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信息

2024-07-30

文明信息(精选10篇)

文明信息 篇1

档案作为不同时代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 其数量浩如烟海, 然而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党和国家维系历史发展脉络的一项重要工作。 信息文明时代是一个全方面高速发达的时代,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 作为工业文明发展巅峰时期的信息文明时代, 档案工作也应该顺时而变,顺势发展。

一、信息文明与档案工作

人类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采猎、农业和工业。这三个阶段可以分为三种文明,农业文明( 采猎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 然而信息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提出的,也有人称为后工业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信息文明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档案作为信息家族中的一员, 其本质和特征与信息密不可分。 档案作为不同文明时期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我们回忆过去追溯历史的重要依据。 因此,档案成为回顾历史真实的可靠来源。 档案工作基本内容指“: 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1]70。 简单地说,档案工作是指档案从形成到保管再到最终销毁等一系列工作。档案工作既是对档案实体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包括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人们把“ 档案工作视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事业,它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人类文明社会之中,它与社会的生产发展相伴随”[2]52。 档案是对历史不同时期生产生活的真实记载,档案中记载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对当今社会生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就是要管理好这些历史真实信息。 信息文明下依靠先进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信息文明时期,要把高新技术手段投入到档案工作中来,不断开发和利用档案中蕴藏的宝贵信息,来指导社会实践。

二、信息文明与档案工作观念的变革

1.信息文明对档案工作开放的要求 。 信息文明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时代,人们注重社会现实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时需要信息的共享和开放。 档案工作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实践活动,它的开放程度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再仅仅停留在纸质借阅式, 而是在信息文明下依靠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共享 、传阅。 档案工作开放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前提基础,要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 这要求超过保密年限的档案应积极开放,满足社会有档案利用需要的人群。 这样不仅能增强档案利用,同时还可以对后代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档案工作观念变革是信息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 。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思维观念也随着发生变革,社会的不断进步思维观念也不断更新。 自古以来,伴随着人类思维观念从原始封建走向开放,档案工作观念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古代,档案作为皇帝与大臣参政议政决策的真实记录, 只有皇帝一人有权查看,且不说平民百姓就连朝中大臣也没有权利查看档案,档案保管处于封闭状态。 最早提出档案工作开放的是法国,1794年,通过颁布法律国家档案馆可向社会中有需要的公民开放。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档案工作开始提出为社会服务理念,逐渐有了档案开放意识,对非机密档案有所开放。 所有档案工作开放都源于档案工作观念的变革,信息文明下,信息的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手段之高超,传播速度之迅速,要求档案信息共享,档案利用程度之高,所以档案开放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样要求档案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宽思维,把信息文明时代新思想、新要求、新方法融入档案工作中,结合档案工作管理实践,推动档案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档案工作观念的变革,首先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信息文明时代,人们利用技术的能力增强,思维观念开放,人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当今是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时代,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组织要想成功也离不开创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档案工作也要在不断创新中完善。 因此,档案工作观念不能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应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注入创新思维,应用新技术,提出新的档案管理模式,这样才会与时俱进,不会被时代所遗弃。 不断给档案工作注入新活力,提高档案重视程度,这样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才会更加完善。 面对当今社会,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档案意识,开放档案工作思维,挖掘档案工作者的潜能,让其更好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不断推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档案工作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出档案管理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使其融入信息时代中去,满足时代之所需、利用之所求,让档案真正实现其价值,为党和国家、社会发展做贡献。 在信息文明时代,人们对档案的利用打破了传统观念,开始应用先进技术管理档案,尤其是电子档案形成以后,技术应用在档案管理中体现得更充分。

三、信息文明与档案工作实操的变革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文明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个工作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然而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逐渐增强,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为人类开发和利用档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很大程度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为人类利用档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信息文明下,档案载体发生变化,从较单一的载体开始向多元化载体转变,磁带、录音、硬盘、缩微胶卷等,这些载体的识别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等。 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档案载体识别开始向机读转化。 档案工作的实际管理中,对档案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利用等方面的实际管理中,也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是未来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管理档案,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

2.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 档案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力量。 档案工作不仅仅是保管档案中的信息同时还承担着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使命。在档案工作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档案中记载的信息资源的开发,这样才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定。 然而,信息资源并不像物质资源那样可以直接对日常生产生活发挥作用。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其蕴含的信息必须借助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例如,在古代物质文明发展不完善时期, 人们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信息,后转换成结绳记事的方式,因此形成了口述档案和结绳档案。 后来由于文字和造纸术的发明,人类信息记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有了纸质档案实体,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发展起来。时至今日,出现了许多档案信息资源记载的新载体,如光盘、胶片、磁带等,正是因为这些载体的记载,后世人在研究历史,展望未来时才会有据可查,有证可考。档案中记载的信息资源,是人类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无论档案载体如何发生变化,对档案中所记载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档案工作者的终身使命。

3.信息文明下档案安全的维护。 档案工作不但要完整安全地保管好档案,同时还要做到按国家档案法律规章办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同时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安全措施,预防技术犯罪,窃取机密信息。 在高度警惕下维护档案的安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身安全,不要在不经意间泄露档案信息。维护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者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档案作为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实践发展的历史真实记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因此,档案工作要秉承 “ 为党管档”的宗旨和使命,维护档案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当然,档案工作包含许多方面,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档案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辞旧迎新,开拓进取。 但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安全,要做到 “ 三好 ”,管理好 、利用好 、维护好 ,这样才能做到档案的管用结合 。 在传统档案工作实践中吸取经验应用于信息文明时代,为信息文明下档案工作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创新,应用实践。

“ 信息文明是一种能力 ,即信息能力 ,指人类发现信息 、利用信息以服务于自身各项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的能力。 信息文明是一种状态, 即社会信息化程度 ———社会信息 技术的发 展程度 、 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对社会实践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贡献程度”[3]。 信息文明是个大环境、大背景,是整个时代的视域,档案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该如何自我调整和自我改变,才能更有前途与活力,这是学术界值得探究的话题。 面对这样开放发达的时代背景,档案工作应该勇于面对信息文明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不但要有序化地管理好档案,还要充分挖掘档案中的信息价值,为社会实践服务。 档案工作应全方位、多领域、广实践地寻找自我创新点和突破点,迎接新的春天。

文明信息 篇2

活动

今年,托里县按照中央文明办、公安部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这一活动主题,不断拓展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有效提高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文明交通素质。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安排部署。中央文明办、公安部视频会议后,县文明办、公安局、交通局、司法局、城建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先进县市2010年“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启动以来的工作典型经验,制定《托里县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并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二、突出“客运安全”重点,提高责任意识。为抓好客运安全,提高客运驾驶人及车辆素质,县文明办、交警大队、运管站对汽车出租公司、客运站驾驶人员,采取集中培训、观看光盘、以案说法、剖析案例等方式对他们开展面对面的安全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安全行车意识,让他们自觉摒弃交通陋习,倡导文明出行。并与驾驶人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使他们时刻绷紧安全之弦,自觉杜绝“病车”上路及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三、深入校园宣传,推进“小手拉大手”活动。将中小学生列为重点宣传对象,坚持从娃娃抓起,着力提升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达到促家长、促社会的宣传教育目的。文明办、公安局、教育局联合开展了交通安全进校园、马路“小交警”等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多视角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四、结合路面执勤,将文明交通教育贯穿执勤执法始终。县公安部门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传活动与民警日常勤务工作重点相结合,结合交通秩序整治行动,以执勤点为依托,在查纠交通违法过程中认真解答群众咨询,对违法驾驶人开展现场警示教育,发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做到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起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宣传效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危害,营造文明参与交通,自觉抵制交通陋习的浓厚氛围。

五、依托宣传媒体,扩大社会宣传覆盖面。宣传、公安、交通、城建等部门在县城公共场所积极发挥窗口部门宣传阵地的作用,服务行业、主大街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公益宣传画温馨提示广大群众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并通过电视播放“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倡议书、滚动播放文明交通提示语,以及利用移动、联通、电信平台向全县用户发送文明交通手机短信,大力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做到文明出行,摒弃交通陋习。同时,开

通不文明交通行为曝光台,邀请电视台记者随同民警一同深入执勤一线,对客运车辆超速、超员、酒后驾驶、无牌无证等严重交通违法典型案例予以曝光,以达到教育的辐射作用,同时,积极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学生加入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走上街头大力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关心交通安全,人人参与交通管理的良好局面。

从信息文明视角解读国际金融危机 篇3

被这种选择性记忆忽视的,是危机反映出的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之间矛盾这一层面上的动向。比如奥巴马团队在研究下一代经济,被有选择地无视了;日本在比中国更高文明层面上实施下一代的战略,也被有选择地无视了。

历史经验证明,有一种文明竞争是在浪潮的不同层面之间发生的。落后一方不能识别先进一方的套路,有选择地无视先进文明信号,往往对结局起到不可逆转的决定作用。清朝是在GDP达到世界第一时被灭掉的,只因没有识别出当时的下一代文明——工业文明——的本质。我们现在离GDP达到世界第一,还差至少十年以上。但对下一代文明——信息文明——本质的理解,真的比上一代差距有所缩小吗?

所以我建议在工业文明内部之争——市场与政府——外面,我们还要引入工业文明本身与信息文明本身的矛盾这个视角。从信息文明视角解读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看待东西方的所长所短。

第一个解读:国际金融危机是工业化基本矛盾的集中暴发,这一矛盾不可能在工业化内部解决,需要信息化帮助转化矛盾,经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而向信息文明方向质变来从根本上解决。

尽管《资本论》在德国卖得很火,但从《资本论》的视角解读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在工业化内部进行分析;而换个视角,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角度进行解读,反而有助于超越工业化视野。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词是“异化”。对应国际金融危机,在雷曼兄弟公司的案例中,是代理人对于委托人的异化;对美国华尔街而言,是美国的代理人阶层对于整个委托人阶层的异化。用马克思的术语,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相当于委托化)的资本人格化代表,对于人的存在(相当于委托人)本身的异化。从这个特殊角度看,中国生产、美国消费,在反映工业化基本矛盾方面,具有同构性,其性质是否相同,主要看尺度是什么。中国远没到乐观的时候,也需要深刻反思为什么没有以人为本进行生产而造成大量过剩生产这种工业病。

马克思当然没有谈到过信息化,但信息化的本质,恰恰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对称,达到人的本质向人的存在的复归。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对称就是广义的异化。因为一旦消除了不对称,如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有时反映在生产过剩,有时反映在消费过剩——之间的不对称,异化也就不存在了。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不是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完成的中国马上追求的主要目标。但十年的历史证明,无视这种理想状态是未来取向,一定会无视信息文明;而且还一定无视美国和日本这方面明显的时代信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工业化谈工业化,对于回应国际金融危机来说,既有务实的一面,也有误国的一面。

第二个解读,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存在两种虚拟经济。选择信息对称化、还是信息不对称化的治理,将对一国的文明定位产生深远影响。

一般说的两种虚拟经济,是指金融经济与信息经济。这也算两种虚拟经济,但不是我说的两种虚拟经济。我主要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特征区分:一种是扩大信息不对称的虚拟经济(工业文明的虚拟经济),一种是缩小信息不对称的虚拟经济(信息文明的虚拟经济)。在前一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让信息更不对称、更不透明,用信息化为工具理性服务。在后一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让信息趋向更加对称。更加透明,以人为本。在透明化这个问题上,技术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的意愿,是推动还是阻碍这件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监管虽然十分必要,但仍是一种体制内治理,还是应该向信息文明上走,敢于尝试以人为本的体制创新。当前这方面最薄弱的一环,就是用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和企业的透明化过程,让社会本质的人格化代表对全社会更加负责任。这样中国才能在文明制高点上,而不是仅仅在操作层,建立体制优势。

信息文明对信息化的引导作用在于,用比现有传统代理人集团更低的成本、更透明的方式,把他们现在承担的工业化任务完成得更好。中国和美国现在都面临代理人坐大带来的工业病的挑战。如果屈从于利益集团,任他们为做的那一点工业化的工作而漫天要价,吃垮一个文明也是很容易的。谁不能着眼信息文明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利益对称方向调整结构,谁就会先被工业化拖垮。

第三个解释,在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中,应区分东方文明的普世价值与特殊经验。在工业化文明内部谈东方优势(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如在更高的信息化文明上认识这个问题。

现在有一种倾向,好象中国没有闹金融危机,所以西方要倒过来学中国。学什么呢?从媒体列举的来看,有些误导成学习中国的工业文明模式了。

东方国家在建设工业文明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模式。我认为这种总结主要是对自己有意义,可以坚持对自己适合的东西;而不是对西方人有意义,因为东方集中模式到西方未必行得通,它只是一种适合东方的特殊经验。

但东方文明还有值得让西方认同的普世价值,这就是从农业文明螺旋式上升到信息文明,经过再造的东方文明基本价值观。比如天人合一,可以再造、转化为绿色环保价值;人与人的和谐,可以再造、转化为有特定含义的以人为本——复归日常生活中的委托人,等等。

举例来说,中国的信息化中一直坚持美国没有的一种顶层价值“资源共享”。这将来就有潜力构成某种文明基因,从东方文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仁”字中化出来,用到智慧价值的外部性和网络效应上。西方人说说“价值网络”容易,真要成为一种文明和活法,他就知道东方文明比西方原子论对这件事更贴谱。

文明信息与图书馆的关系 篇4

文明信息标明了人的人性生存, 确立了人区别于一般自然的根本信息特征, 标明了人所具有的信息属性。于是, 古往今来的人类都倍加珍重文明信息。原始人从简单的会意发音和图形标记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和文字, 就是原始人倍加珍重文明信息发展的结果。语言文字是较为完备的文明信息符号形式, 语言文字的形成, 使人们的意识信息更加准确和丰富, 人们的思维更加细致明了, 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 人们的运筹和记事更加快捷, 人们的社会生活得到进步。因而, 语言文字的形成, 使人类踏上了信息符号较为稳定的文明发展之路。伴随人类语言文字的更新、文明的发展, 人们为了记事备忘, 为了系统的向社会和后代传播文明信息, 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文献。从古文献发展到现代文献情况看, 文献有两个显著特征:1.文献能用一定物质介质形式将文明信息进行跨时代地历史传播和多方位地社会传播。2.文献中的信息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碎繁琐的文明信息, 而是在人们普遍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重要性的人或事及思想或技能的系统化的文明信息。

就此, 我们根据以上文献的两个显著特征, 可以给文献下一个定义:文献就是人们用一定物质介质形式为质料而专门表达出来的系统化文明信息。

1 文明信息和文献继续发展, 导出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文献产生后, 人类倍加珍重文明信息的精神追求, 慢慢走上了专门化社会发展的轨道。其社会中逐渐产生了专门从事撰写的着重思考的人群, 由此, 文献就被大量的撰写出来, 这样, 社会就自然需要专门收藏管理文献的行业, 于是图书馆就产生了。

图书馆刚刚产生时, 由于古代社会文献制作和传递技术的落后, 文献在社会中的存在往往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无价之宝。所以, 古代社会的人们对文献几乎都是倍加珍惜的收藏, 这有就形成了古代社会图书馆重收藏、轻传播的典型特征。

2 对图书馆各种物质存在分析及信息存在分析

从以上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实事我们可以看出, 图书馆的核心物质是文献, 而馆舍和馆设备则只是图书馆的表体物质。

2.1 图书馆功能确定根据文明信息特点, 图书馆的首要社会

功能也就是收集保管人类生活中一切已形成的文献, 于是实际生活的一切表达重要的、典型的人或事及思想或技能的文明信息也就都有系统地集中到图书馆中来了。这样, 图书馆第一位的社会功能就是有系统地集中社会生活中重要、典型的文明信息。这就是图书馆的表象功能。

2.2 对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发展的分析前些年, 图书馆学术界, 有一种观念认为:

随着当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将越来越主要以使用互联网收集文献、获得信息, 而图书馆中文献和信息的使用率将会越来越低, 图书馆信息效率与互联网信息效率比较将会越来越低, 最后将导致图书馆的消亡。

其实文献和信息不但可以在纸质图书的图书馆中存在, 也能以电子数据形式在电子计算设备和互联网上的数字图书馆中存在。同时, 其文献的基本物质依然都还是文明信息, 所不同的只是在文献表象物质属性方面:一个是以纸张介质形式确定的纸质文献, 从而也就构成纸质文献为质料根据的纸质图书馆;另一个则是以电子质料数据形式确定的电子数据文献, 从而也就构成电子数据文献为质料根据的数字图书馆。

2.3 这里我们讨论文明信息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有一个非常重

要的信息问题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的, 这就是文明信息与知识信息的关系问题。

从人文信息的广扩领域讲, 知识信息是属于人进取成功、实现价值的生存范畴, 而文明信息则是人社会存在情理必需的生存范畴。明显, 文明信息是它包含知识信息的。这里文明信息可以给人带来心安理得和生存的信心、勇气、力量、智慧和乐趣, 因此它能使人的生存一直延续;而知识信息给人带来的则只是为达到某一生存目标的成功, 其不一定能保证人的生存延续。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成功是不一定会使成功者心安理得的, 有时还往往给成功者带来烦恼和不安, 甚至危险, 这就会使成功者又转回到原初文明信息中的道德理性领域, 反省自身所获成功的文明性和文明水平, 进而重新制定生存目标, 并构成新的知识系统, 以此向文明生存水平更高的成功方向迈进。

2.4 文明信息包含知识信息的关系, 反映在文献种类上也是比较明显的。

同一个文学艺术作品文献, 对不同种族, 不同个性, 不同生存环境, 不同情绪状态的人, 所带来的人文信息效果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文学艺术文献信息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生理上的文化基因, 并舒展文化基因中的信息向道德理性方面扩充。就这种意义, 我们就将文学艺术文献信息称为:人性拓展信息。很明显, 文学艺术文献信息也是属于文明信息的, 并且其完全区别于知识信息而在文明信息领域中存在, 其对社会生存者发挥着拓展道德理性的人文功效。知识信息是一种人们为成功生存必须遵循的带有强制性的文明信息。就全人类而言, 对于确定的生存环境和确定的价值目标, 知识信息强制要求人们普遍遵循。科技文献信息一样也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生理上的文化基因, 并强制启动文化基因中的确定信息做功。因此, 知识信息是文明信息域中最明显的一种, 其对社会生存者发挥着强制成功生存和价值实现的人文功效。

结合以上两种文明信息对人们社会生存的人文功效, 我们也就明确了人类文明生存的信息逻辑关系: (1) 人, 只有通过人性拓展信息对自身的作用, 才能感悟到自身道德理性的不足及其自身的社会价值责任, 于是才会去制定自身社会生存的价值目标, 于是才会去积极的学习和发现, 积极的创新和发明, 进而才能积累起自身的知识信息; (2) 知识信息能够使人们高效的实现价值目标达到成功, 于是其又能使人站在更高的价值平台上来体验人性拓展信息对自身的作用, 而进一步重新感悟自身在新价值生存平台上道德理性的不足和自身更大的社会价值责任, 于是再去制定自身更高的社会生存价值目标, 于是在再去更积极的学习和发现、更积极的创新和发明, 从而又积累起自身更新的知识信息。 (3) 就此, 人性拓展信息和知识信息交互循环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从而才能使人们在不能提高的实际价值平台上不断达到人性的完美和生活的幸福。 (4) 积于人性拓展信息和知识信息对人的生活具有交互循环作用的原因, 则图书馆的管理, 实质上就是深化了的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信息的管理。这是因为图书馆文献中的文明信息对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备忘、启示、样板、辐射功能, 因而图书馆文献中的文明信息对人类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文明信息具有概括性。这样, 图书馆就会通过馆员向人类整个社会传播系统化的文明信息, 从而自动全面调节人类整个社会生活中人性拓展信息和知识信息对人们的交互循环作用, 因而起到对整个社会生活文明信息深化了的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谭迪昭.图书馆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160.

“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活动信息 篇5

第122期

XXXX社区党支部、居委会2010年3月27日

“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让万民市民深受教育

随着XXXX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家庭收入也与日俱增,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私家车多,机动车多,吸引从全国各地来奎屯务工、居住的人也随之日益增多,“三多”现象,让交通堵塞,交通肇事时有发生,针对此现象,在全市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XXXX社区,积极响应奎屯市文明办关于自治区第九个 “公民道德建设月”的工作

安排,于3月27日,联合市交警大队、XXXX路派出所和XXXX,开展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社区工作者、交警、公安民警和志愿者近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万名市民深受教育。

开展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引导,让广大市民明确安全出行的基本要求,逐步养成遵章守纪的文明交通习惯,让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交通事故明显下降,交通执法更加规范,交通管理更加科学,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文明交通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活动中,志愿者身披“争做文明奎屯人,争创自治区文明城”、“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和“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为内容的授带,手持彩色交通警示旗,在全市8个主要“十”字路口和12个公共汽车停靠点,引导行人、非机动车辆过街各行其道,遵守交通信号,不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乱穿斑马线,教育市民要“礼让三先、尊老爱幼、文明乘车”。当天,受教育市民达4万余人,来往群众在志愿者的耐心劝阻说服教育的帮助下,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成效显著,劝阻教育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赞扬和认可。

此活动以解决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广泛开展文明交通行为教育,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工作、生活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也为我市顺利蝉联第八次自治区级文明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明信息 篇6

【摘要】伴随着经济信息发展的浪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电子政务在国家信息化的布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辨析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工程和政府信息化等内容的内涵异同,明确电子政务的战略、理论和社会价值,对于我国顺利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经济信息;生态文明;电子政务;价值;信息经济

1.经济信息与生态文明背景

在国家社会的各经济层面中,都存在着大量经济信息,通过对其接收、传递和处理,反映和沟通各方面经济情况的变化,借以调控和管理生产,实现管理环节间的联系。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无时不在产生和使用大量的经济信息,它是客观经济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经济信息的框架对于电子政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2]。党的大八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必然要求政府也参与和配合,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电子政务正应以此为契机大规模发展。

2.电子政务建设内涵

在全球经济信息的浪潮和生态文明背景下,各国开始了电子政务的建设。但是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国内外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认识,例如欧美等国家称之为“电子政府”,非洲地区国家是指“电子治理”,而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使用“电子政务”这一名词。同时,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建设中新的实践经验,各学术机构和研究组织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中。要认清我国电子政务的内容,首先应区分电子政务与几个相似概念的异同。

2.1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源于办公室自动化。最早提出办公室自动化概念的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早期的办公室自动化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产品的性价比不断提升,计算机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这时办公室自动化已经超越了办公室的界限,开始被称为办公自动化。

2.2政府上网

政府上网一词源于中国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的计划是要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上也建立一个政府组织,以便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提升管理水平,主旨是要实现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工程的主要实践内容是为各级政府成立门户网站,提供政府部门名称、职能、机构、办事指南以及文档下载等功能。伴随着经济信息的初步发展,政府上网成为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和实践步骤,同时,也是政府信息化的一个里程碑。

2.3政府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人类由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带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社会,即由工业经济转向经济信息,其间的转变过程,人们称之为“信息化”。信息化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与各行业各产业相结合,进行了优化、重组和改造,例如,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等等“互联网+”现象。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政府的创新中,从而大大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满足社会及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促进经济信息发展的过程。

2.4电子政务的内容

对于上述这些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相似概念来说,要想明确其内涵是困难的,因为彼此之间要么有定义交集,要么是不同阶段的事物。同样,对于电子政务的内涵,学术界和理论界也一直存在分歧,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定义[3]。原因有许多,首先,电子政务是一种伴随经济信息产业的新兴事物,发展历程较短,不同的国家和组织,都不能给出权威的概念。其次,电子政务本身是一个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新兴事物,它是动态的,又与许多学科相交叉。最后,电子政务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又包含有多个层次。在我国电子政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和交叉学科,包含有三大层次:(1)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与经济信息背景下产生的。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2)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和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事务。(3)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3.电子政务的时代价值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行业产业,又与经济信息和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信息和生态文明不仅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电子政务相关建设内容的落地和实施。反之,高水平的电子政务建设也会促进经济信息和生态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火车头和领头羊。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以战略眼光和时代理想,从全局和宏观出发,充分认识电子政务的时代价值。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电子政务的时代价值:战略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3.1战略价值

首先,满足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布局。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为顺应经济信息的浪潮,都把国家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也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其次,贯彻我国“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的方针。对于信息化,目前有三种理解,第一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第二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三是国家信息化。其实质是分别从企业、行业和经济角度,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国家和政府三个层面进行了突出和强调。这三方面本身就密不可分,反映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自然仍然互相影响和依存。但作为政府,是要求在整个信息化的过程中直到带头的作用,率先实现信息化。最后,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国家信息化先行建设的重点,是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3.2理论价值

第一,电子政务改善行政环境的价值。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讲,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民族等各方面的因素。电子政务的建设强化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同时,对于政府自身扩大了开放性。电子政务提高了政府事务透明度和公平性,必须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第二,电子政务变革行政价值观的价值。价值观作为政府对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存在着的理想状态的稳定信念,是整个政府行政系统的灵魂。电子政务的发展一方面会改变行政组织内部人员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公务员认识到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减淡了管理认识。在经济信息条件下,公务员日益转变利益观,明确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根本利益。同时公务员也有了强烈的共享意识。电子政务的建设,打破了传统政府中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锐减,从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务员的传统行政观念。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变革了政府行政组织外的公众和企业观念。随着经济信息和信息化应用的深入进行,公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都得到空间的提高,这些转变都有利于电子政务的动作。在电子政务中,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是发生了扁平化,政府与公众是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的平等关系。公众生活生产中,接触到行行色色的经济信息现象和规则,从而在与政府交互沟通时,也有能力有意识地接受网上服务。第三,电子政务变迁行政权利结构的价值。行政权利是指政治权利的一种,是国家政府领先特定的强制性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权利。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权利结构发生了变化。

3.3实践价值

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公共行政实践的意义,表现得突出。首先,电子政务优化政府业务流程。电子政务绝不是单纯的将传统政府业务生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建设的同时,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将原来的串联办事流程转变成并联,提供一站式,7*24模式的办公流程,提高业务流与信息流重合度,其次,电子政务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将公务员从单纯的体力操作向知识智慧型转变,将公务员从职能分工向业务综合转变,将公务员从被动业务受理向主动服务转变,将公务员独立办公向团队合作转变。最后,电子政务促进科学决策和民族决策。传统政府中,决策过程不透明,或者通过听证会和发布会等媒体手段进行决策沟通,不仅成本高,而且受众少影响小。电子政务的推进,使管理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可以获得任何需要的公众信息。大大提升了民主参与的水平,对于政府自身也提高了科学决策的能力。

4.结语

随着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经济服务者的政府,其信息化的电子政务也是必然趋势。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呼吁生态文明。经济建设与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政府在其中应起到调和剂的作用,一方面加快经济信息建设,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同样,发达的经济信息水平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电子政务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新东.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研究[J].中国发展观察,2015(12).

[2]于恒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1).

[3]张锐昕,王郅强.电子政务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臧超,男,1982年生,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经济信息 生态文明。

信息文明的新特点及其虚拟形态 篇7

一般认为,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人类历史已经经历或还在经历的文明形态,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跨入了信息文明, 它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所以说, 信息文明就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历史文明, 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最新型的人类文明。信息文明社会中信息处于中心地位, 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

信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基质和动力, 是人类生存的先导要素, 是驱动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纽带,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没有信息、信息交流以及相应要求所产生的信息科学技术, 就谈不上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文明。从这个意义上看,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文明史。只是在当今时代,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 信息的作用日益扩大, 才促使我们进入信息文明社会。

从历史上看, 信息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形态, 它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社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这个社会文明的形态, 这与社会的综合进步水平有关, 文明形态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的过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更替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文明形态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 从历史上看, 历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18世纪末的蒸汽革命推动了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电力革命推动了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从而使人类文明进入了新阶段。我们现在的信息文明社会是信息技术推动的产物。

信息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就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技术是信息社会最坚实的支撑。“信息技术是指以电子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等为基础, 对各种形式的信息 (文字、声音、数码等) 进行收集、加工、存储、转换、传播和利用的技术。它将把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融合成一个社会主导的技术群。”其中,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从社会结构、文化形态、思维观念以至社会生活方方方面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理解信息文明的本质时, 信息就被视为文明进步的核心。特别是信息时代下, 用铁路与航海在地理上建立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 建立知识的桥梁, 链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 才是推动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有效提高了信息密度, 必然导致信息时代的文明大爆炸。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ler) 在1980年写的《第三次浪潮》一书预言了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的信息时代, 托夫勒对信息时代做了很多预言, 诸如, 技术、工业、娱乐、商务、生活、交往等等领域。托夫勒在70年代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盛行;电脑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家里工作;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 (自己动手做) 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 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二、信息文明社会的表现

信息文明时代, 信息在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 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广度、深度和速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社会信息传播靠语言, 农业社会信息的传播通过文字和印刷, 工业社会信息通过电子传播, 如电报、电话、无线广播、电视等方式。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这种以比特为单位的信息流可以携带各种形式的信息 (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 包含的信息量巨大, 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信息, 在世界一端发生的新闻很快就可以传递到世界的另一端, 从而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起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世界的联系来说, 信息时代以不可思议的影响加深了整个人类世界的联系, 以前靠的是马车和商品, 现在连接世界的纽带是互联网。就像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工业化社会一样, 信息技术革命也将创造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这样整个世界都在信息所织就的网络中联系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 而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 人们可以修改、增减信息, 整个信息网络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进化的系统。可见, 信息文明是一种系统的、一体化的文明。

目前, 信息全球化已经超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势头, 成为当今社会最重大的事情。信息全球化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仅是交互通讯、信息传播和电子商务的工具, 而且是信息全球化最理想的工具。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 蒸汽时代的全球化时期, 蒸汽机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交往的物质技术手段, 火车和铁路铺满了陆地, 使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合理安排劳动力和收集生产原料。而信息时代的全球化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 是被各种信息所缠绕的一体化, 这个时代的全球化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是以往任何时期的全球化所不能比拟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种信息经济是一种不同于工业社会的新经济, 信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经济,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到企业和家庭, 借助网络平台, 企业经济走向了网络化、虚拟化、全球化, 能更有效的利用全球的资源。信息文明时代, 知识和技术因素在经济生产的全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 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能耗、高物耗型向高效能低能耗、低物耗型转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进入一个高层次的和谐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文明使经济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一种以信息为重要原料的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从而出现了信息产业, 生产有物质载体的和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促使信息经济的发展, 同时信息经济也为信息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

与之相对应,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导致是政治权利的分散, 人们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参与度的提高。同时, 人类文化也将进一步传播和繁荣。在信息文明时代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被网络连接起来的整体。

当人们还在对自身的未来充满疑惑时,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过:数字化生存有四个强有力的特质, 将会为其带来最后的限制。即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

除了信息文明时代新的全球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文明时代, 数据起着超乎人们想象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 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收集数据, 而是开始研究分析数据本身和数据之间的某些新联系, 这将会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在以后, 这些通过信息收集、数据处理而得出的预见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涉及决策时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 在信息时代, 人们是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人们更关注的是将来。在信息社会, 人们必须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要。

充分利用数据能解决重大问题。当汇集个人信息并与公开数据 (例如来自公共机构或私有公司的信息) 结合时, 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如果确定个人驾驶习惯, 添加来自交通信号灯传感器和车载GPS系统的信息, 就能了解道路何时、何地将会拥堵, 并通过管理交通模式来应对。如果把每个人的基因组放在一起研究, 就能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告诉我们为何一个人会得某种病, 而另一个人则不会。当我们分享更多信息时, 就能学到更多的潜在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可以说, 这些数据非常宝贵, 有着极大的价值。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将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信息交换来获得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学会有效地使用数据将产生巨大价值。

信息文明时代, 社会公众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大大改进了人类的劳动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通过网络, 增强了政治参与的力度, 有利于促进民主化的进程, 它使得社会公众有更强的政治意识, 而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信息技术也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 通过在线学习和培训方便了人们的自我学习, 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

三、信息文明的虚拟形态

信息文明的表现体现在以上的方方面面, 这些表现可能不能完全概括信息文明社会的特征,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信息文明的虚拟形态。

信息技术首先应是一种技术工具, 它的作用日益被人民发现和利用, 网络将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深刻的是,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利用网络和虚拟技术还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出了一个带给人美妙多彩体验的世界,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虚拟世界”。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 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各种需要, 比如, 吃饭、购物、娱乐、人际交往等。很多情况下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东西, 可能在互联网上能够“虚拟”的实现, 比如“网络社区”的出现, 人们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各种事务, 俨然是一个社区公民。

虚拟世界的建构是人类通过信息技术的方法将实际存在的事物信息化的过程, 对真实事物的虚拟化是需要大量信息的, 这些信息不仅要有序的排列, 而且要准确的反应真实实在的状况与特性。

数字化虚拟是以计算机计算为中介的虚拟, 是高层次的虚拟形态。信息科学家钟义信讲:“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虚拟化工作现在都可以依托计算机来完成。制造数量可观的传感器接收环境数据、编入程序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软件控制的单片机有效的将虚拟世界的分析结果反应到物理世界中。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开始部分代替了人类的虚拟化能力, 使人们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虚拟实在技术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 早期虚拟现实就是通过虚拟头盔和数据手套的三维图像跟踪装置, 借助计算机的高速处理数据的能力及时跟踪主体感觉器官的输入和输出, 达到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在这项技术正在不断完善。可以看到, 虚拟现实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 它在医学、娱乐、教育、军事与航天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被用于临床治疗中, 如对退役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也是虚拟实在使人产生沉浸感的一个真实影响。虚拟实在的最终目的是与真实的世界相一致, 使人产生一种真实感、沉浸感。

可见, 虚拟世界并不是“虚拟”的, 而是信息技术的产物, 是人们在虚拟实在技术的作用下, 人机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象真实存在在那里的感觉。那么, 这种虚拟实在的本质是什么呢?

四、虚拟实在的信息本质

可以说虚拟实在是一个空间性的媒介, 在这个具有沉浸感的空间中, 人们可以产生一些真实的感觉。尽管虚拟空间本质上是虚幻的, 但是它欺骗了我们的整个感知觉。对存在的经验是被感觉证据所认知和确认的, 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就是基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是建立在我们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

可见, 虚拟实在能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的感觉, 虚拟实在建立在人的感知的基础上, 然而人是经常被感觉所欺骗的。中山大学翟振明教授提出虚拟实在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存在, 与自然实在形成平行关系。如此, 虚拟世界就如同我们自然界一样, 拥有不断发展、自我进化的能力。

虚拟实在的根本取决于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反馈和传递的过程, 它的价值在于能够获得和控制数据, 通过信息处理, 创造出一种虚拟环境来实况再现远距离的各种现象。“游荡于赛博空间中的那种虚拟实在的属性无非是大量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的表达方式确实是通过符号来逻辑地实现的。然而其本质的东西确是信息。”

五、结论

信息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历史文明, 贯穿人类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的漫长发展过程。人类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是一步步推进的, 信息革命的历程同时也是人类虚拟能力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语言的诞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信息文明的初级阶段, 到后来工业技术 (电报、电视广播、卫星通信等) 、信息技术的出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与应用。现在的世界已经离不开信息, 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虚拟实在的本质是信息计算, 事物不断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人类虚拟能力进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J].河北大学学报, 2001, (01) :57-58.

[2]刘志英.信息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03) :24.

[3]任淑萍.信息技术对信息文明社会公众的影响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05, (02) :37.

[4]吴军, 张首晟.文明之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序二.

[5]http://notebook.yesky.com/389/35090389.shtml

[6]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1996:38, 41, 10.

[7][11]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 2001, (06) .

文明信息 篇8

一、把人与环境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们的文明礼貌习惯

班级是幼儿们成长的乐园, 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班级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 时刻受到熏陶与感染。所以, 我们要重视环环境的建设,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硬件环境的创设。硬件是环境的第一要素, 所以, 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硬件建设, 而硬件建设中多媒体设备又是重要一部分, 我们利用多媒体在教室无处不在, 角角落落都有多媒体, 可以让教室的墙壁说起话来, 把“帮助别人”“热爱祖国”等形象直观的图案投放在墙壁上;在走廊上也有道德教育的投影;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 给幼儿们播放礼貌教育的视频, 广播等。从行为上对幼儿进行点滴教育, 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好孩子。也可以录制优秀班级的教学活动视频, 建立文化活动案例库。

2.软件环境的创设。我园主张“微笑、友爱、平等、和谐”的精神, 以此为宗旨, 建立起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等形成良好的礼貌氛围, 做到幼儿尊敬长师长, 老师与家长则尊敬幼儿的发展, 他们之间是成共的好朋友。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勾通, 比如, 可以是校讯通、QQ等常用软件可以多多加入到三者之间的交流。

家长与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起到主要作用, 所以, 家长与教师要做好榜样作用。比如, 在早上家长送幼儿上园时要再见, 幼儿老师则在门口接待幼儿, 让幼儿形成一个进园的期盼, 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切。幼儿进园则主动与见到的老师打招呼, 做一个文明好幼儿。当然, 老师与家长见面时要主动打招呼, 让孩子感受到成人之间的热情。当然, 幼儿在班见面时也要主动问好, 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二、信息技术下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礼貌教育

1.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要定期召开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 要利用多媒体把文明礼仪的内容与要求告知家长, 对家长提出要求, 让家长配合幼儿的工作, 把幼儿的文明礼貌情况在家长会上重点讲解, 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儿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2.利用宣传栏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要多宣传, 可以在家园联系栏中, 老师先是教给家长一些在家文明礼仪的方法, 在每个时间, 都给家长提出与幼儿园同步的文明礼貌教育内容, 也可以利用微信、飞信、QQ等信息平台建立园—家互动平台。

3.多带领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幼儿也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从小把他们引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会幼儿做一个好客人, 做一个好主人, 学会待人接物。

三、把文明礼貌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

1.用好日常礼貌用语。文明礼貌的教育并不是只在学的时候利用, 而是利用来园时, 要求老师主动跟小朋友问早问好, 幼儿也跟老师问早问好。当老师得到帮助时说“谢谢”, 幼儿自然而然说“不用谢”。

2.鼓励与帮助结合。在平时的幼儿语言与行为举止中, 老师们要对其进行跟踪观察, 做到表扬帮助同时进行。对礼貌行为习惯好的同学多表扬, 对礼貌习惯较差的幼儿要多帮助, 帮助他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比如, 有的小朋友经常有欺负同伴, 但又不会道歉, 老师要多帮助他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 在教育他的同时, 也对其他同学进行教育, 做到引以为戒, 使全体幼儿都会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1.对于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礼貌言行习惯要录入电子档案, 过一定的时间段, 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统计, 看其是不是有进步。并可以让幼儿家长对这个数据库中查询。

2.把幼儿在园的点滴进步进行总结之后, 及时把情况反馈给幼儿家长, 形式较多, 可以用信息手段告诉家长和小朋友, 也可以把每周的文明礼仪情况记录表粘贴在家园联系栏目中, 让家长参与监督。

3.幼儿管理幼儿。在班里可以竞选一些行为习惯好的幼儿当组长, 让他们参与管理, 也可以鼓励幼儿之间相互监督,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发生不恰当的语言行为习惯时, 相互提醒, 共同进步,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文明信息 篇9

一、电子政务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止到2011年底, 以gov.cn为结尾注册的英文域名总数达到6686个, 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1];各级政府几乎都已经开通并运行政府网站, 8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网站上设有信息公开专栏、办事窗口, 很多还设立了政策解读、在线访谈等政务互动栏目。电子政务正向更高层次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二、应用重点由“内”向“外扩展, 从初期的政府网站到政府信息公开再到网上政务服务系统、网上访谈等。可以说, 电子政务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政务平台和行政模式。

但是,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电子政务对各级各类政务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较为有限, 综合服务能力尚待提高;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水平不高,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愈加突出;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二、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 政府和公众都对电子政务寄予了更高更新的期望, 对电子政务的健康文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强化电子政务服务功能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强烈要求。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2月2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2]。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明确了这一点———“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推行电子政务,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其次, 电子政务网络应成为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尊重群众的知情权, 体现现代行政特点;另一方面助力反腐倡廉, 打造“阳光政府”, 今年4月16日温总理公开表态要求:“除了秘密, 一切都要在阳光下运行。”

再次,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多次提出要求:努力使电子政务成为政府与民众的“连心桥”, 发挥“汇聚民智、收集民意”作用, 促进公众参政议政热情, 保障其参政议政权利。

最后, “十二五”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 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3]。增强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功能, 已成为必须重视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公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促进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

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 需要政务人员的积极引导和高效应用;电子政务的健康文明, 需要民众参与, 更需要政务人员率先垂范和有效管理。采取措施切实提升政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是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现实而迫切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具备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技能, 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比如信息传播的新工具———微博, 它的传播速度飞快, 影响巨大。据上海交大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 微博首发的有11起, 占22%[4]。2011年度十大网络事件都是由微博快速传播, 引导舆论、最终影响事态发展。可见, 熟练使用微博开展政务活动应成为必备的一项技能。使用政务微博, 官员可以和公众“零距离”沟通互动;可有效地收集民意, 汇聚民智;也可以高效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又能广泛宣传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政策。

2. 具有高度的信息共享意识。

政府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 如何使这些信息最大限度公开, 最佳化服务公众, 体现“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中一项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的问题。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信息公开的总原则是“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因此, 政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意识, 并且有效落实, 这样才会使电子政务更好地发挥服务公众的本能。

3. 掌握信息资源收集、分析和评判能力[5,6]。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喷发, 信息形式各异、良莠不齐, 政务人员应有能力去分析鉴别, 收集有用信息, 进而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存储、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处理, 这是电子政务时代政务人员必备的一项重要信息素养。

4. 树立网络社区参与意识。

网络的重要特征就是互动性[7], 互动就要求参与。政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网民的各种活动, 与其形成更好地互动, 预见公众可能的各种危险, 采取适当措施来预防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5.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技能。

网络的开放性使电子政务网络为信息泄密、网络攻击等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 也因此网络犯罪、黑客攻击等现象层出不穷。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网络生存的命脉, 因此, 政务人员一定要提升保密意识、安全防范意识, 掌握充分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工具, 加强自律。只有这样, 电子政务网络才能保障安全。

6. 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

政务人员在网上随便公布他人隐私, 不仅违法, 更有失个人和政府形象与威信, 最可怕的是损害了电子政务网络健康与文明。因此, 政务人员应加强对诸如“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权”、“人为恶习”等不道德行为的防范, 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修养, 自觉遵守政务网络秩序, 养成高度自律, 以此影响和引导更多网民, 促进整个电子政务网络文明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 诸如信息超前意识、信息创新意识[8]等都应成为政务人员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只有政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得以大幅提升, 才能保障电子政务有效运行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也才能引领电子政务网络的文明。

摘要:电子政务网络健康文明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本文首先简述了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指出各界对电子政务更高的期待, 剖析了电子政务对政务人员的新要求, 提出了培养政务人员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电子政务,健康文明,政务人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http://iask.sina.com.cn/b/19385354.html

[2]张康之,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上海交大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 《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 2011.12.20, http://wenku.baidu.com/view/d8edbd1d10a6f524ccbf8508.html

[5]翁菊梅, 《大学生信息素养》,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1.6

[6]高学敏, 《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 (5) .

[7]肖红艳, 张小莉, 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 www.etc.edu.cn/articledigest20/xinxihua.htm

文明信息 篇10

一、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近年来, 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上不断充实, 在层次上越来越明晰。目前的档案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有三种课程类型:基础类、专业类和实践类。基础类课程, 是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基本文化素养和现代管理能力, 如公文写作, 组织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与国际接轨的外语交流能力。专业类课程。2008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档案学本科专业指导性规范》。该文件指出, 档案学专业主干课共八门, 分别为档案学概论、科技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学、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管理与计算机等。各高校可在其中选择6-8门开设, 在不改变课程基本内容与功能的情况下, 课程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各高校还可根据自身需要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本校课程。实践类课程, 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几个内容。只有把以上三个教育层级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专业知识、能力均衡全面, 综合素养高的“高、精、尖”人才。

档案学科曾长期在历史学分类之下, 存在偏重文史而忽视科技、管理类方面课程的现象, 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教材更新慢也是影响档案学发展的一个方面, 虽然近几年学术专著不断涌现, 但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衔接, 对前沿学科信息还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掌握。另外, 课程设置上有一些交叉重复, 教学内容、总体结构都不够合理,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

放眼全球, 一些发达国家在档案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如, 英、法、美、德等国, 他们不仅重视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置, 不断丰富教学门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国的档案教育重点则更多地放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教育上, 一部分短期实验课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相较发达国家还是极为薄弱的, 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的局面。

二、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趋势

近些年我国档案学教育教学不断改革, 虽然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新内容的加入加速了学科自身的新陈代谢, 但许多新科技前沿内容还没带入课堂, 破旧立新的进程缓慢。所以, 如何全面审视现今档案学课程体系, 力求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实现创新, 以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 各高校需要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总体而言, 我国的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应向以下方向发展。首先, 要有精心设计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其次, 要不断丰富实践环节和手段;再次, 要打造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最后, 要实现档案学专业课程的现代化。

1. 档案专业教育学科课程内容的合理化。

近年来, 学科核心课程比重在不断上升, 出现了专业必修课程比重不断拉大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 构筑学科核心课程平台既是“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又是三个学科的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这不仅体现了学科的发展规律, 更有利于“高层次”综合信息人才的科学化培养。高校作为课程设置主体, 档案学课程要一改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通过富有灵活、开放、创造性的多元化课程模式,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技能, 又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研究态度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档案专业课程的开设, 不仅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档案学基本知识, 形成专业性的知识体系, 更要与相关学科结合, 把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建设成学科核心课程。还要掌握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的原则、方法和操作技能, 这里可以用学科一体化模块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 体现出知识的整体性。另外, 应精心筛选专业类课程, 增加课程内容的信息量, 在创新知识上下功夫, 跟上现代化的知识更新的步伐, 还要针对档案界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开设专题讲座, 以优化专业课程。最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质量和运用能力三方面上进行有机的结合, 实现全方位发展。

2. 档案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理论教学课程是专业的基础, 实践教学课程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与发展, 二者应相得益彰。在现今的档案专业课程改革中不应该为了突出专业主干课而增加课时量, 需要给学生更自由的时间消化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出真正的管理型实践型的人才。笔者认为, 教育实践活动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开展。首先, 建立综合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既能对档案管理流程进行模拟又能进行档案保护技术实验操作。实验室教学模式可以把档案专业的应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 培养学生的操作力、科研力与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其次, 聘请档案机构中实际档案工作者作为客座专家到高校中讲学。他们可以把档案管理操作中的实用技术与便捷方法, 通过另一角度教授给学生, 并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开设专题讲座。这样, 不仅缩短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档案实际工作的最新发展动态。最后, 实习基地与学校紧密结合, 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条件与机会。要摒弃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深入不同类型的档案工作机构和部门进行学习锻炼, 增加学生对档案工作的感性认识,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的有效方式就是到档案实际部门进行一段时间稳定的实习, 所以档案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应倍受重视。

3. 档案教育课程从量到质的飞跃, 趋势呈现精品化。

要保证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就必须通过对档案专业课程中的各要素加以分析, 确定其功能定位, 把握其内在联系, 才能使课程得到整体的优化。2003年4月, 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从此拉开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序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自启动之日以来, 数量及质量都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其最终目的是将先进的模式、理念、方法融入到教育中, 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并逐步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档案专业课程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 就是精品课程建设。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就是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方法与技术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把教案或课件上传至网络, 大大丰富教学资源。另外, 还要重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逐步完善网络资源, 以起到辅助教学的功能。目前, 虽然已有一些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网络上共享, 但因为资源有限, 网站建设存在一定弊端, 即无法实行个性化教学,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另外, 网上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 即便可以通过在线留言互动, 信息的反馈也不及时。所以, 只靠技术手段是无法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的。还有, 精品课程并非单纯把课程教学视频化, 而是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进行网站设计, 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学习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4. 注重信息技术教育, 档案学专业课程的现代化。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全球竞争的需要。发达国家优先发展高新技术, 抢占信息化的制高点。档案学科发展在强调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规范化, 保持自己的特点, 适度向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方向倾斜。我国的档案教育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时代, 需要通过逐步实现档案工作技术的设备化、组织管理的科学化, 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档案课程改革既要坚持开设传统档案主干课程, 保证学科的本质不变, 又要增设与信息化相关的专业课程, 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类课程主要有档案信息化概论、档案管理自动化基础、文档自动化系统设计、信息检索、程序设计语言、档案自动化、电子文件管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研究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等。档案信息化课程, 是我国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 也是急需突破的难点。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课程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与传统档案学课程相比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还会发生交叉重复的现象。另外, 学者们在该方向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现有专著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因此, 只有使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充分融合, 才能让学生以信息化视角看待档案工作, 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知识体系。

任何事物的功能与价值的实现都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 根源于其自身内在结构特征。这种内在结构与功能决定了档案专业课程的社会作用、发展前景、学术地位等。就档案学专业的课程发展而言,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绝对不是对课程的简单取舍与编排, 而是应该建立在整个课程系统体系化和完整化的基础之上。因此, 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需要改革课程设置, 完善学科建构和功能建设, 真正实现课程的精品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谭丽珍.当前档案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 2006 (9) .

[2]倪丽娟.审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2) .

[3]陈辉.探析国家精品课后期课程建设策略[J].黑龙江教育, 2011 (11) .

[4]陈勇.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J].档案学通讯, 2005 (5) .

上一篇:冷却性能分析下一篇:影响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