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龙

2024-09-21

中国舞龙(精选12篇)

中国舞龙 篇1

1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俗学认为,经济关系是民俗产生、发展的最后根源。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在“中庸之道”的文化背景下,经过历代人民的不断实践和革新,逐渐发展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这样一种形式优美、内容多样、技艺精湛并具有凝聚华夏民族精神象征的体育运动项目。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龙和狮作为图腾而崇拜,人们通过舞动龙狮的形式来表达对这些神灵的敬畏和信仰,这种信仰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继续发展、完善、繁盛。

2 舞龙舞狮运动的起源、现状及内涵

2.1 舞龙舞狮运动的起源

关于舞龙的记载,在我国是史不绝书。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很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舞龙前要举行祭祀,不同日子,用不同的人,舞不同颜色的龙。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舞龙运动实际是由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演变而来,相传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已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在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广泛出现。据《汉书·西域传赞》:“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饧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其中漫衍鱼龙便是舞龙运动的前身。“鱼龙蔓延”作为大型歌舞从汉到唐,延续了七八百年时间,在后来的延续过程中逐渐失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现在民间盛行的舞龙、舞狮便可视为“鱼龙蔓延”的传承和演变。

舞狮在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唐高祖登基后,是为接待宾客而设计的活动,其中表演的五方狮舞被认为是今日舞狮的雏形。另一种说法是舞狮由中东传进,又名金毛吼,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伊朗与我国在经济来往的过程中,伊朗大使把狮子等动物经过丝绸之路而进贡到中国,后来人们对狮子的形象进行加工使之艺术化,而起先舞狮只是皇宫内院的特权,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2.2 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

十几年来龙狮运动在国内外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龙狮运动在全国30多个省、市相继开展起来,到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个组织加入国际龙狮总会,龙狮运动也由一般性娱乐活动发展成为一项多功能的体育运动。然而目前国内对龙狮运动项目不够重视、教练员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竞赛项目管理以及竞赛规则比较模糊并且国际化水平低。因此现阶段龙狮运动的教学、训练及竞赛等水平都有待提高。

2.3 舞龙舞狮运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正如马克思在揭示民族理论时所指:“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民族文化特点方面的精神面貌不同。”

龙,尊为四灵之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能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司雨神,它不仅象征幸福、吉祥,更象征着权威。在中国文化中龙并不单单是一种自然属性的动物,而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长的先民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产物,它是华夏子子孙孙独创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象征。在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的艺术作品中已经有龙出现,它体现着当时中国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宗教崇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变化发展,龙的艺术形象和精神内涵也在逐渐发展变化。2000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其琛副总理撰写的《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文中指出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及龙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

狮,威严、勇猛的“百兽之王”,据说在古代的风俗中狮子能驱邪避鬼,因而被祀为神兽以克恶魔,因此宫庙、栏杆、桥头等地方都安置有各式各样的石狮,作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在佛教典籍中,人们赋予狮子以动物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3 舞龙舞狮运动与民俗文化

3.1 舞龙舞狮运动与古代农业

在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人们靠天吃饭,在播种和农作物成长之际,充足的雨水被看作是生命之源。在古代人们认为龙是世间的司雨神,所以就出现了两种舞龙祈雨现象:其一,每逢大旱之时,老百姓们便会齐聚龙王庙进行祈祷,祈求龙王爷普降甘霖,以缓解旱情。汉刘安的《推南子·坠形训》记载:“土龙致雨,燕雁化飞。”其二,由于不懂气象知识,老百姓只能创造一个神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龙就被作为这样的一个保护神,到了年夕人们就以舞龙的形式来表达对这位悉心请来的保护神的敬畏之情。舞龙的这种祈雨功能,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并且构成了某些地区舞龙兴起和发展的源头。在古代贞观、开元年间农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就为民间舞龙求雨的习俗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

舞狮与古代农业的关系则另有说法,传说广东佛山一带,每逢年夕必定会有一怪兽出没于乡间田地,但此怪兽无害于人畜,只糟塌田间作物,随后悄然离去,年年如此。于是当地老百姓们就想出办法用竹竿、纸张和布条依其形貌仿做其身,伏于田间,待怪兽出现时,人们一齐敲锣打鼓,声音如雷贯耳,怪兽果真被吓跑了,从此之后再没出现过。人们为了纪念纸扎头兽能驱除怪兽,每到除夕便随鼓舞之,而后人们认为狮子为百兽之王并且威武又吉祥,便将此习俗延续至今。

3.2 舞龙舞狮运动与宗教色彩

辟邪是为了消灾,包括一切可能受到的自然灾害,而民间则相信舞龙就能辟邪消灾。农历五、六月天气炎热,田间害虫多发,危及农作物,老百姓们便以舞草龙来驱逐稻瘟病,在所有田间舞完后,便将草龙抬到河边烧掉,所谓送龙归海,如此久之成习。民间相信通过舞龙能带来幸福,并将龙作为一种神来祭祀,祈神庇佑、赐福、保平安。舞龙时,各家各户都要摆坛设位,点香烛供水果,然后迎接龙,来驱除各种疾病和灾难。陕北民间有“钻龙灯”的习俗,舞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争着在龙身下钻来钻去,与龙灯一起腾跃滚翻。当地老百姓认为,钻了龙灯,就可以借龙灯的保佑纳福消灾,吉祥如意。

关于舞狮则另有记载:清代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帝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3.3 舞龙舞狮运动与民间娱乐

元宵节舞龙大约起始于宋时。在宋代文献记载中,记述元宵节时说:“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汉时舞龙表演就有激水、漱水、翻飞腾跃等变化多端的动作特点。把龙的上天入地的神力表现得活灵活现,娱神性很强。而现代的舞龙则主要以逗乐、娱人为目的,龙珠引着龙头,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来回逗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尤其舞狮表演向来是中国人在大小节庆典礼中最喜欢的表演项目之一。

3.4 舞龙舞狮运动与民间艺术

舞龙舞狮运动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与古代许多民间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4.1 舞龙舞狮运动与舞蹈

在汉代龙舞广泛存于盛行的“百戏”中,作为百戏中的“鱼龙曼延”备受重视。汉代文献中有记载:“正月旦,天于幸召阳殿,临轩。作九宾彻乐,吉利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獭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有关狮的舞蹈则是古代人们在长期劳作过程中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在后来的发展中,狮子舞又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现在,祖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狮子舞,如广东的“醒狮”,北京的“单狮”,保定的“双狮”,四川的“高台狮”,湖南的“武打狮”等等。

3.4.2 舞龙舞狮运动与绘画

至于美术作品中关于狮子的形象,那更是举不胜举。甘肃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绘文殊以威武雄壮的青狮为坐骑,旁有昆仑奴御卫。在民间则有很多和狮有关的吉利画,如太狮少狮、二狮滚绣球、官登太师、事事平安等等。

3.4.3 舞龙舞狮运动与服饰

作为外来物种的狮子,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古代的官服体制中,狮的位置在不断上升。宋神宗元丰年间,朝服中的六等佩黄狮子锦缎;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其武官中的一品、二品皆绣狮子;清代则规定:武一品绣麒麟,武二品则绣狮。

3.4.4 舞龙舞狮运动与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人们常在大门前设置石狮镇宅,以示威严,并象征财富和权利。宫殿衙署门外两旁大多蹲有石狮,髭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石狮子”。皇家宫殿前亦蹲有铜狮,多为一对,左边为雌,脚下踏小狮;右边为雄,右脚踩一绣球。有一首河北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有个大菩萨。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的卢沟桥护栏上共有485个卧伏石狮。

除上述所列之外,北宋已有菜肴“狮子糖”,当今社会还有佳肴“红烧狮子头”等。

4 舞龙舞狮运动民俗研究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已被淡化甚至遗忘,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并加以传承。

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具有浓郁的风俗风情色彩。在极力发展地方旅游业的今天,舞龙舞狮运动必将地方旅游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各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作为体育项目,舞龙舞狮运动如今在各大高校作为一门专业课来开设,这对舞龙舞狮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弘扬和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一切古典的东西都面临现代文化的挑战,有千年历史的龙狮文化也不例外。提倡传承文化不等于照搬,要使传统文化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我们要以民俗新理论和现代科学为指导,将民族体育文化引向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轨道。这样,民族体育才具有更强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融入全民健身和与体育文化全球化接轨,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极具魅力的部分,其历史悠久、韵味十足并且意义深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龙狮运动的文化特征入手,对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舞龙舞狮运动有着深刻的发展源由,它与古时人们祭祀求雨、节日灯俗及民间祈福辟邪等风俗都有着紧密关联,它集多项功能于一体,既可强身健体,供人观赏娱乐,更能展现中国古文化之魅力。

关键词:龙狮运动,民俗文化,社会价值

中国舞龙 篇2

一、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

舞龙(又称舞龙灯)、舞狮(又称舞狮灯或狮灯舞)是具有一千多年传承史的全国性体育民俗事象。每逢年节和重大喜庆日子,舞龙、舞狮都是主要的表演活动。所以,只要提到舞龙舞狮,人们自然会想到龙神祈雨和长龙在大街小巷穿行的情景。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称誉,外国人素以“东方雄狮”形容中国。远在汉代的《春秋繁露》一书中就有关于民间舞龙风尚习俗的记述,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盛行不衰。现在凡有华人居住的地区,遇到喜庆节日,都会以舞龙舞狮作庆祝。所以,舞龙舞狮无疑是中华民族体育的优秀代表。

小的龙灯,一个人举着舞动。巨型龙灯有100多米长,由几十个训练有素的青壮年举起,动作协调,做出腾飞、游动、盘旋、疾驶、翻滚跃进等各种形态变化的精彩动作。伴有爆竹声。锣鼓声和民间乐曲声,在云雾氤氲之中时隐时现、忽急忽缓,煞似天穹云端遨游的巨龙。而舞狮常常伴随舞龙一起表演,历经千余年传承,今天普遍盛行于全国各地的舞狮子活动,已发展演变成日趋成熟的风格各异的南北两大流派。

舞龙、舞狮是介于舞蹈民俗与体育民俗之间的文化形态。就全国范围来说,舞龙舞狮的扮演者约有几十万之众,再就对舞龙舞狮的由衷赞赏者,为数之多更难估计。可以这样说,除去尚不懂事的孩子,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侨居各国的炎黄子孙)没有不知道舞龙、舞狮是祖国重要的民俗事象。因此说,舞龙、舞狮是中国典型的体育民俗活动之一。

二、江西的舞龙文化

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了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龙”为四灵之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帝的象征,与王权的提倡有重要关系。龙更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图腾物,传说中的“龙”为虎头、蛇身、鹰爪、鹿角,系由我国远古时代各部族的动物图腾复合而成。“龙”被创造出来以后,就赋予它无穷的力量,龙可以上天入地、管理风雨,无所不能。对农耕民族来说,龙更是成了又敬又畏的一种神物,各地纷纷建起龙王庙以祭祀。而舞龙与其他形式的祭龙不同,它是以娱龙的形式出现,通过这种形式来驱崇和满足人们心里上的敬畏,久而久之,娱乐的内容渐多,并与元宵观灯巧妙的结合,成为元宵节上最受群众喜爱的民俗活动。

民俗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时空制约性,客观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民俗文化形成种种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虽然舞龙有其文化传承的一贯性和集体的共识性,但其地域差异还是明显的。江西自古以农耕文化为主,以农业为主体的人们,则多归服于自然威力的统摄之下,因此其信仰的内核是自然崇拜和具有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理想观念。从江西“舞龙” 便能看出农耕文化传承的一贯性及其思想意识。

三、江西舞龙的主要特点

(一)龙的种类 1.草龙

又称草把龙。这种草龙主要盛行于江西的赣北和赣东北广大地区。草龙制作方便、用料简单,所以舞草龙至今在江西农村仍很盛行。每到耍龙的时候,前面大人耍板龙,后面小孩耍草龙,那情景就像群龙随母,十分有趣。草龙在江西境内出现是最早的。草龙,又称“火龙”,火即红火,有吉利之意,通常在元宵舞龙时,其他人都要给草龙让道,可见草龙享有很高的地位。2.江西板龙

又称板凳龙、长板龙、长桥灯、板龙灯等。这种板龙在江西各地都能看到,尤其在赣北和赣东北较为盛行。近年,板龙在赣东北的铅山县一带最为流行,每到大年初三前后,铅山县周围四乡农民都要大闹板龙灯,其长有1000多米,沿曲曲弯弯的马路蜿蜒前行,乡民倾城而出,人群将几里长的马路拥挤的几无插足之地,汽车喇叭的轰鸣、舞龙鼓声的敲打、数万群众的喧闹声震破云霄,这样热闹的场面是历史罕见的,表现出了贫困的新一代农民从“温饱型”向“享乐型”发展的文化心态。3.纸龙

纸龙较为古老,因纸龙可以绘上具有一定迷信思想的动植物,所以纸龙在明清较为多见。现代人迷信思想已经淡化,所以纸龙上的绘画趋于简单,尽管纸龙每遇风雨很容易毁坏,但纸龙十分轻巧,舞龙时纸龙受到空气的作用,更有一种飘逸感,于是现代纸龙还是受欢迎的。4.布龙

一般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节或十二节连成,罩之以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5.竹龙

江西一些城市和丘陵地区,由于缺乏木料,故多用竹子为原料,将竹剖成细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外糊以纸,故称“竹龙”。因竹龙轻而坚韧,所以舞动时,节奏较快,并多用激情昂扬的音乐配奏,能激发观众的情绪,场面也显得热闹,竹龙无疑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龙。

(二)江西舞龙动作的组成特点

从江西的舞龙总体上看,上述五种龙的动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板龙”多以嬉水状、翻滚、举、奔跑动作为主。板龙比其他龙都要显得重,而且板龙由于插销作接头,龙翻滚时摩擦力很大,甚至能听到互相挤压的吱吱声,因此板龙舞动和配合的难度大,十分费力,所以腾空、摇摆动作不多,有的用秧歌形式配舞,翻举时显得威猛。“竹龙”多以腾空、翻滚、摇晃等动作为主,竹龙连接是用活动钉,比板龙要显得轻巧。竹龙舞动时,翻举动作幅度大,所以更加活跃。而布龙、纸龙较之上面两种龙都要轻便的多,在其动作中除了腾空、摇晃、嬉水状,翻滚。奔跑之外,甚至将翻滚、举、跑与跨越结合起来,起伏很大。还有推、点。转,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的龙珠相戏,将龙上天入地,张牙舞爪,骑云布雨等动作特点表现的十分真切,栩栩如生。

三、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

(一)农耕文化的体现

(二)儒家“中和”思想文化的反映

(三)追求娱乐的文化心理

舞龙与龙文化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舞龙活动;龙文化

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先民同自然环境作斗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虚无的、希望能够寄托人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远古先民在精神需求和原始宗教信仰上的一种寄托。随着远古先民对龙的意识形成逐步扩大到广泛的社会领域,由此产生了以原龙纹为基础的龙的具体形态和以原龙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这种龙文化包孕着浓厚的宗教观念,是应原始巫术的需要而产生,随原龙纹的进一步发展而整合,龙型逐步得到统一,并成为一种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舞龙活动的文化解析

作为当今类型繁多并广泛推广的舞龙活动,究其起源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以目前的资料显示,龙的起源远远早于舞龙的出现。龙的起源与龙的形象及其含义与宗教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舞龙活动的产生只是龙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后化现象,并具有广泛含义的文化现象。

最早的龙是一种原龙纹形象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广泛出现在各种器物上,通过祭祀等宗教活动展现龙的含义。手持舞龙的真正出现是在汉代,主要作为一种求雨的祭祀活动,并出现了“舞龙”一语。舞龙除了用于求雨以外,在汉代舞龙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逐步得到推广。笔者认为,舞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析。

1.舞龙现象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四川铜梁一带的东海龙王患腰痛病的传说也异曲同工,龙王生病后变为一老人上岸求医,大夫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登。

舞龙除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之外,舞龙还有彰显力量的作用。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舞龙本生是一个“力气活”;二是龙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三是不排除对龙的“调侃”和“不敬”。

兴旺人丁是舞龙的深一层寓意,其根据是“灯”与“丁”的谐音象征。灯俗,都还有繁盛人丁,兴旺家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求吉祈福的寓意。龙灯也是灯,是“灯”就谐“丁”。而且,龙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是力量的象征,龙灯也就寓意着“龙丁”。

2.舞龙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舞龙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有古代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活动逐步异化成为一种体育活动,这种异化是舞龙与体育运动结缘,是舞龙活动逐步成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并在不断流逝着应有的文化底蕴。

舞龙活动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这应该是舞龙的现代化趋势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舞龙活动能够得到普及化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这种异化程度过于严重,将会使华夏的这种传统文化逐步被现代化的竞技体育文化所同化,而失去所具有的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成为一项不是竞技体育的竞技体育。

3.舞龙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舞龙自汉代形成并逐步发展以来,已经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一项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逐步内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美德和精神气质,一代一代地延续着,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聚力量和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

舞龙与中国的节日、民俗、宗教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舞龙能够承载这些文化所要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要求。虽然舞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消极和封建的一面,但我们应该在滨崎糟粕吸取精华的基础上,传承与华夏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舞龙文化的价值和人文精神。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现在,舞龙运动所固有的民族凝聚功能仍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海外只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民族节日就一定会有舞龙这样的活动。它不仅代表了一种喜庆的气氛,更为重要的还是华人用舞龙等这样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形式,来表达他们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中国舞龙运动所反映出来的这种文化纽带的实质,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它也反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正是舞龙文化所应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

二、“龙文化”解析

龙文化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良好愿望的思想寄托,是古代统治阶级用宗教文化统治人民大众的一种文化手段。意大利社会学家安东尼·亚格拉姆斯(Antonia Gramsci)认为,对那些影响大众常识的思想并赢得全社会支持的人来说,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人民生活中的娱乐消遣。因此,如果统治集团能够影响大众对他们及其组织社会的形而下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社会原理和文化机理。

1.“龙文化”的本质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属性的动物。而是居住在中华国土上的古代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人文动物。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艺术作品中,体现着中国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宗教崇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在龙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所演变成的龙文化核对龙的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核的体现,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龙文化这种概念文化的本质所反映的是古代人民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精神信仰,而外在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理论道德以及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和政治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文化分支体系。

2.“龙文化”分析

龙文化所形成的对龙的意识和精神信仰不同所产生的具体的龙型和龙的艺术形象,有着在文化层面的逻辑联系。著名的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乏力、风俗以及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大的文化系统可分层为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龙文化所体现的对龙的精神信仰和意识形态是一种非物质文化,而所产生的具体的龙型和龙的艺术形式可认为是物质文化。在龙文化中,龙文化所涉及的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有关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体系和大量出现的具体的龙型和龙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且不能得到良性的整合。舞龙活动作为表现龙文化内涵的一种手段,如果一味地迎合龙文化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发展,而不能体现非物质层面的文化价值,武隆将会步同于竞技武术的尴尬境地,会失去龙文化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而步入歧途。

三、结论

(1)龙文化是一种概念文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现象。

(2)舞龙是龙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一种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和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

(3)促进舞龙活动能够有效合理的开展,应避免完全走竞技化道路,而应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宣传和对舞龙运动这一传统体育活动的精神的集成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6~130、324.

[2]李英.杨爱华.舞龙源流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10~12.

中国舞龙 篇4

1 龙狮运动起源之探索

1.1 舞龙运动的文化起源探索

舞龙运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舞龙又叫舞龙灯、龙灯、玩灯、耍龙灯、赏灯……名称众多,历史悠久。大家现在所熟悉的大都是由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的手举舞龙。舞龙运动最初发端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而现在常见于元宵节等庆祝活动中。而且现在凡遇到喜庆节日,只要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不会少了这项活动,舞龙运动无疑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而关于舞龙运动的起源,学者们众说风云,仍没有人作出正确的解释。笔者经过多方考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舞龙运动的起源传说作了进一步梳理,对舞龙运动的起源提出拙见。

1.1.1 商朝时期祭龙祈雨

龙在传说中是掌管雨水的动物神,有降雨的能力。对于农耕者而言,天文气象是最重要的,适度的雨水更可以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而祭龙祈雨是舞龙最基本的意蕴。因而,每逢大旱,人们就会用各种不同的仪式,去龙王庙进行祈祷祭祀,希望能普降甘霖,其方式有多种多样,舞龙便是其中一种。而早在商朝时期祭龙祈雨已成流行。据史料记载,汉刘安的《淮南子》载:“磁石上飞,云亲来水,土龙致雨,燕雁化飞。”高诱曾注明:商汤遭遇旱灾,作了像龙的土龙,因为云会亲近龙,因此得到了降雨。这从渊源上道出了从商朝就有了作龙求雨的民间习俗。而舞龙运动的这种祈雨功能,在民间还有很多的传说故事。

1.1.2 汉代“鱼龙曼延”之戏

汉代的“鱼龙蔓延”之戏是古代百戏的一种,众学者对它是否是舞龙运动的起源仍有争议。而早在西汉时期舞龙运动就已出现在我国各个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据《汉书-西域传赞》:“天子……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蔡质在《汉仪》中记载:“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作九宾彻乐,舍利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之后,尽管史料如此记载,但众家解说更是各不相同,多种解说还有矛盾之处,本文在此不作一一列举。

而山东省沂南百寨村石墓中室东壁上东汉晚期的乐舞百戏石刻画像为我们提供了更形象的汉代鱼龙之戏的资料。在这个乐舞百戏图上,右为马戏和戏车,左为乐队和杂技表演,中部是“鱼龙曼延”之戏,其中由龙带领鱼、豹和大雀从右向左舞动。这足以反映当时人们对龙舞运动的重视。而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语言的表达更是多姿多彩的却也是最能引出百种解释的。事实上,也唯有实物是最形象生动的,也是最能反映现实的。乐舞百戏图更能正确的反映当时的情况。虽说当时的鱼龙曼延并非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手举舞龙”式,但这足以证明它是舞龙运动的前身。“鱼龙曼延”由汉到唐,前后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但自唐以后,逐渐失传,后世只传留下其中的部分节目。而舞龙运动也逐渐回归到祭龙祈雨的祭祀活动中。据《通典》记载:春祭由青衣少年持舞八丈大青龙和十条小青龙;夏祭由红衣成年人持舞七丈大赤龙和六条小龙;夏末祭由黄衣成年人持舞五丈大黄龙和四条小黄龙;秋祭由白衣独身汉持舞九丈大白龙和八条小白龙;冬祭由黑衣者持舞六丈黑龙和五条小黑龙。

1.1.3 舞龙运动与民间灯俗

在古代,人们早已将龙与灯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而二者的结合实则缘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因而舞龙又叫舞龙灯、龙灯、玩灯、耍龙灯、赏灯等等,现存史料中关于龙灯记载最早在唐代,之后宋朝的舞龙灯是“手举舞龙”的雏形。虽然龙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却是舞龙运动传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既体现了祭祀的庄严与敬畏,又有娱乐性。现在舞龙灯是元宵节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俗活动,为欢乐的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1.1.4 明朝的手举舞龙运动

大量文献史料证明,现代意义上的舞龙实源于明朝,约始于明朝嘉靖和万历年间。据明嘉靖刻本《江阴先志》记载:“上元日,作灯市……其悬像四周以火运之,曰‘走马灯’,射谜曰‘壁灯’。神堂答愿曰‘滚街灯’,灯腹攒枝,若大星煜煜,数人拽之,轮转若飞。”明朝的“舞龙”有龙头、龙身,活动时由人用手握棍撑举、滚舞,而且以“祭龙祈雨”为目的,有明显的宗教意识。明朝手举舞龙的出现主要与明朝统治者重视传统文化和崇拜龙有一定关系,其次受到了明朝“奢华贵”的游乐之风的直接影响,而且庙会的兴起也为“祈神求雨”的舞龙活动提供了社会场所。总之,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舞龙仅有六百余年历史。

1.2 舞狮的文化起源探索

狮子并非产于中国,因而舞狮运动的起源与狮子的传入渊源颇深。但究竟舞狮起源何时何地,说法仍不一。而且在许多文献中都记载狮子出自西域诸国,最早并非叫“狮”,古汉语中称“狻猊”,后改为“狮”,也作“师”。在历史上,狮子是作为西域贡品被引进中国的。汉朝以后直至康熙十七年,历朝历代均有贡狮记录,期间共持续约一千六百年。在这千年的贡狮历史过程中,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和发展。狮文化从抵触到逐渐的被接纳,狮子也转而成为了人们心中吉祥如意的象征,甚至还可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麒麟、凤等神物相提并论,且共居庙堂之上,可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影响力之广大。而舞狮运动真正起源何时,说法仍有很多。下面列举几种传说和史料记载。

1.2.1 传说之一:“年”兽食青,镇歪辟邪

传说在远古时代我国常有瘟疫发生,死伤无数,但幸运的是每次瘟疫发生不久,就有一只叫做“年”的神兽出现。只要它一出现,瘟疫就很快消失了。由于这“年”帮助了人们,于是人们在农闲时节,就用彩布和竹篾扎成“年”的样子,配合雄壮的鼓乐,到各家门前舞动,以求吉祥如意。于是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放一盘“年”喜爱的蔬菜,以备其采食。经过漫长岁月,人们发现扎制的“年”的形状很像狮子,就将这种祥瑞之物改称为“瑞狮”,而采食蔬菜则称为“采青”。这之后,舞狮辟邪慢慢成为了一种风俗,瑞狮采青则演变成舞狮中的一个重头戏。

1.2.2 传说之二:舞狮拜年,驱邪镇妖

相传明朝初期,广东佛山地区每逢年尾岁末就会出现了一头怪兽,到处残害人畜,糟蹋庄稼,农民苦不堪言。后来,人们想了个办法,用篾扎成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色彩,当怪兽出现时,按事前布置好的,锣鼓齐鸣,群狮共舞,怪兽则受到惊吓,落荒而逃。从此,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是吉祥的象征,有驱邪镇妖的功能。大家都希望狮子能到家门前舞动一番,带来吉祥。于是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舞狮拜年便成了此地的风俗。

1.2.3 传说之三:狮子随佛教传入中国,活跃于南北朝

汉代佛教开始逐渐传入我国。据佛经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五台山的菩萨堂院绘有文殊菩萨骑狮的图案),尽管当时中国仍没狮子,但其大名却随着佛教的传入进入了我国。据说佛初现时,就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守候在门前,称为护法者。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寺大兴及庙会的频频举行,舞狮的应运而生,并发展的十分活跃,并非偶然。

1.2.4 汉朝时对狮子的驯服

现在大家比较认可中国舞狮运动源于汉朝。汉武帝时有了丝绸之路,自张骞出使西域后,狮子才陆续由外国输入。当时在招待西域使节到访时,要设歌舞助兴。那些歌舞人员都要带上鸟兽面具,而西域使者发现这些“鸟兽”中独缺狮子,经过询问,才得知当时中国没有狮子,后来西域使节就送给中国一对狮子,并让驯狮郎做了驯狮表演。而这种驯狮表演很可能便是中国舞狮运动的前身。另根据《汉书·西域志》记载,在汉朝时即可能已出现了狮子舞。《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弋山离国王有桃拔、师子、犀牛。师子即狮子。此是百戏化装,非真兽。”由此推测,在汉朝时西域就已出现了狮子舞,至于其何时传入中原内地的,这在文献中并无具体记载。

另有民间传说,在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一次雄狮狂性发作,被一名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避免降罪,剥下了狮皮,由两兄弟扮成狮子,由他逗引起舞。此事传了出去,老百姓也仿着做了狮头、狮皮,仿照表演狮子舞。后进入宫廷表演被称为“太平乐”。而唐代著名的《西凉伎》、《太平乐》、《五方狮子》等在《乐府杂录·色兹部》及《通典·乐六》中都有记载。而且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至今还保存着唐朝历史画卷《唐舞绘》中的狮子舞绘画。可见狮子舞在唐朝很流行。

1.2.5 相传舞狮由北魏时从西域传入

如今舞狮运动由于风格不同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类。相传北狮是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由胡人经西域传入中原的。魏太武帝曾赐名“北魏瑞狮”,狮子舞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此说法仍待考证。

1.2.6 舞狮起源于战争南北朝

相传舞狮运动最先在军队中开展,后来才传入民间。据《宋书·宗悫传》中记载,南北朝宋文帝元嘉23年,宗悫在与林邑王范阳作战时,利用布、麻等做成的涂上颜色的假狮子,由士兵披架着,破了林邑王范阳的象阵,取得了胜利。士兵们舞狮庆祝胜利,后来舞狮运动逐渐传到民间,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节日庆祝活动。

还有许多关于舞狮来源的传说,大多来自民间,无记载不足信。但由上述几种说法可知,舞狮运动最早可能起源于汉代。舞狮文化可能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在唐朝发展的更加兴盛,并随着“唐人”传向世界。

2 我国龙狮运动文化的历史传承

我国龙狮运动文化的历史传承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承。现代龙狮运动是古代“百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已经逐渐进入竞技和经济领域。现在的龙狮运动已经和舞蹈、杂技、武术等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上升到了文化领域的范畴。

2.1 舞龙运动的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龙与西方龙的形象是不同的。中国龙是一种意识产生的主观物种,它的原型包括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鬣尾等。龙是由这些原型在人脑里融合而产生的,是一个融合体。而舞龙运动也是一个融合的整体(集体)运动。“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概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演可以证明这一点。现在我们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而舞龙运动的历史文化传承也离不了“和”。只有和谐才能完美的彰显舞龙运动的魅力。

民间舞龙运动的历史传承一直与祭龙祈雨密不可分。人们一直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对其认识逐步提高的今天,舞龙运动已经摆脱了过去的“迷信”外衣,变为一种表达精神思想的活动,包涵着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让人借此活动认真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韵味和自然的情致,同时省视自己的内心,以求得人与自我的统一。

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在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甚至同一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角色风格各异,但终究这个人是唯一存在的不变的。舞龙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使得舞龙运动在与各地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但舞龙运动文化的精髓是不变的。舞龙运动种类的扩展是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使自身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果。

2.2 舞狮运动的民族文化传承

舞狮运动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舞狮运动的历史文化传承过程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狮子是舞狮运动的载体,是舞狮运动的灵魂。狮子最先引入中国时,属于稀有物种,对于民间百姓而言,甚至是陌生的。而许多文献古籍中所记载的狮子的形象都是威猛、彪悍、跋扈的,开始是不受中国人喜欢的。因为中国人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于是狮子的形象也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之间已变的较温和、谦逊,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辟邪”、“瑞兽”等等。中国人接受的是被美化和神话了的狮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狮子。而舞狮运动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也早已褪去了西域色彩。它融合了中国的多种文化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步呈现出各种鲜明的地方特色。

3 龙狮运动的国际化传播

3.1 龙狮运动的传播途径

3.1.1 龙狮运动各大赛事的举办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龙狮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观赏价值和吉祥喜庆色彩的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1995年1月“国际龙狮总会”及同年7月“中国龙狮协会”的相继成立,中国传统的龙狮运动得到迅猛地发展。1997年7月,在马来西亚国际龙狮总会召开的执委会和代表大会上正式将国际龙狮总会执委会秘书处迁至北京。同年12月广东省番寓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舞狮比赛,之后相继出版了《中国舞狮竞赛规则》,并多次举办国内外舞狮邀请赛、龙狮锦标赛,大力地推动了龙狮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如今,龙狮运动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并在与各国交流和竞赛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世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狮运动的开展,该运动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3.1.2 龙狮运动在高校的传播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因而高校成为传播龙狮运动的首选之地。利用学校来普及推广龙狮运动,不仅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龙狮运动的的动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并通过举行各种比赛,促进了龙狮运动的交流和开展,增强了珍视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更好地推动了龙狮运动的普及与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已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舞龙舞狮运动课程,这充分证明了学校开展龙狮运动的可行性。

3.1.3 民间龙狮运动的开展

龙狮运动在民间开展的很好,在一些节庆日上仍很常见。民间最著名的舞龙队是有“中华龙”美称的重庆铜梁舞龙队。在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上,九条铜梁大蠕龙象征九州华夏在天安门前翻腾起舞,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誉为“铜梁人民奇特想象力和高超技艺的杰作”。之后,铜梁舞龙队应邀参加市内外各重大表演多次,其代表品种大蠕龙先后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八次魁首,在国际大赛中获两次冠军,名声大振,获“中华龙”之美称。龙狮运动除了在节庆日上表演外它已经走进了民间市场,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庆祝活动。在现代城市,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农村,它更是庆祝各种喜庆活动及丰收的重点节目。龙狮运动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不论是节假日的表演,还是各种庆典活动或开幕式表演上,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

3.2 龙狮运动的传播条件

3.2.1 政府对龙狮运动的支持

建国后,在我国“举国体制”制度下,政府对体育运动给予了全力支持。在1995年成立了“中国龙狮协会”,在该协会的领导下,各省、市、县体育局、文化局和各有关高等院校在各地具体条件的允许下,全力支持龙狮运动,尤其是在传统节日中更大力倡导龙狮运动。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各体育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渐渐崭露头角,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民间性,但实际上各社会团体仍然依赖于同级体育局。

3.2.2 龙狮运动的材料和动作的普及

专业人士对龙狮运动器材进行研制开发和改进,国家对偏远及落后地区购买器材也采取了比较优惠的政策,而且在动作编排上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娱乐性,从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龙狮运动在群众中普及与传播。

3.2.3 人们对龙狮运动认识的提高与接纳

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体育健身认识的增加,群众逐步自觉参与健身娱乐活动,对健身的投资也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地区运用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规范条件,借鉴了发达地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就,培养了自己的现代体育健康观念。同时也逐步地推进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交融和更新。使人们对于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龙狮运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易于接受和掌握。

3.3 龙狮运动传播的价值体现

3.3.1 民间健身娱乐价值

人民群众对龙狮运动的价值观的选择认知形成了以“娱乐健身”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欢庆娱乐是龙狮运动的显性特征。在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或其他喜庆的盛大的典礼上,龙狮运动成为一种常见的庆祝娱乐方式。在阵阵鞭炮、锣鼓声中,人们观赏着翻腾的巨龙和跳跃的雄狮,获得了身心娱乐与放松。这种活动更常见于欢庆活动的高潮中。同时,龙狮运动既具有健身性,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群众体育健身运动。

3.3.2 经济效益

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地区体育社团逐渐向经济多元化过渡。一些地区甚至把独具风格的龙狮运动作为了一种营业性的表演项目。许多以舞龙舞狮闻名的乡镇,也由于技艺高超,不仅演出收入丰厚,而且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项目,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如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舞龙之乡———深圳龙岗,其舞龙传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且曾获得我国首届“舞龙精英赛”的优胜奖,并建立了多处以龙为主题的公园、广场和雕塑,成为中国目前惟一的以龙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且该舞龙队也常到海外表演,不仅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龙狮文化的国际传播。

3.3.3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扬

龙狮运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与传播。因此在龙狮运动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将中国的文化理念一起传播出去,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扩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4 结语

舞龙的由来 篇5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的简介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异常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构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善,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舞龙的来历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并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此刻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南北风格

南龙,故、顾名思义,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引南龙的在一颗龙珠一个人,而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能够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在制作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大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方法,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能够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

舞龙的相关习俗

桂子月中舞龙灯江西婺源 篇6

中秋节这天,在江湾镇汪口村,村里的老人小孩从上午开始,就聚在一起扎草龙。汪口村的香火龙龙身由一圈一圈的稻草环连接而成的,一条草龙大约长二三十米,全部是用稻草编织而成。其中龙头最难扎,一般由村里有经验的老人来完成。

女人们则在锅台灶边忙碌着,用面粉、白糖、猪油、黑芝麻、白芝麻等做成中秋夜传统的麻饼和酥月供一家老小美餐一顿。

夜幕降临,在一阵鞭炮、鼓乐声中,插香仪式正式开始。为了讨个好兆头,很多村民都争着插一把“龙头香”,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平安。不一会,草龙全身插满香,变身为一条火龙。随着“绣球”的舞动,火龙腾云驾雾而来,游走在村落田园之间,时而腾空疾飞,时而逶迤蛇行,千姿百态,变幻莫测,长长的草龙灯星星点点,与天空的明月对应,煞是壮观。

跟在香火龙之后,是汪口村特有的桂花灯和地戏表演。桂花灯以远看星星点点的香火酷似桂花而得名,而挂在竹梢那绿的白菜、黄的玉米、红的辣椒、红锂鱼等灯笼惟妙惟肖。

地戏表演有《西游记》《打渔杀家》等曲目,参演者都要戴上面具,有的扮相夸张幽默,有的动作诙谐滑稽。大家在一起或唱歌跳舞,或进行各种游戏,直到深夜才会散去。

在度过一个忘情的中秋夜之后,次日便可在汪口村游赏一番。汪口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它曾作为皖南古民居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的十八条古巷中散落着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行游者可沿着千年古街漫步悠悠,一路经过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书屋”等民居,最后抵达这里最有名的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它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抬头可见门楼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横枋刻双龙戏珠图案,横枋下面明枋深雕双凤朝阳;门脚之石刻,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形态,楚楚逼真;室内木雕,如梁坊、雀替、槛托花门等处均巧琢雕饰,浅雕的图案有石榴、蝙蝠、鲤鱼等,透雕的图形有牡丹花、莲花、松、竹、梅等,技法娴熟,栩栩如生,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

走出俞氏宗祠,若不想重复路线,可乘坐竹筏漂流返回。汪口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三五人一条竹筏,竹竿划过水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河岸的一边树木郁郁葱葱,山鸟啾鸣,另一边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古祠堂、古商埠仿佛都在诉说昔日徽商的繁盛。“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何等的惬意!

行程推荐

Day1.从北京坐早班飞机到南昌(往返机票约需2000元),再换乘大巴约4个小时车程到婺源。之后可在婺源新汽车站乘开往江湾、晓起、庆源方向的车,每20分钟一趟,在汪口下车即可,车程大约30分钟,车票4元

Day2.游赏汪口村徽派建筑,体验水上竹筏漂流。汪口古村门票为60元

Day3.补觉或者直接返程

周边联游:如果时间有空余,可到周边江湾(萧江宗祠、江泽民故里)、晓起(千年古樟树、田园村落),江岭(梯田、日出、云雾等)等村落逛逛

住宿:汪口景区内外均可找到住宿,标准间价格在100元左右

美食:乡村烧豆腐、四季清明果、荷包鲤鱼等值得品尝

气候:汪口村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摄氏度

舞龙运动发展与前景 篇7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并历代相传, 鼎盛不衰。在中国的文化中, 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上下数千年, 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每逢节日庆典, 我们都可以看到欢腾旋跃, 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

2 舞龙运动的“龙”文化特征

2.1 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 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 龙又是水神, 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 因此, 龙的精神, 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 进入现代社会后, 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先秦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与此同步, 龙的形象也是先秦各代得以长足发展, 由杂多而整合。由粗简而趋美, 龙是征瑞的神性, 人们相信, 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 龙能给他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 龙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不断纳新、不断开拓和过程。龙, 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实存, 也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它是一种信念, 一种意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龙的精神是一种团结兼容的精神、是一种造福人类的精神、是一种开拓奋进的精神、是一种与天和谐的精神。

2.2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

舞龙和赛龙舟都需要运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 而非单个人的力量所为之, 在这种集体的合作中, 如果个人的力量不能融入整个集体的节奏中去, 就会失败,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 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舞龙本身是一个“力气活”, 那些由腾越、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 不出大力是完成不了的。另外龙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 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 都将自己的力量近投赋在龙的身上。舞龙即显天力, 也显人力。

3 舞龙运动的独特性

3.1 民族教育性

舞龙自问世以来, 之所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历代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包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种寄托及表达方式。其文化内涵, 即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 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 从事舞龙这项锻练, 它更能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 它还能增进对各民族文化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能激发起民族的自强和自豪。

3.2 娱乐观赏与健身性

舞龙是一种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等的体育项目。舞龙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 舞龙者利用人体多种姿态, 在动态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合于舞龙技巧当中, 完成各种高难、优美的动作。这对表演者来说, 是一种很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练;同时对于观赏者说也是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方式。舞龙的表演和比赛, 精彩激烈、气势不凡, 充满吉祥和欢乐, 为节日增添喜庆, 给生活增添欢乐。在现代都市, 它是一道绚丽且充满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独特景观;而在农村, 它更是庆祝丰收及其它各种喜庆活动不可多得的保留运动。

4 舞龙运动的发展方案

4.1 突出重点, 舞龙运动走进学校

全民健身计划要求“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 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我国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 不仅是培养和造就我国现代建设事业需后备人才的学习园地, 同时, 也是体现我国青少年一代人文素质的一个橱窗。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体质, 健康状况的好坏、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高低与祖国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而舞龙这项悠久民族文化运动走进学校不仅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珍视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特殊教育作用, 而且还可以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舞龙运动, 达到全民健身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舞龙运动在全民的普及和发展。

4.2 竞赛

促进舞龙运动发展“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 运用好这个杠杆, 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舞龙竞赛是舞龙运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也是检验竞技水平的标尺。在举行舞龙比赛时, 舞龙竞赛形式应多样化, 以提高竞赛的观赏性。如:儿童组、青少年组、男子组、女子组等等, 还可以将现在技术评定的套路形式竞赛扩展成量化式的比赛形式等, 从而使竞技舞龙的竞赛活动与社会活动协调发展。

4.3 依托社会力量, 开拓舞龙运动市场

以俱乐部形式来发展舞龙运动竞赛市场是竞赛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提高竞赛水平来推动竞赛市场的开发, 充分利用市场规律来促进舞龙竞赛形式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只有面向市场, 依托社会力量, 运动竞赛才会拥有无限生机和活力, 才能在市场经济下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对舞龙竞赛进行商业化包装, 建立, 健全竞赛法规, 依法规范市场, 保证公平、公正的竞争, 这样, 可以大大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有利促进舞龙运动的大力发展。

4.4 加强舞龙运动对外交流

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运动, 在近代, 舞龙运动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10年来, 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舞龙运动发展成为一项体育竞赛活动, 国际性的舞龙比赛也逐年增多, 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 海内外朋友和炎黄子孙积极投入到舞龙运动的行列之中, 以龙为媒、以龙会友、以龙促贸。

5 结语

中国是龙的故乡, 龙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背景, 而当今舞龙运动竞赛开展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 为世界所瞩目, 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舞龙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已冲出国门, 走向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舞龙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黄益苏.龙狮表演与竞赛[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

[2]庞进.中国的图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舞龙运动的美学探微 篇8

1 舞龙运动的特征:南龙柔美、北龙刚猛

中国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存在南北差异,中国舞龙也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南方的舞龙在道具制作上相对要矮小、轻、细一些,龙体轻巧有利于展示技巧;造型上也显得精致、秀丽、纤细一些。总的来说,南方龙线条柔和圆曲,龙体注重装饰,色彩绚丽,图案清晰,表演风格上讲究变幻莫测、活泼潇洒、灵巧矫健。北方的舞龙在道具制作上一般较为高大粗重;造型上重在雄壮浑实;线条上粗犷刚劲;表演风格上突出气势和大起大落。总的来说,北方舞龙讲究舒展大方、形健劲遒、激烈奔放、勇猛剽悍,那气壮山河之势,正体现出了北方人民憨直、奔放、粗犷、洒脱的性格特征。

2 舞龙运动美学的特征

2.1 舞龙运动员的人体美

人体美包括形体美、相貌美和姿态美。人的相貌除非通过医学整形可以改变,基本上完全受制于先天遗传,而人的形体尽管与遗传有较大的关系。但是形体和姿态都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通过后天的科学训练可以产生明显的改变。舞龙运动员们匀称、健美、协调的形体和优雅大方的姿态便是得益于系统的舞龙运动训练。舞龙运动的各项技术都需要人体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运动中大量的空翻和跳跃可以发展人体腰、腹、臀部和腿部的肌肉,舞动动作则对肩、胸、背部和上肢等肌肉的锻炼比较充分。所以,通过系统的舞龙训练可以使人的形体协调、匀称、健美,姿态也会变得更加优雅。

2.2 舞龙运动的动作风格美

2.2.1 舞龙运动节奏美

节奏是人们对不同的声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条,五颜六色的色彩,高低起伏的形态,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的不同刺激,而产生的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体现。它是通过审美客体有规律、有秩序的连续运动变化的多次重复(如:高低、强弱、快慢、深浅、粗细)所体现的。它最先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律动,如昼夜交替、四时代序,人体呼吸、脉搏跳动,劳动张驰和工作疾缓。节奏是产生在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具有强烈对比的活动过程,它绝非独立的。舞龙运动的节奏美同样是涵概在舞龙运动本身和演练舞龙者的整个演练过程中表现的舞龙运动变化要素的多次重复,它包括舞龙运动自身内在节奏和展示在外部形式上的节奏。

2.2.2 舞龙运动造型美

造型美是用形态姿势表现的美。包括静态造型美和动态造型美以及动静结合的造型美。舞龙运动的动态造型美有:龙的盘、游、翻、滚、穿、腾、缠、戏等形态并使动作连接自然。用“龙戏珠”、“飞龙追珠”等动作和造型,来表现龙的灵性和对生命的爱抚和呵护;用“龙升空”则象征祖国的繁荣强盛,屹立于世界之颠;用“肩上盘花旋转”象征着中国的卫星在太空遨游。每个舞龙动作都要有“意”的表现。静态造型美如:“山字造型”、“蝴蝶造型”、“中国龙造型”、“8字造型”等,都是以静态表演为主,它以龙体本身的缠绕、图案、造型、造字等“静姿”来衬托“动韵”,对整个舞龙过程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静态的造型有高低之分,俯仰之别。高的造型如“塔盘造型”,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威风八面的雄壮感觉;低的造型如“卧龙造型”,则体现了一种舒展自如、悠闲潇洒的情态;俯的造型如“龙戏珠造型”,表现了一种气势如虹、力负千钧的英雄气魄;仰地造型如“龙尾高翘造型”,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在“动”或“静”的表现过程中,各种形态的变化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动”和“静”的巧妙结合,使舞龙运动融于行云流水的表演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韵流动贯穿始终。舞龙运动犹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或奔放的进行曲,使人们能够在游龙的翻腾和造型中享受美,品味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2.2.3 舞龙运动动态美

2.2.3. 1 舞龙运动的线性美

中国舞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线”的流动。它在龙头的引领下,众人统一于一种动作及一种节奏中,龙头、龙身、龙尾协调一致,左右翻腾、上下起伏,以活动着的“线”,舞出了一条活灵活现、翻江倒海、威风凛凛的巨龙,舞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磅礴气势。舞龙中的“线”,蕴藏着无穷意趣和宏大气势,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例如,舞龙中的“游龙”类动作,从简单的直线行进、曲线行进、走圆场等,发展到空中造型的游龙动作,都是运动员沿着直线、曲线、圆弧线行进,运动员的身体姿势随着龙节的高低起伏而做变化,呈现出了一条圆滑流畅的、活动着的“线”。在这里,“线”或快或慢地流动,或上或下地起伏,或左或地翻滚使运动过程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动感。大致说来,线在不同的舞龙动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性,形成了阴柔和阳刚两种美。

2.2.3. 2 舞龙运动的圆形美

中国舞龙的动作多取圆形,双臂做圆形运动,路线做圆形移动,舞龙的一举一动多与圆有关,龙体的蜿蜒曲折和龙珠的滚动都是圆的。舞龙时要求“龙头咬龙尾”,并成圆形不断滚动,龙衣在不皱、不折、不绞、不拖的情况下要舞得浑圆顺畅。龙身舞得圆不圆,是衡量舞龙技巧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舞得圆,说明技巧高,舞得不圆,不仅不美,还会让龙变成一条‘瘪龙’呈现。”

2.3 舞龙运动韵律美

舞龙运动音乐伴奏古已有之,当今更是舞龙竞赛或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烘托气氛、转换节奏、激励队员情绪和引起观众共鸣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舞龙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所以“韵”便在表现舞龙动作时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舞龙表演要求有韵律感,富有节奏变化,高潮迭起。音乐旋律快慢强弱的转换和每一个舞龙动作的协调配合,使音乐的流畅性与舞龙的流动性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面。创编新颖、乐器丰富、演奏水平高的音乐,除了能够烘托气氛之外,还可使舞龙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配合协调,表现出高雅的韵味。

2.4 舞龙运动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审美层面,是表现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整体性的,可感知的,犹如身法之妙,可会意不可言传。意境还能引发人们产生联想、回味,深远悠长。我把对意境的理解概括为:情景交融、以实生虚、引起联想、耐人寻味。山水画可以以实生虚,京剧则以虚代实,诗歌可以情景交融,以实带虚。当我们看到舞龙者激越豪放的情绪和翻江倒海、威风凛凛的巨龙时,就会立刻使我们感受到那种万众一心,战胜水旱、战胜饥荒、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会油然而生。舞龙作为一项点缀生活的喜庆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因为人们在观看舞龙时,是那样的投入和舒心,那样的欢天喜地、激动不已,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烦恼和忧愁都统统抛在了脑后,使人们在兴高采烈的休闲之后,能够以欢快轻松的心情和生理状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国舞龙一直以其喜庆娱乐的形式及符合民众审美心理的内容点缀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2.5 舞龙运动的精神美

舞龙运动是一项难美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时,舞龙是一项集体活动,舞龙者要协调配合,团结一致,珠引龙走,龙跟珠行,节节相随,快慢有序,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舞龙表演。要求每个人都应把自己看作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人积极合作。后面的人必须是随着前面人的动作和路线顺势进行舞动,没有合作意识、不顾他人地自由发挥,就会因为动作过快或过慢而影响舞龙的表演效果。动作过快,会破坏整个龙体的运动节奏,甚至造成龙体折叠;动作过慢,又会影响动作的幅度和速度,破坏舞龙过程的整体流畅性。舞龙运动体现团结和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营造了一种祥和、安宁、喜庆、幸福的氛围。

2.6 舞龙运动的色彩美

舞龙运动员华丽服饰的色彩与蜿蜒多姿的通体华美的龙体合理搭配,进一步烘托舞龙时喜庆气氛,并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给观众更完美的艺术享受。

3 结语

中国舞龙是生命律动的显现,是群体跃动的形象,中国舞龙运动体现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基本精神,时刻孕育着与时代相应的新的创造,中国舞龙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成为一项艺术性强,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表演项目。通过先辈们不断改革、创新,赋予舞龙运动绚丽多姿的荡人心目的美的形式,使人们在舞龙活动中能领略、体会丰富的美感,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性格、生活、力量的理想,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的满足。我国舞龙运动之所以能在民间流传千古,是因为其独有的美学特性。人们总是喜爱美的东西,而只有美的东西才会流传千古,世代相传,才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韶军,李成银.中国舞龙的运动风格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杨爱华等.中国舞龙运动审美艺术特征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赵海涛,孟俊秀.武术套路运动节奏美刍议[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999(9).

[4]朱宏杰.武术套路中的美学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4(7).

[5]唐韶军.中国舞龙的技术风格与社会价值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6]胡万祥,朱维平.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本质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1).

[7]王贵勇,李向阳.浅谈体育美的表现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房县舞龙文化的本土特色研究 篇9

至今, 我国的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舞龙源于汉代, 主要是依据《汉书》中关于“渔龙漫衍”的记载, 舞龙文化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汉代, 但汉代至隋朝的幻术“鱼龙变”和唐宋时期的“观赏式龙灯”,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舞龙”运动, 现代所说的舞龙是以“祈神求雨”为目的且具有体育活动的功能, 起源于明代的“手举舞龙”。舞龙文化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农耕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影响下, 舞龙吸取了足够的养分, 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体育运动, 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舞龙运动广泛流传在我国大江南北, 甚至世界各地, 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 多有舞龙飞腾翻越, 成为凝聚世界华人的一股巨大力量。每逢节日庆典, 我们都可以看到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随着舞龙运动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房县这样一个崇尚传统特色的地区, 它的继承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地方特色。

二、舞龙文化在房县的传承和特色

1、房县舞龙文化的历史

在远古时代, “龙”便是华夏氏族的图腾形象, 并逐步演化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显赫的地位,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被世界人民称为“龙的故乡”, 舞龙又叫龙舞、闹龙灯、龙灯会、赏灯、玩灯等。有关“舞龙”的起源, 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以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 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 舞龙运动的发展是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 是在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西周至战国时期, 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为灿烂的一页, 但有关舞龙的记载却更很少见。直至汉代的“漫衍鱼龙”, 虽只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幻术表演,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龙运动, 但已涉及舞龙文化。唐宋时期, 盛行悬挂式龙灯或是固定在柱子上的草缚龙灯, 只是在元宵节上“观赏灯”, 与民间的“祈龙求雨”没有关系。

鄂西北十堰市,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民俗文化素以“楚风楚歌、巴俗巴音、秦韵秦调”特色闻名, 《郧阳府志》中有“民风古朴, 民多秦音, 俗尚楚歌, 男子烧畲为田, 女子揖麻为布”之记载。千年以前房县是唐朝皇帝李显曾经的流放地 (时称庐陵王) 。据说房县“火龙”灯有整套规矩, 是从庐陵王宫中传下来的, 相传始于唐代, 在唐宋诗词中易有所描绘, 诸如“鱼龙漫衍六街呈, 金锁通宵启玉京”、“宝坊月皎龙灯淡, 紫馆风微鹤焰平”之类。现代意义上的“舞龙”运动起源于明朝, 舞龙文化作为民间传统喜庆节日娱乐项目至明清时盛行, 这个时期已有明显的龙图腾的宗教意识, 以“祭龙祈雨”为目的。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元宵前二日试灯, 有龙、虎、狮、麟、车船、竹马、软索、节节高、鳌山等灯。自初十日起, 结彩张筵, 灯影与星月交辉, 爆声与歌管竞沸, 至二十后, 乃罢。”多少年来, 传统民间文化一直世代相传, 流传至今, 经久不衰。

2、房县“火龙”的本土特色

千里房县是镶嵌神农架与武当山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这里民风淳朴, 文化积淀深厚。元宵节灯会玩“火龙”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东方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元夕》词把灯会描绘的十分生动。然而, 时至今日, 传统的火龙盛会也还别有一番景致。火龙用竹篾扎成, 一般由12节或13节组成, 扎好的火龙连绵一里多路, 玩耍时在每节龙的肚子里点上一个腊烛, 全身通亮, 所以也叫“龙灯”。龙舌、龙眼是活的, 玩耍起来前后左右摆动, 显出龙的精神和活力。龙须向上张扬, 龙胡飘逸华丽显出龙的气势和尊长。“龙位”排在第一的是条白胡子老龙;中西关、大西关也是老龙但胡子是花白的。至于小西关、东关、北关的龙胡子也是有讲究的。

元宵节期间, 房县东西南北四条街和东西北三个“关”和南门每个地方各出一条龙, 分为固定八色, 先在正月十二巡游, 火龙从正月十三晚上开始“出灯”, 一直玩到正月十六“倒灯”, 前后持续四个晚上。舞龙者裸露四肢, 身着红短裤, 头束红布巾, 在锣声和喂珠人的引导下沿街叫喊。观灯者要用烟花向舞龙者燃放助兴。各地百姓用“花子” (一种喷出礼花火焰的手持焰火) 烧龙, 晚上远看, 犹如龙在火海游。在十堰和神农架地区, 玩灯者还会挨家挨户拜年。农户普遍认为灯能扫邪气, 避瘟疫, 所以都极其欢迎龙灯进门。正月十六灯会结束, 传统习惯要烧掉龙灯, 谓之“倒灯”, 意在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倒灯”这天晚上, 要回到火龙的出发地, 这时的火龙已是千疮百孔, 人们可争抢“龙皮”, 火龙最终只剩下一身的“龙骨”, 这时玩龙者用一把火送火龙上天, 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龙皮”则被做成衣裳穿在孩子身上, 传说可保一年不生病。

三、舞龙运动的现代文化价值

1、舞龙运动的健身性

舞龙运动是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的大负荷、大强度的有氧运动项目, 可以有效地发展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提高呼吸肌机能, 降低安静时的心率。舞龙运动参与者可以在这项体力和智慧并存的表演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双重锤炼。

2、舞龙文化的社会性

舞龙运动的社会性表现在此项运动具有人际交往和协调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体娱乐功能。在轻松愉快的节日气氛中, 相互交流感情, 协调关系, 强化民族意识, 增强民族团结。随着舞龙文化的纵向、横向传播, 日益走向世界, 对宣传民族美德、培养民族优秀品质, 增强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舞龙舞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本身就带有自娱和娱人的性质, 为节日增添喜庆, 给生活增添欢乐。

3、舞龙文化的经济性

传统的舞龙运动一般都不是独立开展的, 属于附属节目, 在重大节日 (如元宵节) 、庆典活动、民俗或者宗教祭祀中举行, 其活动场所、组织规模和形式都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舞龙运动在表演、游行和竞技体育项目中, 无形带动了民俗体育的市场, 产生经济效益, 相关器材、道具、服装等企业得到相关发展。

四、房陵地区舞龙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组织多样化舞龙运动, 拓展发展空间

目前, 房县的舞龙运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舞龙运动多是在民间传统节目 (元宵节) 开展, 严重阻碍了舞龙运动的发展。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进行舞龙运动技术及理论的研究工作, 逐步建立起规范、完善的训练体系, 不断创新舞龙技术动作, 增强自身实力, 同时扩大与国内外其他舞龙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为房县舞龙走出十堰地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舞狮文化宣传力度, 扩大其影响力

房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房陵文化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野人洞将为舞龙运动的人文旅游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令人向往。这也是房县发展舞龙运动的一种新模式, 舞龙运动人文旅游的实现将为房县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舞龙团体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 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对舞龙运动所展示的房陵地方风情、风格特点、文化内涵及作用进行报道和宣传, 使人们对舞龙运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充分发挥舞龙运动的文化传承功能、表演审美功能、竞赛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国际交流功能, 并积极参与到舞龙运动中, 从而促进房县舞龙运动在湖北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 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五、结论与建议

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政治、艺术、文化、体育、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的综合载体, 是炎黄子孙精神的体现,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魁宝。作为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体体现了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对房陵地区的舞龙运动发展要加大对民间舞龙组织的支持, 使其得到长足发展。加大对舞龙的宣传力度, 经常组织一些舞龙表演或者竞赛, 来吸引更多的人们加入其中。通过政府宏观调控, 大力推进房县舞龙运动的进程, 使这个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得到更深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 对房县舞龙文化的本土特色进行研究, 通过对历史的阐述, 解读房陵地区舞龙文化的发展, 分析其现代文化价值,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房县,舞龙文化,本土特色

参考文献

[1]王俊奇.“舞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M].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 2008 (6) :73-80.

[2]扈滨.浅析龙狮文化在兰州地区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8) :47-89.

[3]应磊, 李传国.四川省舞龙舞狮民间体育运动及其发展研究[J].天府新论, 2012 (06) :125-127.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研究 篇10

舞龙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诞生已超过两千年,发展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炫彩夺目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孕育着丰富的传统体育。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当务之急是使其与现代文化水乳交融并在其中能继续发展下去。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使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开展,至此,舞龙运动赢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挑战。[1]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是典型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说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最具文化内涵的项目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管是作为炎黄子孙还是龙的传人,都不能让舞龙这项优秀的民族文化凋敝下去。因此,如何传承和发扬龙狮文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舞龙运动是一项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彰显文化性、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特征。两千年来,其形式、种类、风格、流派繁多,逐步发展成一项具有健身功能、舞台展演和竞技功能的体育运动形式,兼具表演性和娱乐性,耦合竞技和健身双重身份的民族文化。随着历史长河的推进和社会变迁,龙狮已突破自娱自乐的民间展演功能,逐渐走上竞技舞台。目前,龙狮已经发展成形式多彩、项目各异的体育竞技项目,呈现出规定套路、自选套路、障碍舞龙、竞速舞龙、双龙、五环龙等多种运动形式,然而舞龙自选套路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主题不明确、动作机械化、动作路线繁琐、动作编排与音乐节奏不符等。从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影响因素来看,决定竞技能力因素一般由自身水平与临场发挥水平、对手水平与临场发挥水平和裁判素质结构和道德因素所决定。此外,受风俗习惯、天气、场地等其它因素影响,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比赛结果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就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舞龙运动在技术动作和表演水平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百度搜索引擎等进行检索,以“舞龙”“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分类整理和归纳,并浏览中国龙狮协会网站获取竞技舞龙相关资料,查阅训练学、舞龙、竞技舞龙等相关著作,结合中国龙狮竞赛规则章程和裁判法分析当前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

2.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竞技舞龙自选套路项目现状和存在问题,制定访谈提纲,对舞龙权威专家、教练、裁判进行访谈,对当前竞技舞龙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咨询和了解,听取了各位专家对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的理解,为本论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和实践指导。

2.2.3 录像分析法

通过观看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比赛视频,分析影响比赛获胜的因素。对近年来竞技舞龙锦标赛、精英赛和邀请赛等比赛视频进行观看,对每套动作中采用的难度动作、动作情景编排,难度完成情况、动作与音乐配合度及选手表现进行拆解分析,为自选套路制胜因素提供实践依据。

2.2.4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基本要求和内容需要,遵守问卷设计规范要求,拟定问卷调查内容。问卷的设计曾多次请相关专家教授把关,并针对提出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善,从而使得该问卷有良好及较高的效度和内容结构,通过重测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最终确定调查问卷。

2.2.4. 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通过现场发放和信函邮寄两种方式对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和裁判员中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46份,问卷回收率96%,有效率92%。由于研究主题专业性较强,问卷非普适性问卷,故问卷样本容量较小。

2.2.4. 2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课题在参考了众多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的目的和特点,制定此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曾多次修改,对10位相关舞龙运动专家进行了问卷的效度检验,8位专家认为问卷设计效度非常高,两位专家认为效度高,评定整个问卷效度较高。问卷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随机抽取10位舞龙教练2周后进行再次测量,计算两次测试的信度系数为R=0.87,p<0.01,说明问卷指标体系可靠性较强,问卷信度可靠。

2.2.5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和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发展现状

舞龙自选套路是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滚、腾跃、缠绞、穿插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于舞龙技巧之中,动静相兼,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2]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必须由十个及以上难度动作组成,难度动作分值为2分,完成全部难度动作给予1.5分,每少一个扣0.1分,难度动作超出十个以上的,每超出一个难度动作加0.05分,最高加0.5分。[2]从全国大学生龙狮运动协会推广倡导“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计划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既引进舞龙运动进课堂,相互间又注重加强交流学习,不仅舞龙运动发展得到促进,竞技舞龙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由于有些高校则是刚刚引进课堂,底蕴乏,起步慢,经验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纵观历届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比赛,男子自选套路中难度动作等级高、难度动作完成率高,步入高、难、美、新、顺、达、满、韵方向发展。女子身体素质劣于男子,导致一些高难度动作无法完成,但B级以上的难度动作基本上能顺利完成。女子舞龙自选套路难度水平低于男子,然女子舞龙自选套路提升速度高于男子,参赛队伍数量的的增多、参赛人员规模的扩大等趋势。舞龙自选套路现已呈现出“套路动作难度级别高、动作变化多样、具有独特性和充分表演性”的特点。由此可看出,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已经进入“高”“难”“美”“新”的全新时期。

3.2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特点

3.2.1 自身表现性特征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新规则中规定“人体姿势正确,龙的形态饱满,技术方法合理,步型、步法规范,配合协调,圆满完成套路全部动作给予满分。”这就要求舞者具备匀称的体型,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形态,规范的技术,合作的团队意识,推崇舞龙运动的形美神美的同时,也提出对舞龙者各技术动作更高的追求。

3.2.2 艺术表现性高

《国际舞龙南狮北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舞龙自选套路评分标准中增添了艺术表现分,要求运动员能充分展示龙的形与神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自选套路属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其特征就是“难”和“美”,怎样在赛场上体现“难”和“美”成为运动员训练中的核心问题。其中“美”通过运动员的“气质美”、音乐与动作的“配合美”和整套动作中最引人关注令人眼前一亮的“出奇制胜美”表达出来,无不体现其艺术表现性。

3.2.3 难度系数高

人体和龙体共同组成竞技舞龙的难度。龙体运行难度、人体动作难度和辅助难度这三大类难度共同体现了竞技舞龙的难度。龙体运行难度由“8”字舞龙类动作难度、游龙类动作难度、穿腾类动作难度、翻滚类动作难度、组图造型类动作难度等五个龙体运行子难度构成。人体动作难度包含了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等四类人体动作子难度。竞技舞龙的辅助难度则由配乐难度、套路编排难度和器械难度组成。人龙共舞,难字当头,致胜能力的高低时常由队伍展演的难度动作而锤定。

3.2.4 竞技观赏性高

艺术表现是竞技观赏性的灵魂,唯“美”于自选套路的始终。竞技舞龙自选套路评分标准由动作规格、艺术表现和动作难度构成,其艺术表现占其3分,运动员精神气质、能否展示龙的精神气韵、套路编排艺术性、情节主题是否生动鲜明和音乐与动作配合程度直接决定自选套路的成绩。难度动作数目、难度动作完成度、难度动作创新、难度动作链接也将是增加艺术表现的重要因素。

3.3 舞龙自选套路影响因素

依据舞龙运动自选套路的特点,并结合影响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将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比赛影响因素分为三大类:基础素质影响因素、技术动作影响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

3.3.1 基础素质影响因素

基础影响因素即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平衡和灵敏七大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健康状况和体适能良好的标志,也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其他特殊专业训练的基础。因此。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健身锻炼中都十分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和提高。调查研究表明:身体素质结构影响因素中,其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为基础因素,其次是协调与平衡素质,即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柔韧和灵敏素质位居其后,(详见表1)。

3.3.2 技术动作影响因素

根据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舞龙技术影响因素又分为动作规格、艺术表现和难度三大类。动作规格中,动作技术方法合理、动作娴熟度、动作编排合理性、步型步法规范性以及是否圆满完成全部套路是主要影响因素。艺术表现类中,运动员的精神气质、能否展示龙的精神气韵、套路编排合理性、情节主题是否生动鲜明和音乐与动作配合程度主要影响到竞赛结果。难度动作数目、难度动作完成度、难度动作创新、难度动作链接和难度动作等级是重点影响因素。

3.3.2. 1 动作规格类

调查结果显示,在动作规格类影响因素中,60.9%的调查对象认为动作路线是否合理对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影响程度是非常重要;动作娴熟度因素里,有54.3%的人选择了非常重要;对于动作编排是否合理,5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非常重要;对于步型步法是否规范,37%选择非常重要;60.9%的人认为是否圆满完成套路非常重要。动作路线是否合理与是否圆满完成全部套路是主导影响因素,动作娴熟度与动作编排是否合理是基础影响因素,步型步法的规范性是次要影响因素(见表2)。

3.3.2. 2 艺术表现类

艺术表现因素里,有56.5%的人认为运动员的精神气质非常重要;对于是否能展示龙的精神气韵,65.2%认为非常重要;52.2%的调查对象认为套路编排是否合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43.5%的调查对象认为情节主题非常重要;45.7%的调查对象认为音乐与动作的配合程度的重要程度是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是否能展示龙的精神气韵是主导因素,运动员精神气质与套路编排是否合理是基础影响因素,情节主题是否生动鲜明和音乐与动作的配合程度是次要影响因素(见表3)。

3.3.2. 3 难度表现类

调查结果显示,难度类影响因素中,39.1%的调查对象认为难度动作的数目对于自选套路的影响程度是非常重要;对于难度动作完成度的高低,32.6%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重要;43.5%的调查对象认为难度动作创新非常重要;对于难度动作的链接是否合理,43.5%认为非常重要;难度动作等级,17.4%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重要。由此可得出难度动作创新与难度动作链接是否合理是难度类影响因素里的主导因素,难度动作数目是否足够与难度动作完成度的高低是基础影响因素,难度动作等级是次要影响因素(见表4)。

3.3.3 其它影响因素

场地、天气、饮食、睡眠、服饰、龙饰、裁判的职业道德与执法水平、亮点奇招、运动员的心理等因素也会对竞技能力表现产生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员心理因素是主导因素,裁判的职业道德与执法水平是基础影响因素,场地、天气、饮食、睡眠、服饰、龙饰与奇招是次要影响因素(见表5)。此外,队员之间默契与团队合作精神、教练员指挥水平、运动员的随机应变能力、竞赛现场的氛围与观众热情等因素对竞技舞龙自选套路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见表5)。

3.4 舞龙自选套路的创编原则

舞龙自选套路编排要求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风格别致,其技巧难度、创新动作符合龙的盘、游、翻、滚、穿、腾、缠、戏等形态。[3]舞龙动作与动作之间要有机联系,动作与伴奏音乐和谐配合、完整统一,整个套路既要凸显技术动作设计的巧妙,又要突出主题,勾勒出一幅形神兼具的优美画面。因此,舞龙自选套路编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方能画中写意,其乐融融。

3.4.1 遵循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是指体育比赛规定的法则,任何动作套路都要遵循项目规则进行创编。首先,裁判员依据竞赛规则对套路进行评分,评判的尺度依从于评判标准,而教练员更是抓竞赛规则要领进行套路创编,才能博得裁判员、观众甚至对舞龙技术文化的执着追求,即舞技于美中。竞赛规则对套路内容作了详尽的规定,如果偏离了规则,那么自选套路的创编就失去了意义。根据规则变化,将配乐、器材与动作有机结合起来,方能串遍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主题明确、节奏鲜明、有序的自选套路,充分展示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特有魅力。

3.4.2 符合自身特质

任何运动项目和套路创编都要遵循人体的运动解剖与运动生理特点。自选套路创编应符合运动队伍自身的特质,比如运动员若身体素质好,则可以编入较快的动作,套路编排紧凑、动作间的链接可以复杂化。套路的创编应注意运动员可承受的负荷,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应考虑队伍运动员的体力等身体素质。套路创编根据队员的身形体态、特质形象、文化底蕴和靓点花俏来创编套路,取长补短,设计适宜自身风格舞美形象。[4]

3.4.3 展现国族特色

舞龙是我国一项优秀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地域之间的舞龙风格又各具特色,深厚的民族情感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深刻融入其中。[5]自选套路的创编应能展现出民族特色,要能体现龙的神韵,配乐的选择、难度动作的选用、套路编排无不展现国族形象,舞龙本身始于中国,深深打上“中国符号”的烙印,既能表现中华人民朴实的生活形态,又描绘了舞龙自身祥和兆丰的利益表达。

3.4.4 遵循美学原理

自选套路属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舞龙自选套路创编时要格外注意套路、器材配乐等等方面是否体现其美学原理。舞龙自选套路是传统舞龙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传统舞龙,扬弃传统,而又优于传统,走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新生路径,终显其“美”,唯表达于运动员“气质美”、舞龙主题“表达美”、技术动作“编排美”、高超难度“技艺美”、龙舞轨迹“画面美”和音乐动作“融合美”,甚有引人关注之“出奇制胜美”等。

4 结论

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是竞技难美性项群表现项目,竞技舞龙源于传统而又超于传统,集现代和传统两大元素的融合体。据以竞技舞龙自选套路的制胜因素为逻辑原点,竞技舞龙运动员速度、力量和耐力水平是其基础性因素,配以动作娴熟度、套路编排合理性、运动员精神气质、难度数完成;协调性和平衡性列其主要因素,辅以运动员心理、动作路线设计、套路完成质量、精神气韵展示、难度创新链接;灵敏与柔韧素质隶属次要因素,加之规整步型步法、文化主题凸显和音乐选配及难度动作等级;舞龙队员间默契合作、教练员指挥水平、运动员应变能力、竞赛赛场氛围与观众热情等因素对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展演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之,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创编于展演过程,应严格依循人体生理特点和解剖结构,并依据舞龙自身特点和竞技比赛规则,遵循竞赛规则、符合自身特、展现国族特色、遵循美学原理四大编排原则,同时辅以主题表达、编排结构、技术创新和艺术渗透于一体,充分体现“动”与“静”、“健”与“美”、“形”与“神”龙之神韵。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分析:竞技舞龙自选套路比赛获胜的基础因素是运动员速度、力量和耐力水平、动作娴熟度、动作与套路编排合理性、运动员精神气质、难度数目与完成度高低;主要因素为运动员协调性和平衡性、动作路线设计、圆满完成套路、完美展示龙的精神气韵、难度创新与动作链接;次要因素是运动员的灵敏与柔韧素质、步型步法的规范性、情节主题与音乐选配及难度动作等级。据其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解析,并依据舞龙自身特点和竞技比赛规则厘清舞龙自选套路的创编原则。

关键词:竞技舞龙,自选套路,制胜因素

参考文献

[1]谢明川,张一龙,刘安兵.刍议“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

[2]胡家燕.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尹承松.竞技舞龙运动动作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彭飞.论竞技舞龙运动自选套路的编排[J].湖北体育科技,2011(4):419-420.

龙文化与舞龙运动的衍生 篇11

摘要文章从中西方对龙的理解与多种释义入手,以龙的考古实物记载作为切入点,寻觅出中国最早期龙文化的历史渊源,本文作者提出,中国文化在龙信仰的凝聚下其生命力十分顽强,其文化在变化中传承,始终未曾断裂。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中华民族把龙图腾视为神圣与吉祥,可以说中国的舞龙运动就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时期,它从衍生到传承就是这种特殊崇拜文化的观念的物化再现。

关键词龙文化 龙图腾 舞龙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合和文化

龙是什么?在中国人传统视野中,是动物、图腾、雷雨之神、星座、云、风浪、信仰、幻想、赐福之神、镇邪之神、音乐之神、帝王之象征……总之,千百年来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象征着强大向心凝聚力,它是信仰、精神、力量的体现。

一、东西方对龙的释义

《现代汉语小词典》对龙的释义(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龙袍、龙床;(3)古生物学上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1](P348)。在一般的英汉词典里,dragon的解释是龙,或者指寓言虚构的怪物。《英汉辞海》对龙的解释是:“一种传说的动物,一般被描绘成怪异的、有翅和鳞的蛇或蜥蜴,头具有盔冠,爪强大”,又说:“龙,用纹章学表示的怪兽,有半狮半鹫的怪兽头,有鳞和翅膀的躯体,有四足和一条长的倒钩尾巴以及作为托物或支撑的舌头”。[2](P1561)《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吐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3](P652)

《美国哲传英语词典》对龙的解释是:“传说中的怪物,是一条大蛇,长有利爪、翅膀和鳞片”。[4](P29)

二、中国早期龙文化的实物记载

探索中国早期的龙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龙的实物记载说起,目前,我国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的最早龙的形象主要有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湖北黄梅县焦墩卵石龙和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

根据现有资料,最早的龙的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1995年第7次发掘时发现的一条距今7000多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帮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雕塑,全长近20米,龙身宽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在龙的南侧还发现有排列紧密墓葬和祭祀坑。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龙的形象。其在聚落中的分布特点,表明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龙在当时的社会中就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1987年,在河南濮阳县的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已有6400多年的蚌壳龙虎墓葬,墓中发现了三个蚌壳堆造型,形象逼真,呈卷曲奔腾的图案,东为蚌壳龙,西蚌壳虎,北为北斗七星,这是我国历史上发现最早之一的龙的形象,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据《考古学年鉴》(1994年)倪婉文介绍,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梅县白湖终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距今5000~6000年远古先民用卵石雕塑的一条巨龙,龙昂首直身,曲颈卷尾,背部有三鳍,腹下伸三足,长颈曲折弯卷,独用上扬,恰似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据《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22日陈树祥介绍“龙头朝正西,尾向正东,反映了古人精确的方位概念。龙头形为牛头并作冠状,龙身呈波浪状,尾上卷宗。色彩各异的河卵石造成龙鳞闪闪的效果。龙背上方,发现用卵石摆成的图案,与龙角形成一直线,东南向排列,专家初步认为与古代天文有关,可能是星座,这条龙雕塑的年代与前述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壳龙的时代相当。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成熟龙,也是同时代最大者。”

1971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社员在村北山岗造林时,从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处挖出一件大型龙形玉器——玉龙。此件玉龙是一整块玉龙的圆雕,运用浮雕,浅雕雕成,通体琢磨,光洁圆润。龙体为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列缺,何卷曲,呈“C”字形。颈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载平,上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正面近椭圆形,有对称的双圆洞,为鼻孔。双眼突起梭形,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小菱形,龙体横截而略呈椭圆形,龙背有对穿的单孔,经试验,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该平龙在红山文化遗址内发现,故被认为属红山文化文物,学者们认为,三星他拉玉龙属红山文化晚期,距今不晚于5000年。

上述四条龙的实物阐述与记载,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龙,可称之为中国的“原始龙”它们构成了中国早期的龙文化。

三、龙信仰凝聚下的中国文化生命力顽强并始终未曾断裂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龙信仰、崇拜,把龙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建筑物上刻它塑它,工艺品上镂它绘它,影视戏曲里演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个门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名胜:时时刻刻都能见到它那嬉笑、和悦、愤怒的容颜,以及那盘旋、腾跃、奋飞的身影。

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谓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露、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创新等寓。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龙信仰的凝聚精神致使7000多年以来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从未断裂。由本文前述7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上的石块堆塑龙,64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蚌壳龙算起,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比较清楚的脉络。5000年前在龙的传人祖先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已经开始主动创造着中国的龙文化,也就是《周易》所说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时代。[5](P37)

中国的文化犹如中国龙信仰、龙崇拜一样有着顽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尽管历经多次分裂、战争、自然灾害,但在龙信仰、龙图腾、龙崇拜、龙奋进精神的凝聚下其文化在变化中传承,始终未曾断裂。历史上虽然西方人把龙当作一种凶暴的、恶毒的蛇怪,进行屠之。[6](P68)但中国人始终将龙作为立国之象征、帝王之象征、文化之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象征。犹如闻一多在《闻一多全集》卷一《神话与诗·伏羲考》中所说:“风姓的伏羲氏;古代有着人首蛇身神,近代奉伏羲女娲为傩公傩母的苗族;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子,又相传为禹后;还有几个龙图腾的大团族:夏,共工、祝融、黄帝、吴、荆蛮、匈奴。” [7](P71)闻先生根据东汉武梁祠石室伏羲女娲画像,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洞神八帝妙精经》画像和湘西、黔东等地49篇共水造人神话,论证伏羲女娲为龙图腾民族之神,为苗族之神。由此闻先生关于“龙图腾”论说的精髓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龙文化始终未曾断裂的依据。以孔子家族为例,从春秋末到现在的2500年,孔家每一代的人物和事迹都很清楚,每一代的坟墓都保存在曲阜的孔林。这样绵延的家族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根据文献得知,从三千多年前的卜辞。到三千年以来浩如烟海的古籍,详细地记载了中国的文化流变,这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这都说明中国文化没有中断,有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因而文化的积累最为丰富,这也是其他国家难以相提并论的。美洲、澳洲的现代文化不过二、三百年,其古代文化仅有零星的遗存,如果有一件二百年前的文物,就稀罕得不得了。他们的电影、小说都缺乏本地区的文化积累。中国,不论是中原、关中、荆楚、吴越、还是西北的吐鲁番、东北的辽河,到处都有地下文化宝藏。随便打开一座古墓,就是几百年几千年的宝物。中国的古典书籍,寺庙、石刻是古老文化的载体,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民俗习惯、传统思想更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文化遗存。

四、舞龙运动从衍生到传承是龙图腾、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再现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中华民族把龙图腾视为神圣与吉祥,可以说龙的观念就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时期,更准确地以实物证据而论说,就是7000多年前的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的时期,这种特殊的崇拜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几乎到处可见。例如,中国的舞龙运动就是最典型的龙文化具体物化再现。它与中国的文化一样经久不衰,未曾断裂。无论是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还是湖北黄梅县焦墩卵石龙,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龙的共同形象特点就是它们蛇身形状,这些实物形态可以启示我们,古人对龙的崇拜来源于对蛇的崇拜,他们对蛇无手而食、无足而行、口中吐“火”而呈闪电之形,感到神秘莫测,而生崇敬之情,故以蛇为崇拜物,战国《山海经》里的神,多为蛇身;汉代石刻中的伏羲、女娲这一对人类婚配的“始祖”也是人首蛇身。可见,原始人对蛇的崇拜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上溯中国舞龙运动衍生历史,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汉代已有这种运动形式。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着当时人们在举行祈雨等祭祀仪式时,壮年、儿童和老人穿着各色彩衣,舞起长达数丈的青、赤、黄、黑等各色大龙,可以想象其场面之热烈。又如东汉人张衡写的《西京赋》里,在记述汉代的歌舞、杂技、幻术等相结合的“百戏”表演中,也对舞龙做了生动的描绘:“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蜒以”。[8](P34) 这是一段“鱼龙变化”的精彩表演(即“鱼龙曼衍”之戏),在一段“鱼舞”表演之后,出现了“激水化雾”(可能是一种幻术表演)的场面,忽而鱼舞变成了飞腾回翔的舞龙。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在一首描述当时元宵节盛况的词中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8](P34) 词中形容节日的灯火像春风吹开了千树繁花,满天焰火像繁星洒落,在动人的音乐声中,舞起龙灯、鱼灯穿梭,人们跳呀耍呀彻夜不停。明清之际,各地灯节闹龙灯的风俗更盛。有首灯歌说:“艳说年丰五谷登,龙幡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少(龙珠)” [8](P34) 它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上海人民在灯节耍龙灯的盛况。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舞龙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运动形式了。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文化积淀的各异,它的衍生与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多彩。例如:

舞龙灯。龙灯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称“火龙”,用竹篾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上面糊纸,用彩笔画成龙的形象,连头、尾在内,一般从三节到十几节不等,但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用3至5尺左右彩布缝成筒形相连,每节中能燃烛,下面装有木柄。舞龙者手持木柄挥舞。在龙头前有一人持彩绸扎的“宝珠”引龙戏舞。舞龙灯的动作十分丰富,如流行在辽宁旅大一带的龙灯就有“垛龙”、“龙打滚”、“龙摆尾”、“波浪浮”、“龙串柱”、“金龙幡玉柱”等动作。这种形式的舞龙特点是气魄雄伟,舞姿生动,一般都在节日的夜晚进行舞动。有的在耍龙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见龙在万点火花之中滚进滚出。显得金光灿灿,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

舞稻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藤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在龙身上密密地插上点燃的线香,故也称“香火龙”,南方一些地区于农历五六月间的夜晚常耍稻草龙,耍起来星光闪闪,无数小飞虫落在龙身上,或追逐着它,当舞龙玩到最后时,猛然将龙插入水塘中,这样小虫就淹死在水里,所以过去有的地区闹虫灾时常耍稻草龙。也有的地区在久旱少雨时,舞稻草龙。

关于稻草龙的衍生与变革有着这样一种说法,即,由于最早期的龙是稻草制成,又因稻草花不便用火,且缺少刺激性,因而最常见的是以竹篾扎制的火龙。火龙头尾有彩绘,中部各硬栋为“龙背篼”,无皮无肉,硬栋之间仅用绳索连接。因舞动时施放烟火,易于烧伤人体,以后又改制出了头大颈长的正龙,亦称硬颈龙,它昂首而立,节内点灯,交相辉映,十分壮观,由于正龙颈长而硬,舞动不便,又改为软颈,用两种以上的色布作脊,连接各栋,而成彩龙。这种龙仍然不理想。人们总觉得它体态不全。仍需改进,根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重庆市铜梁县的老艺人们回忆,大约1924年前后,城关著名藻扎师李杰云、刘连山在彩龙的基础上每栋再增设一圈的肋骨;进而把龙身做得浑圆壮实,各栋能伸缩随意,转动自如,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有骨有肉,蜿蜒蠕动的龙,也就是我们现今常出现在舞龙大赛中的“大龙”或“蠕龙”。另外还有几种舞龙形式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中国的龙文化与舞龙运动实质上是典型的“合和文化”即由集合、汇合、混合、结合到和谐、和睦、和顺、和悦、和平共处的文化。由于“和”字本身就有汇合、结合、掺和、混杂等等合在一起的意思,因此“合和文化”我们把它简称为“和”文化。合和文化的产生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界和人类本身是合和的,如天云汇聚,百川入海,氏族群居、男女结合;二是人们的和合心理,在这个地球上,弱小的生命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庞大强悍的世界,大量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是异己的,难以亲近的,既无法摆脱又无法控制。身外世界的异性和不可依赖性,使人们深感失落,心理很不平衡,于是,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种种办法包括造神的办法来和身外的异己力量相沟通,相感应,交融互渗以求合和,这是合和文化的心理基础,人类的种种合和现象,都可以视作合和心理的外化,作为一种神物,龙是多种动物和多种自然天象的模糊集合,众多的对象“合”成一个生动神奇的形象,这个形象又进而同诸多的天象、动物、人事相和谐,这便构成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链环,在构成这个链环的过程中,人们同风、雨、雷、电、云、雾、虹、霓相感应,同鱼、鳄、蛇、蜥、马、牛、猪、犬相沟通,使不可依赖的异己的东西有了亲和感,再以香烟、烛火、祭祀、祈祷等等手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种亲和感。如此这般之后,人们合和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我们只所以舞龙并流传几千年就是让失落得以回升,失衡得以复平。以求得中华各民族能团结、和睦共处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参考资料

[1]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

[2]引自王同江主编译,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3]不列颠百科全书,百科简编[M](ency clopaedia. Britannica,micropaedia)第3卷(英文版)1975

[4]转引华惠伦等,龙[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5]引自十三经注疏·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参见吉成名,西方人的屠龙观念[J],世界民族,2001.3:(68)

[7]转引过伟,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0.4:(71)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篇12

1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与现状

1.1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

舞龙起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在龙文化里, 龙被形象化为龙王, 掌管人间的风调雨顺, 因而对于古代以耕作为主的劳动人民来说, 一种崇拜之情便油然而生, 而对龙王进行供奉也就是在向龙王祈求保佑得到一个好收成。因而最开始在农耕文明里, 舞龙也可看做是一种劳动百姓求雨、祈求丰年的表现。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 舞龙这一活动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地方的习俗, 并且容纳了不少舞蹈及娱乐方面的因素, 舞龙不再是一种非常神圣的求雨活动, 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娱乐性、锻炼性的活动, 既能渲染喜庆的节日氛围, 也能加强舞龙者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技艺。由此, 就形成了我们国家所特有的舞龙民俗体育文化, 不仅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受人民喜爱, 更是将影响扩展到了全世界。

1.2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

我国的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下, 舞龙活动虽然存在于大众的视野中, 但这一文化实际却处于一种比较困难的发展境地。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 人们的意识发生逆转是根本原因。现代社会发达进步, 娱乐项目众多, 舞龙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既不存在求雨祈福的意义, 也丧失了作为娱乐活动的吸引力, 人们自然而然就不再对舞龙这种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执着了。加之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力度不够, 人们对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误解, 更有甚者直接将其忽略掉了。

其次, 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够这一方面就直接体现为舞龙活动缺乏资金保障。没有经费保障, 舞龙活动就难以举行, 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机会越来越少, 影响力自然也就逐渐减少。此外, 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 也少有人愿意投身到对这一文化传承和保护中。

最后, 组织管理不当也是造成舞龙民俗体育文化面临困境的一个直接原因。不管是官方部门还是民间组织, 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舞龙活动进行良好的组织, 尤其是在传承方面更是缺乏一定的安排, 一些少数民族具有特色的舞龙文化已经濒临绝境, 如若不予以重视并进行良好管理, 舞龙文化难免会走上后继无人的道路[1]。

2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2.1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是对中国传统的继承, 有助于增强中国魅力。现代社会经济发达, 跨国交流异常繁忙, 舞龙文化早已跨越最初求雨祈福的内涵, 而逐渐演变成外国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因此, 大力发展这一民俗体育文化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 也是对中国文化魅力的宣扬, 外国人可以在了解舞龙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也同样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加强民族凝聚力。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的结晶, 对舞龙文化的发展和宣扬也就是对我们民族的一种认同。而且舞龙运动是一个团体项目, 需要很多人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这就启示了人们不管是在具体的舞龙运动中还是民族的发展中都需要每个人融入集体、团结合作, 才能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 在现在这个开放的年代, 中华民族子弟遍布全天下,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2]。

2.2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对策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关键在于要加大支持力度, 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指导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招募更多合格的舞龙文化继承者, 并且在舞龙相关活动的安排组织方面也能做得更加合理有序。而加大舞龙技术指导方面的支持可以大幅度提高舞龙表演的水准, 高质量的舞龙表演才能将舞龙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人们, 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还可以将其引进学校教育, 加强文化的宣传和熏陶。舞龙文化之所以逐渐被人们所不重视就在于对这一文化的认识不够以及接触减少, 因此, 将其引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 舞龙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也对加强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和身体锻炼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政府为主导的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也有利于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下, 传统文化在被埋没的同时也逐渐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然而仅靠人们自觉和一些民间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 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只有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才能在大的方向上引导民众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也只有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 以舞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也可以加强周边建设, 拉动相关产业持续发展。目前的舞龙文化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 大多只是一些常规的舞龙表演, 很难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 文化的影响范围自然也就不大。但是将舞龙文化相关的一些周边利用起来, 与舞龙相结合就有可能扩大这一文化的影响范围, 比如在一些舞龙文化特色浓厚的地区发展旅游业, 就能以舞龙文化特色为宣传点, 既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又扩大了舞龙文化的影响, 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3]。

3 结语

综上所述,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彩部分, 理应得到大力弘扬和宣传。面对现如今这一文化的发展困境, 相关部门和组织务必要加强各方面的支持, 不断与时俱进, 积极引导文化的发展走向, 确保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并发扬光大, 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响亮代名词。

参考文献

[1]刘卫华.舞龙运动发展现状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0, 7 (10) :74-75.

[2]吕韶钧, 彭芳.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9) :1178-1179.

上一篇:土壤源热泵下一篇:油菜机械化收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