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建筑影响

2024-05-22

周边建筑影响(共11篇)

周边建筑影响 篇1

1 桂林的城市沿革和历史文化特征

桂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宝积岩洞穴遗址, 这里居住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史志》这样描述桂林的上古历史:桂林, 古为百越之地, 战国时属楚, 秦时属桂林郡。

秦末汉初, 岭南地方势力割据, 南越王以番禺 (今广州) 为据点, 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 在此聚落以北八十里的灵渠、漓江汇合处建立越城对抗朝廷, 这个聚落便成为南越国的支前重地, 得到相应的发展。西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 以控制岭南地方为目的把这一聚落予以经营, 加以发展, 在此设始安县, 也就是后来的桂林。唐代, 桂林山水开始得以开发而名扬海内外, 代表着那一时代先进文化的被贬谪者发现和开掘了桂林山水的美, 为后来桂林的山水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 一批批封疆大吏、文武百官、迁客骚人度岭南来, 一时冠盖云集, 五方文人辐辏。他们修城池、建府学、办书院、理山治水、开湖挖渠、营建风景、摩崖刻石, 将桂林的城市建设推向了古代历史的顶峰。明太祖朱元璋将其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 藩国桂林。在独秀峰下建立了靖江王府和王城, 形成了以王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靖江王府的建设十分注意与城池自然环境相协调, 王城内整个建筑群与独秀峰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始终体现独秀峰在城池中的重点景观环境的主体思想。

由于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 (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处) 和历史上丰厚的文化元素的融入 (包括历代各时期和抗战时期) , 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接合部, 其文化特征表现为中原文化、岭南百越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的交融, 呈现深厚、丰富、多元的特点。而桂林的城市和建筑正是这种文化的载体, 反映其鲜明的特征。

2 徽州建筑风格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

徽州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历史文化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笔者在桂林的16个古镇古村的民居调查中发现, 许多规模宏大、建造考究的古民居或古民居群多为古代徽州商人或者从湖南过来的徽州商人后裔所建。徽州商人把经济活动带到桂林的同时, 也将徽州文化传播到桂林, 明显的标志是徽州建筑风格对桂林地方建筑及建筑的审美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徽州建筑风格对桂林地方建筑特别是桂林城市周边的古镇古村的古民居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顺应自然, 利用自然, 与自然共生

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镇大多是和山光水色打成一片, 或背山临水, 或枕山面水, 或依山跨水。在村落走向、建筑布局、环境特色、空间形态等方面, 因地制宜、顺乎自然, 特别是村溪, 乃是徽州民居的血脉, 宏村、西递无不如此。同时房屋建造非常尊重地形, 着眼于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组合以及建筑群体变化的美感。

徽州民居还十分注重空间的“因借”, 将建筑空间、大自然沟通和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如前院、天井、水园和宅园等。这类建筑空间一般只有三或四个粉墙, 周边而无顶盖, 实则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桂林的一些古镇古村的古民居亦具有以上相类似的建筑特点。

2.2 天井

徽州民居平面方整紧凑, 占地少而有效使用面积大, 建筑为封闭的内向空间, 多为两层木构架空斗墙。平面构成序列为:入口大门—天井—半开敞的堂屋—左右厢房—堂屋屏风后楼梯间 (或在天井一侧) —厨房。天井一般小而狭长, 它连接着大门、左右外墙和半开敞的堂屋, 是平面里最积极最活跃的构成元素。天井的突出作用亦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 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

桂林古民居的天井与徽州民居的天井的差异非常微小。在天井的左右两侧, 徽州民居多是外墙, 而桂林多是厢房和厨房。

2.3 马头墙

青瓦粉墙并非徽州民居所独有, 然而做成普遍的马头墙组合, 高低的、连续的、渐变的、交错的、起伏的, 几乎有各种韵律美的形式, 衬以青山绿水, 则是徽州民居独特的艺术风格。

徽州民居马头墙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全部横向线条; (2) 山墙两端横向, 山尖部分成三角形; (3) 圆弧形、1/4圆弧形; (4) 横向水平转折处稍加弯曲等。在马头墙端部除了青瓦起翘形式外, 还放置一种叫“座斗”构件, 为方形砖雕, 也别具风味。

徽州民居马头墙之所以千变万化、高低错落, 一方面是村落沿溪流绵延弯曲, 地形本身有起落;另一方面则是民居群有许多的变化因素。建筑群便随之高低起伏, 大小穿插, 此外, 还有厨房的披檐、花厅的弧形马头墙、庭园的花墙等, 组合在一起, 建筑群形象自然变化无穷。

马头墙的突起封住了木构架, 具有防火功能。桂林周边的很多古民居都借鉴了徽州民居马头墙的做法。 (见图1)

2.4 建筑色彩

徽州民居中青瓦粉墙马头墙的建筑色彩, 是一种质朴、典雅、含蓄、丰富的色彩,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学修养。同时徽州民居马头墙的色调随着时令节气的更替亦发生变化。并且马头墙的色彩和大自然调和而不闷, 对比而不燥。

桂林的建筑色彩常以淡雅为主, 并与山水环境相协调。

2.5 建筑细部

徽州民居中极具特色的建筑细部是门罩。作为入口的标志, 考究的门罩往往有贴金彩画和斗拱, 一般都做成双角起翘的小挑檐, 下伸檐椽头, 上覆瓦片。门罩的绝妙处还在于其下部门脸上嵌有砖雕。它由坚实的灰砖块水磨后再加工成浮雕、半圆雕、镂空雕的各种戏文花卉图案。此外, 女儿墙上的花格砖板、各种几何形状的砖雕、拼砖花窗等细部装饰, 均为马头墙上的“特写”构件, 布置得体, 色彩淡雅, 气氛亲切而又尺度宜人。

桂林古民居的建筑细部处理融入了徽州民居的风格。 (见图2)

3 岭南建筑风格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

岭南建筑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现代建筑。各时期的岭南建筑都具有其明显的特征, 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从不同程度上对桂林建筑地域性产生影响,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3.1 与自然结合的环境

(1) 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在总体布局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 两者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2) 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岭南地区建筑庭园特征之一就是有庭有园, 庭园结合。将庭园引入室内是岭南建筑中独到而成熟的处理手法, 具体做法是把庭园引入大厅, 把庭园引入房间, 把庭园引入屋顶层, 把庭园引入支柱层。

3.2 开敞的平面布局

岭南建筑的建筑平面布局十分关注建筑的朝向和通风。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达到良好的朝向和舒畅的通风, 因此, 建筑多采用开敞式的建筑平面。

桂林花桥展览馆在设计中借鉴这一设计手法。

3.3 通透的空间形态

岭南建筑中通透的空间形态包括敞廊、敞窗、敞门、敞厅、敞梯、支柱层等。桂林桃江宾馆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岭南现代建筑中通透的空间形态特征。 (见图3)

3.4 轻巧的建筑造型

岭南建筑在追求建筑造型的轻巧的常用手法: (1) 建筑不对称的体形体量; (2) 强调虚实对比; (3) 通过材料的运用体现建筑质感; (4) 运用通透的细部构件。

桂林驼山小区住宅建筑的许多不对称性设计手法, 很大程度来源于岭南建筑的轻巧造型的设计方法。 (见图4)

3.5 淡雅的建筑色彩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运用比较明朗的浅色和淡色作为色彩基调, 其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 从而造成建筑轻巧的造型。

桂林地方建筑的色彩多以素雅色调为主, 这方面受到岭南建筑长期的影响。

4 桂北民居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桂北民居是指桂北、湘西、黔东交汇地区的民居建筑, 即大桂北民居。该地区涵盖了壮、侗、瑶、苗、汉等多民族的民居, 各个民族的民居多在山坡上建造, 均属穿斗结构的木构干栏式建筑, 但风格迥异。其中侗族的村寨最具规模且功能完善, 其平面布局、建筑造型、空间形态极富特色。

由于地缘因素, 桂北民居对桂林建筑地域性的影响是直接而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4.1 顺应地形, 自由布局

壮、瑶等民族的村寨, 其布局以自由分散式居多。这种布局的特征是, 村寨建筑随自然地形 (一般顺山势等高线) 自由布置, 不受任何格局约束, 既不存在严格的轴线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村寨边缘, 村寨外轮廓不遵守一定的几何形状, 而是随自然因势利导。

4.2 多样化的屋面组合

我国民居以坡顶形式为主要特征, 坡顶变化多样。桂北民居的屋面形式及组合与绝大多数传统民居的屋面有相似之处, 屋面组合有几种常用方式: (1) 递降 (见图5) ; (2) 穿插; (3) 对撞; (4) 接披 (图6) ; (5) 挑檐。

灵活多变的屋面组合给民居的建筑造型带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美感, 成为桂北民居空间形态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屋面的组合形式可推断出该民居的空间组合基本规制, 屋面已成为内部建筑空间的外在符号。

4.3 主从分明, 有机结合

桂北民居外部造型的一大特点是主从分明, 有机结合, 由功能决定造型。

主体建筑尺度大、体量高, 而贮藏间、过街楼及晒台等辅助部分则依附于主体建筑。这种做法不仅使功能关系明确, 并易于分期加建, 而且由于体型上的主次分明, 使建筑突出主体, 构图完整。

4.4 巧用地形, 工于营造

桂北山区平地极少, 人们在建造房屋过程中, 充分利用山地, 化不利为有利, 顺其自然而建。建筑平面布局与地形条件有机结合, 创造性地设计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 并由此产生几乎是唯一性的建筑。于是, 桂北民居的造型方式常有特殊处理。如层层悬挑、架空过街楼等, 特别是结合地形, 采用不同高度的柱脚, 或做成天平地不平, 或做成天地皆不平的干栏架, 很有特色。 (见图7)

4.5 材尽其美, 物尽其用

桂北民居善用木材的特性, 把简朴的构件组成充满生机和情趣的建筑空间。利用木构架的外露, 形成韵律感;利用构件的榫接特点和拉伸特性, 构成悬挑美;在挑柱上做吊脚, 简洁粗犷, 轻巧灵活, 表现木材的自然质朴的美感。

桂北民居以木材和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 通常是由下至上用石块筑台, 圆木作构架, 底层用木栅围护, 楼层用板材封墙, 小青瓦屋面。建筑由下至上, 材料由重而轻, 由粗而细, 由天然而人工, 过渡自然, 建筑以质朴之态与自然融合。

4.6 尺度、比例与构图

桂北民居建筑以小巧、轻盈的尺度和优美、变化的比例为表现特征, 这种尺度表现在建筑单体和这种比例表现在建筑群体上尤为突出。除侗族民居的鼓楼外, 建筑的构图表达多以水平线为主。这一特征与以竖向感觉为主要特征的周围山体环境在对比中形成十分和谐的关系。桂北民居建筑特有的比例、尺度和构图造就了山区人、建筑、自然的大美。

4.7 桂北民居建筑中传统语素

台:晒台, 室外晒台既是服务空间亦为建筑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由此令建筑的内部空间延伸到自然的外部空间。

漏:漏窗, 壮侗民族干栏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通、透、漏”, 即视线的通透、风向的通畅和空间的穿插透漏。民居常以漏窗、屏风等“借景”大自然和划分或组合建筑空间。

架:架空层、过街楼、吊脚楼, “架”是利用结构柱或者自然元素界定领域和空间的手法。民居中的架空层主要用于隔离潮湿和饲养家禽的需要;过街楼通常被架在村寨通道的上方, 楼上为建筑空间, 楼下为交通和休闲空间;吊脚楼是山地不规则地形的自然产物。

挑:出檐、挑台、挑柜, 出挑是木结构民居常用的建筑造型方法。出挑的方式大致有:披檐出挑、出挑卧台、层层出挑、挑柜四种方式。挑是创造桂北民居建筑轻巧灵活造型的最重要手段。

桂北民居建筑以上的特点被桂林各个时期的地方建筑所广泛借鉴, 而且许多建筑设计都因此取得了成功, 可以说, 桂北民居的传统精神在桂林现代地方建筑中已得到了新的诠释并且正在发展。 (见图8、图9)

参考文献

[1]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桂林市城市风貌规划前期研究[Z].2007.

[2]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3]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4]雷翔.广西民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5.

周边建筑影响 篇2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xx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三个xx”为使我区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加优美、民生更加殷实的现代化工业城区。按照高质量、高标准建设xx区经济开发区的要求,xx工业园区必须加快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要融入常德市的城市规划.彰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现代园区品质。而当前xx工业园区周边农村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不仅是影响园区工业化进程推进的一个难点,也是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政策与工作产生意见的热点问题。为剖析xx工业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周边违章建筑深层次矛盾,研究提出治理“顽症”的对策措施,支持政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xx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市政府、区政府领导下,对受规划控制冻结村民建房用地审批后的三个村进行了控违,并在工业园区周边也进行了规划控制.在长达二年艰苦的控违工作中.通过对控违工作的认真分析提炼,现将xx工业园区周边农村违章建筑情况汇报如下:

一、xx镇违章建筑的基本情况

xx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发展的地带。在前几年,所有的农民建房均按村镇建设的相关规定严格进行规划、建设的审批和过程管理。先由村级基层组织进行初审,再到xx镇人民政府国土、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报批并接受行业管理。而随着市区规划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目前xx镇村〔居〕民建房相关事务的管理已由区政府的规划部门审批,由于审批权限的变更,目前xx镇的三个控违村(包括园区其它结合部的村)农民建房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xx镇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园区出现如此大面积的违章搭建行为,既有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工作衔接方面的问题,也有深层次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多,加之旧村改造步伐相对滞后,一些大龄青年迫切需要分户建房谈婚论嫁,而规划控制不批而不得不违法建设住房。

2、还有一部分人,看到城市发展趋势,受征地拆迁地上附着物补偿利益的驱使,纷纷抢占地皮违章搭建、扩建、翻建房屋,以企盼在旧村改造,征地拆迁中得到更多补偿。

3、还有部分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村民,为了增加收入来源,利用区域优势和外来人员租房、租仓库需求量大的特点而违章建筑收取租金。

4、随着中联重科落户——xx工业园。一些小型的配套机械制造企业需要建厂房,大多数都是小规模私营企业,没有按土地政策入驻园区而纷纷在周边违章建厂房或违建厂房出租。

5、随着园区发展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园区上班,加剧了暂住人口居住的紧张.从而导值一些村居民大量违章扩建新建房屋出租.6、以新农村建设名义违法抢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村干部、村民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盲目追求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建新房盲目扩张大量违法建房。

二、xx镇及园区周边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的根源

1、近几年随着工业园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我镇,暂住房租赁和商务服务市场供不应求(据传最多的一户年租金多达十万元)。一部分居民以失地、下岗困难和生活无保障为由,擅自在自家院内或自有住宅边非法占地建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或破墙开门开店用于经营。因此,租房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违章建筑的形成提供了市场空间。

2、近两年随着我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动迁工作需要及时跟上,由于某些动迁政策及配套措施上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原因,导致了被列入动迁范围居民借大肆建造违章建筑和装饰装修谋取赔付差价的恶劣现象,尤其在一些工业园区周边的村非法占地搭建违章建筑已掀然成风。

3、部门间配合协作工作不够,存在着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违章建筑中既有违反规划规定内容,也有违法占地行为,还有一部分是影响了镇容镇貌、工商及治安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而查处违章建筑和破墙开店等牵涉土地、建设、城管、工商、社区、社区管理等多个部门。以目前各相关执法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查处效果并不大,造成违章建筑既成事实非法使用。与此同时,一些上访居民在多次上访相关部门无效的情况下,干脆效仿搭建违章建筑,使xx镇及园区周边搭建违章建筑现象逾演逾烈,也有损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威信。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xx镇辖区的违章搭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扎实有效地制止xx镇的违章搭建行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已成为当前xx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根据控违以来与规划、国土、城管等部门对违章建筑进行整治的工作经验,结合我镇违章搭建现状,对切实加强各级管理工作和制止违章建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仍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的管理力量。村、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由于掌握属地居民的基本情况,多年来在推进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用好基层组织的管理力量一直是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推进建设监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手段。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村居民建设在缺少基层监督和初审的情况下,国土,建设管理部门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的建设动态,对违章搭建的苗头性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地制止,待到大面积违章建筑出现时,已失去了处理的最佳时机,造成了现在罚不责众的被动局面(国土执法监察中队和城管中队在xx镇的联合停工通知书发到当事人手中只是一纸空文)。为此,在当前情况下,土地、建设、城管、镇政府等相关单位必须根据以往成功的管理经验,结合现实情况,制定相关措施,要在规划审批权限相对集中后,切实加强土地、建设、施工的审批发证和管理工作,并切实调动和发挥好基层的协管力量,以便及时掌握动态,及早整治好苗头性的问题。

周边建筑影响 篇3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周边建筑物;影响;治理方案

在城市的发展之下,地下工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于工程施工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多數基坑周边都有房屋建筑工程、市政管线与地铁隧道工程,在开挖基坑时,会致使周边土体出现变形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者已经针对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就分析具体的影响与治理方案。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全长1.982km,分两期进行施工,隧道基坑为一字型,其中二期隧道总长共计712m,宽为27m,深浅呈现出渐变趋势,最深位置为14.2m。拟建位置存在埋藏地带,其中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深共计1.1m,场内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即基岩裂隙水、弱承压水与浅层潜水,对地层进行野外勘探、沉积环境分析与地层结构分析,结构显示,地层从上到下土质类型分别为人工杂填土、亚粘土、亚粘土粉细沙、淤泥质粘土几种类型。

对于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搅拌桩止水帷幕,在管井施工完成之后,加入支护桩,但是在开挖前两周降水,致使土体出现排水固结的问题,对于钻孔灌注桩,采用钢筋混凝土冠梁,土方采用垂直明挖法进行开发,边开挖边采用钢支撑以及坡面挂网喷浆法进行支护。

2 附近建筑物沉降与开裂状况

基坑道路建筑物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开裂情况,有的属于横向拉裂,有的局部位置出现了地砖翘起的问题,开裂最严重的建筑物土体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其基础属于筏板基础,本文主要针对该种开裂情况分析治理方案。

3 沉降原因与加固方式

根据施工数据情况得出,沉降分为两个阶段,均匀沉降阶段与沉降差异阶段,沉降阶段为2010年2月开始,到5月为止,沉降时间共计三个月,分析显示,沉降是由基坑沉井降水因素导致,建筑物前段基坑开挖深度大,这一位置深层景点降水必须要抽取淤泥质亚粘土层水,且外围没有封闭性止水帷幕,在该种因素的影响下,坑内降水影响了坑外地下水位,致使地表发生下沉问题,导致建筑物在基坑开挖前出现均匀沉降。

第二阶段属于差异沉降阶段,从2010年5月开始,建筑物出现差异沉降,在这一阶段的沉降已经不是以往的均匀沉降,而是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差异沉降阶段结束后,进入了沉降稳定阶段,这一阶段共计三个月。此后,进入了加速沉降阶段,历时约为半个月,在这段时间中,各个观测点差异沉降越来越大,在这一阶段,雨量增加,降水量多,积水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开挖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面沉降,同时,由于预应力设置的问题,加速沉降问题严重。在差异沉降因素的影响下,施工方决定暂时停工,根据基坑开挖情况来制定加固方案。

4 加固方式的原理与设计方式

4.1 压密灌浆理论

种理论即利用钻孔将浓浆注入土体中,在注浆点位置压实土体,并形成浆泡,在浆泡直径较小的情况下,灌浆压力就会沿钻孔向水平位置拓展,在浆泡尺寸的增加之下,台力会越来越大,并向地面向上抬动,在抬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让下沉建筑物回升,从本质上而言,压密灌浆是一种利用压密土和浓浆置换的加固过程。具体流程详见图1。

4.2 加固方式

加固方式严格遵循《基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为了将建筑物基础允许倾斜值控制在千分之4之内,需要先采用注浆法来处理土地,增加土体容重,减小土体孔隙比,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压缩模量与抗剪强度,在加固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加固位置

本工程降水影响范围长达60m,开挖范围为45m,在建筑物基础与基坑开挖边缘垂直时,水平拉伸问题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致使基坑位置出现裂缝,因此,加固范围主要选择这一位置,加固土层选择杂填土层。

第二,注浆材料

在注浆材料的选择上,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注浆压力上,将浅部注浆压力控制在500kPa~1000kPa,深部压力控制在1600kPa~2000kPa。对于扩散半径,根据公式计算得知本工程为1.2m,有效影响半径共计1.0m~1.5m。在注浆孔位置上,将其分为两排,第一排注浆孔设置为垂直孔,孔深控制在12m,第二排设置为倾斜孔,孔深控制在15m,倾斜度为45°,孔距设置为0.7m,在施工时,先进行垂直打孔,在其中注入浆液,待垂直幕墙形成之后,即可有效阻碍孔浆液的渗流与土体侧向变形,再利用倾斜注浆孔在其中注入浆液,这可以有效改善地基土力学性能。

第二,注浆量

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将水灰比控制在1:1,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玻璃,注浆量可以根据公式来计算,利用注浆量、经验系数、孔隙率、土体积进行确定,经验系数选择0.5,在施工过程中,每平米水泥量需要控制在80kg以上。实践显示,在压密灌浆完成之后,建筑物在短时间就出现回升,不均匀沉降得到显著的减小,建筑物承重墙顶部裂缝与斜拉张裂缝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满足的用户使用与安全需求。

图1:压密灌浆流程

5 结语

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周边土地,致使土地稳定性与形状出现变化,继而干扰到基坑施工稳定性,为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必须要对科学的设计基坑支护,为了保障设计效果,必须要详细收集沉降数据,为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的预测。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影响基坑稳定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时间因素、压密注浆、距基坑距离、支护桩的布置都会影响基坑建筑的沉降,在支护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各种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支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徐中华,王卫东. 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12)

周边建筑影响 篇4

一、对校园建筑规划与社区环境营造的认知

校园建筑的规划应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将学校的各种用地空间作科学完整的配置, 并透过时间的延伸和合理的管理经营, 使校园教学生活服务环境日臻完美。在规划的发展方向上, 校园正逐步走向开放, 这种开放的实质意义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场所, 但精神面的意义是意味着学问之门永远敞开。当然, 这种开放的精神面临着校园规划应该如何应对管理及与周边社区环境和谐相处的课题。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 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在这里是指某一特定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共同体, 这些居民之间普遍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社会文化心理。他们从事各种活动, 彼此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社区环境营造是指每一个社区成员都能感受到社区的一切事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进而积极去了解、关心, 努力去改善、推动社区建设。社区环境营造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 是要创造一个宁静、舒适、健康、安全、自在与愉悦的生活环境。

二、校园建筑与社区环境关系存在的问题

学校存在于社区之中, 学校教育除了必须提升其内部教育品质, 获取社区对学校的支持外, 也应进一步与社区合作, 改善与社区相邻的周边环境品质。校园建筑与社区环境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交通组织问题:比如学校大门出入口设置方位与连通道路的通行能力会影响周边交通。上学、放学等时刻会使临近道路交通负荷突然增加, 造成交通混乱和拥挤。又如学校停车位不足, 校区周边道路成为临时停车用地, 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入。

空间环境问题:由于学校或周边地区人口过分集中, 建筑物密度过大等问题, 因此对物理环境造成影响, 产生了空气质量恶化、采光不良、卫生条件差和街面微气候变化等居住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校区大量机动车尾气影响社区空气质量, 噪声影响学生上课及社区安静等。

三、校园建筑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为因素:对于学校管理者, 其在建设和管理校园建筑物时一般以学校立场作为出发点, 常忽略校外环境, 如交通、师生停车、尾气、噪声等。对于规划设计者, 在规划校园建筑物时, 他们往往出于学校利益和执业压力, 很难基于专业的社会功能, 将公共环境利益, 如公共交通、公共卫生、景观等与学校周围社区环境列入考虑范畴。

时空因素:目前学校建筑有朝着高层化发展的趋势, 这一方面增加了校园的开放空间, 使学校建筑规划更具弹性, 但同时也对周边社区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局部地区的容积率过高, 使过多的活动进入该区域, 产生了诸如拥挤、嘈杂、混乱等环境品质问题。

建筑物因素:建筑物因素既包括校园建筑物本身对社区物理环境的影响, 又包括在日常使用时带来的诸如污染性设施的设置等问题。比如为了维护良好的学校环境及生活品质, 学校将噪声、废气等污染设施, 如厨房、地下室废气排放口、冷气冷却塔等设置于学校围墙外的社区前面, 对社区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沟通渠道因素:当前学校与社区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并没有随着二者的开发建设而同时建立起来, 当社区居民生活环境被学校建筑物破坏时, 在向主管机构陈情、申诉无效后, 为了社区生活环境质量的保持与提高, 社区居民往往采取自救方式向学校抗争, 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规范和制度上的因素。比如学校内大体量建筑物及地点配置没有相应规范限制;一些有关社区环境发展的项目, 居民没有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应首先建立在将民众参与纳入学校规划的基础上, 针对学校建筑物兴建、交通问题、机动车尾气及停车问题、噪声问题等, 透过民众参与, 使校方与社区居民意见达成共识。

(一) 学校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总体营造中

学校位于社区中, 为社区的一份子, 由于学校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社区发展, 因此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学校与社区居民应首先建立相同的共识基础, 进而彼此了解和相互合作, 社区的总体营造由学校、社区居民与专业的社区规划师共同参与, 改善校园周围环境的工作方能发挥良好的功能。比如努力改善校园外部环境, 在交通上, 学校出入口设计留有足够宽度的回车空间作为社区、校园交通的缓冲节点;环境规划上, 校园与社区的邻接面做景观处理, 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宜人特性, 以优美的植栽塑造学校周围的街道景观, 形成有利于学校特色的景观环境;在建筑物设置上, 校园建筑的高度和位置配置应同时考虑是否对社区环境造成破坏, 保持其与社区环境的协调性。

(二) 合理组织学校的对外开放规划

学校空间在考虑对周边社区开放时, 可采用区分层级的办法划分校园空间。如全面开放空间:学校的室外活动场地、球场、小游园或其它开放空间可以随时提供社区居民的休憩娱乐活动;局部开放空间:教学建筑可视情况开放部分空间, 以供社区大型活动使用, 同时可在楼梯部分加以管理, 避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特定场所开放空间:如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室或多功能厅等, 利用交通空间规划, 使用者无须经过教学区域即可直接进入该类空间。

(三) 加强学校与社区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学校与社区资源各有优势, 可通过沟通与整合, 使学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共同使用所具有的开放公共文化教育场所, 包括运动场所、阅览室、报栏、文艺舞台等。同时, 在日常管理运作上, 学校可定期选派优秀教师为社区居民作专题文化辅导, 选送优秀文艺节目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或代表社区参加市、区级比赛等。社区选派优秀居民代表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定期举办公益性专题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做文明守法好公民;为学校的社区居民家长提供定时接送、保洁等家政服务, 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等。学校与社区蕴含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以及关系等资源, 相互了解具备的可利用资源, 并善加运用, 可使学校与社区双方良性互动, 在资源共享中获得双赢。

摘要:随着教育和生活水准的提高, 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事务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 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校园环境做为社区环境的一部分, 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建设同社区生活环境、生活品质息息相关, 受到居民的强烈关注。

关键词:学校建筑,社区意识,社区环境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善容主编.高等学校建筑与文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2]谭英著.社区感情、社区发展与邻里保护[J].国外城市规划, 1999.

高校对校园周边经济的影响分析 篇5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兴起和不断壮大的高校经济。本文着重研究高校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高校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在整个社会经济链条中所占用的地位和起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 校园周边 经济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圣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它也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片沃土,大学校园周边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

一、高校经济

所谓高校经济,就是围绕高校师生的各种特殊需求,而展开的各种消费,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随着扩招工作的推动,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他们的总消费量也越来越大,而且消费类型也在不断的扩大。学校不断的扩大校区,扩增专业,就要进行各类设施建设,这可以提供大量的岗位,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高校外围经济

外围经济只是高校经济最表面的一部分,只要高校发挥其自身优点,与企业相结合,获得的经济效果将会更优,从而带动周边外围经济的发展,甚至在整个城市当中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就高校来说,有历史、文化及科技做积淀,除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更好优势之外,更应注重科研的经济转化,把应用研究与市场结合起来,认准高校自身在云南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思维,不断创新、发展。

三、如何发展高校经济

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到高校氛围的建设,让高校成片区集中,聚集一定的人气,形成一定文化氛围,并辐射整个城市经济,政府对此要有相应扶持政策。北京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不仅有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知名度,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推动了IT产业的发展,使得联想、清华紫光、方正等高水平的大公司纷纷选择在北大旁边建立,这是各大高校应该学习的。作为各大高校,应该提升层次,而不是停留在外围经济上,并通过经济带扩大,让高校经济与社会经济进一步融合。

1.高校周边经济的研究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收入已占到城市经济的40%;德国海德堡学院经济收入已占到城市经济的65%;国内,北京海淀区依托北大、清华等大批高等院校发展的学院经济圈,已经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利润增长点。而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大中专院校非常集中的城市,高校经济圈正俨然成型,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不容小觑。

权威调查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高校学生年人均消费7000元左右,人均月消费在600元左右,30%用于外出就餐、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由此带动的高校周边物业租金一直都呈稳定上升态势;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高校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也是如火如荼。以成都为例,产权学生公寓正成为校园经济的最热点。再者,由于毗邻大学校园,周边的商业模式也以餐饮、娱乐、休闲、零售等经营业态为主。再加上大学本身所具有的深厚人文底蕴,稍微点缀的商业氛围,就能辐射周边社区,带动人们消费。有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已在谋求更大动作,将高科技产业区与高校园区整合规划,以高校教育产业为龙头,多方位发展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经济等多种产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繁荣。

2.新校区对周围经济的带动

很多高校开始新校区的建设,一般情况下新校址处于郊区位置,高校入住之前,郊区一般是以农业为主,而且人数也并不多,他们也没有过多的机会去涉猎其它的行业。随着高校的入驻,带动当地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自然就会改变当地的就业形式。更多的农民可以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转而从事餐饮、销售等服务行业。周边发展起来的超市、店铺、网吧等都需要很多的服务管理员。还有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后勤保安等所需的员工数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这些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并不高,郊区一般的农民都可以直接上岗就业。

四、对地方政府的一些建议

由此可分析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入住会吸引更多的厂商在这里投资,餐饮、服装、房地产等行业也会随着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些高科技产业也会朝着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往这里聚集。郊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会的到改善和优化,比如周边地区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娱乐场所的发展,旅馆、KTV和网吧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二、第三将会得到提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将大大增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能带动郊区经济的全面发展。餐饮、服装、房地产等行业为高校周边的主流产业,为此政府机关在城市发展规划上可以考虑在高校周边加大对这类产业的扶持力度,当然由于高校周边经济的空前膨胀,导致对高校周边的环境遭到恶劣破坏,有很多学生反映街道的喧哗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为此建议政府机关加大周边地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合理规划产业用地,保持地区生态平衡,对噪音,垃圾等加大控制力度。

(1)充分开发利用高校的“外部性”资源,与高校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2)以高校为优势,抓住机遇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围绕高校建立优势经济圈。

(3)协调与高校的关系,加强校区管理,携手发展共同繁荣。

总之,当地政府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带来的正外部性影响,合理解决负外部性的影响,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加速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五、未来高校发展的模式

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把大学的功能归纳成以下几点:(1)知识的创造源,(2)人才的培养库,(3)文化的传播者,(4)经济的增长源,(5)高新技术的辐射源。的确,高校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了不可低估的角色。如今的高校开放性也越来越明朗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带有鲜明个性的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而区域创新又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区域创新对知识资源要求在质和量上的双重提高,要求作为高智力发展和创新重要发源地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在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知识资產,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在成熟的创新区域内,科研院所与大学通过其组织结构最下层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个人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活动良好的接口,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文范.公共经济学.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2]孟浩宁.高校新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3]王明星.对高等学校建设新校区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卷第4期).

[4]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北京社科规划.2006.06.19.

周边建筑影响 篇6

本工程施工场地范围内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箱涵基坑开挖位置左侧为临近建筑区,开挖范围较窄,无放坡条件,采用直立开挖措施并对基坑进行临时性支护;K0+050~K0+080段主要覆土为人工填土,场地为丘陵斜坡地貌。场内无断层、滑坡、软弱夹层、崩塌和地下洞室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现场实际了解调查,本次安全评估分析为段K0+050~K0+080段基坑开挖可能对周边建筑产生影响的有:该处既有地下通道、江南大道及0+030-0+060左侧一根DN400排污管道,其中地下通道靠基坑侧边墙距离基坑水平距离最近处仅7m。K0+050~K0+080段地址剖面图、平面图如下图1-1~1-2。

2模型建立及观测点选取

本次数值计算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将岩土视为各向同性的理想弹性-塑性材料,并采用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岩土力学参数,根据前期勘察结果并参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进行选取。整个计算模型有限元网格采用3种单元:其中solid45单元模拟土体,shell63单元模拟挡墙,beam189单元模拟钢支撑及钢管桩。

本次有限元模拟分为8个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具体布置情况参照图2-1。

3评估计算分析与结果

3.1观测点位移结果分析

1-8号观测点沉降值及侧向变形值见图3-1~2-6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土体的开挖,1-4号观测点的沉降及侧向变形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大。4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39.9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13.2mm,1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4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为10.1mm。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土体的开挖,5号观测点沉降值始终大于6号观测点,但是朝基坑方向变形值6号观测点大于5号。5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39.6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11.1mm;6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33.5mm,朝基坑方向变形值为15.2mm。

由上图可以看出,地下通道靠近基坑处边墙的变形值是随着土体的开挖一直变大的,7号、8号观测点最终沉降值为14.9mm、3.6mm,侧向变形值为5.1mm、5.9mm。

3.2结果分析总结

根据《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基坑,定为一级基坑:

1)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开挖深度大于10m;

3)与邻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

4)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要严加保护的基坑。

由于本次基坑K0+050~K0+080段开挖深度均大于10m,所以基坑K0+050~K0+080段基坑为一级基坑。

根据《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第8.0.3、8.0.4、8.0.5条款要求,由建筑基坑引起的位移应按表3-3和3-4控制:

2.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

综上所述,从位移及力学角度上分析,重庆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排水箱涵工程K0+050~K0+080段基坑开挖与支护对基坑、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的安全性影响,基坑自身安全性:侧向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沉降变形不满足规范要求;周边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由于基坑的开挖而产生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4结论

结合本次计算结果分析重庆国际商业中心项目排水箱涵工程K0+050~K0+080段基坑开挖与支护对基坑、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的安全性总结如下:

(1)基坑自身安全性:侧向变形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沉降变形不满足规范要求;因此,本次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加大支护参数;周边市政建筑物及设施由于基坑的开挖而产生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2)从静力、施工安全性、工期、施工机械等方面考虑,严格按照钢管桩及内撑施工顺序进行基坑开挖施工,且应及时施作挡板抑制土体的侧向变形及沉降。由于基坑周边建筑物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基坑及附近市政设施的监控量测,避免基坑失稳导致对周边市政设施的破坏。

(3)由于上层土体为素填土和杂填土,土体性质较弱,降雨施工时,在开挖范围外设截、排水沟,避免雨水浸入土体,土体安全系数折减导致基坑失稳。

参考文献

[1]秦四清.深基坑工程优化设计[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2]唐业清.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霆.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对临近管线的影响与控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2008.

[4]秦昊.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对邻近地下管线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5]赵静力.基坑开挖的空间效应及土压力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1.

[6]窦远明.深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计算理论的发展述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4):177-18

[7]李楠.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周边建筑影响 篇7

1 工程概况

广州海珠区某商住楼基础桩工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北侧, 场地南侧紧靠地铁站出入口, 与地铁相接北侧约20m处为1栋框架结构的9层住宅楼, 西南侧约8m处为1栋高层建筑商住楼, 其它方向地势开阔。±0.00相当于广州市城建标高8.45m。本工程设计基础桩为φ500预应力管桩, 平均桩长约18m

按照理论计算及经验分析[2], 挤土桩对周边土体的影响范围在水平方向约为25~30倍桩径, 本工程桩径为φ500, 其施工过程中的影响范围约为15m, 而地铁站出入口离本工程桩基最近距离约6m, 离西南侧建筑约8m, 因此, 本工程的施工对地铁出入口外墙以及西南侧建筑基础是有较大的挤迫作用的, 必须对这两个建筑物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2 处理措施

2.1 制定合理沉桩顺序

按以往经验, 静压桩挤土效应在桩机行走方向上的影响最大, 考虑本工程在南边及西南边的建筑物较多, 因此选择桩位起点在工程的西南边, 由西向东进行施工, 如图1所示。

2.2 设置防挤沟[3]

南边地铁出入口底板埋深约为6m, 埋深并不算大, 减少浅层土体的挤压作用对地铁出入口的保护将有很好的效果, 鉴于基坑边表层填土土性质量较好, 具有较好的自稳性能, 因此考虑在南边基坑边与地铁出入口之间, 距离基坑边2m的地方设置防挤沟, 沟宽1m, 沟深2m, 以达到浅层应力释放的作用, 减小浅层的挤土效应。

2.3 进行预引孔

减少挤土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减少挤土量, 针对这一情况, 在进行压桩以前在设计的孔位上采用地质钻机进行预引孔取土, 这种措施相当于增加了塑性区内土的体积压缩变形, 减少了桩入土置换土的体积。按预钻孔直径不大于桩径的2/3, 深度不大于桩长的2/3的原则, 预钻引孔直径取φ300, 深度10m。

2.4 控制沉桩速率

在静压桩施工过程中, 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 对土体的扰动也加大, 如沉桩速度过快, 会使得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 土壤含水量急剧增大, 各土层侧向压缩量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无法再压缩时将会使得地面出现隆起。因此在压桩过程中, 特别是在压桩的后期, 必须控制好沉桩的速率, 必要时可采取间歇压桩法, 即压至一定深度后, 或者压一定数量的桩后, 停一下, 待地下水压力有一定消散后, 再继续压桩。

3 结束语

通过对设置在地铁出入口边及西南边9层建筑物边的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通过以上的处理方法, 土体水平向最大位移约1cm, 土体基本无隆起, 表明以上的处理方法是有效的。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 介绍了静力压桩对地铁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静力压桩,影响,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孙修礼.挤土桩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岩土工程界.2008, 11 (6) :48-49

[2]王幼青.挤土桩水平向挤土位移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 18 (4) :472-475

[3]张志红.软土地基中压桩的挤土效应及其防治措施[J].土工基础, 2004, 18 (2) :18~20

周边建筑影响 篇8

1 基坑开挖周边环境观测

基坑开挖工程是开发地下空间的一种作业,基坑的开挖有可能会引起周围建筑发生沉降、倾斜以及开裂等病害。

1.1 建筑基础沉降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建筑,特别是在此之前就处于上方的房屋建筑基础,在基坑开挖后,一侧失去水平力支撑导致基础发生沉降。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沉降量也在逐渐变化,沉降检测点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在基坑开挖前,从调查观测房屋以外100 m处选取水准点测量房屋结构基础部位设置的(1),(2),(3),(4)号测点的高程,其中(1)号测点距离基坑开挖位置最近,仅有8 m。在整个开挖过程中,距离基坑最近的测点沉降量最大,详细变化情况将于本文2.1节进行详细分析。

1.2 建筑结构倾斜

房屋建筑结构发生倾斜是由于基础部位均匀沉降或者侧向水平位移引起的,如图2中所示,建筑结构发生竖向位移时,基础结构从(1),(2),(3),(4)位置移动到(1)',(2)',(3)',(4)'点,根据相互对应点的不同时间的高程差计算结构的倾斜情况。

1.3 房屋墙面开裂

由于建筑结构基础部位发生不均匀沉降,引起应力重分布,基础的承载力各有差异,导致上部结构拉伸作用,当这种作用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引起房屋墙体甚至是梁柱发生开裂。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房屋建筑的墙面裂缝进行调查。房屋总共9层,根据现场观察情况,8层和9层均未出现明显裂缝,如图3所示,4层~7层出现不少裂缝,其中裂缝宽度较大、长度较长的明显裂缝如图4所示。

根据图3中所示,6层、7层主要为斜向裂缝,5层的部位主要出现了竖向裂缝,4层部位出现的斜向裂缝和纵向裂缝数量逐渐增多,且裂缝宽度也在增大。如图4所示,1,2,3楼的裂缝比楼层更高的墙面裂缝数量多,宽度大,且大多集中于(1)号观测点部位。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越是靠近基础部位的楼层裂缝越多,而且裂缝密度较大,这些裂缝都是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初步调查,长达1 m以上的裂缝已经多达12条,大多集中在(1)号测点位置,越是远离该测点,裂缝数量越少,长度越短,宽度越小。除此之外,仍然存在许多没有显现出来的裂缝,这些裂缝被墙面涂料掩盖,但是仍然对建筑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

2 周边环境监测

在中心城区进行基坑开挖时,由于开挖后使得之前的填充材料确实引起支撑作用变化,因此对周边环境建筑物进行定时和定量监控检测十分必要。监测过程中,主要是对建筑结构的基础沉降以及建筑物裂缝进行监测,倾斜情况监测结果是根据基础各个位置发生不均匀沉降计算分析所得。

2.1 沉降观测

如图1所示,在观测建筑结构基础部位的四个棱角部位布置4个固定观测点,首先在开挖深度为0 m的时候,从100 m以外的某一位置埋设基本水准点,将高程引至观测建筑结构的基础位置,记录初始高程,然后开挖基坑,不同开挖深度的时候,对测点高程进行测定,检测时间在达到开挖深度后2天。随着开挖深度的变化,测得沉降观测点高程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开挖深度时各测点高程观测结果,绘制出高程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由高程变化曲线可知,不同测点号的沉降量不同,(1)号测点的高程变化最为明显,降幅较大,刚刚开始的时候高程降低变化速率相对比较缓慢。当开挖深度达到4 m之后,沉降速度加快,深度达到12 m之后,沉降开始放缓,这是固结作用的影响引起的。从4个测点整体情况看,由于各测点到基坑开挖边缘距离不同,沉降量也不一样,(4)号测点距离最远,影响最小。

2.2 倾斜监测

本研究中,倾斜度的观测是通过沉降差异进行评价。采用沉降最大、最小两点之间的差距进行计算,计算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计算结果看,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建筑物的倾斜度逐渐增大,其变化规律和沉降变化相同。

2.3 裂缝观测

在裂缝观测中,在不同开挖深度的情况下裂缝条数通过人工观测,而裂缝宽度则采用裂缝测宽度仪进行检测,以便记录分析开挖过程中裂缝宽度变化的详细情况,如图6所示。

通过智能裂缝联网观测仪对裂缝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测,以此分析开挖方式、开挖速度以及深度对裂缝生长的影响。

3 破坏机理分析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建筑结构发生沉降、倾斜、开裂等破坏,不同的破坏类型存在不同的破坏机理,为进一步分析其破坏规律,本文对三种病害的机理进行分析。

3.1 沉降机理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建筑结构自重对土产生附加应力作用。如图7所示,由于建筑旁的土体的自重应力将会产生主动土压力,在背离基础部位形成水平作用力,使得土基承载性能降低。再者,开挖基坑之后,原有地下水位线降低,基底内部土体的饱和度降低,静水压力作用会随之降低,土体的有效自重应力增大,可能引起下滑危险。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孔隙率增大,基础对土基的压力作用没有改变,类似于排水固结试验原理,从而引起地表沉降。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在此情况下,静水压力作用会逐渐减少,作用于土的直接应力会增大,从而使得地基沉降固结,固结前期沉降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都相对较大,后期愈见缓慢,如果开挖深度基本恒定,沉降量增加到一定幅度后边界处于微小状态甚至停止沉降。

3.2 倾斜机理

建筑结构发生倾斜是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在未开挖基坑的时候,随着开挖深度的变化,沉降量逐渐增大,距开挖基坑不同距离位置测点的沉降量各不相同。由于用于分析的建筑物基础测点位置距离开挖基坑边界尺寸不同,因此受到基坑开挖引起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基础沉降与距基坑开挖边界尺寸之间的关系如图8所示。

从图8可知,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开挖基坑坡面发生水平位移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距离基坑边缘距离发生变化时,沉降量不同,0 m~10 m开挖深度时,其沉降量相对较小,开挖深度越大,沉降越大。基础结构的(1),(2),(3),(4)号测点中,(1)号测点距离有8 m左右,沉降最明显。四个基础位置沉降差异引起建筑结构倾斜,倾斜角度根据沉降差计算,也可通过全站仪进行观测。

3.3 开裂机理

房屋建筑结构墙面甚至梁体发生开裂,是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几个测点的高程变化使得建筑结构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如图9所示,结构框架发生变形,局部下降幅度较大。在横向同样会产生应力分量,墙体内部发生拉伸剪切作用最终导致裂缝产生。

建筑结构内部的应力重分布主要是由基础承载性能变化引起的,结构自身重力在内部形成大小不一、方向各异的作用力,导致墙面各处出现不同方向和长度的裂缝。

4 结语

通过对山西某中心城区房屋建筑深基坑开挖工程对周围建筑结构的影响,进行调查、监控以及机理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建筑结构附加应力作用引起沉降。2)距离基坑越远,受惊扰越小,开挖深度越大,由于主动土压力作用,造成倾斜与平移影响效果明显。3)建筑结构发生变形引起内部应力重分布,最终造成房屋墙面产生裂缝。

参考文献

[1]潘延平,王美华,鲁智明.中心城区深基坑工程建设周边环境风险控制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唐孟雄,赵锡宏.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变形分析[J].建筑科学,1996(4):31-35.

[3]施成华,彭立敏.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5):107-111.

[4]夏雪萍.砖混结构房屋裂缝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J].山西建筑,2001,27(5):17-18.

[5]尹霞,陈学军,黄英娣.某区大面积房屋裂缝成因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28):145-146.

周边建筑影响 篇9

西安地铁长乐坡车站位于长乐东路与规划长十路路口,车站沿长乐路东西向布置,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设计起止里程YDK27+545.192~YDK27+759.892,车站中心里程YDK27+618.692。车站基坑长度为214.7m,基坑标准段宽18.70m,深16.70~17.00m,西端盾构凹槽局部深18.60m。车站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基坑内设钢管支撑,车站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结构,结构外设置外包防水层。车站西端为盾构始发井,东端接暗挖区间。

长乐坡站区地形略有起伏,长乐路北侧长乐坡村地形较低,长乐路及其南侧地段地势相对较高,地面高程介于400.99~405.66m之间。场地地貌单元属浐河一级阶地。

2 工程特点

2.1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该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杂填土Q4ml:主要由沥青、水泥路面、灰渣、石块、灰土、碎石垫层及砖瓦碎块组成。层厚0.80m~7.00m。(2)素填土Q4ml: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砖瓦碎块,土质不均。层厚0.80m~5.80m。(3)黄土状土Q4al:土质均匀,具虫孔及大孔隙为中压缩性土。层厚1.50m~7.10m。(4)粉质黏土Q4al:可塑。层厚0.60m~3.20m。(5)粉细砂Q4al: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20m~2.90m。(6)粗砂Q4al:饱和,中密状态。层厚0.70m~9.50m。(7)砾砂Q4al: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00m~4.80m。(8)圆砾土Q4al:级配不良,中密状态。层厚3.10m。(9)卵石土Q4al:级配不良,中密状态。层厚1.90m~11.60m。(10)粉质黏土Q2al:可塑状态。场地内分布连续稳定,为中压缩性土,层厚8.90m~17.40m。(11)粗砂Q2al:级配不良,含少量云母及粘性土,饱和,中密状态。层厚1.50m~6.10m。(12)卵石土Q2al:灰黄色,级配不良,饱和,密实状态。最大揭露深度6.80m,未穿透。

2.2 工程水文条件

2.2.1 地下水位。

本站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1.00m~15.45m,稳定地下水位高程介于388.98m~390.80m。

2.2.2 地下水类型、赋存方式、补给。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2-6粗砂、2-7砾砂、2-9卵石土,4-8粗砂和4-11卵石土层中。4-4层粉质黏土为弱含水层,4-8粗砂和4-11卵石土含水层无明显承压性。其下含水层无明显承压性。据收集现有资料,本地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约80m,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1.50m-2.00m。勘察期间为较高水位期。地下水补给主要由铲河河水补给,大气降水等,排泄方式主要为迳流排泄、人工开采,潜水越流排泄及蒸发消耗等。

2.2.3 地下水渗透系数。

车站基坑降水影响深度范围内各潜水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建议取50m/d。

2.2.4 地下水质特征及水、土腐蚀性。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长期浸水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2.2.5 水位设计参数。

本站设计抗浮水位为4.02m,设计抗渗水位为4.00m。

3 基坑降水

3.1 降水方案的参数计算

3.1.1 降水影响半径。

根据围护结构设计说明书有关降水设计主要参数建议,影响半径(m)R取175m,

R-降水影响半径(m);S-基坑水位降深(m)取3m;K-渗透系数(m/d)K取50m/d;H-含水层厚度(m)H取17m。

3.1.2 基坑涌水量。

根据地下水类型、基坑形状及含水层构造等特点,采用《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第8.5.8条中的“大井法”,公式如下:

式中:H含水层厚度或静止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考虑水位年变幅2.0m,H:长乐坡车站主体取17m。K:渗透系数,取k=50m/d;R:影响半径,取R=175m;r0:基坑等效半径,计算得r0=42.26m。计算得Q=8737m3/d。

3.1.3 基坑管井数量

取整数24(间距20m).

K:安全系数取1.1;P:潜水泵抽水能力;ε:潜水泵工作效率0.8。

3.2 降水方案设计

3.2.1 降水处理方法。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基坑降水深度的要求、渗透系数、设备条件、经济比较,拟采用0.8米井径,大口井降水井在围护结构边线以外侧1.5米处设置,深水泵强制抽水,水管集中排放的方法。根据基坑开挖深度、降水深度及后期有效降水深度,本工程长乐坡车站主体降水井井深选用28m,布设24口井。

降水采用重力降水办法用深井泵抽水。深井降水在土方开挖前开始进行,在主体结构施工完后停止降水。每口深井配深井泵一台。深井泵抽水则不连续进行,设置自动控制开关,有水则抽,断水则停。

3.2.2 降水井构造及施工工艺。

井孔开挖直径为800mm,井管采用无砂砼滤水管,在预制砼管鞋上放置井管,同时水位以下包缠一层60尼龙网(八层楼区段),缓缓下放。当管口与井口相差200mm时,接上一节井管,接头处用尼龙网裹严,以免挤入泥砂淤塞井管,竖向用3~4条30mm宽、长2~3mm的竹条用2道铅丝固定井管。为防止上下节错位,在下管前将井管依井方向立直,吊放井管要垂直,并保持在井孔中心,为防止雨水、污水、泥砂或异物落入井中,井管要高出地面不小于20cm,并加盖或捆绑防水雨布临时保护。井管下入后立即填入滤料。滤料应具有一定的磨圆度,滤料含泥量(包括含石粉)≤3%,粒径4~7mm,填砾料时,滤料沿井管外四周均匀填入,宜保持连续,要避免填料速度过快或不均造成滤管偏移及滤料在孔内架桥现象,洗井后滤料若下沉应及时补充滤料。要求实际填料量不小于95%理论计算量。深井泵选用QJ63-50深井水泵,扬程50m。每井一台,并带吸水胶管,并配上一个控制井内水位的自动开关,并配有2台备用泵。井管内抽出的地下水抽至地面至排水总管,再通过排水明沟接通附近下水道。

4 变形及沉降观测

本工程于2009年10月份开始实施,至2010年12月完成,历时13个月。变形及沉降观测和工程同时进行。

4.1 地表沉降观测

监测日期为2009.08.01~2011.12.25,地表沉降量控制标准为+10mm、-24mm,预警值为+8mm、-19mm。

该基坑各沉降变形监测点累计沉降量最大值为6.02mm,故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稳定。

4.2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监测日期为2010.01.29~2010.12.25,周边建筑物沉降量控制标准为15mm,预警值为10mm。

该基坑周边建筑物各沉降变形监测点累计沉降量最大值为9.02mm,故基坑周边建筑沉降稳定。

4.3 桩顶位移观测

监测日期为2009.11.20~2010.10.25,桩顶沉降量控制标准为30mm,报警值为24mm。

该基坑各护坡桩监测点累计位移量最大值为3.0mm,故基坑护坡桩位移稳定。

结语

通过长乐坡站工程概况、特点及地质、水文情况分析,经过降水参数的计算、降水方案的科学制定和实施,表明对于深基坑,采用大口井及深水泵强制抽水、水管集中排放的方法控制地表及周边建筑物沉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对提高工程经济效益,降低工程费用,保证计划进度等起到了较好作用。

摘要:西安地铁长乐坡车站深基坑具有工程代表性和地理位置特殊性,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经计算分析和论证后,采用0.8m井径井点降水法。在基坑开挖及降水过程中对地表、周边建筑物沉降和护坡桩位移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各类沉降和位移均未超过预警值,此降水方法可为西安地铁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降水,地表沉降,周边建筑物,沉降

参考文献

[1]沈保汉.桩基与深基坑支护技术进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龚晓南,高有潮.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周边建筑影响 篇10

【关键词】基坑;周边环境;控制措施

1、引言

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坑底部隆起、围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和邻近建筑物的变形,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的变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对该基坑施工引起周边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2、工程简况

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基坑宽度为48m,深度为15m,地下结构全部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土层分布上部为24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形式,插入比1:1,深度为30m。基坑开挖共设置4道支撑:第一道位于地下0.5m处,第二道支撑位于地下5.5m处,第三道支撑位于地下9m处,第四道支撑位于地下12m处。

3、基坑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

3.1基底加固范围的影响。

该工程地下结构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施工中采取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基坑的抗隆起能力和稳定性,减小施工期对围护结构、周边环境及后期沉降的影响。基底加固对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量效果明显,特别是加固范围在1~3m的时候(地面沉降由23mm降至12mm)。而当加固范围进一步加大时,基底加固对于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量的效果增量已不如加固1~3m时明显(基底加固范围为3~6m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2mm至6mm)。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当考虑施工需要,在变形控制与工程造价间进行加固范围的优化选择。

然而,在较多情况下,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基底加固在靠近围护结构的部分地段无法正常进行,而在加固区与围护结构之间留下一段未加固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加固区域充当底撑的设计意图无法完全实现。边缘空隙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很大(基底无加固时,地面沉降为23.1mm;基底加固完好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0.1mm,而加固边缘有1m空隙时,地面沉降为15.2mm)。因此,当加固边缘有1m的空隙时,对整体加固的效果削弱达40%。

3.2基坑边超载的影响。

基坑施工时,由于场地限制、施工需要或组织不当,基坑边缘通常会有超出设计范围的附加荷载(简称超载)。通过计算,基坑超载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影响很大(无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10.1mm;而存在20kPa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70.7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尽量减小基坑边的超载大小及超载作用时间。

3.3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路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不同基础形式的建筑物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同。具有桩基础的建筑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是很大,沉降量(2.2mm)和沉降差(0.02mm)都很小,而浅基础的反应却很大(沉降量为17.3mm,沉降差为5mm)。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对周边建筑物基础情况进行调查,对基坑施工可能引起建筑物损害的要预先采取措施(例如采取锚杆静压桩和注浆进行加固),并加强施工监测。

3.4施工降水的影响。

该基坑施工时发生了4次管涌,对周边路面与建筑物造成较大的沉降。此外从监测数据分析可得:管涌对周边沉降的影响很大、影响时间也较长。但管涌的影响与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受地质与地下水条件控制。

4、基坑开挖施工的建议

4.1土方开挖建议

土方开挖方案应遵循分层、分区、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

(1)竖向分层可按支撑情况明确分层、严格执行先撑后挖,每层支撑挖到支点以下30~40cm时,即架設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把支护桩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

(2)横向分区应控制分区的长度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土方开挖并架设预应力支撑(坑中坑的支撑),当开挖至基坑设计底面时,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浇筑一定宽度的砼垫层以起底撑作用,严格控制无撑暴露时间在24h以内。

(3)纵向分段不宜过大,注意临时土坡的稳定,防止出现过大变形导致工程桩与立柱桩的超量变形和断裂现象。

4.2施工降水建议

(1)由于河西地质条件变化剧烈,建议在降水井施工时,施工方应在现场记录降水井位置的地质情况,已方便后期的分析研究与事故处理。

(2)降水井抽出水必须是清水,应当提前20天抽水,可以查明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或渗漏情况。

(3)及时布设坑外观测井,主要起观测作用,监测坑外水位变化情况,但在必要时可以做回灌井使用,其井深应至下部粉砂层。

4.3其他措施

(1)严格控制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围护结构施工质量较差,坑壁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流砂流土,造成基坑周边地表塌陷,危及周边环境安全,对于此类问题应早发现、早处理。

(2)采取基底加固。基底加固应保证基底加固与围护结构间的紧密接触,建议采取抽管注浆的方法加强基底加固部分与围护结构间的接触。

(3)做好对基坑周边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的调查了解。施工前应预先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建筑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形式、距基坑边的距离等情况进行分类判断;对基坑施工可能会危及其安全的建筑物应进行预加固,而不宜事后处理。

(4)减少地面附加荷载。注意承重汽车的运行路线,减少车辆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响;限制基坑边的堆载重量与距离。

5、结论

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施工,讨论了基底加固、基坑超载、施工降水及建筑物形式对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同时就土方开挖、施工降水和流土流砂问题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

作者简介

周边建筑影响 篇11

1 工程概况

某制衣厂厂房拟建场地位于经济开发区,北侧有一采用浅基的已建车间距桩基最近距离约12.60 m,中间有一围墙相隔。拟建厂房桩基类型设计为PC500(10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长4 m~48 m,共布设基桩121根。

2 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现场勘察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将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划分为6个岩土工程单元层,地层情况见表1。

地下水水位在0.30 m~1.70 m之间,年变化幅度0.5 m~1.5 m,根据水质检测分析报告,地下水属于SO4·Cl—Na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3 方案比较与确定

施工场地北侧为一幢一层新建车间,层高8 m,浅基础,有吊车梁,对变形控制要求高。在管桩施工中由于土体侧挤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周围建筑物极易产生变形,为此,各有关单位专门对防挤土措施进行了技术方案论证,并从经济上进行了方案比较。

方案一:原桩位取土,取土深度20 m,直径比桩径小100 mm,需打121个预钻孔。

方案二:桩位北侧围墙内布置一排应力释放孔,孔深30 m,孔径400 mm,间距1.00 m,共布置70个孔。

经过对上述两种方案的综合比较,方案一的缺点是对单桩承载力有所降低,且影响打桩进度。结合本地的施工经验,决定采用方案二。

4 技术措施

1)应力释放孔400的孔径,孔深30 m,孔距1.00 m,孔内设置钢筋笼,主筋采用5ϕ10,箍筋采用ϕ10@1 000,并用毛竹片和密目网围绕。为了保证预应力管桩的单桩承载力,所有泄压孔与其最近桩的距离大于6 m。

2)根据方案要求,施工前对北侧车间进行全面观测,布置测点进行标高和垂直度的原始数值测量,并做好记录;施工期间每天进行观测,直至施工结束。

3)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控制打桩速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5 发生事故及原因分析

沉桩过程中,泥浆从应力释放孔中溢出,流入旁边的排水明渠中,泥浆抽出后定期运走;沉桩施工第8天,完成73根时,施工观测人员发现北侧车间墙面出现裂缝,地面开裂隆起,为使事故不再扩大,紧急停工,分析原因商讨对策。本场地地基土中,淤泥质粉质黏土厚度很大,大部分在30 m以上,由长桩引起的挤土效应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由于饱和软土含水量大,沉桩引起了很高的超孔隙水压力,短期内又无法消散(消散需要数月),随着沉桩流水的推进,超孔隙水压力在某一区域积累,到一定极限,便会在特定地点释放能量,造成已有的北侧车间墙面出现裂缝,地面开裂隆起。经查找原因发现:1)平均每天沉桩7根~9根,沉桩速率偏快。2)桩基施工单位为缩短工期,沉桩流水方向未按图纸会审意见施工,即没有从距离拟保护建筑物最近的一排开始逐排推进,且未实施间隔跳打,而是盲目地逐根就近顺打,使距离拟保护建筑物近的桩成为后打,而先打的桩对其周围的土体起到了刚性帷幕保护作用,后打的桩产生的挤土效应将土挤向没有刚性帷幕保护的方向,致使已建的车间受损。解决的方法是针对上述失误进行相应补救:停工15 d后再进行桩基施工,先对距拟保护建筑物最近的一排未施工桩采取深20 m、孔径400 mm预钻孔,然后沉桩从北向南逐排推进,间隔跳打,并控制打桩速率。经观测,一直到施工结束,相邻建筑物修补后未再出现墙体和地面开裂的现象。

6 结语

1)建筑物由于打桩挤土受损的程度,因本身的结构状况、地质情况、打桩方式和距离施工场地的远近而各异。因此,在打桩施工前,首先必须认真了解建筑物的原有结构及基础状况,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处理措施。2)打桩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取决于桩的数量、布桩密度、打桩速率、桩入土深度、土质情况、桩大小及打桩点距建筑物的距离等。在软土层打桩,特别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打桩,施工前应充分考虑饱和软土超孔隙水压力增长后不能很快消散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综合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范操作,并以动态监测为依据,从而减小打桩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3)合理安排打桩顺序和速率是各种防治措施中最经济可行的措施。打桩顺序应背向被保护对象,由近渐远进行,且应严格实行间隔跳打。

摘要:介绍了静力压桩的优点,针对静力压桩挤土效应对周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防挤措施的方案选择、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及问题解决的实施过程,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关键词:静力压桩,管桩,挤土效应,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陶红雨,袁志明.关于挤土桩施工中对周围建(构)筑物影响的保护措施[J].工程质量,2006(2):40-41.

[2]李明.降低静压管桩对周边建筑物安全影响的施工措施[J].安徽建筑,2007(4):87-88.

[3]孙修礼.挤土桩对工程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岩土工程界,2008(6):32-33.

[4]龚晓南,李向红.静力压桩挤土效应中的若干力学问题[J].工程力学,2000,17(4):35-36.

上一篇:重介质分选下一篇:历史课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