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商学院

2024-09-02

哈斯商学院(通用6篇)

哈斯商学院 篇1

1. 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设计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Il 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校园文化建筑——麦克考米克论坛校园中心 (The 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 , 简称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中心 (The IIT Campus Center) 。

雷姆·库哈斯是当代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和设计师, 于2000年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 其设计思想和建筑作品常常在建筑界引发讨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活动中心在业界和使用者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其别出心裁的创意和匠心独运处理的手法, 对同类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最能直观地体现雷姆·库哈斯设计思想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 来解读和学习他的设计哲学及创作手法。

2. 建筑背景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Il 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IIT) 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 创校于1940年,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曾任该校的建筑系主任, 主持设计了校园的整体规划, 该规划于1976年入选了美国建筑协会 (AIA) 前200名设计佳作, 并留下克朗楼等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

然而时过境迁, 密斯当年所做的网格式规划 (图1) 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现有的使用需求, 过于苛刻和规整的设计, 使校园气氛变得沉闷。由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校园处在芝加哥南部的贫民区之中, 安全隐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学校原有的吸引力, 使学校开始丧失生源。因此校方在1997年举办了设计竞标, 用东西校园之间的一块空场来建设新的校园活动中心, 希望借此改善校园环境, 拉动人气。

3.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中心的分析

3.1 地块处理

项目面临的现状十分棘手, 密斯当年所做的规划, 为了强调秩序感拉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导致学校的建设用地相对紧张, 所以项目的基地选在了32号街和33号街之间原有的一块矩形绿化用地, 处在校园中轴线, 连接校园的东西两侧。然而上世纪70年代, 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 一条城市轻轨线从基地上方穿过, 将校园分化成东西两半, 规划原有的肌理关系被破坏。而轻轨列车运行所带来噪音污染, 更是影响到了校园原有的宁静氛围, 使其人气逐渐衰落。

面对基地的现状, 库哈斯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校园里学生日常活动的流线上。他发现基地处在校园平面中轴线的核心区域, 是东西校园交汇的一个节点, 虽然噪音的影响导致学生们不愿意在地块上过多地停留, 但是便捷的区位优势使得地块具备了很强的穿越性, 学生们常常从基地上穿过, 到达东西两侧的建筑物, 这便是基地所蕴含的一个潜在特征。通过校园监控的记录发现, 学生们穿越此地的路径并不是水平横向的, 而斜向和交叉的, 在设计的早期阶段, 库哈斯将学生们的穿越路径作为轴线, 在基地的平面上画出了一个交叉的网络 (图2) , 并提出在这个基地上, 校园中心不是建筑, 而是生活化的道路, 是一系列连接东西两侧建筑物, 相互交织形成的路径。在这样一个地块上, 人们能够通过路径来上演各种生活化的场景。他以还原地块本质属性的处理手法, 来调和密斯原先规划的生硬感。

3.2 功能排布

库哈斯在其著作《癫狂的纽约》一书中非常推崇都市高密度的文化拥塞 (Culture of Congestion) , 他说:“事件的比肩接踵带来了文化性的繁荣, 带来了城市化的生活, 带来了建筑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在库哈斯眼中, 大都市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各种功能元素和生活片断压缩到了一块, 在最紧凑的空间内实现了最大的社会效应, 是一种极具活力的体现。

(图片来源:wordpress.com)

而基地最大的问题正是缺乏活力, 所以库哈斯力主在校园中心有限的面积内实现都市化的“文化拥塞”, 使地块产生城市化的区域状态, 重新聚拢人气, 让校园中心成为整个校园的中枢, 以此来激活地块的活力。故如图3所示, 校园中心的平面组织别出心裁, 以基地上穿越路径构成的交叉网格作为功能排布的图底, 而穿越路径本身的属性并不改变, 作为室内空间的公共交通部分, 利用公共交通空间来划分功能空间。同时根据基地周围的环境因素, 明确每个功能区域对应的特定需求, 将不同的功能放置于相应的区域。建筑在四个方向都有出入口, 主入口位于场地西侧, 根据交叉网格的轴线, 切出了一个不规则的凹口, 主入口的左侧是展厅和茶饮区, 通过对展示宣传和对外营业来满足周边地域的需求。入口的右侧为会议室和学术报告厅, 由于空间高度需要, 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下沉处理。同时出于对人流量的考虑, 学术报告厅向西侧的道路独立开辟出入口, 而在建筑内部则通过下沉的台阶及长坡道, 和公共交通区域相连。

如图4所示, 平面上三条轴线交叉形成的三角形区块被布置为餐厅, 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区域, 餐厅的空间下沉。台阶和坡道的设计很有特点, 踏步在垂直方向分布, 而坡道则在水平方向和踏步结合到了一起, 这是库哈斯的作品里常见的一个手法, 以最小的交通面积来满足下沉空间的无障碍设计要求。一条通道从餐厅一侧的上空穿过, 高脚椅和长桌沿着栏杆方向布置, 形成了一条类似于吧台的休闲空间。在建筑的东北角, 一个由密斯设计的长方形会馆被改造成了学生食堂, 它外部体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根据交叉的轴线切割出了一个不规则的内部庭院, 在新老建筑之间形成了一个室外过渡空间。办公和管理用房整齐地布置在了靠近学生食堂的一侧, 隔断的划分比较自由, 可以灵活地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建筑南边的入口处设有一个圆形的咖啡台, 书店和阅览区域布置在了建筑的东南角, 环境较为安静。建筑中大量的休闲和交流区域结合着自然采光, 灵活地布置在了公共交通区域的两侧, 是完全的开放空间。

3.3 空间特色

3.3.1 街巷化的城市空间

如图5所示, 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中心的内部空间中, 交通元素被强调了出来, 场地原有的穿越路径被保留, 作为室内的公共交通路径, 且扩大了相应的尺度, 宽度达到4m左右, 这样就使原本的交通路径产生了“街道”的效果, 建筑物全部的功能被压缩在一个连续的大屋面之下, 各种功能分布在交通道路的两侧, 在建筑物内部实现了库哈斯的城市化“拥塞”理念。人们置身于建筑之中, 仿佛置身于城市的街区一般, 沿着场地原有的穿越路径, 体验建筑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

3.3.2 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如图6所示, 校园活动中心只有一层, 室内部分空间的下沉处理令人印象深刻。在建筑的南侧, 由于屋顶呈V字形下凹, 降低了部分室内空间的高度, 库哈斯顺势对地面进行了下挖, 在屋顶折叠处的下方设计了一个下沉式的长条状空间作为网吧, 巧妙地解决了空间高度降低造成的困扰。室内空间在高度上的变化丰富了使用者的体验, 也让不同的功能区产生了分界属性, 同时又不破坏空间的流动性和视觉效果。建筑内部的各种功能区块之间, 存在着很多留白的区域, 一些区域被切挖成了室外庭院, 配合着绿化和玻璃幕墙, 库哈斯穿插布置了很多学习和交流空间, 利用良好的自然采光和景观视野, 促进交流行为的发生。不同的区域内摆放了多种家具, 如座椅、沙发、台球桌、长凳, 办公桌等, 来满足多样化的行为需求, 使得建筑内的交流空间和功能空间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3.4 建筑的造型特点

雷姆·库哈斯常被归类为解构主义流派, 不过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中心 (图7) 则更偏向于后现代主义风格, 具有强烈的符号气息。建筑的上方的不锈钢圆筒常被误认为是轻轨线上的车站, 而实际上这个不锈钢圆筒只是建筑造型中的一部分, 并不具备实用功能。建筑的形体简洁, 为包裹在轻轨线上的不锈钢圆筒和下方的混凝土大屋面 (图5) 。横穿校园的城市轻轨线, 曾经被认为是入侵校园的“不速之客”, 但雷姆·库哈斯却认为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它, 才能调和其与校园之间的冲突。

不锈钢圆筒的尺度接近于一座轻轨站, 长度更是达到160米, 其夸张的尺度, 和充满金属质感的不锈钢折皱表皮, 产生了极强的符号学效果。使原本为“不和谐”的城市轻轨线, 被穿上了一件银光闪闪的“外套”, 变成了校园中轴线上一道新奇的风景, 成为了抢眼的“银色”招牌。同时, 其褶状不锈钢材料 (图8) 具有隔音减噪的作用, 使轻轨列车运行产生的噪音由110分贝减小到了70分贝,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校园的噪音污染, 在结构上还起到了一定的减震作用, 缓解了列车运行的震动对下方建筑屋面的影响。

不锈钢圆筒的下方为厚重的混凝土大屋面, 将建筑所有的功能包含其中, 连续的屋面沿圆筒的截面呈V字形弯折, 在体块上与圆筒形成拼合。库哈斯别出心裁地让不锈钢圆筒的一部分露出了室内的天花板, 人们可以在建筑的内部窥视到一段“裸露”的不锈钢筒壁 (图8) 。厚重的混凝土屋面原先是为了隔绝噪音, 但是不锈钢筒壁的嵌入, 却在建筑室内形成了一个“声场”, 不时传来的轰隆声, 会让人们感觉到列车正从头顶驶过。库哈斯将城市轻轨作为芝加哥独特的生活元素, 引入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 使人们的感受由视觉拓展到了听觉, 产生了立体式的空间体验。通过这种电影化的手法, 将城市生活的文化意象引入到了建筑之中。

3.5 建筑的细部特点

库哈斯在设计中运用多种不同的材质和颜色, 进行了大胆的拼贴组合, 以此来凸显建筑所蕴含的复合性和文化特质。如图9所示, 校园中心主入口旁的走道外墙采用了橙色的透光材料, 当阳光透过壁板照射到室内时, 会形成一个橙色的走廊, 鲜艳的暖色调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色彩元素还被运用到铺地上, 来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 例如餐厅的铺地是深绿色, 下沉式网吧的铺地是橘红色, 台球和工作区域则分别采用绿色和橙色的铺地来进行区分, 形成一个虚化的空间边界。建筑的天花板由一块块浅绿色的板材吊顶构成, 但库哈斯却没有掩盖板材之间的接缝, 反而在板材上的螺丝钉和缝隙之间都涂上了白色的腻子。这些白色的方块产生了一种图案化的效果, 带有波普艺术的特点, 充满着信息时代的符号意象。

如图10所示, 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 库哈斯在建筑西面的玻璃幕墙上设计了一个密斯的头像图案, 这个图案由密集的像素点构成, 远看是密斯的头像, 近看则可以发现, 每一个像素点都是由学生的活动图形构成。这块立面正好面向基地西侧密斯设计的克朗楼, 向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创校前辈致敬。而在建筑的结构上, 库哈斯也特意使用了密斯标志性的工字钢, 作为一种醒目的符号, 来呼应对面的克朗楼。在建筑的门厅与茶饮区之间的一面隔墙上, 库哈斯重复了之前的艺术手法, 设计了伊利诺伊理工学院7位创始人的头像图案, 来体现学校的历史。在建筑的室内空间中, 随处可见各种影像化的符号和图案被映在墙壁和柱子之上。这实际上是平面艺术领域受波普艺术的影响后, 产生的一种拼贴式的表现手法, 库哈斯灵活地将其运用到了室内设计中, 赋予了建筑时尚的文化气息。甚至有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系的师生调侃道:“我们的校园中心不是建筑设计, 而是平面设计。”

4. 库哈斯设计思想总结

在项目建成之初, 曾有人质疑库哈斯的设计破坏了密斯原有规划的对称性和秩序感, 其方案却抛弃了原址对称性的构图, 建筑的形态更不是传统的现代主义风格。然而, 库哈斯的设计最终赢得了使用者的好评, 良好的实用性使人们忽略了不同建筑风格带来的差异感。库哈斯和密斯的差异类似于“入世”与“出世”, 密斯作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 其作品有着高度的统一性, 他当年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所做的规划, 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秩序感和等级性的网络, 利用对称的手法, 将每一个建筑单体联系到其中, 即为“出世”。时过境迁, 该方案所出现的问题既有现实的社会因素, 也有现代主义风格自身的弊病。而库哈斯则更愿意接受现状所带来的挑战, 他并没有屈从密斯的严谨规划, 也没回避现实中的消极因素, 而是从社会学的层面去剖析现状。在他看来, 轻轨线穿越校园并非是负面因素, 正是这条城市的交通动脉将学校从贫民区拉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 建立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动态联系, 所以他在建筑的造型中, 将轻轨线作为标志性的元素强调了出来。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库哈斯擅长运用图像学的手法, 去研究和处理设计问题, 正是他准确地发现了基地潜在的活动路径, 为设计提供了基本的平面肌理。而在对项目的定位上, 他坚持了自己一向推崇的都市性的“文化拥塞”, 去组织建筑功能, 赋予了建筑生活化的空间内涵。库哈斯本人并非建筑科班出身, 其早年曾从事记者和编剧职业。在对建筑细部的处理上, 并非像传统的建筑师那样追求构造的技术性, 而更擅长运用平面化的装饰手法, 来营造文学化和电影化的视觉效果。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中心里各种材质和图案的拼贴, 表达了校园建筑所特有的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

库哈斯曾经说过:“建筑师必须有一种能力, 将观察世界之后的发现, 重新赋予到建筑之上。”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校园中心的设计, 无疑是其设计思想一次淋漓尽致的体现。通过对现实敏锐而深刻的见解, 对概念高超而彻底的执行, 对艺术熟练而恰当的表现, 库哈斯为世人奉献出了一座充满魅力的建筑作品。

(图片来源:holabird.com)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刘松茯, 孙巍巍.雷姆·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大师系列:雷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1)

[3].李丹.关于伊利诺理工学院的新学生活动中[J].城市环境设计, 2011 (1) .

[4].王鹤, 孔德静.从卷折结构到雷姆·库哈斯再到卷折结构[J].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社科论坛, 2010 (7)

[5].王发堂, 王志甫.畸形建筑学:对瑞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的负面解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 (10)

[6].王文.应对环境噪声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手法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3 (3)

[7].游佳, 萨枫.浅析库哈斯不同于其他建筑师的独特思维方式[J].浙江建筑, 2012 (1)

[8].Rem Koolhaas, Bruce Mau.S M L XL:Second Edition[M].Monacel i Press, 1997.

[9].OMA REM KOOLHAAS[M].EL croquis 131/132, 2007.

[10]Rem Koolhaas.Delirious New York: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M].Monacelli Press, 1994.

哈斯油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篇2

哈斯嫁接苗1~2年内即可开花, 2~3年可少量挂果, 成龄树株产60 kg以上, 单位面积产量

通讯作者:陈海红

个, 节省的人员可以去从事其他工作, 为社会创造财富, 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见推行茶园采茶机械化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 是龙州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 茶园作业机械化能大大提高工效, 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劳动强度, 不误农时, 节约资源, 提高作业质量, 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推行茶叶作业机械化, 能有效地缓解1000 kg/667 m2以上。根据多年栽培经验, 栽培时要获得优质丰产, 需要较好的管理条件, 即应注重园区选择、苗期管理和成龄树管理3个环节, 具体措施如下。

1 园区选择技术措施

为了实现油梨园的速生、早结、丰产、优质、抗病的目标, 园区选择也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

1.1 园地选择

油梨哈斯怕积水、怕台风及结构不良的土壤, 所以园地选择要求地势高, 忌用低洼积水地;土壤排水良好, 土壤结构良好, 土层深厚, 一般为1.5 m以上;无强风、台风侵袭, 水源充实, 交通便利。

1.2 园地开垦及种植前备耕工作

1.2.1 园地规划

劳力紧缺的矛盾, 促进龙州县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宏儒, 秦广明, 宋志禹.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

战略研究[J].中国茶叶, 2011 (7) :8-10.

[2]肖宏儒, 钟成义.茶叶机械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J].中国茶叶, 2009 (11) :17-18.

油梨园建立须先规划好水池及排水管道的布局, 以防雨大时水涝园区, 并且可保持园区水土及旱季能供水的条件。同时, 在建园时, 要搞好园地内机耕路的规划和建设, 保证农用车辆能顺利出入园区。

1.2.2 园地开垦

在定植前3个月即进行园地开垦, 种植地要深耕细耙, 使土壤深翻曝晒。超过10°的坡地, 种植前要先修好水平梯田, 以防水土冲刷。

1.2.3 定植前的准备

要确定种植密度、株行距、每一穴放基肥量及回土高度等工作。

株行距, 一般为5 m×5 m较适宜, 每667 m2约栽种25株左右。油梨哈斯树, 定植2年株最高197 cm, 冠径220 cm, 定植3年株最高300 cm, 冠径330 cm, 发展方向应是合理矮化密植, 利于采收和提高前期产量。

植穴。植穴的大小要求长×宽×高为1 m×1 m×1 m。挖定植坑时要求将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 回土时先将表土填在坑的底部, 再放有机肥, 拌匀, 底土放于表面, 以达到改土的目的。

施基肥及回土。哈斯是一种速生高产的油梨品种, 需要较多的养分, 特别是油梨树龄长到3年以后尽量少伤主根和侧根, 以免感染根腐病。因此施足基肥, 是油梨园获得速生早结和丰产优质的良好基础。每植穴放入堆沤过的基肥10~30 kg。回土时先回入表土至植穴2/3处, 再将基肥与表土拌匀施入坑内, 回土后坑面的土层应高出原地表面约20~30 cm, 以防定植后坑土下陷过深, 造成积水。

2 苗期管理技术措施

2.1 幼苗移栽

油梨哈斯四季均可移栽, 以春季及秋季移栽成活率最高, 采用营养袋培育的嫁接苗, 接穗长势良好, 叶片全部老熟, 即苗高50~70 cm时可移栽。定植时先在已回土定植穴中心挖一个深度与定植苗根长相同深度的小穴, 一般深30 cm, 在穴中放优质三元复合肥100 g, 与土拌均匀, 放入除去营养袋薄膜的幼苗, 再细心回土, 压实, 淋足定根水, 然后在植穴表面回一层薄松土覆盖, 树盘的四周盖上草或薄膜保持土壤湿润。定植后视天气情况及时灌溉, 一般晴天时要隔1d淋水, 一般以下午4时后淋水较好, 淋水不宜过多, 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不要长时间在植穴内大量积水, 避免幼树根因缺氧腐烂, 枯死。

2.2 品种的配置

由于油梨哈斯存在雌雄同花异熟现象, 种植时应选择花期相遇的A型花和B型花品种相互搭配, 以利于授粉受精, 提高产量。A、B型花品种一般可按4∶1的比例进行搭配。为延长油梨鲜果的供应期, 还要考虑不同成熟期品种之间的配置。根据多年观察, 桂垦大二号油梨国庆前后成熟, 花期与哈斯相同, 因而和哈斯搭配最为适宜, 可使油梨哈斯高产稳产, 延长鲜果采摘期。

2.3 施肥

哈斯速生快长, 需肥量大, 要不断追施肥料, 才能满足幼树快速生长的需要。

2.3.1 一龄和二龄树施肥

植后2个月内以淋水为主。待幼树长根成活, 抽出第一蓬叶稳定老化以后才开始施肥。于树穴外开浅沟, 施复合肥50 g, 尿素50 g, 拌匀, 盖土。有条件者, 最好施水肥, 最初每1桶水 (约20 kg) 放复合肥100 g和尿素100 g, 充分溶化后淋施, 1桶水淋2~3株, 以淋到定植穴为宜, 20~30 d追施1次, 以后逐步加大浓度, 但浓度避免超过7.5%, 以免烧根。越冬前每株施钾、磷肥各0.1kg, 有机肥10~20 kg, 在叶缘滴水线开半圆形沟施下, 下一次施肥时, 换方向。因哈斯忌氯元素, 钾肥最好用硫酸钾, 尽量少用氯化钾。12月份以后可停止施肥, 直至次年2月开春以后再施。

种后第2年, 油梨生长明显加快, 施肥量要相应增加。施肥时注意肥料切勿与根颈处太近, 以免化肥灼伤幼树嫩茎基部。

2.3.2 三龄树施肥

三龄幼树, 开始开花结果, 营养消耗大, 需肥更多。施肥次数可控制在每年4次左右。第1次为花前肥, 在每年2月下旬时施下, 花前肥以追肥为主, 沟施优质三元复合肥每株0.25~0.35 kg。第2次为稳果肥, 5月底左右, 此时雨水开始增多, 若肥多遇雨水过多易引起植株营养生长过旺, 而导致严重生理落果。因而结合防虫多采用根外施肥, 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 同时配入杀虫剂, 防止蝽蟓叮食幼果。第3次分别为稳果肥和果实膨大肥, 于每年7月下旬施用, 株施优质三元复合肥0.1 kg、硫酸钾0.15 kg。第4次为树势恢复肥, 在10~11月间施, 开深沟, 施重基肥, 以优质厩肥、堆肥和麸肥为主, 株施腐熟的有机肥5~10 kg、钙镁磷肥0.8~1 kg、硫酸钾0.25~0.5 kg, 沿树冠滴水线外侧开深约20~25 cm的半圆形沟施下。一般在果实采收即施下, 以尽快恢复树势, 抽出秋梢, 为次年继续稳产打下基础。

哈斯树根极易被化肥灼伤, 在施肥时务必注意, 肥料不宜太集中, 要将施下的化肥与表土拌匀后再盖土, 特别是干施化肥时不要将肥直接撒在根上, 尤其是根颈交接处, 以免灼伤根茎部而枯死。

2.4 园区管理

2.4.1 空地利用, 提高面积收益

种植花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花生是一种豆科作物, 与其共生的根瘤菌固氮能力较强, 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花生具有抗旱、耐瘠、耐酸、适应性强等特点, 在条件较差的旱薄低产地, 花生仍能较好地生长, 取得较稳定的产量。花生植株较矮, 株高一般50 cm左右, 且生育期较短, 苗期对日照反应不敏感, 是空地种植的理想作物。

种植黄豆, 黄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作物, 高60~180 cm, 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 脂肪含量为18%~20%, 有“植物肉”及“绿色乳牛”之誉。黄豆种植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 从种到收70~80 d, 其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有改良土壤、培肥果园地力的效果。

2.4.2 种草治草, 以地养地

果园种草就是在果园播种豆科或禾本科植物, 并定期收割, 用割下的茎杆覆盖地面, 让其自然腐烂分解, 或者充当牧草、做绿肥压青。于春、秋季开浅沟播种, 苗期时, 除1次杂草, 当草高1 m左右时留15 cm割除, 到冬季等其落籽之后再割, 此后1年收割2~3次即可。

果园种草可避免连年深翻, 土壤的团粒结构不受破坏, 不伤果树根系。能保持水土, 防止产生水土流失而造成土壤贫瘠。可保持土壤长期湿润, 减少浇水次数, 则土壤通气性良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生态环境, 改善果园小气候。

2.5 疏果与果实套袋

疏果能有效防止落果, 保持果型大小均匀。一般于5月中旬第2次落果前进行第1次疏果, 将过大、过小, 畸形、虫伤、病害的果除去, 每一枝条留5~10个果。6月中下旬第2次生理落果后, 进行第2次疏果, 视枝条叶片情况可留3~5个果。

套袋能减轻日灼病的发生, 防止虫害、鸟害, 减轻果实药物污染和农药残留, 并使果面光洁亮丽, 提高果品质量和商品性。疏果后喷1次杀菌剂, 待药液干后, 就可立即套袋。袋最好是选用优质专用白纸袋。

3 成龄树管理技术措施

3.1 成龄树施肥

油梨树5年后根系已经相交叉, 此时园内落叶增多, 将裸露地面完全覆盖, 所以从第6年开始施肥时, 为避免伤及主侧根, 不宜再开沟施, 而应在树冠滴水线内侧拨开落叶层和覆盖物, 把表面5 cm深度的表层拨开, 将肥料均匀地铺在拨开的地表, 然后再盖回拨开的表土及落叶层即可。如遇天气干旱, 土壤干燥时, 施重肥后, 还需淋水或进行灌溉, 以促使根系尽快吸收, 提高肥料利用率。

成龄油梨树一般每年于2月、7月和10月分3次施肥, 施肥量及磷钾肥的比例要适当。肥料配比氮∶磷∶钾春夏季为1.2∶1.3∶1.7, 秋冬季为1.0∶2.0∶2.5, 8龄树以上结果树每次每株施2~3 kg。每株每年施腐熟有机肥30 kg, 可将树盘周围落叶层拨开, 铺施有机肥后, 再将落叶层盖在肥料上。

3.2 灌溉

果园全年都需要保持根区土壤湿润, 一旦缺水, 生理机制就会受到阻碍, 树势衰弱, 叶色转黄, 严重时出现落花、落果、落叶, 尤其是在花芽分化期、开花换叶期及果实膨大期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在冬季还会降低抗寒能力。所以旱季要及时灌溉, 一般认为连续10 d以上的晴天, 必须灌溉。

灌溉方法多采用喷灌或滴灌。漫灌耗水量大且会引起根腐病的传播, 使根系腐烂, 一般不宜采用。灌溉量以湿透土壤为原则, 鉴别方法是用脚踩土, 土不沾脚而土面出现脚印时, 便表明灌水适量。灌溉过量造成土壤过度潮湿, 含水量过高, 不仅得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有害。灌水过多, 会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果实含水量过高, 品质差;有根腐病的果园里, 土壤过度潮湿会加剧油梨根腐病的发生和蔓延。根系忌积水, 因此雨季要做好果园的排水工作。

3.3 修剪

油梨幼树修枝不多, 定植时一般在1 m左右高度处截顶, 成活抽芽后保留2~3个健壮的芽, 抹去其余嫩芽, 使树成长后保持2~3个骨干分枝。1~3年生树主要剪去分枝过低的下垂枝、徒长枝及荫枝即可。对主干生长过旺可在主干枝长至1.5~2.0 m高度时再次截顶, 促使分枝, 控制高度。对投产的成龄树, 每年可轻度修剪, 调节生长发育。如果重修剪, 会造成果树减产。只有对生长过于繁茂或密度过大的树才进行重剪。轻度修剪主要是剪除过密的重叠枝、徒长枝、弱枝、病枝以及枯枝, 使树体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有利于开花结果。经重修剪后较大的伤口要涂上黄泥、石灰等适宜的材料, 以防病虫害的侵入, 引起腐烂。

3.4 果实采收

花开7~10个月后, 果柄微黄时, 可适时采收。采收后, 果微软, 果皮颜色呈黑褐色时, 可食用。由于哈斯外果皮薄, 采摘时要轻拿轻放, 避免机械伤, 影响品质。

3.5 病虫害防治

油梨的病虫害较多, 为保证丰产优质, 必须掌握病虫发生和消长规律, 及时消灭在初发阶段。但最根本的是要防重于治, 引种时严格检疫;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使树势健壮;保持园地清洁卫生, 尽量减少病虫滋生;不伤及树枝干等。一旦发生应及时喷药防治。

油梨的主要病害是油梨根腐病和日痣病。这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根病, 严重时会毁灭整个油梨园, 因此对根腐病要高度重视。

3.5.1 根腐病

根腐病为真菌性病害, 病菌寄居土壤中, 以苗木、水、农具、人和动物为媒介, 污染土壤而传播, 种子放在病区地面也有可能感染病菌。土壤排水不良或频频灌溉土壤过分过多, 是诱使根部感病的主要因素, 缺肥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育苗的土壤、用具和水都经消毒。种植要选用无病苗。园地要排水良好, 灌水要适量。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 适当配施化肥。幼龄树要遮荫。结果过量时宜疏果。伐除病株, 深翻病园土壤, 撒石灰消毒以控制蔓延。土面覆盖结合药物防治是栽培上控制其危害的有效办法。在树干30 cm外冬春覆盖土面, 覆盖物以粗质纤维较好, 厚度10~15cm为宜。土壤施用铜剂等杀菌剂, 或喷乙磷铝, 都有良好的防效。对健康植株也可在春夏叶面喷施磷酸钾液, 每月1次, 每公斤水用磷酸钾4 g。

3.5.2 日痣病

日痣病为病毒性病害, 幼树感病生长受阻, 树体矮小;成年树感病果实变小, 品质变劣, 产量下降, 大大缩短经济寿命。本病由带病的种子和接穗、苗木传播。防治方法:以防为主, 确保苗木不带病。发现病株连根挖除、烧毁。

3.5.3 虫害防治

哈斯商学院 篇3

由水性乳液衍生出的产品非常丰富, 包括涂料、水性漆、胶粘剂、水墨、纺织胶浆、印花涂料、皮革涂饰产品, 还有众多相关的水性助剂产品, 都需要防腐杀菌剂的保护。KATHON (卡松, 凯松) 类的防腐方案最早由罗门哈斯提出并应用, 现在已经发展成由MIT, CMIT, BIT, OIT, DCOIT及其复配产品组成的大家族。

围绕这些水性产品, 罗门哈斯 (陶氏) 有以罐内防腐为主的产品, 及其后期防霉防藻、抗菌等特殊应用的产品。

1罐内防腐产品

主要用于含水产品的罐储保存过程的防腐。2008年以来主要突出无甲醛, 低VOC的产品。

1.1KATHON LXE / KATON LX150

最基本的防腐产品, 此两种产品不含甲醛, 无VOC, 有比较良好的广谱性, 用作一般环保型防腐剂。

1.2Rocima 551 /Rocima 518

针对涂料产品各异的配方体系, 我们需要广谱强效的产品, 推荐Rocima 551 /Rocima 518, 此两种产品是多种杀菌成分复配产品, 对比一般MIT+BIT复配产品:性能更优:宽大的pH应用范围;抗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广谱活性;无论是对于酵母菌/霉菌混合物还是细菌混合物, 浓度0.1%的RocimaTM 551性能远远优于浓度0.2%的MIT/BIT复 配产品;在各种基材中, 尤其是高PVC含量涂料产品中, RocimaTM 551表现突出。更环保:不含卤代化合物, 不含VOC , 不含甲醛, 不含溴硝醇。

1.3Rocima 562/Rocima 564

对于欧盟苛刻的环保要求, 需要高环保等级产品。Rocima 562 / Rocima 564是目前罗门哈斯所推出的高环保等级的复配产品:高性能:快速杀灭和长效保护相结合;宽大的pH应用范围;在细菌/霉菌挑战实验中, 浓度0.1%的Rocima 564与浓度0.3%的竞争产品BIT/MIT配方性能相当。高环保等级:不含VOC, 不含甲醛, 不含溴硝醇;符合欧盟生态标签 /德国蓝天使标签要求;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和欧盟的食品接触批准。

2干膜保护产品 (防霉, 防藻剂)

主要用于涂料, 胶水产品的制品防护。

2.1Rocima 342/Rocima 350

近年来, 在涂料和纸品相关的胶水和印刷化学品方面, 干膜防霉的要求越来越高, 罗门哈斯公司所研发的基于异噻唑啉酮 (DCOIT) 的产品, 是其中代表产品。

Rocima 342/Rocima 350是基于DCOIT的防霉防藻剂, 在一般涂料, 油墨和胶水中有良好的抗微生物性, 并且环保性比以往产品更好:高效与长效兼备:优良的抗流失性, 耐雨水浸出;极有效的抗真菌抗藻作用, 杀细菌性能;添加浓度0.5%的RocimaTM350杀菌剂性能远远优于浓度1.0%的行业标准。环保:不含多菌灵和敌草隆;不含重金属;不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RocimaTM 342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的法规。

2.2SEA-NINE 211

干膜保护的另一特定用途是涂料防污抗菌, 尤其是船舶涂料。

SEA-NINE 211防污剂, 是替代三丁基锡的环保产品。三丁基锡 (TBT) 是常用的船舶涂料防污剂, 在环境中降解缓慢, 半衰期大于6个月, 并且在海水沉积物和水生物体中富集, 环境风险商数远大于1!

SEA-NINE 211的环保优势非常明显:它在海洋环境中可迅速生物降解, 其半衰期不到1h;生物积累性极低;没有慢性毒性, 对生物不产生致畸;代谢物的毒性不足其母体的1/10000。

综合来看, SEA-NINE 211的预测环境浓度低于其最低慢性毒性浓度 (风险商数小于1) , 这表明它对环境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它是未来船舶涂料理想的防污剂。

3工厂配套产品

除了罐内防腐和涂膜保护, 水性合成企业配套的工厂装置, 生产原料卫生管理及基材处理也有综合的配套产品。

3.1Rocima KO

用于生产用水、原料、装置、暂储设备等的杀菌消毒, 配合普通罐内防腐, 可提供全面的卫生环境。本产品可以快速杀灭各类真菌、细菌、藻类, 除了提供消毒和短期防护, 还可用于补救出问题的产品, 减少因污染造成的生产停顿和延期。

3.2用于墙体和木材处理的产品Rocima 103

在涂料施工场合, 常常遇到已被微生物和菌类侵染和覆盖的油漆底材, 如发霉, 长苔藓等。对这类基材的技术修复处理, Rocima 103能渗透基材, 有效杀死真菌和藻类, 并有长期补救作用, 并防止二次侵染。例如使用于旧墙翻新和木材的防护处理。

4结语

随着国内外水性涂料、油墨、胶粘剂产品的不断发展, 也对杀菌防腐剂提出了更多苛刻要求、更高环保等级和更多样的产品选择。

因为篇幅有限, 我们仅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做简单介绍。和氏璧化工作为罗门哈斯 (陶氏) 的重要合作伙伴, 能够为广大涂料、油墨和胶粘剂企业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和高性价比的产品。我公司还有其他陶氏、道康宁等配套产品, 您将能享受到我们为您量身定制的最好的套餐式服务。

参考文献

[1]Zhang Qing-wu, Zhou Xiao, Yang Hong-sheng.Capacitanceproperties of compisite electrodes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polymerization of pyrrole on carbon foamin aqueous solution[J].Journoal of power sources, 2004, 125 (1) :141-147.

[2]Ingram MD, Staesche H, Ryder KS.‘Ladder-doped’polypyr-role:a possibl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inclusionin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s[J].Journoal of power sources, 2004, 129 (1) :107-112.

[3]Park Y H, Shin H C, Lee Y K, et al.Electropreparation ofpolypyrrole copolymer fil ms from PSPMS precursor[J].Mac-romolecules, 1999, 32 (14) :4615-4618.

[4]Yuan Y J, Adeloju S B, Wallace G G.In-situ electrochemicalstudies on the redox properties of polypyrrole in aqueous solu-tions[J].European polymer journoal, 1999, 35 (10) :1761-1772.

[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三版) [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6]Omastov偄M, Trchov偄M, Kov偄rov J, et al.Synthesis andstructural study of polypyrroles prepared in the presence ofsurfactants[J].Synthetic Metals, 2003, 138 (3) :447-455.

[7]Hu Zhong-ai, Ren Li-jun, Feng Xiao-juan, et al.Platinum-modified polyaniline/polysulfone compisite fil m electrodes andtheir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methanol oxidation[J].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7, 9 (3) :97-102.

哈斯商学院 篇4

关键词:社会角色,专业身份,现实批判,建筑现象

一、库哈斯的职业历程

1.国家属性对库哈斯的潜在影响:生存的实用智慧

荷兰素有“欧洲大门”之称, 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它西、北两面濒北海、东临德国、南接比利时。荷兰Nederland原意为“低地”, 长期与水进行着斗争 (荷兰现在的防洪标准是一万年一遇的洪水) , 它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空间矢量上。作为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但其国土约50%低于海平面, 约百分之二十的荷兰国土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生存就是荷兰的第一要务。意识形态的讨论、文化的建设、宗教的矛盾冲突等问题都必须退居第二位。在库哈斯的职业生涯中, 他具有这种国家特性。

2.库哈斯的经历:职业的多元跨界与结交重要人物

荷兰的艺术与建筑发展脉络:伦勃朗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蒙德里安时期的冷抽象——凡·高——阿姆斯特丹学派——风格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荷兰建筑师的发展有:贝尔拉格——里特维德——范·艾克——海尔曼·海尔茨伯格——雷姆斯·库哈斯 (1944年-) 。

库哈斯的职业发展过程产生相互的影响:记者——剧本撰稿人——建筑师——当代文化与城市的研究者——大学教授。

第一阶段:1960-1968年, 库哈斯从记者、剧作家到建筑学学生的角色转换。记者职业对库哈斯带来的敏锐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并接触到当时的重要社会人物 (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荷兰艺术家康斯坦特Constant Nieuwenhuys, 以及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 。

第二阶段:1968-1972年, 库哈斯进入伦敦建筑协会学校 (AASchool) 读书, 受到阿基格拉姆、建筑视窗和超极工作室的深刻影响。

从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 AASchool正处在它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由于校方和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甚至与建筑无关的方面研究和思考建筑现象, 以至于学校里面常常见不到什么人在画一个正常的建筑设计所要表现的平、立、剖面图。

在学校的期间, 库哈斯还受建筑视窗和超极工作室的强烈影响。他们对政治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关系十分关注, 建筑被当作政治和意识形态批判的工具。 (如图1)

第三阶段:1972-1975年, 在美国的学习与早期的OMA。在美国期间, 库哈斯结交以下重要人物:昂格尔斯——柯林·罗——菲利普·约翰逊——彼得·埃森曼。

1972年库哈斯离开AA之后, 得到了一笔奖学金, 旋即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这里有他所仰慕的德国建筑师昂格尔斯 (Oswald Mathias Ungers) 。昂格尔斯用所谓“类型学”作为城市和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段, 主张从城市的角度阐释和组织建筑空间, 不承认存在所谓“最优”方案。他认为一个建筑项目永远会有很多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建筑师的工作应该是一种可以永远进行下去的试验。他的这两个方面的观点对库哈斯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975年, 库哈斯与其他学者在伦敦注册了大都市建筑事务所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 简称OMA。OMA就像库哈斯手下的军团:流动性、剧变性、全球化、疲于奔命。

3.库哈斯的公司:OMA与AMO

库哈斯的OMA团队具备这个时代少有的敏锐政治触角, 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 融入许多对全球化、国际政治、市场、消费行为、媒体文化的观察和批判。而于90年代成立的库哈斯智囊团AMO被称为哈佛军团, 其任务是进行于建筑之外的独立研究, 提供策略性的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咨询、技巧、才干、创新的技术发明、社会和政治的研究又反向影响了OMA的创作。

二、库哈斯的设计哲学

1.关注当代文化、经济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库哈斯可以说是一位建筑学界的哲学家, 他先用一系列带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对时代大环境以宏观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的角度提出看法, 他对人类共同情境的宽广思考意图都用非常独特的手法融进了建筑设计。库哈斯和他的团队总是这样思想先于行动, 其理论建立在生活各个领域和广义哲学的基础之上, 把社会现实和当代艺术完全作为跨学科的课题来对待的建筑师。 (如图2)

2.建筑创作理论

总结库哈斯的建筑创作方法, 概括有以下方面。

(1) 对建筑概念的反思——遵循着从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

(2) 新奇的荷兰式的形式。这一点给予他的惊人的创造力有关, 又与他受过的造型训练、感受的文化传统有关。

(3) 建筑手法上, 库哈斯早期受荷兰风格派的影响, 对穿插的墙面很感兴趣。而后又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用体块的组合, 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 (常为楼梯) , 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间。

(4) 反文脉——沉浸在现代化的海洋中, 其理论是前进、再前进, 对新事物始终保持着不熄的热情、不衰的兴趣。

三、理论研究与著作

《癫狂的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的宣言》 (1978年) , 此书为库哈斯运用社会学研究建筑问题的开端;从1978年出版的《疯狂的纽约》一书起, 库哈斯便开始了他对现代大都会的研究, 这部集论文、方案、作品于一体而编织的美学文本, 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现实进行超现实主义的批评。

《小中大超大 (S, M, L, XL) 》 (1995年) , 此书为库哈斯及同事运用现象学的知识思考建筑概念的纪录, 也是一本他在遍及世界的城市所目击的事件——小事件、中等事件、大事件、特大事件——的案例记录。没有提供因果关系, 没有按照地域或者年代顺序来讲述事件。

其分析、研究和设计均建立在对当代城市的多学科、多视角的考察上, 他正视传统城市逐渐被抛弃的现实, 并试图寻找更有操作性和挑战性的应对策略。

《大跃进 (Great Leap Forward) 》 (2002年) 库哈斯在成为哈佛建筑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后, 着力研究建筑和都市发展状况的成果。他以“城市项目”为单位, 包括对中国珠江三角洲五座城市的研究;它描述一种新的城市状态, 一种新的城市存在形式, 我们称之为“加剧差异的城市”。

四、跟国际品牌进行的合作

库哈斯与普拉达进行多项合作。普拉达纽约旗舰店更像一座美术馆, “改变了零售方式的新途径”, 把一个博物馆的空间、一个商店的空间、包括一个旅游者的空间完全共享了。在普拉达艺术帝国, 科技、建筑、电影、摄影、艺术、哲学就像近亲, 时尚产品也更像一幅幅视觉与装置艺术品。

库哈斯率领哈佛的研究生团队和AMO (策展团队大都会建筑设计事务所团队) 专门研究了三年“Shopping”:“对购物最好的比喻就是一头正在死去的动物:一头与死亡挣扎的大象才能做到自我完整和不被控制。全球化带来的压力会使人们产生饥饿感, 建筑正用来填饱这种饥饿感, 购物也可用来填饱这种饥饿, 它可能是最后仅存的公共活动方式。”

五、与世界不同建筑大师的投标竞争

1.CCTV建筑

首先在CCTV工作的有两种人, 一是纯粹工作的, 二是从事艺术的, 这两种人相对独立又不能割裂, 所以用相联系的建筑形式将两种人结合在一起。其次, CCTV没有像其他的建筑那样采用能增加容积率的高层塔楼来占有空间, 它是在创造空间。这个方案, 并不是占用了空间, 而是创造了空间。方案关心的不仅是建筑, 还有建筑的周边。

CCTV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 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力, 具有比较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大建筑和摩天高楼现在被定义得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在解读摩天高楼的时候, 并不是追求有多高, 而是看它有多少内涵和活力。

2.泰特美术馆设计竞赛

安藤忠雄, 赫尔佐格等国际建筑大师都参加这次竞赛, 透过他们各自的竞赛方案可以看出库哈斯与其他建筑大师的不同设计观点。

安藤忠雄的竞赛方案:a.保留原有砖瓦结构建筑外形, 同时在新建部分中使用玻璃材料, 期待通过砖瓦和玻璃这对相对比的材料的冲突所形成的力量, 孕育出一种创造性的能量。b.在泰特美术馆前设计一个连接水面的接替形亲水广场。c.在泰特美术馆设计一个玻璃盒展览空间, 目的是通过它使泰特美术馆与圣保罗教堂产生抽象的呼应。

库哈斯的竞赛方案:强调都市化的设备, 热情地邀请近代参与博物馆最多的观众, 共同来探索艺术创作的最新状态, 而不向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妥协。库哈斯提供的不是一个超然冷漠的空间, 只是用来收纳不同的东西而已。这座建筑将包含无限的条件和情况, 用来呈现, 研究, 重新架构背景, 或甚至于激发前来的艺术家们, 没有形式上的限制。

从竞赛方案对比中, 大家能看到库哈斯不向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妥协, 在设计竞赛中强调新功能的博物馆概念。而其它的大师注重传统文脉的新表现。

3.法国国家图书馆设计竞赛

多米尼克·佩罗的设计方案最终获胜并被实施建设, 库哈斯的设计方案比较激进而落选。佩罗在设计法国国家图书馆中采用“制造虚空间”, 巧妙融合法国18世纪和19世纪的特点和形象。18世纪的特点:图书馆是一个休道院的空间, 一个寂静的要素, 一个与城市隔绝的空间。19世纪的空间特点:图书馆是一个信息发源地, 应该是一个公共建筑, 应该是一个具有交流性质的交流场所, 这也是19世纪空间的特点。在设计中, 佩罗不是建造“建筑”, 而是建造“虚场所”。

库哈斯的设计方案则是激进的时代代表。他认为“电子革命时代。所有固体的东西似乎都被融化。“他以机械来取代建筑, 建立起一种特别的关联性, 这就是潜在于电梯的一种能力。在他设计中, 整个建筑的结构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就是那座[起降大厅] (the great hall of ascension) 安藤忠雄曾这样评说库哈斯的法国图书馆设计方案:“他做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竞赛方案, 虽然只是让卵形和拧过的棒形等各种自由形状的物体立体地浮于玻璃圆管中, 但看到它的时候却会有一种未来的印象。这并不是现代技术这条延长线上的未来, 而是展出建筑表现本身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从这个图书馆的双重结构中, 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他的理论和现实的双重结构。” (如图3)

从多米尼克·佩罗和库哈斯的设计方案对比中, 我们可以看出前者重视历史的研究和表现, 而后者则保持面向未来的激进建筑表现。

六、结论

库哈斯不仅给中国带来新的建筑, 更给中国的建筑界引出深刻的思考: (1) 库哈斯不仅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OMA, 还投入对当代世界城市的研究机构AMO。这让库哈斯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家, 能把握信息社会的城市发展趋势。提出“普通城市、反文脉、反结构”等观点。OMA在9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 这对生长在中国且没有这种研究意识的建筑师来说是一种深刻启发;中国的建筑师应该投入一定的精力研究中国的城市发展之路, 不能作为只会做建筑而没有理论研究, 缺少敏锐思想的建筑师。 (2) 建筑师要学会跨专业的知识并站在交叉专业的角度, 进行思考当代城市的建筑。信息社会和多学科的交叉时代已经到达, 我们只有在综合领域思考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才具有时代特性, 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中国简单样式建筑表面风格。 (3) 库哈斯丰富解构主义潮流, 并起到领头作用。他影响中国个别建筑师的解构主义设计潮流, 用他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中国的解构主义设计。例如库哈斯影响马岩松和马清运。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蔡军, 张健译.连战连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蒋原伦, 史建.溢出的都市.广西师范出版社, 2004.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彼得·埃森曼.陈欣欣, 何捷译.图解日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邬烈炎.解构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哈斯商学院 篇5

一、大学精神的基础在于人

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写道:“巴黎大学创建伊始, 就是一群人的集合, 而不是一组讲授科目的集合, 它起初所表现出来的教师之间的连带关系, 要远远高于他们所教授科目之间的关系, 后者只是最终从前者中派生出来的”[3]。教师的联合才使得研究与研究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了大学, 人的各种学问也就才有可能走到一起, 而大学的价值正是通过这种联合才体现出来。哈斯金斯也指出:“中世纪大学不是建筑物或者某种建筑模式。”[4]“中世纪大学是作为一种教师和过着共同求学生活的学生联系组织的大学这个名称”[5]。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可以看出, 大学的本原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法团, 大学一切的活动必须要围绕着人获得知识而展开。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指出“大学者, 囊括大典, 网络众家之学府也”[6]。梅贻琦认为: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7]。大学精神的基础在于人的联合, 在于大师的存在, 而不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联合或者是一些宏伟建筑物的建设。另外, 从蔡元培、梅贻琦等先贤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 大学精神的基础在于人的这个观念就是对现代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的大学精神基础的一个回应, 对这个基础的一个一以贯之的延续。

二、大学精神的根本在于对普遍知识的探求

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提到“大学并没有在明确的界限内画地为牢, 正相反, 它受到了鼓励, 把眼光尽量放得更远。所以, 自此以后, 就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 觉得如果大学不包含人的学问的多种分支, 甚至是所有分支, 那么, 它将永远不会完成它真正的使命, 永远不会实现它真正的特性。它固然只是一种很少实现的理念, 但也是大学努力追求, 也被期望去追求的理念。如果我们希望准确地理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 就绝不能忽略这一点”[8]。大学尽管不能把百科全书的性质看做是它的性质, 但它却绝对是大学精神根本旨趣的所在。哈斯金斯则指出:“中世纪大学的教师可以自由地讲授诸如法学、医学等方面的各种知识。”[9]“中世纪大学也时常因其或对政治的漠不关心或专注于职业教育, 或门槛太低或过分严格而受到批评, 但改革大学体制的努力也从未放弃过, 但大学的主业从来就没有变换过, 即:培训学生和保持学习和探究的传统”[10]。不论是涂尔干所说的“对跨学科知识的追求”, 还是哈斯金斯所提到的“始终保持探究的传统”, 他们的实质是一致的, 体现的是大学对知识学问的追求, 表达的是大学由一群满怀无私献身于研究与教学的精神人而联合而成的组织。正如拉希达尔对中世纪大学所作的评价:“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化。”

三、大学精神的精髓在于学术自由

哈斯金斯在《大学的兴起》中写道:“实际上, 学校的自由度很高, 唯有哲学和神学领域是例外。”“在中世纪, 没有哪个教授因鼓吹自由贸易或自由兑换或社会主义或非抗议而受到谴责”[11]。哈斯金斯还就敏感的哲学和神学的教学自由命题, 翻阅了巴黎档案馆所有13世纪的文献, 发现即使是这两个学科, 干涉教学自由的事例也很少。同时, 哈斯金斯还指出了世人对中世纪的普遍的错觉, 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时代, 宗教神学思想一统天下。哈斯金斯说:“经院主义, 正如其历史学家反复提醒我们的那样, 不是一个整体, 而是有许多学派, 各个学派之间的争论, 各种观点之间差异与古希腊时期或我们当代一样的尖锐和激烈。”[12]涂尔干则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他的教育水平, 他进入了另一种学术机构, 这种学术机构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 能够允许他在里面以相当的自由发展, 独立地探索自身。讲授的课程应该是提供给他选择, 而不是强加到他身上。他必须能够根据自身已经获得和发展起来的有关自身需要与志向的自我了解来选择这些课程。时机业已成熟, 可以让他更加直接地让他在实际生活中摸爬滚打。”[13]现在学界对学术自由虽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学术自由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和科研享有自由的权利, 科研机构, 大学以及学生也同样享有学术自由。所以哈斯金斯与涂尔干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共同探讨了中世纪的大学精神的精髓:学术自由。

四、大学精神的特质在于世界性

中世纪大学的大学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特质在于它作为一个思想和文化中心, 是克服狭隘地方主义和维系思想文化的普遍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堡垒。一个大学生, 只要在大学里拿到了硕士或博士学位, 就可以到欧洲的任何一所大学里任教, 他就能把同样的知识和思想从巴黎和牛津带到罗马、布拉格、维也纳。哈斯金斯在《中世纪观念的传播》一文中写道:“从其确切的定义来讲普遍性的教育是对各个国家的求学者开放的, 教授和学生可以带着书来, 笔记和头脑中的知识自由地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这些条件保证了相隔遥远的学术机构之间能够很容易地进行交流, 同时也便于受教育的阶层快速的传播知识。”[14]同样, 涂尔干认为:“中世纪的学校都具有一种跨国的特点, 巴黎学校这个方面尤其突出。巴黎学校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民族, 而是属于整个基督教世界。”“再没有什么别的领域, 会比精神生活和学术生活更明显的体现出了这种世界主义了”[15]。中世纪大学的这一特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学的典范形式是什么, 甚至今天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所以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可以说是对中世纪大学的世界主义的一种认可与推崇。而且我们的大学也要学会如何向外界开放自己, 吸引外国的教师和学生, 学会如何为自己开拓更多的机会, 从不同于自身的概念视角去看大学, 看世界,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国界之外, 一步步成为国际文明的中心。

五、大学精神的传承在于制度

哈斯金斯在阐发中世纪大学给现代大学的影响时, 认为中世纪大学给现代大学最直接的遗产不在建筑物或建筑模式上, 也不体现在教学的形式和仪式上, 而是最直接地表现为一种教师和过着共同求学生活的学生的联系组成的大学这个名称。他说:“这个联合组织带有明显的中世纪的特点, 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它的位置。”[16]此外, 相关的学位制度、授课制度以及院系的设置也都直接传承于中世纪大学。涂尔干认为, 大学作为社会的思想器官, 在某些方面必然具有不以我们兴趣和偏好为转移的历史惯性。首先是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建制被保留了下来, 并且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术风格;其次, 中世纪大学的三级学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他指出, 现代大学几乎完全承袭了巴黎大学的学位体制。

通过哈斯金斯与涂尔干的比较研究,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中世纪大学精神的形成基础是人, 大学人是大学精神形成的客观条件, 外在条件再好, 缺少人的参与, 是不可能凝练出大学精神的。第二, 中世纪的大学精神的根本和精髓在于能够自由的追求真理和普遍知识, 使大学成为知识的殿堂, 使大学成为培养精神贵族的场所。第三, 中世纪的大学精神的特质在于它的世界性, 而这一点对于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及其重要的。第四, 现代大学对中世纪的大学精神的最直接传承是制度。基于上述结论, 大学是指在没有国界限制、种族区分的情况下, 由一批能够自由地展开对普遍知识和真理追求的精神人联合而成的组织。对中世纪大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无疑会有助于清晰地认识现代大学, 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针对现代大学在活跃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显得越来越单薄乏力, 同时, 面对着现代人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迷茫, 我们有必要通过对中世纪大学崇尚学术, 追求普遍知识的大学精神的探索来引导现代大学重新担负起文化发展的使命, 并且引领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

摘要: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起源, 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美国中世纪史学家哈斯金斯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中世纪大学的相关问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哈斯金斯与涂尔干对中世纪的大学精神的论述, 力求为大学精神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而深化对中世纪的大学精神的诠释。

关键词:大学精神,中世纪,哈斯金斯,涂尔干

参考文献

[1][3][8][13][15][法]涂尔干;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96, 102, 104, 124, 95-96.

[2][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45.

[4][5][9][10][11][12][14][16][美]哈斯金斯;梅义征译.大学的兴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14, 15, 33, 16, 34, 36, 92, 15.

[6]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59.

哈斯商学院 篇6

1 断裂性的成长经历对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记者、剧本作家出身的库哈斯,长着不留灰尘的脸颊,瘦高的个子。他有着敏锐的感性,形而上的思考,爽快的文风,超凡的感觉,洗练的言语,这似乎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建筑师形象。也许正暗示着库哈斯极富颠覆力的建筑思考和实践。

二战结束前一年库哈斯生于鹿特丹。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战后贫瘠的、渴望重建的土地上度过的,废墟是他的成长空间;8岁时随左翼派父亲迁居独立后的印尼雅加达,一个在地理和心理上极度分裂的城市;12岁回到重建后的、陌生的荷兰;19岁起在荷兰的一家周报担任记者,同时在一个年轻的电影小组从事创作。他采访过费里尼,并一度有意毕生从事影视创作;24岁经历了六八风暴的洗脑,职业生涯由此从记者和剧作家转向建筑师;随后赴伦敦AA学院学习建筑;中年离开欧洲,奔赴大洋彼岸着力研究新世界,并著书《癫疯纽约》;中年之后回到欧洲成立事务所,以建筑实践证明书中提出的理论原型。“为了要真正使自己相信某一些事,就必须打从心底里讨厌其它的事情”。库哈斯的话语中经常性的暴露出一个精神分裂研究中才有的偏执和癫狂。

2 用社会学观点理解城市

库哈斯是第一个有系统地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建筑融为一炉的建筑师。他使建筑不再只是个容器,而是无数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这种对社会学的思考似乎是当代建筑师的思考盲点,建筑解决社会问题的被关注度似乎也从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后日益衰减,库哈斯正是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新的角度来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3 关于矛盾性和对抗性的哲学思考

“建筑是力量与无力的结合,一种矛盾的混合体”。在这里库哈斯明确地将建筑看作一种混合物,一种矛盾,一种对立。而这种矛盾显然和文丘里所看待的矛盾是不一样的。在后现代主义中,互相敌对的矛盾是建筑表意功能原动力,正是这种矛盾打破了现代主义的最优化原则。这种矛盾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建筑的表意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上,而库哈斯将这个范围大大的扩大了,扩展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巨构体。但这个巨构体一定可以清楚地分割为内力和外力两个部分,这两个力的关系是库哈斯建筑动力的源泉。也正如库哈斯在一次演讲中的第一句话:“Architecture is a dangerous profession”,即“建筑是一场混沌的冒险”。

同时,在外力造成的推动力和内在形成的自发生长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清楚的边界。边界的两侧或是和平共处,或是争锋相对,当然后者是库哈斯建筑中的主体。

“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的口号,似乎也暗示着建筑是内外力的矛盾体。CCTV新楼中的矛盾双方的和平共处,向人们清晰地展示了两者的边界,也让边界两侧的争斗更加明显。

4 荷兰背景下的主体价值观

这种矛盾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这也是荷兰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讨论缺失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在欧洲的普遍价值观中虽不算是典型的,却也是极为重要的支柱。在这个价值框架下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更是库哈斯理论的基石。

而当代亚洲城市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拥挤作为快速城市化的产物普遍出现。这为亚洲,尤其是中国当代城市的现状与库哈斯提出的拥挤文化作一个对照,也就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为库哈斯的拥挤文化虽然避免不了他的荷兰情结,却又是直接针对向亚洲这样的巨构城市的。

唯一能解决这种拥挤的策略就是高层建筑,高容积率的高层建筑是库哈斯对大都市的理想状态的预言。

当然,库哈斯的高层建筑决不是为了释放地面的开放空间,而是将高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的系统,看成一个个独立生长的单体。每一栋高层建筑都是独立使用的,它们在垂直向容纳了所有城市生活可能有的内容,再通过垂直向的交通联系不同的城市生活内容,最终造就一个个的小城市。

5 不可抗拒的城市

库哈斯要重新解读现代性,他将城市视作白纸一张,完全不接受城市历史作为一个个不同层的叠加,不承认历史的重叠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库哈斯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文脉主义者。

在这样的反文脉的背景下,在对城市的认识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人们一般接触到的新事物,几乎都被库哈斯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可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眩目感和跳跃性。

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做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上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茨奖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又如,库哈斯对网络生活的理解:“……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区域和界限正在以无从察觉的方式合并、转型、进入一个更直接、更迷人和更灵活的领域——电子领域。”

从现今的建筑学潮流上看,在建筑界普遍对现代建筑进行了反思,全球的思想界普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以后,渐渐的温和化了。库哈斯是身处在这个潮流之外,他的方法是让现代化更加现代化。面对资本聚集成的摩天楼,文脉是多么的无力;面对新事物的时髦和方便,人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正如高尔基的一句名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库哈斯没有回头寻找古典的寄托,没有从人性中寻找建筑的最终归宿;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对时代前端的筹划之中——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的。

6 全球化下的城市理论

当代城市中的矛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让库哈斯的理论更具广泛性。“在超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价值观念,如构成、美观、均衡等已不再有多少意义。国际需求的扩展速度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建筑师的回应能力。建造已使得建筑处于从属地位。”这里的库哈斯从根本上成为了全球化的旗手,也通过广普性强化了其理论的真实性,即主流的就算不是正确的,也一定是合理的。通过全球化的大量建造,库哈斯的理论取得了真实性的论证。

确切的说,这还不是全球化的胜利,还仅仅是欧洲中心论式的现代性在全球领域的胜利。对于亚洲这样有着最大的建设量,被全球化冲击最彻底的区域,却只是库哈斯理论的实践地。换句话说,亚洲这样的全球化焦点,其实是被库哈斯的全球化理论边缘化的。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重点讨论了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和城市理论,并运用他的城市理论考察当代城市的建筑实践,同时通过全球化的大量建造,考察库哈斯的理论取得了现实性的论证。

关键词:断裂性,矛盾性,对抗性,实践,城市理论

参考文献

[1]Rem Koolhaas.Rem Koolhaus(1985~1990)[M].Gustavo Gili,2002.

上一篇:应用与发展研究下一篇:企业预算管理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