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2024-12-13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共12篇)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1

摘要:本文从英语专业优势渐趋淡化的现状入手, 就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该如何改革以适应实际社会需要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社会需求,建议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 许多人认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再也找不回当年的优越感。不少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抱着同样的消极观念, 觉得前途未卜。据调查, 各大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满意, 对设置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导致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 学习积极性被打消。同时必然导致对将来毕业后发展方向的迷茫。

社会需要的是既懂英语又懂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对专家、用人单位的采访, 以及对调查的深度分析,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几点建议:

一、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课程仍应占主导地位

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就在于扎实的语言功底, 深厚的文学底蕴, 而这些能力就出于专业性、机能性的课程。只有打实了厚实的语言功底, 才能使语言进一步与其他专业知识结合。

二、调整选修课

应将选修课分为两类:必选选修课 (涉及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类、文史哲类等) , 自选选修课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类课程中至少4门课进行学习) 。同时, 必选选修课限在大一以及大二上学期这三学期内完成, 自选选修课可利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这三学期完成, 并且对于自选选修课规定一定的选修学分数。这不单单有利于英语系本科生在低年级阶段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积累自己的综合素质, 更有利于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并在接下去的三个学期中进行深入学习, 以便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三、形势任务课程改革

在形势任务课程中应加上就业指导以及师生意见交流这两门课程。

1.就业指导。

邀请有过实习经验、已工作或考研的学长们, 以及学院负责就业和心理辅导的老师一同参与和低年级学生的分享会, 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初步规划。

2.师生意见交流。

以座谈会的形式, 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尽情发表对课程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与老师进一步交流, 最终解决问题。老师也应利用此机会, 让学生进一步熟知其理念、课程的目标、专业方向等, 使他们对于未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市场对于“纯粹的语言学习者”的需求量并不高, 他们需要的是具有各项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英语人才不仅能在职场上常立不败之地, 更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应抓住机遇, 努力充实自己, 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以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例,介绍了热动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教学改革措施、建设成果及专业特色等,可为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论文关键词: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动力;质量工程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择优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原名为电厂热能专业,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本校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形势较好、招生人数较多和学生成才率较高的专业之一,本专业累计毕业生人数已达10616人,在校生人数2647人。尤其最近几年,在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共同组成的校理事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科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在全国各专业的前列。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发电行业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发电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

一、建设思路与改革措施

1.建立并形成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机制

通过校理事会定期开展能源动力、发电(火电、气电、风电和核电等)、环保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调研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研讨与分析,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所形成的规范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为建设起点,加强精品教材的培育和建设

课程教学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普遍采用国内外高水平的新版教材,继续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适用教材,形成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短期高级技术培训、生产一线观摩、调研和相关会议;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兼职授课,形成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定期人员交流机制。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了适应我国能源与电力发展对全新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依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设立的“能动之光”科技创新项目,建成了包含电厂实践教学模块、动力工程基础实验模块、热能动力工程实验模块、创新实验模块的集知识学习、技能拓展、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无缝链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建设成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着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集现代信息技术与热能动力工程知识为一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现代能源、电力行业相关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从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专业建设别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为适应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依托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开设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核工程与核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等专业方向,覆盖主要发电形式,具有鲜明的电力特色。通过与国家大型企业合作,采用“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使专业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加强培养学生厚重的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生的一次签约率超过98%,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深得能源电力行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按“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用好现有人才,新引进的教师均为名牌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数名教师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化训练,有计划、分年度派教师赴美国、法国、英国、丹麦、日本等能源和电力较发达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合理,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课程体系,带动教材建设

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计划,以创建精品课程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核心课程全部建成精品课程,同时带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有力推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水平。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市级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门及其他教材12门。 5.建设特色实验中心,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华北电力大学“四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2007年8月热能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三、鲜明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特色专业时刻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不断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学科方向,并将继续不断强化内涵、扩展外延,满足国家对能源电力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1.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为国家能源与电力工业培养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

2.支撑学校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针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所形成的新的人才需求,调整和优化了专业方向的设置,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孵化出来的风能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核技术等专业成为华北电力大学大电力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于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特色鲜明

从复合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现了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4.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从2007年开始试办,选派优秀博士生导师做班主任,因材施教,2007级实验班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末一次性全部顺利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是成功的。

四、结论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3

【关键词】市场需求 商务英语 实践教学

一、引言

现行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体现高职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到实践教学方法基本上沿袭了普通英语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抓住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因此,探讨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有效改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应该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熟练的英语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商科知识和商务操作能力,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且能运用英语在国际化交流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端技技能型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个三赢局面,政府有效的解决了就业难题、学校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企业能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制订培养菜单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可以实现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深度合作,比如:实现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系列产品的生产研发、提供技术服务以及技能培训等等。此外,校企双方可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思混合式教学法、编写校本合作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办学质量。

(2)现代学徒制模式。学校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合作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商讨校企合作办学,由政府牵头,把行业专家、企业员工、商英专业教师组成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委员会,负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体系改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动态建设、教学方式的动态创新以及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等;同时,学校要成立大师工作室,鼓励和引导合作企业选派优秀的一线员工担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师傅来指导师生的教学和实践。

(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滞后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合作,学校可以成立国际合作处,专门从事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吸收和优化。同时,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商务操作技能的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商英教师、实践教学资源,由合作方提供商英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设计、实践课教材以及证书,并派遣高职商英专职教师到国外培训,派遣学生去国外留学等。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商英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商务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国际商务活动的市场要求。

3.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首先,学校要扶持和鼓励英语教师向跨学科和复合型发展,帮助专业教师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第二要加强校本教育,学校组织不同类型的商英专业教师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将培训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做到及时地学以致用。第三,开展校外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权威院校举办的商务英语教师师资培训班,也可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国外短期考察、歇息和进修。第四,提倡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教师可以相互学习、认真反思,请教与切磋,学校可以聘请行业和企业一线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第五,深入国际商务一线,扩充行业背景知识,学校有计划的分批安排教师定期进入国际商务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或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一线工厂和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从而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4.加强国际合作。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国外的大学联合创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这样,培养的商英专业人才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商务操作能力。此外,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中外学校可以定期交流师资,互派教师参与对方的商英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探讨。其次,学校可分批选派教师到合作国大学进修和讲学,让专业教师吸收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世界文化、贸易、经济方面的发展动态,从而对专业教师队伍的成熟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发挥学院优势,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和国外学校和企业多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长期有效的国外校企合作。

三、结语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三方联动、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定位、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商讨与确定、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内容的优化、从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国内外各种合作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深入探究,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铺好路。

参考文献:

[1]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10).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4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都是分开授课的, 这足以说明学校和外语教师对于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重视, 但是即便如此, 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报道, 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分项教学学习之后, 在上述四个方面还是进步很小, 甚至一些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但是在各项考评中, 学生却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说明我们的考核与学生实际知识应用能力是脱节的, 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进入市场之后, 很难胜任单位分派的任务。另外,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 大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合班教学, 既三四个班甚至七八个班合在一起进行外语授课, 这是公共课程普遍采取的教学模式, 按照每一个班平均四十人计算, 一位任课教师在同一授课时间需要组织管理和完成三百人的教学任务, 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教学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 很多外语教师坦言, 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希望了解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 可能需要花费数节课才能完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进度, 所以通过很少一部分学生的抽查来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状况就存在很大的偏差性, 很容易使教师对教学效果产生误判。分班教学可以很好的保障教学质量, 但是面对高校的扩招和师资的匮乏, 教师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势必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所以目前大学外语教学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市场需求现状

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外语能力标准, 并非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标准, 这是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忽视的一个问题, 也是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过去忽视的一个问题,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很多企业走出国门, 海外市场业务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相当一部分技术工作人员在海外市场业务拓展中熟练使用英语与人对话交流, 但是大多数单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 过去只看重技术能力而忽视了外语能力, 使得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员工外语能力培训, 而很多企业坦言在公司内部有很多员工已经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 经验比较丰富, 但是外语水平非常差, 所以在很多新业务的开展上, 受到限制, 所以企业在后续人才引进中, 不单纯要求技术能力强, 同时外语水平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最近两年的人才需求现状来看, 毕业生当中, 技术能力强, 外语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也比较容易优先找到工作, 在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容易获得较大满足, 所以从学生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两方面来看,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 提高外语水平既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对企业和社会负责。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我们从大学外语教学现状来看看存在的问题, 结合众多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我们教学的亲身体会, 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首先是学生外语水平层次不齐。在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班级当中, 总有一些学生的外语成绩相对比较差, 针对这些外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相应的措施, 所以在和其他同学同水平同条件教学中, 这些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 很容易放弃对外语的学习, 使得外语成绩进一步下滑。

其二是考核体系。目前在大多数高校, 学生外语考核主要还是通过试卷的方式来完成考核的, 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 最起码的“说”应该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或者场景设置的方式来完成考核, 但是大多数教师为了统一标准, 四项能力全部采用试卷答题的方式来完成,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外语能力的发挥, 使得学生把主要目光都集中在考试上面, 对于思想能力训练和学习的差异性关注度不够, 导致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其三, 学生学习方法存在诸多不当。大学学习中, 教师往往起到引导作用, 所以和中学相比较, 教师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紧随学生随时去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 但是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教师导入式教学模式, 进入大学之后, 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也是大学外语学习的重要时期, 他们在失去教师的直接监督和管理之后, 面对新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应, 所以很多学生还是沿用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进行大学外语的学习, 显然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对于今后的知识应用是无益的。

其四, 语言教学实施不到位。大多数高校都在经历扩招和扩建, 扩招和扩建带给学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人数增多, 而高校扩建使得很多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完善, 但是在教学设备购买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却比较滞后, 所以很多学校的语言实验室建设始终摆在学校其他建设之后, 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和练习方面缺乏必要的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难借助这些条件来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 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态度使得大学外语教学只注重表面功夫, 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都感言为什么自己努力了几个月之后, 外语成绩还是没有大幅度提高呢, 甚至一些学生看到周围同学平常不学习, 考试外语却比自己考的好, 往往就会心理失衡, 产生抵触情绪, 很多教师虽说教导学生外语学生需要持之以恒, 贵在坚持,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为了取得较好的班级教学成绩, 在教学中也以考试能力提高为教学的主攻方向, 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短时间并不会表现出来, 但是长此以往, 学生在实际知识应用中就会显现出来问题。

四、策略研究

首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端庄外语学习态度, 理性对待外语学习。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时刻教导学生学习并非为了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 学习是为了自己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得心应手, 能够在社会中更好的展现自己。只有学生不以考试为目的, 学习才能够回到原有的轨道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外语已经成为一种媒介, 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翻译更是方便了很多人, 这使得很多学生误认为外语学习已无实用, 其实不然, 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方便, 但是却无法代替我们工作, 也无法代替我们的能力, 在很多时候, 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完成各种工作内容。

其次,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非常关键的, 很多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始终是自己在说, 自己在讲, 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 我们应该摒弃这种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不断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题材,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做好引导和组织管理工作, 由学生来主导学习,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和主体性地位, 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长, 当然在教学中以学生来主导并非是说在教学中让学生来引导课程教学, 而是说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 通过表达把自己的意愿能够表达出来, 这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组织和实施的, 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这是一个突破。

最后, 大学外语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外语语言的感知能力, 促进学生外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单纯的应用课本, 缺乏生动性, 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语音、图片及图像, 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对于语言的应用也会有更多的体会。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听听各种录音, 看看优秀的英文电影, 听听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等, 通过这些来模仿英语语言国家人群的说话语调等, 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自己语言表达中的错误,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更多的了解这些国家语言表达的特点。

综上所述, 外语教学策略的转变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转变过程中, 不单纯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的在学生外语知识应用方面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摘要:大学英语是大学教育阶段基础教学科目之一, 也是目前贯穿于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科目之一, 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就业和择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非常多, 但是定位于市场需求标准, 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方向的却很少, 笔者就该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市场需求,就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秋.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提高高职生英语语用能力[J].鸡西大学学报, 2010 (03) .

[2]吉哲民.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 2001 (03) .

[3]黄明.浅析中国高校英语考试中的问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五辑) [C].2010.

[4]吴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A].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五辑) [C].2010.

[5]张娜.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五辑) [C].2010.

[6]金萍.创建学习型团队,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上海卷) [C].2010.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5

近年来,台儿庄区国税局把教育培训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政治理论教育、税收业务培训、岗位学习练兵等几个方面,立足能力建设,找准需求定位,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立足实际,找准需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该局认真分析干部队伍的现状,按需求定位,是搞好教育培训的基础。每年制定计划前,都对教育培训内容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围绕“工作需要学、个人最想学、形式易接受”几个方面,通过分类考试、工作考评、个体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所有在职干部职工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全体人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需求,分门别类建立需求档案,再从整体上制定分层分类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按照税务组织需求为导向,岗位需求为根本,培训动机与目标相一致,共性与个性要求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兼顾的原则,科学确定培训项目。根据省、市局工作思路和重点,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以财务会计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两个系统操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练兵活动;针对干部年龄偏大、第一学历较低同志的实际,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干部的接受能力。在培训效果上,主要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外出培训收效不佳的问题,区局建立了干部培训档案,根据每一位干部已参加培训的情况、素质能力情况、岗位适应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确定再培训的内容,使干部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切实避免业务骨干因工作需要离不开不让去培训,而能力一般,工作中无足轻重的人经常参加培训,却不见效果的现象。

二、因人制宜,按需施教,提高教育培训的整体效能该局根据人员差异化要求,进行分别培训,是搞好教育培训的基础。

一是根据职业素养要求,开展了基本能力培训。按照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的要求,邀请中央党校、省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扬州税院、省税校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全会、税收执法责任制、国税文化、纳税服务、学习型组织建设、沟通协调、礼仪知识、领导科学、经济形势、矛盾论实践论、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等十几个专题的讲座,加强了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九种基本能力的培训;为培养广大干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岗位奉献意识,在全局开展了以读书、评书、荐书为

内容的岗位读书活动。购买了《细节决定成败》、《把信送给加西亚》、《你在为谁工作》、《关键在于落实》、《责任胜于能力》等人手一册发到每个同志手里,读后以分局、科室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全员撰写了学习心得,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岗位立德、爱岗敬业。

二是根据教育培训对象不同,实行分层培训。对领导干部着力提高政治、管理、税收理论水平,提高分析形势、把握大局、依法行政能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带好队伍、拒腐防变的能力;对中层干部着重加强综合知识、领导科学、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驾驭工作,应对复杂局面的技巧和能力;对一线干部,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其岗位工作能力,使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收分析人员具备独立的管理分析、查帐和办案的能力。三是根据工作岗位要求不同,实行分类培训。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有侧重地进行税收法规、财务会计、计算机等培训,着力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对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人员重点培训岗位技能;对接受能力差、业务水平低的干部,找准其薄弱点和突破口,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基本技能培训,使其不落伍、不掉队;对分局企业税收管理员侧重于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会计报表分析、执法流程等内容的辅导,以提高评估能力、规范执法意识。对个体税收管理员,侧重于工作责任心的教育。对办税服务厅干部,侧重于各类信息系统操作,税收政策、服务礼仪教育,提高干部岗位专长。

四是搞好四结合,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治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通过业务学习,提高驾驭岗位工作的能力;灌输与实践相结合,开展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解决税收工作问题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训与考试相结合,每次学习结束都要进行一次考试,用考试来激发学习动力、检验学习成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除利用春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外,注重激发培养干部的学习兴趣,使广大干部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实现个人能力提高与国税事业发展的双赢

一是完善机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该局先后制定了《鼓励干部职工在岗学习奖励办法》、《计算机应用等级管理暂行办法》、《“六员”培训单项考核办法》等制度办法,对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证书,参加会计、经济、审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财税专业自学考试、会计电算化、外语等级考试取得证书人员,实行单项奖励;对在市局以上组织的考试、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干

部给予重奖,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目前,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局90%的同志取得一级证书,30%的同志取得二、三级证书,有10名同志取得英语四级以上证书,9名同志取得税务师、会计师证书,占全局在职人数的15%以上。

二是实行能级管理,使干部能力与工作业绩共同提高。按照“以能定级、岗级双挂、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岗位适应性考评、专业技能考试、全员竞争择岗“两考一选”的形式,综合考虑能级、岗位、责任三个因素,实行了能级管理。政治素质高的同志,通过考试、考评取得较高的能级,通过工作考核、动态管理,其积极性、主动性有效调动起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的同志,通过努力,可以晋升到上一个能级档次,从而激发了全员自动自发学习的积极性,工作干劲也高涨起来。

三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使能者有其位。为了创造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机会,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该局设立了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人员、计算机管理员等专业人才库,把业务能力强、考试成绩好的干部纳入专门管理,在评先树优时,优先考虑人才库的人员;在竞争上岗或岗位交流时,优先安排人才库的干部到技术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在今年上半年的竞争上岗中,有10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同志脱颖而出,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其中两名人才库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专业 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非常迅猛,其教学始终落后时代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的发展,是电子商务专业实时开展教学改革的根本。在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发展引人注目。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拓展应用,近几年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一直在加大,主要源于我国许多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没有培养出社会上真正需求的人才。那么,加大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已经刻不容缓。探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电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关注电子商务职业标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职业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电子商务专业的从教者,要经常关注电子商务职业的国家标准,参与国家劳动与人力保障部开展的相关培训,更新自身相关知识,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2适时修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师职业鉴定内容的更新,以及社会上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迅猛,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要适时地做出相应调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1 建立与院校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高职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商务专业分委会等平台,与相关院校开展调研、交流,借鉴百家之长,充实和完善自身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

2.2组织校友返校座谈,召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研讨会

与12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建立好长期联系,每个学期都适时邀请若干校友回学校,根据他们在电子商务行业的最新见识和视野,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便于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上有参考的依据。

2.3让在校生深入校友企业开展调研,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动态

通过让在校生深入校友所在的企业,调研电子商务企业中各个岗位的现状、职责以及对电子商务知识的需求程度等,形成典型的满足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构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涵盖电子商务职业岗位分布及职责概况、电子商务职业道德、电子商务职业素养、电子商务职业礼仪、电子商务职业引导案例等。

3参加全国和全省组织的各类竞赛,充分重视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

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大赛始终代表了职业发展和综合知识运用的最前沿,对职业院校而言,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和锻炼,有助于把准市场脉搏,使学生学以致用,以此拓展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历炼渠道,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导向标。各类技能大赛既重视实践也不忽视理论,既考核技能也考查其耐心和耐力,既考查身体素质又强调心理健康,这些都是科学的育人理念在竞赛要求中的潜在反映,它对引导职业院校确立和完善育人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深入开展社会合作,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1)与艾瑞咨询等人才猎头公司合作,为企业输送企业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

(2)与国家人力与劳动保障部、浙江省商务厅等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师职业鉴定培训等;

(3)派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工程锻炼,更新知识体系;

(4)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锻炼,弥补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欠缺;

(5)把企业的相关项目引进学校实验室,带领学生参与其中,开展社会科技服务;

(6)在企业开辟学校实践基地,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德林.以项目教学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06.

[2] 谭焱.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讨——以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03.

[3] 林大辉,黄世国,翁宜慧,陈秋妹,王李进.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J].福建电脑,2007.09.

[4] 张延林,吴学雁,高京广.“电子商务原理”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7

现行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体现高职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到实践教学方法基本上沿袭了普通英语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抓住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因此,探讨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有效改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应该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熟练的英语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商科知识和商务操作能力,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且能运用英语在国际化交流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端技技能型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对于政府、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个三赢局面,政府有效的解决了就业难题、学校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企业能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制订培养菜单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可以实现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深度合作,比如:实现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系列产品的生产研发、提供技术服务以及技能培训等等。此外,校企双方可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思混合式教学法、编写校本合作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办学质量。

(2)现代学徒制模式。学校与当地大中型企业合作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专门商讨校企合作办学,由政府牵头,把行业专家、企业员工、商英专业教师组成现代学徒制培养工作委员会,负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体系改革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动态建设、教学方式的动态创新以及对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等;同时,学校要成立大师工作室,鼓励和引导合作企业选派优秀的一线员工担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师傅来指导师生的教学和实践。

(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滞后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合作,学校可以成立国际合作处,专门从事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吸收和优化。同时,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商务操作技能的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商英教师、实践教学资源,由合作方提供商英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设计、实践课教材以及证书,并派遣高职商英专职教师到国外培训,派遣学生去国外留学等。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商英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商务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国际商务活动的市场要求。

3.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首先,学校要扶持和鼓励英语教师向跨学科和复合型发展,帮助专业教师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第二要加强校本教育,学校组织不同类型的商英专业教师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将培训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做到及时地学以致用。第三,开展校外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权威院校举办的商务英语教师师资培训班,也可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国外短期考察、歇息和进修。第四,提倡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教师可以相互学习、认真反思,请教与切磋,学校可以聘请行业和企业一线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第五,深入国际商务一线,扩充行业背景知识,学校有计划的分批安排教师定期进入国际商务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或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到一线工厂和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从而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4.加强国际合作。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国外的大学联合创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这样,培养的商英专业人才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商务操作能力。此外,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中外学校可以定期交流师资,互派教师参与对方的商英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探讨。其次,学校可分批选派教师到合作国大学进修和讲学,让专业教师吸收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世界文化、贸易、经济方面的发展动态,从而对专业教师队伍的成熟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发挥学院优势,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和国外学校和企业多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长期有效的国外校企合作。

三、结语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三方联动、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定位、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商讨与确定、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内容的优化、从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国内外各种合作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深入探究,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铺好路。

参考文献

[1]俞燕.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10).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8

当前, 高校的翻译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的情况比较严重, 社会上出现“万千学子学英语, 翻译人才缺九成 (赵婧, 2006) ”的现象。中国翻译协会曾指出, 中国翻译市场上合格人才的缺口高达90%。根据穆雷、仲伟合、王巍巍对相关企业的调研, 大多数单位反映, “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培训, 翻译人才才能够上岗”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 2013) 。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高校翻译教学忽视市场需求。我国的知名学者, 如:何其莘、庄智象、许钧、文军、穆雷、黄忠廉、王银泉等都在不同场合提出翻译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许钧 (2010) 曾经指出, “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市场, 接近市场, 关注市场的需要, 那么我们的教育会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们可能因为脱离现实, 远离市场而遭到市场的淘汰”。 (许钧, 2010) 穆雷 (2007) 提出“课程设置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另一方面, 在就业市场上, 英语专业学生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翻译能力, 据苏奕华 (2009) 的研究, “翻译能力与雇佣单位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83, 高于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0.66 和0.42”所以, 研究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受雇佣能力。

本文将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最新的翻译市场需求状况, 提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的方法, 旨在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 培育出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2翻译市场的变化

在当今的翻译市场, 翻译行业的内涵、翻译模式、翻译内容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翻译行业的内涵变化

翻译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口笔译业务, 而是包含了范围更广的内容, 如本地化、翻译培训、语言技术工具开发等内容。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行业会议的名称是“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暨大型国际活动语言服务研讨会”, 提出了“语言服务行业”这个概念。而且语言服务的分工也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

(2) 翻译的模式变化

以前是一个人、一支笔、几本词典, 独立做翻译。现在是多人合作, 使用翻译技术, 利用电脑辅助工具, 多人共同攻坚一个翻译项目。

(3) 翻译的内容变化

世界上90% 的翻译都是关于工程和技术的, “文学翻译仅占翻译总量的1%” (何刚强, 2010) , “当前翻译发展已进入了以实用型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谢天振, 2012) , “应用型翻译已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 (张春柏, 2011) , 这些看法与苗菊、穆雷、李长栓、曾立人和李晓静的实证研究相吻合。另外, 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和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针对700 多家翻译企业进行调研并发布《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该报告显示, 机械、电子、IT、法律、化工、汽车、能源等行业对翻译的需求是最大的。这种针对全国翻译市场调查所显示的结果与针对地方翻译市场调查所显示的结果也吻合, 例如, 莫海 (2012) 指出“ (南京的) 163 家企业, 翻译公司有70%的业务是科技翻译”。由此可见, 科技类和经贸类的实用型文本已成为翻译需求的主流。

另外, 汉英翻译比英汉翻译需求更大, “2007 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等人指出, 翻译问题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瓶颈” (王银泉、王菊芳, 2008) , 这里的“翻译问题”指的是“汉英翻译问题”。所以, 响应“增强中国软实力”“中国走出去”的号召, 高校需要培养更多的汉英翻译人才。从另一方面讲, 自2016 年开始, 专八考试中的翻译部分将只保留汉英翻译,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汉英翻译是翻译教学的重点。

(4) 翻译人才的需求变化

上文中提到, 翻译行业的内涵、模式和内容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那么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必然发生变化。而且, 翻译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跨学科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其实践性的特点, 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翻译经验, 据腾飞对翻译招聘信息的调研, “80% 的公司要求翻译人员有一定的翻译经验” (韩红梅、李恩庆、曹月, 2013) , 陆谷孙曾言“不译满一百万字最好轻言译事” (王树槐、栗长江, 2008) , 虽然此话有些过头, 但是足见翻译实践的重要性。翻译具有应用性的特点, 当前翻译领域集中在科技和经贸, 该情况要求翻译人才能胜任一些专业领域的翻译。如果翻译人才具有工科背景或跨学科背景, 那么他们将更符合翻译行业的要求。另外, 翻译具有“高科技性”的特点, 要求翻译人才熟练使用翻译技术工具, 如翻译软件、术语管理和本地化软件等。既然翻译同时是一种职业, 其对翻译人才的译者素养也有要求, 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3市场需求下的翻译教学改革

高校应敏锐观察并实时掌握翻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不少高校的翻译教学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翻译教学研究学者, 如许钧、穆雷、王树槐、庄智象等曾多次指出, 我国翻译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如重理论知识传授, 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结果教学, 轻过程教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重传统教学手段, 轻高科技信息的运用。据文军的调查, 我国“68% 的院校开设了文学翻译课” (文军、穆雷, 2009) , 但是市场上文学翻译的份额不足1%。这些现象反映了高校翻译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错位, 我们亟需对高校翻译教学进行改革。

下文将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上, 阐述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改革方向。

(1) 明晰英语专业本科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细化。笔者认为, 该教学目标可细化为: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既具有扎实双语基本功又熟悉某一行业和领域, 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和译者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该翻译人才应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具备翻译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译者素质。

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教师要明晰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兼具“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特点。一方面, 作为“教学翻译”, 可采用传统的客观主义范式教学, 让学生接受直接经验的传授, 从而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作为“翻译教学”,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译者素质, 为以后从事职业翻译打下基础。穆雷 (2012) 曾指出:“翻译课程是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结合, 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高级课程, 又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

(2) 更新翻译教学内容

翻译教学的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 强调应用性, 突出实践性, 反映时代性。

首先, 翻译教学内容应强调应用性。当今的翻译市场上, 应用型文本中科技和经贸所占比重最大。针对这一情况, 翻译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加大应用型文本的比例, 如有可能, 可开设某一专业的课程, 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另外, 每个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 结合地方特点, 自编教材, 形成独特的翻译教学特色, 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学翻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科技翻译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影视翻译等。

相对于英汉翻译, 中国市场上需要更多的汉英翻译人才, 那么在翻译课堂上, 应加大汉英翻译所占的比例。

其次, 翻译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和专业性。“89.36% 的单位认为翻译人才培养应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课” (刘晓丹, 2014) , “未来的职业翻译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翻译能力, 更需要掌握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穆雷、杨冬敏, 2012) 所以, 高校的翻译教学应尽量创造条件, 如开设选修课, 或允许在全校范围内跨专业选课, 让学生掌握某一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术语, 使学生更符合招聘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跨学科背景的要求。

最后, 翻译教学内容应体现高科技性。根据王传英2011 年对全国120 家企业的调研, 发现“企业对人才素质关注度最高的是翻译技术与工具的熟练度……” (王传英, 2012) 。所以, 为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翻译教学必须重视翻译技术和工具的介绍和传授。在这方面, 西方已经走到了前面, “西方国家已经不再讨论翻译教育是否应该包含翻译技术的教学, 而在讨论如何高效地把技术和翻译融为一体”。 (肖维青, 2011) 可见, 无论是适应市场的需求, 还是借鉴国外翻译教学的实践经验, 我们的翻译教学必须包含翻译技术教学, 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翻译课堂上, 教师应介绍最新的翻译技术和翻译软件, 教授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和辅助翻译工具。如有条件, 可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种翻译软件 (如Trados) 。

(3) 改革翻译教学方法

翻译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流程是教师讲理论, 学生练习, 教师批改, 然后给出正确译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只注重翻译结果, 不注重翻译过程, 而且,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 经常指出学生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丧失信心, 失去翻译学习的兴趣。根据实证调查, “有62.66% 的学生对翻译课效果表示及其不满” (王占斌, 2005) , 仅有3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翻译教学对目前的翻译工作有帮助。 (李晓静, 2013) 所以,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必须进行改革。我国研究翻译教学的学者, 如穆雷、张春柏、肖红、曹曦颖、陈水平、叶苗、王湘玲等都提出了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翻译教学方法, 如模拟真实场景的项目融入式教学法、作坊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根据陈水平2011 年面向38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80% 以上的学生希望翻译教学能模拟实际翻译情景”。 (陈水平, 2014) 建构主义色彩的翻译教学法强调在真实情景中建构知识,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让学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结合翻译目的, 反思所用的翻译理论、技巧和策略是否得当, 从而使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 感悟并内化理论和技巧, 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这一教学法符合翻译学科自身的规律:翻译不是教会的, 而是练会的。另外, 建构主义色彩的教学法强调翻译过程, 强调实践, 强调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陈科芳和袁良平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翻译教学模式, 即利用第一课堂 (课堂内: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语言文化、综合知识等) , 第二课堂 (课堂外, 学校内:翻译专题讲座、翻译竞赛、翻译资格证书等) 和第三课堂 (校外实践基地:参与真实的翻译项目) , 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4) 健全翻译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是翻译教学的灵魂, 教师的水平和理念直接决定了翻译教学改革的成败。翻译教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实践经验。何刚强指出, “最核心的口笔译课程如果没有具有翻译真功夫的老师来占据课堂, 这个翻译专业恐怕只能是徒有虚名, 既服不了学生, 更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来”。 (何刚强, 2007)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不少高校教授翻译课的教师是“科研型”而非“实践型”的。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一方面, 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增加其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 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翻译进入课堂讲授翻译行业知识、译者职业素养等相关知识。

(5) 完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

检验翻译教学效果的翻译评价体系应多元化和动态化, 这符合翻译过程性教学的特点, 而且,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陈科芳建议将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相结合, 建立学生档案, 记录其课内学习、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情况, 最后给学生的翻译能力予以评级, 方便用人单位甄选人才。

这样的考评方法也会更加激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 如校内口笔译大赛、演讲比赛、考取翻译资格证书等,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翻译实践活动的热情, 使他们自发参与到真实的翻译实践过程中,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

另外, 高校可与用人单位合作, 建立一套后续的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在使用人才后把结果反馈给学校, 学校根据反馈结果调整翻译教学模式。

4结语

当今, 与市场需求接轨的翻译人才具有精细化、科技化和实操化的特点, 但是目前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大多不具备这些素质。所以, 亟需对翻译教学进行改革, 使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上突出翻译的应用性、实践性、高科技性和跨学科性特点, 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 既具有翻译实践能力又具有翻译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

摘要:当今, 高校翻译教学存在诸多与市场需求脱轨的地方, 导致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本文分析翻译市场的诸多变化, 并根据这些变化, 提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改革方向。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9

一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与光谷特色产业企业需求的调研

(一) 问卷调研

本项调研的对象是学院各专业历届毕业生, 采取随机抽样网上问卷调查方式, 共回收问卷462份, 有效问卷457份。问卷调查的主要问题有: (1) 社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要求; (2) 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 (3) 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符程度; (4) 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5) 解决高职英语教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由SPSS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 认为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总体要求较高的占56%, 53%的毕业生认为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弱, 48%的毕业生认为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42%毕业生的认为专业英语知识水平较低;在实际工作中, 英语听说技能很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占英语五项技能的76%;88.6%的毕业生认为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问题;97.8%的毕业生赞同对高职英语进行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 企业座谈、访谈及毕业生访谈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课题组对光谷特色产业的20余家企业进行了走访, 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话;同时也对本校20余位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对过企业和毕业生的访谈, 总结出以下几点: (1) 企业重视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几乎所有企业招聘都要求毕业生拥有大学英语三级、四级证书, 认为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方面;较高的英语水平, 有利于个人可持续性发展和岗位提升, 有利于企业发展; (2) 高职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弱, 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在听说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方面都较弱; (3) 建议学校加强行业英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要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符, 要与未来行业发展相符。

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0年6月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件》 (征求意见稿) , 其中第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10版) 中, 把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该要求的显著特点是把2001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0版) 中的“专业英语”改为“行业英语”, “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2], 突出了行业英语在整个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专业英语 (Subject-based English, 简称SBE) 和行业英语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 简称EVP) 同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3] (Hutchinson, T.and Waters, A., 1987) 。长期以来, 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英语, 一直沿用着普通高校“学术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术性太强, 而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实用性不够;在教材选用、教师配备、教学方法、学生评估等方面都存在问题[4], 专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失去监控。因此, 高职专业英语改革迫在眉睫, 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向行业英语课程的转化势在必行。高职行业英语课程, 应结合区域性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及岗位 (群) 需求安排教学;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 制定体现职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行业英语教学要求,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关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 制定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三师”结合型行业英语教学大纲

高职行业英语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积极与行业企业结合, 制定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行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行业英语 (EVP) , 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三师”结合:英语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工程师: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进行行业企业专业调研得出专业调研报告;行业企业工程师和英语教师进行行业工作任务分析, 确立职场英语标准;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进行课程结构分析和课程标准编写, 明确课程体系、教材选编及训练计划;行业企业工程师和英语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评估教学结果。“三师”结合的行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展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和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二) 培养“双通”+“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高职行业英语教学需要的教师应当是“双通”+“双师”型人才:既通晓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语言教学技巧, 又通晓专业知识,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 行业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行业英语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体验实践, 开展相关行业和专业的社会调查, 了解特定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下基层实习锻炼, 熟悉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第二, 加强非英语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 尤其是刚入职的非英语专业博士硕士生, 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 同时一般都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 要培训他们的语言教学技能;第三, 对英语专业教师, 进行相关行业知识培训, 鼓励他们多与专业教师沟通和交流, 多下企业学习锻炼,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 选编职业性、实践性、先进性“三性”突出型教材

行业英语教材应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先进性。职业性体现在教材在内容选取上能满足未来岗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 针对行业企业对高职专业毕业生英语技能的要求, 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务或场景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性体现在用工作任务引领业专业知识, 用典型的工作场景引领工作任务, 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协调, 实现“工学结合, 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先进性一方面体现在知识内容上能既能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专业知识和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又能及时反映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和新方法;先进性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能提供多种资源, 如音像资料、MP3光盘、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资源、实训指导书、教学辅导材料等。

(四) 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行业英语的教学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重视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也是语言技能的训练, 更是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法 (Project Approach) , 以项目为媒介,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社会为背景的系统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 通过教学项目学生融入有意义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开展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 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 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和技能;采用模拟教学法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 根据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 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全面的理解。运用案例教学法 (Case Study Approach) , 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 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行业英语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启发性、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性的原则, 干中学、学中干, 成功实现教学做的三位一体。

(五) 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行业英语应采取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通过科学和系统的立体化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评价过程上, 既要有终结性评价, 如大学三级、四级考试, 并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英语能力证书的考试, 以统一权威的标准评价学生英语能力;同时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不同阶段, 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级总结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化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 以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在评价主体上, 改变单一的任课教师评价方式, 采用任课教师、专业教师、行业工程师、英语能力认证机构、同学本人、学生团队成员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 英语口语测试和笔试相结合,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统一的试卷考试和模拟工作场所实际专业操作考试相结合。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框架, 促使教学向多维目标转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专业业务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 (5) .

[2]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件 (征求意见稿) [Z].2010 (6) .

[3]Hutchinson, T.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 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87 (6) .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10

一、高职单招生基础英语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有关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的研究不在少数,然而针对单招生基础英语教学的研究则不多。以下笔者将结合近几年对单招生的基础英语教学经验,对单招生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统招生与单招生同班授课,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渠道的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生源的英语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专业上。不同专业之间由于录取分数的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也不同。此外,相同专业内、甚至班级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同一专业并不局限于一种招生方式,多数情况下统招生和单招生都会有,有些专业还会有对口招生的学生。

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在校生中2010级和2012级都有单招生。2010级单招生占本年级本专业总人数的23.3%,2012级约占48%。2010级因单招生数量少,与统招生一起合班授课。2012级在分班时则将统招生和单招生分别独立成班。很多专业在分班时会考虑到单招生的教育管理因素,更倾向于把单招生融入到统招生占绝大多数的班级当中。然而这样的分班模式对于基础英语教学的实施会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以休闲2010级1班(单招生与统招生混合班)和2012级2班(单招班)为例,2012级的分班方式更有助于在英语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休闲12-1班(统招班)的整体英语水平高于休闲12-2班(单招班),因此尽管两个班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相同,授课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然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英语学习兴趣

多数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以面试为主,甚至有些专业的考试没有笔试,对英语能力的考核也仅限于口语测试。基于这种区别于普通高考的考试形式,单招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有些学生正是看重了单招考试没有笔试才选择了这种入学考试形式。高职单招生中对于英语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较为普遍,这也成为基础英语教学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中基础英语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笔试考核。一些院校也已经开始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式,但笔试成绩仍然占学生最终成绩的绝大部分。该类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绝大部分单招学生的英语笔试能力差,加之单招生本身的英语水平低于统招生,考核成绩极易对单招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造成打击,而他们稍擅长的口语考核却得不到凸显。

二、高职单招生的特点及实施特殊教学的必要性

(一)性格外向,思维活跃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学生虽然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其也具有很多性格方面的优势,比如思维活跃、勇于表现等。与单招生相比,统招生的课堂参与度相对较低,课堂氛围稍显沉闷。基于英语学习的特点,外向性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表达,并且不怕出错,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语言活动。

(二)对专业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单招生普遍对于专业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些专业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也经常是单招学生。这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单招学生是以第一志愿录取到所在专业,因此对于专业的学习兴趣较高。

三、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生源的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生源对学生进行分班,不仅给基础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将不利于对不同基础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如果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因材施教,使不同基础学生的英语水平均得到提高。

这里所说的分层教学,并不是指简单地将统招学生与单招学生各自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分班。在英语学习方面,单招生的基础整体低于统招生。基于此,在入学时可安排所有学生进行英语入学测试,根据测试成绩进行分班教学。

(二)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突出职业性,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上面,而是更加看重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相关英语能力的实际运用。这必然对高职院校基础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了高职教育“学以致用”的原则。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不仅涵盖了基础英语的课程内容,同时也能突出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能力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由于生源不同导致的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也会造成学生在接受程度上的差异。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基础英语教学,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针对目标岗位的英语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满足单招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目标,也能调动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

目前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基础英语教材种类繁多,每种教材都具有自身的针对性和特点,难易程度也有所差异。如何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材成为很多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首先,要结合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教材难度过大,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考虑难易程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材的趣味性,突出实用性。

教材,并不简单地指教科书,也包括其他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的讲义、练习册、视听资料等。教师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高职英语教材必须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特色。多数基础英语教材在体现职业特点方面稍显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材料进行整合,梳理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料。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针对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特点,学生本身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景教学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也是非常有效的。学生通过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习氛围愉快轻松,同时也强化了语言知识,从而达到了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此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英语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资源更加形象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补充课本以外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英语教师应该灵活掌握多媒体技术,以此来优化基础英语教学。

(五)运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了更加全面地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上应该选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高职院校在基础英语课程中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考核。在强化口语考核的同时,在过程考核中适当加入一些其他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比如情景模拟、演讲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贴合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学习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在大学英语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eetr.bjtu.org/Read-News.asp?NewsID=782.2005-11-21.

[2]马梅珍.浅谈高职基础英语教材的选用[J].职教新观察,2009(11).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11

智慧城市不可偏离“需求导向”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绝不能偏离需求导向。不起实际作用、不出效益的东西坚决不搞。绝不能简单地用信息化、智能化去包装一切。

通过分析南京多年来的产业演进可以看出,凡是真正与需求对接的产业就有生命力。智慧城市建设关键在于怎样寻找社会需求的落地点。否则就是花架了。信息化一旦偏离需求这根土线,就容易成为“散落一地的珠了”,单独拿起来看看很“精致”,但合起来却是“一堆浪费”。当前我们要认真分析智慧城市真正的需求在哪里。

首先,智慧城市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城乡居民的应用需求,本身带有马斯济需求层次理论的烙印。“需求论”的底层是医、食、住、行、安全的生存保障性需求,作为发展中国家,百姓的生存需要是根本,也是我们智慧城市应用关注的焦点。同样地,从生存本身到持续性发展,城乡生活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因此,智慧城市的需求必须在满足基础性应用需求的同时,充分重视节能、生态和环保等技术应用,并致力于推动这些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智慧城市在绿色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

其次,智慧城市的需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从需求的产生到对需求的丌发形成产品,再到满足用户阶段性需求,这个过程本身就遵循循序渐进的特点。用户需求的满足只是某个时间段的满足,需求本身是变化和发展的,这也是促进产品不断优化甚至升级换代的根本动力。比如公交站牌系统,从静态站牌,到结合无线视频、GIS应用实时定位系统和手机客户端的动态公交站牌系统,尽管两者需求的本质相同,但是需求的满足程度更高了,市民的满意度自然也就越提升了。

第三,解决智慧城市需求要有超前性。这至少包括两个方而:技术应用的超前和开发理念的超前。当前信息技术领域引领潮流的第三平台技术的核心主要掌握在Apple、Google、Microsoft和Amazon等外国厂商手中,中国对此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为未来城市发展埋下隐患。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要注重智慧城市专用软件业的技术创新,支持跟踪应用而向服务架构、中间件、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交换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业务与监管流程融合的规范标准,再利用标准化后产品和技术的捌模化应用反过来促进技术的不断更新。

理念的超前需要从更高的视野分析需求,把握城市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日前全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超过2.5亿,其中62.3%的用户儿乎每天都在使用APP。IDC发布的201 3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10大预测指出,地方政府将更多地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社交媒体与市民交流。因此,智慧城市应用也必须不断结合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增强与民众的互动,让应用的形式更适合市民的需求。

信息消费:“功夫在别处”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包括个人信息消费、企业信息消费和公共信息消费。除了个人消费者之外,企业也是信息消费的重要土体之一。企业借由信息消费实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当信息消费成为个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政府层而的信息消费也悄然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从城市管理到社会服务,从社会保障到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政府土导的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而而。

在移动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重点领域,政府一直在着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大力促进信息消费,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把201 2年在南京举办的亚洲青年运动会称为“智慧亚青”,其标志是国内三大运营商全部进入基于4G的各项网络服务,而随着国家向运营商颁发4G牌照,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大环境正日趋完善。

促进信息消费,如果只“功利”地追求终端的“消费量”,最终的效果不。定最好。好的结果往往是“功夫在别处”。

以电子商务为例,近年来,跨境电了商务成为江苏电商交易的“大头”。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全球消费者,成长为对外贸易的新锐力量。据eBay集团发布的“产业地图”显示,今年,该集团位于东部沿海的出口中心包揽大中华区跨境零售出口总交易额前八位的是广东、香港、上海、浙江、北京、台湾、江苏和福建,其中江苏以52. O%的增速成为发展最快的跨境出厂口中心之一。从Amazon到eBay,境外电商在中国很难复制其在国外市场的辉焊。然而,跨境生意成为他们的转机。

当eBay在200 3年全资收购易趣的时候,其C2C中国市场占有率近80%。2005年初,ebay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到24%,而淘宝则上升到了57%。随后,2006年,eBay中国宣布与TOM在线成立合资公司,转手易趣5l%的股权,由于“水上不服”,使当时全球最大的C2C平台未能复制在欧美市场的成功经验,到了儿乎退出中国市场的境地。

转机就在一线间,跨境电商拯救了eBay中国。据统计,从2004年开始,短短五个季度,eBay易趣网上跨国贸易的卖家数量猛增7倍,某些卖家的月成交额可以超过10万美元,有的甚至达到40万美元。于是,从2006年底开始,eBay中国开始寻求跨境B2C的新模式,根据交易金额向卖家收取佣金。其目前收入来自于上架费、成交费以及PavPal(类似支付宝)的交易费。跨境电商需要实实在在的配套。需要有梯度衔接的物流配送体系:需要工商、税务、金融等公共服务的创新;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培训机制对接。

与传统产业不同,信息服务企业有自身的成长规律,需要有针对性的孵化机制来保持产业的活力。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优胜劣汰的速度很快,产业活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搭建的孵化平台可以为“成长类”企业做三件事:确定产业方位和坐标;形成产业联盟:提供融资服务。

智慧城市以需求为导向将充满生机活力。

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 篇12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核心问题的阐释:首先, 在研究伊始, 我们应该明确“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内涵,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明确“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的含义;其次, 在明确以上两个研究核心问题的基础上, 再详细分析研究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相关研究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的现状;第二,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支撑;第三, 在参考其他研究者相关论述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高职英语的教学实践分析“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下面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结合以上的研究思路, 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中的核心问题及界定

1) 如何理解“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

研究“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问题, 首先必须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它不仅事关后者的研究思路, 而且它还可以保证相关的读者在阅读中对主要问题不产生歧义。因此, 我们在论述相关问题之前必须对其作出严格意义上的说明。

所谓“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指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必须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办学基础, 使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

这也就是说, 在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中, 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值得我们注意:首先, 英语课程的建设要根据高职学校所在地经济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即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教学的基础课程, 它的建设必须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经济的发展变化出现了脱离的现象, 那么, 不但高职英语课程得不到发展, 学生的英语素质得不到提高, 而且高职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高职英语课程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相同的发展状态, 只有如此, 才能使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得到迅猛地发展。其次,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保持一致或者说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具有同步的变化。这也就是说,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变化”的特点,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 还是英语课程的建设, 它们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高职英语课程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经济和谐而同步的发展过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最后,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还具有这样的意思, 即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局部调整的标准就是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变化。换句话说, 一旦本地的经济出现变化的时候, 我们的英语课程建设必须也随之出现相关的变化, 而且只有如此, 才能使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呈现出“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点。

2) 如何理解“‘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出“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点, 而且, 正是因为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其必然还要具备“个性化”的特征。所谓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是指每一个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建设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然而正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 既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又保障了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 既体现在英语教学内容的确定上, 又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这也就是说,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即课程规划与课程教学实践上。前者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决定, 后者是由高职院校的教学思路所规范。

是什么原因促进了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特点呢?首先,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是由其本地经济发展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建设与规划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具备与众不同的特点, 所以, 我们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也必然会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即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英语课程建设既适应了经济发展, 又突出了人才的应用性特征。所以,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必须具备个性化。其次, 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建设, 或者说高职英语作为一个学校的课程建设, 它的建设与发展还必然要受到学校具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向的限制。即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的个性化在教学的层面还由高职本身的诸多原因所决定。而正是这由高职院校本身原因所决定的个性化才使英语课程的建设有规律可循。正是在这种教学规律与教学条件的统一中, 高职英语课程才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研究现状及简要分析

1) 研究现状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层面, 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所谓的宏观层面是从整体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核心问题作出整体上的分析, 它可以为微观层面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所谓微观层面的研究就是针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所涉及的具体问题, 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 解决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所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 简要分析

在当前“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中, 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即宏观研究明显地落后于微观研究。因为高职英语教师针对其所在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感悟, 虽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但因其理论基础所限, 不可能从宏观的角度对其作出科学的阐释。但他们所分析的问题和所提出解决方案却都是极具实用性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其次, 在具体的相关问题研究中, 研究者不能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如果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统一起来, 不仅可以为其确定相关的研究重点, 而且还可以群策群力解决其所面临的重点问题。

有鉴于此, 我们决定在以下的探讨中, 以宏观研究为重点。

3) 详细研究与分析

从宏观层面详细研究与分析“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问题,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即研究中运用到的理论和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

(1) 研究所需理论

任何一项科学的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也不例外。理论和实践之间具有众所周知的关系, 即每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不仅可以为具体的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 而且, 它还接受相应的实践检验。换而言之, 就是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在高职英语课程实践中, 一定要注意以下核心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 我们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设实践必须接受相应课程理论的指导。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践, 作为课程理论的一个研究子项目,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必须接受课程理论的指导。当然了,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主要以英语课程理论为主要指导理论基础, 但在具体的建设中, 也不能忽略其他相关课程理论。因为, 在一个高职院校中, 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绝非英语这一门课程。即高职英语课程与其他高职课程一起组成了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因此, 在具体的研究中, 我们也应该参考其他课程的建设理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

其次,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实践还应该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那些先进的教学理论, 不仅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学应该吸收的精华, 而且它还是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所必须接受的理论。例如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 它不仅可以用来指导高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 还可以指导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而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与高职英语教材正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次,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还应该依据相关的管理法规。作为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课程的建设实践还必须遵守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这也就是说, 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项重要的决定都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那些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更是我们建设高职英语课程实践中重要的参考内容。

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理论层面, 我们重点谈及了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 以一种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无论是课程理论, 还是相关的教学理论, 乃至相关的管理政策, 都是宏观研究时重要的参考。

(2) 课程建设实践

在宏观的层面, 谈及“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首先, 课程建设中的指导思想。“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 也不是“个性化”, 而是在相关教育理论、相关教学理论和相关管理法律法规下与“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和“个性化”的结合。如果缺失任何一个内容, 我们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实践都不会取得成功。而这个过程是使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呈现出个性化的基础。

其次, 课程建设中的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在“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高职英语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只有当教材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 只有当教学思想与教材编写原则保持一致, 才能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样本教材的编写, 更是使整个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成为以地区经济需求为导向的保障。

再次, 课程建设中的评价问题。作为一种教学实践, 高职英语的课程建设实践必须涉及教学评价的问题。教学评价既可以保证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中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又可以使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因此, 在研究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的相关问题时, 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实践。

总之, 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具体的研究中, 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和谐统一, 更能促进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的发展, 更能促进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个性化特点的突出显现。因此, 针对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的现状, 我们在此详细叙述了核心概念的内涵, 叙述了宏观研究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摘要:研究“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及其相关问题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和高职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该文重点叙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宏观研究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析。

关键词:研究现状,宏观分析

参考文献

[1]高艳芳.以工作过程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 2009 (34) .

[2]陈芳.研读三版本英语教学要求, 思考高职英语教师创新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1 (z3) .

上一篇:慈善与公益的区别下一篇:乡镇财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