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影响

2024-10-04

冲击与影响(通用12篇)

冲击与影响 篇1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持续深入。英国和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经济支柱, 带动了全世界众多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该文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英美文化带来的影响与冲击, 在学习英美文化的同时继续发扬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影响冲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 世界经济增长率逐步提高。此时, 中国也承受着各个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两个作为西方国家经济支柱的大国, 英美国家利用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旅游传播等方式, 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强烈冲击。如何面对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带来的影响, 在包容英美文化的同时继续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 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英国和美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经济支柱大国, 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也是以英美文化作为契机, 因此存在大量的相同文化。例如:西方国家社会文明行为的认定, 日常交际中分寸的掌握、礼貌性的女士优先、西方男人的绅士风度等。在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管理下, 西方国家正统文化思想也十分深入, 社会上的人们有着明确的等级之分, 人们始终坚持依法治国, 对国家和个人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英美国家有着优良的教育方式, 培养出的人才文化素质也较高, 由此, 西方国家人们在文化方面的确可以说是与众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 有着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不仅包括了“百善孝为先”、“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传统文化, 还包含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正直不阿的优秀品德, 这些都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正是中国人继承了这些优秀品质, 才创造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是, 中国古代很多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江郎才子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任何代价, 使中国古代文化中充满了尔虞我诈, 逐渐形成了黑暗的官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 始终追求和谐统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 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但是人均收入水平、文化层次较低, 使中国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初期阶段。而且, 中国人民仍然被古代封建思想意识影响着, 虽然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文化, 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远远不够, 难以达到相互融合、和谐统一的状态。例如,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基本精神是“奇偶”精神, 以及宋代儒家思想的“一分为二”理念等, 因此, 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评价也应该奉行“一分为二”, 舍弃中庸部分而取其精华之处。

2 英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且相互影响、相互冲击。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对于差异的评价理论角度, 但是, 寻找差异的前提是两种文化之间具有可比性, 也就是存在共同之处。因此, 对于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差异的论述, 必须以文化类同为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大部分文化基础都是相通的。虽然英国和美国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生活气候不同, 民族宗教之间也相异, 但人们生活的方式基本相同。例如, 世界上黑白昼夜、日月星辰是相同的, 江河湖泊随处可见, 人们都希望生活的更加舒适安逸, 每个人都为了目标而不断奋斗, 渴望相互理解、团结互助。因此,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大部分是互通的, 随着国际间友好交流的进一步增多,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会越来越多。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逻辑思维方式不同, 自英美国家提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之后, 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愈加明显。由于人们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同, 必然导致了行为方式的差异。第一, 英美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 英美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则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 注重的是集体利益, 讲究的是团结合作。因此, 处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对于事物的看待态度也随之不同。西方国家人们推崇个人主义, 将个人隐私权看得十分重要, 并认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合法合理的, 一旦隐私权遭到侵犯, 就如同人格受到了侮辱一般;中国崇尚的集体主义, 注重团结合作、相互帮助, 这与英美国家的价值观完全相反。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是受到地理环境、宗教意识、心理认知等影响形成的。

从影响冲击与相互对比的角度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道德伦理、和谐统一的人文精神, 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道德理性”文化, 而英美国家注重的则是科学主义, 强调的是“工具理性”的文化,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追求个人最高价值, 充分体现了其“智性”文化的内涵。总体来说,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各有千秋,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人文精神和和谐发展, 正是西方国家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融入的文化, 而英美国家强调的创新精神、科学主义正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背景下迫切需要的。

3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英美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使中国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的中国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传统特色, 甚至摒弃了宝贵的文化精髓。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 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融入有益的西方文化, 使中国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具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雷钟云.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研究[J].学周刊, 2011 (18) :200.

[2]李伟.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 (3) :26-27.

[3]吕欧.英美诗歌与中国诗歌文化渊源的对比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5) :137-138.

[4]牛园园.浅论英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J].人民论坛, 2010 (23) :238-239.

[5]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S3:80-83.

冲击与影响 篇2

新华网长春5月26日专电(记者 褚晓亮、姚湜、宗巍)公路、铁路、航空历来是我国老百姓出行最常见的三种方式,近年来,中国铁路网不断完善,高速铁路尤其迎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航线因高铁“冲击”而停飞,公路客运线路因与高铁线路“重合”而客流大幅缩减的状况频频发生。“高铁来了”,“铁(路)”“公(路)”“(飞)机”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在这一背景下,“铁”“公”“机”将如何协调共生,百姓的出行格局是否会因此而改变

高速铁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老百姓出行的方式,很多旅行社也做起“高铁游”的生意,动车、高铁组合游线路成为新的旅行方式,包括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四大古都线路,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大坝、襄阳古线路以及山海关、北戴河、北京6日游动车线路等。按照铁道部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确定以高速铁路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按三个速度等级来建设。铁道部部长盛光祖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四纵四横”主通道的高速铁路,将按时速300公里建设;高速铁路延伸线、连接线及城际铁路按时速200-250公里建设。

一、高铁对公路运输的影响和冲击

高铁建设对公路短途运输暂无影响

6月底,京沪高铁将正式“起飞”。随着中国高铁“四纵四横”基本路网的形成,中国正式步入高铁时代。京沪高铁的到来,对民航来说真的是“狼来了”吗?对公路客运来说,高铁的运行又会对其有怎样的冲击?济南到北京1小时32分的高铁旅程,将对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交通格局产生怎样的变化?

交通方式对比

由于高速铁路车站以及机场一般较偏远,因而具有门到门运输优势的高速公路在200公里以下拥有优势,甚至在300公里内依然比飞机更具优势;但另一方面,汽车的运输能力远小于火车,长途客车可运送约50人,仅为普通火车的1/30。

在中短途运输方面(200-1000公里),高速铁路较航空拥有诸多明显优势:一是旅途全程时间短(节省往返机场、候机时间);二是运送能力大;三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小,正点率高。只有旅程超过了1000公里,飞机才可显露出快速、便捷的优越性。另外,飞机几乎可飞跃各种天然障碍,到达铁路和公路难去的地方。

对省内客源影响甚微

高铁对公路客运将是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一次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从济南发往北京、上海的客运汽车影响不是很大,其实,从动车开通之后,开往北京、上海等的班次已经做了调整。高铁开通后,还将根据高铁的运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济南一家客运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单就京沪高铁开通而言,主要是对动车部分客源的分流,而北京、上海这样的长途客运已经超出了济南长途客运的最佳营运范围,“济南长途客运的绝大多数运力在省内,北京、上海等客源本身就不是我们的主流客源,因此,对我们山东的长途客运来说,高铁的开通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京沪高铁途经泰安、曲阜、滕州、枣庄、德州等地,高铁运行是否也会影响到这部分省内客源?济南这家客运企业的负责人分析认为,目前高铁的市场主要还是商务高端市场,而这部分客源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对很多地区的客运市场不会造成冲击,“而且,在价格上,长途汽车相比较高铁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中长途运输确是公路客运的短板,”但在中短途的运输中,公路客运具有“门对门”运输优势,尤其是在高铁没有达到的地方,公路客运的优势相当明显,因此公路运输必须扬长避短。

高铁对中长途道路客运影响

动车组开行以来,对班线和包车客运影响有所不同。对于班线客运的影响,主要是其大量分流了沿线的中、长途旅客;而对于包车客运而言,动车开行便利旅游出行,也给旅游包车市场发展注入了推进剂。

高速铁路的明显优势将抢占中长途客运市场。高速铁路具有其他交通工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相对于公路运输来说,它快捷、便宜、安全性高、更不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福厦高铁全线贯通后,从福州到厦门的车程,所需时间只要一个半小时,相比目前全程高速公路,整整缩短两个小时。厦深铁路旅客列车速度为每小时200公里,预留时速250公里。如此计算,今后旅客往返深厦之间只需3小时左右,比现有铁路或者公路至少缩短4个小时。2011年该条铁路建成后,厦深和东南沿海片区将打造出一个3小时经济圈,在节约运营时间方面,高速铁路运输比道路运输在较大优势。而在票价方面,福厦高铁还没有具体的定价信息。不过据了解,目前京津高铁的票价是一等车69元,二等车不到60元。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在接受采访询问有关京津高铁票价时曾表示:“高速铁路仍然是比较廉价的面向广大老百姓的交通工具,所以考虑票价的时候,会尽可能地减少老百姓买票的压力和负担。”

由此可见,高速铁路运输在票价方面虽然比较道路运输不一定具很大有优势,但比起飞机肯定便宜。高铁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小,并且安全系数高。同样以京津高速为例,积雪超过轨道80毫米,仍然可以安全运行;遭遇六七级大风,列车仍然可以保持300公里的时速;对于大雾或沙尘天气,完全不受影响;且轨道运行是单一方向,单车运行,不受交会车起车及第三者干扰等等。安全、快捷、舒适、价廉优势使得高速铁路成为旅客出行的又一不错选择,特别是在中长途线路占据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泉州在江浙、广东一带做生意的人非常多,因此泉州至温州、杭州,泉州至广州、深圳这些黄金线路上,高铁客源量大,时间短、安全系数高这一优势将更加显,势必会吸引大量客源。在一些短距离市际客运中,对于离火车站较远的乘客来说,高铁受到火车站地理的制约,时间优势将不那么明显。但是对长距离省际、市际的旅客,他们将选择安全、快捷、舒适的高铁出行。

应对高铁冲击的中长途运输措施

(一)在宏观发展规划上寻求突破

1.道路客运企业应该利用汽车运输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做好门到门服务,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空间策略上,应考虑有计划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延伸,向不通铁路或铁路不发达的地区发展。

2.按照相关人士分析,公路客运的运营强势在150-200公里的范围内,以后无论是面

对高铁还是城铁“入侵”,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目前铁路的规划还是选择一些客流比较大,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作为站点进行停靠,相应地,一些沿途中小站点就会成为“盲点”,而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无疑是公路客运新的增长点。

3. 在新形势下,在搞好客运主营业务的基础上,拓宽发展思路,寻找新的经营增长点。同时努力探索与班线客运相衔接的延伸服务利润点,譬如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也譬如与道路客运企业自己发展的旅游客运、公交客运的衔接。现在有许多客运企业开始了这条思路,既有高速公路运输也有城市公交客运,有的将公路客运与旅游业“联姻”,走“运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客运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客运”,实现客运业多元化发展。

4.强强联合应对竞争。运输产品是实现位移服务,这种位移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道路客运不仅有内部竞争关系,还有外部竞争关系,面对铁路的不断建设和提速,高速公路客运市场的集约化、规范化经营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打破行业的地域壁垒,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的特点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联合。

(二)在微观调控措施上从各方面下手

1.公路客运相对于航空、铁路、海运的其他运输方式的最大优势,是灵活、便捷,因此可以从提升旅客乘车的便捷程度的角度出发来提升竞争力:

(1)合理安排发班密度和时间及客运车辆发车站场,减少旅客在车站等待的时间,更好地满足乘客随到随走的需求;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的灵活性及门到门服务的特性,注意把握好细分客源流向,积极拓展同一目的地的多点布局,提供点对点运输服务,从而加快旅客出行速度。

(2)“中转客”,是公路客运应该着力瞄准的又一大客流群,近年来许多注重长期发展战略的公路客运公司开始推行全国联网出售公路客票,并且达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可以以出售往返客票基础来发展,逐渐加入全国联网售票的行列,为今后节点运输的发展打下基础。

(3)目前公路客运一大软肋即售票网络的单一化,单一的窗口售票导致了旅客在车站排长队,尤其是在黄金周或者春运等运输高峰期,不少旅客甚至由此打消出行的念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售票网络必须多维发展,即开展网上售票,推广电话、手机订票、送票上门、行前取票等服务,减低窗口压力,使旅客无需提前到车站购票,也无需临时排长队购票,便捷购票流程。

(4)以往跨省班车因为班次少,经常需要在好几个站点之间绕行进行配载,这使车上的旅客承受了不必要的辛劳,对此可以减少配载站点,更多以接送车形式来进行站际的配载。效果更加理想但投入较大的措施是建立站际接送制度,根据新建设(计划建设)的站点进行线路设计,满足旅客在各个站点之间往返的需求。

2.公路客运作为第三产业下的细分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从提高服务质量着手加强竞争力:

(1)提升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标准,真正为顾客着想,让旅客乘坐客车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提升品牌的亲和力。道路长途客运,旅客多为回家或进行商务旅行的旅客,通过微笑式的服务、亲切的交流以及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旅客真正感觉乘车有如回家一般的亲切,提高道路客运的品牌效应。

(2)提高车辆的档次和舒适度,购进车辆音频、视频系统,提供各种点心、饮料等,让旅客真正感受到乘坐客车是一种享受,目前我司站点开通的部分豪华快运即是这一举措的收益者。

(3)旅客在买票、乘车的当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旅客没有投诉,但是以后不再来乘坐这班车,甚至广而告之,让我们损失客源;二是旅客投诉了,但是以后不一定来乘坐班车。以后不论来不来乘坐班车,我们都可以通过制定预防措施,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减少客源的流失。因此,畅通旅客沟通平台对于客运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针对此点我们可以设立客服中心,以中心为监管、策划部门,将车站现场咨询台、电话接线、网络咨询等旅客沟通平台整合起来,综合收集旅客的有用意见、建议,给予旅客答复,并且最终将这些信息整理反馈给企业决策层,对管理进行必要的改进。

3.如今的公路运输市场是一个开放式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为了在众多企业中站稳阵脚,公路运输企业更多应该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1)进行资源整合,加强管理,控制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公车公营更是道路客运经营模式的最终选择,从增收节流上提高企业竞争力。各总公司都有很好范例。

(2)进行服务创新,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如开展小件快运服务等等,国内一些的知名运输企业已经做出相当不错的成绩。

(3)目前,由于各种团体(如工厂工人、学校、协会等组织)的出行,包车业务势必变成公路运输的一大增长点。企业应当主动上门联系包车等业务,建立如同旅行社的地接社模式,同对方公司联系好返程事宜,以做到旅客要求的往返包车业务。

(4)打破以往公路运输企业闭关自守,等待旅客上门乘车的局面,灵活抓准各类促销时机,在各种节日进行,如开学时期针对持有学生证的学生给予车票的折扣,以此把握住各类客流。

(5)外部生存环境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相比同相关部门、行业主管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善与旅客的关系。对此,公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媒体机制,与媒体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大众反映车站、班车最新动向,建立优质的品牌形象,减少负面的报道影响。

(6)既然可以预见高铁对公路运输的影响,那监控高铁发展状况以及受影响班线运营状况就事在必行,根据收集到的高铁信息,企业可以适时对运力进行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谋求新的发展。

以上就是面对高铁开通后市场可能带来的变化影响的一些思考,高铁开通后必将带来新一轮竞争,作为道路运输企业,我们必须正视目前的困难,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运输业的发展变化,开拓思路,确定新的发展改革方向,继续保持企业的稳步前进。

二、高铁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和冲击

支线航空的发展面临高速铁路的挑战

中国的支线航空运输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极不充分,支线航空旅客承运量占民航整体旅客承运量的比例长期徘徊不前,1998-2007的10年间,中国支线航空市场承运量占航空运输总客流量的比例始终徘徊在2%-4%之间,而在成熟的航空运输市场,这个数字通常保持在30%以上。这种情况说明中国的支线航空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

未来支线航空的发展将面临高速铁路发展的巨大挑战。2008年10月31日,铁路部门制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正式实施,《调整方案》制定了“四横四纵”八条主线为骨架,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城际铁路共同构成的客运专线规划。

按照建设规划,到2015 年,我国客运专线主干网络大部分建设完成,到2020 年,我国客运专线总里程将达到16000公里,届时全国铁路网将能够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覆盖地级以上行政区,覆盖率达95%以上;快速客运网络将连接所有省会和城市人口50万及其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特别是随着客运专线网络的逐步完善,时速300公里/小时动车组的开行,势必在中短距离旅客快速运输市场对航空运输造成较大冲击。

高速铁路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分析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高速铁路运营的实际情况,高速铁路建成运营后,将凭借其速度快、运量大、发车密度高、安全舒适、全天候行车等技术经济优势,从航空分流一定的客源,使航空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从而对航空运输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例如,法国高速铁路的开通,把法国航空公司一些航线几乎逼到了绝境,迫使法航放弃了巴黎-布鲁塞尔的航线。同时,在有高速铁路的线上,法航所占的旅客份额也急剧下降。而在巴黎-马赛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铁路市场份额由38%升至60%,巴黎-伦敦线上,铁路也夺得了65%的市场份额。韩国首尔-釜山、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北-高雄,在高速铁路建成后均对航空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国地域广阔,客运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并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高速铁路对于航空的替代和冲击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不同距离的航线、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航空公司以及不同的地区,高速铁路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高速铁路对中短程航线冲击巨大,对长距离航线影响较小

对于700公里以内的短程航段来说,高速铁路将进一步缩短与民航的行程时差,如考虑上地面转接时间,高速铁路的速度优势甚至更明显,再加上铁路具有发车频次高、受天气影响小、票价低等优势,都使得高速铁路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大大提高,因此,短程航段上高速铁路对民航的冲击效应和替代效应都较强。从国外高速铁路开通的实际情况来看,民航受冲击最大的基本上都是短程航段。

对于1500 公里左右的中程航段来说,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对民航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最具代表性的京沪航段来说,京沪高铁将大大提升铁路的竞争优势:一是速度快,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300-350公里,上海-北京直达只需要5个小时。上海-北京空中飞行时间为2小时,如果把机场往返、安检和候机所需时间算进去,京沪之间乘飞机的时间与乘高速列车相去不远。二是票价低,京沪高铁全价预计为600-800元,低于民航公布票价水平。三是行车密度高,高峰时刻可以达到3分钟一列火车,从而可以极大地方便旅客乘车,减少等候的时间。因此,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将凭借其速度、价格和密度优势从民航分流一部分客源,从而引发高速铁路与民航之间、以及民航内部各航空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

对于1500 公里以上的中长途航段来说,尽管高速铁路仍具有一定的价格和密度优势,但由于铁路旅行疲劳度明显增大,而民航的速度优势越远越明显,因此高速铁路对于民航的替代和冲击效应较弱。

(二)高速铁路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客货运输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这一地区旅客出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非公务出行旅客规模大且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对于票价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旅客出行更注重运输方式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因素。因此,尽管高速铁路票价水平较目前的动车高出许多,但仍可凭速度快、发车密度高、乘坐舒适等优点吸引大量非公务出行旅客选择高速铁路。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非公务出行旅客的数量少,且对价格比较敏感,高速铁路开通后大量低端旅客仍会继续选择普通铁路或公路出行,高速铁路的竞争力不强。

航空运输市场受影响规模估计

为估计客运专线路网对航空运输的影响,我们以2008年航段数据为基础,参照“四横四纵”客运专线路网规划,分析可能受到高铁影响的航段,起讫点属于高铁路网覆盖范围内的航段即被认为是可能受到高铁影响的航空运输市场。

2008 年,我国航空运输平均航段运距为1542公里,旅客运输量主要集中在500~1400公里航段,旅客总周转量主要集中在1000~2100公里航段,分别占国内旅客运输总量的60.8%和67.3%。在1500公里运距范围内,受到影响的航段数量296条,受影响的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的比分别为47.23% 和33.3%。

运距小于700 公里市场,高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08年,航程小于700公里的国内航段有222条,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占总量的10.1% 和4.1%,平均载运率62.0%。其中受到高铁影响的航段有75 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青岛、北京—青岛、北京—沈阳等短距离黄金航线受高铁影响冲击较大。但是西部地区的昆明—西双版纳、昆明—丽江、西安—银川等成熟支线市场将不受高铁的影响。

运距700~1000公里市场,是高铁与航空运输竞争的重要市场。2008 年,航程700~1000公里的国内航段有179 条,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占总量的10.5% 和6.3%,平均载运率60.9%。其中受到高铁影响的航段有105 条,北京—南京、上海—武汉、济南—上海等京沪、京广航路上的重要城市对市场将面临高铁的激烈竞争。在客运专线路网形成初期,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重要航空市场受高铁冲击较小,但随着客运专线路网的成熟,成都—昆明、西安—成都等西部骨干航线会逐步受到高铁影响。

冲击与影响 篇3

关键词:汇率;产出缺口;通胀;冲击

自从2014年6月以来,美元开启了新一轮的升值周期,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基本面的复苏对美元升值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学术界对于汇率和基本面的关系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论。本文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来理解汇率的形成机制,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产出缺口冲击、通胀冲击和汇率变动的关系。从理论上而言,汇率是预期利差的贴现值,而经济基本面的冲击会引起货币政策的内生变化,进而引起预期利差的变动,最终影响汇率。我们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针对主要工业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上述理论分析。

Meese和Rogoff(1983)是对汇率与基本面关系研究的开山之作。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难题”(Puzzle),即汇率与基本面似乎不具有稳定的统计联系。Messe和Rogoff研究了当期汇率与当期宏观基本面(例如经济增长、货币总量等等)的统计关系,发现其统计关系并不稳定,宏观基本面对汇率并没有预测能力。Mark(1995)似乎解答了上述“难题”,发现基本面对汇率具有长周期的预测能力,但可惜的是,后来的研究证明了Mark(1995)的结论很不稳健,在其他数据样本中并不成立。汇率到底可否利用宏观基本面进行预测?Barbara Rossi(2013)总结到,答案是不确定的(“It Depends”)。模型的预测能力与预测变量(Predictor)的选取,预期期限(Forecast Horizon)、样本选取(Sample Period),模型(Model)和预测能力的评价方法(Forecast Evaluation Method)有关。总之,学术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难以确定汇率与宏观基本面的关系。

汇率是货币的相对定价,从逻辑上而言必然与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以美元在2015年的走势为例,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能否持续走强,主要取决于美联储(Fed)将近10年来首次升息时间再延后多久,即升息的预期决定了美元汇率走势。美联储的升息决定又与美国的宏观基本面(特别是就业状况)紧密相关,这导致了较强的“非农就业”数据往往引起美元升值。这说明,在市场实践中,汇率与基本面确实有着紧密联系。学术界之所以难以寻找到汇率与基本面的关系,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处理"预期"的作用。汇率不仅与当期宏观基本面相关,更与基本面的"预期值"相关。举例而言,当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升息时(利好出现时),美元必然走强。但是在美联储真正宣布升息的日子(利好真正兑现时),美元汇率反而难以出现方向性的变动。由于今天的汇率已经完全包含了(Price In)市场对于未来宏观基本面的预期,所以简单研究“当期”基本面与“当期”汇率是不够的。

就本文作者所知,Engel和West(2004)是最早的采用“资产定价”角度思考汇率与基本面关系的文献。在Engel 和West(2004)的模型中,假设本国和外国的货币政策都采用某种泰勒规则,即利率由通胀和产出缺口决定。该文同时假设“利率平价”成立,即汇率的预期变动由利差决定。在上述假设下,真实汇率对其长期趋势的偏离程度是未来通胀和产出缺口的贴现值。该文对德国马克和美元之间的汇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未来的通胀和产出缺口变动可以较好的解释当前的汇率水平。这说明对未来基本面的预期决定了当期的汇率水平。

沿着Engel和West(2004)的思路,只有“超预期”的宏观基本面变动才能引起当期汇率变动。如果宏观基本面走势已经被预期到了,那么这些宏观基本面数据的公布对于汇率不会产生影响。近年来有许多文献研究经济数据的公布(Announcement)与汇率变动的关系。Clarida和Waldman(2007)发现,超预期的通胀数据会带来本币升值,即通胀的“坏消息”是汇率的“好消息”。Protopapadakis和Flannery(2012)利用Garch模型研究了美国和德国宏观经济信息的公布对汇率的影响。该文发现,超预期的(Surprisingly)本国高经济增长会增强本国汇率,并且实体经济数据(Real sector Announcements)对汇率影响要强于货币和通胀数据的影响。

在包含“预期”的汇率定价模型中,只有超出预期的冲击才会引起汇率变动。过去的研究中,正是没有很好的处理“预期”问题,所以得到的结果并不稳健。我们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数据库对本文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一般一年发布两次,每次报告都会公布对于本年和明年的“产出缺口”、“通胀”等基本面数据的预期值。我们利用不同报告对于同一数据的预期值的变动,可以捕捉到宏观基本面的实时“冲击”,进而可以分析这种冲击与汇率变动的数量关系。

实证发现,当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产出缺口超预期增加1%时,其货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分别升值2.2%、2.4%和1.6%左右。但是对于通胀而言,仅仅日元对通胀超预期变化有所反应,1%的超预期的日本通胀走高会引起日元升值2.5%。美日之间的区别可能源于不同国家泰勒法则对于增长和通胀的权重不同。德国的实证结果都不显著,这可能与德国在1999年以后加入了欧元区有关。

一、 基于泰勒规则的汇率定价模型

我们假设“非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成立,并且假设本国和外国的货币政策可以用泰勒规则表达,此时我们可以得到未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理论公式:

其中,用Et代表t期的预期值,?仔t代表t期的本国通胀,ygapt代表t期的本国产出缺口。外国变量加星号表示。由上式可知“不可预期”的名义汇率变动是一系列基本面“冲击”的贴现值。通过对(1)式分析可知,?驻Sunexpectedt,t+1有如下三个特点:(1)Et?驻Sunexpectedt,t+1=0,这种冲击的事前(t期)预期值是0。(2)(Et+1-Et)代表只有事前“没有预期到”的基本面冲击才能影响汇率。举例而言,如果t期已经预期到了t+1期的基本面走强,那么这种预期已经被Price in到当期汇率St中从而对未来汇率变动?驻St,t+1没有影响。(3)汇率本质上汇率是不同货币的比价,只有对不同经济体的“差别性”冲击才能影响汇率。当本国、外国的基本面冲击完全相同时,汇率并不发生变化。

具体分析(1)式可以发现,当市场更新了对于未来基本面的预期时,汇率会发生变动。我们有如下假设:

假设1: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通胀超预期的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

假设2: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的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

二、 实证检验

1. 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WEO)数据库。国际基金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与成员国磋商获得的信息以及模型估计,分析和预测其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状况。从1999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一般会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公布对成员国当年和第二年的通胀和产出缺口的预期值,预测数据涵盖30余个主要工业国家。我们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对同一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可以推断不同时期之间的“信息冲击”有多大。

下面我们对5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双边名义汇率进行实证考察,有如下回归方程组:

其中,t分别=1999/10,2000/4,…,2015/10等34个时间点,本文考察的国家涵盖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5个国家之间的双边汇率共有10对,所以共340个数据点。?驻Ytgap,Canada表示在t期的加拿大的产出缺口出现了多少的超预期变动,?驻?仔tCanada表示t期的加拿大的通胀缺口出现了多少超预期变动。?琢和β分别代表汇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胀的弹性,例如?琢Canada代表加拿大元的汇率对加拿大产出缺口冲击的弹性,?茁US代表美元汇率对美国通胀冲击的弹性。我们使用OLS方法进行回归。

2.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OLS回归得到如表1结果。从表1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美元、英镑和加拿大元对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变化的弹性分别是2.1、2.4和1.6,且高度显著。换言之,当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产出缺口“超预期”的增加1%时,其货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分别升值2.2%、2.4%和1.6%左右(对因变量汇率而言,负号代表升值)。但是对于通胀而言,仅仅日元对通胀超预期变化有所反应,1%的超预期的日本通胀走高引起日元升值2.5%。本文的理论假设基本得到了数据支持。

超预期的通胀会引起美元升值(弹性是1.4%),但是这种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为何美元对通胀的"超预期"变动没有明显反应?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源于美国近年来的泰勒规则对通胀的权重比较低,对产出缺口的权重相对更高的缘故。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经指出,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对赋予产出缺口更高的权重。在泰勒所提出的最初的“泰勒规则”中,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的系数都是0.5。伯南克认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要高于价格水平的稳定,因而经济稳定更得到决策者的重视。在实践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也确实更看重产出的稳定。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己对劳动力市场的关注。因此,伯南克把泰勒规则中产出缺口的系数由0.5改为1,即更加重视产出稳定。第二个原因是,本文数据库的通胀数据是CPI,而美联储看重的通胀指标是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伯南克曾经指出,美联储 在很早之前就明确把总体PCE指数作为衡量通胀水平的政策目标,并把核心PCE作为衡量未来通胀水平的关键指标。因此,本文所考察的CPI冲击并不一定引起美联储政策利率的改变,因而对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通胀冲击对日元汇率的影响非常明显,1%的超预期通胀可以引起日元升值2.5%左右。日元是本文所考察的五种货币中唯一对通胀做出明显反应的货币。其原因可能是日本经济长期陷于“低通胀陷阱”中,因而高通胀消息对于日本经济而言是重大利好,有利于提振日本经济预期,增强日元汇率。

三、 总结

汇率一种资产价格,这一价格不仅包含了当前宏观经济信息,也包含了对于未来宏观基本面的预期。本文批判性的考察了学术界对于汇率和宏观基本面关系的研究,发现传统的Meese-Rogoff“难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在传统的研究中,学者集中于考察汇率与当期基本面的关系,利用当期基本面数据对未来的汇率进行预测。但是,如果汇率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值,那么汇率的变动情况则接近随机游走,从而使得利用已有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汇率的解释和预测都难以成功。

本文采用了“资产定价”的角度重新审视汇率与基本面的关系。我们基于“利率平价”条件建立了汇率与利率的理论关系,利用泰勒规则来刻画利率与宏观基本面的关系,最终从理论上分析了汇率与产出缺口和通胀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1)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通胀超预期的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2)给定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不变,当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提高(下降)时,市场预期到本国会采取从紧(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预期的本国货币利差上升(下降),进而本国汇率走强(走弱)。

本文巧妙的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世界经济展望》每半年都会更新一次对于成员国的当年和下一年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包括产出缺口、通胀等)的预测值,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对同一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可以推断不同时期之间的“信息冲击”有多大。本文实证发现,美元、英镑和加拿大元对本国产出缺口超预期变化的弹性分别是2.1、2.4和1.6,且高度显著。换言之,当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产出缺口“超预期”的增加1%时,其货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分别升值2.2%、2.4%和1.6%左右(对因变量汇率而言,负号代表升值)。但是对于通胀而言,仅仅日元对通胀超预期变化有所反应,1%超预期的日本通胀走高引起日元升值2.5%。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超预期的通胀对美元汇率走势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源于近年来美国政策利率的制定中更加重视经济产出(或者就业)的原因,也可能因为本文的实证研究中的通胀数据采用的是CPI,而非美联储所关注的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

总之,宏观基本面对汇率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汇率包含了对未来宏观基本面的预期。当市场出现了"超预期"的产出缺口或者通胀冲击时,汇率市场会及时作出调整。本文有助于我们理解近期的美元升值与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Berkowitz J, Giorgianni L.Long-Horizon Exchange Rate Predictability?[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2006,83(1):81-91.

[2] Clarida R H, Waldman D.Is Bad News About Inflation Good News for the Exchange Rate? And, if so, can that tell us anything about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2008:371-396.

[3] Engel C.Chapter 8-Exchange Rates and Interest Parity.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4,(4):453-522.

[4] Engel C, West K D.Taylor Rules and the Deutschmark-Dollar Real Exchange Rate.NBER Working Papers,2004,38(5):1175-1194.

[5] Engel C, Mark N C, West KD, Exchange Rate Models Are Not As Bad As You Think.NBER,2007.

[6] Mark N C.Exchange Rates and Fundamentals: Evidence on Long-Horizon Predictability.Ame- 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1):201-218.

[7] Meese R A, Rogoff K.Empirical exchange rate models of the seventies: Do they fit out of s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

[8] Protopapadakis A, Flannery M J.Macroeconomic News and the DM$ Exchange Rat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

冲击与影响 篇4

1. 翻转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教学课程主要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等形式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堂之外观看、学习视频中的内容,回到课堂时将所有问题拿出来和教师、同学探讨交流的一种新教育模式。

(1)教师角色的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则是在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而翻转课堂正好扭转这种局面,学生不再单一地听教师讲课,而是自己主动去研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还是会扮演解惑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挖掘学生的积极自主性、创造性等。[1]

不仅如此,这种模式不仅让教师的角色和原来有很大差别,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教学指导能力、交际能力等,这就给传统模式的教师带来了思想和地位上的冲击。

(2)信息技术水平的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如今网络教学是科技化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将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如此更贴近学生,资源更能合理配置。而教学视频需要教师自己来制作,所以也考验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且视频不能制作得呆板、毫无亮点,那样学生会不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是痴心妄想了。

(3)教学水平的挑战。翻转课堂所需的网上教育视频是短小精悍的,切不可冗长、乏味。所以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视频时长要合理,并且其中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以及针对性要一应俱全。另外,教师除去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科学把握之外,还应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来制订相应的教育规划,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里,教师在课堂上不间断地讲,学生很难有时间停下来质疑或思考。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随意暂停、播放,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另外,视频里的知识不会过期,一个教学方式可以使用很久。翻转课堂将原先简单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知识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的现场,教师会面对非常多的问题和质疑,如果想对答如流从容不迫,必须得给自己充电。

(4)教育理念的挑战。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方法,而是理念。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转向学生。这对教师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能导致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从而导致教育步伐紊乱。

2. 教师应该如何适应翻转课堂

(1)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头脑,如今的教育和信息技术都不同凡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必定能让教师有长足进步。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交流,探索新的知识,新时期的教育模式要有新的技术和能力才能胜任。[2]

(2)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职业、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跨专业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充实自己。

(3)积极接受新思想和新教育理念。尽快摒弃传统教育下形成的落后思想和教育方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新的知识和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新环境新教育方式下摆脱危机去生存,必须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及时更新陈旧观念,保持学习激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增长见识,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时代。

摘要: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教育方式和理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出现在大家视野里——“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含义和特点,然后总结我国教师在实施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面临的思想冲击、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师,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06):49-51.

冲击与影响 篇5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家庭治疗的冲击和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传统家庭治疗理论模式和方法造成冲击和影响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强调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家庭;其二是反对“谴责母亲”;其三是主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问题;其四是正视家庭暴力.当人们尝试以女性主义所引导的视线来认真地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审视一番,人们就会在那些已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实、理所当然的.真理背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女性主义将会为家庭治疗领域的整体发展做出自己的重要贡献.

作 者:汪新建 WANG Xin-jian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B84关键词:女性主义 家庭治疗 女性主义家庭治疗

冲击与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心理行为;影响;冲击

一、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行为的积极影响

1.作为21世纪全新的信息载体,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改变了农村中学生以往的生活方式。网络,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这就满足了成长过程中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促进了他们成长的需要;网购让他们享受到了超越地域的便捷;各大名校的远程教育网,让他们享受了优秀的教育资源。通過调查,我们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级群,个性十足。他们借助这个平台,利用说说、留言板、日志等形式,立足现实环境,从经验中学习,确定切合自身实际的生活目标,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我心理状况,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2.独立的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建立自主人格,张扬个性,为农村中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它淡化了现实生活中同学间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更加自由、平等。互联网交流的广泛、间接和安全性,符合中学生渴望真情而又惧怕被骗的心理特征。再者,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不同信息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他们不再满足单一的信息,也不再迷信权威。他们喜欢自己比较、甄别,在异同、优劣、善恶的区分中,深入地探究,为自己的合理选择找到根据,从而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

3.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来自社会、家庭、学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他们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在网络社会中,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顺从自己的意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收获的是现实无法提供的情感体验,既排解了现实压力,又宣泄了不良情绪。所以,喜欢吐槽关注热点,评论时事,激扬文字的学生有着极健康的心态。

二、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巨大冲击

1.网络交往导致农村中学生对现实交往冷漠,妨碍其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生90%的利用网络来交友,聊天是他们主要的交往方式,微信、说说、日志、论坛等形式更是他们交流互动的平台。网络是虚拟的,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摸不透对方的心思,只一味通过文字本身感知,因为年龄、人生阅历的关系,他们很容易掉进陷阱,上当受骗。另外,在网络交往中,多用文字,一些学生在网上伶牙俐齿,思维敏捷,但在现实生活中羞涩扭捏、笨嘴拙舌。因此,交际口才应该是什么样,与人交往,在口语交际中该注意哪些方面,学生是忽略的,甚至是糊涂的。再者,网络交流因为无人监管,所以学生少了相应的约束,在交际行为上缺乏限制与规范。长此以往,学生喜欢在虚拟的空间中寻求安慰和刺激,对身边人、身边事则表现为厌烦与漠视。因此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往方式,容易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从而阻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网络使农村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首先,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学生的辨别力不够,无法进行有效选择,极易走偏,误入雷区。其次,网上的有些帖子的观点语言大胆,一些学生误以为,网络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反正又没人看得见。因此,是非观念不强,误传误信,缺乏自我调控力,道德意识弱化,很容易迷失自我,并在人格发展上出现障碍。

3.网络易引发农村中学生的网络依赖。(1)网络的强大,让学生忽略了自身知识的储备。只要“百度一下,全世界就在眼前”的迷信,让他们的书写能力下降,记忆力衰减。而电子书的迷恋,视力、颈椎、身形变化的代价更让我们咋舌。(2)很多农村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要么爷爷奶奶照管,要么寄宿学校,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手机,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极其有限,大多停留在衣食起居上。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哪些指引,他们的指引是欠缺的。而对于网络,他们要么了解不多,要么视若洪水猛兽,态度过激,让孩子与网络的关系更加亲近。

4.网络影响农村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情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家长与学校则均采用回避的方式。据调查数据显示,70%的上网中学生访问过色情网站。而网络上的性教育包罗万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农村中学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心,课题的意义也在于此。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517。

参考文献:

吴思娜.21世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科学出版社,2007.

冲击与影响 篇7

1 “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系统的冲击与影响

1.1 挑战

IPTV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一项增值业务,一旦政策放开,足以对广电运营商的主营业务有线电视造成极大冲击,而广电系统的其它业务不足以挑大梁,因此将给广电系统带来严重生存危机。

广电网络运营商目前绝大多数收入还是来源于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但现在这一业务一方面挖掘潜力有限(城区入户率已很高),另一方面面临IPTV、DVB-T、卫星直播的冲击,广电网络运营商亟待成熟的业务增长点,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如果不迅速发展双向业务,到2013年时,占广电网络运营商收入绝大多数的有线电视业务会被严重冲击和分流,就像当年点对点手机短信对传呼机毁灭性的打击一样。如果运营商免费送IPTV盒子、免费看一年IPTV,有线电视运营商如果只有传统业务,那么能不能支撑下来也是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现实。在2013年前保护期内高度重视双向网建设与双向业务的发展,将其放到广电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积极发展。让双向业务成为支撑广电发展的业务增长点。

1.2 抓住时机,切实做好战略转型工作

双向业务比如宽带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现在,早已度过市场培育期,是成熟的固网电信运营商的杀手级的应用,也是固网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国的宽带用户已经接近1亿户(同期的数字电视是约6000万户),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把发展双向业务作为突破口要采取超常规的手段,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提高双向机顶盒的开通、在线率,为VOD、广告等增值业务的培育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有线电视运营商的ARPU值,大大提升我们的营业收入、改变收入结构、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1) 发展双向业务是实现战略转型的手段,不单纯是为了发展而发展。

发展双向业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发展双向业务使我们的营销队伍建设、人才储备、市场、技术储备、观念和收入结构等方面,都达到三网融合时代要求的条件,争取竞争时代的生存权。

(2) 广电系统必须拿出一部分精力去做这项工作,切实避免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广电一定要从CATV运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去专门做这项工作,通过改善网络质量、规范服务和节目内容保住现有用户的同时,重点发展双向业务,不发展双向业务就没有出路,这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广电战略发展的需求。

1.3 利用已有优势,争取在三网融合时代的生存

广播电视有着覆盖千家万户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并在宣传、内容、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些地方在发展双向业务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快整合这些资源,并加速发展双向业务,为我们争取在三网融合时代的生存权。要在提供数字电视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以双向全业务无源光网络为平台,开发新视源付费电视、新视源点播电视、新视源资讯电视、IPPV、短信点播、有线时移电视、网上支付、网上订票等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互联网宽带接入、VOIP业务也可以提供,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广电运营商在规模方面,根本无法与电信运营商比,但是我们也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快鱼吃慢鱼”的现今市场,只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广电运营商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2 “三网融合”形势下,无线广播电视系统应如何应对?

无线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着喉舌作用。无线广播电视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特性,具有抗自然灾害性强的特点,九八大洪灾、汶川大地震等大型、特大型自然灾害就是在其他媒体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无线广播电视独有的抗自然灾害性在紧急状态下发挥着稳定秩序,稳定民心的重要作用。

在三网融合新的形势下,有线电视将会更加飞速发展,无线电视如果不创新发展,将失去所有用户而成为空架子。无线广播电视网向何方向发展呢?

地面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标准DMB-TH已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无线模拟电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三年来无线数字电视推进缓慢。作为国家舆论宣传工具,无线广播电视建设是政府投入必须建设的公益事业。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无线广播电视建设应该创新思维,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时机,把握无线电视的自身优势参与到三网融合的潮流中去。无线资源是有限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1G频率以下68%频率资源都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充分利用这不可再生的频率资源让其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成为不被闲置浪费的资源。三网融合,有线网络的融合已在进行中,电信,联通都将通过自己有线/3G网络传送电视节目,中国移动已与中广移动成功合作。CMMB只支持9英寸以下小显屏,高清数字电视仍然需要DMB-TH无线广播电视系统,无线网络是受空间管制的,各行业系统无权跨越无线电管理,空间电波是有限资源,不象有线电视网络之间无干扰问题。无线频率划分是严格科学的,频率的申请使用更是严谨的。因此,广电系统利用广电无线频率资源在三网融合中组建广播电视无线互连网。

广播电视无线互连网的组建将给信息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空间,将打破目前电视生产格局,引导电视生产企业产品规范化、标准化。

DMB-TH是国家强制标准,电视机终端以DMB-TH为标准终端,将有线无线终端统一起来,市场五花八门的机顶盒规范到一个标准,一台电视机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运营主体,不管是电信系统还是广电系统都可以不接其他设备而只通过运营商授权直接收看电视和上互连网。

建立广播电视无线互连网有利于国家正面宣传,增加无线收视率。传统无线网已失去用户的需求,只有建立无线广播电视互连网才能将普通用户吸引到社会公益性网络中来,通过无线互连网的低收费弥补国家财政对无线广播电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既满足了大众基本需求又扩大了广播电视宣传力度。

无线广播电视互连网是国家宣传网,所以在网络建设上安全可控是建设首要,前期建设在现有无线发射台/站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骨干网络,有条件的地方将光纤/微波/卫星接入系统,保证“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方针。在骨干网络建成正常运行后再建立小型蜂窝式全面覆盖。将无线广播电视互连网建成人人用得起用得上的社会大众互连网。

参考文献

[1]王效杰.广电在推动三网融合中的主要作用和任务[C].广播电视信息,2010.

[2]杜百川.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的机遇与挑战[C].中国三网融合高峰论坛会议,2011.3.

冲击与影响 篇8

(一) 对会计处理过程的促进。传统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是从交易事项,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账簿, 最后到财务报表的一整套处理流程。从交易事项中采集数据, 形成原始凭证;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加工处理, 形成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分类整合成形成账簿;最终形成财务报表,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整套的流程环环相扣, 互相联系。

这一过程工作量大,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大量的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报表等财务资料不易保存, 容易损毁, 丢失, 对财务工作带来不便, 甚至造成损失。进入互联网时代, 会计电算化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会计处理过程。用友、金蝶、智慧记等一系列财务软件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原始的手工记账。在网络时代下, 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财务资料将逐渐实现数字化, 利用计算机便能够自动生成所需的财务资料, 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简化了财务人员的工作。

(二) 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促进。及时性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及时性要求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及时性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收集、处理、传递财务信息。由于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而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滞后的信息对使用者来说是无效的, 甚至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谁先获取了有用的信息, 谁就可能抢占先机。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将会计信息与互联网相结合, 使得一些纸质的财务信息数字化, 数字化的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同时, 也可以防止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失真,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三) 对会计职业判断的促进。传统的会计处理中, 在很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判断,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等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与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工作经验, 个人性格特点等许多因素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是公允的、客观的, 这就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公正性有较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不可量化的内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以量化。虽然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但结合时代背景, 笔者大胆猜测,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将会出现一些软件系统, 将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业务, 利用计算机进行量化, 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将会逐渐降低,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二、互联网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一) 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升。互联网时代的会计, 不再只是传统的会计, 要求会计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对网络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会计人员需要的知识不再只是单纯的财务知识。在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会计人员越来越受到欢迎。另外, 由于网络的发展简化了原本繁琐的会计工作, 使得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减少, 但对会计人员的质量的要求却进一步提高了。这对会计人员来说, 是一种新的挑战。

(二) 对信息安全性的要求提高。网络的发展虽然对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提供了便利, 但同时也对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财务信息具有其特殊的地位。一些财务信息属于内部信息, 商业机密 (如企业的成本信息) , 一旦被盗用或公开, 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今, 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等会对财务信息造成威胁的因素仍然存在, 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仍存在担忧。

(三) 对会计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持续经营这四项基本假设是会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前提。网络会计的发展对这四项基本假设带来了冲击。会计主体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 它的主体地位并不牢固。会计分期假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 以便提供会计信息。在网络时代,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 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 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 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 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

货币计量的前提是不同时期货币的价值不变。在网络经济时代,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 资本市场交易活跃, 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 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另外, 电子货币的发展, 也对这一假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下会计的发展

综上, 网络的兴起给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的同时, 也对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下发展会计, 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 也需要有关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向会计人员灌输新的知识技能, 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来发展会计。同时, 也要求会计理论不断更新, 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原有的理论, 而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时代元素。总之, 在互联网时代下发展会计, 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摘要:从最早的结绳记事, 到如今的现代会计, 会计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会计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从20世纪互联网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到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的兴盛对会计工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从互联网对会计的促进, 互联网对会计的冲击, 以及互联网时代下会计的发展三个方面, 浅谈互联网对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会计,网络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建新, 王侃.网络时代的会计环境与观念更新问题探讨[J].对外经贸财会, 2001 (01) :4-7.

[2]许永斌.论网络时代的会计环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01) :7-11.

冲击与影响 篇9

四川通过“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的持续推动, 力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由目前的200亿美元扩大1/3, 四川的对外贸易事务势必将借着国家政策的这股春风壮大到一个新的层次。但是, 是否四川省进出口额增加就会促进四川省内产出, 或者四川省的产出对进出口发展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基础。随后, 罗伯特, R.纳克斯和巴拉沙等学者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两者关系。国内方面, 魏巍贤 (1999) 证明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张亚斌 (2002) 等则进一步得出两者的正向相关关系。2006年, 万金金、谢进孝得出对外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促进作用的结论;与之相反的是石传玉, 王亚菲和王可 (2003) 揭示了只有短期内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马章良在2012年分析了中国进出口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运用VAR模型, 借鉴前人学者的经验, 结合当今经济政治的新局势, 在所搜集的数据基础上对其成果进行发展和更进一步的探索。

2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源为四川省统计局官网上公布年鉴数据, 即是1978~2013年中国四川省年度关于四川省生产总值、进口、出口数据。本文将四川省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平减, 并对序列取自然对数的处理, 变量相应的转换为LGDP、LEX、LIM。同时,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为Eviews7.0。

2.2 VAR模型的建立及平稳性检验

2.2.1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首先分别对GDP、LGDP、EX、LEX、IM、LIM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以防虚假回归问题的存在, 见表1。

由EVIEWS运算出的表显示出ADF检验临界值的绝对值均大于LGDP、LEX、LIM的ADF统计量的绝对值, 说明三者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与之相反的是, 根据DLGDP、DLEX及DLIM的运算统计值结果, 后三者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2.2.2 VAR模型滞后阶数确定

根据AIC和SC取值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阶数, 如表2所示。

用一阶差分进行下面代入再运算AIC与SC最小值不相等, 所以参照LR取值P=1

VAR (1) 特征多项式的一个逆根在单位圆外, 模型是稳定的, 不影响脉冲函数的标准。

根据表2, 应该选择的滞后期为1, 即建立VAR (1) 。模型方程如下:

2.2.3 Granger因果检验

本文采用Grange因果检验对最后的平稳变量进行检验, 确认四川省总产出, 进出口之前的进一步相互作用关系,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在5%的显著水平下, 第一, LEX与LGDP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第二, LGDP是LIX的Grange原因。第三, LIM和LEX的Grange原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2.4 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的系数是比较难解释的, 在实际情况中, 学者经常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随机扰动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分别给国内生产总值 (LGDP) 、出口总额 (LEX) 和进口总额 (LIM) 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 得到关于其影响结果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2, 其中横轴表示滞后期间数 (单位:年) , 纵轴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等影响的结果,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例如图2第1个图三线分别表示一个对GDP、LEX、LIM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对GDP的影响, 剩下两图同理, 如图2所示。

第一, 四川省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对自身的响应是逐渐趋于稳定减小反向的。当本期给出口总额一个正向冲击后, 给四川省生产总值带来的冲击是较小但是正向作用;当在本期给进口总额一个正向冲击后, 给四川省生产总值带来的冲击在当期作用较小, 先是负向作用后逐渐趋于微弱影响。进出口贸易对省内生产总值冲击较小, 但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影响显著大于进口的影响。

第二, 四川省内出口额的变动对自身的反响是反向的, 在第1期达到最高点, 随后影响逐渐减小。四川省省内生产总值和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额影响微弱。

第三, 四川省内进口额的变动对自身的反响是反向的, 当期给四川省内生产总值和出口额一个正向冲击在第2期达到一个高峰值, 随后作用逐渐减弱到第5期再次。

2.2.5 方差分解分析

在Eivews中VAR模型分解分析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 (通常用方差来度量) 的贡献度, 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对四川省生产总值变化贡献率最大的是自身因素的变化, 主导因素虽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 但是还是可以稳定在90%以上水平。进出口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贡献虽然很低, 但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而出口贸易对四川省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大于进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平稳性检验得出LGDP、LEX和LIM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因此它们之间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得出口和四川省内生产总值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随后, 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短期分析出四川省产出与进出口贸易的相互作用关系, 进一步论证了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开始的积极拉动正向作用, 并且出口贸易对四川省生产总值的影响远远大于进口对四川省生产总值的影响, 对外贸易在四川省的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一定的效应, 而四川省产出对进出口则是波动的每隔几期变化方向的作用。

顺着时势的潮流, 大力发展出口贸易, 发挥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带动作用;深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支持创新, 发展科技,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 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 促进消费, 适时提高进口贸易额, 满足省内日益扩大的人们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c].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霍忻.基于协整检验和VAR模型的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长短期动态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01) .

[3]张亚斌.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 2015 (01) .

[4]马章良.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2 (4)

[5]魏巍贤, 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 1999 (2)

冲击与影响 篇10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

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 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然而, 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 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 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 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 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 在新媒体时代, 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 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 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受众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三个关键性流程———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也类似于超级市场购物过程中的到达、停下和完成三个关键性阶段, 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商品销售过程的曝光 (exposures) 、印象 (impressions) 和销售 (sales) 三个“关键瞬间”[3]。于是, 在新媒体时代, 不仅媒介生产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块状的形态, 信息传播也由特色鲜明的传统媒体演变成了个性模糊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超市中的商品展示, 个人的信息接受和记忆也正在进入快速的块状的采购和消费时代。

二、媒介信息进入快速消费时代

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性机制既包括对不同类型媒介的主动选择, 也包括对不同媒介所提供信息的选择与过滤机制。如果我们可以将不同媒介不同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为一种产品的话, 那么在传统媒体时代, 这更像是一种信息加工后的打包集中销售。而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信息消费则更像是一家大型超市的自助选购过程。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产品的爆炸性增长与过剩, 让受众迷失于巨量信息的选择性焦虑之中。

1. 购物式浏览。

眼动跟踪是一种不会太唐突的观察受众选择信息的方法, 通过跟踪受众的眼球活动,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他们在关注什么, 有着怎样的习惯, 以及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及原因。早在2006年, 资深的网页设计师Jakob Nielsen就开始利用这种眼球跟踪的方式来分析受众是如何在新媒体空间中阅读和观看的。而他惊讶地发现, 几乎没有一个实验对象会像阅读印在纸上的文章那样系统地、一行一行地阅读网页上的文章。绝大部分实验对象都是对文本内容迅速地匆匆扫视一下, 他们的目光在页面上跳跃所形成的热图与字母F极为相似。受试者大多只留意网页前两行的内容, 随后目光就沿着屏幕左侧下移, 越过几行内容, 停留在半路上。最后, 他们的目光会继续下移, 主要停留在页面的左下方[4]。这与传统线性阅读所形成的Z形眼动轨迹不同, F形的眼动轨迹以及沿屏幕左侧的下行路线与消费者浏览超市货架选购商品时的眼动轨迹极为相似。一份来自伦敦大学2008年的调查报告, 将这种浮光掠影式的草草浏览称之为一种有别于传统阅读的“强力浏览” (powerbrowse) 方式[5]。

那么, 这种购物式的“强力浏览”是不是一种更为高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呢?早在1975年, McConkie和Rayner就通过实验得出, 在眼睛接收报纸信息时, 读者的每次眼跳只能辨别出10~20个字母, 虽然我们的大脑可以制造出一种全幕文字的幻想, 但是只有目光注视处左侧3~4个以及右侧的7~8个字母的信息会被输入大脑进行处理[6]。那么网络读者的F形阅读曲线所代表的又是怎样一种阅读形态和处理方式呢?Jakob Nielsen的答案非常简洁, 那就是“他们不阅读”[4]。

受众选择性机制的链条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就被打破了, 那就是他们虽然也有选择性注意, 但是这种注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 “不阅读”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进一步的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更无从谈起。

2. 跳跃式阅读。

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们在传统印刷媒体上所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减少, 而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在网络新媒体上耗费的阅读时间在大幅增加。随着各种便携式信息设备的诞生, 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变得更加简单高效。然而, 研究者发现受众对于新媒体的忍耐限度出奇的短。这就是所谓的“3秒钟原则”, 顾名思义, 新媒体的受众3秒钟打不开网页就会选择放弃;3秒钟没有喜欢上网站的设计风格也会选择放弃;而3秒钟没有直观地了解的网站内容同样也是放弃。换句话说, 3秒钟对于网络新媒体而言就是一种“秒杀”, 要么被快速消费, 要么被快速抛弃。新媒体时代的“3秒钟原则”给信息的传播效果带来的是致命的影响。

新媒体占用了传统媒体大量的阅读时间, 但是受众却没有利用这些时间进行真正的阅读, 那他们在做什么呢?答案是, 他们在忙于从一个网页跳转到另一个网页, 从一则信息跳跃到另一则信息。这就如同零售市场中的消费者,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 他们似乎也在一刻不停地选择, 目光从一个商品跳跃到另一个商品, 但研究表明顾客在店里实际只花了20%的时间挑选他们真正需要购买的商品, 80%的时间从经济上讲是非生产性的———大部分时间被白白浪费了[7]。

新媒体受众其实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他们最初带着对于不同媒介的期望和选择的焦虑来寻求一种满足, 而最终他们自身需求的满足被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混淆了。这种类似快速消费式的F形“强力浏览”和近乎“秒杀”式的跳跃式阅读, 无疑成了受众与媒介之间记忆交互作用的一场极为低效的噩梦。

三、幕后的推手是新媒体本身

对新媒体盈利能力的评价标准异乎寻常的简单, 那就是用户规模、用户使用、信息内容、使用服务与技术支持。最终显而易见的量化指标则是流量、访问量、接触时长、单次浏览时长与频次。再具体到用户操作层面, 那就是越能吸引受众长时间不停点击的媒介就越容易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在传统媒体时代, 媒介的美誉度、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则因为难以精确测量, 而被媒介经营者们所忽视。最终, 如果说新媒体时代受众自身快速消费式的阅读方式是个体记忆的“扼杀者”, 那么新媒体的评估标准与操作模式就成为幕后的推手。

为了增加点击量与延长在网时长, 新媒体网络传播者以碎片化的信息替代逻辑化的深度报道, 从选择性理解环节斩断选择性注意与最终个体记忆之间的链条;同时他们在页面中制造人为的信息“漩涡”干扰和影响受众对于信息正常的线性接收与理解;最终他们又以仓促的浅层互动使得媒介信息转化为深层次的受众记忆变得难上加难。

1. 碎片化信息。

新媒体中信息碎片化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由于感觉到网络媒介对于提高单一信息内容的深度难有贡献, 因此更多的新媒体经营者“将加深信息服务的深度作为信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8]。而加深信息服务深度并不意味着新媒体要提供单个信息来满足受众的深度需求, 相反, 新媒体往往向受众提供的仅仅是不断出现的相关链接, 从而似乎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服务渠道或线索。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 新媒体对于信息采集与编排的要求也变得水涨船高, 这就必须适当地选择信息、编辑信息、推出信息, 在适当的时候推送给适当的人群[9]。新媒体经营者们就如同零售商一样展开了信息的“分层销售”, 通过各种分类导航、索引、链接的形式给受众提供一条宽阔而又直观的信息快速消费线路, 暗示他们只需要跟随路径快速消费更多的零散信息, 就可以满足深度上的需求, 而无须花时间对于单一碎片信息进行认真阅读和理解。受众则被这种下意识的刺激推动着不停地点击永无止境的网络链接。进而浅层次的F形浏览和跳跃式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鼓励, 因为当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面对新媒体中无限海量信息等待浏览时, 受众的选择机制变得被动而机械, 他们所期待的满足总是隐藏在选择路径的下一个链接中, 在选择性注意被疲劳性消费时,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成了一种不可能。

2. 信息的“漩涡”。

新媒体经营者深知网络环境下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转瞬即逝。见异思迁、喜新厌旧, 是网络受众的信息消费特点。受众对于所需信息的兴趣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所谓的满足, 因此要想让自己的信息供给对受众产生长期的持续的黏性, 就需要人为地制造暗藏的信息“漩涡”。

亚马逊网上图书销售额中, 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不显眼”书籍, 即“长尾理论”描述的尾部20%部分。

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领域, “长尾理论”依然奏效, 并且如何增加受众点击量, 延长接触时间变得尤为关键。于是, 在受众需求的信息周围被巧妙地安置了暗藏的信息“漩涡”。夸张的新闻标题、性感的异性图片、跳动的彩色字符, 不断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虽然可能对受众的正常阅读产生干扰或负面刺激, 甚至可能导致意志薄弱的受众最终迷失在诱惑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但是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 如果许多受众因为这些信息“漩涡”而略微增加对网站的点击量或关注时长, 其效益是可想而知的。不可否认, 受众在进行正常阅读时, 这些信息不断地漩涡式干扰与刺激无疑会造成受众在自主选择中理性辨别能力的逐步偏移、错乱甚至丧失, 受众注意力不断被分散, 大脑正常思维短路, 最终不知不觉地被网上所需信息周边的信息“漩涡”所干扰和吸引, 在连锁式点击之后, 即使是专注的读者也有可能沉溺其中而忘记了自己最初打开网页的目的。

3. 仓促的浅层互动。

及时互动是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最大优势所在, 受众深度参与到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 他们既扮演信息接收者又扮演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效果。对于新媒体而言, 受众越快参与互动, 意味着媒体对受众的黏性越强, 也意味着更多的点击量和更多的接触时长。

因此, 在技术层面, 提高黏性的策略就是让受众的在线互动简单快捷, 无须任何复杂的流程, 只需鼠标的点击就可完成互动;在操作层面, 新媒体必须将所有互动的门槛降到最低, 没有任何过分要求, 一个表情符号, 一个字符, 这种浅层的无思想的仓促互动就已完成。新媒体经营者一般不引导受众作深度分析和理性思考, 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和激励受众做这种仓促的浅层的甚至是草率的信息互动, 似乎这就是新媒体强大传播效果的最终体现, 就是信息传播的最后流程。

新媒体与受众之间仓促的浅层互动及其技术和操作上的谋划和设计, 是一种源于争夺受众眼球和利用受众心理的经营策略, 可能会给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利润, 但却大大降低了信息互动所应有的严肃性、责任感和道德感, 影响受众的个体记忆和社会的集体记忆、媒介记忆, 甚至可能导致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历史断裂和文化短路。

新媒体似乎并不在意信息传播的目的, 也不在意媒介信息有多少真正为受众所接受, 并转化成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媒介记忆。受众也许并不在意一轮疯狂点击之后大脑能记忆什么, 得到什么。思维短路的受众“总是乐此不疲地消费着, 毫不思考地接受这个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一切, 不知其中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必要的”[10]。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快速消费过程, 与其说是信息消费, 不如说是一种低门槛的时间消费和注意力浪费。那么, 当受众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来换取海量表层、浅层信息的轰炸和刺激时, 脑海中究竟会有多少记忆可以留存呢?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课题《媒介如何打造我们的记忆:媒介记忆与社会记忆互动关系研究》 (ZJ08Y03) 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Krzysztof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1998, p68.

[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 2010 (4) .

[3]Herb Sor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the Shopp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9, p14.

[4]Jakob Nielsen, “F-Shaped Pattern for Reading Web Content, ”Alertbox, April17, 2006, www.useit.com/alertbox/reading_Pacern.html.

[5]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January11, 2008, www.ucl.ac.uk/slais/re-search/ciber/downloads/ggexecubve.pdf.

[6]McConkie, G.W., &Rayner, K. (1975) .The span of the effective stimulus during a fixation in reading.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17:P578-586.

[7]Herb Sor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the Shopper,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9, p48.

[8]胡小明.互联网冲击后的信息内容服务业——信息规则15条[J].现代信息技术, 2003 (10) .

[9]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J].国际新闻界, 2007 (5) .

冲击与创新 篇11

中国传统绘画讲“立意”“为象”“章法”三者结合,中国人物画也不例外,其中“章法”何也?章法即形式美,而形式美又应该怎样解释呢?形式美总括言之即构图和技法,形式构图的不同,激发也不同,随之不同而不同。中国画法的形式引出的美感就在于此。

莱热论艺术中的一句:“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高度的几何秩序之中,人类的一切创造机械的或工业的都依据不同的设想。”此语准确地概述了目前绘画构图观中美的精髓。可以这么说,任何绘画构图都可以用几何进行分析。中国绘画更不例外,而几何形式美是绘画构图的命脉,也就是中国人物画中所讲到的“势”,布画之阵势,如不同几何形可产生险绝之势,动荡之势,热烈之势等等。深入其中,得其情势,使绘画出新意,出高格调,让观赏者留步。中国绘画散点透视之长,盖使中国画式独特,胸中自有宇宙。是图式生动有节奏,情景能交融,对比而调和,动静又互补,主大而次小,虚实能相生,顺序又均衡,环境典型又相宜,都是极妙的形式美。在艺术中不断的学习古人,认识民族文化的深奥,了解民族生活的风俗,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采取对古文化“扬弃”方式借古为今,从而使中国人物画构图千般变万般化,无一定法,给予画家充分的自由的选择,创造出适合自己“意”的图式,以高超的表现技巧,把画家立“意”完美的表现出来,创造是一种充满自由的思维,我们应该渴望创造。

形式美另一大组成部分是技巧,即“法”。潘天寿称“技法是绘画的父母”很形象。与方董矣云:“有画法而画理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而动静变化机趣无方。”的精论道理大同小异。古人主张“法”服从理,从表面上看顺其天理,合其人意,但因合“法”太成型,而制约其进一步的创新。纵观中国绘画,对中国画法阐述最精到的当推石涛的“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一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法”的产生,乃以于心,至关意境,至观格调,可是中国明清以后的绘画甚无进展,仍受文人画只在“笔墨”上做文章的理论所规柬,使多少画家葬送在这古训古法中,悲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意为既然如此何必拘泥于古人笔墨之中,天生我才必有用,什么“法”不“法”,“法”自我立,自由自在而运法,尽心尽力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具体说来,形式构图与技法。出神入化,变化无常,以求物我相融的境界,形式美的无限变化就在于此。无数画家在画面形式感的探索中付出不知多少智慧,然而形式美本无定义,为了使画达到情感的最佳效果,吸收是必须的。如油画,版画、工艺品,民间美术亦如此。因而,形式美的构图与技法无常理。贵在适合画面和艺术家自身,贵在创新,使艺术永远充满活力。对,创新即活力,冲击生力量。总之,中国人物画归根到底要发展要创新,只有这样中国人物画才有力量感动观赏者。

纵而,每一种艺术形式各自的魅力和语言感染着充满思想的人们,中国人物画亦是如此。在现在生活和绘画创作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和发展方向应该是源于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的和适合自我以求多样的形式美感。从而,这种充满直叙性形式美的作品才能感染着憧憬她的人们。

(责任编辑:阮富春)

冲击与影响 篇12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统计, 1~6月份, 有机化学品进出口总额296亿美元, 同比增长40%, 逆差54亿美元, 同比增长51%。其中, 进口175.5亿美元, 同比增加41.8%, 进口总量达1493.3万吨, 同比下降9.6%;出口创汇120亿美元, 同比增加37.7%, 出口数量达431万吨, 同比增加36.7%。

在大宗产品出口方面, 苯类产品出口量有所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增加, 副产品相应增加, 因此出口必然见长;原来进口量较大的甲苯、二甲苯开始有所下降, 草酸、赖氨酸等氨基酸类产品出口逐渐增加, 估计以后进口量会有所减少, 表明我国有机化学品的进出口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 精细化学品出口增加, 正朝着精细化、技术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

从统计数据来看, 我国有机化学品进出口形势整体不错, 目前并没有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出口退税取消的影响。一方面, 汇率改革刚刚执行, 影响尚未显现;另一方面, 在取消出口退税的400多种产品中, 化工相关产品多达200多种, 但农药、橡胶、含氟化学品等占了近80%, 有机化学品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所受直接影响很小, 即使有影响, 估计也要等到第四季度才能显现。

赵志平表示, 从长远来看, 出口退税取消和汇率改革肯定会对有机化学品的进出口带来冲击, 但其影响并不是致命的。他解释说, 取消出口退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不大, 但间接影响却也不可忽略。譬如, 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是顺差, 原药出口退税的取消, 势必会影响到有机中间体的用量, 这必将会间接左右有机化学品的进出口形势。从汇率变化方面来说, 汇率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的, 企业已经有了一些应对之道。美元汇率变化比较频繁, 企业已基本适应。而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业务比较复杂, 总体上进口多、出口少, 但产品互补性比较强, 所以欧元汇率剧烈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是致命的。相比而言, 今后真正能影响有机化学品出口的是REACH法规。此外, 油价的影响也将大于汇率变化。我国用油量很大, 下游领域很多, 且油价波动还会影响到天然气等其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 尽管在有机化学品进口结算上, 美元走低在一定程度上使进口价格有所下降, 但是目前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空间很小, 这对于国内有机化学品价格影响不大。相反, 美元走低会间接推高油价, 增加炼油成本, 必然会带动有机化学品价格走高。

浙江华峰有关人士表示, 相比出口退税取消和汇率变化, 国内装置运行情况更值得关注。今年3~4月份, 国内中海壳牌70万吨苯乙烯装置停车检修, 苯乙烯进口量随之大增, 而随着国内产能的释放, 苯乙烯进口量又逐步减少, 价格也开始走低。而且, 苯乙烯下游树脂产品出口将受到汇率调整和出口退税取消影响, 这对苯乙烯进出口的影响将在2~4个月内显现。此外, 当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比较缓慢, 国际油价波动依然剧烈, 这些因素也都将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上一篇:修缮工程论文下一篇:安全体系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