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艺术

2024-08-05

糊涂艺术(共9篇)

糊涂艺术 篇1

教育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教师的教育始终围绕学生进行,说教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严厉的批评教育也不可缺少。然而,教师的“糊涂”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它的教育魅力有的时候可以堪称艺术。但是,“糊涂”:教育绝不是教师责任心的缺失,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宽容,也是一种等待。

一、糊涂,让尊重体现极致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平等、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迫切要与大人们“平起平坐”,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尊重。所以,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一定要当着众人的面进行指责,这时候的教育需要“糊涂”,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事后可以找他们交谈,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一次,我即将走进班级时,突然听见一片喧哗声,我猜想学生们一定是在打闹,我快步走进班级,满脸怒色地看着他们,他们有的还在笑,看见我立即停止了,这时候,我发现满地都是粉笔头,洁白的墙上还明显印着一只手掌印,我一看火冒三丈,在班上大发雷霆,问是谁干的。学生们一个个都低着头, 教室里空气异常紧张,但没有人站起来。这时我看见李某的头埋得很深,我心头一动,不会是他吧?这个孩子平时很自卑。我稍稍平息了心中的怒火,说:“如果是哪位同学干的,请你主动弄干净,并私下找我谈谈。”过了几天,一张纸夹在我的教案里面,我看到李某写给我的话:“老师,墙面是我弄的,我错了!”我在他的作业中写道:“没关系,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相信你今后一定不会让我失望!”之后,我再也没有谈及此事。但我发现,李某从此值日工作越来越认真。有时候,“糊涂”是关心, 是爱心,也是对学生一种极好的尊重,它的教育效果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二、糊涂,是宽容最好的诠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修养,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磨练形成的。宽容,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素质。如今的小学生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非常任性,往往和大人们唱反调。这时,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有些事情尽量做到“糊涂”,要最大限度地宽容、信任学生。要用一颗宽容的爱心去走进他们内心。

张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就是喜欢打网游,上课常常走神,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多次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写作业。我也常常教导他以学业为重,他说:“老师,我也想改,但是就是有网瘾。下次一定不去网吧了。”又一次他在网吧被我抓住以后,我真的想找他的家长,他向我哀求,“我父母都没有工作, 生活困难,他们知道我打网游,肯定不让我念书了……”我又一次原谅了他,我觉得要帮助他慢慢改正,接下来及时找他谈话,帮助他克制玩网游,慢慢地他学习成绩上来了。孩子一直感激我,正是我的“糊涂”教育拯救了他。但糊涂绝不是包庇, 教师要牢固把握它的尺度,严慈相济,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糊涂是美丽的,是宽容最好的诠释。

三、糊涂,充满着爱的等待

班主任有的时候要学会做一个“糊涂人”,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等待学生们。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正需要这种“糊涂”等待。班主任要用一颗等待的心来对待学生,等待他们逐步改正错误;等待他们把字写好;等待他们成绩的提高; 等待他们理解、关心别人;等待他们关心班级……

曾经的我深刻感受到了“糊涂”教育的魅力。刘某,上课基本不听课,作业也几乎不交,是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且性格孤僻,每天非常沉闷,不愿意和他人交往,自己总是独自躲在一个角落。有的时候还会受到捣蛋学生的欺负,每当知道后我就严厉批评欺负他的同学。经过交流,我知道他是单亲家庭孩子,学习底子差,我适时鼓励他努力学,告诉他“笨鸟先飞”的道理,经常单独辅导他功课,即使这样,他的成绩依然提高幅度不大,有的时候我看见他很灰心丧气的样子,就给他打气,叫他不要放弃,哪怕多学一个字,会做一道数学题,这样, 他始终坚持着。期末考试,他的几门学科都获得了及格等次, 我看见了他的脸上充满了喜悦,我就再鼓励他以后再努力一些。有的时候,不要苛求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只要尽力了,都是进步,要学会“糊涂”教育,等待他们接近、赶上别人。

糊涂,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技巧,也是一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它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班主任的确应该少一些斥责,多一份尊重;少一份计较,多一份宽容;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等待。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真正地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多变的想法,才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糊涂艺术 篇2

常常听到一些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讲:要想胜任班主任这项工作,对班级的一切都应了如指掌,遇事要果断决策,这话诚然不假。由于学生智力、情感、态度、技能等各方面素质的多层次化,对班级情况的清晰了解,的确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之一,但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班主任适当“糊涂”一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表态时“糊涂”些,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学生常有实际困难向班主任提出,且企盼马上得到解决,其中相当多的问题属于合情合理,而班级现时又无力解决的,对此,班主任不可简单答复“行”或“不行”,而要耐心细致地说明学生要求的合理性,又要讲清当前解决不了的缘由,并认真记下他的问题,最后表态说:“我们会努力创造条件,尽快为你解决。”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失望。如某个成绩较好的同学,因有些任课教师上课时纪律不好,自己想学习,要求班主任将她调到前面去。虽然这位同学提的要求合情合理,但班主任老师不可轻易表态,因为同意了她的要求,将会产生其他同学也要求调位子的影响,更使后位中的成绩较差的学生认为教师不管他们,而更加影响班级纪律。这时班主任就要说明不能调位子的理由,也要记下她的问题,并且恳切回答:“我会配合某老师搞好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听到。”使学生满怀希望而去。

二、裁决时“糊涂”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例如,某同学自习课大声喧哗,又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制止,值日干部要将这位学生拉到讲台前站着,结果两人闹别扭,吵了起来。虽然事件清楚,班主任处理时,也不可公开断然结论,而是在肯定值日干部工作认真、敢于维护班级纪律的同时,指出其应注意工作方法,而不能采取过火行为;在指出那位同学违纪的同时,也肯定这位学生其他的优点,如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认真或关心同学,从而避免矛盾激化,使双方消除隔阂,握手言和。

苗圃糊涂女郎糊涂心 篇3

我不是动感女郎

在苗圃的新片《真心话大冒险》里,她开着一辆古董车英气出场,帅气与妩媚结合的极其到位,一下子秒杀了观众的眼球。在以往的采访资料中,大家熟知了她热爱摩托、

赛车,拥有飞机驾照,也有私人飞机,这样的女人,还真是不寻常。可是面对她说起这些,苗圃却近乎有点羞涩的摆摆手:“其实那都是我小时候喜欢玩的,现在都不怎么碰了,我现在比较喜欢安静,哦,不是,其实我一直都比较安静,只是大家看到的是动感的一面。”

苗圃最大的消遣是看片子,“我甚至觉得,没事的时候不看片子,都对不住自己。也许一半是工作需要,一半也是真爱电影。”晚上陪着爸妈,重温一下《茜茜公主》或者《罗马假日》,是苗圃最近觉得最温馨的时刻。苗圃说自己一直很宅,甚至有过因为不想和朋友们出去玩,谎称生病躲在家!“我就是不太想动,我小时候就这样,那时爸妈都催我出去玩,怕我在家呆傻了,他们有时还把钥匙给我的小伙伴,让他们来家里找我玩。你知道了吧,我这宅,真不是一般级别的。”苗圃宅在家做什么呢?“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觉得乐趣无穷,比如我会把所有的柜子打一遍油,做做家具保养,或者是把老照片扫描进电脑,一张张修图,然后打出来给爸妈看,可美了。”

最大特点是迷糊

让苗圃用几个词儿形容自己,她想了半天,给了俩词:懦弱、迷糊。这回答还真新鲜。

苗圃说自己很迷糊,“我常说,只要不死人,就行了。”比如感情,单身的苗圃说自己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话音未落,一边的造型师、苗圃的老友张帅插嘴道:“还想什么,有人要就不错了!”本以为这句有点过火的玩笑会让她面露不悦,没想到苗圃只是笑笑,嘴里说:“可不,还真是的。” 谁能想到在戏里总是饰演精悍帅女郎的苗圃,竟是如此的好脾气?

说到这种随性的性格,苗圃说要感谢爸妈对自己的“无为而治”。“从小,他们没让我上什么课外补习班,像别的家长会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才艺,学钢琴、美术或者舞蹈,爸妈从没逼我学。”苗圃的哥哥比她大五岁,因为爸妈是演员,长年不在家,苗圃就和哥哥一起扶持着长大。“那时放学后,我哥就带着我去吃小饭馆,基本都是肉夹馍、馄饨之类的,哥哥对我很好,虽然有时会用拳头教育我,但在该照顾我的时候也特体贴,好吃的总是给我吃。”

苗圃说如果非要用颜色形容的话,自己是一抹灰色,“为什么?耐脏!哈哈。”其实她也喜欢蓝色、黄色,喜欢鲜明的,但是生活还是差不多就行了,影影绰绰,能看见就行。“我很明白我想要什么,我想过比较自由的生活,时间怎么安排我说了算,想不干活就不干活。”看似随性的苗圃,其实有着自己非常清晰的底线。

糊涂艺术 篇4

我以为,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恰当地“糊涂”“糊涂”, 不仅可以使班主任避免陷入繁琐的班级事务中,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 更好地自由成长, 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一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糊涂”

作为班主任, 要舍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和学生打成一片。有人认为, 班主任应当拥有绝对权威, 处处凌驾于学生之上, 才能管住学生, 驾驭班级。其实不然, 班主任与学生平等相待、相互信赖、和睦相处、发扬民主精神, 师生间就能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 学生就会信任你、服从你, 为你所用。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今天的学生处于各种传媒的包围之中, 见多识广, 靠“管”、“卡”、“压”等旧的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班主任只有用爱心、耐心、人格魅力, 与学生协商、沟通, 才能真正管理好一个班集体。

记得有一次, 我因公出差, 临行前, 再三叮嘱学生遵守纪律, 并指定班干部对调皮捣蛋的“触法”学生进行登记, 听候“严打”。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 可最后却适得其反, 违纪者竟达半数之多。俗话说“法不责众”, 如果逐个批评教育, 费时费力, 又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但如果只惩治几个带头滋事者, 又令人难以信服。所以, 我采用缓兵之计, 暂时搁置不理。过了两天, 我私下向一些孩子了解, 有个同学说:“几个调皮蛋鼓动大家一起闹, 看老师如何把我们当犯人似的‘严打’。”我顿时明白了, “严打”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孩子是班级的主人, 他们自己的事, 通过老师的引导后一定会做好。不信赖学生, 靠强制的手段, 只能得益一时, 不能长久。于是, 我主动向孩子们道歉, 承认自己做得不妥, 表示愿意改进方法, 共创班级新面貌。后来, 我每次出差, 总是先安排好学生的学习生活, 再真挚地对大家说, 老师相信同学们会以实际行动为班集体争光等。于是, 一天两天, 三天五天, 平安无事。“有老师在, 无老师在一个样”的班风形成了。

二二、在学生偶犯错误时“糊涂”

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一颗公正的心, 还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面对学生所犯的原则性错误, 教师绝不能姑息。但学生毕竟不是罪犯, 更不是机器, 他们需要的是引导, 而不是呵斥和命令。面对某些犯了错误的学生, 适当地“睁只眼, 闭只眼”, 装一回“糊涂”, 委婉地、间接地教育学生, 往往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本学期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班里有一个女生竟然是全文抄袭。当时, 我非常生气, 真想在她的作业本上批“抄袭可耻”四个字, 然后在班上狠狠地猛批一通, 杀一儆百。可冷静下来想想, 觉得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位女生文静内向, 批评过重, 很有可能让她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受到同伴的嘲笑, 甚至自暴自弃, 从此堕落。

换一条路走走也许效果更好。我把她请到了办公室, 很和蔼地对她说:“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相信你已付出了不少劳动, 花了不少时间, 老师准备把它发表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请你好好地改一改, 然后在全班朗读。行吗?”只见她睁大双眼, 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我拍拍她的肩膀, 轻轻地说:“走吧!别忘了好好改。”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放下了。第二天一早, 她拿着改好的作文送给我。我发现作文已经被作了大幅修改, 而且文通字顺, 并不比原作逊色多少。我很满意地请她在班上朗读她的习作, 并亲手将她的习作抄录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如今, 这位女生特别爱写作, 并且两次参加市级作文竞赛获奖。

三三、在激励后进生时“糊涂”

在实施激励措施, 尤其是评比先进, 表扬奖励学生时, 班主任往往习惯于对成绩优秀, 思想品德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而对后进生的进步视而不见, 罚得多, 奖得少, 结果使后进生因得不到及时激励, 丧失自信, 变得越来越后进。我认为, 班主任对后进生的缺点不要过于较真儿, 要区别对待, 多了解多发现多表扬后进生的闪光点, 并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励, 以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使他们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拼命地“后进赶先进”。具体的做法有:

1.给位置。可让学习成绩滞后而爱好活动的学生担任体育委员, 让学习成绩不好而热爱劳动的学生担任劳动委员, 在朗读、写字等竞赛中请他们担任评委, 在分组学习时, 让这部分学生担任副组长, 负责整理学习资料等。

2.给荣誉。在评选“文明学生”、“劳动积极分子”、“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时多向他们倾斜。

3.给掌声。课堂教学时, 多关注后进生这一特殊群体, 对他们的正确回答来点赞扬性掌声。对他们的难以启齿给以激励性掌声, 对他们的进步给点鼓励性掌声。

4.给机会。每学期, 班级都要搞一次正规的中队主题活动, 一般地讲, 后进生是很难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上学期, 我们开展了“和分针手拉手”的主题中队活动。贪玩的黄某、怕做作业的郭某、成绩极差的徐某, 都在本次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虽然他们中有的人声音低细, 有的人抓耳挠腮……, 但总体而言, 教育的意义胜过了观摩比赛的价值。

都说“成绩不说跑不了, 问题不指不得了”。我个人认为, 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 班主任一定要灵活运用“糊涂艺术”, 要善于用放大镜看成绩, 用显微镜找不足, 毕竟小孩子都信捧, 他们自我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才是成才的关键。

四四、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糊涂”

一个班级总有这样那样的琐碎事务。学生闹矛盾啦, 环境不卫生啦, 各种各样的活动啦……凡此种种, 如果你事必躬亲, 不累死才怪。该放手时就放手, 以班主任的“糊涂”换来学生的集体智慧, 值!

一次, 学校举行“学小亭精神, 做四好少年”主题演讲比赛活动。我先在班上谈了一下活动要求, 然后装出一副什么都不懂、江郎才尽的模样, 让大家帮着拿主意。结果, 教室里人声鼎沸, 大家畅所欲言, 提出了不少好主意、金点子。班委会根据大家的意见, 最终由“小作家”李桂云撰稿, 文学社成员集体修改, “金嗓子”赵文慧朗诵的最佳方案出炉, 结果获得了比赛一等奖。

市政府组织的“爱心助残”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节约一分钱, 累积一年献爱心。学生房某, 家庭条件优裕, 家长给他五十元钱让他捐款, 他却故意只捐五元, 还对别的同学说:“许多人都只捐了五元, 我干嘛要捐五十元?我才不做这样的傻子。”针对这一情况, 我先找他谈心, 然后在班上宣布说:“房某不是自己只捐五元钱, 而是要争当‘爱心大使’, 为班上每个贫困生都多捐款五元。”结果, 该生愉快地捐出了五十元钱。

如今, 在我们班, 班干部分工协作, 班队活动计划, 值日安排表, 各种竞赛章程, “学习标兵”、“校园明星”、“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等的评选, 几乎全部由学生来制订、实施。本人试着把班队工作的管理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自己则“退居二线”, 甘当副手。众人拾柴火焰高, 学生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

糊涂爷爷糊涂记 篇5

爷爷年纪大了,老犯糊涂事儿。有时他提着眼镜找眼镜。有一次,他竟走错了门,差点被人当成老贼送到派出所去。

一天,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急得直跺脚,又把口袋掏了一遍,还是没有。

于是,他连忙大喊:“来人呀!我手机不见了!”边喊边跺脚,把地板震得“吱吱呀呀”直作响。我们连忙跑去问:“啥?手机不见了?”爷爷回答:“是啊,不见了!老伴,你去卧室找找,看看有没有。”“爸,我们去客厅找。”爸爸妈妈主动请命。“爷爷,爷爷,我去哪儿找呀?”我的小手举得老高,着急地嚷道。“你去……去……”还没等爷爷说完,我就对爷爷说:“我去卫生间找吧!”“好,那就开始吧!”爷爷大手一挥,我们便急急忙忙地开工了。我们在各自的地方找了一遍又一遍,可都两手空空地回来了。爷爷问:“找着了吗?”我们摇摇头说:“没有。”

这时,我灵机一动,心想:爷爷的手机开机的话,打他电话,应该会有动静吧!于是,我大声地问爷爷:“爷爷,你的手机开着吗?”“开着哪,开着哪!”爷爷答道。“那就好办了。”我神秘地说着,一把夺过爸爸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电话。这时,我听见一阵动听的音乐从厨房播散开来。我连忙跑去厨房,打开冰箱门。原来,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

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的呢?爷爷想了一会儿,忽然大手一拍,说道:“我吃完早餐,把剩下的饭菜送到冰箱的`时候,随手把手机放进去了!”

糊涂艺术 篇6

日常生活中,情绪往往和“不良”联系到一起。人们往往认为动了情绪就不好。其实情绪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在心理上的反映,也是意识活动的一部分。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你控制情绪还是情绪控制你。

如果你被情绪控制了,那么,即使是所谓好的情绪也可能产生不好的作用。高兴本来是好的情绪,可是你控制不住“高兴”,高兴得狂了,笑也可以笑死人。《岳飞传》里的牛皋不就是笑死了吗?生活中也常见在麻将桌上赢牌,兴奋不已,一命呜呼之人!

我们拿所谓坏的情绪——发怒来说吧。发怒又叫做生气。所谓“生气”,从字面上讲就是有生机之气、生长之气、生命之气。“生气”也可以说是“生”出了“气”,生出了能量。这本是好事,生气就是焕发了生命力。所以平时常听说:“你看那小孩,多有生气呀!”

我不是在牵强附会的解释“生气”这两个字。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生气了,会觉得忽然间眼睛放光,精神抖擞,腰板一下子就挺起来了,全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有时候甚至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体内“气”足,热血沸腾的状态!

但情绪是把双刃剑。气生了是好事,可气大了,精神控制不住“气”,就所谓气糊涂了——“怒气”扰乱了你的心神,就会做出糊涂的事情。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一气之下做出荒唐事情的经历。

气能养人、气能伤人、气能死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不就被诸葛亮气死了吗?生活中被气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被气得脑血管破裂、心脏病发作的事情并不少见。

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精力,正面的情绪可以使精力旺盛,滋养身心。所以多年不见的知己见面,彻夜长谈依然兴致勃勃、红光满面。

而负面的情绪则会消耗精力,伤害健康。有人在经受剧烈打击之后甚至可以在刹那间变得憔悴不堪。

1995年我认识石家庄的一位50多岁的阿姨,身体非常健康。可前年再见到她的时候,她面色蜡黄,疾病缠身。问其原因,原来她强烈反对儿子和一个女孩恋爱。儿子假装答应她不再和那个女孩交往,可暗中和女朋友办好了结婚手续。

结婚前夕,儿子才告诉母亲真相。当看到儿子和那个女孩的结婚证后,她顿时气得晕了过去。虽然抢救过来了,可是元气大伤,一下子卧床半年。后来疾病不断,再没有恢复元气。

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绪都是双面的。你是因生气而激发斗志,还是因生气而丧失理智;你是化悲痛为力量,还是在悲痛中消亡;你是被吓得灵魂出窍,还是在危难之时急中生智?关键看你是否能够把握住情绪。

第二条理念:你本来就是情绪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要把握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事实上,情绪也是你意识活动的一部分,你本来就是它的主人,可关键是你有意或无意的放权了,让情绪主宰了你。

没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面前都闹情绪,即使情绪再不稳定的人也是如此。对待情绪的变化,不是你不能控制,而是你想不想控制。

人人头脑里都有个把门的,他要先看看场合,看看对象是谁,才决定闹不闹情绪。

如果闹了情绪不会有什么影响甚至会有好处,他就打开情绪的大门,让情绪发作出来。反之就会紧闭大门。

前面曾经说过,一个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抬头看到姥姥在旁边,立刻哇哇大哭——意思是“我很痛,我是小可怜,姥姥抱抱我,给我好吃的”。可抬头看到幼儿园阿姨在旁边,就立刻爬起来,灿烂的展开笑容——意思是“你看我不哭,我坚强,我是好孩子”。

——哭不哭是因对象而变化的!

小孩这样,大人也如此!

很多人在家里是个总对着家人发脾气的“窝儿里横”,容不得家人有任何和他不一样的看法,可是在外面却是个人人都夸脾气好的“老好人”。

为什么?——家人总原谅他!一次一次的原谅告诉那个把门的:和他们发脾气没关系!

而在外面,那个把门的知道人们不会轻易原谅他,自己是个好人,发了脾气会影响形象。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就是情绪的主人,你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情绪!

不要认为说有个把门的就推脱掉了自己的责任。其实那个把门的就是你自己——你内心的衡量标准。

生气是这样,其他的情绪也如此,人们往往只在认为需要闹情绪的时候才闹情绪——需要让人知道自己受委屈了,需要让人们知道自己吃亏了,需要让人们知道自己很难受等等。也就是说:“你们来安慰我吧、同情我吧、原谅我甚至可怜我吧”。

情绪成了人们向外传递信息的手段。

第三条理念:不是被气糊涂了,而是糊涂了才被气!

在所有的情绪里以生气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

人们常常说:“当时他把我气糊涂了!”

这话听起来很符合常情,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因果关系颠倒了!

——不是被气糊涂了,而是糊涂了才被气!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因为人们还经常说一句后悔的话:“要知道这样我就不生气了!”

“要知道这样”说明是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糊涂,所以先是糊涂了才生的气。生气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这个“要知道这样”包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误解了别人的意思、没有预料到事情的后果等等。

糊涂就是无明,无明就会做出错误的举动。

家长看着孩子不会算题,就大骂:“你怎么这么笨!”——成年人做出的未成年人的行为!

家庭暴力——亲人做出的仇人的行为。

强奸、抢劫——人类作出的兽类的行为。

……

以后当你发脾气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谁把你气糊涂了,而是你先失去了灵明之性,糊涂了之后才发的脾气!

第四条理念:保持中和

那么,人一点脾气都该没有吗?当然不是!

《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也就是说,“中”是大脑没有什么思维活动的自然状态,“和”是大脑与外界相互作用时的自然状态。

这就是说,处于“中”的状态时,心平气和,气血流通,思维清晰灵明。

处于“和”的状态时,你可以有情绪,可以有脾气,但这个脾气要发得恰到好处,发得有利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这就要求你在对事物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运用情绪的力量促进人或者事向好的方向变化。

学生们不认真学习,态度消极,斗志丧失。老师发怒了,对他们严厉的批评,使之重新振作了起来。老师的“怒”充满了仁爱,没有半点杀机,即使有杀机也是杀掉了学生心里的消极和惰性。

保持中和,就要求心里明明白白,情绪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控制到“不移怒”。你对张三吹胡子瞪眼,转脸对李四就可以笑容可掬。

糊涂一世 篇7

我说:“我们生活中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 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 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 生活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 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 门外站着一个黑人, 西装革履 (lǚ) , 后面还跟着六个人, 其中一个家伙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跟我说了一堆话, 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来一个翻译:“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 好运连连, 财源滚滚。”

我赶忙道谢, 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 看一下俄罗斯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 是什么样子。”

翻译说完, 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 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 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犄角旮旯 (ɡālá) 都巡视了一遍, 我们家这几口人只是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 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 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 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撅起了嘴, 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 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 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老婆。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 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犄角旮旯、大小房间又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 那您不在家时, 不怕家里被偷吗?你们这里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 摇着头说, 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 门白天黑夜都开着, 谁爱进谁进, 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 ”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把眼睛睁得大大地说, “可在我们非洲到处都是小偷, 甚至你走在街上, 裤子都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是我们故作惊讶状睁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我们这里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 你逛一圈回来, 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 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 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 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里, 国王起身就往外跑, 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 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

他们终于走了。

吕端大事不糊涂 篇8

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愿意迁往开封, 率人马逃到夏州以北地区进行反抗。北宋调集兵马镇压李继迁。宋军所到之处, 焚烧庐帐, 劫掠财物, 强迫党项人内迁, 引起更激烈的反抗。党项人聚集到李继迁周围, 奉他为首领, 与北宋政权对立。李继迁由于势力弱小, 一方面积极与辽国接触, 寻求辽国的支援和帮助;另一方面, 他又对北宋采取诈降之策, 求得喘息机会。

李继迁时降时叛, 令宋太宗赵光义颇为头疼。宋太平兴国八年 (983年) , 宋军打败李继迁军队。李继迁逃走, 他的母亲与妻子却被宋军俘获。赵光义想杀掉李继迁的母亲, 以解心头之恨。当时, 寇准任枢密副使。上朝时, 太宗单独召见寇准, 向他询问如何处理这件事, 吕端正好碰到。

吕端自幼聪慧好学, 宽厚大度, 为官持重。“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的就是他。他深得宰相赵普赏识, 太宗也非常欣赏他的办事作风。当时, 吕端也是宰相之一, 他猜想寇准一定同宋太宗在商议大事, 而且瞒着自己, 便拉住寇准, 对他说:“皇上告诫你有事不要对我说吗?”

寇准解释说只是商议边境上的小事。吕端说:“边境上的小事我不必全知道。但边事往往是关系重大的事, 若事关军国大计, 我身为宰相, 就应该知道。你说说看, 是什么样的小事, 需要皇上同你单独商议。”

寇准便把俘获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忙问:“皇上准备如何处理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把李继迁的母亲杀了, 惩戒叛逆者。”

吕端觉得十分不妥, 说:“这样做不好, 你先在这儿等等, 我去见皇上。”吕端求见皇上。说:“从前, 楚汉相争, 项羽抓住刘邦的父亲, 便想把他煮了, 以此威胁刘邦。刘邦与项羽是结义兄弟, 刘邦说:‘我父亲就是你父亲, 你父亲就是我父亲。你把你父亲炖好以后, 希望你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弄得项羽毫无办法。那些干大事业的人都不会顾念他们的亲人, 何况像李继迁这种叛逆之人呢?陛下现在把他的母亲杀了, 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杀了他的母亲只能徒结仇怨, 他的反叛之心会更加坚决。”

宋太宗听了这一番话, 说:“既然这样, 现在该如何处置呢?”吕端说:“最好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 好好地看护起来, 让李继迁知道我们善待他的母亲。这样一来, 可诱使他来投降, 即使李继迁不来投降, 也能让他始终牵挂他的母亲。让他知道, 他母亲的生死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最起码也是一种挟制。”

领导“糊涂”与人才团队建设 篇9

一、该糊涂时则糊涂, 才能培养和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团队

一个人一旦走上一定的领导岗位, 便肩负起一定的责任和使命。怎样才能立足岗位, 尽职尽责, 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关键在于能不能培养和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团队。在组建团队选人用人的问题上, 能不能做到知人善任, 使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又关键在于领导者的胸怀。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如果一个领导者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过分“清醒”, 该糊涂时不糊涂, 狮子的雄心, 跳蚤的胸怀, 嘴里讲的是“团结奋斗, 众志成城”, 心里却老嘀咕着某某曾经当面顶撞过我、某某曾经背后说过我的坏话、某某曾经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某某在某次没有给我敬酒、某某受了我的恩惠老没有表示等等,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绕心萦怀, 念念不忘, 甚至时刻不忘捕捉时机给这些碍眼的人配发“玻璃小鞋”, 以寻求心理的平衡。长此以往, 身边可信赖的人便屈指寥寥, 这样的人如果说要建立什么共同干事业的团队, 简直是痴人说梦。

一位先哲说, 世界上至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亘古及今, 凡政坛巨擘、军界翘楚, 大多都心胸博大, 且因其博大而“糊涂”, 又因其“糊涂”而建立起自己的团队, 依靠其团队建立起不朽功勋而扬名立万。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就是靠自己的“糊涂”来吸纳和聚集人才的。他办的最大一件“糊涂事”就是导演了一场“绝缨会”。在楚庄王举行的庆功宴上, 那位色胆包天的臣属竟敢趁风吹灯灭之机, 对楚庄王最为宠幸的许姬动手动脚, 欲行不轨。许姬急中生智, 一把拽下那人帽缨, 急告楚庄王明烛捉鬼。楚庄王不但没有“冲天一怒为红颜”, 应许姬之请, 点亮灯烛, 现场抓住这个“大流氓”, 反而立即命令群臣全部揪掉帽缨, 使其得以蒙混过关。贵为一国之君的楚庄王何以“糊涂”至此?许姬满腹委屈, 大惑不解。楚庄王一语破的:“酒后狂态, 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 显妇人之节, 而伤国士之心, 使群臣俱不欢, 非寡人出令之意也。”七年以后, 吴楚交兵, 楚军一度失利, 有一人拼死血战, 勇冠三军, 挽狂澜于既倒。楚庄王予以厚赏, 那人辞谢道:“臣, 唐狡, 先殿上绝缨者也, 不敢请赏, 惟求赦罪!”有君“糊涂”如此, 就不难理解何以其帐下人才济济, 战将如云, 且个个忠勇可嘉;不难理解楚国何以能够在其手中迅速崛起, “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学学楚庄王的“糊涂”, 或许能够促使我们在培养和组建自己人才团队的时候, 不再为人才的寻觅不见而苦恼, 不再为用人的求全责备而困扰, 不再为胸中排解不开的芥蒂和愤懑而嗟叹, 走出该糊涂时不糊涂的误区, 豁达豪放, 也像楚庄王那样组建起一个人才济济团结奋进的优秀团队。

二、该糊涂时则糊涂, 才能稳定和巩固自己的人才团队

“糊涂”才能产生亲和力, 而领导者的亲和力是稳定和巩固其人才团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我们常说, 要善于广泛地团结同志一道工作, 特别是要能够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并且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这话说起来容易, 一旦付诸实践, 对于很多人来说永远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 一生都交不出合格的答卷。这道题难在何处?难就难在该糊涂时“糊涂”不起来。“糊涂”不起来的根源在于这些人的“领导角色意识”过深过重, 将手中权力的权威性和居高临下的指向性弥散地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至在社会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忘不了“我是领导”, 任何时候都满脸堆满领导的尊严, 举手投足之间, 周身每一条神经末梢都摆出领导的架势, 由是, 对于任何敢于“冒犯”者自是耿耿于怀, 必欲寻找机会给点颜色看看, 至于那些敢于反对自己的人, 管他是对是错, 更是忘不了根据“工作需要”, 予以细致入微地“关照”。如此以来, 领导的“威严”倒是树立起来了, 亲和力却不见了, 团队成员的心都掉进了冰窟, 除了身边有少数阿谀逢迎者, 人们大多都敬而远之, 或避而走之, 或“道路以目”。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只可惜人们在为自己选择镜子的时候, 大多都喜欢站在能折射出自己魅力或光辉的镜子面前, 对那些能够“正衣冠, 明得失”, 能够足以使自己汗颜的镜子, 则往往视若不见。认真地照一照陆逊这面镜子, 对于那些该糊涂时“糊涂”不起来的领导者来说, 或许会多有裨益。

公元221年, 刘备倾举国之力亲率蜀军千里奔袭, 讨伐东吴, 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东吴朝野一片恐慌。陆逊临危授命, 出任东吴大都督, 系天下安危于一身。此时的陆逊, 年仅38岁, 在东吴那帮耆宿名将面前委实是小字辈。当孙权与群臣讨论择将人选的时候, 张昭、顾雍、韩当、周泰等一大批陆逊叔叔辈甚或爷爷辈的老臣, 都极力反对陆逊任此要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当孙权力排众议, 任命陆逊为大都督之后, 这帮人竟依旧不依不饶, 倚老卖老, 倚仗自己“或是孙策时旧将, 或公室贵戚, 各自矜恃。不相听从。” (《三国志·吴书》) 大敌当前, 这帮人竟如此过分, 真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陆逊拉下脸来, 奏明吴主孙权, 将他们一个一个撤职查办, 或援引“将在外”的成例, 直接来个“军法从事”, 绝对属于秉公执法, 无可挑剔。陆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对这一切都采取了“糊涂”的态度, 用自己的豁达宽容与堪称比肩孙吴的军事才能, 渐渐感化和赢得这帮文臣武将的心, 将东吴的一切政治力量都团结在灭刘兴吴的旗帜下, 稳定和巩固了自己的人才队伍, 经过艰苦奋战, 终于击败了连曹操都畏之如虎的刘备, 火烧连营七百余里, 解除东吴之围, 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什么叫“团结一切人包括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一道工作”?照一照陆逊这面镜子, 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三、该糊涂时则糊涂, 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人才团队。

据《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 (悦) , 远者来。’”在这里, 孔子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回答了处理好政务的一个基本的显性标准———使近处的人心情舒畅、欢愉快乐, 远处的人心向往之、盼望归附, 从而使自己的人才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两个字———“糊涂”。糊涂生宽容, 宽容生和谐, 和谐生向心力, 一个团队有了向心力才可能“近说远来”。如果一个领导者该糊涂时不糊涂, 要求自己的团队成员, 任何时候都“只许成功, 不许失败”, 只许言听计从, 不许稍有违拗, 否则, 便是不忠, 便是不信, 大大小小的是是非非, 恩恩怨怨, 都刻骨铭心, 不能释怀, 遍观整个团队, 总觉“满筐的柿子都有疤”, 哪一个都不能尽如人意, 这样的领导者会把团队带成什么样子是毋庸赘言的。只有该糊涂事则糊涂, 才可能容人之短, 用人之长;才可能使人无前愆之虞, 无后顾之忧;才可能广泛地赢得人们的信任、信赖和尊崇, 使人产生心理寄托和精神皈依, “近说远来”, 使自己的人才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如果给该糊涂时“糊涂”不起来的领导者再寻找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一照, 我以为最好是去认真读一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 这位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风云人物, 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尤其是一位以“糊涂”著称的政治家。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 “绍众大溃, 绍及谭弃军走, 渡河。追之不及, 尽收其辎重珍宝, 虏其众。公收绍书中, 得许下及军中人书, 皆焚之。”打了胜仗的曹操, 从缴获的袁绍档案资料中发现大量自己团队成员与之私通的书信, 这可是不忠不信, 吃里扒外的铁证, 只须清点信函, 逐一对号, 按图索骥, 便可轻而易举地将这班首鼠两端、通敌变节分子一网打尽。曹操却连看都不看一眼, 吩咐左右, 将所有这些证据付之一炬, “糊涂”了事。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依然不难想象, 当年这一把“糊涂火”烧掉了多少是是非非, 又点燃了多少人对曹操的信任、信赖和生死与共的坚定信念。曹操甚至能“糊涂”到对那些公然叛己投敌者都宅心仁厚。他任兖州刺史时对毕谌非常信任, 擢其为别驾, 因毕谌老母妻子及子女皆被掳吕布军中, 曹操明确表态允许毕谌追随亲人而去。毕谌当面感激涕零, 却转过脸就背叛曹操, 悄悄投降了吕布。及至曹军打败了吕布, 也活捉了毕谌, 大家都为毕谌捏一把汗, 毕谌自己也惶恐异常, 恍觉大祸临头。谁也没有想到, 曹操竟不动声色地说:“夫人孝于其亲者, 岂不亦忠于其君乎!吾所求也。”不但没有对毕谌进行任何责罚, 反而任命他为鲁国的相。曹操的“糊涂”还能做到对任何人包括敌对阵营的人都不计前嫌, 唯才是举。曹操视为心腹的谋士贾诩来自于张绣营垒, 陈群曾效忠于刘备, 郭嘉、陈琳、许攸等都是袁绍旧部;屡建奇功的战将张辽来自于吕布集团, 徐晃来自于杨奉集团, 张郃来自于袁绍集团等等。正是由于曹操如此超出人们想象的“糊涂”, 才营造起曹氏集团人才济济“近说远来”的生动局面, 使其人才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当然, 曹操的“糊涂”未必人人都能做得到, 他的某些具体做法我们也未必要邯郸学步般机械效仿, 但是曹操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豁达豪放的恢弘气度, 该糊涂时则糊涂聪明睿智, 善于赢得人心凝聚人才的人格魅力, 都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上一篇:周边建筑下一篇:科技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