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运行(共10篇)
规划与运行 篇1
0 引言
10 kV配电网是连接110 kV高压供电与380 V普通用电的枢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对电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宜居性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求我们电力的支持和配合。只有我们科学规划, 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才能保证电力的畅通无阻, 也就能达到服务于一方百姓的目的。在进行配电网规划时, 既要满只城乡规划的要求, 又要满足环保、美观的要求, 最主要的是能够安全可靠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力。运行时要掌握谐波的危害, 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 真正做到“电力绿色, 用户放心”。
1 10 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
城乡配电网是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其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投资环境。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对提高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节约能源和降低电能损耗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其规划的作用就在于能否适应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规划时, 既要注重实用, 还要有前瞻性, 要有对未来5~10年进行长远的规划。同时, 配电网规划要在城市规划的大局下进行, 只能作城市规划的绿叶, 而不能成为城市规划的败笔。还要注意争取公司的最大利益, 使规划取得最大的价值, 避免浪费。
1.1 配电网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配电网规划既要切合当前实际, 还要有前瞻性。既要根据当前的情况, 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所以在规划时要分层、分次合理布局, 主干导线的截面应按长远规划一次建成。如城区及重点镇区和建设力度较大的镇区可采用10 kV配电网规划, 一般镇和规模较大的自然村亦可采用10 kV配电网规划。而对于比较偏远的乡镇及自然村则可采用10 kV以下的配电网进行规划, 在负荷发展不能满足需要时, 可增加新的变电所, 从而保证供电质量。
1.2 配电网的合理布置和最大效益
配电网规划要考虑社会、经济、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既要为民服务, 又要增产创收。在布局时既要考虑到满足供电的总需求, 还要考虑到如何设置配电装置, 使布局最优化。同时, 电力公司作为企业, 要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 在配电网规划时要从土地、设备等各方面进行估算和预算, 保证能用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收益, 绝不能偷工减料, 要保证工程的优质和服务的高效。
2 10 kV及以下配电网运行
10 kV配电网运行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配电网要定期巡视,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包括对变压器、电缆、电线、电杆等设备的检查与检修。同时, 谐波对配电网的运行有着极大的作用, 它的危害只有及时抑制, 才能保证电网的正常工作。
2.1 谐波的成因
电流和电压在正常的供电系统中都是正弦波的。流过的电流与施加的电压在只含线性元件的简单电路里成正比。非正弦电流是因电流流经负载或其与所加的电压不呈线性关系时形成, 谐波继而就产生了。产生谐波的主要原因可见是非线性负载。谐波电流是所有的非线性负载都能产生的, 哪里有谐波源, 哪里就有谐波产生。其中在配电网中产生谐波的主要是电力变压器。由于铁心的饱和, 变压器磁化曲线呈非线性时就会产生谐波。从经济上考虑变压器的设计, 磁化电流因其工作磁密基本选择在磁化曲线的近饱和段上而呈尖顶波形, 谐波也就产生了。谐波的大小由铁心的饱和程度、磁路的结构形状决定, 谐波电流因变压器的工作点偏离线性越远, 铁心的饱和程度越高就越大。
2.2 谐波的危害
单一而固定的频率以及规定的电压幅值应是安全的电网所提供的电压。谐波的出现, 使用电设备所处环境恶化, 同时也对周围的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造成对电网的污染。谐波的危害表现为能使电能的生产、传输和利用的效率降低, 使电网的电气设备过热、设备寿命缩短、绝缘老化、遥控功能失常等, 从而致使电力企业的运行成本加大, 电费支出增加, 供电的可靠性降低。谐波可引起电力系统局部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 造成电压互感器、电力变压器、电动机、电缆等设备的发热, 甚至烧毁, 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危及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谐波还会引起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误动或拒动, 引起区域电网瓦解, 造成大面积停电, 还能造成电能计量的混乱, 使电子仪表不能正常工作。当输电线路与通信线路平行或相距较近时, 谐波还会降低信号的传输, 影响正常通话质量, 严重时还会威胁通讯设备及人身安全。
2.2.1 对配电设施的影响
配电设施包括变压器、电容器、避雷器、电缆、继电器等, 谐波对它们造成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供输电的质量和安全。谐波电压引起运行电压偏高, 励磁电流中的谐波电流随着附加损耗, 使变压器的磁滞及涡流损耗增加而随之增加, 在发生谐振时, 因为合闸涌流中谐波电流过大, 将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电容器的工作电流由于电压谐波和电流谐波超标都会增大和出现异常。谐波使工频正弦波成为锯齿状尖顶波, 易在绝缘介质中引发局部放电, 电容器会因绝缘介质老化、自愈性能下降而损坏。由于电缆的分布, 电容对谐波电流有放大作用, 谐波引起电缆介质不稳定的可能性因电缆的额定电压等级越高就越大, 也就更容易发生故障。若电源谐波分量较高, 当继电保护正常运行时则可能引起过电压保护, 过电流保护的拒动、误动, 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2.2.2 对电力用户的影响
谐波能对电力系统造成较大的污染, 使用电能污染的电源, 用电设备又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用户电动机、补偿电容器、自动控制设备的影响及对电话通信、广播电视造成干扰和影响是对电力用户的主要影响。当产生电压波动的电机振动固定频率与主要低频分量一致时, 将产生谐振, 对电动机等造成损坏。同时, 谐波还会降低精密仪器的精确度,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3 谐波的抑制
对谐波的抑制, 在电力系统中就是减少或消除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 以便把电压控制在限定值内。常用的抑制谐波电流的方法有无源滤波和有源滤波, 其中无源滤波器又可分为无源并联滤波器和无源串联滤波器。无源滤波装置成本低, 经济实用,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有源滤波器滤波效果好, 但是成本较高。
2.3.1 无源滤波
由电感器和电容器组成的无源滤波器, 得到当前大多数滤波装置的使用, 但是, 它需对每一种频率的谐波都安装一组滤波器, 且对谐波的阻抗很低;而如果我们构造一个串联谐振点为工频频率的串联滤波器, 并将其串联在线路上, 就可以滤掉所有的谐波。
2.3.2 有源滤波
有源滤波装置主要由电力电子元件组成电路, 使之产生一个和系统的谐波同幅度、同频率, 但相位相反的谐波电流, 从而与系统中的谐波电流相抵消。但是, 由于电力电子元件耐压, 额定电流的发展限制, 成本较高。所以用户一般不大愿意用有源滤波器, 并且对于谐波的含量, 也没有必要过滤得那么彻底, 只要不对其他电器造成危害就可以了。改善供电系统及环境, 尽可能保持三相负载平衡, 也可以有效减小谐波对电网的影响, 起到抑制谐波的作用。
3 结语
配电网的规划是为了正常的运行, 因此, 我们要将规划中涉及到的种种不利因素都考虑到并解决好, 保证有规划, 有落实, 做到规划优秀, 落实有力。同时, 配电网的运行是发电和用电的中间环节, 既要求有科学的管理, 还需要及时地检修。并且要找出对配电网有影响和危害的地方进行有效抑制, 这样才能使电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 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摘要:10 kV及以下中压配电网的规划和运行, 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规划得当, 运行有力是我们的追求和目的。文章从如何科学规划, 怎样保证其正常运行进行了论述, 并对谐波的危害及抑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10kV及以下配电网,配电网规划及运行,谐波的危害及抑制
参考文献
[1]张耀斌.浅析有效提高10kV配电网可靠性的技术措施[J].广东科技, 2010 (4) .
[2]程浩忠, 张焰.电力网络规划的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方重秋.电力系统谐波的产生、危害及其抑制[J].文教资料, 2006 (15) .
规划与运行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燃气输配技术作为城镇建设中的一项基本设施建设,应用前景也十分巨大。城镇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是城镇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对燃气输配技术的研究,以促进其快速发展。本文着重分析我国燃气以及输配技术发展状况和城镇燃气输配系统设计以及燃气管网在运行中的故障处理。
关键字:燃气输配技术;城镇燃气管道;输气压力;管道故障 我国燃气以及输配技术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城市燃气也在快速发展。城市燃气发展的初期,是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开始的,而能源的利用也是从液化石油气开始的。经过在沿海城市的试验,液化石油气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因此得以迅速推广,在全国迅速发展,也为之后的天然气等能源打下良好的基础。随后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相继出现了很多天然气资源富集区,之后经过发展,我国城市燃气的主要能源转化为天然气,而这也成为了今天人们应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天然气从一开始就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连续几年的时间都增长十几个百分点。[1]
总体来看,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也依靠燃气工程技术对其进行支撑,所以对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我国的输配技术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的,输配技术的发展是以天然气的输配为主,并且其发展重点在于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学习。但是我国的输配技术较国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燃气工程项目中的燃气输配技术来进行完善。加强燃气输配技术研究的意义
我国天然气市场的高速发展时期正在到来。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利用,使城市燃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天然气来讲,其主要应用于居民生活。但是对于整体的配属系统,就不仅仅是应用于生活,而是包括工业在内的很多方面。随着用气范围的扩大,城市燃气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城市燃气输配技术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结合本国情况,通过科技进步,使整个燃气系统取得与先进国家水平看齐的经济效益。
发展天然气是解决大气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然气在环保方面的优越性也只有通过广泛而有效地应用才能体现出来。这种应用的广泛性是通过完善的输配系统来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燃气输配技术的研究就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能源技术的研究。
[2]3 城镇燃气输配系统设计
3.1燃气管道输气压力分类(1)高压A燃气管道:2.5MPa<(2)高压B燃气管道:1.6MPa<
p≤4.0MPa; p≤2.5MPa; p≤1.6MPa; p≤0.8MPa;(3)次高压A燃气管道:0.8MPa<(4)次高压B燃气管道:0.4MPa<(5)中压A燃气管道:0.2MPa<
p≤0.4MPa; p≤0.2MPa;(6)中压B燃气管道:0.01MPa<(7)低压燃气管道:
p≤0.01MPa。
居民用户和小型商业用户一般直接由低压管道供气。采用低压燃气管道输送天然气时,压力不大于3.5kPa;输送气态液化石油气时,压力不大于5kPa;输送人工煤气时,压力不大于2kPa。
[3]
我国已有燃气供应的城市中,只有大中城市,且当供气量很大时,将燃气加压到次高压或高压进行输送才是经济合理的,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只有中压和低压管道。一般由次高压或高压燃气管道构成大城市输配官网系统的外环网,高压燃气管道也可以作为储气设施,平衡城镇燃气供应的日不均匀性。中压管道必须通过区域调压站或用户专用调压站才能给城市燃气管网中的低压管道供气,或给工厂企业、大型商业用户以及锅炉房供气。当只采用中压一级燃气管网系统时,应在各居民社区或商业用户处设调压箱。城镇燃气管道系统中各级压力的干管,特别是压力较高的管道,应连成环网,初建时可以是半环形或枝状管道,但应逐步构成环网。
3.2城镇燃气管网系统
城镇燃气输配系统的主要部分是燃气管网,根据所采用的管道压力级制不同,燃气管网可分为:(1)一级系统:仅用一种压力级制的管网来分配和供给燃气的系统。这种管网系统,一般只适用于小城镇或工厂生活区供气。而燃气压力是依靠低压贮气罐或设置于储配站内的稳压器来控制。
(2)二级系统:由两种压力级制的管网来分配和供给燃气的系统。两级管网系统中,两级压力的燃气管道是用中低压调压站和高低压调压站联结,并利用调压站将燃气压力由高一级降到低一级,以达到输气压力的要求。
(3)三级系统:由三种压力级制的管网来分配和供给燃气的系统。它适用于大中城市的供气,各级压力的燃气管道也用调压站联结。
(4)多级系统:由三种以上压力级制的管网来分配和供给燃气的系统。
[4] 城镇燃气管道运行中常见故障
4.1管道断裂
城镇燃气管网运行中引发管道断裂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管基不均匀沉降引发管道断裂;在燃气管道近距离施工开挖引发管道断裂;树根生长触及燃气管道引发管道断裂;重载车量碾压引发管道断裂等。4.2管道堵塞
城镇燃气管网运行中造成管道堵塞的原因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积水造成管道堵塞;袋水造成管道堵塞;渗水造成管道堵塞;积萘造成管道堵塞;其他杂质造成管道堵塞等。4.3管道运行压力超限
城市燃气中低压管网运行中造成管道运行压力超限的形式有两类:超上限和超下限。超上限会引起管道界面处漏气,增加漏气点和泄漏量;超下限会造成管内形成负压,有在管内形成爆炸气体的可能,从而酿成重大事故。
管道运行压力超上限的原因是管网的起点运行压力突然升高超上限造成的,中压管网是由加压用的风机不正常运行,超上限压力输送造成的;低压管网是由调压用的调压器不正常运行,超上限压力调节输送造成的。管道运行压力超下限,则可能发生在停气或降压抢修的整个过程中的任何时候。4.4管网系统进水
城市燃气中低压管网运行中造成管网系统进水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向与管道系统联接的设备及其附属设施注水时,操作不当或阀门失灵,从而造成管网系统进水;二是管道断裂未及时修复时,雨水或地下水或地表水大量涌入管道而造成管网系统进水。[5] 城镇燃气管道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5.1管道断裂的处理方法
①管基不均匀沉降引发管道断裂的处理方法。首先在管道断裂处两端选择合适位置采用降压封堵法切断气源,然后用柔韧性能好的塑料管更换已断裂的燃气管道,在新更换的塑料管两端接好钢塑转换接头,再采用双接轮法与两端原有的燃气管线碰接。在选择封堵断气位置时,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发生的原因和继续发生的可能,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再次更换管道的可能。
②在燃气管道近距离施工开挖引发管道断裂的处理方法。首先在管道断裂处两端选择合适位置采用降压封堵法切断气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单接轮法或双接轮法修复管道断裂处,并与两端原有的燃气管线碰接。
③重载车辆碾压引发管道断裂的处理方法。这种形式的管道断裂多发生在铸铁管道上,尤其以承插界面的铸铁管道的承插界面处为多。多采用降压封堵的方法进行处理。常用的封堵方法有:加钢制管套法和化学粘堵法。5.2管道堵塞的处理方法
①积水造成管道堵塞的处理方法。积水造成管道堵塞是湿式燃气在管道内的流动过程中,因温度的降低或压力的升高,燃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积聚在凝水井中而形成的。其处理方法是用燃气专用抽水车或燃气专用抽水泵及时抽水,采用煤气中含水量测定方法,测定分析出煤气中含水量变化规律,科学地安排抽水循环周期,定期抽排凝水井中的凝结水。
②袋水造成管道堵塞的处理方法。袋水造成管道堵塞是湿式燃气在管道内的流动过程中,燃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积聚在由于管道不均匀沉降而形成的管道的最低处。其处理方法是:首先采用钻孔法,查找出管道的最低处的比较准确的位置——即袋水造成管道堵塞的位置,然后校正管道的坡度,并在袋水点处的管道顶面钻孔加设临时凝水井抽排出其中的积水,再每间隔一定时间观察并抽排该临时凝水井的积水,如果经一年的观察该临时凝水井连续没有积水,则可去掉该临时凝水井,并用丝堵封堵;如果经一年的观察该临时凝水井连续有积水,则应将该临时凝水井更换成永久性的凝水井。
③渗水造成管道堵塞的处理方法。渗水造成管道堵塞是低压燃气管道因各种原因出现裂缝、界面不严、腐蚀穿孔的位置,恰好位于大于管内燃气压力的水面以下。这时管道内的燃气虽然泄漏不出去,但管道外的水却能渗进来。从而造成渗水堵塞。其处理方法是:先采用选择合适位置在水中加注彩色墨水法或选择合适位置在管道上钻孔在管内筑围堰法查找出渗水点的位置,然后根据现场情况想办法使掺水点的燃气管道露出水面,再按上述5.1中的管道断裂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修复,如果采用化学粘堵法进行处理时,应注意选择耐水性较好的粘接剂。5.3管道运行压力超限的处理方法
①管道运行压力超上限的处理方法。对风机不正常运行超上限压力输送造成超上限的处理方法是对风机运行加装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设置压力超上限自动停机并声光报警装置。确保风机输气压力不超上限。对调压器不正常运行,超上限压力调节输送造成的超上限的处理方法是对调压器加装远程监控调节系统,实现计算机自动监控。确保调压器输气压力不超上限。
②管道运行压力超下限的处理方法。在停气或降压抢修时及时制定较周密的方案,在停气或降压抢修过程中严格执行停气或降压操作规程,派专人观测监控管内压力。
5.4管网系统进水的处理方法
①注水造成管网系统进水的处理方法。切断水源,阻断向燃气管内进水的水管。打开管线上可放水的出口放水。待放到管内水量和水压不能自动排放时,用燃气专用抽水车或燃气专用抽水泵及抽水排放至管内无水为止。在用管道排水口放水的同时,还要注意排放设备中的积水。
②因管道断裂造成管网系统进水的处理方法。首先在断裂处的来气方向选择合适位置切断气源。然后,打开进水管在线可放水的出口放水。待放到管内水量和水压不能自动排放时,用燃气专用抽水车或燃气专用抽水泵及抽水排放至管内无水为止。再按上述5.1中的管道断裂的处理方法对断裂管道进行处理修复。之后,在原断气位置碰头接通管线,对进水管线进行置换通气。
[6]
参考文献:
规划与运行 篇3
关键词:电网规划 安全运行 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无论是输送距离、输送容量,还是供电覆盖面积,我国的超高压以及高压输电线路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我国,受地理位置、能源分布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老输电线路自成体系,相互交错,同时运行。目前,供电网络纵横交错的现象在城市周边、新老工业区等普遍存在,进而浪费了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同时加重了高电压对大气的污染,导致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从电力输送、规划布局、运行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1 合理规划电网
1.1 输电线路的容量和布局 在确定地区负荷中心变电站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同时对该地区的预期负荷及负荷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一定程度确定是改造原有的供电线路,还是对其进行淘汰。在该地区,借助负荷中心变向供电,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加负荷中心变电站的数量,对于中心变电站,既可以独立运行,又能够实现环网运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网供电的可靠性进行强化。在现实阶段,输电线路的容量和布局与地区的实际用电需求相比,存在明显滞后的现象,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受电力供给滞后的严重影响和制约,进而急剧增加了该地区的供电负荷,并且随着该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供电工程被迫改造或新建增容,进而引发电力工程刚刚投入运营,就要实施改造升级或扩建,如果改扩建后,依然难以满足该地区的负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建设新的供电设施,增加了供电系统的复杂性,最重要的是浪费了社会资源,并且污染了环境。
1.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电力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面积广、规模庞大、负荷需求不确定,并且涉及多个部门等。在开展电力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分析电网,进而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力规划中,人的主导作用依然格外重要,这一点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在对电力系统进行规划时,人的作用表现为:分析处理由非技术因素、不确定因素引发的各种问题,同时处理分析电网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网计算的复杂性问题等。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开展电力规划工作,其工作难度会更大,同时对规划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规划工作者来说,为了做好本职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对电力市场加强调查研究,对经济结构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对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开拓等进行不断的优化,收集不同行业的发展信息,为研究本地区用电量和负荷,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力发展目标。
1.3 划分电网电压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超高压和特高压技术广泛应用于电网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电负荷和配网范围,输送电力的主网络已经由原来110kV升高到330kV,甚至更高等级的电压。在整个的电力网络中,地区配电网络选择等级低于330kV的电压。通过对电压的范围进行不断的调整,建立110kV的配电网络,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电能容量,同时增加输送的半径。
2 电网运行的安全
在全国范围内,近年来时常发生大面积停电的事故,进而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因素比较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
2.1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专业技术水平方面,部分电网运行人员不高,缺乏责任心,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具体工作都搞不清楚,根本没有意识到工作的危险性,在现场工作的过程中,抱着侥幸心理,缺乏标准化意识,在自我保护方面比较薄弱,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电网的安全运行。
2.2 工程设计不完善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上下级电网运行配合的复杂程度。设计人员在现场经验比较缺乏,同时对细节缺乏必要的把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电网的安全运行的隐患,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威胁。
2.3 继电保护设备 对于继电保护设备,由于部分微机保护厂家难以保证质量,导致继电保护设备缺乏抗干扰能力,并且硬件结构设计不合理,软件编程存在缺陷,长时间运行后,机电设备装置的元器件容易出现老化,进一步降低了故障自诊断能力,对于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进行报警,在保护误动或拒动方面存在安全隐患,进而在一定程度直接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4 施工及验收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监督缺乏有效性,监管部门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工程细节存在缺陷。作为确保设备质量的最后环节,交接验收和系统调试对于设备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工程的建设周期明显缩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运行方交接验收的时间,经常出现交接验收管理不到位,验收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等现象。设备投入运行后,设备的故障逐渐严重,直至引发事故。
2.5 生产运行管理和技术监督不到位 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并且监管不到位。进行检查时,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安全隐患没有及时的发现。为了政绩和职位,基层主管普遍存在缓报、瞒报的现象。
按周期开展一般性预防性试验工作,在目前情况下,依然是多数运行单位技术监督的重点,对于特殊方式、重点设备以及重点时段等,缺少新技术、新设备开展针对性的检测试验。
3 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的措施
①在安全、制度、技术等方面,对现有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熟练掌握安全措施,同时明确安全职责,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和水平。通过脱岗培训的方式,对不能胜任岗位需求的技术人员进行强制性培训,直到其能够满足岗位需要为止。对于部分工作人员,通过强化其责任心,帮助其发现隐患,最终排除隐患,做到隐患不除决不放手。②建立和完善审图机制,对设计方提供的图纸进行审核。对于设计中存在的疑点、盲点等,根据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以及电网运行经验等可以有效地解决,进而在萌芽状态消除所有的安全隐患。③把好继电产品的质量关。根据保护规范的相关要求,确保保护配置的齐全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双重化配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套保护因检修或退出运行弱化保护功能,进一步恶化故障危及系统的稳定性。④按照招标流程对施工单位进行把关,杜绝人情工程、裙带工程等,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监理,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如果设计不合理,需要组织各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遗留隐患,进而发生返工等现象。如果条件允许,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派运行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⑤提高标准化程度、注重精细化管理,在电网运行过程中,推广实施现场作业流程指导书,为每项操作、维护等设置相应的标准化指标,制定标准,进而使现场作业逐渐转向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
根据实际情况,电力企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措施,组织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当前,系统思维方式和安全生产软管理方式融入到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借助科技的手段,为电网安全运行奠定基础、提供保证,防止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综上所述,对于电网来说,无论是前期规划,还是后期的安全运行,其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事實证明,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能实现电网的安全运行,同时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肖寒.电网规划及安全运行问题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8).
[2]熊信银.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三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6).
低碳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优化展望 篇4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对电力系统产生的影响
(一) 简析低碳经济的主要观点
把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作为发展基础的经济模式被称之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组建清洁能源框架以及提升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低碳经济的主要观点是通过从制度、发展、技术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 促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人体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在应用低碳经济模式时, 首先需要作为重点分析考量的是碳排放交易与低碳电力技术, 主要是因这两者是进行电力系统设计规划工作和操作运行优化工作的两个有关方面。
(二) 低碳经济对电力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引入碳捕集技术, 给电力系统的设计规划与操作运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引入低碳技术, 虽然能够科学、有效的降低碳的排放量, 但是这种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电厂的建设成本的增加, 这就对我国的电力系统提出了根据国家政策与我国电力的实际情况进行减排。另一方面, 碳捕集电厂的运行机制以及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灵活性, 与一般的火电厂的运行主要特征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化, 低碳经济技术给火电厂创造了全新的运营模式, 除此以外, 也给我过电力系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碳交易机制的研究
通过引入碳交易机制, 不仅给我国电力系统运营成本费用的支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给我国的电力系统在实际的操作中解决碳排放量高低的问题提供了捷径, 当电力系统碳排放额过多时, 可以销售多余的系统碳排放额, 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一定的经济利润, 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运营成本支出。相反, 当电力系统中碳排放额较低时, 则需要购入缺少的排放额, 毫无疑问这就会增加电力系统的运营成本费用支出。因此, 在系统的后续运行和初期规划工作中, 应该根据实际的碳交易机制进行考虑与规划。除此之外, 还应该在传统的影响因素考虑电力系统的排放额度, 科学、合理的调度发电机组, 并通过提高风电以及水电等清洁能源有效利用率, 从而有效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减排。
二、低碳经济电力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 低碳经济下发电机组优化组合以及优化启停
适用于确定各个机组在一个调度期内每个时间段运行的基本状态优化问题, 是系统的发电机组整合优化组合和优化启停的主要特性, 同时也是发电机组整合优化的前提条件。常见的机组整合优化问题通常是采取将系统运营成本降低至最小作为优化的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 却忽视了消耗能源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推行所产生的不利因素, 在运行低碳经济模式期间, 不相同的机组组合, 不仅会使电力系统发电耗能受到影响, 同时也会促使碳排放的总额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 由于限制了碳排放额以及碳交易, 导致发电系统的碳排放量以及相关的成本费用都会受到发电调度机组组合的严重影响, 对整个电力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分析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发电机组优化调度模式
在确定了电力系统中参与运营操作的发电机组的首要条件下, 探究系统负荷在发电机组之间科学、合理进行分配的问题, 从而保障了电力系统获取最优利润的方法, 被称之为发电机组的优化调度。通常在满足机组和系统的每项限制条件下, 科学合理的协调每个发电机组的出力, 从而使得系统的燃料成本降到最低, 这种形式主要存在于传统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往往这种传统的方式都不会注重考虑对环境保护。伴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度提升, 传统的系统经济调度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 因此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 二氧化碳也对发电调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三) 低碳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关于低碳经济模式下电力系统运营优化的研究工作, 截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的研究成果, 为后续深入研究探索奠定了基础。稍后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着手。例如, 深入探索、研究碳捕捉技术、碳约束技术、碳交易等多种低碳要素对发电机组的优化运营组合问题的分析, 并且在考虑低碳作用以及低碳要素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低碳经济下的电力系统机组优化方法体系以及组合模型。另一方面碳捕捉技术则是发电系统未来低碳经济条件下运行优化领域需要重要研究的对象, 碳捕捉技术电厂应该更深入的进行研究, 进一步的分析以及评估碳捕捉电厂接入后对系统的影响而奠定的理论基础;从电力系统对清洁能源的接纳以及使用角度, 开展碳捕捉与风能、太阳能、等一些新能源电站的协调与运行的研究;从系统减排运行的安全角度开展碳捕捉电厂在电力系统中的整体运行中的方法以及研究。另外还需要低碳经济下电力系统调度的相关政策, 通过相关制度去引导电力工业的低碳化进程。
结论
我国未来保持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继续推行低碳经济, 作为碳排放量最高以及能源消耗最多的电力行业, 对国家总体低碳路线发展的实行减排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希望能为后序相关低碳经济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的借鉴。
参考文献
规划与运行 篇5
市规划局
(2011年7月29日)
市效能办:
去年9月以来,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这个关键,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把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与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廉政建设相结合,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考核。现汇报如下:
一、统一部署,确保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对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统一部署。一是提高认识。我们坚持把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当作是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内部制度的再完善、规划业务的再提高、责任意识的再强化、行政效能的再提升。二是严密组织。我们建立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全面协调;相关领导分工负责,跟踪督促;专门班子具体落实,逐项推进;责任科室各司其责,全力配合的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机制。邀请法律顾问单
位派员全程参与,组建了一支由规划业务、行政法规、纪检监察、软件开发等方面人员组成的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专门班子,开展日常工作。三是明确思路。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学习、广泛讨论,形成了收集权力依据→清理职权目录→健全配套规章制度及流程图→查找权力运行风险点及制定防范措施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
二、统一推进,确保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一)夯实基础,确保权力运行有法可依。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摸清权力底数,力争权力底数有法可依、科学严谨、完整无缺。一是请进来,我们先后请市纪委和市政府法制办领导来局指导工作。二是沉下去,先由各责任科室认真清理权力底数,再经监察室、法规科和法律顾问集中反复核对,最后交班子成员开会仔细审核,形成《岳阳市规划局行政职权目录》,送市政府法制办审查。今年7月,我们又按照市政府法制办的要求完成了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审查工作。
(二)完善制度,构建权力运行长效机制。我们根据市政府法制办审核通过的《行政职权目录》,认真完善了配套制度。一是扩大制度覆盖面,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再造。我们按照规划业务类别和流程,制定和完善了职权目录相配套的19项制度。着力构建一个完善的权力运行制度管理机制,力求程序环环相扣,管理不留死角,确保权力依法、有序、规范运行。二是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在优化流程上下功夫。我们按照权力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目标,健全
制度,再造流程,着力健全和完善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许可程序规定》等6个内部许可程序,绘制各类权力运行流程图21张,制作相应格式化表格48份。对于群众关心的许可办理时限问题,我们既规定了整个程序的办结时限,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办结时间。我们还严格纠正、优化了一些在权力运行中的“老套路”、“土办法”。如我们修改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程序时,对外减少了1项申请资料,缩短了30%的办理时限;对内规范了5个审批环节,这样既方便群众办事,又约束干部用权。三是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要跟进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范权力运行落到实处。我们按照市纪委要求、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局实际制订《行政效能监察办法》,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程序。同时,我们还对重要岗位和重点领域,制订了专项的监督措施。目前,我局已将涉及规划业务的法律法规政策汇编成《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汇编(法律法规正粗篇)》,并作为工具书发放至干部手中;修改完善的15项内部规章制度,已完成局初审,拟报市政府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向社会公布。
(三)完善措施,强化权力运行风险防范。我们以“人最容易出事,事最容易出错”为重点,结合过去案例,围绕权力运行流程,着力查找风险点,比对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共整合风险点61个,细化防范措施63条。
(四)更新手段,务求权力运行阳光高效。我们将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了有效地结合,研发了
“岳阳市规划局规范权力运行数据库系统”,着力构建一个电子政务平台;在门户网站上增加了批后公示等内容,多层面扩大政务信息透明度;公布了投诉的电子邮箱和电话号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今年,我局为了进一步强化对规划审批过程的电子信息管理,对现有电子信息审批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已全面开始。我局与北京建设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规管2008规划电子审批(监察)系统”研发协议(协议要求新系统年内投入使用),该系统特别增加了对违规行为采取红灯程序警示、黄灯超时警示、绿灯销警放行等措施,适时监控审批流程,使整个权力运行流程更加阳光、高效。同时,我还加大了对规划监察和控违拆违的信息化管理,“岳阳市规划监察与控违拆违信息管理系统”已完成成果初步验收,研发单位正在做进一步修改,预计9月初可投入使用。
三、统一考核,确保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为确保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的各项成果质量,我们在统一考核上认真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将日常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我们强化了对各责任科室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的日常考核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同时,根据工作进度,在关键时段,集中时间,召开由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参加的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讲评会,让责任科室主讲,交与会人员共议。在这一讲一议的互动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二是将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一方面我们按照
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人员具体抓,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监督机制,对成果考核验收;另一方面我们还邀请市纪委、市政府法制办、法律顾问单位专家和服务对象代表对成果进行考核评议。三是将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我们将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员的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专项考核情况,纳入局年度综合考核和评先评优内容,有效提升责任感,充分调动积极性。三个结合的考核措施的实施,扎实保证了我局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质量,受到了市纪委的充分肯定。
规划与运行 篇6
村镇供水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和广大受益群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了大批村镇供水工程,村镇居民的用水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村镇供水工程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不活、制度不健全、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导致大量工程管理不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有些工程甚至过早报废,给村镇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规划好村镇供水的运行与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 水源与保护
水厂要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颁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加强水源地的保护与防护,并设置警示标志。要进一步强化地下水源井的防护,在取水井的防护范围内,不开凿其他生产用水井,不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修建渗水厕所、畜圈、粪堆和污废水渗水坑,不堆放废渣和垃圾或铺设污水管(渠)。水厂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做到定期巡视,对影响水源安全的问题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水厂生产区、取水井、泵站及清水池外围30m范围内,要做到不设置居住区、渗水坑,不堆放垃圾,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2 水质与检测
村镇供水的原水及供水水质要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要求。当原水水质不能满足上述标准规定时,要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标准规定。
要建立村镇供水水质检测制度,定期对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水质检测。
要加强现有水厂化验室自检,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有条件的村镇供水厂率先开展水质自检工作,自检项目可从微生物、消毒剂余量等基本指标做起,使检测项目从无到有,检测频率由少到多;在区县分别建设的村镇供水水质检测中心,其具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辐射辖区内村镇的日常水质检测。
3 水压与水量
管网压力是供水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涉及人们的正常用水,也涉及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的起止点。为了保证正常供水,符合《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L308),村镇供水干线末端压力要高于0.12MPa,边远或条件较差的村镇,要保障村镇居民供水用水。且供水管网每10平方公里要设置1个测压点,不足的最少设置2个测压点。供水厂(站)要在出厂处设置计量装置,做好供水量统计。
当生活饮用水用户对水压、水量超过供水管网的供水能力时,要设置二次供水设施。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4 设施运行与维护
要逐步建立健全村镇供水设施运行维护保养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形成日常保养、定期维护和大修理三级维护检修机制:一是,日常保养,要定期检查除氟降盐等供水设备的运行状况,使设备、环境卫生清洁,传动部件按规定润滑;二是,定期维护,包括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包括巡检),对异常情况及时维修或安排计划修理;三是,大修理,在设施较长时间运行后,要有计划地对设施进行全面整修及对重要部件进行修复或更换,使设施恢复到良好的技术状态。
一般性管网漏水,水厂要在1小时内到现场处置;突发爆管在接报后40分钟到现场处置,24小时内修复。村镇供水的主要设施设备及仪表要做到配套齐全,性能可靠,检测仪表进行定期校验。
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或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要加强二次供水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检查维修和维护管理,保障安全稳定运行。要执行每半年对二次供水水箱(池)进行一次清洗消毒的规定,并委托有资质的水质检测单位进行水质检测,确保二次供水水质合格。
5 安全管理
水厂要依据《天津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供水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巡回检查制度,交接班制度和事故处理报告制度。要做好运行记录,消毒剂等危险化学品的登记使用记录。二氧化氯的制备及原料储存,具备安全措施。
发生突发事件时,水厂要具备应急供水措施。水厂具有相应的设备、设施及人身安全的操作规程和安全保护措施。重点岗位操作人员,要经过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水厂制水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方可上岗。要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遇有重大突发事件,水厂要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并向乡镇政府及辖区水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也要制定二次供水专项应急预案,掌握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遇水质污染突发事件,要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6 档案制度管理
各种设备、设施档案要达到完整齐全,与实物相符。管网有变化时布置图做到及时更新,管网应具有大比例分区切块网图。设备运行过程中,规范原始记录,做好运行管理日志。
对于工程规划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初设报告、设计图纸和设计变更资料说明,招投标文件,材料设备合格证明,中间检查验收报告,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水质化验报告,试运行报告,竣工报告和图纸等有关资料,供水厂(站)要做到及时归档保存。档案管理工作要达到国家及本市的有关要求。
7 行业监督与管理
市、区县水务局要加强对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行业指导、监督和检查,参照城市供水管理经验,结合我市农村实际,按照先规范理顺,后升级提高的思路,加强对村镇供水的监督管理。要研究村镇供水运行管理标准,实施村镇供水厂上等级管理,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符合条件的村镇供水单位可按城市供水标准进行行业管理。要强化对村镇供水的水质督察,区县水务局要组织水质监测,市供水管理部门要组织水质抽查,并形成制度化。要适时组织供水安全隐患排查,抓好整改。要建立健全村镇供水统计管理,建设统计信息系统。
规划与运行 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规划设计,运行管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舒适的建筑热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在发达国家, 适宜的室温已成为一种基本需要, 他们通过越来越有效地利用好能源, 满足了这种需要。在我国, 这种需要也在日益迫切。
1 节能建筑规划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 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 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 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维护, 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 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1.1 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
同样形状的建筑物, 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的冷负荷小, 因此建筑物应尽量采用南北向。如对一个长宽比为4:1的建筑物, 经测试表明:东西向比南北向的冷负荷约增加70%。在建筑物内布置空调房间时, 尽量避免布置在东西朝向的房间及东西墙上有窗户的房间以及平屋顶的顶层房间。因此, 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空调建筑的平面形状, 应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 采用外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因为外表面积越小, 冷负荷越小、能耗越小。
1.2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及控制体型系数。
如果是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 空间布局应比较开敞, 开较大的窗口以利用自然通风。而设有空调系统的建筑, 其空间布局应十分紧凑, 尽量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窗洞面积, 这样可以减少空调负荷。
1.3 绿化对节能建筑的影响。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能调节改善气温, 调节碳氧平衡, 减弱温室效应, 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 减低噪声, 遮阳隔热, 是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 改善建筑室内环境, 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2 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改善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设计上的首要节能措施, 我国《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42) 对空调建筑外维护的传热系数作了规定, 对舒适性空调的最大传热系数规定为0.9~13, 可采用玻璃棉、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材料, 也可采用双玻璃、顶层架空隔热层等空气间层起隔热作用。
2.1 外墙的节能措施。
2.1.1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 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 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在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 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的新材料。
2.1.2 隔离太阳辐射热。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廓、阳台、挑檐阳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
2.2 门窗的节能技术措施。
2.2.1 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
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 面积约占建筑外维护结构面积的30%, 其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 其中传热损失为1/3。所以门窗是外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 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
2.2.2 设置遮阳设施。设置遮阳设施, 考虑空调设备的位置。减
少阳光直接辐射屋顶、墙、窗及透过窗户进入室内, 可采用外廊、阳台、挑檐、遮阳板、热反射窗帘等遮阳措施。门窗的遮阳设施可选用特种玻璃、双层玻璃、窗帘或遮阳板等。
2.2.3 提高门窗的气密陛。
有资料表明, 房间换气次数由0.8~1h降到0.5~1h。建筑物的耗冷可降低8%左右, 因此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产品结构 (女口加装密封条) , 提高门窗气密陛。防止空气对流传热。加设密闭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2.2.4 尽量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
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 (塑钢门窗) 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是采光, 但由于玻璃窗的耗冷量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20%~30%, 冬季单层玻璃窗的耗热量占锅炉负荷的10%~20%, 因而控制窗墙比在30%~50%范围内时, 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 如吸热玻璃, 反射玻璃, 隔热遮光薄膜。
2.2.5 合理控制窗墙比。
窗墙比是窗洞口与墙的面积比值, 增大这两个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节能, 应尽量减少空调房间两侧温差大的夕L墙面积及窗的面积。控制窗墙比、对外墙及屋顶的导热系数等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外窗的耗热量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35%~45%。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 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 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
3 运行管理节能技术措施
在实际运行中, 对于系统形式相同和建筑规模相似的建筑物, 其运行能耗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 加强运行管理, 合理降低设备的运行能耗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 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1 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
一个设计上节能的空调系统, 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安装起来后, 能否真正节能, 在于运行管理的水平。故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实行管理人员从业证书制度。
3.2 合理的用能计费制度。
集中空调实行计量收费, 是建筑节能的一项基本措施。目前在欧美等国热量计量已是成熟的技术, 据国外调查资料表明:实行集中空调计量收费后, 其节能率在8%~15%。我国在计量方面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3 运行管理中一些重要的节能手段。
3.3.1 管路系统的检漏、检垢。
管路系统中的水或空气都是携带冷量或热量的介质。它们从系统中泄露就直接造成了能量的损失。所以, 经常对管道设备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在一些保温管道表面, 如果泄露的水打湿了保温材料, 就会大大生气保温性能, 造成能量损失。换热设备的结垢会造成设备陛能的下降, 所以, 需要对水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对水系统进行合理的清洗。
3.3.2 调节新风量。
新风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较大。在实际使用中, 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设计新风量。在一些人员变化有规律的场所, 运行人员可以根据人员的变化进行新风量的调节。对于间歇运行的系统, 在预冷或预热的过程中, 应该关闭新风。
3.3.3 在过渡季节利用室外空气的自然冷量。
规划与运行 篇8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行业和重要支柱, 其发展水平关系到电力工业本身能源的利用以及投资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将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巨大影响, 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用户对电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所以电力网络合理的布局结构、电压电网等级的组合确定, 成为国家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其中电力网络中的“节能降损”主要是指降低电能在输送环节中的损耗的过程。节能降耗是当前环境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能够有效缓解国内资源短缺,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能源消耗量大, 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未予以有效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环境污染与能源供求之间的矛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 能源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显得十分有必要。对电网实施降损技术改造, 采取合理降损措施, 为供电企业深入挖掘降损空间, 并对企业内外资源的分配予以合理优化, 切实提高资源效率, 实现电网节能降耗的目的。
1 电网规划方法和特点
电网规划, 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技术, 根据电网现状, 确定何地何时在规划区内改建、新建电力设施, 在规划期使配电网结构达到理想的状态, 实现规划区在规划期限内的可靠供电, 满足各项技术指标的前提下, 使得部门投资最少电能损失最小。我国在规划方法方面, 处于传统规划方法和优化规划方法并用的时期。传统的规划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算法, 包括单阶段模型、多阶段模型;非线性规划算法;不确定性电网规划方法等。优化算法有启发式优化方法, 包括遗传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数学优化方法, 包括整数规划、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等算法。电网规划研究的是电网未来发展状态和所处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的统一。涉及到的数据规模庞大, 对象结构复杂, 不确定因素较多, 通常具有“测不准性”。规划涉及到多领域、多学科交叉, 与网架优化、负荷预测、供电可靠性和投资经济体制、运行管理、效益等技术和经济因素有关, 还要体现社会政治意愿, 关系到多方面的认识以及利益的协调。电网规划的原则是指电网规划应该满足电网的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统一性以及智能性。
(1) 可靠性。电网规划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满足向用户安全供电要求, 防止发生灾难性大面积停电事故, 满足电网供电用户用电的程度、安全准则。
(2) 灵活性。电网灵活性指能满足调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运行方式的变化要求, 是指适应电力系统的远景近期发展, 电网适度安全发展、超前发展、和谐发展, 集约发展, 充分发挥电网电力输送和网络市场功能, 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3) 经济性。所谓电网规划的经济性指的是电网改造与设计方案应尽可能降低电网建设费用以及年运行费用。
(4) 统一性。所谓统一性指的是电网及电源的统一规划性, 并对电源布局结构予以优化, 全面促进电源的集约化发展。具体可以总电力公司的电网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 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予以协调, 进而促进各级电网的协调发展。
(5) 智能性。坚持电网结构坚强和智能化并举, 统一技术标准, 依靠自主创新, 加快智能设备应用, 推进电网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 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友好互动和协调运行。
2 电网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点
可再生电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光伏、海洋能、地热能等发电形式。可再生能源电源的发展对电网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以青海省省举例, 青海省电网具有负荷中心负荷高度密集, 负荷分布不均匀、偏远地区配套的输变电工程, 多为单一用户供电用电负荷较小。可再生电源供电系统第一是分布式发电与大电网联网供电, 第二是分布式电源联合发电。在偏远或特殊地区只有分布式电源作为唯一供电电源, 大部分选择分布式电源的用户希望分布式电源供电以及当地电网供电同时使用, 同时供电, 把电网作为备用电源以提高供电的灵活性可靠性。而电网公司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 对用户的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进行远方调度, 保持系统和分布式电源之间联系, 通过并网系统以实现分布式电源、电力系统之间的转换或实现相应的保护和控制等功能。整体而言, 可再生电源对电网的影响加大了规划区电力负荷的预测难度。由于规划区内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安装使用分布式电源, 为规划区其它用户提供电源, 与电力负荷相抵消, 对规划区负荷增长的模型产生影响, 难准确预测电力负荷的空间负荷分布情况以及增长情况。
多种发电模式并行的结果是, 联合运营的调度对电网的影响以及远距离电能输配对电网的影响。电动汽车的使用、新能源并网、多种发电模式联合运营增加电力系统运行难度, 亟需高效科学的发电调度方式。低碳问题下, 不同调度目标无形中加剧电力系统的运行难度等;多种发电模式下的电能远距离输配问题。随着区全国性域性统筹电源结构的开展, 随之而来的是输电远距离问题, 输配电的远距离使电网面临着三大问题: (1) 电能供给的有序并网问题, 并非所有开发的电源点都应给予并网需求, 特别是是当前新能源、煤电无序开发的情况下; (2) 电能需求有序分配问题, 电网应根据区域性电能需求合理的进行电能分配, 显然需要以合理电网结构为支撑; (3) 电能传输过程中的电能损耗问题, 电网应通过研发高端的输配电技术以降低电能在输配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采用不同的电压等级将对配电网络规划产生重大影响。采用较高电压等级的规划方案将获得更小的电能损耗, 同时, 采用较高电压等级也可以减少线路的线路长度、出线回路数, 以及线路上的电压降落等, 这不仅减小网络的电能损耗, 也可能使得整个电网建设投资大为降低。
3 电网规划中节能环保改进措施
(1) 增快特高压电力网络的建设。特高压电力网络体现出损耗少、容量大、距离长的特点, 象征目前全球供电技术的领先水平, 与国内的能源现状相契合。构建特高压电力网络, 建设电能供应的“高速公路”, 整合、健全、构建好主网架电力网络, 是确保经济增长、社会前进与人们生活用电需要的首选。特高压电力网络具有节省资金投入、环境友好、节约运行开支、降低煤电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特征, 有助于国内减少电损, 提升电力网络运输效率, 让电力资源科学配备, 有效解决未来的能源不足问题。
(2)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以前的电力网络存有运输损失较大、无法大范围分布式电源和间歇性电源接人、客户不能互动等不足, 难以达到环保需求, 智能电力网络作为高端物理电力网络和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 是处理将来能源运送问题的最佳方法。智能电力网络在绿色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能够改进当前电网的运输效率、荷载水平, 达成新能源汽车的大范围推广和运用。智能电网可以提升新能源并网水平, 可以整合资源配备, 是客户———电能运输介体的连接者, 是拥有互联网市场效能的能源资源整合配备介体, 是推动绿色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在第12个五年规划期间, 智能电网将迈入全方位建设时期, 智能电网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下, 电网应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电网作为电能传输的载体, 电源与用户之间的传输方式, 通过发展智能电网等方式确保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此外, 电网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传输电能的消耗, 使电网本身具有明显的低碳效益。同时电网作为电能传输的中间环节, 积极的利用电能的调度方法, 优先调度低排放电力的方式约束这发电行业能源消耗与排放问题。对终端环节中的高耗能企业应该鼓励与引导企业积极采取节能措施。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电能源的不断消耗, 能源逐渐面临稀缺的局面, 需要不断利用开发新能源外, 全民全社会注意节约能源。对电网进行正确合理的改造规划和解决电力供需矛盾, 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性可靠性和最大限度地节约国家基建投资, 促进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阐述了电网规划方法和特点, 接着分析了电网规划与运行中节能环保不足点, 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网规划,节能环保,不足点及改进
参考文献
[1]曾景原.探究电网规划与运行中节能环保问题及措施[J].经营管理者, 2015 (31) :387~389.
[2]郑伟.YF地区城市电网规划存在问题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规划与运行 篇9
我国的城市电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 许多城市的配电网都获得了重大发展, 部分城市配电网容载比虽然很高, 但其没有获得高可靠性。配电网规划导则没有详细规定不同配电网容载比的合理范围、有效协调上下级电网的方法、衡量新建电网水平的指标等内容。当前很多城市的线路通道及站点都十分紧张, 所以, 有必要探讨在避免大拆大建前提下, 运用优化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接受新负荷。
1 配电网供电能力理论
供电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电网符合N-1准则的前提下, 涉及变电站和配电网的转供能力, 和运行过程中的供应符合能力。电网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用变电容量衡量供电能力, 主要利用容载比方法;第二阶段是通过计算评定网络的实际供电能力, 可以利用负荷能力方法或者最大负荷倍数方法, 不仅计算变电站的变电容量, 也研究转供网络能力思想。负荷法是在配电网运行的前提下, 算出节点电压限制与满足各支路潮流时的承受负荷的最大能力;第三阶段是供电能力理论的建模阶段, 可以在N-1准则前提下计及网络和变电站转供能力时计算电网的供电能力。随着人们对供电理论的不断研究, 使供电能力指标族定义、求解温度得到解决, 可以在不知道负荷时进行量化计算, 符合电网的符合需求。供电能力理论可以把变电站供电能力与网络转移负荷能力相结合, 运用其指标及概念, 可以站在电网角度评估分析配电网, 给后续规划提供新的方法与指标。供电能力对配电网来说非常重要, 重要程度相当于输电能力对输电网。研究供电能力理论可以给电网的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性工具。
2 智能配电网具有快速转供网络的能力
智能电网改变配电网成绩十分显著, 快速网络的转供能力是智能电网的新边界条件。尽管我国很多城市配电网都有了联络, 网架结构也可以使负荷通过变电站转移, 然而很多配电网自动化程度并不高, 必须要有专门的操作队伍去现场进行人工操作控制开关, 且这种操作需要较长时间, 当停电状态下这种打开开关方式很难让用户满意。很多变电站都有自动化操作系统, 当变电站中出现故障时, 负荷就会及时切换到其他主变压器上, 可以保证用户持续供电。所以, 现阶段中压配电网的转带系统和变电站负荷转移在时间方面有很大差距。电网实际运行中, 一旦故障发生, 仅考虑变电站内部负荷切换, 不经过配电网转带负荷, 互联网的网架结构不能发挥它在不同电网中的转换功能, 缺乏自动化, 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未来的发展, 会把智能电网建立高级的调度操控系统, 应该能够实现配用电自动化和信息化。可以利用通信手段里低压电网的实时信息、新型传感器等实现自动化操控, 中低压网络数据可以迅速传至中央的调度系统, 进而调度全网络, 提高系统自动化的能力, 缩短人工操作开关造成的长时间停电, 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3 配电网规划在容载比与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城市都对电网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 目前, 负荷已经度过了迅速发展时期, 容载比都到了2.0或更上区域, 很多配电网里有负载不均衡现象, 一些电网负载率非常低, 一些电网负载率非常高, 要改变负荷的分布十分困难, 所以可以可以调整优化负荷在电网结构里的接入位置。配电网负载能够利用改变分段联络位置、改变电网开关运行方式、选择新用户的网络位置等, 将其在主变、变电站的分配进行改变, 进而优化主变和变电站的供电范围, 避免负载的不均衡。如果这几个改变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尝试变电站增容、新增出现等方法。对于一些新建城区用地紧张, 建设变电站成本较高, 获取新电站较困难情况来所, 优化电网供电能力意义重大, 利用优化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消纳负荷, 具体可以利用联络优化的技术与负荷的再分配技术, 这两中技术消纳负荷能力非常强。要提高电网的效率也可以通过合理协调上下级电网, 因为变电站是两级电网枢纽, 要协调两级电网先要协调好变电站和其下一级网络, 然后再使下级电网和上级电网相互配合协调, 进而实现跨电压级的互相支撑。
4 最大供电能力理念的提出对电网的规划
我国以往传统的规划方式是依据规划方案分析现状、预测负荷、进而再规划网络和变电站, 这种传统规划对我国过去的城乡电网建设具有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电网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电网负荷的不断增加, 这种规划方式已很难满足现实生活需求。传统规划必须要先预测负荷, 进而依据预测结构研究供电方案, 预测的是否准确决定着规划结果是否正确, 但是实际生活中, 影响负荷的因素有很多, 要想准确预测负荷几乎已经不可能。现阶段所谓的基于最大的供电能力和传统规划有很大不同, 传统规划比较保守, 是通过增加变电的容量满足新增加的负荷, 这样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供电能力概念和以往传统规划法最大的区别是最大供电能力是未知负荷情况下, 通过科学的分析已知电网, 使电网最优化, 充分发挥原有电网的作用, 使其满足更高负荷的要求, 提升原有电网潜力, 配电自动化的前提下, 配电网有迅速的转供网络负荷能力。所以, 规划与改造已建城区的配电网时, 要重视配电自动化与网络互联使供电能力得到提升。供电调度方法关键技术有两个, 一是优化原有电网网架结构, 发掘它供电的最大潜力, 另一个是优化负荷, 合理分布负荷在电网里的位置, 有效匹配负荷水平和供电能力。实际规划时, 要先用已有的网络吸收新增加的负荷, 具体可以校验负荷和最大功能能力匹配程度, 校验每个变电站供电能力和负荷的匹配。要调整变电站主变之间的负荷分配可以先重构配电网, 然后再调整新增负荷在电网中的接入位置, 最后利用改变馈线母线进行调整。供电能力理论运用新的规划理念, 它优先运用现有网络, 节省了新建网络的成本, 如果站在使用阶段角度看, 以往传统的规划方法更适合负荷增长速度较快情况, 特别是电网规模正处于发展时期, 而最大供电能力适合与负荷增长速度较慢情况, 也就是电网规模较为稳定时期。如果运用最大供电能力的方法需要注意它要建立在电网可以迅速进行负荷转移情况, 它对自动化设备与网架配置均有一定要求, 众多网络开关均要有采集远程信息机操作远程信息功能, 未来的智能网络发展也必会具备这一基本条件。
5 结束语
我国的配电网系统经历了很多次改建和规划, 现阶段最大供电能力理念的提出是智能化配电系统最明显的特征, 新型配电网强调建设精细化的规划, 注重挖掘现有电网的供电潜力, 经过合理优化现有电网, 提高其更高的负荷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峻, 张婷, 张跃, 王成山.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配电网规划理念与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 (10) .
[2]肖峻, 李振生, 张跃.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智能配电网规划与运行新思路[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13) .
[3]翟玮.基于供电能力的城市配电系统优化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 2010.
规划与运行 篇10
1 最大供电能力的概念
“最大供电能力”是指供电区域范围(特定)中,以当地准则可以获得配电网满足这一点作为前提,在其间所出现的一系列计、变电站中的一系列主变和配电网(站内)等诸多方面所体现出的转供电能力以及与之相应的“最大负荷供电能力”(一般是在实际运行条件下者)。在“智能电网”环境之下,所能够展示出的一系列“高级配电”方面能力的“自动化配电网络”所展示出的一系列“负荷转供”之类能力的效率也显得更高,对之背后的“最大供电能力理论”加以应用,以规划相应的智能配电网活动中,不难看出已经有很多配电网络中具备不少可以形成运行活动(更高负载水平下)的潜力所在。换言之,基于“最大供电能力”这一概念的一系列“智能配电网”规划和与之“配套”的各种运行新思路都可以将已有电网做出应有的充分利用,从而对新增的负荷予以“消纳”,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和城市配电网规划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辅助运行活动”的需求相互适应。
2 智能配电网规划与运行新思路
2.1 智能电网规划的新思路
和先前的各种“传统规划方法”相比,如今以“最大供电能力”这一概念作为基础的新时期“智能电网规划”和其之间存在的区别不能说不大—其基础便是智能电网角度上的各种形式的“供电能力理论”。而针对后者的各种研究则经历了先后3个阶段:(1)以“变电容量”作为其出发点,来对配电网中一系列供电能力加以相应评估的“估算阶段”;(2)对其间各种“网络供电能力”予以确定的“计算阶段”;(3)进一步形成“供电能力理论”并将之精确化的“建模阶段”。借助于一系列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智能电网”加以合理与科学的规划,并作为保证“智能电网”能够在和先前相比更具“高度”的负载水平下正常运行的一个“基础”所在,在其间对先前的供电网络中各种潜力有针对性地“挖掘”。在此之前,一系列“传统电网规划”都是将其间各种变电站所具备的容量作为“第一考虑对象”,加以处理之后才进一步开展规划和布局电网结构方面的活动,以“最大供电能力”作为基础的“智能电网规划”活动借助于对电力网络加以相应的“优先利用”,来以全新的形式对新增负荷予以吸收,并在此之后以“新增变电容量”这一新的方式来重新规划和布局原有的各种电网结构,并采取“优化负荷”这一办法,来实现尽可能合理分配电网负荷的初衷,尽可能以高效率的形式对电网所具备的供电能力、负荷水平之类进行匹配。以“最大供电能力”作为基础的规划智能电网层面的各种活动能够很好地对目前的“负荷缓慢发展”的所处阶段形成有效的“适用”,而在此之前,各种“传统电网规划”所适应的一般都是先前的“负荷快速增长”时期。从这一点不难总结出:在最早开展此方面活动(时处“负荷快速增长”阶段)之际,应采取在此之前的各种“传统规划”办法,而在达到一定规模且稳定后,则应进一步将“智能电网”的规划基础“改为”新时期的“最大供电能力”内容。
2.2 智能配电网运行的新思路
原有的“传统电网”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运行(营)之类诸多层面上的“毛病”,如缺乏(或虽有但落后)本应具备的电网电气配套设施,缺少对电网的日常监督活动“力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智能化”等技术水平、并未构建或健全相应的“电网制度”体系,缺乏其中本应具备的“科技应用含量”、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居高不下”之类众多问题。而上述诸多问题都很大程度上对安全运行“智能配电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也正因如此,“智能配电网”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运行应树立一下诸方面的“新思路”:
2.2.1 采用先进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
作为新时期的电力企业,有必要采取各种形式有效地强化自动化、智能化之类技术在管理、运行智能配电网这一层面的诸方面应用活动,以此来有效地保证电力行业可以逐步朝着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这一方向“迈进”。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数据计算这一活动的开展速度加以尽可能快而显著的提高,对数据的应用效率予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活动,则可以对“智能配电网”所具备的运行可靠性和配电网的各种“活动”效率的保证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2 创建完善的配电质量管理体系
在规划城市配电网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可以对“合理化操作”作出应有的保证,应有效地保证创建相应的“配电质量管理体系”并将之予以“动态完善”。借助于创建尽可能完善的各种“配电质量管理体系”,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诸多不应有状况乃至于电力事故,以此来对所供电所具备的质量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做出应有的保证,并将之作为国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2.2.3 强化对智能配电网设备的监测
作为庞大、复杂、严密的“智能配电网”,其在一系列形式的运行活动中,往往需要工作人员开展严谨、定期、及时的相应记录并将之加以保存,检查各种电网设备中所存在的故障以及维修办法。例如:在电网处于“微机保护”这一状态的前提之下,应进行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一系列故障所出现的最常见位置、一般发生频次、发生的平均时长、大致周期之类内容。这样的活动需要“智能配电网”的管理、工作人员等能够对自身所从事的安全管理、电网运行跟踪记录其活动,尤其是对故障环节加以重点检查、重点记录。
2.2.4 强化电网的微机保护
运行电网这一活动过程中,微机保护有着显而易见的众多应用优势,例如:而在整个衔接“智能配电网”这一活动中,其可以有效地保护计算机和装置二者之间的各种全面且细致的接触,在整个“智能配电网”范围内的各种系统或元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出现各种形式的问题之际,“微机保护系统”便可以第一时间尽可能准确地对故障位置加以相应的“揪出”,并发出与之相对应的各种“警报”,以此来“帮助”维修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故障现场,及时排除所找出的故障和检查是否有潜在问题—也只有如此,方可对“智能配电网”中相应的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2.2.5 创建坚实的配电网架结构
在“智能配电网”这一范围内,“网架结构”类属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配电网架结构进行尽可能坚实地创建这一活动,对于有效地保证电网线路应具备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以及对供电企业的正常供电活动作出相应保证之类内容都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故而在建立健全配电网架结构这一工作中,应有效地对“网架结构”的安全性做出考虑,线路建设材料方面应尽最大可能去挑选优良者,绝缘导线也应尽可能选择其中性能良好者。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大陆社会经济不断以较快速度发展的过程中,其城市化进程和速度也自然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最大供电能力”这一理论在“智能配电网”方面的运行、规划等一系列层面中予以应用,并在其间提出各种给运行、规划方面的新思路,对安全运行、高效和合理规划智能配电网的活动会产生积极影响,希望可以在这一领域中产生一定的参考作用。
摘要:文章对“最大供电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对以“最大供电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切入点的“智能配电网”这一网络的规划、运行等活动的新思路加以相应的探析,从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规划,最大供电能力,运行思路
参考文献
[1]任博强,袁新润,张剑,等.坚强智能配电网规划高效运转模式研究[J].科研,2016(3):80.
【规划与运行】推荐阅读:
《配电网规划与运行》论文09-15
规划运行07-13
电网规划运行09-24
城市燃气管道的规划和运行管理11-29
优化与运行09-11
运行与管理12-01
运行与监督机制05-21
运行控制与调节05-27
安全运行与管理10-06
运行与维护检查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