部队作战实际贴得不紧,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操作比较少。实践性教学还有待完善,综合演练难度深度不够、实战标准不严;现地教学存在走过场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教员队伍的年龄、学缘和任职经历结构不尽合理,有的教员阅历单一,部分教员缺少部队任职经历;教员知识结构单一,对本专业相近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了解少;教员聚焦实战意识不强,有的教员认为“仗打不起来”,没有树立教为战的理念等。

(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与实战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实战化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员多少科学知识,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多少知识直接转化为实战能力,培养学员具备较强的履职尽责能力,具备组织联合作战指挥和联合训练的核心能力素质,这就要求教员具有丰富的部队实践经验,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给予实践指导。部队任职教员队伍应当成为军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军校教员的军事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具有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员比例明显偏低。从院校到院校的教员占大多数,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锻炼,教学基本功有了大大提高,但是绝大多数教员没有部队代职经历,比如,指挥、专业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员缺乏其他军(兵)种院校任职经历,教员对部队、武器装备以及部队训练等方面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军事指挥素质与能力欠缺。二是参加部队实践活动太少。由于观念、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院校与部队交流不畅,教员接触部队的机会较少。有些老教员虽然是从部队调到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很少有机会再回到部队体验生活,对部队的作战训练、军事斗争准备以及对学员岗位任职现状和需求等方面也不了解。因此,加大院校教员到部队代职力度,推动院校教员与部队军官双向交流迫在眉睫。应借鉴外军院校的经验做法,比如,美军更加注重院校教官和部队指挥军官轮岗交流,美军军种中级院校的教官必须有10%来自其他军种和一线部队,军种高级院校的教官必须有25%来自其他军种和一线部队,这样就使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实际始终保持“热同步”,这有利于解决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相脱节的问题。

三、推进实战化军校教育师资转型的对策

军校教育师资转型,主要包括军校教育师资的教育理念转型、能力素质转型、角色转型等内容。

(一)以师资教育理念转型为先导

理念转型是最根本的转型。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注意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军事院校有益做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有利于高端军事人才成长的新路子。”这客观上要求教员要更新教育理念。目前,妨碍实战化条件下军校教育师资素质的提高往往不是我们的知识不足,而是对过去做法过于熟悉和过度依赖。只有突破既有理念,才能为加快推进实战化军校教育师资转型创造前提条件。

首先,从“以教员为主”向“以学员为本”教育理念转变。实战化军校教育客观上要求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学员为本。客观上要求教员与学员多元互动,与学员之间展开交流与沟通,真正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让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他们的实践经验与教员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员与学员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转变。对学员进行知识传授有利于打牢科学文化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实战化军校教育客观上要求学员所学的知识重在应用,以适应未来任职岗位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教员尊重学员学习自主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具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担当意识的军事人才。再次,从兵种合成教育理念向军(兵)种联合教育理念转变。适应作战方式和作战力量的发展变化,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是实战化军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客观上要求教员牢固确立军(兵)种联合教育理念,遵循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成长和培养的客观规律,将联合作战素养的普及和提高贯穿于军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需要运用联合思维去塑造学员,通过创建、积累、传授以及运用知识,提高学员从联合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投身于院校部队一体化训练的实践探索中去,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二)以提升师资能力素质水平为核心

军校教育师资能力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着眼于实战化军校教育的需要,军校教育师资能力素质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课堂讲授能力为主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能力转变。开展实战化的教学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但当前院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力度还不够大,重讲授、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能力生成问题还比较普遍;单向灌输多、双向互动少,统一组织多、分类指导少,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还不够,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不明显。目前,部分教员不能根据实战化院校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走过场现象依然存在。灌输式教学重点突出教员的课堂讲授能力,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利于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学员的主动性被压抑。因此,对于实战化军校教育来说,要紧紧围绕信息化联合作战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教员要采用多种、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研讨式,实施“自主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和战例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使学员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使学员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把理论讲解转变为实践体验,开展想定作业、综合演练等实践性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让学员在体验中、在实践操作中形成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实战化院校教育应从学科本位向岗位本位变革;从单一封闭向开放多元变革,真正实现从讲解式到交互式、从“背答案”到“找结论”的有效调整,重点是引导学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作战能力。

二是从传统知识素质向信息素质转变。未来作战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彻底改变了战场上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统关系,信息流成为控制物质流和能源流的主导性力量,信息力决定战斗力,信息主导成为制胜的关键。推进实战化军校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员要组织好信息系统教学。因此,提高教员信息素质水平,信息素质包括要具备信息意识,主动获取信息;要掌握信息知识;要具备开发信息能力。把信息系统作为手中武器,把熟练运用信息系统作为必备能力,在各个层次落实一体化指挥平台、战术互联网等信息系统操作训练,提高教员依托网络系统获取、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着力提升教员的信息技术研发能力,从而实现由信息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随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使之转变为学员的知识和能力。

(三)以师资职业角色转型为抓手

职业角色是指个人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在实战化军校教育的大背景下,军校教员队伍的职业角色也要发生重大转型,向塑造者、引导者等多种教员职业角色转变。主要的有:一是从理论灌输者向核心价值观塑造者转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军校教育中居于首位。军校教员肩负着革命军人和军校教师的双重职责,既要加强学员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又要承担为人师表的职业角色,成为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者。因此,教员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员铸牢精神支柱,强化学员的军魂意识。以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引导学员坚定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心。教员要全身心投入到实战化的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带动学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崇高的学术道德操守带动学员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规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引导学员成为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军人。二是从教学主导者向教学引导者转变。开展实战化的教学需要教员成为学员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但当前教员处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与实战化教学有差距。适应实战化教学的需要,教员要从教学主导者向教学引导者转变。首先,在教学中发挥“导演”的作用。教员一方面除了要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进行精心设计外,更为重要的是,课前与学员交流沟通,了解学员所需,修改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中发挥“演员”的作用。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员的团体合作能力和批判意识,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在学员遇到难题时,要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实战化军校教育要以师资转型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实战化军校教育步伐,全面提升实战化军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劲松主编.实战化的军事训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2]刘洋著.实战化的政治工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条件建设 篇7

一、规划条件是依法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 的规定, 规划条件作为依法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条件是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约定条件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 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 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 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第三十九条规定:“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 该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无效”。

2. 规划条件是实施城市规划许可的基本要求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 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三十八条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中, 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3. 规划条件是建设单位依法进行建设的必须遵循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 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 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二、加强规划条件管理对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意义重大

从《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不难看出, 规划条件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项目要求的具体化,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核心, 对于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1.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维护城市整体利益的需要

现代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为人类社会所接受并且得到较大的发展, 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我国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政府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建设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依据, 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只有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实行有效的管控, 将有关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作为约束性的规划条件, 才能避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从而确保城市整体利益的实现, 确保城市的各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需要

按照有关规定, 规划条件不仅包括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约束性 (强调性) 条件, 还应包括建筑风格、尺度、色彩、形式、材料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而规划条件提出的依据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时又依据的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在不少城市还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组织进行了城市设计。因此, 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在规划条件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 无疑对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和风貌、避免“千城一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建设的需要

对于“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法律责任, 《城乡规划法》在第六十一条作出了明确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 杜绝自由裁量。要通过建立健全规划条件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将《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落到实处, 确保城市规划依法实施, 确保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因违法而受到追究。

三、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的管理

调研表明, 《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 规划条件的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 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称不统一。有的地方还在沿用《城乡规划法》实施之前的规划设计条件、规划要点等称谓;如:提出规划条件的依据不充分。有的地方没有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照样确定规划条件;如:规划条件的变更合理不合法。有的地方以部门联席会议代替法定程序, 有的未修改控规就变更规划条件。为此, 必须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将规划条件的管理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在依法确定规划条件、规范规划条件变更、严格规划条件核实上下功夫。

1. 依法确定规划条件

一是遵循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的原则。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确定规划条件, 所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必须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未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不能作为确定规划条件的依据。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要按照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与时代风貌的要求, 对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 (节点) 组织进行城市设计。二是明确规划条件的强制性内容。规划条件中的强制性内容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在确定时必须慎之又慎, 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必要时还应附有图纸和表格。在明确强制性内容的同时, 对于可兼容性的内容也应一并明确, 以利执行。三是做好征求意见的工作。规划条件拟订后, 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 如征询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和相邻地块利益关系人的意见,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更具可操作性。

2. 规范规划条件变更

一是明确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情形。根据有关规定, 因城乡规划修改造成出让地块开发条件变化的, 因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变更规划条件。二是严格规划条件变更的程序。包括:建设单位或个人向有权机关提出申请并说明变更理由;有权机关就是否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组织有关人员就变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条件变更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将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市 (县) 人民政府批准;将经市 (县) 人民政府批准后的变更规划条件抄告土地主管部门等。三是及时对规划条件变更情况公开。将规划条件变更程序、各环节责任部门等内容在规划主管部门办公地点和政府网站上公开, 并将参与论证的专家名单公开。

3. 严格规划条件核实

一是明确规划条件核实所需要的资料。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提交具有相应资质单位出具的《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测量成果报告书》 (地下管线工程应当在覆土前进行测绘) 、建设工程施工图、建设工程验收及复检结果通知单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申请。二是认真做好规划条件核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后, 应通过图件核验、现场勘查等方式进行规划条件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条件的, 出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证明》;不符合规划条件的, 不予核实, 书面告知理由。三是及时公布核实结果。规划条件核实应当公开进行, 核实结果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公布、接受公众查阅, 并作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和有关部门办理权证 (如房产证手续) 的依据。

建设有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条件 篇8

一是提前学习时间。传统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师问生答,师疑生探,师讲生听。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至于能否消化、吸收、运用,那不是主要问题。教师在“问”“疑”“讲”的时候,也不管学生需不需要,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这就是传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要让教师的“导”“讲”与学生的“学”“疑”异步,一定要让学生的“学”“疑”先于教师的“导”“讲”。在教师“导”“讲”之前,必须要弄清楚:学生已经弄懂了什么,学生还需要什么。也就是师生要共同搞清楚这节课要到哪里去,到达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提前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独立自学,至少有以下优势:学生熟悉了教学文本,大致了解了本节课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课堂,让自己的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有学习的内驱力;教师的“教”能有的放矢,只“教”学生最需要的。

当然,提前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是让学生上课前就在家全部预习,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之前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习”“自疑”,让学生自己明确已经会了哪些,哪些需要教师的“导”与“讲”。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明白了学生最需要的,只讲学生要求讲的。

二是精选教学内容。许多文本内容零散繁杂,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庞杂,可以设计的训练点冗杂。如果教师没有对教学文本信息的甄别、研判、比较和选择能力,没有对文本信息的规整、概括、提炼能力,见知识点设“问”,见能力点设“例”,见训练点设“练”,那一堂课就会有几十乃至上百个问题,每堂课都是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师问生答,哪来的效率呢?要让课堂真的有效,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加工,必须梳理文本前后的知识点、能力点的逻辑关系,找出这些知识点、能力点的内在关联,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取舍,化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化琐屑零散为线索清晰。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具有精选教学内容的本领。

怎样精选教学内容呢?其一,选能够凸显教学目标的内容。既然教材是以章节、单元、课的形式编撰而成,那每个章节、单元、课就一定有清晰或隐晦的教学意图,找准这个意图,并找到这个意图在文本中的落脚点,就容易选出应该“教”的内容。其二,选牵动全文的主问题。文本信息如网状,可以预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很多个,可以设计的问题不计其数。这就需要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时有主问题意识,利用主问题来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主问题的神经元涵盖一系列“碎问”。师生共同解决了主问题,其他的“碎问”学生就能自主解决。其三,选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是教学的必然要求,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应该多选那些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训练。那些教师一讲学生就懂,甚至教师不讲学生也懂的内容;那些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对完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那些貌似非常重要,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懂的内容,有必要选取吗?这样看来,精选教学内容,可以从紧贴目标、撬动整体、激发思维三个角度下手,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教学内容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序推进的渐进过程。无论是“问题链”的环环相扣式推进,还是“板块式”的每个教学片断的切换;无论是一个个活动由浅入深的演进,还是目标引领式的微课堂集结,都会归结为课堂结构的优化问题。一堂课,教师预设的“教”的内容,学生生成的“学”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线索结构”串接这些内容,选择什么样的课堂“故事结构”更能吸引学生的倾情参与,选取什么样的“思维结构”能让学生在同样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搭建什么样的“空间结构”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都是大有讲究的,是有优劣、高下之差的。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学文本、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在优化课堂结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其一,教学环节行云流水。每个环节过渡自然,前铺后垫,前呼后应,转承干净利落,不旁逸斜出,不拖泥带水,不生硬急转。其二,教学目标明晰简洁。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都非常明确,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全部为目标任务服务。没有无效劳动,没有偏离目标,师生集中火力攻克每个环节的目标,没有重复训练、随意拓展。其三,教学行进遵循规律。每个环节的学习内容,教学环节的内容切换,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科教学深入推进的思维逻辑。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前后联系紧密,教学环节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推进的递进关系。教师在预设时要反复斟酌教学内容分类的行走方向,不走重复路和回头路,让课堂行走简便有力,切实有效。其四,教学知识结构清晰。一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环节及知识能力目标,一定要联系紧密,结构清晰。一定要把知识技能转化为教学活动,使知识能力化,让能力结构化。每个活动环节都有本堂课必须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每个目标任务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关注逻辑联系就关注了知识能力结构。凸显能力结构,就是凸显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布鲁纳曾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优化课堂结构,其核心目的是努力达到一课一得,其核心价值是保证课堂干净利落,其外在形式是课堂推进不拖泥带水,其最终表现是教学环节的减少。

四是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以追求新奇为目标,而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价值取向;教学方式本来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只要适合学生的就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套路,因学生、文本、教师等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教学一定有法,不同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效果的达成上是有区别的。此处说“转变教学方式”,主要是就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而言的,是就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而言的,是从效率、效益、效果的角度选择课堂教学实施路径而言的。说“转变”,更多的是要落实一些较快促进学生发展的办法措施,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寻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要想办法让学生由从前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

转变教学方式,并非生搬硬套。教师要在预设或实施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一要智对学生疑惑。学生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立刻生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要调整之前预设的教学方式,重新确定适合学生、文本的教学方式。二要敢于否定自己。不论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特别是那些中高考成绩优秀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唯一有效的,对新的教学方式持观望态度。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否定,找新路,寻新方,求实效。三要慎用拿来主义。当下许多课改学校正在尝试各种课堂教学方式,名目繁多。教师在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时,在努力借鉴他人的先进做法时,一定要吸取其教学方式的精髓,切忌盲目照搬,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教学方式仅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为让教学更有效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途径不只一条。只要教师能看清转变教学方式的核心是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是可以更加朴实些的。

五是及时反馈小结。课堂教学要有效,必须遵循心理学的遗忘规律,注重知识的及时复习,提升知识重复的频次,强化学生的记忆。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注意知识的传授,以为只要把知识传给了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就可以运用自如了。教师在课堂,少有对当堂内容的及时反馈、及时巩固、及时纠偏,即使有当堂或课后的练习,都显得零散。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预设教学执行方案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系统的反馈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教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反馈小结的“及时性”特别重要,过去的课堂教学,也有注意反馈的,但反馈的时间较长,要么是课后,要么是三五天后,学生遗忘的已经不少了。

课堂教学反馈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及时。当堂的知识点、能力点,一定要通过不同形式当堂反馈,当堂小结,让学生每堂课都盘点自己的收获,特别是收获的方法和能力。其二,要多样。在课堂上做题是主要的反馈形式,因为做题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但是,要让学生反馈当堂学习效果,切不可把当堂检测作为唯一方式。其他诸如列纲要、画图表、讲要点、编练习、写文段等也是可以达到效果的。其三,要自结,此“自结”是就学生的自我课堂小结而言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层次地总结课堂收获,特别是能力上的收获。让学生认真回顾自己参与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做了些什么,清点自己“行囊”里拾到了哪些东西。其四,要舍得。更多的教师在讲授环节最不怕浪费时间,对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大讲特讲,对本来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部分,经常走过场,生怕因为学生讨论而耽误了自己讲授的时间。往往使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浅尝辄止,学生刚有了合作探究的兴趣就被中止。而在课堂最后,让学生自行梳理盘点收获的时候,指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去反思的时候,教师往往舍不得时间,认为学生已经听懂了,再留时间给学生没有必要。或者是象征性的让学生写几下,或者仅让学生说几句。

实际上,上课听懂了,真正要用笔一一写下来了,也并不容易。因为写是对自己思维的重新整理,是用自己的表述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只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写出来了,才有实在的收获,才有知识和能力的存储。所以,要转变过去固有的观念,要有多留时间给学生的勇气,要有让学生自己盘点头脑存储的东西的时空。

条件建设 篇9

1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及特点

1.1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2001年7月,《军队现代远程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军队远程教育定位于为士兵和军官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为培养适应我军建设的人才培养服务,正式启动我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我军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开设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近20个专业,初步实现了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新近颁发的《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满足广大官兵成长成才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要创办军队网络大学。并列出了时间表,提出网络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及遴选、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于2015年前完成,初步形成覆盖全军部队的教育服务网络。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构建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所有学科专业网站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于2020年前完成,在此基础上,实现网上教学、学分自动认证、远程专家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广大官兵搭建开放式、自主性、网络化学习平台。

1.2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特点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共享性等现代远程教育特点。但由于军事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还具有以下特点:

1) 目标的军事性。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这一强军目标,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其选择的必然都是与军事斗争准备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军队人员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为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的功能,目标的军事性十分明显。

2) 对象的特定性。由于军事教育的特殊性,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在招收对象上也具有特定性,即必须是军队的干部、战士和文职人员。为确保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军事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保证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对象的特定性。

3) 开放的局限性。由于受教育对象特定性、教育目标军事性的制约,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程度只能是局限性的,既不能在招收对象上向全社会开放,其教学内容、资料信息也不能全部在互联网上公开,只能单向对社会开放,即社会信息可以进入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以方便学员的学习浏览。

4) 信息的安全性。信息共享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受军事安全的制约,其信息共享和网络开放必须首先要考虑军事保密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军事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信息资料,必须妥善处理好信息共享与安全保密的关系,确保军事信息的安全保密。

2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硬件平台

2.1 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

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简称军事训练网),是独立于国际互联网 (Internet)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其依托国防通信设施建设,主要为军事训练、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由于其与Internet完全物理隔离,具有安全可靠、信息全面、速率较高等特点,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未来深化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依托。

经过多年建设与不断升级,目前,全军绝大多数部队院校均能够与军训网互联互通,成为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最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训练网的优势,使各相关单位可以直接将本单位教学内容以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等多种方式连接到军训网远程教育平台及其面向全军的镜像站点上,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避免了对通信接入环境、硬件平台的重复建设,实现了快速、低成本地网络环境建设。

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主要由控制中心、远程教育节点通过网络以分级的形式连接而成。其中,控制中心配置有教学实施、管理所需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远程教育节点配置有学员学习、教员授课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其网络配置如图1所示。

基于军事训练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可发挥现有网络技术优势,方便、快捷地建成远程教育系统,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学员和教员面对面的实时交互,限制了远程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

2.2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交互平台

视频会议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可以实时传送视频与音频信息,使协作成员可以远距离进行直观、真实的音视频交流。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教学活动,使更大范围的学员聆听到优秀教员的教学。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交互平台提供了一种实时互动的学习模式,既能让远程学习的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让学员与教员进行实时地交流。而且有利于教员组织课堂教学、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视频会议系统包括终端、多点控制单元(MCU)、信道(网络)、控制管理软件、网络传输的质量保证体系(QOS) 等(见图2)。

终端设备包括视、音频输入输出设备,视、音频编解码器和复用/分接设备等。它可以是专用交互式视频会议终端,也可以是安装了必要的音、视频硬件和软件的桌面型计算机系统。对普通终端,开视频会议通过多点控制单元(MCU);对于特权终端,可以绕过MCU召开点对点会议。终端访问控制权限的设定,由视频会议承载网实现。传输网络用于传输视、音频等信号,卫星帧中继网、地面帧中继网、DDN专线、ISDN网络等,都可以作为多点交互式会议系统的传输网络。MCU是视频会议网中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音频处理器、数据处理器、控制处理器等五个部分,其作用是将来自不同地点的多路视频、图像、语言、语音、数据信号进行混合与切换,协调各个会议电视终端设备的工作速率,使整个会议电视能够自动工作在所有终端的最低速率。

但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实时交互平台的远程教学具体实施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实时性要求高,所以教学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多,学员的自主性也不强;二是信号实时传输对网络带宽和网络质量的要求较高。

2.3 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

利用人造卫星将授课过程中实录的课堂活动连同教案,合成压缩为数字信号,向在它电波辐射范围内的不同地理位置的目标,实时地传输所需的教育资源,用户端使用相应的卫星接收设备(地面接收站)同步接收,就可以达到远程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卫星的覆盖面广。对于网络基础条件差的地区(如高原、海岛、戈壁、沙漠等地区),通过建立小型卫星接收系统(如家用卫星接收机等),就能够实现单向的、基于卫星数据广播的远程教学,而且费用比较低廉;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容量大。如果将通过LAN交换将卫星传输的信号与以太光纤网或HFC网相连,就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远程教学。

根据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组织建设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工程。该工程是国家重大工程之一,至今已在教育部西部地区的众多项目(如中组部农村党员培训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可以承载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之上,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广播电视线路建立卫星直播教室。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宽带传输平台的拓扑结构图如图3所示。平台由主站、小站及学习者3部分组成。各小站由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转发软件、卫星客户端接收软件、多媒体教室和局域网组成。

三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硬件平台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整合不同硬件平台,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硬件平台,为我军官兵提供快捷、便利、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

3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软件平台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软件平台可分为两个部分:

1) 教学软件支撑平台:

教学软件支撑平台是实施远程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由一系列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软件、工具软件和管理软件组成。经过对地方相关院校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教学软件平台的综合研究,我们提出了军队远程教学软件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2) 教学资源支撑平台:教学资源支撑平台是军队远程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教学资源支撑平台既能用于内各单位自身的网络教学,又能用于支撑军队远程教学,我们在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该系统的多重适用性。教学资源系统主要由课程资源库系统和文献资源库系统两部分组成。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与军事教学密切相关的案例库、想定库、试题库、教材科、战例库等。可以由教员和学员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生成教学软件系统,以增强网络课程的组合性、开放性及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能力。文献资源库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各种网络数据库等,主要是以各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为支撑,

4 结束语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发展非常迅速,受到各级各部门的普遍重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研究对提高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水平、提升官兵文化素质、打造“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师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积极借鉴军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将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该文针对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及特点,构建了基于军事训练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卫星通信技术的硬件平台,探讨了由教学软件支撑平台和教学资源支撑平台共同构建的软件平台,对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硬件平台,软件平台

参考文献

[1]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2]于志良.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16):3614-3615.

[3]熊龙飞,卢敏,肯霖.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动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J].继续教育,2012(10).

[4]仰礼友.远程教育在军队[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7(6).

[5]刘莉.我国高校远程教育支撑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1(4).

吉林市物流园区建设条件分析 篇10

一、吉林市物流园区建设的自然条件

1. 地理区位条件

吉林市位于长白山东部,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周围群山环绕,三面近水。南面和浑江市、通化市相邻,东面与朝鲜族自治州交汇在一起,西面则是跟长春和四平市相接,而北面处于与黑龙江省交界处。总面积27120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6 平方公里,现辖4 个城区( 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 、4 个县级市( 磐石市、蛟河市、舒兰市、桦甸市) 、1 个永吉县、1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林市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处在长吉图战略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是图们江口岸通往内陆的必经之路。重要的区位优势为吉林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

2. 气候条件

吉林市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寒冷多雪。吉林市的年平均气温为3. 9摄氏度,年降水量600—800 毫米,全年日照2400—2600小时,自然灾害少。冬季的严寒会对物流中的运输与仓储带来不利影响。

3. 交通条件

公路方面,吉林市遍布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村道,总长为14524. 53 千米,总量3800 余条。其中,202 国道和302 国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铁路方面,吉林市开往京、上、广等城市的始发列车均开通,而且还有通向俄罗斯、朝鲜的国际列车,铁路运输非常便利。水运方面,目前吉林市内共有7 个码头和5条水运航线,目前通航的5 级航运线路全长89 千米,从松花江贯通吉林市,水上运输比较发达。

4. 矿产资源条件

吉林市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有1082 处矿化点,223 处矿产资源地,被开发的矿种有23 种。共探明矿产58 种,占全省探明储量71 种的81% ,工业用煤蕴藏量非常丰富,年开采量为80000 吨,据初步测算,至少有25 年以上的开采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物流园区的建设与运行提供动力支持。

二、吉林市物流园区建设的经济条件

1. 经济总量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国务院批准的甲级开放城市,经济基础雄厚。近些年来吉林市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增长,2014 年全年更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0. 2 亿元,比上年增长6. 0% ( 见表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8. 6 亿元,增长4. 7% ;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06. 4 亿元,增长5. 8% ;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65. 2 亿元,增长6. 5%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9. 6: 48. 9: 41. 5 调整为9. 5: 47. 8: 42. 7,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 2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资料来源:吉林市政府网。

2. 行业发展状况

(1)农业

吉林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2014 年,粮食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为413. 4 万吨。

( 2) 工业

吉林市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质量较高。截至2014 年吉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0 户,实现生产总值3231 亿元,比上年提高2. 8 个百分点;2014 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56. 5 亿元,增长0. 5% ; 实现利润总额67. 3 亿元,增长11. 1% ; 实现出口交货值31. 6 亿元,增长24. 5% 。

( 3) 商贸业

吉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0 年为684 亿元,到2014 年增长至1197. 1 亿元( 见图1) ,预计2015 年将实现1300 亿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逐渐从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构成了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新业态。目前,吉林市物流产业的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资料来源:吉林市政府网。

三、吉林市物流园区建设的行业基础条件

近些年吉林市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物流业呈现稳定快速发展态势。据调查统计显示,2012 年吉林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1 年增长了19% ,社会物流总费用则增长了10. 1% ,分别达到了4947. 1 亿元和439. 8 亿元。 同时,运输费用增长了8. 2% ,管理费用增长了20. 7% ,保管费用增长了20. 8% ; 而且,每万元社会物流总额支出总费用降低了48. 6 元,物流运行的质量和物流运行的效率都在逐年提高。

目前,吉林市有物流企业469 家,其中有88 家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大市场等综合物流企业,53 家是仓储企业,328 家是运输企业,吉林市目前在建设规划的物流中心有7 大类31 个。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从事物流相关行业的人员有5 万余人,其中物流岗位从业人员有3. 5 万人; 仓储面积达582. 9 万平方米,容积2296. 5 万立方米; 铁路专用线73 条; 货运车辆1. 7 万辆。2014 年实现全年货物运输量7295 万吨,增长9. 9% ; 货物周转量239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 3% 。

四、吉林市物流园区建设的政策条件

1. 国家对物流业的优惠政策

2009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制定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建设一批重点区域物流园区。

2009 年国务院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中指出,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 吉) 龙( 井) 图( 们) 为开放前沿,以长春、吉林市为主要依托,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隆起带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带动吉林加快发展振兴。

2014 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将得到政策支持。

2. 吉林省对物流业的优惠政策

吉林省结合地税工作实际,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吉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改善民生四个方面提出30 条意见。其中指出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运输企业的运费、仓储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3. 吉林市对物流业的优惠政策

条件建设 篇11

一、诚信原则法律描述和人性特点

1.诚信原则的法理

对民事诚信原则的完整把握须从规范上去界定,从学说上去认识。但诚信原则内涵在中外规范和学说上极不统一,比如在法律上,《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以善意行之;《德国民法典》第242条规定:债务人须依交易惯例,履行其给付;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诚信原则。在学说上,对诚信原则的本质学说主要有道德理想说、道德伦理说和利益平衡说三种。依据上述法律规定,我们可界定法国采意思主义,德国采客观主义,而我国法律规定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指导性,在界定上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把握,称为折中主义。学术上的三种观点,以道德理想说理解诚信原则,可将之推崇到“帝王条款”之位,但同时它也就失去了法律规范意义;道德伦理说虽含有较强的价值评价,但终未渗入法律而形成法律的强制评价机制,所以最终又回到了道德理想说;利益平衡说是用经济学方法评判诚信原则,与道德伦理说一样,终未渗入法律而形成法律的强制评价机制,最终形成市民社会不能自为的状态。总之,法律意义上的诚信原则必须具有法律上的主客观评价机制。所以,笔者将诚信原则定义为在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进行民事行为信息的充分披露,以谋求各方利益较量均衡所应遵循的准则。根据该定义,我们可得出诚信须具备两个要件:(1)行为要件,指信息的披露充分,包括法律的主客观评价和道德的人性基础;(2)结果要件,指利益的较量均衡,体现出市民社会中的利益追求。行为要件要求交易人各方获取的信息须对称。结果要件就要求在行为要件的前提下,达到各方的选择目的,两个要件缺一不可。善意只是诚信内涵的似是而非的描述,所以,唯坚持依诚信的行为和结果两个要件判断,方可进行法律认定和实践操作,否则,将会造成法律的专制与实践的混乱。

2.从人性视角检讨诚信原则

诚信在科学领域着重求真,在人文领域则强调求善。对诚信的人性检讨从一定意义上就是科学和人文对诚信的双重评价,从而使诚信通过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达到诚信原则在法律上的最大限度的实现。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和法律等学科都探讨人性,然而,视角和目的均不同。但由于诚信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市民社会法的“帝王条款”,更是道德法律化的产物,因此,笔者从人性视角检讨诚信就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学科探讨人性作为背景,直接从人文的道德和科学的法律两个方面入手。道德和法律价值论均认为,人性是人作为人所具备的基本属性。该属性是相对于山、川、水、木等具有的物性和动植物具有的兽性而言并为人类所独有,其基本内涵是人类具有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性与追问自身为何、干何及向何的精神。该理性精神赋予人类主观意志和客观行为在社会关系中永远趋利弊害。当然,这里的利、弊是从社会关系中作出价值评价的,个人的利、害意思表示并不一定与社会利、弊一致,有时甚至相反,而主流的道德和法律价值总是与社会价相一致的。

二、诚信原则法律化之理由

讲诚信原则可不可以法律化其实就是在讲道德能否法律化?本文认为在谈道德问题法律化时必须先将道德予以分类,故本文将道德问题分为两个层次:一类为最基本的道德,另一类为非基本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社会得以运行所必需的,而旨在使人更高尚,社会更和谐。无独有偶,本文的这种对道德层次的界定与美国学者富勒的观点不谋而合,富勒在其《法律的道德性》中也将道德分为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个层次,愿望的道德与本文所指的非基本的道德相似;而义务的道德则和本文的最基本的道德相同。

在明确了道德的两个层次以后,我们可以谨慎地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最基本的道德为社会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故应当运用国家的强制力加以維护,这种以国家的强制力介入的特点便成为道德与法律的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当某种道德被社会认为是其得以运行的前提时,此种道德就会被法律化。正由此,我们才讲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

接下来的问题就应当是论证诚信原则是不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本文认为一个社会所认为的最基本的道德是随着社会本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一个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商品交易日趋频繁的市场经济中,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诚信的后果。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其对诚信的要求也越大。在一定意义上说诚信原则乃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石。在当代中国,由于我们已经确立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诚信原则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市场经济法制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尤其是在当前欺诈、违约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诚信原则这种带有道德性特点的原则就更应该去借助国家的力量来维护了,即有必要将具有道德性特点的诚信原则法律化。

正如英国学者路易古德对一位意大利人所言:“我们在英国发现很难采纳一种诚实信用的一般性的概念,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应当承认诚信原则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是指由其源于道德而造成的内涵上的变动性,也指诚信原则在适用上的不确定性,即究竟在哪些情况下可以适用诚信原则。法律应当明确。“法不可知,则为不可测”的理念应当予以批驳。然而是不是说法律应当明确就要求法律完全不用采纳任何原则性规定呢?本文认为像诚实信用这类带有不确定性的原则性规定不仅本身有其存在价值,而且也可成为弥补立法不足,使法律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的必要工具。

三、诚信教育之必要及模式的构建

1.进行诚信教育之必要性: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如果人人都不诚实,不守信,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之中。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提倡诚信伦理,增强诚信意识,形成诚信风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此而言,诚信是企业的生命,是商品交换和经济交往的纽带,是竞争力量和优势产生的源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和外向性特点日渐突出,如果做不到诚实守信,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势必要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道德要求,诚实守信适用于各行各业。

再次,诚实守信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人诚恳,待人诚实,重信然诺,追求信誉,以诚实见信于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2.诚信模式的构建:确立诚信模式本身并不难,怎样让其在实践中正常、有序地运作,才是关键。下面就诚信的构建来加以探讨。

(1)建立诚信的内在运作机制:在市民社会,诚信是一切交易的前提,也是一切交易要追求的结果,而监督和竞争则是保证诚信实现的两支羽翼。

监督:如果没有充分、有效的监督,诚信就会流于口号,甚至成为假诚信者作恶的外衣,通向成功的捷径,最终,市民交易被扭曲。所以,建立诚信交易的监督机制意义重大,它是其实现的制度保证。同时,在诚信交易的监督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原则,排除道德的迁就,否则就会出现交易信息的不对称和利益较量的失衡,从而导致因善恶果。

竞争:同样,只有合法有效的竞争机制的存在,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诚信价值之所在。

例如在市民社会,交易人的制胜法宝是什么呢?是利他之善的道德。首先,法律原则仅为各方进行交易提供正当性、安全性的保障,至于交易能否成功,法律并不保证;其次,在统一法律原则下,道德即为一种利益较量的砝码,一种交易的经济成本(更象一个经济概念),与交易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一致,谁愿付出之,谁在交易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而诚信交易的竞争模式,首先,必须依法律原则为基础,即必须具有交易的正当性;其次,必须符合诚信构成要件。

(2)建立外部诚信体系。所谓外部诚信体系,在这里是指与上述诚信交易相对应的并构成诚信交易环境的所有关于人类诚信范畴,主要包括理念诚信、理性诚信和实践诚信等几个方面。

重构小人理念: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复杂的身份制社会尊君子,轻小人,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在现代社会,公民在人身权和财产权上是平等的,并保证了权责利的高度统一,君子与小人二元等级式的前提已不存在,剩下只有实行德制(君子式)和法制(小人式)两种可能。因此,重塑小人理念,并给予平等的法律地位,才能实现市民社会的诚信交易。

建构理性体系:一般来说,理性包括自然理性和社会理性。人们把人类理性渗透到诚信交易领域,使诚信交易得到提升,二者形成一种理性的互動。如果我们单纯强调诚信交易,而忽视整个理性体系的建构,就会扭曲我们的信仰,就会在无信仰的大环境下摧毁市民社会的诚信交易。

建立政治国家的诚信体系:政治国家是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人类组织形式。政治国家的核心是政府,而政府诚信就构成了市民社会诚信交易的践行环境。

条件建设 篇12

一、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 从总体上看, 科技水平还很低, 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强, 高新技术比重低, 创新型人才尤为缺乏, 高素质、知识型劳动者的比重小;从产业发展看, 传统产业、低层次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而高新技术产业几乎空白;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看, 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体制不顺, 技术传播断链

乡镇机构改革后, 农技、农机、水利3个推广机构合并成1个机构 (农业服务中心) , 人财物归属于乡镇。这样一来, 上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就缺乏直接调控手段, 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因而, 造成原有技术传播链条中断, 上级主管部门许多工作业务难布置、难落实, 造成“开会不到、工作任务不要、情况不报”, 农技推广工作上下不畅, 形成不了合力, 严重脱节, 服务主体严重错位, 农技推广的普及率和到位率极低, 科技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 队伍不稳,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一是机构改革变动频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经历了“三权”下放、回收、再下放的变革过程, 农技人员也相应跟着变动, 人员增、减、合, 调来调去, 致使农技推广队伍严重不稳;二是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2007年12月, 对我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统计结果显示,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为993人, 平均每个乡镇有农技人员5.8人, 每1万人中只有不到2人;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人员为526人, 平均每个乡镇有农技人员3.1人, 每1万人中只有1.2人。发达国家1万个农民拥有4个以上的农技人员, 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四川是农业大省、资阳是农业大市, 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而且差距甚远。

3. 专职不能专用, 推广机构行政化

“三权”下放到乡镇, 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缺乏直接调控手段, 难以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加之乡镇体改后, 人少事多, 农技人员被“挪作他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几乎每人都要包村, 大多时间承担了行政工作。据调查, 农技人员用于参与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不到10%, 技术职能名副其实行政化。

4. 知识老化, 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农技人员知识老化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全市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中具备专业学历人数296人, 占总数的50.4%;二是技术职称比例偏低。全市乡镇农技组有526人, 其中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163人, 初级职称362人;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2005年以来, 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只新进了1名学农的本科生, 加之知识更新渠道不畅, 造成专业知识日趋老化, 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熟悉、不内行, 知识单一, 综合素质较低, 与新形势不相适应, 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 产前产后服务无能为力。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不了专业户生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四是敬业奉献精神不强。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 不愿深入生产第一线, 不愿为农民热心服务, 不愿吃苦;有的不误正业, “种人家田、荒自家园”;有的无所事事, 有的牢骚满腹, 缺乏敬业奉献精神。

5. 公共财产难以管理, 造成国家财产流失

总的说来,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没有多少公有财产, 只有少数站有一定的办公用房和住房, 其财产是由乡 (镇) 政府统一管理。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就随意平调、买卖和占用各站的财产。在我们调研的23个镇乡农技站中, 有固定资产的22个, 共有固定资产 (住房、办公室及门市) 8390m2, 平均每个镇乡有固定资产361.36m2。固定资产最多的是简阳市云龙镇农技站, 为1450m2, 最少的是安岳县石羊镇农技站, 为100m2。固定资产已被当地政府卖掉的有雁江区清水乡、乐至县东山镇、回澜镇等3个农技站。20个镇乡农技站固定资产原值为215万元。

6. 经费投入不到位, 农技推广工作难

一是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难。随着农村男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的人逐年增多, 加之农业税取消,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 留在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男性和年老妇女, 这个群体文化素质较低, 科技意识不强;二是农业适用新技术应用难。丘陵地区农户分散经营, 生产形式以自给自足为主, 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而且多数农产品受长期价格低迷影响, 销路不畅, 农民不愿承担风险, 不愿接受新品种、新技术;三是农业疫病防治难。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 流动人口的增加, 物流的加快, 促进了农产品交流, 但同时也使各种病虫害、外来有害物种的传播速度加快, 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又不健全, 造成防控措施不够有力;四是农业适用新技术试验示范难。很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推广前需要进行试验示范, 以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但由于财政困难, 每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经费比较紧, 不能很好地进行试验、示范;五是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体制不顺, 在基层农技人员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下, 又有相当数量专业人员被抽调从事其它工作, 加之基层农技人员学历偏低、年龄老化, 科技知识和业务知识更新慢, 工作能力不强等因素, 导致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推广不到位。

二、新时期农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目前正呈现出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 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经营业主、专业协会、科技人员、种养大户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化发展新趋势。

1.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技术推广

近几年, 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直接参与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新品种的市场营销, 专家教授直接为农民授课, 提供种子市场营销与技术咨询配套服务,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2. 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安岳荣华米业、乐至双乐挂面、简阳若男食品、雁江临江寺味业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采用订单形式发展水稻、小麦、双低油菜, 成效显著。目前我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55.14万亩, 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5.4万亩。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 实行订单生产,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加了农民收入。

3. 农资经营业主推广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

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 种子公司的改制, 县、乡农资经销市场“遍地开花”。椐2006年底统计, 我市有种子生产企业10个, 经销单位1732个;肥料生产企业10个, 经销单位1109个;农药生产企业5个, 经销单位1278个。农资经营业主利用自身优势, 根据市场变化和农民需求, 经常下乡走村串户, 推广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及其配套技术, 不失时机地召开新品种示范观摩会、技术培训会, 这种深入农村, 服务农业, 贴近农民的形式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4. 专业技术人员创办科技示范场 (园) ,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在我们调研的23个镇乡农技站中, 有8个镇农技站创办了农业科技示范场, 示范场面积1193亩。搞得好且具有特色的示范场有雁江区小院镇、东峰镇农技站, 乐至县劳动镇农技站, 简阳市东溪镇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和农业开发公司生产的农产品, 均按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或农业开发公司, 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民增加了收入, 农技站求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树立了典范, 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创办了“田间实用技术学校”, 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提供了生产示范基地, 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机制及实现工作职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的措施及政策

1. 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

强化管理, 将现有的“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改变成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将人、财、物权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实行“三权”归县, 统一管理, 重点突破, 创办示范基地, 加大推广力度, 以产业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创新农技推广体系, 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主体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 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 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 由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的转变, 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 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 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 提高推广效率。

2.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三农”的运行机制

农业发展需要农技推广,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当前乡村干部和农民获取新技术的主渠道。因此,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 是传播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载体, 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动力, 更是科技成果研究的延续和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机制, 已成为当前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认真分析, 结合我市农技推广实际, 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国家专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 企业、个体和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合作推广的原则;二是坚持一手抓好乡镇以上国家专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调整和建设, 向队伍精干化、设施现代化、运作高效化方向发展, 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发展思路上, 要确立“围绕增效调结构, 技术支撑育产业, 围绕产业建基地, 联结产销求发展”的新思路, 走示范引路、自主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 辐射带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农业的发展,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体制创新上, 一是要建立县级农业科技信息网站;二是建立乡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技术服务站;三是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

在运作机制上,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以质量、信誉和高技术含量赢得主导地位。

在用人机制上, 政府要还权于事业单位, 使其实现人事权、财权、物权的统一。

在分配机制上, 实行科技项目竞标、技术岗位竞聘、权责利相统一的方法。

在技术服务方式上, 实行县、乡、村、户和社会经济主体联合。鼓励和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中, 通过开展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扩大服务范围, 增加服务环节, 通过技物配套, 技术承包, 加强产前、产中和前后服务, 创办科技示范场, 进行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投入机制上, 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加大对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比重。

3.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财政保障

近年来, 我市出现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流失、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办公设备得不到改善、推广效率的降低及推广组织的涣散等现象, 均与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足有关。为此, 要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 必须有效增加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同时, 在明确国家成为农技推广投入主体的主导地位基础上, 推进农技推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 以增加农技推广资金, 包括鼓励民间、私人投资于农业技术推广。同时, 要改善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结构。在目前我市农技推广总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只有明确农技推广的重点投入方向和对象, 改善农技推广经费的投入结构, 才能科学地运用资金, 使得农技推广取得好的效果。国家农技推广投入, 不仅要考虑投入的技术对象, 即以推广何种技术为主;还要考虑投入的组织对象, 应首先保证基层农技推广组织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活动经费。政府每年增加的农技推广投入, 应重点以组织技术推广人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的项目经费为主。用推广项目经费支持的方式, 引导农技推广人员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到具体的项目组织上, 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开展工作。

4. 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技推广工作是以培养、教育和组织农民为主要内容, 需要有一支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的推广队伍。因此, 要在稳定和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前提下, 吸收具有专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还不高, 特别是由于机构人员编制等原因, 许多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不少人员并不具备必须的农技知识和推广技能。统计结果显示, 我市171个乡镇中, 农技人员有526人, 其中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163人, 占31%, 初级职称362人, 占68.8%, 而这些职称中也有一定比例的非农学专业。因此, 应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 淘汰那些不适合搞农业技术推广、却占用农业技术推广编制的人员。要加强对现有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组织管理、专业知识更新和市场营销等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 并在农业高等院校开设农业技术推广硕士学位课程, 培养更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5.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功能

上一篇:重点事项下一篇:数字化电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