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流程

2024-08-23

基本流程(通用10篇)

基本流程 篇1

就现阶段的IT发展状况来说, 会计信息在供求上出现了新的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 就需要合理的对会计流程进行调整, 并合理的对信息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塑造, 而为了能够使得会计流程可以正常的进行, 还需要加强持续监控的力度。依据持续审计来对持续监控所面对的风险进行评估, 将业务系统融合其中, 使得持续审计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从而实现会计与审计之间的高效连接。从这一点来说, 会计流程中内嵌审计流程就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下面本文就针对会计流程内嵌审计流程的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持续审计对持续监控的利用

采取持续监控的方式来对会计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在持续监控的过程中, 相关的审计人员可以依据管理人员设定的持续监控系统来将审计模块 (EMA) 嵌入到会计流程中。这样就可以使得监控方式能够结合, 利用这样的监控方式可以有效的获取到会计的运作信息, 应用系统可以对会计流程以及审计流程进行数据的分析, 从而可以获知在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交易存在的异常状态, 同时可以借助邮件或者是短信的形式, 来进行报警, 使得相关的负责人员能够及时的做好相应的应对方案, 以确保下一步行动的顺利开展。

以审计的内在角度进行分析, 审计模块与持续监控在功能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处, 造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监控产生了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有效的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内部监控, 使得管理人员能够作为监控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存在。而国际的相关审计指南中也对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强调在持续审计的过程中, 要合理的进行持续监控, 使得控制程序能够具有有效性的特点, 并且在信息的决策上具备可靠性。

而在相关的内部监控指南中, 进一步细化了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的关系, 现阶段, 部分企业在持续监控上存在不足, 并且没有设置专门的监控程序, 这样就使得持续监控无法高效的开展, 进而导致持续审计出现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 内部设计部门会自主的加入到持续监控程序的构建中, 帮助持续监控程序可以正常的应用, 但是其并不具备该程序的所有权。

持续审计其是就是一种在高频段进行审计的模式, 要想使得持续审计可以顺利的开展, 就需要针对审计程序进行自动化处理。而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模块以及管理层进行持续监控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相应的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 并将其融合到持续监控系统中。换句话说, 就是将审计程序进行自动化处理, 使得审计流程可以合理的嵌入到会计流程中。

二、嵌入审计流程基本思路

要想保障审计的质量, 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并且具有较强的独立判断能力, 能够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审计程序的运行, 并且在审计程序运行的时候, 要具有一定的刚性。在人工审计上, 要具有柔性, 人工与自动化之间有着明显的特性差异, 基于这种差异, 在进行审计流程转换的时候, 必须要合理的对审计流程进行重构, 并将其从会计流程中独立开来, 针对审计判断中可以进行调整的部分以及人工执行的审计程序中不能够调整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区分, 从而使得审计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

1.将审计程序进行有效规范

为了能够使得审计程序可以完全的实现自动化, 就需要规范手工程序, 针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固定化的审计模式。这样就可以使得审计人员在思想意识上能够增强对审计的认识, 使得其在应用审计程序的过程汇总, 可以保障审计程序执行的准确性。

从审计程序自动化实现的结果来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的将手工审计程序换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 其一是能够直接实现的, 其二就是具有实现可能性的, 其三就是无法实现的。简单来说, 可直接实现的审计程序一般为重复性较强或者是常规性的审计程序, 而不具备实现可能性的审计程序则一般指代的是无法利用计算机来代替程序执行的手工程序。而具备实现可能性的审计程序则是一些能够在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的应用, 并可以达到规范性要求的审计程序。

所谓的规范化的审计程序就是针对一些可能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的处理。这种规范化不具有伤害性质, 而且不会无法对审计做出正确的判断, 规范化所指的就是审计人员能够在不同的背景下, 针对审计所具有的特点来进行计算机的应用, 并且以一种固定的方式进行程序的执行, 严禁随意执行。而这种规范化也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自主判断能力, 能够对审计系统进行构建方法应用几率进行准确的评估, 特别是能够了解一些工程学常识。之所以要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 就是为了能够使得人工审计程序可以和计算机审计程序进行自由的转换,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针对程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

2.应用基线实现自动化

在将一些审计程序进行规范的过程中, 有些不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的原因而导致不能顺利进行, 在这时合理引入基线监控对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基线而言, 其主要是一个依据, 为以后的审计过程提供依据。当系统运行时, 会将后续时点与基线做比较, 找到发生偏离的基线, 并查找其原因, 最终实现了审计的自动化。与以往的方式相比, 此种方式较容易实施, 并且只需要很低的成本, 但是也存在着缺点, 审计的覆盖面非常狭窄, 只会对限制性控制设置起到作用。

在对基线进行设置时, 可以利用上次的全面审计结果, 也可以又一次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来获得。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基线也要相应的进行变化, 并且在设置基线时, 一定要认真考虑风险与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说, 越固定的参数值, 被用于基线的监控中显得越合适。在设置基线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在刚开始设置完成之后, 应该研究分析监控的结果, 进而判断是否应该添加、修改或者删除当前的基线值, 一直到系统稳定运行时结束。在将控制基准设置完成之后, 则应该对其进行合理评估。

3.确定执行频率

如果持续审计具有较高的频率, 并且是在高频段上得到了认证, 那么认证效果也会更加的理想。在审计程序运行的过程中, 频率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就可以使得审计程序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因此, 审计人员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 来对持续审计频率进行有效的获取, 并将频率与既定的范围进行对照比较, 同时要与传统的审计进行比较, 由比较结果可以看出, 持续审计的效率相对较高。同时, 审计流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审计程序中可利用的资源也会对审计频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4.强化警报管理

一般来说, 企业都会设置预警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主要就是为了针对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事先提醒的一个体系。而持续审计系统是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系统的应用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预警管理系统。在审计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 警报会直接被发送。在经过一些渠道后, 可以将报警信息传送到审计人员的受伤, 针对审计报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能够针对大量的报警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从而防止不必要问题的出现。而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针对警报管理不断的进行完善处理, 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和顺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会计流程内部进行审计流程的嵌入, 不仅使得会计流程可以顺利的进行,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持续监控可以得到最终的实现, 保障了持续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使得会计信息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均能够被解决, 这对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摘要:审计与会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计发展受到审计发展的影响, 两者结合可有效的推动会计的高效发展。而本文就主要针对如何将审计流程嵌入到会计流程中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通过持续审计对持续监控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会计流程内嵌审计流程的基本思路,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 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流程,审计流程,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阳杰, 应里孟.会计流程内嵌审计流程的基本思路探讨[J].商业会计, 2012.5 (10) .

[2]王伟国.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会计流程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2 (01) .

[3]范薇薇.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会计流程重组[D].西南财经大学, 2011.4 (01) .

[4]杨颖.规范审计流程, 加强过程管理[J].科技创业家, 2013 (22) .

[5]陈润宇, 刘志耕.浅谈解决风险评估审计程序执行问题的思路[J].财会学习, 2010 (06) .

基本流程 篇2

一、时间:待定

二、地点: 待定

三、前期准备

1、准备:请要发言的部长会长搞清楚自己的出场顺序并提前准备演讲稿!演讲稿尽量简洁精练!各部门搞清自己的任务!会议要用的所有文档视频PPT统一由网宣部存放并带到会场,提前检查!组织部提前认真设计好会员资料卡做好抽奖箱,并打印出来,保证纸卡数量足够!财务部负责各种物资的采购!

2、会场布置:各部们部长们至少在会前一个小时准时到达会场。做好会场的安排,组织部弄好门口的装饰,网宣部检查多媒体的是否正常、循环播放视频,轮滑音乐,以前的活动照片并提前打开要用的文档PPT。财务部在门口引导新生,防止门口混乱并派人负责嘉宾的签到。进场后技安部引导座位,避免过道混乱、拥堵的现象。会前十分钟,策联部发放会员纸卡,保证人手一张!

四、大会流程

会前主持人强调纪律要求:手机振动或者静音、保持安静等。

1、主持人致欢迎词,介绍到场嘉宾,指导老师致辞,会长致辞,嘉宾讲话。

2、介绍协会历史辉煌业绩以及协会各级别骨干(全过程由网宣部播放PPT)。

3、各部门部长介绍部门的职能和需要的人才类型(顺序财务,组织,计安,策联,网宣)。策联部和技安部回收纸卡并放入抽奖箱!

4、互动:(1)邀请几名新生自我介绍(2)抽奖活动

5、展示精彩的2012招新轮滑视频。

6、副会长童俊滔 介绍协会的日常活动以及强调活动时注意事项。

7、副会长陈瑾寒讲解轮滑鞋知识。

8、社联的同志发言总结,会长致闭幕词并宣布新生见面会结束(礼花)。送走嘉宾。

9、新会员自由提问(相应的人员回答),登记购鞋(陈瑾寒)。散会!备注:

一、座位安排:第二排坐部长些(能及时处理一些突发情况);第一排坐指导老师、会长、嘉宾!

二、人员安排:大会过程中组织部负责全场的纪律,对突发事件要及时有效处理;技安部穿轮滑鞋引导;财务部负责协会物品如气球、礼品、私人U盘等的照看并发放礼品;网宣部负责多媒体和大会全过程配合主持人进行PPT的放映(徐杰),大会现场的拍摄,汪家凯与林可兵两个人提前借好相机,活动中负责照相;策联部负责对大会进行记录和会员资料的整理、保存会后做好统计。组织部协助对会长们及各部门的临时要求进行记录和传达。

奖品: 手套一副

护具2副

鞋扣3个 道具: 登录资料卡

中小企业配置管理基本流程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配置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92-02

一、 引言

软件配置管理的发展在国内虽然是21世纪的事,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得到了软件公司的普遍认可。但是对于中小公司,由于重视不够或缺少相关知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小公司照搬大公司流程存在也不切合实际。

二、 配置管理流程

2.1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在《项目开发计划》完成后,配置管理员(SCME)参考项目经理制定的《项目开发计划》完成《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中需要明确项目的基线配置项计划,以及基线计划等信息。

不同的项目,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可以不同。主要受以下方面影响:

项目的大小和复杂性会影响到配置管理计划。特别简单的项目可能只需要一个配置管理工具,简单管理一下源代码;但是大项目、复杂的项目则需要详细的配置计划。

特殊的项目需要更详细的计划。举例来说,如果企业中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完整独立开发,而某产品使用了开源代码。那么在该项目的配置计划中,此点就要考虑。

2.2 项目配置库的建立

项目立项后,项目经理通知配置管理员建立项目的配置库,同时为项目组人员开放配置库权限。

2.3 配置识别

配置识别的目的是识别配置项和基线。

配置项是指处于配置管理之下的软件或/和硬件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配置管理过程中作为一个实体出现。

基线是已经通过正式复审和批准的某规约或产品,它因此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能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来改变。

配置识别活动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 配置项识别

配置项可以分为基线配置项和非基线配置项。基线配置项包括所有的技术类文档和源程序等;非基线配置项包括项目的各类计划和报告等。

配置管理工作的关注重点是基线配置项。配置项识别由SCME参照项目开发计划中的交付物,同项目经理共同识别基线配置项,以及配置项间的依赖关系。配置管理员需要完成《配置管理计划》中的配置项计划。

* 配置项标识

配置项的标识,版本等规则,参见企业标识规范。

* 基线建立

一般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有对应的基线。

> 基线建立

当基线包含的配置项稳定后,由项目经理通知SCME建立基线。基线建立后一般不允许随意更改。SCME需要对基线库的权限进行设置。

> 基线变更

当基线建立后,如果基线配置项经过若干次变更,在配置项稳定后,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进行变更(再发布等),或者基线不稳定,需要回朔到上一基线,由项目经理通知SCME对基线进行变更。

2.4 版本控制

版本控制能够简单、明确地重现软件系统的历史版本。一般的配置工具都能自动保存配置项的版本历史,但是大多时候,针对项目不同阶段需要整体化的标识。以下是整体化版本控制的方法:

* 标签

如果项目只有一个主干,只需要通过打标签的方式,来辨明当前的整体版本。这样将来搜索所有的以这个整体版本命名的标签,就能找到这个整体版本对应的所有文件的正确版本,包括源代码。

* 分支

不同的客户,基本需求一定,但是有不同的差别,此时就需要用到分支。使用分支,能够有效地实现隔离,也实现共享。但是分支是有管理成本的。如果标准版的发布比较频繁,而客户又要求变体的发布跟上标准版发布的话,那么需要频繁创建分支。另一方面,如果变体所在的分支上,包含了一些应该共享的改动,那么应该合并到主干。这样,相应管理成本也会提高。

2.5变更控制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配置项发生变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配置项被随意修改而导致混乱。

在瀑布模型的管理中:修改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不算是“变更”。当配置项的状态成为“正式发布”,或者被“冻结”后,此时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必须依据变更的规则执行。

以下为变更规则:

1) 变更请求

2) 变更审核

3) 配置项出库

4) 变更实施

5) 变更验证

6) 配置项入库

SCME负责实施配置项入库,确保配置项处于“正式”状态,并且版本正确。并通知项目经理,项目组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等变更已经完成。

但是还有两种情况,可能不需要严格的变更流程:

1) 功能小变动:把程序已有的功能,稍微增强或改变一下。特点是:数量多容易丢,改动量不太大。对这类请求的管理,建议像对缺陷的管理,进行分别跟踪、处理,直至解决。

2) 迭代模型中管理变更

迭代开发把一个大项目在时间轴上分解成很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被称作一个迭代。几乎每次迭代,都会包含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以及集成和测试。这样就不必刻意走变更流程,只要通过基线或标签的方式就可以对配置项进行识别。但是在每一个迭代中,出现的对正式发布的配置项进行修改,还需要走变更流程。

2.6配置审计

配置审计是对交付的软件基线进行检验,以验证其中包含了所有必需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本身都是经过验证而满足了需求。配置审计分为功能审计和物理审计两种:

1) 功能审计是一种验证审核,它验证配置项的开发是否完全满足特定的性能和功能特性,并且所有的操作和支持文档是齐备的。功能审计主要方法有评审、测试等。一般由研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来做。

2) 物理审计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配置项是按照技术文档中的规定构建的。

物理审计工作主要由配置管理人员定期(每月)执行。也可因事件驱动进行,比如配置项发布,新版本发布等。

主要进行以下内容:

> 审核配置项一致性,具体检查点如下:

* 参照配置管理计划检查配置项是否按时提交;

配置项是否满足配置管理相关规定,如配置项标识,版本,状态,版式等;

配置项信息是否正确;

配置项评审记录、变更记录是否完备等。

审核配置项版本一致性:检查配置管理工作表中配置项版本信息与配置库中配置项版本信息是否一致,以免工作疏漏造成不一致情况。

审核基线一致性:检查配置管理工作表中基线内容与配置库中基线信息是否一致。

审核结构权限一致性:检查配置库结构权限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安全适用需要。

2.7配置状态报告

配置状态报告工作主要由SCME定期执行。也可因事件驱动进行,比如阶段总结,阶段评审等。

常用的配置状态报告分为:

> 周报告

周报告每周进行,主要内容为本周开展的关于SCM的活动总结,以及对SCM工作发现的问题的跟踪。周报告的审阅人为项目经理、质量部经理。

> 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主要用于项目结束时,或者因事件驱动而对SCM工作的当前状态进行概括总结。总结报告的审阅人为项目经理、质量部经理。

2.8 配置中止

当项目结束时,由项目经理确认此项目已不会再有配置管理方面的变更,由项目经理通知配置管理员项目关闭。

配置管理员关闭该项目的所有读写权限,并将项目基准库内容移入产品库中。该项目配置管理活动中止。

三、 结束语

本文对配置管理各环节都根据实际进行了简化变通,或提供了方法,对中小企业的配置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越 理解软件配置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力 篇4

一、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力

研修活动的流程不是解决为什么而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问题,而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更多的是从执行的角度把个人或学校确定的目标去执行到位,而不考虑或者改变学校的决策,在决策确立之后,流程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更好的实现决策的目标。

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力体现在研修活动的设计顺序和运用方法上,基本流程设计的要素分别是研修资源、过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结果、对象、效值。对于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就是要将这六个要素进行通盘考虑、融通考虑,科学布局、合理优化,最终实现研修活动的总体目标。

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够具体落实学校研修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借助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三大基本形式有效开展,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

(1)问题提出。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所以要“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要科学、充分诊断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聚焦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把脉要定位准确,诊断要切准关键、直击要害。

(2)目标设计。设计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思、策划。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搜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二要遴选出关乎学校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三是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假设;四是要拟订解决问题的课题及研究方案;五是要制定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六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阶段反思和环节步骤效值评定。

(3)研修过程。过程是由依据目标和任务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组成。具体行动意味着改革和进步,是一次成长的过程,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一次提升的过程。在行动研究中,校本研修系统的三大要素要协调运作、优化组合,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树立“问题既课题,工作既研究,教师既专家,成长既成果”的研修观。

(4)总结提升。一次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有管理、有考核、有激励的校本研修活动,既要有阶段性的信息整理和过程描述,也要有过程评价和对问题解决的细致分析,还要进行反思和回归实践的验证,并根据开展情况,对设计方案和理论假设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

三、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与特殊性原则遥相呼应。整体性原则是指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须在一个大背景、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来自于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统领,每一步流程环节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与设计,每一步流程目标逼近、层层递进,所实现的效果均指向活动主题。

2. 针对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将案例讨论和行为跟进相结合,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相结合。采取“课前说(议)课,课中观(行)课、课后评(思)课”等研究形式,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和途径、策略都要适用于学校、教师团队,教师个体,扎实过程、真实再现。

3. 特殊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须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开发与设计,实现整体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教学终究是一门艺术,在整体进步的前提下,要充分保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因此,在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设计中要针对参与教师进行人本化的目标定位,实现个性化发展与提升。

4. 层次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要基于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应该根据“规范化———任务驱动;特色化———有效研究;常态化———融入工作”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提高。三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不能截然分开。

5. 实效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校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要切实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的各种实施方案、制度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开展的各种研修活动能够基于教师的期待和需求,能够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向上发展的动力。

6. 理论性原则。

作为研修活动的设计者,要具备对学校研修主题相关理论的知识储备以及达到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相关水准,在理论实施推理预测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研修活动的流程设计,所以理论性原则同时也作为活动设计能力的最基础性原则。

四、校本研修活动的常用形式

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要依据活动的主题、教师群体的研修基础和学校的实际而定。寻找、创造适合学校、团队和教师个人的研修方式,取得研修实效。

一是吸纳式。有专题讲座、读书交流、教学观摩、案例教学等。

二是参与式。个案分析、案例体验、教学问诊等。

三是探究式。自我反思、教学质疑、专项问题反思、课改课例、教育叙事评析等。

四是课题研究式。包括教学科研课题研修、专业特长发展研修等。

五是主题论辩式。包括主题沙龙式研修、专题辩论式研修等。

五、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评价

校本研修活动在逐步走向常规化、课程化、规范化的过程中,学校还要制定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校本研修活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和健全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学校总评的校本研修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改进、强化等发展性功能。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具有目标性、科学性、呈序列化,讲究的是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

基本流程 篇5

一、我国反垄断法执法机构

首先,我国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因而中国更趋于接受同属大陆法系的以德国为代表的行政中心立法模式,中国的《反垄断法》这一实体法,也表明了这点。其次,我国的司法系统并不发达,我国采取美国的司法中心模式将会面临层层困境。最后,我国的宪法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反垄断法的目标与美国许多法院和学者所相信的目标不同。因而,借鉴行政中心立法模式应是我国的合理选择。

《反垄断法》从1994 年全国人大立法机构开始起草,经过13 年,在2007年8 月30 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 次会议通过,预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于2008 年8 月1 日开始实施。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下列职责:履行下列职责:(1)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2)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评估报告;(3)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4)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规则由国务院规定。目前我国负责反垄断调查的部门有三个。按照分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工商总局分别负责价格垄断、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反垄断审查。

二、基本流程

(1)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采取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2)调查程序的实施。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可采取下列措施:进入被调查的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者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查阅、复制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有关单证、协议、会计账簿、业务函电、电子数据等文件、资料;查封、扣押相关证据;查询经营者的银行账户。查询经营者的银行账户。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3)注意事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执法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应当制作笔录,并由被询问人或者被调查执法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过程中应当制作笔录,相关负责人签字。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负有保密义务。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碍反垄断执法。对于被调查的机构来说,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有权陈述意见。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对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执法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4)调查程序启动的评述。反垄断执法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需要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相应的执法权。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权的内容很多,既涉及到程序上的权力,又涉及到实体上的权利。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行为的权力就属于程序上的权力。在程序权力方面,大多数国家反垄断法都赋予反垄断执法机构比较强有力的调查权。一方面,允许反垄断执法机构直接实施调查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拒绝或者妨碍执法机构调查,执法机关或者由执法机构通过法院给予制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涉嫌垄断行为都有权举报。

三、电信门反垄断案例内容

不过《反垄断法》实施3 年多,虽审理了几百个案例,但一直未能触及央企。央企在诸多经济领域的垄断状态,让《反垄断法》在实施过程中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很久以来,业内一直都在热议:《反垄断法》针对我国国内大型垄断企业是不是可以豁免(即国有大垄断企业是不是可以不执行《反垄断法》)。外界也据此认为,央企因其特殊的身份享受着特权,反垄断调查的大刀根本不会砍向他们。

由于电信运营商对宽带接入的高度垄断,使得广大消费者支付着与网速极不匹配的高昂资费。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平均上网速率仅位列全球第71 位,但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 倍。这种低收入与高资费的不合理现状,无益于消除我国的数字鸿沟,是宽带推广普及的重大阻力。如果真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运营商凭什么在提供如此慢的网速时,却心安理得地收取奇高的带宽接入费,这其中就存在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电信门反垄断这个话题。

电极反应式书写的基本流程 篇6

一、分析池的类型, 明确电极名称

这是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前提, 只有明确了池的具体类型, 才能准确描述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严格意义上讲, 池有两类, 即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电池反应与电解池反应互为相反过程, 但不可逆。原电池属于放电反应, 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属于充电反应, 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电极名称分别是正极、负极;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分别是阴极、阳极。判断池的类型主要是看外电路上是否有电源, 若有, 则为电解池, 否则为原电池;有时也可通过关键词语“放电”或“充电”来判断, 放电的为原电池, 充电的为电解池。但有时题中不明显, 则需要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发才能明确。

例1、如图1所示, 甲中电极材料是铝、铜, 乙中电极材料是铜、铂。当线路接通时, 甲、乙分别是什么装置?

分析:甲中铝能与电解质溶液硫酸铜反应, 而乙中的铜、铂均不能与电解质溶液硫酸反应, 故甲装置为原电池、乙装置为电解池。

二、看清题设要求, 快速判断电极

在许多电化学问题中, 并不一定要求将电极反应式都书写出来, 因此只有快速正确地判断出两极, 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电极反应式, 否则就易出现错误。

1. 原电池正、负两极的判断

原电池一般是由正负电极、电解液、闭合电路来组成的。工作时, 电解质溶液为内电路;电子经外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 故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

例2、铜锌原电池 (如图2) 工作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极反应为:Zn-2e-=Zn2+

B.铜锌两电极都变细

C.在外电路中, 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判断出正负极。根据图示可知Zn为负极、铜为正极, 故锌失去电子变细, 铜离子在铜电极上得电子析出铜导致铜电极变粗;在外电路中, 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内电路盐桥中的K+移向正极区中的CuSO4溶液。答案为C。

由上例可知, 正、负电极的判断方法有: (1) 从电极材料的性质角度分析:一般来说, 易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不 (或难) 反应的电极为正极。如镁、铝电极在稀硫酸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尽管镁、铝都能与稀硫酸反应, 但镁更容易, 故镁为负极;若镁、铝电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 由于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而镁不能, 故铝为负极、镁为正极。 (2) 从外电路的电子流向分析: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 (3) 从电解液中的离子移向分析:阳离子移近的一极为正极, 阴离子移近的一极为负极。 (4) 从电极反应的类型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正极。 (5) 从反应现象分析。如, 电极质量增加时, 即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得电子析出, 故该电极为正极;否则, 该电极为负极。再如, 若电极上有气体放出时, 则通常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 故该电极为正极。

2. 电解池阴、阳两极的判断

电解池反应一般由电源、阴阳两极、电解液、闭合电路来组成。工作时, 电解质溶液为外电路;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失电子, 故还原剂在阳极上反应;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得电子, 故氧化剂在阴极上反应。

例3、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图3所示, 电解总反应:2Cu+H2O=Cu2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直流电源的b端为负极

D.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移向石墨电极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阴阳极的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难判断出总反应中的铜为还原剂, 故Cu作阳极、石墨作阴极, 进而知电源b端为正极、a端为负极;电解质溶液中的H+移向阴极, 并得电子产生H2。答案为A。

由上例可知, 阴、阳极判断方法有: (1) 从外加电源的两极分析: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是阴极。 (2) 从导线的电子流向分析:流出电子的一极为阳极, 流入电子的一极为阴极。 (3) 从电解液中离子的移向分析:阳离子移近的一极为阴极, 阴离子移近的一极为阳极。 (4) 从电极反应类型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是阳极, 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是阴极。 (5) 从反应现象分析:如质量增加的电极为阴极 (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得电子析出) , 否则为阳极, 等等。

三、分析反应原理, 注意影响因素

无论是原电池反应还是电解池反应, 只要善于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就不难找出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在原电池中, 产物的实际存在形式往往又受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但元素的价态不会发生改变。如常见的燃料电池中, 无论是酸式还是碱式, 氧气都是氧化剂, 得电子变为-2价氧离子, 电解液若为酸溶液时, O2-以H2O形式存在;若为中性或碱性时, O2-以OH-形式存在;若为熔融的氧化物时以O2-存在;若为熔融的碳酸盐时O2-以CO32-形式存在, 等等。在电解池中, 由于阳极材料的活性不同而导致氧化反应的不同, 若阳极为活性时则电极本身优先失电子变为阳离子;若阳极为 (石墨、金、铂等) 惰性时则溶液中的阴离子才有放电机会, 其放电顺序一般为S2->SO3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 (OH-以后的都不在水溶液中放电) 。

四、遵循两个守恒, 规范书写

电极反应是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别发生的反应, 故氧化剂与还原剂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电极反应式的。在明确氧化剂与还原产物 (或还原剂与氧化产物) 的前提下, 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值推出得或失电子数目, 然后根据电荷守恒添加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种类, 最后再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其他原子即可。

例4、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 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 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3Zn (OH) 2+2Fe (OH) 3+4KOH3Zn+2K2FeO4+8H2O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 (OH) 2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 (OH) 3-3e-+5OH-=FeO42-+4H2O

C.放电时每转移3 mol电子, 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分析:本题是原电池与电解池相融合, 主要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知识。根据“放电”“充电”知逆反应为原电池反应、正反应为电解池反应。放电时, 由价态变化可知正极上发生FeO42-+3e-→Fe (OH) 3, 然后根据电解液呈碱性及遵循电荷守恒可得FeO42-+3e-→Fe (OH) 3+5OH-, 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可得FeO42-+3e-+4H2O=Fe (OH) 3+5OH-。同理放电时可知负极上的反应为Zn-2e-+2OH-=Zn (OH) 2。答案为C。

例5、如图4所示装置, 两玻璃管中盛满滴有酚酞溶液的氯化钠饱和溶液, C (Ⅰ) 、C (Ⅱ) 为多孔石墨电极。接通S1后, C (Ⅰ) 附近溶液变红, 两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 此时C (Ⅰ) 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 C (II) 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一段时间后 (两玻璃管中液面未脱离电极) , 断开S1、接通S2, 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此时C (II) 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

评析:石墨电极属于惰性电极, 当接通S1时则该装置为电解池, 根据“C (Ⅰ) 附近溶液变红, 两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可推知C (Ⅰ) 附近呈红色原因是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放电所致, 所以C (Ⅰ) 极为阴极, 其电极反应式为2H++2e-=H2;C (II) 极为阳极, 其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当断开S1、接通S2时, 则该装置为原电池, 氯气为氧化剂, 故C (II) 极为正极, 其电极反应式是Cl2+2e-=2Cl-。

试论岩石矿物分析的基本流程 篇7

一、种类繁多的岩石矿物

地壳当中的多种或者是一种化学元素所构成的聚合体就是岩石矿物, 岩石矿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在大自然, 岩石矿物具有非常多的种类, 当前人们所发现的岩石矿物有3000多种, 导致岩石矿物种类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自然当中的化学元素是各种各样的, 而构成岩石矿物的基础是这些化学元素。二是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的组合方式是多样化的, 岩石矿物也具有多样化的组合形式。三是地质变化的多样性导致了岩石矿物繁多的种类。

二、岩石矿物分析流程

1. 加工试样

在分析岩石矿物的时候, 首先要实施试样加工, 合理、科学的试样加工方法决定了矿藏储量与勘探计算的准确性, 同时也决定了工程的施工价值。检查工作者所检验的样本应当具有代表性, 实验样品的重量是有规定的, 有些仅仅能够使用几克, 在这个时候, 需要缩合或者是粉碎岩石的样品, 以实现所要求的细度。在加工岩石矿物试样的时候务必要使样品的细度和代表性跟要求相符合, 不然的话, 检测结果的误差会很大, 这能够对工程造成一定的损失。

2. 分析定性和半定量

在选择样品之后, 就需要分析样品的定性, 分析定性是分析定量的前提与基础。在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以最快的速度与最低的成本检测出岩石成分及其岩石成分的含量。在进行加工的时候能够实施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或者是化学方法, 随后分析定性和半定量, 以分析出的岩石样品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及其含量的多少, 比例各是多少。在初步分析完定量之后, 还应当根据地质工作的需要, 来确定每一种元素的科学测定方法。

3. 侧定方法的确定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对岩石矿物的分析项目与要求也是非常多的, 这大大地提高了测定的难度。在选用测定方法的时候, 首先结合所分析的定性和半定量数据, 然后检测共存元素的现状和所测定元素的含量。其中, 在测定试验样品当中高含量元素的时候大多使用容量法和重量法, 而使用比色法来测定低含量的元素。测定方法的选择是结合试验样品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高低, 只有如此, 才可以将元素的含量更加准确地测定出来, 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

4. 侧定方案的制定

岩石矿物分析的关键是测定方案的制定, 而选定测定方法是测定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 跟之前的工作相比较而言, 测定方案的制定是较为复杂的, 它能够牵涉到所测定的元素。这对制定方案的人员的实践与理论经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因此需要选择一种综合性和可行性都非常强的方案。与此同时, 由于测定元素的方法和技术都是不断发生改变的, 因此在分析岩石矿物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及时地更新分析方案。

5. 分析结果的审查

分析结果的审查这一项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这是由于无论如何发达的科学技术、如何准确的检测方法, 岩石矿物分析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对分析结果的审查是为了及时地发现误差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存在的各种问题重新地审查所测定的结果, 以确保分析和测量的准确性。在这一个环节需要根据质量检查制度进行审查, 以使所分析的结果跟我国的相关标准相符合。

三、分析岩石矿物的方法和重要性

1. 分析岩石矿物的方法

分析岩石矿物的方法是比较多的, 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是电化学分析法,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和原子光谱分析法等。

第一, 电化学分析法。结合溶液当中物质的变化规律和电化学性质, 在被测定物质的一些量与电量、电流、电导、电位等电学量之间计量关系的前提条件下, 对成分实施定量与定性的仪器分析法, 就是电化学分析法。

第二, 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这一种光谱分析技术是介于原子吸收光谱 (AAS) 与原子发射光谱 (AES) 之间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原理是基态原子, 通常情况下的蒸汽状态, 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而得以激发到高能态, 随后以光辐射的途径散发出一种特征波长的荧光。

第三, 原子光谱分析法。在分析岩石矿物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原子光谱分析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始终保持着平稳的态势。应用合适的方法使得火花或者是电弧等供给能量, 让试验样品汽化、蒸发和发光, 发出的光通过衍射光栅或者是棱镜所组成的分光器进行分光, 获得根据波长排列的原子光谱, 这就是原子光谱分析法的工作原理, 确定元素的浓度与种类, 以及测定原子光谱线的强度与波长的方法都叫做原子光谱分析法。

2. 分析岩石矿物的重要性

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工业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工业的基础是原料, 工业原料有非金属与各种金属矿石, 原木, 原油, 原煤等。其中, 有很大一部分能够从岩石矿物分析当中取得。我国不少的工业原料已经跟工业发展的要求大相径庭, 近些年以来, 国外的各种矿石价格都在不断地涨价, 这直接能够影响到我国工业的发展,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学会分析岩石矿物成分的方法。

总而言之, 尽管分析岩石矿物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 可是在地质工作当中分析岩石矿物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性与基础性意义。

摘要:岩石矿物是对整个矿物质进行基础分析的工作, 属于化学地质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岩石矿物分析主要是对岩石中的矿物质进行分析, 是否能够准确地了解这些矿物质的成分及各个成分的含量, 在于有没有遵照岩石矿物分析基本流程中所用到的方法及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岩石,矿物,分析,基本,流程

参考文献

[1]叶软凡岩石矿物分析鉴定浅析川科技资讯, 2011, (14) :101

[2]李瑞清岩石矿物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川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6) :14

浅析maya软件建模的基本流程 篇8

33DD建建模模通通俗俗来来讲讲就就是是通通过三维制作软件通过虚拟三维空间构建出具有三维数据的模型。3D建模大概可分为:NURBS和多边形网格。NURBS对要求精细、弹性与复杂的模型有较好的应用,适合量化生产用途。多边形网格建模是靠拉面方式,适合做效果图与复杂场景动画。综合说来各有长处。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在计算机里显示3D图形,就是说在平面里显示三维图形。不像现实世界里,真实的三维空间,有真实的距离空间。计算机里只是看起来很像真实世界,因此在计算机显示的3D图形,就是让人眼看上就像真的一样。人眼有一个特性就是近大远小,就会形成立体感。计算机屏幕是平面二维的,我们之所以能欣赏到真如实物般的三维图像,是因为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时色彩灰度的不同而使人眼产生视觉上的错觉,而将二维的计算机屏幕感知为三维图像。基于色彩学的有关知识,三维物体边缘的凸出部分一般显高亮度色,而凹下去的部分由于受光线的遮挡而显暗色。这一认识被广泛应用于网页或其他应用中对按钮、3D线条的绘制。比如要绘制的3D文字,即在原始位置显示高亮度颜色,而在左下或右上等位置用低亮度颜色勾勒出其轮廓,这样在视觉上便会产生3D文字的效果。具体实现时,可用完全一样的字体在不同的位置分别绘制两个不同颜色的2D文字,只要使两个文字的坐标合适,就完全可以在视觉上产生出不同效果的3D文字。

建模的软件有很多,常见的有3D MAX、Auto CAD、MAYA、Softimage、Houdini、Lightwave等。3D模型绘制贴图的软件有photoshop、mudbox、bodypainter、zbrush等。

2 项目实例说明(Project examples)

下面以maya和photoshop软件为基础,以一个牙膏盒为例为大家说明一下三维建模的基本流程,学习三维建模的人必须在掌握三维建模的流程基础上,然后学习和掌握其相关的建模技巧和造型能力,才能做出精美的模型。

2.1 建模前的准备工作

(1)制定合理的场景单位,如果是个大型的项目,需要几个人配合来做,那么制作一个统一的标准是必需的。

(2)建模精度的认定及标准。

按照模型服务的对象以及镜头对建模精度做一下分类,见表1。

(3)模型的制作规范及要求。

a.建模时,模型的法线一定朝外,防止渲染时出现死黑现象。

b.不允许对两个以上的物体或者一个组进行命令操作,否则会对以后的模型修改工作造成麻烦。

c.模型不允许现穿插,点未合并现象。

d.贴图可从照片中截取或拼合作为贴图素材,在使用照片制作贴图的过程中,尽量去除贴图中不属于模型本身的东西。

e.贴图保存的长宽尺寸必须为2的N次方。

f.贴图命令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项目名称拼音或英文_模型单体名称拼音或英文_贴图编号。

g.材质名称必须与贴图名称一致。

(4)首先要选定好参考图(网上下载或利用真实的盒子扫描均可),将参考图导入photoshop软件中调整成正方形(选取正方形的原因是在maya软件建立正方形平面比较容易,这样参考图也不会变形),本例调整为900*900像素。

2.2 三维模型的制作流程

(1)启动软件,创建工程文件

工程文件,就是在创建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时需要创建的一系列文件和文件夹。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计算机名”My documentsmayaprojectsdefault文件夹下面有maya默认的工程文件,如图1所示,这里的文件夹不止10个。

有san个文件夹是必须了解的文件夹。scences文件夹用来存放项目文件,sourceimages文件夹用来放置贴图素材文件,images放置渲染效果图。

(2)在maya软件,新建一个NURBS平面,为NURBS平面赋予lambert材质,在lambert材质的颜色节点上导入参考图,然后创建一个立方体,修改点的位置建立如图2所示模型。

(3)为模型拆分UV,拆分UV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只要UV点分布均匀,没有拉伸,然后全都分布在第一象限即可。如图3所示,在UV纹理编辑器中,单击select faces to movedin UV space(在UV空间移动选择面)图标,可以将我们映射完成的UV自动在0—1的这个范围内进行一个排列。这个命令对于不规则的生物模型或者其他不规则模型是非常有用的,在整理UV之前检查投射面是否都是蓝色,如果有红色的,可用UV纹理编辑器中的Flip selected UVs in U direction工作反转。

UV: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特别是角色动画的质感要求上,maya自身的纹理贴图无法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对于模型来说,要制作出逼真的、具有冲击力的、富有质感的贴图,需要花费很大精力,maya中的UV贴图就用来解决这个问题。UVs提供了一种模型表面与纹理图像之间的连接关系,UVs负责确定纹理图像上的一个点(像素)应该放置在模型表面的哪一个顶点上,由此可将整个纹理都铺盖到模型上。展UVs,一般都在模型完全制作好之后,并且在指定纹理贴图之前进行。此外,任何对模型的修改都可能会造成模型顶点与UVs的错位,从而使纹理贴图出现错误。UV编辑器就是我们编辑UV的平台。

对于盒子模型来说,同一类的面的贴图是一样的,这样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个0—1的区域,需要将贴图相同的面重叠到一起,所以对于相同的面,其贴图只要画一个就可以了。

(4)输出UV,polygons>UV snapshot...,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保存路径,图片大小以及图片格式。注:在导出时必须选择模型为物体模式。默认存在image文件夹下,可以自己修改一下路径。

在输出UV快照的时候需要注意调整输出快照的尺寸,保存快照的路径,输出快照的图片格式。

(5)在photoshop软件中打开out UV.JPG,然后进行编辑。

(6)按Ctrl+I反相原图,设置为正片叠底,然后再新建一下图层,放置在本层的下面,设置一个基础颜色,防止以后会产生空白的部分。

(7)拼出合理的颜色贴图。

在制作贴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的图片进行修改,也可以利用手绘板进行绘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在模型上产生质感。为了使模型产生真实的效果,贴图会有颜色贴图、法线贴图、高光贴图、AO贴图等,在本例中只做了一个颜色贴图。

a.贴图:“材质”用来指定物体的表面或数个面的特性,它决定这些平面在着色时的特性,如颜色,光亮程度,自发光度及不透明度等。制定到材质上的图形称为“贴图”。

b.法线贴图:在原物体的凹凸表面的每个点上均作法线,通过RGB颜色通道来标记法线的方向,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与原凹凸表面平行的另一个不同的表面,但实际上它又只是一个光滑的平面。对于视觉效果而言,它的效率比原有的凹凸表面更高,若在特定位置上应用光源,可以让细节程度较低的表面生成高细节程度的精确光照方向和反射效果。

c.高光贴图:反应光线照射在物体表面的高光区域时所产生的环境反射,它的作用是反映物体高光区域效果。

d.AO贴图:AO-Ambient Occlusion,“环境吸收”或者“环境光吸收”。

AO贴图不需要灯光照明,以独特的方式计算吸收“环境光”(未被阻挡的“光线”和被阻挡光线所产生的“阴影”),从而模拟全局照明的结果,通过改善阴影来现实更好的图像细节。改善漏光、飘和阴影不实等问题,改善场景中缝隙、褶皱与墙角、角线以及细小物体等的表现不清晰问题,改善细节尤其是暗部阴影,增强空间的层次感、真实感,同时加强和改善画面明暗对比,增强画面的艺术性。

(8)将做好的图片保存为PSD格式一份(photoshop原文件一定要保留,为后期的修改提供方便),JPG(TGAPNG均可)格式一份。

(9)回到maya软件中,将贴图赋予模型,渲染测试。

(10)测试发现有错误,有的图片位置颠倒了,需要回到photoshop软件中再次修改贴图,然后在maya软件中更新贴图就可以了。

(11)最后选择所有的边,执行导角,偏移值约为0.07,分段数为2—3。

倒角的作用是使模型在硬边处产生圆弧效果。多边形倒角需要掌握好倒角的距离,也就是尺寸大小,过大过小都不好。

(12)为模型设置灯光

灯光可以帮助材质体现效果,而材质可以让物体更真实。不同的灯光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在maya软件中有六种灯光类型,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环境光:模拟大气中的漫反射,对整个场景进行均匀照明。一般情况下,环境光不会被考虑作为场景照明的主光源,环境光一般会和其他光源联合作用。

聚光灯可以很好的模仿类似手电筒和汽车前灯发出的灯光。

点光源类似灯泡的发光作用,向四周传达光源。

面积灯可以通过面来对物体进行照射,光源的强度是根据面积的大小所决定的。

体积光可以方便地控制光照范围和光线的衰减效果,也可以改变体积的形状进行照射。

方向灯在一个方向平均的发射灯光,它的光线是相互平行的,常用来模拟阳光的照明效果。

灯光能影响周围物体的光泽、色彩和亮度,控制调节场景的色调和气氛。

在本例中,按照传统的三点布光法为场景进行基本照明即可。

3 结论(Conclusion)

三维建模是一个从二维图片复原出三维模型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三维建模的基本流程,还要熟悉软件的命令,进而掌握建模的技巧,最终为创建出优秀的CG作品服务。

摘要:学习三维建模的人必须在掌握三维建模的流程(创建模型、UV拆分、贴图绘制、灯光设置、渲染设置)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其相关的建模技巧和造型能力,了解模型的精度级别以及制作规范,才能做出精美的模型。

浅析磨课的基本原则和流程 篇9

一、磨课基本原则

1.集体性原则

集体性原则指研究共同体围绕教学展开争辩, 形成一致意见, 通过教学检验共同体的研究成果, 适时调整方案。“一课多研”的磨课形式很好地体现了集体性原则。“一课多研”即由一位教师就同一课题在不同的班级组织两次以上上课活动, 课后研究共同体谈教学体验, 评议教学过程, 研究组织技巧, 探索实施策略, 优化活动设计, 形成一个方向性的意见再由教师实践, 直到达到活动目的。

案例陈述:2012年, 教育局组织区级示范课磨课活动, 目的是课堂贯彻少讲多练。作课教师选定内容后, 第一次研讨会研究小组要求作课教师简单地谈谈他的设计构想。研究小组从课的结构入手, 根据构想做了详细的探讨, 对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讲解, 什么地方必须简约提出意见。通过多次听模拟课、教学评议等活动, 研究小组多次修正方案, 交由作课教师实施。

2.批判性原则

批判性原则也称反思性原则, 指对教学活动的批判与自我批判始终贯穿磨课的整个过程, 形成不断反思的氛围。一方面, 研究共同体总是以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实情, 结合教学经验提出教学建议;另一方面, 教师个人根据研究共同体的意见深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际,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教学手段是否恰当, 教学方法是否可行, 教学结构是否适用, 教学评价是否到位。

案例陈述:2005年我参加新课改研究课活动 (一、二年级, 跳的练习) 时, 第一次研讨会教研组对课提出了意见:采用情景式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一次上课采用了学生熟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来组织。课后, 研究小组发现在活动中学生有不入境和入境慢的现象。第二次研讨, 又增加了场景布置。第二次上课, 效果好, 学生入境快。虽然一节课练习的次数并不多, 但是学生的练习兴趣却明显下降, 课堂的后部分学生明显疲倦。第三次研讨提出了:二年级对动作技术的教学可以降低要求, 重点要求落地屈膝缓冲, 目标确定在提高学生对跳跃练习的兴趣上, 分组可以再多一些, 拓展自由跳跃形式。研究小组对提议进行了激烈争辩, 最终同意提议, 修改之前确定的教学方案。

3.多践性原则

多践性原则指通过多次评议、模拟课、课堂教学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修正教师个人的教学构想, 优化研究共同体的教学方案。磨课活动是研究共同体不断优化的过程, 是以螺旋发展方式展现集体智慧的过程, 是教师个人教学素养不断规范的过程。磨课活动通过反复琢磨、多次打磨, 去粗存精, 使课堂结构力趋简单, 利于教师组织调控;教学方法力趋突出, 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传授内容力趋清晰, 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主次搭配力趋得当, 利于学生素质发展。

二、磨课基本流程

磨课流程归纳起来四个字:说、上、评、建。

1.以说初定预案——构思教学, 修正思路

说包含两方面, 一是作课者说, 此说与“说课”基本相同, 与之不同的是不需要用理论去阐释为什么这样做, 重点在阐释自己的教学构思;二是研究共同体说, 研究共同体针对作课者的构思, 结合课程目标、教材、作课目的进行修正,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 确定课堂预案。

案例陈述 (以下案例均为此次磨课活动) :2012年10月, 我辅导一位教师参加区级公开课活动 (二、三年级, 急行跳远) , 首先是让该教师把跳远相关的教学内容找出来分析:重点确定在什么地方, 利用何种练习落实重点, 运用什么形式的活动突破难点, 从准备到结束教师都详细叙述一遍。听完老师的叙述后, 研究小组提出了见解, 与该教师探讨细节部分, 要求教师三天后把教学预案交研究小组。

2.以上检验预案——初建课堂, 寻找问题

上课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上模拟课, 教师设计好预案后, 先行上一遍模拟课, 以改进、完善预案。然后, 作课教师在研究共同体前第二次上模拟课, 研究共同体共同研课, 对预案进行磋商。模拟课达到预期要求后, 再进行第二步有学生的课堂教学。

案例陈述:教师把教案交给研究小组, 并作了15分钟的模拟课。教学预案设计得很好, 但是模拟课中, 教师总是丢三落四, 语言、示范、站位均有不规范的地方, 辅导缺乏方法, 不能很好地为达成目标服务。表明教师没有对课了如指掌, 胸有成竹, 研究小组提出重新模拟课堂教学。第二次模拟课, 明显不同, 语言规范, 示范基本到位, 环节清楚, 搭配也适当, 练习方式变化也体现出来了。说明教师在下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整个课堂结构了然于胸。

3.以评反馈预案——反馈教学, 剖析问题

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把预设方案和课堂存在的矛盾冲突提出来, 研究共同体根据观察到的进行剖析, 探讨解决问题。

案例陈述:课堂上, 发现调动队伍存在一个问题:教师分组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指定地方练习 (设计意图是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觉性) , 可是学生在途中就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组的了, 于是有的组人多, 有的组根本就没人, 学生乱了, 到处找自己该在什么位置。模拟课是不会生成这一问题的, 研究小组分析:出现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借班上课, 不适宜复杂的队伍调动, 二是学生刚上三年级, 组织能力和自觉性不高。于是, 研究小组提出了预案:如果出现这种问题, 即刻重新整队, 强调要求, 可以适当放缓教学节奏, 教师可以带其中一组到预定地方站好, 其他小组模仿, 绝不能放任学生到处跑, 养成不遵守课堂秩序的不良习惯。

4.以建优化预案——采纳意见, 重建提纲

研究共同体重建教学预案, 磨课第一轮完成。经过课前理思路、模拟课、课堂教学、教学评议等活动, 最终形成了一份比较完善的教学预案, 这份教学预案与最初的预案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案例陈述:第二次借班上课, 教师放缓节奏, 重复要求, 调动队伍时井然有序。

浅谈房屋面积测算的基本作业流程 篇10

房屋面积测算是指利用测绘技术和方法, 采集房屋的相关数据, 对房屋的水平面积进行计算。测算的面积包括房屋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产权面积、使用面积等。目前, 全国各省市按照《房产测量规范》 (GB/T 17986-2000, 以下简称《规范》) 的原则要求纷纷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房产面积测算细则,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房产事业的发展。但各地方制定的细则只对房屋面积计算的范围作了详细的规定, 而对测算的作业流程缺乏详尽的设计。

结合多年来的生产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如房屋面积测算流程图) , 对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测算质量, 具有促进作用。

2 房屋面积测算的作业流程

2.1 测前准备工作。

房屋面积测算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房产产权、产籍管理提供测量数据, 在准备工作上除了一般测量关于人员、仪器、车辆的准备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要明确面积测算的基本单元的范围 (如私人住宅, 以幢为基本单元, 商住楼以户为基本单元等) ; (2) 要委托人清晰注记所要测算基本单元的单元号 (一般受理委托时, 要求委托人提供建筑设计图纸, 可直接在图上注记) ; (3) 要咨询委托人房屋现实情况, 若房屋正在建设或所编定的基本单元无界线划分, 则不存在实测的基础; (4) 要根据委托人提供的资料和信息, 拟定测算的方法和测量使用的仪器。

2.2 外业实地测量。

外业测量主要是实地采集房屋边长数据, 绘制测量草图, 基本规定如下:

(1) 实测房屋边长应采用经检定合格的设备, 如钢卷尺、手持式测距仪、全站仪等。

(2) 测量过程应遵循先整体, 后局部, 先外后内的原则。

(3) 未分户分割的房屋边长尺寸按层测量, 已分割为若干户 (基本单元) 的房屋边长尺寸按户测量, 共有建筑面积按层测量 (层内多户共用的公共部位需单独测量) 。

(4) 测量边长时要独立丈量两次, 两次丈量较差符合限差 (公式 (1) ) 要求时, 取中数作为边长值。

其中:△D为两次丈量较差, D为边长, 单位:米;当D<10米时, 以10米计。

(5) 当房屋存在如圆形、弓形等不规则图形或房屋边长较长不能直接丈量时, 应使用全站仪实测图形特征点点位坐标, 通过解析法计算面积。

(6) 实测房屋边长, 数据取位至0.01米。

(7) 边长测量记录应在实地完成, 不得依据事后回忆或涂改。

(8) 房屋实地测量时必须绘制草图, 按《规范》要求绘制;边长数据要按照下面第3.1项进行数据处理后注记在草图上。

2.3 内业数据处理, 面积计算。

此项工作主要是根据测量的房屋边长数据, 采取适当的方法平差处理后, 对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和产权面积进行分摊计算。

2.3.1 数据处理。

(1) 将房屋外边长与室内分段边长之和作比较, 较差在限差 (公式 (1) ) 范围内, 以房屋外边长数据为准, 分段丈量的数据按比例进行配赋:

其中:-第i段边长改正后的边长值 (用于面积计算)

di-第i段边长测量值

Vi-第i段边长改正数

K-边长改正系数

D-外边长测量值

Σdi-分段边长测量值之和

(2) 房屋边长数据平差处理后, 边长数值要满足几何条件的要求 (如分段边长之和等于总边长、矩形对应边相等等) ;若出现矛盾, 要对边长改正数作适当处理:分配后剩余误差较小时, 可以不作改正。

(3) 对于商住楼基本单元的面积测算, 如果套型相同, 应保持参与计算面积的单元边长数据相一致, 避免造成套型完全相同而面积不相等的情况出现 (若按不等面积办理产权登记, 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

2.3.2 套内建筑面积 (ST) 的计算。

套内建筑面积=套内房屋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以ΣSTi表示。

2.3.3 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计算。

关键在于划分共有建筑面积的服务范围, 一般可将经规划部门核准备案的建筑设计图上对于共有部位名称和功能的描述作为划分的依据, 填写“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认定表”, 确定分摊范围。对于多功能综合楼, 主要划分为以下六级分摊面积:

(1) 幢的共有建筑面积 (ΣSF1) , 指为整幢服务的公共面积, 按幢分摊。

(2) 功能区间的共有建筑面积 (ΣSF2) , 指为部分功能区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所服务的功能区间分摊。

(3) 功能区内的共有建筑面积 (ΣSF3) , 指为某一个功能区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此功能区内分摊。

(4) 层间共有建筑面积 (ΣSF4) , 指为某功能区内部分层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所服务的层间分摊。

(5) 层内共有建筑面积 (ΣSF5) , 指专门为本层服务的公共面积, 在本层内分摊。

(6) 层内部分单元共有建筑面积 (ΣSF6) , 指仅服务于层内若干户的公共面积, 在所服务的若干户内分摊。

按《规范》要求, 应分别计算各级分摊面积, 采取由上至下 (由 (1) → (6) ) 方式逐级进行分摊;本级的共有建筑面积应参与分摊上一级的共有建筑面积。

2.3.4

房屋总建筑面积 (SZ) 的计算, 指按房屋外边长计算各层建筑面积 (包括外墙以外的阳台、室外楼梯、独立门卫室等面积) , 取各层面积之和。

2.3.5 各套 (户) 房屋产权面积 (SE) 的计算。

假设各套房屋最终所分摊到的共有建筑面积为δS, 则:SEi=STi+δSi (i为套的编号) 。

2.3.6 面积计算检查, 按以下3式进行。

其中:套内建筑面积和、共有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应分别单独计算, 不能通过等式关系计算其中某一个建筑面积 (如不能用套内建筑面积和加上共有建筑面积和来计算总建筑面积) 。

(1) 总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各级共有建筑面积和:

(2) 各套所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和=各级共有建筑面积和:

(3) 总建筑面积=各套房屋产权面积和:

上述3式的允许误差均为±0.005N (单位) , 其中:N为相应公式中参与计算的单元套数与共有建筑面积个数之和。

2.3.7

面积计算过程取位至0.0001米, 计算结果取位至0.01平方米。

2.3.8

各类面积应独立测算两次, 面积限差按《规范》二级精度的限差要求。

2.3.9

房屋面积分摊计算结果满足精度要求后, 要编制单元面积明细表和共有建筑面积分摊明细表。

2.4 测算成果复核。

主要检查测量草图边长尺寸是否满足图形几何条件的要求, 房屋面积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共有建筑面积的划分与分摊计算是否合理, 各类面积计算是否符合精度要求;委托人提供建筑施工图纸的, 应参照图上标注的尺寸进行校核, 相差太大要分析原因, 必要时到实地复核。成果复核是面积测算作业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未经过复核的成果不能交与委托方。

2.5 测算成果验收。

成果验收是指由委托人确认有关面积测算成果是否已达到委托要求, 出具认可意见书。测算成果通过验收后, 测量人员要及时整理各个环节的相关资料, 编号归档。

结束语

房屋面积测算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测绘工作, 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 社会影响大。探讨面积测算的基本作业流程, 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测算工作的操作步骤, 保证测算成果质量, 并可以加深人们对面积测算基本过程的了解, 一定程度上化解当前因房屋面积引起的社会矛盾,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986.1-2000, 房产测量规范[S].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986.2-2000, 房产测量规范[S].

上一篇:规避路径下一篇:生态护坡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