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条件

2024-10-02

水肥条件(通用4篇)

水肥条件 篇1

摘要:通过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分析得出, 收获前后土壤全氮含量变化比较显著, 其中除处理1较种植前土壤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 其余处理均呈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碱解氮变化幅度均较大, 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全磷变化幅度均较大, 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速效磷变化都比较平稳, 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下降趋势。收获前后土壤全钾变化都比较平稳, 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收获前后土壤速效钾变化范围较宽, 其中除处理3较种植前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 其余处理较种植前均呈增长趋势。

关键词:水肥,耦合,土壤,养分,含量

水肥历来是农业生产中被人们所关注的两大因素, 也是可以调控的两大重要技术措施。

耦合多用在现代物理学上,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融为一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或现象。水肥耦合效应是80年代提出的田间水肥管理新概念, 其核心是强调影响植物生长的两大因素“水”及“肥”之间的有机联系, 通过它们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 进行水肥及植物综合管理, 以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水肥利用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

本研究试验地点位于贵州大学南区, 供试土壤为黄色壤土, 有机质含量为6.50克/千克, 全氮0.328%, 全磷0.906克/千克, 全钾30.5克/千克, 碱解氮9.02毫克/千克, 速效磷193毫克/千克, 速效钾85.5毫克/千克, p H值7.03, 最大土壤持水量为58.0%。

水、氮、磷、钾耦合试验在贵州大学南区的防雨棚内进行。供试玉米品种为安单136号, 2006年5月10日播种, 2006年5月19日出苗, 玉米整个生长期严格控制土壤含水量, 并于2006年9月14日收获后进行室内烤种, 测定收获后各个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

2. 试验设计

盆栽试验方案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9 (34) 正交设计, 总处理数为9个 (见表1) , 各处理重复3次。除灌水量和施肥量按照上述处理实施以外, 其余管理措施应相对一致, 试盆置于防雨棚内。

3. 测定方法

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 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 全磷采用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 速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法, 全钾采用酸溶原子发射光度法, 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原子发射光度法, 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土壤持水量采用威尔科克斯环刀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土壤全氮、碱解氮的影响

由收获前后土壤全氮变化图可以看出, 只有处理1 (N1P1K1W1) 收获后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种植前的土壤全氮含量, 处理1 (N1P1K1W1) 的土壤全氮含量较种植前下降了13.4%, 其余处理均是收获后的土壤全氮含量高于种植前, 其中处理3 (N1P3K3W3) 和处理5 (N2P2K3W1) 的全氮含量增长幅度最大, 收获后的土壤全氮含量较种植前的分别增长了34.8%和34.5%, 而增长幅度最小的是处理8 (N3P2K1W3) , 其增长幅度仅为1.5%。

由收获前后土壤碱解氮变化图可以看出, 所有处理的碱解氮变化幅度均较大, 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处理4 (N2P1K2W3) , 其增长幅度为种植前的33.5倍, 增长幅度最小的是处理1 (N1P1K1W1) 和处理2 (N1P2K2W2) , 其增长幅度分别为种植前的16.9倍和16.6倍。

2.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土壤全磷、速效磷的影响

由收获前后土壤全磷变化图可以看出, 所有处理的全磷变化幅度均较大, 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为增长趋势,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处理7 (N3P1K3W2) , 其增长幅度为种植前的2.60倍, 增长幅度最小的是处理1 (N1P1K1W1) 其增长幅度为种植前的0.97倍。

由收获前后土壤速效磷变化图可以看出, 所有处理的速效磷变化幅度都比较平稳, 且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处理1 (N1P1K1W1) , 收获后的速效磷含量较种植前下降了36.3%, 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处理2 (N1P2K2W2) , 较种植前下降了26.4%。其中处理7 (N3P1K3W2) 和处理8 (N3P2K1W3) 下降的幅度相等, 均为29.0%。

3.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土壤全钾、速效钾的影响

由收获前后土壤全钾变化图可以看出, 所有处理的土壤全钾变化幅度都比较平稳, 所有处理较种植前均呈现增长趋势,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处理1 (N1P1K1W1) , 收获后的土壤全钾含量较种植前增长了27.9%, 增长幅度最小的是处理3 (N1P3K3W3) , 较种植前增长了12.8%。其中处理6 (N3P1K3W2) 和处理9 (N3P2K1W3) 增长的幅度相等, 均为20.7%。

由收获前后土壤速效钾变化图可以看出, 土壤速效钾变化范围较宽, 其中只有处理3 (N1P3K3W3) 收获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种植前的土壤速效钾含量, 处理3 (N1P3K3W3) 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种植前下降了15.8%, 其余处理均是收获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种植前, 其中处理9 (N3P2K1W3) 和处理7 (N3P1K3W2) 的速效钾含量增长幅度最大, 收获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种植前的分别增长了82.5%和74.3%, 而增长幅度最小的是处理4 (N2P1K2W3) , 其增长幅度仅为5.3%。

其中处理1 (N1P1K1W1) 增长的幅度与处理3 (N1P3K3W3) 下降幅度相等, 为15.8%。

水肥条件 篇2

水分既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要素之一, 又是营养元素吸收、合成及运转的媒介, 也是植株体内生理生化活动的参与者和介质。所以, 土壤和作物的水分状况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养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不同的营养元素对作物的影响作用不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研究试验地点位于贵州大学南区教学盆栽场。供试土壤为黄色壤土, 有机质含量为3.77g/kg、全氮0.190%、全磷1.498g/kg、全钾9.495g/kg、碱解氮181.02mg/kg、速效磷35.66mg/kg、速效钾354.7mg/kg, p H值7.03, 最大土壤持水量为38.52%。

水、氮、磷、钾耦合试验在贵州大学南区教学盆栽场的防雨棚内进行。供试玉米品种为安单136号, 2006年4月30日播种, 2006年5月9日出苗。玉米整个生长期严格控制土壤含水量, 并于苗期、拔节期、成熟期测定各个处理的灌水量和植株的生物学产量以及干物质量。

1.2 试验设计

盆栽试验方案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9 (34) 正交设计, 总处理数为9个 (见表1) , 各处理重复5次。除灌水量和施肥量按照上述处理实施以外, 其余管理措施应相对一致, 试盆置于防雨棚内。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2可得出,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玉米苗期水分利用率在1.25~2.67g/kg之间, 其中苗期水分利用率最高为处理4 (N2P1K2W3) , 即中氮低磷中钾高水状态, 其值为2.67g/kg, 最低为处理9 (N3P2K1W3) , 即高氮中磷低钾高水状态, 其值为1.25g/kg。苗期玉米在低水条件下, 即处理1、2、3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2.25g/kg;在中水条件下, 即处理4、5、6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2.11g/kg;在高水条件下, 即处理7、8、9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1.39g/kg。由此可以看出, 苗期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平均水分利用率为低水>中水>高水, 这可能是因为玉米苗期植株比较矮小, 对水分的需求较小。所以, 低水条件下水分利用率相对较高, 而在高水状态下, 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苗期所有处理其平均水分利用率为1.91g/kg。

2.2 拔节期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2得出,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玉米拔节期水分利用率在3.12~6.83g/kg之间, 其中拔节期水分利用率最高为处理3 (N1P3K3W3) , 即低氮高磷高钾高水状态, 其值为6.83g/kg, 最低为处理7 (N3P1K3W2) , 即高氮低磷高钾中水状态, 其值为3.12g/kg。拔节期玉米在低水条件下, 即处理1、2、3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5.74g/kg;在中水条件下, 即处理4、5、6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4.68g/kg;在高水条件下, 即处理7、8、9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3.57g/kg。由此可以看出, 拔节期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平均水分利用率为低水>中水>高水。拔节期所有处理其平均水分利用率为4.66g/kg。

2.3 成熟期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2得出,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玉米成熟期水分利用率在3.79~7.16g/kg之间, 其中成熟期水分利用率最高为处理1 (N1P1K1W1) , 即低氮低磷低钾低水状态, 其值为7.16g/kg, 最低为处理8 (N3P2K1W3) , 即高氮中磷低钾高水状态, 其值为3.79g/kg。成熟期玉米在低水条件下, 即处理1、2、3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6.35g/kg;在中水条件下, 即处理4、5、6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5.22g/kg;在高水条件下, 即处理7、8、9的平均水分利用率为4.00g/kg。由此可以看出, 成熟期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平均水分利用率为低水>中水>高水。成熟期所有处理其平均水分利用率为5.19g/kg。

3 结论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玉米在苗期、拔节期、成熟期中, 其水分利用率最大为成熟期的处理1 (N1P1K1W1) , 即低氮低磷低钾低水状态, 其值为7.16g/kg, 最小为苗期的处理9 (N3P2K1W3) , 即高氮中磷低钾高水状态, 其值为1.25g/kg。

该试验表明, 玉米在苗期、拔节期、成熟期, 其水分利用率变化趋势相同, 均为低水>中水>高水;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其水分利用率平均值为成熟期 (5.19g/kg) >拔节期 (4.66g/kg) >苗期 (1.91g/kg) 。

摘要: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玉米不同时期水分利用率变化范围为1.257.16g/kg, 即最小为苗期的处理9 (N3P2K1W3) , 最大为成熟期的处理1 (N1P1K1W1) ;玉米在苗期、拔节期、成熟期, 其水分利用率变化趋势相同, 均为低水>中水>高水。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 其水分利用率平均值为成熟期 (5.19g/kg) >拔节期 (4.66g/kg) >苗期 (1.91g/kg) 。

水肥条件 篇3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区域气候条件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0~15.2℃,年降雨量1 200~1 300 m L,年平均日照时间达2 200 h,有明显的雨季。根据上述条件,本次采用的是大棚内盆栽试验。

1.2 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中需要使用的材料主要有:(1)塑料桶,上大下小直径不等的塑料桶,底部直径为30 cm,顶部直径为40 cm,同时在桶底部有竖向排水槽,使用纱布将塑料球阀紧紧缠住,定期做好排水,从桶底位置开始间隔1.5 cm,铺设细沙和土壤;(2)土壤,本次试验中选择的土壤为沙土,其中速效磷含量为8.65 mg/kg,总磷含量为0.80 mg/kg,有机碱解氮含量为15.05 mg/kg,有机含量为1.20%,总氮含量为0.55 mg/kg,含水量为18.2%,这些化学元素的组成,保证了土壤满足中等肥力要求;(3)水稻,采用的是粳稻9538。

1.3 试验过程

插秧在6月中旬完成,收割在10月中旬完成,设2个土壤水分水平、3个秸秆还田水平、3个施肥水平1个正交组合,共涉及项目9个,分别编号为1~9。1~3项将施肥量控制在21.6 kg/667 m2,此后分蘖后期水分胁迫和结实后期水分胁迫按照常规进行处理;4~6项将施肥量控制在18.0 kg/667 m2,在分蘖后期水分胁迫、正常及结实后期进行水分胁迫处理;7~9项将施肥量在14.5 kg/667 m2,然后在正常、分蘖后期水分胁迫、及分蘖后期进行水分胁迫处理。整个试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1组,不进行施肥处理,2组重复组。将土壤与基肥拌合后放入盆内,然后捣实,5 d的泡土,然后移栽秧苗,每盆中放置3株,全部都是用磷肥和钾肥,并严格控制施肥量和灌溉量[1]。

1.4 观察指标与评定方法

水稻的产量使用电子秤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结实率、千粒重、每穗粒数、667 m2穗数,最终结果将上述指标相乘,其中千粒重需要除以1 000。此外,还需测量土壤水势、蛋白质含量、含水量以及秸秆总氮含量、水样总氮含量、土壤总氮含量等。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试验中1~9项的盆穗数(个)、穗例数(个)、空壳量(个)、结实率(%)、千粒重(g)、667 m2穗数(个)和产量(kg/667 m2)等相关数据分别为:24、85、5、94、28、226 468和517;21、91、3、97、28、198 160和484;20、93、3、97、30、188 720和509;25、87、7、92、27、235 906和515;24、91、6、93、28、226 468和571;21、95、2、98、29、198 160和541;23、85、3、96、28、217 030和507;20、89、3、97、30、188 772和488;19、83、2、97、30、169 301和445。

采用秸秆还田水肥耦合后,水稻的产量、相关因子、氮素利用率和总氮水平的流失均可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影响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施肥量、秸秆还田和水分控制阶段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氮肥的利用率,如果加以控制,可减少土壤总氮量的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在这些因素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施肥量,其次是水分控制,而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小。

结合试验相关数据,最终可得出以下结论:肥料和土壤水分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会逐渐增加,但是到达一定程度后又会逐渐出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水稻生产中,肥料和土壤水分的施加量需要适可而止,使用过多反而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在上述1~9项中,第6项的氮肥吸收率接近50.0%,这表明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增加施肥量可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含量,同时土壤中需要有一定的水分以及秸秆还田作为辅助条件,否则土壤中的氮利用率较低[2]。

3 结语

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有助于控制化肥的年增长量,改善土壤和水体环境等,通过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可促进水稻生长,同时还能减少土壤总氮流失,当然本次试验由于研究范围有限,更深入的研究还需要扩大范围进行分析试验。

参考文献

[1]杨文.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总氮流失的干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4):27.

水肥条件 篇4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肥耦合,水稻产量,土壤总氮流失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化肥施用量和使用范围的不断增加、扩大, 近年来我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有数据资料显示, 2010年我国化肥使用量达到了5500余万t, 占全球化肥总使用量的35%左右。但化肥利用率较低, 其中, 流入地表水高达130万t, 流入地下水高达52余万t, 流失进入环境的高达500余万t, 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秸秆还田水肥耦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肥料使用率, 故而对其进行了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准备

1.1.1 场地选择

本次试验采用的是大棚内盆栽试验, 此处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年均气温在13~15.4℃, 年均日照时间为2200h, 雨季明显, 降水较多, 年均降水量为1200~1307mm, 年均无霜时间为240~250d。

1.1.2 材料

试验用塑料桶:桶口直径为40cm, 桶底直径为30cm, 桶高为35cm, 底部排水槽 (竖向) , 塑料球阀以纱布缠住, 定时排水, 以防堵塞, 沿桶底向上每1.5cm处, 铺设细沙和土壤;土壤选择:试验所用土壤为沙土, 速效磷含量为8.65mg/kg, 有机含量为1.20%, 碱解氮含量为15.05mg/kg, 总磷含量为0.80g/kg, 含水量为18.2%, 总氮含量为0.55mg/kg, 中等肥力;试验品种:粳稻9538。

1.1.3 处理

于6月中旬左右插秧, 10月中下旬左右收割。设土壤水分水平2个, 施肥水平、秸秆还田水平各3个, 正交组合, 9项处理 (1~9, 其中1~3项处理施肥量21.6kg/667m2, 分蘖后期水分胁迫与分蘖、结实后期水分胁迫及正常处理;4~6项处理施肥量18.0kg/667m2, 分蘖后期水分胁迫与分蘖、正常及结实后期水分胁迫处理;7~9项处理施肥量14.5kg/667m2, 正常、分蘖后期水分胁迫、及分蘖后期水分胁迫处理) , 重复组2组, 1组对照, 其中对照组不施肥。以基肥为主, 将其与土壤混合, 入盆, 压实, 泡土5d, 移栽秧苗 (3株为一盆) , 均采用钾肥、磷肥, 以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施肥量。生长期间测定含水量, 严格灌水控制。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以电子天平测定水稻产量, 测定内容包括每667m2穗数、每穗例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计算单位以kg/667m2表示, 结果以每667m2穗数、每穗例数、结实率、千粒重/1000相乘所得, 同时测定蛋白质含量、土壤水势及含水量、秸秆总氮含量、土壤总氮含量、水样总氮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显示, 秸秆还田条件下, 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及其因子、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水平以及总氮流失均会造成影响。1~9项目处理盆穗数为24、21、20、25、24、21、23、20、18个, 穗例数为85、91、93、87、91、95、85、89、93个, 空壳量为5、3、3、7、6、2、3、3、2个, 结实率 (%) 为94、97、97、92、93、98、96、97、97, 千粒重为28、28、30、27、28、29、28、30、30g、每667m2穗数为226468、198160、188720、235906、226468、198160、217030、188772、169301个, 产量为517、484、509、515、571、541、507、488、445kg/667m2。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来源, 主要集中在施肥量、秸秆还田、水分控制阶段, 以施肥量最为显著, 水分控制次之, 秸秆还田因素较小。

3 结论

肥料及土壤水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 后者会随着前者的增加而增加, 达到峰值后下降;施肥适中时, 施肥量增加致使水稻氮肥吸收率提高, 处理6条件下, 氮肥吸收率可达50%;施肥量增加时, 土壤总氮含量增加;此外, 土壤总氮的积累还有赖于充分灌溉和足量的秸秆还田相并举, 施肥量上升时, 土壤总氮含量随之上升, 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4 结语

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可降低肥料流失率, 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但本试验存在局限性, 因数间作用考虑尚有进步空间;选取的是盆栽试验, 会受到土壤类型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试验时间短暂。故而, 为获取更为准确的试验结果, 场地应选取在田间, 并做好充分的组间、组外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立冬.秸秆还田条件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及土壤总氮流失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3) .

[2]周海燕, 吴德敏, 张英鹏, 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1 (05) .

上一篇:中职学校的德育创新下一篇:邢台矿仓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