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朦胧(共5篇)
热爱生活的朦胧 篇1
生活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一片混沌:在生活中,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法完全实现, 任何事物的终结都是了犹未了;新的声音总是与先前听到过的旧的声音混在一起组成大合唱。万物皆流, 各种事物都正在转化为另一种事物, 而其混合物并不融洽、纯粹, 甚至将分崩离析, 烟消云散;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事物是始终繁荣不衰的。生存意味着走向毁灭, 意味着不能终其天年便要趋于毁灭。
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于生活的朦胧不清, 变幻不定。它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摆来摆去——然而, 它的摆动决不会超出正常的限度。生活的变幻使人们热爱生活, 这种变幻就像单调催眠的习习和风。但是, 奇迹却是某种起确定作用并且被确定下来的东西:它难以预料地闯进生活之中, 偶然地、生硬地、无情地将生活转变为一种鲜明清晰的数学方程式, 然后再将它解开。人们憎恨、害怕这种鲜明清晰。人们的软弱和怯懦使他们希冀任何外界强加的障碍物, 任何置于他们路途中的绊脚石。他们毫无想象力。对于他们来说, 无法实现的伊甸园永远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生活也永远是一种热望和憧憬。命运使他们把无法得到的东西廉价地、轻而易举地转化为灵魂的内在财富。人们从未见过全部生活之流融汇的地方, 在那里, 一切事物只具有可能性而无法转变为现实性, 但奇迹却是现实性本身, 它揭开了生活的一切虚幻的面纱, 灵魂的轮廓被清晰无情地显示出来, 赤裸裸地立在生活的面前。♪
朦胧中的清晰 篇2
“朦胧之时有朕兆可寻,模糊之中有端倪可察”。对“模糊性”的界说,是析谜之首。
人类认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经纬交错。模糊性是不确定的一种,是认识中关于对象的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它并非仅由客体诱发或仅是主体茫然臆造所致。作者运用他曾提出的认知场理论,冲破传统的主客观划界标准独辟蹊径,展示了模糊性“客观根据”的底蕴。正如改变了几代人观念的大师爱因斯坦在回答“运动展缩”时所说:展缩是客观的,但与现实者所选择的参照系密切相关。“展缩”,主要指谓的不是物体本身结构的变化,而是对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运动关系结构的说明。它并非观察者主观自生,又非被观察者自身变更。主客观确定的运动关系结构,就会产生一定的观察结果。这就是相对论对客观性的限度。模糊性的客观性,就是对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认识结构(或曰认知场)客观测度的反映。思维的模糊化,实质是在一定的认知场中,宇宙普遍联系和连续运动在思维中的一种投射。它是思维精确化的发源地。正是通过对事物类属边界和性态的模糊化处理,才能够使人们把握连续中的离散,才能用离散模型作精确明晰然而只能是近似的描述。只有模糊的,才能是精确的。一个认识的悖论,一种实际的合谐。
精确性与模糊性之间必要的张力,构成了人类种族思维演进和个体思维发育发展的内源动力。在对人类历史文明峰峦起伏过程的实证追溯和对思维结构的纵横剖析中,回旋着人类认识机制中模糊性和精确性彼此转换、互相渗透的辩证节奏。
任何科学的抽象,总含有无法分离的模糊因素;任何科学模型都具有变易性、模糊性,它使科学包容着广阔展开、多向演进的可能性和自由度。它是科学发展的“活性”因素。没有模糊性,就没有科学的产生发展。不屑一顾的模糊性正是奉若神明的科学概念和结构的生长点。摒弃模糊性而树立的对科学的崇拜,实际只能是对科学的亵渎和嘲弄。
逻辑的剥离,使我们从“认识”到“科学”,又从“科学”到“数学”。对通常认为是严格性、确定性之冠的数学发展史的考察,更使着魔于绝对确定性的人们黯然神伤。
近代数学以其高度严密性和抽象性为自己赢得了崇高地位和荣誉,它折服了传统,强化着人们对确定性的崇尚。数学终于踌躇满志地拥有了自然科学的加冕权。但是,在科学数学化的胜利进军中,各种潜在的困难不断显现。科学数学化的困难,惊破了人们的幻梦。富有戏剧性的是,这种觉醒最早又是来自数学自身的发展。
数学思想从常量数学变量数学随机数学模糊数学的演进,展现了它从外在否定模糊性、不确定性,到内在地考察分析模糊性、不确定性的螺旋前进。数学接纳了久违的不确定性并充分肯定它的作用,不仅使数学自身的发展开辟了希望之径,同时使它拓展了在科学尤其是在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应用。数学——失去了“确定性”。纯粹确定性的神话在最有权威的地方破灭了。然而这并不是数学也不是“确定性”的葬礼,而是它的福音。
对模糊性的探索不仅是人类认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控制为中心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对哲学的召唤。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丰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应该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找到自己新的突破口。《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謎》一书,正是作者怀以强烈的使命感,而从历史和现实的经纬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新的生长点的思索。它是国内研究微观认识论的第一本专著,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它不仅可以给研究认识论(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具体科学的角度)的人们以启迪,同时可以使非专业研究的读者在认识史、数学史、现实分析、思维剖释的丰富内容中获得最新信息,调整旧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类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水上灯:时间之下的朦胧荧光 篇3
水滴, 从被现实的遗弃中反弹出强悍的生命力, 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 爱恨分明。爱, 用全部的力量来爱。恨, 用全部的力量来恨。把自身的痛苦与恨转嫁为对这个世界疯狂的恨。因为自己痛苦着, 所以看不到别人也痛苦着。在极恨中, 以残忍的方式鞭打着乱世中悲剧性人物的痛苦心灵。遵循传统规范的无辜受害者, 菊妈, 自始至终隐忍着她的怨恨与侮辱。因为懂得苦难的深重, 所以选择寻求物质安稳的李翠, 卑微地忍受着内心的沉痛与孤独, 而这一切都成其为复仇的背景。伤害着周围人的同时, 也伤害着自己。在一次次的精神梦魇中经受着灵魂的拷问。这根源于人性的本身, 不可解脱, 也有着长久的煎熬。恨得深入骨髓, 在每一次的犹豫、怀疑、挣扎后是更为坚定的恨。恨激发了其潜在生命力的爆发, 她为恨而生。
恨, 使其成为自我精神的放逐者, 在灵魂的虚无中流浪, 没有皈依。失去爱的支撑, 她无法在莽莽的乱世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在拜倒于自己风韵的众多男性中, 追寻着早已失去的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 。不论是为了经济的庇护还是地位上的维护, 抑或是虚假的感情满足, 都是一次情感上的回归。尽管有着太多的矫情与虚伪, 但每一次对于她来说, 都弥足珍贵, 弥补的是生命的空白。也因此她可以在张晋生几句温存的话语中达到爱的谅解, 可以在万江亭的声音中听出沉痛的意味, 懂得感情苦涩中的真挚。可以在余啸天那里找到父爱的包容与温暖。
在爱恨两端之外, 是其强烈的生命意识, 独立于时代之外的个性, 她是其自身命运的主宰者。命运对于小人物, 故事尚未开始, 结果早已注定, 且不能拒绝。乱世中的平民, 既无意于推动历史, 也不幻想融入历史以求永生, 要的只是个人生命此时此刻的实存。李翠、玫瑰红的选择无非是在乱世中无法摆脱的无常中寻得暂时的有常, 畏惧于未来的风险, 蜷缩于生活的角落以等待风暴后的安静。然而, 她以其强烈的自信和魄力, 在乱世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她敏锐地捕捉着生命中的每一次可能的机会, 在时代限定的生存法则中潜行。她懂得如何听从自己的内心与时代的声音, 在自身与时代的位置中保持着超然的独立性。她的个性不属于过去, 也不属于现在, 也不会属于未来, 独立于时间之外。
个性独立于时间之外, 而她个人兴盛的发展史却也是一部汉剧的发展史。一段梨园生活的悲欢, 成全了她兴盛的一个时代。汉剧的兴盛作为一段历史的缩影, 集中包含了大众的欣赏趣味及历史对个人的选择。历史选择了她, 在众人的喝彩与欢呼声中使其成为众人仰慕、散发着璀璨光芒的水上灯。水上灯成为一个在乱世中振奋人心的名字, 为乱世中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在汉剧的热潮中, 也是她艺术生命的巅峰时, 因为已经没有让她坚持的爱与恨, 在《宇宙锋》最后一场带有自身写照意味的表演中 (与其说是表演, 不如说是对自身命运回顾的哭诉) , 也是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场繁华中隐退。褪去身上的光环, 回到普通人的位置, 回到普通人的生存与情感的起点。这正如汉剧作为雅剧、作为成熟的舞台戏, 也势必在迅变的时代中流失, 回到汉剧最初的起点。她的提前退场不过是汉剧下一步的预演。她依附于汉剧走向人生的巅峰, 而在汉剧凋零之前退潮。她生命的潮起潮落也只不过是时间长河中一滴水滴微弱的涌荡而已。
朦胧的典范 悲壮的情怀 篇4
一、隐晦主题下的多元诠释
李商隐的爱情诗,大都主题隐晦,主旨不够明确,并且多以“无题”命题,更增加了诗歌理解上的难度。以《锦瑟》为例,尽管对本诗的主旨探讨解说众多,但仍无法得其真相。可见,要真正解读此诗,势必另辟蹊径,摆脱传统解释窠臼,应用新的诗歌理论作为审视标准,才能获得一个接近真义的解答。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一开首,就以锦瑟发端,引出了“思华年”。可见诗人以“锦瑟”起兴,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诗虽以锦瑟命题,但其内容并不是歌唱锦瑟的咏物诗,而是作者因见锦瑟有五十弦从而联想到人生的五十年岁月。五十弦可以弹出不同的曲调,五十年的人生岁月也有着离合悲欢,喜怒哀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因此首联就已明白地指出了诗的主题。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回首往事,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梦的人生和不可实现的人生理想。梦是现实生活的记忆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幻觉,是现实的渴望以非现实的方式在人内心的折射。它饱濡着人生的各种感情,有欢乐悲伤、惊险离奇的遭遇,有时还可得到暂时的满足和慰藉。在这里,诗人化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两个典故,传达了对人生追求而又难以实现的执著之痛。诗人用该典故表达了自己有着高洁的志向,远大的追求,但最终却一生沉沦下僚,难以得志,回首往事,有着人生如梦的毁灭之痛。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写在惨淡的月夜,沧海之珠,带着冰凉的泪水,犹似我身世的沉沦;而蓝田的美玉在日光照耀下,又烟气蒸腾,好像我的追求化作幻灭的云烟。诗人用“鲛人泣泪成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说明自己的理想追求,如同云霞幻灭中的琼楼玉宇,似乎唾手可得,而最终难以企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深悲巨痛。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叙觉后之悟,与首联“无端”相呼应。是说人生的感慨,哪里需要等待今日追忆往事才产生呢?就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早已令人不胜惘然,如今的追忆更是不堪回首了。
二、凄艳浑融外衣下的悲壮情怀
李商隐的抒情诗,在继承大唐诗风优良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开拓和创新。由于李商隐之前已形成了韩孟、元白两大诗派。到了晚唐,韩愈、白居易那一类诗歌的情感内容与士人的心态已逐渐隔膜,韩诗的怪奇壮大、白诗的平易少含蓄的笔法,已不适用于表达纤细情感的需要。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通过哀婉的情调,来抒写他的心境与感受,诗风凄艳壮丽,浑融天成。可以说,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把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与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熔铸在一起。其诗在典雅精约,凄艳浑融的外衣下,掩藏着悲壮不屈的情怀。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都是在凄艳、温情脉脉的外衣下,表现出一种毁灭性的悲壮之美,显得幽深迷惘,凄美绝伦。
三、比喻,用典象征,朦胧多义的源泉
李商隐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意象群,于是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因此,要认识把握《锦瑟》的特点和难处,首先是明白诗中的比兴、象征、用典和暗示性的语言。
先看比喻。李商隐的诗歌常常大量出现带比喻性的意象,但被比喻象征的本体,往往被隐藏起来,因此很难捉摸。像《锦瑟》就是这样。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只是个象喻,但喻什么,它所喻的本体没有交代。诗中跨越了本体只说锦瑟“思华年”,引起了他的追忆和情思,这种丢掉了本体,直接由喻象跨越到情思的跳跃,造成了逻辑理解上的断层,从而造成一种难以捉摸的朦胧之感。两个象喻,只由“庄周迷蝶”和“杜鹃啼血”两个故事组成的意象,本体又没有出现。因此这两个象喻仍然是暗示妻死,表现那种悼亡伤痛的情绪。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两个喻象不仅本体仍没有出现,而且喻象本身也更朦胧。明月照大海,大海有遗珠,珠上有泪,这已经足够模糊朦胧;蓝田有美玉,美玉又生烟,这已经是纯粹的意中之象,连画面也没有了。
再看用典象征。李商隐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锦瑟》成为千古诗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四句并列运用的典故所描绘的四幅象征画面,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涵蕴着人生的所有境界:物我两忘心沉梦幻的境界;超越生死心向未来的境界;情天恨海心授魂销的境界;人瑟俱亡心寄云峤的境界……凡此种种构出了一个永恒的神秘,神秘的永恒。如“庄生晓梦迷蝴蝶”,原典不过借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齐物我的思想而已,李商隐却抛开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望帝春心托杜鹃”,也由原典之悲哀意蕴而引入伤春的感怆,这些典故不是用以表达某种具体明确的意义,而是借以传递情绪感受。他正是在参悟原典的基础上慧眼独具,对原典进行暗示性阐发,并以此为源构出一幅幅象征画面,画面之间是跳跃的,不是意念的转换,而是意境是融接,梦的叠合,甚至是不可捉摸的意识流程,一种情绪状态。
朦胧诗的特点及阅读 篇5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一、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作品主题体现出“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和“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二、 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摒除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三、 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四、 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
鉴于上述特点,我们读朦胧诗时,必需了解那段历史。因为在北岛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经历了过多的生活苦难,遭遇了过多的人间悲剧,感受了过多的人生艰辛,那些特定历史动乱中的岁月,过多地在他们的心中烙下伤痕。所以他们都有着一种痛苦、困惑和反思的思想根源。正因如此,他们的诗歌里才隐藏着深沉而丰富的历史内容。
读朦胧诗,还要了解诗人。在那个历史环境中,每一个人的遭遇有所不同,他们的生活背景也不尽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诗歌风格。
【热爱生活的朦胧】推荐阅读:
热爱生活的唯美句子11-26
作文真相热爱生活08-29
热爱生命享受生活11-23
执着地热爱生活作文550字11-18
《热爱生活》800字高考作文通用06-19
三分钟演讲稿热爱生活09-26
国旗下讲话热爱生活演讲稿09-03
一年级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主题班会10-14
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单元备课07-24
热爱生活练习试题鲁教版带答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