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2024-12-13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通用10篇)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1

摘要:对于人们捐赠积极性降低之类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本文从理解公益信托和慈善信托入手, 指出我国公益信托与英美法系所言慈善信托有所不同, 并结合其他国家先进经验, 提出了一些对于完善我国公益信托的建议。

关键词:公益信托,慈善信托,构建

近年来关于“善款不善用”以及“诈捐”之类报道屡见于报端, 人们对于各种慈善类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降低。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及加强对其监督外, 我们需要在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 可以利用信托方式来规范目前的“慈善捐赠”, 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公益信托的界定

我国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并没有一个概括性的表述, 而是在第六十条中采取了列举式的阐述。仅说明为七大类目的公共利益的是为信托。定义方面, 我国学者对公益信托也有比较简单的阐述, 即“公益信托就是指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的信托[1]”。

大陆法系国家中“公益”指那些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任何行为。日本《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的定义较为典型, 日本信托法认为公益信托为“以祭祀、宗教、慈善事业、学术、技艺以及其他以公益为目的的信托”。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中对公益信托的理解与英美法系的慈善信托相对应, 我国很多学者也以信托的目的是否具有公益性为分类标准, 划分为私益信托和公益信托两种[2]。也有学者认为, 二者不可混同, 公益信托具更广泛的内涵, 包含了慈善信托与非慈善信托。那么, 何为慈善信托?慈善信托与公益信托是何种关系?

二、慈善信托的界定

慈善信托, 在英美法系其表述为charitable benefit, 在我国很多时候表述为公益信托。美国《信托法重述 (第2版) 》第348条规定“公益信托是涉及财产的一种信赖关系, 这种信赖关系是设立该信托的一种结果, 并且由持有该财产并负有衡平法上义务的人为公益目的而处理该财产。”[1]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 “公益”一词是指有利于公众或社区的任何事或行为。而“慈善”一词却是指对人的关怀、慷慨而富有同情心。由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具有公共利益的慈善信托是公益信托的一种。

而在英美法系当中, 为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设立的信托只是慈善信托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慈善信托都必须要满足为公众谋利的条件。如在英国和澳大利亚, 解除贫困的信托, 并不需要必须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 在法律上也是公益信托。但在美国, 即使是为解除贫困而设立的信托, 也必须要具备社会公益性的特征。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慈善信托和公益信托何者外延更大, 谁包含了谁的认识不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人们都认为公益信托与慈善信托之间存在着关系。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 “慈善”和“公共”都不是一回事。慈善具内在性, 公益具外在性;人们主观上的“慈善”表现形式多样, “公益”则多为外化了的表现。笔者以为, 这与各国自身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我国规定了公益信托, 《信托法》第六十条规定的公益信托的范围来看, 其内容均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而结合传统观念中公益与私益的划分, 笔者以为, 在我国单纯将公益信托规定为公益信托是不无道理的。或许我们可将其他的一些具有慈善性质的信托仅仅看作是那些信托的“个性”是“慈善”。

三、公益信托的目的

公益信托的目的, 简单说来就是为了公共利益, 但其也可以具体进行一下阐述和划分。

(一) 信托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公益信托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公益性, 因此, 公益是信托的首要目的, 这也是公益信托最基本的特征。要设立有效的公益信托, 其信托目的必须是法律认可的, 在我国可以根据我国《信托法》第六十条推出其范围, 尤其最后一款明确提出“公益”二字。

(二) 必须是为了现实存在的完全的公益目的

公益信托的这一特点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即:现实存在性和完全性。

所谓现实存在, 是指公益信托的设立必须能够确实造福社会, 它的作用应该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以感受的到的, 不能仅仅是设立人的主观感觉而已。一项信托若非为客观、实际的公共利益, 即使它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公共利益也不能够认定其为公益信托。

信托的目的的完全公益性, 主要是针对那么目前不止一项的公益信托而言的。即委托人在出资设立公益信托的时候, 如果所指定的目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则要求其指定的每个目的都必须具有公益性, 否则就不能成立一个公益信托。我国《信托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公益信托的目的, 明确规定了信托财产及其收益不得用于非公益目的。这就表明公益信托的目的是具有完全公益性的。

四、我国公益信托现状及制度完善建议

我国的信托制度诞生于20世纪初, 但其真正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 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 改革初期, 百废待兴, 许多地区和部门对建设资金产生大量需求, 为适应社会需要, 1979年10月我国第一家顶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诞生了。1980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回复和开办了信托业务。至今信托业经历五次全国性的清理整顿。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结束了中国信托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但自从1988年国务院发布《基金会管理办法》以来, 基金会在中国运作的“轰轰烈烈”, 公益信托在我国并未于公益事业舞台上扮演本属于资金的重要角色, 这与公益信托因其独有的制度优势在英国、美国等普通法系国家的普遍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 是什么造成了如今有法规定却少有实施的局面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人们对于公益信托的认识不够。由于历史文化的缘故, 当发展公益事业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政府机关, 即使是自己去做, 也鲜有了解公益信托的, 以至于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为了公益事业捐献给各个基金会而不知道寻找公益信托组织并进行公益信托。

其次, 信托法治不够健全。我国的信托法虽然已经颁布多年, 2006年也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但对公益信托的规定并不是非常的细致, 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操作办法和相关规定。这种情况也使那些有意以公益信托方式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们没有开展活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再次, 目前我国公益信托的受托人社会公信度不够, 流程不透明, 捐助者对于捐款流向不清楚, 对捐款乃至公益信托都缺乏信心。许多人甚至采取自己直接单一资助的方式来保证钱能够到特定人的手中而非被人“截留”。

另外, 我国设立公益信托准入门槛较高。我国采取大陆法系的做法, 明确规定设立公益信托应当经过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批准, 未经批准, 不得以公益信托的名义进行活动。而这样的规定在无形中增加了设立难度, 审批程序也较为繁琐。我国的公益事业管理机构实际上是指依照规定的职权, 分别负责主管涉及公益目的的事业的政府相应部门, 处于没有统一的审批机关的状态。若一项公益信托涉及了并非一个, 而是多个的公益目的, 就需要分别报请不同的主管部门审批。公益目的越广泛, 设立公益信托就越困难。审批人员的行政行为出现盲动性, 其自由裁量权被无限放大。[3]

找到了公益信托在我国“低调”的原因之后, 我们应当怎样做去让公益信托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自然是先让公众了解公益信托, 加大有关公益信托的宣传。目前人们大多只了解国家慈善救助、民间基金会或慈善机构, 对于公益信托的了解不足, 针对这一点进行宣传, 或许会有些成效。但要想真正让人们采取公益信托, 仅仅靠宣传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 我们需要完善立法, 对于公益信托配套的法律法规尽快加以细化和完善。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 实施起来才更让人放心。

再次, 我国信托法中第六十三到第六十八条虽然对于公益信托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规定, 但是对于监管等力度并不是很强, 需要再进一步明确进行规定。

此外, 对于公益信托的门槛可以适当降低, 程序简化, 专门设立独立的审批机关。有人认为我们应参考英美的登记制度来将审批改为事后。审批仅作为是否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认可公益地位方面的手段。笔者认为这样也是可行的, 不仅节约了资源, 简化了程序,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税收的逃避问题。

自1998年大洪水一些企业“言而无信”行为被曝光以来, 人们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捐款等事项的关注一年比一年多, 也一年比一年细致。2010年到2011年间发生的相关事件也不少。人们对于各种慈善机构的信心下降, 捐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相信除了督促这些慈善机构完善自身体制以及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之外, 在完善制度方面, 我们可以考虑公益信托, 从而使公益信托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振亭.信托法[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

[2]徐孟洲.信托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3]赵怡博.我国公益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008.

[4]蒋珺.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2

牙冠表面有些地方凹凸不平,凹陷处称为窝沟,窝沟不易清洁,而且容易积聚菌斑,是龋齿的好发部位,而发生于窝沟的龋就称为窝沟龋。调查发现,人群中有三成的“六龄牙”是龋齿,12岁少年的龋齿绝大多为发 生在“六龄牙”上的窝沟龋。窝沟封闭是什么?

就是用一种对人体无害有机高分子树脂,在牙齿的十字型

窝沟内涂上,液态时它可渗入到牙齿表面的窝沟内,经光照后固化。就如同给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牙齿免受食物侵蚀。

窝沟封闭——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儿童推荐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

1、它不磨牙、无痛苦、无副作用、安全有效,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向各国推荐 的一种防龋方法。

2、许多口腔疾病在早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树立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的健康意识,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什么人需要做窝沟封闭?

1、牙齿尚未发生龋坏者,做窝沟封闭可对牙齿进行全方位的预防保护。

2、患者其它牙齿,特别是对侧同名牙患龋或有患龋倾向的人应当做窝沟封闭。

3、牙缝较宽,经常塞牙者同样需要进行窝沟封闭来预防牙齿之间邻接面发生龋坏。什么时候适合作窝沟封闭?

童牙齿萌出后达到咬合平面即适宜作窝沟封闭,一般在萌出4年之内。封闭的最佳时间是乳磨牙3-4岁,第一恒磨牙6-7岁,第二恒磨牙11-13岁,双尖牙9-13岁。对口腔卫生不良的儿童,虽然年龄较大或牙齿萌出口腔时间较久,可考虑放宽窝沟封闭的年龄。

封闭最佳时期:乳磨牙3~4岁,第一恒磨牙6~7岁,第二恒磨牙11~13岁,双尖牙9~13岁。

涿州同仁口腔医院启动2014“防蛀列车”--免费窝沟封闭活动,为适龄儿童牙齿穿上“防弹衣”,达到预防蛀牙的目的。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3

【关键词】网络公益 传统公益 微博

随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由公益组织发起、借助传统媒体进行的公益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传播面窄、参与度低等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益项目的效果。2011年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来说是个转折点,一方面郭美美微博炫富等事件使官方慈善组织饱受质疑,社会捐款数锐减,传统公益遭遇“瓶颈期”;另一方面,一种通过互联网组织、宣传和参与的公益模式成为“新宠”,赋予社会公益多元化的声音。

一、新媒体时代的公益模式

1、新媒体时代公益模式的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39.9%,手机网民的规模达3.88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加,人们愈加倾向于从新媒体途径获取资讯、了解世界。在网络媒体受青睐后,公益项目也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展开,以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参与效果。

(1)互动反馈。传统公益模式一般自上而下开展,由公益组织发起,公众只负责参与。而网络的草根性使网民成为公益主体,他们从微博等处获知感兴趣的公益项目的最新信息,实时跟进,与项目发起者、其他关注者互动,大大增强传播效果。此外,反馈优势也极为突出,通过评论留言,网友的反馈能被发起者看到,更为便捷有效。

(2)快捷及时。正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强、传播受限小、传播范围广和费用低等特点,公众参与活动十分简便,获知信息快,尤其是最新的动态消息,达到最快的传递速度和最广的传播范围。

(3)形式多样。通过网络开展的公益项目不只提供物质、金钱的捐助,还有精神的支持、意识的强化,其目的不同,形式多样。如百度在世界地球日当天推出的“2012世界末日专题”,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关键词搜索,就能进入拯救地球的公益活动中,倡导环保理念。

(4)个体发起。普通网民不仅能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成为参与者,还能自主发起项目,成为主导者,通过网络渠道扩大知晓度,或引起相关组织、名人的关注,继而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如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反响巨大。

2、网络公益与传统公益的区别

以网络为媒介的公益模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这是因为其拥有一些不同于过去传统公益的传播特征。笔者借鉴拉斯维尔的“5W”模式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分析。

(1)发起者。传统公益通常由公益组织发起,广大公众都只是参与者。而在网络时代,公众拥有发起活动的自主权,任何人都能借助网络发布信息。

(2)参与方式。传统公益往往需要公众从媒介得知相关信息,需花费一定时间精力。而网络时代的公益参与则真正做到实时,融入生活,线上线下相结合。例如在微博、贴吧中的回复、转发就是实在参与,促进了信息传播;“免费午餐”计划开启了支付宝直接支付的模式,即为线上方式;在线下也有各种亲身参与的活动,且颇具创意,如“多背一公斤”活动就鼓励每位旅游者在出游时带上一些文具书籍,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

(3)宣传平台网络公益正是因其使用新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大规模地通过微博、博客等网络形式参与的公益项目频频出现。随着技术进步,手机也能实时上网,公众已身处网络的包围之中,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4)公益方式。传统公益项目主要捐赠的是钱财、物品等实物,能直接到达受益人手中。而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一种是以物易物:由互联网快捷的传递互动功能将小物换成大物,如铅笔换校舍、垃圾换鲜花等;第二种是细微举动助人:用各人微不足道的力量做贡献,如3元钱的“免费午餐”计划和网民对消息的转发、跟帖等;还有一种是为受益人提供间接权益,如“免费午餐”计划中有人捐出写字楼的使用权给项目组做办公室,有人捐出酒店若干晚的住宿供项目组工作时入住。

二、网络公益模式受欢迎的原因

1、传统公益模式的弊端

官方慈善组织公信力正日渐下滑:红十字会“天价餐”、“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多个慈善部门受到质疑,公众不愿再通过这些公益组织捐钱。监测显示,“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的2个月,慈善组织捐款数额降幅达86.6%,部分公益组织的行为影响了整个行业。民众愿意投身到慈善公益事业中,但也希望能有一种更为直接透明的方式。所以网络公益因其发动主体的草根性及捐助的直接性而崛起。

2、网络公益模式的优势

除了上文提到的主体的草根性和捐助的直接性,网络公益模式还有如下优势:

首先,它渠道多元,参与方式灵活,不局限于捐钱捐物。它强调“微”,即不在乎公益项目的大小,也不在乎捐献数量的多少,哪怕只是1元钱、一句鼓励,集结万千网友,也能形成足够强大的正能量。

其次,它透明度高,使公众放心。以救助家庭贫困的尘肺病农民工的“大爱清尘”为例,它每天公布捐款账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每批救助完成后,在基金会官网、微博及合作媒体上会公布捐款使用的详细情况;同时该组织每季度都要进行第三方审计,做到公开透明。一旦有新情况出现,组织都通过更新微博、发布帖子、更新网站等及时告知参与者。

3、网络公益组织的政策利好

政策方面的利好消息也大大促进了网络公益组织的成立。“广东放宽了NGO(非政府组织)的注册资格,北京也规定公益慈善类组织无需主管单位登记。”对项目主体单位资格的放宽能将项目发布的主动权下放到几乎每个有意愿的个体。公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积极组织并参与其中。

4、名人效应与积累效应

舆论领袖在网络公益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微博中。微公益大赛中由网民自发组织的“爱的摇篮——阿里母婴计划”就受到姚晨、乐嘉、佟大为等众多明星的关注。这些名人对公益消息的转发、评论能产生极大的舆论效应,促使粉丝积极投入公益项目中,达到一传千甚至一传万的强大效应。而微博又是个开放平台,同一信息反复出现能将单次的信息传递效果累积起来,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三、网络公益是否能成为公益形式的主流

虽然网络公益在传统公益遇到瓶颈时以一种新方式主动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慈善的大门。但不可否认,目前看来其仍有无法避免的弱点,也受到各种限制,因而未来的发展走向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1、盲目跟风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不满加上若干网络公益项目的成功,使得网络公益活动突然“井喷”,大众盲目跟风。很多群体、个人并未对项目的重要性、可行性进行客观评估,缺乏必要的调研过程,使得网络公益项目“胜”在量而非质。

2、无疾而终

正因公众对网络公益抱有热情,各种活动才屡屡出现。然而热情易消退,组织者和参与者极易陷入“转发时热热闹闹,转发后不问不管”的冷清局面,活动的影响力难以维持长久,渐渐无人问津,收效自然甚微,似昙花一现。

3、信任危机

尽管在全新的平台上进行,但人们对公益组织的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大学生杨艾菁通过微博公益接力,实现“用一对戒指为贵州山区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的梦想,但很多人质疑她是“以公益之名”炒作。这些负面言论无疑将挫伤参与者的积极性。

4、法律空白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基金会有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之分,前者可面向社会募捐,后者则不能公开募款。大多数网络公益项目属于非公募基金会,若想募款,只能挂靠慈善组织,否则没有合法的身份。因此,网络公益组织在实施项目时多有不便,这样的挂靠关系是网络公益的无奈,也是网络公益与传统公益相互结合、彼此支撑的体现。

5、扑朔迷离的未来

现有的大多数网络公益项目都由普通个体、群体组织形成,支撑他们的是个体的善心和自身对某一群体的同情关注。但只靠个体一腔热情,当出现资金紧张、管理不良、精力不够等问题时,网络慈善事业便难持久发展。如此看来,网络公益若想成为公益模式的主流并得以良性发展,必然需要更多外在制度的保障。

新媒体时代扩展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流,实现了良性互动,同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还能迅速聚集舆论,形成声势。这都是传统公益不具备的,也是网络公益的优势和突破点。网络公益是大势所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合适的传播推广策略,网络公益必将引领未来公益的主流。□

参考文献

①新华网,《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 手机网民达到3.38亿》,2012-07-19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

201207/t20120719_32230.html

②网易财经,《“微公益”不能拯救中国慈善》,http://news.foundationcen-

ter.org.cn/html/2011-10/32370.html.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④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⑤南方都市报,《“微公益”也是社会建设的一个好出口》,http://news.sina.com.cn/c/2011-04-10/0332222647

78.shtml

⑥刘思宁,《“微公益”之微》[J].《廉政瞭望》,2012(3):5

⑦《民间“微公益”透明开放获认可 缺乏规范存风险》,《中国青年报》,http://news.sohu.com/20120102/n330975374.

shtml

⑧百度百科,《大爱清尘》,http://

baike.baidu.com/view/7222562.html.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4

2009年3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的文件, 再次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院作为上海市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长期以来, 在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的同时, 也积极开展一系列社会性的公益慈善活动, 作为丰富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和有效补充[1,2],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经过多年实践, 本院在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效应。结合本院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情况, 浅谈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一些思考。

1 医院已开展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1.1 成为红十字医院, 践行红十字精神

成为红十字医院是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医院于2004年申请加入上海市红十字会, 成为上海市红十字胸科医院, 医院发扬“博爱、人道、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积极参加红十字会各项活动。还建立了院红十字专项救助基金, 通过减免部分贫困病人的医疗费用, 帮助贫困人群。2011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救助项目”定点医院。

1.2 建立医院爱心基金, 帮助贫困病人

建立医院爱心基金, 是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一大特色项目。医院从2008年开始分别建立了院心脏病爱心基金、“爱在未来”儿童先心病手术帮困专项基金等, 通过医院自筹和社会资助, 利用爱心基金来帮助确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就医治病, 4年来共为82位贫困病人和患儿减免费用65万余元,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宗旨与目的。

1.3 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具体体现。目前, 医院到社区、郊区和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免费手术活动 (如山西汾阳革命老区、安徽黄山贫困山区、新疆喀什地区等) ;与社区合作开展慢病防治项目 (肺部肿瘤等) , 提供自我保健和行为干预措施;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就大众关心的心血管、肿瘤等疾病开展健康知识普及, 免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并向大众解答疑难杂症等公益慈善活动。

1.4 与敬老院结成互助共建

近几年, 医院先后与“爱晚亭”敬老院、田林敬老院建立共建协议, 定时定期去敬老院免费为老年人检查、治病和心理辅导, 并开展“夏送清凉, 冬送温暖”和节假日慰问, 为敬老院提供有力医疗服务支撑。

1.5 成立公益慈善服务队伍, 开展慈善服务

医院成立院慈善义工队伍、院红十字救护队、南丁格尔护理小分队等公益慈善服务队伍, 定期在院内外组织和参加各类公益慈善活动, 先后参与2008北京奥运志愿服务、汶川抗震救灾医疗保障、2010上海世博保障服务、“蓝天下的至爱——2011爱心全天大放送”大型慈善义诊等, 不断丰富公益慈善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医院集体和个人多次赢得中国红十字总会、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基金会、市儿童健康基金会等部门授予的光荣称号, 并获得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 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

2 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思考

就目前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发展情况来看, 尽管医院开展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和显著的成效[3],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政府在政策配套和系统支撑方面力度不够, 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独立的、个体的行为状态

近年来, 公立医院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形象。但目前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行为状态, 缺乏一个来自政府的支持保障体系, 导致很多活动的开展只能片面独立地进行, 活动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果比较小, 而且其影响力也不能很好地扩散和渲染;同时, 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 重视程度不到位, 导致公立医院开展活动缺乏动力, 对部分活动的开展也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

2.2 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尚未达到规范性和定期性

从现在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表明, 很多公益慈善活动都是公立医院自行组织的, 自发性、随机性较强。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 很多公益慈善活动的开展显得比较分散, 与活动计划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 由于目前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还缺乏定期性, 导致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变数较大, 有些公立医院开展的不定期公益慈善活动, 对群众的影响有限。

2.3 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活动内容、服务方式、社会影响力等还有待完善

目前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活动都是单纯安排医务人员下社区, 送资料, 开展义诊等, 虽然活动开展的方式比较丰富, 但内容却大同小异;另一个是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服务方式过于简单、传统。往往都是简单的摆摊设点, 为前来的群众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对于某些年老的、伤残的、真正需要帮助的病人, 由于其行走不便, 可能无法享受到服务, 从而影响了活动开展的社会效益。

3 在新医改形势下, 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建议

新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改革给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公立医院应回归社会公益性阶段, 加强社会服务意识”。现就通过对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提出几点关于公立医院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建议。

3.1 政府应加强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在新医改形势下, 公立医院要回归社会公益性, 努力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政府应该同时加强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为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创造良好便通的客观环境;扩大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号召力, 做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坚实后盾, 及时解决医院开展活动的各种难题, 加强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规范和监管, 可以由政府或者委托有关社会组织统一安排。《意见》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 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的意见, 要求政府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加强可操作性。国外也在积极研究公益慈善活动与技术、资金投入的关系[4]。

3.2 制定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相关指标体系

在新医改形势下, 除了要求公立医院回归社会公益性的规范要求外, 也可以制定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相关指标体系, 并把这些指标作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补充或附加标准, 保证公益慈善活动开展的规范性;另外, 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在保证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柔性的基础上, 采取定期开展的措施和方案, 保证公益慈善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和继承性。同时, 有关部门在采取这些措施和方案的过程中, 对公立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 保证活动质量。

3.3 扩大公益慈善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在新医改形势下, 公立医院回归社会公益性, 要求公立医院由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初级阶段更进一步发展, 扩大公益慈善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3.3.1 创新公益慈善活动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医疗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新时期的健康观不再只是身体的健康, 更包括心理的健康, 环境的健康, 成长过程的健康等。因此, 公立医院要创新公益慈善活动, 使公益慈善活动的内容由传统的医治向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方向发展, 例如, 安排医务人员下基层为大众宣传新型健康理念, 开办健康教育学校, 安排专家上门为大众服务等。通过建立以社区、家庭医生为基础的、以网络、追踪随访系统为纽带的院前救治、慢病防治、行为干预体系, 为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打下基础。

3.3.2 改善服务方式。

公立医院的公益慈善活动服务方式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新形势下, 公立医院要从单纯的疾病服务模式向疾病—健康宣教—心理服务模式转变, 既符合现代医学服务模式, 又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完善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是公立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J].医院院长论坛, 2007, 11 (6) :26-29.

[2]佟子林, 贾鑫.公立医院如何更好体现公益性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2 (18) :1076-1078.

[3]李艳.医院品牌形象的打造[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9) :890-900.

公益慈善研究呼唤大作与大家 篇5

资中筠并非专业研究公益慈善,而是在研究美国时偶然发现公益慈善的元素,再一步步深入研究。这是一本无心插柳之作。但如今,它已是公益慈善研究的“大作”。可以想象,如果这十多年来,资中筠先生专做公益慈善研究,她会有更多的该领域研究作品,如今也是该领域的学术大家了。只不过她有她的专业,志不在此。实在是公益慈善领域的遗憾。

更早前的1999年,徐永光先生主编了一套第三部门研究的丛书,其中一本是秦晖教授的《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这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写得极为深刻。正因为如此,一般人难以看进去,于是它的价值和地位被严重忽略。

这是公益慈善界难得的好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可以超越时间。

在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已有三十多年,进入快发展阶段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与实务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领域的研究和学术成果并不是太多,有影响、超越时间的开创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大师级的学者,在目前的中国各个领域都鲜见,公益慈善更是如此。但拿得出大作的大家,还是有条件出来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未来十年、二十年将迎来大爆发。同时,公益慈善既是专门的行业,又可以链接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等,跨界的研究更值得期待。

如今,不少学者都转到公益慈善的研究上来,也有年轻的学者自毕业后就进入该领域的研究中,这是出更多大作与大家的基础。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6

慈善的理念与行为古而有之, 与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致力于公共福祉的公益理念与活动相结合, 成为建设社会良好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而“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慈善公益性的音乐传播活动, 对人心感化、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更是能够起到特别的作用。近几十年, 中外流行音乐界产生了《四海一家》 (We Are the World) 、《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等优秀的慈善公益类歌曲, 并且通过大型的演出及大众传播媒介, 将慈善公益的种子传递到了大众的心田, 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温暖, 至今仍感动着人们。

本刊呼吁更多的对慈善公益性音乐创作、表演、传播活动的研究。具体可以谈:公益歌曲传播 (如“环保”、“博爱”等主题) ;慈善公益性音乐活动 (如赈灾主题音乐演出、用原创音乐推广某公益理念等) ;慈善公益类音乐组织机构活动 (如公益性的音乐支教活动等) ;音乐人的慈善公益活动 (如代言公益项目、日常行为举止与音乐实践中持续的善举等) ;公益类电视音乐节目 (如《梦想星搭档》、《梦想合唱团》等) , 等等。可通过案例分析, 总结成功经验与模式, 乃至探讨社会推广的可行性;或者对一类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梳理总结, 探寻规律。

慈善公益性的音乐传播, 是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主题, 是音乐传播的正能量。我们欢迎与期待诸位同仁踊跃来稿!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7

慈善的理念与行为古而有之, 与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致力于公共福祉的公益理念与活动相结合, 成为建设社会良好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而“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慈善公益性的音乐传播活动, 对人心感化、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更是能够起到特别的作用。近几十年, 中外流行音乐界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慈善公益类歌曲, 并且通过大型的演出及大众传播媒介, 将慈善公益的种子传递到了大众的心田, 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温暖, 至今仍感动着人们。

本刊呼吁更多的对慈善公益性音乐创作、表演、传播活动的研究。具体可以谈:公益歌曲传播 (如“环保”、“博爱”等主题) ;慈善公益性音乐活动 (如赈灾主题音乐演出、用原创音乐推广某公益理念等) ;慈善公益类音乐组织机构活动 (如公益性的音乐支教活动等) ;音乐人的慈善公益活动 (如代言公益项目、日常行为举止与音乐实践中持续的善举等) ;公益类电视音乐节目 (如《梦想星搭档》、《梦想合唱团》等) , 等等。可通过案例分析, 总结成功经验与模式, 乃至探讨社会推广的可行性;或者对一类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梳理总结, 探寻规律。我们欢迎与期待诸位同仁踊跃来稿!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8

一、公益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会计作为信任机制的缺失

(一) 会计是一种构建社会信任的机制

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是经济人的合作组织。古典经济学将社会主体行为特征定义为理性, 经济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对人类而言, 理性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即使是精神病人也会在选择消费品的实验中表现出理性行为, 即对必需品无价格弹性, 奢侈品需求有价格弹性。所以现实中行为主体虽然存在非理性行为, 但行为逻辑的主体是理性行为。简森和麦克林 (1994) 将经济人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为三个要素:聪明狡诘、权衡比较、最大化, 并认为, 聪明狡诘指个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能够洞察环境的变化, 预见可能的后果和可能的行动机会, 并作出选择和反应。权衡比较是指理性人会在各种偏好和追求中进行权衡, 并愿作出选择和替代。最大化是指个体总在各种限制和约束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公司是经济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组织, 会计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基础。资本市场投资者、银行敢于将自己资金投入到一个公司, 股东能够委托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 其中重要前提是会计的存在。会计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 通过对公司经营过程和结果的连续核算与定期报告生成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监督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 会计信息披露减少了契约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有利于抑制受托人的道德风险, 避免市场出现逆向选择现象, 从而为各方合作提供了一个沟通的信息基础, 营造了公司组织的信任机制。所以, 会计促成各有追求的契约参与人 (经济人) 在特定组织下相互合作, 形成一种扩展的人类秩序, 体现了会计是具有社会价值的专业技术活动, 会计是建构利益相关者社会信任的机制。

公益慈善组织也是经济人委托代理的社会组织。首先, 捐赠人是经济人, 捐赠行为是通过利他行为间接实现利己目的的理性选择。捐赠从形式上看似乎不是经济人的自利行为, 但这确是理性人的社会性特征的体现。一方面捐赠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 并为捐赠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强捐赠人精神满足;另一方面捐赠行为可以改善弱势、困难团体的境况, 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为企业和个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个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因此, 捐赠行为恰好体现理性经济人的精明和权衡能力。其次, 捐赠组织是一个受托代理组织。虽然捐赠人可以亲自寻找受益对象, 完成捐赠过程, 但从成本收益上是不经济的。公益慈善组织的出现恰好通过专业化服务实现捐助活动过程的成本收益最大化。公益慈善组织是受托完成捐赠活动, 实现捐赠社会公益救助目的的组织, 其存在的基础是公众信任。但公益慈善组织也是经济人, 因此有可能侵吞、挪用社会捐助款项。如果出现这种行为, 必然会伤害经济人对公益事业的信心, 因为经济人的利他心相对于直接自利心是脆弱的, 当前我国发生的系列捐赠门丑闻带来的后果给这一理论分析提供了最好的证据。

公益慈善组织作为一个政府批准成立的社会组织, 捐赠人、受益人与公益组织之间存在隐性契约, 他们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 才能实现社会公益的目的。健全的会计系统是建立捐赠人、受益人信任, 抑制公益组织和工作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基础。会计机制作用途径是:通过会计确认计量捐赠额来明确捐赠与受赠两方的权利与义务金额;通过健全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来明晰捐赠资金的来龙去脉, 使中间方慈善机构的组织运行更加公开透明, 更全面地接受外界监督;同时在公益组织内部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监督制度, 不仅保障合理清晰地管理捐赠款物, 而且确保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有利于抑制公益组织及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二) 公益慈善组织会计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 基金会应该执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同年财政部发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该制度规定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 (如捐赠人、会员、监管者等) 需要。该制度采取与企业会计制度基本一致的原则和方法, 缺乏慈善组织业务核算特色, 而且信息披露缺乏标准。公益慈善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证明了慈善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行为存在的问题:

(1) 受赠资产确认与记录制度不完善。在“尚德门”事件中, 中华慈善总会没有审核受赠物资到账证明和价值, 仅依据捐赠者的认捐书、受捐单位收到货物的收据, 开具了减免税发票1500万元。事后发现捐赠物还放在无锡仓库, 捐赠书指定的受赠方——中国版权协会教育委员会的秘书长罗凡华称是“诈捐”。此前媒体也传出许多明星的“诈捐”, 所谓“诈捐”实际上是捐赠人声明确认的捐赠与受赠组织或受益人实际收到不一致, 这不仅缘于捐赠合同的特殊性, 也与慈善组织受赠物确认会计规则不完善有关。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 慈善捐赠中所涉及资产的会计确认遵循权责发生制。然而与企业经营活动收付责任的形成时点不同, 捐赠责任的形成并不以承诺和认捐来确认, 而应以实际收到相应款物为基础。因此, 会计制度上的确认规则与实质责任的形成存在偏差, 当前的权责发生制并不适合捐赠资产的会计确认。

(2) 捐赠款物保管和发放缺乏会计控制。这次捐赠地震被大家认为最大、最多的问题是捐赠资产管理混乱问题。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炫富, 铺张浪费首先引起大众反感。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张数额为9859元的餐饮发票在微博上被曝光, 郭美美说不清楚的炫富, 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开始受到严重冲击。“尚德门”价值1700多万元的捐赠品指定受益人项目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参赛学校的带队教师告诉记者从没有收到过任何捐款, 因为在比赛开始前就已经被折价变卖成了592万元现金。而河南宋庆龄基金会采取“宋基放贷, 捐款付息”商业模式, 十余年中, 数十亿“善款”掌控在骨干员工控制的公司手中, 大量用于商业性目的。2009年, 河南宋基会募得6亿元, 2010年末河南宋基会资产已近30亿元, 在全国两千多家慈善基金会中名列第一, 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 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 2010年公益开支必须达到4.2亿元, 而实际情况却仅有1.4亿元。这进一步说明捐款去向的混乱, 媒体开始质疑一笔又一笔捐款。2011年9月, 人民网等媒体多次报道上海静安大火社会4000多万捐款使用问题。2012年4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专项公益基金“仁爱基金”违规使用慈善基金曝光。该基金会2010年8月将本应该用于助学和弱势团体的资金用于向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企老干部发放2000辆自行车, 后因质量低劣而被退回并曝光。这些案件暴露出受捐款项使用混乱, 内控缺失, 会计没有发挥应有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审计署2011年6月在其官方网站通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1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通过审计红十字总会和所属机关服务中心等5个单位, 查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219.71万元, 其中2010年194.39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420.33万元。这进一步说明媒体披露的是一个严重的普遍性问题。

(3) 慈善组织对管理费的提留、支出缺乏合理性和公开透明性。红十字会的巨额餐饮发票, 各类慈善机构人员的高调炫富, 这些公益慈善机构内部的各种高消费行为受到外界一片质疑。慈善组织回应外界质疑基金会工作人员高额消费时常强调:本组织没有挪用捐赠款项, 员工工资福利和行政费用提留没有超过《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的比例, 该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但他们无法直接披露管理费用提取和使用报表, 行政管理费用具体如何提取、金额多少、相关用途等信息均没有相应的披露制度, 对外界来说这一方面仍是暗箱。同时, 条例中所指定的提取标准亦过于单一, 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4) 慈善事业缺乏公开的监督和完善的审计制度。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明确捐助人有权查询捐赠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并提出建议。同时规定, 基金会登记机构履行对基金会的监督管理职责, 基金会每年3月31日之前向基金登记机构报送年度工作报告, 接受年检。年度工作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开展募捐、接受捐赠和提供捐助活动情况, 以及人员和机构变动情况等。此外, 基金会应该依法接受会计和税务监督。慈善捐赠款物从来源到投放所涉及的部门众多, 基金登记管理机构和会计主管部门因为监督对象多, 无法实施全面、有效监督;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慈善业务的、统一的审计规范;由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审计数据收集困难, 相关职能部门对慈善资金的审计方面还缺乏必要的配合等;捐助人缺乏监督的渠道和积极意识, 现在多数个人捐赠, 如单位统一收取的捐赠款, 没有发票和收据, 更不可能去查询捐赠信息;我国也没有保护捐赠人信心的制度措施, 数额较大的捐助, 以及单位组织集体的捐助, 都无法监督慈善捐款, 导致大量捐赠后期呈现“黑箱”运行。这些问题都亟需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审计监督制度来解决。

(5) 公益慈善捐赠信息没有实现及时公开披露。我国基金管理条例没有公益捐赠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 因此, 公众从网络上也不能获得及时、完整的信息。由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全国慈善信息披露现状抽样调查》, 仅有不到三成的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较高, 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受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 超过九成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满意, 54%的受访者表示很关注慈善信息披露, 分别有79%和73%的公众希望了解慈善组织的业务活动信息和财务信息。这次慈善门事件反映较大的问题是慈善捐助信息披露不全面, 披露滞后, 不能满足捐赠方及公众对于信息的合理诉求, 慈善公益组织对诸多问题解释不清、推诿或避而不谈, 缺乏受托责任履行报告的观念, 一贯缺乏公众监督。

从慈善组织事件暴露出的问题看, 会计信息没有担当起慈善组织与社会公众、捐赠人等之间的沟通角色, 这是当前公益组织出现诸多丑闻的重要制度性原因之一。因此, 针对慈善组织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健全会计制度, 重塑社会信任非常必要。

二、公益组织社会信任重塑对策:健全会计机制

(一) 引入收付实现制,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遵从权责发生制, 没有具体规定资产确认标准。按照会计准则的资产确认原则, 与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资产价值能够计量才能确认资产入账。企业经济业务是在本主体控制下, 只要凭证审核无误就可以入账。但这一做法不适用慈善会计。由于捐赠合同与一般买卖合同不同, 捐赠责任不以合同签订时间成立, 接受捐赠款项和物资应该在实际收到时确认。因此, 应该引入收付实现制原则, 不能单独强调权责发生制。另外, 公益慈善组织确认的捐赠有可能是捐赠人指定受赠管理人, 公益慈善组织并不直接接手捐赠财物, 因此在发票开具、统计入账时需要稽核程序。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受赠非现金资产的计量原则是:捐赠方附有捐赠物票据的, 以捐赠票据标明的价值入账;票据上标明的金额与受赠资产公允价值相差较大或没有附相关票据的, 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并规定按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另外, 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的部分, 准许在计算应缴纳所得税时扣除”。因此, 受赠方对受赠款项和物资确认直接关系到双方利益, 为了防止捐赠方以积压待处理品捐赠, 谋求名利双收, 捐赠非现金资产应该按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尚德门”事件教训, 要求慈善组织在减税发票开具时, 应由专业评估人员核定捐赠物价值并出具证明, 并对评估人员与稽核人员采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二) 建立捐赠资产保管与发放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基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由内部牵制制度发展而来。内部牵制制度通过公司内部职责的分工、业务流程程序化及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来防止错误和舞弊, 保护财产安全、会计记录真实和组织运转效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针对具体业务内容和流程, 评估业务风险, 设计风险控制点, 通过业务合理分工、相互牵制、明晰权责、信息沟通和监控, 以保证资产安全、会计信息可靠。慈善组织在发起慈善募捐活动、接受捐赠资产、发放救济物资、会计记录、内部监控、审核和信息披露不同环节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受赠资产进行分类核算和管理。对于指定受赠人的捐赠资产, 慈善组织应该稽核捐赠款物到账和保管、监督受赠管理人及时按需发放受赠物品, 确保受赠人收益最大化, 避免因为受赠物没有及时发放而耽误受益。对于未指定受益人的捐赠, 慈善组织应该按受赠款项编制使用计划或预算,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接受外部审计。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行, 保护受赠资产安全, 杜绝擅自挪用善款和改变善款用途的行为。

(三) 实行分级管理费提留与预算制度

《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但没有要求慈善组织提供管理费明细报表。慈善款物管理需要经费, 工作人员不是义务劳动, 但应该将人员编制、人均费用纳入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为了尽可能多将捐赠用于受益人和资助项目, 限制非公益性行政支出, 规定提留比例是应该的, 但我国按当年支出10%的提留是不恰当的。一是与其他地区比偏高。按照香港红十字会规定, 在赈灾捐款中可拨出不多于5%作为行政费用。二是按最高限额提取也不合理。应该按核定预算标准, 确定经费需求, 建立分级提留制度, 如1000元以下, 可以免提;1000-50000元按10%比率提留, 50000-100000元按8%提留, 依次累减, 其理由是随着支出规模的增加, 单位支出需要的固定性管理费用会减少。同时, 为了控制已经提留的管理费被合理、经济使用, 应该实行预算管理制度, 根据预算项目, 编制分项预算, 年终接受专项审计, 对外提供管理费用报表。

(四) 完善公开监督制度

公益性捐助与接受投资不同, 没有确定的委托人, 捐赠人对受赠组织没有权利要求。但捐赠人与公益组织应该是公众信任委托关系, 公众具有知情和监督权力。我国《基金会管理体条例》虽然规定捐助人有权查询捐赠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并提出建议, 同时明确规定基金会登记机构履行对基金会的监督管理职责, 基金会应该依法接受会计和税务监督。但捐助人查询通道是什么, 以及强制审计属于政府审计还是民间审计、审计准则和审计责任等都无章可循。在慈善发达的地区, 一般都建立规范公益捐助运作社会监督和审计制度。如香港红十字会有如下规定:对捐赠者报告制度, 香港红十字会对个人捐款、慈善者捐款用途都有披露制度, 而且会给数额较大的捐赠者做文字图片和财务运用的报告。公开查询制度, 香港红十字会对任何数额的捐赠者均提供探访团去察看项目实际运作情况, 通过香港红会网页或以电话了解善款使用流向。审计报告制度, 红十字会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审计结果会在年报中呈现。

借鉴成功的经验, 我国慈善组织应该树立受托管理捐助的理念, 建立捐助信息定向报告制度、接受查询制度和强制审计制度, 以接受公众监督。

(五) 完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

在慈善地震的震动下, 2011年8月财政部发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 (征求意见稿) 》 (下文称指引) , 该指引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公益机构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限、对象和方式, 对公益信息公开透明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1) 信息披露对象和主体。明确了信息披露对象是社会公众和主管机关、监督机关, 信息披露主体是公益慈善类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于慈善事业具有社会影响, 因此捐赠人和潜在捐赠人都是信息服务对象, 公开信息披露已经明确这一点。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使用者区分。信息披露对象了解信息的目的不同, 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关心慈善事业发展, 是慈善资金来源, 他们既是监督者, 更是持续性公益资金供给者。公益慈善组织登记机关等其他信息披露对象是慈善活动和组织的法定监管人。指引没有具体说明公开信息披露向捐赠人披露信息与向公益慈善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公益慈善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财政、税务等部门提供报告的区别。为了保护捐赠人信息知情权, 对捐赠人可以附加专项邮寄、组织参观、接受查询等提供专项信息服务。二是信息披露主体的责任声明。信息披露具有社会后果, 一旦发生错误和失实会误导公众。指引只提出“信息披露要及时、准确、完整, 确保披露信息真实”原则, 没有明确责任主体, 没有要求责任主体声明, 一旦出现问题, 很容易以工作人员失误为借口推诿。在网站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和报送监督机关的财务报告上, 信息披露主体应补充信息可靠性的保证和声明, 以强化信息披露主体的责任意识。

(2) 信息内容和分类。指引确定了信息披露的五项内容:捐赠机构信息、募捐信息、接受捐赠信息、捐赠使用信息, 机构财务信息, 而且将公益慈善信息披露分为重大事件和日常性信息披露。指引解释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和举办重大社会活动, 以及由政府部门或公益慈善组织开展的重大社会捐赠活动的信息按重大事件专项信息披露;一般性公益慈善项目及其活动按日常性捐助信息披露。问题是:指引明确了这两类披露的时间差异, 但没有明确这两类信息披露渠道和内容区别是什么, 审计要求有什么不同;年度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应该专项披露管理费预算执行和审计结果;对外公开信息披露应该明确信息披露格式和要件。公益慈善组织财务报告不同于盈利性单位, 应该专门设计, 明确核算原则、信息披露内容和项目, 应该补充专项信息披露内容。

(3) 信息披露渠道。指引规定信息披露主体可采取多种方式披露信息:机构出版物 (如年报、通讯等) 及其官方网站、大众媒体 (电视、报纸、电台、杂志等) 、现场披露 (如披露周、新闻发布会等) 、定期以邮寄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公益慈善项目报告、专项基金的年度报告, 以及其他可行方式披露。但这些渠道可容信息量和范式不同, 没有指定专项信息和日常信息披露主渠道, 会增加公众搜寻成本, 缺乏信息披露监督标准。所以, 有必需确定不同信息披露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篇9

《公关世界》杂志社作为主办方之一,在整个活动的组织策划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献爱心的责任与幸福。本次活动《公关世界》杂志社捐赠给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协会1000本期刊,由大学生组织义卖,所得善款6000元用于资助智障儿童和慈善公益事业。

本次活动中,河北省博客圈、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燕赵时评博客圈以及太行博风博客圈里的部分艺术家、博友们踊跃参与、积极献爱心。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爱心人士专程从邢台市、赵县、新乐等地赶到现场参加活动。著名爱心人士希望将军赵渭忠、贾得利等爱心人士也赶来向残障儿童献爱心。活动现场,博友们有的捐书、有的捐献自己的画作、有的捐出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这些捐款、书籍和书画作品当场捐献给了石家庄启智学校。当晚,河北省博客圈和河北新闻网实名博客的博友还与大学生们一起,表演了独唱、诗朗诵、踢踏舞等精彩节目,省内四位知名书法家孟长信、刁树刚、郭涛、李洪亮更在现场书写了爱心长卷,将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外,爱心企业家王鑫、高玉中、李双力在活动现场还捐款近万元给石家庄启智学校的智障儿童,爱心在传递,感天动地……

据悉,石家庄启智学校是专门为残障儿童开办的学校,收有近百名残障儿童。此次活动是首先由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大学生爱心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提前一个月他们就在学校组织了“一元爱心接力行动”,大学生们每人捐出一元钱,还开展了大型献爱心签名活动。

人说,爱心无大小,慈善靠大家,无数条爱心的小溪汇在一起,就是爱的大海。

是的,有爱心的人心胸广阔,境界高远,延年益寿。

本次活动中,《公关世界》杂志的参与,无疑为传播公共关系,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促进艺术名家、爱心企业和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交流,弘扬慈善文化,营造美丽和谐校园氛围,以及构建和谐河北起到了积极意义。延伸地说,这一助推已经成为加速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使政府行政更加公开、民主、透明,使企业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可持续,使民心更加凝聚、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河南慈善公益捐助现状 篇10

一、河南慈善公益捐助现状

近几年来, 河南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社会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 慈善公益捐助事业也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1、政府支持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公益捐助事业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为中国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2007年8月, 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推动了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全面发展。

2、慈善公益捐助网络建设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 河南以各地的慈善总会、红十字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为依托, 慈善募捐机构的网络建设初见成效。以慈善总会的建设为例, 目前, 全省十八个省辖市均已建立起慈善总会, 在市级慈善组织的推动下, 许多县级慈善组织相继成立。据统计, 河南已建起779个社会捐助工作站 (点) 、慈善超市, 其中周口市、郑州市、安阳市和平顶山市的社会捐助站 (点) 、慈善超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捐助网络建设到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 (居) 民委员会。

3、慈善公益捐助和社会救助取得一定成绩。

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下, 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和社会救助得到一定的发展。例如, 自200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成立到2006年, 省慈善总会充分发挥连接捐赠者和受助者桥梁纽带作用, 累计引进、接收、发放救助1亿多元, 十万多名特困人员及其家庭受益, 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河南慈善公益捐助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 虽然慈善公益捐助事业获得一定的发展, 但与社会的需要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慈善机构数量少, 慈善公益捐助数额较低, 社会救助能力薄弱。

目前, 我国的慈善机构数量太少, 而且绝大多数慈善组织和机构是有政府部门背景的民间组织, 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间社会公益慈善组织,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金会不多, 这种情况河南也不例外。

在慈善公益捐助数额上, 截至2006年, 河南共累计接收慈善捐款近1亿元, 而在相同时间内, 上海累计接收捐款12亿元、浙江省近20亿元, 与河南人口、经济总量相近的山东省接收捐助则达2.3亿元, 这说明河南慈善捐助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河南是个人口大省, 也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省。据统计, 全省520多万残疾人中有相当数量需要救助, 农村特困户有110多万人, 城市低保对象有130多万人, 孤寡老人36万人, 孤儿38万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河南慈善公益捐助资金数量少, 社会救助能力非常薄弱, 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慈善机构自身建设薄弱, 公信力不强。

当前, 慈善机构的自身建设薄弱, 慈善机构的内部管理存在较大漏洞,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督制机制尚未形成, 慈善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由此造成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慈善性”普遍信心不足。中国人“乐善好施”由来已久, 但现在民众普遍对善事冷眼旁观,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对慈善机构没有信心, 慈善机构的运行管理、资金来源、数额与使用缺乏透明度, 捐赠者对慈善机构内部运作情况不了解, 捐赠资金流向也不清楚, 更无法得知捐赠的最终效果,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3、缺乏慈善文化, 公众主动参与度低。

据一项对全国20个省市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尚未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慈善组织、慈善理念和慈善行动没有深入人心, 相当数量的人对慈善事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观念障碍, 慈善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没有被社会所认同, 导致公众主动参与慈善公益捐助的程度较低, 绝大部分人虽然参加过慈善捐助活动, 但主要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居住街道等被动捐赠, 经常主动捐赠的公众和企业极少。而有关部门调查统计, 河南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中, 有过捐赠记录的还不到1%。相比之下, 在美国, 75%的人为慈善事业捐过款, 数据反差如此之大,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4、发展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尚待完善。

当前,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涉及慈善公益捐助的法律、法规, 但法律、法规出台并不意味着发展慈善公益捐助的法制环境就已经非常完善, 现行的法律规范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尚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扶持、规范、监督、完善的系统性配套政策。如, 有关慈善公益捐助的税收优惠政策尚存在税前扣除比例偏低、税收优惠政策不具体、配套税收政策不到位、办理手续复杂等很多不足之处, 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慈善机构与社会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河南推进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对策

慈善公益捐助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互助性救助事业, 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发展高低的重要标志, 为了推进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发展, 应当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弘扬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价值观, 培育慈善文化。

发展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原动力来源于崇高的慈善价值观和观念更新。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在友爱互助中赋予生命以崇高意义的“慈善文化”, 这是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重要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 应当加大对慈善公益捐助的宣传力度, 不断扩大慈善公益捐助的社会影响面, 弘扬慈善公益捐助价值观念, 培育慈善文化, 使慈善公益捐助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提高公众参与度, 从而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社会公益捐助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2、强化慈善公益捐助组织自身建设, 增强慈善机构的公信力。

强化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的自身建设, 健全内部管理, 建立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推动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的筹资能力、交流能力、法制能力建设, 加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 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投身慈善事业, 积极推进慈善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 提高慈善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社会公信力是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生命线, 社会慈善公益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透明度, 建立开放的社会监督体系。公开承诺随时接受捐赠者审查账目, 规范财务管理和经常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及时向社会公布善款收支情况, 对社会慈善公益资金的运作进行全过程控制, 并定期公布有关信息, 做到善款来源公开、投向公开,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3、推动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网络建设, 拓宽资金募集渠道, 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围绕建设和谐中原的需要, 在现行体制条件下, 应以政府为主导, 动员民间力量, 成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慈善公益捐助机构和爱心基金。同时, 进一步推动慈善公益捐助组织网络建设, 努力形成健全的省、市、县三级慈善组织网络, 支持、鼓励社会公益捐助组织在乡镇和社区普及开来,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加强对外交流, 争取港、澳、台同胞, 海外侨胞以及国外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创新资金募集方式, 进一步拓宽资金募集渠道, 提高资金募集能力, 改善当前社会救助能力薄弱的局面。

4、完善慈善公益捐助相关政策法规。

要着力完善有关发展公益捐助事业的政策和法规, 制定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扶持、规范、监督的系统性配套政策, 如改革公益捐助事业准入制度、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公益捐助机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对公益捐助活动的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场地和人员配备以及管理程序做出规定, 制定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范, 同时, 健全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统计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起保护和促进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慈善公益捐助事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摘要:慈善公益捐助是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和谐中原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慈善公益捐助现状, 在对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和推进河南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慈善公益捐助,慈善组织,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慧.和谐社会中慈善组织建设的思考[J].硅谷, 2008.15.

[2]李文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环境约束与突破[J].理论月刊, 2008.7.

[3]汪进.对提高我国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政策考量[J].法制与社会, 2008.8.

[4]张光锋.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6.

[5]杨茗茗.解析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J].理论与当代, 2008.2.

[6]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口腔护理教学下一篇: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