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驱动(通用8篇)
辅助驱动 篇1
0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多路输出开关变换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军事设备的电子系统中, 特别是在需要电池供电的设备中, 通过采用多路电源供电可减少能耗。最初人们通过把几个独立的DC/DC变换器组装在一起获得多路输出电源, 但这种方式造成了电源成本及体积的增加, 并且引入了拍频干扰。此后, 多路输出技术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往的众多研究表明:由单电感实现的多路输出及PWM—PD (脉宽调制—脉冲延迟) 实现的多路输出都无法实现各路输出隔离, 且后者只能使变换器工作在不连续导通模态。此后, 单绕组实现多路输出技术利用同一个绕组实现多路输出变换器将磁性元件的数量减到最小, 但由于同步整流技术的应用, 使得其驱动电路设计变得较为严格。多绕组实现多路输出技术同样能实现各路隔离输出, 其中变压器耦合调节式多绕组由于其电路设计简单、成本低, 能实现主路输出的精确稳压, 适合辅路输出要求不高的场合, 虽然耦合电感调节式多绕组缓解了各路输出之间的交叉调节误差, 但是由于耦合电感的存在使得变换器存在结构比较复杂且成本上升的不足。加权电压调节式多绕组虽然在变换器整体的稳压精度有所提高, 但只是将误差在各支路上重新分配,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误差, 并且无法实现各路的相互隔离输出。其他各类后置调节式多绕组实现多路输出技术大多通过增加控制变量得到精确调节的各路电压, 但结构相对复杂, 成本较高, 并且部分元器件或部分电路的设计比较困难, 有些甚至还对输入电压的范围有一定要求[1,2,3]。
鉴于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对其辅助电源设计需求是主路输出±15 V, 要求精确稳压, 而其它路输出电压的纹波要求不高, 为此, 本研究采用结构简单的反激拓扑结构, 通过变压器耦合调节式多绕组实现多路输出的设计方案, 旨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兼顾成本;变压器在绕制+15 V与-15 V两绕组时采用双股并绕方式实现两路输出电压的精确稳压, 同时使用Y电容对高频共模噪声进行抑制, 以满足噪声纹波的要求。
1 系统原理及PWM控制芯片简介
1.1 单端反激式变换器基本原理
单端反激式变换器基本原理图如图1所示。
其基本原理如下:
在开关管Q导通期间Ton=αTS (式中:α—开关管占空比, TS—开关管开关周期) , 电源电压Uin加到一次绕组N1上, 其电流直线上升, 磁通增加, 电感L1储能增加, 二次绕组N2的感应电动势eBF<0, 二极管D截止, 负载由电容C提供能量, C放电;在开关管Q关断期间Toff= (1-α) TS, N1绕组的电流转移到绕组N2上, 电源停止对变压器供电, 二次绕组N2电流和磁通从最大值减小, 感应电动势eBF>0, 使得二极管D导通, 将二次绕组N2中电流所代表的变压器磁能变为电能向负载R供电, 并使电容C充电[4,5]。
1.2 电流型PWM控制原理
电流型PWM控制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该系统采用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闭环串级控制结构。
其控制原理如下:
输出电压Uo经反馈电路得到的反馈输出Ur与给定指令电压U1进行比较, 电压误差经电压调节器的输出Uc作为电流调节器的电压参考指令信号, 该信号与通过电阻采样并反映电流变化的信号Us进行比较, 输出占空比可调节的PWM脉冲信号, 使得输出电压Uo保持恒定[6]。
1.3 电流型PWM控制芯片TL2844B简介
TL2844B是工业级 (-40℃~85℃) 电流型PWM控制芯片, 它主要由:高频振荡、误差比较、电流取样比较、脉宽调制锁存、欠压锁定、过压保护等功能电路组成。
其内部结构框图和引脚图如图3所示。
引脚1 (COMP) —误差放大器补偿端;引脚2 (VFB) —接电压反馈信号;引脚3 (ISENSE) —接电流检测信号;引脚4 (RT/CT) —外接电阻RT及电容CT用来设置振荡器的频率;引脚5 (GND) —接地端;引脚6 (OUT-PUT) —推挽PWM输出端, 可提供大电流图腾柱输出;引脚7 (VCC) —接芯片工作电压;引脚8 (VREF) —提供5 V的基准电压
2 辅助电源主电路设计
2.1 辅助电源设计原理图
该辅助电源设计原理图如图4所示。
图4中, 高压直流电取自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输出, 经过单端反激变换器转换为15 V、±15 V、24 V输出, 分别为TL2844B芯片、运放、风扇与继电器供电, 还有4路输出为IGBT驱动供电, ±15 V输出是最重要且纹波要求较高的一路, 所以本研究对该路输出进行电压反馈。考虑到辅助电源的负载相对比较固定, 其他各路输出电压的质量要求不高, 所以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 本研究没有采用类似7815的二次稳压模块和附加的LC滤波器。
该辅助电源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2.2 高频变压器设计
根据变压器原副边电流情况, 单端反激变换器可以处于断续工作模式 (DCM) , 临界工作模式 (BCM) , 连续工作模式 (CCM) 。由于输入电压及负载的变化, 变换器可能在不同工作模式切换。考虑当变换器输入电压最小值为220 V且带满载的1/3时处于临界工作模式, 对其变压器主要参数确定如下:
根据系统相关的设定参数可以求得原边电感LP (单位为mH) , 如下式所示:
式中:Uin min—最低输入电压, V;Dmax—输出最大占空比;η—系统效率;Po max—最大输出功率, W;fS—开关频率, kHz。
变压器磁芯面积乘积AP计算值 (单位为mm4) 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Ae—磁芯的有效截面积, mm2;Aw—磁芯的窗口面积, mm2;ko—窗口的铜填充系数, 一般取0.4;kc—磁芯填充系数, 对铁氧体磁芯取1;Bm—变压器工作磁密T, 且Bm0.5Bsat, Bsat—磁芯的饱和磁密T。
对于这种8路输出的高频变压器, 由于绕组比较多, 在选择磁芯时一般AP比计算值大很多, 这样方便变压器绕制, 同时变压器的散热比较好, 温升问题也较小。
原边匝数NP可由下式求得:
计算气隙l1 (单位:mm) 可由下式求得:
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气隙l1表示近似值, 需要进一步计算得修正气隙l2 (单位:mm) , 如下式所示:
式中:le—选择磁芯数据里的实效磁路长度;μ—磁芯材质表里查到的初始磁导率, 但要考虑修正气隙的合理性, 既不能太小, 小于0.2 mm就很难实现, 也不能太大, 太大就会使漏感问题很严重, 一般会控制这个气隙在0.8 mm以内。
主反馈输出绕组的匝数NS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n—NP与NS的比值, 它的计算取值与系统采用的功率器件最大耐压值及系统最大输入电压相关, 此处就不详细阐述。但由于考虑到原边与副边导线尺寸相差太大会造成变压器线圈绕制工艺问题, 一般n最大为10∶1, 最小为1∶10。
其他输出绕组匝数NK均可由输出电压比得到, 如下式所示:
式中:UK, NK—所求输出绕组的电压和匝数。
2.3 漏感吸收电路
在反激变换器中, 高频变压器由于防止磁芯饱和的气隙存在, 必然会引起漏感, 在开关管关断时, 变压器漏感与开关管及变压器的寄生电容之间的谐振会在开关管两端产生很大的尖峰电压, 容易击穿开关管。在不计成本追求效率的情况下, 采用有源无损的瞬态电压抑制器TVS保护开关管抑制漏感尖峰电压, 笔者建议采用低成本的RCD无源有损箝位电路保护开关管[7,8,9]。
RCD箝位电路参数的选取很重要, 系统负载发生变化时箝位电压会随之变化, 若R、C参数选择合适, 不仅能抑制开关管的关断尖峰电压, 而且箝位电阻R的损耗较低;若R、C参数选择不合适, 不仅关断时尖峰电压较大易击穿开关管, 而且箝位电阻R会消耗变压器励磁电感能量, 从而降低整个电源系统的效率。箝位电路的参数确定如下:
RCD电路箝位电压Vclamp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VDSS—MOS管的最大反向耐压, Vin max—最大输入电压。
箝位电阻R19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VOR—反射电压;LS—高频变压器的原边漏感, mH;IPK—原边绕组或开关管的最大电流。
箝位电容C17 (单位:μF) 由式 (10) 确定:
3 控制电路设计
3.1 控制芯片TL2844B的启动及正常工作
TL2844B第7脚Vcc为其工作电源, 其启动电压是16 V, 关闭阈值为10 V。
电池的直流高压分为两路:一路经变压器初级绕组直接加至MOS管的漏极;另一路经启动电阻降压给TL2844B第7脚Vcc并联的电容C18充电, 当Vcc>16 V时芯片立即启动工作, 此时芯片需要的启动电流<0.5 mA (启动电阻应选择合适值) , 同时变压器次级馈电绕组可能由于系统逐渐稳定在10 ms后才感应输出到Vcc供给TL2844B, 以保持芯片的正常工作, 所以当启动电阻确定后, C18电容值需要合适选择。本研究在TL2844B内部的第7脚输入端设有34 V的稳压二极管, 用于保证其内部电路绝对工作在34 V以下, 防止高压可能带来的损害[10]。
此外, TL2844B内第7脚Vcc具有欠压锁定保护的作用, 当电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电压下降时, 次级馈电绕组感应输出到第7脚Vcc也会下降, 当低至10 V以下时, 芯片将停止工作。在系统过载或输出短路时, 两个并联电阻R14、R15能滤除负载绕组漏感引起的初始尖峰电压 (因为起始的尖峰部分整流就足够给7脚供电的电压) , 使得Vcc电压掉落到欠压保护点达到打嗝保护目的 (此外, C18电容值的选择对打嗝保护也会有影响) 。
3.2 电压反馈电路设计
电压反馈电路通过电阻R1、R2对+15 V的输出电压进行分压, 将R2得到的采样电压与TL431的参考端2.5 V进行比较。若采样电压小于2.5 V (或相等) , 则TL431未工作, 阴极电流很小 (小于1 mA) , 此时流过PS2501光耦 (非线性光耦、高速开关) 二极管的电流很小, 光敏晶体管不导通, TL2844B的第1脚COMP为高电位, 约为5.8 V (经过两个二极管压降再通过电阻分压得到的电压约为1.8 V, 但由于TL2844B芯片内部有1 V稳压管, 电流感应比较器反相输入端为1 V, 其输出R为低电平) 。或门输出保持原有状态 (当S为高电平时, 无论R是何状态, MOS管此时关断, 即R对或门的输出无影响, 当S转为低电平, RS触发器保持原有状态) , 从而输出以最大占空比D进行输出。
当输出电压因某种原因偏高, 则采样电压大于2.5 V, 流过TL431的阴极电流增大, 流过光耦二极管的电流增加, 光耦二极管导通发光, 光敏晶体管导通, 其输出R为高电平。在开关周期内, S为高电平表示开关管关断, 输出R对或门输出无影响, 若S为低电平, RS触发器输出高电平, 表示无论开关管在什么状态, 或门输出为高电平, 开关管关断, 输出占空比D下降, 导致输出电压降低。
3.3 电流反馈电路设计
在电流控制型DC/DC变换器中, 由于内环采用了直接峰值电流控制技术, 可以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变压器以及开关管中的瞬态电流, 从而形成了逐个电流脉冲检测电路。只要研究者给定限制参考电流, 就可以准确地限制流过开关管和变压器中的最大电流, 从而在输出过载或短路时保护开关管和变压器, 同时有效克服因输入电压的浪涌产生很大的尖峰电流而损害功率开关管。
开关管导通时, 其流过的电流逐渐增大, 并在由R17、R18并联组成的电流检测电阻Rc上产生压降, 该电压与电流比较器的另一端进行比较, 当这电压达到一定值时, 锁存器复位, 开关管截止;正常运行时, 检测电阻上的峰值电压由误差放大器控制。
原边检测电流I由下式确定:
式中:Ue—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电压。
TL2844B的内部电流感应比较器反向输入端钳位为lV, 因此最大峰值电流限制为I=1 Rc。本研究设计了由R7、C20组成的滤波电路, 是为了滤除开关管导通时锯齿波的前端小尖峰。为了防止误控, C20电容值不能大, 否则让正常的锯齿波衰减导致电流峰值失控爆管, 其时间常数通常近似等于电流尖峰持续时间, 约为几百纳秒。此处的R7、C20分别是1 kΩ和1 nF。
3.4 振荡频率的设定
电源的工作频率可由TL2844B的数据手册中查到, 该芯片PWM输出的开关频率fS是振荡器频率fC的一半。
若时间电阻R5小于等于5 kΩ时, 振荡频率fC由下式确定:
若时间电阻R5大于5 kΩ时, 振荡频率fC由下式确定:
式中:C21—充电电容。
而开关频率fS=0.5fC, 开关频率直接影响高频变压器体积的大小, 但太大又会增大开关损耗, 一般取50 kHz左右。为此, 开关频率设定为:fS=0.5fC=43 k Hz, R5和C21的取值为:R5=20 kΩ, C21=1 nF。
4 输出整流电路及高频噪声抑制方法
4.1 输出整流电路
在每一路输出都是由快恢复整流二极管和滤波电容 (大容值电解电容滤低频和小贴片电容滤高频) 构成。在满足系统负载供电性能需求度前提下, 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 本研究方法中的各路输出没附加LC滤波器。
4.2 高频噪声抑制方法
引起输出高频噪声的原因较多, 所以降低高频噪声的方法各异, 主要采用的方法为: (1) 在布板方面, 尽可能缩小高频环路面积, 尽可能减小布板时因走线不合理所引起的分布参数对高频噪声的影响; (2) 关键元器件选择时需要关注的一些参数, 如电解电容的ESR、ESL, 开关MOSFET管的门极电荷、反向恢复电荷, 整流二极管的寄生电容、反向恢复时间等; (3) 变压器绕制方式对变压器分布参数有不同的影响, 低压输入时可以只需考虑漏感的影响, 但高压输入时必须考虑分布电容的影响[11]。
当然, 除了前面从源头减小高频噪声的方法外, 还可以采用外加的高频噪声抑制手段, 即: (1) 在MOS管漏源极和整流二极管两端加合理的RC吸收电路; (2) 在整流二极管上串磁珠; (3) 增大MOS管的驱动电阻; (4) 在输入侧加X电容减小差模噪声; (5) 在一、二次侧间加Y电容, 并尝试改变Y电容的位置及参数值以达到较好地减少共模噪声。
相比于差模干扰, 共模干扰的幅度大、频率高, 可以通过电源线形成辐射, 所以干扰较大。该设计在一、二次侧间加合适的Y电容CY1和CY2, 抑制高频噪声, 减少高频振荡和降低噪声峰峰值。
设计的辅助电源系统在整个输入电压范围内带满载时, +15 V输出的最大噪声峰峰值如图5所示 (左图是无Y电容方案, 右图是有Y电容方案) 。
-15 V输出的最大噪声峰峰值如图6所示 (左图是无Y电容方案, 右图是有Y电容方案) 。
5 结束语
在满足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辅助电源设计需求的同时, 兼顾系统成本, 本研究采用了单端反激多路输出的辅助电源设计方案达到了最初的设计目的, 并给出详细的设计过程。
经系统实验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 本研究所设计的辅助电源具有结构简单、性能良好的技术优势, 实现了在输入电压宽范围变化时系统多路电压的稳定输出;所采用的RCD电路既能保护开关管又能保证系统的效率, 同时, 还通过一、二次侧间加合适的Y电容抑制了共模噪声。目前, 该方案可以直接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
参考文献
[1]甘久超, 谢运祥, 颜凌峰.DC/DC变换器的多路输出技术综述[J].电工技术杂志, 2002 (4) :1-3.
[2]吴冬梅, 蔡丽娟.开关电源的多路输出技术发展综述[J].电气传动, 2006, 36 (4) :8-11.
[3]蒋伟, 喻浩.DC/DC变换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 2011, 40 (8) :143-144.
[4]张占松, 蔡宣三.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5]陈坚.电力电子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刘俊, 楚君, 王玲.一种基于UC3844的多路输出电源设计[J].电子工程师, 2007, 3 (9) :49-52.
[7]张兰红, 陈道炼.反激变换器开关应力抑制技术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 2002, 36 (2) :29-31.
[8]邹华昌, 乔江, 宋浩谊.开关电源的缓冲电路设计[J].微电子学, 2008, 38 (1) :141-144.
[9]刘国伟, 董纪清.反激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的研究[J].电工电气, 2011 (1) :21-23.
[10]夏亮.电动汽车驱动器用开关电源的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8.
[11]赵志英, 龚春英, 秦海鸿.高频变压器分布电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 (9) :55-60.
辅助驱动 篇2
【关键词】小儿喘息型肺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全程系统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35-02
喘息型肺炎是小儿肺炎中常见的类型,其症状较为隐匿,若护理不当,极有可能对小儿呼吸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伤害。为此,除了要在治疗上努力之外,还要对患儿实施更多的护理措施。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儿的病痛,且可提高患儿的治愈希望。此时,若配合良好的护理,势必对患儿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在此,本文主要讨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息型肺炎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喘息型肺炎患儿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75例。观察组:男41例,女34例;患儿年龄在6岁--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3岁±1.6岁;患儿病程在1个月--6個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1个月±0.6个月。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患儿年龄在5岁--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4岁±1.4岁;患儿病程在2个月--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2个月±0.5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全程系统化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情况。两组患儿均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在护理方式上存在差异。观察组:吸入前向家属讲解原理和意义,一般选择饭后进行,令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利于膈肌下移,增加气体交换量。吸入过程中时刻留意观察患者的体温状况,若发现体温异常变化,立即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发热可采用温水擦浴、冷敷进行物理降温。如果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且伴有昏迷、嗜睡症状 , 说明患者可能并发急性脑水肿, 医务人员应采用20%--30%的乙醇进行湿化加氧, 每次加氧时间不应超过20min。嘱患者增加睡眠, 增加翻身次数, 以减少肺部淤血和防止压疮产生。对照组:密切留意患者的病情,认真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精神状况等生命体征,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立即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缺氧患者及时吸氧;呼吸困难和发绀的患者,应采取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评价两组患儿的满意度。满意:患儿经过护理和治疗后,家属比较满意,患儿恢复程度较高,未出现病情反复。一般:家属与医生存在不同看法,患儿康复速度较慢,需持续观察。不满意:经过多番治疗和护理,患儿并未出现明显的起色,身体情况不乐观,家属与护理人员存在矛盾。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将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 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43例(57.3%),一般30例(40.0%),不满意2例(2.7%),满意度为97.3%;对照组满意31例(41.3%),一般21例(28.0%),不满意23例(30.7%),满意度为69.3%,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喘息型肺炎的临床护理工作,一直都是重点强调的部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身体抵抗力较弱,因此在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也可能导致患儿的病情恶化。为此,必须对患儿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巩固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患儿的身体疼痛,促进患儿积极的配合治疗。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全程系统化护理,比较适合喘息型肺炎患儿。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治疗中,应对喘息型肺炎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全程化系统护理不仅可以为患儿提供较多的帮助,还可以根据患儿的身体情况及个体差异,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日后值得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指标,发现问题,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避免出现不良情况。小儿喘息型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对患儿的身体影响较大。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案,但必须结合相应的护理方式,才能促进患者有效康复。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应对患儿积极实行全程系统化护理,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淑芬. 氧气驱动雾化吸人爱全乐和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 2013(06)
[2] 梁光辉. 9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6)
辅助驱动 篇3
由于交通密度的不断提高,汽车长时间以固定车速行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基于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驾驶辅助技术已经成为减少驾驶失误、提高驾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们具有主动制动功能,从而使其可以处理更多复杂工况。要使汽车具有主动制动功能,就必须要有一套辅助制动装置。电机驱动式汽车辅助制动装置正是针对前向追尾碰撞的一种驾驶辅助制动装置,该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在出现追尾危险时帮助驾驶员采取安全制动措施,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 制动传动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在辅助驾驶系统上应用较多的辅助制动装置是电子真空助力器(EVB),它利用发动机喉管处的真空推动制动踏板产生制动力。
该系统虽然结构简单,但系统响应较慢,适用范围较窄,且制动力调节过程中对发动机有一定影响。
国内应用较多的辅助制动传动装置主要由液(气)压系统组成。
液压制动装置的构成方式多样,但均由蓄能器充液阀、单向阀、蓄能器、制动阀(比例减压阀)、制动油缸等几个主要元件组成,图2为一典型的液压制动装置组成图。
1.制动主缸2.贮油罐3.推杆4.支承销5.回位弹簧6.制动踏板7.制动灯开关8.指示灯9.软管10.比例阀11.地板12.后桥油管13.前桥油管14.软管15.制动蹄16.支承座17.轮缸△.自由间隙A.自由行程B.有效行程
气压式制动传动装置是利用压缩空气作力源的动力式制动装置。驾驶员只需按不同的制动强度要求,控制制动踏板的行程,便可控制制动气压的大小来获得所需要的制动力,如图3所示。
1.空气压缩机2.卸荷阀3.调压器4.单向阀5.贮气筒6.安全阀7.油水放出阀8.气压表9.制动踏板10.制动控制阀11.前制动气室12.后制动气室13.制动灯开关
液(气)压制动执行器主要由液(气)压系统组成,成本较高,对杂质非常敏感,液压制动极容易产生油泵磨损、漏油等现象,气压制动则需排水排油,且在低温下有制动慢、制动不可靠等缺点。
考虑到液(气)压辅助制动系统成本较高以及电子真空助力器(EVB)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我们决定开发一套电机驱动式汽车辅助制动装置。
3 电机驱动式汽车辅助制动装置的设计
3.1 工作原理
距离传感器(通常为毫米波雷达)实时测量自车与前车的距离、相对速度,然后将测量数据传到中央处理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中央处理器结合自车速度传感器测得的速度,进行目标距离计算,根据目标距离计算结果,进行距离控制计算,计算出当前汽车的安全状态以及制动控制量,最后通过驱动模块驱动电机工作,拉动制动踏板,代替驾驶员动作完成期望的制动过程(如图4所示)。
3.2 制动算法
当车间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主控制器控制电机拉动制动踏板对车辆进行制动,从而代替驾驶员动作完成期望的制动过程,其控制量由加速度跟踪误差经过一个PI控制器产生。
其中,ades为期望加速度,a为自车实际加速度。车辆的加速度在-2.5~1m/s2时能获得较好的驾驶及乘坐舒适性。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车辆能够以尽量大的减速度进行制动同时又不降低乘坐舒适性,该系统取ades=-2m/s2。
3.3 传动结构设计
在进行电机驱动式汽车辅助制动装置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对原车制动系统的改动,不影响原车相关部件的工作。而且,在设计开发的辅助制动装置发生故障时,能够保证原车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由电机产生的制动力,其值受ECU的控制,制动系统的电机根据驱动模块提供的信号,并且结合车速等其它信号,向踏板制动模块的电机发出信号,控制其电流和转速,进而产生所需的制动力,达到制动的目的。这种设计由于制动执行器和制动踏板之间无液压连接,大大减少了制动器的作用时间,进而有效地缩短了制动距离;另外使安装更简单、快速,无需制动液,有利于环保,也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再利用性,同时也减轻了系统的质量。
在传动结构设计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需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执行元件,此执行元件要具有传动效率高,定位准确等特点;
2)直线运动时精度要高,尤其在频繁换向时无需间隙补偿。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我们经过多种方案比较后,选择了滚珠丝杠副作为连接踏板和电机中间的执行元件。滚珠丝杠副是由丝杠、螺母组件和滚珠链组成的螺旋传动装置。它既可以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也可以把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能够很好的解决我们在传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3.4 仿真试验
基于Matlab/Simulink RTW实时仿真平台,对该制动装置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实验,用阶跃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通过对比期望踏板位移和实际踏板位移来验证系统性能,控制效果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该制动装置可以快速、准确的响应制动指令。
4 结论
电机驱动式汽车辅助制动装置较好的解决了目前车辆中常采用的液压辅助制动系统成本较高以及电子真空助力器(EVB)响应速度慢的问题。具有其它传统制动无法比拟的优点。
1)结构简单,系统质量较传统制动系统降低很多,从而减少了整车质量;
2)制动响应时间短,提高制动性能,缩短制动距离;
3)系统中不存在制动液,维护容易、简单,采用机械连接,系统的耐久性能良好;
4)易于进行改进和功能的增加,可以并入汽车CAN通讯网络进行集中管理和共享信息。
同时,要实现其和汽车底盘其他控制系统的集成,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侯德藻,李克强,郑四发,等.汽车主动避撞系统中的报警方法及其关键技术[J].汽车工程,2002,24(5):438-444.
[2]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EB/OL].http://www.gdcp.cn/qcjxx/14/ppt2/33.ppt.
[3]张江林,门志顺,陈志辉.辅助车辆快速制动液压系统的研究[J].矿山机械,2005,33(8):43-45.
辅助驱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46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符合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患儿中男68例, 女78例;年龄3个月~2岁, 平均 (1.2±0.8) 岁;病程6~15d, 平均 (10.0±6.5) d。排除合并心脑肾肝功能不全者, 对治疗药物过敏及无法配合治疗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 对照组7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儿均给予常规的肺炎对症治疗[3]。观察组患儿配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 用药方法:0.9%氯化钠溶液5ml,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河北爱尔海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113062, 2ml∶15mg) 7.5mg,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2020516, 1ml∶2mg) 2mg, 以上药物混合均匀后置入氧气雾化罐内, 接通氧气管道, 开始给氧, 氧气流量控制在5~7L/min, 通过氧气驱动将药物转化为气雾, 患儿戴面罩或口吸器吸入治疗6~12min, 药物气雾消失, 停供氧气, 2次/d, 治疗用具需每日清洗消毒[4]。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超声雾化吸入方法治疗, 用药方法:0.9%氯化钠溶液20ml, α-糜蛋白酶5mg, 庆大霉素4万U, 超声雾化给药, 15~25min/次, 2次/d[5]。依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周期为5~10d。
1.3 雾化吸入护理要点
(1)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 患儿取坐卧位或仰卧位, 时间尽量安排在喂奶前40min, 以降低患儿哭闹、呛咳等导致患儿窒息; (2) 主要检查氧气管道接口的密封性, 密封不严易出现压力不足、雾化不充分, 确保药液清晰, 氧气流量在5~7L/min; (3) 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黏稠者, 需要吸痰处理后再雾化吸入, 确保药物高效利用; (4) 医护人员的跟踪护理, 随时观察患儿治疗中的面色及呼吸状态变化, 患儿不配合治疗时, 及时与患儿家人沟通, 指导家长配合顺利完成治疗; (5) 雾化器具的清洁与消毒, 使用后的器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5h, 取出用清水冲洗后晾干[1]。
1.4 临床观察指标
随时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 记录咳喘及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小儿肺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肺泡壁、肺内细支气管与支气管黏膜充血、痉挛及炎性水肿等, 临床表现为肺通气与换气功能异常, 患儿缺氧与CO2潴留出现[2]。临床上对于肺炎患儿的治疗, 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 辅助雾化吸入方法治疗[3]。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方法, 原理是依靠高速氧气流动, 将药物以雾状形态通过面罩或口吸器到达患儿呼吸道, 通过患儿自主呼吸起到治疗作用[4]。药物经雾化吸入可以稀释痰液、祛除炎症、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小呼吸道黏膜水肿, 恢复呼吸道功能, 调节通气[6]。
雾化吸入优点很多, 雾气大小可调节, 给药量随之得到调节, 雾气分子容易被黏膜吸附, 药物直达患处, 起效迅速, 疗效显著[5]。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是药物变为极小颗粒, 由氧气均匀带入患儿气管、细支气管及支气管黏膜表层, 药量局部浓度迅速达到极值, 充分消炎、祛除痰液, 症状消失时间缩短, 氧气驱动治疗可以增加细胞内血氧饱和度, 缓解肺动脉压力, 缓解通气障碍与供氧不足, 防止酸中毒[2]。通过对气道的湿化作用, 降低呼吸频率, 确保呼吸道黏膜的水分不流失, 便于分泌物外排, 消除肺部炎性体征,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治疗过程无不适感。该方法具有药物浓度高、使用总量小、雾化柔和的特点, 肺内液体无潴留[4]。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不配合现象, 故需要对患儿在雾化吸入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尽量避免由于患儿不配合造成的治疗效果不佳现象出现[3]。
对于治疗过程中护理配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患儿病房的日常消毒及清扫, 尽量减少烟尘刺激, 氧气使用的合理与安全[2]; (2) 治疗前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 告知其可能出现的患儿不配合情况, 需要家属如何配合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3];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氧气压力、流量的调节[2]; (4) 治疗后的雾化器具定期消毒, 器具原则上1人1套, 雾化后患儿的吸痰处理, 避免痰液阻塞呼吸道引发窒息[4]; (5) 雾化后, 患儿需要漱口或饮水, 清除口鼻位置药物残留, 避免由于药物残留对患儿口腔黏膜与面部皮肤的损伤[6]。
本院通过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的方法雾化吸入治疗, 观察组患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配合护理干预, 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通过对肺炎患儿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过程采取合理的护理配合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 晋素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护理配合[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8) :390-391.
[2] 陈美玉, 张婷, 钱小芬.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护理观察[J].北方药学, 2013, 10 (9) :153.
[3] 曹芳敏, 曾白兰.优质护理服务对于减少小儿肺炎患者并发症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9) :28-29.
[4] 朱春燕, 王国萍, 付凤.小儿肺炎超声雾化吸入期闻的细节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13) :78-79.
[5] 雷莫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0) :124-125.
辅助驱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小儿肺炎300例, 其中男179例, 女121例;年龄3个月至3岁, 平均 (1.5±0.4) 岁;病程3~9d, 平均 (4.9±0.4) d;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经胸部X线诊断确诊, 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3], 入院前均未经治疗, 就诊时均有咳嗽、肺部固定湿性啰音、气促、气喘、呼吸困难、鼻翼翕动、三凹征阳性等表现。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治疗, 包括抗炎、止咳、化痰、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 将1mg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普米克令舒) 和3ml生理盐水混合加入雾化器, 调节好氧流量 (6~8L/min) 进行雾化吸入, 15min/次, 2次/d。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经治疗7d患儿咳嗽等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 肺部听诊啰音消失, 胸部X线提示肺部阴影完全吸收;有效:咳嗽等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 肺部听诊啰音消失, 胸部X线提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无效:上述症状或体征无变化或者加重, 胸部X线提示无改变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l5.0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校验, P<0.0 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适。
3 讨论
小儿肺炎病原体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4], 当病原体入侵到呼吸系统后会造成患儿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损伤了患儿的肺泡壁、细支气管、支气管等部位, 黏膜发生充血水肿, 受到刺激后引发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等痉挛, 让患儿肺脏通气与换气功能出现障碍, 导致患儿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 患儿表现出咽红、口感、痰液黏稠及支气管痉挛等体征[5]。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取积极抗炎、化痰、止咳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 但是随着近年来药物应用的广泛, 抗生素的使用增加, 临床上耐药的情况较为常见[6]。
普米克令舒即布地奈德混悬液, 是一种强有效的吸入型非卤化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较高的糖皮质醇受体结合力, 抗炎作用强。布地奈德被吸入后对肺支气管有较高的选择性, 主要通过气道抗炎效应、支气管解痉作用、抑制淋巴细胞等发挥效用[7];基础研究[8]表明, 布地奈德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是可的松的200倍, 抗炎作用是其1000倍。氧化驱动雾化治疗是新型的治疗方案, 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好, 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 该方式将传统雾化吸入与间歇供氧结合, 通过超声雾化技术将药液变为细小颗粒雾滴直接进入气道, 其雾化量大、雾滴分子小, 可深入气道, 直达炎症气管、支气管、肺泡等部位, 药物局部浓度高, 起效较快, 但其可能会加快患者呼吸频率, 导致刺激性呛咳, 使用时应配合拍背, 并通过咳嗽或吸痰将痰液排出体外[9]。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患儿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给药, 不仅可使药物广泛分散于小雾滴, 药物分布更均匀, 扩散更充分, 对肺组织亲和性高, 起效快, 疗效好, 而且吸氧有利于改善缺氧症状, 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布地奈德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能够提高疗效, 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小儿肺炎患儿300例作为观察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地奈德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小儿肺炎
参考文献
[1]王巧燕, 柴粉娟.氨溴索注射液辅治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21 (21) :194.
[2]张伟燕, 张巴利.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9) :1271.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5.
[4]岳永焕, 赵小顺, 李爱琴, 等.注射用炎琥宁静脉滴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5) :110.
[5]彭红.沐舒坦超声雾化、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氧气驱动雾化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0, 50 (26) :92.
[6]隋雪梅, 刘敬.痰热清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12) :112.
[7]庞焕香, 乔红梅, 成焕吉, 等.普米克令舒、可必特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9) :1882.
[8]周明琪.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23) :91.
辅助驱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104例喘憋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以不同的护理方法作为分组依据,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2例。其中观察组患儿男30例, 女22例, 年龄3~43个月, 平均 (26.1±2.5) 个月;对照组患儿男28例, 女24例, 年龄4~42个月, 平均 (25.8±2.1) 个月。患儿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喘憋、 频咳以及呼吸困难。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炎、抗病毒等相应治疗, 所有药物借助于氧气雾化泵转化为雾化液给药, 依据患儿年龄, 选择适宜面罩, 予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 主要依据患儿病症特点予以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强全程护理, 具体如下。
1.2.1治疗前护理工作者应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应用效果、应用方法以及优点讲解给患儿及其家属, 确保可以得到全力的配合。在给药前, 护理人员对双手进行彻底清洁并佩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治疗前需吸净患儿痰液, 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 以防影响到雾化治疗效果;及时、彻底做好雾化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 雾化液应随用随配;治疗前, 仔细检查雾化器, 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 雾气产生后即时嘱患儿吸入, 避免发生倒吸。
1.2.2治疗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过程中, 应选择在喂养前60 min进行, 这样可有效避免由于患儿哭闹而使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预防窒息的发生;若患儿为仰卧位, 可能会降低气体交换量, 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因而尽量取患儿坐位, 确保雾化液可尽快进入支气管;若患儿病情严重无法支撑坐位可选择侧卧位, 采用可调式病床, 适当抬高床头, 提高潮气量; 先连接雾化器, 再根据患儿姿势调整喷雾器位置、角度, 注意尽量保持向上, 增强喷雾效果, 依据患儿各不相同的情况相应的调节氧气流速, 一般为4.0~6.0 L/min;若流量较小, 会使喷雾量变小, 不利于药物的吸入与其在肺部的扩散;但如果流量过大, 则可能会造成患儿肺部不适, 会使患儿对雾化治疗产生抵触, 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另外, 护理工作者还应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发生了不良反应, 喷雾是否正常, 及时更换堵塞的喷嘴。
1.2.3治疗后治疗后, 应首先将氧气总开关关闭, 再将流量表关掉, 彻底清洗、消毒药杯、雾化器面罩, 晾干。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身体各项功能还未成熟, 因而无法自主有效排出痰液, 护理工作者可借助于翻身、叩背等方法, 帮助患儿排痰, 必要时还可使用吸痰器进行辅助吸痰, 在上述一系列过程中均应注意避免发生窒息。嘱患儿家属帮助患儿做好口腔护理, 做好皮肤清洁。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患儿的护理效果和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愈,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胸片检查结果正常;有效, 患者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喘鸣音减少;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 ( 治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4.2%, 对照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仅为78.8%,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X2=5.283, P<0.05) ,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部分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对比
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
3讨论
喘憋性肺炎多数起病于严重喘憋, 患儿主要表现为喘憋并阵发性加重, 其起病急骤呈爆发性流行, 属于呼吸道感染范畴, 2岁以下小儿为多发人群[3]。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是指借助于氧气, 将药物变成雾状微粒, 在呼吸作用下吸入患儿肺部, 药物直达病灶, 继而有效、快速发挥出药物。
借助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操作, 均是由护理工作者进行的, 因此, 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4]。护理工作者应熟练掌握护理技术, 在整个护理工作中,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 发现异常, 应立即上报医生并做出相应处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时会产生一定的疼痛, 容易使患儿发生哭闹, 因此在治疗前, 需向患儿家属做好相关的解释、说明工作, 向患儿家属介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优越性, 争取患儿及其家属可全力配合治疗和护理。此外, 要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尽量在患儿空腹的状态下进行治疗, 避免由于呕吐物导致患儿发生窒息;雾化吸入时尽量使患儿保持坐位, 进而增大潮气量, 提高治疗疗效。另外, 要求护理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儿呼吸情况、症状变化, 一旦发现患儿有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 应及时终止治疗。为控制患儿感染的发生, 应做好室温的调整。在上述护理基础上, 还嘱家长注意患儿的饮食, 由于患儿普遍年龄较小, 应保证饮食合理搭配, 进而确保营养均衡。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4.2%, 对照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仅为78.8%,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这也进一步表明, 全程护理应用于强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优化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研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全程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104例喘憋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以不同的护理方法作为分组依据,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2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程护理, 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部分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4.2%, 对照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仅为78.8%,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强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全程护理,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优化护理质量。
关键词: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小儿喘憋性肺炎,辅助治疗,全程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凤伟, 郭秋菊, 陈小萌, 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全程系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4) :37-38.
[2]李玉梅.三联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高原婴幼儿喘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医药前沿, 2014, 8 (5) :260-261.
[3]田桂英.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2) :74-75.
辅助驱动 篇7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 CAD 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台上讲, 学生台下听, 枯燥无味, 根本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导致的课堂状态经常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独角戏, 台下的学生要么睡觉, 要么交头结耳, 要么玩手机, 各自干着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有的甚至逃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少之又少。枯燥无味的课堂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上课效果大打折扣。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老师设计一个任务, 由学生分组合作, 独立地去完成任务, 老师在此之间只起到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接到作任务以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然后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 搜集相关信息, 然后得到正确的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它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 也是一种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们从传统说教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多维互功式的教学理念, 老师从一位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转变成一个引导者、帮助者。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高职建筑CAD 课程中的应用
CAD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因此建筑CAD的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 而且软件的使用上也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在CAD课程中的应用很大意义上增强了高职建筑CAD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该教学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CAD的知识, 增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分三个步骤:任务的提出、对任务进行分析、解决任务并创新应用, 下面我们做以详细地介绍。
(一) 任务的提出
任务驱动法教学是从本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为出发点, 本着由简到繁, 由易再难的原则, 设置的每个任务要与课本相应的知识点相联系, 有组织, 有目的地完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以个人抑或小组为单位,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然后老师在再进行总结分析, 并进一步对新知识进行讲解。
所以对于教学内容载体的任务, 是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中, 教学设计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设计驱动任务时应遵循四个原则:1) 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设置的任务要有挑战性, 不能生搬硬套、照猫画虎, 时间长了, 就会让学生感到厌倦。2) 要有一定的协作性。所设置的任务相对复杂些, 复杂的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 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3) 要足够新颖。所设置的任务激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动力去探索问题的答案。4) 要真实、合理。所设置的任务一定要把握好度, 首先要真实, 让学生感觉这些东西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学习很有价值,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其次要合理, 合理的设置问题, 不要太难, 也不要太容易, 太难和太易都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 对任务进行分析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重点教师合理地设置任务后, 根据所提任务的难度, 让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任务, 对于简单的任务也可以由个人来完成。学生分组合作, 将任务划分成各个小任务, 对于各自的小任务自己进行深入分析以后, 再同组里其它同学一起讨论、分析, 并互相交流思想。老师也应时时关注学生讨论的动态, 在必要时也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中, 并提出问题。对于各个小任务, 再进行详细地分解, 一层层地讲解该任力涉及哪些知识点。通过这个过程充分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 老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考虑问题的时间, 并激励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 解决任务并创新应用
在对任务进行认真分析之后, 就开始解决任务。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多多给予学生鼓励, 让学生多多进行练习, 在实践过程中给学生引入要学习的新知识, 进而用新知识来解决所面对的任务。同时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自己所欠缺的地方。根据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团队的特点, 老师要针对任务正确地引导他们哪里需要巩固练习, 抑或可以讲解一些更为贴切的解决办法。比如, 绘图任务中需要用到剪切命令 (trim) 时, 学生就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剪切方法, 这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绘制方法讲给大家听。如果在机房上课, 由于对单个学生指导较为有限, 那么可以让先掌握的同学帮助指导还不够熟练的同学, 学生与学生团结合作;教师则需要加强巡回指导, 归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实际绘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把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比较好的绘图习惯和技巧教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练习来体会、掌握命令的使用方法。在解决任务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当次课程所学的新知识和技能,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 提出一个新任务进行重复练习, 以进一步加深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最后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和点评。
总之,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枯燥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它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带着疑问, 带着思考, 带着探索知识的兴趣去主动学习。使得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摘要:高职建筑CAD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采用任务驱动法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教学理念, 将“任务”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 在建筑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职建筑CAD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图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对建工行业制图标准及规范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筑CAD,探索,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炳炎, 宋劲军, 胡建平.以实际工程为任务载体的高职高专建筑CAD教学新模式.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辅助驱动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8例喘息型肺炎患儿作为护理效果观察对象, 入选标准:入院时存在咳嗽及喘息等典型喘息型肺炎症状, 肺部呼吸音降低或存在哮鸣音、细湿啰音;经X线证实存在肺气肿症状、肺部阴影呈斑片状, 肺纹理模糊且增粗迹象明显;病程均≤3 d。排除年龄<2个月的患儿, 合并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的患儿, 存在哮喘病史的患儿, 合并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病变及免疫功能异常的患儿。其中男84例, 女44例;年龄3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2±1.5) 岁;病程15 h~3 d, 平均病程 (1.6±0.1) d。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全程系统组, 每组64例。
1.2方法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用氧气驱动的方法给予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吸入时间为10~15 min/次, 同时将氧流量控制在6~8 L/min, 2次/d, 在湿啰音、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轻后可停止雾化吸入。在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时, 为对照组患儿提供常规护理, 包括调节氧流量、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等。全程系统组患儿接受治疗时给予全程系统化临床护理, 具体包括: (1) 在治疗前根据患儿病情、年龄、依从性等合理选择雾化吸入装置,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 可在口鼻部位罩好面罩, 对于年龄较大且能够配合雾化吸入的患儿, 则让患儿利用嘴唇将喷嘴裹住即可, 以便可以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充分吸收药物。为避免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尽量在患儿进食前的30 min左右进行雾化吸入。在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与面色变化情况, 如患儿的喘息、咳嗽症状加重, 且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及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 则暂停雾化吸入, 在必要的情况下应遵医嘱应用适量止喘药物。在完成雾化吸入后, 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轻柔叩击患儿的背部, 以促进排痰;如患儿的痰液粘稠、量较大, 则在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后需要进行吸痰处理, 吸痰时应将压力控制在0.02~0.04 m Pa, 且吸痰时间应≤15 s/次。 (2) 禁止在病房内喧哗, 保持病房安静, 同时对陪护人员与探视人员进行严格限制;注意保持空气流通, 室内湿度为55%~65%, 温度为22~25℃, 对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儿, 需要及时隔离[2]。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采用正确喂养姿势, 母乳喂养以少量多次为宜, 以预防因患儿过饱及用力吸吮等造成缺氧症状加重。鼓励患儿多饮水, 以稀释痰液;提供易消化、清淡、纤维素丰富及热量高的食物, 禁止摄入花粉、蛋类、牛奶及鱼虾等食物;如发热, 则应摄入适量果汁、米汤或母乳等;待退烧后, 让患儿摄入面条或稀饭等半流质食物。需要确保患儿的睡眠时间充足, 同时帮助翻身[3]。 (3) 对于发热的患儿, 需要给予物理降温, 同时注意清洁皮肤;如发生高热惊厥, 要预防出现抽搐症状;对于失水过多的患儿, 应通过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水分。如发现患儿的泡沫痰呈粉红色, 则应遵医嘱采用浓度为20%~30%的乙醇溶液进行湿化给氧, 给氧时间控制在10~20 min/次, 以缓解肺水肿症状。对于出现昏迷、嗜睡症状且呼吸张力较高的患儿, 应及时通知与配合临床医生实施抢救, 以免造成脑水肿症状加重。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
2结果
全程系统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喘息型肺炎患儿的身体免疫机制尚未发育成熟, 对于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 在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出现后极有可能造成病情恶化。因此, 需要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缓解患儿的躯体症状, 让患儿可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4]。本研究在治疗128例患儿时采用了常规护理与全程系统护理两种干预模式, 结果证实全程系统组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较对照组短 (P<0.05) , 提示全程系统护理具有加快喘息型肺炎患儿康复的作用。全程系统化临床护理具有高效性、规范性的特点, 且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有助于显著改善患儿的病情, 本研究再次证实了上述观点。此外, 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全程护理模式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理医学的发展要求相符, 保证了护理模式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 保证临床救治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全程系统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喘息型肺炎患儿的雾化吸入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全程系统化护理用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息型肺炎的效果。方法 128例喘息型肺炎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全程系统组, 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雾化吸入护理, 全程系统组给予全程系统性临床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 全程系统组平喘时间、止咳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程系统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喘息型肺炎患儿的雾化吸入效果。
关键词:全程系统化护理,小儿喘息型肺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参考文献
[1]李士朋, 李娟, 王丽娟, 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分离株分子及临床特征.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 (6) :514-518.
[2]王云, 黄升海, 吴璇, 等.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所致肺炎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初步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50 (9) :1252-1258.
[3]杨天芸, 孙依萍, 宋琳, 等.误诊为真菌性肺炎的保乳术后放疗诱导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国际呼吸杂志, 2013, 33 (2)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