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造林技术

2024-09-26

樟子松造林技术(精选8篇)

樟子松造林技术 篇1

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用一定的工艺去完成。其内容包括从育苗、造林、经营直至主伐利用全过程, 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 是樟子松造林工程的最佳方法。它的内容概括起来说, 就是集中育大大苗, 集约经营, 实行“四改”, 简化工序, 一次成林直至主伐利用。春季一季造林为雨季造林为主的多季造林;改裸根小苗造林为容器大苗造林;改浅栽为深栽造林;改密植为合理稀植造林。

1 容器大苗培育

育苗地选择:选择通风良好, 光照充足, 无积水, 无风蚀, 有水源, 便于管理的地方, 周围可设保护障。作床:苗床宽1 m, 长度不限, 床深与装满土后的育苗袋同高, 为便于管理, 每两床中间应留宽50 cm以上的过道。容器规格:通常采用塑料袋, 厚约0.3 mm, 袋高35 cm, 直径18 cm~20 cm。每平方米可育大苗25株。育大苗时间:装袋时间与一般裸根小苗造林时间相同。容器苗装袋的操作方法:就地取土装袋, 采用一铺、二盖、三提苗、四满、五墩、六靠牢的操作方法。一铺:就是把袋平放, 装土1/3, 使根系舒展;二盖:就是再投入1/3的土盖在苗上;三提苗:就是把袋立起稍提苗, 防止窝根, 使苗木处于袋的中央位置;四满:就是把土装满;五墩:双手抱袋、墩实;六靠牢:就是把装好苗的容器袋放在育苗床内, 相互靠紧靠牢, 以防透风。技术要点:为确保育大质量, 提高成活率, 必须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1) 选用顶芽饱满, 须根完整的壮苗装袋, 剔除弱苗、无顶芽苗和撸根苗。

(2) 容器袋下部必须打孔4~5个。小孔直径1 cm左右, 如不打孔通气透水, 苗木多会窒息死亡。

(3) 苗床容器袋间隙用土填满, 防止透风, 及时浇灌透水抗旱保活, 及时薅草, 精心培育, 以利生长。

(4) 育大前2年, 由于苗小抗性差, 还须培土防护, 以免翌春苗木因生理干旱致死。在上冻前, 把苗压倒, 用土盖严, 翌春苗木萌动及时撤土。撤土时间宁晚勿早。培土撤土时, 注意防止损伤顶芽。

2 移植造林

造林季节: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 在整个生长季均可造林。最佳时间是3月上旬~4月下旬或7月上旬~8月下旬。这时造林成活率高而稳定, 缓苗期短, 长势良好。苗木规格:苗高以30 cm~50 cm为宜, 过小的容器苗, 保护困难, 抗逆性差。植坑规格视容器袋大小而定, 一般为土体直径的2倍左右, 植坑深度以容器袋上口稍低于地面为原则, 适当深栽, 坑壁垂直, 坑口坑底大小一致, 严禁锅底坑。

技术要点: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 确保造林成活率高、长势好的技术关键是保持土体完整, 不散不裂, 保证容器苗须根完整。在土体内的有效根系不断裂、不撸根。为做到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 在起苗、运输和造林的各道工序中应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1) 装、运、卸苗和造林过程中, 要轻拿轻放, 严禁野蛮操作。

(2) 植苗回土时, 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实, 避免散坨伤根。

(3) 容器大苗移栽造林时, 应适当深植, 并在坑内撤掉容器袋。栽植深度一般不应小于40 cm, 以增强抗旱能力

3 干旱受害救护技术

主干低位枯死且不能利用根系恢复的幼苗、幼树、顶芽损坏的松类树种, 清理和保留幼树的确定:对已确定整株枯死。及时进行清理, 坚持林地卫生状况良好。对保留的幼苗、幼树可结合抚育措施, 修剪、平茬后进行表皮松土、根部培土, 并将杂草、石片覆盖栽植穴面。

3.1修剪枝条, 可及时剪除芽叶焦灼, 轻度受旱的幼苗、幼树。叶部萎蔫但未受害的枝条, 以及受旱致死已丧失发芽能力的枝条, 减少水分散失, 防止旱情加重。

3.2间苗, 以及穴播、丛植等方法营造的幼林, 以群状 (簇播。多先达到簇内或穴内郁闭, 随着植株要求的营养面积不时加大, 小群体内的个体开始分化, 生长出现差别。间苗就是通过调节小群体的密度, 保证优势植株更好生长的一种措施。间苗开始的时间、强度及次数, 可根据小群体内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密集程度确定。

4 小结

树种选择是否得当是关系到当前特大干旱时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有利气候条件下, 适地适树是营林活动首要遵循的原则。树种选择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树种选择不好, 对造林的成活率将有很大的影响, 即使成活了也不利于日后的生长。据对苗木的成长调查, 苗木生长好不坏, 与它的修剪有关。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特大干旱和灾后恢复中重要作用, 针对我省当前旱情。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现整编出树种选择、集水整地、苗木维护、栽植技术、新造林及未成林造林地抚育技术及管理等营林生产各主要环节抗旱造林实用技术。

浅谈樟子松人工造林培育与经营 篇2

【关键词】樟子松;人工林;育林;密度;管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治理生态环境和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种工程造林项目也随之增多,面积也逐浙加大,提高工程造林的质量和成活率就显的尤其关键,下面谈谈樟子松的人工造林培育与经营措施。以确保提高造林成活率。

1.提高工程造林质量的意义

植树造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造林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着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而且影响到林木的生长量、林分质量和效益,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是长期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经过国家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在“生态优先、持续高效”原则的指导下,而建设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的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前期工程由于科学规划严格施工,目前已经有效地防止了“三北”地区沙漠化进程,保护了当地农田建设,提高了粮食等农作物产量,这一工程正逐渐发挥作用。所以,要大力提高造林质量,为我省是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樟子松人工林的育林措施

2.1选地整地

根据樟子松幼苗的生长习性,育苗地宜选择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为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地块不利樟子松生长。翌年春季平整土地,深翻细耙后修筑南北走向的高床,床高15cm,床面宽 40~50cm,沟间距80~90cm。做床时一定要做到床面平整,床面土壤细碎无土块。整地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1 次春灌,以增加土壤墒情。

2.2种子处理

采用由黑龙江购进的国标三级(千粒质量6.90g,发芽率60%—70%,净度达90%以上) 樟子松种子进行播种,播种量控制在150kg/hm以内。在播种前先将樟子松种子清洗干净,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浸种30min 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捞出后漂洗干净,用清水浸泡 24h,然后将种子与湿河沙按1∶1的体积比混匀,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进行层积。层积温度不可超过15℃,每隔3~5d翻动1次并洒水保持层积湿度。一般层积7~10d即可用于播种。

2.3播种

当春季5cm土壤温度稳定达到15℃以上(一般在每年5月初)即可播种。播种前应土壤消毒,对床面土壤进行喷洒3%的硫酸亚铁溶液1kg/m,播种时先用耙子将床面耙成麻面,然后将催芽后的种子和干沙混合,均匀撒播在苗床上,随后用锯末、河沙混合物进行覆盖,厚度1~2cm,最后铺地膜,以保持土壤湿度和提高地温。

2.4苗期管理

干旱气候,降雨量小,日照强度大,蒸发量大,空气干燥,为防止樟子松幼苗遭受日灼,必须进行遮荫处理,以降低地表土壤温度和减弱光照强度。一般在播种后10d左右,幼苗即开始出土,待出苗量达60%以上时即可揭摸。应在傍晚时进行揭膜,以免幼苗受到日光灼伤。揭膜后应及时遮荫。采用高棚遮荫方式,棚高1.8m 的遮荫网。一般到9月上旬气温降低,幼苗已基本停止生长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时即可拆除遮荫网,以利于幼苗积累有机物质,提高木质化程度,安全越过寒冷的冬季。另外,在幼苗整个生长期内,应勤松土除草,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减少土壤水分、养分损失,为樟子松幼苗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

2.5施肥

樟子松虽耐瘠薄,但为了促进苗木健壮生长,必须施足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和蓄水保墒通气性能。在秋季施用充分腐熟的猪粪和鸡粪作底肥,施用量为15t/hm左右。调节土壤的酸碱性。施肥时注意将肥料撒匀,然后深翻土30cm。一般在一年生幼苗生长高峰期,可叶面喷施质量分数0.1%~0.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d喷1次。进入秋季后期,对苗床床间沟内深施1次有机肥,为翌年春季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3.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密度管理措施

樟子松固沙林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按兼用林经营。为取得最佳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其有主导影响的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密度对主要林分因子和树冠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密度对林分产量影响遵循密度效应规律,有自然稀疏过程。抚育间伐是人为调节林分密度的重要手段,既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又有经济收入。在稳定防护效果前提下,间伐调节林分密度,是对沙地资源持续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樟子松造林密度和经营密度的效应随着试验地域扩大和试验林分年龄的增长,对其规律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而丰富。对樟子松固沙林而言,水分条件是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水分状况决定着林分的生产力水平和稳定性,只有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和经营密度,林木才能正常生长。要真正做到科学的对林分密度进行管理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

4.造林方法

我们最常用的是顶浆造林法和容器雨季造林法。营造混交林。根椐立地条件和不同的林种,采用樟、落混交形式,以提高造林质量。种植密度不仅直接影响造林费用,而且影响林木的生长和木材质量,与造林后森林的经营管理以及经济收益有关。确定造林密度必须全面考虑林种和树种,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经营管理条件 市场需要。培育大径林的用材林应稀植,培育小径林的用材林和水土保持林应密植,窄冠树种应密植。立地条件好的地方造林密度易小,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密度可大一些。

5.幼林抚育保护

根据幼树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按五先五后的原则进行抚育。即先抚育头年造林的,后抚育当年造林的;先抚育高生长短促型树种,后抚育高生长持续型树种;先抚育小苗,后抚育大苗;先抚育杂草多的,后抚育杂草少的。当年造林第一次抚育,主要着重扩穴、培土、抚正、踩实,发现瘦弱病害苗要及时补栽。抚育管理包括土壤管理,树体管理和造林的管护。对造林地连续3-5次除草、松土、造林后,头两年2-3次,以后减少到每年1-2次,松土深度5-15厘米。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应进行灌溉和施肥。直播造林的进行间苗,对截干造林的进行除蘖,在萌蘖条基部未木质化前将多余的萌蘖条除去。对造林地加强管护,严禁放牧,防止认为和牲畜为害幼树。

樟子松造林、育苗技术 篇3

1 樟子松的育苗技术研究

1.1 选地整地

在樟子松的育苗过程中, 需要深入研究育苗技术, 选地整地在育苗技术中非常关键。选地整地时, 要结合樟子松幼苗的生长习性选取育苗场地。樟子松育苗适宜在土壤肥沃、中性或微酸性、质地疏松、地下水位低以及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培育, 不宜在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和地势低洼的土壤中培育。平整土地需在翌年的春季进行, 对场地深翻细耙, 在完成该项工作之后, 还需要修筑1个南北走向的高床。高床在修筑时有明确的尺寸, 一般为床面宽40~50cm、高5cm, 还需要设置1个80~90cm的沟间距。高床在修筑时要确保床面相对平整, 确保床面上的土壤细碎, 无土块。第1次春灌可在结束整地工作后进行, 能够提高土壤墒情。

1.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育苗技术中的关键, 只有将种子处理好, 才能确保种子的成活率。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樟子松种子时, 采用的是从黑龙江购进的国标三级樟子松种子, 该种子的发芽率能够确保在60%~70%, 净度高达90%以上。播种时, 需要播种150kg/hm2的种子。种子需要用体积分数为3%的硫酸亚铁溶液浸泡消毒, 一般半小时即可, 浸泡结束后还需要清水浸泡24小时。之后将湿河沙和处理之后的种子混合, 二者的体积比例为1:1, 将混合后的种子置于比较阴凉的位置进行层积, 要将层积温度控制在15℃以内。层积的种子应该定期翻动保湿, 一般为3~5天1次, 层积7~10就能播种。

1.3 种子的播种、苗期管理

播种时, 需确保播种地的土壤温度达到播种要求, 一般5cm的土壤温度在15℃时就可播种。需要提前用质量分数为3%的硫酸亚铁溶液对土壤消毒, 之后将平整的床面耕成麻面, 将混合好的种子和干砂铺撒到苗床上, 并用锯末等将其覆盖, 覆盖的厚度保持在1~2cm, 之后进行地膜铺盖。苗期的管理在樟子松的育苗技术中也非常重要,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气候比较干燥, 日照条件好, 樟子松幼苗很容易受到阳光的灼烧, 因此在幼苗的管理期需要对幼苗进行遮荫处理。除此之外, 在整个生长期中, 还需要经常松土和除杂草, 不断改善幼苗的环境, 为幼苗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1.4 肥水运筹

虽然樟子松比较抗干旱, 也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但为了确保樟子松幼苗的质量, 让幼苗能够更加茁壮成长, 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肥料, 通过肥水的运筹来完善樟子松培育土壤的条件, 加强土壤养分和蓄水保墒通气性能。在樟子松的育苗土地中, 可以选择在秋季施加充足的底肥, 可选择充分腐熟的猪粪或者鸡粪, 1hm2应当施用大约15t, 同时施加9t的糠醛渣。施加充足的底肥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使其能够适宜樟子松幼苗的培养。施加底肥时, 应均匀铺撒, 同时深翻, 一般深度为30cm。1年生的樟子松幼苗进入到生长高峰期时, 需要将质量分数0.1%~0.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洒到叶面上, 1个星期喷洒1次。为了确保第2年春季幼苗有充足的养分吸收, 需要在前1年秋季施加间沟有机肥。水肥的投入对幼苗的生长非常重要, 需在4月中旬~5月中旬加强水肥的投入。到6月份以后, 应该合理控制水肥的投入, 避免幼苗质量受到影响。在秋季应严格控制水肥的投入, 保证幼苗能够顺利渡过冬天。幼苗的水肥施加应该遵循分段适时的原则, 合理地进行肥水运筹。

2 樟子松造林技术的研究

2.1 樟子松造林地整地技术

假如造林地段具有较大的植被盖度, 最好在雨后整地, 在不流沙处先挖坑, 要求四壁垂直, 深度45~55cm、宽25cm、长35cm, 接着回填10~15cm的表土。如果沙地的植被盖度较大, 在干旱季节 (5月中旬~6月中旬) 因苗木和草争水, 小坑深度35cm, 干土层深度可达到40cm, 苗木根系在造林后约为45~50cm。与杂草相比, 根系分布层更深, 在温室土层扎根, 因坑内具有稳定的地表温度, 且可保持80%以上的相对湿度, 土壤湿度大, 气候环境良好。在雨水冲刷后会有苗木淤积的地块与植被盖度低的沙丘、沙地, 可创造一小直坑环境, 利用透明塑料制成塑料护苗筒, 形状为三角体, 高30cm、下口边长20cm、上口边长15cm。造林时首先挖1个大坑, 深度约45cm, 接着回填15cm的表土, 栽植苗木后, 为苗木套上之前制作的三角体塑料护苗筒, 并且在周围填土。

2.2 樟子松栽植技术

樟子松栽植技术常见的方法共有4种:

2.2.1 小坑靠壁。

是最常用的一种沙地栽松方法, 又称垂直法。不仅能确保栽植质量, 而且具有功效高、操作简单的特点。首先在小坑的1个垂直壁处, 对着挖坑人, 坑底宽度大约30cm, 上口宽30~35cm, 坑的深度达到35~40cm, 在垂直壁的侧边扶正松苗, 挖坑人在第1坑中填入第2坑的土, 填满后踏实, 第3坑中填入第2坑的土, 以此类推, 实施倒坑栽植。

2.2.2 机械造林。

如果固定沙地的起伏不大或者比较平缓, 通常运用该方法植松能够达到70%~90%的成活率。将松树苗进行机械栽植, 栽的越深、压得越实, 造林成活率越高, 而且树苗间大致为标准行距, 效率较高。将樟子松树苗栽植于干旱贫瘠的沙地上, 与一般栽植相比, 适当深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约10%~15%, 促进幼树的生长, 目前在生产过程中, 深植措施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 效果较为理想。

2.2.3 明穴栽植法。采用锹挖1个方形坑, 长宽均30cm, 深度35~40cm, 在坑中央扶立苗木, 踏实覆土。

2.2.4 隙植树法。

用植树锹做出若干缝隙, 上口宽应等于或超过10cm, 深度50~60cm, 在缝隙中放入苗木的全部根系, 将苗木轻轻抖动几下, 舒展其根部, 在缝隙的一壁处靠上苗木, 在与第1缝隙距离8~10cm处插入植树锹, 与第1裂缝深度相同, 先用力向里搬, 接着再向外用力推, 挤深苗根, 使苗根下部紧密接触土壤, 最后填实第2孔隙, 并用脚踏实苗木周围即可。完成造林的秋季, 如果部分地段的幼株死亡不均匀或者成活率低于85%, 次年应当选取稍大于原来幼苗的苗木或者壮苗, 根据本来的栽植株行距进行补植。将樟子松种植于沙荒地区, 开始的1~2a内, 必须注意加强管理, 每年中耕进行2~3次除草, 在冬季需要采取措施埋土越冬, 避免动物伤害以及风沙抽打幼树。

2.3 促苗成林技术措施

樟子松的造林需提前1年整地, 新退耕地或者新采伐地杂草较少, 这些地方和土壤疏松的地方都可随时随地造林。风蚀地在造林前可不整地, 如果土壤非常好, 杂草也少, 可以在造林时选用窄缝栽植法, 为了避免树苗出现窝根情况, 还应该将树苗蘸泥浆。如果树苗具有比较发达的侧根, 最适宜的方法就是穴植法造林。樟子松造林时, 最佳时间一般为春季。为了促进造林的成活率, 还需要研究促苗成林技术措施, 可以从预防生理干旱和预防冬季干化2方面进行。在造林工作中, 选用2龄苗造林时, 可能会出现生理干旱的情况, 并且使树苗死亡。为了预防生理干旱, 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需要控制树苗的蒸腾器官的生物量, 使少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还需要在整地过程中, 为树苗制造一个微生境, 抑制树苗的蒸腾。主要的抑制蒸腾作用的方法有深穴和深沟2种, 通过这2种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树苗水分的流失, 提高樟子松树苗的成活率。在深秋到第2年的春季这个阶段中, 由于受到爆发性寒潮的影响, 抑制了林地水分的挥发, 而旱春则使树苗的蒸腾加快, 流失大量的水分, 导致冬季干化。为了防止树苗冬季干化, 可以在相对比较干旱的地区选取大苗造林技术, 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3 总结

樟子松的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樟子松的造林工作时, 必须研究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 深入了解该技术的运用。需要对选地整地、种子处理、种子的播种及苗期管理、肥水运筹以及营养袋培育等方面进行研究, 确保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研究造林技术时, 需要樟子松造林的整地技术、樟子松栽植技术以及促苗成林技术进行研究, 提高造林的质量。

摘要:目前, 我国的树种多种多样, 其中抗旱性良好的树种非常多, 而樟子松就是乔木树种中抗旱性比较强的一种, 并且在防风固沙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樟子松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在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也能很好的生长, 并且寿命也比其它品种要长。樟子松在三北地区的造林中是使用最多的树种, 为了更好地进行樟子松造林工作, 必须对育苗技术和造林技术进行研究。因此, 下面根据以往的樟子松育苗和造林经验,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樟子松的育苗造林。

关键词:樟子松,育苗技术,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 明方福, 唐麓君, 虎久科等.贺兰山东麓半荒漠地区樟子松引种及造林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08 (2)

[2] 王怀彪, 潘鹏, 高保山.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关键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6)

[3] 王有乐, 王亚变, 杨勤.甘肃干旱区樟子松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研究综述[J].林业实用技术, 2011 (5) 4席艳芸, 申春霞, 党兵.榆林沙区毛细渗灌节水技术在樟子松造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

[4] 满多清, 徐先英, 吴春荣, 杨自辉, 刘世增.干旱荒漠区沙地衬膜樟子松育苗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13 (3)

浅谈樟子松的造林技术 篇4

1 采种

樟子松球果在9月中下旬开始成熟。球果成熟后挂在树上达6~7月之久, 采种期较长, 采种最好在春秋两季, 因冬季严寒, 枝条较脆易折断损伤母树或发生事故。樟子松球果果鳞厚而坚硬, 短期不易开裂, 可用人工露天日晒干燥和干燥室进行脱粒。脱粒时, 要注意室内温湿度的调解, 保持种子的生命力。种子贮藏含水量为9%~10%。

2 育苗

樟子松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 但对水分、热、通气条件要求较严。

2.1 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 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 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生长有益的菌类, 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 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较多, 土壤板结, 对苗木生长不良, 一般宜1年与2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 以改良土壤, 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 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2.2 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育苗地应施足底肥, 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 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 每亩施约2万斤。施肥方法, 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 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2.3 种子处理:

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 出苗整齐, 增强苗木抗性, 在播种前, 种子应进行催芽。其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2.3.1 雪埋。

在1~3月间选择背阴处, 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 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 厚度30~50厘米, 然后将种子用3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 置于雪上, 再用雪将上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 在雪上覆40~50厘米的杂草。播种前3~5天将种子取出, 置于向阳处 (或用清水化雪) , 待雪化净后, 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2小时, 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 当有50%的种子裂口时, 即可播种, 发芽率达70.1%。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 (冰越小越好) 进行埋藏。

2.3.2 混沙埋藏。

播种前10~20天, 选择地势高燥, 排水良好, 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埋藏坑, 坑深宽各50厘米, 长度依种子数量而定。在坑底铺上席子, 然后将消毒的种子混两倍的湿沙放入坑内, 夜间用草帘盖上, 以保持温度, 白天将草帘掀起, 上下翻动, 并适量浇水, 经15~20天大部分种子即裂嘴, 就可将种子由沙子中筛出进行播种。

2.3.3 温水浸种。

播种5~7天, 先将种子消毒后, 再用40℃~60℃水浸种一昼夜, 捞出后放在室内温暖处, 每天用清水淘洗二次, 到种子有50%裂口时播种, 发芽率达54.5%。

2.4 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 床高10-15厘米, 小步道宽50厘米, 床面宽1米, 长10~20米。作床时可先作下床, 充分灌足底水, 待水渗下后, 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 并保持床面平坦, 以免遭雨或浇水时, 种子幼苗被冲淤, 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2.5 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 保证苗齐苗壮, 增强幼苗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 平均地表温度达8℃~9℃以上时即可播种, 一般在四月中、下旬。

2.6 苗期管理。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 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增强抗性, 达到丰产。

2.6.1 一年生苗茎部含水率70%~80%, 2年生苗茎部含水率60%~70%。

因此, 在幼苗生长期中必须供给足够水分, 苗木才能健壮的生长。但浇水要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期适量。种子发芽期, 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 表土必须保持湿润 (含水率6%左右) 防止芽干, 造成缺苗断垄。

2.6.2 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 保证苗木有

足够的养分, 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 每平方米施硫铵5~10克, 以后每隔10日左右追肥一次, 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 但最多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25克, 到8月上旬停止追肥, 一般每平米施肥100~150克。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 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洒在苗床上, 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

2.6.3 施用除草醚消灭杂草是最经济有效的除草方法。

即在播种时把除草醚混拌在覆土中, 每平方米土中拌除草醚2克。出齐苗后把除草醚拌上沙土撒到苗床上, 然后浇水, 一般情况下年施药2次, 基本上可以控制杂草。

2.6.4 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 如播种量掌握适

当, 播种均匀, 就不必间苗, 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 出苗密度不均, 为调整留苗密度, 可于7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 以每平米留苗600~700株较为合适。

3 造林

3.1 造林整地技术

3.1.1 小直坑整地在植被盖度较大, 草根多, 整

地雨后不流沙的造林地上挖长25cm (东西向) , 宽20cm, 深40~50cm, 四壁皆陡直的坑, 然后回填表土10~15cm。在植被盖度大的沙地, 由于草与苗木争水, 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干旱季节, 干土层深达40cm。小坑深度35cm, 造林后苗木根系可达45~50cm, 超过杂草根系分布层, 扎在温湿土层。由于坑内地表温度稳定, 土壤湿度大, 相对湿度可保持在80%以上, 为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3.1.2 防风背阴整地在整地后不流沙的造林地

上, 挖南、西直立, 东、北倾斜, 深达35cm以上的坑, 造林时将苗木栽到坑南侧背阴处。

3.1.3 应用塑料护苗筒在植被较少的沙地、沙丘

和整地后经雨水冲刷会淤积苗木的地块, 模拟小直坑环境, 用透明塑料做成上口边长15cm, 下口边长20cm, 高30cm的三角塑料护苗筒。造林时先挖深45cm的大坑, 回填表土15cm。苗木栽植后, 用三角体塑料护苗筒套在苗木上, 四周埋土。

3.2 栽植方法

3.2.1 小坑靠壁 (垂直壁) 法是沙地栽松最常用的方法, 操作简单, 工效高, 且可保证栽植质量。

方法是小坑垂直之一壁, 与挖坑人相对, 坑深35-40厘米, 坑的上口宽30-35厘米。坑底宽15厘米左右, 将松苗扶正于垂直壁的侧边, 挖坑人第二坑的土填入第一坑内填满踏实, 第二的填入第三坑, 进行倒坑栽植, 依此类推, 每工组每日可栽苗木1000~1200株。

3.2.2 隙植树法用植树锹做成深50~60厘米,

上口宽10厘米或更宽一些缝隙, 将苗根全部放入缝隙中, 轻轻抖动一下苗木, 使苗根舒展, 将苗木靠在缝隙之一壁, 再在距第一缝隙8~10厘米处, 插进植树锹, 深度同第一缝隙, 用力先往里搬, 再用力往外推把苗根挤深, 使下部苗根与土壤密接, 最后把第二孔隙填实, 再用脚将苗木周围踏实。此法简单易掌握, 每工组每日可栽松苗1300~1500株。比一般栽植法提高工效。

3.2.3 明穴栽植法用锹挖成深35~40厘米, 长

宽30厘米之方形坑, 将苗木扶立于坑中央, 覆土踏实。

3.2.4 机械造林一般要在平缓或起伏不大的固

定沙地上, 利用植树机械植松成活率可达70-90%。机械栽植松树苗, 栽的深, 压的实, 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同时株行距较标准, 效率高, 每台机车 (二台植树机) 每日可栽松苗100~120亩。

3.2.5 簇植法:

簇植法是在50×50厘米小块地上, 用植树锹呈梅花三角形栽植3~5株苗木, 株间25~30厘米, 每工组每日可栽苗1600~1800株。在贫瘠干旱的沙地上栽植樟子松苗木, 适当实行深植比一般栽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0~15%, 而且促进了幼树的生长, 深植措施已在生产当中广泛应用, 并获得很好效果。在一般情况下二年生换床苗, 应深植原地径上5~8厘米为宜。

樟子松容器苗木抗旱造林技术 篇5

我国的樟子松,主要分布于北纬48°以北、东经118°~128°之间的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草原区有分布,但面积不大。在樟子松林比较集中分布的大兴安岭地区,也不过占有林面积的1%。樟子松在营林事业中特别是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一是樟子松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成材期短;二是材质轻、木材优良,可供建筑和造纸用材,经济价值高;三是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与草类共生良好等诸多特性,为石质山地和草原沙地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四是华北地区普遍引种成功;五是在通道绿化、村庄绿化中可以作为常绿树种应用。

为了大量发展樟子松,改进樟子松传统造林工艺,推广容器苗木抗旱造林技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樟子松传统造林技术中存在着方法不尽科学,与树种特性和造林立地条件不相适应的缺点,造成造林成活率不稳、保存率低、生长率不高。樟子松传统造林技术是春季裸根小苗密植造林,两年培土防护,多次间伐,直到主伐利用。由于春季风大干旱、裸根形成部位局限性大,只是其须根上很快形成新根,苗根纤细;裸根栽植,一旦风吹日晒就失去了新根的再生能力;掘苗使有效根系损失多,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苗木生理平衡,育苗地与造林地生态条件往往差异很大,加之小苗抗逆性差,很难适应造林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这些不利因素的综合结果,降低了造林成活率,延长了苗木缓生期;干旱的荒山荒坡、沙地,春季用小苗造林,栽植很浅,不浇水很难成活,而荒山造林根本做不到栽后浇水;传统造林工艺造林密度一般过大,不间伐影响林木生长,间伐的小径只能作为烧柴,利用价值低,给经营上带来了很大困难。传统造林工艺繁琐,群众不愿造林,影响了樟子松造林的发展。樟子松容器育苗,经屯留县宜神岭林场、国营苗圃实践,出合格苗木率达到85%。

1 容器苗木抗旱造林的优点

造林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项工程都需要用一定的工艺去完成。其内容包括从育苗、造林、经营直至主伐利用全过程,造林工艺的各个工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截至目前,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是完成樟子松造林工程的最佳工艺。它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集中育大苗,集约经营,实行“四改”,简化工序,一次成林直至主伐利用。它的主要特点是:“四改”、“五不”、“四提高”。

“四改”:一改春季一季造林为以雨季造林为主季造林。在造林季节上是个突破,突破了樟子松只在春季造林的季节性限制,从而延长了造林时间,缓解了农林用工矛盾。二改裸根小苗造林为容器大苗造林。这是革新樟子松传统造林技术的成功尝试,是提高造林质量和缩短成林周期的物质基础。三改浅栽为深栽造林。这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所在,容器大苗造林为深栽提供了前提。四改密植为合理稀植造林,为复合农林业建设和立体开发、多层次利用创造了条件。

坚持做到“五不”:造林前不需全面整地,挖大穴深栽造林,幼树生长正常;非极端干旱情况下,栽植时不浇水可确保成活;不需要两年培土防护,大苗抗旱力强,越冬后无生理干旱致死的现象发生;幼林地不需要中耕抚育,树草并存,生育良好;合理稀植不需要多次间伐抚育,一次成林直至主伐利用。实行“五不”,不但简化了育林程序、节省了用工、降低了育林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在培土防护和抚育过程中的幼树损伤,从而提高了造林保存率和成林率。

“四提高”: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较,提高了造林成活率20%~30%,成活率都能达到95%以上;提高了保存率40%~50%,一般保存率均在90%以上,免去了补植麻烦,林相整齐完整;提高了生长率。从樟子松人工林生长进程分析可知,7 a以后进入高生长速生期,用大苗造林,其缓生期已在育大苗阶段完成,从而缩短了育林周期,一般可缩短5 a~10 a;提高了成林率。如果保护得当不遭人畜危害,可一次成林,成林率可望达到100%。

2 容器苗木抗旱造林技术

2.1 田间大苗培育及移植造林

用2 a生裸根苗集中育大,在田间采用大垄作业,株距1 m,垄间交错配置,每公顷可栽植15 000株。如果按保存率60%计算,可保留9 000株。造林按一次成林要求,合理密度4 m×5 m或5 m×5 m,每公顷需苗6 000株~7 500株,也就是说,每公顷集中育大苗可移植造林18 hm2~22.50 hm2。

用于移植造林的移植桶是用1mm~1.20 mm厚的镀锌铁皮卷成的,规格应视苗木大小而定。一般圆桶直径为苗木直径的10倍~12倍,高40cm~50 cm,闭合处的两边分别制成铁鼻,用粗0.50 cm左右的铁线穿插固定成桶状。与其配套的还有比桶径稍大的圆形铁片,铁片两侧带有铁环,有利于抓握。移植的方法是,选用移植桶将苗木围上,然后将铁纤插入两边合起的铁鼻内,再用锹沿桶边挖土。挖到一锹深后,用双手沿垂直地面方向用力向下按铁桶,边挖边按。当铁桶上沿与地面齐平时,清理好铁桶周围碎土,用脚将桶及苗木压倒向一侧,将圆型铁片插入桶底,手提铁环将桶抬出。

3 容器大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

3.1 容器大苗培育

育苗地选择:选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无积水,无风蚀,有水源,便于管理的地方,周围可设保护障。

作床:苗床宽1 m,长度不限,床深与装满土后的育苗袋同高。为了便于管理,每两床中间应留宽50 cm以上的过道。

容器规格:通常采用塑料袋,厚约0.30 mm,袋高35 cm、直径18 cm~20 cm。每平方米可培育大苗25株。

育大苗时间:装袋时间与一般裸根小苗造林时间相同。

容器苗装袋操作方法:就地取土装袋,采用一铺、二盖、三提苗、四满、五墩、六靠牢的操作方法。一铺,就是把袋平放,装1/3基质,使根系舒展。二盖,就是再投入1/3的土盖在苗上。三提苗,就是把袋立起稍提苗,防止窝根,使苗木处于袋的中央位置。四满,就是把土装满。五墩,就是双手抱袋、墩实。六靠牢,就是把装好苗木的容器袋放在育苗床内,相互靠紧靠牢,以防透风。

技术要点:为确保育苗质量,提高成活率,必须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1)选用顶芽饱满、须根完整的壮苗装袋,剔除弱苗、无顶芽苗。

2)容器袋下部必须打孔4对~5对。小孔直径1 cm左右,如不打孔通气透水,苗木多会窒息死亡。

3)容器袋之间的间隙用土填满,防止透风。及时浇灌透水抗旱保活,及时锄草,精心培育,以利生长。

4)育苗前两年,由于苗木小、抗性差,还须培土防护,以免翌春苗木因生理干旱致死。在上冻前,把苗木压倒,用土盖严,翌春苗木萌动时及时撤土。撤土时间宁晚勿早。培土撤土时,注意防止不要损伤顶芽。

3.2 移植造林

造林季节:采用容器苗木抗旱造林技术,在整个生长季均可造林。最佳时间是7月上旬~8月下旬。这时正逢雨季,雨热同步,造林成活率高而且稳定,缓苗期短,长势良好。

苗木规格:苗木高度30 cm~50cm,过小保护困难,抗逆性差。

栽植坑规格视容器袋大小而定,一般为土体直径的2倍左右,深度以容器袋上口稍低于地面为原则,适当深栽,坑壁垂直,坑口坑底大小一致,严禁锅底坑。

技术要点: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高、长势好的技术关键是土体完整,不散不裂,保证容器苗木须根完整。在土体内的有效根系不断裂、不窝根。为了做到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在起苗、运输和造林工序中应当掌握好以下技术环节:

1)装、运、卸苗木和造林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禁野蛮操作。

2)植苗回填土时,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实,避免散坨伤根。

3)容器大苗木移栽造林,应适当深栽并撤掉容器袋。栽植深度一般不应小于40 cm,以增强抗旱能力。

摘要:本文介绍了樟子松容器苗木抗旱造林的优点、容器苗木抗旱造林技术、容器大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对提高樟子松容器苗木造林成活率具有帮助和借鉴作用。

樟子松树种播种育苗及营造林技术 篇6

1 播种育苗

1.1 选地

育苗地宜沙不宜粘土, 宜松不宜坚, 要选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排水通气性均好的土地。

1.2 整地及施肥

要对育苗地进行掺沙改良, 整地要做到细碎、平整、均匀, 且要施足基肥, 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5m3左右。

1.3 种子处理

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雪藏法。每年1月份将种子混以3倍的雪, 放在背阴处。播前一周取出种子待播, 待雪化净后用0.5%高锰酸钾液消毒30min, 用清水洗净, 在温暖向阳处催芽, 并经常翻动, 保持种层适度湿润, 待种子一半以上裂嘴时即可播种。二是沙藏法。每年4月份, 把种子用始温为45℃温水浸种22h, 再用0.5%高锰酸钾浸种30min后, 捞出洗净, 混以2倍于种子量的细湿沙, 置于背阴处, 待种子一半露嘴时就可播种。

1.4 播种后及苗期抚育管理

主要是灌水、施肥、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注意出苗期灌水 (从播种后到幼苗出壳为止, 约一个月) , 一般以喷灌为主, 每2~3d喷一次;保苗期 (从顶芽脱壳后子叶展开到开始抽新梢为止, 约为20d) 喷水与侧方沟灌水相结合, 一般每2~3d喷灌一次, 并适时侧方沟灌一次, 水不漫过床面。苗木速生期 (一般从6月下旬至8月下旬约60d) 主要以漫灌为主, 一般每半月灌水一次, 且视情进行喷灌。苗木硬化期 (8月下旬起至10月上旬, 共约40d) 一般就要停止灌水, 除特殊干旱外。施肥一般在6月中旬苗木速生长及时追以速效氮磷肥45kg/亩。下雨后及时松土除草, 做到床土疏松草净。从幼苗出土一半开始, 每周要做到喷药一次, 用1%硫酸亚铁液和1%等量式波尔多液交替使用。

1.5 越冬管理

樟子松对于育苗技术要求比较高, 苗圃地的选择及苗期管理不但要求严格, 且后期越冬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如管理不善, 第二年春天则会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樟子松苗木对水分要求比较高, 为了防止土壤冻结期间苗木失水 (尤其防止春季苗木地上部分开始萌动, 土壤未解冻, 苗根不能吸水, 造成生理干旱) , 必须进行覆土越冬。覆土的时间不宜过早, 避免苗木易腐烂。一般要在秋季土壤未结动前, 即10月末、11月初进行覆土。方法是防寒前5~6d将苗床灌一次透水, 最后把幼苗向一个方向压倒, 将步道土打碎, 覆盖苗床, 覆盖厚度以苗稍全部埋盖为度。

2 营造林技术

2.1 干旱草地造林技术

造林采用小直坑整地方式为最适宜。每年5月10日以前用经过在苗圃摘心和捋除针叶的苗木;5月10日以后要用冷藏苗木造林。要用小直坑整地春季造林, 这样大风不能直接吹到苗木上, 秋季不必埋土防风。小直坑的寿命一般为3~4年, 3年后苗木已长出坑外, 坑被淤平后, 苗干下部被淤部分可逐渐生新根, 既能促进幼林期林木生长, 又能提高了抗旱能力。

2.2 沙地沙丘造林技术

在裸露及半裸露的沙地沙丘, 土壤水分蒸发比较少, 一般在土深25cm以下均为湿土, 就是在干旱季节, 干土层一般也不会超过30cm。造林时采用塑料护苗筒为宜。

2.3 干土造林技术

造林时土壤0~45cm无湿土, 苗木根系无法埋入湿土层, 或造林时虽为湿土, 但是当地正常年份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干旱季节, 土壤也会干到40cm以下。特别是后者, 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决不应该因造林时土壤湿润就按常规技术造林。在这两种立地条件下栽植樟子松, 苗木需全部蘸上一些泥浆, 采用小直坑整地覆膜造林或塑料护苗筒覆膜造林技术。小直坑覆膜是在栽植苗木后, 在坑上方覆盖一块40cm*40cm的塑料薄膜, 四周用草坨土压实, 中间捅一个2cm以上透气漏水小孔出气, 雨水可通过小孔漏入坑内;塑料护苗筒覆膜是把薄膜和护苗筒埋严, 埋好后手按薄膜, 使其形成锅底状, 在中间捅一个透气漏水小孔出气。

摘要:樟子松是东北地区主要造林和绿化树种之一, 大力发展樟子松, 不仅可以加快造林绿化速度, 并且对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提高林分质量、增强保护的功能, 治理开发沙漠化土地, 进一步建设后备森林资源,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樟子松造林技术 篇7

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主要包括营养土配置、苗床的整理、营养土装袋处理、播种以及播后管理。

1.1营养土配置

因樟子松适宜生长于沙地,因而种植樟子松的营养土应该选择带沙黄棉土,将土壤过筛以后,按照1︰4︰8比例向土壤中加入硫酸亚铁与磷酸二铵。

1.2苗床的整理

种植樟子松时,应该选择地势平坦,土壤干燥且存在水源的苗圃地,将其挖成苗床。保障苗床宽度为1m,深度0.2m。

1.3营养土装袋处理

采用9cm×18cm容器袋,向容器袋中装入已经配置好的营养土,将其依次挨紧放到苗床中,放置过程中应将容器袋摆平。

1.4播种

播种时,应先对樟子松种子催芽,即将其浸泡3~4天,待其破嘴之前便可播种。播种前1天,应将浸泡种子的水排除干净;播种时,用手指在容器袋上按压1个0.5cm的小坑,向小坑中点入5~6粒种子,并向种子上面覆盖0.5cm的细沙,最后洒上水即可。

1.5播后管理

在播种结束之后,依据土壤的干湿程度洒水,保障种子拥有足够的水分,并给予种子适宜的温度,使其能够正常发芽、生长。通常情况下,10天左右,种子便能够发芽,待出苗后应及时喷洒消毒杀菌药物,并加强管理。

2榆林沙地樟子松的荒沙造林分析

2.1樟子松生长水份条件评价

由于榆林地区属于干旱草原区域,引种樟子松会对该地区原有植被产生影响。研究表明[1],70%以下的植被覆盖率不仅能够维持土壤中原有的含水量,改善沙地条件,同时还能够增加植物种类,保障植物良好的生长状态。因此,采用樟子松造林时,应充分考虑该区域具体的水分条件,做到因地制宜。

2.2科学选择樟子松配置方式与种植密度

采用樟子松造林时,不同的配置方式与种植密度会对流沙固定的质量、土壤水分以及幼林郁闭产生影响。如果造林密度较小,可维持沙地中原有的含水量,但却难以有效固定流沙,也无法达到郁闭幼林的目的;如果造林密度较大,可有效固定流沙,达到郁闭幼林的目的,但却需要较大的水量,往往会导致沙地因缺水而出现衰退现象。因此,采用樟子松造林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同时还应该将稀密有机结合,坚持以稀为主的原则。

2.3合理确定樟子松造林的时间

樟子松造林的时间对造林能否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榆林地区造林时间主要是在春、秋两季,也就是4月上旬与9月下旬~10月上旬。研究表明[2],在榆林沙地区域造林的时间以9月下旬为宜。这一时间段内造林,不仅能够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保障其正常生长,同时还能够减少对其他植被产生的影响。

2.4樟子松造林中固定沙地造林技术

在榆林沙地采用固定沙地种植樟子松,其风蚀沙埋程度相对较低,且植被的覆盖率相对较大,因而有利于樟子松的种植,但是这种造林方法的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促使樟子松幼苗与其他植物幼苗之间争夺水分,从而导致樟子松幼苗的成活率相对较低[3]。针对固定沙地造林中存在的这种情况,处理时应注意2点:一是在雨季之前清除植树穴附近的植被,同时保障其蓄水的充足性,整地的规模以1m×1m为主;二是在9月份雨季结束之后,采用小坑造林的方式处理,其规模主要以0.25m×0.25m为主,保障不会窝根即可,这样能够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

2.5樟子松造林中流动沙地造林技术

在榆林沙地中采用流动沙地种植樟子松,能够维持沙地的水分需求,但是这种造林方法容易受到风蚀沙埋的影响。针对流动沙地造林中存在的这种情况,可以在种植樟子松的前1年搭设沙柳沙障,到第2年种植樟子松时,沙障已经可以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流动沙地依然能够维持良好的沙地水分条件,此时在培沙压草等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种植樟子松,能够避免樟子松受到风蚀沙埋的影响,可以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4]。

2.6科学使用各种类型的添加剂

在养护樟子松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吸水剂、生根保水剂以及干水剂。其中,吸水剂能够起到保水与吸水的效果,并能够维持部分植物需要的营养,促进植物的生长[5];生根保水剂能够对樟子松的根系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促使其生长与发育,使根系能够持续性保水,提高成活率;干水剂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使水分缓慢释放,能够维持至少3个月时间的有效水分,提高植物干旱环境下的成活率。

3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樟子松造林的过程中,在榆林沙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樟子松的容器育苗技术及其荒沙造林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发挥其造林功能。

摘要:樟子松是榆林常见的树种,该树种具有抗旱、抗寒以及喜光等特点,适合种植于沙地环境,因而被广泛用于荒沙造林。本文主要试析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与荒沙造林技术。

关键词:榆林,樟子松,容器育苗技术,荒沙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斌.榆林沙地樟子松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5,04:52.

[2]张晓烨.榆林地区沙地樟子松移植技术[J].北京农业,2012,06:173.

浅谈樟子松容器苗机械造林 篇8

关键词:樟子松,容器苗,机械造林

辽宁省章古台沙地引进栽培的樟子松, 已经绿树成荫, 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鄂尔多斯地区沙地上也生长良好。

1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通常可选择碳酸盐黑钙土、栗钙土、沙壤土、沙土地, 为了防止风沙抽打的危害, 避免选择流动沙地。樟子松适应性强, 环境条件恶劣的沙丘顶部也能生长扎根。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 过度水湿或积水地方, 对其生长不利, 重盐碱地和未固定的沙丘不宜栽植。

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一般采取株行距1 ~ 4m×4m、1 ~ 6m×6m的规格和“双行一带”配置, 行内株行距为2×2m, 行距6 ~ 8m为宜, 行距宜大, 株距宜小。行间大, 便于后期抚育管理, 行间留一定宽度草带, 可减免幼树风蚀之害, 株距小可提高早郁闭, 有利于幼树生长。

3 整地

机械造林中土壤疏松、风蚀地的地块整地和造林可以同时进行, 带状整地和造林同时完成。在平缓或丘陵地上栽樟子松, 要在前1a的雨季 ( 6、7 月) 或秋季进行带状整地, 翻耕带宽一般0.8m左右, 留同等或稍宽的不翻耕草带为保护带, 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带状整地应横对主风方向, 预防土壤流动, 风蚀损坏。

4 容器苗

机械造林选苗要选用3 ~ 5a生容器苗, 苗高30 ~ 50cm为宜, 便于往植苗犁输送苗木, 一般容器杯高度和直径都是10 ~ 15cm。

容器苗起苗前1d灌足水, 待水渗后开始起苗, 避免失水、散坨。起、装、运、卸苗木和造林过程中, 要轻拿轻放。运输时可用方便袋将一定数量的容器苗包装为1 袋, 以便以造林作业。苗木装车时要按顺序排好, 保护好树形, 装车后要以草帘或蓬布遮荫。

5 机械植苗

使用容器苗造林, 春、秋、雨季都可以栽植, 一般不受季节限制。春季是造林的最好季节, 成活率高。造林时间应在土壤解冻后幼芽萌动前进行。雨季造林勿在樟子松抽新梢和生长旺盛期造林。雨季时选择以透雨或连天雨时为最好时机, 不得栽后等雨。秋季造林应在树木落叶至土壤结冻前进行。

通过多年实践经验及造林知识的积累, 摸索出一套较强操作性的容器苗机械植树造林技术和合理的可行性方法。樟子松容器苗机械植苗, 没有包脚现象, 栽的深度合理, 填土实, 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长势良好, 成活率达到95% 以上。株行距较标准, 栽植效率高, 每台机车每日可栽6.67 ~ 10hm2, 节省很多造林工序和人工费。

对每台机车配备2 台或多台供苗车辆, 要准备多个容器 (或铁盆) 便于植苗员便以供苗。工作人员在供苗车上拆开装苗袋子, 拿出容器苗后, 要将剪掉容器杯圆形底部的薄膜, 要求底部露出土坨和根系, 不拆杯身, 以免散坨。剪去底部的容器苗, 摆放在铁盆里, 备好送苗员送到植苗员。植苗员把容器苗顺着放在植苗犁里, 把容器苗按株距座土。植苗犁深度一般容器杯高度一致。机械植苗后, 个别有倒苗或露杯苗要跟人扶正并踩实。栽植后顺着树沟修好土埂, 及时浇水, 待水渗后, 在树盘上出现裂纹时培疏松干土1 ~ 2cm保墒。

6 抚育管理

造林当年秋季, 凡是成活率低于85% 的地块, 第2年须选择壮苗或比原来幼树稍大的苗木来代替死亡幼株, 按原来栽植的株行距补植。山地造林的抚育, 松土除草和培土相结合。沙地造林的抚育, 栽植后前两年, 除每年中耕除草2 ~ 3 次外, 土壤结冻之前应采取埋土越冬措施, 以防幼树被风蚀及动物 (牲畜、野兔、野鼠) 危害。撤土时间可在翌春萌动前进行, 过早撤土幼苗易受风蚀, 过晚则易引起苗木腐烂, 必须做适时撤土。

7 病虫害防治

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是对樟子松的危害比较大, 危害松梢和健康树干基部, 而且病腐木、枯立木、风倒木和风折木则受害更甚。防治方法主要有保持林地卫生以外, 喷撒六六粉剂来预防。

落叶松毛虫1a发生1 代, 主要危害樟子松针叶部位, 每年4 月中旬前后开始危害树木。防治方法有搞好当地虫情测报工作的同时, 幼虫食叶期喷松毛虫杆菌, 成虫期设黑光灯诱杀。有些地区每株成材树上绑毒绳办法来防治松毛虫。

参考文献

[1]唐簏君, 杨忠岐.治沙造林工程学.内蒙古林业出版社, 2005 (4) :1.

上一篇:试验因素下一篇:医院信息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