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换药方法

2024-08-17

两种换药方法(精选4篇)

两种换药方法 篇1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 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但气管切开后, 由于病人本身存在严重疾病, 机体抵抗力下降, 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切口等原因往往引起气管切口的感染, 切口感染后切口周围皮肤红、肿、痛、分泌物多, 发热, 加重了下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临床上采用传统方法换药及无菌纱布敷料覆盖切口, 切口感染愈合慢, 切口无菌纱布敷料常被污染, 需频繁更换, 如果不及时更换, 容易造成纱布与组织粘连, 在更换时引起疼痛, 新生组织损伤等问题, 造成恶性循环, 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负担。本研究对气管切开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使用碘伏换药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有气管切开并合并有气管切口感染的患者。气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感染指标: (1) 气管切开切口红肿, 直径>lcm或有脓性分泌物, 分泌物涂片找到脓细胞。 (2) 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 T>38℃, 或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并排除其他感染引起的体温或血白细胞增高。 (4) 切口深部抽出脓性分泌物。其中 (1) 或 (2) 为必要指标。共获得符合条件的有40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年龄25-81岁。重型颅脑外伤20例, 脑血管意外4例, 呼吸衰竭6例, 多器官衰竭4例, 胸腹联合伤2例, 重症肺炎4例。排除标准:切口特殊耐药菌感染、败血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 (Apach Ⅱ评分值) 、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1.2.1 对照组

气管切口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即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气管切开护理, 换药操作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有换药经验者, 且为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操作前与患者做好沟通, 协助其翻身拍背, 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后行换药, 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拭去切口分泌物清洁伤口, 然后用75%酒精棉球, 以气管切El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擦 (包括导管) 直径10cm以上, 消毒2次, 待局部皮肤干燥后, 将8层无菌干纱布敷料剪成Y型或E型, 以气管套管为中心上下交错覆盖气管切口。无机械通气者。套管口盖上2层湿盐水纱布, 防止灰尘、异物吸入和湿化空气。

1.2.2 观察组

气管切口消毒方法同对照组, 但消毒液改用0.5%碘伏棉球消毒, 然后将剪成Y型或E型的8层无菌碘伏湿纱布, 以气管套管为中心上下交错覆盖于气管切口上。碘伏湿纱布以碘伏浸透纱布拧干至不出水为宜。

1.2.3 评价指标

1.2.3.1 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口感染创面愈合情况。3周内气管切口创面干燥, 无分泌物渗出, 红肿消退, 组织修复结痂为愈合。3周内创面分泌物减少, 创面缩小、红润, 有部分肉芽组织生长为有效。3周后创面渗出液仍较多, 创面扩大红肿无消退或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1.2.3.2 换药次数:比较两组病人每天气切口换药次数。换药依据是:根据气管切口敷料污染状况随时更换, 敷料内有渗血、渗液或被痰液、湿化液、雾化液污染时更换一次。

1.2.3.3 换药费用:按医院提供的用物成本, 计算两组每天的平均换药费用。

1.2.3.4 创面愈合时间为气切口感染发生后开始治疗到感染创面愈合时间。

1.2.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换药方法气管切口疗效情况比较结果

见表1。

注:u值为2.44, P<0.0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日均换药次数, 换药费用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情况

见表2。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后果是使切口延迟愈合, 带管时间延长, 住院天数增加, 肺部感染加重, 甚至引起全身性的感染, 因此选择合理的换药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常规采用酒精棉球换药及干纱布覆盖气管切口, 切口感染后主要通过增加换药次数及医生使用抗生素来治疗, 感染切口愈合时间长,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酒精是有机化合物, 即乙醇 (C2H5OH) 。酒精的分子具有很大的渗透能力, 它能穿过细菌表面的膜, 打入细菌的内部, 使构成细菌生命基础中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 引起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凝固) , 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除此之外, 酒精还能使淀粉酶 (一种蛋白质) 分子结构改变, 失去活性, 丧失催化作用。但75%酒精为中效杀菌剂, 不能杀灭细菌芽孢, 真菌等顽固物质, 且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强, 用于气管切口感染创面疗效慢, 对黏膜刺激性强, 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 不利于患者气管切口创面愈合。

气管切口感染后, 除了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外, 切口护理上改变传统的护理方法, 使用碘伏棉球换药及碘伏纱布湿敷, 临床结果显示碘伏换药组切口感染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因为碘伏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广谱杀菌剂, 杀菌力强, 能杀死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原虫。0.5%碘伏消毒液可在创面形成一种极薄的杀菌薄膜, 缓慢持久地释放有效碘, 使细菌的胞质或胞膜内巯基、多肽和蛋白酶在数秒内被碘化或氧化, 使之失活并丧失复制及遗传功能, 能使已经感染的组织消肿, 促进炎症吸收, 使肉芽组织生长迅速并无不良反应。碘伏具有收敛作用, 促使局部组织脱水, 吸收切口渗出液达到干燥抑菌作用。碘伏气味小, 着色浅, 毒性低对粘膜无刺激性, 无腐蚀性换药时疼痛轻微, 易于被病人接受。而且碘伏来源容易, 价格比较便宜, 经济实用, 操作方法简单, 易于推广。

研究已证实, 创面的干燥可加重组织细胞损伤, 湿润有利于创面的修复。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 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 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1倍。本研究比较采用传统气切口换药方法与采用碘伏湿敷换药法, 两种换药方法对气管切开感染切口的疗效及经济比较, 结果显示用0.5%碘伏持续湿敷感染切口创面能明显的减轻切口的肿胀, 减少分泌物, 促进切口愈合, 减少换药次数, 且更为经济, 并减少护理工作量。

气管切开患者本身抵抗力低, 切口感染后局部分泌物多, 往往合并有下呼吸道或肺部感染, 下呼吸道或肺部的感染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又加重了切口的感染, 恶性循环, 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因而要寻找更好的护理气管切口感染的办法, 常规的护理方法是增加换药的次数, 以保持切口的干燥, 但频繁的更换切口纱布, 常牵动外套管而刺激气管, 引起患者咳嗽, 躁动不安, 出现心率加快, 血压增高, 导致颅内压增高, 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潜在的风险。本研究显示, 采用碘伏棉球换药加碘伏纱布湿敷, 加快了感染创面的愈合, 明显缩短了病程, 减少了更换频率, 减轻了患者痛苦, 减少了经济损失,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降低了护理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 碘伏用于气管切开感染换药, 在用药处理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通过3年的临床观察, 0.5%碘伏用于气管切开换药有疗效好, 安全、经济、简便、实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红, 姚亚春.引流专用无菌敷贴在气管切口换药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5) :1361~1362.

[2]卫生部办公厅.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卫生部办公厅, 2001:21~24.

[3]钟慧欣, 李海英.碘伏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3) :70~71.

[4]钟淑浪.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2) :4047~4048.

[5]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 .卫生部.

[6]周剑丽, 高春霞, 张卓, 等.碘伏在外科换药处置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6) :6536.

[7]宁晓荣.湿性愈合疗法治疗及预防压疮的效果与护理气管[J].全科护理, 2010, 8 (4) :993.

两种换药方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行PICC置管后在门诊行每周1次PICC导管维护的病人5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7月—2012年12月行PICC置管后在门诊行每周1次PICC导管维护的病人50例为观察组,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置管静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换药方法

1.2.1. 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换药法: (1) 揭敷贴前观察局部穿刺部位情况, 有无红肿、渗液、出血、敷贴有无松动、导管有无脱出等情况。揭敷贴时顺着导管方向往上揭, 注意避免敷贴将导管拉出。 (2) 消毒:用安尔碘棉签2根先在穿刺点轻压, 再以穿刺点为中心, 以顺时针方向作环形消毒, 范围15cm以上。 (3) 冲管:用20mL针筒抽取每毫升含50U肝素的生理盐水溶液20mL作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 (4) 固定:采用普通固定法:将PICC导管摆放成S状弯曲, 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用透明敷贴固定。将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接贴于摆好位置的导管上抚平, 第1条胶布沿透明敷贴边缘将导管横向固定, 第2条胶布将导管交叉固定, 第3条、第4条胶布将延长管、输液接头横向固定在皮肤上。

1.2.1. 2 观察组

采用改进的换药方法: (1) 同常规换药法 (1) 。 (2) 消毒:采用摩擦式环形消毒法, 即用镊子夹取碘伏棉球先于穿刺点轻轻按压并停留2s左右, 再以穿刺点为中心以顺时针进行摩擦式由内而外环形消毒, 范围15cm以上。 (3) 冲管:同常规换药法 (3) 。 (4) 固定:应用透明敷贴作减张力固定, 将PICC导管摆放成S状弯曲, 先用透明敷贴的中心对准穿刺点覆盖其上, 再将穿刺点端导管、连接头依其体积、高度与贴膜轻轻捏紧, 使导管与贴膜黏合紧密, 然后两手以导管为中心向两边将贴膜轻轻抚平。取透明敷贴上的纸胶布沿敷贴边缘横向固定导管, 第2条纸胶布打二折后蝶形交叉固定, 最后将PICC导管外露头端用无菌纱布包裹后, 用数条纸胶布固定于合适位置。

1.2.2 评价方法

(1) 局部感染: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视为局部感染。 (2) 皮肤受压破损:导管局部、连接器下皮肤压痕明显并出现破损。此二项均为PICC置管8周后进行评价。

2 结果

例 (%)

3 讨论

对于长期留置PICC导管的病人, 防止穿刺局部感染, 避免皮肤受压破损的发生是做好PICC导管维护的重要保证。应用摩擦式环形消毒法可以通过摩擦力使消毒液能充分接触消毒区皮肤, 特别是毛孔区的潜在间隙, 同时可有效去除透明敷贴的黏胶与皮肤的油脂、衣服上的毛絮混合粘在透明敷贴四周的皮肤上[1], 起到消毒更充分的作用, 明显降低穿刺局部的感染率。另外, 在PICC导管外露头端用无菌纱布包裹, 可保持清洁, 减少粘着物附着, 降低感染几率, 下次换药还可节省时间。

普通固定法使贴膜和胶布将导管紧压在病人的皮肤上没有活动余地, 而运动时肌肉的牵拉作用又产生较大的压力将导管更紧地压在皮肤上, 加之PICC维护通常1周换1次敷贴, 长时间的压力作用于同一位置易导致压疮的发生[2];同时输液接头的材质较硬对局部皮肤产生一定的摩擦力;病人出汗后, 贴膜下皮肤处于潮湿状态, 更易发生皮肤受压破损, 这更增加了局部感染的危险。通过应用减张力方法行透明敷贴固定, 使肌肉在运动伸展时先将导管左右两侧的贴膜拉离导管, 使贴膜绷平后才会将导管压于皮肤上, 产生的压力小, 病人无紧绷感。同时此种固定法使导管和输液接头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 汗液能较快干燥, 避免了局部潮湿, 还可保证输液接头有轻微的活动度, 不会紧压在同一个地方, 能较好地减少皮肤受压破损的危险[3]。

4 小结

应用改进后的PICC换药方法效果良好, 可有效弥补常规换药方法的局限性, 明显减少了穿刺局部感染、皮肤受压破损等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了病人因此产生的费用, 使病人更安全、舒适地接受置管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丽.更换PICC透明贴的新方法[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6) :29.

[2]彭翠兰, 刘梅.临床压疮病人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医学, 2009, 15 (3) :121-122.

两种换药方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年呼吸科2009年1月~2012年2月留置锁骨下及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发生皮肤过敏的住院患者38例。其中,男35例,女3例;年龄63~98岁;置管时间28~180 d,平均143 d;肺癌1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4例,肺部感染8例。根据发生过敏性皮炎的先后将其分为地塞米松组和美皮康组,每组各19例。排除对酒精及复合碘过敏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北京康宇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8 cm×12 cm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舒士);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170);瑞典墨尼克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Mepilex Border(美皮康有边型敷料);杭州杨驰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碘棉签(主要成分洗必泰碘,有效碘含量0.18%~0.22%;醋酸氯己定0.10%~0.15%)。

1.3 方法

1.3.1 地塞米松组

用复合碘棉签从穿刺点向外螺旋消毒两遍,直径>皮炎范围,待干,以干棉签将适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涂于患处并轻轻涂擦片刻(避开穿刺点直径1.5~2 cm),根据皮肤过敏的面积选择无菌纱布覆盖,以纸质胶布将纱布固定于健康皮肤上。每日以同样的方法更换纱布,并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同时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症状。嘱患者禁止用手抓挠局部过敏皮肤。

1.3.2 美皮康组

用复合碘棉签从穿刺点向外螺旋消毒两遍,直径>皮炎范围,待干,根据皮肤过敏的面积选择美皮康(有边型)的型号使边缘贴于健康皮肤上。每3天以同样的方法更换美皮康,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每日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症状。嘱患者禁止用手抓挠局部过敏皮肤。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评估治疗效果。治愈:局部皮肤无皮疹,有或无色素沉着,瘙痒消失;缓解:局部皮肤皮疹减少,瘙痒减轻;无效:局部皮肤皮疹及瘙痒无明显减轻。总有效=治愈+缓解。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地塞米松组治愈5例(26.3%),缓解14例(73.7%),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0%。起效最快为1 d,痊愈时间大于2周。美皮康组治愈17例(89.5%),缓解1例(5.3%),无效1例(5.3%),总有效率为94.7%。其中起效最快为4 h,平均7 d痊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美皮康组的治愈率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P<0.05)。见表1。

注:与地塞米松组比较,χ2=17.80,*P<0.05

3 讨论

敏感是老年人皮肤的三大特征(萎缩、敏感、增生)之一。加之老年患者大多体质差、身体虚弱、出汗多,更易发生局部皮肤过敏。皮肤过敏是指皮肤受到各种过敏原刺激后产生的一些红、肿、热、痛、瘙痒现象。从根本原因来看,是体内自由基氧化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被破坏免疫系统造成的。据张红等[3]统计,使用3M透明敷料的患者有19%发生皮肤过敏反应。凌红梅[4]报道应用国产3L贴膜也会引起局部皮肤过敏。皮肤的过敏范围在敷料粘贴过的皮肤表面,且粘贴时间越长,反应就越重[5]。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其成分有醋酸地塞米松、樟脑、薄荷脑等。其中地塞米松属于长效类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并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炎症以及各类炎症的不同阶段均有强大的对抗作用,因而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局部应用时,可经皮肤、黏膜等吸收,可用于治疗接触性皮炎、湿疹等[6]。另外,樟脑涂于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轻涂能刺激冷觉感受器而有清凉感,可止痒止痛,还有轻度的局部麻醉作用。薄荷脑是由薄荷的叶和茎中所提取的,有清凉止痒作用,外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及瘙痒性皮肤病,与樟脑合用,可增强止痒效果。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几种成分的共同作用,起到了抗炎、抗过敏、止痛、止痒和促进局部循环的作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为外用药物,避开穿刺点直径1.5~2 cm涂擦于局部皮肤,不会引起感染。实验中虽无无效病例,但1周治愈率较低、起效时间较长,且因此药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不宜长时间大面积应用。

美皮康(有边型敷料)是一种一体化的泡沫敷料,能有效吸收和保留渗液,维持潮湿的伤口环境。全新的背衬膜可提高伤口透气性,减少表面摩擦,促进伤口周围皮肤水分蒸发,利于敷料牢固黏附。Safetac层可以封闭伤口边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感染及浸渍风险,并可以确保在不损伤伤口或周围皮肤以及不给患者带来附加疼痛的基础上进行换药。其优点在于透气防水,将换药时的疼痛和损伤减至最低,可根据伤口的状况可连续使用数天,减少皮肤刺激和过敏。实验中,美皮康具有皮炎愈合时间短,更换时易揭除,不粘连伤口创面,更换间隔时间长,操作简单等特点。但实验中发现出汗较多时美皮康容易卷边,不易固定;且美皮康价格昂贵(仅规格7.5 cm×7.5 cm为52.8元),应严格掌握应用对象和应用时机,避免过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7]。另外,虽然尚无对美皮康过敏的报道,但实验中一例患者对美皮康无效甚至皮炎加重而选择了外涂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的方法,在患者出院时拔除了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

张元等[8]研究显示,对透明敷料覆盖局部皮肤发生的过敏性皮炎的治疗效果与过敏反应的轻重及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早晚有关。因此,护士在选择敷料时,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并告知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并告知患者一旦感觉皮肤瘙痒或皮肤发生改变时,及时告诉护士进行处理,避免过敏反应严重[9]。对于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建议改用PICC置管。穿刺部位常规消毒,以无菌纱布覆盖;再以纱布包裹,最后用弹力绷带包扎。这样既可以使皮肤避免直接接触胶布及弹力绷带等带有粘性的物品引起过敏反应,且固定牢固。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涂加纱布固定与美皮康两种换药方法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处周围皮肤过敏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38例中心静脉置管处局部皮肤过敏患者按发生的先后分为地塞米松组和美皮康组,每组各19例。地塞米松组采取常规复合碘局部消毒后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涂加纱布固定;美皮康组在常规复合碘局部消毒后用美皮康固定。结果 地塞米松组治愈5例(26.3%),缓解14例(73.7%),总有效率为100.0%,无无效病例。美皮康组治愈17例(89.5%),缓解1例(5.3%),总有效率为94.7%,无效1例(5.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美皮康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对皮肤过敏的有效率高,但起效时间较长;美皮康的治愈率显著且简便易行,但有过敏现象发生,且价格昂贵,需掌握应用对象和应用时机。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皮肤过敏,美皮康,地塞米松

参考文献

[1]牛秋梅,陈长英,董蕾.护理干预联合皮炎平霜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22例疗效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6):1282-1282.

[2]冯明英,吴敏,徐永琼.氧疗联合美皮康治疗PICC置管处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3):33-34.

[3]张红,陈静,国仁秀,等.水胶体敷料用于PICC置管后透明膜过敏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134-1135.

[4]凌红梅.PICC置管术后“3L贴膜”引起局部皮肤过敏1例的护理干预[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81-82.

[5]时凤丽.胶布引起皮肤损伤的预防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1):680.

[6]姚明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5-165.

[7]王敬,高玉芳,陈伟芬,等.PICC置管后不同敷贴固定对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88-90.

[8]张元,钟文逸,刘晓琴.地塞米松外涂用于PICC置管后对透明膜过敏患者的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09,24(2)472-473.

新的局部换药方法治疗糖尿病足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均为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 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 据wagner分级法为2级的2型糖尿病足患者共48例, 女27例, 男21例, 年龄 (56.7+8.4) 岁。新方法组24例, 传统方法组24例。

1.2 换药方法

(1) 传统方法组:常规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冲洗, 去除坏死组织, 无菌纱布包扎; (2) 新方法组:将生理盐水10~20mL、普通胰岛素8~16U、654-2 10mg、丁胺卡那0.4~0.8g充分混匀后, 倒入严格消毒过的换药碗, 将无菌纱布放入浸湿, 再用此药纱布包扎。根据溃疡面形状适当修剪纱布, 有窦道形成者, 将药纱布塞入窦道。

1.3 统计方法

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有效:溃疡愈合;无效:溃疡深, 影响到骨组织, 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

新换药方法与传统换药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有效率, 见表1。

(例)

注:新方法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0.025

3 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定义, 糖尿病足系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 (或) 深部组织的破坏[4]。临床已经证实, 大约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溃疡, 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时都有坏疽, 合并感染者占20%~50%。

糖尿病足据wagner分级为:0级:有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 目前尚无溃疡;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 临床上无感染;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 常合并有软组织感染, 但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 溃疡部位可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 如厌氧菌、产气菌;3级:深部溃疡, 常已影响到骨组织, 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4级:缺血性溃疡, 有局部的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 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坏疽已影响到整个足部。

近年来, 糖尿病足的治疗进展较快, 新方法层出不穷, 如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5]、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应用超声波[6]在血管内直接消融血栓、动脉硬化斑块及人体皮肤替代品的应用[7]等。

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案应当根据溃疡的严重程度 (Wagner分级) 来制定[8、9]。当病变影响到骨组织, 积极保守治疗后仍发生坏疽者, 应及时予以截肢。wagner分级法1、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大多就诊于诊所、社区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 因此, 在这些单位普及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 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 临床意义重大。新的局部换药方法简单可行, 有效率达91.67%, 值得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新的局部换药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足患者48例随机分为:新方法组24例, 采用药纱布包扎;传统方法组24例, 采用无菌纱布包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新方法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1、2级糖尿病足患者 (wagner分级法) 应用新的局部换药方法, 可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 减少截肢率, 值得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局部换药,药纱布

参考文献

[1]张惠芬, 迟家政.实用糖尿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41.

[2]BOULTON AJ.The diabetic foot:a global view[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0, 16 (1) :2-5.

[3]许樟荣.糖尿病足病变诊断和治疗[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1, 9 (3) :180-183.

[4]APELQVIST J, BAKKER K, VAN HOUTUM WH, 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0, 16 (1) :84-92.

[5]杜晓梅, 谭明灯, 粱自文, 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5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17 (9) :35.

[6]王爱林, 徐显章, 王春玲.超声消融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 2 (7) :610.

[7]MCLOLGAN M, FOSTER A, EEMONDS M.Dermagraft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s[J].Diabetic Foot, 2000, 9 (1) :75.

[8]王润秀, 宋振强.循征医学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35) :138-140.

上一篇:多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呼吸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