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原因

2025-01-15

差距原因(精选12篇)

差距原因 篇1

1 分配不公与收入差距的区分

在研究现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时, 需要特别关注两个重要问题, 一个是收入差距的问题, 另一个是收入分配公平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收入分配差距更多的是反映收入分配的结果, 而收入分配公平度更多的是强调收入分配的机会和过程是否公平。收入分配过程的不公平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不公平都能反映到收入差距之中。因此, 想要全面而准确地判断收入分配状况, 就需要对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公平度都进行深入的分析, 而不是将两个问题简单地混淆在一起。

2 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2.1 就业机会不均等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如果自然人就业机会不均等, 相当于收入分配的起点就不公平, 收入分配自然是不可能公平的。我国目前在就业机会平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部分就业岗位存在限制,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就业岗位, 比如进城打工的农民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就会, 只能从事一些非正规的工作。其次, 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劳动收入, 如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虽然从事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工作, 但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工资待遇。

2.2 生活环境不对等导致生活差距拉大

我国目前在生活环境对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同一生活环境中, 生活成本存在差异,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平等的生活环境。比如外地人口为了使子女可以享受和城里人或本地人相同的教育, 要支付更多的学费以及借读费、赞助费等各种额外的费用。此外, 各种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活环境, 导致“有关系”的人能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支出获得产品和服务, 在不平等的生活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2.3 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社会差距拉大

在现实中,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社会保障, 这就导致人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人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 有的人只需要支付很小的社会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还有的人可能根本就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人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差异, 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收入再分配, 那些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们, 当他们面对意外和大病医疗时将付出更多的成本, 这无形中大大降低了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 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公, 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目前主要有如下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分配的不公。首先, 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 农民及农民工基本上处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 不能或很难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其次,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政策和保障程度的不统一, 人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 即使同样生活在城镇并且都具有城镇户口, 也会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社会保障。这些潜在的社会问题, 将导致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增加。

2.4 公共产品使用不均衡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人们在研究收入差距时往往更多地关注体现为私人产品的货币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 其实, 人们在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差距也会带来收入差距,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 因此, 每个纳税人都应该平等的使用公共产品。不过, 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国目前在公共产品的平等使用方面,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 我国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其次, 在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的影响因素,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并不能平等的使用公共产品。

3 体制缺陷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从收入分配体制的角度判断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重点关注的是收入分配体制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存在体制缺陷影响收入的公平分配就认为发生了收入分配不公。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伴随经济体制的转轨, 一直处在变革和完善中, 体制中存在缺陷, 导致非市场化的因素干扰收入分配, 造成了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 影响了我国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 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 进而带来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3.1 行政权力参与收入分配

“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体制之一。

3.2 垄断利润转化为不公平收入

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垄断利润, 然后再将利润转化为个人收入, 是造成收入不公的又一个重要体制原因。

3.3 城乡分割造成不合理城乡差距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体制原因。直接导致广大农民不能与城镇居民平等就业, 平等获得收入, 整体收入水平低于城镇居民, 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由于体制原因, 农民工很难进入城市正规部门中工作, 而且工资要低于城市居民, 还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起点不平等。

3.4 地区政策导致地区间收入不平衡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地区倾斜政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等政策, 成为影响地区差异的另一重要体制原因, 直接导致了各地区间不平衡发展, 引起了收入分配不公, 进而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

4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政策选择

4.1 分配不公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是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同时存在, 我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现阶段影响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 需要首先解决,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突破口;

人们对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更多地集中在收入分配不公;

盲目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收入差距。

4.2 分配不公问题的解决途径

收入分配不公是收入分配问题中首先和必须要解决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避免行政权力转化成不平等收入;

消除行政垄断, 避免垄断利润转化成不平等收入;

促进机会均等, 避免机会不平等带来收入不平等。

要想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 就要从产生问题的源头抓起, 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忽视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 盲目采取一些措施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 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还可能导致新的分配不公, 破坏一些原本合理的收入差距。因此, 首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在现阶段更加可行, 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摘要: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那些拥有特权可以依靠体制漏洞和不平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群体迅速积累了财富, 而那些受到政策影响失去公平机会的群体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这就导致了收入的分配不公, 进而带来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关键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郭晓丽.浅论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9, (11)

[3]王欢.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

[4]宁德业.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M].第1版.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5]蓝春娣.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5, (4)

[6]周振华.收入分配与权利、权力——分配理论研究丛书[M].第1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差距原因 篇2

摘要: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工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分工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劳动;行业收入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行业之间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很小。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分配形式多样化,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现今,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已经很悬殊,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必须引起重视。

一、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我国基尼系数为0.490,为0.481,为0.477,为0.474,为0.473,为0.469。自20以来,虽然基尼系数连续六年下降,但超越0.4警戒线仍须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存在的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三种,即地区间收入差距、城乡间收入差距和行业间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是城乡居民感受最直接的一项收入差别,已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行业间平均工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与20相比,20各行业工资排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年,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平均工资达到了108,273元,最后一名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是28,356元,行业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的绝对差距为79,917元,相对差距达到3.82倍。不过与年的3.86倍相比,2014年行业间相对收入差距有所减小。我国的行业收入排前10位的行业中有5个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包括资本市场服务、航空运输业、其他金融业、货币金融服务和烟草制品业。另外,排名最后10位中,平均工资最低的4个行业全部属于农林牧渔业,其次是餐饮业,倒数6位到10位的行业中有3个属于制造业。

二、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原因分析

劳动力要素的质的差异,对行业收入差距有着深远的影响。高素质技能的劳动者,由于其市场需求远大于市场供给,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却处于似乎无限供给的状态,这两方面的因素加剧了行业收入差距。

在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素质技能积累越多的人(教育水平越高、工作技能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关系越广等),生产效率越高,个人也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因此,个人收入是建立在素质技能差异的基础上。总体上看,素质技能存量与工资呈正相关关系。可见,素质技能的积累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是流动的,如果一些行业由于垄断等原因使得相同的素质技能导致收入不同,于是劳动力向收入高的行业流动,进而这些行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素质技能高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所以说,劳动者的`分工是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如何科学地看待中国当前的分工及所存在的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内容

(1)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是《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指出,分工使劳动者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

(2)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指出,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尺度,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条件。对于分工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3)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认为,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探析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成因

一、我国目前收入差距现状

1、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从城镇居民收入来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北京,收入最低的山西、河南。从1997年到2000年,这四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幅度差别较大,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快,平均每年要比上一年多增加1.57个百分点,而山西和河南的增长幅度相对较慢,只比上年多增加0.25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收入来看,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更大。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47:1.13:1,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的人均收入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等省区的5倍多。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更猛,而欠发达地区却发展缓慢,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持续扩大之势。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乡差距为2.57∶1, 从1984年开始,改革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很小,1992年达到2.58:1,超过了1978年的水平,1994年达到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了2.86从1994年开始,国家意识到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严重性,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1997年,城乡收入比下降到2.47,从1997年至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在2000年为2.79,2001年为2.90:1,2004年为3.21:1。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254.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2:1。比1997年扩大了0.75倍。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为1.5:1,超过2:1的极为罕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超过了2:1,而且在3:1以上,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居民倾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也变的更为严重。

二、我国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的原因

1、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收入普遍不高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一政策的提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是先富起来了,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富起来,这就必然会扩大个人收入的差距。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以后,在区域政策上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国家采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的经济政策,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沿海地区的比重由1978年的40%上升到1994年的55%,而对内陆地区的投资则从1978年的51%下降为1994年的36%。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国家给予了沿海地区很多的优惠政策。如财政、税收、投资决策权和利用外资审批权等。在特区投资的外资生产性企业可以享受到“免二减三”的所得税优惠,即使征收所得税,税率也仅为15%。在经济特区外汇留成100%,在沿海省份为50%,而到了内地省份这个比例只有25%。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就导致了地区之间的收入不断扩大。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乡收入的扩大。

3、税收体制的不完善

税收政策能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础,能削减高收入者的收入,因此,税收成了最常用的公平收入的调控手段。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收,防止个人收入之间出现过大收入差距。目前,我国税收体制不合理:

首先,在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有些漏洞影响了税收的调控效果,有些收入较高者利用非法手段逃税和偷税,进而减少纳税,这就更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也限制了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资金投入。200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为511亿元,而大多来自于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和银行利息所得三个项目的个人所得税,来自其他的个人所得税还不足其总收入的10%。这就说明了有很多人还没有进入到正常纳税的行列。这就使得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进而也使得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扩大。

其次,个人财产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个别财产税,即有选择地对部分财产分别征税。我国目前的财产税制很不完善,收入比重不高,不动产税制体系不合理。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税基十分狭窄。已经不能适应个人收入水平变化之后的居民财产状况。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征了遗产税。

4、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

目前,非法非正常收入渠道主要有:1、制假贩假。如一些个人和企业以极低的成本、劣质的原材料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高价出售,从中获得大量非法收入。2、走私贩私。沿海、沿边一些地区的不法分子,靠走私贩私逃避关税,获取非法收入;如我国查处的福建厦门特大走私案件中,赖昌星一伙走私总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其中逃税300多亿元。3、扰乱市场。利用证券市场不健全,部分人传播假信息,扰乱市场,从中牟取暴利;中国的证券市场被一些人称之为“看不懂的市场”。4、房地产交易。房地产市场开放之初,利用土地批租,无偿或低价获得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攫取巨额超额利润;5、贪污受贿。一些党政官员,贪污受贿,利用自己的职权,侵吞国有资产,牟取私利。有资料表明,“中国改革转型期20年来,竟然高达30万亿人民币的国家资源直接和间接地变为私人财产,相当于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些非法收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使得真正付出劳动的人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没有付出劳动的人却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这就加剧了收入差距的严重扩大。

解决收入差距问题需要國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等所有人员的参与,从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全局考虑,才有可能缓解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对于地区差距,需要国家做好各个地区的投资调节。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同时国家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支付,解决财政困难问题,以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同东部沿海城市的差距。只有这些地区真正富起来了,才能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时还要积极提供科技支援。东部与中西部要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东部地区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和合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此减缓地区收入差距。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的体制改革。西部的经济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东部,突出的表现是国有经济比重偏高,制约了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应加快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国有经济的比重调整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解决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可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行业收入差距分工原因解析 篇4

一、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 我国基尼系数2009年为0.490, 2010年为0.481, 2011年为0.477, 2012年为0.474, 2013年为0.473, 2014年为0.469。自2009年以来, 虽然基尼系数连续六年下降, 但超越0.4警戒线仍须引起高度关注。当前, 我国存在的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三种, 即地区间收入差距、城乡间收入差距和行业间收入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是城乡居民感受最直接的一项收入差别, 已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 我国行业间平均工资绝对差距扩大, 相对差距缩小。与2013年相比, 2014年各行业工资排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2014年, 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平均工资达到了108, 273元, 最后一名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是28, 356元, 行业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的绝对差距为79, 917元, 相对差距达到3.82倍。不过与2013年的3.86倍相比, 2014年行业间相对收入差距有所减小。我国的行业收入排前10位的行业中有5个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 包括资本市场服务、航空运输业、其他金融业、货币金融服务和烟草制品业。另外, 排名最后10位中, 平均工资最低的4个行业全部属于农林牧渔业, 其次是餐饮业, 倒数6位到10位的行业中有3个属于制造业。

二、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原因分析

劳动力要素的质的差异, 对行业收入差距有着深远的影响。高素质技能的劳动者, 由于其市场需求远大于市场供给, 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却处于似乎无限供给的状态, 这两方面的因素加剧了行业收入差距。

在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 素质技能积累越多的人 (教育水平越高、工作技能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关系越广等) , 生产效率越高, 个人也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因此, 个人收入是建立在素质技能差异的基础上。总体上看, 素质技能存量与工资呈正相关关系。可见, 素质技能的积累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是流动的, 如果一些行业由于垄断等原因使得相同的素质技能导致收入不同, 于是劳动力向收入高的行业流动, 进而这些行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素质技能高的劳动者, 收入差距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所以说, 劳动者的分工是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如何科学地看待中国当前的分工及所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内容

(一) 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是《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指出, 分工使劳动者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 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 增加社会的财富, 促使社会精美完善, 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

(二) 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指出, 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尺度, 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条件。对于分工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 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 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三) 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认为, 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 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 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四) 分工的消灭。

所谓消灭分工, 并不是要消灭不同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划分, 而是要消灭使分工产生对抗性质的私有制。马克思主张用自愿的、主动的分工去取代自发性的分工, 以达到扬弃异化的目的。

四、马克思分工理论对缩小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启示

(一) 充分利用分工的积极作用, 做大经济总量的蛋糕

1、在国际上, 应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各种重大分工, 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努力把中国制造发展成中国创造、中国智造, 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 增加产品附加值, 增加企业利润。树立中国品牌新形象, 使中国产品成为品质与信誉的代表, 营造自己的跨国公司, 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 让国企参与国际竞争, 在竞争中成长壮大。中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 但是大而不强, 对外依赖度过高, 各行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 过于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 致使企业利润少, 抗风险能力差, 劳动工资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走高端化、服务化路线, 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 合理其分工。

2、在国内,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不断完善社会分工制度, 这样才能提高劳动效率, 带来生产力高度发展。首先, 由于劳动者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劳动者的和谐分工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 加大教育培训投入, 打破行业垄断, 完善劳动力市场, 使劳动者自由选择行业, 把选择建立在爱好的基础上, 以提高劳动效率;其次,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工具的发明、生产、使用会产生新的需求, 分化出新的工种。改善生产工具, 最根本的方法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靠自力更生, 可以引进、消化、创新, 但是基础和根本是依靠广大劳动者, 生产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只有使行业收入差距处于合理范围, 以公平促效率, 创新才能自然发生, 层出不穷。

(二) 努力克服分工的异化现象, 用合理的分工代替不合理的分工

1、我国当前社会分工格局有其历史渊源, 由于长期处于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社会, 社会分工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内部。第二、第三产业分工不彻底, 不够多样化, 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 并且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 不容易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就需要发挥公有制的优势, 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 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着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使其分工更深化、更细化, 产业内行业多样化, 由于第一产业收入偏低, 通过劳动就业转移增加收入, 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2、分工导致的片面化、单向化严重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分工所产生的问题还要由分工的发展来解决。要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依据, 消灭旧式分工、倡导自由分工。使劳动者选择行业建立在自由、爱好的基础上, 政府建立相应体制, 提供就业选择及转移机会, 完善社会保障, 提高保障福利水平, 发挥其积极的基础作用。使劳动者在适合自己能力的行业, 发挥其聪明才智, 人尽其才。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情况下, 多劳多得, 保持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

(三) 缩小收入差距对策思路

1、劳动收入的公开化、透明化是收入公平的前提。收入公平并非收入均等, 只要收入是合理且透明的, 就不会带来民众的不公平感。行业收入的公开透明化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信号, 政府的监督和指导职能应该在此体现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2、政府应积极利用财税手段调解行业间收入差距, 提高高收入行业的劳动报酬的缴税水平, 应按累进方式对其利润征税。将政府补贴与行业劳动报酬水平相挂钩, 对收入水平高的垄断企业, 政府给予其补贴时应谨慎。以免政府的补贴最终转化成垄断行业的劳动收入, 以致不仅未能达到补贴的初衷, 还会加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要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 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壁垒, 促进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自由流动, 实现劳动贡献与其收入水平相匹配。

4、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特别是对低收入行业劳动者, 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丰富技能培训和在职培训形式, 提高劳动者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 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总之, 生产与分配是辨证的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 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与表现, 分工也是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指导下, 使劳动力分工更合理, 人尽其才, 让行业收入差距处于适当范围。

摘要: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分工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并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分工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关键词:马克思,行业收入,分工,劳动

参考文献

[1]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 (第1版)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9.

[2]陈沫.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4.8.

[3]陈敏.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J].党政建设.

[4]顾成东.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工[J].经济研究导刊, 2008.19.

[5]王敬勇.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垄断与人力资本孰是孰非?还是兼而有之?[J].当代经济科学, 2013.1.

[6]王培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 2012.1.

差距原因 篇5

11级思政专转本班冯芊芊1120220098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地扩大地趋势。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各方面阐述了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并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引言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与改善,整体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看到了,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的位臵,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全面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关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社会地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使城市和农村之间人们的收入的差距不断地缩小,以达到共同富裕,都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收入

收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由于划分角度的不同,收入具有不同的含义。按收入的主体划分,有宏观上的国民收入、部门收入、行业收入,中观上的企业收入和微观上的个人收入;按收入的形式划分,有货币收入、实物收入;按地域划分,有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按收入的来源划分,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以上由于收入的定义不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不同,不同途径下产生的收入数据就会很不一致。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对收入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各个方面问题的一个总称,由于涉及到很多与收入分配具体相关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的角度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分配,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研究某个具体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是一个包含许多相似、相近或者相对概念的名词。只有弄清楚它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财富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一年内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经济分配。经济分配主要分配某个特定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及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则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进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即个人可支配收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生

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果得体现,是收入在经历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后形成的人们收入之间的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包括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用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绝对数表示,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富裕程度差别,在考察贫困程度时较常使用。而相对差距是用收入的相对比或各阶层居民收入所占的相对份额表示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相对数表示,它在评价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居民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差距根本地表现为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反映社会的协调发展程度, 它会进一步影响经济整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影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城乡收入差距,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③农村居民收入差距,④地区收入差距。1978 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臵机制和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大。

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2001年达到0.459,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

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我国改革开放前,政府的工作重点是重工业,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策略,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此形成了很高的城乡收入比;1978年-1984年期间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地变化,极大地释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地增加,六年期间总共增长165.9%,而城市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的展开,从而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六年间只增长了89.6%。

第二阶段(1985~1994):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使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由1985年的2.43倍上升至1994年的2.86倍

第三阶段(1995~1997):由于我国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城乡之间有所缩小,由1995年的2.71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倍。

第四阶段(1998~20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1998年的2.51倍上升至2009年的3.333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对于抑制 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回落,达到3.2284:1。

2011年第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更是城镇居民的2倍。根据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高出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缩小到2.72: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并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

中国3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

2.社会福利差距 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收入统计之外, 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

3.财产差距 扩大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 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4.生活水平差距 扩大(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居民的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 元, 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 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 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78年到2011年城乡收入之间作比较。

5.不同地区之间的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是有差距

通过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农村内部的居民的收入情况作对比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收入的差异。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历史原因:产业偏向政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a)重点放在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过大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选择的安排下,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

同时我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的国家,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不断地拉大。

2)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建国以后, 我国实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模式, 使城乡在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感情, 也限制了农民平等竞争的权利, 表现在:

第一、在劳动就业方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 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二, 在社会福利方面: 城乡居民在享受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方面差距十分悬殊。

3)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 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市场, 农民在自主经营的同时, 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实行的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分配原则。同时, 农民在市场化的条件下, 不但要面临市场竞争, 还面临着自然风险, 收入不稳定。

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4)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在客观上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 农民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开支。

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由农民承担。

二是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自己承担。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 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 应由国家来承担。

三是乡镇政府的经费完全来源于农民。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部门, 其经费不是来源于国家税收, 而是来源于农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 农民承担着与收入不相称的高额税费

一是, 农民的税费远高于城市居民。

二是农村的税收基本上实行“人头税” , 即不考虑纳税者年龄大小、承包田地的多少和收入的高低, 都得交大致相同的税费

三是农村没有对贫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政策

5)农村的人们自身的原因

四、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深化农村改革,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消除价格“剪刀差”

2.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一是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各种地方性规定,二是认真清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数量;

三是在工资水平方面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和工资克扣现象。

3. 改革农村财税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 国家应改变其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长期缺位的局面, 担负起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角色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

二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 改革不合理的税收体制, 减免农业税收。

一是改革“ 人头税”, 使所征税额与纳税者的能力、收入和承包田地多少相联系。二是取消农业特产税,三是减免农业税费,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是对农村特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 帮助这部分人口脱贫。

4.建立和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所以要加强对农村户籍的管理,不受限制。

5加强政府的管理的制度

五.结束语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目标。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会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要缩小这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要受到城乡二元机制的限制,为农民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农村,到城市来发展,政府加强和促进农民的财政的支持力度,和谐发展,与城市同步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自身的能力。这样以来,可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白贵 张静伟

2.《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_原因与政策调整》 郭玮

3.《浅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和对策》 李华

4.《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成因探析》彭岚

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郑书耀

6.《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韩丹

7.《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王昊

8.1978-201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9. 2011年我国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7)

10.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季度数据(单位,人民币元)

11.1978-2011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12.《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出自《法制晚报》

1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5.中国历年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 1978年—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17.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6)

差距原因 篇6

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朱云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整体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成为困扰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拉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基尼系数急剧增长。比如: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由1980年的0.3左右扩大到2005年的0.47,2007年逼近0.48。可见,我国高低收入组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两级分化日益严重。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是行业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二元经济”为主的城乡分割发展战略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化结构,这种经济体制影响着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产品的价格来看,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一直是我国转化农业剩余、为工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质是一种不等价交换,造成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同时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设备比较落后,从而导致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增收难。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执行的是将城市与农村完全分离的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使农民一直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之上,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合理迁移,制约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农民很难通过其他渠道就业,导致工农差别、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而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人们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贡献也有很大不同。在这一新的分配制度下,劳动者的收入不仅来自于劳动的质和量,而且来自于对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拥有的质和量,同时还存在着参与竞争的起点不平等状况,这种起点的不平等,进一步造成了不同所有者在市场竞争中因所处地位不平等造成的竞争机会不均等,并最终导致两级分化这种严重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

(三)行业垄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市场竞争尚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行业垄断现象仍十分突出,而垄断行业正是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从而拉大了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例如,2005年,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造、铁路、航空和电信等行业企业在各行业企业景气指数中名列前茅,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25%-60%。目前,金融保险业、证券业、电力、电视、邮电通讯、交通、航空、煤气、自来水及烟草等垄断性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普通行业。

(四)区域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实施自东向西的梯度发展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区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从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实行倾斜性的优惠政策,使这一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东部沿海地区的地域优势是中西部地区无可比拟的,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理位置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抑制了本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

(五)再分配调节手段不完善

目前我国政府再分配调节手段乏力,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具体体现在:

1.财税体制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税种设置不够合理,税收征管手段落后,偷税、漏税、逃税、骗税现象相当严重,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削弱了国家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从而加大了贫富差距。

2.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各项社保制度上,普遍存在着覆盖面低的问题。尽管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援助及最低工资保护制度,但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还不够畅通,国家和企业的负担过重,致使社会保障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出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大作用,一些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农民未能享受有效的社会保障。

二、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日渐拉大。解决不合理收入分配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彻底地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2.强化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

运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在公平方面的不足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而有效的做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进一步加强税源监督和税收征管,优化税率结构,适当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使非法、不符合市场规则的收入差距随市场经济的发育而逐渐消除。要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的市场机制。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垄断的体制基础。二是要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消除垄断,打破由于行业垄断说造成的过高收入。三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消除行业垄断。对非自然垄断行业,要尽快清除各种市场准入堡垒,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地进入、退出和开展竞争。四是要强化物价、财税、金融等手段,对垄断的高定价进行监督调节。

4.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过各种渠道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经济的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之能够与其他收入分配手段协调配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建立以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救济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体系,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扩大各种保障制度范围,增强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于国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王丽琴.浅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J].财经界,2008.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7

一、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即是可能的经济腾飞期,也是社会矛盾易发期。有的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发达国家;而更多的国家则因为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造成这两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分配是否合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敏感区域。

从表1看出,1978-2005年,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从0.16上升到0.45;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从0.21上升到0.46;全国基尼系数从0.317上升到0.455。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变动,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最基本的指标,是联合国规定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是衡量收入差距的最常用的指标。

(一)区域间收入分配比较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 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之势。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40%。2004年西部、中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4%、38%,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我国居民收入地区差距除表现为东、中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外, 不同省份间也存在差距。据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6个省区无一例外是西部省区。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人均最高的省份上海与最低的省份宁夏的人均收入差距是4852元。

(二)城乡间收入分配比较

(单位:元)

改革初期,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比较大的,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不断加快,1995年为2.75倍,到1996年下降为2.27倍,但时间非常短暂,1997年之后又开始加速扩大,且这一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之间的收入比达到2.90:1, 2003年为3.23:1。

(三)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比较

(单位:元)

表3显示:在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也非常明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86年以前城镇内部基尼系数一直都低于0.2, 90年代后则超过0.2, 1995年为0.28, 到2004年已达0.37。

二、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历史及政策因素

首先,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由于自然环境、地域、交通的限制,使得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制约。我国又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长期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人口占有资源远远少于城镇人口。其次,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结构层次存在明显差距,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城乡的教育差距也必然会导致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初,我国长期实行“重工轻农, 重城轻乡”。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农业取得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原始积累,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人民公社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禁锢在农村和农业上,限制了农民迁入城市,将城乡人为地割裂开来形成两个互相封闭的系统。最后,城市职工的报酬和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制度远远高于农村,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先富帮后富随即共富的道路,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大量优惠政策和财政帮助,尤其是在经济特区的发展上造成了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高,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分配低的状态,形成区域收入差距先小后大的态势。

(二)现实原因

1.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使我国的分配制度由原来完全的按劳分配变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政策,让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充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在这种分配制度下,个人收入量的多少, 不仅与自己的劳动贡献大小相关, 还与自己所拥有的物化生产要素多少有关。不同要素所有者占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的差异, 对个人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

2.法制不够健全。

制度不规范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人违法乱纪,钻法律、制度的空子,以至于社会上权钱交易、偷税漏税和贪污受贿等现象严重,特别是享有特权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不法手段,在短期内聚敛大量财富。收入差距扩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行业垄断。如电信、电力、民航、铁路、邮政和公共事业等行业。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和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保护,通过垄断市场和价格,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垄断收入,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3.税收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并不健全,调节个人收入的税种相对单一。税收征管上漏洞较多,管理手段落后,使得一部分真正高收入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税收制度没有真正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由于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人通过逃税、漏税等手段非法致富。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援助弱势群体,最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较晚,体制不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远远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能对市场竞争中的弱者进行及时保护,结果也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现象。首先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滞后,缺乏有效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医疗费用成为许多农民的沉重负担。其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比较小,基本上局限于城镇, 对农村地区一些弱势群体不能起到很好的救济和保护作用。

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

(一)有步骤有角度的政策倾斜

有步骤有角度地实现由原来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纯输血”转为使其自身创建并完善“造血功能”,在帮助解决其劣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优势。比如地理和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地区,国家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而不仅仅是盯在其丰富的资源如何满足东南部地区的发展上。

(二)完善法制建设

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其次,加强廉政建设,防止权力滥用,严厉打击官僚腐败、官商勾结、钱权交易等违法行为;再次,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察管理力度。削弱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制定和出台反垄断的相关法律。

(三)加强税收管理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最重要的价值工具,要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提高税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将这种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从国际上看,“抽肥补瘦”是流行做法,其具体手段就是税收。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增加税种。如开设遗产税,赠与税,特别消费税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全和规范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同时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通过发展非农产业,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合理流动。其次,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要完善落实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对失业、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与培训, 使他们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解决因失业等问题而导致的收入下降及贫困问题。最后,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合力作用, 让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发挥其“社会屏障”的作用,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2]李实, 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财经, 2004 (3-4) .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新探 篇8

关键词:收入差距扩大,政策选择,道德和援助机制

0 引言

2011年年末,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指出,“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而据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估计,“2010年,基尼系数估计已经达到0.50的水平。”联合国数据也显示,201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将突破0.55,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事实上,自国家统计局公布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已近十年没有公布这项统计数据了。那到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如何?对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如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381亿元,1983年为583亿元,1988年为1366亿元,1995年为5046亿元,2002年为9398亿元,2007年为20169亿元,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GDP增长率仍维持在9.6%以上。可我们也注意到,在人们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据统计,我国基尼系数在改革前的1964年和1978年分别为0.184和0.20(1),从未超过0.2的水平。改革开放后,我国基尼系数则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983年为0.29(2),以后逐年提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上升到突破0.4警戒线的水平。我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十年没有公布,对于基尼系数的数值,大都是我国经济学家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测算出来的,估算出来的基尼系数不尽相同,我们主要引用李实的测算结果,对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趋势进行说明。自从1988年参加经济学家赵人伟教授主持的中国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以来,李实利用20多年的时间共进行了4次关于基尼系数的大型调查和测算,他的分析结果为:1988年为0.382,1995年为0.455,2002年为0.454,2007年为0.48(3)。利用SPSS18.0软件对以上数据作“线图”处理得图1。

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整体在增加,但是社会成员中“蛋糕分配”的非均等程度在扩大。

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新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种政策的选择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伴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与我国政策目标存在不一致性,下面我们将就此原因进行新的探索:

2.1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原因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当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存在差距时,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个人的收入也存在差距。此外,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在较大差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在市场化进程中收益率越来越高,从而使得在人力资本拥有上存在差距的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代际间资本转移,也使得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受到的约束产生差异,倾向于扩大他们子辈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我国并没有开征遗产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滞后,产生了代际间收入传递的“马太效应”。

2.2 行业间利润率的极大差距成为产生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利润平均化理论,它是价值规律和资本逐利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社会各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这将会导致各行业利润率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的部门其利润率反而越低。由于资本逐利规律,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可以自由的转移,由利润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移动,通过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实现利润的平均化。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不完善、不健全,资本市场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行业间利润率差距较大,这将导致行业间员工收入差距的扩大,如一般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

2.3 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的解释

库兹涅次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指出(4),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扩大,再缩小,即呈倒“U”形。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的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不平等的范围扩大。一方面根据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理,一个工业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至少在其发展前期要比一个较为后进的城市能为新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这就促进了城市经济规模的自我生长,从而加大了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根据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理论,当新的工业在某一地区建立起来时,该地区就业增加,总人口增加,消费需求上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这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投资,促进该地区的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累积效应,使得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

2.4“不平衡增长理论”的解释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把农业创造的价值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本,这种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战略,即“两个大局”思想,促进了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回波效应”,使得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落后地区由于失去人才而进一步放慢发展的速度,发达地区由于“累积效应”将更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化的积极作用由于“回波效应”而被削弱了。

3 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合理、适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对于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和创造积极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预示着我国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3.1 政策选择的价值导向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也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既然推动城市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加快发展生产力的政策选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实现增长与分配目标有效的结合?钱纳里等人的“边增长边分配”战略,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即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并为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提供资源条件。

3.2 政策选择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在我国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应坚持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利用价值规律提高经济效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蛋糕做大”,才可能使每个人拿到更大的“蛋糕”,否则,就会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陷阱之中。我国市场体制还不完善,所以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完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的合理流动,缩小行业间的利润率差距。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却在一定的程度上拉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我们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比如,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尽早开设遗产税等税种,削弱代际间的“马太效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实施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开发政策,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并给予该地区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资流入,削弱“回波效应”等。总之,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的职能,防止其在该职能中的错位和缺位。

第三,充分发挥道德、救助机制的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资源短缺的既定前提决定了政府财税能力调控的有限性,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可能会导致“寻租”和政府官员腐败现象的出现,使得政府失灵。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会导致社会某些阶层仍处于弱势和资源财富贫困状态,如果我们可以借助道德和救助机制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便可以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努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向困难群体和个人提供援助,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0.

[2]丁冰.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97-110.

[3]李实,赵人伟.收入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吗[J].中国改革,2006,(7):44-46.

[4]马春文,张东辉主编.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248.

[5]王振中.中国转型经济的政治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351.

[6]谢勇.人力资本与收入不平等的代际间传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2):49-56.

差距原因 篇9

1. 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 尤其表现为户籍制度。城镇和农村居民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城乡之间人为地筑起了一道壁垒。农民不能自由地流向城市,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困难, 此外, 城乡居民的不同身份和地位意味着配置的社会资源也不同。城镇居民享有较好的资源, 在享有教育、劳保福利、社会保障, 以及医疗、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优厚权利和待遇, 而农村户籍的农民无法获得这些好的资源, 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 这就直接或间接地拉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2. 税收制度不完善

一般来说, 完善的税收制度可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税收制度还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还比较低, 过低的起征点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 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 也使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二是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与税收调节有关的税种还很不健全, 除开征了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财产税之外, 遗产税、赠予税和社会保障税都没有开征。三是税收监控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滞后, 致使高收入群体的“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 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然而,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存在着覆盖人口有限、低水平保障, 运用的资源有限等问题。以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 广大农民则基本上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

4. 行政性的行业垄断

(1) 竞争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一些个体或群体凭借在计划经济时代占据的有利优势或特权,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成为暴发户。

(2)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创收”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放权让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自行“创收”现象基本上是持宽容和默认的态度, 使得一些单位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或“打擦边球”的途径, 尽可能多地攫取收益。

(3) 行业的垄断性经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垄断性行业指广播电视、烟草、军工等某些带有浓厚行政垄断色彩的高收入行业和金融、铁路、邮政、水电、电信、石油、石化等兼具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高收入行业。这些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在较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其自身的贡献或绩效, 而是取决于其对资源、市场的垄断与国家的政策保护。

二、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建议

1.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农村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1) 必须打破城乡壁垒、地区壁垒等区域间的制度障碍,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 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定居谋业, 实行与市民相同的“国民待遇”。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实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让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享有充分流动的自由和同等的就业机会。

(2)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农民流转的制度障碍。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

2. 深化税收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1) 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 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缴力度, 科学、合理地确定和调整费用扣除额, 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距与税负水平, 重点向高收入者征税。

(2) 继续推进消费税改革, 适度提高部分高档奢侈消费品税率。三是逐步扩大对收入征税的范围, 逐步通过开征个人财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等。四是加强对财产差距的税收调节, 适时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加大对房地产保有环节特别是高档房屋以及个人持有多处房屋的税收调节力度。五是严格申报制度, 加大逃税处罚力度, 强化管理, 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差距。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1) 提高国家预算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可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等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2) 扩大社保覆盖面, 打破城乡分割壁垒, 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当前主要是根据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式变化的需要, 重点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 同时关注失地农民、农民工、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

(3)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探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 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弱势群体保障保险领域。建立财险、灾险、医疗保险三类险种与政府合作机制, 运用政府和商险双重功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

4. 消除行政性行业垄断, 避免垄断利润转化为不平等收入

(1) 完善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 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社会公众的转移机制, 防止社会共有的垄断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个别人员的薪酬福利。如制定垄断行业的国家分红政策;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清理整顿工资外收入等。

(2) 完善定价机制。深化垄断行业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如垄断性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由其自我定价, 而是需要公众听证会认可。

(3) 完善法律体系及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尽快制定《垄断性产品和服务信息公开法》、《垄断性产品和服务收费监督办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同时,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成本和服务质量的监审, 严肃查处垄断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乱涨价、乱收费等行为。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稳定都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9

差距原因 篇10

关键词:收入差距,容忍度,原因

引言

考虑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 一定程度的居民收入差距自然难以避免, 合理且未至于悬殊的收入差异可以刺激竞争, 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对社会发展是有益的, 而不合理的的收入差距或收入阶层的固化显然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 即使在相同的收入差距之下, 我们仍有必要追问:这样的差别是缘何而起?显然, 民众对于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收入不均的容忍度是不同的。

放眼国际情况也是如此, 收入差距反映在基尼系数上, 然而基尼系数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本国社会会对收入差距问题怨声载道;反之亦然。比如, 在基尼系数相当高的美国 (45.0, 世行数据, 下同) , 民众抗议收入不均的呼声并不算激烈;而在基尼系数很低的埃及 (30.8) 却反而屡屡有民众因收入问题游行暴动的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与美国相当 (47.0) , 而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同样有必要探讨收入差异背后的原由。

1 实践目的

眼下国内关于收入差距的文献很多, 但对于上述这一具体层面的研究则似欠缺;出于“社会对收入问题的容忍度不仅与收入的绝对差距相关, 同时也与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关”的判断, 同时考虑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即将切身面对收入分配这一现实问题, 故而本小组决定就此展开实践。

2 实践结果分析

2.1 实践数据基本情况

本小组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来收集民众对于不同原因所致的收入差异的看法。共计收集了50份答卷, 作答人员包括工学院学生、老师、学校附近闲杂人员以及学生家长等。数量上虽然略显不足, 但涵盖人群类型较广, 因此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2.2 民众对于影响收入的若干因素的态度

(1) 工作能力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 群众对于凭借出众的工作能力而获取更高收入的容忍度是最高的。几乎没有人对此有怨言, 且表示“非常支持”的人接近40%。普通民众对于“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一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收入分配方式是相当认同的。

(2) 教育/学历

几乎与“工作能力”相当, 由于受教育不同/学历不同而产生的收入差别同样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 在作答者中没有一人对此表示异议。既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而教育是产生科技人才的摇篮, 因此接受更高教育者总体对社会贡献更大, 获得更高的收入也无可厚非。

由此可见, 倘若中国的收入分配主要由以上“工作能力”、“教育/学历”两个指标所主导, 即使收入的绝对差异不一定很小, 普通民众也不太会有所不满, 仍属于良性差距, 社会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和谐。

(3) 权力背景/社会关系

与前两项截然相反, 民众对于凭借权力背景/社会关系而获得高收入的人群相当不满, “难以接受”甚至“忍无可忍”的比例达到30%。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 国人既身在其中, 对其危害性和不公正感悟颇深。同时靠权力和人情也确实不属于合理的收入分配要素。如果任其发展,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是极有害的。

(4) 家庭财产

中国自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第一批富裕人群至今, 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继承家产的富二代乃至富三代, 社会上对于这些人也是褒贬不一。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 虽然民众对于这样的“致富方式”不甚满意, 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容忍, 中庸地选择“可以接受”者占到了三分之二。

(5) 地区/城乡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上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至今没有根本性改观, 全国城乡人均收入上的差异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倍左右 (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我们的数据显示民众对此的容忍度同样很低, 表示“难以接受”或“忍无可忍”的人接近30%。由此可见, 地区/城乡差异对于收入的巨大影响如若不能尽快缩小, 势必会降低社会凝聚力, 成为影响团结稳定的隐患。

3 其他一些在调查中发现的现象

3.1 普通民众对于自身收入情况的判断并不准确

在本次调查中,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家庭收入不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这与工学院人群的实际情况和统计学常理显然是违背的。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其一是很多居民确实缺乏了解社会总体收入情况的渠道, 且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公信力不足;其二或也存在有意低报自身收入的“中国式藏富心理”。但不论怎样, 这种对于自身收入普遍的认识误差可能会影响到作答者对关于收入的所有其他问题的判断。

3.2 当下中国民众对于收入差距的总体不满很大

7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中国的收入差距“过大”或者“悬殊”。可见政府调控收入差距的压力是很大的, 也是刻不容缓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在整体上不满于“收入差距过大”的人远远多于在此前的任何一个差异原因的分项调查中表示不满的人。这似乎有些矛盾:很多民众或许只是在跟风地表示对收入差距的不满, 而当面对具体导致差异的原因时, 反倒显得有些茫然和过于宽容。这可能部分源自普通民众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缺乏更深的思考。

3.3 自身背景对相关观点的影响

此外,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受访者自身背景对于其相关认识和观点也颇有影响。典型的比如自身家庭教育背景较浓厚的人往往尤其支持依靠教育优势获得高收入;家庭背景殷实的人在数据上表现出了对于继承家资更高的接受度。此外, 中老年受访者对于收入差异的总体容忍度明显低于青年人。而经过相关性计算, 我们发现性别对于受访者的观点和认识没有显著的影响。

4 结束语

经过本次调查实践我们发现, 中国大多数民众对于工作能力和教育背景上的优势而获得高收入的人群普遍报以支持的态度, 而对于因权力背景/社会关系以及地区/城乡差异而产生的收入不均则相当不满。介于此两者之间的是民众对于因继承家庭财产而致富者的态度。

综上所述, 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团结, 国家和政府应当着力限制权力/人情资本的过度蔓延, 并加快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继承家产方面或可适度调控, 比如加大财产继承税等。而对于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以获得更高收入应予以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

差距原因 篇11

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甚至悬殊,已成为困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问题。文章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88-0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1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市场的原因,又有非市场的原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非经济原因。

1.1“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因素

(I)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现代城市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工业化组织和生产的特点是:劳动、资本、技术投入大,流水线生产工艺产、供、销循环,资本周转快,资本利润率高。相应的参与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劳动、资本、技术就能获得较高的分配收入。而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依靠土地资源不可能获得高的收入;二是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土地的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不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大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农业生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产量变化大,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不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农民收入。

(3)农民工外出务工待遇不平等。十几年来,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提高收入水平,纷纷外出打工。他们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利润,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样的劳动工资和社会福利标准,缺乏基本的获得体面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权利,全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待遇的不平等也直接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素

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自然历史因素。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城镇化率高,居民受教育机会多,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剧了这种差别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更快地增长和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1.3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因素

(1)市场与垄断相结合促成中国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超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大批国有竞争性企业被市场淘汰,国有资产陆续退出竞争性和低盈利行业;而一些政策壁垒和市场壁垒高的国家垄断行业和高盈利性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支持,获得了更快的发展,获取了大量超额利润。这些垄断行业一方面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大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又凭借产业进入限制和行政权力,在交易方式、价格制定等方面与非垄断行业及居民形成非公平交易,将非垄断部门创造的一部分财富和居民部门的一部分收入剩余以经营收入的形式转变为垄断行业利润。同时,垄断行业排斥新经营者进入,使该行业发展不充分,效率低下,造成社会就业面缩小,失业人口增加,劳动者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减少,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

(2)劳动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特性决定了初次分配的非公平性。劳动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这是劳动市场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一是资本所有者在劳动市场中具有天然的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到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岗位上就业,并被动地接受其制定各项工作标准和工资标准;二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讲,资本所有者出于资本经营的需要,会想方设法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包括相关用工信息。而劳动者抑于各种条件限制,比如没有工作经历、文化水平较低、来自外地等等原因,往往对劳动市场信息缺乏了解;三是资本的私利性会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来压低工人工资而提高自己的收益;四是在市场上劳动者个体无法与资本所有者就劳动权益进行平等搏弈,使劳动力价格失去市场公平。

(3)市场的外部性致使一部分人获得收益。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CDP的高速增长,而不关注GDP增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由于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市场外部性特征,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不进行环保评估和增加治理污染投入。这种市场的外部性使一部分人获得超额收益,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1.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

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寓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这些不合理收入,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1.5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节机制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方式日趋多元化,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而体现社会公平的税收调节机制却未建立起来。当前,中国只有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缺乏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多层次税收调节手段。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偏低,使得本该成为纳税主力的高收入阶层却往往成为漏税逃税大户,而不该纳税甚至应该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却成为了纳税的主力。

1.6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但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加大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支出负担,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危害

(1)不利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

(2)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3)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由于中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平等法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限度内,最终达到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不让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在促进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4项对策:

(1)注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为从总体上消除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应努力做到:一是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三是认真研究和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四是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各种税费以减轻农民负担;六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没,有效制约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全面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使得分配秩序和分配行为合理化、有序化,建立起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

(3)切实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以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具体是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备类企业、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努力增加新型农业、规模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同时通过加强再分配,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4)建立对低收入群体保护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一方面下岗人员增多,职工货币收入增幅下降,导致社会中低收入阶层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保障制度正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旧的福利制度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就业的有力措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差距原因 篇12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原因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经济高速增长, 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10%左右, 人均GDP在2005年已经达到1700美元。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伴随的, 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给出的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4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突出地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 据专家计算, 城乡差距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是60%。2004年和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是3.21∶1和3.22∶1, 2006年扩大到3.28∶1, 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1。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城乡产业特性因素

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 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与第二、三产业相比, 农业的生产过程高度依赖于自然过程, 可控性差, 农产品具有易腐性的特点, 这些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虽然农业是产业基础, 关乎民生, 但这并不能改变农业的劣势地位, 因为农业在产业自身扩张性上处于弱势, 在产品特性上需求弹性小。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其恩格尔系数将不断下降, 这就注定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解决温饱后, 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慢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显示, 1998年~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3.5、10.0、9.7。从表中可以计算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之比是1∶7.46∶4.68。城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必然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上。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二、社会经济政策因素

1.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推动

(1) 政府对农业投资偏少

从1984年开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方面在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市工业改革, 另一方面在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城市工业化进程。这一倾斜式发展战略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了较大影响。政府在资金投资上重城轻乡。农村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1998年国有企业得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4%, 国有企业人均总资本投资为16923元, 农村集体企业为2584元, 同年, 农业的基本建设花费比例为1.9%。因为不存在农地的私人所有, 所以农业基础设施个人投资十分有限。较低的政府投资和极少的个人投资, 导致像道路、灌溉渠道这样的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很好地维护, 甚至条件日益恶化, 相应的农业发展受到影响。1991年粮食减产1095万吨, 下降2.5%, 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由上年的7.3%降为2.4%。1999年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水平的8.23%, 2000年~2003年这一比例缓慢下降, 2003年为7.12%, 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为10%~12%, 发达国家更高达30%~50%的水平。政府在投资上重城轻乡使得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市民收入提高很快, 而农业发展速度放慢,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 城乡教育、公共卫生投资不合理

我国教育投资体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 政府的教育投入都是以城市为重点的。中央和省级的教育基金主要用于高等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 而这最终都转嫁给了农民。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负担, 另一方面有削弱了农民的发展能力。2004年全年社会教育投资共有5800多亿元, 而总人口占60%的农村只获得23%。虽然从2007年春季开始,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免除,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书本费、生活费依然是比较重的负担。据中央党校课题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显示, 近年来, 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 初中生辍学率上升, 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应该说在不平等经济中, 人力资本投资越低, 经济增长率就越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之拉大。

据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发现, 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 公费医疗4.0%, 劳保医疗4.6%, 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5.6%, 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44.8%, 在农村, 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 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8.3%, 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1%。在农村看病难, 看病贵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人生病, 全家返贫甚至债台高筑的现象时有发生。城乡不公平的医疗救助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2. 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

首先, 剪刀差使农民的财富流向了城市。据统计, 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间, 政府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万亿元收入, 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 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 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剩余1.3万亿元。改革后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资金高达811亿元。这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其次, 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1992年, “剪刀差”被废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工业品的价格放开, 由市场决定价格, 而农副产品的价格却一直由政府控制。1997年~2000年,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了25% (《中国统计年鉴2001》) , 相应的城乡之间人均收入比率上升了25个百分点。我们不能否认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与农副产品价格下降的关系。

3. 城乡税负不合理

城乡税负的不公源于我国城乡税收制度的不同,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的税收制度, 其消极后果是地方预算外资金进一步膨胀和乡村税费的快速增长, 使农民承担了预期收入不相称的税费负担, 而对于城市居民征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 有一定的起征点, 2007年, 起征点提高到1600元, 2008年3月1日起征点将调整为2000元。有人统计:在2002年的国民收入分配中, 获得居民总收入33%的8亿农民, 缴纳个税展60%。可见我国的税收制度不仅没有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反而存在着逆向调节, 实际上起到了扩大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当然, 近两年随着费税改革, 2004年减免农业税, 2006年完全免征农业税,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会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即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农村农业经济部门和以现代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工业经济部门。中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而且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上经济基础的差异性, 致使中国落后的农村经济与相对发达的城市经济相并存, 呈现相互对立的格局。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 产业链中比较效益最低的仍然是传统农业, 而农民普遍以传统农业, 尤其是以效益趋于零的粮食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增加收入难度很大;同时, 为提高投资效率, 国家投资又集中在城市,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 农民不能均等地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增加收入渠道很少。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市场经济的改革对于冲破完全隔离的城乡二元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由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其他深层次的体制、制度障碍, 扭曲、失衡和对立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刚性矛盾, 城乡差别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矫正。

首先, 社会制度创新明显滞后, 阻碍了阶层之间的相对自由流动。其中最突出的是户籍制度, 它使广大农民陷入结构性的机会不公平状态。

其次,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对封闭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工业经济部门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并使城市经济不断扩张直到把农业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全部吸收完, 这时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基本消除并实现向城市一元经济的转换。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农民流动就业的不少束缚在逐步解除, 但对城乡分割制度的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2002年中央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等政策, 收到一定成效, 2002年外出农民劳务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约达70%。但目前仍存在着对外出农民工的歧视, 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 限制农民进入城市的某些行业与工种, 有些地方简单粗暴的清退农民工, 有些地方变相收取过多过滥的费用。农民工在城市很难获得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的工作机会与社会地位, 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报酬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不合理限制, 以及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和就业待遇的不平等问题, 都是城乡二元的行政管理制度的体现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行政管理制度导致城乡收入的拉大是必然的。

此外, 城乡在其他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差距, 如农村电价高于城市等。总之, 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体制的二元结构是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重要原因。

总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社会经济政策因素;既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现实的原因。合理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地实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城乡居民绝对额收入差距扩大至8172.5元[EB/OL].http://finance.qq.com/a/20070914/001065.htm, 2007~09~14

[2]马从辉:开放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熊华林 曾爱勤: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简析[J].经济前沿, 2007, (Z1)

[4]朱胜香:浅析我国现阶段的城乡收入差距[J].现代商业, 2007, (20)

[5]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EB/OL].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6-03/28/content_6164308.htm, 2006-03-28

上一篇:综合考试下一篇:消化道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