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资源

2024-07-27

榜样教育资源(精选12篇)

榜样教育资源 篇1

近年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对教育资源的关注日益成为突出话题。研究榜样教育问题也需要关注榜样教育资源,这是榜样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因为榜样教育资源是榜样教育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为榜样教育有效开展提供素材和动力。榜样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够为榜样教育主体所开发利用,并有助于榜样教育目标更好实现的各种客观存在或要素的总和,它具有正面性、典型性、可塑性、共享性和反复使用性等特征。探讨榜样教育资源的内容构成及其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并且进一步开发利用榜样教育资源。

一、榜样教育资源的内容构成

按照榜样教育资源的内容在榜样教育活动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我们认为,其内容构成可以划分为如下两个部分。

1.榜样教育资源的指导性内容

在榜样教育资源的内容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起着指导作用的是其指导性内容。指导性资源内容是榜样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榜样教育的论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榜样教育思想,榜样教育基础理论中的基本范式、基本原则、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开展榜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保证榜样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榜样教育,将榜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党的几代领导人结合当时的实际提出了很多关于榜样教育的重要思想。新时期,党和国家又通过制定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强调榜样教育之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指导性的资源内容引领着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其他榜样教育资源内容来源的支撑和佐证。因此,值得榜样教育认真对待。

2.榜样教育资源的主导性内容

所谓榜样教育的主导性资源内容,是指为榜样教育所特有的,能够在榜样教育中发挥特殊作用的资源,是榜样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具体说,榜样教育资源的主导性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榜样事迹。榜样事迹在榜样教育资源主导性内容中处于基础地位,榜样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要通过榜样的生动事迹体现出来。榜样事迹既包括平凡的事迹,也包括伟大的事迹。平凡的事迹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 如:各行各业草根英雄的事迹,全国道德模范在各自平凡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孕育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默默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先进事迹等。伟大的事迹是相对于平凡的事迹而言的,是发生在特殊岗位、行业或者发生在特殊情境中的行为,如: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伟长的事迹,在5·12 汶川地震中彰显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抗震救灾的事迹等。榜样事迹是榜样人格、榜样精神形成的依据,对于榜样教育而言,各类的榜样事迹成为其理所当然的资源宝库。因此,要结合不同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开发利用合适的榜样事迹资源。

(2)榜样人格。人格作为人的特质和属性,体现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品格特征。榜样人格具有崇高的品行,它涵盖了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两个层面,同时其品行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理想和现实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个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都有自己特有的榜样人格,不同的社会价值追求总是彰显不同的榜样人格,涵盖广泛,包罗万象,既有中国古代社会以仁义礼智信为信条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为代表的君子圣贤,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既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抗日英雄杨靖宇等,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私奉献的雷锋,人民公仆郑培民,忠于事业、甘于奉献的罗阳,“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正是这些拥有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的榜样人格促进着社会往前发展。不同的榜样人格,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在榜样教育过程中,榜样人格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发挥强烈的感召力,使人们产生钦佩感、亲切感,进而使其自觉效仿和学习榜样人格。因此,榜样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深入挖掘榜样人格这一资源内容,使其能够围绕榜样教育的目标为我所用。

(3)榜样精神。榜样精神是榜样事迹和榜样人格的承载体,既包括民族精神、集体精神和个人精神,也包括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其中就包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高贵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为内容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高尚的精神力量,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团结拼搏的奥运精神等。集体精神指的是特定集体所呈现出的集体信念、意识和情感,如神舟精神、志愿者精神等。个人精神是指先进人物所体现出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榜样教育精神资源内容的最高层次,对于推动集体精神和个人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集体精神和个人精神也是这两种精神来源的不竭动力。因此,开发利用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资源内容对于榜样教育尤其重要。

(4) 榜样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榜样教育与文化密切相关,任何榜样教育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传递或包含着文化信息和文化基因,镌刻着文化印痕。所谓榜样文化,是指服务于榜样教育活动的文化形式或形态。一般来说,人们通常将体现文化特征、具有人文价值和思想启发价值的资源,如风俗、习惯、人文环境、传统道德等视作榜样教育的文化资源。榜样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对榜样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文化资源可以为榜样教育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作为与人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一项实践活动,榜样教育如果不洞悉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不遵循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文化资源影响榜样教育的成效。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而且榜样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和表现形式,并且文化本身也承载着大量榜样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文化资源的运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与此相联系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榜样教育过程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榜样教育的文化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类文化资源加以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需要说明的是,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一般资源内容与通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源内容并无差异,诸如共同需要的物质资源基础和共同分享的环境等等。

二、榜样教育资源的价值

1.是榜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

从实践上来说,榜样教育资源是榜样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或要素,即资源,才能顺利推进,榜样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榜样教育资源自身结构和内在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是榜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榜样教育资源是由那些满足榜样教育主体开发利用需要并有助于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客观存在或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统一体的构成要素决定其应当为榜样教育提供支撑。对于榜样教育这一实践过程来说,榜样教育资源是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的开发利用对象、条件和环境,无论是作为榜样教育的开发利用对象、榜样教育所需要的资料,还是作为榜样教育的环境,都在整个榜样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榜样教育资源中的人,是榜样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榜样教育资源中的对象、物、环境是开展榜样教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榜样教育过程始终离不开榜样教育资源,而榜样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样受榜样教育资源的制约。因此,没有榜样教育资源,榜样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为榜样教育提供动力

榜样教育资源为榜样教育活动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动力,这是由榜样教育资源的正面性、典型性、反复使用性的属性特征决定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榜样教育资源正是具有上述特征,才能产生能量,发挥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动力作用。榜样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物质、信息、能量实现着转换,这种转换就需要相应的客观存在作为动力进行推动,榜样教育资源作为榜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能量来源,理所应当地成为其动力源泉,若动力供应不足,榜样教育就不能稳定运行。就内容来看,榜样教育资源为榜样教育提供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动力,也有精神方面的动力。物质方面的资源显然是为榜样教育的发动与运行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4]。我们知道,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结合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以榜样的行为、思想、品质、能力等影响他人,使之发自内心地效仿, 努力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高尚品质的过程[5]。这些都是与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无论是教育者对待榜样教育的态度、知识和能力,还是教育对象接受榜样教育获得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这些都是榜样教育精神资源动力具体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榜样教育精神资源决定着人们在榜样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效益,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会产生物质资源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榜样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对物质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也应积极主动适应社会新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精神资源,以促进其有效开展。

3.能够发挥凝聚和整合榜样教育力量的作用

榜样教育活动涉及各种因素,如榜样教育目标、榜样教育主体、榜样教育环境、榜样教育方法、榜样教育运行等等,榜样教育资源与榜样教育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榜样教育目标是对榜样教育主导性资源的一种反映和转化;榜样教育主体和榜样教育环境是榜样教育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榜样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利用各种形式的榜样教育资源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榜样教育运行是榜样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的运行。正是因为榜样教育资源有与榜样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才使得榜样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凝聚和整合榜样教育力量的作用。长久以来,我们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忽视了榜样教育资源这种凝聚整合作用的发挥。我们仅仅从环境、方法、主体等类似这样的单一因素对榜样教育效果进行分析。这些因素因为只是某一方面在起作用,所以并不能从整体上真正发挥作用。榜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综合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必须要以全局的视野,凝聚整合所有资源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推进榜样教育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3).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榜样教育资源 篇2

(通讯员 王选贵)为了建设具备高尚师德素养和精湛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高尚的品质学子群体,在教育局的关心指导下,桦甸市第二中学制订了“实施榜样教育”特色主题活动,教育广大师生“传播雷锋的好思想,弘扬雷锋的好作风,继承雷锋的好品德”,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建人民满意学校。

庄庆臻局长向后两次来到学校现场办公,指导学校修改活动方案、布置“学习雷锋图片展”创设学习氛围。学校召开了教育活动的启动大会,在启动大会上师生踊跃签字,表达 “学习雷锋,从我做起”的热切愿望。

学校的各项日常活动紧紧结合“榜样教育”工作开展。党支部组织教工争创“雷锋号教研组”“雷锋式园丁”,教育职工甘愿奉献、爱岗敬业,促进“人民满意学校”的工作建设,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

学校开展“雷锋式班集体”的日常评比,开展“雷锋式学生”的争创活动,课前唱一支关于雷锋的歌曲,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良好品德。

这个学校还利用三月五日“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组织开展“学雷锋图片展”、“故事会”等主题教育活

动,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雷锋的入党纪念日,举行 “学雷锋主题演讲”、“学雷锋歌曲大家唱”等纪念活动,学期末组织召开“学雷锋”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

这个学校具有“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光荣优良传统,“实施榜样教育”特色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好人好事不断。4月份,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学生带着慰问品来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自编自演节目,送去温暖和祝福。全校教工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先后几次踊跃捐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支援灾区重建工作和帮助抢救因公遭遇车祸的同事。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任课教师利用课间无偿为学生补课,帮助学生提优补差。9月1日晚,这个学校的青年教师孙大伟同志在家突然听见外面传来呼救声,他快步赶赴出事现场,在六楼窗台上,救下一个摇摇欲坠的孩子。

如今,在桦甸二中这片土地上,学生拾金不昧、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如雨后春笋,悄然生根发芽。

小学生榜样教育研究 篇3

关 键 词小学生;榜样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48-03

榜样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常用的德育方法之一,因其符合儿童爱模仿的心理特点,且形象具体鲜明,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并乐于效法,因而被广泛推崇。榜样教育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我们榜样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呢?笔者特地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匿名形式)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此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是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所公办小学,共发放问卷694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列入数据处理对象的为552份,回收率为90.3%。结果显示,小学生榜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榜样的选树与学生需求错位

当前榜样教育所树立的榜样人物主要为以下几种:一是教科书中所树立的“英雄”或“伟大领袖”等人物形象;二是班级中的优等生;三是教师、父母等师长形象;四是明星类偶像人物。从图1可看出,老师在日常教育中主要以老师、同伴、父母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且三者平分秋色,差别不大,而伟人、科学家、英雄排名相对靠后,电影明星、歌星等的排名则更靠后。而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地位,老师是最高的,并且远远超过英雄、伟人等。其次是父母,而同伴则居于第5位。

2.教育方法单一

教师是进行榜样教育的主导力量,而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是非判断能力均不强,因此对老师几乎言听计从,足见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然而,从实际调查和访谈结果看,大多数学生选择雷锋做榜样,也有不少学生选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等领袖或国家领导人。而在被问及是如何获知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来自课本和教师,少部分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而得知(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教师在榜样教育的途径选择上比较单一。

3.榜样教育过于形式化

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学校都在开展榜样教育,但大多流于形式。例如,学生对雷锋精神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每年3月份的学雷锋月活动。除此之外,学生了解榜样事迹的主要途径就是教科书。在对学生所熟知的榜样人物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杨利伟的熟知程度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原来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则关于杨利伟事迹的链接,教师们在上课时都会有所提及,因此孩子们对杨利伟的事迹比较熟悉。然而,除了课本和固定的节庆纪念日活动,教师几乎很少有专门针对榜样教育进行的活动或课程,以至于在孩子们被问及榜样教育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时,超过61%的学生认为榜样教育对自己是有影响的,其余则认为影响不大甚或没有影响。

二、小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成因

1.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田守铭、陈国先和杨秀林等曾指出,儿童选择榜样人物的总体顺序首先是父母和老师,其次才是朋友,然后才是英雄人物等,因为儿童“选择的首位榜样人物(父亲、母亲、教师)既是他们道德理想中完善的人物,又是具有可亲近性的,易于模仿的人物”。 [1]而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为儿童树立的榜样与儿童自己选择的榜样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教师”这个榜样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教师一旦忽视了自身作为儿童模仿对象的重要性,对自身行为缺乏检视,那对儿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儿童的另一个榜样——父母,如果也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则同样会在无形中将儿童导入歧途。

2.缺乏对偶像崇拜的正确引导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2]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偶像崇拜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随意选择偶像,学校对此不闻不问,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家长对此坐视不管,学生可以随意更换自己的偶像,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在同伴的影响下又变成喜欢那个,但无论如何变换,学生选择的偶像始终与学校推崇的榜样人物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只是一味加强榜样教育的力度,收效必然不大。正视偶像崇拜的影响和作用,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合理契合的路径,借力打力,这才是让榜样教育事半功倍的出路所在。

3.应试教育重学业轻德育

在当前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许多学校虽说一直注重道德教育,但多是做表面文章,他们真正看重的还是学生学业质量。而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现象更为严重。在如此大环境下,孩子要想得到好的品德教育是困难的。而此阶段如果错失了德性教育的最佳时机,那么孩子们在接下来的人生当中要改变就更不容易。

三、小学生榜样教育的策略探讨

1.选取榜样贴近生活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会习惯性地以为,只有那些“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才具有榜样示范的效果。殊不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道德榜样,往往超脱于现实生活,可敬不可亲,游离于少年儿童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之外,使他们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他们的生活本身色彩缤纷,成长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贴近生活现实,能与他们同奋进、共思考的“活”的榜样。这些“活”榜样并不需要“高大全”,那些生活在少年儿童身边, 积极向上、品德良好,在邻里、群众中具有良好声誉的普通人(包括少年儿童),都可以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

nlc202309090651

2.注重师长感染熏陶

父母师长在生活学习中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影响儿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作用。实践证明,与其它显性榜样教育方式相比,渗透更能获得润物无声之效。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3]因为,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教育是自然而然、在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能“隐藏”起教育者的意图,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发或自觉地去模仿学习,最终逐渐形成一种道德习惯。

3.重视媒体导向环境

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被大大拓展,这为榜样教育更好地深入儿童内心提供了技术保障。但这些新媒体也有种种弊端,如部分媒体人忽视媒介的导向力量,社会责任感淡漠,为金钱和名利不顾及传播人群及影响,发布暴力、赌博、色情信息,令受众遭受信息污染,危害身心健康。这对青少年儿童而言,危害性无疑更大。如此大背景下,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过滤,构建一个绿色的榜样学习环境,尽可能避免对孩子们产生消极影响。

4.创新奖励强化机制

学生的道德成长是自己体验、感悟、选择和行动的过程,需要“自我”的参与,是一种主动学习。每个孩子都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成长,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4]因此,无论是榜样教育还是其他方面的品德教育活动,都理应遵守“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因为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发,并且切近其“最近发展区”的行动和目标,德育的激励机制才能见成效。

比如,温州某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着眼点,紧紧围绕“一月一事”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德育要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践行为,时时事事有习惯养成的标杆和行为的准绳。为此学校每月推行“星星评比”,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伴榜样,以此方式进行榜样教育。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学生们的道德水平逐渐提升,行为规范日益向好。

同样,天河某小学结合市区“美德少年,最美少年”的推荐和评选工作要求,开展了“颂行为规范,做十美少年”活动,推选具有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的“美德少年”作为学校当月的“榜样”。接着,通过对“美德少年”事迹的宣传和学习活动,在学校掀起学榜样赶榜样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校园榜样”,使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副崭新的局面。

可见,榜样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听、学习、效仿,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所包含的道德含义,进而把榜样行为内化为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田守铭,陈国先,杨秀林.儿童选择榜样整体顺序的初步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6).

[2]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 [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温州市经开区天河一小 浙江温州 325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生命教育从榜样开始 篇4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成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是为人的生命 (尤其是精神生命) 的发展服务的,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 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 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 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王夫之说:“身教重于言传。”李贽说:“动人以言者, 其不深, 动人以行者, 其应必速。”这些伟大的教育家用不同的语言无不在阐述着一个同样的道理, 那就是教师的为人师表, 为学生做出表率, 比任何的教育方法都更有效。

班主任工作21年来, 我一直信守着“爱学生, 就做他学习的榜样, 做他们前进的指明灯, 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方向前行, 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乐观向上, 勇于攀登, 用自己的努力奋斗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这一教育理念, 并在实践中证明了用这一理念教育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案例

那是2007年的9月, 我由原来的学校调入铁岭市银州区第十一小学工作, 这里的领导安排我担任六年六班班主任工作, 我服从了安排, 等我真正上任到了“战场上”, 才知道这场“战斗”的严峻性。记得当时是早自习时间, 主任带我走进这个班的教室, 在走廊里就听见里面乱哄哄的声音, 推开门走近一看, 里面的学生有前后左右桌闲聊的, 有窜座打闹的, 有趴桌子睡觉的, 可气的是有好几名学生幼稚得叠纸飞机玩, 还朝空中乱扔, 弄得地上到处是大块的废纸和被踩坏的纸飞机。哎!学生干什么的都有, 就是没有看书学习的。看着眼前的一幕, 如果是我班的学生我非气疯不可, 可我现在只为这些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着急, 他们本是该好好读书的时候, 却这样无聊的浪费时间,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 怎么能有美好的未来, 这是在无情的浪费自己的生命呀!但是我对他们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感和不满, 只是亲切地向他们介绍自己, 并表示我来到这个班级, 是想和他们交朋友, 一起学习, 一起进步, 希望我和大家能成为非常好的朋友。我的“就职演说”结束后我发现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得出来, 他们没有讨厌我。

晚上回到家我一夜都没合眼, 思索着如何来改变这些无知的孩子们。我想既然成为这些孩子的班主任老师, 就应该尽力的去爱他们, 不能再让他们盲目的玩下去了,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呀, 我要从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开始, 和他们一起学习, 一起研究, 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让他们明白现在学习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的。

于是第二天一早, 我第一个来到教室, 拿起一本书, 用心地静静地坐在讲桌前看起来, 第一个来的学生看我这样, 不好意思发出声音也默默地看起书来, 第二个, 第三个, 第四个……受我们影响, 也都看起书来, 直到全班同学都来了, 教室里依然保持着安静, 谁也不好意思张嘴说话, 都默默的看着书, 这可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就这样很多孩子们静静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品尝到了读书的快乐, 很快下课铃声想了, 有几名学生还感觉意犹未尽, 舍不得把书放下, 见此情景, 我顺势向他们介绍一些好的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 他们也向我说出了心里话:“刘老师, 我今天感觉静静地看书挺好……”看来他们体会到学习要比虚度时光心里踏实, 我鼓励他们多读书会把自己带入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的世界里, 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他们听我这么一说似乎懂得了什么。就这样, 我每天早自习都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一直坚持了整整一学期, 我们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名人故事》等等好多书目。其中通过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同学们知道了现在应该好好地学习, 好好地生活, 珍惜现在, 珍惜每时每刻,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通过读《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 他们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因为他们懂得了在困难的环境下要鼓起勇气, 顽强的拼搏, 不退缩, 才能战胜心魔, 克服困难。通过读《草房子》, 他们体验到了什么是美, 什么是善;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 什么是勇气;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力量。读书给这些无知的孩子们以知识和智慧, 好多学生不但早自习看, 课下休息时间也看, 不知不觉中, 教室里只有静静专心看书的学生, 没有了打闹和喧哗, 这巨大的变化每一个经过我班的人都会明显的感觉到。很多学生家长发现了自己孩子的变化感激的对我说:“至从您来以后我家孩子变化太大了, 放学不出去疯玩了, 就一门心思看书学习, 外面的孩子叫他, 他说, 我可不能像以前那样玩了, 得趁着现在年龄还小好好学习, 将来考一个好大学, 我们家长真是看到了希望。”我听着, 心里很清楚, 其实自己也没有付出太多, 只是注重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是读书改变了他们, 也是我的榜样力量让他们知道了如何珍惜时间, 珍爱生命。

教育要从做他学习的榜样开始, 这种榜样力量要体现在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 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从骨子里透出的思想观念,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无穷的, 无尽的。我除了在读书方面起带头作用, 在劳动中, 我尽心尽力, 专挑脏活累活干, 感化了那些不爱劳动的孩子们, 让他们明白了劳动是光荣的, 热爱劳动就是热爱生活。对待学困生和贫困生我热情友好, 还主动帮助他们辅导功课, 感染了那些自私自立的学生, 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浅谈如何进行榜样教育 篇5

歙县行知小学

方邦道

所谓榜样教育,就是以英雄或模范等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通过宣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少年儿童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进而产生行为动机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它具有形象性、示范性、感染性的鲜明特征,因而有其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我们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善于发挥榜样示范的重大作用,使其充分地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如何开展榜样教育呢?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开展榜样教育,要遵循:

一、榜样教育要强调针对性.榜样的树立一定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才能收到实效。我所带的班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善于模仿,但个人主义强烈,怕吃苦头,意志力薄弱。针对他们的特点,我有的放矢地通过多方面榜样人物的树立进行教育。比如:号召他们学习雷锋精神,心中有他人;学习周恩来总理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学会珍惜学习用品;学习科学家爱迪生刻苦钻研的态度,培养学习毅力。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侧重点。最近一段时间班级学生吃零食现象严重,特别是中午午餐时间,更是零食大会,不少孩子向家长要零花钱,买零食吃。为此,我向他们讲述了别的班级的同学节省零花钱,捐助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的真实事情。由于来源于身边,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可信度高,也使他们受到了触动,纷纷表示要向这些同学学习。有了榜样的驱动力,学生的行动自觉多了。他们常兴奋地告诉了攒了多少钱。班上吃零食的现象渐渐消失了,这正是榜样发挥的魔力。“人是有个性的人”,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基本条件,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榜样教育同样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讲求“因材施教”,本学期初我班就开展了“找找我心中的榜样”这一活动。因为许多学生在各自的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榜样,我们要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这种个性崇拜,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从个人实际出发,针对自己的不足,自愿选择通过自己努力能学到的榜样人物作为学习的对象。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仿效,我们还举办了“榜样人物事迹介绍”展览。由于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具鲜明的针对性,因而同学们在榜样的激励下进步很快。

二、榜样教育要具备真实性.少年儿童认识有限,但模仿性极强,有强烈的上进心,因此,树立的榜样千万不可让他们觉得距离千里,高不可攀,而应力求真实易学,让他们知道榜样也是人,同样有优点和缺点。如果过分夸大榜样的形象,学生就体会不到这样的榜样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产生怀疑,认为只是老师杜撰,也就无法激起效仿的动力。因此,我 常常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英雄,更要注意自己身边的学习的典型。在一些榜样事迹介绍时,我尤其注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环境和思想实际的小事,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以其真实具体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激起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潮。在学习过程中,我适时启发学生发掘班级里的榜样,在班级推优选优,让近在咫尺的榜样浮在同学们的眼前,有目共睹,让学生信服,便于他们追赶,果然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榜样教育资源 篇6

关键词:榜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榜样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所谓榜样教育法就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法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人们施加影响,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仿效。榜样教育法具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奋发向上的功能,这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自尊、模仿、从众等心理活动的特点,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一、传统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传统榜样内涵的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的单一化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就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榜样教育的功利取向及宣传学习的形式化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也不乏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事迹被记录或受益而虚假作态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国的道德榜样所代表的往往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他们或者出于自身道德迷茫状态所带来的被动认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脱离主流文化,通常会选择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虚假认同,形成一种在活动中有行为参与但无心理介入的虚假道德现象,形成了榜样学习的虚假化,而这种虚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榜样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造成恶性循环。

二、高校有效开展榜样教育的对策

(一) 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 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

开展榜样教育,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真正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活动载体,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入,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场景性的。表面化的行为判断,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二)减少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因素和宣传学习的形式化倾向

“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假认同。

(三)不断创新榜样教育的方法,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授方式,把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引导上,引导他们实现社会规范与个体需要的统一。因为个人的价值目标只有同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要引导好学生,教育者就要去寻求社会规范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话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首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理深处; 同时还要讲求教育的科学和艺术,构建一个互动、对话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首先,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让学生真正了解榜样的成长经历和具体成绩,从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对榜样产生敬佩、仰慕之情,渴望达到榜样的境界。其次,让榜样现身说法,通过当场演说,主题论坛,开展与广大同学互动交流,拉近榜样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他们之间的心理相容度。这样,榜样示范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打动人心,收到最佳的效果。再次,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大学生,比如开展“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系列活动,发挥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让他们用亲身经历和感受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对学生进行榜样宣传教育保持连续性,少搞应景性活动,这样使榜样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学生通过学习榜样,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毅娜.当前榜样示范法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J].华中人文论丛,2011,(02).

[2]郭彦雯.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2,(18).

榜样教育的人性反思与回归 篇7

究其原因, 这些现象都是缘于对人性的偏见和误解, 也正是由于这些误解和偏见才导致榜样教育一直在软弱无力的状态下徘徊, 同时这也是我国的榜样教育长期以来处于低效的原因之所在。

一榜样教育的人性反思

1榜样崇高失落的人性反思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者总喜欢树立一个道德上高尚完美、人性上近乎完美的榜样, 简单地把他拔高再拔高, 或彰显一点而掩全面, 以为只有把形象塑造得“高、大、全”才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然而, 这些完美的道德典范与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的真实状况有着太大的反差, 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样完美的人。久而久之, 人们不再相信这些说教, 也就日渐产生了对榜样教育本身的麻木、厌恶和嘲讽。固然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或许出于种种目的的考虑而导演出类似“真实的谎言”的道德事件, 但这无疑会带来对道德事件本身的正当性进行审问的质疑。道德教育事件本身正当性的缺失, 还会导致借道德之口行不道德行为的事实。

也许正是人们出于对这种“伪崇高”的厌恶, 在“英雄时代”过后, 人们面对的是一批以“痞子”“流氓”自居的人物。这些“当代人物”要求摆脱一切约束, 不对任何人和任何事负责, 没有是非感, 没有责任感, 一切只求自己合适就好。正如王力雄先生在《渴望堕落———谈知识分子的痞子化倾向》一文中曾深刻指出的:“逃离神圣, 摈弃价值, 否定崇高, 集中体现在‘我是俗人’的口号上。既是俗人, 就不该坚守寂寞清贫, 就无所谓理想信仰, 就该满足七情六欲, 就有贪心、想挣钱、该下海、高消费……并且当然也不必以此为耻。”由此, 各种社会恶行大肆泛滥, 各种社会丑相沉渣泛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2榜样宣传变质的人性反思

凡是劳动模范和英雄标兵, 大都有催人泪下的典型事迹。而且谁的利益牺牲越多, 损失越是惨重, 就越是道德, 越是先进。不仅如此, 一个人做了好事还要隐瞒起来, 如若不然就不那么值得表扬, 这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倡导这种做法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是:一个高尚的人不应该追求名誉, 人做好事不是为了受表扬。因为道德之所以必要就是由于并非一切善行都可以用交换来获得, 否则也毋须道德来帮忙了。但是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看, 这既不公平, 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德行不期望报酬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应该得到报酬, 而是因为这类事情无法事先约定报酬。

例如, 我们有许多劳模, 数十个春节不回家而替他人值班, 那么其他人干什么去了?他们凭什么每个春节都在家过?劳模的付出使谁获得了利益?他们是否应该和有权利得到这个利益?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指出:“过去人们以为普及为别人做好事就可以改进社会风气, 实在是极大的误解, 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 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这样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道德吗?当然, 这并不是说雷锋就不要学, 义务劳动就不要做。例如发达国家的义工和志愿者比我们国家要多得多, 但他们的行为是建立在遵守规则和公平的前提下, 而不是用“奉献”来破坏公平。

3榜样教育中道德异化的人性反思

榜样教育作用的发挥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化式的非权力的影响过程, 它是通过对榜样的介绍宣传, 使人接受某种道理或理想。其效力不在于强制性, 而是来自对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认同。这种非权力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它能通过形象感染、舆论传播, 使人产生敬佩、依赖和亲切感, 从而使受教育者产生心悦诚服、自觉效仿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 它是一种自然渗透力作用的过程, 它比那种带有来自利益等因素的或显或隐的强制性影响力效力更为深刻、广泛和持久。然而在我国, 榜样教育却是采取行政手段来推行道德, 不管人们是否有权自主地选择与模仿自己想要的榜样, 反正就是强行宣传与推广。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 这种强力手段还可行的话, 那么在市场经济体系日渐完善, 社会日渐开放, 政治不断民主的今天, 再依托这一手段强而为之, 无论如何也是不理性与欠考虑的。这种行为不仅消解了道德自觉自愿的功能, 而且也消解了人们独立自主的人格, 培养了人的奴性, 最终也会瓦解榜样教育的公信力。

二榜样教育的人性化回归

“榜样的力量”并非如人们惯常所说的“是无穷的”。那么, 该如何进行榜样教育, 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榜样以及倡导何种价值观念来引导与规范人性, 令人深思。

1理性自主———榜样教育人性化的首要前提

在这个信息来源日趋多样化的社会, 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选择, 从而学会为自己负责是更为根本的教育。一个社会的道德只有建立在这种理智的基础上才可能是长久、有效的, 否则就是盲目、失去理性的。一旦缺乏道德理性的批判能力, 榜样教育也就随之成了不需要头脑的德育。在价值日趋多元的今天, 榜样教育应该且必须是建立在理性与个人自觉意识上的教育, 是建立在对个人权利与自主意识的保护与尊重的基础上的教育。我们的榜样教育应尊重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保留人们选择学习对象的权利, 正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多态, 乃是幸福的本源。”对于道德精神上的过度管制干涉, 不但管不好, 而且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停顿、学术研究的衰微、科学创造发明的枯竭, 造成的是“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即使权力对于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 所需要的也应是尊重:尊重人性, 尊重自由, 尊重生命。如此才能避免权力对人的异化, 才能锻炼人们的理性判断能力, 促进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对人性尊严的认同;才能避免榜样教育对人的异化、对人性的扭曲;也才能使教育充满“善”, 使人体认到“教育所固有的‘使人向善’的含义从来就存在。” (陈桂生)

2关注现实———展现榜样教育的人性情怀

回顾以往我们所树立的榜样, 大多数人的品德和精神无疑都是难能可贵的, 诸如献身型、拼命型、勤奋型、苦干型和无私型,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 必须效仿无疑是在强人所难。所以榜样教育必须符合实际, 符合人性。如果榜样被塑造成完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那么其中所暴露出的虚假性便会使得这种榜样教育迅速地远离人的本性, 远离人的本真。如果榜样人物的“特征”总是或伤或病或残或死, 而非健全的有着鲜活生命的人, 这种教育就难免会带来一种不健康的社会氛围, 甚至诱发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为了成全某种道德而去有意无意地制造人间的苦难。比如“烈女”必须要先遭受侮辱, 要不然就成不了“烈女”。而在“文革”时, 为了体验一下做“革命英雄”的感觉, 许多人极盼望发生战争, 没有战争就搞对内的“武斗”。这是多么荒唐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并更加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今天, 榜样教育必须要经得起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 经得起现实人生的理性考验, 才能展现其应有的魅力, 发挥其正面教育的作用, 也才能够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真正关怀与尊重, 因为“只有眷注生活的教育才会有力量, 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心中”。

3私欲不泯———寻求榜样教育人性化的制度保障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以及人性纯良的社会是不可能单靠榜样教育来建立的, 更重要的还在于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相应道德规则的建立。然而, 在我国强调“言善”“信善”的传统文化中, 总希望通过“诚意、正心、修身”来展示人的善, 总希望树立各种“无私”的道德楷模来使人变善, 而不是通过法律等社会规范来限制人的恶以及通过公正的制度来促使人向善, 结果导致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制度始终在“塑造至善”的幻影里恶性循环, 许多扭曲人性的事情接连发生。人的天性要求避苦求乐、趋利避害, 如果因为社会的制度安排不合理、社会赏罚机制的混乱而在事实上鼓励丑恶贬抑善良, 那么是不可能指望大多数人超脱于现实、承受巨大牺牲而去执着于善的。尽管任何情况下都会有一些具有风骨的人以不受功利羁绊的自由精神抵御这种逆向作用, 然而敢于抗衡社会大环境的人毕竟是少数。他们可以在社会的道德沉沦中展现人格的光辉, 但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来说, 他们的影响力依然是微弱的。

驻足回望, 曾经年少, 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队员, 谁不是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宣读誓言?然而几经岁月沧桑, 待尝遍了世间百味, 看透了人间百态之后, 那份年少的纯真是否依然存在?其实, 在提倡“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同时, 也应辅以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教育, 以避免现实中“老实人、善良人”反被损害, 更要避免瓦解人们的独立精神、自主意识以及对现实批判的理性精神。在坚定政治信仰教育的同时, 也应避免“一条大路通罗马”的极端教条;在突出道德规训时, 也应辅以起码的“智德”培育, 避免执著于“善恶”而忽视“真假”, 因为真假里往往也有大是大非。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2) .

[2]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青少年的榜样教育分析 篇8

关键词:青少年,榜样,榜样教育,原因,对策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对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一直以来存在着些许差异。有些研究者把年龄为13岁到17 岁、13 岁到21 岁、12 岁到21 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者则把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界定为青少年时期,或者把高中时期和大学时期定为青少年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心理学发展中,青少年时期的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着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通常会把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2岁到18 岁这一阶段, 相对处于中学教育时期。本文的青少年指12~20 岁阶段。

二、青少年的榜样及其榜样教育

(一)青少年榜样类型的历史变迁,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1.建国初期。这一时期以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开端,英雄模范大量的出现在青少年眼前。由于新中国是刚成立的独立自主的国家,社会的各项工作还处于混乱状态中,各种困难和挑战迫切要求全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为此全国上下的各级人民积极响应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号召投身在建国事业中。在这一阶段的榜样人物都充分体现着为社会政治服务奉献的精神,强调着把集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青年榜样代表人物如: 雷锋(1940- 1962),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却以服务于大众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实现了自我价值。

2.文革时期。这一时期以政治狂热为主,青少年大多会以政治典型作为榜样。尤其是对领袖的崇拜及个人的崇拜。在这一时期,既有上山下乡的知青楷模,如在当时共青团天津地委就发出 《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展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积极号召广大青少年向侯隽学习。也有“反潮流英雄”,如张铁生,他因在一次考试中交了一份“颇有见解、零人深省”的试卷而掀起一股“否定文化的歪风”。

3.改革开放前期。在这一期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这次会议为起点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在人们经历了“文革”的动荡,深深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性。为此出现了类似陈景润的数学家,在这个时期有很多青少年把科学家当做人生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更是成为了80 年代的学习楷模。她因病高位截瘫,却自学针灸医术服务大众。为此她被人们称为“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当代的保尔”。

4.21 世纪至今。由于这一期间的社会观念的急剧变化,使得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每个人都想“当家作主”。在这阶段,人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偶像,在商业文化的作用下,这种“实用型”偶像逐渐占主流。除此之外,各地的各级单位和机构也表现积极,纷纷开展青少年榜样教育活动。如“感动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的每个青少年,都是应学习的模范。

(二)榜样教育的定义

它是借助于电视银屏、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优秀品德形成。换言之,榜样教育法就是把别人的高尚情操、优秀事迹等更多的模范行为来作为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方法。榜样的一般做事行为及其内心的思想通过特定的社会组织及社会机构用来影响、感化他人,这样被接受者就会积极效仿或主动摒弃一些错误的思想作风及言行举止,这样就会使榜样的效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三)青少年榜样教育的作用

1.榜样教育在美好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会发挥重大作用,对于生活方向也有一定的指引,在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方面也会有重要影响,会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由于青少年处于由家庭走入社会的过渡期,他们总会找一个榜样向其学习,这些榜样总会与自己在兴趣、秉性、及气质等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特征。这样青少年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自我茁壮成长。

2. 榜样教育会给予青少年奋进的力量让其不断自我成长。有句俗话说得好:“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就充分体现了榜样树立的重要性,充分的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参照。青少年会因榜样的成就而感受到成功者的满足和喜悦。通常他们把榜样的外在形象内化为主体的追求时,榜样力量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这属于心理上的激励影响,因此青少年对外在形象的不断追求日益显著。

3.榜样教育是青少年人生中的导航,会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青少年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期待及自己的特质,通过榜样教育和榜样学习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青少年。除此之外,榜样的选择也是青春期个体社会化的特征之一。例如日本爱知大学学者依田新就其归结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四大内容之一。依田新指出:“在儿童期向青春期的过渡中,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对榜样的选择,已由青少年自觉进行”。因此可见榜样就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就是青少年人生中的“导航”。

(四)青少年榜样教育状况

1.在我国社会、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各地各级社会机构组织也在大力组织青少年向优秀榜样学习。青少年美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榜样的精神激励和行为鼓舞。例如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优良品德。

2.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榜样教育依然存在着的投入与成效不成比例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为此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榜样模范。因此,偶像自发的产生出来。这些偶像因其产生的特点、自身的特征,分流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榜样对青少年的感染力。榜样不再局限于英雄革命人物,影视歌坛的明星及商场奇才则变为青少年争相崇拜的榜样。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榜样与偶像同时存在, 但偶像崇拜超过了榜样学习;二是青少年对榜样的认同度降低。青少年未必认同英雄模范和优秀学生作为他们的榜样,但他们会选择流行人物如体育明星、歌坛影星等进行榜样学习。①因此,巨大的挑战呈现在榜样教育面前。

(五)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变化的原因分析

1.榜样教育环境的复杂化。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消减了榜样的权威。步入改革开放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变为多元化取向,这给青少年榜样教育增加了一定程度上的难度系数。同时也因网络的良莠不齐特点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双重变化,既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又制造出很多麻烦。

2.榜样选树机制不健全及宣传方式简单化、片面化。在过去的榜样教育中,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和树立式教育占主导地位,大多进行的是单向宣传,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单向的了解与学习是青少年对榜样的认知,与当代青少年追求自主选择的要求发生冲突。有的在进行榜样教育宣传时只会针对于其表面成绩及外在的言行举止,而忽视了榜样内在的艰苦奋斗的历程及其内在的品质。这对实施榜样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榜样教育的推广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对青少年心理特性的分析。由于青少年的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深入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独立性、差异性也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而变得日益增强。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更加成熟,积极向上的渴望日益增强。②根据埃里克森的研究所述,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会因为身心的巨大变化而开始思考各种人生大问题。③榜样教育也因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而变得复杂。

(六)提高榜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对于榜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展偶像- 榜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青少年往往从大众传媒里寻求自己的偶像。在某种意义上,大众传媒无孔不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精神和情感,甚至是一颦一笑。因此,疏导性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偶像,周遭的环境要理性引导分析。这种教育法旨在提炼偶像的榜样功能,使青少年学会对偶像加以批判接受。

2.榜样应该具有人格魅力,众多的榜样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出较大贡献。对于有偶像潜质的榜样要进行重点培养,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以小见大,进而树立更多的偶像- 榜样人物。

3. 榜样宣传方式多样化及榜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用好网络这一大便利工具。要选取富有时代精神的鲜活榜样,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真实性。真实性是榜样教育的基础,其先进事迹一定要真实可信。其二是时代性。榜样要体现时代精神,榜样教育要跟随时代发展。

4.榜样教育方式要不断的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④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时代,青少年普遍选择网络、广播电视和报刊书籍等了解信息、关心时事资讯。如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实物及图片展览、身边榜样的言行举止等都可作为素材进行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

5. 在进行榜样教育时也要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充分的考虑进去,同时也要契合青少年的个体自我价值的追求。因此对于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施最终体现是要落实到青少年真真实实的行动上,建立双向互动体制,只有这样才会充分体现出对青少年的主体地位的重视,才会使青少年在榜样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释

1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21-2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8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8

榜样教育资源 篇9

一、红色资源的含义界定

我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 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把握好红色资源的含义界定, 对于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保证、内容的补充以及实效性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浴血奋战以及建设时期的艰苦卓绝之后所形成的历史性遗存, 它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 它是我党革命传统优势的具体表现, 更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体而言,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由此可见, 红色资源包括两种层面:一是物质性的红色资源;二是精神性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载体, 比如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着重指革命精神的传承, 比如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这些精神折射出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同样值得当代人学习与传承;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宝贵的资源曾经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和平建设年代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年代的开拓进取,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革命的传统精神, 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性, 这种教育性主要是以旅游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革命传统为目的, 为人们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红色资源所渗透的厚重的历史感, 能使人们体会到民族自豪感, 通过实践性的观摩、瞻仰与研习等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让人们在充满丰厚文化积淀的革命环境中体验革命生活, 以期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

二、红色资源的榜样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乃至更多的人群的教育作用, 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作为当代一种先进、优质的文化形式, 其榜样教育能够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激情和巨大才能, 有利于个人的精神提升与品格完善, 也有利于个人理想的顺利实现, 红色资源的榜样教育作用日益凸显。

1、红色资源的导向作用。

这里的导向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与意义, 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范例, 榜样从来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由于榜样使理想具体化, 赋予理想的东西以现实的特征使它成为看得见的东西, 因此可以帮助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正确明辨方向与判断是非。通过参观红色资源旅游胜地, 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 可以对受教育者施加价值观念的影响, 进而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导向亦会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 人们会对有感召力的先进的人物产生钦佩的心理, 视其为楷模、榜样, 在精神、人格以及行为等方面加以仿效。因此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有极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 通常以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等英雄模范人物作为榜样来进行行为导向, 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红色资源的保证作用。

保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基本的作用。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 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意志顽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 立场坚定、不畏艰险,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 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心, 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也是我们今天予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理想、信念是照明灯, 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是拼搏进取的精神支撑, 通过榜样教育, 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指导, 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感和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3、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

这里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人才成长的正确政治方向、培育人才的新思想观念等。而所谓的政治方向, 是指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综合表现。人的政治方向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习得的, 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不断确立的。红色资源所体现出来的红色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传承也是红色资源存在的重要价值, 并且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拓展了育人空间。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战士的亲身经历等, 使得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 这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 有效地解决了榜样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总而言之, 积极开发并且科学利用红色资源, 寓榜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 将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 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

摘要:榜样是一面旗帜, 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榜样更是一座灯塔, 可以指引时代前进的方向。有榜样的地方, 就会有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红色资源中革命人物及其光荣事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不仅在心灵上使人们受到强烈的震撼, 而且在思想上也会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通过对红色资源含义的论述, 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榜样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榜样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

[2]刘虹, 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 2008.3.

[3]李永弟.红色文化与传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熊辉, 仰义方.红色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功能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

新时期榜样教育的审视与重建 篇10

一、榜样教育的内涵解读

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 以他们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公众, 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使之形成优良品德和技能的教育理念、精神模式及方法, 是向公众进行认知规律、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榜样教育是一个将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和匹配的系统化工程。

一个完整的榜样教育过程, 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环节:激发模仿意愿;诱导模仿行为;形成稳定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 这三个环节是相对独立而又递进的, 缺一不可。同时, 每一个环节的实现, 又受到一些相关因素的制约。积极的相关因素对于相应环节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 其任何程度的不足, 或者任何性质的变异,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相应环节的顺利实现。榜样教育正面展示人物的事迹,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榜样人物的高尚品德和先进行为, 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产生模仿和学习榜样的愿望。

二、榜样教育的现状审视

在当前的学校德育中, 我们为学生树立了众多的榜样, 有社会的, 有校内的, 各类学习活动也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榜样的精神确实在培养学生的刻苦勤奋、勤奋节俭、大公无私、爱国为民等优良品德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其实效性不高、投入与成效不成比例等顽疾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榜样的选择上, 存在榜样的泛化和掺杂过多人为因素 (如树立典型太主观化等) , 使榜样不具代表性、说服力和科学性, 另外就是榜样职业分布单调, 形象一成不变, 缺乏层次性;二是在榜样性格塑造上, 存在对榜样精神缺乏提炼, 教育内容不集中, 精神内涵模糊, 对榜样人为拔高、过度渲染, 这些榜样已摒弃了人性中的兽性, 而又远远超越了德性, 是高高在上的神性的集中体现, 是学习者永远无法企及的“圣贤”, 导致榜样缺乏可信性,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和态度;三是在榜样教育的内容、方式上, 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没有体现出时代性;四是榜样教育者游离于榜样教育之外, 只把自己当成榜样教育的传送带, 而未认识到自己是榜样教育的主体, 且其言行不一, 未表现出严肃的道德感及高尚的道德行为, 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五是榜样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状况还存在, 受教育者在对榜样进行模仿时肯定会考虑模仿的后果。

三、榜样教育的重建策略

1. 注重榜样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成功, 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大众传媒的强势发展, 青少年榜样选拔、推广、宣传以及榜样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 不会只有一种模式、一个类型。但无论如何, 程序民主规范、青少年深度参与, 将是其必不可少的共同特征。榜样应该更多地来自青少年的生活世界, 是能与他们同思考、同郁闷、同探索、同奋进的榜样, 那些生活在青少年身边, 其言行又能体现人类基本的价值观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对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要求的普通人 (包括青少年) , 应当优先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榜样世界里不能没有曾经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时代伟人、思想鸿儒, 不能没有为着人类美好理想和民族腾飞梦想而牺牲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先进人物, 更不能缺少来自青少年生活世界的更真实、更亲切的世俗典范。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及社会分工决定了社会群体的分化, 各行各业都需要树立自己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既需要在全国范围树立如同雷锋一样得到社会大多数认同的榜样, 也需要在各地、各行业树立不同层次的榜样, 构成一个相对分明的榜样群。既要有道德榜样, 也要有创业榜样、生活榜样, 政治人物、各种明星、在平凡岗位做出成绩的人都可以成为榜样。这样培育、扶植起来的榜样才能“群星灿烂、百花争艳”, 人们学习榜样才会“各有所需、各有所依”, 榜样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2. 注重榜样的真实性

作为人们学习、模仿的对象, 榜样应该是生活在具体而真实的人群中, 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榜样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同。有人把我国社会经常推崇的榜样总结成“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发扬风格型”、“一牺牲就出名型”、“死后发现日记型”等几种类型。但实际上榜样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不能千人一面, 任意突出、拔高其“优秀”品德, 更不能搞一些牵强附会、以假乱真的“泡沫榜样”, 使榜样与学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在树立榜样时, 我们要注意避免用事例典型代替本质典型, 在宣传榜样时, 我们要遵循真实性、平凡性和可接近性的原则, 进一步增强榜样教育的生活性, 完善其复杂性格、复原真实人性, 让榜样可信、可亲、可学, 使学生有模仿的自信。

另外要关注榜样发展的过程性, 破除榜样尽善尽美的观念。“榜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因为它也存在缺点和不足, 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它可能还会被他人超越。榜样的这种过程性, 正是榜样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树立这种观念, 我们才能承认和宽容榜样身上的缺点, 也才能理解和正确看待榜样的沉浮起落, 从而在工作中破除榜样完美论和打破榜样终身制。

3. 注重榜样的时代性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 时代不同, 经济基础也自然不同, 榜样的性格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因此榜样的选取要注意时代性, 要树立与时代需要一致的榜样形象。也只有这样的榜样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因此才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 因此也能够保证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另外, 现在处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榜样不能单凭热情、勇气行事, 还应靠智慧、知识, 表现出对知识的尊重。我国已从计划经济时代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时代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差异。现在已不是政治主导一切的年代了, 社会的发展也是多维度的, 因此应摆脱过去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的教育方式, 将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些合理的成分予以肯定, 并及时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模范式的人物作为公众学习的榜样。教育者在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时, 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市场价值观。其实, 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偶像崇拜来达到榜样教育的目的。

4. 注重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教育者的信念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 这种现实的刺激与强化要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因为在学生眼中,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就是“榜样”, 就是模仿的对象和崇拜的对象。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并且要远比其他榜样“有效”得多, 因此要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入手。

5. 注重榜样教育的实践性

榜样教育不单是理论教育, 更主要还是一种实践教育, 是要求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知行统一的教育。这就要求在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的实质精神, 避免把学习榜样的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 而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身上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其次要形成实践的反馈系统, 注重学习榜样的全过程;再次要形成实践链, 在经过行为反复强化的基础上, 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逐渐转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6. 注重提升榜样教育的吸引力

在一些榜样教育中, 榜样往往以利益的牺牲者、奉献者的面目出现, 一些榜样在曾经的风光过后遭受冷遇、冷落, 甚至沦落到生活窘迫、生存困难的悲惨境地, 这无疑是在消解着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和动力。我们应该重视对榜样权益真正有效的保护, 建立适当的榜样生活条件保障机制, 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社会各方面, 要以人为本, 真正关心榜样的成长、进步与生活,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切实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为社会树立愉快、健康、幸福生活的现代榜样形象。否则, 榜样教育的环境就会日趋恶化, 穷困潦倒的道德榜样终究难敌流光溢彩的偶像明星, 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会受到影响、大打折扣直至完全消退, 转而加入追星的行列。

参考文献

[1]肖仲辉.当前榜样教育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36-39.

[2]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2004 (9) :21-24.

论教育中爱与榜样的作用 篇11

[摘 要]爱并不意味着迁就和放松,而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哪怕是批评,只要你能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到真情和爱意,那么他们就依然会喜欢你。爱生需用真情,情真方能育良才,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每位学生心底之花开出的声音。

[关键词]榜样 教育 学生 爱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95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尽职尽责,可谓是领导心目中的好老师,但是,即便这样的教师也未必深受学生的喜欢。原因何在?到底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爱因斯坦“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的这一句话,让我翻然大悟。

一、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教育的路上,我努力地践行爱的教育,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很多,他们常常会面临辍学的危机。但我深知,在这个“没有知识就寸步难行”的时代,学生一旦辍学,对他们的一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常常厚爱三分,决不允许他们在我的眼皮底下辍学。因经济能力有限,我积极与各级资助部门、社会爱心人士联系,争取让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从而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高中生的学习非常紧张,经常是生病了连上街买药的时间都没有,于是,我的公费医疗卡基本上都是免费给学生买药用的。高三学生的学习强度非常大,但是很多学生的营养跟不上,于是,我经常自掏腰包买一些荤菜、水果之类的食品帮他们改善伙食,甚至带一些学生到我家里吃饭。正是这些深沉的爱,感化了每一位学生,902班形成了团结、互助、友爱的氛围,在2011年度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班集体”。

二、爱并不意味着迁就和放松,而应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哪怕是批评,只要你能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到真情和爱意,那么他们依然会喜欢你,爱生需用真情,情真方能育良才,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每位学生心底之花开出的声音

我班有一位调皮的学困生,好几次,我提问他最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出。为此,我没少郁闷,但着急教训是没有效果的。有一次,我把他叫到跟前,顺手拿了一张凳子让他坐下,亲切地和他说起家常。我问道:“你将来最想做什么?”他轻声地说了声:“不知道。”我继续问:“那你说说你以后能做些什么吧?”根据他现在的学力,我和他一起思考,最后,我们想到了七种工作。针对这七种工作,我分别从好坏两个方面给他做了分析,当然,更多的是从坏的方面去分析。慢慢地,我发现他的眼神开始变得坚定,最后我对他说:“你是一个有前途的孩子,这也是我今天对你说这些话的原因。我希望你继续努力,别再消沉。”临走时,他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下面,还说了一声“谢谢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他的学习、纪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于2012年高考他被山东大学录取了。我觉得学生最關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爱。当我们面对学生,尤其是那些似乎不值得我们去爱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使他们奋发向上。我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表扬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三、爱的作用是相互的

2014年高考的前一天,1114班的班长把一个礼品盒递给我后,马上跑回座位,全班学生起立喊道:“祝小师妹生日快乐!”一股暖流在我心中荡漾,我纳闷:他们怎么知道今天是我小女儿的生日呢?我连说谢谢!拆开盒子一看,里面是造型各异的卡片和一串串千纸鹤,看着这些满是祝福的礼物,我心情无比激动地说:“同学们,谢谢你们!大家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刻,都还惦记老师家的小女儿,让老师十分感激。我坚信大家带着这份爱心,一定能在明天的高考战场上所向披靡,因为仁者无敌!”尽管1114班学生的底子差,结果全班67人都考上了本科。其中,两位学生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了。

四、教育之道无他,爱与榜样而已,光有爱的感化,有时是不够的,毕竟,学生还是孩子,他们还需要“榜样”这种“资源”来给他们凝聚力量

作为贫困县,这里的学生基础差,教学设备落后。而在高考的难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在全区的高考竞争中不落下风,就得像挤貌似用尽的牙膏一样挤时间!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一个时间段都要比学校规定的时间提前30分钟进教室。刚开始许多学生难以做到,但是高三一年下来,我基本上每天都比学生提前到教室。学生见到外宿的班主任都做到了,怨言没了,积极性上来了,甚至在高考的前一个月他们自发要求星期天下午不休息,全部到教室做练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胜过书上的二十条教诲;榜样是旗帜,给人树立了奋斗的方向。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个个惜时如命,迎难而上, 整个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六月的硕果飘香满园……爱和榜样,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不需太多的言语,“下自成蹊”。

浅论大学生的榜样教育 篇12

一、榜样与榜样教育

榜样是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肯定意义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榜样教育是指在社会的引导下, 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感知和理解, 引导人们仿效榜样人物的思想作风和言行举止, 以期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符合一定要求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活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素质较高社会群体, 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对其优化管理是摆在高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且具体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榜样教育的原则

1.坚持时代性原则

在当今社会, 衡量英雄模范的标准应该放在对国家与民族的贡献上, 要把时代精英当成榜样让受教育者学习, 努力宣传那些对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 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2.坚持贴近性原则

选择榜样目标时, 应该注意选择切实可行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 不能一味追求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大、全的典型。通过深入挖掘身边的优秀人物, 积极发挥校园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榜样的示范效应, 加强“诚、信、廉、耻、勤”教育,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侧重于宣传那种“平凡中的伟大”的感人力量。

3.坚持持续性原则

当前, 榜样宣传经常缺乏连续性、持久性, 榜样宣传多是应景式活动。榜样教育达不到深级的程度, 无法对教育者形成持续的教育和影响。对于榜样的宣传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化手段,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宣传榜样。对校园中涌现的优秀人物要及时大力宣传, 成为大学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风尚。

4.坚持广泛性原则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 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在榜样教育中表现为对榜样需求的多样性。在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评价和需求面前, 单一模式的榜样很难引起社会大众预期的心理共鸣, 因此要坚持教育的广泛性。

三、优化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 建立榜样学习的长效机制

1.将榜样教育纳入两课教育

“两课”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要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要深入社会, 将抽象教育与直观教育相结合。通过“两课”中的榜样教育, 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参与度和自主性, 增强了对榜样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开展与榜样教育有关的文体活动, 宣传榜样形象, 提高榜样影响

以系列活动为依托开展榜样教育, 扩展榜样宣传学习周期, 增强榜样教育的持久性和渗透性;通过开展以榜样学习为主题的学习研讨会, 举办榜样事迹报告会以及开展榜样人物事迹宣传图片展等活动宣传榜样形象, 提高榜样影响。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方法, 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3.选择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教育

青年学生具有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心理需求, 这是人们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动力推动着人们去观察、比照、学习榜样, 由此形成一种先进更先进, 中间、落后赶先进共同进步的局面。作为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来说, 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善于发现、培养和选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 并组织学生向自己身边的榜样学习。

4.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榜样教育

通过在网络上宣传优秀的人物事迹, 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潜移默化地促使思想认识的提高, 激励学生效仿榜样的言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逐步向着高尚的思想境界迈进。

摘要:榜样作为一种社会主体道德价值取向的载体, 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实现其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目标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具体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论述提出榜样教育要坚持四个原则、四种方法。

关键词:榜样,榜样教育,原则

参考文献

[1]成云雷.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 (5) .

上一篇:减震施工下一篇:反高效液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