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精选9篇)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第二、三产业,为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需求矛盾,寻求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轻型栽培技术[1,2]。2014年贵州都匀经济开发区农业服务中心特设置了玉米免耕直播轻型栽培技术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择在坝固村5组进行,试验地为坡塝旱田,面积1 533.3 m2,前作为玉米,冬季闲置,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均匀。试验玉米品种为黔单18。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即免耕精量直播、免耕育苗移栽、翻耕育苗移栽。试验地按1.2 m开厢,每个处理12厢,两边为保护行[3,4,5]。
1.3 试验方法
翻耕育苗移栽:3月20日育苗,移栽前2 d翻地,玉米苗叶龄2.1~3.0叶时打条播沟移栽。免耕精量直播:于播种前10 d喷施农达(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含量41%)除草剂,于3月20日不翻耕土地直接打窝播种玉米。玉米出苗后按当地的生产方法进行薅锄,培土。免耕育苗移栽:移栽前10 d,用农达除草剂进行喷施,3月20日育苗,玉米苗叶龄2.1~3.0叶时,不翻耕土地直接打窝将苗移栽本田。施肥统一时施圈肥15.0~22.5 t/hm2、复合肥750 kg/hm2、硝酸铵600kg/hm2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种植沟[6]。以硝酸铵225 kg/hm2追1次提苗肥,大喇叭口期以硝酸铵375 kg/hm2追壮籽肥,种植规格统一为每厢栽2行,宽行0.8 m、窄行0.4 m,株距0.27 m,单株定植,栽61 500株/hm2。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于8月27日验收,理论测产采取5点取样,每点10株,进行考种测产,实际产量为每处理取2厢全田实割实测方法,结果如表1。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产量以翻耕育苗移栽处理最高,为8 796.76kg/hm2,免耕育苗移栽次之,免耕直播最低,翻耕育苗移栽分别较免耕育苗移栽和免耕直播增产7.51%和11.69%,免耕育苗移栽较免耕直播增产3.89%。经差异显著性分析,翻耕育苗移栽与免耕直播存在差异显著性,与免耕育苗移栽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免耕育苗移栽与免耕精量直播不存在差异显著性。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种植方式的在种子、肥料投入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农药、农膜、除草剂以及用工的投入上存在差异,其中翻耕育苗移栽总投入最高,为7 845元/hm2,免耕育苗移栽次之,为6 945元/hm2,免耕精量直播最低,为6 120元/hm2。以当年玉米收购价2.4元/kg计,各处理产值以翻耕育苗移栽为最高,折合21 112.20元/hm2,其次为免耕育苗移栽,折合19 637.25元/hm2,免耕精量直播为最低,折合18 902.55元/hm2。扣除成本投入后的净产值仍以翻耕育苗移栽最高,为13 267.20元/hm2,免耕精量直播次之,为12 782.55元/hm2,免耕育苗移栽最低,为12 692.25元/hm2,通过投入产出比折算,翻耕育苗移栽投产比最低,为1.00∶2.69,免耕育苗移栽次之,为1.00∶2.83,免耕精量直播最高,为1.00∶3.09。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育期和生物性状影响不大。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其中翻耕育苗移栽与免耕精量直播存在差异显著性,翻耕育苗移栽与免耕育苗移栽、免耕育苗移栽与免耕精量直播都不存在差异显著性。不同种植方式投入产出比以免耕精量直播最高,主要体现在省工、省力、省成本,从而实现节本增效。免耕精量直播适宜冬闲田、缓坡地种植,便于提前清园除草、秸杆还田利用和降低劳动强度。免耕直播适宜劳动少、土地多的集约化管理,省工、省力、省成本。大面积推广免耕精量直播还应进一步做示范,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规程。
摘要:通过同田翻耕育苗移栽、免耕育苗移栽、免耕精量直播3种不同方式对比,了解不同方式对玉米生物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精量直播平均产量为7 876.00 kg/hm2、免耕育苗移栽为8 182.17 kg/hm2,分别比翻耕育苗移栽对照产量8 796.76 kg/hm2减产10.47%和6.99%。但免耕精量直播较翻耕育苗移栽降低劳力、农药、农膜等成本900元/hm2,较翻耕精量直播降低成本1 725元/hm2,投入产出比较高,实现了节本增效。
关键词:玉米,翻耕育苗移栽,免耕育苗移栽,免耕精量直播
参考文献
[1]何志远,陈必军.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技术效果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1(4):36.
[2]刘晓燕,翟玉玲,蒋燕,等.玉米少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农技服务,2012,29(11):1199.
[3]张雅丹,张育荣,崔桂生.兴安县甜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69.
[4]滕瑜.玉米少免耕栽培与翻耕直播对比试验总结[J].新农村(黑龙江),2014(10):38.
[5]邹军,朱怡.玉米免耕与翻犁栽培效果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0(1):31-32.
[6]胡飞.玉米免耕栽培的效果[J].农技服务,2009,26(5):16.
山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篇2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较丰富、质地疏松的地块,在冬季少雨时节将地块深翻(即抗冬土)。如是冬季种绿肥的地块,则在春玉米苗移栽前1个月压青。冬土经自然冷冻能改善土体结构,降低越冬害虫卵、蛹基数。春播开始,虽然地表经雨、雪的作用已形成较稳定的结构,但是杂草开始萌发,因此在玉米苗移栽的20天前需用95%草甘膦120克对水45千克,喷洒杂草茎叶,这样既除去杂草又保护表土的自然结构。
二、品种选择
免耕栽培的玉米对品种有选择性。首先要求扎根较深,抗倒伏;其次由于山区地块在春、夏温暖季节田间湿度较大,不宜高密度栽培,因此所用品种应以个体和群体相结合考虑其生产性能,主要选用植株壮实、中偏矮秆、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中、大穗形品种,如现有的卓玉818、邦豪158、金农718、巡天618等。
三、种子处理
玉米种播种前用竹席摊晒1~2天,边晒边翻动,以提高出苗率,增加整齐度。为防病、虫害,用50%辛硫磷乳油40倍液拌种后摊凉1~2小时,再按每千克种用4克15%三唑酮,6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和,可防治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玉米黑穗病等,如购买的是包衣种则可直接播种。
四、育苗
1. 苗床制作。首先用充分腐熟的圈肥与细肥土按1∶1混匀,同时用适量的清粪水调湿制作营养泥,湿度以手捏能成团而不出水,落地即散开为宜。其次将营养泥搓成5~6厘米直径的营养球,并制作120厘米宽、10米长的苗床。
2. 播种。在3月中旬地温回升到13℃以上时以营养球直径的1/3为深度在球上方用适宜的小棒插种植孔,同时播入1粒种子。下完种后用细土填满球间空隙,并覆盖床面1~2厘米厚。最后用竹片搭拱棚盖农膜,用土压严农膜四周以保温保湿。
3. 苗床管理。播种后要常检查农膜的密封情况,及时盖好被风刮等破坏的拱棚并修补好破损的孔眼;出苗后的晴天中午棚内温度会急剧上升极易“烧苗”,要及时揭开拱棚两头通风降温。小苗1叶1心后及移栽前1周逐步揭去拱棚,锻炼小苗使其适应大气环境,需炼苗3天以上。
五、大田移栽及密度
在3月底4月初用锄头以宽行100厘米、窄行50厘米、退窝26厘米打窝,窝深16厘米,每亩保持3200窝左右。需把育好的苗以单株(叶垂直于行向)栽入窝内,并回覆细土培稳玉米苗,玉米窝面需保留3~5厘米空位不填土。
六、施肥
1. 基肥。在备办冬土时每亩撒施1500千克圈肥,将其翻入耕层与泥土共同发酵(压青地块酌情用肥)。大田移栽时每亩用氮、磷、钾比例为8∶9∶8的复混肥50千克做底肥窝施,并用土把肥料与玉米苗隔离,以防“烧苗”。苗栽稳并扶正后亩用清粪水1200千克淋窝定根。
2. 苗肥。育苗肥:亩用充分腐熟的圈肥400千克,与同体积的细肥土混匀加适量清粪水制成营养球施用。提苗肥:玉米苗移栽20天后每亩用硫酸钾4千克、碳酸氢铵30千克或尿素10千克,先施于窝内,以肥不接触苗为准,然后亩用清粪水800千克淋玉米窝。
3. 穗肥。在玉米穗分化前期每亩用尿素30千克在玉米窝边用木棒打3~5厘米的洞施入土层,有条件的可使用化肥深施器,如遇中、小雨天气则可直接把肥料施在玉米窝上方,让雨水溶化渗入土层。
4. 壮籽肥。在玉米扬花授粉后视其田间情况适施壮籽肥,特别是出现植株翻黄等明显缺肥症状时应重视该次施肥,每亩用尿素2千克、磷酸二氢钾0.5千克,对水100千克在晴天下午叶面喷施。
七、田间管理
1. 在大田移栽时亩用40%辛硫磷250毫升对入清粪水中施用,预防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2. 在玉米开始拔节到封行前用48%麦草畏乳油20毫升对水30千克,在无风的晴天下午均匀喷于杂草茎叶,以免去人工锄草和培土,保持地表稳定结构。
3. 在玉米孕穗到抽雄期,视田间情况结合地块发病历史,选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井冈霉素水剂1500毫升对水40~50千克,防治叶斑病、纹桔病等;亩用50%甲基对硫磷乳油100毫升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对病虫害严重的地块每周防1次,连防2~3周即可。
八、收获
观察识别玉米成熟情况适时收获:青秆成熟型品种穗包叶褪绿变黄转白(花壳)时收获;其他品种植株80%以上褪绿变黄时收获。也可在田间抽查玉米穗看乳线,乳线已基本消失时收获。要选用无雨天边收、边去包叶、边晾晒,以避免堆放发生霉变。当脱粒玉米干到含水分在13%左右时可入仓储藏,或带轴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保管。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文川镇毛家岭村某农户的责任田内,地处东经107°08′25.7″,北纬33°11′40.0″,海拔543.6 m,年平均气温14.2℃,年降雨量1 071.3 mm,≥10℃积温4 936.7℃,无霜期242 d。
试验地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黄泥田,中等肥力,在整地施肥前按照“S”形多点采集耕层土样混合后进行分析化验,土壤含有机质1.73%、碱解氮127.7 mg/kg、有效磷16.0 mg/kg、速效钾112.3 mg/kg,p H值6.5。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高山牌”早大白,由辽宁省本溪高山薯业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不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免耕栽培覆盖玉米粉碎秸秆6 t/hm2(A)、12 t/hm2(B)、18 t/hm2(C)、24 t/hm2(D)、30 t/hm2(E),以地膜覆盖栽培作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5 m2(3m×5 m)。处理间和重复间各设宽0.3 m、深0.3 m的灌排水沟,田块四周设置2 m宽的保护行。每个小区播7行,每行17穴,行距40 cm、穴距30 cm[1,2],每个小区共播119穴,折合79 335穴/h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5年1月23日播种,施尿素(N:46%)487.5kg/hm2、磷酸二铵(18-46-0)487.5 kg/hm2、硝酸钾(13.5-0-44.5)1 012.5 kg/hm2,肥料按小区用量准确称量后统一作底肥施用。玉米秸秆粉碎至15 cm长的段进行覆盖。地膜栽培的处理小区用小型旋耕机旋耕后开10 cm的种植沟,然后播种、施肥、覆土、覆膜,并在覆膜前喷施50%乙草胺乳油1 950 m L/hm2进行封闭除草[3,4];免耕栽培的处理小区直接在未翻犁的板茬上摆种、施肥、覆盖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其他田管措施同当地习惯。
1.5 调查统计
试验以80%马铃薯出苗、现蕾、开花、成熟的时间为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花叶病、早疫病、晚疫病在田间观察,计算发病率,用百分数表示;单个薯块重>75 g的完整薯块为商品薯;小区产量以收获时(2015年6月11日)实际产量计算[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抗性的影响
由表1可知,全生育期以CK最短(61 d),处理E最长(76 d),其他处理为69~74 d,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生育期逐渐延长,这主要是由于秸秆覆盖量越大,地温上升越慢,出苗越晚。从出苗率来看,CK出苗率高达96%,而处理E仅有82%,即秸秆覆盖量越大,出苗率越差。从晚疫病发病率来看,CK、处理A和处理B晚疫病较重,处理C、D、E发病较轻,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晚疫病逐渐减轻。从杂草危害情况来看,处理A、B杂草较重,需人工拔除,CK和处理C杂草较轻,处理D、E杂草极少,不需人工除草,由此表明随着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杂草危害逐渐减轻。从抗旱、抗寒性来看,2015年春旱严重,各处理均不同程度遭受旱害,但以处理A、B最重,CK和处理C较轻,处理D、E极轻;3月中下旬出现倒春寒,CK和处理A受冻较重,处理D、E受冻较轻,表明随着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量的增加,抗旱性和抗寒性明显增强,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具有良好的保墒、保温性能。
2.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株高以处理B最高,达67.7 cm,处理D最低,58.1 cm;单株结薯数以处理C最高,达4.6个,处理E最低,3.6个,其余处理在3.9~4.4个的范围内;单株商品薯数以处理C最高,3.2个,处理E最低,2.5个,其余处理为2.7~3.0个;单株薯块重以处理C最高,729.2 g,处理A最低,602.5 g;最大单薯重以处理C最高(565 g),处理A最低(453g);绿薯率以CK最低,6.98%,处理A最高,19.75%。由此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株高、单株结薯数、单株商品薯数、最大单薯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下降;而绿薯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总体来看,以处理C、B的综合性状最佳,尤其是处理C,各项农艺性状均优于地膜覆盖栽培处理(CK),即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粉碎后适宜的覆盖量为12~18 t/hm2,最佳覆盖量为18 t/hm2。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C总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均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49 686.67 kg/hm2、46 020.00 kg/hm2、92.7%。与CK相比,处理C总薯产量高出0.81%,商品薯产量高出2.27%,商品薯率高出1.4个百分点;处理B商品薯率高出0.5个百分点。免耕覆盖栽培随着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量的增加,总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逐渐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下降。
对试验各处理商品薯产量进行方差分析(表4),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极明显;进一步对试验结果进行新复极差法LSR多重比较表明:处理C商品薯产量最高,CK次之,二者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B、A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处理B极显著高于处理D、E;处理A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处理D、E;处理D、E之间商品薯产量差异显著。
2.4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5可知,马铃薯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免耕栽培因播种、除草、收获比较简便,省工省时,免耕栽培的栽培成本比地膜栽培减少6 300元/hm2,节省投入24.03%。其中处理B纯收入46 647.50元/hm2,比地膜栽培(CK)增收860元/hm2,增幅1.87%;处理C纯收入53 719.50元/hm2,比地膜栽培(CK)增收7 932元/hm2,增幅17.32%。
注:商品薯价格以1.6元/kg计;种子、肥料、玉米秸秆、地膜、农药、用工成本按市场价计。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减轻了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了生态环境[7],不论株高、单株结薯数、单株商品薯数、最大单薯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还是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杂草率等抗逆性方面,都优于地膜栽培,适宜的覆盖量为12~18 t/hm2,最佳覆盖量为18 t/hm2,其总薯产量比地膜覆盖栽培增产400 kg/hm2,商品薯增产1 020 kg/hm2,增幅2.27%;比地膜覆盖栽培增收7 932元/hm2,增幅17.32%,效果极为明显。
摘要:为了解决城固县玉米秸秆污染环境及资源浪费问题,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后在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中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减轻了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了生态环境,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株高、单株结薯数、单株商品薯数、最大单薯重)和抗逆性(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杂草率等)均优于地膜覆盖,其适宜覆盖量为12~18t/hm2,最佳覆盖量为18 t/hm2。
关键词:马铃薯,免耕栽培,玉米秸秆,覆盖量
参考文献
[1]韩凡香,常磊,柴守玺,等.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7):874-882.
[2]侯贤清,李荣.免耕覆盖对宁南山区土壤物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19):112-119.
[3]毛妍婷,雷宝坤,陈安强,等.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对云南春马铃薯适应季节性干旱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3):556-561.
[4]柴广召.陕北风沙滩区不同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张启霞.甘肃省定西市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许静,唐晓红,陈松柏,等.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6):333-336.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 篇4
关键词:玉米保护性耕;免耕;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57-1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可以明显增加我国东北长吉图地区农田土壤碳储量,减缓气候变暖,减低土壤水蚀和风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要求田间有秸秆覆盖,可很大程度上避免秸秆就地焚烧,减少大气污染。同时还可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培肥地力效益。保护性耕作保墒效果非常明显,对十春九旱的东北地区抗旱播种十分有利,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将对促进东北低碳高效农业的发展,保障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吉林省将在近几年增加百亿斤粮食的关键时期,开展此项项目建设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吉林省低碳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创新点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再进行中耕作业,减少土壤的扰动。既可减少作业次数,节省人力物力,节省燃料,减少废气的排放,又可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引入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用于恢复耕地黑土土壤肥力。探讨保护性耕作下退化黑土肥力保护和持续利用机制;不再搅动土壤。施肥可与播种同時进行;不进行机械中耕,收获后秸秆留在地表,防治土壤风蚀、水蚀;用专用播种机在狭小的种床上进行播种,做到精量施肥、精准播种;将化肥缓释控释技术应用于保护性耕作,真正实现除播种以外的“免耕”;在消化吸收北美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用除草剂控制免耕下(秸秆覆盖下)的杂草。
2 玉米保护性耕作优点
免耕直播减少耕整地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免耕地块蓄水保墒能力强。秸秆覆盖度达到30%以上,形成土壤水库,春季土壤含水量增加2~5个百分点,防止地表径流,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和幼苗整齐度。机械播种可使播种深浅和覆土一致,有利于拿全苗、齐苗,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免耕玉米表层根量多,主根发达,加之原有土体结构未受到破坏,玉米根系与土壤固结能力强,因此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强;秸秆根茬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7%,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肥料利用率提高5%;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要点
3.1 免耕
秸秆100%还田,收获后至播种前,不搅动土壤。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借以减轻风侵和水蚀。采用美国KINZE公司购进的牵引式3000型联合作业播种,耕翻宽度<10cm,播种机前部装置有切刀,在不拖移地表残留物的前提下开沟播种、覆土和镇压,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一次完成作业。应用广谱性除草剂于播种前后进行土壤处理或苗期喷洒,杀除杂草。
3.2 带耕
秸秆100%还田,土壤搅动一般不超过垄宽的1/3。前作残留物多保留于搅动带之间。播种在灭茬后的窄条中进行。机械除草或与化学除草并用,不作垄。此类耕作旨在降低播种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和提高地温。施肥可结合灭茬进行或分别进行。应用广谱性除草剂于播种前后进行土壤处理或苗期喷洒,杀除杂草。
3.3 施肥
施肥与播种同时进行,施用缓释控释肥料,一次施肥即可满足植物(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需要,底肥施的深,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3.4 除草
免耕和带耕下的杂草和病虫害控制技术(机械化化学除草防虫技术),除草根据土壤特点、水分条件、秸秆覆盖度、杂草类型,选用安全有效除草剂进行除草,做到除草效果好,成本投入少。
3.5 收获技术
机械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包括收获方式(收棒、扒皮或脱粒)、秸秆还田的长度和破碎度;保护性耕作下的轮作技术,包括玉米-大豆,玉米-玉米-大豆,玉米连作轮作技术;免耕农机设备的国产化、小型化技术,包括2行和4播种机的国产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收获和秸秆还田同时进行,且秸秆还田长度在20~30厘米之间,防止秸秆被风刮走,又可大幅度减少收割机的动力输出,大大降低收割机的机械故障率。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投入低,节省劳动时间和强度,产量相近,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传统耕作的耕、翻、耙、整地等工序,平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10%以上,亩节省用工3个日工左右、燃油1.5公斤左右,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25元。如果吉林省耕地的一半(535万公顷/2)实行此项技术,就可为吉林省的农业生产节约费用48亿元(按每公顷节约1800元计算)。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保证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是发展长吉图地区低碳高效农业的有效手段。
4.2 社会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较常规耕作减少了能源消耗和作业次数,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贡献,是发展低碳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同时保护性耕作是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沙尘暴频繁降临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呈现上升趋势,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可以减少扬尘飘移,可以有效地抑制沙尘暴。所以,从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保护性耕作也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
作者简介:李成吉(1972-),大专,就职于九台市沐石河农业技术推广站。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4 9:11:19
冬马铃薯免耕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泉东村黄坭垌进行, 面积733 m2, 土壤质地为潴育性沙坭田, 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脱毒二级种;供试肥料:洋丰牌45%硫酸钾复合肥、尿素 (N 46%) 、硫酸钾 (K2O 51%) 。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 以栽培密度 (A) 为主处理, 施肥方法 (B) 为副处理。其中栽培密度设4个水平:9.00万株/hm2 (A1) 、8.25万株/hm2 (A2) 、7.50万株/hm2 (A3) 、6.75万株/hm2 (A4) 。施肥方法设2个水平:一次性基施肥料 (B1) , 即一次性基施纯N 250.5 kg/hm2、P2O5124.5 kg/hm2、K2O 375.0 kg/hm2;分基肥、齐苗期和现蕾期追施3次肥料 (B2) , 即基施纯N50%、K2O 34%、P2O5100%, 齐苗期追施纯N 30%、K2O 30%, 现蕾期追施纯N 20%、K2O 36%。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76 m2。施完基肥后, 统一用沟土掩种盖肥, 再覆盖稻草4 cm, 然后用沟土覆盖草面4 cm。
1.4 试验过程
2010年11月6日切种消毒, 室内晾置2 d, 11月8日催芽, 11月19日播种。12月22日和2011年1月15日进行齐苗期和现蕾期追肥, 用水30 t/hm2将肥料溶解淋施, 同时喷药防病虫害[3,4,5], 12月26日清沟沥水。
1.5 调查报告
出苗后至植株生长期间每个处理定点选10株, 每隔7d调查1次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情况。2011年2月28日成熟, 分区采收, 分级计薯数和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对冬马铃薯免耕栽培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6.75万~9.00万株/hm2的播种密度范围内, 马铃薯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提高, 但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种施肥方法对产量影响不大。栽培密度为9.00万株/hm2, 1次施肥和分3次施肥的马铃薯产量分别为31 489.83、31344.48kg/hm2, 比对应的6.75万株/hm2水平分别增产5639.54、4 476.75 kg/hm2;栽培密度为8.25、7.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1 082.85 kg/hm2和31 395.35 kg/hm2、29 745.64 kg/hm2和29 018.90 kg/hm2, 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产5 232.56kg/hm2和4 527.62 kg/hm2、3 895.35 kg/hm2和2 151.17 kg/hm2。对产量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A1、A2产量差异不显著;A1、A2与A3、A4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A3与A4产量差异也极显著。
注: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性。
2.2 不同处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密度的2种施肥方法, 生产成本以分次追肥的水平略高, 但相差不大。在不同栽培密度之间, 成本则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总产值也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除栽培密度6.75万株/hm2不同施肥水平的产值有明显差异外, 其他同一栽培密度下2种施肥方法的产值基本相差不大。栽培密度为9.00万株/hm2时产值最高, 1次施肥和分3次施肥的产值分别为46 816.20、46679.70元/hm2, 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分别增值8 228.10、6472.05元/hm2;其次是栽培密度为8.25万、7.50万株/hm2, 产值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值7 659.90元/hm2和6 443.40元/hm2、5 760.30元/hm2和3 123.30元/hm2。各处理的收入受栽培密度影响较大, 但同一密度水平、2种施肥方法的收入差别不大, 栽培密度为8.25万株/hm2时纯收入最高, 分别为25 566.15、25 519.20元/hm2, 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收5 994.90、4 778.40元/hm2;其次是栽培密度为9.00万、7.50万株/hm2, 分别比对应6.75万株/hm2水平增收5 730.60元/hm2和3 974.55元/hm2、4 927.80元/hm2和2 290.80元/hm2。
注:生产成本按用工30元/d、≥100 g薯块按1.7元/kg、<100 g单薯块按0.7元/kg, 青烂薯按0.2元/kg、硫酸钾复合肥2.7元/kg、尿素2.2元/kg、硫酸钾3.6元/kg, 稻草0.26元/kg、农药18元/次 (2次) 计。
2.3 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密度对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同密度水平下2种施肥方法则对其影响不大。各栽培密度水平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 在出苗期差别不大, 进入现蕾期至开花期后逐渐出现差别, 而在薯块膨大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 随着栽培密度的递减, 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呈递增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研究表明, 同等施肥条件下, 冬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中熟品种费乌瑞它 (生育期90~100 d) , 栽培密度以8.25万株/hm2增产增收效果较为明显, 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慧, 郑元红, 肖莉, 等.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2) :109, 111.
[2]蔡尔秀, 李敏清.福鼎地区马铃薯紫花851最佳种植密度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8) :74-75.
[3]王克雄, 王效瑜, 吴林科, 等.宁夏南部丘陵地区马铃薯密度、肥料丰产栽培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39-40.
[4]田丰, 张永成, 张凤军, 等.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 2010 (6) :95-98.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 篇6
笔者在对玉米根茬处理的室外研究基础上,对玉米根茬具体受力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出一种适合测量破茬部件受力状况的装置[3]。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犁刀在破茬时所受阻力大小、方向及着力点,以平面缺口圆盘犁刀为典型在室内进行破茬试验,通过所取得的数据为免耕播种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测试方案
为测得圆盘犁刀受力大小、方向及作用点,测试方案如图1所示。当圆盘破茬时,3个拉压力传感器将测得的力经过动态应变仪放大后进行记录,经数据处理可得到破茬部件的受力变化曲线。对圆盘犁刀和测力机架构成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规定向左为X的正方向,向下为Y的正方向,建立力和力矩平衡方程有:
式中,Rx为圆盘刀X方向所受的阻力大小;Ry为圆盘刀Y方向所受阻力大小;G为圆盘刀与活动机架总重;F1、F2、F3为3个拉压力传感器所受阻力大小;L为圆盘刀总阻力作用线到O点的距离;a为前端拉压力传感器到O点的距离;b为圆盘刀重心到前端传感器距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架中活动部分重量相比圆盘刀而言较小,因此将标注在圆盘刀中心,这与试验之前的重心测试相吻合;c为圆盘中心点与O点的距离。
由Rx、Ry求得圆盘刀所受阻力的大小、方向角为:
其着力点作用线与圆盘刀中心的距离,通过如下数学关系计算求得:
2 试验材料与数据
2.1 试验材料
玉米品种为农大95,残茬从田间挖回埋于土槽,并进行浇水、平整土壤等工作,2个月后进行试验,尽量模拟田间实际情况。土壤条件为粘壤土,残茬尺寸测量结果为平均高度161 mm,平均直径32 mm,根上节深度平均75 mm。
2.2 传感器标定
通过对传感器的标定,得出其线性误差为1.3%,相对误差为2.1%,符合要求[4]。
2.3 试验数据
经多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取有代表性的数据画出各传感器受力与时间曲线F-t,如图2所示。
2.4 关于图中数据的几点说明
(1)0到90 ms时间内为土槽车起步阶段;90到870 ms内为切茬阶段;870到1 079 ms内为土槽车减速至停车后数据。因此,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将两侧数据及纯切土壤段进行舍弃。
(2)传感器所得数据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为能量法,即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F为受力值;vm为土槽车前进速度,该试验中速度为1.39m/s;t为切茬阶段时间。残茬株距选取和实际相同为330 mm。实际计算过程中采取数值积分的方法取得各传感器受力的平均值。
(3)传感器为拉压型传感器,受拉力时其值为正,受压时其值为负,从图2可以看出F1传感器一直处于受压状态,这也与试验前的分析相符。
3 试验结果
经多次试验取得的各传感器值平均,将平面缺口圆盘刀破茬过程中所测得的F1、F2、F3列出,如表1所示。
将F1、F2、F3、G及试验装置各实际尺寸数值代入圆盘刀受力、力矩平衡方程得:
水平阻力Rx=578N;垂直阻力Ry=1 279N;阻力合力R=1404N;合力作用线至O点距离L=392.5 mm;合力作用线至圆盘刀中心的距离l=19.4 mm;合力与水平面夹角β=65.7°。
4 讨论
(1)通过测得的水平阻力和垂直阻力看,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接近,田间水平阻力及垂直阻力分别为582 N和1 300 N,说明试验基本反映了田间的真实情况。
(2)垂直阻力平均值小于田间阻力,这与根茬被从田间移动到土槽中有关,其次室内试验晚于田间试验日期,因此与秸秆的风化程度加大有关。
(3)从破茬效果看,缺口圆盘刀切开玉米根上节效果比圆盘刀效果好,这与缺口圆盘刀在切茬过程中对玉米根茬的撕裂作用有关[5]。
(4)对于测得的水平阻力及垂直阻力可以应用于指导机具的具体设计,笔者应用该试验测得的数据对垄作免耕播种机破茬部件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经田间试验,破茬装置工作性能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李宝筏,杨文革,吴仕宏,等.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J].农机化研究,2004(1):9-13.
[2]吴仕宏,包文育,李宝筏,等.东北垄作玉米免耕破茬试验装置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4):657-659.
[3]马成林,陈晓光.播种机械土壤工作部件基本特性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2(12):41-44.
[4]吴仕宏,李宝筏,包文育.新型垄作耕播机破茬清垄装置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1):116-118.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材料为马铃薯, 品种为早熟品种荷兰15。试验地位于肥东县包公镇大孟村, 属江淮分水岭地区, 面积1 334 m2, 年平均降雨量900~1 000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分别为:免耕稻草覆盖 (A) ;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 (B) ;翻耕地膜覆盖 (C) ;以当地常规栽培 (翻耕不盖地膜) 作对照 (CK) 。小区面积333.5 m2, 不设重复。按畦带沟宽1.9 m、沟宽40 cm、畦高15 cm整地, 每畦种植4行, 株距25 cm, 密度8.4万株 (穴) /hm2。
1.3 试验实施
整地前施有机肥2 250 kg/hm2、硫酸钾复合肥 (15-15-15) 1 125 kg/hm2、尿素225 kg/hm2, 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后期不追肥。翻耕栽培机械整地, 免耕栽培人工整地。2010年3月12日播种, 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墒面摆薯, 芽眼向下, 结合清沟覆盖一部分细土, 然后均匀覆盖稻草18 t/hm2, 播种前施用芽前除草剂;翻耕栽培进行条播, 播种深度8~10 cm, 播后盖膜前施用芽前除草剂。幼苗生长时, 地膜覆盖栽培, 将地膜破口, 引出幼苗。翻耕覆盖和习惯栽培在马铃薯生长期间进行2次培土, 不让薯块露出土面;进行1次人工除草。整地播种时, 用毒死蜱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在生长中后期用多菌灵、代森锰锌、克露等防治马铃薯病害;4月下旬喷施马铃薯专用叶面肥防止早衰和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
1.4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劳动力成本、经济效益等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成活率
早春栽培马铃薯, 要抢在北方马铃薯市场尚未启动之前收获, 此时种植效益高。由表1可知, 处理C比稻处理A、处理B提前15 d出苗, 后期 (封行期、开花期) 差异有所减小, 但是对马铃薯及时上市还是造成一定影响。处理A、处理B由于2011年早春低温阴雨天气较多, 加之稻草覆盖较厚 (10 cm左右) , 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不能有效传送到土壤, 造成土壤温度低, 马铃薯出苗速度慢, 使处理间出苗期、开花期等差异较大。处理B成活率最低, 为48.3%;处理C成活率最高, 达85.0%;CK成活率排第2位, 为72.5%, 处理A成活率排第3位, 为63.5%。表明稻草覆盖加地膜处理, 由于土壤温度偏低, 薯块发芽慢, 稻草覆盖较厚, 部分薯块发芽后长时间不能出稻草层, 由于天气、人为等因素未能及时破膜辅助出苗, 造成成活率过低, 影响马铃薯的产量。
2.2 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 处理间株高差异较大, CK最矮, 为62.0 cm;处理C最高, 为73.2 cm;处理A、处理B株高差距不大。分析原因:翻耕地膜覆盖处理出苗最早, 生育时期长, 光合产物积累多, 地膜覆盖后, 土壤温度较高, 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单株薯数处理间差异较大, 处理B、处理C单株薯数最多, 均为12.2个;CK最少, 为6.0个;处理A为7.1个。单株薯重处理B最高, 为896.0 g, CK最少, 为488.6 g。免耕稻草覆盖加地膜处理, 薯块在稻草与土壤间发育良好, 而且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 从而促进马铃薯生长;同时, 免耕稻草覆盖加地膜处理成活率低, 有利于个体的生长, 因而该处理单株薯重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对照无地膜覆盖, 地温较低;不利于薯块的膨大, 加之草荒较重, 因此单株薯重最低。处理A、处理B商品率最高, 均为86.5%;CK最低, 为47.5%, 处理C为50.4%。稻草覆盖处理, 稻草覆盖较厚, 太阳光线只能照到稻苗表面, 青薯率低, 同时翻耕地膜覆盖处理, 薯块在稻草与土壤表面膨大, 不受土块挤压, 畸形薯少, 薯块表面光滑;而翻耕加地膜和对照处理, 由于部分薯块播种较浅, 马铃薯有向上接薯的特性, 薯块露出土壤见光后变青, 青薯率高, 在薯块膨大时容易受到土块的挤压而出现畸形薯, 从而影响马铃薯的商品率。
注:大中薯重量>50 g, 小薯重量<50 g, 青薯重量>50 g。
2.3 产量
由表3可知, 处理A、处理B、处理C产量均表现较强优势, 处理C比CK增产54.1%, 处理B比CK增产22.1%, 处理A比CK增产7.2%。
2.4 效益分析
由表4可知, 处理A劳动力成本略低于CK, 处理B、处理C的用工量明显高于CK, 主要是地膜覆盖除增加盖膜用工外, 放苗需工量也较大;虽然处理B、处理C用工量加大, 但纯收入较CK增加明显, 处理B增加139.58%, 其次是处理A, 比CK增加112.23%, 处理A, 比CK增加72.9%。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免耕稻草覆盖加地膜处理虽然出苗期推迟、出苗率低、用工量大、生产成本增大, 但收获的马铃薯光滑、大薯率高, 最终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3,4,5,6]。
建议对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加地膜栽培模式继续开展多项试验、多点示范, 有效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出苗慢、成活率低等问题, 充分发挥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 以利于今后在肥东县进一步的推广。
摘要:为解决冬季撂荒等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进行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试验, 结果表明,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加地膜栽培增产增效显著, 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熊飞, 邓承贵, 何苗.马铃薯免耕草、膜双层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11) :26-27.
[2]王怀勇, 覃金鼓.不同密度及施钾肥量对马铃薯免耕栽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09 (6) :42-43.
[3]陈耀福, 黎保序.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研究[J].广西农学报, 2005 (1) :1-5, 10.
[4]张鸿, 刘定辉, 何卫.四川秋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技术优势与效益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 2007 (5) :26-27.
[5]黄洪明, 吴美娟.稻田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技术改进与应用效果[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9) :150-152.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 篇8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王集居委会的蔬菜生产基地内, 试验田面积2.0亩, 前茬为雪里蕻, 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黄白土。 土壤养分:p H值为6.80、碱解氮为58.3mg/kg、有效磷为9.4mg/kg、速效钾85.2mg/kg、有机质含量1.97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脱毒薯种, 薯种切块后经赤霉素和多菌灵处理, 于2013年1月5日开始播种, 每亩播种量为150kg。
1.3 试验设计
试验为单因素试验, 共设三个处理, 三次重复, 顺序排列。 分别为D1:稻草覆盖量1 500kg/亩;D2:稻草覆盖量1 000kg/亩;D3:稻草覆盖量500kg/亩。 试验小区长29m、宽5m、面积145m2, 小区间沟0.4m, 四周设保护行。 每个小区分为3墒, 墒宽1.2m。
1.4 整地和施肥
用旋耕机浅旋耕灭茬, 基肥一次性 (腐熟鸡粪和BB肥) 直接均匀撒施在畦面上, 施肥量为有机肥500kg/亩, 40% (氮20% 、磷6% 、钾14%) 硫酸钾BB肥75kg/亩, 灭茬后放线划分小区。 播种后开始整理小区, 沟土平摊在墒面上, 覆盖种薯。
1.5 种薯处理及播种方法
种薯切块大小均匀一致, 每个芽块30~50g, 每块有一个以上芽眼。切后用80%多菌灵800倍溶液浸泡5分钟, 然后摊放到室外风干切口, 使刀口愈合。 播种时芽眼向下在墒面进行摆薯, 摆薯时轻轻用力, 使薯块2/3置于土壤中, 通过整理小区沟土的覆盖, 薯块基本处于土壤表层, 然后用稻草覆盖, 覆草后加盖地膜。 墒宽1.2m、墒边各留15cm、行株距30cm×25cm, 每小区播4行, 每行播117株。
1.6 精细管理
前期注意防风掀膜, 早春清沟沥水, 降低田间湿度, 后期干旱进行浇水灌溉。 马铃薯出苗时覆盖量较大的小区应及时扶苗、帮助出苗。 稻草覆盖量分别为1 000kg/亩、1 500kg/亩的小区全期无须除草, 稻草覆盖量为500kg/亩能够使小区出现草害, 杂草需要进行人工拔除。 后期进行叶面追肥。 初花期及时进行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 6月上旬马铃薯开始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6月5日按小区分别进行采收, 去掉土块等杂质后, 称出实际产量。 以D1处理产量最高为3 320kg/亩, 其次是D2处理产量为2 850kg/亩, D3处理产量最低为2 120kg/亩。 D1处理比D2处理增产470kg/亩, 增产率达14.2%, 比D3处理增产1 200kg/亩, 增产率为36.1%。经显著性检验, D1处理与D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与D3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详见表1) 。
2.2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6月2日进行田间调查取样, 每个小区选取10株代表性植株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 分别进行株高、主茎数、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大薯率、单株中薯率、单株小薯率和商品率等性状统计。 结果表明:株高、主茎数、单株薯重以D1处理最高, 分别表现为株高68.2cm, 主茎数1.8个, 单株薯重577.7g;单株薯数、单株小薯重量以D2处理最高, 分别为单株薯数8个, 单株小薯重量126.8g;单株大薯数、单株小薯数以D3处理最高, 分别为单株大薯数2.8个, 单株小薯数4个 (详见表2) 。
2.3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商品品质的影响
6月2日田间抽样调查结果表明:D3 处理由于稻草覆盖量少, 没有完全覆盖墒面, 免耕栽培马铃薯结薯浅, 造成青薯率较高, 达18.3%, 薯块形状不一致, 表面不光滑, 影响马铃薯的商品品质;D1、D2处理的稻草覆盖量大, 可全面覆盖, 马铃薯完全在稻草与土壤之间生长发育, 没有青头现象, 薯块形状比较一致, 表面较光滑, 因而商品性可达70%左右 (详见表2) 。
2.4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出苗的影响
2.4.1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出苗时间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 D1、D2、D3三个处理播种期都是1月5日, 3月份开始调查各处理的出苗情况, D3处理出苗最早, 3月16日出苗;D1处理出苗最迟, 3月28日出苗, 两个处理出苗时间相差12天。 可能是因为D1处理覆盖较厚, 阳光辐射产生的热量向土壤传导较慢, 造成地温偏低, 影响马铃薯的出苗, D3处理覆盖薄, 阳光辐射产生的热量向土壤传导快, 部分阳光可直接照射到土壤表面, 地温较高, 因此出苗相对较快。
2.4.2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出苗率的影响4 月上旬调查各处理的出苗率, 以D1处理最高达96%, 其次是D2处理为91%, D3处理最低为82%, D1处理与D3处理的出苗率相差14%。
2.5 不同覆盖厚度对薯块受冻烂薯情况的影响
2月12日调查薯块受冻和烂熟情况, D3处理受冻烂熟率最高, 达25%, 其次是D2处理, 烂熟率为15%, D1处理未见烂熟。 原因分析:D1处理覆盖较厚, 下雪和寒流等造成的降温, 冷空气不能下传或下传速度慢, 使覆盖稻草对马铃薯薯块形成有效的保护作用, 而D3处理, 稻草覆盖薄, 不能对薯块起到保护作用, 容易产生冻害而造成烂熟。
2.6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草害发生的影响
从试验管理措施中可以看出, D1、D2处理整个生长期未进行人工和化学除草, 草害发生较轻, 而D3处理进行两次人工除草, 草害较重。原因分析:D1、D2处理稻草覆盖厚, 对杂草的发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而D3处理, 稻草覆盖薄, 对墒面不能形成有效覆盖, 不能抑制杂草的发生。
2.7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的影响
6月3日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情况, D1 处理晚疫病发病率12.5%, 病情指数17.9, 发病率较低;D3处理晚疫病发病率23%, 病情指数42.8, 发病率较高。原因分析:D1处理由于稻草覆盖厚, 雨水等不能完全渗透到土壤, 因此田间湿度小, 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详见表3) 。
2.8 不同覆盖厚度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3可知, D1处理生育期为69天, 其次是D2处理, 生育期为75天, 以D3处理最长, 为81天。
3 小结
从试验结果来看, 1 500kg/亩稻草覆盖量 (三亩稻草覆盖一亩马铃薯) 处理表现为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商品率高、草害轻、出苗率高等优点, 在稻草比较充足的地区,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1 000kg/亩稻草覆盖量 (两亩稻草覆盖一亩马铃薯) 处理也表现出了较好的产量、 经济性状, 在稻草资源紧张的地区, 有一定的推广前景;500kg/亩稻草覆盖量 (一亩稻草覆盖一亩马铃薯) 处理表现为产量低、草害重、青薯率高、商品率低等, 不宜进行免耕覆盖栽培, 可以作为常规栽培覆盖稻草, 开展秸秆还田。 该试验结果为一年数据, 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摘要:稻草覆盖有利于降温、保湿、除草, 为马铃薯生长改善微环境, 通过该试验研究不同稻草覆盖厚度对免耕栽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影响, 为安徽省肥东县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同时促进秸秆还田、增加农民收入。试验结果表明:1 500kg/亩稻草覆盖量处理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商品率稿、草害轻、出苗率高等优点, 在稻草比较充足的地区,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马铃薯,稻草覆盖,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熊飞, 邓承贵, 何苗.马铃薯免耕草、膜双层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11) :26-27.
[2]王怀勇, 覃金鼓.不同密度及施钾肥量对马铃薯免耕栽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09, (6) :42-43.
[3]陈耀福, 黎保序.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研究[J].广西农学报, 2005, (1) :1-5, 10.
[4]张鸿, 刘定辉, 何卫.四川秋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技术优势与效益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 2007, (5) :26-27.
[5]黄洪明, 吴美娟.稻田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技术改进与应用效果[J].四川农业科技通讯, 2010, (9) :150-151.
[6]吴宗平.太湖县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21-22.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 篇9
一年两熟区夏玉米免耕施水播种与用于我国东北、西北春季玉米播种施水播种比较有以下特点: ①夏玉米免耕播种的地表覆盖大量粉碎的小麦秸秆,且土壤坚实度较高; ②天气晴热,地表蒸发量大; ③夏玉米是在小麦收割后播种,播种期短,施水播种主要为了及时播种。一年两熟区夏玉米免耕施水播种技术是玉米免耕播种和施水播种两种节水抗旱技术的结合,旨在减少玉米种植过程灌溉次数,是河北省一年两熟地区玉米种植有效的节水抗旱措施。
1995 以后,我国许多研究者对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机理、机具开发及施水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孙骊和吕新民、陈礼德和鄂卓茂、张淑敏等对坐水播种载水量、水箱容积与条灌施水量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机组载水量与施水量的估算公式[1,2,3]。游彩虹试验研究了施水播种机的开沟部件[4]。尹光华等认为: 施水量应使种子出苗后25 ~ 35 天内能够保证幼苗正常生长,当试验地为壤土、0 ~ 200mm土层内质量含水率若为8% ~ 10% 时,玉米的适宜施水量为45 ~ 75m3/ hm2[5]。陈礼德等针对2BSL - 1 型垄作施水播种机提出最大施水量为30 ~ 60m3/ hm2[6]。孙彦君等针对2BFS - 2 暗式注水灌溉点播机的研制得出最大施水量31. 5m3/ hm2的结论[7]。高仲弟等针对2BFS - 2 型下注式施水播种机提出的灌水量范围为20~ 75m3/ hm2[8]。内蒙古韩世祥得出保证出苗的施水量应该是9 ~ 22. 5 m3/ hm2的研究结果[9]。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孙仕明等针对2BMS - 1( 2)型施水覆膜精播机提出的施水量也为15 ~ 30m3/hm2[10]。王利强对穴播穴灌播种需要的灌水量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确定每穴100m L为施水播种的设计穴灌水量[11]。但目前针对一年两熟区夏玉米免耕施水播种的施水技术理论和试验研究未见报道,机具研制工作还未展开。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材料
玉米选用河北众信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所出品的众信338,生育期103 天左右,适宜密度6 000 ~ 6 750株/hm2,平均质量0. 27g,含水量不低于13. 0% 。粉碎后的小麦秸秆和小麦根茬。试验设备为电子秤1台,电热鼓风干燥箱1 台,土槽9 个,烧杯若干,盛土器皿若干。试验时间为2014 年6 月- 2014 年7 月,试验地点为河北农业大学。
1. 2 试验方案
1. 2. 1 试验因素
1 ) 初始含水量: 正常土壤含水量( 二类墒) 取10% ,取干旱( 失墒) 和多雨( 一类墒) 时的土壤含水量作为对比,分别为5% 和15% 。
2) 秸秆覆盖量: 在耕地中秸秆覆盖情况主要分为3 种: ①小麦秸秆粉碎全部还田覆盖并在沟槽两侧埋有秸秆根茬; ②只有沟槽两侧的秸秆根茬而表面没有秸秆覆盖; ③未有覆盖的秸秆。在本次试验中,模拟为3 个水平,分别为全覆盖、半覆盖、无覆盖。
条沟施水量取6 个水平160、240、320、400、480、560m L / m。
1. 2. 2 试验指标
在不同初始土壤湿度、施水量和秸秆覆盖量的情况下,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和苗的生长高度。
1. 2. 3 试验设计
取100g试验土壤在自然状态下风干、称重,然后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再次称重,计算出其在自然状态下风干后的含水量为3. 1% ; 再取54kg风干后的土壤,将其平均分成9 份,平铺在托盘上,将水均匀地喷在试验土壤上后放入干燥的土槽中用保鲜膜密封,待其充分渗透,并对土槽做好标号,代用。土槽的标号及其含水量、试验土质量、加水量、土槽数量如表1 所示。
将小麦根茬埋在沟槽两侧,并把试验用土夯实。条播开沟尺寸为宽6cm、深4cm,每个土槽中放置3 个种子作为对比试验,开沟和种子在土槽的位置如图1所示。
试验在2014 年6 月- 7 月之间完成,共做了6 组,每组为期8 天,共48 天。试验期间的平均温度如图2所示。
2 试验结果与数据
2. 1 试验数据
初始含水量为5% 和10% 时,在不同含水量、秸秆覆盖量的情况下,出苗率和时间的关系如表2 所示。
%
由于初始含水量为15% 的情况只为参照试验,具体情况不做赘述。
玉米种子在种植后第4 天开始出芽,每个土槽中每有1 个芽高超过5cm计1 分[12]。种植初始条件、施水量和得分情况如表3 所示。
2. 2 试验分析
分析表2 和表3 可知:
1) 出苗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到第6 天时达到最高,在第7 天之后的出苗率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播种第6 天起出苗率趋于稳定。
2) 在施水量和秸秆覆盖量一定的情况下,出苗率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高而增高。土壤初始含水量为5% 时,种子只有在施水量高于560m L / m时才能出苗,低于560m L /m均不能出苗。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5% 时,施水量160m L / m以上均可出苗。
3) 当施水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一定时,无秸秆覆盖时的出苗率略高于半秸秆覆盖的出苗率; 但因出苗后的生长高度不足5cm,并考虑到实际的种植情况,所以半覆盖和无覆盖的施水量相同。然而,在秸秆全覆盖的情况下,相对于前两种的覆盖方式,其施水量明显减少。这说明,秸秆全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消耗,使灌溉水量既能满足玉米发芽出苗所需要的水分,又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 结论
全覆盖时,初始含水量为5% 和10% 所测定的临界施水量分别为560m L /m和320m L /m。在玉米播种作业中,行距一般在0. 3 ~ 0. 6m之间,则施水量的范围如表4 所示。
由表4 可知: 本试验的条灌施水量应在5. 32 ~10. 66m3/ hm2之间。
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 在全覆盖、正常墒情的条件下当施水量达到320m L /m时,玉米的出苗率及生长情况均可满足基本的播种施水所需要求; 但考虑到工作时的机械消耗、环境等实际情况,为保险起见,播种施水量定为400m L /m,既6. 64 ~ 13. 32m3/ hm2。
参考文献
[1]孙骊,吕新民.早地节水型播种机施水问题研究[J].干早地区农业研究,1997,15(2):94-98.
[2]陈礼德,鄂卓茂,王继成,等.2BSL-1型垄作施水播种机的开发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6):43-46.
[3]张淑敏,尹丽娟,鄂卓茂.施水沟播机的试验研究与机构设计[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6):48-52.
[4]游彩虹.抗旱坐水覆膜播种机坐水部件的试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
[5]尹光华,陈温福,刘作新,等.中国北方半干旱区机械化坐水种技术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238-240.
[6]陈礼德,鄂卓茂.2BSL-1型垄作施水播种机的开发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6):43-46.
[7]孙彦君,陶延怀,周宙,等.2BFS—2暗式注水灌溉点播机的研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0,28(12):10-11.
[8]高仲弟,高媛,朱万海.2BFS-2型下注式施水播种机的研究[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9,264(6):15-17.
[9]韩世祥.内蒙古乌盟干旱区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探讨[J].农机与食品机械,1999(6):30-31.
[10]孙仕明,刘国平.张凯.黑龙江省旱区补墒播种技术及配套机具研究[J].农机化研究,1999(2):32-35.
[11]吴崇友,金诚谦,涂安富,等.我国坐水播种机需重点解决的几个技术问题[J].中国农机化,2006(6):23-25.
【玉米免耕栽培试验研究】推荐阅读:
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08-25
玉米免耕直播07-28
玉米免耕播种09-24
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10-21
免耕抛秧栽培10-22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06-14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07-15
甘薯直播免耕栽培技术10-17
稻田油菜免耕栽培技术10-01
玉米抗旱栽培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