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黏度

2025-01-14

运动黏度(精选7篇)

运动黏度 篇1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航空发动机朝着大推重比、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低耗油率和低成本等方向进步[1],作为关键组件,主轴轴承的工作条件也会变得越来越苛刻,主要表现在发动机主轴轴承的d. n( 轴承内径( mm) × 转速( r/min) ) 值越来越大,一般认为d. n值超过0. 6 × 106mm·r / min的轴承即为高速轴承,而现代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d. n值己达到3 × 106mm· r / min以上[2],在第一活塞环附近的工作温度也已达到200 ~ 300 ℃ ,产生了一些仅用烃类矿物油无法解决的润滑问题,合成润滑油应运而生。

合成润滑油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出色的热氧化安定性和润滑性等,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工况下工作的动力装置。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发展了合成烃、酯类、 醚类和磷酸酯等[3]合成航空润滑油,但这些合成润滑油仍然面临存在热氧化安定性问题,在高温作用下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变甚至失效。特别是其运动黏度发生变化,影响摩擦副之间良好润滑膜的产生,对航空发动机造成严重危害。

航空润滑油黏度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航空润滑油基础油的结构组成、抗氧剂的类型含量,也包括温度、压力和剪切力等外部诱因,研究分析航空润滑油的黏度变化原因,对于加快高档润滑油的开发、促进润滑油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4]。

1物质组成对航空润滑油黏度衰变的影响

1.1基础油对航空润滑油黏度衰变的影响

目前,凭借优异的使用性能,聚 α - 烯烃( PAO) 被广泛用作航空润滑油基础油。众所周知,结构决定性能,航空润滑油的运动黏度及其衰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AO的结构。PAO是在催化剂作用下,以线性 α - 烯烃为单体进行聚合,并经过加氢以及蒸馏等程序处理,获得的以3 ~ 5聚体为主要成份的航空润滑基础油,其结构比较规则的长链烷烃。

规整的结构赋予了PAO众多优异性能,但润滑油实际工况条件较为复杂,而环境因素往往对润滑油分子链结构产生影响,润滑油在实际应用中,组成成份趋于复杂,分子链规整程度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润滑油理化性能发生变化。

J. N. Ziemer和D. C. Kramer等[5,6]研究了II,III类润滑基础油的分子组成及结构基团对基础油黏度指数的影响,随着基础油中环烷烃的含量减少,芳香烃的含量增加,基础油的黏度指数增加。邱银山[7]在探究润滑油黏度的影响因素时指出: 黏度与油品的结构组成直接相关,润滑油中80% 以上的是烷烃、 环烷烃、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其中环烷烃的黏度较烷烃的高, 且黏度值随环数的增加而增大,当环数小于2时,其黏度值大于单、双环芳香烃,反之,则小于芳香烃,烷烃的黏度值最小,润滑油的黏度随其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含量增加而增高。

李春秀等[8]利用红外光谱仪比较了不同温度下三种齐聚法生产的PAO的黏度特性,分子结构的差异,是同类型不同型号PAO黏度存在差异的真正原因。研究发现: 聚 α - 烯烃分子链结构中,直链烷烃赋予PAO良好的黏温特性,且随着主链长度的增长,黏度和黏度指数增大。这是因为随着主链碳原子数的增长,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使液体内部层与层之间产生运动速度差异的现象增多,从而造成润滑油黏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大而增大[9]。而异构烷烃多侧链的骨架结构赋予PAO良好的低温流动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侧链的存在,增大了PAO整体结构的不规整性,使其结晶度较低,从而使PAO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 1) 组成成份的主链越长、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合成类润滑油黏度越大;

( 2) 侧链少且短,并且侧链在主链上间距较大的合成类润滑油黏度越小。

1.2抗氧添加剂对航空润滑油黏度衰变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提高航空润滑油的综合性能,通常在基础油中添加不同种类添加剂,以达到防止润滑油质量变坏,提高润滑油各项性能的目的。研究表明,航空润滑油中添加剂与基础油的黏度衰变有很大的相关性[11,12,13]。

通常抗氧剂可 以显著提 高润滑基 础油的热 氧化安定 性[10,11,12],是航空润滑油配方中最重要的一类添加剂,因此, 在抗氧剂的作用机理及效果评定方面研究众多。薛卫国等[10]论述了不同抗氧剂的结构特征差异,并从机理角度出发阐述了众多类型抗氧剂对润滑油黏度等性能影响的真正原因; 王丽娟等[11]简介了润滑油使用过程中导致其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形成的氧化产物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并且在探究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机理基础上,叙述了几种不同类型抗氧剂的抗氧化作用机理; 胡建强等[12]开展了薄层油膜微氧化实验,用红外光谱评价了二烷基硫代磷酸锌( ZDDP) 和对,对 ' - 二异辛基二苯胺 ( DODAP) 在PAO中的热氧化过程,并利用FTIR分别表征了PAO氧化前后结构的改变状况。

抗氧剂不仅具有改善润滑油相应性能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来反映或预测润滑油的工作状态。因此,航空润滑油中抗氧剂的含量衰变情况与基础油的黏度衰变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对抗氧剂相对含量及相应条件下润滑油黏度相关关系的研究,讨论抗氧剂含量变化对润滑油黏度变化的影响,以便探究高温下抗氧剂有效抑制基础油黏度衰变的真正原因。

目前,基于抗氧剂含量衰变探究航空润滑油黏度衰变的研究尚且不多。陈立波等[13]对某型号酯类航空润滑油开展了热氧化模拟试验,通过考察油品理化性能与抗氧剂含量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相关动力学方程进行模拟,意义显著。此外,佟丽萍等[14]讨论了某型号航空润滑油中N - 苯基 - α 萘胺的含量随作用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根据GC图谱峰的积分面积计算润滑油中NPAN的相对含量,揭示了传统 理化指标 与NPAN含量的相关关系。

对于加入抗氧剂调和后的润滑油,有别于单成份基础润滑油,在高温氧化过程中,往往以牺牲抗氧剂为先,起到保护润滑油的作用,以防止润滑油基础油在高温环境中过早的发生氧化衰变,致使润滑油黏度变稀,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在发动机内部环境的影响下,润滑油经受氧化、分解等深刻的化学反应,致使润滑油黏度等性能发生重大变化,润滑油中抗氧剂消耗殆尽从而失去对润滑油的保护作用。诚然,润滑油热氧化衰变或热裂解衰变后,理化性能的变化情况与抗氧剂的相对含量直接相关,尤其是黏度的衰变情况可以通过抗氧剂的衰变情况直接反映。

2外界因素对航空润滑油黏度变化的影响

航空润滑油理化性能的改变往往是外界环境所引起的,尤其在航空发动机较为苛刻的工况条件下,更易导致润滑油发生性能衰变,深入研究润滑油黏度特性的同时,对在用油品影响因素的探讨也越来越重要。为此,以下主要分析了温度、压强和剪切力对润滑油黏度变化的影响。

温度对在用润滑油黏度变化影响显著且规律性强。目前, 已有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李兴虎等[15]通过对不同温度下11种润滑油的运动黏度v进行测量,找出不同润滑油黏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进一步提出了相关黏温经验公式, 并通过将黏度随温度变化程度进行量化得出结论: 随着温度升高,润滑油分子运动加剧,致使分子间距离增大,从而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内聚能下降,最终导致润滑油黏度减小。曹国超等[16]通过对高温作用后基础油油样中烃类成份质谱分析,研究了基础油结构的变化对润滑油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油品有不同的裂化反应温度,当润滑油所处温度达到这一裂化温度时,润滑油便会发生裂解反并最终导致润滑油黏度的衰变。

压强对液态物质黏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内部分子间距的影响而实现的。随着压强的增加,润滑油分子间距减小,在一定压强范围内,表现出润滑油的黏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而通常润滑油的工作部位往往处于高负荷之下,高压下摩擦表面的失效预测以及摩擦控制都与润滑油的黏度息息相关,因此,压强与润滑油黏度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7,18]。

Hayashi等[17]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润滑油油样的黏度 - 压力系数进行了实验测量,并得出经验公式。Kneevic等[18]研究了石蜡基液压油黏度和压力的关系,很好地验证了黏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的特性,并指出高压强下黏度增长规律。可见, 在常温下,当压力提升时,液压油的动力黏度将大幅度增加, 多数情况由于黏度过大致使油品失效而停用。

当前合成类航空润滑油组成成份中含有众多烃类物质,而大分链的烃类物质在高剪切力作用下易发生分子链的断链,进而影响润滑油的性能指标,加之目前航空发动机的挺杆、凸轮等部位工作下的剪切速率高达106~ 109s- 1,因此剪切力对润滑油尤其是航空润滑油黏度的影响,逐渐被考虑在影响因素范围之内。

目前,鲜见高剪切力对润滑油黏度影响研究的报道,但是根据润滑油的基本组成,尤其是合成润滑油中的大分子链结构因素,有专家学者指出,在高温高转速的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中,润滑油成份中的大分子链结构极易在高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断链,生成一些小分子结构的化合物,从大分子结构到小分子结构,润滑油的成份发生变化,随之黏度也受到影响。相比于温度和压强的作用,剪切力只能算作是一种微弱影响因素,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强的增大,剪切力的影响作用会逐渐增强。

3结语

使用在航空发动机中的润滑油能够减小机械运转的摩擦阻力、摩擦副材料损耗,起到润滑作用,这主要与润滑油的运动黏度理化指标息息相关。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运动黏度会发生衰变,降低涡轮发动机功率,使润滑油的散热效果变差,甚至可能使轴承提前损坏,因此对航空润滑油运动黏度变化的掌控至关重要。随着航空发动机热效率的不断提高和长寿命航空润滑油的发展,开发新的航空润滑油运动黏度实时监测方法以及新的润滑油品将是今后航空润滑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运动黏度 篇2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肝纤胶囊,规格:48粒/瓶,0.5g/粒,相当于原生药2.5g,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提供,产品批号:20060426;复方丹参片,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372,产品批号:C6A01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m L∶1mg,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84,产品批号:2006030141;肝素钠注射液,2mL/支(12500单位),生产批号:20061023-1,安徽中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药厂生产。

1.2 实验仪器

LBY-N6A型血液流变分析仪,北京普利生仪器中心。BS110S型sartoriu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

1.3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20g。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甘)20050007号,合格证号:00000000110066号号。。实实验验室室温温度度((2222±±22))℃℃,,湿湿度度((4400±±55))%%。。22实实验验方方法法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课题(2004-GZK-08)

肝纤胶囊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2,3]: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灌胃复方丹参片0.45g/kg体质量(相当于临床用量10倍),受试药大、小剂量组分别灌胃肝纤胶囊7.5g生药/kg体质量(相当于临床用量10倍)、3.8g生药/kg体质量(相当于临床用量5倍),均为1mL/100g体质量。各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0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08mL/100g体质量,共2次,间隔4h,在二次注射肾上腺素之间(前后各间隔2h),将大鼠浸入冰水中5min,处置后禁食不禁水,次日各组大鼠从股动脉取血,用肝素抗凝,血液流变仪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肝纤胶囊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肝纤胶囊7.5g/kg和3.8g/kg两个剂量连续给大鼠灌胃给药10d,对经肾上腺素和冰水冷刺激后造成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使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明显降低,高、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中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并可使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果见表1。

4 讨论

血瘀症是一种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异常、微循环障碍。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时肝组织局部缺血、微循环障碍,血液表现出浓、黏、凝、聚的倾向,全血、血浆黏度增大。给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机体缺血的同时,进行冰水冷刺激,造成寒凝气滞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通过检测全血、血浆黏度,可以反映该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活血化瘀是肝纤胶囊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治则之一。肝纤胶囊对肾上腺素和冰水刺激后造成的血瘀证大鼠模型,可使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降低。提示该药有改善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从而改善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因肝组织缺血、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肝损伤,并进一步逆转肝纤维化。

摘要:目的研究肝纤胶囊对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肾上腺素和冰水冷刺激造成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肝纤胶囊对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肝纤胶囊可使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结论肝纤胶囊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

关键词:肝纤胶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参考文献

[1]朱佑民,杨明炜.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综述[J].中国药师,2006,9(1):67-69.

[2]吴清和,李育浩,梁颂名.女金丹抗炎和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1):41-44.

血液黏度分析纠偏机制初探 篇3

在血液流变学中关于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指标的检测上, Baskurt等[1]提出, 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执行测量的设备, 控制温度应设置为37℃。寇丽筠等[2]认为, 温度对黏度检测存在影响, 25℃检测值高于37℃检测值, 37℃与人体的体温接近。可见温度是影响体外血液黏度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温度对血液黏度的影响, 进行血液分析纠偏, 对减少不同切变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的无临床意义增高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为此, 对温度与血液黏度的关系, 以及温度在血液黏度分析的纠偏机制中的作用, 进行进一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体检人群 (40~55岁) 的血液流变学检查送检标本中随机选取103例 (每例标本分两份来进行检测, 一份为25℃室温检测, 一份为37℃水浴后检测, 也就是受检者的自身对照实验) 。

1.2 方法

1.2.1 血液黏度检查选取肝素钠抗凝血标本。

1.2.2 仪器使用MVIS-204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 (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1.2.3 实验设计

1.2.3. 1 室温25℃下, 根据操作规程, 检测全血黏度。检测全血黏度完毕, 3000rpm离心5min, 检测血浆黏度。检测血浆黏度完毕, 用Excel表记录原始数据。

1.2.3. 2 每批不超过5个标本, 37℃水浴5min, 根据操作规程, 检测全血黏度。检测全血黏度完毕, 3000rpm离心5min, 37℃水浴5min, 根据操作规程, 检测血浆黏度。检测血浆黏度完毕, 用Excel表记录原始数据。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血液黏度各研究指标在室温25℃和37℃水浴后的条件下检测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全血黏度高切 (200/s) 、全血黏度中切 (100/s) 、全血黏度中切 (30/s) 、全血黏度低切 (3/s) 、血浆黏度, 在37℃水浴后的检测与在室温25℃的检测比较,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全血黏度高切 (200/s) 、全血黏度中切 (100/s) 、全血黏度中切 (30/s) 、全血黏度低切 (3/s) 、血浆黏度, 在37℃水浴后检测, 数值均低于在室温检测的数值, 见表1。

3 讨论

血液在血管中是以一层一层的方式在流动的。血管内越靠近中央的液体层流速度越快, 血管内越靠近周边的液体层流速度越慢。相邻两层血液间形成层流速度差异, 层流速度快的一层对层流速度慢的一层施以拉力;而层流速度慢的一层对层流速度快的一层施以阻力。快慢两层液体间的一对作用力 (拉力与阻力) 就形成了驱使整体血液流动的力, 称为切变应力[3]。血液黏度是反映对流动起阻抗作用的内摩擦力 (切变应力) 的大小的量度[4]。

通过对人体的血液进行体外血液流变学检查, 了解血液黏度指标的变化情况, 有助于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 特别在基层医院, 不断得到重视, 也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治疗效果。Késmárky等[5]研究指出,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上, 血浆黏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血沉和C反应蛋白。血浆黏度升高, 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卒中等的发病过程有一定相关性, 并推荐为医院常规检查项目。

但是, 对于无临床意义的血液黏度指标检测值增高, 明确其原因, 在血液黏度分析中进行纠偏, 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困惑, 同时, 也可以减少诊断的误导。

我国北京医学院第三医院寇丽筠等[2]在1981年就通过研究指出, 各地不同医院的血液黏度检测温度不一致, 有25℃的, 也有37℃的, 但模拟人体体温, 建议使用37℃, 同时也指出, 温度对血液黏度存在明显影响, 温度越高黏度越低, 而且温度低时对血液黏度的影响高于温度高时对血液黏度的影响。据此, 温度是血液黏度分析纠偏机制中的重要可能因素之一。

随着血液流变分析仪的普及, 我国的技术人员, 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对温度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影响的提法较少, 更多地用生理因素解释血液流变学黏度指标的无临床意义增高, 在纠偏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国外, 关于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1世纪以来, 研究相对较多, Baskurt等[1]研究指出, 37℃是血液流变学检查的较为合适的温度。

本研究发现, 血液黏度指标, 全血黏度高切 (200/s) 、全血黏度中切 (100/s) 、全血黏度中切 (30/s) 、全血黏度低切 (3/s) 、血浆黏度, 在37℃水浴后的检测值比在室温25℃的检测值低, 与上述学者的提法符合。也表明了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前血样进行37℃水浴预温, 检测值与人体实际状况较为接近, 可以减少血液黏度无临床意义的增高, 在血液黏度分析纠偏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温度对血液黏度的影响, 探讨血液黏度分析纠偏机制, 提高临床诊断依据的有效性。方法标本根据不同实验条件分为两组, 一组37℃水浴前 (室温25℃) 进行检测, 一组37℃水浴后进行检测。在检测中, 应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血液黏度指标进行测定。对检测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条件 (室温25℃, 37℃水浴后) 的血液黏度检测值, 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温度对血液黏度检测存在重要影响。血液黏度检测前进行37℃水浴, 可以在模拟人体体温的基础上对血液黏度分析纠偏。

关键词:血液黏度,温度,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Baskurt OK, Mat F.Importance of measurement temperature in detecting the alterations of red blood cell aggregation and defor-mability studied by ektacytometry:A study on experimental sepsisin rats[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 2000, 23 (1) :43-49.

[2]寇丽筠, 张淑萍, 杨大鹏, 等.红细胞压积及温度对血粘度的影响[J].北京医学院学报, 1981, 13 (1) :35-37.

[3]廖福龙.血液流变学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J].微循环学杂志, 2000, 10 (4) :15-19.

[4]余猛进, 杨瑞和.血液流变学及其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 1997, 20 (2) :117-120.

高黏度洁厕剂的复配 篇4

洁厕剂作为一种民用洗液是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清洗剂,用于清洗洁具上的水垢、铁锈以及尿碱等污垢[4]。目前,市售的洁厕剂产品可分为液体和固体两类,有酸性、中性和碱性之分。从使用效果、使用方便程度和安全性等方面来看,酸性液体产品最受人们的欢迎[5]。这类清洗剂具有祛污力强、价格低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强性的无机酸含量较高,导致洁厕剂的酸味较重,对常见金属(如铁、铝等)和卫生设施中瓷砖的表面和塑料下水管道的腐蚀性很强,而且对皮肤的伤害较大,使用时需佩戴塑胶手套。因此,复配出高黏度弱酸性且价格低廉的洁厕剂既符合环保型清洗剂的要求,也符合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柠檬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三聚磷酸钠、氯化钠、乙酸钠、盐酸、AES钠盐、磷酸、乳酸、草酸、尿素、羧甲基纤维素、聚氧乙烯月桂醚。

电子匀速搅拌器、电子天平、超纯水机、电热恒温水浴锅、旋转黏度计、实验室p H计、接触角仪。

1.2 实验步骤

通过查找文献,参考各项专利与论文[6,7,8,9,10],经过筛选和比对,提出以下实验方案(表1 中的A、B、C分别为正交实验中讨论的3 个变量)。

首先将氯化钠溶解于少量蒸馏水中配制成氯化钠溶液。再取适量蒸馏水于单口烧瓶中,先后依次加入三聚磷酸钠、磷酸、草酸、柠檬酸、AES钠盐,每加一种物质的时候,都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一种物质。最后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最先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使之均匀混合。

1.3 正交实验

使用正交实验研究洁厕剂的最佳酸度、黏度与洁厕剂的基本性质。比较文献发现,磷酸、草酸、氯化钠的含量是影响这些性质的关键因素,而三聚磷酸钠、乳酸和AES钠盐的量基本维持不变。因此本实验将三聚磷酸钠2g、乳酸2g和AES钠盐20g作为固定值,磷酸、草酸、氯化钠为变量,作为正交实验的因数。采用L9(33) 表,具体设计方案见表2。

2 结果与讨论

2.1 正交实验分析

正交实验得出的最佳配方以洁厕剂基本性质为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外观、黏度、p H值、去污能力。对这些指标进行评分( 满分为10 分),并对各个指标进行加和,结果见表3,正交实验结果见表4。

由表4 可知,对水平1 而言,K2 最大,对水平2而言K2 最大,对水平3 而言K2 最大。所以最佳配比是A2B2C2。即洁厕剂配方中磷酸的含量为0.5g、草酸含量为1.0g、氯化钠含量为1.5g为最佳。

2.2 实验洁厕剂与市售洁厕剂的性能比较

B1、B2 是市售的2 种洁厕剂,其与上述实验组所得洁厕剂的性能比较见表5。

由表5 可以看出,实验室做出的洁厕剂去污能力较好,且黏度相对较高,p H值为4.2,相比于B1组酸性较弱。由于B2 组的去污能力不如B1 组,以下仅对实验组和B1 组进行比较。

2.2.1 钙镁清洗能力比较

表6 为无外力作用下,2 种洁厕剂对钙镁吸附物质清洗能力的对比。

由表6 得出,实验室制出的洁厕剂祛污时间更快。这可能是由于实验室制作的洁厕剂很好地运用了复配作用,达到了优异的祛污效果,且祛污时间较短。

2.2.2 油渍清洗能力比较

表7 为震荡作用下,洁厕剂分解油渍的情况。

从表7 看出,实验得出的洁厕剂具有较好的分解油渍能力。这是由于配方中的AES钠盐有很好的水溶性和生物降解能力[11]。

2.2.3 接触角的比较

用接触角仪测定2 种洁厕剂的接触角结果见表8。

由表8 可看出,实验组洁厕剂的接触角与市售产品基本相当,两组的洁厕剂接触角都远远小于90°,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润湿效果。实验组洁厕剂的接触角略大一些的原因可能是实验组洁厕剂的黏度较大造成的。

3 结论

1)本实验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助剂、酸和增稠剂等的选择,来确定洁厕剂配方,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洁厕剂的最终药品用量即最佳配方。最佳配方为:三聚磷酸钠2g、乳酸2g、AES钠盐20g、磷酸0.5g、草酸1.0g、氯化钠1.5g、水余量。

2)本实验测定了实验制得产品的性质,并与市售的洁厕剂做了对比。实验组洁厕剂的p H值为4.2,与市售酸度为1 的洁厕剂相比酸性弱了许多;实验组洁厕剂的黏度为855m Pa·s,约为市售洁厕剂黏度的4 倍左右,使洁厕剂在清洗时对便池的吸附作用更好,达到了本实验的目的。

3)在对钙镁和油渍的清洗能力上,实验室制备的洁厕剂与市售洁厕剂的效果差不多,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去渍能力。其洁厕剂的接触角远远小于90°,与市售洁厕剂的接触角几乎相当,有较好的润湿能力,且去污能力也较强。

4)该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具有潜在的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勇,凌琰.工业清洗行业发展机遇及企业发展[J].清洗世界,2014(9):1-8.

[2]徐庆,卢佳銮,潘经州,黄婷婷,黄泳权,王光辉.“绿色”环保工业清洗剂现状及发展[J].清洗世界,2011(10):34-37.

[3]周雅文,徐宝财,韩富.中国工业清洗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0(1):33-36.

[4]倪似愚.洁厕剂的开发研究[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7(3):56-57.

[5]姜帅,王富花,郭伟,曲秀秀,徐爱.厕盆清洁剂的研制与应用[J].广东化工,2015(14):149-150.

[6]张丽萍.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7]李东光.工业清洗剂配方与制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8]黄玉媛,陈立志,刘汉淦,等.清洗剂配方[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9]徐艳萍,杜薇薇.清洗剂[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0]沈尧烈.水基金属清洗剂及清洗工艺[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校园APP用户黏度调研分析报告 篇5

1 基础数据

74.1%的用户希望推出本校更为迅捷的校园APP。

68.9%的用户希望校园APP在移动端 (智能手机、ipad) 使用。

64.2%的用户希望校园APP的设计是简洁精美型的。

50.3%的用户是在21:00后使用智能手机。

82.9%的用户觉得以后不能脱离移动互联网 (校园APP) 。

61.2%的用户手机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

2趋势与特点

①校园APP涉及到的领域

当前, 校园APP涉及到的领域无死角, 全面覆盖校园生活的衣食住行和娱乐, 其中社交和游戏又是主要方面。校园APP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主要以社交为主, 这类校园APP的用户黏度非常高, 容易积累大量的用户。

②校园APP更强调价值观和个性

校园APP的用户尚处于价值观未完全成熟的重要时期, 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导向, 更好地展示自我, 成为校园APP思考更多的内容。简单用经济人眼光来衡量校园APP的潜力是不可取的, 其本身所承载的价值导向, 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去考量。

③校园APP是“互联网+”模式在高等教育行业中突出体现, 需要提高其黏度

从校园APP的发展趋向来看, 大学生第一位的任务还是学习, 校园APP要立足本专业, 带些科普的味道, 把一些深奥的知识, 更有趣味地呈现给用户, 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校园APP紧贴大学生年龄段本来的特质和优势。校园APP有其内在性的逻辑, 当前的校园APP已经特别关注到了校园生活中表达出来的方方面面需求, 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理应去探寻具备高粘性的校园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与途径。

④校园APP社交平台更具核心的价值是兴趣和分享

过往的校园APP大都基于其工具属性, 要深度社交有较高难度。校园APP社交平台的开发与运营趋势是更加注重兴趣群体细分的社交平台, 而又略带工具属性, 兴趣和分享是更核心的价值体现。趣味相近, 用户活跃度相应提高, 互动交流频率较高。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 社团活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显突出。“学生兴趣社团”APP通过内部用户形成闭环系统, 形成平台、数据库。“学生兴趣社团”可伴随、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重要阶段, 其价值不可限量。

⑤呈现大学生的善良微光———社会公益

社会公益是个大平台, 当下的大学生对于过于宏大的事物缺乏兴趣, 更希望从我做起, 求得身边微观世界改变, 即“善良微光”。“通过善良微光, 我们会发现大学生从来都不能被一两个人, 甚至一部分人所代表, 他们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想法, 但这些想法的实现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高校、社会提供足够的支持, 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3调查介绍

我们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本校推出校园APP的愿望、校园APP的运行平台选择、校园APP的设计期望、校园APP的服务功能期望、使用智能手机的时段、对移动互联网 (校园APP) 的依赖度、使用手机上网时长、对校园APP服务功能的需求、校园APP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喜欢在APP中看到的内容。以及, 在提高校园APP用户黏度问题上的建议。

调查时间:2015年5月20日———2015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调查对象:大一到大三的高职生、本科生 (专升本) 、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具体如下表:

调查方式:采取随机调查方式、文献调研方式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关于校园APP系统设计项目的需求黏度问题。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校园APP真实的的需求状况, 促使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有真对性地设计适合大学校园的校园APP, 切实提高校园APP的用户黏度, 为校园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促使师生树立正确的校园APP应用观, 合理应用。

样本总数:193份

①报告术语界定

校园APP:校园APP是集成了各种校园动态信息和信息化服务, 整合校园原有官网、教育教学系统、办公系统、图书馆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着力打通系统间的信息孤立现象, 由此形成的数据化校园延伸到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系统, 通过整合、拓展、挖掘校园信息的各类资源形成一体式校园信息服务系统, 具有全天候、全领域、广覆盖、高效率和人性化的特点。

校园APP的用户:校园官方、教师、特定学校的学生、其潜在用户也会包括社会公众中的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其关注特定学校发展的用户群体, 本调查报告所设计的用户为在校大学生。

校园APP用户黏度:是指用户双方彼此的使用数量。“粘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计划的重要指标, 它对于整个校园APP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校园APP的开发者、运营者一般是第三方开发、所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校学生。

②调查报告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于校园APP的用户黏度, 我们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找到理论根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他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 还有自我超越需求。这五种需求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的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某一层的需求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求才出现;在多种需求面前, 迫切需求的满足是第一位的;迫切需求一旦得到满足, 后序的需求才具有导向作用。五种需求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感情需求属于基础需求, 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得以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更高级的需求, 可以通过内部因素得以满足, 而这一需求是具有延续性的无止境特性的。在某一时期, 某人可有多种需求, 但这一时期总会有某一种需求占主要地位, 从而决定其行为和价值取向。某一种需求不会因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而自动消除, 五种需求相互依赖和叠加, 层次高的需求满足后, 层次低的需求不会消失, 只是相对而言对行为价值取向的影响程度减小而已。

校园APP用户黏度的高低取决于校园APP的开发者、运营者对用户各层需求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高, 用户黏度就高, 反之亦然。我们的校园APP既要为满足用户的低层次需要服务, 也要为满足用户高层次需要服务, 既有阳春白雪式需求又有下里巴人式的需求才能有效解决校园APP用户黏度问题。

用户黏度就是指用户双方彼此的使用频率, 用户“粘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 它对于整个校园APP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用户对技术黏度的选择决于校园APP的运行速度是否最快、功能是否最强、服务是否最稳定。因此校园APP的技术黏度对开发者、运营者的要求非常高。要保有较高的技术黏度既要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还要保证服务的稳定, 随便在哪一点上的落后都有都有可能造成用户的流失。

用户黏度的维系主要靠内容黏度, 它是建立信息交互关系上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养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而这种了解和信任一经建立, 就不会轻易失去, 内容黏度的迁移成本较高。

③调研背景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①。当前社会信息化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等教育信息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应该是高校面对这一浪潮做出相应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的抉择。“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形态。高等教育即将开启O2O模式, 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展。

现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延伸等综合功能。截至2012年底, 其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②其中98%的学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系统。由CMI校园营销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发起的《互联网下的90后———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活》调查报告中显示, 90后大学生每天花费18%的时间上网, 其中86%的90后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实时性、高效性得到大学生网民的认可, 也已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主渠道。大学生对它的依赖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互联网以及其他的媒体。

关键词:校园APP;用户黏度;社会调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报告内容:

1问卷结果分析及简析

第一题, 您是否希望更为迅捷的校园APP的推出? (必填, 单选)

74.1%的用户希望得到校园APP的服务, 校园APP很有开发与运营的必要。

第二题, 您希望这个校园APP可以在什么平台上用? (必填, 单选) (表2)

68.9%的用户希望校园APP在移动端运行, 建议开发者与运营者兼顾连个终端PC端和移动端。

第三题, 校园APP的设计是怎样的才是你最希望的? (必填, 单选)

64.2%的用户希望校园APP的设计为简洁精美型, 说明用户非常关注用户体验, 这是开发者与运营者应注意的。

第四题, 您最希望得到校园APP的服务功能有? (必填, 多选题)

用户关注资讯的还是比较少的, 大多都是使用通讯、教育学习类和影音类的APP。可见用户对国家资讯关注程度不够而对娱乐类资讯关注的比较多。

第五题, 您通常在什么时段通常使用智能手机? (必填, 单选)

多半的用户通常在夜间21:00--00:00使用手机, 夜间睡眠不足, 严重影响了用户日常学习与生活, 需要引导。

第六题, 您觉得以后能否脱离移动互联网? (校园APP) (必填, 单选)

多数用户认为生活中离不开校园APP, 较少部分认为是可以离开校园APP, 由此可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校园APP也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七题, 大学生关于手机上网时长情况调查 (必填, 单选) (表7)

很多用户每天用手机上网达5小时以上, 由此可见, 表明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黏性非常高。

第八题, 要推出本校校园APP, 下列服务功能内容哪些是您需要的? (必填, 多选题) (表8)

用户对校园APP的期望值非常高, 需求是全面的, 最低需求也达到19.2%。

第九题, 您比较关注校园APP信息内容的哪些方面? (多选题) (表9)

用户对校园APP内容上的要求较高, 这就要求开发与运营过程中, 要非常注重这一方面, 否则会影响用户黏度的提升。

第十题, 您最不喜欢在APP中看到什么? (单选题) (表10)

用户对广告骚扰, 标题党厌恶至极, 会使用户黏度降低。

2 调研报告的基本结论

2.1 校园APP (Application) 必须凝练其价值呈现方式

校园APP是各种校园动态信息和信息化服务的集成, 是在校园官网、教育教学、办公、图书馆、其他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着力打通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孤立现象, 由此形成的全新的数字化校园延伸到移动设备上的崭新应用系统, 具有全天候、全领域、广覆盖、高效率和人性化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优化高校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高校服务质量。这依赖于校园APP的如下方面的价值体现:

①校园APP产品的本身价值体现

校园APP通过其诸多功能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所带来的价值。而这一价值要通过校园APP本身功能的发挥、特性的体现、品质的上乘与样式的多样展现出来。这是校园APP的核心因素。

②校园APP服务价值体现

当今的社会, 用户在消费在意产品的本价值的大小的同时也非常在意在意产品附加价值即校园APP给用户带来的附加服务。如今为用户提供良好完善的服务, 是现代高校竞争的趋势性焦点。

③校园APP理念价值体现

校园APP为高校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运行方案, 与高校的最终目标人的培养相吻合, 为高校带来全新的发展路径。

④校园APP信誉价值

高校及其校园APP在社会受众中塑成的整体信誉所产生的价值。信誉对所有高校来说都是珍贵的良性资产, 良好的高校信誉为高校带来历史性的基础性作用。

校园数据化以上述价值的体现为基础的改革, 实现高校突破式发展, 已成为业界共识, 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正在形成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基础的, 旨在拓展学习机会, 提升教育教学和大学生学习质量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数据化的潮流正在兴起。

伴随着校园APP建设的进程, 也呈现出诸多问题。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校园APP用户黏度问题。我们解析校园APP用户黏度问题, 为校园APP这一全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全覆盖的一体式数字校园方案形成, 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提供基础性支持。

2.2 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必须真正考虑用户需求

校园APP的运营者一般是所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在校学生。从开发的类型分为:

官方主导型, 主要由高校相关部门开发和运营, 此类型的校园APP仅相当于校方官网主页的简版。优势在于提供的校方信息及时、权威, 能与校方其他管理系统对接同时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缺点在于其具有较浓的官方色彩, 内容灵活性差, 与用户的广域需求存在相当的落差, 造成其用户黏度较低。

通用型, 主要由第三方专业研发团队开发。其优势在于专业的研发团队, 精细打磨的产品, 技术保障较为可靠, 照顾到了异地学生的共同需求, 非常可贵的是实现了校际间的互动。其不足缺点在于本地化程度不高和特定学校学生靶向性不足, 距校园APP用户实际需求有较大距离, 这就降低了用户黏度。

自主研发型, 优势在于其开发者本校学生, 及开发者使用者于一身, 真实了解用户需求, 其提供的信息最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不足在于技术和资金缺乏、服务稳定性较差、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都不足, 这对用户黏度的影响不可小视。

2.3 校园APP校园的系统设计是提高用户黏度的敲门砖

校园APP借助智能移动终端, 争取为校园师生提供综合性一站式多方位的信息服务, 其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提升用户黏度必须满足用户如下需求:

①系统本身要以移动APP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

用户借助通过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就可以全天候、广地域得到校园信息服务。

②校园APP系统要做到整合打通不同系统之间的壁垒局限

用户只需登录校园APP, 就可实现自身权限范围内的不同信息系统的优质服务, 便利快捷地处理相关事务。

③校园APP系统要做到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广地域的服务

校园APP提供的信息要涵盖校园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 全天候、全方位、广地域为师生提供各种的便利。

④校园APP系统的功能应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校园APP系统要根据校园中的不同职能和角色, 定制不同的服务定位。

⑤人性化的私人定制体验设计

校园APP系统根据用户私人定制提供人性化服务, 用短信、消息友情推送方式向用户移动终端发送信息提醒的功能设计等。

2.4 校园APP系统功能主体设计、功能模块选择必须贴近用户校园APP系统面向主体主要包括校园官方、教师和学生, 在对主体的职能及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差异分析的基础上, 校园APP系统的功能框架如下:

①官方:满足用户对校园官方的新闻、通知、讲座、就业等信息的查询, 展示学校信息、系部专业的信息、校园风采等。向外界展示学校, 宣传学校。

②教职员工:包括课堂考勤、教师课表、布置作业、考务;部门电话、校历、部门通知;在线答疑、教科研交流平台、在线查阅图书及借阅、教师的交流平台等。

③学生:包括班级课表、作业、成绩的查询、公选课;在线提问、学生社团;职场信息、交易市场、失物招领、在线借阅图书及管理、朋友圈;班级通知、师资查询、学校周边生活信息等。

④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系统线上线下对接, 在线完成图书信息查询、借阅、记录、续借等活动。

⑤用户管理:诸如教职员工、学生和游客的用户角色管理宜, 根据角色的不同分配使用权限, 目的是科学管理和规范言论尺度。

⑥实验室:为提高校园APP用户黏度, 实时提供相应的实用的工具系统。

⑦软件使用:为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 设计常用的软件设置选项。

⑧校园期刊:放置校园期刊、校园海报等。

⑨银行卡:通过银行卡绑定实现一键校园卡充值, 水电费自助缴费, 图书馆违约金缴纳。

2.5 校园APP的内涵运营是提升校园APP用户粘度的关键

校园APP, 必须是有内容进行填充的, 内容的来源、挖掘和组织直到最终呈现、告知用户的模式和质量, 对内涵运营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采集与制作、内容的展示与传播、内容的成效与测试。现提出如下观点:

①通过内容初始状态, 构建校园APP的价值观

内容初始状态是指在建构优质内容框架下, 在呈现给用户之前, 去设计内容, 它是校园APP的核心部分, 代表着校园APP的价值观。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内容呈现架构, 着力解决内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程序性问题, 关键在于面对的初始用户群体。

②持续运营过程中的内涵运营

在正式运营阶段, 内涵运营的展开与拓展, 必须在用户进入之后进行相应的引导。首先是内涵质量的甄别与选择。

优质内容的展示与呈现:当校园APP内容逐渐充实, 在日常工作中, 内容运营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内容推荐, 其推荐的方式有话题动态推荐、热点话题的动态、首场秀推荐等。整合的方式有话题的精彩问答整合、观点碰撞整合等。

推送与推送机制:一是推送渠道是否覆盖所有推送用户, 二是在推送内容上必须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③校园APP公共平台的内涵运营

校园APP公共平台的内涵运营的关键点在于定好位, 特别是根据自身特性、用户心里来界定校园APP公共平台的内涵运营的特色。

2.6 用户体验是增加校园APP用户粘度的重要因素

校园APP用户黏度的提高, 需要通过用户体验来吸引忠实的用户。向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是提高校园APP用户黏度的重要因素, 满足用户需求、信息传递清晰明确、操作方式简便, 给用户带来正面情绪是基本要求。

3 问题与建议

3.1 用户在使用手机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 发现超过一半的当代大学常用校园APP的功能为聊天交友类, 图片影音类和教育类。用户浪费在手机使用方面的时间多于五小时占一半, 而且近一半的学生都在夜间使用手机, 可见用户对手机应用黏度太高, 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3.2 对于用户使用手机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用户对手机校园APP应用黏度过高, 产生过度依赖, 呈现出病态的态势, 因此, 正确引导用户使用校园APP, 处理好手机应用和生活的关系是己, 不要过度依赖, 增强自制力, 用户应充分利用App的优势, 进行学习和丰富课内生活。

加强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

多了解国家资讯, 减少游戏时间, 发挥其便利性作用, 真正做到自己是自己手机的主人。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动力, 多举办靶向性强的活动。

4 结语

当前,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高校校园的各个领域无不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校园”即校园APP是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常态, 移动互联网给校园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同时预示着高校教育即将出现巨大的变革。全天候、全领域、都能够便利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是校园用户的迫切愿望。

集成性的校园APP解决信息孤立问题, 整合各系统资源,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开发校园APP的应用软件, 为校园师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高效而又人性化的信息服务提高其粘性。校园APP用户通过智能移动终端, 便捷处理完成校园各类信息处理, 将大大提高师生使用数据化校园资源的效率, 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加强高校社会辐射力, 对现代高校发展具有深远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校园APP应用研究.http://www.xingfunao.com/.

[4]孙净宇, 李澈, 张震, 李雨澈.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06期.

[5]杨忠华, 孙云涛.浅谈APP技术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的可用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第02期.

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液黏度变化研究 篇6

关键词:老年,肝硬化,血液黏度,临床症状

肝硬化是老年人常见的肝脏病变, 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病。造成肝硬化的诱因很多, 包括慢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化学毒物或药物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 通常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反复刺激肝脏造成弥漫性损害, 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结节增生并逐渐形成纤维, 致使肝小叶的正常结构被破坏[1]。肝硬化病理是肝脏广泛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 老年肝硬化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液黏度变化进行分析比较, 探讨老龄患者血液黏度变化临床特征,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7例老年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经临床典型症状、生化检测、B超检查等确诊, 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2], 已经排除患有其他影响血液黏度合并症的患者;病例选择时确保有腹水患者和无腹水患者数量相当, 将患者按症状分为肝腹水组和无腹水组。肝腹水组共32例患者, 其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60~78 (68.5±8.2) 岁;无腹水组35例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61~81 (69.8±8.5) 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另外, 以本院同期该年龄段健康老人血液黏度指标均值作为正常组对照分析。

1.2 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和同期健康组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ml, 加入肝素钠抗凝, 在25.0±0.5℃恒温下进行测定。测定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 检测项目包括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血液黏度检测各项指标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使用SPSS 15.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取t值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检测对比, 全部患者血液黏度均值进行对比见附表。老年肝硬化患者肝腹水组和无腹水组比较, 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 (P<0.05) ;两组患者和正常老人血液黏度部分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液黏度低于正常老人水平, 随着肝功能减退, 血液黏度将越来越低。

注:肝腹水组与无腹水组对比, *:P<0.05;正常组与其他两组对比, **:P<0.05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是随着医疗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专门进行血液流动性、黏滞性、细胞变形性和凝固性研究的科学[3]。大量研究显示, 在肝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肝脏产生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受到广泛关注。

肝脏组织灌流量与血液黏度相关, 而血液黏度又主要受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细胞变形和细胞聚集性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4]。血浆黏度主要由血浆所含的大分子量蛋白质的量所决定的,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 如果肝功能减退, 将会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合成时减少, 从而使血浆浓度下降。患者出现肝硬化时, 全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数量减少的原因有[5]:胃肠系统出现瘀血, 产生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消化道及其他部位出现出血症状;发生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因为脂类物质代谢出现异常, 导致异形红细胞发生率显著升高, 容易在脾脏内被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症。有文献报道, 肝硬化患者血细胞出现下降可能与自身造血功能障碍有关;出现细胞外液增多现象, 血液被稀释, 使全血黏度显著降低, 这种情况与肝功损害程度相关。老年肝硬化病人出现血沉增快和红细胞压积降低的情况, 与异性红细胞聚集性异常和y-球蛋白血症有关, 从而使肝硬化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化。由此可见血液流变学也反映了肝硬化的病变程度及肝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本文研究表明, 肝硬化发生时血小板聚集功能比正常人群低, 其降低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比关系, 与血小板储备力降低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数减少相关, 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所以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作为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也可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老年肝硬化患者经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发生时全血细胞减少和全血粘度降低, 出血很难被止住, 因此在治疗时一定要注意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尽量避免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类药物以免使血液黏度过于降低。有研究表明, 肝硬化患者全血黏度比普通肝炎患者高, 应该避免临床使用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 最好给予患者输新鲜血或浓缩红细胞来改善血流变特征[6], 这也是防止肝硬化并发症、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Ohara N, Futagawa S, Watanabe S, et al.Clinical investing of entod-helin-1 and nitric oxide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focus-ing on plasma levels and immunohistological staining of liver tissues[J].Hepatol Res, 2001, 21 (4) :40-54.

[2]杨晨, 叶君, 夏玲玲, 等.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40 (1) :97-98.

[3]侯留法, 赵玉瑶.肝硬化血液流变学研究院[J].中医研究, 1991, 4 (2) :21-23.

[4]黄唯, 龚飞跃.血清生化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2 (11) :1034-1036.

[5]王启之, 陈开地, 田怡, 等.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J].中国微循环, 1998, 2 (3) :170-171.

运动黏度 篇7

关键词:川崎病,血液流变学

本文观察20例川崎病急性期血液黏度的变化, 并对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性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川崎病组为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患儿20例, 男14例, 女6例, 年龄4个月至5岁 (平均2岁5个月) , 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20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10个月至5岁 (平均2岁10个月) , 除外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发病14d内、服用阿斯匹林前, 清晨空腹静脉采血。采用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LIANG-100血液黏度计测定全血黏度 (高切、低切) 、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采用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生产的TYXN-91智能血液凝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性, 二磷酸腺苷 (ADP) 为促凝剂, 终浓度2μmol/L。醋酸纤维膜法测定α2球蛋白;美国雅培公司CELL-DYN 1600诊断仪计数白细胞和血小板总数;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

1.3 统计方法

测定结果用表示, 组间均值比较用t检验, 测值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川崎病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浆黏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P<0.01、P<0.05) , 全血高切黏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川崎病急性期血液黏度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见表1。

2.2 患儿组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总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α2球蛋白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血小板聚集性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全血低切黏度随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而增高, 与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45 (P均<0.05) , 与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总数不相关。红细胞聚集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α2球蛋白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84 (P均<0.01) 。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α2球蛋白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56 (P均<0.01) 。

3 讨论

3.1 全血低切黏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川崎病急性期全血低切黏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本组资料表明:全血低切黏度随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而增高, 血小板聚集性和血浆黏度与全血低切黏度呈正相关, 是影响本病急性期全血低切黏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总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经相关检验, 与全血低切黏度不相关。

3.2 红细胞聚集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患儿组红细胞聚集性高于正常对照组。下列因素与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有关: (1)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 在红细胞之间起交联作用, 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此外, 纤维蛋白原所携带的正电荷有遮蔽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的作用, 减弱了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 (2) α2球蛋白增加, 其携带的正电荷遮蔽了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使红细胞聚集。本研究中, 20例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及α2球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红细胞聚集性密切相关, 表明在川崎病急性期,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增高是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3.3 血小板聚集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川崎病急性期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坏死性血管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激活血小板, 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此外,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增加, 遮蔽了血小板表面的负电荷, 导致血小板之间相斥力减小, 也是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因素。

3.4 血浆黏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血浆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蛋白质对血浆黏度的影响最大。纤维蛋白原分子量大, 分子结构不对称, 能在血浆中形成网状结构, 从而影响血浆流动。球蛋白的分子量仅次于纤维蛋白原, 也是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因素。本实验中, 患儿血浆黏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呈正相关, 说明纤维蛋白原和α2球蛋白增高是本病急性期血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混凝土检测建筑工程下一篇:肾复杂性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