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体系

2024-08-24

测量体系(共12篇)

测量体系 篇1

目前, 企业按照国家发布的各类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各类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注册, 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企业在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 对各个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通过一次认证审核获得三份认证证书, 这已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然而, 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注册时, 如何与原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整合, 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一体化管理体系, 通过一次审核获得 (或保持) 四份认证证书, 值得研究。

1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现在许多企业除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之外, 又出现了一个测量管理体系。这个测量管理体系控制的测量过程, 就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这个测量管理体系控制的测量设备, 就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需要的测量设备。如果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之外, 长期运行一个独立的测量管理体系, 将会出现重复的文件、重复的工作, 影响企业管理的效率。因此, 有必要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 以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2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2.1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势

对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分析,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 与一体化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有以下优势:

(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记录可以简化;

(2) 对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控制可以简化;

(3) 培训、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活动可以简化。

2.2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可能产生的问题

根据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分析,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 与一体化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将比较复杂;

(2) 各部门的职能分配、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的确定将比较复杂;

(3) 内部审核的策划、组织实施将比较复杂。

2.3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效益

企业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后, 一体化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基本固定的构架, 较好地满足了三个管理体系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 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现实的、可行的。

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手册》等文件的编制方面可能比较复杂, 但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在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职能分配、接口关系的确定方面, 现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和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已经做出了规定, 在新的文件中应将各部门、各级人员原有的职责、权限、接口关系进行重新整合, 予以明确;在开展内部审核等活动时, 只要策划充分, 各部门通力协作, 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企业一旦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将使四个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将更加顺畅, 相关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提高, 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3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如何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

3.1《企业管理手册》

目前, 企业的《企业管理手册》中包含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将《测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的要求融入《企业管理手册》, 需要对《企业管理手册》进行如下重要修订:

(1) 在企业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 增加测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要求。

(2) 增加、完善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责分配等要求。

(3) 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过程/产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等部分增加有关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3.2 其他文件

各个管理体系的类似文件可以合并, 增加文件的内容, 减少文件的数量。除了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等长期有效的文件外, 还有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计划、培训计划、内部审核计划、管理评审计划等。

4 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后的运作方案

4.1 一体化管理体系中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在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中, 已经确定了所需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按照策划的安排开展了过程、产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 并对测量设备进行了必要的控制。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 将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进行更加充分、有效的控制。

(1) 进一步明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过程, 形成测量过程程序, 确定测量过程的控制要求, 包括对测量过程的设计、测量过程的实施、测量过程的记录等控制要求。

(2) 进一步明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设备的控制要求, 包括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调整、计量确认的记录、标识等要求。

(3) 增加了对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结果溯源性的控制要求。

4.2 内部审核

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中, 均需开展内部审核活动。在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后, 可以对审核方案进行综合的策划, 实施对四个管理体系要求的结合审核。

(1) 在对结合审核方案进行策划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并确定结合审核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审核方案应适合于结合审核的性质。

(2) 在确定实施结合审核的审核组成员时, 应考虑到审核员的能力, 确保审核员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过必要的培训、考核和授权。

(3) 在确定结合审核的日程安排时, 应充分考虑审核员的工作安排和受审核部门的接待能力, 确保结合审核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4.3 管理评审

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中, 均需开展管理评审活动。在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后, 可以对管理评审进行综合的策划, 实施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

(1) 在对管理评审进行策划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确定管理评审的目的、输入信息和开展管理评审的程序和要求。

(2) 在收集信息、制定管理评审输入文件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向管理评审提供充分的信息, 满足标准的要求。

(3) 在实施管理评审时, 应充分评价各项方针、目标的持续适宜性, 评价各个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针对各个管理体系提出适当的改进要求。

5 对融入测量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审核

5.1 与认证机构的沟通

目前, 国内具有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资质的仅有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一个认证机构, 具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资质的有多家认证机构。在企业准备开展认证注册时, 应与相关的认证机构进行沟通, 提出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结合审核或联合审核的要求, 提请相关的认证机构进行相互沟通, 共同策划并实施对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结合审核和 (或) 联合审核。

5.2 认证机构的联合审核

按照GB/T19011-2003《质量和 (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的规定, 一个认证机构可以对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一起进行结合审核;两个或两个以上认证机构可以合作, 联合审核同一个受审核方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因此, 具有对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起进行结合审核的认证机构可以与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合作, 联合审核企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 并分别进行认证注册, 给企业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这样, 不同的认证机构可以利用与之合作机构的审核结果, 提高认证机构的审核效率。同时, 也可以减少企业的接待工作, 为企业减少负担, 带来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的测量管理体系融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论证了测量管理体系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实施要点。

关键词:测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要求》 (GB/T19022-200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和 (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GB/T19011-2003) .

测量体系 篇2

• 报 告 提 纲

一、引 言

二、对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识

三、体系工作展望

一、引 言

1、计量的重要作用

•计量是经济、社会和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计量的重要作用也可从历届“5.20 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上得到体现。

•历届“世界计量日”的中国主题

•2001年:计量保证质量

•2002年:计量与科技

•2003年:计量与节能、计量在你身边

•2004年:计量与节能

•2005年:计量与能源

•2006年:计量与节约能源

•2007年: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

•2008年:计量与能源、计量与体育。

•2009年:计量与质量、计量与民生、计量与节约能源。

•2010年:计量·科学发展,副题为:计量——科技创新之桥、计量——质

量提升之桥、计量——公平正义之桥。

•2011年:计量检测,健康生活

2、企业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计量工作是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企业计量管理主要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计量活动,为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能源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和调查研究活动提供科学的定量分析,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计量保证。计量检测手段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水平,产品标准要靠计量检测才能制定出来,产品是否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同样要靠计量检测、检验。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在每道工序的质量如何,也要靠计量检测来进行判断。从原材料的检验到产品的检验,都离不开计量。也就是说没有先进、科学的计量检测手段,就没有优质的产品质量。

二、对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识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企业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

1、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满足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 ;

2、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其它目标;

3、管理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的风险。

•攀钢目前的测量管理体系建立基准和依据来自国家 GB/T 19022/ISO 10012《测

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主要包括《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第B版)》,《测量过程管理标准》,《测量设备

管理标准》 ,《计量确认管理标准》。

(一)、适于GB/T 19022/ISO 10012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图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 从上图可以看出测量体系管理的模式全面贯彻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标准的总要求: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计量要求——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测量的规定对计量特性提出的要求。•--顾客的要求

•--法律法规的规定

•--企业自身需要确定

计量要求体现在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过程的运行特性上。

导出计量要求可分步进行:

--提炼把顾客、企业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转化顾客、企业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对测量的要求

--转化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为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二)、体系的管理职能

1、计划——确定体系管理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2、组织——服从计划,执行体系管理计划完成的方式;

3、领导——运用影响力激励职工,促进体系目标的实现.;

4、控制——监督体系活动,判断发展方向,并做出及时的矫正。

•管理职责的要求资源管理的要求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 ◆GB/T 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测量过程是支持企业产品

质量的特定过程。

•--

1、单纯的测量设备管理是不够的•--

2、只有增加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才是完整的计量体系

• ◆管理工作本质是协调;

•管理工作存在于企业中;

•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 ◆ ◆以人为本的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机构、配备资源;结合企业目前实

际经营状况及时调整方针目标

人力——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体系目标实现与测量相关人员发展的最大化。

财力——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果,降低成本费用,增加企业盈利。物力——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需要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计量确认过程的总要求

•--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过程;

•---测量设备的校准过程

•---测量设备的验证过程

•--通过校准得到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

制和特殊要求。

•*验证:将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相比较。

• ◆测量过程的实现采用过程方法

•--测量过程的设计

•--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的记录

•◆测量不确定度——确定测量过程的各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征,测量

结果的可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确定度的大小。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审核和监视

•--不合格控制

•--改进

•总之,体系由若干过程组成。大的过程有三类:即与计量确认、测量过程

控制和质量管理有关的过程,每类中又包含若干小过程。

•*核心问题是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

•*目的是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 三、工作展望

(一)不足

•---专业知识

(二)建议

1、方法 —— 简单、实效、有用

2、基础 ——标准化、信息、定额、计量、规章制度、员工培训

测量体系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摄影测量课程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93-02

一、引言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中,考试是监测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考核应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服务于教学,突出实用化,强调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全面促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方法。

二、高职摄影测量课程现行的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内容的结构不合理

过分依附于教材内容本身,基本知识、记忆能力等知识考核较多,忽视对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实践及应用性技能考核,不能体现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的更新,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消极应付考试。

(二)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方法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即教师出试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闭卷完成,考试结束后按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得出该课程学生的总评成绩。这种终结性考核知识覆盖面小,对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而摄影测量课程应着重考核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因此难以客观、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使学生学习就为了考试,考试完成后所有知识又还给老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不能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水平,很难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考试内容主观性强

考试出题一般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重点进行,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考试完成后任课教师自己阅卷,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而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能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有效出题、组卷,不能客观、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考试评价方法片面,缺少反馈机制

由于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有的学生在考试前采取题海战术或在考试中投机取巧,这些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生考试结束后,就认为该课程已经结束,对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反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双证书制度不完善

学生即使考取了相应专业的全国测量员,也必须完成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相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相应专业的全国测量员考试内容的融合。

目前我院现采取以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占40%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已经是成绩评价的一次进步,但是期末一次考试不能涵盖所有的考查点。因此摄影测量课程还需改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

三、摄影测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我系组织专家、教师依据最新的教学大纲、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培养目标等,在高职摄影测量课程考核理论上,开展了考核方法的改革研究,构建了摄影测量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密切结合职业考核标准,在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考核评价体系的组成

摄影测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理论考核评价体系和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摄影测量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二)理论考核评价体系

理论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期末考试机考的形式。目前我院摄影测量课程已建立了网络课程,并由学科专家及任课教师建立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并使其尽量符合职业考核标准的摄影测量课程网络考试题库。并且要求题库的题目涵盖该课程每章节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和题目进行关联,同时对每个题赋予难度值,在随机抽取试卷时可根据权重自动组成试卷,突出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在期末考试时,采用学生上机随机抽取试题的形式进行机考,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对于取得摄影测量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根据考证的内容免考该课程的理论考核部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还可以使课程学习与证书考试相互促进。

(三)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注重能力的培养。而理论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进行能力考核。能力考核主要包括实践和平时成绩形成性测验考核,重在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对综合能力进行考评,以规范摄影测量课程平时成绩的考评过程和实践部分的考核测评。

1.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根本性的标志,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高职院校的现状,由行业企业与教师共同制定合理评价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构建摄影测量课程实践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摄影测量综合实训大纲,内定向、相对定向、核线重采样、绝对定向等实验,矢量测图实训的模块式综合考核和评分标准,具体从每项的预习、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效果、提交的实习报告、成图等方面对摄影测量实践技能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平时成绩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理论课程平时成绩形成性考核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网络课程在线作业或课后作业)、小论文、小测验(每章结束后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在线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考核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通过本体系去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摄影测量课程成绩组成如下表所示:

表1课程成绩组成

为更好开展教学,在开课初教师应将考核评价体系的方案告诉学生,明确课程成绩组成,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在每一单项考核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找出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可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教考相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体现该体系的真正价值。

四、结束语

要改观现有的考试模式,必须要更新观念,以形成切合目前我院摄影测量课程实际的准确的考试理念。为完善摄影测量课程考核体系,应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确定考核内容和方法,构建更完善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以多元化、多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促进摄影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柏雯娟.关于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12).

[2]杨红,苏春梅,姚金凤,梁翠茵.高职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 ,(4).

[责任编辑:碧瑶]

谈如何有效运行测量管理体系 篇4

关键词:测量体系,计量器具配置,关键测量过程,满意度测评

兰州石化公司已经通过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为了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采取了如下几种方法和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完善计量器具配置, 确保完好

自2008年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以来, 每年都要进行内审, 每3年接受中启认证中心的复审。为了保证测量体系有效运行, 计量部一直都将完善计量器具配置作为一项基础工作, 因为设备是基础, 没有准确的测量设备, 其他工作都无从谈起, 这一点在管理人员中间取得了一致意见, 根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17167-2006和《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0901-2007 的要求, 对全公司的在用的1万多台计量器具进行普查, 找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逐步予以更换。兰州石化公司投入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计量设施完善, 通过这几年的运行, 计量器具完好率逐步提高, 主要有两点保证措施。

1.1理顺程序, 严把入口关

体系的程序文件中规定, 在新装置的设计阶段, 计量部就要介入, 对计量设备的配置和选型进行审核和把关。由计量部牵头, 相关部门配合, 编制完成《兰州石化公司流量计量仪表选型规范》和《兰州石化公司流量计量仪表使用技术指南》, 使这项工作有据可依。对于采购来的计量器具, 在安装投入使用之前, 必须进行首次检定, 检定不合格的进行退换货处理, 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不符合要求的计量器具流入企业。

1.2建立计量器具信息系统, 进行全寿命管理

企业的计量器具, 全部录入计量器具信息系统, 各单位的计量专干都能在网络上看到所管理的计量器具的状态, 系统会自动提示即将到期检定的计量器具, 通过语音报警的方式, 提醒要及时送检, 检定合格后, 由检定人员更新计量器具的状态, 到下一次的检定时间则从此重新开始累计, 对于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进行加标识操作, 按程序办理报废, 严禁回流使用。计量部的管理人员, 能通过网络系统对全公司的计量器具了如指掌, 看到每一台计量器具的状态, 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和调整检定计划, 确保计量器具都能按期检定, 时刻处于完好状态。

2制订年度关键测量监视计划并监督实施

本公司的测量点有1万多, 不能都按同一个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 根据重要程度, 分为A、B、C三类, 其中A类就是关键测量过程, 对关键测量过程, 要由相关单位进行定期监督和监视, 并作好记录。

2.1制定年度关键测量过程监视计划

关键测量过程, 主要涉及安全、环保、最高计量标准、贸易交接、产品质量、工序控制点等五个方面, 对于测量设备所属单位, 要建立《关键测量过程监视点一览表》、《计量要求确认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对于相关单位要建立《测量过程监视记录》。本公司的关键测量过程有1108个, 占全部测量过程的十分之一, 下面仅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关键测量过程, 见表1~6。

2.2监督抽查, 严格考核

每季度, 由计量部门组织相关单位, 进行计量专项检查, 落实关键测量过程的监视情况。除此之外, 还要对计量器具的状态、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对监督不力, 出现差错的及时纠正, 并召集公司各单位计量管理专干进行讲评, 将讲评内容和考核意见发布到公司主页。对于工作突出的, 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于工作责任心不够, 屡次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 纳入业绩考核, 进行经济处罚。从管理上确保了关键测量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3做好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和测评, 持续改进

测量体系运行的是否有效, 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就需要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测评, 以便持续改进。

3.1合理设计满意度调查表

以往在进行满意度调查时, 发放的表格过于简单, 信息量少, 不能完全的反映体系运行的方方面面, 为此, 通过学习, 发现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既可以对每个调查项目进行评价, 又可以对整个测量体系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 设计的调查见表7。

3.2定量计算和评价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 首先, 确定评价因素集合内各因素的权重,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我们规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A={计量器具配置, 计量检定服务, 计量数据管理, 关键测量过程监视, 监督检查和考核}={0.25, 0.15, 0.2, 0.3, 0.1}。

其次, 建立评价尺度集合V={非常满意,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100, 80, 60, 40}。

再次, 对下发并收上来的调查表进行统计汇总, 建立隶属度矩阵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即为隶属度, dij表示对i和评价指标作出第j级评价的受众人数之和, d表示受访受众人数, 显然undefined。

最后, 计算综合满意度得分undefined。

根据满意度调查, 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从定性的问卷调查开始, 经过模糊数学的“定量”转化, 得到量化结果, 该方法让各个评价因素都参与其中, 并通过矩阵运算形成了全面而综合的结论, 能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 具有较好的客观性, 可操作性强, 对于体系的持续改进, 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依据。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主要方法和措施的实施, 本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测量体系在企业里面属于基础工作, 通过加强并保证基础牢固, 使得企业的其他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心得 篇5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

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够满足预期用途。测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管理由于不正确测量结果给组织带来风险,把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的测量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把不准确测量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以便使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其他目标时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企业计量工作是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企业计量管理主要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计量活动,为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能源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和调查研究活动提供科学的定量分析,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计量保证。

计量检测手段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水平,产品标准要靠计量检测才能制定出来,产品是否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同样要靠计量检测、检验。

测量体系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

工程测量学是一项特别讲求技术性的学科。通常,工程测量学和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等学科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通过不断的发展,目前已经和工程建设联系在了一起。这项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也为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构建

拥有完善的知识框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及合理的教学评估形式,这都是所有教学课程都应该具备的课程体系。而工程测量学在测量工程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项课程的相关研究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基本搭建出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中实验、理论、实习等教学是构成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而在具体的课程安排方面,实验课一共有8学时,理论课最多,一共有56学时,而实习一共有2周的时间。

二工程测量学理论课程和试验课程的内容

工程测量学课程在通过相关专家的建设以后,目前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通过调查发现,工程测量是学生需求量最大的学科之一,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將工程测量学视为最重要的教学课程。鉴于此,相关学者根据工程测量的基本特点,总结出了工程测量学在理论以及试验方面的基本教学内容,具体有:(1)工程控制网布设的理论和试验方法。这两个方面是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的最为关键的方式之一。而若想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对控制网做出完美的设计,那么就一定要熟练的操作好相应的软件,并同时掌握好控制网的设计方式。(2)掌握好在工程设计中对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运用。若想掌握好此项技术,那么就要对每个阶段所需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通过已经掌握的地形图计算方法,来重点体现出GPS-RTK技术在获得大比例尺地形图当中的重要作用。(3)工程建筑物的施工理论方法。要全面的了解建筑限差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合理的分配精度,而若想做到这些,那么就_定要掌握好施工放样和曲线测量的方法。

三工程测量学实习内容以及方式

(1)工程控制网的建立。由于现在很多工程都采用GPS技术来搭建平面控制网,因此学校在进行工程控制网教学的时候,最好将GPS网与附和导线进行完美的融合。对控制网进行两级控制,第一级的控制网要利用好GPS技术,并将每个控制点的距离保持在2km左右,线路长度不要大于3km,之后要通过第一级控制网,再结合全站仪,对工程控制网进行严格的测量。(2)带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获取。在获取带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GPS-RTK(1+2)技术。同时,还要结合数字化成图软件对带状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精心的设计,而在宽度的把握上,则最好在地形图的两边各自设置50m的长度。(3)线路中线定测及纵横段面获取。把已经设计完的线路进行测定,并从中计算出横断面的具体数据,而使用的仪器通常以GPS-RTK和全站仪为主,在定测的过程中,最为繁琐的环节就是对中曲线段的测设,不过如果采用GPS-RTK技术,可以通过其测量误差不累计的特点来对中曲线段进行测设,这样既简便又实用。现在在对线路中线的测定期间,GPS-RTK技术是被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测量技术,学生在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在工作中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定要在教学期间重视这种技术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在工程测量学中,理论教学通常都会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然后再结合教师的板书,并最终组成理论授课、课堂、课后作业等相关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并要多与学生沟通,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尽情的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把实际应用和理论教学完美的结合,以此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而在学生进行实习的时候,要以各种仪器为主要的工具,并通过严格的测量规范制度,再加上教师的耐心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做好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是工程测量学的主要理论考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简答题、案例分析、名词解释等等。而案例分析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它通常会占据理论总成绩的70%左右。在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考核中,考核中,答辩为每个同学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内容讲解3-5分钟,而老师通常的提问时间为2分钟。课程设计的成绩等同于课程设计报告,其中软件操作占据总成绩的70%,而答辩则占据30%。实习考核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实习,及时的解决实习期间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实习评估报告,其中实习总成绩包括技术方案设计,这部分主要占据实习总成绩的20%,同时还包括外业观测成果及质量,这部分则主要占据实行总成绩的30%。

结束语: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创建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就一定要搭建成熟的理论、实验以及实习课程内容,同时还要制定出完善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大胆创新,制定出更为完善的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从而让我国的工程测量学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网络性能测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网络性能测量,主动测量,被动测量,评价指标

网络性能反映了网络提供通信服务的质量, 是网络本身特性的体现, 可以由一系列指标定义和描述。网络性能和网络的业务质量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网络性能是指从网络运营的角度定义的衡量网络实际运行状况的参数指标体系, 网络业务质量是从用户对业务的实际使用感受出发, 描述的业务使用性能。对于使用的网络, 人们希望定义一系列的定量参数来描述网元、链路、端到端路径以及路径和网络设备的各种运行性能, 这些经过严格定义的定性或定量参数被称为性能指标。对应于网络协议各层次, 满足特定目的的性能指标完备集合称为性能指标体系。

1 网络性能指标分析

要进行IP网络性能测量, 关键是要选取能够正确反映IP网络性能的一系列参数。对网络性能进行度量和描述的手段就是网络性能指标, ITU-T和IETF分别定义了一套性能指标, 并在不断补充和修订。ITU-T定义的IP网络性能参数包括IP包传输延迟 (IPTD) 、IP包延迟变化 (IPDV) 、IP包误差率 (IPER) 、IP包丢失率 (IPLR) 、虚假IP包率 (SIPR) 、IP包吞吐量等。而IETF的IPPM工作组定义的IP网络性能指标包括:连通性、吞吐量、带宽、时延、时延抖动和丢包率等。

IP网络性能指标可以从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来分析:物理层关注基于比特的性能指标, 如物理带宽、传输时延和接口比特吞吐量等;链路层关注基于帧的性能指标, 如交换机的帧吞吐量、帧传输时延和丢失率等;网络层关注IP包性能, 如IP包传输时延、时延抖动和丢包率等;传输层关注端到端的TCP或UDP包的性能, 如TCP连接建立时间、TCP包丢失率和UDP包传输时延等;而应用层重点考虑业务的可用性和服务质量, 如接通率、呼叫建立时间等。网络性能指标中最常用的三个指标是网络带宽、时延和丢包率。带宽是网络中的宝贵资源, 虽然目前未形成标准的网络带宽测量指标体系, 但通常可分为链路带宽、瓶颈带宽和可用带宽测量。可用于测量网络带宽的算法和工具很多, 主要是基于数据包的模型, 包括单包模型、包对模型和多包模型。时延测量在网络性能监测、网络行为分析和网络应用设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IETF IPPM对时延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工作, 将其分为单向时延、往返时延和时延抖动。时延测量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计算收发数据包的时间间隔来得到, 但是单向时延测量必须保证收发主机之间的时钟同步。丢包率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从源节点到目地节点间的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占传输数据包总数的百分比。丢包率的测量也比较简单, 只需在发端对要测量的发送数据包打上标记, 而在收端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的打标记的数据包数量即可。

2 网络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在网络性能检测、行为分析和评价系统中, 网络性能指标的确定一定程度上借鉴了IETF定义的网络性能指标, 但是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全面地衡量网络性能、业务流量和应用质量, 它既包括反映网络自身运行状况和特征的指标, 又涉及体现上层业务质量的指标, 还包括反映网络流量变化和分布的指标。对网络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就是运用数学工具或测量方法找出反映网络性能的定量指标间的数值关系以及某个或某些指标变化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与单纯定性分析相比较,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更精确地反映了网络性能的实际情况。

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性能评价指标确立时即要考虑普遍适用性, 又要考虑系统的特定应用领域,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如下:

a.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 能够有效地反映系统运行情况的基本特征;

b.可测性:评价指标必须是明确且严格定义的, 可以进行测量和评定;

c.独立性:指标的相关性尽可能小, 较少冗余度;

d.真实性:指标应符合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 具备真实可信性;

e.实用性:指标应能够在系统运营中发生作用, 有助于网络维护;

f.可重复性:指标的测量方法必须是可重复的, 即在相同环境下采用相同测量方法多次测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2.2 选取的评价指标

本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反映网络运行性能的指标, 一类是反映业务流量的指标, 还有一类是反映应用质量的指标。

(1) 网络性能指标

a.连通性 (或可达性) :各网络组件间的连通性, 是衡量网络可用性的基本指标之一, 反映了数据能否在各网络组件之间相互传送的属性。使用Ping命令就能测出IP网络上两点之间的连通性。为了衡量网络的连通状况, 可以使用网络连通率, 定义为连通的线路数占总线路数的比例。

b.带宽:单位时间内物理通路理论上所能传送的最大比特数, 表示网络传输路径或链路的传输容量。相关的参数有链路带宽、瓶颈带宽和可用带宽等。

c.时延:数据包离开源节点的时间T1与到达目的节点的时间T2的时间间隔T2-T1, 又称单向时延。单向时延的测量要求时钟严格同步, 在实际的测量中难以做到, 为此常采用往返时延来衡量网络时延。

d.往返时延 (RTT) :从源节点发送出去的数据包, 经过若干路由器转发最终到达目的节点, 目的节点对其做出响应后再按原定路由返回到源节点所经历的时间。

e.时延抖动:数据流中不同数据包时延的变化量。时延抖动的测量以时延测量为基础, 相邻两个数据包的时延值的绝对差即为时延抖动值。

f.丢包率:一段时间内丢失或出错的数据包数量与传输的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在IP网络中, 分组经常需要在路由器中进行排队以等待处理, 如果队列满了, 那么分组就会被丢弃。所以一旦发生了分组丢失, 就预示其中某段链路拥塞或设备故障。

g.路由跳数: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上经过的路由器的数量。可以通过Traceroute工具来得到端到端的路由跳数。

(2) 网络流量指标

a.IP吞吐量:单位时间内在网络中给定点成功传送的IP数据包数量, 也就是分组吞吐量, 也可以用字节或比特吞吐量来衡量, 即单位时间内在网络中给定点成功传送的IP数据包的字节或比特总数;

b.链路利用率:特定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利用率是吞吐量与接入速率的百分比;

c.基于网络协议的流量大小和分步: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给定点成功传输的各特定网络协议数据包的字节数量及其占总流量的比例分布情况, 主要包括TCP、UDP和ICMP协议的网络流量;

d.业务流量大小和分布:给定时间间隔内网络中各主流业务的流量大小及其占总流量的比例分布情况。

(3) 业务质量指标

主要关注WWW业务、网络视频业务 (如网络会议) 或交互式业务 (如网络即时通信) 的质量, 可以通过业务的带宽、丢包率和时延来衡量或通过用户的主观打分来衡量。

2.3 层次化网络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面确定的各类评价指标, 可以构建整个网络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是一种层次化指标体系, 第一层指标是网络性能指标、业务流量指标和应用质量三大类指标, 在第一层指标的基础上依次确定各类的第二层指标。具体来说, 网络性能指标下的第二层指标包括连通率、网络瓶颈带宽、往返时延、时延抖动和丢包率;网络流量指标下又包括业务吞吐量、业务流量大小、业务流量分布等二级指标;业务质量指标下包括视频业务质量、交互式应用业务质量和WWW业务质量等二级指标。

该评价指标体系自下到上涵盖了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多项技术指标, 并且以定量指标为主, 定性指标为辅, 在评估过程中要实现定性指标的定量处理, 确立合适的评估模型、评估算法和指标权重。

2.4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是不同指标相对于规划目标重要性的一种度量, 不同的权重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一种较为科学和合理并得到大量应用的方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应用时, 层次分析法可分为四个步骤:

a.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之后, 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 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亚指标层等, 用框图形式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与因素的隶属关系。

b.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认识, 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

c.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为AW=γmaxW的解W, 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为进行层次单排序 (或判断矩阵) 的一致性检验, 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γmax-n) / (n-1) ,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 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 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d.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 (总目标) 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

3 结语

对网络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高效、稳定、安全、互操作性强、可预测以及可控制的网络, 而网络测量是获得第一手网络行为指标和参数的最有效的手段。本文重点论述了网络性能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和原则, 并依据网络性能、网络流量和业务质量层次化概念给出了层次化的网络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今后的工作是依据该指标体系采用适当的评价模型和方法对网络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谈杰, 李星.网络测量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23 (2) :5-8.

[2]唐红, 赵国锋, 张毅, 等.IP网络测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朱畅华.IP网络测量和业务性能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4.

[4]Brownlee N, Claffy K.Internet Measurement[J].IEEEInternet Computing, 2004, 8 (5) :30-33.

[5]牛燕华, 任新华.Internet网络测量方法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 23 (7) :11-13.

[6]杨雅辉, 李小东.IP网络性能指标体系的研究[J].通信学报, 2002, 23 (11) :1-7.

[7]CoatesM, Hero A.Internet tomography[J].IEEE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2, 19 (3) :47-65.

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篇8

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其内容涉及除政治、道德、法律以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国家标准《标准化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 3935.1-96)中,对标准化做出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可分为国际标准化、国家标准化、或在国家一定领域内的标准化,而这里的“领域”是指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那么工程建设标准化就是指在我国建设领域,为从事工程建设工作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工程建设标准是在建设活动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的技术、经济和管理规定。对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促进建设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在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测绘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所以工程测量行业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绘、线路测量、施工测量、设备安装测量、竣工测量、变形监测等内容。

工程测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包括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等等。另外,由于工程测量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冶金、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石油、煤炭等不同领域,工作内容有其共同的部分,又有其不同的部分,因此除国家标准外各部委或各行业又针对本部门自身的特点,也都制定有相应的工程测量部颁标准或行业标准。由此即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各部门行业标准(或部颁标准)为分支和补充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但是确切地讲,目前的工程测量标准还不能说已真正构成了标准体系,因为“体系”的概念是指“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而我们的标准之间的确有相互关联的地方,但其整体性还远远不够,所以充实和完善工程测量标准化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1 历史的回顾

1.1 引进消化

在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工程建设任务烦重,工程测量力量十分薄弱。当时没有行业标准,更无国家标准,只有勘察设计单位自己的企业标准,如当时很有影响的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设计公司的《测量规程》。

在我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中苏关系友好密切,苏联对华提供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援助,其范围涉及勘察、设计、施工、设备供应和安装等阶段。几乎各部都有苏联专家组,专家组中大都有负责工程测量的专家,他们从其国内带来了不同类型的规范、规程,为我们制定自己的测量标准起了范本作用。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三本规范,即建工部制订的《城市测量规范》、冶金部编制的《测量技术规范》和地质部的《1∶500 1∶1000 1∶2000 1∶5000大比例尺测量规范》。1954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苏联的《大比例尺测量规范(1∶5000 1∶2000 1∶1000)》,在当时也是较有影响的书籍。

1.2 初步形成

六、七十年代各部门都是以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为主,修订本部门的工程测量规范。在70年代中期,曾组织大规模力量,采用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办法,集结各地各部门工程测量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几十人的编写队伍,编制出全国第一本工程测量国家标准,即《工程测量规范》(TJ 26-78)。并由当时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冶金部共同颁布,自1979年6月1日起试行。该规范在工程测量行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提出了工程测量控制网采用统一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条件,即测区内控制网边长的最大投影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也就是说,当控制网的边长,每千米长度变形小于2.5cm (相对变形值小于1/40000)时,才可以满足大部分建设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精度不低于1/20000的要求。

(2)在参照国家测绘局三角测量控制网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二级小三角和一、二级导线等级,确定了工程测量等级控制网的基本精度体系,参见表1。

(3)提出了解析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地形图上0.1mm和地形图的基本精度,详见表2。

(4)经过多年调研和科学试验,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将摄影测量技术引入工程测量规范。

上述四项技术内容,经过业界同仁近三十年的实践和应用,已受到大多数其他行业工程测量规范的广为认可和引用,目前已构成工程测量的基本精度体系。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复苏与调整,为了满足国家工程建设对测绘行业的要求,城建、冶金、水利、交通、电力等其他部门,均相继编制出版了结合本系统特点的工程测量行业规定、规程、规范等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雏形。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比较常见的测量标准如表3所示。

1.3 完善发展

自九十年代以来的十几年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程测量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由于电磁波测距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纬仪、平板仪等光学仪器,已被全站仪、GPS、计算机等电子仪器设备所替代,测绘技术和作业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测绘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规范分别在九十年代初期和二千年进入修订时期,对其标准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对保证工程测量作业质量,促进测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注:表中行业标准的次序是以标准编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下同。

2 工程测量标准的构成

目前在工程测量的生产实际中,应用或执行的测量标准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是由建设部和图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批准、发布,在全国建设领域统一执行的测量“国家标准”,比如工程测量单位普遍使用的《工程测量规范》;第二是由国家测绘局组织编制、批准、发布,在全国测绘专业统一采用、且工程测量经常使用的“国家测绘标准”,比如使用最多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以及较多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等;第三是由各部、委、局主管标准化部门制定、审批、编号、发布、在其系统内统一实行的“行业测量标准”,比如城建系统的《城市测量规范 》、冶金行业的《冶金勘察测量规范》和水电行业的《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等;第四是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编写、审批、编号、发布,仅适应本辖区内的“地方测量标准”又称为区域标准;第五是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的“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测量规程、纲要或细则等标准。

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均为国家标准,其他各级测量标准均须服从且不得与之相抵触,它是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主体和基础。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测量标准的补充或细化。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公布后,则该内容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对于地方标准而言,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公布后,则同内容的地方标准亦即行废止。企业标准应该是对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补充或细化,是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依据。

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测量标准与其他标准一样也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个层次,且各层次之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又层次分明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详见图1。

根据建设部2008年公布的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目录、以及国家测绘局的相关标准目录,将构成工程测量体系的现行国家标准、国家测绘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分别列表如下(详见表4~表7)。

2.1 国家标准

2.2 相关的国家测绘标准

2.3 行业标准

2.4 地方标准

3 标准化与工程测量

3.1 工程测量的产品与服务

工程测量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服务”,它不会单纯为了测量而测量,而总会与某个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联,其宗旨是服务于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即包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建设阶段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等。工程测量的产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客体(客观存在的)测回来,即对目的物的测量,这部分大都有明显的成果,如控制测量的控制点点位和坐标高程成果资料、地形图、以及对象物的位置、形状产生的变形等等;还有一种是把主体(人们改造自然的标志物)放下去,即一个测量的过程,它被融化在建设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之中,比如施工放样、线路测设和矿产勘探中的某些测量工作,从测量的角度看没有具体的成果。因此工程测量又可以概括为产品与服务两大类别,那么工程测量的标准化体系也应包含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两个内容。

3.2 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内容与范围

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范畴应该与工程测量的内容和范围相一致。关于工程测量的定义业界并无太大的异议,但其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说辞。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制的《测绘学名词》一书,认为工程测量应包括的范围为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施工测量、变形监测、城市测量、地质勘探测量、矿山测量、地下管线测量、房产测量、林业测量、工业测量、地籍测量和土地详查等测绘工作。然而该书本身对工程测量的定义为:“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变形观测和运营管理各阶段中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总称”。笔者认为与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有关的所有测绘技术、方法以及工作内容都属于工程测量的范畴。

3.3 工程测量标准化与国家测绘标准的关系

前边已经讲过,这里的“国家测绘标准”是指由国家测绘局组织编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总称,它是基于国家基础测绘和长期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而制定的标准。其面向的对象是整个领土、领海等,除了建立国家坐标及高程系统、布设国家等级控制网外,还需施测1∶10000及其以下比例尺的小比例尺地形图或地图。而工程测量标准是基于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标准,其面向的对象是工程建设项目及建立区域性工程控制网,工程测量施测地形图所采用的比例尺是1∶5000~1∶500的大比例尺。

从宏观的“测绘”一词来看,工程测量也是测绘体系的一员,但从其“服务”的特性来看,工程测量制约于所服务的对象,又具有独立于测绘体系以外自成体系的条件。因此我们再反过来,把工程测量经常使用的个别“国家测绘标准”纳入工程测量的标准体系之中。比如工程测量使用最多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以及使用较多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等。

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内容重复“小而全”的问题

从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构成可以看出,行业标准约占总标准的70%以上。由于行业标准是由各部、委(局)组织编制、审批、发布、在其系统内统一实施的技术标准,各自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配合和协作,使得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行业相同内容的标准不尽一致,造成标准繁多,使用不便;其次行业标准间交叉现象较多,内容重复。就每一个具体的工程测量标准而言,都能较好地完成本标准制定的目的,而从整个标准体系来看,规范间的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重叠,有些甚至达到了重复的程度,比如重复较多的有“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GPS测量”、“施工测量”等。当然规范间完全不重叠或不重复也是不现实的,但有些是为了本规范的“完整”或本部门“扩展业务”的需要而“有意”的重复;也有些是不愿意采用引用的方式,认为“兄弟规范”间不便引用或引用在编写技巧上不容易实现等。

4.2 执行规范对技术创新的束缚

关于工程测量规范的技术指标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满足的指标,如施工测量或安装测量的一些技术指标,若得不到满足将使建(构)筑物或机械设备降低技术性能或不能运转;第二,是根据工程需要而规定的总体性的测量技术指标,如控制测量中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第三,测量作业中的具体技术指标,如测角、测边、测图等应遵循的作业指标等。如果规范对第二、三类技术指标规定过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工程测量技术的创新。

例如,隧道竖向贯通限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应当以限值对隧道的技术性能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尽量取“大值”,可以给隧道施工测量一个宽松的环境。若轻易提高贯通指标,可能会给测量工作增加很大的不便。现以某大型隧道贯通测量工程为例说明如下:隧道全长18km,但两洞口间无法直接进行高等级水准测量,需绕道120~130km进行联测。若按其原行业标准规定,竖向贯通限值为70mm,分配给洞外水准测量的中误差为25mm,此时施测二等水准测量就可满足要求。但是修订后的现行规范将竖向贯通限值提高至50mm,分配给洞外水准测量的中误差仅为18mm,只有施测一等水准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再例如,关于坐标系统长度投影变形量的限制,即测区内最大投影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但如在公路、铁路、长距离输送管道等线路工程测量也引用2.5cm/km的指标就有些过于严格。线路测量中对投影变形要求较高的桥梁、隧道或其他建(构)物可从线路测量中分离出来,单独布设自由网并在整体线路控制测量中定位即可。单纯线路测量的投影变形指标完全可以降低。

另外多数规范要求GPS-RTK方法不能进行图根以上控制测量的作法,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该法完全可以达到一、二级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规范若能灵活处理一下,可能会更好些。

4.3 标准修订工作的滞后问题

标准修订工作的滞后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而规范的修订程序和周期相对较长(一般最快也得二年多时间),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第二,由于标准的制订或修订工作需要查阅和借鉴很多资料,对于有些指标可能还要设立课题深入研究,自然就增加了规范编制的时间。第三,缺乏专职的规范编制人员。由于规范的编写人员大多都是经验丰

富、年富力强的高级技术人员,然而他们同时也都是本单位的技术骨干,大部分还兼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生产上,不大可能有很多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在规范的编写之中。其实这才是某些标准在编制(或修订)工作中拖期的主要原因。

4.4 规范的宣传、学习与贯彻问题

长期以来各测量单位对工程测量标准的宣传、学习和贯彻重视不够,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指导机构。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测量单位蜂拥而来,工程测量市场竞争激烈。测量单位将主要精力多用到了生产和经营方面,很少专门组织规范、标准的宣传和学习活动。技术人员也大多是现用现查现套,不求理解,在作业层根本不查不看测量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5 改进与完善工程测量标准体系的构想

5.1 加强国家标准的通用性

为了克服工程测量标准间内容重复“小而全”的问题,应加强国家标准的通用性。也就是说,将各行业标准共用的、通行的、覆盖面较大的且可标准化的共性内容,编制成一个一个的通用标准(即使其模块化),比如平面控制测量模块、高程控制测量模块、GPS测量模块、图根控制模块、以及测角、测边模块等等,并将其逐项纳入国家标准之中。每个模块可在工程中单独使用,也可在行业标准中直接引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各标准间内容的重复,而且会使工程测量标准体系层次更清晰,布局更科学、更合理。

5.2 提高行业标准的专用性

在加强了国家标准通用性的同时,自然也就提高了行业标准的特殊性。行业标准则可根据本行业的特点,直接引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子模块,删除不必要的重复,留出足够的篇幅专门为本行业的工程测量量体裁衣提供服务,并不断提高行业标准的专用性。

5.3 鼓励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

前面曾举例说明了技术标准可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一些束缚,因为一般来讲,相对于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然而技术创新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动力之源,没有技术创新,标准化的发展就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们首先要鼓励技术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勇于尝试新经验。反过来,只有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才能充分挖掘技术人员的自身潜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工程测量专业的技术进步。

测量体系 篇9

胜利测井公司自2000年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现场认证审核, 获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检测体系合格”证书以来, 不断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在2005年, 依据新标准ISO 1001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编写了计量检测体系文件, 以及配套的各种测量仪器的校准方法, 在2006年4月通过体系审核, 并于2006年6月26日获得由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颁发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保持并有效运行测量管理体系,

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目前我国对企业的测量管理和测量保证能力的一种认可, 对企业规范测量管理、提高测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与国内外招标、签订合同时具有稳定的计量基础保证作用。建立并保持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使我公司的计量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测量设备的管理转向了测量过程以及测量数据的管理, 实现了对测量过程及其测量数据的控制, 为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经营决算等提供了可靠的计量保证, 也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良好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根本上提升了公司的计量保证能力, 加快了公司的计量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为公司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计量基础。对于从事测量活动的企业, 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企业多种活动的综合反映, 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是加强测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在2006年6月顺利通过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审核,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有效运行以及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公司的计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1 计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深入人心, 增强了全员的计量意识

公司的计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深入人心, 干部职工的计量意识增强, 对计量的意识到位:没有计量就没有质量, 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提供用户所需的优质测井曲线、准确的解释成果和满意的服务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

2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进一步提高了公

司的管理水平

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规范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管理和工作行为。干部都能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管理, 职工能够自觉地按工作程序进行操作, 接口关系清楚, 职责明确。严格按文件要求执行已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 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公司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公司通过不断加强计量管理工作, 严把测量设备入库关, 合理配置测量设备, 严控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 加强测量过程和测量数据的管理, 更具体、更明确的管理要求和更系统的管理网络, 确保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使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生存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随着石油石化的重组改制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测井队伍相对过剩的矛盾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要得到生存和发展, 必须走出国门, 开拓国际市场, 努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 按照ISO 10012标准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 对测量过程、测量结果起到保证作用, 成为在国内外许多项目招标中的签约条件之一, 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生存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 公司已为哈萨克斯坦、伊朗、蒙古、阿塞拜疆等国家提供了测井服务, 同时公司经济总量也得到了提升。

4赢得用户信任, 增加公司的经济效益

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管理不断规范、完善, 使公司在承揽合同中不断中标, 中标后为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了用户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高要求, 又进一步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服务项目不断增加, 市场进一步扩大, 无论是内部市场还是外部市场, 公司的信誉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保持并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适宜性和充分性的具体做法

公司狠抓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的管理, 按计划进行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不断修改完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 及时进行管理体系管理评审, 针对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符合制定相应的改进和纠正预防措施, 重视认证监督审核。保持并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主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ISO 10012标准宣传力度

加强培训, 提高计量意识, 增加计量知识。结合ISO 10012标准的换版工作, 公司采用了包括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和聘请专家来公司讲课等多种形式, 开展ISO 10012:2003标准的培训。到目前, 已有公司领导、三级单位领导、有关科室长及计量管理员和具体测量人员300余人等进行了ISO 10012:2003标准知识的培训, 并有2人获得国家计量检测体系外审员和8人获得国家计量检测体系内审员资格, 为公司宣贯和有效实施ISO 10012标准作好了人力资源储备。

2 加强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的管理, 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测井公司是综合性测井专业技术服务公司, 承担油田陆地、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测井资料录取、射孔、井壁取心等任务, 具有通用测量设备881台 (件) , 专用测量设备1 054支, 41套计量标准装置。公司一贯注重计量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 坚持以“质量为中心, 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技术监督工作方针, 加强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和计量确认的管理, 确保测井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为公司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加强测量设备流程管理, 保证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测量数据是计量管理的关键, 围绕测量数据, 从加强测量设备管理入手, 保证测量设备的完好和测量过程的有效性。首先把好测量设备的审批、采购、入库关, 防止不合格测量设备进入公司带来直接和间接损失;然后认真审定测量设备的发放, 保证发放合格的测量设备;加强测量设备周期检定 (校准) 管理, 保证在用测量设备出具数据的准确可靠;加强测量设备标记管理, 防止测量设备的误用;最后严格执行测量设备和启封、报废管理制度。使测量设备从进入公司一直到报废, 每一环节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形成了测量设备闭环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测量设备管理, 保证所有测量设备处于受控状态, 实现了测量设备的微机化管理, 对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 (校准) 、新增、封存和报废等情况, 由计量管理人员随时输入微机, 有效地防止了测量设备丢失、损坏、漏检等现象发生。通过计量管理程序的管理, 测量设备实现动态管理, 不仅提高了测量设备管理的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使测量设备的检定 (校准) 真正落到了实处, 保证了测量设备的量值统一、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2) 严格实施计量确认, 切实保障量值统一

抓好实验室管理工作, 是确保检定、校准和测试的质量的必要手段。公司设有检定室5个, 承担着公司90%以上的通用测量设备的检定工作;校准室27个, 主要对国内外各种电法测井仪器、放射性测井仪器、声波测井仪器、生产井测井仪器及特殊项目测井仪器进行校准;岩石物理实验室1个, 承担油田常规岩心物性分析、电阻率分析、声波分析及有关的机理实验研究, 目的是为测井提供各种解释参数和解释图版, 并为测井新方法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各实验室都分别编写了质量管理手册, 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机构, 以实现各种必要的管理职能;制定了各种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 以确保检定、校准和测试的质量, 从而保证了所出具数据的科学、公正和准确性。

抓好计量标准装置的管理工作, 是保证测量设备质量的重要途径。公司建立了8项通用计量标准装置和33项专用计量校准装置, 对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标准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设有专人负责;根据量值传递、溯源图, 按年度测量设备确认计划将外送测量设备送至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检定。内部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 严格按计量检定规程、校准方法和年度测量设备年度确认计划开展计量检定和校准工作。2007年计量标准器具周期检定率为100%, 通用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率达99.4%;专用计量器具周期校准率达到98.7%。保证了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确保了测井资料的采集质量。

(3) 实现测量过程的控制, 提高测量数据准确性

测量过程要素不仅有测量管理设备, 还包括使用测量设备的人员及其素质和能力;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所处的测量环境条件;所采用的包括测量程序在内的体系文件;所用的测量软件等。为确保测量过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通过采取建立标准, 测量过程的识别分类, 人员、环境进行控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测量过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使计量管理更加系统, 从而提高测量数据准确性。

公司建立了《测量过程设计程序》、《测量过程控制程序》、《测量过程工作环境控制程序》、《测量设备控制程序》等有关测量过程控制的程序,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控制体系, 在测量设备、人员要求、环境监测、方法选择、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形成了管理依据, 使测量过程的管理实现了标准化。

认真识别测量过程, 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其对生产经营、科研、质检的影响程度进行恰当的分类管理, 做到有的放矢, 使测量过程的控制起到实效。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对测量过程按其复杂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分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管理。根据测量过程的复杂程度, 分为简单测量过程和复杂测量过程, 根据测量过程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分为关键测量过程和非关键测量过程, 按分类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控制, 如:简单测量过程采用简单控制方法, 如重复测量等, 复杂控制过程采用复杂的控制方法, 如采用核查标准等方法进行动态控制, 对非关键测量控制过程可通过对测量设备进行控制即可, 对关键测量过程的控制采用连续地监视、实验室间比对、顾客反馈等, 以上控制方法的采用, 做到了措施与产生的风险相匹配, 使测量过程控制程度适宜, 易于实现。

对人员、环境进行控制, 确保测量过程控制全面实现。对不同的测量过程配备不同的人员, 如:测井、射孔仪器、检定、校准设备、安全级别高的设备等均是经培训合格的人员持证上岗操作, 对一般的测量设备需对操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即可, 对需控制环境温、湿度的测量过程, 配备了干、湿温度计, 在测量前进行观测, 记录温度、湿度, 至少在测量完成后再一次观测, 记录温度、湿度, 必要时可以按预定的时间间隔观测温、湿度变化, 并验证整个测量过程是否在要求的温、湿度范围内, 对超界的结果进行修正或重新检测。

3 及时修改、完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 适应公司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同时, 随着体系的运行和质量要求的提高, 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保证管理体系文件的适应性和有效实施, 公司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实行动态管理, 随着公司质量改进的不断提高, 及时进行修改, 保证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以适应公司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4 加强内部审核力度, 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公司每年组织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在每次审核前由管理者代表确定审核人员, 挑选熟悉施工工艺又懂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内审, 确保内审的质量。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工作重点及各单位计量工作执行情况, 按照公司体系文件要求, 有针对性制定详细的内审计划。采用多种检查形式, 以各单位计量组织机构建设、测量设备配备管理、测量设备台帐管理、测量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数据管理等为审核重点。检查体系实际运行情况, 在审核过程发现的问题, 责任单位针对问题认真分析, 查找原因, 制定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 不合格项得到及时有效地关闭, 确保体系持续有效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

5 及时进行管理评审, 不断提高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总体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检查测量管理系的适宜性, 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活动。由于公司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顾客的要求也在提高, 因此, 测量管理体系也必须适宜发展和变化的情况, 所以只有通过管理评审才能系统地掌握和了解体系能否适宜已变化的情况, 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每年都被列为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 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对体系评审工作非常的重视, 由最高管理者组织, 管理层的各级领导都要参加, 在计划的时间进行系统地评审。按计划公司每年进行管理评审, 评审主要围绕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持续适宜、充分和有效, 确定测量管理体系达到预期计量要求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通过管理评审, 对本体系运行不够充分之处, 提出相应的措施, 修改完善了管理体系文件, 合理配置了测量设备, 加强了测量过程、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数据的管理, 不断完善了测量管理体系, 确保所有测量满足了预期使用要求。

6 定期测量质量目标, 掌握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 公司自通过测量管理体系以来, 每月汇总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每半年和年终进行汇总分析, 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由于公司领导、各部门 (单位) 的领导注重体系的有效运行, 职能管理部门及时处理体系运行出现的问题。确保每年都能达到或超过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值。2007年度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纳入检定 (校准) 的在用测量设备周检率99% (目标值为98%) ;

纳入检定 (校准) 的在用测量设备周检合格率98.9% (目标值为98%) ;

计量标准器周检率100% (目标值为100%) 。

7 加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 并出台了保证体系程序文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 保证各岗位人员严格按程序文件执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工程问题, 不仅追究其责任, 按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而且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查找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公司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成立监督检查小组, 一是从日常监督和内部审核过程中发现可能产生不合格的情况中进行分析, 抓住“苗头”, 责成责任部门制定预防措施。二是召开季度质量分析会, 各主要生产单位通报本单位季度存在质量问题及上季度质量问题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情况。公司多年来已形成制度化质量分析会, 会议质量不断提高, 会议效果越来越显著。针对存在原因, 会上提出整改要求, 各主管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落实会议精神, 达到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

8 加强与用户的联系, 及时有效地处理用户反馈的意见

在技术投入使用时, 公司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服务小组到用户单位进行新技术的讲解、培训, 方便用户更好地利用测井资料。在测量过程中, 测井装备上标有监督电话, 配有用户意见卡, 用户意见和要求能及时得到反馈。公司还不定期对用户进行回访, 收集用户的意见, 公司对用户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都组织人员落实处理, 自测量管理体系建立以来, 没有发生一起因测量结果不准确导致的用户投诉的, 用户满意率达99%以上, 对个别问题目前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 给用户解释清楚, 并积极研究对策落实, 给用户满意的答复。

在建立和运行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

的体会

1坚持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的原则

因为只有领导的支持才能有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只有提高了全员计量意识、共同参与, 各项计量活动才能真正开展起来。成立以公司经理为最高管理者, 以主管领导为管理者代表的管理机构, 在公司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和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领导重视, 公司将建立并持续有效运行测量管理体系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并且纳入公司年度工作目标。为保证全员积极参与, 必须自上而下进行分重点的培训。公司最高管理层和各部门 (单位) 的领导要理解ISO 10012标准的精髓;体系管理人员和内审员应吃透标准的内容、实质和具体的做法;计量管理员及作业层员工都应明白在完善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做。

2顾客测量要求的满足是体系始终关注的焦点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是由“以顾客为中心的过程导向方式”确立的。就计量工作而言。顾客的测量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坚持把顾客满意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关注顾客的满意程度, 包括明示的和隐含的要求。这些要求来自合同要求, 法律法规, 产品标准, 工艺文件, 化验、实验与检验规范,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标准以及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对测量的要求。因此, 确定顾客的要求成为其关键和核心。

3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是永恒的目标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不是搞形式主义, 我们的目的是不断寻求对公司计量管理有效性和效率的改进,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提高产品质量, 最终为企业和顾客带来最大效益。因此, 保证体系正常运行和持续改进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精髓。

4测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及

其它管理体系的可靠保证

测量体系 篇10

1、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

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信息安全事故问题时有发生。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且要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安全管理正在向体系化、标准化、定量化方向发展。2、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对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剖析时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信息安全管理的测量问题和信息安全管理的评价问题。信息安全管理测量方面, 可以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或者关键目标指标来测量IT领域的治理水平所达到的相应的成熟度模型的哪一级, 并且ISO已经正是提出了信息安全管理测量的概念和模型, 给出了部分指标的测量示例。信息安全管理评价方面, 目前所做的研究很少, 也没有在宏观层面对其进行理论性的指导, 在评价内容、指标定义、评价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指导。

二、开放可伸缩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测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开放可伸缩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测量评价体系将信息安全管理组成一定的模型, 使用一定的分析方法, 分出一定的层次, 深入仔细的对其进行研究, 为管理者提供简明扼要、有决策意义的综合测量结果, 为以后专家学者进行判断性思维提供了一致性的信息, 模糊综合评价解决专家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把专家的主观定性判断转化为客观性较好的定量评级结果。

三、开放可伸缩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测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情况

1、体系的概念和构成。

开放可伸缩性信息安全理测量评价体系主要是由评价内容、评价维度、指标与测量方法、评价方法四大部分构成, 每一部分都可以添加新的内容进去, 体系具有开放性;组织可根据自身需求在该体系中选择一个测量评价的子集, 测量评价的内容可多可少, 是一个有伸缩性的体系。在该体系中, 测量过程由评价过程来指导, 测量前先确定评价内容与评级维度, 测量后选择合适的评级方法来处理测量值, 形成评价结果。

2、体系的各部分内容。

(1) 。信息安全管理涉及管理、技术、经济等多个领域, 其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目前比较通用的是根据ISO/IEC27001关于ISMS的定义标准来确定评价内容。实际操作中, 可以制作一个评价内容的相关表格, 表格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展开, 也可以增加新的评级内容到评价体系中, 体现评价体系的开放性。 (2) 评价维度。对于同一评价内容, 不同的应用者关心的、思考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角度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指标集与测量方法集、评价方法集。评价维度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分不同的角度将评价内容给落实, 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使安全管理找到一个最优的水平。 (3) 指标与测量方法。从ISO/IEC27004给出的信息安全管理测量的部分指标以及测量方法可以看出, 指标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指标可以分成管理、技术、经济3大类, 测量方法要依据指标的种类进行不同的抉择, 此时的测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且测量方法所借助的手段、工具等也是不同的,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的分类进行。 (4) 评价方法。目前有多种评价方法应用的不同的领域中, 信息安全管理要根据其所涉及的领域,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在选择的过程中, 要注意与评价维度相适应, 尽量选择简单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对某种评级方法进行改进或把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该进程一种以适应信息安全管理评价的应用需求。

四、小结

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 综合测量和评价两大方面, 提出信息安全管理测量评价体系的主要运行模式, 找出最逼近组织的实际安全水平的最优水平, 构建一个完善的开放可伸缩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测量评价体系, 充分的保障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石曙东.网络协议安全性分析中的逻辑化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6 (2) :5-9.

[2]赵文.信息安全保障度量及综合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数学学院.2006, 11 (3) :2-6.

[3]李鹤田, 刘云, 何德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8 (1) :108-113.

测量体系 篇11

关键词:幸福指数;体育赛事;指标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19-03

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又称国民幸福指数,简称GNH。指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1]。也是人们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对举办城市和承办国产生影响。以奥运会为例: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无论是参赛的运动员,还是观众,都会引发本国民众或民族的爱国主义倾向性和狂热性(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1996,USA Today,2002)。那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是否对国民幸福指数产生影响呢?如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研究大型体育赛事与国民幸福指数关系的同时,用全新的观念和要求,创建一套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GNH影响的指标评价体系,对于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与GNH的关系

1.1GNH指标的涵盖当代幸福度量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以心理学研究为代表,侧重度量微观个体的幸福感,常用方法为幸福指数。幸福指数主要通过发放幸福感量表,对受访者反馈的信息进行统计处理,以推断相关群体的幸福状况。另一类以经济学研究为代表,侧重度量宏观总体的幸福程度,典型方法为核算国民幸福总值。[2]

目前国内外有关机构和学者相继制定了关于幸福指数的测量指标,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表1)。

从表1来看有关机构测量幸福指数的指标虽然不太一致,但也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共同点在于:1) 对健康的关注;2) 对生活水平的关注;3) 对安全和生活环境的关注;4) 对教育和向心等指标的关注。在这些指标中与健康、教育、生活环境、愉悦感、成就感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一定的联系[2]。

1.2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GNH的影响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的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赛事的举办将提升文化价值观和身心健康指数;2)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承办地区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3)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提高承办地区居民的向心感和愉悦感;4)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富裕感。就奥运会这一全球性的体育盛会而言,奥运会的举办对承办城市甚至承办国的影响都是重大而深远的,奥运会的举办对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将提升北京市民文化价值观和身心健康指数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名誉与地位的追求已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但是在这些现实因素外,在服务和参与奥运会中人们同时服务他人,贡献社会、体现爱心的愿望,是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良好机会。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民即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北京市民对奥林匹克运动关注和参与的同时,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的魅力也将深深的影响着北京市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市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周全博士曾对7 680人做过题为“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被调查对象在体育方面最想做的事情”的调查,其中选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 324人,占总人数的30.5%排列第一位[3]。可见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市民体育锻炼意识的加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市民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对身心协调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

1.2.2奥运会的举办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起,历届奥运会的举办都对主办城市的基础建设带来巨大的改善。东京建造了首都圈高速公路网、地铁和一大批高级饭店和旅馆等城市设施;巴塞罗那的道路实施增加了15%,人工湖河喷泉的数量增加了268%;美国亚特兰大在各项建筑物中使用代替物质的冷设备、太阳能利用装置,并用有轨电车和各类环保汽车改善公共交通网络,悉尼奥运会的“绿色”概念成了整个城市的象征[4,5]。北京奥运会对改善人文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景观的影响;2)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3)对城市公共标识和户外宣传设施的影响;4)城市环境的影响。

1.2.3奥运会的举办将提高北京市民的向心感和愉悦感群体向心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凝聚力(Cohes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词“cohaesus”,表示结合或粘合在一起的意思。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对凝聚力的研究在勒温(Lewin)开创的群体动力学中就有所探讨,他认为凝聚力是作用在集体成员的心理力量。奥运会的举办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6]。举办一届成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社会各界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整体面对的压力,将有助于群体凝聚力的加强[7]。

1.2.4奥运会的举办将促进北京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富裕感奥运会立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使老百姓亲身感受到举办奥运会带来的实惠[8]。据专家估算,北京奥运会将会带来200万个就业机会。北京奥运会在举办前新增直接投资约为1 349亿元,并由此产生的投资影响为1 321亿元;另外,由新增直接投资所产生的直接带动经济的影响为1 499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长的影响约为794亿元,因此,带动北京市新增GDP总额达到2 293亿元,新增就业约为108万人[8]。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2001年预计,北京在准备奥运会的七年内,中国经济因奥运可每年增长0.3%。因奥运而增加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作用约为205%[9]。经济的增长、就业率的提高必将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会提升北京市民的富裕感。

2评价大型体育赛事对GNH的影响相关指标的建立

指标,统计指标的简称,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10]体系在联合国所编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中是指“有一些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或互相依赖的形式联合起来的物体的聚集物或集合物”体系在这里主要是指指标群或指标组合[10]。GNH指标体系是指依据相关理论,综合评价民众对幸福的主观和客观认识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构成整体。国内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大致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

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以及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国内研究领域尚属空白[11]。我国学者通过五年的测量得出结论:“当年发生的大事或者政府决策,对民众幸福感影响颇大”[12]。以奥运会为例,北京奥运会在举办前新增直接投资约为1 349亿元,并由此产生的投资影响为1 321亿元;另外,由新增直接投资所产生的直接带动经济的影响为1 499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长的影响约为794亿元,因此,带动北京市新增GDP总额达到2 293亿元,新增就业约为108万人[8]。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2001年预计,北京在准备奥运会的七年内,中国经济因奥运可每年增长0.3%。因奥运而增加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作用约为205%[9,13]。由此可见,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主办国和承办城市来言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建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幸福指数影响相关的指标,度量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幸福指数的影响也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1构建大型体育赛事对GNH的影响相关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1.1和谐社会发展论和人本社会发展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科学[14]。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通过革命性的变革以实现新的社会代替旧的社会形态,同时也需要通过有序和协调,以充分发挥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各要素的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中各要素的协调性,其实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表现[15,16]。体育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在社会的其它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体育也必然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社会的其它方面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

和谐社会本质的核心是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7]。人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中心议题。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人的本身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曾被忽略[16]。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物为核心,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规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从人类的自身要求出发,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和素养、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即人本性的社会发展观[18]。对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就是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注,进而折射社会的和谐。

2.1.2体验论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9]。体育论的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形式方面讲,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experience)[20]。这种体验并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钟祥心理感受(feeling)。正是这种稳定性我们才能加以测量。作为体验主观幸福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从内容上讲,主观幸福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态。这种体验到的存在状态,反映的是人们是否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而存在,以及这个正常存在着的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所达到的程度与水平[19]。

2.2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目前,在社会学领域内筛选指标的方法主要有经验选择、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等[15]。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把经验选择法与专家征询法相结合制定出评价大型体育赛事对GNH的影响相关指标体系。

2.3评价大型体育赛事对GNH的影响相关指标体系在参考上述指标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的现实情况,制定出测量大型体育赛事对GNH影响的指标测量体系。共包含8个一级指标(体育文化、健康感、满足感、成就感、向心感、愉悦感、富裕感),15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表2)。

3结语

基于发挥体育的功能为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服务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体育赛事的举办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等相关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和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次数的与日俱增,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也日渐显露。目前,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以及评价指标的建立还处于试探性阶段。这不仅需要经典、成熟的社会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理论的有力支撑,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2008年奥运会与北京市民幸福指数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

[2] 幸福度量的理论背景与实践[EB] http://www.jjxcf.org/POParticle/39/2124.Html.

[3] 周全.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国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1:162.

[4] 陆小聪.奥运会与社会凝聚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6-8.

[5] 孔繁敏. 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50-60.

[6] 周成林,等.北京奥运会对增强沈阳市民凝聚力心理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10):15.

[7] http://www.bm.cei.gov.cn/tlw/ayt103.htm.奥运拉着北京跑——北京每年经济增长将提升2.5%.

[8] 周毅.等,第29届奥运会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6(3):8-10.

[9] 王智慧.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10] 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2003:162-173.

[11] 李卫平,王智慧.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对北京市市民幸福指数影响的研究[R].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申请报告.

[12] “国家统计纳入幸福指数 地方政府展开排名争夺”[EB]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1/044611063367.shtml.

[13] http://www.bm.cei.gov.cn/tlw/ayt103.htm.奥运拉着北京跑——北京每年经济增长将提升2.5%.

[14] 郑杭生,等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15] 周登嵩.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

[16] 农村体育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农村体育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项目(371SS02017),2005:75-76.

[17] 王刚峰,社会和谐发展论[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

[18] 周长城,等.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8.

[19] 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测量体系 篇12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是高职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学科交叉性强、实验性强、应用性强,与《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和《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相互贯通、相互穿插,密不可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不仅涵盖了制造行业的制造标准和计量方法,而且还涉及到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检测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该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圆柱结合的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掌握零件的形位公差标准、选用原则及检测技术;理解常用零部件的几何精度设计原则与方法,具备精度设计方法及技术测量的基本技能。本人根据自己的几年教学经验,做如下探讨。

1 针对专业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

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生产一线的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专业技能培养是关键。针对专业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势在必行,同时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实用度,可用“了解—理解—掌握”体现其教学要求的度。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进行分析,对于机械类(机制、机电、数控、模具等)专业,要求掌握零件的公差等级、偏差代号的选择,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以及公差原则内容,并能够判加工后的零件是否合格,对于齿轮、轴承、键等要掌握其误差的主要形式及其互换性。而对于近机械类(化机、焊接等)专业只要掌握公差等级、基本偏差代号的意义以及计算,掌握基本的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以及公差原则的内容即可,对于齿轮、轴承、键等应用比较少,简单介绍为主。总之,教学前的教学计划拟定时,要着重分析其专业的应用理论,做到重点突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2 勇于创新,策划有效教学过程

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的空间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1]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效益,而教学效益不是单纯将教师在给定时间内是否完成全部教学任务,而是以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能够应用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有效教学过程是教学效益的一个衡量指标。对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综合性的课程,所以应该将有效教学过程分“两步走”。

2.1“一步”走:课堂教学方面

课堂是理论教学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一切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门课程中,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或情景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工程实例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与生动。

2.1.1 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案例法教学,激发兴趣

认真总结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等原则启发学生,知识点讲解之后,以“设问”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第二章“孔与轴的极限与配合”是最基础、基本术语定义、公式最多的一章,避开书中所有的标准与制度,从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重点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的过程中,我要以记住为目的,而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公差带图来分析和掌握术语的定义和概念。关于配合的术语则以实例教学为导向。例如:欲加工基本尺寸为准30mm的轴,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误差,那么是不是只有加工出实际尺寸是准30mm才算合格吗?还是其它尺寸也算是合格呢?实际上由于选用基准制不同配合类别不同尺寸合格范围是无从判断的。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查基本偏差表,本部分内容经过讲解后,可通过反复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相应表格的查法。在极限与配合选择的讲解中,结合减速器等工程实例,让学生感觉到本课程能与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能联系起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感觉易懂,好学,方便记忆。

再如: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内容非常复杂、抽象且难懂,仅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就有14项,并且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大约有9种形状,公差带还有方向和位置的变化多样化,这样对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方法讲解带来很大难度,另外,2008版标准刚发布,它和1996版标准的最大区别是与要素有关的术语、概念和基准标注符号的变化,大多数课程教材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均以1996版标准讲解。因此,这一章我们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教学模型是必要的,能使学生清晰的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带的基本概念以及标准的变化后的区别。还有“公差原则”这一节,是很难掌握的内容,是零件工艺中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之间必须要处理的关系,对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我的授课原则是:先讲涉及的基础概念,再通过对各原则的标注、理想的边界及尺寸、合格条件、应用场合、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讲解。学生感觉听讲之后,不必看书也会条理清楚明确。

2.1.2 抛砖引玉式构造学生知识体系

在绪论课中为学生构造“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在专业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在机械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中的桥梁作用,同时加深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2.1.3 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显得尤现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避免了教师单凭PPT翻页的死板教学方式,坚持在每堂课结束前十分钟,让学生提出本堂课中的疑问与不解,以便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然后由老师答疑解问。在整个过程中不但可以调动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性,而且加深学生对每节的知识体系的理解。

2.1.4 教学手段多样化

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公式多、标准多、表格多、绘图多,仅凭板书不能满足学时少,内容多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是首选,板书为辅助。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最新材料,如,搜集网络加工装配等录像资料、自制幻灯片、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改善学习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5 合理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应适量而止,筛选应用性强的内容作为作业,此外,还可以适时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设计性大作业。例如可以以减速器为素材,与机械设计基础相联系,对设计的其轴与其他零件的配合时进行极限与配合的选择、形状和位置公差选择与标注、表面粗糙度选择与标注等等。可以巩固与提高学生掌握对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了解轴、轴承、箱体、齿轮等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将全书内容贯穿于一线,真正达到了课程学习的目的。

2.2“二步”走:实践教学方面

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是首要任务。在本课程中,实验分两种类型:一是基础性实验,如长度测量、形状位置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等;二是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工件工作的具体情况,自己确定工件各尺寸公差、形状位置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等内容。

2.2.1 注重能力培养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给予总结归纳,对仪器的使用及操作方法进行简单陈述,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并以提问的方式去监督学生,提高实验效率。例如:尺寸测量实验中,采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内径时,先将内径百分表测量尺寸范围选定观察该表最小刻度以及构造,然后进行测量,在测量时,让内径百分表在孔内上下滑动,观察百分表表盘内指针的转向,发现有的时候顺时针转动,有时候逆时针转动,那么可以设置疑问:“当指针顺时针转动如何读数?当指针逆时针转动又如何读数?”。这个问题分析,直接影响你的测量是否准确。由此,不仅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2.2 思路清晰,正确引导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测量判断零件合格与否,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传统测量技术,能够应用各种测量仪具。因此,每次实验课之前,教师要实际完成一次实验全过程,总结容易出现错误之处,以便在学生实验时能够思路清晰,正确指导,有理有据。

2.2.3 改变常规实验方案

常规的实验安排通常是用固定的测量仪具测量固定的零件,通常使学生不重视实验,实验中常常出现等待其他同学作完实验后,照抄实验数据及最后抄袭同学的报告,这样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应该随意指定待测零件进行测量以及校核,例如将实验教学模型三级减速器中轴及轴承拆卸,作为待测零件,这样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与实际相结合更生动。

3 结束语

促进高职教育的有效教学就应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意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辅相成,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摘要: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针对专业的不同,制定符合专业技能的有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要分“两步走”:一步理论教学,教师要对知识体系先独立解析再联系应用;二步实践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进行挖掘与培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检测技能。

关键词:有效,教学计划,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徐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10-111.

[3]任桂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6):65-67.

[4]胡凤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术前焦虑下一篇:商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