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精选12篇)
怎么学 篇1
学校举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要笔者上一节体现“先学后教”理念的数学公开课。笔者以“比的化简”一课为例, 围绕教学展开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尝试。
一、课前慎思
(一) 选课的烦恼
不同的数学课可能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一种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数学课。紧接教学进度的课有“起跑线”“比的认识”“比的化简”“复式条形统计图”等, 这些课中既有概念课, 又有综合实践课, 还有规则课, 哪一课更适合体现“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法呢?最终, 笔者决定选择“比的化简”这一节课当载体。因为“比的化简”是学生在学习了“商不变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再学习的内容, 这种学习属于规则教学的并列学习, 根据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他们完全能够把以前的学习经验、方法迁移过来。学生“先学”会相对轻松。
(二) 先学, 怎么学
要设计一些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先学吗?课前的导学案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让学生阅读教材的例题进行学习, 可以吗?是课前先学还是课内统一学?怎样的“先学”能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示范?……这些问题既有关于先学的时间问题, 也有关于先学的方法问题, 还有关于数学教学的责任问题。
经过思考, 笔者有了自己的主意。如果教师设计了一些导学案给学生进行先学, 哪会不会给学生一个暗示———没有教师下发的导学案, 我是不太可能进行学习的?既然学生人手有一本教材, 为什么不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而要另起炉灶重新印制一些“导学”案?课外的自学, 没有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形成的“学习氛围”, 先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起点差异明显化, 到时课堂交流时会不会影响参与度?……于是, 笔者决定采用课内限时自学教材的教学方式。
(三) 后教, 怎么教
把学生当白纸去教, 只要提笔就画, 按构图一笔一画去涂抹, 最后总能得到一幅作品。这是先教后学的好处, 教师只要按照教材的设计去执行即可, 借助一些教学资料, 教什么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但是“先学后教”是在学生学习之后进行的教学, 这时, 白纸可能已经不再是白纸, 有的可能已经有构图框架, 有的可能已经涂上了颜色, 教师要做的是怎样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达到教学目标。先学后教, 教什么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 “比的化简”这一课, 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如下:
1. 从知识与技能上看:前项是后项的倍数时, 学生可能会把结果写成一个整数, 如60∶30=2;针对以往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在化简前项后项都是小数的比时可能会出现差错, 如0.7∶0.35=7∶35;中下学生可能会混淆求比值与化简比。
2.从经验与思想方法上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时很少会思考书本为什么会这么编写, 很少会思考例题这样做的根据。
以上的预测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上教的重点。
几经思考, 笔者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经历自学、交流、练习的学习方式, 了解自学书本的方法。
2.理解化简比的根据, 并能正确地化简比。
二、课堂实践
(一) 明确任务自学书本
1.认识最简整数比。
2. 揭题:今天, 我们要学习怎样把一个复杂比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3. 出示自学要求:阅读教材第52 页“ 试一试”前面的内容, 学习怎样化简比。
教材图片:
4.初尝试。
化简下面各比。
学生独立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 找出典型错例, 让学生板书。
错例1:0.12∶0.4=12∶4=3
错例2:0.12∶0.4=1.2÷4=0.3∶1
错例3:60∶30=60÷30=2
(二) 讨论交流
1.小组内交流4 道尝试题。
2.对板书3 个错题的讨论。
每道题找出错因, 并进行订正。
3.师生质疑。
(1) 师:学到这儿,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学习化简比有什么用?
生:为什么要学习化简比?
(2) 师提问, 引导学生深读课本。
(1) 为什么书本上要讲三道例题?用其中一道例题不就可以讲明白了吗?
生:三个例题分别教我们怎样化简整数比、小数比和分数比。
教师引导学生看着例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怎么化简整数比、小数比和分数比。
(2) 例题的每一步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化简比的每一步依据。
(三) 再尝试
学生练习之后小组内交流、校对。班内交流时请有修改的同学说明错因及订正方法。
2.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单位:克)
(1) 水:60糖:30 (2) 水:20糖:10
(3) 水:50糖:10 (4) 水:150糖:30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追问:你们是怎么判断出这几杯糖水一样甜的?继而解决学生在前面质疑环节提出的“学习化简比有什么用”的问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 厘米, 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 () , 比值是 () 。
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 () , 比值是 () 。
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 , 比值是 () 。
讲评时, 教师选了一份把比值写成比的作业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讲评, 并体会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异同。
三、课后研讨
(一) 认可的做法
1 . 充分发挥教材的编写特色, 引导学生体验“先学后教”。教师在质疑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既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 又是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引领, 还起到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理”与“法”的梳理, 可谓一箭三雕!
2.教师每次介入的时机把握恰当。
初尝试时,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例, 在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弄清化简比的根据与方法。再尝试时, 教师介入重点则放在学生还有修改的题上, 真正做到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
(二) 有争议的做法
在课后的讨论中, 听课老师对以下两个问题表示有疑问:
1.先学后教能保证学习效果吗?
2.哪些课适合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
笔者的思考:
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在那节课的课后就作了一个后测。现将过程及结果描述一下。
测试的内容:
1.化简比。
2.先求比值, 再化简比。
3.小圆半径2 厘米, 大圆直径6 厘米。
(1) 小圆与大圆的半径比是 () , 比值是 () 。
(2) 小圆与大圆的直径比是 () , 比值是 () 。
(3) 小圆与大圆的周长比是 () , 比值是 () 。
(4) 小圆与大圆的面积比是 () , 比值是 () 。
测试环境:
课内独立作业, 完成就上交。
测试结果:
从数据分析及后续观察来看,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其中第3 题周长比与面积比约分不彻底的同学占多数。笔者把这类错误归因到解题技巧的缺失, 在下一节课中补充。如小圆与大圆的周长比, 学生算得小圆周长是12.56 厘米, 大圆的周长是18.84 厘米, 用12.56 除以18.84 求比值时找不到公因数314。而笔者是让学生不算出来直接用式子进行比、直接约分, 即小圆周长:大圆周长= (3.14×4) ∶ (3.14×6) =4∶6=2∶3。
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 不同的课型, 先学后教的策略可能不同。具体怎么做有待于实践当中继续研究。
经过这次实践, 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先学后教”的含义。“先学后教”, 先自学, 后点拨。在学生自学课本、初步尝试、组内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 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 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 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主体”。
怎么学 篇2
1、词汇量达到1-15000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词汇量(四级4500,六级6000)要求;
2、试卷更偏向出国留学考试,有些类似托福、雅思试卷,当然难度不及托福、雅思。比如听力部分,有很多连读、弱读、失爆等语言习惯,让很多学生很不适应,反应不过来。对于平时没有或者很少有外教交流机会的学生,肯定是很难听懂;
3、试卷命题全部引用国外报刊、杂志、网站、电影等的英文原文,实用性极强,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上海的英语考试难度在全国位列之首,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全国英语考试的未来发展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中高考选拔人才的试金石,英语交流及综合运用能力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需求,而是应试要求,告别“哑巴英语”的时代已经开启。
从英语“国家标尺”看改革趋势
6月1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正式实施。这是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是名副其实“国家标尺”。
《量表》的实施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较完整全方位的标准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连贯和覆盖,避免了断层和重复。也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量表》描述了“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增加了“说”和“译”两方面。由此,我们看到了英语变化的趋势一:
01
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虽然各地区关于英语考试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不少家长已经发现英语考试的三大变化:一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江西、广西、河南、四川、陕西、湖北、西藏等地区英语考试均出现了听力或口语的机考,分数占比达30-50分,更加重视语言的运用能力,告别之前的“哑巴式英语”。
有些地区,小学英语考试已经出现了听力;二是英语高考一年两考,增加了考生的机会,但并没有降低考试要求;三是对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们也总结出英语变化的趋势二:
02
听力和口语表达成为重中之重
在这种改革的大趋势之下,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怎么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与代数 教学价值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一、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价值
(一)培养学生现实应用的能力
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方程、不等式与函数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
(二)提高学生创新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數与代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数的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函数关系的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三)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科学的数学观念
在“数与代数”中,不仅知识中存在着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变量与常量、精确与近似等对立和统一,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也充满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等对立与统一。同时,在变量和函数的研究中,还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因此,学习“数与代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四)陶冶学生情操,形成良好品质
“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数与代数”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的品质;“数与代数”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美,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新课标下“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不再是习题和试题的编制者,而是拥有先进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和合作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者。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改变集中体现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观察、实验、验证等活动,应当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多样化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对现实背景的感受和体验中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具体地理解数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符号感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应创设空间,逐步渗透,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感。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三)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只有不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案例,而能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可以说,主动寻求新知识的实际背景,是增强应用意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强调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今天,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显得格外重要。
想一想当初我们是怎么学语文的 篇4
鉴于上述几方面的因素, 阅读教学要保证“三维高度”经常性相融, 教师首先要加强阅读,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本阅读能力, 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的, 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其次, 要鼓励学生多读, 读解的能力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起来, 舍此, 别无捷径可走。除了师生多读书之外, 笔者以为还要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 关于文本自身的高度。现代读解理论认为, 文本是一个“空筐结构”, 文本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 也就是说, 文本的高度取决于读者的理解高度。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理论容易导致理解的随意性,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般地说, 文本有自身的意义系统, 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高度, 如果不承认这一点, 阅读就很容易滑入虚无主义的误区。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文本自身的高度呢?文本自身的高度没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的标准就是当前学界对它的比较通行的诠释。例如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它以“清、静、悲凉”为美的独特的审美倾向以及文中细腻的笔触, 都是学生不容易感受和体悟的, 需要教师的引导。教读这篇散文, 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授写景技巧的层面, 而不能品出“秋味”来, 那就属于高度不够。又如《荷塘月色》的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样理解“不宁静”, 比较通行的解释就是朱自清先生在大革命失败后, 感到苦闷彷徨, 一时看不到希望。有的人非要把弗罗伊德的性理论搬出来, 搞出什么“性苦闷”的说法, 并以此沾沾自喜, 以为抵达了前所未有的创新高度, 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对学生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 优秀的文本是常读常新的, 教师也要注意避免抱残守缺, 时时关注学界对某文本的新的诠释,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与时俱进, 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其二, 关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生成。教师作为师生共读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需要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在共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供学生文本阅读时所需的知识, 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基础知识等, 消除一些基本障碍, 使学生能够进入深层的理解与感受。不过, 有一点我们得承认, 教师的知识积累是有限的, 阅读能力是有限的, 对文本的理解高度也是有限的。因此, 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必须留意学生的“个性化”的合理的意见, 并及时把它纳入自己的教学中来。交流是突破个人理解局限性的最有效方式。王荣生教授说:“通过讲授、问答、讨论等, 教师和学生交流, 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 以突破个人理解的局限, 丰富对特定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依据文本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 如果无视学生的读解体会, 最多只能实现教师与文本两维高度的融合, 这是无效的教学。
初中怎么学语文 篇5
初中语文学习跟紧“八”个步伐
一、基础知识题——多积累,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
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多积累,信语感,多比较。
对于这一块经常丢分的同学,一定要注重积累,平时上课老师提到的,你做题、考试的时候遇到的,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
如果你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在你应付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应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二、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科技文不是考察你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
它考察的是你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三、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
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
其次,文言文一般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
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文言文翻译很大程度上还是考察你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掌握程度,所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对于课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注意理解和积累。
五、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从初一到初三,同学们已经学过很多的诗歌,相信诗歌鉴赏类的题目也见了不少,应该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
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
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七、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
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
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八、作文——紧扣话题,拒绝硬伤
无论写什么文体,一定要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时刻体现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虚。
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对于经常写作跑题的同学,可以通过列提纲,列中心思想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审题能力。
另外,在素材积累方面,拿到一个素材的时候一定要多思考一下,这个素材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话题里,这样才不至于在写作文的时候无话可写。
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有什么不同?
一、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语文学习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
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学习或运用语文了。
进入学校之后,语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语音、字词等练习成了小学语文课永远的作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学习阶段的提升,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
与初中语文学习相比较,高中语文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
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包含的学习内容又非常丰富,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在学习要求之中。
外国的作家作品,重点学习历史上有影响的作家、政治家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
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
例如,在二战以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
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
高中就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它在每一个时期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在阅读欣赏诗歌时,都能借助相关知识读懂内容并进行艺术鉴赏。
写作也是如此,更讲究写作基础阶段的规范性、知识性和系统性,使零散的、不具条理的内容得到整合。
(三)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1.选文: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区别。
初中语文的选文较简短,到高中不仅长度加长,深度也明显增加,有时甚至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所以高中生必须加强在个性化体验、感悟和审美上的能力和修养。
2.文言文:初中的文言文大多为浅显的、有哲理性、有情节的小故事、寓言、短诗、散文,而高中的文言文则是长篇人物传记和论述文章等,需要有较强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3.作文:中考作文一般只要求不少于五六百字,而高考作文要求在800字以上,从中明显看出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的区别。
高中生必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对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扬弃。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比初中阶段的范围扩大很多,要求也更多,更高,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更趋向应用性,审美性。
这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也有高考与中考不可同日而语有关。
二、初高中语文学习脱节原因透析
(一)存在知识漏洞,语法知识残缺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使得有些本应在初中阶段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如拼音、词法、句法等,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
不必说双声、叠韵,也不必说语素、单纯词、合成词,甚至不懂什么叫主语、谓语、状语。
因而,在学习文言文和完成语言运用题目中,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
(二)没有主动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年龄较小,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
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
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
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需要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初中的一套难以跟上高中的快节奏。
(三)不适应高中教材
??高中的学习量加大,读写的要求明显提高。
教材内容增多,课文篇幅加长,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
现在的课本每册有20万字,还配有50万字的《语文读本》,而且很多课文的篇幅都有成千上万字,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2500字以上。
不仅长度加长,深度也明显增加,有的课文甚至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思辨、哲理意味比较浓。
??教材中的文言作品,初中时比较浅易,主要是一些哲理性散文、情节性较强的小故事、寓言、短诗之类。
高中教材选入的文言作品,数量和篇幅都有较大增加,有长篇的人物传记、论说文等。
虽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都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二者的“浅易”程度,分别是相对于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而言,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读书、思考、积累、勤练笔、写好字、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三、学法指导
如何跨过初高中衔接的这道门槛
(一)查漏补缺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要适当补充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
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
在高一第一学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明确学法
??学生要学会怎样预习、怎样做笔记、怎样使用工具书等等。
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
“三先三后”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三戒三倡”是:一戒把学习当作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二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
(三)端正态度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它的周期性很长,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学习语文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明白持之以恒才有收获,不要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一夜之间语文成绩突飞猛进。
遭遇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应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养成习惯
??必须养成一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通过习惯养成,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自觉到自觉,增进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褚橙:学什么,怎么学? 篇6
棋手对弈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复盘,无论输赢,都要弄个明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长棋”。
在《褚橙你也学不会》中,黄铁鹰再次成为一位复盘高手。虽然书名说你“学不会”,但黄铁鹰在该书中孜孜以求的,是剥离掉诸如褚时健的名声和非同寻常的人生阅历之后,每个中国企业,甚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鉴和学习之处,而这可能才是该书写作的意义。
做产品主义者。褚时健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产品主义者,具有典型的工匠精神,而这正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和领导者所欠缺的。这位老人从75岁起,忙碌在田间地头,从施肥、间伐、控梢、剪枝、病虫害防治、果农管理等每一个细节入手,每年解决几个问题,最终让褚橙的口味全国领先。
书中所介绍的盲测也证明了这一点,褚橙不仅在口味、水分、化渣率等指标上领先国内最好的冰糖橙,而且与国外的产品相比,也占有优势。
如果国内更多企业家成为产品主义者,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就指日可待。
管理者要做“内行”。中国人认为,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当然,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充分信任和授权是将企业做大的必要条件,但从专业的角度,管理者如果真的是外行,则很难做好企业。
褚时健认为:“外行不怕,但必须学,不懂就要学习!认真学!起码要懂七八成。否则别人汇报的时候都听不懂,会吃大亏。”
就连长期在一线的片区长也承认,种橙方面首席专家就是褚时健。
不量化,就没有管理。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人重视整体、感觉、经验,而对细节重视不够。与之相反,褚时健特别重视细节和数量(王石称其为“精算师”),他强调,能用数量描述的尽量用数量描述,否则别人就不知道怎么执行和监督。
比如对于控梢这样一个简单种植管理工序,中国任何一本柑橘种植类书籍都没有提出过量化的标准。而褚橙果园对其进行了精准表述:“在嫩梢长10厘米内,必须控除干净,否则将做相应的处罚。”
从某种意义上讲,褚橙和其他农业生产者最大区别就是数字。
一家企业,能否建立起一种对数字的神圣感、严肃感、法律感,可能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一种很重要的表现,而这正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所欠缺的。
怕就怕认真二字。工业需要精细,精细需要数据,数据源于认真。褚时健从年轻时起,先后涉足酿酒、制糖、产烟、种橙,做一件成一件,这与其做事认真的特质密不可分。
当然,认真并不是较真,而是在关键问题上不满足表面结论,不断发现问题,予以改进。
褚时健认为,认真要找准对象,抓主要矛盾。他说:“每个人精力是有限的,要算大账,把大账算清楚。”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褚橙不仅可学,而且人人学得会。
关于“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篇7
写作本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在学生作文指导中去掉一些条条框框, 无疑有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写出有质量的文章来。可是, 凡事皆有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作为表情达意的作文, 它有其自身的规范, 理应遵守;作为书面语言运用的作文, 毕竟不能等同于日常的口语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对“我手写我口”的误读和歪解, 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第一,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的思想是学生作文中浅陋和率性的“病灶”。
虽说在学生习作中倡导个性化的表达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但是, 必须明确的是, 这样一种倡导实在是对于机械表达、虚伪表达的必要反击, 有它的积极意义。作文, 说到底, 它仍然是一种交际方式, 毫无顾忌地、不加内心省察的言语表达必然有害于健康的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常常导致作文要求的“被降低”, 作文训练目标的“被悬置”, 导致极短文、荒唐文的批量诞生, 浅陋、率性文风的泛滥。
作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定, 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别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 不像它们那样可以有明确的序列性, 但“句—段—篇”的基本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各类文体的基本格式是明确的, 注重细节、关注描写的基本写法也是有迹可循的。这些都不能以一句“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来放任, 这样一种“个性化”, 到最后, 必然不利于学生精致为文、慎重落笔良好文风的培养, 也不能够很好传承“推敲”文句的好传统。
第二, 作文教学中“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直接放任了学生对于作文素材的提炼和加工。
所谓素材, 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包括印象、事实、人物、图景等, 是作品题材的基础。这些材料并不能一点一滴都写入文章之中, 如果这样做了, 作文就会中心不明显, 内容过多不简练。但是,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却忽视了对生活素材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 直接影响了作文质量的提高。
在这样的作文情境之中, 大量粗俗甚至野蛮、血腥的语言和材料被学生们不加选择地写到了作文本上。令人担忧的是, 这样一种未加提炼的言语宣泄还被我们的老师冠之以“有个性”和“真情实感”而大加赞誉。自己的作业做错了, 有的孩子会在作文中说:妈妈很愤怒;同学借了一张纸给他, 他会感动得“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 流下了眼泪”;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 “你怎么不去死啊”就会脱口而出……生气的、感激的情感, 被我们的学生“想说就写地”“个性化地”夸张了, 可笑而又可气地言传了!
第三,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混淆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界限, 不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总体来说, 口头语言具有即时性, 它是流动的、零碎的, 甚至可以说是颠三倒四的;它同时又是需要借助于具体交际场景来理解的, 往往还必须伴有相关的肢体语言。但是, 作为书面语言的作文来讲,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很快就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实际作文中,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模糊了学生表达的情境意识, 学生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极端口语化的词汇, 甚至是方言俚语 (很不规范的方言俚语) , 局限于自以为明白的情境当中, 这样的作文往往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北。这必然直接影响了作文的交际功能, 弱化了规范语言的表达力量, 对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也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第四,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作为”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角度看,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确实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 确实有利于解放学生的言语表达思想。但一元论的思维常常会导致局限和片面。学生主体的强势体现, 必然弱化了教师主导功能的正确实现;“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的片面强调, 必然带来作文规范的无力和缺失。
怎么学 篇8
“工匠精神”德企百年成就的“钥匙”
丁格芬是慕尼黑以东100公里的一个小镇, 也是宝马最大汽车厂所在地。这里有1.85万名员工, 每天出产1500辆宝马车。在总装车间, 《环球时报》记者看到, 这里分工极细, 一条组装线上有数十个员工, 每一个工位由两到四人组成。22岁的托斯滕是装汽车座椅的技术工人。产品一到, 他与一个同事在五六秒内完成安椅子、矫正、拧螺丝等工序。而从装上底盘、发动机、轮胎, 到下线成一辆可以出售的成品车, 只要两分钟时间。“安装环节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某一颗螺丝没有拧上, 或没有完全拧紧, 整条安装线就得停止。”托斯滕说。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 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 3月7日, 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在记者看来, 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 正如前述宝马车间场景所展现的———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 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 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一片困顿时一枝独秀。
“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科隆大教堂, 始建于1248年, 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 耗时超过600年。德国工匠的“慢功细活”打造了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对德国人来说, “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
“专”是第二个特点。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 其中95%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共同特点是都爱“钻牛角尖”。像“螺丝大王”伍尔特, 1954年创立时才几名员工, 现在扩展到5万多名员工。它的成功在于, 自始至终坚持“单一”产品———螺丝。
第三个特点是“创新”。一款新型汽车可以承载诸多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研发部门。
据了解, 从中世纪开始, “工匠”已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那时, 师傅就开始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德式‘工匠精神’离不开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 (所谓“双元”, 是指职业培训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 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德国商会培训专家库兹科告诉《环球时报》, 这种体系可追溯到18世纪末, 但在19世纪末才初步成型。“当时也是‘德国制造’从被英国人贬低向高质量代名词转变的时期。目前, 德国可以系统培训350多种工匠。”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过去一百年成功的‘钥匙’。”罗多夫说。
“职人气质”, 日本的轨迹
“工匠精神”并非德国专利。对中国人来说, 更多人熟悉的是日本式“匠心”。从保温杯到马桶盖, 从感冒药到接待服务, 中国游客蜂拥赴日背后, 有日本“工匠精神”的影子。
“工匠精神”在日本也被称作“职人气质”。职人, 就是匠人、工匠。日本在江户时代将民众分为“士农工商”, 职人属于“工”。当时主要是从中国、朝鲜去日本的陶艺、锻造、木工等工匠。
近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引进欧洲的工业技术, 国内出现很多“街道工厂”一样的私人工厂, 日本政府将其划归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往往也被叫做“职人”。这些老板往往让孩子“子承父业”将技术传下去。
到了现代, 职人多指拥有卓越金属加工技术的人。比如日本有的街道小工厂能够将铜箔的厚度切割到仅有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这么细的铜丝是智能手机、太空仪器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认为, 日本是一个有着“匠人”文化传统的国家。正因为此, 加上子承父业的传统, 使得日本很多企业不论大小, 都能够长久地存续发展。有统计称, 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 日本有3100多家, 居全球之首。而这些“百年老店”的经营模式都不是急着“做大做全”, 都不忙着资本积累、上市圈钱, 而是专注一个商品或者一种技术。当然, 日本人在经营上也很注重和消费者建立长久的“感情”。
日本很多老品牌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日本岐阜县是日本刀的产地, 中国的锻造技术传到日本后, 岐阜县很多“小作坊”一直守着古代的锻造技术不断制作出各种刀具, 现在则是锻造厨房用的刀具。日本尼康相机的镜头很贵, 是因为尼康公司早在一战后就一直致力于打磨玻璃镜头。
效率, 与“匠心”起冲突
品牌联盟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永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 就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总结说, 瑞士做手表出名, 瑞士工匠原来都是给教堂做大钟的, 后来发展成做小钟小表, 这是历史的偶然性, 但瑞士工匠做大钟的时候都很精细, 这是一脉相承的;日本由于资源匮乏, 不能大手大脚, 所以凡事都求精细;德国、意大利的专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他们都以做工匠为自豪。
不过, “工匠”并非一直站在历史舞台的前沿。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很多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不仅中国, 国外也如此。日本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匠人就在逐渐减少和消失。日本学者盐野米松著有《留住手艺》一书, 呈现了一批传统匠人的艰难处境。
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的一篇文章则谈到, 在有很多积极力量推动的时尚界, 也面临着挑战———手艺人减少, “这一代的手艺人在不断变老, 而年轻人却不再愿意做手工活。”
某种程度上, 推崇效率的现代社会同“工匠精神”有着必然冲突。18世纪中期, 当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拉开工业时代的大幕时, 效率更高、更精确的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手工, 带来匠人行业的日渐式微。连“工匠”这个词都在逐渐往历史后台退, 由“工人”来代替。
即便在推崇“工匠精神”的日本, 对它的评判也出现分歧。因为进入工业社会的日本, 只有量产、高效率的大公司才能更好生存,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倒闭的很多。而且, “匠人精神”就是全身心专注于技术而完全无视其他方面, 在经济不好时, 这样做往往显得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 过于细致反而忽视了“简单就是最美”的原则。
不过, “工匠精神”为工业大国所重视却是无疑的。在日本机械表制作、精密加工等领域中, 大量匠人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 日本不少中小企业破产, 为此日本专业人士大声疾呼要求保护中小企业, 保护日本“核心技术发展力量”。
在德国, 《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等都对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有规定。2004年, 德国政府与各企业、工会签订协议, 要求每拥有15名工人必须招收1名学徒。“制造业的竞争就是技工的竞争”, 德国《商报》称。
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 不好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尤克泰尔将制造业称作工匠技艺的“大表兄”。他曾写道, 奥巴马政府公开对制造业表示担心, 希望重振制造业以催生创新、削减贸易逆差等, “但他们却几乎从未再向前一步, 公开宣告一个日渐壮大的制造业激发工匠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美国自我形象———勇于进取、热衷创新并能制造任何产品———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美国学者认为, 美国年轻人在无法培养手工技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尤克泰尔认为, 金融等领域的高薪是美国“工匠精神”渐行渐远的原因之一。《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则呼吁学习德国:“德国企业意识到, 不论从经济还是从爱国角度来说, 都有必要在国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时代精神。”
物价走势怎么变宏观调控怎么调 篇9
综合起来看, 去年中国的物价水平是下降的。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比上年下降0.7%,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下降5.4%, 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CCPI) 比上年下降21.8%。预计这种情况在今年内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整体物价形势将呈两大特点。
1. 三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
所谓全面性上涨, 即中国三大物价指数中, 无论是CCPI (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PPI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还是CPI (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 , 都将在新一年内告别同比下降局面, 出现程度不同的上涨, 甚至是较大幅度上涨。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测算, 今年1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C C P I) 将要出现2 0%以上, 甚至3 0%的同比涨幅。其中, 钢材市场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 0%, 销区的天然橡胶 (S C R 5) 涨幅超过30%, 精炼铜价格涨幅超过5 0%。从进口情况来看, 大豆进口价格涨幅超过1 5%, 铁矿石进口价格涨幅超过3 0%, 石油进口价格涨幅超过6 0%。
上游CCPI价格指数的上涨, 无疑会对下游P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 预计今年全国PPI指数涨幅有可能达到或超过8%, C P I指数涨幅达到4%。
上游CCPI价格指数上涨, 对下游P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已经在去年4季度的数据中得到了体现。据统计, 2009年底CPI和PPI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回升。其中11月份CPI同比上升0.6%, 12月份上升1.9%;PPI也在12月份同比转正, 当月上升1.7%。无论是CPI, 还是PPI, 12月份都是环比上升1%, 呈现持续回升势头。
由于对比基数 (翘尾因素) 的影响, 2010年全国三大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 在上半年, 尤其是一季度涨幅较高, 不仅是CCPI, 并且PPI也有可能见到两位数涨幅高点。进入下半年后, 三大指数同比涨幅均会逐步回落。
2. 结构性差异依然显著。
近年来, 中国价格水平无论是在在上涨还是跌落过程中, 都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点。三大价格指数的涨跌步伐很不一致, 甚至进行反向运动。今年的物价上涨, 依然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资源类、原料类商品价格涨幅较大;而加工类、终端消费品类价格涨幅较小。
从产业链来看, 越是上游行业, 价格涨幅越高。比如, 钢铁产业链中, 预计今年内铁矿石、焦炭、燃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涨幅最大, 而钢材等投资品涨幅次之, 价格涨幅最小的则是小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品。
二、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来自输入性成本推动
今年中国物价指数所以会出现全面上涨, 甚至有些价格指数涨幅较大, 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就在于输入性成本力量的推动。
去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强劲飙升, 创下40年来最大年升幅。据有关资料, 去年, 包括24种原材料的S&PGSCI指数上扬50%, 这至少是1 9 7 1年来的最大涨幅。包含1 9种原材料的路透/Jefferies CRB指数上涨23%, 也创出1979年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在伦敦期货交易的工业金属中, 铜价比去年上涨一倍, 原油价格上涨7 8%, 纽约原糖期货去年涨幅也在一倍以上。
虽然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些回落, 但整体来看, 由于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双重影响, 预计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涨, 有可能接近或达到2008年历史高点。比如石油价格见到90美元/桶, 甚至100美元/桶以上的更高价位。
同样受到这两大力量的推动, 进入新一年后, 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势难抑。新年伊始, 在连续数周上涨的情况下, 铁矿石现货价继续攀升到了新的高位, 其中6 3.5%印度粉矿价格达到1 3 4美元/吨的新高, 去年以来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多。预计长协矿价格涨幅不会低于2 0%。
现阶段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型较强, 许多产品需求量的三成以上依赖进口满足, 比如铁矿石 (含铁量) 、天然橡胶、精炼铜、大豆等;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亦达到了50%左右;甚至于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煤炭, 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大量进口局面。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飙升以及继续上涨, 势必抬高中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如上所述, 今年一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将出现 (CCPI) 20%~30%的同比涨幅, 如此强劲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物流成本提高力量, 当然会对其下游指数PPI和CPI, 形成很大的成本性向上推力。
因此, 尽管近期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但对于2010全年, 尤其是下半年的物价形势不可掉以轻心。不排除受到强大成本推动力量, 物价全面上涨, 而且涨幅超出预期的可能。其中就包括一些基本食品价格和公共商品价格, 比如蔬菜价格、肉类价格、食用油价格、居民用电价格、民用燃料价格、自来水价格、客运价格等等。对此, 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有一种观点认为, 今年中国多数商品供大于求, 只要有关部门搞好宏观调控, 就不会出现较高的物价涨幅。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 但不全面。因为能够对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很多时候, 只要生产流通成本持续提高, 或者是居高不下, 这种过剩压力同样难以阻挡市场价格的上涨步伐。
通过宏观调控, 中国政府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品价格的过快扬升, 但因为引发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在国际市场, 在于美元的大幅贬值趋势, 属于输入性成本推动, 对此我们调控能力不大。因此, 也就改变不了今年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大势。比如, 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继续上涨, 长时期达到90美元/桶的更高价位, 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必须相应调高。
三、不确定因素对物价影响很大
在正常情况下, 宽松的供求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本增加对商品价格的向上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今年中国物价上涨是可控的, 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是, 分析今年的物价走势, 还必须考虑到异常情况的发生, 以及异常情况对中国商品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重大影响。
从全球视野角度观察问题, 今年内影响物价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包括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重大地缘政治、地缘金融变化, 严重的自然灾害等。比如说如果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或疫病灾害, 对于一些品种, 或者一些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交通运输等将产生重大冲击, 总体或局部供求关系将会逆转。在这种情况下, 供应偏紧与成本推力因素遭遇叠加, 势必推动中国物价水平急剧上涨。
比如, 新年伊始, 一场暴雪就使得北京蔬菜供应出现短缺, 叶类菜价格最高涨幅达到1 2 5%;与此同时, 严寒天气也使得全国许多地区煤炭、天然气、电力和运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对策失当, 一段时期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或者是结构性恶性通货膨胀并非没有可能。
异常情况对于物价上涨影响, 有时候可以通过预期实现提前上涨。也就是说, 还没有等到异常情况对未来商品供应形成实质性冲击, 市场价格就提前上涨了。在这方面, 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和通胀预期, 能够放大涨价效应。
不仅如此, 在已经全球化的市场形势下, 世界其他主产区大宗商品产量出现减产, 也会引发中国商品价格相应上涨, 即所谓的“蝴蝶效应”。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许多与食品供应相关的农作物能否丰收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老天爷”。今年世界还是一个多变的世界。地缘政治及经济变数等不确定因素很多, 随时都有可能导致异常情况出现, 并引发供求关系逆转和价格上涨。
三、应对物价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今年中国物价形势的宏观调控方面, 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监测, 不可掉以轻心。
总体来看, 今年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由降转升, 全面上涨。虽然正常情况下供求关系较为宽松, 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但是, 新一年内强大的物价成本推动力量不可小觑。另一方面, 如果出现重大异常情况, 完全有可能导致供求关系逆转。两者因素叠加, 就会引发物价指数出乎预料的大幅上涨。对此, 有关部门不可掉以轻心, 必须高度关注, 未雨绸缪, 及早预案, 防患未然。
要加强对主要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其中也包括对严重灾害天气、地缘政治变化和美元汇率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全国主要大城市, 都要建立重要商品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2. 对症下药, 不可过早退出刺激需求战略。
由于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显著的成本推动型特点, 并非经济过热所导致的供求关系紧张, 因此当较高物价涨幅真的出现时, 切不可盲目出手。要坚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 必须对症下药。
也就是说, 依靠紧缩需求的办法不仅解决不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问题, 反而会导致经济发展需求动力不足, 大量企业停工, 劳动者失业, 破坏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承担经济“滞胀”的极大风险。所以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刺激需求的政策措施, 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过早、过快退出, 尤其不可贸然加息。
3. 建立储备, 做好应对预案, 防范供求关系逆转。
为了防范异常情况出现对整体物价水平的重大冲击, 有关部门要做好应对预案。一旦重要食品、民用燃料、棉花等商品供应和价格因为严重异常情况出现重大变化, 超出警戒数值, 就要及时启动市场平衡预案, 比如适度抛售储备商品等。
平衡市场预案的基础在于基本的重要商品储备, 尤其是食品储备和燃料储备。国家和所有大中城市都要建立分级基本食品储备和其他重要商品储备。银行和财政资金使用, 要向这方面倾斜。此外, 建立重要商品储备, 应当利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资源。要与外汇储备实物化结合起来。
4.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补贴,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在意识到新一年内物价上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对于弱势群体增加补贴。与此同时, 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 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因为, 更高或充足的就业, 才是对抗物价上涨的最好手段。
(文/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陈克新)
怎么学 篇10
◇调控初见效目前房价依然高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且一路攀升,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7%,远超过居民收入8.8%的增幅。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党和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强力调控。2010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被称为“国十一条”;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十条”;2010年9月29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五项调控政策,被称为“九月新政”;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八条”。如此强力的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4月份曾达到12.8%的高点,此后逐月下降,年末回落到6.4%。2011年以来,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2) 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由于信贷“口袋”不断收紧、许多城市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等原因,投机投资性购房空间被压缩,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撤离房地产市场,限购城市外地居民购房比重下降明显,自住性购房比例增大。
(3) 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创历史之最。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实践说明:解决住房问题,国家统建、福利分配的老路走不通,完全靠市场也不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方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控房价
房地产市场是城镇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迫切需要。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需求强劲,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不断加大,投机投资性需求仍在伺机而动,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稳控房价还面临较大压力,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因此,必须施“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调控进行到底。
(1) 货币“闸门”要收紧。应继续灵活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房价稳定的货币条件。
(2) 投机投资要“退烧”。继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执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要求,提高二套房贷款门槛。调整税收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增加交易成本。还应从严执行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压缩投机投资空间,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3) 有效供给要增加。应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防止地价助推房价。
(4) 市场监管要强化。应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
◇保障更给力安居梦圆“暖心巢”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3 600万套,覆盖面将提高到20%左右。2011年将开工建设1 000万套,比2010年增加72%,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50%。
(1) 保基本需求。从我国国情国力出发,提供户型小、功能齐、质量可靠的住房。应在小空间里面做大文章,努力提高设计水平,合理配置住房内部空间,充分考虑群众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必备的居住功能,创造安全、适用、健康的居住环境。
(2) 保土地供应。坚持民生优先,切实落实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政策,对保障房用地应实行划拨等多种方式,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进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
(3) 保资金到位。完成2011年保障房建设任务,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资金1 030亿元。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确保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同时,探索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4) 保分配公平。必须从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制度,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全过程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做好人口、住户、房屋、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掌握基本情况,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家庭混进来,让符合条件的家庭真正受益。
◇政策重落实地方政府须尽责
中央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各地应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稳控房价、加大住房保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1) 认识到位。应充分认识到,高房价不仅加重了当地群众的住房负担,影响当地民生的改善,而且不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应真正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牢固树立抓不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就是失职的思想,切实高度重视、负起责任。
(2) 明确任务。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和措施,明确保障房建设的计划和进度,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3) 狠抓落实。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严格执行“新国八条”的规定,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从严执行信贷、税收、住房限购政策,尽早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兑现对社会的承诺。针对资金问题和一些地方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不打折扣。
(4) 严格问责。必须强化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对地方负责人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建立健全对辖区内城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观念需转变量力而行谋安居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如何实现“安居梦”?租房还是买房?靠“啃老”还是靠自己?先成就事业还是先买房子?这让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纠结。就整个社会来讲,应该倡导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观念;就家庭和个人来讲,应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放大住房预期。
理性消费,不仅需要居民转变观念,更需要国家创造良好环境。应通过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预期,避免造成群众心理恐慌。加大公租房供应量、扩大覆盖面,为刚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价格较低、可以长期租住的房子。还应规范、发展租赁市场,让人们有更多稳定、价格合理的房子可租。此外,还应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虚假信息误导群众。
6岁前,孩子该怎么学? 篇11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脑就像是一个大胆的剪裁师,只有被经常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才能存活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细胞所连接的突触就会被修剪掉。给孩子丰富的活动和游戏,给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才能给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足够的刺激,促进其生长发育。所以,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6岁前,孩子不应该学什么呢?
不能过早学知识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幼儿时期甚至出生不久就让孩子接受知识的学习,进行智力的开发,让孩子早早识字,早早会做算术题,知道英语单词。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地学,那样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
有许多家长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教孩子算数,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说出答数,但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一般来说,3岁前的幼儿对数已有笼统的感知,他们能区分明显的多和少;3~5岁的孩子在点数实物后能说出总数,并能按成人说出的数取相应数量的物体;5岁以后的幼儿才能认识到数不因实物的变化而改变,形成了数的“守恒”。
心理学实验证明,只有到5岁之后,孩子才能脱离实物的支持,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一旦孩子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对数的理解与运算就会变得简单,并且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有些家长让孩子过早识字,或者在幼儿阶段不是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识字,而是通过集中学习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孩子一下子都把字记住了、认识了。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孩子虽然表面上认识了许多字,但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会让孩子的认知过早符号化,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入学准备不是学习小学内容
目前,大家都赞同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科学育人,都在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倡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进入小学一年级,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此时孩子的入学准备状态很重要。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即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零准备”,入学准备须重视。
但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不能错误地等同于识字、算数。有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语言技能(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因此,在孩子0~6岁时,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会算多难的加减法,会做多少题目,而是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在玩中学,掌握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对数、量、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6岁前,孩子应该学些什么?
3~6岁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与更多的人接触,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进入小学。幼儿期的良好发展是孩子后继学习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重要保障。儿童在幼儿期发展是否良好,将影响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发展的顺利与幸福。那么,从孩子一生发展的角度看,在幼儿期,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些什么呢?
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识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儿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广泛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好奇心强的幼儿接触新事物时注意力集中、爱提问、爱探索。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把玩具拆开似的“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3~4岁时儿童的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4~5岁的孩子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
怎么学 篇12
一、“怎么看”———“辩证地看”
(一) 实事求是地看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只有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才能制定适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取得工作成效。
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近几年来, 影视剧产业有新的突破, 《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东方商人》、《燕子李三》、《党员二愣妈》、《铁道游击队》等多部优秀的影视剧, 公演后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正在启动百集大型电视剧《大盛魁商号》的拍摄工作, 同时筹建集旅游、商业、影视拍摄为一体的大盛魁影视城。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如绘画、书法、雕刻、民族工艺品制作等, 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光大。独具草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文化活动在内蒙古发扬光大。其中蒙古族长调歌曲、马头琴艺术、呼麦、好来宝等, 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有的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是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科尔沁艺术节、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展等等, 都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如赤峰市和阿拉善盟的赏石业、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业、乌海市的书画业等等。尤其是阿拉善盟的赏石业, 已建起全国最大最好的奇石文化旅游城。文娱演出业精彩纷呈。《蒙古婚礼》、《白云飘落的故乡》、《鄂尔多斯婚礼》等蜚声国内外。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繁荣了内蒙古的文娱演出市场。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自治区及各级政府在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同时, 逐步转变职能, 由原先的办文化转向了管文化, 由管微观转向了管宏观。初步推进了政事企事分开, 对出版发行业、报业、广播影视业等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做了调整归并, 进行了资源整合。有效地推进社会办文化事业的发展, 王新民影视工作组与北京科技技术学院合作投资创建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 呼伦贝尔市推出的全国第一家私营电影放映公司———扎赉诺尔银河电影放映公司, 都被国家广电部、文化部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荐。
四是文化产业服务保障逐步加强。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2003年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个重要文件, 明确指出今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 从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盟市及一些旗县的党委政府也作出了本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措施。
(二) 一分为二地看
不仅要看到我们的优势,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加快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第一, 基础扎实。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 打造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110多个节庆品牌, 初步建设或正在规划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近20个文化产业园区。内蒙古已先后在图书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电影、出版、报业等领域成立了五大文化产业集团, 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其集团化、集约化、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第二, 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首选优势, 在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 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目前, 自治区境内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自2006—2011年已有数十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内蒙古古老神奇的历史文化资源,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蕴藏着开发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 不仅将成为未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道亮丽的风景线, 产生巨大的品牌效益, 而且也将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三, 市场广阔。经过几年发展, 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放映业、文艺创作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 由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一个以呼和浩特为□/中心, 以呼包鄂产业带为主轴, 以各许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的文化经产业区域布局, 构筑起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 政策优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11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内蒙古“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将文化产业纳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 并明确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发展目标。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 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之处
第一, 产业规模偏小。当今文化产业越来越集约化方向发展, 而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 呈现出散、弱、小, 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 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就内蒙古现有的产业运营规模看, 已是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第二, 发展地域不平衡。内蒙古各盟市旗县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 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内市场。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初级阶段, 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对于呼、包、鄂三市来说, 由于物质技术装备比较发达, 措施得力, 市场发展很快。而像阿盟、兴安盟等经济比较落后, 各种文化资源虽然丰富, 但没有实力择机合理开发, 乘势而上, 以致坐失良机。
第三, 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 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 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 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 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 使其结构优化, 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但进展一直不快。此外, 不少盟市旗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 重复生产。
第四, 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 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 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 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第五, 文化经营市场活力不足。表现在文化经营部门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低, 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 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 冗员多, 经费短缺, 设备陈旧, 经营活力不足, 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 除个别有点起色外, 多数经营情况一般, 效益不理想, 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
(三) 用比较的眼光看
只有比较才能把握普遍性, 用普遍性指导实际工作, 与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业相比, 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 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资金实力比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 所有美国的主要传播媒介就已经被50家大公司所控制,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 互相参股、控股, 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而我区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规模小, 数量虽多, 但质量较差, 实力弱, 性质趋同, 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
二是科技水平比较。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 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 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 其表演场景美轮美奂, 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 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美国相对照, 我区的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 以至于中国的大多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 (比如音像制品生产) , 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
三是市场运作能力比较。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 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 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产品的促销工作, 不是以生产为核心, 而是以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为核心。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 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相比之下, 我们的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方面的考虑则缺乏了很多。
四是创新能力比较。美国缺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缺少文化产业的传统资源, 但是美国文化产品中的虚拟故事和人物却层出不穷, 从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故事中取材的文化产品, 也同样在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美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 即获得了新的生命, 同时也使美国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很好事例。
二、“怎么办”———科学地办
(一) 文化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发掘
文化产业, 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 形成产业化的进程, 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 创造精神财富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 内蒙古大草原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 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了源远流长、特色浓郁、内聚活力的草原文化。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 草原民族能歌善舞, 是全国著名的“歌舞之乡”;文化文物遗存众多, 是全国的文化文物大省;内蒙古地域辽阔, 地貌奇特, 是国内外宾客向往的地方;各民族生活习俗异同, 形成了异彩纷呈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开发, 全面提高内蒙古的文化生产力。把草原文化作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的生产资料, 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生长点。要坚持走“特色”之路, 立足于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民族、民间、自然文化资源、挖掘特色文化, 坚持民族化特点, 强调自有文化的个性, 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这是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资源优势, 要以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影视业 (含动漫) 、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和龙头, 演艺、出版、报刊、会展业跟进,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草原主题文化产业体系, 占领市场制高点, 掌握市场话语权。
(二) 文化产业发展的着重点:发挥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
文化旅游具有把诸种文化产业交融起来的功能, 已经转化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验活动, 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工艺品、民族生态文化资源、民族建筑、民族哲学及宗教、民俗节庆等都可以作为资源, 被创意和开发成为具体的体验项目—文化旅游产品。
内蒙古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有美丽的草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梦幻般的森林冰雪、别样的边城异趣等。近年来, 加强对辽文化、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遗存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将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内蒙古旅游业之中, 促进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内蒙古旅游业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 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彩。内蒙古现已有118个A级景区, 4条精品旅游线路, 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与此同时, 牧户游、农家游、蒙牛工业游、鄂尔多斯羊绒、北重兵器城、河套酒业等牧区乡村和工业旅游项目也在悄然兴起。
(三) 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凸显文化创意的灵魂作用
1. 文化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是生产者的一种创意活动。
创意产业必须依靠人才智力支撑。内蒙古文化产业实现腾飞, 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经营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 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 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职称评审改革,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2. 文化创意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与文化融合,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无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或文化产业的发展, 都无法忽视民族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自治区促使科技对文化产品的渗透, 一方面要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同时要通过培养选拔人才、积极引进人才、有效激励人才, 探索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文化博览等新兴产业, 发展有声读物、电子书刊、手机报、数字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建立民族创意产业园区和高科技开发中心, 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 有力地推进整体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
(四) 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发挥园区基地的培育孵化作用
1. 把园区基地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园区和基地为草原主题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的发育搭建平台。呼和浩特应充分发挥人才、信息、资本、交通、物流等优势, 建设“中国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基地”, 为系统开发和生产草原文化产品提供平台。基地建设应开发以草原文化为内容的数字信息库、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网络游戏、网络期刊、动漫、手机平台产品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定期举办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发展论坛, 创办国际草原文化主题影视节, 使之成为国际草原主题文化产业中心、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草原文化保护与开发示范区。
2. 把园区基地建设与品牌塑造结合起来。
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只有打造一批知名的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才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园区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 把民族文化资源、专业设计人才结合起来, 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 作为市场竞争的“名片”。近年来, 民族地区虽然加大了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力度, 但从整体上来看, 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化程度较低, 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 资源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依托和整合优势文化资源, 通过不同层次的开发利用, 对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对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3. 梳理本地文化资源, 为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和民族文化品牌创造条件。
近年来, 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 打造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一系列知名节庆品牌, 建设了大盛魁、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 推出了民族音乐《安达组合》、蒙古族舞剧《诺恩吉雅》、电影《额吉》等各类文艺佳作, 扩大了内蒙古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 文化产业的张力点: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1.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对我区文化、艺术、文物、非遗等适合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艺术资源分门别类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源库, 并与文化部“文通网”和“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网”相衔接, 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做好基础工作。在继续打造无伴奏合唱、安达组合、蒙派杂技、蒙元文物等我区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同时, 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潜力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加强指导, 不断推出新的品牌项目。深入挖掘和悉心研究我区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潜力, 与国家和国际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紧密衔接, 在艺术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物展览等方面打造一批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带动我区民族文化艺术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2. 积极参与草原文化对外宣传。
按照艺术、非遗、文物等各个领域进行分类, 制作内蒙古对外文化宣传册及音像资料。举办并参与重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介并争取我区项目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海外“欢乐春节”、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对外合作考古发掘等国家文化活动, 组织参加自治区政府在国外举办的内蒙古文化周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争取与3—5个国家在多个领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利用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提升国际社会对内蒙古的认知和理解。
3. 加强民族对外文化贸易。
【怎么学】推荐阅读:
英语怎么学09-02
兔子的英文怎么拼怎么写对怎么写06-09
初中数学怎么学08-26
初中语文怎么学05-22
怎么学初中历史06-01
高三数学怎么学10-27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09-10
购物怎么写英语怎么写05-23
学习linux的前景怎么样初学者怎么学08-16
初学英语音标怎么学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