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2024-10-20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精选9篇)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篇1

2006年国务院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中明确提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1]。同时, 国家卫生部也指出:政府鼓励各城市试推行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减少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和经济负担,缓解大医院的压力[2]。

1 双向转诊概述

社区与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就是一般的常见病在社区治疗,疑难危急重病进医院治疗,到预后阶段再回社区康复,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的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3]。双向转诊在国内根据医疗体制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医院及其下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转诊;另一类是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隶属关系, 通过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实现双向转诊[4]。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和诊疗技术等条件方面的限制, 对一些无法确诊的病人或危重的病人转移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上一级医院对诊断明确、经过治疗病情稳定转入恢复期的病人,确认适宜之后,将患者转回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继续治疗和康复。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不断完善分级医疗的就医模式,能够有效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2 肿瘤患者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

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在我国已有10年历史[5],由于受目前卫生体制等原因的限制,双向转诊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4]。

2.1 双向转诊的共性问题

2.1.1心理预期趋高。很多患者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缺乏信任,就医过程中存在趋高的心理[6],尤其是与肿瘤相关的疾病,更不愿在社区进行治疗。患者做完肿瘤相关外科手术或者接受了放疗、化疗,进入了康复阶段也不愿意回到社区,认为大医院医生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宁可多花钱也要住在大医院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2.1.2上转容易下转难。双向转诊制度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上转容易下转难”[3]。在肿瘤的防治过程中,通过社区筛查出疑似或者确诊的肿瘤患者,社区诊疗条件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因此,不得不上转到大医院。但是,大医院在完成相关诊治之后能够提供比社区更好的康复护理服务,造成下转难以执行,双向转诊因此而难以运行。从而本可以在社区康复和治疗的患者无法转诊到社区,导致大医院肿瘤科人满为患,这也是社会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2.1.3利益不一致。从客观上看,双向转诊的开展,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经济利益的问题,特别是需要花费巨大医疗资源的肿瘤相关疾病,会产生较大的经济费用,如果转诊双方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体, 经济利益不一致,就会造成双向转诊难以建立[6]。

2.2 与肿瘤相关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

由于肿瘤相关疾病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外很少见肿瘤相关疾病的双向转诊制度,肿瘤病人转诊缺乏统一的转诊相关标准和具体可行的转诊程序。实施肿瘤患者双向转诊的主要问题就是确定什么样的病人应该转诊,如何转诊等, 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以形成对医院与社区的约束。但目前肿瘤患者相关的转诊标准、转诊相应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没有。

3 肿瘤社区防治模式下双向转诊

3.1 医院在双向转诊中的作用

医院是肿瘤防治的技术部门,既担负着肿瘤防治健康教育的任务,又是肿瘤诊断治疗的核心单位。面对肿瘤预防治疗的现状,既要从实际出发,解决临床上的急需,又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和审视肿瘤防治的战略问题,重视癌症的防治,不仅是医学事业,更是家庭、单位及全社会的健康事业,它关系到单位和家庭的稳定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利用医院和社会两种资源,发动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抗癌行动。

我院肿瘤科成立于1998年,是内江市率先惟一独立建科的肿瘤放化疗专业科室,2000年被省卫生厅授予内江市肿瘤疾病防治中心;经过十余年不断发展,已在常见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达到较高水平,年收治肿瘤患者1 000余人次。科室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5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学科带头人后备3人;硕士2人,省、市在研项目4个;我院肛肠外科、腹部肿瘤外科为本地区特色专科,技术力量雄厚,与肿瘤科协作密切;能为肿瘤疾病的诊治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3.2 社区医疗机构在双向转诊中的作用

社区医疗是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也是本次新医改关注的重点。社区是个人及家庭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维护自身健康的重要场所和可用资源, 也是影响个人及其家庭健康的重要背景,理论上社区可以成为肿瘤防治工作的理想阵地;实现充分挖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潜力,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服务的美好愿望,还需要不断努力;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国内部分地区部分医院也对社区肿瘤防治进行过一定的探索,但覆盖面小、社会参与程度低和时间段跨度大,并且都仅限于防治内容的简约实施并未从医学哲学的角度探索和建立成熟的、可以推广应用的防治模式和网络,更缺少经验可以借鉴。

我院临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省级示范单位,属地内人口数35 045人,在其临床医疗活动中经常涉及肿瘤性疾病的诊治工作;中心医师工作业务水平较高,检验检查能力较强,依托社区行政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协助,完全具备开展本地区常见、多发肿瘤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及部分二级预防工作,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基地和研究人群。

3.3 肿瘤双向转诊模式的建立

加强医院与社区在肿瘤防治双向转诊,将肿瘤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临床医院向社区推进,建立以社区为中心携手肿瘤专科和家庭的肿瘤防治社区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将最前沿的抗癌知识和肿瘤治疗方法带到社区[7]。

4 肿瘤社区防治模式对双向转诊的积极意义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开展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转诊是实现医疗资源整合、促进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分工的重要手段,对疾病的分级诊疗具有积极意义。本地区建立了三甲医院与协管的社区分院之间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完善了肿瘤的医院-社区防治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肿瘤患者在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转诊机制,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4.1 双向转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很多地方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存在浪费和短缺并存的现象,大医院承担了本该由社区医院承担的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通过肿瘤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与社区分院双方可充分共享肿瘤治疗的医疗资源,如各种放疗设备共享,化疗药物共用等,有利于医疗资源整合。实施肿瘤的双向转诊,有利于促进肿瘤患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4.2 双向转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实施肿瘤疾病的双向转诊制度,肿瘤患者在大医院完成了肿瘤手术或放疗等治疗之后,可以转诊回社区进行化疗或康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患者在三甲医院治疗之后,康复阶段转回社区治疗,康复费用也会减少。这样会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较小的代价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费用。

4.3 有利于提升患者转诊信任度

目前,患者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对大医院的信任心理, 不愿意被转到下级医院。但是在肿瘤医院-社区防治模式之下,社区属于三甲医院的分院,通过三级医院与医院的分院之间的转诊,有利于增加患者的信任度,有助于说服患者转诊,降低转诊过程中的风险。

4.4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转诊制度

三级医院与社区分院之间,双方管理模式有着趋同性,更可以利用这样的管理契机制定统一的双向转诊规则,从而降低双向转诊中的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协调建立统一的双向转诊制度。

5 讨论

内江市地处四川省东南部,人口逾420万人,系经济不发达地区,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肿瘤防治任务艰巨; 医院肿瘤专科建立早,诊治实力雄厚,中医和康复治疗具有地区特色,都给我市肿瘤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 我们首先提出将肿瘤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临床医院向社区推进的肿瘤防治理念,以社区为中心携手肿瘤专科和家庭的肿瘤防治社区模式的概念等新的、具有政策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并率先在省内进行肿瘤防治社区模式的探索及肿瘤防治社区网络建设;建立适合本地实情、经济和有效的肿瘤防治模式,是当前医疗卫生改革时期一次有益的尝试,有助于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防癌抗癌,促进正确肿瘤防治观形成,落实肿瘤“三级预防”制度,改变目前肿瘤防治重治疗、轻预防的现状;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 降低医疗社会成本;有助于发挥中医药和康复医学特色进行癌症康复治疗,借此推动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为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模式,为防癌抗癌事业做出努力。

实施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肿瘤疾病的双向转诊, 形成内部良性双向转诊机制,有利于卫生资源统筹,节约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水平,对国家新医改下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有着重要意义。在“肿瘤社区防治”条件下,三甲医院与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更有利于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双方之间建立了业务合作和指导关系,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具有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医院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肿瘤患者双向转诊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肿瘤防治格局,以提高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整体效率。

摘要:目的 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肿瘤的双向转诊模式,以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医疗费用的降低。方法 对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初步掌握人群、家庭等肿瘤防治的特征,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医院-社区肿瘤防治的双向转诊机制。结果 通过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对社区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治疗、转诊和社区康复的处理能力。结论 建立地区级医院肿瘤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肿瘤防治双向转诊机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肿瘤防治,双向转诊,机制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篇2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下发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的指导意见”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协作互补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成立双向转诊管理小组,加强双向转诊管理,由主管领导亲自负责、由医务处具体负责双向转诊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与协调。

双向转诊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长:唐德云

副组长:王协华

成员:白银丽、孟凡军、高迎华、郭军、崔东升、马占东、袁庆雯

双向转诊管理办公室设在医务处,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实施保障措

1、医务处制定双向转诊服务流程及有关双向转诊工作细则等管理措施,并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

2、医务处确定专人负责接待双向转诊病人,并完成有关事务及有关资料登记、整理工作。

3、本院各临床科室指定名医务人员为双向转诊接待联络 员,负责本科病人的具体接待事务。

4、对双向转诊病员认真做好接待工作,明确流程,渠道畅通,减少环节。

5、对协助转诊工作的外院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积极配合,提供方便。

二、明确转诊指征

上转指征:临床各科疑难杂症或限于技术、设备条件或超出当地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等原因需转诊进一步诊治的病人。

下转指征:各类疾病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手术后需较长期康复的病人;为节约医疗资源,诊断明确,不需要特殊治疗的病人,但需要长期对症治疗的 慢性病人;各种恶性肿瘤晚期需临终关怀的病人;需长期护理和照顾的老年病人;自愿要求回乡镇后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严格把握上、下转诊指征,按照“患者自愿,分级合理,技术共享,连续服务”四个原则,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三、加强医疗技术指导、提高双向转诊病人诊疗质量对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技术支持,指派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会诊、教、培训,并为下转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及必要的跟踪服务。同时为下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来我院学习进修提供方便。

四、工作要求

1、医务处负责协调和规范管理转诊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畅通渠道,减少环节,明确流程,为转诊患者提供方便。

2、门诊和急诊(危重症和非正常工作时间如:中午、夜间、节日由急诊科室接诊)接诊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双向转诊联络员,及时安排会诊、住院等事宜。要求相关科室优先接收转诊病人,尽量保证持有转诊单的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3、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送病人到我院时,需填写“双向转诊单”(上转单),简要注明初步诊断、患者病史及诊疗情况、转诊原因等。

4、本院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送病人时,由经管医生负责填写“双向转诊单”(下转单),并明确治疗评估、后续治疗建议方案等,存根联保留病区,定期上交医务处,副联交病人带回下级医疗卫生机构。

5、建立双向转诊登记本,所有双向转诊的病人由急诊科负责接待登记。

6、本院双向转诊管联系电话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篇3

1 双向转诊实施的意义

1.1 医疗费用得到降低

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城镇居民首诊都选择在医院中进行, 但是很多大型医院的医疗级别是很高的, 医疗级别越高, 疾病诊治的费用就会越高。据相关研究学者统计, 在治疗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的条件下, 家庭病床、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之比为1∶9.7∶14.1[1]。由此可见,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非常优越的经济性, 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现在我国很多医疗机构配置都是以部门、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为依据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卫生资源配置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配置合不合理的同时存在着资源不足与浪费两种现象并存的现状。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应该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制定出一种双向转诊的医疗制度, 以此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这样患者就可以得到合理分流, 达到患者就医盲目性有效减少的目的,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利用使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同时还可以有效减轻大医院过高的诊疗压力, 使大医院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中, 同时与临床相结合开展教育与科研工作。

1.3 医疗机构职能更加分明

每所医疗机构中都有可能会缺少某种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 不能仅仅通过自身使居民全部的卫生需求得到满足, 这也是需要通过转诊来加强医疗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需要建立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及医院合理分工的医院服务体系。在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 各级医疗机构应该签订合作协议, 这是非常必要的, 从而对这种协作方式带来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确定。全科的医生都要参与到患者转院治疗以及出院照顾之中, 同时专科医生应该积极听取全科医生提出的反馈性意见, 与这些意见相结合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正, 使双方的诊疗水平得到提高[2]。

1.4 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得到了体现

为患者提供持续性、协调性的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之一, 一旦双向转诊体系建立之后, 就应该使全科医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确定双向转诊制度, 并将其有效实施, 在社区截留大部分的患者, 在医院中病情明确诊断和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继续的康复性治疗, 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全科医生一定要对各种医疗机构、专家信息、医疗保险等信息和资源进行全面的掌握, 如果有需要就可以及时调动这些资源, 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经济、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支持[3]。

2 双向转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发展社区医疗是我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措施。要想使社区医疗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就一定要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相关问题。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现在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装箱转诊通道似乎并不通常。

2.1 出现转诊一边倒的现象

因为在竞争中下级医院处于劣势地位, 不能和上级医院之间进行有效的转诊, 他们不仅没有机会接诊上级医院转下来的患者, 还不能与上级医院进行出院患者信息的共享。管理利益争夺的矛盾一直都存在, 这直接导致了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通道不畅通。相关研究显示,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转诊的比例已经高达60以上, 但是由上而下的转诊比例却低的可怜。对于双向转诊的管理工作需要医疗保险直接为其提供有效的经济手段, 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之中以及医院中进行治疗时, 如果患者参保那么就可以对患者进行引导, 引导其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进行诊治, 通过这种手段加强对患者的约束, 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不了才会将患者转到大医院中, 对大医院的统揽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4]。

2.2 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缺失信任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转诊执行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会对转诊制度的实际运作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转诊制度下, 上一级医院的医生要将患者直接送到病房之中, 但是在我国, 现阶段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医护工作人员并不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不能与综合医疗保健服务的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与此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高, 很多居民不愿意从大型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直接导致了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水平与技术水平的不信任, 双向转诊制度由此变成了单方面的行为[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全科医疗是其重要标志, 所以一定要制定出非常健全的配套政策和培训规划,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有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以此吸引更多的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3 通过对现有资源的调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区域卫生规划与设置一定要合理, 通过卫生规划与设置建立起卫生服务系统, 在组织与领导之下对各卫生机构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实行分级治疗, 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双向诊疗制度, 在制度建立的同时对转诊的规范和各项标准进行确定。例如可以在医院中建立起转诊协调中心, 派专门的人员主要负责转诊的工作, 同时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行使监督管理权。

综上所述, 在未来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双向转诊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可以对合理有效流动进行有效引导, 对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关的双向转诊制度, 但是健全该制度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双向转诊制度健全与落实的关键在于做好区域卫生机构自检利益的合理分配。该制度一定要与医疗保障制度相吻合, 从政策上对患者的就诊进行合理的引导, 从经济上将不同级别医院的诊疗收费标准拉开, 从技术上对各兵种治疗的标准进行规定, 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最终有效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有效落实。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双向转诊实施的意义,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方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针对引导患者进行合理流动以及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双向转诊,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天红, 葛志斌, 苗榕生.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完善双向转诊制度[J].医院管理论坛, 2013, 12 (2) :11-13.

[2]聂梦溪, 李伯阳, 张亮.我国城市社区纵向连续性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13, 31 (3) :30-33.

[3]段其义, 尹青, 何晓娟, 等.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3, 23 (1) :31-33.

[4]李东霞, 杜雪平, 李放.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看法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24 (36) :3590-3593.

长春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单 篇4

(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填写)编号: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

就诊时间:年月日时分科别:病历号:转出时间:年月日时分

转往机构名称:上转时诊断:

简要病史:诊治情况:转诊原因:经治医生签名并盖章:

患者或家属意见及签名:转出机构盖章:

-------------------------

以下由接收医院填写:

接收医院名称:接收人员签字:接收时间:年月日时分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本部及社康中心就诊病人, 依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2]诊断标准, 进行筛选, 除外严重心、脑、肾、神经系统并发症, 对符合条件的752例患者。男398例, 女354例, 年龄25~79岁, 平均 (60.13±6.25) 岁,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51例, 是传统就诊模式, 研究组401例, 进入临床路径并实行双向转诊及规范化健康干预。

1.2 临床路径实施

依照我院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卫生部临床路径标准及实施方案负责人陶红兵副教授的合作、探讨而制定高血压临床路径表, 按流程实施诊疗活动。

1.3 双向转诊标准

1.3.1 从综合医院下转到社区标准

对首次就诊者、无靶器官受累者血压控制血压达正常标准 (即血压<140/90 mm Hg) ;对有靶器官受累者或有并发症者, 并发症得以稳定控制, 且血压达理想标准 (即血压<120~130/70~80 mm Hg) 。

1.3.2 从社区上转到综合医院标准

(1) a:初次确诊的高血压病人;b:治疗失败或出现难以解决的治疗问题;c:需要进行治疗评估 (定期专科复查) ; (2) 需要紧急治疗。a:恶性或急进期高血压;b:高血压危象;c:高血压脑病;d:并发紧急并发症, 如一过性缺血性发作、心肌梗死、肾衰、视网膜出血; (3) 怀疑是继发性高血压。a:患有低钾血症或血钠值升高;b:发生血尿或尿蛋白;c.血肌酐浓度增高;d:患者年龄较小 (年龄<30岁) ; (4) 特殊问题:a:白大衣高血压;b:特异的波动性高血压等。

1.4 资料收集与监测

建立管理档案, 联合我院本部及患者所在相应社区中心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干预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以生活方式改变为主要预防、保健手段, 规范化的临床路径诊疗技术、双向转诊技术流程, 监测-随访相结合) , 随访监测血压、血脂、肾功能、新发腔隙性脑梗死、眼底病变的控制情况。并通过临床路径, 对比两组间费用情况。

1.5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相关数据, 最后对所得的数据结果采用均数士标准差 (±s) 表示, 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统计软件为SPSS14.0 for windows。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研究组 (实行临床路径并双向转诊组) 与对照组 (传统就诊模式组) 在研究期内的整体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体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2研究组 (实行临床路径并双向转诊组) 与对照组 (传统就诊模式组) 在血压、血脂、肾功能、新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眼底病变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对比, 研究组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欧美亚等发达国家很多已逐渐开展临床路径, 事实证明, 临床路径体现了该病种在治疗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及严谨、合理、优质、高效, 以此来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 利于提高质量、优化医疗服务、促进了医院综合性管理水平的规范提高。

卫生部已发布三百多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这表明我国最高卫生行政部门已将临床路径作为医疗机构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措施, 实施临床路径是今后医院医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3]。

然而卫生部公布的病种, 均为诊断明确的单一急性病或治疗手段单一的病种, 至今未有高血压病的临床路径的公布。当前高血压临床路径技术流程及其在综合医院及社区间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流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过程亦同样碰到各种问题, 通过不断探索、完善, 一步步完成相关研究。

在2007年全国两会已提出, 要求健全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突出社区内涵建设。注重社区内涵建设, 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卫生”作为医改先锋, 承载起中国医疗改革的希望。高血压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 并非综合医院能够承担其防治一体化服务功能的, 社区卫生此疾病症候群的筛检、防治、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最大的服务职能。

依本课题研究结果, 通过实行临床路径并双向转诊组与传统就诊模式组的比较, 通过临床路径并双向转诊患者在整体服务满意度方面, 患者诊疗水平满意度提升、治疗总费用下降、住院天数也下降, 临床路径并双向转诊组较传统治疗模式对照组, 均有明显提升整体服务满意度, 扩大医院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另外实行临床路径并双向转诊组较对照组 (传统就诊模式组) 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对比, 血压控制及时且平稳, 血脂有明显下降, 肾功能损害改善, 新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降低, 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明显减少, 说明高血压越早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 则高血压带来的危险性越小[4], 同时也提示实现临床路径并双向转诊可作为高血压病防治有效可行的管理方案。但通过研究过程, 出现病人变异比如患者不配合临床路径的管理要求自动出院, 或病人未予重视病情, 血压控制平稳后患者就不再配合随访及定期复诊、坚持治疗, 也有部分患者在院外不规范诊疗, 造成正规就诊晚, 给后续治疗造成费用、时间、病情控制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通过临床路径及双向转诊探索, 对高血压患者的防治利用综合性医院的技术力量, 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 建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一体、全程管理、终身服务”为目的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切实操作可行的模式[5]。针对性、个体化地解决相关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提高病人的整体满意度, 认识高血压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 这些模式的建立, 对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血压临床路径和综合医院与社区间双向转诊流程, 对高血压规范化防治、实践医疗改革方针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变莲.社区高血压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防治[J].中国医药卫生, 2005 (23) :57-58.[1]ZHANG BL.The epidemiologic survey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community[J].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th, 2005 (23) :57-58.Chinese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21.[2]Revision committee for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2005 Edition) [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5:19-21.Chinese

[3]杨天桂, 石应康.设计和实施临床路径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院, 2011 (12) :32-34.[3]YANG TG, SHI YK, et al.The problems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J].Chinese Hospital, 2011 (12) :32-34.Chinese

[4]HEUSCHMANN PU, HEIDRICH J, WELLMANN J, et al.Strok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ttributable to passive smoking in Germanny[J].Eur J Carrliovasc Prev Rehabil, 2007 (14) :793-795.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研究 篇6

1.1 医疗机构分级的定义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划分为医院(包括一、二、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职工医院、防治所、保健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等。其功能和任务分别是:一级机构承担社区预防保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二级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的诊治及教学科研任务;三级机构承担省内及跨省的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任务,同时还承担高等学校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1.2 开展双向转诊的原因

对于一个社会的完善有效的卫生保健系统来说,上述划分是相对的,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与卫生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为了优化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充分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各级各类卫生机构间进行协同、合作又是十分必要的。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1.3 双向转诊制度的概念

双向转诊制度是一种各级各类医院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有效、满意、尽可能经济和全程服务的合作制度,是不同专业、水平医生,由于责任分工不同而建立的医生医务交流制度。通过契约网络关系,使全科医生不能处理的问题能得到相应专科医生的诊治,专科医生所反馈的处理意见能通过全科医生的协助得以贯彻执行。

它分为纵向转诊和横向转诊两种转诊形式。纵向转诊是指下级医院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时患者亦可视情况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是指综合医院可将患者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也可将出现其它症状的患者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理。同样,不同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1,2]。

2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情况

2.1 国外开展情况

澳大利亚对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区域化管理,政府统一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和筹办;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和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3]。

波兰、匈牙利形成了以全民医疗保险为中心,构建医院筹资、政府监管和医院内部结构治理的新模式,并且两国都建立了独立的医疗保险基金取代原由国家统包的医疗保障体制。在波、匈,卫生服务体系包括诊所、家庭医生、专科诊所和医院。在最基层的社区,由家庭医生(或诊所)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转诊制度。

英国现行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始建于1948年,它集卫生、医疗、保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以普税方式筹资,覆盖全民。全科医生通过全科医生协会与地方NHS(英国国民健康体系)机构签订医疗提供合同,为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服务,只有在全科医生认为病情严重、确有必要转诊的情况下,患者才可以到医院就诊。

美国的医疗保健制度呈多元化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产生了管理保健医疗保险,由保险公司代表投保人向指定全科医生购买服务,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

2.2 我国历史情况

我国历史上大医院参与构建双向转诊制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2.2.1第一阶段,在1950年左右我国制订并开始执行三级转诊制度,大医院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过重大的历史功绩[4]。以三级转诊制度为核心的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依靠政府的计划安排,很好地满足了各个阶层人民对医疗健康的需要。从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岁,有些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个别指标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仅为27亿元(1978年数据)。但这一转诊制度在60年代后期受当时特殊历史环境影响,在80、90年代时随着卫生改革而逐步取消。

2.2.2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以基层医院为主体、大医院为指导,分流医务人员和组织社会上的医务人员参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思路。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要形成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并“保障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5]。并形成四级网络模式、三级网络模式(医院派出式)、二级网络模式(家庭病床式)、资源互补模式、联合服务模式(集团模式)等几种主要模式,大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机构之间进行转诊服务[6]。

但这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城镇,向大医院倾斜;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城镇医疗卫生资源比重小;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政府投入不平衡。由于对需方没有强制性的限制,导致大中型医院吸引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门诊治疗人满为患,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少有患者问津,没有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格局[7]。

2.2.3第三阶段起始于近两年,特别是从2006年起,人们对卫生医疗改革争论不断,政府也对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在2006年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表示“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将会和大医院同步统筹。考虑“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由双向转诊作为连接两者的纽带。国务院也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各地政府对此积极响应[8]。

3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重要性

在21世纪,由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人口住在城镇。面对全球迅速的城市化及医学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增多、就医需求增加等一系列难题,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9],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全球体制的必然趋势[10],而中国如今也开始逐渐面临这些问题。

纵观中国城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没有“守门员”,病人可以随意到不同的医疗机构就医,这种情况使社会医疗保险在对需方和供方的费用控制方面缺少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成为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之一。国际和国内的历史经验都提示我们,不同级别、类型的医院合理定位,充分利用大医院、专科医院的实力,开展转诊制度是有效使用有限的医疗保险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必由之路[11]。

3.1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目前,大部分城镇居民首诊选择大医院,但费用较高。据研究结果发现[12]:家庭病床、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住院病人在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其平均费用之比为l∶9.7∶14.1。因此,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以花费较小的代价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

3.2 有利于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

在卫生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之后,不少医院仍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忙碌,大医院凭借其实力和社区医院争夺患者。同时,社区医院由于病源不足,一方面盲目购买设备,进行无序竞赛;另一方面通过三级医院专家、教授的挂牌来吸引更多的患者。因此,有必要实行双向转诊制度。[2,5,13,14]

3.3 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发展的不平衡,又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一方面有许多穷人支付不起基本的卫生服务费用,另一方面有一些富人希望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11]。因此,也需要将服务质量高、技术水平好、设备齐全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充分的整合入双向转诊中去,使那些穷苦患者也能通过一定的程序转至大医院,享受高级医疗服务。

4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现状

4.1 现状

根据卫生部及部分学者所进行的各项调查显示:2002年年底,全国358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54%)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调查表明,87.3%的社区居民知道社区卫生服务,82.3%的社区居民利用过社区卫生服务,其中84.3%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感到满意。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大力发展,也为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打下了基础。[6,15]

但是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对医院的转诊行为还没有真正的制约或激励机制,以单向转诊为主;无统一的双向转诊管理规范;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政策不到位;城市医疗服务供大于求,政策配套不全,“双向转诊”很难实现“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13,16,17]随着中央政府不断重视双向转诊工作,各地政府也纷纷继续加强构建双向转诊工作,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作用。例如,上海市政府在2006年下半年提出一系列政策、规定、指导性意见,如由财政局、发改委、卫生局、医保局等政府部门先后颁布出相关文件。

4.2 各地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实践

在开展双向转诊过程中,大医院该如何操作,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一些成功经验。北京市宣武区自1999年4月开始探索实施以“聘请社区医疗顾问模式”和“以转诊医院社区科为枢纽模式”为主的双向转诊机制[18]。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于2001年10月开始,和周边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建立了互动关系,其中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卫生局与医院签约建立互动关系,其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建立互动关系[1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开创复兴模式,即一个三级医院、一个社区卫生中心、十个服务站的“三合一”就医模式,即“三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20]。黑龙江省医院自1997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建立起院前急救中心,在双向转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1]。通过各类方式方法在小区内建立社区急救网络。

5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在大医院构建双向转诊制度的工作过程中,学者们也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但是由于各地的发展呈不平衡态势,有些地区也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

5.1 学者们对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不同看法

5.1.1 赞成方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大医院同样也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三级卫生网络尚不健全下的过渡时期的补偿。优点:(1)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并连续、全程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快捷、廉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深受群众欢迎,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2)到基层医院指导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能提高下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3)使大医院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4)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从而得到间接的经济效益。[6,15,17,22,23]

5.1.2 质疑方的意见。

另一些学者认为目前大医院介入对构建双向转诊作用尚不明显。他们认为双向转诊开展不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而机制缺陷的核心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性[24]。实施双向转诊的基本前提是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必须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双方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双向转诊才能畅通无阻。但当前我国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对于有一定风险且可能损害自己经济利益的转诊,会有所保留。有学者担心通过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后,也可能造成社区医院慢慢成为三级医院的一个分院[25]。

出于患者立场,在患者有自主选择医院就诊权利时,会因为对社区技术的信心不足,不愿至社区就诊。并且病人如需经多科室诊治时,让患者带着“转诊回复单”主动找社区医生,可能使转诊过程中断[26]。

5.2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中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1,12,27,28,29]。5.2.1政府、医务工作人员、社区居民都对社区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病人盲目崇上的心理,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可罗雀。不仅多数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许多专科医生,甚至一部分社区医生也未完全掌握双向转诊的程序和方法。

5.2.2 医保制度、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

目前,许多地区的公费医疗政策还是直接定点大中型医疗机构,物价部门还没有合理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没有在收费上与大型综合医院拉开明显差距,体现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在节约医疗费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的优势。许多有社区特色的卫生服务项目如家庭病床等还没有纳入医保范畴等,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开展。

5.2.3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全科医学人才匮乏。

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在职和转岗培训工作的开展还有一定的困难,真正在职的全科医生少之又少,因而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尚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全科医师的培训明显缺乏,许多医学院校不愿意承担培养全科医生的任务,在教育政策上缺乏有力的引导[24]。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备陈旧,设备改造步伐缓慢,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设备,影响了社区医生对疾病的鉴别诊治,也使群众对社区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产生怀疑,而直接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就诊。

5.2.4 转上不转下。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各等级医院来看,转入病人的人次数在转诊病人中所占的比例均偏大,且转入病人绝大多数来自下级医院,而从平级和上级医院转来的病人少,转出病人则多流向了比原住医院等级高的医院,而向平级和下级医院转诊的病人少[22]。这主要是由于转诊医院之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

5.2.5 部分大医院功能定位不准确,片面追求硬件建设及扩大普通门诊服务。

目前,部分大医院仍然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应付越来越大的门诊量,致使每人次的候诊时间延长、就诊时间缩短,无法保证诊疗质量,“看病难”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与此相反,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限的卫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 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中的作用

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医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联动关系,应明确各自功能定位与职责。对大医院来说,明确自己在构建双向转诊制度中的功能和职责,对于主动自觉的投身其中至关重要。

部分学者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是多种模式的[30,31,32]。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然转变,国际上通行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三级医院同样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它打破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区,由被动服务变成了主动服务。使医院的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从而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务,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大医院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与地位是显而易见的。(1)大医院是社区内卫生服务的中心,以这个大医院为核心,社区内一、二级医疗机构为分支,才能构建起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宣教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大医院是社区医疗网络的后盾,有了这个后盾,社区病人的疑难病症才能得到顺利的诊治,急危重病人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3)大医院在社区全科医疗工作中有协调和疏导作用,可使疑难重危病人顺利住进医院、经住院治疗恢复和病情稳定的病人回到社区进行康复和巩固治疗。(4)大医院在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宣教和计免工作中应发挥牵头作用。(5)大医院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中,起到健康知识教育基地和全科医生人材培养基地的作用。(6)社区卫生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医院应是科研工作和学科发展的主体。[19,26,33,34]

7 充分发挥大医院在开展双向转诊工作中作用的建议

7.1 组建区域性医疗集团是根本的措施

通过医疗费用支付等相关制度的变革,依靠政府指导和市场力量推动区域性医疗集团的形成,使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消除它们之间的经济对立。同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配套措施,如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

7.2 适当拉大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差距和个人自付比例是有效的手段

利用经济杠杆使社区卫生服务能够以较低的收费和医药费自付比例吸引病人,促使病人通过双向转诊合理分流。

7.3 制定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和监督机制是重要的保障

须建立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之间的双向自愿选择的契约制度。由双方共有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双向转诊工作,通过专业医师、全科医师,大医院、社区医院建立起契约关系,明确各自职责、权利、义务、经济利益,并建立完善的介入监督机构如健康保险机构和卫生部门,对转诊工作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7.4 让病人参与"双向转诊"的决定过程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通过医务公开的方式,让病人或社区居民了解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情况及其它更多医疗信息,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双向转诊"的决定过程,增加医患的交流与信任,并发挥监督作用。建立疾病谱及其处理方法资料库是有效的措施之一。[12,24,27,35,36,37]

7.5 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城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38]是沟通的途径

通过大医院数据交换中心网络使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双向转诊工作,可以开展疾病会诊、预约检查、预约门诊和住院、出诊请求以及实时指导、健康课堂,甚至远程会诊、手术演示等内容。使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知识、信息、技术、人员和病人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共享,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7.6 政府继续增大财政投入[39]是发展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人均财政投入越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流病人的效果越突出。增强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能力,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不仅不会增大财政投入负担,而且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卫生资源的消耗,保证卫生资源使用公平性、可及性,达到实现合理分流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摘要:近年来,作为缓解群众就医矛盾的切入点,构建双向转诊制度是人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对大型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制度的涵义、历史情况、重要性、现阶段情况、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开展双向转诊的意见和措施。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篇7

狭义的双向转诊实际上包括两个转诊过程,即“上转”和“下转”。“上转”即病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下转”即病人从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诊。[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之间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有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节约卫生资源并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减少病人就医的盲目性,降低医疗费用和病人负担,控制日益增长的卫生费用;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对解决目前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国卫生部强调指出:我国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近年来,在“双向转诊”实践过程中,我国城镇居民就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型综合医院的“单向转诊”,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2]。这与目前我国整个医疗市场格局普遍不完善,同时也与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分工差异不显著、缺乏互补性和各种医疗机构合作意识欠缺有关。

1“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1.1“双向”缺乏认可程度

一是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低,反映在病人不愿也不放心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治疗,而在上级医院接受检查或手术治疗后的病人出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也不愿转回社区治疗;二是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互信,而这种互信同时涉及到“下转”和“上转”两个过程。在现实中,“上转”中互信程度是非常高的。而在“下转”过程中互信的程度却不是很高。向下转出时,存在着上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向下转出不信任),向下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上级医院也可能存在不信任(转入接收不信任)。“向下转出不信任”通常易于被人们所认识,“而转入接收不信任”却不太为人们所注意。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卫生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障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受本身医务人员水平、各种硬件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遇到不能正确诊断的病人或危重的病人时能主动向二三级医院转诊,而在二三级医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或经治疗后进入康复期的危重病人,医院则很少主动向病人所在社区的服务机构转诊,医院承担的一些业务如计划免疫服务、老年保健、计划生育服务、轻症病人向下转诊等不愿下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 经济利益的诱导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运行不合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逐利倾向[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是两个独立利益体,各自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目标,客观上存在利益的竞争关系。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的,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无不与医院的效益相关。这样一来,为了获得收入,就出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中型综合医院想方设法“挽留”患者的竞争局面。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统计资料,危、急、重及抢救病人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的病人只占5%;在相互关系上上级医院更多地看重的是社区向其转入了多少病人,而在病人转出时很少主动与社区联系;约有75%以上的上级医院把收治上转病人视为在替社区解难,而下转病人时认为与社区没有什么关系,或与己无关。约有占86%的上级医院认为上级医院广收社区上转病人为医院扩大了病人资源,是在为医院增加收入和提高经济效益。约有95%的上级医院认为将术后或恢复期的病人下转社区减少了医院的收益。

1.3 缺乏有效的双向转诊监管机制

医疗卫生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缺乏合理的规划,甚至无规划,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间各自的职能缺乏明确的划分;在技术上缺乏各病种分级诊断治疗和转诊的临床标准;经济上对不同级别医院收费标准、自付费比例缺乏可参照依据,包括非急、危重抢救病人不同级别医院住院标准。由于缺乏这些配套的政策,缺乏从组织、行政、经济、技术、医保等方面保证,“双向转诊”制就很难得以完善和实施[4]。

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途径在于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这里互信机制是前提,利益机制是核心,监管机制是保证。既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充分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又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适时的加以补充调节。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使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是最佳实现形式。

2.1 战略联盟的基本涵义

战略联盟一般是指两个或更多组织间,出于对市场发展的预期和实现各自的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担风险、共创市场、共享利益等战略目标,通过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资源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拥有某些共同利益点的联合体。广义的战略联盟,还包括合资等股权参与形式在内的、任何形式的组织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联合[3]。

2.2 实现战略联盟的操作对策

具体实施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区域性中心综合医院为基础形成战略联盟盟主,以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盟员,以协议为纽带,联盟成员相对保持原来机构的独立性,建立共同的管理模式,共享医疗资源、利益。待条件成熟时,进入第二步,即以资产为纽带,重组联合,合并成一个统一名称的医疗集团,作为集团成员的医院以“子公司”的形式进行医疗服务经营活动,通用相同管理模式,共享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就好像是上级医院的一部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实际就等同于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内部转诊”。

无论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的战略联盟的组建,简单地靠行政手段进行简单的“拉郎配”是不可取的,应该通过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变革,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其形成。首先,要把当前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从后付制改为预付制,如政府可采用总额预付制或人均定额预付制,将医保费用和医保责任包干给定点医院。在允许参保人自由选择医院的情况下,参保人可以在联盟内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转诊,直至最上级医院,如可以在工作地社区初诊,然后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或术后在转诊至居住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

2.3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

完善相关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要使社区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制度有效、持续的开展下去,还需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和报销制度,将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同时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政策、收费标准,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差距,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和资源配置优化调整。各级政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调整好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制定出全科医师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实际措施,拨出培养专款联合高校承担起全科医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的责任,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包括公卫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还要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交流、协作与沟通,如上级医疗机构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举行定期座谈会、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进入社区实践,熟悉社区医生的具体工作和双向转诊的程序,以便更好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此外,加强和促进计算机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医疗共享的实现。

总之,只要理顺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经济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并予以完善社区服务医疗保险、收费制度等配套措施,加强设施、人员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双向转诊落实难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真正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摘要:探讨了双向转诊的概念和双向转诊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认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途径在于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同时探讨了实现战略联盟的操作对策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

关键词:社区,双向转诊

参考文献

[1]王望,李瑾.战略联盟:医院经营的一种选择[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4):34-35.

[2]许苹,朱敏,宋炜.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8):36-37.

[3]陈志宏.企业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运用形式和运营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2(4):78-83.

[4]周瑞敏,刘姿,方艳兵.社区双向转诊的现状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5,3,(5):23

[5]代慧.社区卫生服务从单向上转完善到双向转诊的途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6):61-62.

[6]宋文舸.组建医院集团的基础与政府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9-11.

[7]陈志兴,龚宇.医院重组的基本模式和政策导向[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1):15-17.

[8]肖艳玲,徐福缘.战略联盟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1)77-7986.

[9]冯毅,张瑾.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研究综述[J].卫生经济研究2006,(11):44-45.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篇8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在宁波市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4家综合性医院以及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120名患者以及杭州市的大部分有代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中20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了现场自填式回答, 对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受调查者由医生填写或由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调查。共发放调查表330份, 回收320份, 回收率达96.9%, 有效问卷310份, 问卷有效率96.88%。使用SPSS11.0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320名居民, 男138名, 女164名, 男女比例为1:1.19;受调查者年龄中, 占最多为40-60岁的居民患者, 60岁以上较少;教育程度以中专或高中毕业为主, 占了26.5%, 其次是大专、初中文化程度, 分别都占了23.3%;居民患者大多数的个人月收入为1000至2000元, 占了46.9%, 其次是2000至3000元, 占了22.1%, 显示受调查者普遍为中档收入者;医疗费用负担方式显示, 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 为60.3%, 其次为自费和公费, 分别为21.0%, 18.7%。

2.2 居民双向转诊认知调查

对居民进行双向转诊认知度调查显示, 37.1%的居民听说过双向转诊。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双向转诊认知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00) , 其中文化程度越高, 对双向转诊的知晓率也越高 (详见表1) 。居民双向转诊认知途径调查情况显示, 最主要途径是通过报刊杂志占27.7%, 其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占25.2%、电视介绍相对较少, 只占8.4%。

2.3 居民双向转诊意愿调查

居民首选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患病后首先选择去大中型医院占了77.9%, 而有22.1%的人选择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不同的文化程度患者患病后首先选择去大中型医院还是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受调查者病情稳定后, 是否愿意回社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医院就诊患者70.5%愿意在病情稳定后回社区治疗, 杭州、宁波市两地区居民患者意愿差异有显著性 (P=0.003) 。 (见表4)

χ2=10.69, P=0.03

χ2=9.46, P=0.003

2.4 居民双向转诊满意度

受调查者对目前的双向转诊制度现状调查显示, 表示很满意的只占7.46%, 较满意的占21.89%,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8.46%和0.50% (见表5) 。受调查患者对目前双向转诊制度现状不满意的原因调查显示, 最主要的是:没有统一的双向转诊标准和制度, 占了28.21%, 其次是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交流, 占了18.82% (见表6) 。由此可见, 尽快地建立起有统一标准的双向转诊制度, 加大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交流, 对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3讨论

社区医院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同时也加快了双向转诊制度的发展, 但是目前的双向转诊制度还不够完善。目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虽然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 但双向转诊居民知晓度和满意度低, 运行并不畅通。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5.3%的患者有向上级医院进行过转诊, 而曾从上级医院转去社区治疗的也仅为14.7%, 部分医生会顾虑到下转病人可能造成医院的利益损失, 因此减少了下转的数量[2]。

有关调查也显示多数患者、上级医生及社区医生不清楚双向转诊的程序、途径和方法[3]。本次调查显示, 只有37.1%的社区居民患者听说过双向转诊制度, 上下级医生的信息沟通渠道, 双向转诊网络尚未真正建立。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与报刊杂志方面来接受双向转诊的信息是社区居民患者的认知的主要渠道, 占52.9%, 而电视、医院等渠道则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特别是医院部分, 只占了15.5%,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使社区卫生服务深入人心, 提高人们对双向转诊制度的正确认识。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缺乏信任, 在调查中显示, 大多数居民患病后首选大中型医院的最大的原因就是相信大中型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占了60.3%;而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最大的原因是考虑路途、交通方便, 占了33.3%, 以及考虑只是常见小病, 占了33.0%;在不愿意回社区康复的调查中,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信任社区的医疗技术水平, 占了37.6%。大量的数据都显示大部分社区居民患者对于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 这和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服务质量势在必行[4]。

居民患者对目前的双向转诊制度现状不满意的原因, 认为没有统一的双向转诊标准和制度的占28.2%, 说明现行部分大医院并没有真正建立转诊专门机构, 未明确专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的具体工作, 相关的制度及考核标准也均未完善, 这使得双向转诊不能畅通运行。双向转诊执行者的水平还直接影响到双向转诊制度的运行和落实, 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标志[5], 因此, 尽快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生, 也正是实现双向转诊, 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服务质量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刘小平, 梁万年.李军等.“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下的双向转诊管理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2;5 (5) :369~370.

[2]张宇, 肖十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现途径和管理办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2;5 (2) :123~125.

[3]蒋景春, 杨世昌.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02;5 (2) :123~125.

[4]刘梅, 陈金华, 彭晓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17 (8) :38~39.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2年10月珠海市各社区卫生机构上转到我院门诊就诊的病人982例, 男449例, 女533例;年龄16岁~83岁 (32.4岁±5.4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92例, 中学359例, 大专及以上431例;就诊科室:内科451例, 外科437例, 妇产科94例。

1.2 调查方法

根据上转病人的就诊流程和特点, 在有关专家指导下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①病人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诊科室等;②病人分别对社区卫生机构和上转医院的满意度, 内容主要包括转诊流程、就医环境、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医疗收费等, 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③病人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情况,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 由专门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务人员实施调查, 分为需求、较需求、无所谓。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 双份录入数据并纠错,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

2 结果

例 (%)

例 (%)

3 讨论

3.1 双向转诊病人对社区卫生机构和转诊医院的满意情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 病人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服务态度、就诊等候时间、有关收费、转诊流程、医疗水平、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对转诊医院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医疗水平、服务态度、转诊流程、有关收费、就诊等候时间。这表明, 对于病人来说, 在服务态度、就诊等候时间和有关收费方面社区卫生机构相对较好, 而在就医环境、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及转诊就诊流程方面, 转诊医院相对占优势。原因主要为社区卫生机构相对病人较少, 病人等候时间较短, 医务人员也相对有较多的时间耐心地为病人诊治和宣教, 医疗设备相对简陋, 收费也就自然较少。而转诊医院在这些方面恰恰相反, 就诊病人较多, 另外时有突发状况如急诊手术、危重病人抢救等, 医生工作相对较忙碌, 除为病人做好关键性的治疗外, 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向病人做好宣教, 以致给予病人的感受是, 转诊医院医疗水平较高而服务态度相对不如社区医务人员。

病人对社区卫生机构最不满意的是医疗设备方面, 现实状况中的确如此, 有些社区卫生机构只有基本的三大常规、心电图检测等仪器, 而有些甚至连这些都没有, 过于简陋, 以致病人如遇特殊状况、病情变化或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就不能顺利就诊和解决问题, 要上转到医院。而转到大医院就诊后排队候诊又成为病人的一大问题, 就诊、缴费、检查、等结果、取药等, 病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就诊流程。

3.2 双向转诊病人对社区卫生机构和转诊医院的需求情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 病人希望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改进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优化转诊流程、增加配置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改进就医环境、合理收费、缩短就诊等候时间、改善服务态度。而对转诊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缩短就诊等候时间、合理收费、优化转诊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水平、增加医疗设备配置。病人希望优化转诊流程主要原因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往转诊时手续较复杂, 常对费用报销造成一定影响而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同样病人也希望转诊医院解决排队候诊问题, 的确, 如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到二级、三级医院就诊, 排队就成了病人常见而又苦恼的问题。病人认为转诊医院收费较贵, 主要原因为就诊医院相对设备、材料、治疗等费用较高, 因此希望医院合理收费, 适当降低费用。因此如为必要的收费, 接诊医务人员的宣教和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 需让病人明明白白缴费, 理解和接受费用明细。

3.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努力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当务之急[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资源配置及就医环境有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医疗技术水平、资源配置和就医环境方面是病人较不能接受的主要问题, 因此必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业务培训的针对性, 逐步摸索出适合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方案与服务内容,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疑难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及典型病例讨论, 逐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及卫生服务质量, 进一步推进和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3]。同时, 二级、三级医院急需解决病人的排队等候问题, 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 规范并切实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 向病人做好宣传, 增加病人对预约服务的知晓度, 及时分流病人高峰排队现象。

将社区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和上级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 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与途径, 改善就医条件和服务质量, 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各自的功能, 做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协调发展[4]。简化双向转诊流程, 落实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 切实解决病人双向转诊中遇到的问题, 逐步满足病人的需求。同时针对不同人群, 加大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教育, 使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进一步提高社区双向转诊病人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了解珠海市社区双向转诊病人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方法]随机抽取珠海市各社区卫生机构上转到医院就诊的982例病人进行病人满意度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双向转诊病人对社区卫生机构最满意、最不满意及最希望改进的分别是服务态度、医疗设备、优化转诊流程;而对上转医院最满意、最不满意及最希望改进的分别是就医环境、就诊等候时间、排队等候问题。[结论]应针对社区双向转诊病人需求及满意度,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简化双向转诊流程, 切实开展综合医院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 真正满足病人的需求和提高其满意度。

关键词:社区,双向转诊,满意度,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建平, 蔡晓雯.社区双向转诊模式的实施及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 2011, 8 (23) :104-105.

[2]王辉, 季和平, 孙滨.北京市社区双向转诊现状及患者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8) :3195-3197.

[3]李翠萍.双向转诊患者认知与满意度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0) :945.

上一篇:注意问题下一篇:石油开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