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度评价

2024-07-22

成熟度评价(精选12篇)

成熟度评价 篇1

评价一项新技术的研发进展,传统方式一般采用“技术还不成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基本成熟”等定性描述。这种方式存在明显不足,没有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怎么界定技术突破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利于加强科技评价、交流和管理。

技术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TRL),将一项新技术从发现基本原理到技术成熟的整个发展成熟过程,按照一定准则划分为9个级别。它是一种量化评价科技项目中关键技术成熟程度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方法。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首先提出和使用TRL,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机构和组织研究和使用。目前,TRL已经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科技评价方法,正在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近年来,支撑中国工程院、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部科技评价中心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期评估及年度评估中研究和使用技术成熟度方法[1,2,3,4]。通过研究与实践认识到,技术成熟度是一套很好的科技评价和科技管理工具,用好它对于推动中国科技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传统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规范是以空间和武器技术为背景提出的,由于技术多样性所以其它领域不容易理解和使用,给推广和使用技术成熟度带来挑战。面对挑战,需要加强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的通用化方面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主要机构研究制定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规范,结合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成熟度评价研究与实践,面向设备类技术研究更加通用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所谓设备类技术是指,以实物为载体的技术,其成果是系统或产品的物理组成部分。例如,氢氧发动机技术、防隔热材料技术、光刻机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石油装备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技术、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医疗设备技术等。

1 国内外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规范分析

国内外一些组织和机构纷纷研究制定了其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规范。这里选取了美国国防部(Do D)[5]、美国宇航局(NASA)[6]、美国能源部(Do E)[7]、国际标准化组织(ISO)[8]以及中国总装备部(国家军用标准GJB)[9]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和机构制定的技术成熟度标准规范进行分析研究,其等级划分和定义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分析五个标准规范中的技术成熟度各级定义,发现它们之间主要有以下共同点和不同点:

(1)都将技术成熟度划分为九个级别,而且选取了相同的技术成熟的起点和终点。

(2)都将技术载体与最终实际系统的技术状态接近程度作为区分技术成熟度级别的一种重要因素,但是在描述技术载体的技术状态时使用了一些不同术语,如表2所示。

(3)都将技术的验证环境与实际使用环境的接近程度作为区分技术成熟度级别的一个重要因素,NASA强调地面和空间环境以及飞行验证,Do E对TRL7级的验证环境要求略低,除此之外各级别在验证环境方面使用的术语和要求基本一致,如表3所示。

技术成熟度的各级定义高度概况和凝练,仅从定义很难准确全面理解技术成熟度各级的核心要求。这些组织和机构还提供了对各级定义的解释和例子,它对于理解和掌握各级别的内涵和要求很有帮助。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解释和例子可以发现:

(1)虽然不同组织和机构在TRL定义中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是各级别的核心要求基本保持一致。NASA对TRL的定义和描述以空间系统的设备类技术为背景,是其它各种TRL定义和解释的基准;Do D保持与NASA基本一致,去掉了NASA针对空间技术的部分,使定义可以适用更广泛的技术;ISO针对空间系统,以NASA为基础,也借鉴了Do D的定义;Do E在借鉴Do D基础上,结合了能源技术的成熟过程和特点;GJB在借鉴Do D和NASA基础上,结合了国防装备的成熟过程和特点。

(2)一些技术成熟度级别的定义对核心要求表达的还不够准确。例如,虽然TRL4和TRL5定义中对验证载体的技术状态都采用component and/or breadboard,但是对比TRL4和TRL5的要求可以看出,TRL5对验证载体的技术状态要求比TRL4更高,但是这些差别定义中都没有准确表达。此外,国军标对TRL4和TRL5级定义都采用“原理样品或部件”,也不能准确表达出TRL4与TRL3相比,要求技术元素或部件开始集成起来进行验证。

(3)不同组织和机构给出的技术成熟度各级解释,有助于帮助理解和掌握技术成熟度各级核心要求,但是分析发现部分解释说明的核心要求不够突出、各级区别不够明显、不太容易理解和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和完善。

2 技术成熟度有关术语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术语对于技术成熟度标准规范十分关键,但由于技术多样性和行业约定俗成,所以术语难以统一。本文以设备类技术为背景,研究一套术语和解释,其它类技术可以参照使用。

技术成熟,是指技术能够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或使命任务要求,并且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等一系列过程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均已经达到满意的程度。这里的技术包括以商业化规模应用为目标的技术和以完成特定使命任务为目标的技术。前者非常普遍,例如二氧化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后者在国防和航天领域比较集中,例如火星探测器着陆技术。

使用环境,即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可以包括物理环境、数据环境、逻辑环境、用户环境等不同方面。本文以实验室环境、模拟使用环境、典型使用环境等名词描述技术成熟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的典型试验环境。实验室环境是指为了验证技术基本原理和功能性能所需要的受控试验环境。模拟使用环境是指能够模拟真实使用环境关键要素的试验环境。典型使用环境是真实使用环境的一个代表,但它不能涵盖使用环境的所有边界。

技术状态,即系统达到的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本文以原理样机、演示样机、原型样机、工程样机、最终系统等名词描述设备类技术成熟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的典型技术状态,其它类技术可以作为参照。原理样机用于在实验室验证技术原理、主要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技术研发要求。演示样机通常比原理样机集成了更多部件,更适合在非受控试验环境进行试验,用于在模拟使用环境演示验证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技术研发要求。原型样机实现了实际系统要求的所有功能,用于在模拟使用环境演示验证从技术研发转入系统或产品开发阶段是否可行。工程样机达到或与最终系统十分接近,用于在使用环境验证系统是否满足要求。实际系统是交付用户使用或执行任务的系统。

3 设备类通用技术成熟度各级定义和要求

技术成熟度的各级定义和内涵要求是通用评价标准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比分析国内外主流标准规范以及国家和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成熟度评价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本文研究改进了技术成熟度的各级定义,编写了各级核心要求解释,并提供一些例子。研究改进的原则包括,确保与国际主流标准规范一致,更突出各级核心要求,更区分各级差别,更具有通用性,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3.1 TRL1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发现基本原理并报告。

解释: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范畴,包括通过纸面研究技术的基本特性,或通过试验研究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该基本原理是支撑未来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支撑信息包括,能够说明技术基本原理的研究报告或其它成果。

举例:通过研究一种新型纤维材料的特性,发现其抗拉强度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6]。通过研究两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发现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它是指导运载器和航天器轨道设计的理论基础。

3.2 TRL2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提出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

解释:发现基本原理之后就是发明使用该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通过分析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将该基本原理应用到未来研发的系统或产品的设想,包括技术概念或初步技术方案,预期能够解决的问题、实现的功能和达到的性能,以及带来的好处等。但这种应用设想还是推测性的,没有试验证明或详细分析支持,而且在后续研发过程中将进行调整。支撑信息包括,描绘该应用设想以及支持该设想分析的研究报告。

举例:在观察到薄膜新材料的高温超导现象后,提出了将该新材料用在混频器和望远镜等系统的设想[6]。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提出了液体燃料火箭的设想,并设计了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构造示意图。中国航天科学家提出了研制以液氢为燃料的高比冲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设想,并对其所能达到的性能和好处进行了初步估计。

3.3 TRL3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通过可行性验证。

解释:积极的技术研发活动开始了。以技术的特定应用为背景,对关键功能和特性进行建模仿真等分析研究以及实验室试验,实际验证分析预测的正确性,表明将来实现TRL2级提出的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基本可行。TRL3不仅要求纸面分析研究,而且要求试验验证各单项关键技术元素或部件,但不要求将各技术元素或部件集成起来形成完整系统进行验证。支撑信息包括,对关键特性的试验结果,以及与分析预测结果的对比。

举例:高能量密度材料推进技术的概念可行性,主要取决于作为推进剂的关键技术元素过冷氢,当温度和供液压力在实验室能够做到时,该技术就达到TRL3对概念可行的要求[6]。基于经典的火箭发动机热力和气动理论,建立了获得高比冲的氢氧流量质量比计算模型,完成热力气动计算,研制了简易的气氢气氧推力室试验装置,通过试验验证了计算分析的正确性,表明研发高比冲液氢液氧推力室的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基本可行。

3.4 TRL4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以原理样机为载体通过实验室环境验证。

解释:相关基本技术元素或部件开始集成为原理样机,在实验室验证其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表明将来达到预期系统目标是可行的。TRL4是验证各单项技术元素或部件是否可以协同工作的第一步。虽然原理样机相对最终应用系统是低逼真度的,但是该试验既要支持之前提出的技术概念,又要与未来系统应用要求一致。支撑信息包括,原理样机与预期系统的差别,实验室环境与真实使用环境的差别,试验结果及其与预期系统目标的差别。

举例:用于航空电子设备的模糊逻辑,在TRL4用一个部分由计算机和部分由实验台架组成的原理样机,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用模拟输入进行测试[6]。研制了更逼真的推力室头部、身部和喷管等,集成为氢氧推力室原理样机,在挤压式试车台进行试验,达到了进一步验证技术方案可行的适当性能。将一些基本技术部件集成起来形成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原理系统,在实验室使用一些模拟污染物和少量真实污染物进行测试[7]。

3.5 TRL5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以演示样机为载体通过模拟使用环境验证。

解释:技术载体和验证环境相对实际应用系统的逼真度比TRL4显著提高,基本技术部件与适度逼真的支撑部件集成为各方面都更接近实际应用系统的演示样机,而且关键功能和性能在模拟使用环境或一定真实环境通过验证。但是由于通常演示样机不是全尺寸或具备全部功能,以及一些其它未知因素,技术开发仍然存在失败风险。支撑信息包括,演示样机与预期系统的差别,模拟使用环境与真实使用环境的差别,测试结果及与预期结果比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

举例:用一种新型高效的太阳能光伏材料,实际制作了空间太阳能电池阵列,并集成了电源和支持结构等,在一个具有太阳能模拟能力的热真空室进行测试[6]。小推力发动机推力室与其它部件集成为氢氧发动机整机演示样机,在试车台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试验。实验室规模高逼真度的污染处理演示系统,在模拟污染物和一定真实污染物的模拟使用环境中测试,其性能、安全性、成本和风险等可接受[7]。

3.6 TRL6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以系统或分系统原型样机为载体通过模拟使用环境演示验证。

解释:TRL6与TRL5的最大区别是,技术已经集成到更大的系统或分系统进行验证。原型样机能够实现实际系统要求的所有功能,验证环境能够比较充分地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代表技术演示验证取得重要进展,表明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技术成熟和风险降低到了转入系统或产品开发阶段可以接受的程度。支撑信息包括,原型样机与预期系统的差别,模拟使用环境及与真实使用环境一致性分析,演示验证结果及与预期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

举例:如果影响某项空间技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微重力、真空和热环境等,那么TRL6就必须在空间环境演示验证该技术[6]。通过地面和高空模拟环境进行氢氧发动机试车,推力室的功能和性能基本满足要求,表明在工程上应用氢氧推力室可行。在模拟污染物相关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环境中,演示验证工程尺寸的污染物处理系统原型的功能和性能[7]。

3.7 TRL7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以系统级工程样机为载体通过典型使用环境演示验证。

解释:要求在典型使用环境演示验证系统级工程样机的功能和性能,工程样机应该达到或与实际系统十分接近,试验环境是能够代表实际使用环境的典型使用环境。支撑信息包括,工程样机与预期系统的差别,典型使用环境对真实使用环境的覆盖性分析,演示验证结果及与预期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

举例:向火星发射“探路者号”的试验,就是未来火星“巡视号”在TRL7级的演示验证[6]。液氢液氧发动机成功完成火箭试样首飞以及规定次数的发射试验。污染物处理系统在实际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进行冷试车[7]。

3.8 TRL8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以实际系统为载体通过交付前测试与评估。

解释:通过开发测试与评估能够表明实际系统在预期使用环境可以满足设计规格说明书要求,达到交付用户使用的条件。TRL8级代表系统开发结束。支撑信息包括,测试评估实际系统是否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

举例:实际空间系统通过地面或空间测试与评估取得“飞行资质”[6]。污染物处理系统在实际污染环境下通过热试车[7]。

3.9 TRL9定义、解释和举例

定义:实际系统通过使用考核。

解释:实际系统通过用户使用测试与评估,并且通过在预期使用条件下的全方位使用考核,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或使命任务要求。通常情况下,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对系统进行局部改进或完善。支撑信息包括使用测试与评估报告。

举例: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推力室技术的运载火箭多次成功执行商业发射任务。商用的污染物处理系统在实际污染物环境下,通过全方位使用考核[7]。

4 研究展望

技术成熟度为科技评价和科技管理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工具,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正在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研究制定中国的技术成熟度通用标准,对推广使用技术成熟度具有战略意义。在通用标准基础上,还需要各行业研究制定相应的专用标准,从而构建起一套完备的技术成熟度标准体系。它对于加强中国科技评价机制建设、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燕生.技术成熟度及其评价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马宽,王崑声,等.制造成熟度及其在我国航天的应用研究[J].航天器工程,2014,23(2)132-135

[3]马宽,谢伟华,等.航天器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研究[J].航天标准化,2015(4):1-4,9

[4]李达,王崑声,等.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综述[J].科学决策,2012(11):85-94

[5]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ASD(R&E)).Technology Readiness Assessment(TRA)Guidance[R].U.S.A Department of Defense,2011

[6]JOHN C M.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R].NASA,1995

[7]U.S.Department of Energy.Technology Readiness Assessment Guide[R].Washington,D.C:U.S.A Department of Energy,2011

[8]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Space systems-Definition of the 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TRLs)and their criteria of assessment:ISO 16290:2013[S]:ISO,2013

[9]总装备部.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GJB 7688-2012[S].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2012

成熟度评价 篇2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的重要性已被我国电力企业所认识,并逐渐被应用到实践。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企业的技术力量有关,更重要的还与企业的项目质量管理能力有关。因此,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能力也是评价、比较电力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就是用于项目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从成熟度理论角度出发,针对我国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多目标、多定性指标的特点,构建了适用于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并综合层次分析法(AHP)特征向量法和隶属因子赋值法对其评价进行研究,为我国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法与工具。

1.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述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整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也是表征一个企业域组织)项目质量管理能力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所提到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CPQMMM简称CPQM3)主要是针对输变电工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等。因此作者试图建立输变电CPQM3并对其评价和改进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给出可持续评价的成熟度模型,提升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并最终达到提高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目。

2.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建立

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型,以现代项目质量管理及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在消化吸收现有的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建立适用我国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操性强的成熟度模型。

2.1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分级

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水平定义为5个等级:初步阶段、成长阶段、提高阶段、成熟阶段、持续改进阶段。其中第1级为最低水平,5级为最高等级,其结构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输变电CKM3模型成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为企业对于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份引导图。它将指导企业不断改进其项目质量管理的缺陷,最终促使企业达到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最高层次。2.2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要素和指标设计本文指标体系汲取了国内外现有的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优点,结合我国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践的需要,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要素分类进行了调整和重新设计,本评价结构共设为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如表1所示。

3.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及计算方法

3.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按照相邻上下层元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逻辑关系,将多目标决策问题按层次进行分肖解将上层次的每一个元素与它有着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用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由上而下递阶层次的结构模型。

输变电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的层次结构模型如表1所示。第1层次为目标层,评价的目标是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第2层次为准则层,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要素类型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了3种主要要素作为评价2级指标;第3个层次为指标层,采用12个指标分别对3个准则层评价要素进行描述,指标主要依据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要素的具体内容,同时借鉴了已有的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的评价测试指标。

在明确了结构层次关系后,就可以针对每一个上层元素,考查与其有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并在各个元素之间采用1一9标度法进行两两比较,之后将判断的结果汇成判断矩阵。有了判断矩阵后,就可以根据矩阵计算出权数,此时将用到特征向量法13~51。

3.2特征向量法

特征向量法是确定多因素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具体做法是:得到判断矩阵后,根据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出最大特征根L和规范化的特征向量4W的分量Wt即是对应于单元排序的权数,^和;U可以通过方根法求解,具体的方法见公式(1)、(2)。

在得到各个底层因素的权数后,为避免在两两对比中逻辑循环矛盾的出现,如:甲因素比乙因素重要,乙因素比丙因素重要,而丙因素又比甲因素重要,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9秘2一致性比率C其方法见公式(3)、公式中由于元素个数不同所对应的随机指标R如表2所示。

一阶、二阶判断矩阵总是完全一致性的;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CR当CR=CI/RI^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理想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理想的一致性。

3.3隶属因子赋值法

隶属因子赋值法,也称综合分析判断法,是种改进了的定性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该方法将所有定性指标视为独立的多个因子,每个因子都有一定的属性,通过评价人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多个因子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对被评价对象整体的综合分析结论。计算方法如式(6)、(7):

式中指标权数可以通过前面介绍的特征向量法、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等级系数分是评价人员选定的评价等级对应的.水平参数,客观地反映各阶段(各档次)评价标准值所代表的水平,本文结合成熟度模型将成熟度水平等级系数分定义为:持续改进阶段(100)、成熟阶段(80)、提高阶段(60)、成长阶段(40)、初步阶段(20)n为参与测评人员的数量,最低不少于5人。

在具体运用中,隶属因子赋值法、特征向量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使用,从而达到整合各定量、定性指标的作用。最终可以计算出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成熟度得分,并判断所处的成熟度等级。

4.评价实施案例

以某输变电工程项目为例,采用经过简化后的3类12项评价指标(见表1),对其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使用AHP方法确定其指标层次后,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4.1取得判断矩阵

为了使判断矩阵更具权威性,我们选取该领域的3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骨干,让他们分别对指标间重要性进行判断,由此可以得到目标层指标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A与其下层指标:质量计划B,质量控制B,质量保证马之间的判断关系矩阵为

运用特征向量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具体步骤如下:

4.2C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依据上述层次分析法步骤,同理可对C层指标进行权数分配。

(1)B—-4的判断矩阵准则层指标质量计划B与其下层指标:质量问题解决能力Q管理过程程序化Q管理措施文档化Q项目特有质量问题的应对Q之间的判断关系矩阵为

(2)B—;的判断矩阵

准则层指标质量控制B与其下层指标:施工过程控制;,质量管体系;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质量成本控制;之间的判断关系矩阵为

(3)马一;-12的判断矩阵

准则层指标质量保证B与其下层指标:人、材、机供应;,施工工艺;。,员工培训;1,质量资源共享;之间的判断关系矩阵为

所以,q,C10Q,G的权重分别为6.6%37.7%,16.5%,39.2%。

4.3成熟度的计算

在得到所有权数后,即可由隶属因子赋值法确定本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等级。参与定性指标打分的专家人数为5人,分别为该领域的3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骨干,对各指标项评分如表3所示。

基于以上所得数据,根据公式6和公式飞计算出其得分为74.68即该项目的综合质量管理成熟度为74.68处于成熟度等级的提高阶段与成熟阶段之间,表明该输变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总体水平不错,但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增强竞争力。

5.结论

股指期货考验市场成熟度 篇3

第一,近年来,海外市场不断推出针对新兴市场的股指期货,如果内地金融市场不能加快推出本土产品,其后果不仅仅在于可能丧失自主定价权,而且也会因为存在一个规模庞大但又难以监管的海外影子市场而风险骤增。毕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多长时间内隔绝于外部市场波动,已经是个不太容易作答的问题。

第二,自2005年起步以来,中国股市疯狂上涨,A股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成熟市场同类公司,而在造成此泡沫化倾向的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即在于A股市场参与者只能从股价上涨中获利,这种机制性的缺失反证出中国股市需要股指期货之类的制衡工具。

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金融创新都会碰到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不甚匹配的困顿。具体到股指期货问题上来,当下最主要的欠缺在于,中国股市历来存有恶庄操纵、跟风博傻等顽症,这种先天不足有可能使得期货、期权等高杠杆投资品大范围偏离正常轨道,最终蜕变为少数人洗掠财富的圈钱工具。

除了防范其本身被过度投机以外,针对股指期货而需进行的另一项必要的考量是,它对现货市场可能造成何种影响。应该看到,经过反复拉高,中国股市开始面临回调压力,当泡沫将破未破之时,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否导致市场预期急转直下,各路资金因羊群效应而恐慌性外逃?再有就是,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否导致庄家大举吸筹以为日后逼空做准备,从而使得已经透支的股市行情更趋狂热?

医疗信息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篇4

1 医疗信息成熟度

1.1 医疗信息成熟度的概念

这里提到的成熟度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它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参照的指标体系,即达到一个层次就要完成一些要求,它度量了自身与标准的差距[1]。将成熟度的概念融入医院信息化建设当中即得到了“医疗信息成熟度”这一概念。医疗信息成熟度就是医务人员、医疗信息和医院IT使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医院通过某些医疗信息特征与医疗信息领域比较,确定医院当前医疗信息的状况,评估医院IT的使用能力,并以此确定医院IT和医疗信息的发展方向。

由于医疗机构的管理相对于其他机构的管理更为复杂,医疗信息更是当今分布式信息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所以医疗信息的成熟度更具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是成熟度系统的异构性,医疗机构中存在着大量自主分布的数据,难以实现系统的集成性。其次是成熟度的构成要素及其复杂,主要体现在医疗信息的复杂性,而且数据量大。最后医疗信息成熟度要求从多维的角度分析,并达到高水平的共享,由于医疗信息的复杂,流程的繁琐,只有多维度的分析和高水平的共享才能更好地评价医疗信息的成熟度[2,3]。

1.2 影响医疗信息成熟度的因素

医疗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必然会受到医院内部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医院实力、医院人员、医院信息化规划及管理机构、医院信息化投入、医院信息发展的障碍、医院内部规范和医疗信息实施等因素。而医院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信息化水平会受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于政府、外界信息化水平、软件产品适用性以及信息化管理咨询等方面。

以上所阐述的因素都会影响医疗信息的成熟度,但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医疗信息质量即数据质量。而医疗信息质量又由意识、流程、管理和优化来决定。如果医院忽视医疗信息质量,医疗信息质量问题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严格管理医疗信息质量流程可以完善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差。由于医疗信息的复杂性,医疗信息质量更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高质量的医疗信息,提升医疗信息的成熟度,更好地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 医疗信息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医疗信息成熟度模型设计思路

组织信息化成熟度一般模型研究的是组织信息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演变的规律。目前组织信息化阶段有10个比较著名的模型:Nolan模型、Synnott模型、Mische模型、Hanna模型、EdgarSchein模型、SW-CMM模型、COBIT框架下的IT过程成熟度模型、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基于价值链的四阶段模型和业务IT联盟成熟度模型[4]。先前已有研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台阶型阶段模型和雷达型的阶段模型。设计思路大体有两大类和四个关注方向:一是从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要素分类,有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关注方向;二是从信息化的过程和功能实现分类,有横向价值链和纵向管理链两个关注方向。

本文提出的医疗信息成熟度评价模型主要基于医疗信息的商业价值,所以关注方向为横向价值链和纵向管理链,并通过对信息技术实践、信息管理实践和人员信息行为三个维度的指标评估,再借鉴SW-CMM模型(SW-CMM模型是1986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主要用于对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该模型提供了一个基于过去所有软件工程成果的过程能力阶梯式进化的框架,阶梯共有5级。这5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定量管理级和优化级。分析方法构建模型。医院横向价值链是业务科室之间、医院内到医院外的活动过程,医院纵向价值链是指医院高层管理、业务科室诊断治疗、辅助科室检查、患者接受医学诊疗、健康服务的活动过程。信息技术实践包括了医疗应用系统、数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管理实践包括了医院IT定位、医院信息流程管理,人员信息行为衡量参与医院信息应用人员主要的要求。最后将医疗信息由基本运行-过程控制-资源整合-战略优化的过程,划分为五个成熟阶段:初始级、技术支撑级、资源整合级、战略决策级、持续优化级。

2.2 医疗信息成熟度模型简介

初步确定了医疗信息成熟度模型的设计思路后,建立医疗信息成熟度模型(图1)以及每一项模型中关键状态的具体描述(表1)。

模型中包括了五个级别,而每级又包含了若干个关键状态。模型是对这些状态的描述和反映,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某个级别的状态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制订信息化战略。医疗信息成熟度模型反映一个医院目前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效果,使医院了解自身信息化的成熟度状况。模型只是评价医院目前所达到的状态,不是要求医院的信息化按照等级中的状态一个个的来实现。事实上,医院应该瞄准第4级甚至第5级的状态来制订目标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分步实施。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了许多问题,而缺乏整体规划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医疗信息成熟度评价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3 医疗信息成熟度模型的修改与完善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实现信息的集成性十分重要,所以“系统集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故模型第3级的名称可以由“资源整合级”改为“资源集成级”。下面对修改后的医疗成熟度模型各级别分别进行描述,结果见图2。

第1级———初始级,是模型中最低的一级,它是一个开端,达到了这一级的医院才真正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购买IT设备和开发应用系统,而医院之间甚至是医院内部的医疗信息数据库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尽管有些医院购买了大量IT设备也拥有强大的数据库信息。医务人员也是被动地使用IT设备,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深刻,在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第2级———技术管理级,是次低的一级,在关注信息技术的同时,重点关注医院内的信息资源。达到这一级的医院已经意识到信息是一种资源,并对医院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这些医院以数据库整合、系统集成、局域网建设和疏通信息传递渠道为投入重点,提高医院整体运作效率为目标,实现信息共享,但是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的还不是很明显。

第3级———资源集成级,是中间的一级,考虑医院的横向价值链和纵向管理链,突出医院整体的管理和医院内部业务流程的整合。达到这一级的医院开始注重信息安全,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真正把前期的IT技术投入与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进行门诊,病房,药库流程重组、改进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变革,使医院内部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病员流等“各流合一”在整体运作效率提升后,医院的主要目标转变为实际效益的提高。

第4级———战略决策级,是模型中比较高的一级,主要从纵向管理链和包括医院内部、外部业务流程的横向价值链的角度展开,突出高层的管理和医院内部与外部医疗技术与医疗资源的整合,达到这一级的医院,对信息战略进行规划,使信息战略与医院主要技术业务战略相一致,达到支持医院主要特色战略的目的;通过核心价值链的信息化,强化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医院积极推动信息文化的培育过程,努力使信息化的目标融入到每个员工的实际行为之中。

第5级———持续优化级,是模型中最高的一级,也是模型开放的体现。达到这一级的医院,已经成为知识学习型医院,有了IT治理意识,并试图成为创新型医院;在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齐备的条件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医院创新的重要工具和力量;信息文化已经成为医院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医院作为一个智能的主体,有快速对环境或患者市场作出反应的能力,成为自适应医院。

参考文献

[1]潘广钦.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7):18-22.

[2]俞淼.医院的信息化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3):49-50

[3]何坤,高新云,罗晓明,等.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1,11(1):140-141.

流程成熟度评估 篇5

“一个好的流程必然具备五个因素: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设计”,要让流程执行人知道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其次,“执行人”要具备适当的技能和知识;再次,必须有“责任人“,他要有责任,更要有权力,对流程和结果负责。当然,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系统等“基础设施“也必不可少,还要制定和使用正确的“指标“来评估绩效。通过对它们的评估,我们就可以得到流程的成熟度,可以分为四级。

————迈克尔·哈默《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

流程成熟度模型是常用于评估企业流程管理现状的工具之一,它从流程的设计、执行、责任人、基础设施和指标5个方面13个因素,对企业流程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将企业流程成熟度分为1-4,四个级别。

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1-4分仅仅是一个评级,只能够显示出企业在流程管理水平提升方面尚存在多少差距。这样的差距需要做哪些工作来进行弥补,需要对流程成熟度评估中的具体细节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得出。而且,这样的分析必须要对流程的设计、执行、责任人、基础设施和指标5各方面进行逐项的分析,而不是对比出比较差的某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升。

一、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是企业一切流程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对流程本身的设计以及承载流程的文件资料的设计。对流程设计的评估主要评估“目的”、“背景”、“文件资料”三个因素。其中“目的”和“背景”是评估为流程设计开展的原因背景,反映企业流程管理工作开展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背景,而“文件资料”是评估流程设计工作的结果。

1、流程设计目的评估,其本质从一个侧面对发起流程管理工作的目的进行评估。分为四个阶段:

P1—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职能工作进行改善,而不是从端到端的流程的角度开展。也就意味着,企业开展流程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对各个职能的工作进行优化。而不是面向客户的,从端到端角度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优化。这样的流程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能领域的工作效率,但不能够保证最终满足客户需求的整体效率能够提升;

P2—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端到端流程的绩效。进入P2阶段后企业已经对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以端到端流程整体效率的提升为目标来对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

P3—流程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端到端流程的业务设计,还从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角度开展设计,同时也考虑企业整体IT系统的现状,保证流程的优化设计最终能够落地到信息系统中实施;

P4—企业不仅仅考虑自身效率的最大化,还进一步将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客户纳入到流程设计的工作中。了解和参与客户的业务流程设计,对应客户的流程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整合上游供应商业务流程。实现价值链上下端的一体化,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绩效。

2、流程设计背景评估,其评估的对象与其说是背景,不如说是基础更为合适。评估的是流程设计时企业的流程管理基础处在一个什么状态。

P1—流程设计时仅仅能够识别出流程的输入、输出、供应商和客户。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仍然是以“工作”或“任务”的完成为核心,但是对客户需求了解的关注并不够。尚未脱离职能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P2—在了解流程客户的基础上,对流程客户的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与客户在需求上达成一致。对于流程设计来说,客户需求的理解是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个阶段,即便是流程设计的目的处在P3、P4阶段,也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P3—企业内部有关联的流程责任人,基于对客户需求的认识,对流程的最终输出绩效以及各个流程的阶段绩效达成了一致,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各相关流程以客户的需求满足为核心,实现流程的协同。

P4—企业的流程责任人与流程上游供应商及下游的客户,并与其流程责任人在流程绩效方面达成一致,并不单纯的追求流程绩效最大化,而是追求上下游流程整体协同绩效的最大化。

3、流程设计的文件资料。评估流程设计的最终结果,以了解通过设计后的得出的结果是否能够支持或达到流程设计的最初预期。

P1—流程的文件资料只能够实现对流程功能的说明,识别流程执行中的主要动作和组织关联;这个阶段下流程设计的输出仍然是以职能工作的优化为核心,清晰的描述和支持工作和任务的运转;

P2—流程设计的文件资料已经包含有对端到端流程的设计,但没有说明端到端流程与其它流程的关联与接口,但是相对于孤立的对职能与任务的描述,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P3—流程设计的文件不仅针对端到端流程自身,而且描述了与端到端流程相关的流程关联与流程接口,并且,包含了该流程与企业整体业务体系的关联以及数据结构的关联。说明企业的流程已经形成完整的整体,包括企业整体业务架构、流程关联以及数据结构;

P4—流程设计已经可以落实到信息系统中,用信息系统支持流程的绩效评估与管理,能够对流程及流程运行的环境及你选哪个有效评估,并能够较为便利的实现对流程重新配置。

二、流程执行

对流程执行的评估,其评估对象是流程执行人的“知识”、“技能”与“行为”。对流程进行了设计后,流程是否能够有效运行,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时的预期?这与流程的执行人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评估流程执行人在“知识”、“技能”决定流程执行人与流程的匹配程度,而“行为”的评估说明流程执行人的主观意愿程度。

1、知识评估,指的是对流程执行人对对流程执行所需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指的流程执行人的“专业技能知识”而更偏向于流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了解。流程执行人越了解流程管理的知识,则流程执行人在执行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流程的效果。

P1—流程执行人了解所处流程的名字,也了解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但是不了解流程其它的相关知识,这说明流程执行人目前仍着眼于自身工作的完成和绩效,还没有能够在端到端流程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流程的执行;

P2—流程执行人不仅了解自身流程的情况,还能够了解流程的总体流向,了解自身工作对端到端流程中其它环节人员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流程执行人能够了解自身工作绩效与端到端流程的整体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而促进流程执行人思考流程工作的改进;

P3—流程执行人不仅有端到端流程了解,还对企业整体流程架构以及企业整体绩效有一定了解。能够站在更高的层级来看待自身的流程执行工作,能够促进更多的协调和创新。

P4—流程执行人对整个行业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判断,并将其应用到自身工作提升以及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当中。

2、技能评估,这里的技能和上一项评估的“只是一样”。并不指的是工作技术层面的技能,而是流程执行工作中,对流程进行管理的技能。

P1—流程执行人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能够对自身业务工作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和流程优化需求;

P2—流程执行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以流程为核心积极参与到团队协作当中,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但是到这个级别由于流程执行人没有得到充分授权的缘故,所以,流程执行人的对流程优化的建议,仍然需要通过比较长的决策过程,才能够落实,影响流程运行和优化的速率;

P3—流程执行人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能够对流程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这阶段需要对流程执行人予以恰当的授权,保证流程运行的顺畅,促进流程优化。

P4—流程执行人具备变革管理的能力,拥有“变革之心”。能够接受并推进流程优化甚至再造的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流程效率的持续提升。

3、行为评估

评估流程执行人在具备了流程执行和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之后,是否有意愿执行流程,以及流程执行人的行动,能否有效的发挥出流程设计应有的效果,是否能够促进流程持续改进。

P1—流程执行人的行为更多的是忠于自身所处的职能及工作认为,尚未将流程的整体工作纳入自身行为的主要考虑依据。也就是说,企业内部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职能壁垒”,影响流程执行人的主观意识,进而影响流程的顺利运转;

P2—流程执行人能够按照流程设计正确执行流程,并且能够以流程绩效为核心,参与到流程整体工作中,使执行该流程的其他人员的工作更有效率,促进流程整体效率的提升;

P3—流程执行人不仅仅将自身行为与端到端流程挂钩,也有意识的与企业的整体绩效挂钩,保障端到端流程绩效对企业整体目标的支持;

P4—流程执行人能够发现流程需要发现优化和变革的征兆,并愿意将这个征兆找出来,提出解决方案,并推进执行

三、流程责任人

流程责任人,承担其所负责的流程的设计、推进、指导、监督、优化等工作。流程责任人的“职位”、“职责”、“职权”决定着其是否拥有足够的支持力,将流程的设计、推进、指导、监督、优化等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企业的流程工作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级上,间接说明流程管理工作的效果。

人。

1、流程责任人职位

P1—企业尚未建立正式的流程责任人角色,承担流程责任人职责的,是流程中的某一个人,或者是流程中的一个小团队。这样的流程责任人情况几乎无法有效的将流程管理的工作开展下去;

P2—企业对流程责任人进行了正式的任命,但是流程责任人的职位不高,在管理层以下,需要培训某一个分管领导或者高级经理对流程工作进行指导评估。这样的职位情况,不利于流程工作的协调,也不利于流程优化或流程变革工作的开展。这样说明企业现在的流程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针对比较底层的业务流程,尚未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流程层级。

P3—流程责任人对于流程全权负责,能够得到足够的放权。这样更有利于流程管理的各项工作的推进,也能够对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优化点做出快速的响应。

P4—流程责任人自身是企业高级决策层的一员。在哈默的《超越再造》一书中曾经提到,流程型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应当是由流程责任人组成的流程管理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的方式,各个流程责任人为自己的流程争取资源。因此流程责任人一定是高级决策层的一员。而在现实情况中,由高级决策层来担任流程责任人,核心也是能够更好的协调流程与流程之间的资源分配。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推动流程管理的各项工作开展。

2、流程责任人职责

P1—流程责任人负责对流程进行识别和描述,并与流程中的其他执行人进行交流。负责发起小范围的变革方案。

P2—流程责任人负责传递流程的目标及其愿景,负责流程再造和优化工作,负责推进流程实施,并监督流程的执行。

P3—流程责任人需要参与企业层面的流程工作中,协调自己负责的流程与其他流程责任人的流程之间的协作,使所有流程与企业目标成为一个整体

P4—流程责任人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分解制定流程的战略计划,能够发起并推动与客户和供应商相关的流程进行流程重组

3、流程责任人职权

P1—流程责任人没有发动和推进流程优化和变革的权利,只能够通过鼓动其上级分管领导进行小范围的流程变革和优化。

P2—流程责任可以召集并发起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并有权利推动新流程的实施,对流程预算有一定的控制权。

P3—流程责任人可以自主选择支持自己负责的流程的IT系统,对流程执行人员的分配、流程评估评估和流程预算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力

P4—流程责任人对流程预算全权负责,并能够较为自主的控制流程中人员的分配和评估。

四、流程基础设施

流程基础设施评估的是流程运行的辅助和支持资源。在企业业务运行中,支持的元素其实有很多,但是哈默在设计流程成熟度评估是仅仅设计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两个要素,这与哈默自身的流程理论体系非常相关。哈默对流程理解的核心是围绕BPR展开的,他认为企业的业务流程需要实现信息化支持,但是在实现信息化之前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优化、再造,让业务模式达到比较优化时,才能上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流程支持因素。另外,在哈默设想的完美的流程型企业中,是没有“组织”的概念的,企业只有体系化了的流程,以及运行这些流程人,因此,人便成为了哈默关注第二个重要因素。

1、信息系统

P1—原有的不成体系的IT系统支持着流程的运行,这是企业当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最早上IT系统的初衷都是为了优化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个业务领域,但是并没有从流程整体运行的角度开展IT建设,因此会造成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孤立和隔阂,但是一条流程往往会流经几个领域,这个时候不成体系、无法共享的信息系统就会成为流程运行的阻碍;

P2—这一阶段的情况稍好,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便于流程的运转,但是系统自身仍然是由不同的各功能模块组成的,分别支持各自的职能运行无法实现对流程整体的管理;

P3—有集成的IT系统支持着全流程的运转,很好的将流程固化在里面进行管理,并且符合企业的整体标准;

P4—行业间或者价值量的上下游企业IT系统存在共同的标准,让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更方便的进行借口和贡献,便于企业间交流。

2、人力资源

P1—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是职能化的,管理人员因为某个职能或部门的优秀绩效而获得奖励,并没有实现流程相关职能的绩效协同管理。仍然是以工作和任务的高绩效为核心,而不是以全流程绩效最大化为核心。不利于流程协同和效率最大化。

P2—在流程设计中确定了流程中的各个角色定义、工作描述、胜任能力。企业以流程为中心开展培训,以期望流程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P3—员工聘用、发展、薪酬、激励体系的设计注重流程运行提出的需要,并关注流程运行的最终结果,不断平衡企业整体业绩最大化对各个流程人力资源的提出的需求。

P4—员工聘用、发展、薪酬、激励体系注重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合作、个人学习和组织变革。

四、流程绩效指标

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这个管理理念对流程管理同样适用。因此会存在流程绩效指标这个概念,用以评价衡量流程运行的好坏并推进流程不断优化。对流程绩效指标的评估可以看出企业的流程管理是否考虑了对企业整体战略实现的支持,以及评估流程持续改进是否有较好的指标基础。

1、流程绩效指标定义

P1—流程仅仅有一些基本的成本和质量指标,企业的流程管理仍然处在面向任务和工作质量的阶段,没有与客户需求的满足相关联。

P2—流程绩效指标的提取来自于对客户需求的正确判断,以及端到端流程的整体效率评估。这阶段流程绩效指标与客户需求紧密相连,促进流程对客户需求满足的不断增值。

P3—流程绩效指标和跨流程的指标来自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转化和分解。这阶段流程不仅仅与客户需求满足相连,业余企业的战略目标挂钩,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与客户需求满足之间的协调和均衡,促进企业业务良性发展。

P4—流程绩效指标是由企业间的协同目标导出的,可以促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有效协同。

2、流程绩效指标用途

P1—管理者使用流程指标来核查流程的执行情况,识别流程中的不完善之处,以驱动各个功能点上的改善。

P2—管理者使用流程指标对流程整体进行评估,并与绩效挂钩,将流程绩效与基本要求、最优绩效和客户需求进行比较,以设定较为合理的流程整体绩效目标。

P3—管理者应用这些指标来提醒和激励流程执行者,并使用指标看板进行流程的日常管理,辅助重要决策的制定。

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知识管理 成熟度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企业管理理念和发展规律正在发生着改变,企业管理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拥有的厂房、设备和产品,而在于对企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受到了企业、组织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企业或组织而言,如何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仍然是一个难题,许多组织或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组织内部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或者是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后,不知道是否符合知识管理的标准和要求。

一、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1.成熟度的概念和特征

成热度模型是生命周期研究方法具体运用的一个成果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自至尽善尽美,达到发展的最高境界。从本质上来讲,成热度模型描述了一个事物随时间发展的状况,这可以是人类所感兴趣的任何事物成热度模型,具有如下特征: 成熟度模型具有如下特征:(1) 简化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并将其描述为几个有限的成熟层次(通常为4~6个层次);(2) 这些层次由一定的要求来界定,必须满足那些要求才能达到某个层次;(3) 从第一层次发展到最高层次,各层次之间具有顺序性(即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完善);(4) 在发展过程中,事物从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不断进步,不可以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层次。

2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创新,它既是不同知识过程相互利用的结果,也贯穿了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和创新的所有阶段在一个知识没有得到管理的企业中,知识通常是隐性化的,并以片断的方式分散在企业中,知识创新是偶然的个人行为,而知识管理正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结合化,知识应用普及化,知识创新规范化,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描述知识的这种“成热”过程中,一个由低到高的提升汇程,即从知识存储和检索层次的应用向促进知识共享和智能技术利用方向发展、演变的过程。

知识管理成熟度是指组织开发、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过程被明确地定义、管理、测量、 控制的有效程度、成熟度意味着能力上的增长潜力,同时也表明知识管理过程的丰富性和在组织的不同部门和项目中实现方法的一致性。知识管理成熟度的意义在于,通过关注知识管理过程使过程纪律性一致增强,从而使得组织的知识管理过程生产率和质量随时间的推移得到提升和改进。

本人认为由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提出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对知识管理的过程进行了合理的总结,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提出的是国内管理理念、管理工具与信息技术领域,创办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中立资讯机构。他们在知识公式发展的基础上,对应知识成熟度模型,建立了相应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AMT的这个模型通过调查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给出它在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上的准确定位,将可以给知识管理项目的切入提供依据。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提升组织知识管理成熟度的指南,为实现知识管理持续改善提供参考。这个模型分为知识无序、知识反应、知识意识、知识确认和知识共享等五个阶段。

知识无序阶段:没有有关KM的明晰概念和认识,即使有KM通常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组织的知识是零碎的,很难得到共享;也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

知识反应阶段:人们对KM有所认识,认识到知识必须加以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日常所用知识已经文本化,但知识创新仍属于特殊行为;技术上存在基本的知识记录系统,但数据格式仍然不规范,数据集成层次比较低,知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知识意识阶段:有专门的组织推进KM建设;有透明的知识管理和维护机制,存在逻辑化的知识内容结构,知识内容不断增长并得到有效的维护;在技术上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知识的单点访问能力,但知识仍没有得到有效集成。

知识确认阶段: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和学习知识,知识应用和共享给业务带来了明显的收益,并得到了定量评估;技术上建立了整合的知识基础结构,知识内容与业务过程得到了有效集成。

知识共享阶段:共享文化已经制度化;组织在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个层次都和知识紧密结合,知识过程持续改善,知识内容不断创新;KM技术具备了知识表示、知识挖掘和商业智能的能力,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组织的一种核心力量。

二、企业知识成熟度模型介绍

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下面主要介绍了毕马威知识管理框架评估体系、微软的知识管理IT顾问和西门子的KMMM 。

1毕马威知识管理框架评估体系

毕马威公司(KPMG)于1998年对知识管理框架的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于2000年,再次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KPMG对知识管理定义了四个关键领域:人,过程,内容和技术。每一个领域都有一定的的事情要完成。企业可以通过评估这些事情的执行情况来判断自己当前知识管理所处的水平。框架评估体系允许用图表示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取得的进步。评估结果是动态创造的,当相关问题都得到回答之后,也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这个体系分为10部分,涵盖了知识管理的各个关键领域,它们是:1. 感悟和承诺:即员工是否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及高级管理者对系统的运用程度。2. 战略:企业是否致力于知识管理软件的提升,企业是如何管理知识以确保其业务发展的。3. 文化:组织内的行为是否确保了知识管理的有效性。4. 外部聚焦:企业是否尝试开拓边界业务以最大限度的获取业务机会。5. 激励:企业是否对知识管理所取得的效果给予了合适的奖励。6. IT支持: IT是否摆在了足够有效的位置来支持知识管理。7. 维护:企业是如何维护其信息和知识资产的。8. 持续评估:企业是否明晰了其知识管理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对其智力资源是否进行了有组织的管理。9. 组织:组织结构支持知识管理的程度。10.知识运用:企业的业务运作是否以一种有效的方式真正使用和挖掘了企业的内部知识。

KPMG的模型总体上来说,涵盖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但评估的结果对知识管理提升的指示作用不明显。KPMG的模型考虑的因素很多,零散,重点不是很突出,没有形成结构,操作性比较差。构建一个评价模型,需要有一个总的框架,包含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个框架及其因素,应该是完备的,符合MECE和2/8原则。

2 微软的知识管理IT顾问

微软在其IT系列中依赖于“知识管理地图”。通过一个自由的软件工具,微软描述了一个从对知识管理的“无知”到成为知识管理“领导者”的八层次的成熟度模型。

微软奉行的哲学是:KM模型框架建立在,假设组织能通过运用KM工具和技术来达到一系列阶段,从而取得显著进步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KM的最大关注点在于从效率到效益再到成长的过程。同时,通过学习其他组织的经验和做法,企业的技术基础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合理的确定企业在模型中的位置,微软给出了在现有层次上的77种评判标准。每一个标准都从差到优分为四个等级。这些标准可以归为二十个类,分别属于三个领域。通过标准规则的评价,企业被标定在了“地图”的特殊位置,并说明了评判的理由。

微软提供的软件工具允许个人对已进行的实践进行分别标记。而且,支持对这种标记进行整合。因此,软件工具的应用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共享他们的观点。

3 西门子的KMMM

知识只能通过管理来创造价值,而这个“管理”牵涉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技术和组织。KPMG和微软的模型更多的是在强调知识管理软件的提升,实际应用中容易忽略管理的作用。

西门子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种评估组织在知识管理中全面地位的结构化模型。这个成熟度模型包括分析模型,发展模型和一个评估流程。分析模型有助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者充分考虑KM的各个重要方面,并揭示将要发展哪些关键领域和要素。发展模型提供了关于那些关键领域和要素是如何最好发展而达到下一个成熟层次的信息。评估流程构建了从评估的定义到结果的解释等所有相关步骤。

这个发展模型定义了知识管理的五个成熟层次:1.初级:知识管理的行为是非系统的和比较混乱的。不能从知识的角度来描述组织的现象。2.重复:用指引性的项目和单一行动来标榜知识管理。3.定义:标准的工作流程使知识能有效的创造,分享和使用。4.管理:创造、分享和使用知识的过程能有组织性的结合起来,并持续发展。5.优化:知识管理持续发展并能够自我完善。

这个模型是以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基础的,它每一个层次的名字都来自于该模型。但是,它成功实现了成熟度模型从软件开发到知识管理领域的转移。

三、结束语

文中所介绍的知识成熟度模型是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提出来的观点,而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管理问题,KMMM的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此模型还有待于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但是,以上几个模型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企业提供了衡量知识管理实施程度的一个基本的框架,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参考,为实践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理论指导依据,使企业执行起来不至于无的放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蔡韬.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初探[J].情报杂志,2006,(4):29-33.

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研究 篇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企业面临的各种竞争日益激烈,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剧。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日益关注,企业也更加注重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问题和职业健康安全影响,而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成为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HSE管理体系成熟度是指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的绩效达到最佳状态的程度。而HSE管理体系绩效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如何评价HSE管理体系成熟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不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环境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理论、HSE管理体系理论、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等,提出基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方法。

1 HSE管理体系简介

1.1 HSE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HSE管理体系是随着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国际标准的推行,不断发展完善的。

20世纪80年代,壳牌石油公司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Enhance Safety Management)的构想,并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手册,HSE管理体系初现端倪。90年代初,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HSE这一概念逐步为大家接受。壳牌等大石油公司相继提出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HSE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

1996年1月,ISO/TC67的SC6分委会发布ISO/CD14690《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1997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率先制定了SY/T 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企业标准。随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也建立了HSE管理体系,其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其他行业也逐渐开始建立HSE管理体系[1,2]。

1.2 HSE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HSE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1)多样化发展

HSE管理体系并没有完整的正式的国际通用标准,许多企业往往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HSE管理标准和规范,HSE管理体系发展呈多元化多样性趋势。例如壳牌公司提出的HSSE,是在HSE管理体系中加入Security(治安),提倡保障人权和员工权益等;也有企业将HSE管理与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结合,出现了负责HSE和厂务的综合管理部门(HSE&F);也有企业将清洁生产、文明生产、节能减排等内容整合进入HSE管理体系,形成新的管理体系。

在HSE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许多公司将不同的管理要素整合在一起,如将内部审核与HSE检查结合在一起进行,其便捷性也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2)质量、环境、安全体系整合融合

从发展历程来看,HSE管理体系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ASl8000系列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1S014000系列标准)协同发展,呈融合趋势;加上先前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QHSE管理体系也在整合中不断发展[3]。

(3)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HSE管理体系借助ISO14000、OHSAS18000标准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运行。随着国内不断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在运行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思想整合到HSE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使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和考核也有了依据。

2 安全生产标准化简介

2.1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安全生产标准化(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始于2006年6月16日,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了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7个分技术委员会。从此,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有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年3月2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试行)》,至今已陆续公布涉及冶金、矿山等领域10项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2010年4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我国广大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章可循。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绩效的考核,也为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依据[4,5,6]。

2.2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均以相关标准为依托,要求建立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工作方式。两者的运行模式相似,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均要求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均要求制定安全生产目标,都对资源、职责、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文件控制、教育培训、运行控制、相关方管理、变更管理、应急响应、事件管理等进行规定。

两者的区别在于,HSE管理体系涉及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两方面,而安全生产标准化仅对安全生产做出了规定,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涉及的范围也存在差异。但值得肯定的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都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两者相辅相成。

3 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3.1 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的基本原理

为了进行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需考虑以下事项:

(1)了解组织及其HSE管理体系现状;

(2)收集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HSE管理体系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信息,二是HSE管理体系运行实现目标的能力;

(3)分析组织HSE管理体系运行绩效和HSE管理绩效;

(4)实施对HSE管理体系成熟度的评价;

(5)从评价结果中找出强项和弱项,在考虑经营环境的同时,确定改进项目并实施HSE管理体系绩效改进措施,实现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因此,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2 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的内容

3.2.1 HSE管理体系运行绩效评价

评价企业的HSE管理体系运行绩效,需要依据企业的HSE管理手册、程序等体系文件,分解出各评价项目、子项和评价内容,参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公布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的格式和评定分值,建立如表1所示的评价标准[7,8,9,10]。应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都已涵盖在评价表中,HSE管理体系的所有要求都已考虑,并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办法。

企业制定好上述表格后,可进行评价,并将获得的实际得分汇总,将总分换算成百分制,得分80-100为A,60-79为B,0-59为C,确定实际得分所处的级别,即为HSE管理体系运行绩效的等级。

3.2.2 HSE管理绩效评价

HSE管理绩效是指在一段时期内HSE管理过程中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标准,并将其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其中Ⅰ级为最高。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取其中较低的等级确定所处的HSE管理绩效等级,如表2所示。

3.2.3 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结合3.2.1节中所确定的HSE管理体系运行绩效等级和3.2.2节所确定的HSE管理绩效等级,取其中较低的等级作为HSE管理体系成熟度等级,如表3所示。

4 W公司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4.1 W公司HSE管理体系简介

W公司为某国有企业,于2003年通过GB/T28001-2001认证,于2005年通过GB/T24001-2004认证。该公司2009年颁布实施《W公司HSE管理体系规范》,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进行整合,并于2011年5月对其进行修订,同时,笔者对其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4.2 W公司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W公司HSE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小组由两位HSE管理体系审核专家、一位HSE管理专家、W公司的一位管理者代表、W公司的一位HSE工程师和笔者组成,依据其《W公司HSE管理体系规范》,结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导则》和《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铁合金)》,制定了如表4所示的评价表[11,12,13],并进行了打分,确定W公司HSE管理体系运行绩效处于A级。

根据W公司年度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完成情况,确定HSE管理绩效处于Ⅱ级,对照表3确定W公司HSE管理体系成熟度处于二级水平。W公司对表4中评价描述较差和实际得分较低的项目进行了汇总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针对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实现较差的情况,部署了改进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5 结论

笔者通过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安全生产标准化与HSE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的运行模式相似,都对目标、资源、、文件控制、应急响应、审核等要素进行了规定,只是侧重点不同,涉及的范围也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依据,相辅相成。

成熟度评价 篇8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企业销售人员在与顾客接触过程中应快速回应顾客的需求并及时提供顾客所需的服务。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授权给自己的一线销售人员。授权被认为能够释放员工潜能,增加员工动机,使员工更适应和更接受他们的工作环境,并且使减缓员工反应性的官僚政治阻碍最小化[1,2,3]。

然而,如何确定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是否适于授权?如何评价企业一线销售人员的授权成熟度?这些都成为企业管理人员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1 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的指标体系

1.1 文献综述

员工成熟度指在特定情况下,员工所具备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巧等能力,以及愿意投入的程度[4]。员工成熟度主要由能力和意愿组成。Edwards也提出了员工成熟度的构念。员工成熟度是由员工的产品知识、在此行业的工作年限和与当前管理者共同工作年限三个维度构成[5]。

Ahearne提出了员工授权成熟度的定义。员工授权成熟度指在授权环境下,员工拥有一系列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程度,这些知识和经验会使员工获益并且获得成功[6]。因此,本文界定了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的概念。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是指代表企业在公开场合与顾客直接进行互动接触的销售人员拥有与销售相关的工作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程度,这些知识、能力和经验会使销售人员在授权环境下受益并且获得成功。

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定义,本文确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的一级指标由一线销售人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和意愿四个维度构成。根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符合指标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同体系内指标的相容性、各评价指标的相对独立性的原则,并按照可测性、完备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本文对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如表1所示。

2 模糊综合评价

2.1 建立因素集和评价集因素集是以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组成的集合,通常用U表示,即:

根据上文分析,影响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的因素共有10个单因素,共分成两层,可以建立因素集,影响因素集的单因素集分别为

评价集是以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判结果为元素组成的集合,通常用V表示:即:

对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的评价有5种结果,即优、良、中、一般和较差,组成评价集。

2.2 建立权重集

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各个因素Ui应赋予相应的权数wi[7]。由各权数所组成的集合称为因素权重集。

2.2.1 建立多层次评价模型

首先应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元素,并将不同的组成元素按类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分组情况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模型。

2.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建立了多层次评价模型后,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对于多层次模型中各层次上的元素可以依次相对于与之相关的上一层元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建立一系列如下形式的判断矩阵:

其中bij>0,bij=1/bji,bii=1。bij代表相对于与其相关的上一层元素A,元素Bi较元素Bj的重要性比例标度。在进行元素的两两比较时,通常采用1~9标度法,其标度含义见表2。

2.2.3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

本文采用较为常用的特征根法计算排序权重向量。设判断矩阵A-Bi最大特征根为λmax,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W与λmax的计算方法如下:

A-Bi的元素按行相乘;

所得到的乘积分别开n次方;

将方根向量归一化即得排序权重向量W;

2.2.4 一致性检验

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过程如下: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计算一致性比例CR

RI是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取值见表3。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否则应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2.2.5 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为了得到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所有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需要判断CR值,若CR叟0.1,则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并进行总的判断一致性检验。这一步骤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最终计算结果得出最低层次元素,即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相对权重和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判断一致性检验。

2.3 模糊综合评价

首先从因素集U中的单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确定评价对象对因素集中各元素的隶属程度。然后将n个因素的评价集组成一个总的评价矩阵,通常以R表示[8]。

当权重集W和评判矩阵R为已知时,便可作模糊变换来进行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3 应用实例分析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者的实际需要,对某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企业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指标,建立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评价的递阶层次模型建立B层各元素相对于总目标A的两两判断矩阵,如表4所示。

同理可建立C层各元素相对于B层与之相关的各元素的两两判断矩阵。

根据式(1)与(2)计算得:λmax=4.1109

W即为B层各元素相对于总目标A的权重集。

根据式(3)计算得:CI=0.0370

查表得:RI=0.9

根据式(4)计算得:

表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理可计算出C层各元素相对于B层与其相关的元素的权重,见表5。

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可以算出10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影响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评价的10个因素可组成评价因素集U,对因素集中各因素的评价有5种结果,即优、良、中、一般和较差,组成评价集V。根据企业组织10位专家对某一线销售人员的测评数据得到如下评价矩阵R,见表6。

根据B=W·R,计算得:

按照最大隶属度法,该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综合评价的最大隶属度值max(bi)=0.3509,由评价结果可知该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处于评价等级第三级,即中级。

4 结论

为了避免层次分析法中人的主观判断、偏好等对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评价的影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根据结论,模糊综合评价是评价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在一线销售人员授权成熟度评价中。

参考文献

[1]Forrester,R.Empowerment:Rejuvenating a potent idea[J].Academy ofManagement Executive,2000,14(3):67-80.

[2]Spreitzer,G.M.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1442-1465.

[3]Spreitzer,G.M.So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empower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483-504.

[4]Paul Hersey,Dewey E.Johnson&Kenneth H.Blanchard.Management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M],7th ed.Upper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0.

[5]J.R.Edwards.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research:An integrative analytic framework[J].Organizational ResearchMethods,2001,4:144-193.

[6]Ahearne,Mathieu and Rapp.To Empower or Not to Empower YourSales For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LeadershipEmpowerment Behavior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2005,90(5):945-955.

[7]Saaty,T.L.The 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1980.

成熟度评价 篇9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它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必要的系统性活动,是内部控制设计、实施、评价、反馈、改进等连续的动态过程。

引入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主旨是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成熟度进行分析。该模型按内部控制成熟度的不同划分了5个等级,其中第一级成熟度最低,第五级成熟度最高。从内部控制管理成熟度模型导出的改进策略,将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断改进的历程提供一份引导图,指导企业不断改进其内部控制管理的缺陷,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能力持续增长。

二、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的等级设计

要开发一个成熟度的模型,首先需要为各等级制定不同的成熟度标准,然后按照各等级的不同成熟度去制定具体的内容。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故能借鉴项目管理的许多经验与特点。内部控制项目管理过程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实现可持续的过程改进和量化管理。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的等级划分主要是基于以上两种途径在二维空间的扩展。

(一)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的等级要求

一个具体的项目过程管理包括3个方面,即过程控制、可持续过程改进与战略规划。过程控制是可持续改进的基础,可持续过程改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对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而战略规划则在高于可持续过程改进的高度对企业的所有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战略高度的规划。对内部控制系统这个大项目过程管理来说,我们也应从这3个方面来规划。

在等级一中,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并没有过程控制、可持续过程改进以及定性与定量管理方面的要求,它的衡量标准是相对等级二而言的,即所有达不到等级二的组织都处于等级一中。但对一般组织而言,即使达不到等级二,也存在一些基本的过程控制机制,有一些定性管理措施,甚至在极少方面实现了定量管理。

在等级二中,该模型要求建立起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便能够对内部控制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等级二中对定量管理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测量与评价工作与活动的状态,以便让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了解内部控制过程的状态,并确保过程规范、可行。

在等级三中,该模型表现为标准的一致化过程,在此等级中要求进行可持续过程改进。随着过程控制要求的提高和可持续的过程改进的引入,相应的在定量管理方面较等级二也有更高的要求。

等级四要求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定量管理方面,表现在要求定量的内部控制过程管理和定量的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管理。

等级五表现为内部控制项目战略规划的过程,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项目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战略规划能力。正如COSO委员会在2004年新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柜架中提出的目标一样,企业的4类目标分别是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目标,而其他3个目标最终都是要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这个等级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与战略能够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成熟度等级划分

内部控制成熟度等级是企业或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管理水平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的的平台,体现了多个具有明确定义的特征的内部控制过程能力成熟度。因此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从混乱到规范再到优化的进化过程,分成有序的5个等级,形成一个逐步升级的平台。其中每个等级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将作为达到下一更高等级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成熟度不断升级的过程也就是其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逐步积累的过程。所以,借助内部控制管理成熟度模型,企业可识别出其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坏节,并通过解决对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改进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来形成对其内部控制管理的改进策略,通过关注并认真实施一些关键实践活动,稳步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是一个5级模型,见图1ㄢ

等级一:混乱级。

这一阶段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内部控制制度基本没有,或执行混乱,管理无章,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范围界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是不适当的、不健全的,同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是无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总是随着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推进而处于变更与调整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部控制系统。

等级二:简单级。

处于这一级的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的界定,能够利用一些常用的内部控制管理和评价工具进行内部控制监控,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常用文档已电子化,内部控制管理组织能够基于在类似管理系统上的经验对新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从内部控制设计的角度看是基本适当的、基本健全的,从内部控制执行的角度看是基本有效的。

等级三:规范级。

在该级别上,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已经步入规范化的进程,内部控制系统更加有效与成熟,内部控制管理过程得到定义和集成,并形成较完善的制度,内部控制管理过程得到内部控制管理团队成员很好的理解,并在内部控制系统实施中得到遵循。能够进行包括内部控制系统论证与评估、内部控制系统规划、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与变更、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沟通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风险管理等全面的管理。当达到第三级成熟度时,可以表明这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已经基本成熟。从内部控制的设计角度看是基本健全的、适当的,从内部控制执行角度看是有效的。

等级四:精益级。

处于这一级别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已经做到能够进行量化管理,即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各项因素,主要是指具体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都采用相应的量化评价指标,运用打分的方式,加权平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这些量化的数据对内部控制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内部控制设计角度上看是健全的、适当的,从内部控制执行角度看是有效的。

等级五:战略级。

战略级是进化的最高级,达到这个级别的企业已经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最高阶段,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所有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的内部控制项目管理处于一个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从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角度看是健全的、合理的、适当的,从内部控制执行的角度看是非常有效的。最终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内部控制成熟度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

内部控制成熟度评价指标主要以COSO委员会新颁布的ERM框架的8个要素为一级指标,即内部环境(M1)、目标制定(M2)、事项识别(M3)、风险评估(M4)、风险应对(M5)、控制活动(M6)、信息与沟通(M7)、监控(M8),然后对一级指标再进一步细分,构建了包括2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一)内部控制成熟度指标系统评分方式

由于评价指标系统中存在许多定性指标,故采用分级打分法将各指标量化,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ㄢ

(二)内部控制成熟度评分系统解析

在上述内部控制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针对各项指标分别打分后,最后将各项的得分累加起来,即可成为内部控制成熟度判断的标准。分级打分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各指标值按优劣顺序从低分到高分按照内部控制成熟度等级分为5个等级,每级给定一个分值,实际指标值根据组织划分标准判定其所属级别,从而获得相应的分值,见表2所示。

根据内部控制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打分后,依据汇总后的总分可以将内部控制成熟度分为5个级别:

(1) 混乱级:即, 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各重要业务领域或环节缺乏内部控制, 存在严重风险。内部控制在设计上既不健全, 也不合理, 同时内部控制执行上也无效, 其在各项二级指标中得分均很低, 在最后的汇总得分上也低于60分。

(2) 简单级:即, 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的界定, 从内部控制设计的角度看是基本适当的、基本健全的, 从内部控制执行的角度看是基本有效的。在各项二级指标中得分有高有低, 但普遍处于低层次水平, 最后汇总得分也低于70分。

(3) 规范级:即,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已经步入规范化的进程, 内部控制系统更加有效与成熟, 并形成较完善的制度。从内部控制的设计角度看是基本健全的、适当的, 从内部控制执行角度看是有效的。企业在内部控制成熟度评价的各项二级指标中得分有高也有低, 但普遍处于中高层次水平, 最后汇总得分高于70分, 但低于80分。

(4) 精益级:即,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已经做到能够进行量化管理, 即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各项因素, 主要是指具体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都采用相应的量化评价指标, 运用打分的方式, 加权平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从内部控制设计角度上看是健全的、适当的, 从内部控制执行角度看是有效的。企业在各项二级指标打分上均处于高层次水平, 最后汇总得分也超过80分, 但低于90分。

(5) 战略级:即, 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方面已经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最高阶段, 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所有内部控制系统。从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角度看是健全的、合理的、适当的, 从内部控制执行的角度看是非常有效的。企业在各项二级指标的得分上均处于很高层次水平, 最后汇总得分超过90分。

四、结束语

通过引入的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使企业能够识别出其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对症下药的方法解决其关键问题,以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评价并不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完全健全之后所进行的动作,而是一个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实施、执行和同步不断评价、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摘要: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用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状况进行评估, 是审计理论与实践中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主张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引入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 通过对成熟度模型的等级设计, 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断改进的历程提供一份引导图, 以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趋于完善。

关键词:内部控制,成熟度模型,评价系统,等级

参考文献

[1]朱荣恩, 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 2003 (6) .

[2]牛成喆.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成熟度评价 篇10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二重性

“教育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育质量规范”[2],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衡量与判断高校办学质量的准则依据,对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起到识别、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在高等教育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质量的机制运转是否正常,还需要外界提供保证。”[3]质量标准作为外界监督高等教育办学活动的制度工具,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理想状态下,国家无须设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每个高校完全对自身办学质量进行自我监督最能体现高校自主发展原则。然而,这需要建立在高校质量管理水平极度完善和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并不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也远远达不到这一点。 即便在拥有百年质量管理历史的企业领域,仍要通过设置质量标准体系来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和改进质量。一个合适的质量标准对于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其现实合理性与必要性。

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在办学类型和层次上日趋分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从单一走向多样。传统的精英化质量观逐渐向包含精英化在内的多元化质量观转变,继续沿用传统精英高等教育标准来要求所有学校已经不合时宜。“向主要的研究型大学看齐这种单一的卓越标准困扰着整个学术界。以这种模式,美国只有50所大学能够取得成功,当新环境清楚地表明需要多种模式时,很多高校却不恰当地与这些国宝级大学竞争。”[4]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概念。从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来看,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高校组成,这些高校因其教育目标和办学规格的差异性使得任何单一化质量标准都难以适用。“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的背景,所以每一所学校的改进也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学校要以不同的方式迈向这些过程,而不存在一幅让所有学校改革都可以使用的蓝图。”[5]因此,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必须考虑多样性和尊重差异性, 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发展定位与需求,使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在高校办学多元化与多样化的趋势下,高等教育要避免使用传统“一把尺子量天下”的质量管理方式。然而,高等教育发展仍需要有“一把尺子”来监督、约束和判断,才能确保高校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改进。应注意到,“如果过分强调质量标准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必要的统一性,多样性就变成了随意性,就会使高等教育质量失去应有的标准‘底线’,就会对保障质量的条件与行为缺乏必要的规定与约制”[6]。放弃统一性的质量标准要求,单纯片面强调多样性,甚至用办学多样性否认标准统一性都是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误读。质量标准只能是一元而不能多元化,这是标准作为标准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否则就会陷入相对主义的无原则和无效用,失去普遍的适用性、执行力和约束力,造成“怎样都行”的标准泛化和质量虚无。

“大学质量作为一种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意味着大学质量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矛盾和统一。”[7]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二重性就表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要求质量标准趋于多样性, 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必须通过统一性才能形成约束力,防止质量标准过于泛化而失之无度。高等教育质量必然是多样的,但是这种多样性并不是否定统一性的理由,而正是统一性质量标准的目标所在。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观恰恰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上能够有效兼容共性与个性,并蓄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结果,而统一性则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在要求,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看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一性与多样性间对立更多是形式逻辑的演绎结果,在高等教育具体实践中,二者是否冲突取决于质量标准设计是否合理以及运行方式是否合适。如果质量标准在设计上产生偏差,则很容易导致统一性与多样性在实践中顾此失彼。因此我们不应在形式逻辑的二重性之间寻找张力平衡,而要在具体的质量管理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标准设计方式。统一的质量标准并不意味就一定阻碍高校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现代科学管理下的标准,只不过是深思熟虑地履行职能的方法,在这方面不存在阻碍创新的东西”[8]。我们应当改变的是质量标准的生成与作用方式,转化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机制,而不是否认质量标准的必要性。一个设计得当的质量标准应该能够包容高校自我探索和创新,允许高校多元化自主发展,遵照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走个性化道路。如何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背景下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 做到“以一统多”,进而兼及质量标准二重性是设计和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问题关键。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成熟度理路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构建必须思考高校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性”,又怎样实现“多样性”,现代质量管理的范式转移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与启发。伴随质量科学发展,质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迁移,质量已脱离原有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范畴,转向组织运行层面,质量的组织化特征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质量概念已由具体的、孤立的、客观的和解析式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为抽象的、系统的、主观的和综合式的概念,现代质量概念已经成为质量系统 ‘追求卓越’的同义词。”[9]现代质量管理认为质量就是组织的持续改进,对于不同高校来说,质量就是基于学校自身原有水平的改进提升,而不是让所有高校都达到同一条件和水准。这种基于改进的质量认识是我们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新起点。

标准的本质是从组织差异中寻找共同的成分, 然后予以形式化和制度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前提就是要找到不同高校间可以通约之处。由于高校的类型层次不同,办学条件千差万异,质量目标也各有所长,导致我们在事实上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结果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不同高校。当我们将思维从横向质量转为纵向质量就会发现,高等教育质量在多元不同中仍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大学更多是按过程和机制而不是按结果进行协调”[10],虽然高校在办学类型、层次和形式等水平状态上差距较大,但是高校在内部质量管理的纵向提升上,尤其是质量管理走向成熟的阶段特征与过程路径上却基本一致。高校质量管理活动无一例外地遵循从“问题识别———方案探索———制度建立———规范实施———效果反馈———优化改进”的纵向演进过程和机制。也就是说,在内部质量管理活动是否成熟上,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能够共享一个大体一致的判断标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同一质量标准对高校质量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价,并对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做出带有统一性的要求。

成熟度标准可以理解为被广泛接受的先进质量管理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详细说明实现一种教育目标通常所需要的条件。“标准化就是确定最优材料、最优设备以及在任何时候所能发现的最优生产流程。它不是教条,而是对每一个进步的确认。”[11]传统的质量标准是一种横向标准,其主要用来判断静态质量,表现为对范围、基线和指标等质量要素的规定,“只关注大学能否满足外部为其赋予与制定的期望和标准”[12];基于成熟度评价的质量标准则是一种纵向标准,主要用来表征动态质量,体现为对完善、改进、提升等过程性和阶段性质量的划分,更关心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的自我改善。简单来说,所谓成熟度标准就是质量管理中该做的活动是否做了。成熟度标准的广泛适用性来源于其将重心放在质量管理的过程改进上,是基于质量产生于过程的信念,强调高校质量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而非对教学科研进行直接规制。 由于成熟度本身是相对高校自身而言,因而能够屏蔽高校办学条件和类型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性,实现用标准的统一性来适应高校的多样性。

构建成熟度评价标准需要提取和规定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和共同环节,指明高校提升质量管理的过程阶段和实践进路。虽然不同学校质量管理所开展的工作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学校层面的质量管理应负责与学习课程、专业和服务等质量保障有关的政策和程序,定期检查和监控各院系的教学计划、专业和学科建设、科研开发、师资规划的执行情况[13],成熟度评价标准就是对这些关键质量管理活动的完善程度做出区分判断。质量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在其第一本质量著作《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中提出了著名的质量成熟度方格理论,将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分为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和确定期五个阶段[14]。通常而言,高校质量管理总是从经验化的被动和应激反应开始,然后明确质量问题、着手相关调研探索并形成工作方案,再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对各办学环节进行规范,最终在实施和执行中不断获取反馈做到及时调整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成熟度标准描述高校质量管理活动的纵向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若干的成熟层次,标记高校质量管理在逐层递进中臻于完善。高校质量管理的阶段特征与过程描述实际是成熟度评价的操作性说明, 它明确了标准的具体内涵和判断依据,进而定位高校当前所处成熟度阶段及其改进方向。

三、成熟度质量标准的价值功能

成熟度质量标准一方面为高校质量管理提供实践框架和过程规制,便于外部的监督和评价,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其具有了标准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成熟度评价方式又给予了高校极大的自主空间,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设立质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又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质量标准不仅是对事实的陈述,而且是一种判断,“最好把判断理解为一种持续的探讨,而不是一种终结”[15]。质量标准的制定目标不是得到对高校的终结性判断, 而是使高校在自我反思探讨中实现持续改进。成熟度标准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突显高校的主体地位, 通过帮助高校开展自我评价和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于高校自主建设和持续发展。

(一)规范高校开展自我评价

自评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政府和社会应当借助质量标准帮助高校完善自身办学行为,而不是用质量标准外在规定具体办学目标与活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当鼓励高校开展自评,但自评并不是完全随意和任意的,而是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进行,否则自评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自评工作应从识别与辨认高校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和过程路径开始,高校需要反观其在保障教育质量上采取的措施行为、制度规范和实施效果。成熟度标准是高校自我评价的“认知地图”,通过给出高校保障办学质量的核心领域和行为阶段, 使高校能够对照标准进行自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从制度要件到工作内涵的校本质量机制。

成熟度标准是基于一种持续提高和不断改进的质量理论视角,把办学质量看作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进程,因而强调建立在校本管理之上的自我评价。我们常以声誉、实力和绩效等概念来代表“质量”,从现代质量科学的发展来说,质量已不仅仅是符合性与适用性质量,更多是实现组织持续改进的一种动态特征。而办学声誉、实力和绩效等仅仅标识质量的静态状况,是以与其他学校的横向比较作为参照基础。成熟度评价功能不是发现高校与其他学校的办学质量差距,而是让高校能够基于本校办学实际情况开展自评,找到自身办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欠缺之处并予以改进。

(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西方经验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能否得到持续改进和提升,取决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与完备性。一个办学实力水平较低的学校能够拥有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可以据此说其办学质量是有保障的。如何通过质量标准对高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规范成为整个质量杠杆的“支点”。成熟度评价标准为高校观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建设提供了参考框架,成熟化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能保证办学质量达到目标和要求,还能够实现办学活动的自组织运行。

作为质量管理活动的过程规范和行为准则,成熟度评价方式弥补了以往质量结果标准化的弊端。 传统质量标准制定由于采用“证实”的方式,而不是 “探索”的态度,因而无法识别、关注和征求不同高校的主张[16]。成熟度评价标准本身虽然具有统一性,但它并不对高校具体办学结果做整齐划一的要求,只借助一个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的过程标准来监督和评价高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成熟完善,进而帮助不同高校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因此相对传统质量标准,成熟度评价标准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但同时又不失其统一性与约束性。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成熟度评价所确立的标准不是传统意义的符合性标准,而是一种引导性标准,是指导学校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准则和参照,也是实现质量持续提升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实现高校自主自觉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高校只有在充分具备自主性后才能对办学行为承担责任,质量标准应当给予高校自主发展空间,而不是对高校办学活动全权掌控。“高等学校应形成自己的、符合实际的办学理念,保证必要的、适当的质量。但长期以来,由于强调政府和外部的质量控制,高校自身缺乏责任感,对‘适宜的’多样化质量标准缺乏足够的认识, 使得目前不论在理念还是机制上都存在问题。”[17]成熟度标准实际是告诉高校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当以何种过程方式进行自我完善,提升质量管理活动水平。传统质量管理中使用的标准之所以备受批判与诟病,就在于评判标准已经深入和影响到高校办学的具体活动,甚至在最微观层面都受到外部监控。这种质量标准相当于直接规定和告诉高校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并非如何完善管理过程。基于成熟度评价的质量标准则以一种纵向的设计方式为高校自主管理留下了充足空间,高校更多是在既有水平和条件基础上做自我改进,而不是盲目与不切实际地跟风攀比。

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框架分析 篇11

【关键词】软件能力成熟度度模型;软件过程;软件过程能力;软件过程成熟度;软件过程行为

1.引言

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而相应的软件生产率和软件开发质量却未得到有效提高,软件产品时常不能按时完成,软件生产预算超支,而交付客户使用的软件产品也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错误无法克服。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以下简称CMM模型)就是为了应对这一软件业危机而提出的。

2.CMM简介

美国的Walter Shewart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了软件开发质量控制统计成果,随后卡莱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将这套质量控制方法改造整理成为一套能力成熟度框架,并于1990年由SEI公布了CMM模型的第一个版本。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依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并建立起一套框架,使得软件开发组织可以依据框架对项目管理和项目工程进行定量控制和能力评估,从而最终达到使软件的研发过程更加科学化、标准化的目标。随着CMM模型在软件开发中应用,项目开发中的风险得到减低,开发时间大大缩短,开发成本得以减少并大大降低软件产品中的错误发生率。

3.CMM框架

软件生产过程理论告诉我们,软件质量往往取决于软件过程的能力水平,以及在软件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应该过程的成熟度水平。软件过程是一个可度量的、可控制的、可以不断改进的过程。

CMM强调应对软件过程进行连续的改进,在这一改进过程中形成的分级结构——CMM框架,将提供不同等级中的目标和核心领域来规范软件开发过程并为过程的评论和改进提供客观标准。CMM框架共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初始级、可重复级、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它们由低到高的代表了不同等级的软件开发过程成熟度能力。

1)CMM初始级

个人英雄主义的天下,绝无可重复性,也无甚积累,项目的执行是随意和混乱,软件开发过程未经定义,开发组织不具备稳定的软件开发与维护环境,面对开发中所遇的各类具体实施问题往往由编程人员凭个人经验与主观感觉应对。在这一级别软件开发过程是不可重复、不可预见、不成体系以及不可积累及不稳定的。

2)CMM可重复级

确定基本的软件生产管理和控制,能针对特定软件项目制定开发过程及管理措施,能将以往项目开发经验用于类似的新项目,有一套不同的软件生产过程提供不同项目选择。软件生产成本和工期能得以客观预测并被有效追踪,过程标准在项目实施中能保证被遵循。项目的开发是有计划的,有控制的,并可重复的行为。在此级别下的软件开发过程是初步实现基本的可管理和可复现。

3)CMM定义级

软件开发过程在整个开发组织范围内得以确立。有一套软件过程规则对所有软件工程和管理行为给与指导。组织内部设置了软件工程小组负责过程的制定,修改,调整和监督。有关软件工程及管理工程的过程文件被编制并成为企业标准,所有项目都必须按照这些标准过程或经调整后的项目过程来实施。软件过程在此得到的稳定的,重复的和持续性的应用,使开发風险大为下降。总而言之,第三级的主要特点在于软件过程已被编制为各个标准化过程,并在企业范围内执行,从而使软件生产和管理在“可重复级”的基础上更具可重复性、可控制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4)CMM管理级

第四级的过程是量化的过程,所有项目和产品的质量都有明确的定量化衡量标准,软件也被置于这样一个度量体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监控,所有定量指标都被尽可能地详细采集并描述,使之可具体用于软件产品的控制之中,软件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化生产行为,由专门的软件过程数据库收集和分析软件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并以此为对软件活动的质量评估的基准。

在此级中,所有的软件过程和产品都树立了定量的目标并被“定量”的管理,使软件组织的能力可以很好地预测。项目组成员对整个过程及其管理体系有高度一致的理解并已学会运用数据库等方法定量地看待和理解软件工程。本级主要在上一级“定义级”基础上实现开发过程的定量化和可预测化。

5)CMM优化级

第五级的软件过程应是持续改进的过程,有一整套有效机制确保软件工程误差接近最小或零。每一个过程在具体项目的运用中,可根据周边和反馈信息来判断下一步实施所需的最佳过程,以持续改善过程使之最优化。因此不断调整软件生产过程,按优化方案改进并执行所需过程。

总之,优化级就是可以根据过程中反馈信息来及时完善下一步的执行过程,通过不断调整使软件开发过程以求达到最佳。

从上面可以看到,五个CMM级别描述了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从无序到基本有序、到过程定性管理、再到过程定量管理、最后到持续反馈改进的渐进过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累进,从第二级到第五级,每一级都需要在满足前一级的基础上实施才可能达到。

4.结论

实施CMM对提升软件过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MM过程本身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发展的一个完整而准确的描述,通过实施CMM可以更好的规范化软件生产和管理的流程,使软件开发组织更加规范化。企业通过CMM认证不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而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国内许多著名的公司,诸如:华为、联想、鼎新等涉及软件开发的企业已经通过了CMM的相关认证,预计未来两三年,软件业会出现一个CMM认证的高潮,这是大势所趋,也标志着我国软件业开始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国际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一平等著.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方法及其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35-60.

[2]Joesph Raynus著.邱仲潘等译.CMM软件过程改进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3:85-110.

成熟度评价 篇12

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 即基于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职责, 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改进等途径使质量得以实现的全部管理活动。

1.2 质量管理方法

(1) 定性质量管理方法:头脑风暴法、因果图法、分层法、检查表法等。 (2) 定量质量管理方法:排列图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等。

1.3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2 某电建公司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工程质量问题

(1) 土建工程。砼麻面, 蜂窝, 孔洞, 露筋, 缺棱掉角, 结构缝隙, 混凝土表面错台、混凝土外表变形, 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 (2) 安装工程。设备机器安装质量问题:垫铁安装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地脚螺栓倾斜, 外露的螺栓螺参差不齐, 垂直度和水平度超过既定的标准, 联轴节装配值超查, 拆洗后装配精度降低, 滚动轴承装配间隙大小不一, 轴承出现漏油和发热现象, 齿轮传动异常。 (3) 工艺管道安装工程。支、托、吊架与设计要求不符, 管托歪扭位置不正, 支、托、吊架气焊割孔扩孔, 对口及坡口钝边的处理不达标;不锈钢管污染;螺栓安装质量差;管线的平直度和垂直度都达不到设计要求;法兰接口渗漏;阀门填料函处泄漏, 阀门密封效果差, 阀体存在泄漏现象。 (4) 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切割面处理质量不达标, 调校结构时过烧, 气焊割孔或扩孔有明显的误差, 梯子、栏杆平直度和光滑度不达标, 焊缝长度与设计要求不符, 焊缝与预埋件偏离, 柱腿和螺栓外露长度不一致。 (5) 电气仪表安装工程。穿线管口有毛刺, 管口丝接质量差, 敷设电缆时弯曲半径小于设计值, 槽板中存在杂物, 导压管、伴热管成捆走线, 穿线管没有护线帽。 (6) 焊接工程。焊缝组对不符合要求就施焊, 焊道表面成型质量差, 焊接后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均为达标;工件上有闪击;未按要求进行引弧和收弧, 施焊部位留有明显的焊迹或焊疤;焊接变形;管道焊接口渗漏;焊接内部缺陷。 (7) 油漆工程。未严格按质量标准除锈, 工件表面有浮锈;施焊部位未涂刷防腐漆;面漆、补漆处涂漆不均匀, 有色差, 表面油漆流淌、起泡、剥落等。 (8) 绝热防腐通风工程。保温层施工质量不达标;所选的保温材料受潮;玻璃布缠绕成型质量差;保冷块施作质量差;铁皮咬口处开裂;保护盒子不正、接口不严、固定不牢等。

2.2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2.2.1 人为原因

(1) 未按图纸安装; (2) 质量责任意识较差。

2.2.2 机械、材料原因

(1) 采购材料不合格; (2) 设备自身缺陷。

2.2.3 工艺技术原因

目前, 在电建施工项目的工艺流程基本沿用以往积累的经验, 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效率不高, 工程人员大多因循守旧, 对新技术的学习欲望不强, 使得施工质量达不到现代电建项目的质量标准, 甚至在某些环节存在缺陷或问题。

2.2.4 工序原因

每一工程项目都是由多个工序连续施工建成的。在施工过程中, 有的施工单位往往由于工序安排不当或各工序施作质量不达标而影响了整个施工过程。有的施工单位对工艺规程不重视, 甚至为赶超工期刻意忽略或颠倒工艺流程, 而且对工序质量要点的管控不严, 最终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达不到预期要求。

2.2.5 计量原因

在施工阶段, 如果前期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准备不充分, 参建人员再没有责任心, 就会造成基础计量存在误差, 继而影响整个施工质量, 甚至造成返工, 浪费资源。

3 某电建公司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某电建单位基于现实需要, 构建了一套涵盖准备工作、质量计划、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四部分内容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详见图1) 。

4 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电建单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分为初始级、经验级、规范级、标准级和优化级五个等级。

一般通过综合指数法、TOPSIS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来综合评定工程质量。本文拟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分析和评价这套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继而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先通过层次分析法衡量各指标层的权重, 继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定这套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

5 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综合评价

5.1 指标权重的确定

文章结合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 在咨询10位专家及项目管理人员的基础上, 采用德尔菲法, 按照AHP的标度将该电建单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中各指标两两对比, 得到各层次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判别矩阵, 继而检验其一致性。

计算的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4.0710, 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权重为W (2) = (0.1190, 0.1690, 0.2609, 0.4511) , CI= (4.0710-4) / (4-1) =0.02367, RI=0.9, CR=0.02367/0.9=0.026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

(2) 然后构造B-C的比较判断矩阵:

分别求出比较判断矩阵B1 (3) , B2 (3) , B3 (3) , B4 (3) 对应的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结果是B1 (3) , B2 (3) , B3 (3) , B4 (3) 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5.2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评定电建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 记评价集为V={V1, V2, V3, V4, V5}={优化级, 标准级, 规范级, 经验级, 初始级}={高, 较高, 中, 较低, 低}, 代表项目质量管理能力水平。

对第二级因素Ui (i=1, 2, …n) 集中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 组织十位专家投票得出表1所示的单因素评价矩阵, 表2也给出了具体质量管理成熟度评分标准。

根据上节各单因素的权重向量Wk (3) 及5-6的打分矩阵, 构成总的模糊评价矩阵C軍:

5.3 模糊综合评价

结合要素层权向量

作模糊综合评价, 得综合评价向量为:C= (0.23510.3435 0.2696 0.1115 0) , 根据隶属度最大化原则,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处于标准化级水平, 对公司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6 总结

通过对电力建设企业发展形势的背景介绍, 提出了研究某电建公司质量问题的必要性及意义;对质量、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典型成熟度模型等相关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认识;从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焊接工程、油漆工程等方面汇总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并从人为、物料、工艺、工序、计量等方面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从准备工作、质量计划、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四个方面建立了某电建公司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电力建设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某电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进行评价, 验证了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摘要:以某电建企业为例对质量、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 然后, 分析电建项目质量管理阶段的质量问题及成因, 提出构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继而基于电建项目的施工特点构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通过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定某电建单位质量管理成熟度水平, 验证质量管理体系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科学性。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赵琪.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2]James S.Pennypacker.Benchmarking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ving to Higher Levels of Performance.www.pmsolutions.com.2005.

上一篇:环境辅助生活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