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恐怖袭击论文

2024-09-15

暴力恐怖袭击论文(精选8篇)

暴力恐怖袭击论文 篇1

摘要:当前,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频频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个主要原因。面对不法分子不断升级的恐怖袭击手段,能力,也是人民警察对恐怖袭击案件的有效反思。为了有效处置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公安机关需要从及时上报、管制现场、紧急处置、严密防范等多个方面进行组织与实施,有效打击并预防暴力恐怖袭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恐怖袭击,及时上报,管制现场,紧急处置,严密防范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社会稳定发展与和谐。例如:2013年发生的“10·28暴力恐怖袭击案”,便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地在天安门前金水桥边的汽车冲撞案件,造成5人死亡、42人受伤。2014年发生的“3·01暴力袭击案”该事件造成27人死亡,109人受伤。接二连三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反恐警钟。而自2009年以来,在我国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地,尤其是新疆地区,已连续发生十多起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公安机关有责任做好打击恐怖犯罪活动的现场处置工作。公安机关需要加强对各警种的全面认知与统筹,明确任务与分工,科学指挥执法行动,整体协调,全面配合,不给暴恐分子留下漏洞,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实现对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现场的有效处置,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演练与强化训练。

一、搜集信息及时上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近年来,各地、各相关部门吸取恐怖袭击案件的教训,为了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已陆续制定出各类详尽的应急预案,以便于能够快速反应,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此前提下,“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反恐应急机制,关键是建立反恐跨部门协调机构或成立专门的反恐领导机构,明确规定各反恐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防止相互推诿和重复用警,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公安部门应迅速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先期处置,相关人员应在第一时间收集案件的相关信息,及时将案件发生的相关情况上报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随时追踪并更新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应急预案并迅速实施。恐怖袭击事件的及时上报和预案的迅速下达,有赖于创建一条反恐信息通道或成立专门的反恐系列机构,为信息输送的畅通和安全提供便利。反恐预案的有效实施,尽可能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现场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管制现场,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一旦发生,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会构成后续威胁,因此,公安机关需要迅速封锁控制现场,及时对现场采取警戒隔离措施,必要时实行现场管制和交通管制。情况严重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请求实施协调戒严,以防止恐怖袭击的危害进一步扩大。管制现场时,首先注意公安机关必须有效控制犯罪嫌疑人和相关可疑人员。当犯罪嫌疑人出现伤及无辜人员的可能时,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谈判,稳定疑犯情绪,为有效控制疑犯做准备。必要时,依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以暴力方式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可以使用武器”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实行坚决打击。同时,控制出入通道,疏散群众,将其集中到安全地带。此外,根据各地应急预案,相关宣传部门需统一组织协调,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手段,对可能的危害性较大的恐怖袭击案件进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安抚其恐惧心理,鼓励群众保持镇定、听从指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紧急处置,协调实施救援工作

恐怖分子组织暴力恐怖袭击活动,往往采用抢劫、撞击、爆炸等影响范围大的手段,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严重,潜在危害也更大。因此,在处置这类恐怖袭击案件时,应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全力投入到现场救援工作中。首先,交通、建设、信息、水利、卫生等部门应协调合作,提供人员、装备或技术支援,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障碍,开辟救援通道,搜救幸存者,抢救重要物资,破灭火灾等。同时要协助公安机关疏散无辜群众,妥善安置群众,疏导群众恐惧心理,封锁并隔离相关区域。其次,在现场受伤人员救助过程中,公安机关需注意仔细排查事发现场伤员,受伤的犯罪嫌疑人也应协同救治。医疗机构在救助伤员(包括无辜群众和执勤民警)时,既要进行身体检查与治疗,又要针对个别情况安排心理医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疏导,以确保现场人员身心健康。再次,公安机关应立即开展侦查和调查工作,加强交通、通信检查和重点人员侦查,严格出入境管控,及时收集证据,查清事实,依法严惩制造袭击案件的恐怖分子。

四、严密防范,维护当地社会稳定

公安机关在处置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中,需要做好情报安全工作,未雨绸缪,将再次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首先,公安机关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鼓励群众对身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举报,以便公安机关及时调查和处置。同时,公安机关要加强社会方面控制,收集社会反应,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借机哄抢、盗窃和制造恐怖气氛、煽动骚乱等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公安机关需要充分利用情报网络,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多方面信息,并对情报资料进行辨别与研判,为各警种工作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见警率和常规武装巡逻,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再次,在恐怖袭击案件发生的地方,立即严密侦查公共场所交通出入情况,严格控制暴恐分子的后续出入活动。在长途客运站、火车站、机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立即加强对管制刀具和违禁物品的控制,降低安全隐患。

五、消除恐慌,准确引导社会舆论

在上级部门及反恐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恐怖袭击信息的封锁或公开,并及时对恐怖袭击后涉及的人员进行安抚和慰问。本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有利于打击恐怖活动,有利于维护国际形象的原则,应按照指挥部审定的宣传报道意见,及时安排媒体对内对外报道,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管理,准确引导舆论,说明事实真相,尽快消除公众心理恐慌。反恐指挥部经综合评估,确认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做出终止处置行动的决策。各相关部门及时调整并研究提出善后工作意见和处置方法,恢复公众正常的生活、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反恐部门及时组织专家对预案及处置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并做出完善评估报告,总结经验与教训。

鉴于我国的社会现状,各种利益的矛盾有可能长期存在,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也会成为社会的毒瘤。在借鉴国外先进反恐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应对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完善现场处置方法,我们将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廖罗德,罗卫东.暴力恐怖活动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3).

暴力恐怖袭击论文 篇2

早上看到新闻,得知昆明火车站有恐怖袭击,新闻中伤亡数字令人非常绝望。想想大家也明白,火车站里有什么人?都是社会的哪一层次?为伤者祈祷早日康复,为死去的人们及家属感到悲痛。

虽说地方隔得很远,在遥远的昆明,美丽的春城我也未曾踏上一步,我也很向往滇池的美景。可以昨夜的悲剧,让我以后到了昆明之后是否感到一丝丝伤感?

对于安全事故的大量人员伤亡不同,安全事故不断是不断感叹国家的监管不强,个别人为了追求利益,牺牲了不少的生命。对于大自然的灾害,感受在于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力,更感叹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必然会遭报应。对于恐怖袭击,只能感受人性之恶。

我也感想自己为何会对这起案件如此有感触,同样在新疆也由多起袭击公安机关的案件,当时的感觉是因为新疆可能就是要发生这样的事件,也是一看而过,心里无所感触,庆幸自己生在太平之地。

昆明恐怖袭击中,处于职业的角度,除去那些不幸的人们之外,我首先想到了第一轮处置的一线民警,想必定有伤亡,果然到了今天就有噩耗传来。我同那些民警都是一样,有规律的值班、执勤,一轮接着一轮,心态想必也一样,让每一天的工作时间中让工作的范围之内能秩序有染,能太太平平。但是事件发生之时,那是一刹那的事情,很多事情已经不是经过思维去决定的,是意识决定行为的时候。面对如僵尸般袭来的恐怖份子,一线民警手中的一把小手枪和几个弹匣能解决多少问题,毕竟我们不是美国片里的英雄人物,以一敌百。我们大部分民警也是普通的人,日常中处置非常常见的日常纠纷。也不能责怪国家和体制,现实中的确不需要大批人马日夜携带武器巡逻,毕竟大部分地区还是安全的,有犯罪分子也是不像恐怖份子那样丧心病狂,我们一线民警有能力处置。但是面对新闻中描述的恐怖份子,我下定论任何一个基层所队都是没有办法去应付的。

当然一早我们就看到了国家力量,那是强大的,精悍的武警官兵立马到位,此时再来一百个恐怖份子我想都能一下子解决。我也相信过了不长的日子,这伙恐怖份子也将逐渐落网,也会很快接受法律的制裁。其实死伤者与具体实施恐怖份子的都是同样的无辜,最最邪恶的就是恐怖份子背后的黑手,没有打掉他们,僵尸将会不断冒出。国家我信任你,我期待好消息。

暴力恐怖袭击论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河南质量工程学院等3所高校大一新生。以班级为单位,确定应调查的班级数,按入校时的班级序号随机抽取23个班级共1 500名全日制大学生。平均年龄(18.2±1.3)岁,男生810名,女生690名。干预前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1 473份,其中有效问卷1 457份,失访率为2.87%,男生781名,女生676名。干预后共发放问卷1 457份,回收1 435份,其中有效问卷1 408份,男生749名,女生659名。

1.2 方法

1.2.1 个人应对行为量表

参考国内外用以评价公众暴力恐怖袭击的个人应对行为量表[9],并根据我国学生人群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量表包括13个条目,由个人准备行为(8个条目)、信息寻求行为(2个条目)和规避行为(3个条目)3个分量表组成。量表采用1(从不)~5(总是)分评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人应对行为越突出。修改后的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25。

1.2.2 现场调查和考核

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含个人一般情况和现场自救互救常识测试题。试题为5道判断题和5道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满分100分。试题选择参考以下题库:(1)美国、英国红十字会网站普通民众测试题;(2)国内外权威文献资料急救知识测试题。为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调查表不涉及姓名、班级,不公布成绩。流行病学专家亲临现场对研究对象进行逐一调查和考核。干预前调查和考核时间为2014年9月新生军训期间,干预后调查和考核时间为2015年9月研究对象返校后。

1.2.3 干预方法

1 500名新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暴力恐怖袭击常识和急救常识讲解;(2)播放美国红十字会和国内权威机构录制的恐怖袭击逃生视频以及自救互救视频;(3)防恐专家、急救专家现场演示恐怖袭击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技能。每4个月以班级为单位分批集中培训1次,共集中培训3次。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暴力恐怖袭击个人应对行为得分比较

干预后个人准备行为、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的得分以及各个分项目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自救互救常识答题情况比较

干预前1 457名大学生平均得分为(41.83±12.33)分,干预后1 408名大学生平均得分为(69.74±20.17)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0,P=0.000)。大一新生暴力恐怖袭击自救互救常识正答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注:()内数字为正确率/%。

2.3 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常识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干预前后,性别、地域、城乡差别对应对行为总得分和自救互救常识得分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注:P值均>0.05。

3 讨论

本研究选择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1)新生干预前的调研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高中生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能力;(2)新生课程以基础课为主,没有外出实习和社会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失访偏倚,本研究在不计姓名、不计班级的情况下,干预前后失访率均不超过4%,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采用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从个人准备行为、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3个方面评价大学生人群暴力恐怖袭击个人应对能力得到国内外认可[9,1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大学生个人准备行为、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得分分别为(13.11±5.79)(4.08±1.85)(5.66±2.49)分,与满分40,10和15分相比尚有明显差距。该研究结果和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11]。上述国内研究结果均低于国外现况调查结果[12]。干预后大学生个人准备、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得分分别为(27.02±13.71)(6.35±2.77)(10.31±5.18)分,均显著提高,但与各自的满分相比仍有差距,提示需进一步完善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的培训方法。干预前大学生自救互救知识得分为41.83分,和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3,14]。杨剑等[14]对广州市大学生急救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只有33.79%达到及格要求。上述国内研究结果亦明显低于国外研究结果[15]。干预后大学生自救互救知识得分为69.74分,但与满分100分相比仍有差距,提示尚需进一步完善现场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方法。

干预前性别、地域和城乡对暴力恐怖袭击个人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知识考核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大学生防范暴力恐怖袭击的意识和学习自救互救知识的热情普遍不够。干预后性别、地域和城乡对暴力恐怖袭击个人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知识考核影响亦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暴力恐怖袭击个人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常识通俗易懂,大学生普遍可以掌握。

目前社会中存在随时随地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16],做好充分准备是防止恐怖袭击和减少损害后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17,18]。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照美国大学生完善的培训方案[4,5,6],结合国内有关培训经验[19],建议:(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明确将暴力恐怖袭击常识和自救互救常识作为高校应当开设的课程;(2)组织防恐专家和急救专家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先进适用的相关教材;(3)加大培训强度,保证一定的课时量。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和现场自救互救常识掌握情况,为进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平顶山市3所高校大一新生1 500名,利用暴力恐怖袭击行为量表评价大学生相关应对行为,采用国内外权威相关试题库测试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专家现场演示等手段干预1年后重复上述评价和考核,比较干预前后结果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后大学生应对暴力恐怖袭击的个人准备行为得分分别为(13.11±5.79)和(27.02±13.71)分,信息寻求得分分别为(4.08±1.85)和(6.35±2.77)分,规避行为得分分别为(5.66±2.49)和(10.31±5.18)分,自救互救常识考核得分分别为(41.83±12.33)和(69.74±20.17)分,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8,25.71,30.46和44.50,P值均<0.01)。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城乡、地区大一新生应对行为和自救互救常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暴力恐怖袭击个人应对行为和现场自救互救能力在干预前均不理想,科学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现实要求仍有差距,进一步完善干预策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防恐怖袭击演练总结 篇4

---小学防恐应急演练总结

为了让全体师生对已有防恐知识进行运用和验证,提高师生处置突发暴力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强师生防恐防暴工作,10月19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一场校园防恐防暴应急演练,全校师生150余人参加了演练活动。

下午3点30分,演练准时开始。假设恐怖分子从大门试图闯入。学校保安经过判断,确定为恐怖分子,立即拉响警报,并和正在上课的教师一起极力阻止恐暴分子对学生的伤害,同时对恐暴分子进行劝说、交涉,尽全力保护好学生的安全。

听到警报后,总务王武老师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宋迎春校长立即发出通知:“全体师生注意,学校发生了恐怖暴力袭击,请室外的同学尽快返回教室躲避。请各班班主任、科任老师快速到教室,关闭门窗,做好防护工作,切实保护好学生。”

得知险情后,所有防暴组成员持器械立刻赶到暴恐分子聚集点,与恐暴分子展开搏斗,与之周旋、交涉,争取适当机会制服暴恐分子,或尽量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待警察救援。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迅速返回教室躲避。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立即赶到教室,同上课教师一道,指挥学生紧闭门窗,用课桌、木柜顶住门窗,防止暴恐分子破门窗而入。其他教师立即到就近楼道口,指挥室外学生有序回教室躲避,保守教学楼各楼道口,阻止暴恐分子进入教学楼。五、六年级的同学用椅子进行掩护,一到四年级的学生躲在课桌下防止伤害。

学校保安和教师齐心协力,最终制服恐暴分子并带走。暴恐分子带走后,校长宣布演练结束,并总结:“老师们、同学们,经过学校应急处置,暴恐分子已经被成功制服,希望全体师生以此次演练为契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己面对恐怖袭击时的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演练前,精心制定演练方案,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对各项应急措施进行了周密部署。

高架桥上爆炸恐怖袭击数值模拟 篇5

1 材料参数

1.1 空气

在数值模拟中假定空气材料模型为理想气体, 其压力p与能量密度E的关系由式 (1) 确定[3]:

p= (γ-1) ρE (1)

其中, ρ为质量密度;γ为绝热指数。状态方程采用多项式气体状态方程。具体参数见表1。空气介质采用欧拉单元进行模拟, 边界处采用透射边界条件以达到对无限边界的模拟。

1.2 炸药

在数值模型中, 爆炸材料采用TNT炸药[4], 状态方程采用JWL状态方程。其用来计算爆炸中由化学能转化成的压力, 两者关系可由式 (2) 确定[5]:

其中, p为压力;V为炸药的相对体积;E为炸药的内能;C1, R1, C2, R2和ω均为材料常数。具体参数[4]见表2。在数值模型中, 炸药与空气采用多物质欧拉算法, 通过流固耦合的方法获得应爆面上的超压荷载。基于汽车的装载空间考虑, 所采用TNT炸药体积限定为边长0.4 m, 0.6 m和0.8 m的立方体装药。

1.3 街道环境模型假设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爆炸冲击波作用于建筑立面上的超压荷载及其传播规律, 为简化计算模型, 本文将街道中的建筑、地面模型及高架桥取为刚体模型, 忽略爆炸冲击波所引起的建筑的变形与破坏, 并忽略地冲击对建筑的影响。

2 爆炸冲击波峰值超压研究

爆炸所引起的空气质点的振荡属于高频率振荡, 高频分量的取舍控制了峰值超压计算的精度。这就要求在爆炸冲击波的数值模拟中要减小网格的划分尺寸。经过大量的试算发现对空气的划分采用渐进式的网格划分可以使计算时间与计算效率之间的矛盾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数值分析的计算结果与网格尺寸划分大小有关, 网格划分越细计算结果越接近经验公式, 如图1所示。网格采用100 mm划分时, 计算结果与J.Henrych[6]给出的爆炸超压经验公式相符得很好, 并且计算效率也比较高。

3 立交桥通道内爆炸数值模拟

城市街道中由于立交桥的存在, 爆炸恐怖袭击产生的爆炸冲击波对街道两侧建筑立面加载作用更加复杂、特点也不尽相同。为模拟发生在立交桥上的汽车炸弹恐怖袭击, 采用的数值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立交桥形成道宽15 m, 其两侧建筑高10 m, 宽10 m。模拟的汽车炸弹TNT当量等级为834.56 kg。D1为立交桥边缘和桥外建筑之间的距离, D2为炸药爆心和立交桥边缘之间的距离。

如图3所示, 目标建筑物上的超压荷载在桥面以上高度随D2的减小而增加, 峰值超压的极值点不发生在爆心投影点高度, 而是略高于爆心投影点高度。超压荷载增加的幅度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桥面以下建筑高度的峰值超压随D2的减小而增加;且低于桥面高度以下的峰值超压迅速降低, 虽然在建筑底部有稍微增加的趋势, 但是与桥面高度以上应爆面的超压相比其值仍然很低。这一计算结果表明, 桥面结构对爆炸冲击波传播的反射作用是起主要影响的。

如图4所示, 汽车炸弹在桥面上爆炸, 提高了冲击荷载作用于建筑立面的高度, 其结果是使得建筑迎爆面在较高的位置承受剪力, 并且相应增加了建筑顶面的位移, 并使得建筑底部沿冲击荷载方向在瞬时产生较大的弯矩。

4 结语

应用LS-DYNA软件在采用渐进的网格划分方法时可以很好的模拟爆炸冲击波在街道中的传播, 并与经验公式符合很好。当汽车炸弹袭击发生在立交桥上时, 作用于街道两侧建筑物上的荷载大小及其分布区别于典型街道下。峰值超压和冲量的最大值均要小于地面爆炸的情况, 但荷载在高度方向的分布上, 在略高于洞口高度上的位置荷载达到最大值, 在其高度两侧荷载迅速衰减。在这种情况下, 街道两侧建筑物将出现类似腰斩的破坏, 并且由于其荷载作用点位置比较高, 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不仅冲击荷载作用处的剪力比较高, 且在建筑底部荷载作用方向上的瞬时弯矩也将很高。这类建筑在进行抗爆加固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几点因素。

摘要:应用非线性显式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爆炸超压荷载数值模型, 分析了网格划分方法对超压荷载计算结果的影响, 得出了汽车炸弹在高架桥上不同位置变化下, 街道两侧建筑迎爆面上荷载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爆炸冲击波,数值模拟,高架桥,汽车炸弹

参考文献

[1]杜修力, 廖维张, 田志敏, 等.爆炸作用下建构筑物动力响应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 34 (3) :277-287.

[2]田志敏, 张想柏, 杜修力.防恐怖爆炸重要建筑物的概念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 2007, 40 (1) :34-41.

[3]都浩, 李忠献, 郝洪.建筑物外爆超压荷载的数值模拟[A].第一届全国工程结构抗冲击爆炸作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23-28.

[4]刘晶波, 杜义欣, 闫秋实.地下箱形结构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结构抗冲击爆炸作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255-259.

[5]AUTODYN, Theory manual[Z].Century Dynamics, 2005.

恐怖袭击目标的均值方差理论探讨 篇6

马科维茨 (H.Markowitz) 提出均值方差理论来比较不同投资类型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简单地优化投资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恐怖主义问题中, 可以将恐怖分子实施恐怖袭击比作投资, 则恐怖袭击所造成的影响即为恐怖分子所想要得到的效果, 从而将恐怖袭击进行模型化处理, 运用均值方差理论计算分析恐怖组织在恐怖袭击中的投入风险与产出效果之间关系, 为恐怖袭击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和重要的理论支撑。

2 恐怖袭击目标的均值方差理论模型

2.1 基本假设

2.1.1 恐怖分子以期望袭击效果来衡量未来实际袭击效果的总体水平, 以袭击效果的方差来衡量袭击效果的不确定性。

2.1.2 将所有恐怖分子视为从属于一个组织严密、目的明确的非法武装暴力团体, 组织内部听从骨干力量的统一领导。

2.1.3 恐怖分子每次投资是以年为单位的, 通过不同目标类型的组合方式降低袭击风险。

2.1.4 恐怖分子度量一次恐怖袭击的价值是以袭击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为主要标准的, 越高的伤亡人数, 就会得到越好的袭击效果。

2.2 恐怖袭击效果与袭击风险的定义

恐怖袭击所造成的伤亡人数是现今媒体报道恐怖事件的重要方面, 并且由于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所起到的信息传播作用, 使得恐怖袭击所造成的影响很快地从事发地传播出去, 在社会中形成了极为紧张的恐怖氛围, 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1]。由于恐怖袭击主要特点就是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因此, 将恐怖袭击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作为恐怖事件的袭击效果R, 由于上述假设定义恐怖分子以年为单位组织恐怖袭击, 于是对于任意一类目标i来说, 某一阶段T的袭击效果Ri即为i类目标平均伤亡人数, 即

则E (Ri) 即为恐怖分子袭击i类目标的期望袭击效果。

恐怖主义是由恐怖组织预先考虑实施、或者是使用异常暴力的袭击, 对公众进行恐吓来获得政治、宗教或者意识形态上的目的[2]。因此, 认为在任意一个阶段T内恐怖分子会袭击多类目标来达到恐怖分子目的, 于是总体袭击效果RP就是各类目标袭击效果总和, 即为nn

设σi2是恐怖分子袭击i类目标实际袭击效果同期望袭击效果之间的方差, 恐怖分子袭击i类目标实际袭击效果同期望袭击效果之间的标准差σi为袭击风险, 于是

则令σp为恐怖分子组织实施多类目标恐怖袭击的总体袭击风险, 即为

其中Pij是恐怖分子袭击i类目标所造成的袭击效果与恐怖分子袭击j类目标所造成的袭击效果之间的关系, Pijσiσj为i类目标的袭击效果与j类目标的袭击效果之间的协方差。

2.3 恐怖袭击效果与袭击风险模型

相应地, 在该条件下总体的袭击风险σp为

对于任何一个恐怖组织来说袭击风险的最小化、获得袭击效果的最大化是最好的决策原则。基于此分析, 建立恐怖组织实施恐怖袭击的袭击效果与袭击风险模型, 在σp最小时, 得到E (RP) 最大值。

3 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马科维茨 (H.Markowitz) 的均值方差理论从数据层面分析了恐怖组织在选择袭击目标类型时的策略, 对于恐怖组织这样的投资者来说, 通过分析协方差影响来寻求最大化的利润 (袭击效果) , 这是非常普遍和经济的[4]。但需与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对比, 收集并分析大量数据, 模型有助于安全部门在制定安保措施, 对提高反恐能力有重要意义。

摘要:近年来, 恐怖活动数量逐渐递增, 其袭击目标类型多样, 本文运用马科维茨 (H.Markowitz) 的均值方差理论, 将投资收益概念引入恐怖袭击研究中, 分析了恐怖袭击的袭击效果与袭击风险间的关系, 对恐怖分子的袭击策略有了深刻认识。

关键词:均值方差理论,恐怖袭击,目标类型

参考文献

[1]Peter J.Phillips.Applying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Terrorism[J].Defence and Peace Economics, 2009, Vol.20 (3) :pp.193-213.

[2]Todd Sandler, Walter Enders.Is Transnational Terrorism Becoming More Threatening[M].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00, Vol.44:pp.309.

[3]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No.1:pp.77-91.

暴力恐怖袭击论文 篇7

2014年的中国是恐怖暴力案件高发的一年,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 以昆明火车站“3.1”暴力恐怖案发生后产生的谣言为研究对象, 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4年3月1日到2014年11月15日间。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谣言的传播心理, 而基本分析单元则是以每一条谣言文本为对象。截至2014年11月15日, 通过互联网搜索及重复性排查, 围绕云南昆明火车站3.1暴力恐怖案件的谣言样本总量为20条, 部分谣言在多地出现不同版本。“恐怖型谣言”共有17条, 占到了谣言总量的80%以上;“美好期待型谣言”仅有3条, 全部与施暴分子的抓捕进程有关。谣言的主题涵盖四个方面:恐怖袭击威胁、罪犯抓捕进程、恐怖袭击因果猜测和恐怖袭击受害人。11条谣言的指向地区是云南, 3条指向四川, 其余分布在重庆、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从指向地域来看基本上属于以云南省为核心呈放射型扩散分布。这与暴恐案件的最初发源地昆明有关, 具有地缘上的黏合特征。

二、研究分析

(一) 网络谣言的传播时间

谣言从3月1日暴恐案件发生后就开始出现 (3条) , 在3月2日到达高峰 (11条) , 3月3日持续出现 (6条) 。谣言的持续时间并不长, 通常在1~2日左右, 3月1日的辟谣反应速度较慢, 后续两天速度明显加快。谣言的发布时间紧紧围绕暴恐案件的发生时间, 最近的3日内属于谣言的高频爆发期。在昆明暴恐案中, 有11条谣言指向云南省及其周边地区, 表现出了极高的地缘相关性。

(二) 网络谣言传播渠道

谣言的次级传播途径主要有微博/微信朋友圈、网络论坛 (包括博客) 、报纸等等,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形式, 这种形式属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态, 一方面具备纸媒的权威性;一方面还弥补了传统报纸媒体互动性和反馈不足的缺陷。在谣言传播和辟谣的过程中, 媒体官微都发挥了同样的推动作用。

(三) 谣言传播心理

本文将关于受众传播谣言的主要心理要素大致分为五个:

(1) 信息模糊带来的焦虑因素。谣言信息的模糊性体现在权威信息的缺失以及不可靠信息的泛滥两个方面。暴恐事件发生后, 这种信息模糊带来的焦虑感和不确定感 (Prasad, 1950) 急剧增强。研究表明,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 焦虑感与谣言传播意愿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焦虑程度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传播谣言。

(2) 重要性带来的威胁因素。谣言最基础的功能是信息传递功能, 当谣言中的文本信息被解读之后, 与受众自身利益相关的程度高低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威胁感高低的判断, 在暴力恐怖袭击案、地震等灾害中, 信息阻滞, 风险增高, 谣言成为一种寻求心理协和的载体。

(3) 可感知信度因素。受众面对谣言的心理划分的基础大致建立在一种谣言类型的二分法上:“恐怖型”和“美好期待型”谣言。昆明暴恐案的谣言文本中“恐怖型”占据绝大部分, 唤起情绪大多为惊慌、恐惧、悲愤等。

(4) 指向对象认同因素。研究发现, 与个体认同正相关的对象, 传播此对象的谣言的意愿也就越低。一旦谣言指向的地方与受众所处地方重合的话, 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感, 并出现同情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参考信源的认同度高, 辟谣产生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若是相反, 会使得谣言传播出现更加不可控的变化。

(5) 谣言产生的社会情境。战争、瘟疫、饥荒、自然灾害等特殊社会情境中, 集群行为的出现概率也会呈现高发现象。谣言使得人心惶惶, 但又有预警和稳定人心的力量。恐怖事件发生后, 微博朋友圈中获得大量转发的谣言均出于对于自身及亲密群体的关心, 排解焦虑、缓释压力。

三、结论

在谣言的传播进程中, 信息模糊带来的焦虑因素、重要性带来的威胁因素、谣言的可感知信度因素、谣言指向对象认同因素以及谣言产生的社会情境因素等均会对传谣和辟谣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出现突发的人为或自然灾害后, 政府针对谣言的治理行动必须要着重注意这几个方面的要素。此外, 治理谣言也要注意掌握谣言的传播周期规律, 对谣言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把关, 建立预警机制, 以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不断增强的暴恐风险。

参考文献

[1]雷霞.微博舆论引导与危机防范研究[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10) .

[2]张雷.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政治学研究, 2007.

[3]孙燕.谣言风暴:灾难事件后的网络舆论危机现象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4]比尔·科瓦齐 (美) , 汤姆·罗森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刘海龙,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张志安.互联网时代:“传播行动者”的重构——第五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3 (01) .

[6]周全胜, 刘斌志.论灾难性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危机沟通[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6) .

[7]宗利永, 顾宝炎.危机沟通环境中网络舆情演变的MultiAgent建模研究[J].情报科学, 2010 (09) .

[8]王璐.微博时代下政府辟谣之道——基于对2011年微博谣言的调查分析[J].新闻界, 2012 (13) .

[9]张涛甫, 项一嵚.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特征——基于对其行动空间多重不确定性的分析[J].新闻记者, 2012 (09) .

暴力恐怖袭击论文 篇8

城市中庞大人口数量对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地铁等公共运输方式因其具有运载量大、准时与环保等特点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公共运输方式客流量大、人员结构复杂,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极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1]。为扩大影响力,现代恐怖主义有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大规模杀伤性的生化武器的趋势[2]。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生化恐怖袭击事件,例如1995年日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3人死亡及约6 300人受伤。地铁站内行人集中且地形结构复杂、视野范围局限,受到恐怖袭击威胁的人群容易陷入群体性恐慌。行人在惊恐状态下很难寻找到合理的疏散路线,因此采取引导疏散协助行人逃生很有必要[3,4]。

针对地铁站等公共场合的应急疏散,当前主要采用在固定位置设置光或声等标志为行人指明方向的应急引导方式[5,6]。地铁站中存在大量移动状态下的行人,方向性引导容易导致部分出口大量行人聚集而产生拥挤踩踏现象[7],因此在重要位置采用熟悉地形环境的应急引导人员为行人提供疏散信息很有必要。Togawa等学者曾提出运动时间经验公式和行人疏散计算模型评估逃离时间[8],针对生化恐怖袭击下地铁站厅的疏散特点,提出结合疏散时间经验公式制定应急引导疏散方案。评估疏散行人通过各个出口疏散的时间,提高疏散场所内出口利用率的同时避免部分出口前出现拥堵和踩踏现象。

应急引导疏散中,不同特征的行人逃生过程中行为决策也有差异[9]。当前很多学者针对行人特征对疏散过程中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存在伤害源场景下行人特征对引导疏散影响的研究较少。研究选取疏散行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疏散经验四个特征与应急引导疏散中的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设计问卷调查,并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社会力原理开发应急引导疏散仿真模型,并在引导疏散中引入行人各项特征因素。通过仿真实验分析行人个体特征对疏散伤亡人数与整体疏散时间两个重要参考标准的影响。通过实验结论针对不同特征行人制定疏散方案提供建议。

1 基础模型及方法

以社会力原理结合高斯烟团模型构建发生生化恐怖袭击地铁站厅仿真疏散场景,应急引导人员以疏散时间经验公式为评估指标对行人进行疏散引导。下面分别对社会力模型、高斯烟团模型及基于疏散时间经验工式制定的引导疏散方法进行介绍。

1.1 初始社会力模型

社会力(又称社会场或社会影响力)概念于1951年提出。1995年,Helbing等人[10,11]在流体动力学方程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力行人交通流模型。社会力行人交通流模型将行人向着目标运动项,行人之间作用项,行人与边界、障碍物、墙等之间的相互影响量化为具体的各种力。此外,还包括吸引力、聚集行为产生的力和扰动行为产生的力(随机的、非系统变量)。

社会力模型的动力学方程为:

式中:mα为行人α的质量;为当前环境下的行人偏好速度;为行人所受到的合力,其表达式右端决定行人α以期望速度向目的地方向运动的驱动力,为行人α与其他行人作用力的合力,为行人α与边界或障碍物作用力的合力,为受到周围人或物体的吸引力的合力;ξ为随机变量,在模型中代表不确定的行人行为。

1.2 毒气扩散模型

生化恐怖袭击中,短时间释放的毒气在均匀湍流场的假设下,这种点源的扩散的截面浓度呈高斯分布,这样的毒气扩散模型即为高斯模型[12]。

经典的高斯烟团扩散模型:

式中:(x0,y0,z0)为泄漏事故点坐标;C为空间点(x,y,z)在t时刻空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其中:Q为泄漏源。

作为常见化工用品的氯气很可能会被恐怖分子用做生化恐怖袭击的工具。假设则静风条件下,坐标(0,0,0)处释放5 kg氯气。则地面(x,y,z)位置的浓度参照地铁站内大气稳定度及烟团扩散系数表的参数,经过高斯模型换算如下:

5 kg瞬间蒸发型氯气释放后,在30 min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扩散浓度。其分布示意图如图1所示。

按照原化工部化工劳动保护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换算,不同浓度氯气对应行人伤害的影响范围如表1[13]。

恐怖袭击发生时,在社会力模型中有毒气体作为一个特殊类型的障碍物,会对周围行人产生一个排斥力。且行人越靠近有毒气体,受到的排斥力越大,因此社会力模型中行人具有躲避毒气伤害的趋势,其排斥力类似于社会力模型中墙壁等障碍物对行人的作用,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g为恐怖袭击发生时毒气源,位置为(x0,y0,z0)。在存在毒气伤害源的社会力模型中,受到轻伤的行人会以双倍的速度逃离,重伤行人速度减为原来速度的一半,死亡行人则停留在疏散场所中。

1.3 行人逃生方式与应急引导疏方法

发生生化恐怖袭击的地铁站厅疏散中,行人倾向于选择距离当前位置最近的疏散出口逃生,在模型中设定其逃生规则如下:

式中:rk为当前疏散行人;Exitchoosek为疏散行人rk选择的出口;distancekj为疏散行人rk到出口j距离;dj1为疏散出口dj所处位置的x坐标;dj2为疏散出口dj所处位置的y坐标;rk1为疏散行人rk所处位置的x坐标;rk2为疏散行人rk所处位置的y坐标。

以最近距离的逃生方式在行人分布不均匀以及近距离出口处存在生化恐怖袭击伤害源的情况下显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在引导疏散中,以疏散时间经验公式作为应急引导人员为疏散行人提供引导的指标参数[13]。发生生化恐怖袭击时,在生化毒气源周围设置应急引导人员为的行人提供疏散引导。行人疏散过程中,疏散时间可分为移动到出口的时间与通过出口时行人拥挤排队的等待时间。应急引导人员根据每个行人的位置估算行人经过各个出口的疏散时间,并为其选择疏散时间最小的方法如下:

式中:rk为当前被引导疏散行人;Exitchoosek为应急引导人员为被引导疏散行人rk指出的出口;Exittimek为被引导行人rk经过出口j的逃生综合评估时间;distancekj为被引导疏散行人rk到出口j距离;V为被引导行人rk当前移动速度;Nj为被引导行人rk前到达出口j疏散的行人数量;Wj为第j个出口的宽度;C为疏散出口的单位流量,人/(m·s);dj1为疏散出口dj所处位置的x坐标;dj2为疏散出口dj所处位置的y坐标;rk1为疏散行人rk所处位置的x坐标;rk2为疏散行人rk所处位置的y坐标。

可以看出,应急引导人员在为被引导行人rk提供引导时避免行人向有毒气伤害的出口逃生,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被引导行人rk与各个出口的距离以及各个出口前的拥堵状况,能够相对精确的估算出行人的疏散逃生时间。

2 引导疏散中行人特征及行为决策的数据调查及分析

生化恐怖袭击的引导疏散除了受到疏散场所布局、生化袭击源位置与引导方法的影响之外,行人个体特性也会对疏散结果造成影响。文中选取行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疏散经验四个特征,选择的应急引导疏散中行人行为决策有如下三种:(1)行人面对生化恐怖袭击的反应;(2)行人在面对引导人员周围其他行人大量聚集而无法及时获取疏散信息时的决策;(3)行人面对应急引导人员指示的出口存在拥堵时的决策。为了使得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在北京市西单地铁站上层的图书大厦向行人随机发放问卷150份、经过筛选获取119份有效问卷。对行人个体特征与引导疏散中行人行为决策之间关系进行数据统计,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皮尔逊卡方检测法原理可知,当P<0.05时,认为行变量与列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当P>0.05拒绝假设,认为行变量与列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对表2中用黑体字加粗标的存在相关性变量之间的详细数据分析,结论如下:

1)调查统计行人中男性占54.5%,女性占45.5%。在引导人员周围行人聚集而无法及时获取疏散信息时,男性行人中73.9%选择等待获取信息、26.1%自行选择逃生,女性行人中92.8%选择等待获取信息、7.2%自行选择逃生。分析表明女性疏散行人更倾向于耐心等候获取信息,而男性疏散行人中较多选择自行选择逃生,如图2所示。

2)调查统计行人中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下者占62%,硕士以上占38%。周围发生生化恐怖袭击时教育程度较低的行人中85.6%能够保持冷静、14.4%出现恐慌现象,教育程度较高行人中93.4%能够保持冷静、6.6%出现恐慌现象。分析表明样本疏散过程中文化程度更高行人中发生惊慌逃生行为的较少、能够保持冷静的人更多。如图3所示。

3)调查统计行人中无疏散经验者占57.7%,有疏散经验行人占44.3%。在引导疏散中面对出口处有行人拥堵时无疏散经验的行人中74.3%会耐心排队等待、25.7%向前拥挤逃生,具有疏散经验的行人中95.5%会耐心排队等待、4.5%向前拥挤逃生。分析表明具有疏散经验的行人大多能够排队等待疏散,没有疏散经验的行人选择向前拥挤逃生的比例更高,如图4所示。

3 仿真与结果

本节选取北京市西单地铁站站厅层作为仿真疏散的模拟场景,行人流量设定为客流高峰时6 250人/h,地铁站内总人数为2 000人。设定人体投影取值男性为直径0.5 m的圆,自由行走速度为1.2~1.5 m/s;女性为直径0.45 m的圆,自由行走速度为0.9~1.4m/s[14,15]。图5所示站厅有A、B、C、D、E 5个出口,出口的宽度为8 m,出口单位流量为1.5人/(m·s)。发生生化恐怖袭击后处在地下站台层的行人经电梯口1、2、3、4到达地铁站厅层,然后再通过5个出口疏散。

下列实验应用社会力仿真模型分别对行人的不同特征通过体现在应急引导疏散中的行为决策对疏散过程产生影响。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疏散行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是否具有疏散经验都与引导疏散中的行为决策具有相关性。接下来的三个实验中,按照第3节中的统计数据分别以不同比例特征的疏散行人进行仿真实验。

3.1 疏散过程中性别因素影响分析

问卷调查中及相关性分析中,应急引导人员周围大量行人聚集而无法及时获取引导信息时不同性别的行人疏散策略的比例不一样。图2表明女性疏散行人更倾向于耐心等候获取信息,而男性疏散行人中较多选择自行选择逃生。按照不同的性别比例行人进行疏散,疏散仿真实验如图6所示。

以上实验表明应急引导引导过程中,随着男性比例增加在无法及时获取引导信息的时候疏散行人中选择自行疏散的比例变大,在恐怖袭击引导疏散中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当男性占整体比例较少时疏散速度较快的男性增加能够加快疏散过程。然而男性比例较高时更多的男性行人容易造成相互拥挤,对加快疏散过程反而没有积极影响。

3.2 疏散过程中文化程度因素影响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疏散行人在面对生化恐怖袭击时反应也不同,图2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行人保持冷静的比例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人则容易产生惊恐现象。行人处于惊恐状态时倾向加快逃生速度,在实验中假设处于惊恐状态的行人以平常时一倍速度逃生。疏散仿真实验如图7所示。

以上实验表明在应急引导过程中,随着文化程度较高行人比例增加在面对生化恐怖袭击威胁的时保持冷静疏散行人人数更多,疏散中人员伤亡和疏散时间都减少。在文化程度较低行人比例多的疏散中,疏散过程中由于惊恐的加速反而导致了疏散时间延长。

3.3 疏散过程中疏散经验因素影响分析

是否具有疏散经验的行人在引导疏散中面对出口存在行人排队情况时,图3表明具有疏散经验的行人更多能够维持秩序排队等待,没有疏散经验的行人中向前拥挤的人数比例非常大。具有疏散经验行人不同比例情况下的疏散情景如图8。

以上实验表明应急引导过程中,随着具有疏散经验的行人比例增加在面对出口存在行人排队情况时更多能够维持秩序排队等待的行人人数更多,在疏散出口前的拥堵状况减轻、疏散时间都减少。在没有疏散经验行人比例较高的疏散中,向前拥挤的疏散行人增多造成的拥堵延长了整体疏散时间。

4 结论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发生生化恐怖袭击场景的应急引导疏散中,行人特征因素对疏散结果存在直接影响。仿真实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女性疏散行人更重视应急引导人员提供的信息,盲目选择自行疏散容易造成伤亡。

2)文化程度较高的行人在疏散过程中更倾向于保持冷静,不仅能够避免伤亡还能减少疏散逃离时间。

3)具有疏散经验的行人在引导疏散中面对出口拥堵更多保持秩序排队等待,对于疏散节约时间和减少伤亡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毒物泄漏扩散模型与社会力模型疏散相结合为背景,进行疏散行为仿真研究对于应急管理中引导疏散方案的制定与针对性地开展日常安全教育培训有着积极意义。

上一篇:微观环境下一篇:课程实训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