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设立中的民事责任(精选4篇)
公司设立中的民事责任 篇1
一、概述
公司的成立始于公司获准登记, 成立后方获得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在现代经济理念中, 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营利性是公司的本质特征, 价值最大化是公司经营的最根本目标, 因此效率优先是公司经营的根本理念。所以, 现在的很多公司在尚未获准登记前, 公司的发起人实际已经开始以公司的名义为公司的设立进行筹备, 如购买设备厂房、招聘员工, 甚至为即将设立的公司商谈业务、签订合同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公司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规定, 公司必须有经营场所。可见, 公司成立后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有些在公司成立前就已产生。而产生这些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即设立中公司的行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并未就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中公司行为作出规定。直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 》 (以下简称《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 出台, 方对设立中公司行为进行了相关规定。
二、设立中公司行为的范围
设立中公司行为的范围主要包括时间范围、主体范围和内容范围。
(一) 设立中公司行为的时间范围
一般认为设立中公司系指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或者达成发起合意时起至设立登记完成前尚未取得公司法人资格的组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 (2003年6月3日) 也规定:设立中公司是指为履行公司设立必要行为而存在的组织, 始于公司章程或设立协议签订之日, 终于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没有对设立中公司行为进行规定, 但规定:为设立公司而签署公司章程、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者股份并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的人, 应当认定为公司的发起人,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在司法实践中, 发起人开始筹划设立公司的时间可能会早于章程签署之日, 在此阶段有可能已经存在为设立公司而进行的相关民事行为。此时发起人之间会订立关于公司设立事项的协议或达成相关合意, 此类协议被称为设立协议或发起人协议。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法律效力的不同。发起人协议是由全体发起人签订, 调整的是发起人之间的关系, 故其仅对公司设立过程中的事务进行规范。公司章程调整的是各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公司管理机构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其效力期间主要为公司设立后的整个存续过程。因此, 笔者认为设立中公司行为的时间范围仍为自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或者达成合意时起至设立登记完成前止, 对于《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第一条中关于发起人的规定应该理解为:除了通常认为的为了设立公司签订发起人协议或者达成合意的人外还包括为设立公司而签署公司章程、向公司认购出资或者股份并履行公司设立职责的人,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股东。
(二) 设立中公司行为的主体范围
虽然设立中公司行为的时间范围为自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或者达成合意时起至设立登记完成前止。但显然, 不是所有参与发起人协议起草、讨论、协商、签署的人均为设立中公司行为的主体。设立中公司行为的主体仅限于发起人, 其他的人员均不能作为设立中公司行为的主体, 非发起人所从事的与公司设立相关的活动, 仅能按委托关系或个人行为进行处理。
(三) 设立中公司行为的内容范围
设立中公司行为的界定需满足目的性限制和合理性限制的要求。目的性限制是指必须是因设立公司所为的相关行为, 凡是与设立公司行为无关的, 都应由作出该行为的发起人承担责任。合理性限制是指因设立中公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应当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
三、设立中公司行为的法律后果
设立中公司系指发起人签订发起人协议或者达成发起合意时起至设立登记完成前尚未取得公司法人资格的组织。在这个阶段, 各发起人以设立公司为目的而结合, 基于发起人之间签订的设立协议或者公司章程, 履行各自的义务。该设立协议属于合伙协议, 各发起人都是合伙成员, 但该合伙组织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
虽然关于设立中公司行为的司法解释出台不久, 但在实践中, 设立中公司行为存在已久。结合司法解释, 可以将实践中的设立中公司行为分为以下三种:1.发起人为设立公司以自己名义对外签订合同;2.发起人以设立中公司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3.发起人因履行公司设立职责所实施的其他行为。上述三种行为在公司成立与否及行为结果等不同情况下, 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有所不同。
(一) 发起人为设立公司以自己名义对外签订合同的法律后果
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第二条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 如公司对该合同予以确认或已经实际享有合同权利或者履行合同义务的, 合同相对人可以请求该发起人或者公司承担合同责任。其实对于此类法律后果的承担方式类似于合同法隐名代理行为后果的承担。公司成立后享有介入权, 合同相对人享有选择权。但为了防止发起人滥用权力, 对于相对人享有选择权的前提进行了限制, 即公司明示确认或者通过实际享有合同权利或履行合同义务的方式默认其愿意接受公司成为合同主体时, 合同相对人可要求公司承担合同义务。在公司作出明示确认或默认后, 合同相对人必须对合同责任的承担方进行选择, 二者任选其一作为被告, 一旦选择确定, 将不得任意变更选择结果, 也不能要求发起人及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或者补充责任。
公司未成立, 合同相对人可以请求该发起人承担合同责任。但对于有多个发起人的设立中公司, 合同相对人是否可以要求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则存在争议。有的观点认为, 该发起人签订合同的行为是以设立公司为目的, 系代表设立中公司所为的民事行为, 设立中公司系全体发起人为设立公司而形成的临时性组织, 公司未成立的, 合同责任应当由该设立中公司承担, 设立中公司是一个由全体发起人组成的合伙组织, 全体发起人作为该合伙组织的合伙人, 应当对该后果承担连带责任。有的观点认为, 合同具有相对性, 合同系该发起人以个人名义签订, 在无法律规定合同后果应由其他个人或组织应当对该后果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合同相对人不能直接要求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至于该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之间另有约定的, 在该发起人向合同相对人承担责任后, 可以依据发起人之间的约定进行追偿。有的观点认为应当分两种情况, 如果公司设立时全体发起人指定该发起人为公司设立事务的执行人或签订合同时全体发起人对该合同予以确认的, 则该发起人以设立公司为目的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应当由全体发起人承担, 如果发起人之间没有相应的协议或其他发起人未对该发起人的行为进行确认, 则合同相对人仅能要求该发起人承担合同后果。笔者认为, 合同具有相对性, 即合同只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 因此合同相对人只能向该发起人主张合同权利。但是合同相对人有证据证明该发起人系代表设立中公司签订合同或其他发起人授权该发起人处理设立中公司相应事务的, 应当由全部发起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合同相对人与该发起人恶意串通损害设立中公司及其他发起人利益的除外。部分发起人在承担清偿责任后, 依照《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的规定, 可以按照约定的责任承担比例分担责任, 没有约定责任承担比例的, 按照约定的出资比例分担责任, 没有约定出资比例的, 按照均等份额分担责任。
(二) 发起人以设立中公司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的法律后果
公司成立后, 应当由成立后的公司享有合同的权利, 承担合同的义务。但公司有证据证明发起人利用设立中公司的名义为自己的利益与相对人签订合同的, 公司可以此为由主张不承担合同责任, 但相对人为善意的除外 (《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第三条) 。该司法解释的规定, 避免了发起人利用公司的名义逃避、转移债务的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的情况显然会更加复杂。如公司和发起人各取得部分合同利益, 且相对人明知的, 公司以此为由不主张承担合同责任的, 法院是否还予以支持。有的意见认为应当按照合同相对性, 先由公司承担合同责任, 公司承担责任后可以要求发起人返还发起人占有的合同利益;有的意见认为, 公司和发起人共同享有合同利益, 相对人可将公司、发起人作为共同被告, 要求公司、发起人对合同责任承担连带责任。笔者认为, 可参照表见代理的规定:行为人超越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 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由行为人承担责任。合同相对人可以要求设立后的公司进行追认, 公司取得部分权益, 视为对合同部分予以追认, 对该部分应当由设立后的公司承担合同责任, 公司不予确认的部分, 由签订合同的发起人承担责任。
公司未成立的, 合同相对人可以要求全体或者部分发起人对合同责任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设立中公司系全体发起人为了设立公司而组成的一个合伙组织, 全体合伙人应当对合伙人的经营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发起人以设立中公司的名义订立的合同, 应当由该合伙组织的全体成员承担连带责任。但是, 笔者认为, 为了避免合同相对人与部分发起人恶意串通损害其他发起人的利益, 除了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 部分发起人承担责任后享有追偿权外, 如果合同相对人与部分发起人恶意串通损害其他发起人的利益, 其他发起人可以以此抗辩不承担合同责任。如果合同相对人为善意, 而合同利益由部分发起人享有, 则其他发起人在承担责任后, 可以向享有合同利益的发起人进行追偿。
(三) 发起人因履行公司设立职责所实施的其他行为的法律后果
发起人因履行公司设立职责造成他人损害的, 公司成立后, 受害人可要求公司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公司未成立的, 受害人可要求全体发起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公司或者无过错的发起人承担赔偿责任后, 可以向有过错的发起人追偿 (据《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第五条) 。但是司法解释对于有过错的发起人的赔偿责任的多少与其过错程度的大小是否有关, 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对于发起人履行职责的行为应当按照过错大小确定追偿范围。发起人存在故意的, 公司可以就已承担的大部分赔偿责任进行追偿;发起人存在重大过失的, 可以就已履行的部分赔偿责任进行追偿;发起人存在轻微过失的, 公司可对发起人进行适当追偿。同样公司未成立的时候, 追偿范围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确定, 未获得追偿部分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 》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由全体发起人进行分担。
摘要:设立中公司行为引起的纠纷是近些年在审判实践中开始逐渐增多的新型公司法案件, 因生效的审判案例较少, 笔者就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中公司行为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处理结合审判实践, 进行探讨 (文章中所称公司仅指有限责任公司) 。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中公司,探讨
参考文献
[1]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 (三) .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
[2]米兴平.公司设立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
[3]李前伦.论设立中公司之行为效力与责任承担[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8年 (第10卷) .
[4]窦玲, 张丽燕.试论公司设立中的交易行为[J].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2, (3) .
公司设立中的民事责任 篇2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非公众性、封闭性的法人,其设立只能以发起设立为限,不能采募集设立方式.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主要经过以下程序:
发起人发起并签定设立协议.发起人协议,也称为设立协议、投资协议或股东协议书,目的是明确发起人在公司设立中的权利义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经营的宗旨、项目、范围和生产规模、注册资金、投资总额以及各方出自额、出资方式、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赢余的分配和风险分担的原则等.草拟章程.全体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章程内容应当包括:(1)公司名称和住所;(2)公司经营范围;(3)公司注册资本;(4)股东的姓名和住所;(5)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6)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7)公司的法定代表人;(8)股东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申请名称预先核准.有限责任公司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且需在名称中标明有限责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样.分支机构的名称应冠以所属总公司的名称,并缀以分公司字样,同时标明分公司的行业名称和行政区划地名.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应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提出申请,提交下列文件:(1)全体股东签署的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2)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3)公司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公司登记机关决定核准的,会发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设立审批.这一程序并非所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都要经过的程序.一般公司只直接注册登记就可,仅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报经批准的,应办理批准手续.须审批的有两类;
一、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审批的,如证券公司;
公司设立中的民事责任 篇3
关键词:股权质押,质押的设立,质押的公示
前言
近年来,中国股权质押在融资领域内占有很高的比重,国家工商总局于2009 年发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管理办法》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2009 年就办理了内资公司股权出质2 997 亿元(股)、担保债权总额4 466.7 亿元[1]。股权质押作为担保和融资的重要方式,拓宽了融资渠道,也没有妨碍公司对实物形态的财产享有的权利和公司的正常经营。中国《担保法》、《公司法》、《物权法》及其相关解释对股权可以质押及设立的相关制度作出了规定,但并没有系统的立法体系,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定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特别是在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股权质押的市场风险较大,如何确保交易的安全成为股权质押实践考虑的重要因素,而股权质押的设立的规范性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的风险。笔者主要通过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的设立规则深入研究来了解该权利质押的价值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05 年初,王某借款给常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后者向王某出具了两份借据,由常乐公司股东盛某用所持有的常乐公司股份提供抵押担保,落款处由盛某签名确认。2007 年常乐公司未办理年检被吊销营业执照,借款未能如期归还,王某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常乐公司出具的借据,证明了双方间存在借贷关系。借据中记载有由常乐公司法定代表人盛某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作为抵押,并实际交付了常乐公司自行印制的泡泡龙股票,双方间有为借款法律关系设定担保的意思表示,担保的标的是盛某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其所交付的泡泡龙股票显然只是作为盛某持有公司股份的依据,而并不是改变质押财产的性质和种类。
关于质押合同及质权设立的效力问题。法院认为,涉案质押合同成立生效,质权并未生效。质押合同的订立只是质权设定的基础行为,质权的有效设定,除了要具有生效的质押合同外,还须符合公示公信原则的要求,即履行实际交付或其他特定的公示义务。按照《担保法》第78 条第3 款的规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公司法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盛某将其在常乐公司的股份提供质押担保既未为此召开股东大会并通过相关决议,又未将出质情况记载于股东名册,依法不符合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设定质押时质权生效的公示要件。因此,双方间设定的质权并未生效,盛某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王某所遭受的损失[2]。
股权质押设立时是否需要适用《公司法》关于股份转让的规定,质押的生效时间和公示方式及效力的认定,笔者有不同于法院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会详细阐述。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的设立
(一)股权质押标的
股权是股东通过出资获得股东资格后享有从公司获取资产收益、依据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参与公司事务的权利和义务的总称。股权具有经济利益和财产价值。作为权利质押的标的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出质的权利具有财产性,二是权利可以让与,具有交换价值。因此股权可以作为质押的标的。
依股权行使的目的和内容为标准,可以将股权划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从自益权和共益权分类的角度讨论股权质押的标的,会产生股权质押是以自益权为标的还是以整体股权为标的的分歧。有学者认为,质权的本质是可转让的财产性权利,股权中的自益权是股权财产性的体现,股权质押仅以股权中的具有财产性质自益权为标的。有的学者主张,股权是自益权与共益权的有机结合,质押股权时,股权应以全部的内容作为担保的标的[3]。笔者认为自益权和共益权仅是对股权内容的大致划分,两者实际上有机统一于股权中。共益权虽不能直接以价值来衡量,但可以通过行使该方面的权利来达到自益权的目的,两者不可分割。作为股权质押的标的应是包括所有内容的权利。
综上,股权质押是出质人为担保自己或他人债务的履行,与债权人约定以其可合法处分的股权凭证移转于债权人占有或将质押事实登记于相应的机构。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以变卖质押的股权所得价款优先清偿[4]。
(二)股权质押的限制规则辨析
1.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规则。《公司法》第72 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影响了股东间的基础,法律规定对外转让需征得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并赋予其他股东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权利;允许公司章程对股权对外转让有其他规定以适当限制。
2.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与股权转让的关系。中国《担保法》第78 条第3 款规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公司法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学界对于股权质押的设立如何适用股权转让规则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有限责任公司是在股东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自愿设立的,公司股东未经其他股东同意将股权质押给第三人,若债务人未能依约定履行债务,会发生股权转让给公司外部人的情况,实际上有可能影响公司的基础,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公司今后的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股东设立股权质押无需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因为股权质押不等同于股权转让,其目的在于保障债权的实现。台湾学者柯枝芳先生认为“出资之设质,只需经双方合意,实无需经其他股东同意”[5]。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与出质股东设定质押的目的相悖。股权质押与股权转让之间有区别。除了目的不同外,股权质押存在从质权设定到实现质押的期间,而股权转让不存在该期间。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股权转让不是股权质押的必然结果,只有在债权未能实现时才导致股权的转让。股权质押并未破坏公司的人合性,因为股权质押存续期间,出质股东仍然具有股东资格,行使相关权利,与其他股东间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在需要实现债权时,即股权质押实现环节依据股权转让规则即可。
综上,在股权质押设立时,若出质人为自然人时,只需双方当事人合意,订立书面合同即可,无需公司其他股东的同意。若公司为出质人,则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三)股权质押设立的生效时间
明晰中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设立的成立与生效,首先需要区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合同与股权质押生效的关系。股权质押合同是依附于主合同的从合同,能够产生债权效力。《担保法》第78 条第1 款和第3 款规定:“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公司法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很多学者指出该规定及之后的《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只规定了质押合同的生效,未规定质权变动的效力,立法者没能严格区分物权法律关系与合同法律关系,混淆了合同的效力和物权变动的效力。《物权法》第15 条、第226 条对此进行了修正,区分了物权合同效力和物权变动效力,规定股权质押的质权效力采取登记生效要件,对基金份额、场内交易的股权和场外交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登记作了区分。
前面案例中,法院区分了质押合同与股权质押的效力是合理合法的。王某与公司间的股权质押合同,意思表示真实,未违反法律的规定,合同成立生效。但因为是公司作为出质人,未依据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召开股东会议决定是否对外担保,所以未能设立股权质押。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设立的公示
(一)针对股权变动的公示制度
当事人达成合意后,为使物权变动,必须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若当事人间仅就物权的变动达成合意,但是没有完成公示要件,则当事人间只是一种债的法律关系,没有形成物权关系,不能够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过程中,股权的状况涉及到出质人和质权人、公司、其他股东和其他人的利益。若股东将股权出质,须将股权设质情况告知公司及其他利害相关人。因为可以转质押,所以一个股权上可以设立多个质权,风险相对来说会比较高。股权质押的目的在于担保主债权的安全,但是因为质押标的股权的财产性价值与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市场行情等密切相关,所以一旦公司陷入经营亏损或破产的境况,股权的财产性价值会大大折损,对于多个质权人而言无疑会造成几倍于股权的损失,股权质押存在更高的风险性。在质押期间,由出质股东继续行使公司事务参与权,质权人基于质押的股权也享有一定的权利,如向目标公司收取质押股权在质押期间的法定孳息和公司经营状况的知情权。因此,《物权法》第226 条规定了股权质权的登记生效主义,向社会公众公开股权质押设立和变动的信息,明确股权的归属,维护交易安全。
(二)中国股权质押的公示方式
股权是无体物,没有物质实体的存在,公司法中规定表征股东股权的是股东名册,没有公司给个人的物化权利凭证作为其表征,所以无法以实际占有的方式实现物权的变动,所以只能是通过登记制度作为公示方法。中国学者对于股权质押的公示方式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公司股东名册记载方式。该观点依据《公司法》第33 条的规定认为股东名册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及股权变动的证据,具有公开性,允许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当事人的查阅。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行为仅是对抗第三人,不产生变动的效力。虽然物权法规定了工商管理部门的登记生效主义,但其提高了股权质押的成本,而且程序烦琐,与股权质押的效率价值相左。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欠妥。股东名册作为公司内部文件,缺乏有力的监督来保障其记载的真实性。此外,设立股权质押发生的效力仅仅是设立了质权,未改变公司股东身份与资格。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名册记载的事项包括:股东名称或名字及住所、股东的出资额和出资证明书编号,未规定当股东的股权上设立其他权利时应当记载于股东名册,因此该观点没有法律依据,也缺乏公信力,在实践中备受争议。
2.公司内部记载和公司外部登记相结合的方式。该观点认为股权是股东与公司的内部法律关系,股权质押公示的本质是保障公司和其他股东对股权情况的知情权,最佳方式就是记载于股东名册。若股东名册已经记载股权出质事实,法律就应确认设定了股权质权。将出质的事实和当事人的基本信息登记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与公示力,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两者的结合更有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和维护交易安全[6~14]。该观点实际上将股权质押记载于股东名册作为生效要件,与现行法律的规定相违背。
3.公司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方式。《物权法》明确规定了股权质押适用登记要件主义。股权质押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生效后,具有公示的效力。《股权出质登记办法》第15 条明确要求登记机关根据申请登记股权出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登记事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其可以利用自己的管理资源进行管理和审查,作为公司外部的机构,相对公司内部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体现了股权质押的安全价值。
笔者赞同将股权质押的信息登记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生效要件。法律规定将出质信息登记于股权出质登记薄,笔者认为质押的信息可以记录于公司登记主管部门中的股东名册中,同时应当对《公司法》对于股东资格的变动采取登记生效要件。
综上笔者认为《物权法》的规定是合理的,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作为生效要件的同时,也将股权质押的事实、当事人的情况进行了公示,且因为行政机关对于登记资料具有审查职能,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
结语
合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 篇4
协议编号:____________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我们各股东经过慎重研究,一致同意按照该法律规定应具备的条件,自愿出资申请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特制定协议如下:
第一条申请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名称为“__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并有不同字号的备选名称若干,公司名称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的为准。
第二条公司主要经营____________行业。公司住所拟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公司股东共______个,其中自然人_____个,企业法人_____个,社会团体_____个,事业法人_____个,国家授权的部门________个。分别为:
(自然人)姓名:__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法人)名称:__________住所:_____________营业执照号为________________
(社会团体——学会、协会、联谊会等)名称:________________住所:_____________
(事业法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权部门——研究所、中心等)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住所:_____________
„„„„
第四条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___________万元。各股东出资额和出资方式为:
____________(股东)出资___________万元,其中以货币(或者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方式出资___________
万元。
___________(股东)出资______________万元,其中以货币(或者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方式出资____________万元。
„„„„
第五条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后,应当在_______天内到银行开设公司临时帐户。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在公司临时帐户开设后_________天内,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公司临时帐户。
第六条股东不按协议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承担办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条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八条全体股东同意指定_________(指股东)为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指具有代理业务的公司派员或者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作为申请人,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的文件、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并承担责任。
第九条因各种原因导致申请设立公司已不能体现股东原本意愿时,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可停止申请设立公司,所耗费用由各股东按_______________办法承担。
第十条各方当事人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厦门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十一条本协议一式_____份,股东各执一份,协议签订后立即生效,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股东签名、盖章:
【公司设立中的民事责任】推荐阅读:
如何设立责任有限公司08-28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流程11-08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章程06-18
设立公司08-19
公司设立须知07-24
公司瑕疵设立制度06-16
公司设立的条件09-01
拟设立公司声明07-13
公司设立提交材料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