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建筑

2024-08-05

周边建筑(通用12篇)

周边建筑 篇1

1 工程概述

在对某建筑工地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基坑的降水和开挖,可能改变原有地基的应力状态引起土体变化,使得基坑周围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造成基坑支护桩体的变形,即便采取支护措施土质变形总是难以修护。为保证施工期间基坑开挖时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根据某工程单位的要求,并受其委托,对其建筑工地开挖基坑周边的建筑物(约14座居民楼)进行沉降变形和倾斜变形观测。目的是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居民楼)进行施工前的初始测量和后期对其影响的形变监测,掌握建筑物动态变形,确保建筑物安全使用,为施工部门提供实时的沉降数据,以便施工方案的制定。

2 工程实施依据

工程实施依据主要按照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CJJ 8—99城市测量规范;GB 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测绘工程产品价格进行。

3 精度要求

根据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规定的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此次变形观测的等级属于三级,其精度要求见表1和第90页表2。

(mm)

4 技术施测方案

4.1 沉降观测

4.1.1 沉降观测中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本次变形观测范围,建筑物较多且分散,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和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和高程路线。

(mm)

4.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宜选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10~15 m,一般距地面高约0.5 m处便于观测的位置。约需布设50个观测点和2个工作基点。

4.1.3 沉降观测点的标志

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可采用墙(柱)标志,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第4.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4.1.4 具体施测技术路线

采用徕卡DNA10型电子数字水准仪和铟瓦线条条码标尺或DS3型水准仪配合区格式木质标尺施测。先由位于市区北部的两个国家三等水准点用四等水准精度,联测到所设置的2个工作基点上组成控制网,再由2个工作基点联测到所布设的约32个观测点组成扩展网,并进行平差计算,得出各个点位的高程值,作为沉降变形观测的初始高程值。

4.2 建筑物主体倾斜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主体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物主体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亦可通过测量建筑物主体顶面或基础的相对沉降间接确定。

4.2.1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点位的布设

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某主体竖直线,对建筑物的主体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1)主体倾斜观测标志可采用墙(柱)标志。不便设置标志的建筑物,可以照准视线所切同高边缘认定的位置或用高度角控制的位置作为观测点位。

2)对于一次性倾斜项目,观测点标志可采用标记形式或直接利用符合位置与照准要求的建筑物特征部位;测站点可采用小标石或临时性标志。

4.2.2 具体施测技术路线

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在本施测范围周围及周边建立6个位移工作基点,在工作基点的基础上对观测点进行位移观测。本次建筑物的主体倾斜观测可使用J2级全站仪,采用外部观测法,其包括投点法、测定基础沉降差法、前方交会法。

1)投点法。观测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量测设施(如水平读数尺等)。在每测站安置经纬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以所测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

2)测定基础沉降差法。可按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第5.1节有关规定,在基础上选设观测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以所测各周期的基础沉降差换算求得建筑物整体倾斜度及倾斜方向。

3)前方交会法。可采用直接由两周期观测方向值之差解算坐标变化量的方向差交会法,亦可采用按每周期计算观测点坐标值,再以坐标差计算水平位移的方法。

4.3 形变监测的周期和时间

建筑物的形变监测周期,一般在开工前进行一次整体初始监测,以获得施工前的稳定初始值,开始施工后的过程中,至少还要有4次动态监测。在基桩设置完工后进行一次形变监测,在基坑开挖深度平均达4 m时,进行一次形变监测,在基坑开挖深度达到8 m时,再进行一次形变监测,当建筑基础建成,基坑回填完整并夯实后,再进行一次形变监测。每相邻两次、及每次监测的结果与初始监测数据都要进行分析比较,向业主方及时提供周围建筑物的形变监测结果,防患于未然。

在监测的过程中,如有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坑内或其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原因,导致周围建筑物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严重裂缝或倾斜位移速度加快等情况时,均应增加观测次数。必要时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监测。

5 结束语

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是一项非常复杂且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在实施建筑工程变形监测时,需要通过前后变形数据的对比,分析出产生建筑物形变的量和原因,根据监测数据掌握建筑物沉降变形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为采取加固地基措施和遏制楼体倾斜恶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验证地基加固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边建筑 篇2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xx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三个xx”为使我区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加优美、民生更加殷实的现代化工业城区。按照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区经济开发区的要求,xx工业园区必须加快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要融入常德市的城市规划.彰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现代园区品质。而当前xx工业园区周边农村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不仅是影响园区工业化进程推进的一个难点,也是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政策与工作产生意见的热点问题。为剖析xx工业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周边违章建筑深层次矛盾,研究提出治理“顽症”的对策措施,支持政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xx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市政府、区政府领导下,对受规划控制冻结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后的三个村进行了控违,并在工业园区周边也进行了规划控制.在长达二年艰苦的控违工作中.通过对控违工作的认真分析提炼,现将xx工业园区周边农村违章建筑情况汇报如下:

一、xx镇违章建筑的基本情况

xx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发展的地带。在前几年,所有的农民建房均按村镇建设的相关规定严格进行规划、建设的审批和过程管理。先由村级基层组织进行初审,再到xx镇人民政府国土、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报批并接受行业管理。而随着市区规划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目前xx镇村〔居〕民建房相关事务的管理已由区政府的规划部门审批,由于审批权限的变更,目前xx镇的三个控违村(包括园区其它结合部的村)农民建房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xx镇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园区出现如此大面积的违章搭建行为,既有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工作衔接方面的问题,也有深层次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多,加之旧村改造步伐相对滞后,一些大龄青年迫切需要分户建房谈婚论嫁,而规划控制不批而不得不违法建设住房。

2、还有一部分人,看到城市发展趋势,受征地拆迁地上附着物补偿利益的驱使,纷纷抢占地皮违章搭建、扩建、翻建房屋,以企盼在旧村改造,征地拆迁中得到更多补偿。

3、还有部分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村民,为了增加收入来源,利用区域优势和外来人员租房、租仓库需求量大的特点而违章建筑收取租金。

4、随着中联重科落户——xx工业园。一些小型的配套机械制造企业需要建厂房,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私营企业,没有按土地政策入驻园区而纷纷在周边违章建厂房或违建厂房出租。

5、随着园区发展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园区上班,加剧了暂住人口居住的紧张.从而导值一些村居民大量违章扩建新建房屋出租.6、以新农村建设名义违法抢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村干部、村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盲目追求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建新房盲目扩张大量违法建房。

二、xx镇及园区周边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的根源

1、近几年随着工业园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我镇,暂住房租赁和商务服务市场供不应求(据传最多的一户年租金多达十万元)。一部分居民以失地、下岗困难和生活无保障为由,擅自在自家院内或自有住宅边非法占地建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或破墙开门开店用于经营。因此,租房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违章建筑的形成提供了市场空间。

2、近两年随着我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动迁工作需要及时跟上,由于某些动迁政策及配套措施上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原因,导致了被列入动迁范围居民借大肆建造违章建筑和装饰装修谋取赔付差价的恶劣现象,尤其在一些工业园区周边的村非法占地搭建违章建筑已掀然成风。

3、部门间配合协作工作不够,存在着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违章建筑中既有违反规划规定内容,也有违法占地行为,还有一部分是影响了镇容镇貌、工商及治安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而查处违章建筑和破墙开店等牵涉土地、建设、城管、工商、社区、社区管理等多个部门。以目前各相关执法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查处效果并不大,造成违章建筑既成事实非法使用。与此同时,一些上访居民在多次上访相关部门无效的情况下,干脆效仿搭建违章建筑,使xx镇及园区周边搭建违章建筑现象逾演逾烈,也有损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威信。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xx镇辖区的违章搭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扎实有效地制止xx镇的违章搭建行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已成为当前xx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根据控违以来与规划、国土、城管等部门对违章建筑进行整治的工作经验,结合我镇违章搭建现状,对切实加强各级管理工作和制止违章建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仍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的管理力量。村、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由于掌握属地居民的基本情况,多年来在推进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用好基层组织的管理力量一直是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推进建设监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手段。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村居民建设在缺少基层监督和初审的情况下,国土,建设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的建设动态,对违章搭建的苗头性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待到大面积违章建筑出现时,已失去了处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了现在罚不责众的被动局面(国土执法监察中队和城管中队在xx镇的联合停工通知书发到当事人手中只是一纸空文)。为此,在当前情况下,土地、建设、城管、镇政府等相关单位必须根据以往成功的管理经验,结合现实情况,制定相关措施,要在规划审批权限相对集中后,切实加强土地、建设、施工的审批发证和管理工作,并切实调动和发挥好基层的协管力量,以便及时掌握动态,及早整治好苗头性的问题。

周边建筑 篇3

该工程基坑平面尺寸约120m×120m,形状不规则,呈L形,基底埋深-11.5~-13.5m,基坑平面如图1所示。基坑东侧、北侧场地较开阔,基坑南侧紧邻解放路地下管线和人防等设施,基坑西侧紧邻2层王字病房楼,条形基础,埋深1.1m,最近点距拟建建筑基础外边线仅1.4m,场地狭小。

图1 基坑环境平面

2 工程地質条件

地基土为第四系冲洪积地层,表层为杂填土,岩土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场地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和风化基岩裂隙水类型,地下水位埋深在5.10~7.10m。

表1岩土层主要力学计算参数

3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

3.1 安全适用性

考虑到基坑南侧坡段距离解放路地下管线较近,西侧坡段距离王字楼较近,必须保证市政管线及王字楼的安全,严控边坡位移。由于放坡没有工作面,钢管桩强度又较低,无法保证稳定,因此采用护坡桩;同时考虑到西侧距离王字楼太近,庞大的施工机械无法安放操作,且医院严禁噪声污染的特点,综合考虑确定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方便,无大的噪声及泥水环境污染等副作用,工期短。

3.2 经济合理性

考虑到整个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周边长,基坑东侧若采用刚性支护,势必造成工期长、支护费用巨大,选用预应力锚喷支护体系,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操作灵活,又无环境污染,且能与土方施工交叉进行,大大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4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4.1 支护体系

4.1.1 王字楼附近

挖深11.5m;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桩长15.5m,成孔1100mm,有效桩径800mm,桩距1.6m;均匀配置纵筋,主筋16 20;设置预应力锚杆2道,竖向间距分别为2、4m,水平间距1.6m,第1道长18m,自由段6m,预应力锁定值100kN;第2道长14m,自由段5m,预应力锁定值160kN(见图2)。

图2王字楼支护剖面

4.1.2 南侧靠近解放路坡段

挖深13.5m;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桩长17.5m,成孔1100mm,有效桩径800mm,桩距1.6m,局部1.8m;均匀配置纵筋,主筋16 20;设置预应力锚杆2道,竖向间距分别为3、5m,水平间距1.6m;第1道长22m,自由段7m,预应力锁定值100kN;第2道长15m,自由段6m,预应力锁定值160kN。

4.1.3 东、北侧坡段

挖深12.5m,放坡系数1∶0.2;采用4道黏结性锚杆和一道预应力锚杆,竖向间距分别为2m,水平间距1.8m;第1道为预应力锚杆,长12m,自由段5m,预应力锁定值100kN;其下4道为土钉,均长8.8m;局部距离王字楼较近的坡段应控制变形,即调整第2道土钉的水平间距为3.6m,相邻两土钉中间增设1道预应力锚杆,长12.0m,锚固段长7.0m,水平间距3.6m,预应力锁定值100kN。

4.2 构造措施

1)锚杆(土钉)呈梅花形布置,以土钉为节点横向设置加强筋。1 16,以预应力锚杆为节点横向设置2[20a钢肩梁。

2)桩顶冠梁尺寸850mm×500mm,主筋10 20,箍筋 8@200,桩头1m处加密 8@100,加强筋 14@2000;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0mm。

3)灌注混凝土及混凝土护壁强度等级C25,壁厚150mm,配筋 6.5@200双向钢筋网片;灌注桩冠梁去除500mm桩顶混凝土后逐段编筋、浇筑。

4.3 地下水控制措施

1)基坑内地下水设27眼大口径降水井,水平间距在15.00~17.00m。降水井的深度考虑井内外的水压值、沉淀管深度和水力梯度影响,井深设计为16.00m,井径600mm,井管径500mm。

2)开挖范围内场区土质为硬塑土层及风化岩,土层沉降固结已经完成,降水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小,故不需设置止水帷幕及回灌井。

4.4 施工注意事项

南侧人工挖孔桩施工遇防空洞时,周围应衬砌;当挖孔至底部时应备孔内抽水措施;遇中风化岩石时应采取风钻挖掘,不应爆破挖掘;基坑挖土过程中,如洞体暴露于边坡,应采取砖砌与桩间土护面措施。

5 现场监测和信息化施工

基坑工程施工中应特别重视现场监测,并及时根据监测信息反馈分析,进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主要进行基坑边缘以外2~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沉降监测及解放路北侧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及时整合信息,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对各项监测结果和巡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相互验证和比较,对支护结构工作状态进行反演分析,指导和优化下一步施工。

1)支护结构计算值如图3所示(以基坑南侧支护桩为例)。理论计算表明桩体最大水平位移1.15cm,坡顶沉降1.9cm(三角形法)。

图3支护结构计算值

2)南侧桩体实测值为最大水平位移2.0cm,最大沉降1.5cm。

3)结果分析弹性理论的m法虽然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但作为单元计算,未能考虑复合支护结构实际发生的整体协同作用这一影响因素;同时,后期施工将塔吊基础作用于4根支护桩上,在深基坑开挖和塔吊运行过程中,由于卸荷、施加预应力约束及塔吊承受水平风载等综合作用,支护结构受到一定程度扰动,还会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围护结构的位移较理论值偏大。

6 结语

1)本工程的周边建筑、道路的变形监测结果表明,人工挖孔支护桩和复合土钉墙的基坑支护综合处理方案是有效的,能较好地保护复杂环境条件下基坑邻近建筑物的安全。

2)科学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深基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细化设计,有利于提高支护结构的经济性和投资效益。

3)由于基坑工程的设计计算理论不够成熟,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可能差异很大,因此加强现场测试,科学监测,根据监测信息适时优化施工工艺及参数,实现信息化施工,不仅可以确保基坑顺利开挖,而且也为丰富理论模型积累了经验,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4)本工程的设计施工经验在类似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理正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软件使用说明、编制原理[M].北京: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2004.

[2]余志成.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黄强,惠永宁.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周边影响 篇4

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宝积岩洞穴遗址, 这里居住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史志》这样描述桂林的上古历史:桂林, 古为百越之地, 战国时属楚, 秦时属桂林郡。

秦末汉初, 岭南地方势力割据, 南越王以番禺 (今广州) 为据点, 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 在此聚落以北八十里的灵渠、漓江汇合处建立越城对抗朝廷, 这个聚落便成为南越国的支前重地, 得到相应的发展。西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 以控制岭南地方为目的把这一聚落予以经营, 加以发展, 在此设始安县, 也就是后来的桂林。唐代, 桂林山水开始得以开发而名扬海内外, 代表着那一时代先进文化的被贬谪者发现和开掘了桂林山水的美, 为后来桂林的山水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 一批批封疆大吏、文武百官、迁客骚人度岭南来, 一时冠盖云集, 五方文人辐辏。他们修城池、建府学、办书院、理山治水、开湖挖渠、营建风景、摩崖刻石, 将桂林的城市建设推向了古代历史的顶峰。明太祖朱元璋将其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 藩国桂林。在独秀峰下建立了靖江王府和王城, 形成了以王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靖江王府的建设十分注意与城池自然环境相协调, 王城内整个建筑群与独秀峰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始终体现独秀峰在城池中的重点景观环境的主体思想。

由于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 (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处) 和历史上丰厚的文化元素的融入 (包括历代各时期和抗战时期) , 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接合部, 其文化特征表现为中原文化、岭南百越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的交融, 呈现深厚、丰富、多元的特点。而桂林的城市和建筑正是这种文化的载体, 反映其鲜明的特征。

2 徽州建筑风格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

徽州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历史文化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笔者在桂林的16个古镇古村的民居调查中发现, 许多规模宏大、建造考究的古民居或古民居群多为古代徽州商人或者从湖南过来的徽州商人后裔所建。徽州商人把经济活动带到桂林的同时, 也将徽州文化传播到桂林, 明显的标志是徽州建筑风格对桂林地方建筑及建筑的审美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徽州建筑风格对桂林地方建筑特别是桂林城市周边的古镇古村的古民居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顺应自然, 利用自然, 与自然共生

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镇大多是和山光水色打成一片, 或背山临水, 或枕山面水, 或依山跨水。在村落走向、建筑布局、环境特色、空间形态等方面, 因地制宜、顺乎自然, 特别是村溪, 乃是徽州民居的血脉, 宏村、西递无不如此。同时房屋建造非常尊重地形, 着眼于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组合以及建筑群体变化的美感。

徽州民居还十分注重空间的“因借”, 将建筑空间、大自然沟通和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如前院、天井、水园和宅园等。这类建筑空间一般只有三或四个粉墙, 周边而无顶盖, 实则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桂林的一些古镇古村的古民居亦具有以上相类似的建筑特点。

2.2 天井

徽州民居平面方整紧凑, 占地少而有效使用面积大, 建筑为封闭的内向空间, 多为两层木构架空斗墙。平面构成序列为:入口大门—天井—半开敞的堂屋—左右厢房—堂屋屏风后楼梯间 (或在天井一侧) —厨房。天井一般小而狭长, 它连接着大门、左右外墙和半开敞的堂屋, 是平面里最积极最活跃的构成元素。天井的突出作用亦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 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

桂林古民居的天井与徽州民居的天井的差异非常微小。在天井的左右两侧, 徽州民居多是外墙, 而桂林多是厢房和厨房。

2.3 马头墙

青瓦粉墙并非徽州民居所独有, 然而做成普遍的马头墙组合, 高低的、连续的、渐变的、交错的、起伏的, 几乎有各种韵律美的形式, 衬以青山绿水, 则是徽州民居独特的艺术风格。

徽州民居马头墙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全部横向线条; (2) 山墙两端横向, 山尖部分成三角形; (3) 圆弧形、1/4圆弧形; (4) 横向水平转折处稍加弯曲等。在马头墙端部除了青瓦起翘形式外, 还放置一种叫“座斗”构件, 为方形砖雕, 也别具风味。

徽州民居马头墙之所以千变万化、高低错落, 一方面是村落沿溪流绵延弯曲, 地形本身有起落;另一方面则是民居群有许多的变化因素。建筑群便随之高低起伏, 大小穿插, 此外, 还有厨房的披檐、花厅的弧形马头墙、庭园的花墙等, 组合在一起, 建筑群形象自然变化无穷。

马头墙的突起封住了木构架, 具有防火功能。桂林周边的很多古民居都借鉴了徽州民居马头墙的做法。 (见图1)

2.4 建筑色彩

徽州民居中青瓦粉墙马头墙的建筑色彩, 是一种质朴、典雅、含蓄、丰富的色彩,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学修养。同时徽州民居马头墙的色调随着时令节气的更替亦发生变化。并且马头墙的色彩和大自然调和而不闷, 对比而不燥。

桂林的建筑色彩常以淡雅为主, 并与山水环境相协调。

2.5 建筑细部

徽州民居中极具特色的建筑细部是门罩。作为入口的标志, 考究的门罩往往有贴金彩画和斗拱, 一般都做成双角起翘的小挑檐, 下伸檐椽头, 上覆瓦片。门罩的绝妙处还在于其下部门脸上嵌有砖雕。它由坚实的灰砖块水磨后再加工成浮雕、半圆雕、镂空雕的各种戏文花卉图案。此外, 女儿墙上的花格砖板、各种几何形状的砖雕、拼砖花窗等细部装饰, 均为马头墙上的“特写”构件, 布置得体, 色彩淡雅, 气氛亲切而又尺度宜人。

桂林古民居的建筑细部处理融入了徽州民居的风格。 (见图2)

3 岭南建筑风格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

岭南建筑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现代建筑。各时期的岭南建筑都具有其明显的特征, 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从不同程度上对桂林建筑地域性产生影响,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3.1 与自然结合的环境

(1) 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在总体布局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 两者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2) 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岭南地区建筑庭园特征之一就是有庭有园, 庭园结合。将庭园引入室内是岭南建筑中独到而成熟的处理手法, 具体做法是把庭园引入大厅, 把庭园引入房间, 把庭园引入屋顶层, 把庭园引入支柱层。

3.2 开敞的平面布局

岭南建筑的建筑平面布局十分关注建筑的朝向和通风。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达到良好的朝向和舒畅的通风, 因此, 建筑多采用开敞式的建筑平面。

桂林花桥展览馆在设计中借鉴这一设计手法。

3.3 通透的空间形态

岭南建筑中通透的空间形态包括敞廊、敞窗、敞门、敞厅、敞梯、支柱层等。桂林桃江宾馆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岭南现代建筑中通透的空间形态特征。 (见图3)

3.4 轻巧的建筑造型

岭南建筑在追求建筑造型的轻巧的常用手法: (1) 建筑不对称的体形体量; (2) 强调虚实对比; (3) 通过材料的运用体现建筑质感; (4) 运用通透的细部构件。

桂林驼山小区住宅建筑的许多不对称性设计手法, 很大程度来源于岭南建筑的轻巧造型的设计方法。 (见图4)

3.5 淡雅的建筑色彩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运用比较明朗的浅色和淡色作为色彩基调, 其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 从而造成建筑轻巧的造型。

桂林地方建筑的色彩多以素雅色调为主, 这方面受到岭南建筑长期的影响。

4 桂北民居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桂北民居是指桂北、湘西、黔东交汇地区的民居建筑, 即大桂北民居。该地区涵盖了壮、侗、瑶、苗、汉等多民族的民居, 各个民族的民居多在山坡上建造, 均属穿斗结构的木构干栏式建筑, 但风格迥异。其中侗族的村寨最具规模且功能完善, 其平面布局、建筑造型、空间形态极富特色。

由于地缘因素, 桂北民居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是直接而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4.1 顺应地形, 自由布局

壮、瑶等民族的村寨, 其布局以自由分散式居多。这种布局的特征是, 村寨建筑随自然地形 (一般顺山势等高线) 自由布置, 不受任何格局约束, 既不存在严格的轴线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村寨边缘, 村寨外轮廓不遵守一定的几何形状, 而是随自然因势利导。

4.2 多样化的屋面组合

我国民居以坡顶形式为主要特征, 坡顶变化多样。桂北民居的屋面形式及组合与绝大多数传统民居的屋面有相似之处, 屋面组合有几种常用方式: (1) 递降 (见图5) ; (2) 穿插; (3) 对撞; (4) 接披 (图6) ; (5) 挑檐。

灵活多变的屋面组合给民居的建筑造型带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美感, 成为桂北民居空间形态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屋面的组合形式可推断出该民居的空间组合基本规制, 屋面已成为内部建筑空间的外在符号。

4.3 主从分明, 有机结合

桂北民居外部造型的一大特点是主从分明, 有机结合, 由功能决定造型。

主体建筑尺度大、体量高, 而贮藏间、过街楼及晒台等辅助部分则依附于主体建筑。这种做法不仅使功能关系明确, 并易于分期加建, 而且由于体型上的主次分明, 使建筑突出主体, 构图完整。

4.4 巧用地形, 工于营造

桂北山区平地极少, 人们在建造房屋过程中, 充分利用山地, 化不利为有利, 顺其自然而建。建筑平面布局与地形条件有机结合, 创造性地设计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 并由此产生几乎是唯一性的建筑。于是, 桂北民居的造型方式常有特殊处理。如层层悬挑、架空过街楼等, 特别是结合地形, 采用不同高度的柱脚, 或做成天平地不平, 或做成天地皆不平的干栏架, 很有特色。 (见图7)

4.5 材尽其美, 物尽其用

桂北民居善用木材的特性, 把简朴的构件组成充满生机和情趣的建筑空间。利用木构架的外露, 形成韵律感;利用构件的榫接特点和拉伸特性, 构成悬挑美;在挑柱上做吊脚, 简洁粗犷, 轻巧灵活, 表现木材的自然质朴的美感。

桂北民居以木材和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 通常是由下至上用石块筑台, 圆木作构架, 底层用木栅围护, 楼层用板材封墙, 小青瓦屋面。建筑由下至上, 材料由重而轻, 由粗而细, 由天然而人工, 过渡自然, 建筑以质朴之态与自然融合。

4.6 尺度、比例与构图

桂北民居建筑以小巧、轻盈的尺度和优美、变化的比例为表现特征, 这种尺度表现在建筑单体和这种比例表现在建筑群体上尤为突出。除侗族民居的鼓楼外, 建筑的构图表达多以水平线为主。这一特征与以竖向感觉为主要特征的周围山体环境在对比中形成十分和谐的关系。桂北民居建筑特有的比例、尺度和构图造就了山区人、建筑、自然的大美。

4.7 桂北民居建筑中传统语素

台:晒台, 室外晒台既是服务空间亦为建筑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由此令建筑的内部空间延伸到自然的外部空间。

漏:漏窗, 壮侗民族干栏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通、透、漏”, 即视线的通透、风向的通畅和空间的穿插透漏。民居常以漏窗、屏风等“借景”大自然和划分或组合建筑空间。

架:架空层、过街楼、吊脚楼, “架”是利用结构柱或者自然元素界定领域和空间的手法。民居中的架空层主要用于隔离潮湿和饲养家禽的需要;过街楼通常被架在村寨通道的上方, 楼上为建筑空间, 楼下为交通和休闲空间;吊脚楼是山地不规则地形的自然产物。

挑:出檐、挑台、挑柜, 出挑是木结构民居常用的建筑造型方法。出挑的方式大致有:披檐出挑、出挑卧台、层层出挑、挑柜四种方式。挑是创造桂北民居建筑轻巧灵活造型的最重要手段。

桂北民居建筑以上的特点被桂林各个时期的地方建筑所广泛借鉴, 而且许多建筑设计都因此取得了成功, 可以说, 桂北民居的传统精神在桂林现代地方建筑中已得到了新的诠释并且正在发展。 (见图8、图9)

参考文献

[1]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桂林市城市风貌规划前期研究[Z].2007.

[2]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3]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周边建筑 篇5

根据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2006年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将于9月份在**如期召开。会议确定****是本次现场会的重点观摩项目之一,**公路**至**路段是到**观摩的必经之路。吴党发(2006)9号文件就迎检准备工作作出全面安排,要求**镇、**乡在现场会召开之前将公路两侧的临建工程、建筑生活垃圾、不规范户外广告等全部依法进行拆除、清理和整顿,对新建和已建的房屋进行造型装饰装修。两个乡镇经过半年多的依法整治,收到了明显效果。但在最近的检查中发现,路边的“三乱”现象又有所抬头,临建拆除工作进行的不彻底,部分不规范的商业广告还横立街头屋顶,沿路商贸网点的装饰装修进展缓慢,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距省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召开仅有*个多月的时间,任务十分繁重而又紧迫。如不加强领导,采取果断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势必影响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形象和实际效果。为此,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迎接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召开为契机,以清理整顿公路两侧“三乱”为突破点,以现有房屋造型装饰、穿衣戴帽为重点,依法整治,拆建并举。采取措施,加快进度,争取在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召开之前把各项迎检工作抓好做实。

二、重点工作项目

(一)清理整顿项目[本文出自-http:///]

1、沿**公路两侧特别是***园区总体规划范围内的一切违章建筑物;

2、沿**公路两侧的建筑、生活垃圾;

3、各种不规范的户外广告。

(二)沿路建筑物的造型装饰、穿衣戴帽和门前硬化、美化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从现在到6月30日集中力量将各种各类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并及时清理现场。

(二)从7月初至8月上旬,对沿路两侧环境卫生进行3次较大规模的集中清除。同时,按要求完成商贸网点门前硬化的任务。

(三)7月底前将沿路各种广告牌匾按统一设计标准全部规范更新。

(四)8月中旬前将沿路两侧房屋全部装饰装修完毕。

四、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进一步做好迎接全省两个文明现场会观摩项目区的治理整顿工作作为全县上下特别是乡党委、政府近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加以认真对待,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分阶段抓好落实。为此,县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成立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总指挥: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副总指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成 员: **(**乡党委书记)

**(*乡人民政府乡长)

**(**建设规划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交通局局长)

**(**工业园区规划部副部长)

指挥部全面负责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乡镇也要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突出主体作用和职能,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依法整治**公路两侧的违章建筑物及周边环境,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县人民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颂布《通告》,让广大群众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乡要组织乡村干部,依靠市容监察管理中队,登门入户,搞好宣传。通过集中宣传,统一周边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依法办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社会上营造出“爱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和“珍惜每一寸土地,共创美好未来”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彻底整治**公路两侧的违章建筑物及周边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做到上下联动,左右配合,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县建设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要分别抽调业务骨干1-2名,常住**乡,做好城镇、园区建设规划控制、土地管理工作。环保、林业、交通等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做好各自的工作。工作中既要分工负责,又要相互配合,决不允许互相推诿、扯皮。

(四)依法行政,敢于碰硬。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公路两侧及**工业园区内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集中清查。发现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情节轻微的要责令其限期拆除;构成犯罪的,要把案件移送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设规划部门要坚决维护《*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8工

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正在报批中)的严肃性、权威性,从长计议,依法加强对**公路两侧和工业园区内建筑物的管理,尽可能地对其建筑风格、标高、布局等提出具体要求,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今后,上述区域内的各类土地使用一定要服从工业园区发展大局的需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加以审批。对于依法提出用地申请的个人或各类经济组织,县政府要以县

长办公会议的形式,会同发展计划局、国土资源管理局、建设规划局等相关部门集体研究解决。县环保局对园区内新上的工业项目,要依据即将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估法》,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措施。

(五)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依法整治**公路两侧违章建筑物及周边环境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强化责任意识,狠抓落实,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县指挥部要抓好督查工作,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实际步骤编制工作进度表,明确责任人,逐项予以落实。凡因工作不力而造成影响的,一律实行责任追究制。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时间、赶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集中整治的各项任务。

**县人民政府

二00六年*月十八日

软周边与硬周边 篇6

周边的软硬

谈到周边这个概念,娱乐电商娱猫CEO陶亚东对记者说:“依托一个动漫形象生产的具有实用性的商品,如文具、服装、家庭生活用品,价格便宜,购买人群也广泛得多,这就是所谓的‘软周边产品,很多人只是为了其实用功能而买它,它上面的卡通形象只是纯粹是好看而已。”

而扭蛋、人型、可动人型、手办、模型等没有实用价值的纯观赏品、收藏品被称为“硬周边产品”,相对价格较高,通常只有核心粉丝才会购买。

用这个定义便可解释为什么有球星签名的网球帽及T恤是中网的软周边产品:它是服装类的实用产品,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而中网和纳达尔签名只是让这个产品“好看而已”。

用变形金刚来解释“周边”的概念,就更通透。变形金刚的可变车和人形玩偶是硬的,而印着变形金刚的T恤衫则是软的。相对于变形金刚这个主题,玩偶与其的关联是直接的硬连接,T恤衫的关联则是间接的软连接。

周边的演化

对周边及周边产品颇有研究的自媒体专家阿历克斯对本刊记者说,周边及周边产品的概念以前并没有现在表述得宽泛,它主要指电脑、手机、动漫、游戏、体育等“传统产品”的衍生品。比如电脑的外设产品、手机的壳膜充电宝、动漫的人偶、游戏的装备、体育服装等等。

但是现在有了粉丝经济,只要有粉丝存在,几乎所有的人和事都可以开发周边产品。

阿历克斯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2014年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其旧著一印再印,大赚,也有人排演了舞剧《红高粱》,当然也有商家开始想象,能否开发莫言刻字的铅笔、钢笔,或者T恤?对于莫言来说,其小说是最传统的周边产品,是硬周边;舞剧也可以说是硬周边。但是铅笔、钢笔或者T恤就不是传统的了,它是软的,是新近演化出来的。

2015年屠呦呦又获得了诺奖。于是又有人捉摸如何开发她的周边产品,硬的不行,可以软化。

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象:粉丝经济在中国的规模难以想象,在这个规模面前,任何人和事都可能变现。

万达旅业也可以成为一个“粉丝经济”的例子。目前万达旅业正在兴建万达城,已开业的有长白山、武汉和香格里拉等。相对于旅游目的地,房地产(万达城)就是周边。住万达城的酒店,就好像穿着印着长白山、黄鹤楼或者香格里拉的T恤一样。

周边的疯狂

在北京首钢篮球队夺冠CBA的当晚,队员们身着冠军纪念衫、头戴纪念帽举起冠军鼎时,球迷之间对这两件冠军纪念品的抢购大战已经开始。

官方网店很快被抢购一空,商品说明从现货变成预售,各个实体店的第一批铺货,也在夺冠后的第一个早上瞬间卖完。网店的商品说明已经在提示球迷要在十个工作日之后才能到货,而在各个实体店内,这两件纪念产品也基本是缺货状态。

据了解,在短短几天内,官方网店上订购的冠军衫已达4万多件,如果加上实体店的数据以及冠军帽的销量,总体销售额突破千万不成问题,冠军的市场号召力可见一斑。

夺冠纪念品的走俏和北京球迷的热情有很大关系,但品种过少引来了球迷的抱怨。

“产品品种太少了,其实可开发的东西挺多的,比如手环、徽章、帽子。”球迷纪宏表示,在她看来,俱乐部和赞助商开发的产品太少,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球迷圈中也是被抱怨最多的话题。季后赛赞助商推出的“这儿北京”“北京放开cei(卒瓦)”等创意产品受到了许多球迷的肯定,但观赛现场不能及时买到的现状又引得球迷吐槽声不断。等到球队夺冠后,这个问题更加明显,例如许多球迷希望在机场接机时,想要身着冠军元素产品营造更有气势的夺冠气氛,但最终没能实现。

供不应求似乎是热门周边产品的常态。在中国经济增速破7的当下,它成了投资人疯狂的理由。

周边的边

那么,周边的“边”在哪里呢?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长张宏森指出,2003年中国电影开启全面深入电影产业化改革前,中国电影市场大盘规模是当时北美电影市场的1%,经过12年的发展,到2015年年底有望达到北美电影市场的65%。

据有关数据,2014年北美电影票房收入105亿美元,所以这65%应为68亿美元,约为420亿元人民币。

而最新数据称,2105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330亿元。不出意外的话,到2018年之前中国市场能够成为世界第一。

阿里影业CEO张强说,业内一致认为未来中国电影产业中,票房占1/3,衍生品1/3,付费点播再占1/3。但在票房之外,现在另外两块几乎是空白,空白恰好是业内人士们要做的事情。

而光线影业的CEO王长田估计10年内中国的电影规模是3000亿元。如果按照1:3的比例计算电影周边产品规模,420亿元的票房应当产生1300亿元左右的周边产品,其空间让人血脉喷张。

再看体育,2015年马拉松风靡中国,世界各大马拉松赛场,中国跑者的数量也在增加,长跑似乎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马拉松热只是中国全民体育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其他如铁人三项、攀岩、越野徒步等活动也在中国各个角落真正流行起来。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的体育产业,再次被国内外市场看好。

截至2015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印发一年来,已有30个省区市出台了关于国务院4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各省区市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之和将近7万亿元,已经突破46号文提出的 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可以比较一下,如果10年后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那么10年后中国的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7万亿元。后者将是前者的25倍。电影其实是个婴儿。

最后来看看游戏产业,2014年12月17日,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在海口召开,会上发布了201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据报告显示,行业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44.8亿元。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游戏市场用户数量约达5.17亿人,比2013年增长了4.6%。中国游戏市场(包括网络游戏市场、移动游戏市场、单机游戏市场等)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144.8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37.7%。其中,端游收入608.9亿元(占比53.191%),页游202.7亿元(占比17.706%),手游274.9亿元(占比24.014%),社交游戏57.8亿元(占比5.045%),单机0.5亿元(占比0.044%);中国自研网游收入增长52.5%达到726.6亿元。

此外,手游方面,2014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数量约达3.58亿,同比增长15.1%;实际销售收入274.9亿元,同比增长144.6%;移动游戏市场占有率达到24%,同比增长10.5%。按收入计算,手机网游占手游市场的78.3%,单机手游占比21.7%。

建筑物周边小环境营造手法初探 篇7

1 环境景观与建筑物的认识与定位

1.1 景观为建筑的附属

陈从周先生在《续说园》中谈到“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为开始。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建筑物的联缀物也”。廖廖数语道出了建筑物与环境景观之间主体与附属的关系。

1.2 建筑为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巨匠莱特极力主张:“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当代建筑形体倡导的新美学观,强调建筑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群体的一部分,而这种‘生命’体现在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场所。在形体形成过程中,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单体和群体的概念而进入了景观的范畴。建筑成为景观中连续统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无论是哪种观点,环境景观与建筑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历史表明,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有许多优美的建筑,还因为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景观。人们在评价建筑的时候,不会只着眼于某一单个的建筑,这是因为单体建筑只有与环境及其他建筑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完整,充分表现出它的价值。

2 小环境景观与建筑物的结合

一些小地块、小工程,布置了体量庞大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以后,剩下的用地往往是一些边角余料。有的只有“局促的用地”和“已有的建筑物”。“在设计的初期阶段能否圆满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建筑环境的实现[2]”。设计时加深两者的紧密结合是使两者成为有机整体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营造一个理想的小环境景观的关键。“要想使建筑物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3]”。

2.1 结合建筑物的形态特征

“小环境多是为了衬托主体的建筑形象,其空间特征是由建筑物的形态特征决定的[4]”。在锯齿形的建筑物形体周边可以运用一些直线条的景观材质分界线(或称之为建筑化的景观设计手法),以突出建筑物的空间扩张感。配合每一建筑物独特的“表情”,仔细分析建筑物的形态,尤其是底部空间的构成及设计手法,对建筑空间与场地环境相结合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借助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形态整合设计的概念,使建筑底部空间形态与地块小环境在职能上表现为景观功能与建筑功能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达到环境形态的整体和谐。

2.2 结合建筑物的功能定位

建筑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定位,其对景观的风格基调、总体布局以及内部的交通组织均有一定的影响。小项目、小工程建筑物的功能定位相对来讲较为单一,环境的目的性也比较明确。如居住建筑的景观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尺度宜人、亲切宁静的居住环境,而机关办公楼周边的景观一般会采取对称布局,追求庄严稳重的效果;商业建筑外部的景观则会以营造舒适性、识别性和观赏性为目标……针对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方寸之印自成天下”,无论景观工程的大小均可因用心而求得佳境。

2.3 结合建筑物的主要使用者的审美要求

小环境范围较小、构成较简单,但却是与人们最为接近的环境。小环境景观设计如果只是注重实体的创造,而忽视环境的主体——人的存在,那么这个设计是没有生气的,是有缺陷的。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多元化的行为与活动要求,营造人性化、生态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体验的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小环境景观设计的职能要求和最终目标。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景观空间的需求和感受是不同的。

2.4 与建筑物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

利用各种设计手法和植物素材尽量消除建筑基座的生硬感,如利用“片”与“面”的交错和“藏”与“遮”的手法,借用景观元素的轻盈来削弱建筑物基座的厚重感。最后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景观中有建筑,建筑生在景观中,两者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室内外景观形态连续性”。这是从整体角度出发,缓和建筑与景观的边界,使两者有机结合的一种途径。“室内外景观形态将景观与建筑理解为同一系统,两者具有共同属性,是从艺术设计学出发对景观与建筑关系的重新界定[5]”。

3 小环境景观的内部设计

3.1 理性的要素整合——构成具有一定逻辑和空间次序的景观序列

每个小景观里包含或涉及到许多的要素。如何在一个局促的小地块里安排好如此多的要素,使之能较好地达成各种功能,同时成为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这需要设计者运用整合原理平衡综合考虑。在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以及采取各种构造技术以后,初步形成一个大概的构思布局,使每一要素在精神、功能、材料和形式上和谐统一,形成一定的景观序列。“要以保护和建成令人愉快的场地特征、使各种要素处于和谐之中作为我们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6]”。

3.2 巧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营造浪漫的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是小中见大。在小环境景观设计里,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特别是在环境的艺术意境营造方面。如材质上可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景观的柔美与建筑的力度互为对比,相得益彰;在自然空间处理方面可以运用主景、衬景、障景、框景、借景来增加空间层次,丰富空间景观特色,还可借用山石、小品等媒介来表达一定情感和趣味的景观营造方式,通过比拟和联想的手法拓展意境空间;利用园林植物的光、影、色、香、声及四季变化使环境的空间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3.3 适宜的细节处理

在经过理性的要素整合和各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后,最后一个关键就是:小环境景观设计还必须深入细致、考虑周全。“成功设计的完成依赖于良好的细部和督导[7]”。在细节设计中,恰当的比例、色彩与质感的处理、材料与所建部位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一个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缺少良好的细节处理,可能会使一个完好的设计变成表面上看来很劣质的作品。别致的铺装图案、完美的雕塑形态、错落有致的小品布置、细腻的构造处理都将给人带来精致感和愉悦感。

4 结语

小环境景观设计,“如果只是满足功能要求,内部构成美观,也是可以交代的。但如果能使其凝聚些文化内涵,使人能超越‘小东西’自身功能而得到更多的精神感受,那就有了‘大意思’,大效果[8]”。因场地所限,小环境景观在“量”上既然已无法改变,那么何不在景观的“质”上大做文章。洋洋大观、辉煌大作,固然了不起,但体量不大的小景观“小东西”也有让设计者们思想不尽、探索不完的天地。尽量设计出小而闪光的景观精品,是我们景观设计师永不懈怠的追求。 “景观建筑师的终身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6]”。大师的精神在前方指引着我们。

摘要:从分析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小环境设计要结合建筑物的本身特性,科学合理地整合建筑物周边的各个要素以及运用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营造理想的小环境景观,试图追求技术科学和艺术境界两者的平衡和协调,努力探索在“小环境”设计里表达出“大意思”的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建筑物,小环境景观,要素组合,意境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默.建筑与景观新秩序的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5):10.

[2]孙力扬,周静敏.建筑与景观的融合[J].世界建筑,2005(3):9-11.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魏一菁.室内外景观形态的连续性[D].无锡:江南大学,2005.

[6]约翰.O.西蒙兹.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美]哈维.M.鲁本斯坦.建筑场地规划与景观建设指南[M].李家坤,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31.

周边建筑 篇8

关键词: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现状,保护措施

1 引言

乡土建筑是乡土民众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 也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们古朴而典雅, 和谐而适用, 其历史悠久, 风格独特, 是祖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丰富多彩的乡土建筑, 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们是极富创造性、极富人情味的建筑。它们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一笔取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和一片营养丰富的沃土, 也是我们中国建筑师的民族魂。

2 乡土建筑的定义、背景及内涵

乡土建筑是指带有“本土建筑”、“自发建筑”、“民间建筑”。“传统建筑”等描述特征的建筑, 其主要特点在于自发性和朴素性。通俗的讲, 乡土建筑就是乡村里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建筑, 整个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与生产生活相关, 它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 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在古代, 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 创造出了一批批具有浓郁地域气息, 形式多样的建筑, 这些建筑从形式、结构、材料, 直接源于自然, 具有内在的乡土特性。而在现代, 建筑充分考虑了人的生理要求和物理要求, 却忽视了人的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要求。抛弃适用的古老技术, 忘记人的历史与情感, 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西化。现代建筑无法满足人的归属感的需求。这使得传统材料和技术被再度开发出来, 以满足人们怀念过去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乡土建筑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被重新提起, 表达了人类寻求高技术与高情感之间的平衡的愿望。

乡土建筑之所以具有生命力, 在于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而且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现代建筑所无法同时满足的。从传统的乡土建筑中提取出其精神, 是研究“乡土精神”的内涵的精髓。其一方面表现为乡土建筑与大自然的互动交流, 只有顺应自然的建筑才是具有创造性的佳作, 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容器”;另一方面表现为乡土建筑与人类文明的互动交流, 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的一种类型, 传统的乡土建筑自发地延续着当地的文化。乡土建筑强调将现代技术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协调起来。它是建筑师在对传统的、地方的、民间的建筑消化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赋予建筑以朴素、自然、富有人情味、易于民众接受和认同的建筑形象。这就是当代乡土建筑的内涵和特征。

3 保护乡土建筑的意义

乡土建筑看起来陈旧不堪, 却是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精华, 承载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文化、科技价值, 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它们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乡土文明的进程, 唤起人们对故土的热爱, 同时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人们扬善弃恶的好教材。

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规划建设中, 我们要保护古村落建筑群, 为创造新的建筑形式提供依据。通过新旧建筑对比, 使传统建筑设计思维不受到隔离, 让当代以至后代人了解前人民居的形式。它体现的是地方文化、民族习性、生活习惯、气候特征以及时代特点。同时, 乡土建筑可以引领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另外, 乡土建筑常常成为大量艺术家的写生基地, 并为艺术创作留下创作的灵感源泉, 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居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使新旧民居的建筑风格不会出现冲突, 这对于表达地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乡土建筑注重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在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 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 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同时, 也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 力求利用自然条件实现采光、通风、御寒等方面达到最佳效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特质和现实生活功能。

4 孝感市乡土建筑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孝感市周边地区大悟的八字沟、九重屋, 孝昌的黄家湾、小河古镇, 是富涵楚文化气息的孝感民间传统建筑, 同时也是孝感地区现存的位置较集中、保存较完整的乡土建筑区。其大多为明、清、民图时期的建筑。此次我们科研小组进行实地考察, 力求得到最全面, 最真实, 最客观的乡土建筑面貌。

被人们誉为能使心灵回归的淳朴、自然的乡土建筑现在已经面目全非, 断垣残壁。大悟的八字沟基本保持明清时代风格, 但早已没有以前华氏时期的繁华景象, 房屋破旧不堪, 居民搬迁使得以前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啦 (如图1所示) 。屋前的闻名的半月塘而今也是一潭死水, 水质还有一种让人作呕的臭味 (如图2所示) 。以前, 门户相对, 四通八达, 户户相通, 而今原有的建筑风格被后人所更改, 户户相离, 使得原来是一个整体的建筑群现在变成了一个个单一的个体。甚至在古建筑的旁边出现了当代建筑突兀屹立的景象, 原有的乡土气息已被改变 (如图3所示) 。乡土建筑愈发名存实亡的隐忧正在向我们逼近。那些梦中的古镇小巷, 那些安详的居民, 不是人去楼空就是被现代商业的喧嚣所淹没。科研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填写调查问卷, 总结其原因如下:

1) 乡土建筑保护意识薄弱, 重开发轻保护

保护意识薄弱、重开发轻保护是目前乡土建筑面临的最大威胁。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新村建设”, 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 没有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 千村一面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出现。同时, 历史文化村镇开始出现“空洞化”, 居民离开古村落, 致使原有的乡土建筑群丧失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开发旅游而对乡土建筑进行的所谓“保护”。当前, 不少地区尝到了利用乡土建筑带来丰厚旅游收益的甜头, 一味加大开发力度, 或是兴建一批现代材料工艺的仿古建筑, 或是给村落附着上一些与历史不符的人文景观, 或是迁建、复建人造景观。这种对乡土建筑进行的不符合实际的保护利用和重新包装, 破坏了古村落和谐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盲目开发大量旅游设施, 不加控制地接待大批游客, 超出了古建筑所能承纳的旅游资源和环境容量, 对乡土建筑造成严重损害。

居民对乡土建筑的了解程度调查见图4。

2) 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不健全

乡土建筑保护在我国兴起较晚, 有关的法规制度建设还未完善。已有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乡土建筑保护的需要, 各地出台的一些地方性专项法规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一些地区甚至鼓励农民将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乡土建筑自愿拆除改造, 千百年来幸存的宝贵文化遗产因此而随时面临灭顶之灾。同时, 由于乡土建筑涉及的范围很广, 各地情况差别很大, 保护对象十分复杂, 有关的研究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制定统一的保护标准、规范尚有难度。目前适用于普通建筑的一些技术标准、规范, 无法适应乡土建筑保护的实际需要。居民对当地乡土建筑法规的了解程度调查见图5。

3) 用地政策和产权问题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 我国农村实行“一户一宅”政策, 乡土建筑 (旧宅基地) 不拆, 不批新的宅基地,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村民拆旧建新, 导致众多乡土建筑被毁。这些无规划、无秩序的拆旧建新活动使许多古村落中新旧参差, 原有格局、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被破坏殆尽。很多乡土建筑产权不清或产权分散, 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有些建筑经过数代传承, 难以确定产权归属;有些分属几户、十几户, 保与拆, 修与不修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有些早已人去楼空, 由于房主不愿维修, 日益破败。

4) 乡土建筑数量庞大, 资金和人才缺乏

乡土建筑数量多, 维修规模大, 所需费用较高, 许多乡土建筑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 单凭居民、村镇或者地方政府一方的力量难以全部承担, 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乡土建筑保护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按照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政策, 专项资金不能补贴产权属于私人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维修的乡土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 又无国家的资金补助, 而无法得到维修保护。

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和保护的队伍和技术力量缺乏, 由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十分有限, 严重制约了乡土建筑研究、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乡土建筑市场萎缩, 建造、修缮乡土建筑的民间工匠也纷纷改行。一些乡土建筑的样制形式和特色工艺、技能由于后继无人, 面临失传的危险。

5) 维修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乡土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 其维修应当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目前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 一处乡土建筑的维修从农民提出申请, 逐级上报到最终批准, 经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令农民难以承受, 也加大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缺乏对乡土建筑保护维修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 仅凭农民自身的力量难以做好乡土建筑保护维修工作。由于缺乏技术指导, 农民群众往往不了解乡土建筑维修的要求, 在维修过程中随心所欲, 直接损害了乡土建筑的本体和环境景观。

据调查, 目前孝感市乡土建筑维修保护人员的组成如图6。

5 针对孝感市周边地区乡土建筑现状提出的建议和保护措施

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铺开, 以及近些年部分农村地区大量生产、生活建设活动激增, 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已经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针对于孝感市当前乡土建筑的现状, 如何保护好、规划好、展示好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而不被建设大潮所淹没, 是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和每一个华夏子孙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1) 切实发挥各级政府保护乡土建筑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乡土建筑保护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明确“保护不是阻碍, 发展不是破坏”。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岗位责任考核中,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以引导各地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活动的关系。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作, 提前介入新农村建设的村庄整治工作, 使乡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协调, 努力寻求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开放参观旅游获取经济收益, 进而促进乡土建筑的保护维修。

2) 加强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加快制定乡土建筑保护的专项法规、规章, 对乡土建筑的认定标准和程序、保护原则和措施、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将乡土建筑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按照文物保护规范内容, 制定乡土建筑的保护规划, 将其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当前制定这一保护规划, 应特别注意村落类型、历史建筑群落及历史文化名村 (镇) 的保护, 即不仅要保护乡土建筑本体, 保存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更要籍此保护其赖以传承的原生态及历史文化环境, 保护土地、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将乡土建筑作为孝感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内容

从2007年起, 我国已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内容在乡土建筑的调查方法、认定标准、价值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新发现的乡土建筑数量成倍甚至几倍增长, 充分证明我国农村地区乡土建筑资源发掘的潜力巨大。

孝感市应充分吸取普查试点工作已取得的经验, 将乡土建筑作为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内容。通过普查准确掌握孝感市周边地区乡土建筑的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 并对其予以登记认定, 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及时将普查中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乡土建筑资源丰富、保存较好的村镇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2008年, 湖北省公布“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孝感市12处文物点榜上有名, 其中乡土建筑占了较大比重, 最著名是大悟八字沟民居。截止到2008年为止, 孝感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9处, 另有文物保护点正在申报、评审工作中。

4) 探索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

深入研究和探索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 既要符合我国现行土地政策, 又要妥善保护乡土建筑。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 应当按照文物法规在原地予以妥善保护, 而不能拆旧建新。同时按照建设新区、保护老村的思路, 引导部分居民逐步迁移到新区, 合理疏减古村落和乡土建筑内的人口。对古村落进行科学的规划整治, 按照不损害文物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原则, 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使原有居民能够在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古村落里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同时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孝感市孝昌县小河明清一条街外已开辟新区。

5) 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 加强人才培养

争取由湖北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乡土文物建筑的保护;对其中属于私人所有的, 政府可以一定比例补助其维修经费, 享受政府补助者应当在乡土建筑的使用、管理、开放、展示和处分等方面履行相应的义务。按照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保护管理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补助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乡土文物建筑保护;并根据当地财政实力, 确定本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中乡土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经费的补助范围和比例。用于进行必要的勘测、编制保护规划, 以及抢救性维修保护的补助, 避免发生重大险情。

6) 合理利用, 惠及民众

乡土建筑的产生、发展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 农村地区的大量乡土建筑是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没有了民众的生活与维护, 乡土建筑也就失去了生机和人气。这个特点决定了乡土建筑的保护不宜采用迁走民众、建立全封闭博物馆式的保护方法。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保护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甄别、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 引导农民群众合理利用, 或者开辟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室和公共场所。既继续发挥乡土建筑的功用和价值, 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需要, 又保护了文化遗产。使保护与发展两全其美,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建立村民自我管理机制是保护乡土建筑的有效办法。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做好乡土建筑保护工作的关键因素。要启发和提高乡土建筑产权所有者 (乡村基层政权、族群、居户) 的文物保护意识, 充分调动产权所有者自发保护乡土建筑的积极性;要结合村规民约、祭祀、民俗文化活动, 引导他们在自愿基础上实现乡土建筑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 鼓励和扶助他们依靠自身力量维修保护乡土建筑。

7) 完善保护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应当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根据乡土建筑保护的实际需要, 适当简化保护维修的行政审批程序, 提高审批效率。通过改革和完善乡土建筑保护的管理体制, 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孝感市要加强对乡土建筑保护维修的技术指导, 深入基层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保护维修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乡土建筑保护维修的试点工作, 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乡土建筑分布密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村庄, 集中技术力量帮助当地群众和村集体在乡土建筑保护维修中做出一批样板工程, 使农民群众有样可循, 有例可依, 有效降低保护维修成本。同时, 在工作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在当地具有普遍意义的乡土建筑保护管理做法和经验。通过树立典型和经验推广, 有力地带动整个地区的乡土建筑保护工作。

6 结语

总之, 我们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新认识乡土建筑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使生活在乡土建筑环境中的人们意识到乡土建筑自身的价值。事实说明, 乡土建筑是地区的宝贵资源, 保护乡土建筑是紧迫而持久的工作, 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将乡土建筑与现代先进的建筑设计接轨, 注重传统民族风格的体现, 营造出具有符合中国审美和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林立于我国的不同城市和乡村, 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当中。张扬民族特点、地域环境特点、独特建筑特点才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

[2]周方中.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乡土魂[J].新建筑, 1998 (2) :32-34.

周边建筑 篇9

1 基准点埋设问题

(1) 周边建筑物观测一般设置三个及以上水准基点, 但是如果基坑周长较长, 周边房屋面积又较大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水准基点, 且最好有两个基准点相距较近, 在第一次架站观测就能直接检核基准点的精度。

(2) 在复杂监测环境下应布设工作基点, 例如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比较狭小, 又有遮盖物遮挡视线的情况, 不利于形成闭合环观测的情况下, 设置工作基点, 把工作基点设置于水准线路内, 再由工作基点做支水准路线观测监测点, 这样既有利于避免来回转站带来的误差, 又能方便观测。工作基点一般选择离监测点较近, 能一站监测的位置。

(3) 水准基点埋设应远离基坑, 即要安全牢固, 又要便于保护, 可埋设水准标石, 也可埋设钢筋然后浇筑水泥加以固定。

(4) 工作基点可不求稳固, 便于直接观测最好, 可采用钉子或其他标示物代替。

2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它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能否真实的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局部沉降特点。

(1) 一般布设原则是埋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等等。

(2) 现在危旧房, 砖混结构的老建筑物比较多, 不但地基基础不深, 且有不与主体相连的外跨阳台, 随着基坑的开挖, 建筑的主体结构也许丝毫不动, 但外跨阳台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裂缝或垮塌, 此时要把监测点埋设在外跨阳台处, 同时也要保证主体结构上有满足规范的沉降观测点数。

(3) 有的楼体比较长, 离基坑比较远的一侧可以少布设观测点, 但是要保证靠近基坑一侧有足够的观测点, 同时也要保证观测数据能够反应楼体倾斜情况。

(4) 沉降观测点埋设一定要牢固, 可用膨胀螺丝直接打入墙体或者埋设沉降观测点, 在高档小区尽量选择美观的沉降观测标示物, 即不影响美观又有利于保护。

3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1)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筑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精确变化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 (S1或S05级) , 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瓦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 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 人员素质的要求, 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 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 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 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4 监测方法及误差影响因素

统计学分析沉降观测中最主要的误差来源于监测方法的选择, 因此要选择合理科学严谨的观察方法。

监测方法一般为四定, 固定仪器, 固定人员, 固定线路, 固定观测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观测线路的选择。

在相同的仪器和监测条件下, 如果用相同的线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ⅰ角对误差的精度影响。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中, 一般都是位于建成的小区里, 过往车辆, 施工影响比较小, 应选择固定的架站点, 转点尽量少用尺垫, 而用水泥钉固定在地面上, 一则可以检查地面上点的沉降情况, 二则用固定的线路消除ⅰ角误差影响。

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标尺。 (3)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4) 避免雨天或者大风天气观测。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 随时观测, 随时检核计算, 观测时要一气阿成。

摘要:沉降观测具有安全预报, 科学评价的功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 可以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预报作用, 特别是随着基坑安全等级的提高和对周边建筑物安全保护系数的提高, 对沉降观测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沉降观测,埋设,观测线路

参考文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华人名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2008-03-01实施].

[2]《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华人名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2009-09-01实施].

周边建筑 篇10

本工程施工场地范围内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箱涵基坑开挖位置左侧为临近建筑区,开挖范围较窄,无放坡条件,采用直立开挖措施并对基坑进行临时性支护;K0+050~K0+080段主要覆土为人工填土,场地为丘陵斜坡地貌。场内无断层、滑坡、软弱夹层、崩塌和地下洞室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现场实际了解调查,本次安全评估分析为段K0+050~K0+080段基坑开挖可能对周边建筑产生影响的有:该处既有地下通道、江南大道及0+030-0+060左侧一根DN400排污管道,其中地下通道靠基坑侧边墙距离基坑水平距离最近处仅7m。K0+050~K0+080段地址剖面图、平面图如下图1-1~1-2。

2模型建立及观测点选取

本次数值计算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将岩土视为各向同性的理想弹性-塑性材料,并采用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岩土力学参数,根据前期勘察结果并参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进行选取。整个计算模型有限元网格采用3种单元:其中solid45单元模拟土体,shell63单元模拟挡墙,beam189单元模拟钢支撑及钢管桩。

本次有限元模拟分为8个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具体布置情况参照图2-1。

3评估计算分析与结果

3.1观测点位移结果分析

1-8号观测点沉降值及侧向变形值见图3-1~2-6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土体的开挖,1-4号观测点的沉降及侧向变形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大。4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39.9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13.2mm,1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4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为10.1mm。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土体的开挖,5号观测点沉降值始终大于6号观测点,但是朝基坑方向变形值6号观测点大于5号。5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39.6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11.1mm;6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33.5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为15.2mm。

由上图可以看出,地下通道靠近基坑处边墙的变形值是随着土体的开挖一直变大的,7号、8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14.9mm、3.6mm,侧向变形值为5.1mm、5.9mm。

3.2结果分析总结

根据《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基坑,定为一级基坑:

1)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开挖深度大于10m;

3)与邻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

4)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要严加保护的基坑。

由于本次基坑K0+050~K0+080段开挖深度均大于10m,所以基坑K0+050~K0+080段基坑为一级基坑。

根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第8.0.3、8.0.4、8.0.5条款要求,由建筑基坑引起的位移应按表3-3和3-4控制:

2.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

综上所述,从位移及力学角度上分析,重庆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排水箱涵工程K0+050~K0+080段基坑开挖与支护对基坑、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的安全性影响,基坑自身安全性:侧向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沉降变形不满足规范要求;周边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由于基坑的开挖而产生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4结论

结合本次计算结果分析重庆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排水箱涵工程K0+050~K0+080段基坑开挖与支护对基坑、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的安全性总结如下:

(1)基坑自身安全性:侧向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沉降变形不满足规范要求;因此,本次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加大支护参数;周边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由于基坑的开挖而产生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2)从静力、施工安全性、工期、施工机械等方面考虑,严格按照钢管桩及内撑施工顺序进行基坑开挖施工,且应及时施作挡板抑制土体的侧向变形及沉降。由于基坑周边建筑物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基坑及附近市政设施的监控量测,避免基坑失稳导致对周边市政设施的破坏。

(3)由于上层土体为素填土和杂填土,土体性质较弱,降雨施工时,在开挖范围外设截、排水沟,避免雨水浸入土体,土体安全系数折减导致基坑失稳。

参考文献

[1]秦四清.深基坑工程优化设计[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2]唐业清.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霆.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对临近管线的影响与控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2008.

[4]秦昊.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对邻近地下管线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5]赵静力.基坑开挖的空间效应及土压力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1.

[6]窦远明.深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计算理论的发展述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4):177-18

[7]李楠.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济南周边猎艳之旅 篇11

济南周边的春季赏花线路很多,不管是自驾车出游还是徒步踏青,甚至骑自行车出行,都很方便。

迎春花

迎春花又名金腰带,属木犀科,半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华北、辽宁、陕西、山东等省。因为早春2-3月开花,故名迎春花,被称为“春天的使者”。白居易在《玩迎春花赠杨郎中》一诗中这样赞美迎春花: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迎春花的盛花期在2月底至3月底,遍布济南南部山区。被称为泉城后花园的南部山区,以石灰岩山地为多。不论是近郊的乡义寺、龙洞、黄石崖,还是远郊的梯子山、千条沟都可观赏。

杏花

杏花,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漂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蒙蒙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唐代诗人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通过对比杏花和幽竹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趣。“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如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杏花的盛花期在3月中旬,在济南南部山区的林果种植带分布较多,尤以长清区张夏镇焦台村至于家盘村一带较为集中,每年3月中旬当地举办杏花节。自驾车经104国道张夏转经莲台山景区路口前往,也可经仲宫-高而-诗庄前往;在济南长途汽车站乘济南至泰安的客车到莲台山下车转乘旅游专车可进山游览;也可在青龙山客运站乘济南至诗庄的客车直达风景区;喜欢徒步的朋友可以从四道沟(卧虎山滑雪场往西南翻过天马寨山口)到于家盘村。

桃花

桃花总是随处可见于乡村。她的普通与平凡来自于桃树的绝对民间性。不管天南地北,不讲气候土质,只要与民间百姓一同落地就能生根、开花和结果。因此,即便再孤寂和再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一树桃花开放,就会有袅袅的炊烟升起。桃花就是这样陪伴着人间百姓走过了数千年。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树桃花的美丽之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外桃花还纷纷开放在唐诗宋词以及历朝历代的众多美文天地里。杜甫的“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王维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以及李贺的“桃花乱落红如雨”等等歌颂桃花的诗句,今天读起来还是四个字:妙不可言。而晋代的陶渊明则干脆在其《桃花源记》中幻化了一个世外桃园的理想乐土。即便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当现代游子引发思乡和归乡之情时,也常常借桃花以寄情。歌唱家蒋大为的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就常让今天的许多听众产生共鸣而动容。

桃花的盛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按不同品种略有先后,在济南南部山区的林果种植带分布较多。历城区彩石镇玉龙村的玉龙雪桃盛开于3月底,自驾车沿经十东路到彩石路口右转过狼猫山水库大坝,经大龙堂往东即可,或乘3路历城公交车前往。顺便可以游览仙人堂或虎门空心山。

肥城十万亩桃园,盛花期在4月中旬,自驾车经泰安转肥城或长清、马山、老城到肥城转桃园镇,全程140公里。也可在济南各长途客运站乘长途客车到肥城转乘短线车。

连翘

连翘又称黄金条、黄寿丹,属木器科落叶丛生灌木。连翘株高八至九尺,茎丛生直立,枝条开展而下垂,节间中空,节部有木髓。三四月先花后叶,花可开至五月。花一至数朵腋生,花冠金黄色,长约半寸余,花冠内有橘红色条纹。

连翘药用部分主要是果实。它的果壳,即“羚翘解毒丸”中的“翘”,含有连翘酚、香豆精、齐墩果酸、皂甙、维生素P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排脓等功效。

连翘花的盛花期在4至5月初,多生长于济南南部花岗岩结构深山区,以梯子山和泰山最为集中,花型如迎春但较大,色嫩黄。自驾车经西营、降甘到梯子山村,徒步登山观赏。或乘65路公交车、12路历城公交车到西营租面的前往。泰山连翘集中带在樱桃园-腰边-龙角山,岜山至北猎石屋一带,或玉泉寺-老平台途中,均需徒步进山。

梨花

梨花有花团锦簇、洁白如雪的壮观,有随风飘零、满目破碎的凄凉,也有沐浴朗月、临溪绽放的高洁……凡此种种,千姿百态,意趣万千,构成了一个充满奇情异彩的世界。一树梨花,一段风月,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处客栈,每一座庭院,每一条小溪,每一缕春风,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颗心灵,就那么静静地凝固在梨花的意境里。梨花也开在唐诗宋词里,一千年过去了,又一千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候你的到来,等你来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品味……

梨花的盛花期在4月上旬,广泛分布于济南南部山区,重点在仲宫镇南,西起卧虎山水库南岸东到锦绣川水库一线,以太甲山、透明山之阴最为集中,距济南市区20公里,自驾车很方便。乘88、65、67路公交车可达。

暗香透春杜鹃花

杜鹃花有“花中西施”之称。白居易曾赞它“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艳山红,为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我国有650多种,大部分生长在西南部的高山地区。杜鹃花为常绿直立小乔木或大灌木,高1-5米,主要在春季开花,花开季节,千姿百态的花朵挂满枝头,五彩缤纷,艳丽可爱,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杜鹃花的盛花期在5月上中旬,品种为灌木小叶迎红杜鹃,在泰山北侧固顶山药山一带多见集中生长。

刺槐花

刺槐串串花,似雪似白云,甜甜的馨,浓浓的香。远方放蜂的客户,摇着绞蜜机,伴着嗡翁的蜂叫,哼起了家乡的小调。刺槐花的盛花期在5月上中旬,在济南周边广泛分布,重点景区有泰山腰边北侧、摩天岭到沙岭石屋、徂徕山马场、莱芜王石门村槐花谷、七星台至药乡一带的齐长城南坡。

周边建筑 篇12

1 工程概况

广州海珠区某商住楼基础桩工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北侧, 场地南侧紧靠地铁站出入口, 与地铁相接北侧约20m处为1栋框架结构的9层住宅楼, 西南侧约8m处为1栋高层建筑商住楼, 其它方向地势开阔。±0.00相当于广州市城建标高8.45m。本工程设计基础桩为φ500预应力管桩, 平均桩长约18m

按照理论计算及经验分析[2], 挤土桩对周边土体的影响范围在水平方向约为25~30倍桩径, 本工程桩径为φ500, 其施工过程中的影响范围约为15m, 而地铁站出入口离本工程桩基最近距离约6m, 离西南侧建筑约8m, 因此, 本工程的施工对地铁出入口外墙以及西南侧建筑基础是有较大的挤迫作用的, 必须对这两个建筑物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2 处理措施

2.1 制定合理沉桩顺序

按以往经验, 静压桩挤土效应在桩机行走方向上的影响最大, 考虑本工程在南边及西南边的建筑物较多, 因此选择桩位起点在工程的西南边, 由西向东进行施工, 如图1所示。

2.2 设置防挤沟[3]

南边地铁出入口底板埋深约为6m, 埋深并不算大, 减少浅层土体的挤压作用对地铁出入口的保护将有很好的效果, 鉴于基坑边表层填土土性质量较好, 具有较好的自稳性能, 因此考虑在南边基坑边与地铁出入口之间, 距离基坑边2m的地方设置防挤沟, 沟宽1m, 沟深2m, 以达到浅层应力释放的作用, 减小浅层的挤土效应。

2.3 进行预引孔

减少挤土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减少挤土量, 针对这一情况, 在进行压桩以前在设计的孔位上采用地质钻机进行预引孔取土, 这种措施相当于增加了塑性区内土的体积压缩变形, 减少了桩入土置换土的体积。按预钻孔直径不大于桩径的2/3, 深度不大于桩长的2/3的原则, 预钻引孔直径取φ300, 深度10m。

2.4 控制沉桩速率

在静压桩施工过程中, 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 对土体的扰动也加大, 如沉桩速度过快, 会使得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 土壤含水量急剧增大, 各土层侧向压缩量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无法再压缩时将会使得地面出现隆起。因此在压桩过程中, 特别是在压桩的后期, 必须控制好沉桩的速率, 必要时可采取间歇压桩法, 即压至一定深度后, 或者压一定数量的桩后, 停一下, 待地下水压力有一定消散后, 再继续压桩。

3 结束语

通过对设置在地铁出入口边及西南边9层建筑物边的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通过以上的处理方法, 土体水平向最大位移约1cm, 土体基本无隆起, 表明以上的处理方法是有效的。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 介绍了静力压桩对地铁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静力压桩,影响,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孙修礼.挤土桩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岩土工程界.2008, 11 (6) :48-49

[2]王幼青.挤土桩水平向挤土位移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 18 (4) :472-475

[3]张志红.软土地基中压桩的挤土效应及其防治措施[J].土工基础, 2004, 18 (2) :18~20

上一篇:应用服务平台下一篇:糊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