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治疗

2024-10-14

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治疗(共13篇)

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治疗 篇1

1.从事文字工作或其他近距离工作这类人群得近视的比较多。青少年在校学生中的近视最多。

2.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对眼睛视力有相当恶劣的影响。因为角膜有透气性,它在不断地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而其代谢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空气被污染后,其间的有害物质也必然会通过气体交换这一途径进入角膜内,时间长了,肯定要影响眼睛视力。特别是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关系更为密切。不注意锻炼身体,不注意营养全面、合理膳食都将导致近视的发生。而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期持续看近,是形成近视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如果假性近视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继续在近视环境中过度的用眼,视网膜长期接受近视反射,动眼神经指挥眼外肌持续舒张,巩膜组织在眼外肌的长期机械压迫下,球壁逐渐变薄伸长扩张,弹性减弱。睫状肌环形纤维持续紧张,回弹力降低,不能舒张。

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治疗 篇2

一方面, 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 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 一经生成, 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 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为地球带来活跃的这些地质机制, 便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 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 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 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 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 对于月球那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 也同样过于奢侈。这导致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 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 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 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 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 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 也造不了盆地, 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 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 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击盆地。

另一方面, 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相当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 , 流淌的岩浆汇入这些面积可观的陨击盆地, 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 它们代表着月球最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 在规模和重要性上, 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 但它们如何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 这一段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在月球史中的事件, 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 都完全可以算做一个个壮伟的“主幕”了——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 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 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 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 由于天如修罗, 地似炼狱, 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冥古宙”。

月球大事件的第一幕, 无疑是“盖亚”与“忒伊亚”的“分娩” (参见《行星撕裂的惨剧, 地球或许也经历过》) 。46亿年前, 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 (这是业内的主流观点, 除此之外也有另一种学说, 详见《地心核爆炸, 月球起源又一说?》) 。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 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 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 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 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 在地球的潮汐力下逐渐形成椭球状, 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 足以融化岩块, 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了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 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 ([Si O4]4-) 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 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 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但是, 这光景持续不了多长。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 滚烫的岩浆终归会凝结为寂静的岩石。

于是, 时间的坐标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 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 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浮、游动, 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 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 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 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 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多。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 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 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 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 伸出雏晶的枝丫, 展开壮丽的分形。最终, 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 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 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序列”。最初, 橄榄石[Ol, (Mg, Fe) 2Si O4]和斜方辉石[Opx, (Mg, Fe) Si O3]会优先从岩浆中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 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 由于密度比岩浆大, 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 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 最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 (An, Ca Al2Si2O8, 钙的铝硅酸盐) ——便于接下来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 他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层, 相互熔结, 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 斜长岩的结晶完成, 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 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 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 如钾 (K) 、磷 (P) 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 (REE, Rare Earth Element) 等, 被浓缩至最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 倒也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 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 (K-REE-P) 地体。

虽然月球自己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 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老实地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 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 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 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 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 地球、月球, 金星等无一幸免。

正是这个灾难般的事件, 在月球那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地球的表面, 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 这些残酷的伤口没有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 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 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 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时光。到了距今35亿年前左右, 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 被地底涌出的岩浆充填、灌入。这些来自地底深处的岩浆, 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 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 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 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 便成为了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

嫦娥3号即将着陆、玉兔号即将踏足的月面虹湾区, 便是在月球史的第四幕——月海形成期期间形成的。

据科学家研究表明, 玄武岩的最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 月海形成期的结束, 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 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 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 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潮汐力锁死的卫星, 永远用一面朝着地球, 用死寂般的稳定, 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 大洋开而复合, 山岳隆而复平, 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生命及它们的造物亲自踏足而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 那些奇怪的仪器、陌生的车辙, 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 这丝微不足道的动静中, 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 会不会是月球历史的新章呢。 (来源:果壳网, 2013-12-13)

一、工程简介2004年, 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并命名为“嫦娥工程”。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 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 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 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 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 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 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 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 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 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釆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 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 对着陆区进行考察, 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中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二、工程意义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 开发月球资源, 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法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 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 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 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三、mm�中国探月事业四十年从1962年开始, 中国探月事业已走过40多年的艰难历程。1957年, 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次年5月, 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78年, 一块1克重的月岩样品作为美方礼物赠送给国家主席华国锋。当时的研究者欧阳自远现在成为中国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探月车模拟图。从1962年开始, 中国探月事业已走过40多年的艰难历程。20世纪70年代, 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者命名为“万户”。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600多年前, 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 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箏, 椅背上, 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21世纪初叶, 继栽人航天工程的一举成功, 中国航天事业迈向又一个里程碑——探月计划。2004年2月13日, 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孙来燕向世人公布,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内, 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 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 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 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0.5克样品和100名专家“25年前, 我的研究就从一块0.5克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2月25日, 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对记者回顾了中国探月事业的数十年艰辛历程。1978年, 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 向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样品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 看着很大, 但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华国锋将样品转交给科研部门要求研究。由于当

时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很少, 有关部门很快就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样品很快从北京安全地送到了贵阳。拿到样品, 我当时就请来了全国大约近百名各方面研究专家, 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欧阳自远说。“1克的样品虽然很少, 但对于做研究已经足够。我当时把样品小心切成了两块。一块用于做研究, 另一块保存了起来。”欧阳自远介绍, 因样品大小有限, 当时先做了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 最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 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 “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 我们都做了。”令他感到自豪的是, 对这0.5克样品进行研究后, 中国学者发表了14篇相关研究文章, 并推断出这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 在参考美国公布的数据后, 学者们还把样品具体到了是什么编号, 并回答了其取自月球的什么位置, 背阳还是背阴?“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 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 虽然这话没有明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欧阳自远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欧阳自远为首的中国学者对月球展开研究之前, 中国空间科技事业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起跑线则是卫星和火箭的研制。1955年6月,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 44岁的钱学森博士回国。8个月后, 他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份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实际上是一份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书。为了保密, 钱学森用“国防航空工业”一词来代替“航天技术”。“导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武器, 将来一定要大发展。”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 钱学森这样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立即召集在京的另几位元帅, 对钱学森的建议进行讨论, 结果是一致赞成。一个月后, 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作出了在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并成为首任院长。1957年, 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5月17日, 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 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 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决定, 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 并且批准拨专款2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负责实施该计划的“581组”和三个设计院很快成立, 研究所大楼和高空模拟实验基地也相继建成。第一个方案:计划在国庆10周年时发射中国自行制造的首颗卫星。然而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 导致研制被不断推迟, 直至1970年4月24日, 太空中才传来来自中国的声音——“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3个月后, 毛泽东主席批复了一份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 80多家单位、400多名航天专家来到北京京西宾馆, 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 确定了“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升空。但在那个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的年代, 国家已拿不出更多钱来支持和发展航天事业。由于经费的缺口, 载人航天计划无力为继。“把用在载人航天上的钱, 搞经济建设更有实际效果”, 国内开始出现;f艮大的争议。最终, 毛泽东拍板, “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 先处理地球上的事, 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被否决的铁标“烙”月此后十多年, 载人航天工程虽被搁浅, 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从1962年, 我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欧阳自远院士说起那段日子, 坦言“;?艮苦闷”。“我们只能收集和研究别人公开的资料, 而一些核心数据却根本拿不到。”但他同时感到很庆幸, “在跟嫁研究中, 我们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 由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 现在我们的探月研究基础都是那时积累下来的。”1986年3月, 四位著名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名呼吁“中国要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这份建议书上作了“此事宜速作决断, 不可拖延”的批示。中央很快便组织了数百位专家就此事进行论证。之后, 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

磁力是怎么形成的?等 篇3

看看发生了什么?是不是曲别针也有了磁性?用它去吸引其他曲别针,看看是不是吸住了?

如果把同一个曲别针在一块磁铁上按同一方向摩擦50次,又按反方向摩擦50次,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曲别针还能吸住其他曲别针吗?

小朋友,你知道磁力是怎么形成的吗?

想想看,曲别针本身是不具有磁性的,但当我们将曲别针在磁铁上按照同一个方向反复摩擦时,曲别针内部的电子就会围绕着一个核形成一个环形电流,因而产生了磁场,我们就说曲别针具有了磁性。磁铁的吸引力,就是由磁场产生的。但是,磁场是无形的,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哟!

所有磁铁的磁力都一样吗?

磁铁的磁力就是磁铁的吸引力。我们知道,磁铁有大小之分,形状也很多,那么,所有磁铁的磁力都是一样的吗?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看一看:

你需要:三块不同的磁铁,曲别针,一叠纸。

第一步:把一个曲别针做威钧平,

第二步:把曲别针钩子吸在一块磁铁上。

第三步:猜想这块磁铁能吊起多少个曲别针。

第四步:验证你的猜想。

第五步:用另外两块磁铁重复上面的步骤,验证你的猜想。这三块磁铁的磁力一样吗?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篇4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一般认为,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球表层是由厚达80~100多千米的岩石层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以每年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速度在软流层上运动。地球的造山运动、地壳变动、地震等便是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1965年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七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地地带。

板块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由于板块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造成能量的积累和地壳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地壳薄弱部位的承受本事时,就会产生破裂和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按地震构成的原因可分为5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并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的不一样程度:

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亿元)的地震;

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

地震构造:

与地震的蕴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以及变形的总称。根据与地震的关系不一样,可分为蕴震构造、发震构造和地震形变三大类。前两类是地震构造的重要类型,主要表现为地壳中不一样型式的活动断裂和与其相伴生的活动褶皱,以及它们在空间的各种自然组合,如裂谷带、断陷盆地、造山带、破裂网络、隆起和凹陷、活动板块边界等。地震形变又可分为地震构造形变和地震非构造形变两种,多集中分布于与发震构造一致的震中及其附近地带。地震构造是进行地震危险区划、烈度区划以及烈度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地震震源的构造:

研究对象包括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物理环境,震源区附近的.构造变形以及震源破裂的力学特征及发展过程等。震源构造的研究主要经过以下途径进行:

①考察及研究强震(包括古地震)导致的地面破裂及各种残留的地表变形现象。对于现代强震还需结合大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资料及其他各种宏观资料进行研究,确定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构成方式及破裂过程。

②根据全球或大区域地震台网以及流动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用地震波初动,地震波谱分析或合成理论地震图拟合等方法以及震中的精确定位,研究大震震源体的几何特征、力学性质、破裂过程及震源函数性质等。

③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岩石力学实验等方法综合研究震源区深部介质性状,震源位错的力学特性,估算温度、压力等参数,查明其深部构造物理环境。

④研究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同一些具体构造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不一样方向构造带的复合,共轭剪切断裂的交叉等。

由于地震无法被提前预报,最多只能依靠地震预警系统的电磁波速度优势,来为其他地区的人们供给若干秒的预警,以避免必须程度上的伤亡。它并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告诉人们何时何地会发生地震,那么目前的技术水平为什么还不能提前预报地震呢,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还知之甚少。

在小学课本上以往有一个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大致意思是说天性好动的他在病房里躺不住,便开始用手指沿着世界地图上各大陆的海岸线划来划去,结果一来二去就发现非洲和美洲大陆上海岸线上的凹凸似乎是一一对应的,并且从各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情景来看它们都能很好的契合在一齐。

魏格纳这一发现让他设想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各大陆在遥远的过去其实是合在一齐的,只可是被漫长的岁月分开成了今日的样貌。大陆漂移学说下的地球各大陆就好像漂浮在鸡蛋上的蛋壳一样,这种在当时看来十分“惊悚”的理论并不被人们所理解,于是魏格纳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地质证据之路,最终于1930年死在了前往格陵兰岛考察的途中,享年50岁。

魏格纳死后大陆漂移学说沉寂了好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该学说无法给出大陆漂移背后的机制,主流科学界无法理解。

20世纪60年代,深海探测器发现了板块运动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证据,已故魏格纳的理论得到了有力证明,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得以和板块漂移运动联系在一齐。

从地质结构上来看,最上层的地壳厚度和地球半径比起来就好似一张纸,我们的大陆其实是漂浮在地层深处的岩浆海之上的,这些流动的岩浆让大陆得以漂移运动并互相碰撞,在地球早期地质运动最活跃的那段时间,巍峨的山脉甚至能够在“一瞬间”被板块运动挤压出来。

地震就是由于地层深处板块运动摩擦碰撞产生的,这种摩擦会使岩层发生变形,当应力最大时,岩层便会发生断裂,而释放出的能量到达地面就发生了地震,由于探测这种深度的难度太大且影响断裂的不可知因素太多,所以地震预报变得困难重重。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篇5

本文将以崭新的视角揭示化石之成因。这一崭新的视角就是根据鄙人《星球生命运动学》的基本理论,解读化石的成因机制,澄清当前对化石成因的模糊概念,建立在鄙人《星球生命运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新的《化石成因学》。

一、当前化石成因的概念

化石是动植物在地壳运动发生突变时迅速沉入地下被掩埋,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长期地的演变而构成的。

二、对当前化石成因概念的质疑

化石是动植物在地壳运动发生突变时迅速沉入地下被掩埋,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长期地的演变而构成的。如同石油和煤炭的成因一样描述的十分简单,其解释十分抽象、模糊,令人质疑。疑点如下:

1、关于地壳运动发生突变的质疑:地壳运动发生何种突变?对其没有交代,给人的臆想推测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突变,把地表物全部沉入地下被掩埋起来。这样的臆想推测是否太抽象、模糊了,好象很难可能发生。根据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地球是一个有明显圈层结构的星球,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内部圈层的最外层,是有岩石层构成。使岩石层发生突变原因在那里呢?岩石层是有必须硬度的,怎样才能使它发生沉降呢?为什么掩盖层还是岩石呢?

2、关于高温、高压来源的质疑:动植物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长期地演变成为动植物化石,那么高温、高压是怎样产生的?其温压源在哪里?这种简单描述是否太抽象了,太模糊了。好象被蒙上一层厚厚的面纱,使人不知其本来面貌而感到神秘不测。

3、关于化石的化学构成的质疑:植物化石以树化石和树化玉为例,A、树化石又称木化石,硅化木;树化石成因据目前的观点,认为是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由于地壳运动,将远古森林埋于地下,树木的有机物逐渐为二氧化硅所代替,构成树化石。B、树化玉又称木化玉,硅化木玉石;树化玉成因据目前的观点,树化玉的构成年代更久远,约在2。5年亿年前的古生代二迭纪,由于地壳运动,将远古森林埋于地下演化而来。树化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石英、玉髓、蛋白石。玉髓(chalcedony,Si02),为石英的微晶态,呈不规则微粒状。实测密度2。55g/cm,摩氏硬度5-7。蛋白石(opai,Si02nH20),主要构成硅化木中交代纤维部份,实测密度1。97g/cm,摩氏硬度5。5-60树种为梨木(红木类)。树化石和树化玉发现地:东南亚。我们明白树木的化学成分是有机物就应为碳水化合物,却转变为氧化硅了,碳、氢元素不见了,硅元素诞生了,这是元素结构的改变,是碳、氢元素转化为硅元素的过程,这必然是一个核反应(应为核聚合反应)的过程。那么是什么能量才能够使元素发生核反应呢?这能量又来自何处呢?目前没有任何解释,使人难以理解。

三、鄙人《化石成因学》的新观点

根据鄙人《星球生命运动学》的理论,解读化石之成因。化石是星(地)球生命体的一生命特征现象---火山运动的产物。火山运动认为是地球生命体的生命运动中的一生命特征现象,即星(地)球生命体的生命运动中有一重要的生化反应就是星(地)球体内核反应,该核反应的生成物就是维持星(地)球生命运动的“球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它不属于任何已发现元素物质,是维持星(地)球生命体中所有组织结构的最基本物质(形象地说相当于动物血液中的琼质物质,是动物各组织所需的基本养料----营养夜,或相当于植物的浆液一样)。“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在地球生命体的组织结构里运行过程中,受到滞阻时会出现一种生命特征现象,使星(地)球生命体的地壳组织发生质的突变所致。地壳组织发生突变就是星(地)壳在该点或局部的壳结构(壳结构物质为元素物质)在“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发生核反应,使其壳结构的元素物质重新组合变化构成新元素物质的核化过程。动植物就是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时被火山熔岩中“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动植物原有的元素物质发生核反应,生成了新的元素物质,便构成了持续原有动植物形态,但

却改变了原有元素物质,构成新的元素物质的动植物化石。

四、用鄙人《化石成因学》的观点,解释对当前化石成因概念的质疑。

用鄙人《化石成因学》的观点,解释化石是动植物在地壳运动发生突变时迅速沉入地下被掩埋,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长期地的演变而构成的过程。

1、解释地壳运动发生突变原因:地壳发生突变的原因就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地震)所致,也只有火山爆发(地震)才可能使地壳发生突变。地壳组织发生突变就是星(地)壳在该点或局部的壳结构(壳结构物质为元素物质)在“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发生核反应,使其壳结构的元素物质重新组合变化构成新元素物质的核化过程。撞击论认为天外星体撞击地球使其地壳发生突变的成因缺泛存在依据,是一种臆想推测,可能性很小。天外星体撞击地球,地壳发生突变使原有岩石层(原有元素物质)熔化生成新的岩石层(新的元素物质),务必具有巨大核反应的核能量。这种核能量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天外星体自身所带来的,但这种可能很小,因为天外星体撞击地球,说明天外星体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动轨迹,失去了原有的活动轨迹则说明该星体已经死亡,它不能正常的运行了,才会被其他有生命运动的星体所捕获,星体死亡就是星球体停止核化活动了,星球体停止核化活动就没有“星(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了,也就没有核化反应的基本微粒子的存在了和核能量源,没有核化反应的基本微粒子的存在了和核能量源就在地表岩石层不可能发生核化反应;另一种是天外星体撞击地球的地壳(即岩石圈),岩石层被击穿使地核中的熔岩(熔岩中存在“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涌出地表所带来的核能量。这实际也属火山爆发型。故前一种可能性小,后一种可能性还是大一些。

地壳运动发生突变的原因找到了,那么关于岩石层怎样才会使它发生沉降?为什么掩盖层还是岩石呢?等等问题就容易解释了。当地壳发生突变是星(地)壳在该点或局部的地壳结构(壳结构物质为元素物质)在“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发生核反应,使原有岩石层(原有元素物质)消融时,地表发生塌陷沉降,当喷发出来的熔岩就是新生成的元素物质被凝结构成新的岩石时,即就是地表被覆盖的过程。

2、高温、高压的来源,就是地壳结构(壳结构物质为元素物质)在“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发生核反应核热能所带的。

3、解释化石化学构成的演变:根据鄙人《化石成因学》的观点,地壳组织发生突变就是星(地)壳在该点或局部的壳结构(壳结构物质为元素物质)在“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发生核反应,使其壳结构的元素物质重新组合变化构成新元素物质的核化过程。动植物就是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时被火山熔岩中“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动植物原有的元素物质发生核反应,生成了新的元素物质,即以植物演变为例,植物中原有的碳、氢元素在“地核无定型重核物质”(重核微粒子物质)的作用下发生核反应而分裂原有的内核,重新组合聚核生成了新的元素物质---硅元素物质。虽然元素发生了变化,但形态还持续原有的植物形态,也就是我们发现见到植物化石。如:树化石和树化玉。树化石和树化玉化学成分有一点小小的区别,那只是当时核化的具体核化环境不一样而已。

孔明的一生是怎么形成的 篇6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鼓动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战胜夏侯渊。但是,智谋高超的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立下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则甘受军法。他说,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毛泽东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并对诸葛亮采用屯田制巩固边防给予充分的肯定。1955年元旦,他在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时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宝贵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对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非常赞赏,并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诸葛亮的评价2

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他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他读《资治通鉴》有关失街亭斩马谡的文字,对诸葛亮出师首战不在最前线写有眉批:“初战,亮宜自临阵。”又在后文作了这样的眉批:“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他认为,这是诸葛亮接受了教训,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也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毛泽东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也有自己的独特评价。他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赞誉诸葛亮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且言之成理,可谓卓见非凡。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诸葛亮的评价3

诸葛亮对华夏民族的贡献仅仅局限于他的发明而已 他的功绩影响了历史进程 若没有赤壁一战 华夏一统的时间将最少缩短一个甲子 一个甲子在三国那个时代意味着三代人 经过汉末瘟疫流行 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后 全国人口仅剩157年(5648万人)的5% 到263年蜀汉灭亡全国人口也不过820万 可以说赤壁之战将乱世又延长了数十年。

他神机妙算、才华横溢,但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也因此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卧龙,即使几千年已经过去了,但他的事迹,却被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

诸葛亮军事之才不如魏延,前期他只是投机取巧罢了,后期伐魏,投机取巧无用之处之技,终被败于魏。所以,诸葛亮真正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大帅哥,绝不是一个书生形象!至于才能的话,诸葛亮可以说是政治上的天才,军事上的人才,发明界的奇才!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全方位人才!

诸葛亮的评价4

千古流芳的诸葛孔明,自隆中而起,投身政坛,忠心不二,保刘氏江山,接下白帝城托孤的重任;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鞠躬尽瘁;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大话空城计,木牛流马的传奇,赤壁之战的神话,蜀中人士的骄傲·········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诸葛恪26岁出山,身高八尺(汉尺),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八四,很高很年轻,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未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其次诸葛亮的出山也有两种说话:一种是三顾茅庐,一种是毛遂自荐。

诸葛亮的评价5

诸葛亮好兵无权?

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篇7

蜡烛用不起

白天读书利用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眼睛劳损大多发生在夜读时。

蜡烛正式发明大约是在唐代,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

白蜡熔点为82.9℃,质地硬而脆,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这个时期蜡烛才开始被做成细长的柱状物使用。白蜡在明代时产量大增,从而取代蜜蜡成为制取蜡烛的主要原料。

虽然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但是因为生产成本高,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蜡烛的。

北宋时期蜡烛每条400文。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来看,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也就是现在的12.5斤。一条蜡烛可以换500斤粮食。按照一晚平均烧3根来算,秉烛夜读一晚上就要花费1200文。

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钱买蜡烛,他们晚上照明多用灯油,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又用来点灯照明。“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文”,即一斤灯油100文钱。宋代读书人乔行简酷爱读书,常常夜以继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如此可见燃灯一晚耗费灯油大概5文钱,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

更穷一点的连灯油也烧不起,只能在晚上映着月光读书。

由于光线暗,加上灯油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为人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都是眼疾重症患者。

治近视大法

《本草纲目·菖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可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有害黑烟的功效。

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着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在《养病漫笔》中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 有没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是不错的。

剩下的一种方法是吃中药,药补加上食补。《本草纲目》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各种医学典籍中也记载了不少方剂用于治疗眼疾,比如加了磁石和朱砂的神曲丸;熟地、黄连、决明子、没药、菊花、防风、羌活、肉桂调制而成的地黄丸;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枸杞子、菊花组成的菊睛丸,等等。

还有一种是火骨针灸法。大小骨针,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对应穴位,即可治疗眼疾。《针灸易学·眼目门》《奇效良方》《针灸问答》都提示,灸大小骨空穴七壮,可以治愈多种眼疾,如眼睑赤烂、迎风流泪,等等。

真的没有眼镜吗?

那么,古代真的没有眼镜吗?当然不是。

眼镜出现之前,中国人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放大镜。国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该镜直径1.3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

而真正意义上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宣德年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获得了极大发展,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促成了眼镜的发明。此后,眼镜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到清朝后期真正流行开来。

清代的眼镜片有水晶、茶晶、墨晶及玻璃之分,镜片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眼镜架梁有金、银、铜、骨、玳瑁、牛角、黑漆木描金花边及丝绳,等等。眼镜盒有圆形、椭圆形、桃心形、长方形等,质地有绿鲨鱼皮套、丝绸、紫檀木,等等。

清代早期眼镜一般都来自进贡,只有皇族成员有资格享用:中期以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产量有所提升,但还是主要来自进贡,皇帝会把质量一般的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得到赏赐的大臣会把这视为无上荣耀。

选自《老年文汇报》2016.24

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读后感 篇8

第一次申请试读,成功的申请到了《自然科学启蒙第二辑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这本书,真是万分的感谢站长和其他辛苦的义工们给我这个新人一个难得的机会。

女儿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的书《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非常的兴奋,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女儿现在中班认识了一千多个字,这本书的字几乎都是认识的。睡前的亲子阅读时间女儿就拿着这本书和我一起仔细的读起来。

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阳光非常强烈,它照耀着房子,照耀着树木,也照耀着你,却没有办法穿透你。在你的身后,有一块黑黑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个阴影就是你的影子。万物都有自己的影子,就连高高在上的云和飞机都有自己的影子。太阳下山后,你的影子就成了黑色的一部分,而黑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影子。当阳光照射在地球的这一半,另一半就在阴影中,这个阴影就形成了夜晚。不同的物体的影子的深浅是不同的。比如一张纸巾的影子就比一本厚厚的书的影子浅一些,这是因为阳光多多少少是可以穿透纸巾的,而厚厚的一本书阳光是穿不透的。影子的大小也是可以变化的。

晴晴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就对自己的影子很感兴趣,她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两个人走在一起后面会有黑影,而且你走她也走你停她也停。她总是好奇的去踩自己的影子可就是踩不到,她就跑过来踩妈妈的影子,妈妈的影子还是能踩到的。当时我只告诉她这是我们自己的影子,但具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倒是没有和她解释。看过这本绘本女儿终于明白了,说“哦,影子原来就是这样形成的啊,我现在终于知道了”

手影游戏也是我和女儿经常玩的游戏,把灯都关掉,打开一盏台灯或者是手电筒,把手举有亮光的地方比划,晴晴会比划螃蟹,小鸟,大公鸡,小鸭子,小狗和小兔子好多种动物的造型。当移动双手时,影子也会跟着动起来。

看完这本书,我问晴晴,现在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吧?孩子高兴的点点头,那你说说都什么东西有影子啊?“大树有影子,我们夏天走在树荫下觉得很凉快,这就是大树的影子,楼下的爷爷奶奶们在房子阴凉的地方打牌打毛衣,这就是房子的影子,我们这里是白天,外国那边是夜晚也是影子。”由于爸爸是做外贸的和客人有时差,经常晚上很晚还不睡觉回邮件,女儿就问“为什么爸爸每一天都要很晚才睡觉早上也是很晚的才起来?”我们就和女儿讲我们和外国是在地球的两个半球上,我们这里是白天他们那里就是黑夜的,所以爸爸要很晚了才收到客人的邮件,也要很晚才能睡觉因为要回复客人的邮件。

自然科学启蒙系列的书一共有14辑83册,1-4辑介绍了较为常见和容易理解的自然科学概念,适合3-6岁的孩子阅读。5-14辑,进一步探讨了难度较高的自然概念,并加入了需要动手、动脑的延伸的阅读内容,适合5-6岁的孩子阅读。

这本书真是很好,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的介绍了基础的自然科学概念,满足了孩子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让孩子的轻松的阅读绘本中明白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就是绘本最大的魅力所在,比我们以前在课堂里面枯燥的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好多了,真是好感慨,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幸福了,有这么多好的绘本可以看,我们小时候除了课本几乎没有怎么看过课外书。

露珠是怎么形成的作文说明文 篇9

那颗洁白的露珠吸引了我 我趴在地板上又想睡一觉,这时我被一种刺眼的光芒照到我的眼睛中,我一下子睁不开双眼。是什么东西在发光呢?我带着好奇心慢慢走向那个发光的地方。

当我走近它,仔细一看原来是叶上的小露珠,太阳光照射在露珠身上又放射到我的眼里 ,小露珠发出了黄色的光芒,就象一颗金黄的白金发出了引人注目的光彩,虽然并不是有许多人注意到它,但它依然自傲的摆出了一副高贵的样子。 但是它们却很美丽 。叶子上一颗又一颗有大有小,透明的水珠白里露出了绿 ,似乎正穿着珍贵的绿大衣,正偷偷自喜。风儿轻轻的摇动,带动了小露珠,小露珠也轻轻摇摆,像在参加着一场盛大的舞会,露珠们展现了自己的优美舞姿,我看这,心里也欢喜了,但又感到特别奇怪,为什么这么美丽动人的露珠却没人欣赏呢?

就在我迷惑不解时,我却慢慢找到了答案。 在阳光的照射下,露珠的确是楚楚动人,但水珠毕竟还是水珠在阳光照射不久后,却慢慢消失了,体积一点一点的变小,最后象变魔术一样消失不见了,它们化成了水蒸气升上了天空。就连叶子上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仿佛它根本没存在过,我欢喜的心情一下子没了。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许多。

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治疗 篇10

文/刘勇

面对自己的学生,曾经感觉学生特别不好教,也有人说我不会教;也有人埋怨学生太差;也有人抱怨教育限制太多等,也许理由有千万之多,可唯一难以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发那么差,这到底是怎么了?

当我感觉到学生的可爱时,当我意识到教学的乐趣时,学生仿佛真的聪明了许多,而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学习成绩巨大的进步。究竟是什么使得我有了这么多的进步?究竟是什么使我意识到学生的优秀?

其实,让我转变的首先是任景业老师带我走进网络团队,在任老师以及工作室的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在网络团队的帮助下,我慢慢由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老师。而这同样也与我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后进生的一点叙述: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了解学生之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正是: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也许这种说法有过分,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什么?记得一次检查学生作业,学生特别生气:我从来到一直没有休息,也没有玩,(但依然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你还想让我怎样?

当然我调查过,这学生确实一直没有玩,可也没有学习,就只是一种看着书,写着字,却作业几乎一点也没有写的现实!其实也许无法理解我的话,看着书,写着字,怎么没有完成作业?这是学生的一种状态,我无法说清,正如书中所言:(学生)已经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用另外一个例子更能说明学生的这种现状:某学生作业没有完成(是语文的字词抄写,也就几十个字,正常学生十多分钟就完成了)。可没有想到的是放学后这学生一直在写,两小时过去了,这学生一直在写,那位老师特别惊奇:怎么这学生还在这儿?可一看写得作业,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仅写了不到十个字。两小时写了不到十字这说明了什么?“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也许这个例子是对这种说法最好的解释。(当然,放学后留下学生写字是不对的,可问题也许并不完全在这里。因为老师根本不会想到这学生会留下来写作业;根本不会想到两小时只写了不到十字!)

“起初,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根本没有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只是引导学生阅读趣味数学,引导自己思考,而效果却是出奇地好“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

小儿近视怎么办 篇11

(1) 要有充足的光线。光线要从左上方射来,这样就不会有暗影。

(2) 要姿势端正。对桌端作,上半身要直,头不要歪,也不要过度前倾,更不要伏在桌子上。眼与书本要保持33厘米(1尺)左右距离。

(3) 要根据儿童的高矮购置桌椅,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正确的书写姿势,使眼睛与书本距离达到正确要求。

(4) 防止眼肌疲劳,学习时间不要太长,看书4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看看远处物体,做做眼保健操。

(5) 儿童书写用的纸张应尽可能选用不反光、不透光的洁白纸张。

(6) 看电视时人与电视机保持在荧光屏对角线3倍以上的距离,每看半个小时电视应让眼睛休息15分钟。此外电子游戏机容易伤害儿童视力,最好不让孩子玩电子游戏机。

小孩子近视的话那么对于自己的视力,还要学习问题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希望家长们能够更加关注小孩子的这些眼睛保护问题,这样子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保护自己的视力,保护自己的眼睛。

眼睛突然近视怎么办 篇12

1眼药水是眼科疾病最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对于许多眼病,眼药水都有直接、快捷的治疗作用,用眼的时间越来越多,比如长时间看电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等,很容易患视觉疲劳症和干眼症。偶尔用一下眼药水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经常用。

2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姿势端正,不在乘车、走路或卧床情况下看书,用眼1小时后应休息10分钟左右并远眺,多看绿色,使调节得以松弛。平时注意营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眼和全身均能正常发育。

3一定要多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以及钙、铬、锌等等的微量元素,平时要注意少吃一些糖果以及高糖食品。而且要少吃海鲜类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缓解眼疲劳。

安徽青少年近视怎么办 篇13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一旦戴上眼镜,视力将会很快下降,近视度数要逐年加深。同时也有些孩子认为戴上眼镜有损形象,宁愿整天眯缝着眼生活在朦胧状态之中也不配镜,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那么,在安徽,青少年近视怎么办?

据悉,我国青少年近视一般都是假性近视。当家长发现孩子视力下降的时候,需要到眼科医院进行医学验光。

据了解,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向低龄化、高度数发展的趋势。最好在孩子1岁半左右就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排除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最好半年或一年验光1次,并且采用散瞳验光,使眼肌放松,消除假性近视造成的验光不准。

同时,由于青少年未满18岁,不适合做近视手术,那么近视的青少年应该如果矫正和控制视力呢?

上一篇:2015会计调查报告下一篇:组织生会对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