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精选12篇)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 篇1
初中史政学科均为非中考科目, 学科组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在史政教师心目中树立“大学科”观念。为什么这样说呢?就社会背景而言, 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学科, 笔者感受最突出的是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有时甚至不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就不能讲清某段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或时事背景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样, 别的学科的教师经常与笔者探讨与其专业有关的史政知识。总之, 文理学科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屡见不鲜。史政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 注重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 这种课程改革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更注重利用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去培养最重要的创新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 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学科思想, 即树立“大学科”观念。带着这种“大学科”观念, 史政教师开始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尝试。以下内容是笔者和同事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初步的做法和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学科组查阅大量资料, 经过反复筛选和论证, 借鉴了一些先进的经验, 并结合我校学情, 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以下过程:
1.明确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 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 目的是符合规律。
2.落实教师。笔者认为此次“课程改革应该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 关键在落实教师, 需要具有创新意识高、有特长的教师。要勇于打破长期习惯的、仅满足于课程实施、视教材为圣经的固有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因此, 此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必须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 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
3.确定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我们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把多门学科通过事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以教师的特长为突破口。例如, 廖莹老师开发了《茶文化的研究》, 之前学科组校本教研研讨时认为:该课程不具有操作性, 不仅涉及茶叶采买、冲泡等条件问题, 关键是教师对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懂多少。可是廖老师坚持她的想法, 为此学科组反复论证。我们发现该教师对茶文化的兴趣源于一次赛课, 那节课她讲《礼仪展风采》, 在讲课过程中她引用了茶道作为道具和载体突破礼仪的重要性这一难点, 获得了好评。后来她对茶的兴趣日渐浓厚, 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 我们相信编写这个内容的教材, 她会付出全部心血, 并且乐此不疲的。但是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成年人感兴趣的事未必青少年感兴趣, 很多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好在我们的受众对象从12岁到18岁不等。
4.联系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绝不能与社会环境相脱离。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 并能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
5.编写教材。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并形成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 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 为进一步开发和实施作参考或有利于推广, 为此我们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
6.开展评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探索的实践研究过程, 成功与失败并存。评估既重视结果, 更应注重过程。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 目的各异, 所以我们很难采用类似于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不断找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将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作为评价手段。
二、史政校本课程设置的构想与编写思路
经过史政组教师大量的调查研究, 综合前人的一些理论与实践, 最终选择了三个基点作为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1.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 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 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2.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从生活出发, 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 扩展学生生活经验,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 都能贴近生活, 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并创造生活, 享受生活。因此, 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 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
3.明确一个原则:开放 (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
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 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改的实质, 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举例来说, 笔者负责编写了《生命密码》一书, 属于学科类, 编写的初衷是希望将学生德育中急待解决又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学校的发展理念结合。我们学校着力发展“科技教育”, 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科学体系的两大支柱, 是人们认知、维护、改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工具, 人文科学是能够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这正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使命。另外一个原因是, 早在上个世纪欧美发达国家就已经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在广泛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 并且有比较完备的教材。大家熟知的新东方学校是一所英语培训机构, 但是他们的课程开发团队也很早就将生命教育与英语培训有机结合, 开发了《新东方生命教育双语绘本系列》和《新东方生命教育美语绘本系列》, 令人震惊的是连培训机构都如此有前瞻性地将生命教育纳入他们的教材, 更何况我们偌大的学校呢?这些都告诉我们, 拥有一套完备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刻不容缓。
笔者将整个教材分为四个主题:属于德育层面的生命伦理教育 (“人格重塑”主题) ;属于美育层面的积极心理教育 (“道德养成”主题) ;属于智育层面的生命认知教育 (“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主题) ;属于生存层面的生命安全教育 (“安全救护手册”主题) 。
以上四个主题分别从认识自我、心理、法律、安全不同角度构成了我们所需要的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每一个主题下设有不同方向的模块, 例如:“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主题, 就从《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公民基本道德纲要》《国旗法》《交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不同的方面激发青少年探索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的兴趣, 这就是每个主题下不同的模块。我们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设立了章节。根据课时的要求和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与掌握的程度又分为“必修”和“自读”课程。
再如历史学科王霞老师和她的两个徒弟, 师徒三人共同开发的《历史的真相》, 设计的意图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有太多的历史真相被人们忽略。他们要通过校本课程带领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回首过去, 从被颠倒的黑白中、从被隐藏的真相中、从褪色的画面中、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被误读的历史中追踪历史的原貌, 拨乱反正, 重新解读历史。
三、课程的实施与维护
曾经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则新闻:“逃课不是必然的, 关键是老师讲得好不好。”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刘宪权, 被亲切地称为“华政一哥”, 堂堂课爆满, 上座率150%, 脚边都蹲着听课的学生, 甚至需要隔夜占座。“不要低估了这批80后、90后学生的素质, 逃课不是必然的, 关键是老师能不能把课讲好。”这则新闻告诉我们,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 更是一种过程;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更是学校的文化产品, 好的产品就得去维护, 就得重视商品的售后服务, 对我们来说就是重视课程的实施。我们必须要呵护好我们亲手开发的课程。关于课程实施的问题, 史政组借鉴前人的经验,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以达到维护和管理课程的目的:一是把好校本课程的备课关;二是抓好教师课堂教学关;三是组织好学生展示;四是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五是提高校本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六是完善档案资料的搜集与留存。
四、课程开发的延伸
接下来, 史政学科组打算继续筹划新的内容。有一则网络笑话是针对明星吸毒说的:“我决定今晚飞北京吸毒, 自己报警, 然后幸运地和柯震东、房祖名成为狱友, 无聊时还可以听听李代沫唱歌, 和黄海波一块去隔壁串门, 还可以约郭美美赌博……没事还可以找高虎练几招, 顺便问问张默你那个后妈对你怎么样?再学着宁财神写写剧本, 跟着张元导演学学演戏, 并有望年底出演大型公益巨作大片《监狱风云》之《我们一起蹲过的监狱》!想想就激动不已!有这么强大的一个团队想不成功都难!”笑的同时, 笔者想网络写手太有才了, 他们可以如此敏锐地捕捉到社会时政热点, 及时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告诫人们不要以身试法, 激发了我们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这个作者真有做政治教师的潜质啊。而我们真正的政治教师是否可以借用这样一种方式将正能量用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播出去, 而不是过去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呆板的说教, 让人想睡觉……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很有意思的政治课, 这是一位天津郊县学校的教师, 他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都编成了天津快板, 用唱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可见,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天职。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方向和思路。
我校英孚口语课笔者听了很多节, 虽然是门外汉, 但是他们的课让人很想听, 很想学, 并且确实激发了听者学习英语的热情。记得外教艾伦讲到“皮革”这个单词时, 他怕学生听不懂, 把自己的皮鞋脱了下来, 让学生挨个摸一摸, 摸时大喊“皮革”这个单词, 有的学生不愿意摸, 也许是为了缓解尴尬气氛, 他居然亲了自己的皮鞋一下, 当时学生乐坏了。我想多年以后他们一定会记得“皮革”这个单词和当时的那节课的。
总之,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迫切的课程改革新任务, 也是我校课程改革和学科组建设的重点。学科组要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程序, 不断纠正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教学中的一些操作和认识上的偏差。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更新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努力使学校课程改革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 篇2
体育学科工作重点
1、进一步落实、规范课间操(从头学起)、配合学校做好常规工作。如七年级学生的行为养成、队列队形、体育常规教学等。对高年级的课间操进一步优化。
2、继续抓好体育课的常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教师的课堂趣味性、多样性、实效性。加强队列队形在课堂上严格要求。从而提高课堂的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体育课校本课程研究。
3、落实体育组教研课题(如何行之有效的落实课间操的研究)。摸索大课间的实施。
4、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素质达标”标准。
体育学科主要工作
1、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带领全组人员学习、探研中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必修教案。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借鉴《教师教学用书》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为依据,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力图摈弃单纯的体育观念。基于学校四动建模我们也对教案提出以下几点。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一、教案的体系新,二、教案的现代气息浓,三、教案的实用性强。
体育课评课的标准
:
一、课堂常规是否规范,组织能力是否强(驾驭课堂能力如何),工作计划《谕兴中学体育学科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二、看全体学生的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诱发。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是否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体学生在参与活动,不是个别或少数学生在“动”,课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在此标准上更重视各位老师的上课自己独特的特点。(建自己的模)。
三、关注后进生。(如何对后进生进行诱导)。
1、从实际出发。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在体育校本教研过程中,研讨、讲座形式虽然不的少。(每周研讨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但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教育教学的时间,为了让校本教研活动常规化、生活化,为了让教研教学紧密结合,更有效。直接走进课堂。相互听课,评课。从第一线掌握材料,制定出符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本校的学生达标标准。全体老师从自己所教的班级入手通过反复测量、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建立各年级的学生达标标准。可参考钟村教办颁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来进行。
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校本课程开发要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个性需求,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学校特色办学的目标。
一、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案例
为丰富后平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我校又进行了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语文学科教师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发了《聊聊重庆话》《拇指艺术——学写短信祝福语》《小名字 大学问》《朗诵》《演讲》等校本课程。语文学科校本课程总体设想是三大板块:生活中学语文、挖掘地域特色语言、语言表达实践。生活中学语文这一板块有《拇指艺术——学写短信祝福语》《小名字 大学问》两门课程。挖掘地域特色语言这一板块有《聊聊重庆话》课程。语言表达实践板块有《朗诵》《演讲》课程。
语文学科校本课程框架由五部分组成: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载体,开展活动。
二、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课改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基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课改试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下,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校“后平民”校本课程的充实,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学生的学校生活打造了更多亮丽的底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进一步彰显
语文学科校本课程是对我校“后平民”校本课程的充实,我校“后平民”校本课程最初倾向于艺、体、科技学科课程。如,艺术类的泥塑、剪纸、绘画、手工制作;体育类的健美操、足球、篮球、田径;科技类的科技制作、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其他学科拓展课程极少,只有英语口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丰富了“后平民”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落实我校“后平民”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些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自己的潜能得到释放。”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使我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2.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和课程内容的变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与国家课程相比,更加注重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而必然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很多知识对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为了应对这种不断扩大的学习内容,教师必须学习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成长。
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从课程框架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实施等过程,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无不是对自己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改进。教师在课后反思中写道“最初上校本课程的时候,大多数教师上完课就感叹,课堂和自己预设的效果相差太大了,教学预设根本就无法完成。因为学生是来自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准。课后教师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征求学生的意见,并结合学生实际重新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中,课堂也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了。”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为了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教师必须“逼”着自己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手段,去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改变,从而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立足学生需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特长的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采取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学会了展示与欣赏,激发了创造力,树起了自信心。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等方面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思考与改进
在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走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如下思考:
1.不断丰富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应鲜明地带着学校的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由此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我校传承晏阳初精神,学校修建了晏阳初陈列室,晏阳初纪念馆离学校800米左右,为了进一步弘扬晏阳初文化,我校从办学理念、学校环境等方面处处打造“学晏文化”,还开发了《晏阳初的故事》《晏阳初精神伴我成长》两本校本教材。这都应该成为我们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资源,如我们可以开发课程《晏阳初故事会》,通过参观晏宅、讲晏阳初的故事、排话剧等课程使学生更了解晏阳初。
(2)学校教育不仅满足学生需求,更要促进学生发展需求。
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开展《书香校园》课程开发,以自主阅读、美句摘抄、快乐分享、实践创作四大板块为主线实施,结合我校“五星一组”评选活动,增加阅读之星的评选,阅读积分升级(阅读之星、阅读学士、阅读硕士、阅读博士等称号),积分换书活动,学期还可开展“书香班级”评选,在全校掀起读书的热潮。
2.校本课程设计应更具有系统性
现阶段,我校的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在框架上分为三大板块:生活中学语文、挖掘地域特色语言、语言表达实践。这一框架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进一步验证。另外,每个板块下的具体课程的设计也有待进一步细化和丰富。比如,生活中学语文这一板块,除已有的《拇指艺术——学写短信祝福语》《小名字 大学问》外,课程内容还可进一步丰富,如广告语欣赏与设计、生活中的错别字等。
3.校本课程的实施需更有层次性
在课程实施中如每一门课程都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着眼于课程基础知识的了解,拓展型课程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而探究型课程着眼于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邢至晖,王愉敏.特色课程:一段温暖的记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3.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 篇4
在不断的尝试与反思中, 我们总结自己的工作, 既有令人激动不已的成功, 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有人说:“数学是科学之母”, 也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其实, 他们无非表达的意思就是数学不仅仅是一门严密的科学, 它还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 我们会发现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竟是如此紧密, 比如牛顿在研究力学问题的时候发明了微积分, 而微积分的发明和应用又极大促进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 数学的教学侧重抽象化, 而物理的教学侧重形象化。高中阶段物理与数学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1.数学中的几何、三角函数知识是在分析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的, 比如说对物体的受力分析, 作出的图解往往在解析的时候与几何有关, 而计算受力方向或光的路径时与三角函数就密切相关。2.数学上的思维和方法对物理的学习帮助更大, 但是在无形中体现的。一个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一般物理是不会差的, 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物理在体育、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中的美
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可物理学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一点乐趣。实际上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兴趣, 才是学好物理并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开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主要从物理学与体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联系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激情。比如“满眼风波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这词中就蕴含了参考系的知识原理。例如, 物理与体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橄榄球具有流线型的外形, 在高速运动过程中可以减小空气的阻力, 提高运动速度, 同时橄榄球的外形便于运动员抓住球, 方便运动员带着它快速奔跑。跳高运动从形式上经过了很大的变化, 从最开始的跨越式到俯卧式, 再到最后的背跃式。最新的背跃式可以让运动员的重心更好地通过栏杆, 从而顺利跳过。但无论何种姿势, 助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助跑的目的是提高水平速度, 这样通过栏杆的时间可以尽量缩短, 提高成功率。同样, 在跳远运动中, 现代的运动员发明了起跳后空中滑翔的动作, 目的是尽可能地保持水平速度不变, 这样水平方向的分运动的位移达到最大, 充分利用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再如链球。根据圆周运动的特点, 线速度等于角速度乘以半径, 在同样的角速度的情况下, 运动员可以尽量加大链球的运动半径, 获得足够大的圆运动的线速度, 提高成绩。刘翔的栏间距感觉是世界一流的, 频率非常稳定, 同时他跨栏时压腿技术是一流的, 既能恰好通过栏架, 又不减小水平速度。同时, 刘翔有一双世界上先进的跑鞋, 上面的鞋钉可以拆卸, 根据跑道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可以提高地面的反作用力。基于这些物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我们把物理知识放在实践中, 让学生唾手可得, 很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具体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的:
(一) 注重平时课堂上的适时引导, 加强训练
心理学指出:顿悟式解决问题是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心向, 努力发现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正是问题赖以解决的基础。所以, 在实验完毕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辩论, 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 灵感的激发。当个人的思维受到其他人的启发和刺激后, 就更容易散发开来,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民主, 鼓励和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争辩, 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
让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报告观察结果和自己得出的结论, 或让学生在讲台前进行实验, 其他人观察讨论, 这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的评价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 在实验习题中应尊重学生的设计
课后布置有关实验设计的练习。有时一个实验习题会有若干种设计, 也不必强求一律。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但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还可交流, 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验设计能力。
(三) 对书本上的实验题鼓励学生大胆设计, 勇于创新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篇5
1.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切实降低体育教学成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形成体育能力。第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因此更尊重学生自愿的选择权,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校本课程是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2.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
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更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可以让教师快速成长。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赋予了教学自主权,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能力的空间。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可以在教研员的带动指导下,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第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开发原理进行充分研究,需要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和教案,这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重要帮助。
3.促进学校形成教育品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普遍具备了精品课程的意识,积极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校推出更多精品体育课程,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品牌。第一,校本课程可以极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第二,校本课程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可以逐渐发展出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第三,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最终为学校形成体育教学品牌服务。
二、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运动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当围绕学生转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合理运动、注意运动中自我保护等内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热爱运动和关注体育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角是学生,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当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为主,要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地区性特色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广泛普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出有效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3.从学校现实条件出发
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小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当从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学校的场地和办学条件。第二,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项目,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有特色的田径、武术等地方性校本课程。第三,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项目,积极地在学校普及体育运动。
三、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全面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的教学环境直接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在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之前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评估,特别是对学校场地、时间、设备和教学环境全面评价,能正确认识教学资源的优势与缺陷。例如,小学体育人教版五年级的《软式排球》《助跑投掷轻物》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资源进行课程的改编,先在室外较小的场地让学生熟悉球性,再让学生学会垫球等基本动作,最后安排学生到球馆进行发球和对打等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而且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循环开发的模式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讲究循环开发,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体育教学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项目统一到一堂课来完成,在这些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课程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改进,对合理的部分予以充分的保留。这样不仅能保证校本课程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使校本课程更具操作性。例如,人教版小学体育三年级的《走、跑与游戏》教学就可以先将走跑交替、障碍跑和跑动中手摆臂等课程合并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的游戏,可以得到统一集中训练的较好效果。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研究;新课改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
1.各环节的连接纽带
结合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校本的落实主要体现在校本研究、校
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这四个方面,其中校本研究是其中的重点,也是直接针对学校课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就研究的轨迹来看,只有将校本研究的工作全面落实好,才能为其他三项工作的展开打下坚实可行的基础。因此,我们说校本研究是校本工作中各个环节的连接纽带。
2.学校特色教学的支撑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虽不属于盈利单位,但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此外,有特色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其存在是客观的。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学校在进行校本研究时,可以适当与当地的政府科研部门联系,增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得校本研究“大众化”,学校则以此提升办学理念,增强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校本研究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所走的必然道路
在当前提倡办学个性和主体性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集中式教研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为了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校本研究自然而然就是必经之路。
4.教育研究回归实践的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本研究的最大意义就是改变了传统教程研究的“纸上谈兵”,而将研究更多地付诸行动上,这不仅增强了教程研究的实用性,还为我们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二、体育校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1.确立主体
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来源于教师在日常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应当根据体育实际课程教学中最优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校本研究才是最科学,最有实用性的。
2.流程的安排
(1)备课环节: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布置之后,课余时间可与大家实地探讨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具体情况有哪些。
(2)加工式备课:在课堂上,上课的教师完成备课方案以后,可与诸位教师对此方案进行相应的研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并针对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材选择和练习次数等方面提出各自的看法,最后总结出一套对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方案,這样也就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3)理想化设计:将所有教师的意见进行科学的综合,然后对既定备课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这样集大家之所见的备课方案,无疑更加全面,更具有针对性。
三、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主体确立一定要准确
确立一个好的主体,是展开校本研究后续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具体例子,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存在着对体育课程的先天不重视,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其次,在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够脱离主体的选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不能闭门造车
很多教师在遇到实际的教学困难,或者针对性相对比较强的问题时,往往会自己独立研究,找出办法。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为了确保校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也是很有必要的。
校本研究对于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以及课程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具体改变了小学体育教学那种单一、实效性缺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符合我国当下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的。
参考文献:
何通.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2(10):35-36.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 篇7
一、何为历史学科校本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早在很多年前的1973年前, 由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在爱尔兰阿尔斯木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之后按本课程开发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 很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觉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对其做出界定, 从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多样化的理解。结合中外学者的各种阐述, 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的概念定义如下:即是以学校为本位, 学校课程开发的决定或课程开发活动形势, 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足点必须是学校自身。校本强调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 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 都是由学校发展起, 并在学校中实施, 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场所。据此定义, 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科校本开发解释为:以学校历史老师或者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 或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科学的评价,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或者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 并在按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课程开发活动。
二、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应从地方实际出发, 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一般讲, 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开发学校适用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
要搞好这一开发工作, 必须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 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确定开发主题。对一个学校来说,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地方和社区环境。因此, 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 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 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来。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是新的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证明,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促进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者的问题而不是革新者的观念, 真正持久的课程变革必须依靠实践者积极参与变革过程。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 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历史教师的参与和开发,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功。正是由于大家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具体实践,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并且渐次推进。作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本身, 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变得更加完善了, 更加能够取得实质性的作用。所以,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不同于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独特理念, 这些可以概括为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只是把课改的权利下放给学校和科任教师, 而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利, 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教师的联系。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要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 从原来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 或者开发全新的学校课程。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何在?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不断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的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 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参与课程决策, 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 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 充分考虑到开发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当地实际的历史教育环境, 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学校的特色、当地的特色,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上到下进行了下移, 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 有助于在整个高中学校形成更加成熟的研究性的氛围, 可以更有效地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 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 取得更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 篇8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它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作为一项全身运动,乒乓球所特有的速度快、变化多的特点决定了该项活动的参与者在以下方面均可受益:全身的肌肉和关节组织得到活动,从而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反应与灵敏度以及协调和操作思维能力;符合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
其次,由于该项运动极为明显的竞技性特点和娱乐功能,使其成为一项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和保持青春活力、调节神经的有效运动。乒乓球运动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增强智力、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健、医疗和康复的极佳手段而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该课程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培养小学生健康体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我校历来重视体育教学,我校特别是乒乓球教学,多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多次在各级部门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中获奖。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一体育项目成为了我校的传统项目,也使这一运动项目在我校深入人心,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项突出特色。可以说,在这一项工作的长期开展过程中,我校已经具备了形成乒乓球文化的底蕴。如果能以此为据进一步开展好乒乓球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意志力,构建开放的、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都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如果这一门课程实施成功,可在一定范围内大力推广,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范例。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师生学会了搜集、处理、交流信息,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师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该课程的实施切实推动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 课程实施层次
我校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乒乓球教学向课外延伸,组建校级、班级乒乓球代表队,定期开展活动。该课程实施分三个层次。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开展乒乓球教学,一至五年级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一节乒乓课。第二,班级代表队。各年级利用每周的一节体育活动课,由乒乓球俱乐部指导教师对各班级代表队的学生深入教学乒乓球技、战术,开展班际的乒乓球教学比赛。第三,校级代表队。选拔优秀学生,进一步训练提高,组队参加市、区各级各类乒乓球比赛。
2. 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
(1)体育教学——抓好普及。根据我校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乒乓球技能原有水平,我校确定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三年级为反手推挡、四年级为搓球、五年级为正手攻球)。各年级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练习手段和训练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乒乓球基本功。
(2)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作用。同时,它对加强人际交往,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普及等多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各班每周安排一节以乒乓球为主要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等。活动内容为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教学比赛、游戏等。
探析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篇9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思想, 根据社区和学校的体育资源, 为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满足学生的实际体育需要, 以体育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体育课程开发策略。这里的“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课程行为。
体育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学校在制订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框架内“做自已的事情”, 通过自行设计、量身裁衣, 所设计的个性课程的过程。它应该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以校为本实施国家颁布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即学校体育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这一国定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的过程;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即在具体实施国家制订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以学校和体育教师为主体创编的, 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设, 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又一条有效途径。然而,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理解误区。
误区一: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编教材。不少学校、校长或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学校自编教材, 于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 或是为了追求学校特色, 强制学生从事某一类课程活动, 这种做法显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偏差。校本课程所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其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力求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因此,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上必须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因此,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 让学生自主选择, 而不是为学生统一编印“土教材”。
误区二:校本课程开发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的事情。由于校本课程在我国开发的时间不长, 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有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的课程观念仍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的工作, 事实上, 校本课程政策的出台, 决定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地位的改变, 从课程决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变为课程政策制定与表述的积极参与者。这是从专家到实践者的权力下放。
误区三: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把课程决策权下放给校长或教师, 学生仍然是被实施者。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 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民主的课程管理政策, 它是以学校全体成员的主动参与为标志的。这种参与具有广泛性、全程性和选择性, 它不仅仅包括全体教师的参与, 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参与。这种参与不仅仅指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手段方面的决策参与, 而且包括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的决策参与, 这种参与不是教师强迫的参与, 而是学生自愿选择的参与。因此, 学生不仅是被实施者, 也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之一。
2 体育教师的影响
2.1 思想上课程意识不强, 课程理念淡薄。
课程意识和课程理念的淡薄是体育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所形成的。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 常常通过开设《教育学》这门课程来传授有关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受前苏联影响较大, 把课程看作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师平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教, 而不探讨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和“教练员”的角色, 大多数教师往往已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势。至于课程编制, 那是国家和专家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二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长期以来, 形成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上到课程编制、教科书和教学计划, 下到课时的规定都是国家一手包办。在课程运作中, 教师的权利被扭曲和异化, 造成教师角色的错位, 并形成了长期依赖的心理。体育教师只是体育“三基”传输的中介, 即使给他们一定的课程开发权利, 也难于形成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2.2 理论上因循守旧, 课程知识贫乏。
首先, 课程知识贫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完善的课程理论知识。一般而言, 课程知识与教师的职业知识有关。优秀教师的职业知识, 应由三个方面的知识构成:主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十分薄弱。我国体育教学观受前苏联的“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本”的理论思想影响, 体育师范教育一直以来只注重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体育教师主体性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 造成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严重失衡。其次, 学历结构不合理。据调查,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中, 具有本科 (包括本科正规和后续学历) 的教师约占总人数14.5%, 专科 (包括后续学历) 约占总人数48.5%, 中专约占总人数34%, 中专以下约占3%。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体育教师除继续教育学历外, 90%的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进修和培训班学习。所以对新教育理念以及新教学方法的掌握甚少, 主体性知识呈现老化现象。另外, 科研能力较弱。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相对较低, 难以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只有10%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写过1~2篇论文, 17%的教师写过3篇以上, 并且大多数都是为晋升职称撰写的。论文的层次绝大部分也是重复前人的经验, 其中有新意、有创建, 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论文只有不到3%。除了应付评职称外, 94%的教师平时不参与体育理论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这样的科研状况使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进一步深入开展。
2.3 盲目单干, 缺乏开发的合作意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 需要一个教师群体和课程专家、教师和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的协作, 不仅要考虑各位参与者的条件和特点, 还要考虑学校的要求、学生的实际, 以及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有机统一, 因此, 单独一个教师或几个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很难成功的。由于工作特性的影响,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 从而导致教师在与他人、尤其校外合作上存在情感和技能上的障碍。他们不愿、也不会与他人合作去完成复杂的工作。而校本课程开发又恰恰需要这种合作, 这种合作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基础。盲目单干的结果是教师的个体差异而使校本课程发生变异, 满足了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 但往往因陋就简使国家、社会、学生的愿望得不到落实。
3 缺乏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分析产生的原因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83.4%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缺乏, 70.4%的教师认为是缺乏专家的指导, 4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能力有限, 15.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 14.8%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
参考文献
[1]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48.
[2]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2) :75.
[3]冯铁山, 田云伏.试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 2004 (4) :71.
浅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校本课程是国家和地方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存在体现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研究校本课程,尤其是研究体育校本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自由健康的发展,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不是“白板”,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感情情绪体验。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因而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活泼有个性发展。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要,只是根据学校教师的意愿和条件来开发课程,客观上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和教师一厢情愿的单边行动, 那么导致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被“边缘化”,也就意味着主体的缺席和校本课程开发生命力的丧失。这不仅违背了设置校本课程的初衷,也必然会使得这些原本应该充满旺盛活力、增强办学特色的课程变得苍白无力,使学生感到厌倦甚至受到排斥。
所以,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要扎扎实实地从学生状况调查和需求分析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为着眼点,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教师的视角和学生是不一样的,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开发出来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是“学生化” 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千万不能是“教师化”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
二、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是变革人,比较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而不是课程文本的开发。换言之,课程的开发是手段,教师的发展是目的。教师通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校本课程立足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将每一位教师视为具有研究潜力的创新人员,充分信任教师,实现学校自我构建。教师在不断的从事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由于体育教师自己参与了课程开发,掌握了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巧,因此必然会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艺术等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义务感。
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还是促进和培养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课程内容的编写者。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大量阅读书籍、文献、报刊杂志等,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无限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构成了课程的整体。美术特色高中的学生是以美术专业为特长,高考科目是美术专业加文化,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美术专业的时间较多,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相对来说就较少,体育课程设置就更加少。如根据我们对无锡湖滨中学的调查,高一和高二的时候体育课是每周2课时。学生到高三时,要参加江苏省美术统考和全国各高校的单招考试,为了挤出时间加强学生的美术专业,这一年里高三年级体育课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停掉的,体育课是断断续续的,只有每年的3月、4月、5月、9月,10月,五个月体育课能正常实施。这与普通高中体育课的设置有着明显的不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国家体育课程开发、地方体育课程开发协同完善体育课程开发,使学校体育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四、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开发主体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满足学生有差异的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潜能的开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取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下转第90页)
五、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11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疗体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简称《纲要》),成为现阶段普通高校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统一的体育课程体系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一定冲击。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如何把体育教学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为锻炼学生身体,又为将来所从事的医学事业服务,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这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体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中,医疗体育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在医学院校正确合理地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地融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连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起被称为“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条件和学校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理应挖掘、继承和弘扬医疗体育中的精髓,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与以往课程不同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独立开放的体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获得独立从事医疗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充分发挥医疗体育“身心兼修”的育人功能,为振兴中华服务。医学院校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是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医疗体育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特色教学,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将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2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
2.1 社会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以培养高等医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应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着偏差,受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进入稳定的、特色的、个性化的发展阶段,仍旧参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执行。通过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等学院的调查,结合本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得知医学院校必修课设置的项目中开设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三大球和田径项目上,在调查结果中都超过85%,这些项目都是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且在高校开展的时间较长也比较广泛。为此,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体育学科,适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
2.2 整合医学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优势特色
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应充分利用医学资源,发挥其它院校所没有的教育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突出了医学院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是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结合医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增设新课程内容,体现优势。如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健身处方教学,让学生学会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健身处方,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开设形体、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气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增设医疗保健体育。
2.3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医疗体育的宝贵遗产
医疗体育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体育进行医疗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就有了用舞蹈、导引、按摩治病的各种记载。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推出的“五禽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及以后发展的各种流派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成套的医疗体育方法,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我国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西方国家的医疗体育则是利用一些器械如肋木、体操凳、滑轮、重量及徒手体操等以专门锻炼身体各部,是以功能训练为特色。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体育专家和医学界专家的合作下,我国在使用医疗体育防治高血压、慢性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颈椎病和肩周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祖国医学不仅把体育锻炼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也运用在治疗和康复上。医疗体育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方面,医疗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体育应成为医学专业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医疗体育是利用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体育运动和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和水等,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创伤,并使患者尽快地恢复健康和劳动力的一门医学科学。它对健康人来说,是一门预防医学;对病人来说,既是治疗医学,又是康复医学。发展至今,医疗体育在医学科学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界,人们将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之为“体育疗法”。 医疗体育作为医学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医学专业学生如果能够学习和掌握医疗体育方面的知识,身体力行地为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服务,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职业实用价值。
4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若干建议
随着我国医学遗产的不断挖掘和现代医学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医疗体育的种类和方法不断丰富起来,临床上常用的体疗种类和方法多样,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一下几点:
4.1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化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应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需进行大量的多层次的评估整合,通过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问卷等调查,获取诊断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可能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
4.2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应根据医学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南》,进一步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
4.3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开发之初要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成立由专家、院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
4.4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应综合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诊断,通过评价来发现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实施结果达成课程目标的偏离情况,为新一轮课程实施中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打破现代体育教育标准单一化的模式,提倡多元文化体育教育。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学生传授医疗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加深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防病治病的体疗方法,进一步拓宽医学专业学生医疗技能的知识面,研发医疗体育校本教材,建构起具有医学特色的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在医学院校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教体艺[2002]13号.
[2] 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
[3] 国伟,周利.某医学院开设医疗体育课程必要性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12):63-65.
[4] 杨黎明.学校体育与医学教育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402-403.
[5] 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2-544.
[6] 钱星博,严静.医疗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发展[J].体育科研,2000(2):45-46.
[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 姚学英,朱爱民.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7):464-465.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 篇12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收集与归纳了国家关于三级课程的部分文件和体育校本课程方面的国内部分学者的专注和文献, 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所有针对性的整理, 整理出符合基层体育教师接受能力且行之有效的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原则。所收集与整理的文献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2 访谈法
为更好的验证与总结所归纳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深入部分中小学与一些体育教师进行座谈, 了解在现实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 讨论校本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需遵从的一些原则, 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现实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受原苏联影响教学大纲的垄断, 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变我国当前学校体育的现实情况具有一定意义。当前我国部分学校为了完成上级所布置的任务, 为了开发校本课程而去开发校本课程, 呈现蜂拥而上的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各地方体育课程内容, 践行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等有很多成绩值得肯定, 但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也不能盲目进行, 应遵从一定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为更好的指导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遵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工作。
2.1 以国家课程为指导依据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结构为从属关系, 也可以理解为包含关系。国家课程是包含了国家级政党的一部分统治意志和政治主张的课程。国家课程体育课程是制定地方体育课程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 地方课程又是校本课程制定的依据。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之间在地理、人文等条件下存在很大差异, 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确实困难重重。校本课程的出现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校本课程主要是立足学校所在的地区, 基于学校考虑学生需求在国家课程指导思想下所设立的课程。校本课程灵活地将国家的课程思想与地方实践相融合, 是国家与地方学校之间课程体系的平衡点。
国家将体育课程内容分为六个方面, 分别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民族传统项目和水上或冰雪项目, 并没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做强制性规定, 只是要求基于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应以国家课程的六大方面为指导依据, 并根据地区和学校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不能偏离国家基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主张。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紧紧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 体现国家的课程主张, 选择一些积极健康, 有一定特色能够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作用的课程内容, 以让学生喜欢, 增添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 践行国家的教育理念, 为国家培养出体质出色, 政治觉悟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以学校为开发主体
在三级体育课程体系中, 校本课程是最后一级, 也是具体体育教学的设计者和三级课程的实施者。学校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所选择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校本体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学校是国家管理与教育学生的最小单位, 也是国家教育理念的执行单位, 对于教育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 学校要立足本地区现实情况, 发挥学校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在参考国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创设适合本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校本课程。国家将创设校本课程的权利下放给学校, 在一线工作的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便成为体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学校应该基于国家课程理念, 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设计并开发出适合学校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体育校本课程。
当前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 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都在忙于建设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且不可蜂拥而上, 照搬照抄, 不能盲目追求体育校本课程的数量与特色, 应基于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两大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学校, 要控制好校本课程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要为国家负责为学生负责。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学校是开发的主体, 学校为设计出更加符合所在学生的校本课程, 需立足于学生自身所在地区的体育倾向, 立足于本校现有的场地与器材, 立足于本校体育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基于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设计。学校在开发与设计体育校本课程是要对国家负责, 更要对学生负责, 使所设计的体育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喜欢, 真正的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对体育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2.3 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在三级体育课程体系中, 校本课程是最后一级, 也是具体体育教学的执行者和三级课程的实施者。为更好的设计出能让更多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 则要求校本课程的设计初衷应该是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兴趣, 只有校本课程所设计的课程内容被学生接受并对其有兴趣, 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在校本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 要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需求, 有的放矢的从学生的兴趣和体育需求入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才能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被学生认可, 才能收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效果。
一般来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其体育兴趣与体育需要是存在差异的, 一切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学生, 在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兴趣, 这样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体育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现实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 很多学校存在着应付形式、应付检查的心理、所创设的校本课程无特色、学生没兴趣等问题。可以设想一下, 学生对于所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则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依然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奇怪现象, 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需要为校本课程的出发点, 只有考虑的学生的利益, 才能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就是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开发, 切实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与体育兴趣, 并针对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以使所设计和开发的校本课程被学生接受, 受学生欢迎, 这样才能更好的践行国家设立校本课程的初衷, 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2.4 校本课程应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区和学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所指向的对象也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尽可能的接地气, 尽可能的靠近地方。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一切社会资源、民俗资源和教育资源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而当地的民族资源亦或是教育资源学生都非常了解, 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易于学生的接受易形成地方特色, 且对于传承本地区民俗体育和本地区文化有一定好处。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 继承与发扬这部分课程资源不仅是对先人所创立的文化的尊重, 更是对学生了解本地区本民族历史知识的契机, 且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校自身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传承与发扬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形成本学校独特的校本课程风格, 并力争使其品牌化, 是未来学校校本课程发展的趋势。
3 结语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培养体质出色身心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对于学校体育的改革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师质量均具有一定优点。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盲目蜂拥而上, 要切实遵循以国家课程为依据原则, 以学校为开发主体, 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应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等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才能收到良好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应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研究, 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从以国家课程为依据原则, 以学校为开发主体, 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应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等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等原则。对于当前中小学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特点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施良方.课程理论[M].背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教育出版社, 2004.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体育学科的校本开发】推荐阅读:
从体育的本质看体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学科论文11-14
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的学科论文01-11
体育学科配备标准06-21
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10-05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07-31
体育学科体现育人价值05-15
小班户外体育学科总结07-06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学科08-29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0-21
小学体育学科教学总结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