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技术研究院

2024-10-21

工业技术研究院(精选11篇)

工业技术研究院 篇1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自建院30多年一直肩负着工业技术发展先驱者的角色,促使台湾产业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崛起,并成为国际经济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工研院责无旁贷的职责,同时推动国家整体产业发展、关键技术转移与培育优秀科技人才方面,始终全力以赴、绩效良深。

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重新审视科技发展与人文价值的平衡点时,工业技术研究院希望发挥“科技”与“人文”的交互作用,创造更优质的生活,同时,兼具着多重产业技术研发的标杆机构,更期待能在这一属于台湾技术发展的源头重镇中,萌发出理性与感性交织而成的“桃花源”。

设计主题

工程位于新竹竹东工研院中兴院区边侧,面对员工宿舍、安亲班等建筑,属院区内的生活休闲区域。基地原址为室外游泳池,紧临三层楼高的活动中心,面对12m宽的道路及停车场。基地南侧道路对外封闭,避免与穿越性交通流线交叉。员工可循停车场南侧干道进入停车场后,步行进入基地。

基地内原有活动中心的入口不易到达,且空间朝向并不明确,而游泳池临道路的一侧也缺乏宜人的空间环境,形成了基地内诸多零碎且未定义的空间,影响空间整体使用效果。因此,本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是针对主要的入口位置、空间朝向及辅助空间的使用等重新定义。

使用定位

整建后活动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全体员工,并以“运动会馆”的面貌呈现,同时依托委外经营的模式,采用平价、朴实的会馆式服务,内设有氧健身中心、室内采光温水游泳池、球类运动中心等,也包括可容纳休闲活动及户外表演的广场等。本设计依据不同的使用性质,具体划分如下:有氧健身中心,包括伸展区、重量训练区、飞轮教室、影音心肺区、体适能评估室、团体运动教室、男女更衣室置物区;球类运动中心,包括撞球区、桌球区、室内羽毛球场兼篮球场、室外网球场、棒垒球打击练习场、男女更衣室与置物区;室内温水游泳池,包括50m×14m温水游泳池、儿童练习池、练习池、SPA水疗池、男女三温暖区、男女更衣区、休憩区;贩卖及轻食区,包括运动用品贩卖区、零售及咖啡吧;行政空间,包括行政办公室、医疗室、器材储藏室。

空间组织

本设计依据功能属性的不同将体量大致划分为中央服务廊、球类运动中心(原88号馆)、室内温水游泳池、健身会馆及打击场。

建筑入口处预留大面积的户外空间,籍由铺面与植栽整合,塑造出多功能的活动广场,并使周边景观更加协调。

室内游泳池采用大跨度结构,以特殊的钢构架构成广阔的游泳池空间,外墙为帷幕玻璃辅以冲孔钢板,自然光线透过大小不同的孔隙,如水波涟漪般映入泳池。除颇具运感的50m游泳池外,练习池、水疗池、儿童池等则充分和户外景观与自然光线、植栽绿化等元素交互融合,塑造休闲会馆的悠闲气氛。

中央的条状建筑物为公共走廊,连通球类中心与健身中心。此走廊也同时承担着员工间交流的功能,并设有服务台、零售区与休闲区,员工可经由此走廊到达每个设施区。

材质肌理

游泳池所使用的地坪材质以防滑为首要考虑,并以抿石子地坪、石板搭配小尺寸马赛克为主要材料,利用水道高低落差营造自然的水流环境,同时辅以木制家具,室内植栽配合广阔的户外景观,充分营造休闲的氛围。

休闲大厅及交通空间为延续户外的自然风上采用石材铺面,搭配天窗采光构成自然舒适的室内公共空间;健身运动空间则主要以地毯、金属网天花配合间接照明;球类运动空间搭配环氧树脂(EPOXY)地坪,并加强边缘防撞设施;打击场以深浅交错的金属网为外墙,凸显“野球”的设计意象。同时在设计中以空间功能为基本单元,每一区采用独特的色彩辨识系统,并结合指针标识整体引导。

节能策略

本设计在遮阳与隔热方面,善用双层屋顶与空气夹层,阻绝阳光直射和热传导。外墙为轻质构造,内部填塞隔热材料。

在通风方面,夏季地面层可利用游泳池引入凉爽气流,辅以高低窗的对流效应达成整体通风效果;二层则利用通风器引导热气排出,同时使空气层流动,加强隔热效果。

在能源再生方面,采用节能热泵系统辅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使能源消耗较传统锅炉加热系统减少44%以上。

在雨水回收再利用方面,以2层露天楼板收集雨水,加上游泳池的满溢水,导入过滤与储存槽,再利用为景观浇灌水。

在水处理设计方面,采用无烟煤、石英砂及砾石处理技术,设计自动正、逆洗控制并以处理后的再生水为正、逆洗水源,以节省自来水用量。

在过滤循环系统方面,采用泳池池水循环利用方式,减少补水频率,节省用水与热能消耗。游泳池及练习池消毒杀菌部分拟用臭氧(O3)配合含氯消毒剂处理。SPA池及儿童戏水池由于水温较高,循环水消毒规划单独以紫外线(UV-253.7nm)处理,并附设加氯系统。

在设计模式层面,工研院在自身组织内成立空间改造小组,结合工程、设备、营运管理等机构,针对院区空间提出适宜的改造计划,逐步使工研院成为兼具人文及美学质感的研究空间。本设计既是空间改造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但经过方案竞赛后,院方特别针对馆舍营运管理和空间内容进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遴选专业团队负责未来的活化营运。因此,本案的设计过程几经波折,与营运团队进行多方讨论,最终取得共识。最终的设计成果虽与竞赛方案大为不同,但在馆舍营运后,内部空间没有太多不合用的情形,此种经验,在台湾公共部门的建筑项目中极为罕见。因此,在公共建筑项目中,只有尽早确定经营团队和使用内容,并及时与设计单位协调沟通,才能创造出最合乎使用者需求的方案。

工业技术研究院 篇2

根据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布局调整的要求,围绕深圳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友好协商,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先进院是与国际接轨,与产业接轨的新型国家科研机构。先进院由集成技术研究所——致力于现代装备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致力于低成本、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医疗设备的研究,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致力于数字城市、数字生态、数字工程等应用领域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网格技术、智能技术与仿真模拟技术研究,开放技术平台,工程中心,行政管理部门等部分组成,同时设立学术委员会、工业委员会。

先进院研究生教育部分采用与香港及国际相关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提供了与来自全世界优秀的导师、留学生和国内一流高校的同学平等交流的平台,实现技术平台共享,鼓励创新,为广大学子提供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土壤、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以及到海外拓宽学术视野的机会,使他们享受到思维碰撞的快乐。建院四年来,先进院共培养研究生(包括与国内重点高校联合培养的客座学生,下同)近900名。目前在读研究生达450余人,其中留学生3名。在站博士后25名。导师近60名,逾90%的导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背景。截止2009年底,先进院在研项目240余项,共争取科研经费约

2.5亿;发表文章6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近440篇;申请专利1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5%;孵化企业14家,并与140家企业签约合作。

先进院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博士培养点;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硕士培养点,以及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五个领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2011年先进院计划在以上专业和领域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理论、英语

一、英语

二、俄语、日语、数学

一、数学

二、数学

三、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普通生态学与鱼类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其余考试科目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命题。

八、调剂

报考先进院的上线考生,符合国家调剂规定的,可优先考虑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内调剂。先进院将积极帮助考生联系和落实调剂单位。

十、收费及待遇

先进院2011年招收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律不收学费(定向委托培养者除外),且在学期间享受奖助学金等待遇。

3.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gucas.ac.cn或先进院主页:http:// 查阅先进院招生专业目录、部分科目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等相关招生信息,或直接同先进院联系咨询报考事宜。

4.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事项,以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政策为准。

联系人:薛静萍

电话:0755-86392086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邮 编:518055

网 址:http://

E-mail:jp.xue@siat.ac.cn

2011年先进院计划在以上专业和领域招收70人(学术型学位45人,全日制专业学位25人),其中推免生30人。(暂定拟招收为26人。2010年一批拟招27人,二批筛选为16人)

单位代码:80177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邮政编码:518055联系部门:人教处研究生办

电话:0755-86392086联系人:薛静萍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招4人

0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工业品营销研究院 篇3

灵希股份(工业品营销研究院)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工业品营销咨询与培训的智力顾问机构。成立14年来,从工业品营销咨询、工业品营销培训、工业品营销专业书籍、音像出版发行,到营销过程管控PSM软件、工业行业资讯网站平台等,全方位辅导工业企业,成为中国工业品营销的领航者。作为国内首家提出工业品营销概念的培训咨询机构,工业品营销研究院多年来共出版工业品营销专业系列丛书70本,开办了国内首个工业品营销总裁班。工业品营销研究院拥有顶尖实战管理咨询专家团队,熟知工业品企业特质,深谙工业品营销模式。其90%的培训咨询专家拥有MBA、EMBA、博士和海归硕士高学历,富有前瞻性眼光和开阔的思维格局;80%的培训咨询专家曾在大型知名工业品企业担任过营销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具有高层管理实战经验。

十多年来,工业品营销研究院为国内外工业电气自动化、工程机械、工业原材料、建筑及安装工程、汽车客车、暖通设备及中央空调、数控机床、IT信息化、化工、矿采冶金、能源、环保科技等行业的3000多家生产制造型企业,提供过专业营销咨询与培训服务,给200多家工业品企业提供过专业系统咨询服务。专家团队咨询方法论体系系统、先进,咨询经验丰富,熟知本土工业品企业文化、管理基础与客观要求,能使咨询方案真正落地,推动企业实施并取得实效。工业品营销研究院独立研发的PSM销售过程管控软件,是针对工业品企业的专业营销咨询工具,可为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营销管理解决方案。

灵希股份(工业品营销研究院)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离不开它的领军人物——丁兴良院长。这位带领工业品营销研究院一路走过来的“大当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丁兴良告诉记者:“融资难是中小企业碰到的共同难题,挂牌股交中心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注入。下一步我们会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继续发展更加宏伟的工业品营销事业,为创建工业品营销商学院做准备”。他希望能以挂牌上市为契机,建立工业品营销商学院,拥有自己的校园和教学楼,把它办成像中欧、长江商学院那样,成为工业品领域的权威商学院,为中国工业企业培养专业营销人才。

丁兴良表示,希望通过资本的杠杆力量,打通咨询培训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搭建广阔的资本运行平台,用兼并重组战略,把工业品营销研究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拉长工业品营销咨询与培训产业链,把现有工业品营销研究院各大事业部做大做强。

他描述了未来5年工业品营销研究院的格局规划:工业品营销咨询公司,工业品营销商学院,工业品软件公司,工业品文化出版传播公司,工业品行业资讯平台,工业品企业投融资平台……

工业技术研究院 篇4

吉林大学, 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之一, 特别是在汽车产品设计与开发、汽车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实力突出, 具有完备的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与试验能力。

福建汽车产业, 特别是以金龙汽车集团为龙头的福建汽车产业, 已经在福州、厦门和三明、龙岩形成初步产业集群, 特别是在大中小轻全系客车领域, 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这两者如果合作的话, 会碰出怎样的火花?

2015年5月28日, 金龙汽车集团和吉林大学就建立吉林大学—金龙汽车集团工业技术研究院, 就进行产学研的深度战略合作事项, 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备忘录, 此举旨在推动中国和福建汽车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蓝图实现未来可期

据悉, 成立后的吉林大学—金龙汽车集团工业技术研究院, 将充分发挥和利用福建省厦门市的区位政策优势, 发挥吉林大学和金龙汽车集团的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 在工业设计、新能源汽车、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新材料、工业智能化等若干领域, 尝试设立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远程联合虚拟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技术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方面的具体合作模式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体模式, 致力于面向产业链应用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5

关键词:汽车工业;创新;发展;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1-01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我国汽车工业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零零六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我国汽车工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汽车行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汽车诞生于一八八六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到现在世界汽车工业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来看,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自主研究开发模式和引进技术自主开发相结合模式。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自主研究开发模式。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研究基础,自主研究开发,技术有很强的独立性,处于世界汽车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日本、韩国等国家采用引进技术自主开发相结合模式,他们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初期引进、学习、吸收国外产品和技术,形成相应的自主研究和开发能力。有人认为,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存在另外模式,本国的汽车工业完全依赖外国的产品和技术,例如,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强的国际依赖性。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汽车技术更新的巨大动力,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

二 、我国汽车工业研究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载货车、客车、专用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具有一定开发能力,但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在高档产品的开发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2、轿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局部改进创新,但整体轿车开发能力尚不成熟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领域,我国汽车工业在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对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许多关键零部件是国外产品的仿制品。

三、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1、引进技术,自主开发为本,联合开发为辅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与是与国外汽车生产大国存在差距的关键。形成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是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汽车工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市场换技术,汽车工业想走“引进一吸收一消化一创新”之路,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始终停留在“引进一模仿一再引进”过程中,转变认识。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没有必要照搬日本、韩国的发展模式,制定最优的技术创新模式。利用国内科技力量做好二次创新,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政府要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方式,

获得新技术。坚持两条腿走路,以我为主,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水平,最终形成自主开发。

2、加强汽车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量,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研发能力建设,战略规划和组织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加大,国家应支持大集团研发中心的建设,对关键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金融政策支持,调动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战略是实施产品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一支拥有现代汽车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人才队伍,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

3、实现跨越式发展

汽车工业是重要产业,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我国汽车产业,想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汽车创新,实现汽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国家汽车重大技术创新,要政府直接领导组织,调动全国的科技力量,协作攻关,抢占汽车技术的制高点,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外跨国公司对电动汽车的开发、生产起步晚,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加强组织,协同攻关,最终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总之,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工业的创新模式离不开国外的技术来源,购买、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合作开发创新新产品,依靠企业外的技术来源,以自我研发为主,积极利用企业间合作,弥补自身技术上的不足,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工作,完成汽车工业新突破,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黎勇、肖鹏借鉴美国经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

[2] 佟岩、王伟光,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09(1)

[3] 张保胜,共同创造与GVC嵌入,中国汽车产业创新网络治理研究,东北大学学报2010(2)

工业技术研究院 篇6

节能环保产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经济转型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目前,环保产业在政策环境、行业环境下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环保产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四川的环保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时期,四川省积极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2013年成立10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联合环保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

2 分析产研院路线定位

秉承理事会确定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确定产研院“三大一重”“三点一线”“三位一体”“三步一跃”的发展总体思路,促进产研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一重:指抓好三件大事,突出一个重点。即:抓好优势资源聚集与整合、抓好产业技术形成与成果转化、抓好产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是促进产研院又好又快发展。

三点一线:指做好三项实际工作,贯彻一条重要主线。即:通过努力将产研院建设成为环保产业成果转化平台的支撑点、产学研结合的闪光点、民营产研院机制创新的示范点,同时这三项工作均以贯彻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四川为主线。

三位一体:指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探索创新民营产研院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开创混合经济体的特色,实现环保、社会、经济三个效益。

三步一跃:指五年规划一年一大步,五年大跨越,实现产研院发展总目标。第一步:一年起好步;第二步:两年打基础;第三步:三年上台阶。到2020年,实现产研院的快速发展,从而把产研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专业优势,在西部知名,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环保产业产研院。

3 明确产研院发展总体思路

围绕“整合资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服务社会”的横向发展主线,将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多方合作共赢未来。

整合资源、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产研院硬件、体制等优势,联合政府、科技部门,精准政策动态;联合环保行业龙头企业,聚集环保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联合川内科研高校、单位,强化环保技术研发、技术攻关;联合全国合作单位,技术转移、优势互补。

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完善产研院六大平台战略目标,服务成员单位;加强产研院品牌效应,成为技术、市场中轴;服务川内企业,培养环保人才。

服务社会:形成在研究院平台下的环保产业联盟,丰富环保产业配套,带动区域经济,促进就业。

产研院作为全省唯一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依靠四川环保产业发展实际的需要,立足川内,辐射全国,专注环保产业、产学研结合,既要聚集人才、技术,联合攻关,形成集成核心技术,又要承担为联盟单位的环保产业成果转化推广搭建平台,为四川环保产业发展配套服务。

4 研究产研院技术路线走向

4.1 产研院技术路线出发点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建设原则,广泛吸引国内外环保领域的研发团队和创新资源,紧贴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业孵化服务,推动环保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环保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4.2 产研院技术路线发展途径

4.2.1 近期发展路线

1)建立项目库,进行统一、多渠道申报管理;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四技服务,孵化一批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

2)引进环保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聘请产研院特约研究员,并组建专家委员会,为产研院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发展决策提供智囊支持。

3)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高校、企业搞技术研发,并创建专业化研究所、中试基地,将技术转化为成果,将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

4.2.2 中期发展路线

1)建立激励性、灵活性创新机制将产研院“做活”去赢得项目、技术市场,“做大”去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做强”去形成环保产业集群。

2)专注环保装备产业,将科技项目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同时推广自主核心技术、产品。

3)创建技术、成果鉴定认证中心,结合市场选择技术、开发技术。

5 研究产研院重点合作模式

产研院以是否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和企业运行基础为标准,以“知识产权+项目+成果+企业”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来共享成果转化利益。科技成果拥有方和企业转化方可双向自由选择,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产研院采取合同聘用制的方式,聘请全职人员,提供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日常运行的“保姆式”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盈亏平衡的项目管理。聘用专家委员会,提供共性技术攻关、关键技术研发的高层次指导,提高产研院工作的运行效率。

拓展方向:产研院成立环保产业成果转化公司,主要从事产业孵化、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设、科研咨询等服务。

6 产研院在环保产业的服务模式

产研院整合环保产业力量,建设新型环保装备制造科技成果开发、工程化和市场化平台。在整合环保领域市场、科技、资本、人才等多元优势资源基础上,进行环保装备制造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方面的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研发保障,同时实现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推动环保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升环保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7 产研院对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

产研院能够有效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高效协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为技术研发应用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产研院能够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充分互动,使高校、院所的科研研发更加具有实用性,有助于其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并能够为高校培养社会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对于企业而言,产研院为其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并且能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为其服务,对于提高省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产研院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促进各项政府创新资金的使用,有助于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

8 产研院技术产业结构分析

8.1 技术路线组成结构分析

产研院的产业技术链上游在高校、企业,但特色科研在企业,中游在产研院转化平台,下游在成果、市场。产研院的工作难点在企业认可,企业认可度影响产研院资源与企业资源链的对接度。产研院与成员单位是优势联合,成员单位之间的强强联合也是技术链在平台上整合的重要节点,产研院组合技术力量,集中攻坚,形成特色产业技术路线。产研院平台下重点技术优势领域,征对市场需求,形成具有产研院特色的六大产业链。

8.2 产研院平台重点方向

1)产研院与宜兴环保产业集团开展技术工程合作、与中国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开展技术咨询和工程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管理、创新经验,拓宽产研院的建设思路。

2)完善产研院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特约研究员。

3)积极发展研发机构为会员单位,与不少于3家的高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

4)引进一批企业,多途径联合协作,实施产业升级,力争同类企业引进3~4家。

5)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需求,围绕市场聚集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牌。

6)携手企业开拓市场,并创建由优势高校院所和企业牵头的研究中心组建模式,推进成果转化与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

9 产研院的发展目标

产研院实现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15个,示范产业成果转化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重大产业技术平台15个,环保产业技术推广公司2家。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6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m2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800件和500件以上。

产研院建成以环保装备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服务为对象,引领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四川最强、国内一流的新型环保装备科研开发机构。成为国内重要的环保装备产业研发基地,辐射和带动整个环保装备产业和促进企业发展,为四川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亚丹,程劲,陈磊,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助推创新体系建设——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4(17):9-11.

工业技术实践课程群教材构建研究 篇7

迈进21世纪, 国家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产业的技术升级日益迫切, 现代化工业的生产制造系统呈现出机、电、测、控、计多技术综合, 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的特点, 新形势下的高等工程教育, 也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培养学生大工程知识视野, 现代技术应用以及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与意识。

基于这一理念, 依托中心的工业化包装生产线实训环境自主构建了具有工业大系统背景的工业技术实践平台, 面向全校工科大类, 包括二本和三本不同层次十多个专业学生, 开设了以大型工程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实践课程群, 形成了由“实训环境—工程案例—实验项目—教学活动”等关键要素组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学习链, 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多角度的训练。

鉴于配套的实训教材是上述实践学习链构建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同时, 教材市场又缺少既能承载工业大系统背景知识, 又能与我校工业化实训系统贴近, 以工程案例和项目为主线介绍技术系统应用和设计实践方法的教材。因此, 为达到上述目标, 我们结合前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与成果, 提出编著总体思路为:教材知识内容模块化、案例化, 实验指导结构层次化、项目化, 有效解决课程群的教学对象基础水平和内容侧重差异大的问题。以下我们将从理论教材内容的遴选、分层分类的结构设计、实验指导内容的组织、以及项目评价的方法四方面做出具体论述。

二、教材内容选择

为实现教学目标相契合, 教材内容要体现工程实践背景的综合性和系统性[1]。内容综合性包含了“平台—技术—项目”三综合, 如图1所示。

在理论教材内容选择方面, 紧密围绕工业化包装生产线实训平台涉及的机电测控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工程技术内涵, 遴选出机电传动模块、测控仪器单元、工业系统分析、机电设备设计案例、检测测试技术案例、机电系统创新设计等系列化教材内容, 其技术内涵丰富, 涵盖了现代工控软件系统、计算机硬件控制、生产线现场检测、伺服电机与电器、复杂机械机构实现等诸多领域, 便于不同专业有侧重地进行技术强化训练, 利于培养学生大工程知识视野。

在实际项目实践指导书的编写中, 项目实践内容充分体现以工业设备为背景的实践平台技术内涵的综合性、系统性。依托各个鲜活的项目载体, 在上述技术要素之间, 应体现彼此密切的联系与相关性。使每个项目子单元具备的功能内聚性与对外关联性, 技术彼此依托、内容相互支撑、各部分有机结合, 构成一个较完整的设备系统。例如依托生产线智能传送、中包机平台的药盒在线重量检测、包装加工控制系列项目中, 包含了从现场底层单元到基于工控机、单片机、PLC测控单元再到设备监控与信息监测实践, 内容既综合又系统。

三、教材结构设计

1. 总体结构设计。

既要适应教学对象基础水平和内容侧重差异大的问题, 又要体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系统性, 这对教材结构设计和内容组织提出了很多挑战。最初编写的教材存在工程项目系统个体与整体分离、松散与繁杂并存的问题。基于分层分类、功能集约和递进有序的思想[2], 我们分技术教程和项目实践指导书两部分进行编排。教材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作为各个综合大类项目的母体, 整个生产线就是一个有机的工业大系统, 生产线的各个工艺环节无不体现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案例教程的重点任务是基于工业大系统环境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完成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梳理, 树立学生工业大工程的视野, 为项目综合实践鉴定技术基础。但课程群各课程教学内容各有侧重, 同一课程不同专业教学对象基础差异大, 进行综合性技术系统案例学习之前, 技术教程首先以应用为导向进行功能单元基础知识介绍, 为教师通过学情分析, 针对特定教学班有选择地弥补学生的技术知识缺口提供素材。

由于本课程群是面向工程实际的综合实践课程, 侧重于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集成创新意识的培养。项目实践指导书的任务是紧密结合工业大系统实践资源, 根据学情专情、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功能集约和递进有序的工程项目实践[5], 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研发程序, 体验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 从而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教材系列化综合大类项目示意表如表1所示。

这样, 实践指导书与技术教程教材内容相融互补, 使理论与实践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紧密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清楚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利于掌握技术综合应用方法。

2. 实践教材编排。

为使教材丰富的技术案例和实践项目能得到充分应用, 更好地满足多专业多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们遵循学生学习与认知的科学性, 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3], 提出以下教材编排思路。

(1) 建立项目导航, 使学生能够快速而全面地了解项目库的全貌、找到适合自己学情的实验模块, 明确具体项目的技术脉络与知识的前沿与后续。为学情各异的学生顺利而持续地实践投入以及教师在具体教学时的酌情遴选创造条件。具体项目导航路线图如图3所示。

(2) 以感性认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 先建立工业大系统观, 现场抛出针对性的技术问题, 学习目标明确、问题客观真实, 契合未来工程师的角色与职责, 凸显投入项目实践的价值、激励的学习兴趣与实践动机。

(3) 贯彻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以自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结合脚手架原则, 在十多个适应专业特点综合类设计项目内容中, 搭建了七分的知识、案例和经验模型, 循序渐进、逐步深入[4], 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实现项目的基本任务。同时, 预留三分的选修任务并给予技术探究路线拓扑图, 赋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启迪的空间。项目技术探究思路引导图如图4所示。

四、教材过程评价方法探究

上述教材架构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以及科学的组织较好地适应了工程综合实训对象的多专业多层次特点, 引导学生较好、较顺利地进入到工程综合项目情景氛围中。为了使师生明确工程实训目标, 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效果, 在教材的项目的导航与附件当中建立了“三表一章程”的过程评价与验收标准, 体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和真实性, 以及过程评价的科学性。

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及绩效评价表的科学设计, 能够较客观合理地评价、考量每个小组从项目方案构思、设计、实施到调试验收整个项目运行过程, 便于在较短的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 全面地体现项目合作运作的关键要素, 同时将技术、管理、人文精神的考量融入评价方法, 提升项目小组成员团队合作的原动力和凝聚力。

五、小结

将工业生产线搬进实验室, 凸显的真实工程实践特色让我们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收益良多, 上述工业系统技术实践指导教材的编著出版是我们的教研成果之一。要将丰富的工程硬件资源充分转化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素材,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不断进取与探索。随着自主研制的生产线实训装置类型、数量的逐渐增加,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实训内容, 完善综合项目体系, 使各个综合项目, 在内容上相互衔接、技术上有穿插有交融, 真正形成多种技术平台支撑下的系统化、综合化、开放化的工程项目实践链, 为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卢广, 宋晓.机械设计课程精品教材建设案例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2, (1) .

[2]姜世华, 陈新红, 梁鹏.高校计算机教材编写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 (2) .

[3]马哲伦.教材改革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3) .

[4]杨帆, 王兴达.试论适应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高校教材建设[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1) .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篇8

现有职工700余人, 拥有张苏民、张旷成、张炜三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政府特贴专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及省优秀勘察设计师30余人, 技术水平居国内行业一流地位。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同时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等五十多个国家完成了一百二十余项各类勘测、市政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监理、方包工、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了im余项同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或编审了国家、行业和地区六十余种规范、规程、手册。自1986年以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优秀工程奖30余项、省部级奖200余项。

近年来, 机勘院在科研创新方面硕果累累, 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二十余项:2013年, 参与完成的《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长期循环动载下饱和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技术及应用》两项成果同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牵头承担了“十二五”_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 (延安新区) 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工业化住宅技术体系研究 篇9

现代工业化生产手段实现的前提条件, 必须要具备三个技术体系:即住宅结构体系、住宅部品体系和住宅标准体系。首先, 工业化住宅必须从结构体系入手, 结构体系是支撑整个住宅建筑的骨架和基础, 是工业化住宅的前提, 具有主导作用;其次, 必须具备住宅部品体系, 住宅部品是构成住宅建筑某一部位的产品, 是满足该部位功能要求的系统集成, 是工业化住宅的基础, 具有核心作用;第三, 工业化住宅必须具备标准化程度, 只有通过标准化设计, 具有标准化部品和构件, 以及相应的工程建设规程, 才能实现住宅建筑工业化, 是工业化住宅的技术条件和依据, 具有协调和约束作用。三者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一、住宅结构体系

住宅结构体系是住宅建筑中的支撑体部分。住宅结构形式决定了住宅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建造方式;结构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住宅的经济性和适用性;结构质量直接影响到住宅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 住宅结构体系是住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国住宅建筑的结构体系按照使用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砌体结构、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等几大类型。根据我国以多层、中高层、高层为主导的集合式住宅的发展现状, 工业化住宅的结构设计, 主要是以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为主。

1、混凝土结构

工业化住宅的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 主要是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是把组成建筑结构的构件, 通过相应的专业工厂进行生产预制, 运输到现场, 由专业的安装工人现场装配成整体结构。主要优势在于:把大量的构件生产工序转移到工厂制作, 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可以大幅度提高构件、房屋的精度和质量, 减少现场湿作业、简化了施工工艺, 与传统工艺相比, 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其主要结构形式有:预制装配式剪力墙 (大板) 结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内浇外挂结构。

(1)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 (大板) 结构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是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叠合楼板等预制混凝土板材、构件装配而成, 又称为预制装配式大板结构, 在满足抗震设计和可靠的节点联接的前提下, 其力学模型相当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预制楼板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外墙板主要采用实心和空心两种类型墙板。

预制实心墙板必须保证结构构件连接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抗震设防要求, 在节点设计上必须要满足防渗漏和热工等构造要求。预制实心墙板结构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预制墙板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的接缝, 以及竖向受力钢筋和水平受力钢筋的连续问题 (如黑龙江宇辉集团和哈工大共同研发的技术体系) 。

预制空心墙板结构是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结构技术。在预制空心墙板和叠合板装配后, 布置受力钢筋, 在空心墙板内和叠合板板面同时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其主要特点是:结构整体性能好, 节点构造易处理, 预制墙板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的接缝处理简单, 避免出现接缝开裂等问题。主要缺点是需要一定量的现场浇注混凝土, 墙板预制的工艺设备要求高, 在7度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和高层建筑, 需解决好受力钢筋的联接问题 (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德国“西伟德”预制构件技术) 。

(2) 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是由预制的梁、板、柱和剪力墙等构件装配而成, 也称为梁板柱体系。预制楼板多采用叠合楼板, 预制梁多采用叠合梁。

优点:结构受力明确, 建造迅速, 节省劳动力, 节点施工工艺较简单。当节点采用可靠的施工工艺时, 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设计方法。竖向受力构件可根据需要替换为现浇构件。建筑空间布置灵活, 较易实现大空间。

缺点:对主筋灌浆锚固要求较高。室内出现凸梁凸柱, 外墙围护部分构造相对复杂。主要适宜多层住宅和6度以下抗震设防地区 (如上海万科新里程项目) 。

2、钢结构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由围护结构和钢支撑结构共同组成的住宅建筑体系, 钢结构住宅与传统住宅相比, 在使用功能、设计、施工和综合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能满足建筑大开间、灵活分隔的要求。

——钢结构体系轻质高强, 可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钢结构易于定型化、标准化, 建筑质量易于保证。

——钢结构延性好, 整体性强, 建筑物抗震、抗风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周期短, 且施工作业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少。

——易于改造和拆建, 材料可回收再生利用。

住宅建筑中最常用的钢结构体系主要分为轻钢结构和重钢结构。轻钢结构主要是以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为主;重钢结构主要类型有:热轧H型钢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是通过辊式冷成型机组将0.4mm~3.0mm厚度的镀锌薄钢板轧制成型钢, 并采用螺栓、自攻螺栓、拉铆等 (无焊接) 冷连接方式组装成的结构。一般多应用于3层及3层以下的低层住宅。

热轧H型钢结构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将热轧H型钢组合成钢框架结构, 一般用于多层和小高层建筑。

钢管混凝土结构, 柱一般采用高频焊接方型钢管, 后灌注混凝土, 形成钢管混凝土柱;梁一般采用高频焊接H型钢, 与钢管混凝土柱铆接或焊接;楼板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或钢筋桁架混凝土现浇板。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 (如杭萧钢结构技术体系) 。

钢结构虽具有质轻高强、构件截面小、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但对于住宅而言仍存在一定缺欠。主要问题:一是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仅适用于低层住宅建筑, 由于受到建筑高度和政策的限制, 没有太大的应用市场;二是重钢结构防火性能差、防腐投入大、工程造价高, 特别是住宅开间、跨度小, H型钢的优势难以发挥;三是尚未形成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 目前还仅限于结构体系技术本身, 相应的外围护结构配套技术不完善。因此钢结构住宅应用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对于发展工业化住宅的结构类型的选择, 一是必须依据我国目前以多层、中高层、高层为主导的集合式住宅的发展现状, 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国外的结构体系和相关技术;二是必须从住宅的功能要求出发, 满足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三是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具有普适性和经济性。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 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要求的工业化住宅建造体系。

二、住宅部品体系

1、住宅部品概念

住宅部品是构成住宅建筑某一部位的产品。住宅部品是由建筑材料或单个产品 (制品) 和零配件等, 通过设计并按照标准和规程在现场或工厂装配而成, 且能满足住宅建筑中该部位规定的功能要求。例如:整体屋面、复合墙体、给排水系统等。

住宅部品主要由主体产品、配套产品、配套技术和施工专用设备四部分构成。其中:

——主体产品是指在住宅建筑中的特定部位能够发挥主要功能的产品。主体产品应具有规定的功能和较高的技术集成度, 具备生产制造模数化、尺寸规格系列化、施工安装标准化的程度。

——配套产品是指主体产品安装或应用时所需的配套材料、配套件。如隔墙用配套材料有墙面接缝材料、找平材料以及隔墙保温、吸声、防水和密封材料等;隔墙用配套件有各种连接件、紧固件、护角、踢脚和装饰线等。配套产品要符合主体产品的标准和模数要求, 应具备接口标准化、材料设备专用化、配件产品通用化的程度。

——配套技术是指主体产品和配套产品的接口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 以及产品的设计、施工、维护、服务规程和技术要求等。配套技术要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施工专用设备是指主体产品和配套产品在施工安装过程中所采用的专用工具和设备。

2、住宅部品应具备的条件

——住宅部品必须具备主体产品、配套产品、配套技术和专用设备四部分技术内容, 既是材料、构配件产品的载体, 也是技术的载体。

——住宅部品的功能必须具备能更直接表达住宅某部位的一种或多种功能要求。

——住宅部品必须具备内部构配件间或与外部相连接的部品间, 具有良好的边界条件和界面接口技术。

——住宅部品必须具备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和社会化供应的条件和能力。

3、住宅部品与建筑产品的区分

一般来讲, 建筑产品通常是针对各类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构件、设备的统称。而住宅部品则是具备住宅部品内涵的住宅建筑产品。住宅部品是特指, 而建筑产品是泛指。住宅部品是针对住宅建筑某一特定的功能部位, 而建筑产品具有更广泛性。

从技术角度讲, 住宅部品在住宅建筑中具有一定的技术特性和规定的功能要求, 也可说住宅部品是建筑产品的技术集成和整合。住宅部品体系是专门为量大面广的住宅建造所建立的技术体系。

在住宅产业化和住宅部品发展的初期阶段, 用上述的条件严格界定和区分住宅部品与建筑产品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住宅部品发展的初期, 为便于与建筑产品的区分, 对于住宅部品本身需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以下特征:

——具有住宅建筑本身的专用性。是专门为住宅建筑某部位设计和生产并符合该部位规定的功能要求。比如汽车上的音响部分是专门根据汽车的特性进行设计和制造, 是同样的道理。

——具有相对完整的使用功能。普通意义的建筑产品处于原材料阶段, 如管线、板材、构件、配件等, 在住宅建筑中不具备完整的使用功能, 不能界定为住宅部品。

——具有一定的技术特性和技术集成。特征比较明显的住宅部品是通过技术集成与整合的成套设备或单元系统。如内隔墙系统、成套厨柜、洗浴单元、排气系统等。

——具有较高的工厂化程度和标准化安装条件。住宅部品区别于建筑产品的最大特征是经过系统的工厂化制造, 与住宅建筑空间形成标准的接口条件。如橱柜系列、卫浴设备等部品与传统的砖砌洗涤池或卫生陶瓷制品等在安装接口方面已有明显不同。

4、住宅部品体系

住宅部品体系共分为四个子系统 (见下表) :

综上所述, 住宅部品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 是与工业化住宅密不可分的, 是工业化住宅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般来说, 住宅部品概念在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中应用与住宅产品区别不大, 但在工业化住宅建造过程中其作用会充分显现。因此, 一直以来我们提出的住宅部品概念和住宅部品体系, 对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是工业化住宅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三、住宅标准体系

1、住宅标准体系

住宅标准体系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基础和条件, 是工业化住宅工程建设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发展工业化住宅, 必须首先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标准, 只有具备相关的标准, 才能具有住宅建筑标准化;只有具备一定的标准化程度, 才能更好地实现住宅建筑工业化。

工业化住宅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具体内容如下表:

住宅部品标准主要是指主体产品和配套产品的接口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

2、住宅建筑标准化

住宅建筑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工业化住宅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工业化住宅生产的特点是社会化程度高, 技术要求相对复杂, 分工精细, 生产协作广泛, 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 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和上百种的部品构件, 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包括住宅设计的标准化, 建筑体系的定型化, 部品与构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建造施工专业化, 以及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住宅建筑标准化就是在住宅设计中采用标准的设计方案、定型的建筑体系和通用的部品体系;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来规范住宅构件和产品, 并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住宅部品和构件;通过专业化队伍按照标准接口技术进行施工装配。可以说住宅建筑标准化贯穿了整个工业化住宅建造的全过程。

桉树栽培技术与速生丰产技术研究 篇10

【关键词】桉树;栽培技术;速生丰产技术

1 广西区域内桉树种植目标与区域划分

速生桉树属桃金娘科桉树属,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区域生长,具有适应性强、成材周期短、天然萌芽率高、速生等特点。作为人工种植林的重点选育树种,广西从印尼引进后,通过种子育苗、组培育苗或扦插育苗等形式进行大量种植,目前已经遍布广西各地。速生桉树的木材可用于木片、板材及制作纸浆等,是高级纸张及中高密度纤维板的原料。速生桉树也是我国南方人工林速生树种中生长最快、发展最迅速的树种。

2011年11月,广西林业厅出台了《关于科学发展桉树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广西桉树的科学种植、科学经营和科学管护。意见指出,要继续保持广西速丰林面积、桉树林面积全国第一,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核心基地;通过科学发展桉树速丰林,打造广西造纸与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链,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十二五”期间,广西桉树速丰林总面积由2010年的180万公顷增加并稳定在231万公顷,主要布局在中亚热带气候带分界线以南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崇左、贵港、玉林、梧州、来宾等9市,以及百色市的平果、田东、田阳、右江区、田林、河池的巴马、金城江南部、宜州市南部、环江县南部、柳州市的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南部的部分海拔400 m以下区域。其中,桂南、桂东南地区主要发展林桨纸短轮伐期原料林;桂中、桂西地区主要发展中大径级林板原料林;桂北地区主要发展耐寒品种的大径级材。

2 速生桉树种植区域选择与备耕整地措施

2.1 选择冬季进行炼山

冬季属于农闲季节,因此选择在这个时间段里进行桉树速生丰产林的炼山和整地,效果较好。根据以往经验,最好在元旦前完成挖穴备耕,2月份前完成回穴。炼山是造林的一个重要工序,特别是对于荒山以及已经砍伐完成的野生林,需要通过炼山的方式进行改造,炼山不仅可以收获草木灰,还可以通过高温改良土壤肥力,杀死原生病菌。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炼山放火措施不足,大规模的焚烧已经被禁止。

2.2 因地制宜进行整地和开穴,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桉树喜爱在疏松的土壤里生长,所以在炼山完毕后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整地方式,尽可能地疏松土壤。机耕全垦适合于地势平坦或坡度小于10°的缓坡地,目前广西区域内此类土地较少,一般不予考虑。而带垦整地一般适用于缓坡地,沿山坡等高线用大马力拖拉机全垦松土成带状,以阻隔水土流失,这种整地方式主要应用于钦州、防城等沿海丘陵地区。而在广西区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穴垦整地,主要使用人工清理林地上的杂灌丛、树头,然后根据设计好的种植密度确定种植穴,沿等高线开挖种植穴,开穴时将含有腐殖质的表土集中放在一边,以便种植时将富有养分的表土回填种植穴穴底,一般规格为60cm×50cm×40 cm。整地完成后,应让土壤风化一段时间后再行种植。挖穴1~2个月后,每穴施桉树专用复合肥,将肥放在穴中与泥土混合均匀。先将穴边的泥土打碎回穴八成左右,到种植时再回满沟穴,回穴时,把穴四周表土打碎回填,坡地要回成反倾斜状。

3 速生桉树幼苗抚育与管理

3.1 选择桉树生长期进行种植和抚育

桉树生长旺盛期是每年的4~10月,这也是桉树种植和抚育的最佳时期。如果种植迟了,错过了生长旺盛期,就会影响桉树生长。广西桉树的最佳种植时间为2~4月份,待春雨过后土壤湿透了就进行种植。如果遇到春旱,则需进行人工浇灌培育,不能错过最佳种植时间。

3.2 根据种植地的情况选择适宜生长的桉树品种

桉树的优良品种很多,各有各的优缺点,不同树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同,尤其是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因而造林时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桉树品种,根据造林地情况选择适当的造林树种或品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在广西境内普遍采用的品种有尾叶桉U6、刚果12号桉W5、201-2,广州1号、DH32-29、广林9号、杂种桉石岭1号等品种,也可以根据当地林业站给出的具体建议进行选购种植。

3.3 优选苗木进行种植,提高成活率

桉树造林成活率的高低与苗木质量成正比,因而要优选苗木进行种植。速生桉树一般选择苗高20~25cm、径高比大于1%的顶芽健全、叶色正常、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优质苗木。在上山种植之前大约15d要进行炼苗,最好避免长途运输对苗木造成的损伤。种植时宜采用组培苗或第二代扦插苗方式种植,以提高成活率。

3.4 合理选择种植密度,科学种植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避免因林木密而造成林木分化的问题,如果种植过密,种下的树木不到1年就会开始落叶、枯枝,从而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往往成林不成材,单株材积少、产量低;如果种植太疏,单位面积株数太少,木材产量也低。从广西桉树速生丰产林比赛项目的数据来看。21~22.9℃是速桉树速生林生长的最佳温度,年均亩蓄积生长量为3.01m3,超出23℃以上的为2.75m3,19~20.9℃的为2.66m3,该温度段与广西年均温16.5~23.1℃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最好采用宽行窄株的方式进行种植,一般植株留有2.5~3.0m的宽行距,这样既有利林木生长,也方便后續的开沟、除草、松土、追肥抚育和采伐作业。

3.5 适度追肥和除草,加强抚育管理

速生桉树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若肥量达不到生长需求和速生目的,则会造成幼苗死亡,因此,待种植和定株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追肥,即沿松土沟或另开小穴,将几种化肥按用量混合后均匀施放在穴中,然后用土覆盖。桉树优良品种因其速生丰产而需肥量较大,施用基肥造林十分重要,施基肥是确保桉树丰产的重要措施。造林基肥要具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施基肥时,肥料不能与种下的苗木直接接触,以防烧伤幼苗;注意不要将肥料集中施放,对于成块的肥料要粉碎,施下的肥料要与周边泥土混匀,以免影响肥效或灼伤苗木根系。施肥后及时用土覆盖,防止养分挥发而降低肥效,造林头两年一般每年追肥、除草2次。如果是春季造林,9月份左右幼树生长到1m多高时要进行第一次追肥除草;第二年4月进行第二次追肥除草,追肥抚育最好在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桉树人工林主产区是进行全树砍伐的,除了收获干材,一样收获树叶、树枝和桉树主根,收获凋落物似乎比以前少,但在煤气涨价时有回升趋势,这些将严重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循环和保持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根据广东高要尾叶桉人工林的研究表明,对于施肥林分,仅进行干材收获所失去的养分绝对量比不施肥处理所失去养分占全部树种积累养分的比例几乎相等。在我国目前的采伐模式下,80%~90%的养分元素将带出人工林生态系统,而不能进行养分生物循环。

4 速生桉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桉树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焦枯病,主要通过苗木上山前用百菌清、多菌灵、托布津等杀菌剂500~800倍液喷施来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大蟋蟀、红脚绿金龟子、黄褐绒鳃金龟子、鳞绿象鼻虫、蝼蛄、小地老虎、白蚁等,在这些害虫中,除白蚁需用灭蚁灵等白蚁专用药外,其余均可应用各类胃毒杀虫剂(如菊酯类及敌百虫、1605粉剂等常用农药)防治。广西目前较为严重的是白蚁侵害,針对这个问题可以选用以下2个方法进行灭除:

(1)炼山后埋灭蚁灵,造林时施呋喃丹,造林后1个月左右再施呋喃丹或其他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这个方法能较好地确保成活率,但成本较高。造林后约1个月,注意到山场检查是否有白蚁为害,若有蚂蚁则应再施,药物应紧靠根茎处。

(2)使用绿僵菌或桉树灭蚁药浸桉树苗土球。备1个一定容积的塑料桶,按说明书配制药剂,绿僵菌稀释为1∶2000,桉树灭蚁药为1∶500,再备柑橘箱,将苗木竖放于柑橘箱中置于药液中,浸湿土球但不淹苗木,至无气泡冒出时取出,稍干后即可上山造林。造林1个月左右若发现仍有白蚁,可补灌施药水。

5 速生桉树加工产业链营造及副产品加工

为确保林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应当根据桉树生长特性进行合理的砍伐和工业加工生产。如果是以生产中、小径材为经营目的,而且使用的是轮伐方式的话,采伐期一般以6年较为合理;如果以生产大径材为经营目的的,采伐期一般以10~15年更为经济。如果采伐过早,速生桉树还未达到桉树生长高峰期,则浪费了资源,且产值偏低。目前,广西区域内第二、三代桉树萌芽更新的技术措施桉树是一种萌芽能力很强的树种,伐后能够萌芽更新成林。砍伐第一代林木后,第二代也可达到较好的成林效果。针对砍伐后的速生桉树林,应当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管护,以增加来年的产量和可持续发展。选择的采伐桩头要在10cm左右,采伐后的林地要全面下青,应当在砍伐后1个月未有萌芽时进行炼山。砍伐后每株树桩保留1~2株生长粗壮的萌芽,其他的全部砍除。应当连续2~3年进行除草、施肥等抚育管理,以保障速生桉树林的持续生长。

6 结束语

广西是适宜桉树速生丰产的区域,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和抚育方式可以提高桉树产量,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林业工作者除了指导农民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强林地管理外,还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苗木优选,以提高单位亩产,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核心基地。

参考文献

[1]周家维.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2]李东海.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盖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6(06).

[3]王世红.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演变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4]邓兆峰.广西上思县桉树青枯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03).

作者简介:

工业技术研究院 篇11

创新研究作为国外首先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 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发展的同时, 我国也自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研究体系, 这其中包括技术经济、工程经济、软科学、科学学等, 目前情况下又有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等。这些研究学科或者体系在研究的划分上具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相互之间的共同基础何在, 这些都是创新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做了一些研究, 例如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等[7], 但是可以看出研究的内容相对狭窄, 对于造成学科多样的基础也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因此本文考虑在“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市场化”的统一基础上从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 科学学与软科学,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 科技管理、技术管理与科技政策四个层面在学科基础、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特点五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

1 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

1963年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诞生。当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即《全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技术经济学科作为第七大科学技术列入了规划纲要, 这开启了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历程, 对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经济的学科特征和研究内容主要考虑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单纯的考虑技术发展是不完备的。具体到我国为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诞生技术经济学科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的, 因为在此之前, 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了考虑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接着开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却对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考虑不足, 忽视技术与经济内部的客观发展规律, 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其时, 我国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 可见在当时诞生技术经济学科是非常及时的。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 技术经济在我国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取缔, 改革开放以后重新焕发学术生命力的曲折经历。从学科特点来看, 技术经济是我国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借鉴苏联经济指标体系和西方经济学系统方法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出来的,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点, 国外学者在比较早的时期就得到了认同。从其学科特征来看, 主要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反对“唯技术论”或者脱离技术的经济发展, 在企业、产业、国家层面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发展效果。

与技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相类似, 工程经济学在国外的研究也比较早, 在资本主义发展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转变的19世纪末就诞生了, 并在20世纪初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来说, 在1887年, 美国的土木工程师亚瑟·M·惠灵顿出版了著作《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 第一次提出工程经济学科的概念, 在1930年, 格兰特E L教授出版了《工程经济学原理》教科书, 该书奠定了经典工程经济学的基础。1982年, 里格斯J L出版了《工程经济学》一书, 把工程经济学科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我国对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相对国外要晚一些, 与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相似, 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工程经济学主要研究工程领域的经济问题, 与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工程经济研究对象更加的具体, 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 研究逻辑是以工程项目为核心, 考虑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综合约束, 达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

综上所述, 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从本质上来看,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技术经济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于技术的应用, 而工程经济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工程, 是技术的具体化, 这其中二者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会有不同, 但是二者在使用方法上相似的地方仍不少, 相对来说在技术经济的研究更加关注宏观问题, 就我国来说, 更加关注国家民生的大问题。工程经济的研究中, 更加注重微观一些的问题, 这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 并不绝对。以我国著名学者李京文院士为例, 他的研究考虑到国家层面的因素就比较多, 使研究结果更加的深刻, 与现实的符合更加明显, 这在他的论文中和科研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李京文院士关于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协调问题、京沪高铁的前期论证、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经济论证等, 这些技术经济领域的著名论证, 都可以看出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使命。技术经济从我国老一辈留苏学者研究以来, 已经在我国发展成了很大的研究群体了, 目前来看我国的研究更加偏重技术经济, 其他国家的研究更加偏重工程经济方面的研究, 现在融合的趋势比较明显。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在五个维度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2 科学学和软科学

科学学如果从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在1936年提出学科概念以来算起, 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其实真正为这门学科奠定基础的是贝尔纳J D在1939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 我国在1950年以《科学与社会主义》为书名对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摘译并出版。虽然对国外著作的译介比较早, 但是我国科学学真正的发展高峰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77年,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文章, 认为要开展科学学的研究, 之后科学学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 1983年成立了以科学家钱三强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本质上属于科技哲学的范畴, 研究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 以及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上以思辨性为主。虽然我国的科学学研究起步比国外晚, 但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态势上要比国外迅速和良好, 由此也能看出我国对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的紧迫性与迫切性。

软科学与科学学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时间基本一致, 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起来的。软科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最早也可以追溯到 《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 但是最早使用 “软科学”具体名称的是日本。1970 年5 月, 日本科学技术厅举办了 “软科学讨论会”。1971 年日本出版的 《科学技术白皮书》正式使用了 “软科学”概念。1977 年, 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第6 号报告中, 给出了软科学的定义。这是软科学的历史情况, 从这个发展历史中也能够看出, 软科学与科学学的学科特点相比, 更加的关注科学的具体应用, 对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思辨探讨相对的少一些。与日本同时出现软科学时机一样, 我国当时也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刻, 这一历史时刻呼唤决策方法的改变, 软科学应时出现, 解决了当时存在的决策不科学的问题, 这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陈云、万里关于软科学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并多次做出指示。软科学与科学学相比更加关注实用性, 这从软科学本身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 软科学就是应决策科学转变的时代需要而出现的。

如同技术经济一样, 科学学与软科学在借鉴别国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研究学者和科学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发挥创造性思维, 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具体到科学学与软科学的区别来看我国首先从科学学研究开始, 很多论文中提到科学学的内涵, 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 而软科学相对来说主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上来进行划分的, 更加注重决策层面的研究, 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不同。这从二者主要的研究群体中也能看出不同; 同时二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比如在高水平的研究期刊和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科学学从钱学森院士研究开始以来, 已经形成了极大的研究规模。另外从软科学和科学学的研究命名上也能看出二者的相似之处, 二者都更加偏重科学性和学术性, 都是以学术的形式出现的, 这一点与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二者就出现了一些不同, 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二者主要的出发点还是在于应用领域, 作为一门应用交叉学科的特征明显。科学学与软科学二者的具体区别如表2 所示。

3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

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研究区别与上述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 科学学与软科学的研究区别不同, 在我国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研究都没有像技术经济、科学学、软科学等一样形成联系比较紧密的学会、协会, 因此二者的研究群体相对比较分散, 学科研究内容也相对较宽,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二者都是相对比较宽泛的学术研究概念。从二者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的比较中可以看车, 二者“同源异构”, 即二者都是基于创新的研究, 但是研究角度和内容有不同。

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二者的研究范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明显的交叉, 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二者研究的主要领域不同, 从国际上著名的研究专家Freeman、Nelson和我国的著名研究专家的研究来看, 创新经济研究的领域还在于经济学的范围之内, 在具体研究领域中划分为创新经济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考虑, 例如企业规模的大小与创新绩效的研究, 企业经济研究的计划方面, 在宏观研究领域方面能够看出主要的研究在于创新与经济增长, 创新与贸易发展, 创新的技术转移和扩散, 这些都是创新经济经典的研究论题。而创新管理方面则鲜明的区别首先是在研究的角度上, 无论针对企业、产业和国家层面的研究中, 创新管理的研究角度主要在于组织、网络、激励, 这些创新的实现手段上的研究。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者方面体现出二者的交叉特性, 大多数研究者同时开展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研究方面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得到的结论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一点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进行了说明。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二者的具体区别如表3 所示, 从比较中也能够看出二者的差别比较小, 而具有较多的相似性。

4 科技管理、技术管理与科技政策

同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区别一样, 科技管理、技术管理和科技政策具有一定区别, 但联系更加明显, 三者研究的出发点相对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更加的具体化, 并且相对范围要狭窄一些。三者最重要的区别也主要的体现在研究范围的不同上, 科技管理研究领域相对其他二者要宽一些, 科技管理考虑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问题, 也就是说, 不仅考虑具体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 也要考虑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对关系, 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应用的支撑等, 科技管理主要的研究出发点在于科学与技术虽然具有联系, 但是二者在起源、考虑问题的角度、研究成果的衡量方面具有极大的不同, 因此在管理方面就会体现出不同。与科技管理相比, 技术管理主要的研究领域在技术应用层面。与科技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同, 科技政策的研究更加的具体, 着重的研究对象也不同, 科技政策研究核心在于政策制定与应用, 以及应用效果的评价问题, 因此科技政策如何产生、如何执行、实施的效果, 这些关于科技政策的分析相对多一些, 研究相对其他两个方面的研究更加丰富。三者之间的区别见表4:

5 创新研究学科体系

上述从四个层面五个维度对创新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 论述主要集中在具体研究方面的区分。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 可以认为四个层面既然都是研究科技、创新问题, 则一定具有联系, 涉及创新学科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更宏观的方面来看, 四个层面之间的区分是什么, 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逻辑体系, 这就是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问题。从以上四个层面相互联系交叉比较明显, 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四者研究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 总体来说就是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 包括这些内容的研究开发、实施运行、效果评价, 以及在这个过程发生的人的因素的考虑, 例如激励、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以上四个主要层面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这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出发, 能够大致理出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科学学、软科学更加偏重学术方面的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科技哲学、科技史方面的问题, 这是这个创新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因此考虑底层是学科研究基础, 中部是四者之间的关系, 技术经济、工程经济和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的研究, 二者互有交叉与联系, 而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可以作为具体研究内容。整个的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如图1 所示。

上图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学科基础, 这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 这是主要学科基础, 可能还有其他的学科, 其中哲学主要解决科学的认识问题, 如何判断科学本身能够反映出现实世界, 这其中牵涉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同认识问题, 前者主要的代表如笛卡尔[14]、莱布尼茨[15]、斯宾诺莎[16]等, 后者主要的代表包括洛克[17]、贝克莱[18]、休谟[19]等, 这是哲学基础解决的问题。经济学解决学科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方法问题, 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历史学主要给予学科应用中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判断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科技史、人文历史, 特别是经济史的研究;心理学主要给予学科研究的人的行为解释的支撑作用。当然这只是主要的考虑方面, 创新研究作为综合交叉学科应该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 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中层是主要的学科领域, 这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四者的共同指向科技与创新问题。这里认为创新是科技的市场化, 创新不仅是科技问题。四者之间相互之间具有联系, 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 研究进程可以相互促进。上层是学科动力问题, 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学科动力来源于现实的需要, 从前面四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中可以看出现实需要是促进这几门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这四个研究领域共同的大力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 即上世纪的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历史时期, 当时正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 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促进了创新研究的快速发展。

6 结论

第一, 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的程度, 因此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对经济发展, 特别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时期更为迫切。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李京文、许庆瑞等院士, 也做出了有价值的成果, 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年轻的研究者沿着老一辈开创的道路进行前进, 在目前的整个经济态势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 四个层面五个维度的比较也能够看出四个研究领域的重要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认为四者之间区别是次要的, 联系是主要的,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致, 即科技、创新问题的经济管理问题。四者之间在成果上能够共享, 研究进程可以相互促进。

第三, 创新研究是一门具备明显综合交叉特征的学科,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成思危教授[20]提到的要具备宽广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上述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构造中本文也着重对创新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进行了论述, 这对于创新研究的指导意义重大。

第四, 从学科动力来看, 创新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需要, 走出象牙塔, 这样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 这不仅是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也是其他学科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郭重庆院士多次提到的 “学者的天职就是透过纷繁芜杂的事实找出规律, 满足现实需要”, 这在创新研究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

摘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对创新相关学科和领域进行研究, 可促进我国创新研究成果的丰富。通过四个层面五个维度的比较, 对创新研究比较容易混淆的学科或领域进行剖析;在对四个研究层面的区别与联系剖析的基础上, 借鉴成思危教授关于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构造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

上一篇:剖宫产术围手术期护理下一篇:运动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