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精选7篇)
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 篇1
摘要:本文根据《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我国法律体系中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阐释了法律意义上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含义及其著作权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基本条件、著作权的内容、归属、产生、保护期限、使用许可、转让、登记管理、确认和法律责任等一系列对计算机件软件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最后指出, 在实践中必须从广义上适用著作权法, 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软件的著作权。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法律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把计算机软件 (以下简称软件) 纳入了作品之列, 使软件成为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重要内容。但软件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被纳入我国著作权的客体, 与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客体相比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特殊性。而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软件的运用又特别广泛,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因软件侵权引起的纠纷也十分普遍。因此, 为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减少和依法解决因软件侵权引起的纠纷, 国务院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作为特别法对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作了特殊而具体的规定。
1 法律意义上软件的基本含义及其著作权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基本条件
根据《条例》第2、4、5、6条规定, 法律意义上的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两者共同构成了对软件的著作权保护的客体, 但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受保护的软件必须由开发者独立开发, 即必须具备原创性, 同时必须固定在某种有形的物体上, 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开发者的头脑中, 即必须具备表现性和可再现性。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 不论是否发表, 均依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对其所开发的软件, 依照其开发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我国签订的协议, 或者依照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 受我国法律保护。
2 软件著作权的内容、归属、产生、保护期限
根据《条例》第2条的规定, 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 (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软件,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软件的权利) 、翻译权及应当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根据《条例》第9、11、12、13条规定, 除《条例》另有规定外, 软件的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 如无相反证明, 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开发的软件, 其著作权归属由合同规定或协商确定。接受他人委托或者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 著作权归属由合同或项目任务书规定, 合同或项目任务书没有规定的, 著作权由接受任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职务之作 (指任职其间针对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目标, 从事本质工作所预见的结果或自然结果, 主要使用了单位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开发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软件) , 其软件著作权由提供职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 但对开发软件的自然人应进行奖励。
根据《条例》第14、15条规定, 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之日起产生。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 保护期为自然人终身及其死亡后50年, 截止于其死亡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者死亡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 保护期为50年, 截止日期为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自开发之日起50年未发表的不受本《条例》的保护。软件的著作权在有效期内除署名权之外可以依法继承。
3 软件的使用许可和著作权转让
根据《条例》第18条规定, 软件著作权人具有许可他人使用软件或全部、部分转让其著作权, 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许可使用软件和转让其著作权应依法订立合同。根据《条例》第17条和《著作权法》等法律的规定, 软件的使用许可除通过合同方式进行之外, 还有法定许可和指定许可。法定许可是指为学习、科研、教学、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非商业性目的的需要对软件进行少量的复制, 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合法受让人的同意, 不向其支付报酬的许可。指定许可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对本系统或者所管辖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开发的对国家和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软件, 有权决定允许指定单位使用, 由使用单位按规定支付使用费的许可。
4 软件著作权的登记管理、确认和法律责任
根据《条例》第7条规定, 对软件实行登记制度, 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申请登记时, 应向登记管理机构提交按规定填写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表和符合规定的鉴别材料, 并按规定交纳登记费, 由软件登记机构发给证明, 并公告。如果最终确认申请登记中提供的主要信息是不真实的, 著作权登记将被依法取消。这就是说:软件作为一种特殊的作品, 其著作权的取得不同于一般作品, 不适用自然保护原则, 即因作品完成而自然取得著作权, 其著作权自然得到保护, 而适用登记管理确认原则, 即作者在作品完成时, 要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依法确认其软件著作权, 从而取得软件著作权。未依法登记确认的, 其软件著作权将得不到法律的认可, 更谈不上法律保护。
根据《条例》第23、24条规定, 对于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 权利人可根据情节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侵权人不主动履行或有争议的, 权利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并强制执行;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同时要承担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 可并处以罚款, 情节严重的并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行政责任;触犯刑律的按照侵犯著作权罪,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规定,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实践中, 对于软件著作权除依《著作权法》、《条例》保护之外, 也适用专利法的保护。另外, 刑法、民法、合同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作为广义的著作权法也是软件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对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仅仅依《著作权法》、《条例》等狭义的著作权法还不够, 必须从广义上适用著作权法, 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软的件著作权。
参考文献
[1]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Z].国务院法制办, 2002.
[2]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Z].
[3]佟柔, 王利民, 马俊驹.中国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0.
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 篇2
2019深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相关知识
软件著作权登记费用
一、基本概念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是指软件的开发者或者其他权利人依据有关著作权法律的规定,对于软件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和国家优惠政策。就权利的性质而言,它属于一种民事权利,具备民事权利的共同特征。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例外,因为著作权的取得无须经过个别确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动保护”原则。软件经过登记后,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开发者身份权、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
二、登记类型
软件著作权个人登记,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独立开发完成的非职务软件作品,通过向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备案的方式进行权益记录/保护的行为。
软件著作权企业登记,是指具备/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对自己独立开发完成的软件作品或职务软件作品,通过向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备案的方式进行权益记录/保护的行为。
三、著作权属
1、通过登记机构的定期公告,可以向社会宣传自己的产品。
2、在进行软件版权贸易时,认证将使您的软件作品价值倍增。
3、在发生软件著作权争议时,如果不经登记,著作权人很难举证说明作品完成的时间以及所有人。
4、合法在我国境内经营或者销售该软件产品,并可以出版发行。
5、在进行软件产品登记的时候可以作为自主知识产权的证明材料。
6、在进行软件企业认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可以作为自主开发或拥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的证明材料。
四、所需提交材料
1、按要求填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一份(网上填报)。提示:在线填写申请表时,点击“我是著作权人”和“我是申请人”后,公司信息将自动从注册信息中导入。
《填表说明》下载。
2、申请者身份证明复印件加盖公章一份
注:
•企业法人单位提交有效的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
•事业法人单位提交有效的事业法人证书的复印件;
•社团法人单位提交民政部门出具的有效的社团法人证书的复印件;
•其他组织提交工商管理机关或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复印件;
•自然人申请的,提交身份证或护照等有效证明的复印件。
3、源程序一份
要求:
(1)按前、后各连续30页,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源程序要求每页不少于50行(结束页除外)A4纸单面黑白打印;
(2)源程序应在页眉上标注相应的软件名称和版本号,右上角应标注页码,页脚要注明著作权人全称;
4、文档(如:用户手册、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任选一种)一份,要求:
(1)按前、后各连续30页,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文档要求每页不少于35行(结束页除外)A4纸单面黑白打印;
(2)文档应在页眉上标注相应的软件名称和版本号,右上角应标注页码,页脚要注明著作权人全称;
5、填写《代理委托书》一份
6、如软件是在linux平台上以GCC开发的,需提交:《GPL声明》一份
7、个人申请者需下载并填写《非职务软件开发保证书》一份
8、其他软件权属证明文件(一般不需要,只有在委托开发等特殊情况下需要提供)
五、登记费用
45个工作日:1000元;7个工作日(加快):3500元。
六、登记流程
填写申请表——>提交申请文件——>缴纳申请费——>登记机构受理申请——>补正申请文件(非必须程序)——>取得登记证书
六、特别提示:
1、所有提交资料不需要装订。
2、著作权登记要求软件名称必须以“软件”或“系统”结尾。若后续还需进行软件产品登记的,按照软件产品登记的命名规范要求,软件名称必须以企业的注册商标或者是公司中文简称开头,除操作系统外,软件名称必须以“软件”结尾。
3、软件简称有则填,无则不填,简称的字数不可多于全称。
4、源代码和用户手册中涉及的软件名称、公司名称一定要和申请表里的一致(包括页眉页脚、界面)。
软件著作权转让
一、转让所需材料
(1)按要求填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一份(网上填写),要求:其中“权利取得方式”栏选择“继受取得”-“受让”,原登记证书号需填上。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协议一份。
(3)转让方及受让方双方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各二份。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公章二份。
(5)《代理委托书》
二、转让费用(单位:元/件次)
45个工作日:1000元;7个工作日(加快):3500元。
转让的出证周期同上,上述价格包含五年内的证书查档费用(100元/件),五年以上的证书查档费(225元/件)需补交125元/件;
软件著作权变更
一、变更所需材料
1、公司名称变更需要提交的资料
(1)填写《软件登记事项变更或补充申请表》,其中“变更理由说明”栏务必填写清楚
(2)完整的工商变更通知书复印件加盖公章一份
(3)原著作权登记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二份
(4)新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二份
(5)下载《代理委托书》,填写软件名称并盖好公章。
(6)单独用A4纸写一份《变更理由》,加盖公章
2、软件名称变更需要提交的资料
(1)填写《软件登记事项变更或补充申请表》,其中“变更理由说明”栏务必填写清楚
(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二份
(3)原著作权登记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二份
(4)单独用A4纸写一份《变更理由》,加盖公章
(5)下载《代理委托书》,填写软件名称并盖好公章。
3、申请文件的格式要求:
(1)所提交的纸介质申请文件和证明文件需复制在A4纸上
(2)申请表格内容应当使用中文填写,并由申请者盖章(签名);
(3)提交的各种证件和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应当附送中文译本;
(4)所有提交的资料均一式一份
二、变更费用(单位:元/件次)
30个工作日 会员单位 600
变更的上述价格包含五年内的证书查档费用(100元/件),五年以上的证书查档费(225元/件)需补交125元/件。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到我们的官网、拨打电话、留下你的电话、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都是可以的,在看到您的信息时,我们会尽快给您回复的。
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 篇3
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判断依据
(一) 实质性相似与接触
在对计算机软件权侵权行为进行验证最普遍使用办法就是“实质性相似与接触”这一原则。实质性相似所讲的基本内容就是指盗版软件与原版软件无论是从数据的结构还是软件程序等诸多方面来看都是极为相似的。基本能够分为两个部分, 一种非文字相似, 大体上为定性分析;另一种则为文字相似, 是按照所应用的软件程序代码的百分比来决定的。但是如果由于技术设计或者选择表达方法等方面有着偶然的相似, 这种称为实质性相似, 称不上是侵权的行为。所以在判断相似的软件期间, 一定要认真的思考与判断, 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判定什么是真正的侵权行为。接触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和其表面上的意思大致相同, 就是指盗版软件的创作人员在进行创作之前有机会参与过正版软件的研发或者参与过相关程序开发。在确定盗版软件能够称得上实质性相似并且创作者也符合接触性原则, 同时还能够科学的对于相似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解释, 就能够称得上是侵权行为。
(二) 对于软件侵权行为判定技术方法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如果依据软件技术含量的好坏以及复制比例的大小能够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全复制的行为
这一类的侵权行为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原创者的软件在不合法的情况下实施解密以及复制的工作, 从而为自己赚取利益的行为。但是近几年随着防盗版技术不断的精进, 加之对其打击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 这种完全复制的行为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2. 简单改动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基本流程就是把原创者的计算机软件程序通过某些手段稍微进行一些变化, 用此来隐藏自己抄袭的行为。这种手段会对原软件能够实现的大部分功能复制出来, 在商业盗版中非常的普遍。
3. 叠合抄袭行为
这种行为就是把原创者的软件中的实质性部分和盗版软件的创作者所创作出的地方进行叠合处理。这种类型的侵权行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把盗版人员的原创部分与正版的某一部分进行叠合处理, 从而导致这种方式下所制作出的软件与正版的软件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二、计算机软件侵权判断的具体问题分析
(一) 文字和程序之间的侵权比较
要想判断计算机软件是否存在侵权的行为, 通过把两个软件的代码进行科学的比较从而得出结果, 如果发现有实质性相似或者一致的部分, 就能够断定是否发生侵权行为。按照相关资料显示,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大多数以文字的表达为主体, 而不是按照技术为依据。所以把技术资料以及程序设置为两个有所差异的表达方式, 有许多的侵权的案件中都是出现了这种现象, 判定证据不充足, 无法定为侵权行为。同时《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所保障的这仅仅只是完成并已经使用的软件, 对于没有完成的软件仅仅只能够当做文字作品保护起来, 无法归纳进计算机软件档案。
(二) 共享软件注册代码的解密问题
根据实际的案件能够得出, 在计算机软件权侵权问题中还留有共享软件的注册代码的相关的问题, 案件中所出现的现象通常都是实现共享软件的注册代理方的软件的专有权利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共享软件这一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中是比较流行的, 它在进行盈利或者销售中所销售的并非是这个软件的自身, 而是在缴纳费用之前给予消费人员一段时间的软件试用期, 试用期结束消费者能够自主决定是否购买这个软件。如果消费者在试用期结束后缴纳费用想要继续使用这个软件, 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注册代码。这个注册代码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软件的作用, 它能够在软件的安装以及更新等许多方面制约着软件。但是共享软件的出现就能够破坏掉这种保护, 形成侵权的行为。
(三) 软件汉化问题
汉化软件主要讲的就是把外文软件添加汉字处理的选项, 直接的更改外文软件的相关的程序, 把外文软件延伸的更加的广泛, 这种行为需要与原来的创作商签订合同, 如果没有取得原创作者同意, 就会被认定为侵权行为。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智慧财产在社会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 在面临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问题时应当从多个角度入手, 结合多方面进行判断, 加强软件的安全管理程度, 把计算机侵权方面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的完善。比如, 清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相关标准, 对于出现侵权问题后的赔偿这一工作的范围也应当明确。通过完善各种相关的制度使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能够得到应有的权益, 及时的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使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前景能够变得更美好, 为我国以后软件创作行业的进步打下一个良好结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计算机软件侵权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以前由于没有足够的经验与完善的法律制度, 计算机软件侵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但随着这种现象逐年的增长, 法院对于这种问题的处理也变得得心应手, 从某个角度讲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软件侵权的方式也在变化, 所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判断与分析也就不会停止。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著作,侵权判断
参考文献
[1]周玉萍.试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保护[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5) .
[2]陈廉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及侵权行为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 (01)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指南 篇4
申请者在申请办理各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手续时,请仔细阅读《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和国家版权局发布的有关软件登记事项的公告。
一、申报工作流程:下载和填写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先用电子文档发送协会初审→按报送材料要求送协会授理→报送北京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理登记→领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凭此证书可申报办理软件产品登记证。
二、办理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二份;(A4纸打印提交。最好在打印前先把电子版提交协会审查,以便提高通过率)
(二)提交软件的鉴别材料(包括源程序和文档的鉴别材料)一份(word电子文档提交)
1、源程序(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指令或者语句序列)按前、后各连续30页, 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源程序每页不少于50行(结束页除外), 右上角标注页号前1——前30;后31——后60;
2、文档(如:用户手册、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任选一种)。按前、后各连续30页, 共60页(不足60页全部提交)。文档每页不少于30行(结束页和文档中有图片除外), 右上角标注页号前1——前30;后31——后60
[注] 已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其著作权发生继承、受让、承受时,当事人应当出具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复印件),无须提交鉴别材料。
(三)相关证明文件。(A4纸复印提交)
1、申请者身份证明(复印件)
(1)法人或其他组织身份证明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事业法人:事业法人代码 证书;其他组织:当地民政机关或主管部门批文
台湾省法人应提供营业执照公证书(由当地法院或相关机构开具);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法人应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公证认证书;外国公司应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公证认证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所在国大使馆认证)。
(2)自然人身份证明——中国公民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或其他证明复印件;外国个人需提交护照复印件或个人身份证明认证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所在国大使馆认证)
(3)代理人身份证明。软件著作权人委托代理人代为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
2、委托代理协议(网上下载填写)
3、授权委托书(网上下载填写)
4、非职务软件开发保证书(申请人为个人时需要)。
5、申请登记软件为原创软件的版本说明书(网上下载填写),指申请登记软件 V1.0 以上的高版本或以其他符号作为版本号进行原创软件登记时,应提交版本说明。(申请登记的软件非1.0版本时需要)。
(四)其他软件权属证明文件(一般不需要,只有在委托开发等特殊情况下需要提供)
1、软件权属证明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合同书或协议书;软件委托开发协议或合同书;下达任务开发:下达任务开发软件任务书;利用他人软件开发的软件许可证明
2、继承、受让、承受软件著作权的申请人,提交以下证明文件
(1)“继承”专指原著作权人(自然人)发生死亡,而由合法的继承人(自然人)依法继承软件著作权的情况。继承人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时,提交合法的继承证明(经公证的遗嘱或者法院的判决等);
(2)“受让”指通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法人之间、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转让后,而取得软件著作权的情况。受让人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提交依法签订的著作权转让合同或者相关证明。
(3)“承受”专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变更(如:改制)、终止(如:合并),而由其他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软件著作权的情况。当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权利承受人申请登记的,提交的著作权承受证明:著作权承受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商变更证明;国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上级主管机构的行政批复
三、申请文件的格式要求
1、提交的纸介质申请文件和证明文件需复制在A4纸上;
2、提交的各类表格应当使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制定的统一表格(可以是原表格的复制件),填写内容应当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或者打印,字迹应当整齐清楚,不得涂改;
3、申请表格内容应当使用中文填写,并由申请者盖章(签名);
4、提交的各种证件和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应当附送中文译本;
5、除鉴别材料用A4纸打印和用word电子文档提交各一份外,其他所有提交的资料均一式两份
四、费用
普通为1500元/件,加急为2500元/件,包括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全部费用。
五、时限
普通代理: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
加急代理: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以上期限不包括资料补正期限。
咨询电话:***3
联系人:张锦智武培庆古丽娟
地址:广州天河北路888号1501室
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 篇5
P2P即“点对点”技术, 是一种不经过中继设备而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 它通过在系统之间的直接交换实现计算机资源和服务的共享, 改变了互联网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 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直接, 真正消除了中间商。
P2P软件给网络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也引发了严重的侵权问题。大量用户使用P 2 P软件交换享有版权的歌曲、电子书籍等, 直接影响了版权人的利益。另外, 通过P 2 P软件, 用户能在线观看电影, 或在短时间内将电影下载, 并将影片再次传输给他人欣赏, 使电影等大型文件的盗版变得非常容易。
二、美国P 2 P软件的著作权侵权理论基础
对于上述行为, 美国普通法采用了参与侵权责任或侵权代位责任, 以促使P 2 P公司尽到注意及监督管理的义务。而故意诱导理论和主要商品理论正是推论侵权者责任的主要依据。
1. 故意诱导理论
美国最高法院认为, 产品侵权者的目的是促进该产品被使用于著作权的侵害, 例如散布者清楚表达或其它促进侵权的积极措施, 则该散布者必须对第三人使用该产品的侵权行为负责。
尽管最高法院曾强调, 著作权并非存在于普通法上, 且权利的范围和适当的补救方式应从严解释。但在Grokster案中, 法院却认为“故意诱导或鼓励直接侵权行为”为参与侵权。同时将侵权代位责任认为是“当缺乏行使监督管理权利以阻止或限制侵权时, 被告从直接侵权中获取利益”, 法院第一次认为在意图诱导的理论下, 须负间接责任。
2. 主要商品理论
主要商品理论认为, 当某人制造或贩卖一项对象, 而该对象只能适用于受专利保护的某组合设备中, 该人将被认为是意图从事这种行为, 而该项行为将被推论是要将该对象用于有专利的组合设备中。换言之, 一项对象主要用途除了侵害他人权利外无其它适用的可能时, 推论该对象散布者意图使该对象被用于侵害他人专利, 因此散布者须对该侵权负担责任。相反地, 该项对象若有其它用途, 则散布者不构成专利的侵害。
在Sony案中, 最高法院从专利法中引出主要商品理论, 即若一个被告能够显示出他的商品是有实质上或是商业上主要用于非侵权使用的用途, 则可阻却参与侵权责任的知悉要件。
三、美国P 2 P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措施
针对P 2 P软件引起的著作权侵权, 美国采取的保护措施凸显了著作权人与P 2 P公司间的博弈——无论何种保护模式, 版权人与P 2 P公司都全力运用科技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1. 移转执行成本至第三人或P 2 P公司
如果美国版权组织只是强化数字权利管理 (D R M) 以阻止个人规避保护措施, 其成效可能很有限, 因此该组织不仅要求在法律上保护著作权, 同时扩大到网络作品的保护措施。然而若对每个使用者提起诉讼, 版权组织将面对巨大的诉讼成本, 同时这些诉讼将影响著作权人与使用者的公共关系恶化, 因此版权组织希望能将成本转嫁至第三人或P 2 P公司。
从法律经济观点来看, 将使用者的侵权损害转嫁给P 2 P公司第三人责任, 以促使公司执行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保护并无不当, 可能对实施法律规范更是有效的机制。但版权组织对于P 2 P问题的解决未考虑其它处理模式, 而竭力以诉讼保护其自身利益, 将重大的外部性问题强加于具有科技价值的使用, 使增加社会福利的服务难以发展。尽管版权组织的威吓手法可能已收到相当的成效, 然而版权组织以法律作为控制数字作品所有权的手段, 最终仍将是无效的, 即使能成功, 其阻碍科技创新、减少社会福利所产生的社会成本, 相比较给予版权人绝对的利益保护而言, 将是不值的。
2. 破坏P2P系统程序
通过技术人员设计虚假或无效文档, 使P 2 P使用者在下载时耗费更多时间或根本无法下载, 或者在非法文档中附随病毒程序, 以减弱用户使用P 2 P软件的意愿。但这样存在两个风险:第一, P 2 P公司以目前技术可以侦测到或有反制技术, 例如测试使用者传输文档的速率以评估该文档是否为无效文档。第二, 将产生负面形象的公共关系。因此, 美国版权组织要求国会立法允许著作权人对公司和其使用者进行妨碍、封锁或消减P 2 P网络功能, 著作权人可以免责。
3. P2P公司及其用户的反制方法
2000年, 加装于音乐作品上的DRM系统被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破解。D R M技术并非完全可靠, 而保护措施经常遭到挑战而破解, 即使不具有该专长的普通民众, 也可通过网络搜寻, 找到破解保护措施的方法, 因此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不禁令人怀疑。
另外, 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延伸到网络作品的技术保护措施, 其保护范围是否过当、有效不无疑问。网络上P 2 P软件种类众多, 使用者可以随时改变或同时使用不同的软件, 以避免追查。即使所有P 2 P软件都被禁止使用, 使用者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取得非法网络作品, 例如到ftp网站下载。因此无法有效解决现行网络著作权侵害的问题。对P 2 P公司而言, 可从技术上规避版权组织的追踪。例如, 允许使用者通过代理服务器上传和下载文档, 这样使用者的地址将被隐藏, 而出现其它的地址信息。
网络传输能力的提升已经威胁到了网络作品, 美国版权组织的自力救济和保护措施都无法长期有效保护作品。目前, 美国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补偿金制度以平衡版权组织与社会大众的利益, 或许可作为重新思考现有著作权制度的修改与取代。
参考文献
[1]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 篇6
2007年8月, 方正将美国暴雪娱乐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称其游戏《魔兽世界》大量使用了方正自主研发的方正字库中的方正北魏楷书、方正剪纸、方正细黑等五款字体, 侵犯了方正字库的著作权, 向被告索赔1亿元人民币。此案, 方正于2009年12月将索赔金额提高到4.08亿人民币, 一审获胜但并没有对著作权的认定;2008年5月, 方正公司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认为宝洁公司使用倩体字“飘柔”的行为侵害了其著作权, 但从一审到二审方正公司因不同事由败诉了;2009年11月16日, 历时两年多的中易公司起诉微软侵犯中易宋体、黑体字库共约4万多个汉字的著作权一案, 结果微软败诉……
在已经判决的案件中, 有的法院在认定了单个汉字为美术作品的条件下, 判决中文计算机字体、字库属于美术作品的案例[1]在日本字体版权纳入到了《日本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的“美术著作物 (美术作品) ”的范畴。
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著作权法框架下, 又要照顾到中文计算机字库有其特殊性, 如果像英国或者日本以一种“美术作品”为基础的话, 艺术性的不足和判断标准的不一致可能又会成为一个理论的难题。最优的解决方式莫过于根据我前述有关计算机字库的属性, 以其整体部分以软件方式呈现, 所以应当受软件著作权法保护, 而其中的数据库部分受其他法律保护为宜。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对其数据库部分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字库当中的单字字形则可以依照设计者所享有的民法上的合法利益作为其权利保障的方式。比如, 在“日本照相排版机用字体案中”, 字体设计者就认为:“即使以上著作权之相关主张无法被认同, 但如前记般投入相当老李和资本且经长年累月制作而成之文字字体本身仍为贵重之无形资产。文字字体制作者想回授其投入之资本亦是理所当然, 必须受法律保护。”○11
目前, 我国字库的著作权纠纷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对于字库的著作权保护和侵权问题也正在被法学界所关注。对于字库的权利保护, 我们区分于对于单个字形、字体的保护, 采取不同法律对不同内容的规制方式来解决。但字库的过度保护仍然要处理好公司对于权利保护的滥用, 包括与字库无关的商家信誉的侵犯, 对于众多小经营者的敲诈以及以此为名号的民族知识产权问题都是需要以后进一步规范和研究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字库的定性以及保护的迫切需求的分析, 最后得出了字库的法律保护路径以及需以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字库,独创性,保护障碍,法律路径
参考文献
⑩Arthur Miller Michael Davis 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 3rd edition, Law Press, 2004:306-307.
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 篇7
(一) 计算机网络传播的特征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基础的,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集合体, 它由无数个计算机网络个体互相协作互联组成, 具有规模大、信息量大、涵盖面广、使用人数多、方便快捷等优势, 计算机网络是辐射面最广的全球信息共享平台。计算机网络具有无时间地域性、分散性、不可控性。
1.无时间地域性。计算机网络是全球各地个体计算机使用者、单个计算机组成的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自愿共享平台。计算机网络是不分区域、国别的, 计算机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访问跨地区、跨国界访问到全球各地的服务器上, 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各项数据、信息均来源于全球范围内的个体计算机使用者, 数据、信息的来源具有全球性, 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人类宇宙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信息来源亦扩展至宇宙空间。
2.分散性。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资源、信息均来源于全球范围内的用户, 全球各地亦有成千上万个主机服务器。虽然计算机网络具有无地域性的特点, 但计算机网络的个体使用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主机服务器却存在于不同的地域、国家, 国家、地域之间对计算机网络的各项活动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些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也是单纯的技术性标准。实际上, 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平台而言, 计算机网络使用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主机服务器均来自不同的地域、国家具有分散性, 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亦没有统一, 且无法涵盖计算机个体使用者的全部上网行为。
3.不可控性。传统的信息交互模式受到了纸张、页面、时间、空间等限制, 计算机网络突破了传统信息的交互模式, 突破了这些限制。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 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突破了容量的限制, 计算机网络个体使用者的网络行为产生的大量信息, 大部分无法进行事先审查。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提供者和管理者而言, 这些信息具有不可控性。
(二) 计算机网络时代著作权的变化
1.著作权的无形性更加凸显。智力成果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 是著作权的权利客体。就传统的信息交互模式而言, 其载体在大多情况下是有形的, 而这些有形的载体对权利人的确定、侵权行为的认定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计算机网络而言, 数字是智力成果的载体, 人们听到、看到的声音、影像、图像、文字、数字等信息均为数字信息转换而来。就载体而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模式较传统的信息交互模式具有无形性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无形性增加了著作权的保护难度。
2.著作权的空间性限制减弱。著作权具有普遍的空间效力, 但传统模式亦有较为明显的空间性地域, 著作权依然受到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法律、规则所限制。当某个著作权被某个国家、区域依当地之法律确认后才会受到相应国家、区域的保护;若未依据其他国家之法律进行相应的申请, 是不具备普遍空间效力的。因为计算机网络具有无时间地域性等特点, 使得传统模式的时间空间性限制减弱。
3.著作权的独享性减弱。著作权是公民私权利的一种, 具有独享性, 即法律严格保护公民所独享的著作权。计算机网络具有的无时间地域性、载体无形性、信息高效快速传播等特点均给计算机网络著作权主体确认、侵权行为认定、著作权保护等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计算机网络时代, 当某条信息被发布到网络, 该信息便会快速地传播被公众所获取, 又因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载体不再依靠传统模式的物理载体, 具有无形性, 该信息则具有不可控性。
二、权利主体
《著作权法》规定, 创作者享有著作权, 若没有反证证明, 在作品上署名的个体或组织当然为该作品的创作者。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而言, 作品的载体一般是有形的物理载体, 这些作品是可以凭借署名来确认创作者的。当这些作品出现权利主体争议时, 亦可以根据该作品的初始文稿的原始出处来认定该作品的创作者。但是,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因其初始文稿是以数字“1”“2”排列组合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之中的, 这些数据亦可被快速复制、传播, 如该作品出现权利主体争议, 则比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下的主体确认要更加困难。结合司法实践, 判断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著作权主体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 署名推定
署名推定, 是指以作品上的署名作为评判该作品创作者的依据, 即某作品上是否存在署名, 如果存在署名又无反证证明, 则推定该作品的创作者为署名人。针对目前网络中存在大量的信息, 其中大部分均来自非实名制用户或匿名、笔名、冒名发表的情况, 利用“署名推定”方法确定著作权主体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 但这种“推定”亦会给“被推定”出来的作者带来某些不利影响。根据目前司法实践情况, “署名推定”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方便快捷的确认著作权主体的方法, 但的确也给推定出来的“作者”带来了不良影响。但这些不良影响的产生并非来自署名推定方法本身, 当注有署名的作品一旦放在计算机网络中, 将会快速传播并被广大计算机网络用户所认知, 这种不良影响在该作品放在网上之始便已经产生。相反, 利用署名推定来确认著作权主体, 能够敦促真正的创作者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 加强自身的维权意识, 既有利于对真正创作者的认定、确定著作权归属, 又能够提升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对计算机网络平台的信息监督意识、维权意识。
(二) 原始资料
虽然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载体是数字“1”“2”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形成的电子信息, 容易复制且传播较快, 但该作品的创作者亦可以提供与创作该作品相关联的相关信息。计算机网络中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传统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相同的, 只是表达内容所呈现的载体不同而已。作品的诞生一般都要经历灵感、构思、资料检索、表达等阶段, 而这些阶段均会留下相应的痕迹, 如某人在网上上传一张自己拍摄的照片, 可以利用相机中的原始底片或数码相机中的原始照片数据来认定该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也就是说, 在创作过程中存留的所有与作品创作相关的材料均有利于对著作权权利人的认定。
(三) 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者推定
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者推定, 是指作品中既没有署名, 亦没有原始文稿资料凭证,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推定由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该作品真实创作者的代理人。除署名权之外, 计算机网络服务的提供者暂时代理真实创作者行使其他权利。当该作品的真实创作者证实其为真正作者时, 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代理权限终止, 并移交相关的利益。“计算机网络服务提供者推定”可以弥补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著作权主体的“真空”情况下, 降低侵犯著作权行为给真实创作者造成的利益损失, 也可以促使作品真实创作者“现身”以维护自身权益, 这种做法亦不会给真正的创作者带来实质上的损失。
(四) 账号、密码验证
就一般个体计算机网络用户而言, 若要在计算机网络上上传相关信息, 则必须具有相关网站的账号并设置密码。一般情况下, 计算机网络相关作品的上传、下载、修改、删除等操作均是由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通过某个服务器或网址的账户进行操作。当计算机网络中的作品出现著作权主体争议时, 如果一方当事人能够顺利地登录发表该作品的账号, 并通过该账号对密码进行修改、修改或发表作品等操作。在无反证佐证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发表作品的账号、密码验证来确认计算机网络作品的真实权利主体。在司法实践中, 账号、密码验证通常要结合公证才会具有较高的证明力, 这是一种常见的著作权利主体确认方法。
(五) 登记、备案查询
1994年12月31日, 国家版权局颁布并实施了《作品自愿登记办法》, 这种自愿登记方法可以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备案。若出现计算机网络著作权争议, 可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查询该作品是否登记、备案, 若无反证佐证, 则可以方便、快捷地确定著作权权利主体。与之相类似的还有2007年的互联网版权备案核实平台等。
三、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著作权侵权类型
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来临, 使得信息传播与传统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计算机网络中的作品具有易复制、易传播、易修改、不可控等特点, 故侵权类型也存在多种方式。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著作权侵权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 无权发表行为
无权发表行为指的是, 未经作品创作者授权或违背其真实意志擅自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公布其作品的行为。无权发表行为一般可表现为以下三种具体情况: (1) 未经创作者授权, 擅自将该作品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公布; (2) 公开方式与创作者的真实意志相违背; (3) 公布时间与创作者的真实意志相违背。
(二) 下载、转载行为
下载、转载行为指的是, 在未经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 私自复制、传播、下载以及使用该计算机网络平台中的作品。
(三) 网站侵权行为
网站侵权行为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在网站的页面、公告、论坛等区域无权发表、转载计算机网络作品; (2) 网站提供无权发表的作品, 供个体计算机网络用户下载; (3) 未经同意, 在网站中设有其他网站的信息内容。
四、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
(一) 我国相关规定
《著作权法》确认了在法定期限内, 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创作者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其作品拥有独享权,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规定, 经过创作者的授权后, 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以集体名义行使全部或部分权利, 包括与著作权及相关权利的仲裁活动、诉讼活动等;国务院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并根据其数字化特性、复制方便、传输快等特点, 对侵权行为进行列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计算机用户未经授权将计算机软件用作商业用途的属侵权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 有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受《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保护, 任何个人、组织、机构均无权未经同意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 并对其他计算机网络侵权行为进行规定。
(二) 保护方式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互具有实时性、无地域性、传播速度快、易复制、难控制等特点。可以说, 任何个体计算机网络用户均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作品进行下载、转载、篡改等行为, 且上述行为操作简单、很难被发现、侵权主体难确定。全世界范围内对实施侵犯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中作品行为制定了多种救济途径, 但这些制定的救济途径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即当侵权主体已经实施了侵权行为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后, 著作权利人作为受害人才能寻求救济。因此, 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中作品的保护应当分为预防性保护措施和一般性保护措施。
1.预防性保护措施。预防性保护措施包括限制操作权限和权利公示两种形式。
《网络传播条例》对限制操作权限进行了界定, 即通过技术、设备等手段限制个体计算机网络用户对目标作品的操作权限。例如, 利用限制操作权限措施禁止某未经授权的计算机网络个体对某作品进行下载、转载、修改等操作行为。限制操作权限亦可以分为4种, 即通过设立登录窗口等措施限制、禁止或授权某些个体计算机网络用户进入系统;限制个体计算机用户的使用权限;通过技术加密等手段保证某作品真实性、完整性。这种控制个体计算机网络用户网络行为权限的方法能够防止个体计算机网络用户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形下对该作品进行下载、传播、修改等, 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著作权法》规定了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不得在未经相关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 刻意规避或破坏相关权利人对作品采取的限制操作权限等保护措施;《网络传播权条例》规定权利人可以将其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信息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等保护措施, 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躲避、破坏其保护措施。
权利公示, 是指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将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作品信息进行数字编码等操作, 根据识别作品、创作者以及相关权利人的有关信息转化成数字代码。将该代码附在其作品上, 当该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交互时会显示该数字代码, 该数字代码连同作品会一并存入电子数据之中。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对该数据进行操作时, 可以通过植入的数字代码的方式知晓该数据信息的来源、创作者及相关权限等信息, 相关权利人亦可以通过植入的数字代码实时监控用户对该数据的操作行为, 是否存在侵犯著作权的操作。《网络传播条例》规定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是权利公示的主要形式之一, 《著作权法》规定, 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在未经相关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 不得故意更改、删除相关权利公示数据代码, 《网络传播条例》亦有相似的规定。
2.一般性保护方式。一般性保护方式是对已经出现或即将发生的侵犯相关著作权的救济途径。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的自身性质决定了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实施侵权行为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多样化、传播快、难控制等特点。《著作权法》将侵犯相关著作权的救济途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临时性保护措施;第二阶段是惩罚性保护措施。
(1) 临时性保护措施, 包括责令侵权用户停止侵权行为、诉前证据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临时性保护措施是权利人发现侵权人已经或即将发生侵权行为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以达到迫使侵权用户停止实施其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侵权行为, 并收集到了相关证据材料。同时, 通过保全侵权用户的相关财产, 能够保障判决或裁决后的执行, 得以赔偿因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的侵权行为给相关权利人造成的损失。《著作权法》明确规定, 在权利人发现正在进行的或即将进行的侵权行为时, 若证据有灭失、事后难以取证或若不及时制止损失难以弥补的情况, 可以申请法院责令停止侵权、诉前财产保全、证据保全。
(2) 惩罚性保护措施。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 对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侵权人视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承担以下几种民事责任: (1) 停止侵权, 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受理侵犯著作权纠纷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求侵权用户停止其侵权行为, 以防止权利人的损失扩大; (2) 赔偿损失、返还利益, 财产权益是著作权的重要属性之一, 侵犯著作权往往伴随着经济利益的损失, 当计算机网络个体用户的侵权行为造成相关权益人实际经济利益损失或在侵权行为中获得了本应由相关权利人获得的利益时, 应当对该损失进行赔偿、返还利益; (3) 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著作权具有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双重属性, 侵权用户在侵犯权利人的著作权的同时亦对其人身权利造成损害, 司法实践中在要求侵权用户停止侵权、支付赔偿时, 也应当视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和影响, 要求侵权用户消除对权利人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并赔礼道歉。
五、结语
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 给传统模式的信息交互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互具有实时性、无地域性、传播速度快、易复制、难控制等特点, 使得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侵犯著作权的形式多样, 也促使了保护措施的变革。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中作品权益主体的认定和保护极具计算机网络时代特征, 且区别于传统一般著作权相关权益认定和保护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相关制度和技术的完善, 计算机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中的作品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
摘要: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且已经成为人类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 网络方便人们的同时, 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著作权保护就是其中之一。在此结合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变革和著作权的诸多特征, 阐述如何认定网络时代背景下著作权利的主体和侵犯著作权的具体表现, 分析网络时代背景下著作权的保护形式。
关键词:著作权,计算机网络,主体,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网络时代的版权产业和版权保护问题[J].法人杂志, 2009 (1) .
[2]杨小兰.析网络作品作者身份的认定[J].海峡法学, 2011 (4) .
[3]张岳峰.对网络作品技术措施的若干思考[J].河北法学, 2011 (4) .
[4]马治国.网络版权中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J].科技与法律, 2001 (2) .
[5]尚代贵, 王式跃.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 (4) .
[6]刘依归.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措施[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 (4) .
【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推荐阅读:
2017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条例07-03
著作权保护08-26
著作权法律保护12-03
著作权保护论文05-25
网络著作权的保护09-25
作品情节的著作权保护05-29
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06-11
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完善09-24
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10-26
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