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脆弱性

2024-10-15

经济脆弱性(精选12篇)

经济脆弱性 篇1

摘要:当前人们对茶叶这一具有养生价值的产品有着极大热情, 茶叶成为节日馈赠礼物。饮茶成为日常习惯, 而一些有着茶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地区也成为人们争相旅游的目的地。很多游客通过零距离接触茶叶的生长环境和历史文化, 增强了对茶叶的了解和认知。但如果仅仅以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所依赖的目的地, 有其相对的脆弱性。本文拟从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 结合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依赖目的地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其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从而尝试提出避免该风险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茶产地,旅游经济,目的地,脆弱性

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加速,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借助旅游来陶冶自身、愉悦心情。旅游热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围绕旅游行业发展, 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旅游经济。可以说, 在成熟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只要有市场需求, 就会有相应的产品内容。正是人们对茶叶的庞大需求, 使得茶叶产地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 比如普洱产地、毛尖产地等等。而其他一些非品牌茶叶产地, 也通过自身产品吸引游客到访, 比如西黄山, 云雾茶等等。从当前形势看, 单一以茶叶做旅游文章的, 很少能获得较大成功。而将茶叶经济与旅游经济充分融合的, 则普遍获得了成功。比如产自黄山的毛峰, 西湖龙井等, 都是茶叶产地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 实现了宣传与推广上的“双赢”。

1 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加上人们消费理念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旅游消费需求,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市场和空间。而旅游业作为一个融入了多元内容的服务业, 其发展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1.1 旅游经济“支柱”地位逐渐确立, 政策扶持更加完善

旅游经济是无烟工业, 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第三产业。其整体收益和利润率远超于第一、二产业。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产业, 与其相关多个行业, 都能随着旅游经济发展到整体性提升。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旅游经济就是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随着旅游经济对整个社会发展共享进一步加大, 其产业战略支柱地位逐渐被确立。国家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发展扶持政策, 这为旅游经济长远发展, 提供了战略保障。

1.2 旅游经济“复合”特性更加明显, 产业融合更加全面

如今人们不断丰富的需求, 呈现出多样多元多类别特点, 加上经济发展进一步成熟,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实现孤立发展, 必须融入其他行业。旅游产业更不例外, 其本身就是一项综合产业, 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其行业复合特性进一步明显, 人们在参与旅游过程中, 还能体验到购物、娱乐、休闲等更多功能。旅游经济在未来将会发育成熟为一种“产业综合体”。

1.3 旅游经济“产品多元”更加成熟, 多种旅游形态出现

在市场中, 只要是人们的需求, 就能够被满足。可以说只要能确保供给与需求, 就能促成经济行为。随着人们旅游需求被快速释放, 如今多个行业都可以与旅游融合, 形成全新旅游业态。诸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多种旅游形态不断涌现, 这都充分反映了旅游经济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人们庞大的旅游需求。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旅游市场的庞大缺口和远大的发展前景, 只要选择得当形式, 充分融合人们需求, 就能有一定市场份额, 而这也从客观上说明茶叶产地是可以作为旅游经济的目的地。

2 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依赖目的地的客观条件分析

多元旅游业态的出现, 只能说明茶叶产地有被开发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但不能说明其一定具备旅游经济开发的条件。而之所以能够将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依赖目的地, 从客观上讲, 主要是:

2.1 秀美的自然资源是基础

茶叶多生长与山地、丘陵, 有一定高度、生长环境并未被破坏, 通常情况下比较秀美的自然环境中。此外, 茶叶产地往往呈现大规模的片区化茶园, 翠绿的连片茶场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和享受, 有其一定的吸引力。正是茶叶产地的独特自然资源使其能够被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 这是开发的基础要素, 也是开发价值的重要内在表现。

2.2 人们庞大的旅游需求, 茶叶产地的辐射效应

事实上, 除了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 多数景区都属于区域性、可辐射范围内的旅游景区, 茶叶产地更是如此。正是人们庞大的旅游需求, 才使得具备一定观赏性的地区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而这正是旅游市场开发初期的“前层次”游玩, 多以休闲观光为主。茶叶产地在区域内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而这就成为吸引产地辐射范围内游客的重要优势。

2.3 需求多样, 产品链条化

正如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一样, 如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多元化, 已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景区游, 只要有观赏性, 只要能为客户带来愉悦感受, 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因此, 茶叶产地完全可以结合自然资源, 开发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此外茶叶产地都并非新建茶园, 一般情况下, 这些茶叶产地都有着一定种植历史, 可以说其中融合了一定文化和历史, 这些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开发链条上的重要环节。茶叶产地独有的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甚至民风民俗, 都可以成为人们的旅游产品。

3 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目的地的脆弱性表现

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旅游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 对旅游行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虽然, 从某些客观条件上看, 茶叶产地可以被作为旅游经济开发的目的地, 但如果将其作为旅游经济目的地, 其有一定脆弱性。

3.1 旅游资源开发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茶叶产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其最大卖点就是自然资源的优美与独特。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可以被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但自然资源维护难度相对较大, 随着工业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自然资源很容易就被人们过多开发, 或者其他生产所影响。而一旦污染自然资源, 其带来的损失和破坏都是无法弥补的。正是茶叶产地对自然环境的过渡依赖, 使得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保护。

3.2 受茶叶品牌建设、维护的影响较大

茶叶产地作为旅游区域, 从某种程度上看, 与其茶叶品牌有着一定联系。茶叶品牌从一定程度上看, 对提升茶叶产地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 这反而加重了茶叶产地旅游开发的压力和风险。一旦茶叶品牌在市场上遭遇信任危机或者品牌质疑, 那么很容易让人们对这一茶叶品牌所在地产生抵触, 而且这一抵触与本区域茶叶所面临的危机与风险有很大关联。这一风险客观存在, 并将长期存在。茶叶品牌与茶叶产地形成了“捆绑”、“连带效应”, 这就使得将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依赖目的地的风险始终存在。

3.3 受社会大众生活理念和风气影响较大

客观上讲, 当前之所以能够将茶叶产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人们对养生、健康的重视。茶叶作为健康生活的重要饮品, 就在这一理念影响下获得了快速发展, 同时也使得将茶叶产地升级为旅游目的地成为可能。与之相关的是, 正是当前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 使得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成为旅游发展的重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人们旅游理念的变化发展, 将来很有可能人们将旅游意愿转移到其他旅游业态。这就使单一依赖茶叶的旅游形式变得并不牢固。此外, 其开发进程, 也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正是这一系列因素, 都使得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目的地存在极大风险, 脆弱特征明显。

4 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目的地的脆弱性应对策略

脆弱与风险,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而如果茶叶产地仅以茶叶作为经济开发的突破口, 其不但经济效益不大, 同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的压力也比较大, 其整体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状态。而将茶叶产地各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能够实现以茶叶产地为基础的旅游开发。针对其存在的脆弱风险,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的执行, 完善风险应对。

4.1 充分结合国家政策, 完善规划体系

将茶叶产地开发升级为旅游目的地, 在进行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时, 必须做好规划。要通过对国家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政策的充分了解, 确保整个开发进程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实际上, 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 而茶叶产地过多依赖自然资源的客观条件, 只有充分把握好发展趋势, 及时调整发展思路, 才能确保整个开发顺利完成。随着旅游行业发展不断成熟,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旅游开发、投资建设的政策, 通过与这一系列政策内容有效对接实现有序开发。

4.2 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融入多元产品, 构建产业链条

当前旅游产地作为依赖目的地之所以存在脆弱性,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产品过于单一。而想要解决脆弱问题, 就需要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以茶叶产品为基础引入茶宴、制作茶、采茶戏等等一系列延伸内容, 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在开发进程中要把握进度, 及时将开发重点由单一的自然资源升级为加工、制作、体验等社会参与, 降低对不可控因素的依赖。

通过产业链条的构建与完善, 增强游客的粘附度, 扩大辐射力。通过丰富配套业务建设, 让客户有玩、有吃、有行, 能够做到中长期的“深度游”, 而不是简单的“观光游”。此外, 针对茶叶产地与茶叶品牌的高度融合性, 必须充分做好茶叶品牌建设与推广工作, 通过融入时代元素和文化元素, 为茶叶品牌注入更多价值内涵, 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营。

5 结语

如果单一以茶叶产地作为旅游经济依赖的目的地, 存在很大风险。事实上, 茶叶产地普遍都属于山地区域, 其自然资源普遍秀美。因此, 将其升级并与区域资源融合, 对解决单一茶产地经济依赖的脆弱性有其重要作用。随着旅游产业发展黄金期的到来, 实现区域开发发展最好的思路就是借助旅游业, 实现自身发展。茶叶产地如果能够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就能够有效防范茶产业开发存在的脆弱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瑞.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商业, 2013, 3:66-70

[2]刘芬.旅游经济脆弱性:概念界定、形成机理及框架分析[J].经济管理, 2014, 5:50-54

[3]肖兵.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2014, 8:95-99

经济脆弱性 篇2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医院灾害脆弱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与其相关的因素,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医院进行危机管理,提高医院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抗灾害能力,努力将灾害对医院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保障全院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运行,确保医疗安全

我们是精神专科医院,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列出自然灾害8类、技术事故13类、人员类伤害5类、危害品伤害3类,针对医院可能存在的风险分别从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所以灾害脆弱性分析必不可少。对上述风险进行了分析排序,并对应地制定了我院的各类应急预案,针对重点防范的内容进行培训,使我院的灾害风险下降。灾害、电梯意外事件、山体滑坡、压力容器爆炸、暴力性医疗纠纷、医院食品安全事件、核事故与辐射事件。

一、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调查表的内容及其评分标准 根据医院灾害脆弱性及其来源设计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调查表,内容包含7个方面,即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反应。①发生概率:在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参考已知的数据、以往的历史数据、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专家评价、上级应急预案的要求等;②人员伤害:评价人员伤害时,要考虑可能造成的工作人员伤亡、病人与来访者的伤亡、伤者的预后、情感和心理的影响等;③财产损失:估计财产损失时,要计算更新的费用、建立临时替代设施的费用、维修的费用、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等;④服务影响:要关注正常工作的中断、关键物资供应的中断、外部服务的中断、职工的减员、病人到达的受阻、不能履约的情况、不能遵守规定的情况、可能的法律纠纷、公共声誉和形象的损失、医院财政负担的增加等;⑤应急准备:要注意应急预案是否完善、是否经常开展应急演练、是否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应急物资的情况、应急支援的情况等;⑥内部反应:在评价内部反应的能力时,要考虑到做出有效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目前的物资种类和数量能否满足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相关技能的情况、对事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预计、有无后备机制、上一级应急预案的要求等。

二、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调查实施方法、数据及调查结果分析 ,组织我院职工进行集中调查发放调查表,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有效2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分析根据各灾害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结合灾害造成的后果严重性大小计算得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排序。结果显示我院面临灾害危险事件的风险排序依次为:地震(风险均值82.58)、火灾(风险均值80.26)、流行病爆发(风险均值72.25)、电离辐射(风险均值70.02)、医院感染暴发(风险均值68.51)、危害品泄漏(风险均值67.82)、大规模伤害事件—院感(风险均值67.28)、电力故障(风险均值48.78)。

一、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一)主要危害

地震常常造成大面积的、严重的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传染病流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二)我院脆弱环节

1、我院住院病人多,如遇大地震不易疏散人员,内科大楼出入口小,也不容易疏散人员。

2、地震发生时需要保护、转移的患者多,地震发生后医务人员可能存在伤亡,医疗场所可能受到破坏,给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三)预防与控制

1、加强宣传教育,学习有着地震逃生知识。

2、认真学习我院的地震应急预案。

二、火灾

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医院因为“四多”:建筑多、人多、弱势群体、病人多、易燃易爆物品多。

(一)主要危害:

1、内部可燃物资多,火灾隐患严重。

2、疏散人数多,扑救难度大,火势很容易蔓延扩大。

3、电气线路易老化、用电超负荷。

4、医疗设备繁多,财产损失严重。

(二)我院脆弱环节

1、临床科室易燃药品多。

2、临床科室设有氧气管道和氧气接口如氧气泄漏遇到火星极易发生火灾。

3、住院患者因疾病存在遇火灾后自救或自我保护能力差,有些患者逃生、转运困难。

(三)预防与控制

1、加强排查、对医院的建筑、线路定期进行排查。

2、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

3、认真学习有关火灾应急预案和火灾应急常识。

4、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和安全知识培训。

三、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一)主要危害:

医院感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方面,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院脆弱环节

1、病房管理欠规范,陪侍现象严重,人员流动性大,极易造成医院感染。

2、部分科室存在抗生素的滥用现象。

(三)预防与控制:

1、增强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意识

2、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加强感染源的管理,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

3、加强临床抗菌药物、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4、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5、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 篇3

下行风险仍然显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称,新兴市场持续动荡及欧元区通缩困扰,正威胁着全球经济改善的情况。报告称,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下行风险仍然显著。新兴市场的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及利率上升,仍是主要忧虑因素。最新的下行风险因素则是由欧元区长期低通胀引发的通缩困扰。

IMF表示,关键的忧虑是资本外流、利率上升和新兴经济体汇率大幅贬值。尽管市场正在回稳,但近期的波动凸显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脆弱和挑战。至关重要的是,发达经济体要避免在时机不成熟时撤走宽松货币政策,包括美国。

IMF指出,欧元区存在通胀非常低的新风险。如果通胀预期下滑,通缩忧虑会加重。IMF认为,欧元区需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约3.75%,明年经济将增长4.O%,1月时预计分别为3.75%和3.9%。IMF表示,综合性的结构改革会在未来5年令全球经济增长年率增加0.5个百分点。

近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会议也聚焦全球经济增长。G20成员国认为,未来5年将提高经济增长目标超过2个百分点。G20成员国同时认为,全球经济依然面临部分地区需求疲弱、增长幅度不足以为民众创造职位,而金融市场动荡、公共债务水平高企及全球增长不平衡,也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

欧元区有通缩风险

近期欧元区的经济数据总体情况虽然好于美国,但因为通胀率较低,所以对其可能陷入通缩的担忧正在升温。

欧盟近日发布的欧元区经济预期报告称,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超出预期,但通胀增速或将低于预期。欧盟将欧元区今年GDP增速预期由1.1%上调至1.2%,将明年GDP增速预期由1.7%上调至1.8%,同时将今年通胀率预期由1.5%下调至1%,将明年通胀率预期由1.4%下调至1.3%。

欧盟表示,欧元区经济仍面临下行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源自欧元区国家不实施或者部分实施结构性改革。当前并不能排除欧元区陷入通缩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指出,尽管欧元区的数据状况显示其总体通胀率仍徘徊在低位,但是在可预见的近期内,该区域陷入全面通缩的风险程度仍然有限。该行认为,虽然数据显示欧元区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陷入全面通缩,但是基于目前的资料分析,这一可能性仍然相当低,只有在此后有更多的震撼性负面经济消息爆出后,欧元区整体通胀率才有可能降到负区间。

经济脆弱性 篇4

脆弱性一词由Timmerman最先在地理界引入, 初期运用于灾害、风险、局部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经过20世纪末期快速发展, 脆弱性研究成为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目前, 脆弱性研究被更广地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 包括政治、经济等众多学科, 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脆弱性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能有效测度系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脆弱程度。旅游经济系统作为城市经济的子系统, 会受到区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 对旅游依赖度高的城市存在高敏感性, 会削弱该城市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 旅游城市的脆弱性还取决于城市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因此, 旅游城市敏感性与应对能力的相互平衡分析是一个城市旅游经济脆弱性的综合度量。

Matson P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上的可持续性学科的脆弱性分析框架, 把脆弱性概念用于自然灾害研究上, 并使用了一种耦合的脆弱性分析框架;Hufsclunidt G在《自然灾害》期刊里指出, 多个维度、时间变异性、多尺度和规模互依存的情况下, 适应力是作用于脆弱性的关键要素, 适应力弥补了敏感性带来的“漏洞”, 和敏感性一样重要。Lin B.R和Aluned S.H运用脆弱性概念, 得出群岛城市相当于大陆城市, 更容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冲击的结论。Edgard Gnansounou则通过生产率、就业和整体经济增长上的相互关联, 分析了国内外事件对能源供应的扰动进而产生的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国内学者研究城市脆弱性时, 一般使用GDP、就业率、第一、二、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等作为重要指标。苏飞等 (2010) 通过脆弱性分析, 认为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 但仍处于中等脆弱状态;梁增贤等 (2011) 认为, 产业多元化并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也非旅游城市发展的唯一诉求, 如果城市发展能够更多地照顾社区利益, 改善就业情况, 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也能够提高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程林等 (2011) 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应以安全为基点, 将城市脆弱性分析作为新依据, 建立城市规模、密度和形态三位一体的关系, 作好城市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增强城市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对能力。袁海红 (2014) 的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研究得出脆弱性地区同时是地区主导和支柱产业集聚地区这一结论。

从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1) 在脆弱性研究领域中, 脆弱性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没有形成共识, 研究方法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2) 实证研究的过程中, 许多学者综合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 因此在分析结论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3) 在研究结论方面, 更多地停留在解决对策上, 而少有提供防患未然的思路。 (4) 对策倾向于宏观方面, 缺少微观着手点。

本文以扬州市为旅游城市经济脆弱性分析样本, 从脆弱性分析理论出发, 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 对扬州市旅游经济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 进而得出扬州旅游经济发展失衡之处, 分析其产生原因, 提出旅游城市建设中各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旅游经济脆弱性理论模型构建

脆弱性的概念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应用, 但目前仍然缺少一个适用于所有被评价对象的脆弱性概念①。城市经济系统受到多重因子的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文章把这些因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暴露性因子, 指受到旅游产业直接影响的因子以及影响旅游经济稳定性的因子;第二个部分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反应性因子, 这类因子的共同点为不受或者间接微量地受到旅游产业影响, 也反映了经济系统响应、避免损害的一种调整能力。

旅游产业是一个易波动的产业, 因此以旅游为重点产业的城市的经济系统暴露性也就较高, 于是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重对经济系统脆弱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同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比投资于单一国市场更为稳健一样, 旅游的外汇收入也随着旅游GDP的变化影响着城市经济的暴露性。高度依赖旅游市场的旅游城市还必须考察游客增长的速度、旅游收入增长的速度以及旅游业增长的弹性系数。经济系统的反应能力主要来源于系统内部, 因此, GDP或者人均GDP, 以及与这类指标相关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反应性的主要因子。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是一个系统反应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当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多元化, 那么它所受到一个产业的波动就会自然减少。借鉴劳动经济学的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越大, 劳动力素质越高, 劳动力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就越高, 经济系统的反应性也就越高, 因此与之相关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比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子。中国的旅游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 但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某种意义上说, 不同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含有政府财力的竞争。同暴露性因子一样, 反应性因子也应包括国际投资的因子如外资占GDP比重。

根据上述分析, 本文建立了包含暴露性和反应性两个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其中暴露性型指标包括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外汇占旅游收入比重、游客增长率、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新增就业负担的新增人口、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反应性型指标包括财政自给率、外资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比重、人均GDP (见表1) 。

2 旅游经济脆弱性实证分析

参考相关文献, 根据熵值法②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其中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游客增长率、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新增就业负担的新增人口、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的权重分别为0.00568, 0.02247, 0.04391, 0.02487, 0.55909, 0.04059;财政自给率、外资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教育占地方财政比重、人均GDP的权重分别为0.00020, 0.12063, 0.06559, 7.0E-05, 0.00893, 0.10764。引入集对分析③来评估扬州市旅游经济脆弱性, 建立如下模型:

当dpk对结果起正向作用时:

当dpk对结果起负向作用时:

其中, wp为第p项指标的权重, am+bm+cm=1, up为每个指标中最优评价指标, vp为每个指标中最劣评价指标, dpk为具体指标值, μ为指标的联系度, fm为方案 (本文为m年数据) , U为各指标最优数据构成的数组。

定义fm与U的相对贴近度为rm:

rm值越大表示被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方案, 在本文中就意味着rm越大, 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就越大。计算2005-2013年的rm (见表2) 。

扬州市经济系统的暴露性指数的演变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2008年的平稳增长时期, 即十一五初期, 暴露性指数从0.27015稳步增加到0.38290, 且年增量也比较稳定, 标准差仅为0.04761。这个时期扬州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提升以文化为核心的软竞争力, 其中包括文化博览城、艺术中心、蜀岗—瘦西湖风景区、古运河游览线等重大项目。第二个阶段是2009-2013年的波动变化时期, 暴露性指数在0.72660到0.25516之间大幅波动, 年变化量差异明显变大, 标准差为0.22278。这是因为2008年下半年以雷曼公司破产为标志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中国, 导致国际国内需求骤减。金融危机主要通过旅游产业的高敏感性和为非必要消费品的特征削弱了我国旅游市场价格优势, 同时也降低了国内居民旅游消费能力。从2009年起扬州经济系统暴露性呈现恢复趋势, 但在2012年金融危机下再次暴涨, 且由于对上轮经济危机恐惧尚未消散, 2012年暴露性指数达到最高点。但实际上2012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如上一轮之大, 且政府应对能力增强, 使得2013年暴露性指数又大幅下降。扬州市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则一直处于波动阶段, 波动范围在0.23533到0.74878之间, 标准差为0.17154, 但大致上可认为应对性先下降后上升。根据扬州市十一五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 扬州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在工业第一战略指导下, 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八大工业支柱产业, 不断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政府财政能力稳步增长, 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断增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了扬州经济系统的反应能力。

综合暴露性与反应性的演变过程, 扬州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08年, 脆弱性指数从0.26513稳步上升到0.58518, 标准差为0.14188, 该阶段暴露性稳定少量上升, 而应对能力则快速下降, 致使扬州经济脆弱性不断提高;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 脆弱性指数在0.37359~0.74805之间波动, 标准差为0.18941, 这一阶段经济宏观数据及旅游市场数据都随着经济危机不断大规模变动, 使得脆弱性指数也不断变化波动, 但总体上为下降趋势, 说明扬州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在渐渐改善。

3 降低扬州市经济脆弱性的对策

把脆弱性分析应用到经济系统能够深刻观察系统的结构问题, 本文通过对扬州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测度, 分析了扬州经济系统暴露性、应对性和脆弱性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扬州经济系统应对能力处在大幅波动中, 而暴露性以及脆弱性都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相比应对性, 暴露性对脆弱性的影响更为直接。参考相关研究并结合本文数据, 得出目前影响扬州市反应能力的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服务水平以及财政自给率。

要降低扬州市的旅游经济脆弱性,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多元化能分散经济系统性风险, 扬州应利用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政策优化地区间分工, 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 吸引新兴产业以及异地投资, 打造三地共享品牌服务。其次, 要打造核心品牌文化, 深度开发扬州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加深市民对旅游城市定位。再次, 提高政府财政对旅游产业支持力度, 旅游产业虽然市场化, 但是却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极强的外部性, 若要把旅游产业建设为战略性产业, 必须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最后, 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作为城市发展核心目标,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做到藏富于民。

参考文献

[1]Füssel H M.Vulnerability:A generally applicabl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J].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2006 (3) :240-252.

[2]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12) :98-102.

[3]王文圣, 金菊良, 丁晶, 等.水资源系统评价新方法——集对评价法[J].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 , 2009 (9) :1529-1534.

[4]赵克勤.一种简明的方案综合评价方法[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1994 (2) :60-63.

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报告 篇5

灾害脆弱性可以广义定义为一个特定的系统、次系统或系统的成分由于暴露在灾害、压力或扰动下而可能经历的伤害。所谓系统、次系统或系统的成分可能是一个地区、社群、社区、生态系统或个人等等。易损性分析属于灾害医学的范畴,灾害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灾害医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灾害的易损性分析理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此区域人员流动性大,交通纵横,所以灾害易损性分析必不可少。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列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纠纷(事故)、计算机系统故障、防汛事件、火灾、供水、供电事件、电梯意外事件、医院感染爆发事件等8种医院可能存在的风险,分别从发生概率、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服务影响、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7方面。对上述风险进行了分析排序,并对应地制定了我院的各类应急预案,针对重点防范的内容进行培训,使我院的灾害风险下降。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预防与控制:

1.提倡广大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种相关预案、流程;

2.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培训考核。

二、医疗纠纷(事故)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

预防与控制:

1.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

2.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入院宣教和沟通交流;

4.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观念,增强医务人员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识;

5.遇事不慌,要耐心解释和沟通,避免和患者家属发生冲突,及时上报相关科室,寻求解决途径,并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处理。

三、计算机系统故障 信息网络突发事件是指医院由于停电、交换器故障、服务器故障或线路问题引起的全院计算机数据丢失、录入障碍等事件。

预防与控制: 1.加强全院、全员电脑应用知识技能的再培训;

2.严格医院网络监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执行力度;

3.严格内、外网物理隔离,增添防火墙设备,安装网络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

4.主机房安装应急电源,配置防火、防雷装置;

5.在近期购置备份服务器,并异地存储,实现同步备份数据,保证数据安全;

6.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7.加强系统管理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8.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

四、水灾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灾害而言。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

预防与控制:

1.加强汛期前的阴阳沟疏导清淤工作; 2.做好医院抗洪物资储备工作; 3.重要的物资和贵重设备尽量抬高底座,设置在较高位置。4.在内涝发生时,要加强预警,密切关注水位上涨,提前做出防涝减灾的各项措施。

5.加强医务人员抗洪抢险意识,定期进行培训;

6.水灾后加强预防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五、火灾

虽然医院建院之初消防设备配备完整,但管道线路阻塞、老化等原因,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预防与控制:

1、加强排查,对医院的建筑、线路定期进行排查;

2、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各楼层及病室内张贴消防逃生示意图;

3、认真学习有关火灾应急预案和火灾应急常识;

4、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和安全知识培训;

5、开展患者防火知识宣教和逃生路线指导。

六、供电、供水故障

患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因外部条件和医院内部管道、线路反生障碍后导致的供电、供氧、供水发生中断的现象。

预防与控制: 1.加强排查,对医院的管道、线路定期进行检查; 2.做好发电机等备用物资储备; 3.对配电供电设施设备依法依规进行年检并接受供电局安检;

4.做好发电机应急准备;

5.负荷较大时预防性限电拉闸,如停供行政区域空调用电; 6.做好与供电局应急联系;

7.注意水表数据、水费有无异常变化,再重点检查相应异常数据水表控制区域的水管、水道;

8.做好市政停水提前通知,保持二次供水设施正常;

七、电梯意外事件

电梯意外事件是指电梯因钢绳断裂、门系统、蹲底或冲顶等引发的人员伤亡意外事件。

预防与控制

1.加强巡逻、维保,按时强检;

2.电梯内提供安全提示、应急救援电话; 3.加强宣传,保证电梯安全负荷运行; 4.加强安全知识宣教。

八、医院感染爆发事件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或得感染性疾病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预防与控制:

1.增强医务人员无菌操作的意识;

2.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加强感染源的管理,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

3.加强临床抗菌药物、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4.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5.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分的医院感染管理,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灾后重建的脆弱性 篇6

杨:两会刚刚开完,会上谈民生谈得比较多,谈低碳经济谈得比较空。不少代表提及低碳经济仅仅只把它当作一个时髦的词汇来用。为什么要改变发展模式?一般认为讲转变发展方式是全球经济危机所逼,并没有看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对粗放型、畸形快速、数值型发展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几乎没有反思。其实我们面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才是最大的危机。3月10日四川代表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三年的计划两年就完成。截至发布会时已经完成了计划的90%以上。很大程度上重建过程是在抠数字,数字能显示政绩。而这样的重建速度是超常规的。这些当然可以理解,被地震破坏的企业要恢复生产,政府要进程和速度。但是,在这种高歌猛进的态势之下,思考不够就会使重建埋下许多隐患。

问:请具体谈一下。

杨:人们对次生灾害的认识不够,评估、调查不够。次生灾害的特点就是不稳定、连续和持续时间长。目前甚至相当长时期内都还处在不稳定状态之中,规划重建选址不当或者不避开这些次生地质灾害区,只会激发或扩大它的不稳定性。这一点要先认识清楚才能决定怎样重建。地震过后大家对旧地重建是有争议的。岷江河谷、龙门山区在原来的不良地质区又形成了密集的地质灾害群,不适合人类生存,更不应该再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比如采矿、大规模的城镇建设等。在岷江河谷、龙门山冰系上又恢复并新扩建了许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而这些生产活动区都是成绵经济带、成都平原城市群落的水源地。这样的重建格局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背离。到底成都平原要不要产业转型?资源型工业项目应该如何升级布局?怎样设计好相关配套工程?灾后重建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机遇,可以让人们重新来做规划。但是超常重建速度却使得人们不可能拿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反思。

不管是重建还是治理,一定要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特别是对山区河谷的大型山体滑坡、泥石流潜在多发地,救灾的时候强行打通一些道路是可以理解的,但在重建中扩建甚至新建高速公路,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不理性。

重灾区都处在龙门山地震破碎带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水泥石流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很多地区都应划为限制开发区或者禁止开发区。那些地震毁坏严重、泥石流高发地区饮用水有困难,交通很难进入,原地重建面临隐患的村庄应当进行整体彻底搬迁。如果简单地原址重建,将来依然是一个受地质灾害威胁、生存条件受严重困扰的地区。而现在重灾区百姓多是旧地复建,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如此急迫地完成灾民安置,隐患很多。从震后的地质环境状况来看,一些村镇需要整体搬迁。本来这些是人类在常态下自身不好解决的问题被大自然给提出来了,有了彻底解决的机会,但是我们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这样的重建态势可能会尝到很多苦果。

再看看重建的速度也不是那么平衡,乡以上的基础建设快一点,偏远地区问题多一些,北川、平武、青川等偏远地区关注得不够。

考虑到岷江河谷羌民族集中居住,以及保护和传承羌民族文化的需要,应尽可能选择一些生态环境良好、地质稳定、有山地特色的地方集中建设羌族移民城,既可以让受灾群众有一个长久性的安身场所,也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增加收入,传承羌族文化。

问:在产业布局方面呢?

杨:这一区域城镇密集、人口众多、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自然灾害风险很大,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建设用地严重匮乏,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代价极大。可是口号般的重建,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在都江堰、彭州水泥建材产业比震前规模还要大;在什邡、绵竹、安县磷化产业继续扩大延伸开发;在北川、青川等地重建了资源性工业,龙门山区的矿山开采继续延伸,不惜代价地恢复重建水电,这些对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5-12地震对龙门山化工业和矿山的摧毁是毁灭性的。震前一些中小型企业并不注重环保和地质条件,已经对环境造成危害,这次地震引发大面积、高密度崩塌滑坡群就与过度采矿有关,13个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多在采矿区。震后一度磷化企业和排放型工厂停产,成都市重现蓝天,人们甚至可以看到雪山景观。工厂企业一恢复生产,就不行了。水泥建材业建在都江堰、龙门山这样的生态敏感区,与生态功能很不相符,对水系下游造成影响,更不符合打造世界田园城市目标。

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区域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严重,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退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人均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生态重建应该是首要任务,但是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经济脆弱性 篇7

关键词:上海,脆弱性,PSR模型

1前言

上海位于我国长江河口,是典型的河口海岸城市, 也是一个现代化程度高、人口稠密的国际性大都市,目前正面临极端天气、盐水入侵、海岸侵蚀、湿地减少等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上海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是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1]。尤其是2001年IPCC (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第三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给出明确的定义以来,脆弱性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2]。

在国际上,许多国际组织如IPCC、UNEP、SOPAC等都相继开展了针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加拿大、澳大利亚、坦桑尼亚、英国等都在国家水平上针对农林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渔业等众多行业展开研究[3,4]。在国内,众多学者展开了针对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如孙阿丽、谭丽荣等分别采用演绎法和指标体系法对沿海地区的脆弱性进行了研究[5,6,7]; 徐明、王原等针对长江流域及其河口地区进行了脆弱性研究[8,9]。 也有针对特定气候灾害的脆弱性研究,如陈香研究了福建在应对台风灾害的脆弱性评价。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指标评价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在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徐明、王原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对上海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了研究[2,8,9]。

本文结合两者的研究方法对2001—2012年上海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主客观赋权的方法,以期所得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1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脆弱性研究应用较多的是PSR模型( Pressure - State - Response) ,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该模型具有较明显的因果关系,从指标产生的机制方面着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系统论角度来看,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动态过程符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式。即外在因素( 气候因子变化和人为因子变化) 对系统产生压力,构成刺激输入,系统发生状态变化( 正面或负面影响) ,变化结果通过某种形式响应,表现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或适应性; 加之考虑到指标设计、数据搜集等方面的客观事实,故本文采用PSR模型。结合上海市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及相关研究[2],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代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原则,本文构建了上海市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指标体系,见表1。

注: 资料来源于相关文献[2]。

目标层是上海市社会经济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A,以表征上海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综合脆弱性。该指数越高,表明该上海市复合系统的综合脆弱性越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越弱; 反之亦然。领域层由风险度B1、敏感度B2和失衡度B3构成,并通过对主题层和要素层的内部要素设计来进一步诠释领域层的含义。风险度是压力指标,表征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对上海市造成的负荷,风险度越高,表明上海市所承受的来自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压力负荷越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越弱,反之亦然; 敏感度是状态指标,表征上海市各子系统的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敏感度越高,表明各子系统的敏感性越高,系统越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反之亦然; 失衡度是响应指标, 表征上海市复合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所具备的响应能力,失衡度指数越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越低,适应能力越弱,其复合系统的脆弱性越高,反之亦然[2]。

2. 2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AHP法: AHP法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和数量化的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问题。将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把每一组作为 一个层次 ( 最高层、中间层、最底层) 。2构造判断矩阵。即某一要素相对另一要素的重要性,本文利用Excel进行计算( 由于篇幅所限,计算过程从略) 。3层次单排序。目的在于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个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4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当CR( 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例) 小于0. 10时,计算的权重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10]。

熵值法: 通过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无序程度及离散程度确定权重,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表明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它能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它给出的指标权重建立在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相对客观,有更高的可信度,具体步骤为: 1假定需要评价的对象具有m年的发展状况,有n个评价指标,则xij为第i年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 i = 1,2…,m; j = 1,2…,n) ,组成矩阵X。2标准化处理。异质指标同质化,定义x'ij( i = 1,2,…,m; j = 1,2,…,n) 为第i年的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记x'ij= xij。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占该指标的比重[10]:。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其中,k > 0,k = 1 /ln( m) ,ej≥0。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第j项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影响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其中,。6求权值:( 1≤j≤n) 。7计算各年的综合得分:

加权平均法: 由于根据一种方法得到的测算结果缺乏比对,因此本研究将客观分析的熵值法得分与主观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指标权重的修正得分。

3上海社会经济脆弱性的计算

本文分别测算出上海气候变化风险度、敏感度和响应度得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上海脆弱性综合指数,用以全面评估上海脆弱性的时序变化。

3. 1原始数据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为了提高各指标以及各时间段的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各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数据,以此进行定量化评价: 对正向指标,即在一定范围内,指标数值越大越好。即表示指标数值越大,对脆弱性指数的贡献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 Di= ( Xi- Xmin) /( Xmax- Xmin) ; 对逆向指标,即在一定范围内,指标数值越小越好。即表示指标数值越小,对脆弱性指数的贡献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 Di= ( Xmax- Xi) /( Xmax- Xmin) 。式中,Di为指标i的标准分值,Xi为某一年的指标值; Xmax为全部i指标中的最大值; Xmin为全部i指标的最小值[2]。

3. 2计算结果及分析

计算结果: 根据2001—2012年上海标准化后的数据,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计算出各指标要素的综合权重,见表2。

上海社会经济脆弱性计算与分析: 将综合权重与标准化后的指标相乘再相加后得到历年得分,见表3、图1。

脆弱性指数: 2001—2012年上海市脆弱性指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2005年和2010年上海市脆弱性指数形成一个上升的波峰,由2001年的0. 513下降到2012年的0. 307,其中2005年最高为0. 527,2011年最低为0. 305,表明上海市的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在逐年提高。由于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权重赋值的缘故,脆弱性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以脆弱性综合指数得分0. 5作为分界线,仅2001年和2005年得分在0. 5以上,其他年份得分均处于0. 3—0. 5之间,说明上海市历年的脆弱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001—2005年上海市脆弱性指数呈“U”型发展, 2001—2004年脆弱性指数逐年下降,但2005年上海脆弱性指数陡然提升,主要是由于受到台风“麦莎”的影响,对上海造成较了严重的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加之E6指标权重较高,使当年的脆弱性指数最高,达到0. 527, 说明极端气候灾害尤其是极端海洋气候灾害对上海造成的影响较大,上海在应对诸如台风风暴潮的灾害时仍存在较大的劣势; 2006—2012年,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脆弱性指数呈逐年波动下降态势,在2010年指数略有抬升,但幅度不大,主要是由于2010年上海社会经济脆弱性指数内部的敏感度指标和适应度指标略有上扬; 发展到2011年上海的脆弱性指数达到最低,为0. 305,2012年与2011年相差不大,为0. 307,说明上海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在2011—2012年最低,抵御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最强。

脆弱性综合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到适应度得分的影响。2001—2012年适应度得分由2001年的0. 191下降到2012年的0. 058,两年得分的差值为0. 133,2001年与2012年的脆弱性综合指数得分差值为0. 206,说明适应度得分降低是脆弱性综合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即社会经济系统的逐步完善和提升,可增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风险度在历年的得分中并没有明显下降趋势,由于受自然系统的影响,波动较大,2001年得分为0. 134,发展到2012年的0. 144,2005年得分最高达0. 26; 敏感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略低于适应度。2001年敏感度得分为0. 188,发展到2012年得分为0 . 105 ,说明上海复合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反应在降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风险度指数: 由图2可见,2001—2012年上海市社会经济受气候 变化的风 险度指数B1( 取值范围0 —0 . 443 ) 呈波浪式曲线状。2005年和2006年风险度指数偏高,其他各年份风险度指数差异不大,得分均在0. 11—0. 16间上下浮动; 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风险度指数得分在0. 14—0. 16间浮动,说明在各自然要素无明显波动。未发生极 端气候灾 害时,上海各系统承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 态,但当E1—E6指标中出 现较大变 化时,如2005年将极大影响上海承受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度得分。

C1、C2这两大主题层相比较而言,C1波动幅度更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各因素存在不可抗性及波动性。尤其是在2005年由于上海市的海洋灾害损失达到17. 28亿元,使C1得分明显偏高。此外,在2001年、 2008年是上海市暴雨天数偏高的年份,C1得分也较高; C2在2006年得分最高,主要是由于当年上海市耕地面积减少量为2. 93万hm2,为历年耕地面积减少量最高值; 2006年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上海市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代表城市化发展的各指标E7—E10波动不大。

敏感度指数: 2001—2012年上海市敏感度指数得分B2( 取值范围0—0. 317) 呈波动式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3。上海市敏感度指数得分在2001年最高,为0. 188,其后2002—2006年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7年略有反弹,上升为0. 171,随后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2010年出现波动上升,但幅度并不大。截止到2012年敏感度指数得分最低,为0. 105。敏感度指数得分降低,说明上海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逐年降低,各系统总体上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C3得分呈逐年下降的态势。2001—2012年上海市C3得分由2001年的0. 11下降到2012年的0,主要是因为2012年上海C3的各项指标均为历年标准化后的最小值。具体到C3指标内部,如V类和劣V类水质的河道长度 比例在2006年后逐年 下降,2001年为53. 7% ,2006年上升到最高值70% ,之后再逐年下降, 2012年为36. 7% ; 人均年用水量在2005年( 151. 57m3/ 人) 后也逐年降低,2012年为130. 23m3/ 人; 城市绿化覆盖率则保持逐年上升的态势,由2001年的23. 8% 上升到2012年的38. 3% 。这些指标的逐年优化均有利于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从而可间接提高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抵抗能力。C4与C3的发展趋势相反,呈阶梯式上升,2006年得分最低为0. 06,发展到2010年得分最高,为0. 117。虽然C4中的指标如城乡居民年均储蓄存款余额逐年提升、单位GDP电耗逐年下降,但权重占比偏大的每万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在2006年以后呈下降态势,这一指标将间接反映出上海在面临灾害时的救援和应急能力。上海作为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的国际性大都市,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作为两大直观指标,2001—2012年逐年提升,这也相应提高了上海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时的敏感性。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在遭受极端气候灾害时,相同面积下所受到的经济及生命财产损失将远高于其他城市。C3、C4的变化趋势说明上海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方面,虽然自然环境的改善可降低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但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提高其敏感性。

失衡度指数: 2001—2012年上海社会经济适应度指数得分B3( 取值范围0—0. 24) 总体呈下降的态势, 见图4。最高值出现在2001年,为0. 191; 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为0. 058,表明上海社会经济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逐年提升。

C5得分逐年下降,它包含的指标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对上海而言是逐年提升的,较高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上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极端气候灾害来临时的响应能力。C6在2001—2006年得分逐年降低,2007年得分呈有所回升,主要是受E21和E22两大指标的影响。E21在2001—2006年保持上升的态势,2006年最高为237, 2007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为213人; E22基本保持逐年提升的状态,2001年平均参保人数占比为46. 1% ,2007年为49. 2% ,2012年达到57. 3% 。 C7在2001—2012年呈现波浪式变化,2010年以后趋于稳定状态。社会经济要素质量的提升,可有效缓解人类在面临极端气候灾害时的应对和抵御能力,从而降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失衡度,提高适应能力。

4结论

经济脆弱性 篇8

一、金融信用的本质

金融和信用就好比孪生兄弟, 从产生伊始, 就相伴相生, 金融信用作为银行存在的基础, 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表现为银行必须确保存款人自由存款, 另一方面则需要贷款人确保按时、如数还本付息。如果贷款人不能遵守金融信用, 那么银行将无法对存款人有合理交代。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金融的杠杆作用成倍放大, 信用在其间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信用不仅是企业信用, 同时也是个人信用。

二、中国金融信用脆弱产生的原因

一直以来, 中国都是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对经济实行的是垄断政策, 银行按国家的指令运作, 自然而然, 民众和企业对于银行的信用就转化为国家的信用从而导致了金融信用的单一性。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中国经济开始转型, 国家不再是金融信用的最后承载者, 以计划经济为依托的信用体制被打破后新的体制并没有健全起来, 致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而造成信用市场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和大量的道德风险行为。

而另一方面, 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加剧了信用缺失,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有效的获得客户信息, 在贷款后不能合理有效的监督其资金运用情况。在这个不断创新的时代, 金融投资有着多方面的发展, 企业和个人对资产有了不同形式的利用, 导致金融机构收集交易对方的有效信息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客观上金融机构也存在不履行尽责调查与监督的动机, 从而使这种矛盾越来越深化。

三、金融信用脆弱所造成的危害

(一) 金融信用脆弱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我国提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 力求在稳定的前提下快速的发展, 而金融信用的缺失却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 金融信用的脆弱对国家金融体系的打击是巨大的, 银行信贷资产的恶化, 金融风险的加剧都有可能对国家长久以来稳定的金融环境造成冲击, 使国家好不容易维持的局面功亏一篑, 因此, 必须要加大对金融信用的管理, 不能听之任之,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如果现在不抓紧改善, 后果将非常严重。

(二) 加大了交易成本

对银行而言, 由于金融信用的缺失, 使得银行在放款的时候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甄别借款者的信息、评估借款者的信用与还款能力, 给银行带来许多额外的工作与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也大大延长了银行审贷的时间与放款效率, 影响借款者的资金周转, 银行也可能会因此损失大量的客户, 另外贷款银行的资产评估费、律师费等成本会增加, 导致经营成本加大, 银行收益减少。

(三) 致使政府丧失公信力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虽然大部分银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 但其国有性质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可以说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国家统一规划与指引, 金融信用的脆弱, 将致使银行许多贷款成为坏账, 使得存款人对银行的能力产生质疑, 从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信心产生动摇, 另外银行的亏损, 一定程度也将造成金融市场恐慌, 牵连出其他市场的不稳定, 对国家发展不利。

(四) 对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金融信用的缺失和恶化, 会使资金的流动受阻。资金是金融市场最活跃的因素, 如果资金受阻的话, 势必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不能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闲置资金得不到合理的运用, 而急需资金者往往通过高额的资金成本也很难得到资金, 市场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也就会成为空谈。

(五) 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

金融信用的缺失, 使得欺诈更难甄别。一部分企业或个人则可能通过大量虚假信息, 非法占有其他人的劳动所得或从中渔利。这种行为可能会产生示范效应, 使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人会有恃无恐, 大肆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 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社会不公平现象亦会越发严重, 使得正常经营的企业被恶意竞争, 扰乱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六) 不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中国金融信用的缺失, 不仅会给中国自己的金融市场带来危险, 也使得中国错过国际上良好的投资机会。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混乱, 将无法给外国企业带来放心的投资环境, 从而势必会导致外资投资的减少, 这对处于发展中的、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中国来说是不利的。另外, 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 金融信用的缺失, 也会加大国外基金来中国投机的机会, 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复杂与难以管理。

四、金融信用如何完善和健全

(一) 规划政府职能, 进行合理调控

中国的银行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 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当然金融信用的完善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从法律层面规范金融市场, 给金融发展一个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 从制度上规范银行与企业的行为。同时, 政府的调控应着重于宏观方面的政策把握, 减少对银行正常商业行为的干预, 让银行能够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活动规则, 自主决策, 自负盈亏, 为所有的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的融资环境。

(二) 建立健全金融征信体系

我国的金融征信体制还很不健全, 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落后的征信体制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决策,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信用记录分散在国家各个部门, 没有形成一个整合的局面, 国家应该将分散的信用记录进行整合, 建立一套信息全面、完整的征信系统, 将所有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记录存档, 便于需要使用信用记录的机构和人员查询。同时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信息, 需要进行定期更新, 使共享的信息真正具有参考价值。只有通过完善征信体系, 增加人们“违约”的成本, 企业和个人才会引以为戒, 重视信用, 树立自己的诚信形象, 金融信用才能得以建立。

(三) 强化外部监管, 增强服务功能。

首先要加强对银行的风险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严把市场准入关, 建立一整套的考核体系, 对机构的业务进行必要的监管, 督促银行尽职尽责、合规合法开展业务, 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银行的宏观指导, 保证其稳健发展。其次要继续发挥金融债权联席会议的作用, 严厉打击各种恶意逃债行为, 同时须重视和规范各种民间融资行为, 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与管理, 还金融市场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

(四) 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它由各州政府参股, 资产质量非常高, 不良资产率在1%以下, 使国家信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国家信用深深扎根在各级政府和各个机构上。世行、亚行与各国政府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应从这些先进的案例中学到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创造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制度与体系, 以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也只有不断吸取先进的经验, 才有可能长久发展, 不落后于别人。

(五)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法律和道德,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武器。法律为公民提供一个有法可依的良好法制环境, 通过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来规范社会行为。但社会生活中有更多法规之外的行为需要靠公民良好的道德价值来规范。政府应通过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介, 大力提倡德育, 加强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每一位公民都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 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同时, 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 完善多样化的监督手段

征信体系的实行过程,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国家倡导各方面的力量来监督它的实施。银行对企业进行必要的评估和界定, 政府对企业的征信逐步的完善和公开, 广大民众对企业的行为进行随时的监督, 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同时对监督手段不断完善, 例如, 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新兴媒体网络、政府邮箱等, 通过有效的监督尽量将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 尽可能减少无谓的社会福利损失。

五、结语

中国现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 这个期间有着巨大的机遇, 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如果处理不好, 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 人无信不立, 对于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市场同样如此。然而金融信用市场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来实现, 但是只要有信心, 相信中国的金融会取得长久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会实现持续的繁荣。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 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的深入, 中国经济也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 要保证转型的成功, 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核心, 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中国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 明显忽视了金融信用的发展, 造成了金融信用的无序状态, 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转型,金融信用

参考文献

[1]、刘英娟.完善金融信用的几点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3 (5) :36-371、刘英娟.完善金融信用的几点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03 (5) :36-37

[2]、郭文义.加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2 (8) :1442、郭文义.加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2 (8) :144

[3]、桂昶, 李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急需建设信用体系[J].当代经济.2002 (9) :231-2323、桂昶, 李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急需建设信用体系[J].当代经济.2002 (9) :231-232

[4]、秦池江.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信用[N].金融时报.2002 (5) :97-994、秦池江.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信用[N].金融时报.2002 (5) :97-99

银行脆弱性理论综述 篇9

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起因于近几十年国内外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在金融脆弱性中, 银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银行经营具有的“硬负债、软资产”特征正是银行脆弱性的结构体现。总的来看, 可将现已成形的理论分为宏观视角的理论和微观视角的理论。

二、宏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早期经济学家对银行脆弱性的研究往往与经济危机紧密相连。这些理论主要分为以Fisher为代表的周期理论和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

(一) 对银行脆弱性的周期性解释

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作出最早论述的是Marx (1894) , 他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表现在银行信用急剧膨胀而脱离产业发展, 导致信用危机并诱发银行危机。Veblen (1904) 基于该假说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认为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的波动脱离的实体经济体的发展状况, 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Fisher (1933) 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提出“负债—通货紧缩理论”, 将危机归于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负债, 随着经济的萧条, 企业丧失偿还能力将引发一连串债务问题, 最终导致货币的紧缩。

Minsky (1986) 系统的提出了金融脆弱性理论。他认为商业银行以及贷款人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它们必将经历周期性危机, 当这种周期性危机传导至经济体的其它部门时, 经济危机便产生了。Kregel (1997)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边界说”, 安全边界是银行收取的风险报酬, 经济形势大好时, 银行会降低安全边界, 安全边界的盲目降低累积了银行脆弱性, 当经济不再繁荣时, 借款人无法偿还所借贷款, 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二) 对银行脆弱性的货币主义解释

Frideman and Shcwartz将金融不稳定的原因归于失败的货币政策。货币需求相对稳定, 货币供给由货币政策决定, 失败的货币政策将通过货币供给的不平衡传至金融市场, 导致了金融体系不稳定。美联储在1929年—1933年间执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减少了货币供给, 降低了产量, 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大萧条。

Brunner and Metlzer对货币主义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 他们强调了货币存量增速的重要性。当货币供给量发生突发性的大幅度紧缩时, 商业银行不得不出售资产以维持足够的流动性, 这将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 进一步增加银行筹资成本, 降低银行偿债能力, 严重时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微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现代分析工具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扩展为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微观机制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 银行挤兑模型

Diamond和Dybvig (1983) 提出了D—D模型, 认为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其借短贷长, 完成流动性转换的功能使得其自身容易遭受挤兑。由于存款者可获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所以他们无法有效判断银行是否稳健。在存款基础稳定的条件下, 可能导致银行挤兑均衡的存在。这些均衡是所有客户都知晓的随机事件的函数, 当某一负面事件使得客户认为挤提概率提高时, 挤提风潮就爆发了。

沿着这一思路, Jacklin (1988) , 和Bhattacharya (1988) 研究了由于生产回报不确定带来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明确提出了可能引起挤兑的因素, 并认为挤兑是由经济上相关指标的变动引起的“系统性”事件。Goton (1985) 研究了“噪声”是如何导致银行挤兑的。Dowd (1992) 继续这一研究, 认为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的话, 公众不会参与挤兑。但对于投资者多少资本才算是充足很难形成明确答案。

(二) 信息不对称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 不对称信息 (Asymmetric information) 理论开始在银行脆弱性的研究中得到运用。Stiglitz和Weiss (1981) 认为银行的存在产生了新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与储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促成储蓄者对银行的挤兑。银行与借款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 这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

逆向选择是交易发生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信贷市场上, 银行无法获得有关借款者的完全信息, 而银行一般是按照以往借款人的平均风险水平确定贷款利率, 对于风险较小的客户来说, 这一利率较高, 他们可能因此退出借贷市场, 银行贷款质量将进一步下降。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逆向选择使得留在信贷市场上的更多的是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偏好者。在获得贷款后, 这些企业更易把贷款挪用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上以期获得高回报, 这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无法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增加。这很可能损害到银行的利益, 致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导致银行的脆弱性。

(三) 金融价格的内在不稳定性

金融市场具有的不确定性, 信息不对称性等特性是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的根本原因。Wilson、Scylla和Jones (1990) 分析了美国历史上4次主要股票市场崩溃和金融危机, 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Mishkin (1994) 认为过去金融危机的证据表明,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严重的金融问题都是先由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所引起的。从银行方面考虑, 资产价格下跌意味着借款人用以抵押担保的资产价值下降, 企业和个人的净财富也将受到不利影响, 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 严重时将危及银行的生存, 银行为了挽回损失以及满足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 将出售贷款抵押品, 这进一步导致抵押品价格的下降, 给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摘要:经济学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读总结,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的理论。

关键词:银行脆弱性,安全边界,挤兑模型

参考文献

[1]耿同劲.银行脆弱性理论述评[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8) :24-28.

[2]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J].财贸经济, 2004, (3) :45-47.

中继卫星系统脆弱性分析 篇10

中继卫星系统由地球同步卫星(以下称为中继星),用户航天器(以下称为用户星)和地面终端站(以下称为地面站)及地面通信网组成。中继星起中继器作用,中继往返于地面站和用户星之间的信号。将地面站发射的遥控指令,测距信号和其他数据通过中继星转发给用户星。用户星接收检测出遥控指令,执行指令的动作,并将测距信号及获得的数据返向发送给中继星,中继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再返向转发给地面站,从而实现测距测速及数据通信[2]。

1 中继卫星系统链路脆弱性分析

1.1 前向链路

中继卫星系统的前向链路是地面站→中继星→用户星之间的传输链路,其中中继卫星为透明转发模式。前向链路的工作频段可分为Ka频段和S频段[3]。

对于中继卫星的前向链路,又分为星地链路和星间链路。对于前向链路的星地段,由于中继卫星和地面站相对静止,因此其通信链路也相对固定,所以地基干扰和空中干扰可获得较好的干扰效果,由于星载干扰只能在其运行轨道的部分区间实施干扰,而且代价较大,故此处的前向链路星地段不考虑星载干扰,但不影响分析。然而对于前向链路的星间段,由于用户航天器按照预定轨道进行高速运动,地面的地基或空中的机载干扰平台难以处于中继卫星和用户航天器的通信链路方向,故电子干扰的辐射功率较难进入星间通信链路的接收机主瓣,因此难以形成电子干扰。然而对于伴星式电子干扰,干扰机可以方便地位于星间链路方向,尤其当干扰机位于星间链路上时,从干扰策略角度分析,干扰优势较明显。

对于中继卫星系统的前向链路,当其星间链路部分受到星载干扰时,将导致用户终端接收数据发生错误,从而影响链路传输性能;当其星地链路部分受到空基干扰或路基干扰时,由于中继卫星采用透明转发器,在干扰未使转发器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其干扰效果与星间链路部分受到干扰的情况相似,而当强干扰使转发器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时,输出功率降低且存在功率“掠夺”现象,这使得中继星的透明转发功能失效,使得前向链路的数据中继功能中断。

1.2 返向链路

中继卫星系统的返向链路是用户星→中继星→地面站之间的传输链路,其中中继卫星为透明转发模式。返向链路的工作频段不仅包括Ka频段,且包含S频段。下面对返向链路信号分别从传输结构和信号模型进行分析[4]。

2 中继卫星系统节点脆弱性分析

2.1 用户航天器脆弱性分析

由中继卫星链路的脆弱性分析结果,当中继卫星的透明转发器工作在线性区时,用户航天器将面临前向链路中的星地、星间空间段中的干扰,即前向星地链路中的地面干扰、空中干扰、临近空间干扰和处于干扰有效区间的星载干扰,以及前向星间链路中的伴星干扰[5]。故可得中继卫星系统中的用户航天器所面临的射频干扰如表1所示。

注:其中符号“✓”表示存在或可行,而符号“⨂”表示不存在或不可行。“有效区间”指干扰能够有效实施的空间区域。

由表1可以看出,针对用户航天器的射频干扰,尽管星间链路只有伴星干扰可以有效实施,但当中继星的转发器工作在线性区间时,星地链路中的地基干扰、机载干扰以及临近空间干扰都可以对用户航天器形成干扰。因此从射频干扰的实现角度看,用户航天器易受到射频干扰的威胁。

2.2 中继卫星脆弱性分析

由于中继卫星采用透明转发模式,因此当其所受到的射频干扰使得转发器工作于饱和状态时,则可认为中继业务中断。由于中继卫星处于系统的核心,是系统前向链路和返向链路的必经节点。根据前面星地链路和星间链路的干扰策略分析,以及链路的脆弱性分析可知,其将面临星地和星间链路中的所有干扰[6]。故可得中继卫星系统中的中继卫星面临射频干扰的脆弱性分析结论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针对中继卫星的射频干扰,在星地和星间链路中有可实施的射频干扰,尤其在前向的星地链路段,可能存在的干扰类型较多。尽管星间链路的星载干扰的实现代价较高,且难度较大,但星地链路的地面大功率干扰以及空中干扰机都可以对中继卫星造成较大威胁。因此从射频干扰的实现角度看,中继卫星易受到射频干扰的威胁,也是中继卫星系统中薄弱的环节[7]。

2.3 地面测控站脆弱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干扰策略分析,以及中继卫星链路的脆弱性分析结果,当中继卫星的透明转发器工作在线性区时,地面测控站将面临来自返向链路中的星地、星间空间段中的所有可能干扰,即返向星地链路中的空中干扰、临近空间干扰和处于干扰有效区间的星载干扰,返向星间链路中的伴星干扰,以及处于干扰有效区间的地基干扰、空中干扰和临近空间干扰。故可得中继卫星系统中的地面测控站所面临的射频干扰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针对地面测控站的射频干扰,与中继卫星所受的射频干扰类似,在星地和星间链路中都有可实施的射频干扰,尤其在返向的星地链路段,可能存在的干扰类型多。尽管星间链路的星载干扰的实现代价较高,且难度较大,以及星地链路的地面干扰无法实施,但是星地链路的空中干扰机都可以对地面测控站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从射频干扰的实现角度看,地面测控站易受到射频干扰的威胁,也是中继卫星系统中较薄弱的环节。

3 结束语

中继卫星系统是利用同步卫星和地面终端站,对中、低轨飞行器进行高覆盖率测控和数据中继的测控通信系统,用于实施跟踪测轨和数据中继任务。因此中继卫星系统的传输数据安全即其抗干扰能力尤为重要。文中从中继卫星系统的链路和节点出发,分别分析了前向、返向链路以及用户航天器、中继卫星和地面测控站的脆弱性,指出了中继卫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希望能为中继卫星系统的抗干扰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STOTT G F.Jamming spread spectrum waveforms[J].IEEColloquium Digest,1995(6):1-6.

[2]熊小莉.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关键技术分析[J].电讯技术,2010,50(7):16-20.

[3]李红艳,薛国虎,周江,等.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在测量船上的应用前景[J].电讯技术,2010,50(6):118-120.

[4]PRIEL,BENI,BOBROVSKY,et al.On jamming of GPS sig-nals[J].IEEE Convection of Electrical&Electronics Engi-neers,1995(3):1-6.

[5]DALLAS P I,PAVLIDOU F N.Innovative chip waveforms inmicrocellular DS/CDMA packet mobile radio[J].IEEETrans on Communication,1996,44(11):1413-1416.

[6]吴琼玉,郑林华.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Ku频段的同频干扰分析[J].电讯技术,2002(2):39-43.

经济脆弱性 篇11

一、引言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安全问题覆盖面较大,种类较多,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借助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尽量减少社区层面各种公共设施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社区公共利益,维持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近年来,学界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脆弱性评价方法模型及应用、管理模式、系统、应急体系、安全规划、安全设计、监管策略等角度,研究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1-5]。脱离开城市基础设施情境,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研究的场域是不同的,具有自身特点,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城市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研究对象过于狭窄[6-11],且对于脆弱性的内涵、成因和治理策略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和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内涵

脆弱性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对自然灾害的研究领域,此后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并衍生出不同的表述。从自然系统看,脆弱性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差、变化机率高、幅度大、抗干扰能力差、敏感性差、向不利于城市生存发展的方向演化,以及受到冲击后的恢复能力等;侧重于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进行表述。脆弱性是指各社会群体或整个社会因灾害等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损伤及应对能力;侧重于从经济系统进行表述。脆弱性是指在各类灾害的侵袭下,人口、建筑物等承灾体受损带来的经济价值损失等。社区公共设施的脆弱性可以定义为城市社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公共设施,在受到威胁因素冲击下,暴露于不利影响及灾害的可能性、受致灾因素扰动系统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和程度,是暴露性、敏感性、应对力一系列相关概念的集合。

社区公共设施暴露性是指社区公共设施处于旨在因素的作用范围之内,自身缺少相关的保护措施,从而易受到致灾因子的冲击,主要体现社区公共设施在自然存在下的暴露性和维护不力下的暴露性。自然存在下的暴露性,例如处于地质条件脆弱区域的城市社区,以自来水管线设施为例,社区管线长期暴露于地质变化的影响下,对水管造成挤压导致的爆管;维护不力下的暴露性,例如电气线路磨损、腐蚀等因素带来的自然老化现象非常严重,即使没有外力或外来因素的破坏,也有可能因为老化而失去使用安全功能,长期暴露空气中所发生的火灾。

社区公共设施敏感性是指,社区公共设施对于外界自然冲击或人为扰动下,自身基于规划设计、建设质量、运营维护综合考量下的结构损坏或功能损坏的可能性。

社区公共设施应对力主要表现在公共设施受到冲击后,其自身所设置的自我保护装置的预测预警能力、应急能力、恢复能力等综合能力。以较为常见的社区煤气管线破裂引发的火灾为例,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城市社区煤气管线安全控制从管线自身管控系统角度而言,应可以检测到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并出现系统预警,显示泄漏的具体位置,进行智能处置,结合后期人工处置,及时控制泄漏量和范围;从家庭的角度而言,应安装智能检测及预警终端设备。从这两个角度而言,是否具备了检测预警设备,设备是否日常维护,保持正常运行,检测时间和预警后智能处置的事件间隔,都代表了该设施对外界扰动的应对力。

三、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源流

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源流是对社区公共设施安全可能具有潜在危险的客观存在。结合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的内涵界定,其脆弱性的根源主要有:自然灾害的冲击角度、规划建设运营角度、社会情境破坏角度、消费使用角度等四类。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自然因素冲击

引起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的自然源流主要是指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自然致灾因素不同,包括暴雨、冰冻、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这些都会对社区公共设施产生较大的冲击,影响社区公共设施安全。以地震为例,天津作为国家重点地震防御城市,地下隐伏断裂较多,对于社区内的配电室及其电器设备、水泵室、消防设施、燃气、电、热、生活用水管线、污水管道、电梯等地表或浅地表的公共设施而言,均具有潜在的冲击性。

(二)自身质量因素

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的自身质量因素主要是指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建设施工质量不合格、运营维护不到位引发的设施损坏。

第一,社区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各类设施所涉及的专业防灾规划自行其是甚至自相矛盾;社区所在自然环境的评估分析不科学,实际设计中不符合安全规划规范。

很多社区在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之初,没有全盘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冲击,也没有预见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后期发展中周围设施的密度和安全间距,即使是在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之初通盘考虑了潜在的威胁因素,而从实际规划操作而言,存在规划间的不协调,现有的防灾规划对于多数设施都未制定统一的脆弱性与风险评估标准,导致社区综合防范规划的可操作性有限。

第二,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质量不合格,突出体现在建设实际偏离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材料或工艺不合格引发的抗灾能力不足,导致脆弱性加大。以社区管线设施为例,从广义上讲,社区管线设施的本身结构完好,但是易受到周围其他管线的设施影响,也可以视为自身脆弱性的体现。

第三,社区公共设施维护不到位,维护和更新基本停留在最基础性的、简单的破损维修上。如果维护及时到位,那么就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设施自身通过智能研判并智能切断,发挥自动响应的能力作用。

nlc202309080907

(三)社会情景破坏因素

社会情景破坏因素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对社区公共设施构成潜在的威胁。在未能对引发人为破坏行为发生的诱因排查处理,未能进行事先防范的社会情景下,一些恶意破坏因素加重了社区公共设施的脆弱性。

(四)消费因素

消费因素主要是指社区公众在使用社区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因缺乏安全意识,人为改变了设施的本体,造成设施功能的降低。以社区电路设施为例,很多社区普遍存在私接乱改公共电路设施的现象,造成火灾隐患。

四、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治理路径

第一,从组织与管理的角度而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担负着对所辖区域公共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能,应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驻区单位、行业部门、社区公众为代表的共同参与的社区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第二, 从工程性防灾的角度而言,针对社区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对于社区及周边潜在致灾因素予以分类分析评估,对应具体的致灾因素,明确社区相对应类型公共设施的脆弱性程度。以社区周围危化品安全规划中的安全防护距离为例,我国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危化品安全距离的界定尚未制定统一标准,应加快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推进社区周围危险因素排查工作规范开展并切实推行下去,防止社区周边危化品爆炸或火灾对社区公共设施的破坏。

第三,从非工程性减灾的角度而言,转变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管理方式,加大对社区居民公共设施安全和思想教育,把维护公共设施安全作为经常性的社区安全教育内容,普及和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设施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觉性,以国家和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各主体的行为。

第四,建立并严格社区公共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制度,定期检查维护,保持完好、安全、有效。对所属公共设施存在隐患的,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公布于社区公众,对限期整改的工程性或管理性措施及整治后的效果要及时公布。

第五,在工程性减灾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应急能力,针对性地予以评估不同公共设施现有的承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社区各类敏感度较高的公共设施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天津市以红桥区为主导,联合天津市测绘院,依托该院的技术优势,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很多城市安全社区建设的前列。

第六,严格社区公共设施责任监督和追究制度。依据强化理论,以任何理由、行为破坏社区公共设施,危及公共设施安全的,应实行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并以社区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给与责任追究和惩治。监督与追究的基础在于法律的完善。发达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方面的立法起步早且较为完善,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法律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社区公共设施相关立法工作。

参考文献

[1] 何寿奎. 基础设施公共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生态经济,2009(4):186-189.

[2] 周军学,易立新.网络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估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72-77.

[3] 李鹏,易立新.重要基础设施脆弱性计算理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154-160.

[4] 王宏伟.完善我国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模式: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视角[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16(2):68-74.

[5] 曹华阳.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模型与安全机制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

[6] 李刚.长期服役电梯安全评价技术及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7] 张小良,叶圣军,陈莲勇. 在役公共体育器材安全保障模式研究[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学术年会, 2013

[8] 张哲. 社区电子服务网络安全监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北大学,2010

[9] 王明慧,王亚丽. 浅议对某社区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功能的改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28)

[10]仝晔.智能社区的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015

[11]刘守成. 社区现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与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1(1):53-54

(责任编辑:李静敏)

洪湖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篇12

关键词:洪湖,湿地,生态脆弱性,层次分析法

2009年4月2日收到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类所面对的“生态环境应力”在急剧扩大。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范围和程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自然资源面临的威胁在急速加剧,因而生态脆弱性研究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1]。湿地是处于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由于其受力方式和强度,以及频繁的侵蚀和堆积等而具有不稳定的特征,从而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一种脆弱性特征[2]。因此,关于湿地的生态脆弱性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

1 研究区概况及其生态脆弱性成因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洪湖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江汉湖群,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洪湖湿地保护区以洪湖围堤为界,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总面积为41 412.069 hm2,中心位置为东经113°17′,北纬29°49′,其中洪湖湖泊水域30 703 hm2,滩地、沼泽面积6 452 hm2、池塘面积2 336 hm2、其它面积1 921.069 hm2。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湖北省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省级湖泊湿地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

1.2 研究区湿地脆弱性成因

湿地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退化趋势的统一[3]。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是指环境对外界干扰反应的灵敏程度;环境退化趋势是指在人为干扰下环境变化的方向、速率和数量。由于生态环境是由多种环境要素组成的,因此脆弱环境的形成一般是由于两种以上的脆弱性的耦合。洪湖湿地沦为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

2 研究区湿地脆弱性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般地,评价指标的建立遵循四个基本原则:①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和表现方式,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⑦ 主导性原则:突出湿地景观生态脆弱化过程中的主导因素:③景观生态学原则:评价指标充分体现景观空间格局在生态脆弱化中的作用;④可操作性原则:脆弱性定量评价是在定性评价基础上进行的。在评价中选取作用大、敏感性强、可测性好的具体要素为指标,做到简单实用。

本文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选取影响因子和指示因子两个准则、气候适宜度等21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4],通过将目标层划分为3个有序的层次,将各层之间各因素的联系标出,分层构建判断矩阵。矩阵由每一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比值构成,该值根据各因子在湿地生态系统发展演化中的作用和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9分度法,结合专家评判来确定。运用Yaahp软件计算目标层与准则层、准则层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判断矩阵,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最终各项参评因子的权重如表4所示。

2.3 脆弱度计算

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湿地的脆弱度[5]。脆弱度R由各因子的权重Wi与因子得分Vi按下式计算得出:

undefined。

式中Vi的赋分,可依据研究区湿地生态状况,将各项指标的本底值或理想值划分出10个脆弱等级,从1到10表示脆弱性越来越强。具体评分时,对易于定量的指标,可用实际观测值或相关资料中的数据与本底值或理想值进行对比,得出其脆弱性等级。还有一些不易定量的指标,如气候的稳定性、地貌适宜性、贮水条件、水源补给条件、污染程度、自然灾害等,它们对湿地脆弱性的影响表现较强,这些指标仍采取专家评分法确定其脆弱性的等级。脆弱度的含义为:1~2为不脆弱;3~4为轻度脆弱;5~6为中度脆弱;7~8为高度脆弱;9~10为极度脆弱。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评价出洪湖湿地的脆弱程度。各评价因子赋值如表4所示。

2.4 评价结果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之间建立联系,征求专家意见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赋值,应用Yaahp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各指标的权重。经综合指数法进行计算,洪湖湿地的生态脆弱性等级为3,属于轻度脆弱。根据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对洪湖湿地生态脆弱性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干燥度,贮水条件和生态系统食物链。

3 结论

层次分析有着充实的数学论证[6],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它为许多半定量因子的赋权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法,使得评价的权重分配更符合地方客观实际。该方法从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入手,其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影响因子和表现因子两个准则,气候稳定性等21个因子对湿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和表现,比较客观、全面。对洪湖区的湿地脆弱性进行生态评价证明,评价结果符合生态现状。因此,在对洪湖区湿地进行开发利用时,要适当保护湿地面积和类型,防止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建议根据该区主导性脆弱生态因子,对洪湖湿地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振乾,刘红玉,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241—244

[2]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2):237—238

[3]罗承平,薛纪瑜.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1):1—7

[4]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何池全,崔宝山,赵志春.吉林省典型湿地生态评价.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754—756

上一篇:国际货运代理下一篇:党课学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