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精选8篇)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篇1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缺一不可.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与人们精神的高度文明相结合.
作 者:马利 MA Li 作者单位: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刊 名:丹东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NDO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1)分类号:A8关键词: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篇2
从大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建筑文化至少包括了三大内涵:一是包括了建筑科学技术在内的物态文化;二是建筑规范类的制度文化;三是建筑的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是:建筑的精神文化决定建筑的制度文化, 建筑的制度文化决定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而由建筑思想文化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建筑物, 就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形成一种与环境相一致的社区或家庭文明。因此, 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 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它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 而当它作为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存在物时, 它还会对现实中人的精神、情感、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建筑, 作为建筑材料的集合体, 它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建筑思想与艺术的载体, 它又是精神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物无疑属于整个大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判断, 当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时, 自然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潜在含义:人的问题, 往往也包括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说要营建一个好的环境来影响人、教育人时, 这之中当然应包括建筑环境。
当前, 我国社会在整体上已超越了温饱型, 正由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推进, 当人们温饱所需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时, 建筑作为某种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象征, 就成了理所当然。这正如人们在未得温饱时, 衣物主要功能在于保暖与遮羞, 而在基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 服饰同时要求展示美与个性的功能一样。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 建筑的完整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它不仅有经济建设意义, 而且有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不仅有科学技术意义, 同时也有思想教育意义;
它不仅仅只有G D P含量, 同时也应有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含量;
它不应仅仅只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理需要, 同时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特色, 不应只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地域地貌、文字、媒介、风俗等方面表现出来, 同时也应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建筑表现出来。
二、不良建筑对社区文明、家庭文明的负面影响
不良的城市建筑布局、非人性化的社区建设、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对城市的社区文明建设和家庭伦理建设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1. 不良的城市布局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现代建筑科学与犯罪学的研究证明, 都市特定的建筑环境元素, 会影响犯罪率。早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 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建筑学者们与犯罪行为学者们讨论。Jeffery在1971年也直接提出《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PTED) 》的概念, 1973年英国建筑学家Newman发表了《Defensible Space防御性空间》。自此其相关概念便陆续被研究讨论。1998年, 句法公司受哥斯尼尔斯市委托, 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易受犯罪攻击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 被认为是南半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犯罪研究。其成果认为,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 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Jeffery在《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 P T E D) 》中提出所谓“高犯罪空间”的概念, 从调研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有95%的犯罪案件是发生在七楼以上及规模1000人以上的社区;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越高;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 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 具监视效果, 可吓阻犯罪发生;有视觉死角的空间, 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 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 狭小窄长的空间, 因为监视效果较差, 使得犯罪较易发生;相同型式的建筑, 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建筑空间与犯罪防控做出了积极研究。认为, 尽管犯罪行为的产生源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原因, 但建筑空间对犯罪的影响却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空间的有效手段, 是消除建筑空间盲区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重要途径。”“而‘创造一个安全的、可防控犯罪的城市空间’的研究, 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也有学者认为, 防控犯罪应“从环境预防入手, ……要科学规划安全系数高的物理环境;……限制犯罪机会的环境条件。”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 建筑是城市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文化宣传应将建筑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的思考与建设的范畴之中, 忽略建筑的精神与社会文化意义, 其结果不仅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不利, 而且, 会诱发犯罪率的升高。当人们在大力得倡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建设时, 不良城市建筑的负面影响是不应忽略的。
2. 社区人际关系冷漠与非人情化社区设计
有人将我国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形容为:“繁华掩盖不了冰冷的人际关系, 钢筋混凝土坚硬了心灵深处的冷漠防线。冷漠必然诞生虚伪, 虚伪是冷漠的化妆品。”但是, 在分析讨论导致我国现代城市及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时, 人们或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或者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而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本应十分重视的可视的物质环境。
要在社区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 必须从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角度, 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个物质载体——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与园林空间环境:社区广场、社区会所、社区休闲场馆、社区花园等等。考察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最初的住宅社区建设缺乏经验, 因此, 基本是没有提供社区居民相处空间环境, 后来的新社区越来越吸取了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 有了设施良好的社区人际交往场地, 但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有限的公共场所被停车场侵占、被商业经营侵占;或者这些公共场所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与过去人们的生活习俗有隔阂, 不符合所在地的文化环境, 从而使人们不习惯使用, 使这些场所形同聋子的耳朵——只能作为摆设。最终导致了当今许多城市社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虽同住一个社区, 却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邻里之间视同陌路人。
缺乏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是导致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因此, 构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仅从伦理建构、社区管理、社区党建和社区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必须以构建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物质载体为基础——建设起符合社区居民传统生活习俗与心理文化相适应的社区公共场所。
3. 家庭伦理的缺失与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历史上, “中国人是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天道与人伦的关系的, 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世界秩序的工具的,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核心, 是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关键”。这当然也应是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得以长期传承的重要方面。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来认识问题, 建筑思想、建筑文化要决定建筑物的空间形态, 但作为已经形成了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一部分的建筑物又必然会强化、巩固这种建筑的思想文化本身。这种强化思想文化的建筑物, 不仅仅通过它的形态、色彩、功能来发生作用, 同时也会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活动来发生作用。
例如, 当中国古人按照遵礼守法、尊卑有序的伦理的建筑伦理人文思想来建造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时候, 四合院特殊的空间布局自然也会强化居住其间的家庭成员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四合院内一大家人按北尊南卑、东尊西卑、中尊侧卑伦理秩序, 各归其位地居住其间, 这种封闭式的建筑, 使生活其间的中国家庭成员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少受干扰地有序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联系 (以围廊将整个建筑连接起来) , 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 冬暖夏凉, 由长辈居住, 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 哪怕刮风、下雨、下雪, 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长为尊的空间布局自然就强化了孝的家庭伦理;东厢房由儿子们居住, 西厢房由女儿们居住, 南房由下人们居住。按中国东尊西卑, 北尊南卑的空间布局, 传统伦理中的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自然在这种房屋布局中得到强化。所以, 作为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不仅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建筑思想, 同时也强化了居住其间的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尊卑有序, 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强化与延续。
按照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思想建设起来的四合院, 有利于传统孝德的传承。
今天, 迅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是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由“1978年, 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 增加到20.75平方米”。重庆人均居住面积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7.31平方米, 比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了5倍多”。但迅速扩大的住房面积, 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 似乎并未给人们的精神需求带来某种满足, 无论是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 四室两厅, 甚至是所谓独立式别墅, 市民们无法从中看到我们新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本应在住宅建筑中物化形式。住宅设计中没有家庭生活中本应存在的长幼有分、亲疏有别的空间秩序, 家庭伦理的有序运行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其孝德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自然就成了难以维系的美好愿望。所以, 在谈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同孝德日益式微的时候, 仅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 还必须从建筑伦理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住宅建筑这种缺少人伦精神的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建筑思想还未实现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建筑师和住房建造者所想的, 主要是如何扩大人们的居住面积, 将建筑视为满足人的活动的物质财富对象物, 而未将其视为满足人们民族心理的、家庭伦理的、传统审美的和文化品味的对象物。
第二、从住宅建筑与人的关系来认识问题, 它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人仅仅把住宅建筑当作了物质文明来建设, 当成了G D P的内容来发展, 而未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内容来做。原因在于, 我们的住宅建设者没有认识到住宅建筑在反映G D P的同时, 还表现着人自身, 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 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 以其形象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正如今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人留下的建筑去认识古希腊人、从古代中国建筑去认识古代中国人一样;今天, 我们可以从当代西方的建筑认识当代西方人, 从当代中国的建筑来认识分析当代中国人。而当我们从今天的住宅建筑来认识国人的时候, 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三、建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审视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社会, 都有其反映其时代主流的精神文化内容, 这些精神文化又总是强烈地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文化之中, 并由此都赋予了当时建筑以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是“神人同性、同形”的神体 (人体) 崇拜,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古希腊神庙建筑柱式的人形化处置;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是基督教文明时代——也被称之为“神本”时代,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教堂的宗教尺度处置, 其经典建筑有罗马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将封建时期充满天堂幻想的“神本”, 追求转化为世俗社会的“以资为本”、“以物为本”,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更多地体现的是金钱与物质利益获取……所以, 建筑总是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而这种带有其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 又从环境的角度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为建筑形式, 并以此去影响或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很难想象, 没有帕特农神庙、雅典娜神庙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希腊雕像, 今天的人能会更清楚地了解古希腊“人神同形”, “人神同性”的思想文化特征;同样, 那些气势恢弘、高大神圣的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 又使我们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有了亲临其境般的感受。很难想象, 基督教信仰可以在没有教堂的环境下得到传播, 赢得教徒虔诚的信仰, 与此同理, 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之类精神文化, 能在没有相应的建筑物化环境下得到效果明显的传播。而以资为本、物欲横流的社会, 总是会让人们从灯红酒绿、穷奢极欲的城市街道与建筑中找到最深切的心理与生理的切身感受的。
人们兴建了建筑时, 建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性情修养。因此, 对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而言, 建筑决非砖、石、钢材之类的一般物质, 而是熔铸着思想、灵魂和科技的载体, 它由人建造, 同时作为物质和精神环境的构成部分, 也会塑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筑的美化优化, 也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构成部分。
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 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思想, 不同的建设文化与建筑思想, 将决定这个时代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然而, 在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进程中, 人们不难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我们在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时, 这种精神文化却几乎未在我们的建筑文化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的法治法规, 有党和政府倡导扶持的主流文学、艺术……, 独独缺少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今天中国的建筑文化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解构主义、野兽派等等各类泊来品可谓应有尽有, 唯独所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筑文化。而在这些建筑文化与思想指导下的建筑无不显现出光怪陆离、绚丽多姿, 但你却不能从中发现其由这些各种流派建筑堆集起来的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在这种缺乏个性和特征的城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 会有这个城市市民本应有的个性与特点吗?当人失去了特点与个性时, 还有创新性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即:今天中国青少年的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不仅仅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生长的城乡建筑环境有关。
于是, 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中, 是否存在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否建立起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
结论是明确的, 在举国上下全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 在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方面简单地奉行所谓“拿来主义”, 显而易见已不合时宜!如何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建筑文化, 并在这种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指导下, 建设起和谐的建筑物质载体和环境, 进而影响和引导人们共同构建起和谐社会, 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藏晓玲《空间句法访谈》《城市建筑》2005年第7期。
[2]赵元鸿《永续都市发展及犯罪防止》http://home.educities.edu.tw/chao1974/urban/urban003.pdf
[3]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4]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
[5]唐翼《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8期。
[6]任凭《遵礼守法, 尊卑有序——中国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伦理形态》《南方建筑》2002年02期第88-90页。
[7]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09:09:28《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篇3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马克思主义 社会人类学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类型,是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管理规则的总和。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企业文化被视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不仅在微观层面上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丰富了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在宏观层面上促进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它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极其重要的精神动力之一。企业文化在主体意义上经过个体意识、集体意识、群体意识的锻造乃至相互之间的熔铸,最终上升到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层面,广泛普遍地融入甚至支配社会文化心理,成为文化大系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企业文化体现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的重要原理
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包括企业产品、企业环境、企业制度、组织机构等与物质内容密切相关的东西。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本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支持。一方面,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力和财力作基础,企业文化也是如此。效益不好的企业难以支撑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职工福利状况、提高企业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是企业文化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一句话,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靠依赖和服从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人们的幸福与自由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的基本原理仍旧是普遍适应的。因而,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中,继续推广艰苦朴素、积极进取、创造创新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经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阈。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单位的企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单元。企业的效益、利润水平决定员工的工资收入,对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都是决定性的。企业文化中的竞争观、时间观、质量观、效率观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效法。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化变革。重实践、重效益、乐于竞争、刻意创新的时代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有力的发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事物,如“追求卓越”、“求新求变”的精神对人们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对企业界、学术界,乃至对全社会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顽强的创新精神和激烈的竞争机制是美国企业赢得国际优势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是美国人敢于冒险、敢于创新、乐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在企业文化中的反映。美国企业家总是在寻找新机会,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可以说,美国企业文化是“创新文化”、“竞争型文化”。正是这种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激烈的竞争机制,使许多美国企业家脱颖而出,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这是美利坚创新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激烈的竞爭和不断的创新是美国许多成功的企业保持活力的力量源泉。在当前全球竞争空前激烈和不断变革的时代,这一精神尤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企业文化体现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原理
企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是企业员工走出家庭开始融入社会的重要舞台。对那些众多的在企业里工作的人们来说,企业是仅次于家庭的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在现代社会里,相当多的人工作时间大于休闲时间,上班时间远大于做家务和休闲的时间。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来,幸福感、自豪感、成就感等等都是如此。一个人在单位里的感觉、体验决定着其生活的幸福与自由程度。企业文化更加注意人文意识和道德理性自觉,适应了现代社会企业员工对自我实现的基本要求。企业文化显示了人的精神价值,突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特色,把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和谐、愉快、友好的关系愿景描绘了出来。
企业文化把传统的管理理论从经济层次上升到文化层次、价值层次,从而把管理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升级,蓝领工人比重迅速下降,白领工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信息、创造、文化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就业选择和职业特征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趣。新一代劳动力由于富裕程度和文化素质较高,经济要求已不是他们工作的惟一动力。他们需要心理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冲动。企业文化在重视制度、组织等硬件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的作用、感情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软件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管理具有人文色彩和文化色彩,充满活力。他们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价值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比旧的管理理论立意更高、角度更新、内容更丰富。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培育宽容大气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经营绩效,而且可以把企业的经济使命拓展到社会使命上来。以往的企业管理理论过分强调制度、考核、量化的刚性管理模式,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紧张,形成单纯的契约关系。那种模式的企业管理者过于注意经济指标,忽视人性和思想文化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它使企业与社会脱离,使企业变成单纯营利场所。美国企业在早期只注意战略、结构、制度等硬件,忽视人员、作风、价值等软件,吃了很多苦头。现代企业文化则改变了这种状况,走出了困境。麦道公司总裁曾说:“作为公司最高统帅,我的惟一任务就是重塑本公司文化”。IBM总裁沃森则说:“一个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最重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
三、企业文化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重要原理
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步程度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状况。企业文化的繁荣程度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与时代命运。企业文化建设一个总的目标就是实现并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消除紧张,消除异化,把被动的无奈的为生存而奋斗的劳动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文化建设印证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关于“劳动是人们的第一生活需要”的观点。美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过分追求短期利润的急功近利的文化取向,这一企业文化特质除了内在地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外,也与投资人及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评价模式有关。
企业文化是现代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的重要建构力量。随着教育程度和文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富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要求民主参与的欲望较强。他们进入社会,涉足企业界,不能不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企业文化明确了劳动人民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不同程度地粉碎和消灭了尊卑等级观念,朝着开放、自由、民主的现代理念迈进了一大步。社会主义企业文化需要借鉴并超越了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精华,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体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原则。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宣传,不仅仅是动员,更重要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的确立,它是特定利益和道德关系的澄明。这样的企业文化可以起到凝聚力量,增强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企业文化强调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和扩大民主参与决策等等,正好是新一代人强烈的社会要求的折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企业内部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一旦形成必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推动作用。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调适功能和激励功能,能极大地鼓舞企业成员为企业效力。
文明与不文明 篇4
突然,一阵争吵声打破了宁静,也把我从幻想中拉回现实中。哎呀!谁啊,这么早就吵架!隐约听出那声音是一男一女发出的,难道是哪对夫妻在吵架?带着疑问,我探出头向窗外瞧了瞧:啊,男的不是我们小区的清洁工吗?与他吵架的是一个年纪约四十来岁的妇女,她,不就是上次那个与人吵架,贴广告的人吗。清洁工愤怒的说:“你怎么又来了,天天来小区塞广告,粘小广告,杭州现在都在动员创造良好环境迎接G20,你这不是给杭州抹黑吗?!”“快走!快走!你不要再来了!”贴广告阿姨毫不领情,跺了几下脚,说:“就不走,要你多管闲事!”“你们就知道欺负我,我家里有两个小孩,丈夫又有病不能干活,家里就靠我养活,我不干我们一家怎么活!”我听到清洁工口气,这时好像弱了些:“你有困难,别人也有困难,但你也不能只顾自己,你也要为杭州,甚至中国的名声想一想啊!”……女的贴完小广告,骑上自行车,又骂骂咧咧走了。清洁工拉着垃圾,“什么人啊,干了坏事也不听劝!”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想:是啊,我们杭州都在喜迎G20,到处都在搞大整治,杭州越来越漂亮,到处贴小广告是在给杭州抹黑!不行,是应该制止!哎,要是那个女的说得是实情,也确实值得大家同情,看来我们大家可以想想办法帮助她,那她就不用再到处乱贴小广告了。
村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长远规划 篇5
在全县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宣传、大调研、大讨论进程中,益昌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十二五”规划为总体目标,立足本村实际,通过大宣传发动群众,大调研摸清底数,大讨论明确思路,确定从“三点”上突破,稳步推进全村新农村建设,制定桥南村建设长远规划
一、狠抓重点,着重完成四项建设。一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公路、村庄绿化、防洪及水利、资源利用、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围绕“起步早、工作快、效果好”的目标,加大村容建设的力度,广泛发动和动员,在村容建设工作中,我们要事实求实,根据我们村的发展实际来进行,切勿盲目发展,盲目扩大。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符合我村实际的资源型、生态型、文化型、农庄型等新农村模式。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建设。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的培训机制,着重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素质。四是抓好生态家园建设。以开展村庄整治为契机,集中力量抓好垃圾处理,村庄道路整治保洁、村庄绿化、旱厕改造,努力创建生态家园,建设具有本村特色的文明生态村镇。
二、力攻难点,着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一是依靠科技兴农。在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科技下乡、举办科技讲座等活动,积极普及农科知识。二是依靠就业富农。加快本乡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同时采取“市场+订单+培训+就业”运行模式,有计划、分批次、分类别、大规模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其实现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领域转移。三是依靠扶贫助农。坚持开展帮寡助残、爱心救助等公益活动,采取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措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三、夯实基点,着实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稳定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班子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培训,建设一支坚强的基层队伍。三是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加强信访工作,妥善调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化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切实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将桥南村建设成为远近文明的“文明村、富裕村、小康村”,我们的集体经济要不断的壮大,农民经济也要快速增长,想尽一切方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打造经济强村的同时也要成为精神文明先进村。精神文明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第一把手亲自抓,专职人员具体抓,小组成员配合抓,全村上下齐抓共管,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掀起爱村卫生运动的高潮,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有机构、有记录、有总结。
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比较 篇6
摘要: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两朵奇葩一直为后人所研究、学习。本文主要在文明发展历程、政治制度、法律及文化方面对这两种文明做一比较。
关键词:希腊文明 罗马文明 比较 文明发展 政治制度 法律
“言必称希腊”,“我们都是希腊人”。古希腊文明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贡献毋庸置疑,这个由大约200个弹丸城邦组成的希腊民族几乎孕育了西方近现代文明的一切胚胎【1】。相比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在文化成就上确实望尘莫及,且受前者的影响颇深。但从罗马人所取得成就的实际效果及其在政治和生活上的实用价值来看,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似乎更加深远【2】。古罗马从可考据的王政时代直至后期的帝国时代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政治中心,以拉丁区域为文化中心的王国文明。但古希腊,从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统一国家。唯一的大一统——亚历山大时代(所谓的希腊化时代)也在大帝死后就快速解体了。古希腊时期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巴尔干半岛中段,城邦林立,攻伐甚急,所以二者就整体来比较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两种文明的差异。
一、文明发展历程 希腊文明的发展:
希腊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爱琴时期,包括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然而历史的无情却把迈锡尼的辉煌一扫而光(具体原因不详),野蛮代替了文明,剽悍的民风、无穷的征战、流淌的鲜血和挣扎的死亡将希腊推进到荷马时代——古希腊之“黑暗时代”,这是文明的倒退与调整的阶段。在荷马时代末期,铁器得到推广,取代了青铜器;海上贸易也重新发达,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希腊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前776年召开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增长,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进入古典时代——古风时代,这也是奴隶制国家制度不断完善的阶段。马其顿的崛起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希腊进入希腊化时代。但是这个过程没有维持多久,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以后希腊重新陷入了城邦的混战之中。因此,我们说希腊文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罗马文明的发展:
不同于希腊空间和时间的混乱,罗马文明的发展更为清晰,主要分为三个时代:伊达拉里亚文明——半岛部落争夺战和王政时代,区域性集权王国;公元前510年,最后一位国王“傲慢者”塔克文被罗马人民驱逐,城邦的君主制结束,进入共和国时代——奴隶制国家民主制的确立、统一意大利与征服的开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称,罗马早期帝国形成。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范围,其文化处于极盛时期。这段历史时期被成为“罗马和平”。
特别要提的是,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攻克。希腊文明也就被罗马文明所取代。也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原因,有人误认为罗马文化就是希腊文化的复制。但是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罗马文化是古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融合,因此,罗马文化在某些方面更成熟、也更厚实【3】。
二、政治制度 城邦制VS共和制
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制 “小国寡民”是希腊本土最显著的一个现象,即每个城邦领土小且人口有限。每个城邦采用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制度。所谓直接民主制度,是指城邦的政治主权属于他的人民,公民们直接参与城邦的管理,而不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来治理国家。在这种制度下,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种民主制度也只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中才有可能实施。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制度具体是通过轮流地统治与被统治来贯彻实施的,即“轮番为治”【4】。总体来说,古希腊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集权专制体制。
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度
共和政体是罗马人的独创。英文“共和国”(republic)这个词就来源于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公共的事业“。在罗马共和制以前,曾出现三种政治形式,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但这三种形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罗马的共和政体是对前三种传统政体加以混杂和平衡化的产物,就是把以罗马执政官为代表的君主制、以元老 院议会为代表的贵族制和由民众大会及平民保民官为代表的民主制绝妙地结合起来【5】。罗马的共和政体开创了一个先例和原则:政治或政府的内部权力必须受到制衡。由罗马首创的这一权力制衡原则 成为日后西方政治发展的普遍原则,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
三、法律制度:城邦法律VS罗马法律 希腊的法律:城邦法律
城邦的自给和闭关主义必须有各种法律来保障,因此城邦也有关于公民资格,公民权力与义务的法律,要有行政机构,议事机构和法庭的任选、组织、权限、责任的国家法;还要有关于财产、继承、契约等等的私法,以及把血族复仇的古代惯例,转化为国家负责惩处犯罪行为的刑法。这种初显法制意识的城邦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城邦制运转的有效性。但是现有的研究说明城邦法律并没有以完整的法律条文的形式规范下来。
罗马的法律:罗马法
有学者指出“在几乎所有其他智力创造的领域,罗马人曾是希腊人虔诚的学生,但在法律方面他们却是老师。在他们手里,法律第 一次完全变成了科学的主题,他们从作为法律原材料的细碎规则中提炼出原则并精心构建成一个体系”【6】。罗马的法律制度通称为罗马法,它涵盖了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整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全部法律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在罗马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法占有首要的地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制时代制定的最早的成文法典,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罗马法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创造了奴隶制时代最优秀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在于它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的欧洲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因此它在法典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与城邦法律有着显著的区别。
四、文化成就
希腊文明特别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希腊式的思维方式、精神气质。古希腊精神中极其宝贵的特征就是它是理性化的,是以追求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则为己任的。因而古希腊人对纯粹经验意义做出断然的超越之后,那么科学便绽放出她迷人的
微笑【7】。希腊人在哲学、医学、天文学、建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圣地帕台侬神庙、维纳斯神像等都为现代人所熟知。
罗马文化方面的成就比之希腊文化显然逊色很多。但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人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圆形大剧场和建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万神殿以及女狼雕塑等。拉丁文字和拉丁文学艺术对世界文化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希腊文明更加具有原创性,它也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罗马文化更多的是对希腊文明的吸收和补充,但其在政治体制及法律方面的贡献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巨萍 走进古希腊文明 【2】 陈凤姑 走进古罗马文明
物化与文明 篇7
英文中的文明 (Civilization) 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 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 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其涉及的领域广泛, 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布罗代尔认为, 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 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的特殊联结, 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合, 并与这种现象的其他变种共存。由于布罗代尔和沃勒斯坦都是史学家, 所以在他们的定义中文明的概念总是和历史的某种集合密不可分。社会主义的早期支持者埃米尔·德克海姆认为文明是一种包围着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 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只是整体的一个特殊环境。以《西方的没落》而闻名的斯宾格勒看来, 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命运, 是一种发达的人类能够达到一些最外部的和人为的状态, 是一个从形成到成熟的结构, 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萨缪尔·亨廷顿对于文明的定义是这么说的: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化和文明都涉及了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 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它们都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出21世纪核心的政治角逐是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这样定义文明:“文明不过是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卫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所累积而造成的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也就是说, 文明是指人类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自身之间关系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衡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能力。
可以看出, 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社会学家, 无论是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每个人都不能否认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的思想对于文明进程的影响。
物化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是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1923年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提出了“物化”概念, 以概括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所呈现的异化现象。在卢卡奇看来,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而人的解放是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呈现, 进而与阶级意识的觉醒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当年为卢卡奇所揭露的物化现象非但没有消失, 反而更为广泛、更为严重。物化现象的出现以及对商品拜物教的崇拜, 使得人类文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对于物化和异化现象的出现, 无一例外是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产生的, 新的异化形式及现象更加普遍, 与阶级统治并存并为统治阶级所掌握的的技术统治更为强大, 人完全沦为技术工具的仆役, 并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与精神上的压抑。发达工业社会使人成了“单面人”, 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病态社会, 一切阶级阶层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物化———异化的旋涡之中。
必然的, 在这种社会下生存的人的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定然会被磨灭, 意识也成为千篇一律的复制与拷贝。在商品丰富, 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 产生了新的匮乏, 即精神的空虚和痛苦:人们成了商品的俘虏, 他们被动地接受传媒铺天盖地的广告, 这些广告制造虚假的、强迫性的需求, 人们的审美观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被大厂商调度和控制, 毫无理性地一味追求高档、名牌商品;在虚假的满足中, 人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甚至丧失了痛苦的感觉, 这并不是说明痛苦不存在, 而是说明人已被异化得失去了自我, 在这种混沌的状态下, 真正的文明也被商品拜物教冲击的千疮百孔。
既然文明是衡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能力, 那么随着社会异化-物化现象的越加明显, 人类自身的整体生存能力究竟是呈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呢?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先说说人与自然的能力。伴随人类发展的一个显著的事实那就是科学的发展。科学毫无疑问改善了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 我们战胜了许多疾病, 人均寿命显著延长, 明显减轻了许多自然灾害的的危害, 人类从基本的生存中危机中逐渐解放出来, 衣、食、住、行都有极大的改善, 过上更舒适的生活。然而正如大家讨论的科技的弊端一样, 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人与自然的矛盾与问题。环境的破坏、污染也如此严重, 许多物种灭绝, 是不是人类命运的预演呢?寿命延长, 如果在病床上度过, 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好呢?新的、破坏力更强的疾病正不断的出现, 下一次大的、让人类束手无策的大瘟疫什么时候到来?资源正以加速的方式被消耗掉, 完了以后呢?那些损失惊人的自然灾害人类自己又要负多少责任呢?
由于异化性的高消费、高生产,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早已不复存在, 双方处于极度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中;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驱使人不加节制地开发自然, 这实际上成了盘剥和破坏自然。
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 文明就是把人类单个的人, 然后是家庭、种族、民族和国家结合在一个大的统一体中, 即人类的统一体中。基于这样一种定义,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明不是个体专有的, 它是整个人类统一体所共有的。既然是人类统一所拥有的, 那就说明一个区域或者一个个体的进步不能认为是文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更大程度的追求剩余价值, 使得劳作阶级, 也就是工人阶级人的生活受到控制, 他们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 人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也即是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未带来人类幸福与进步的增长, 而是统治者力量的增加以及人性的压抑。故而统治力量的单一文明并不能认定是整体的社会文明。
以与野蛮相对的文明概念来衡量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 文明的水准是同社会的规则以及进步呈正比的, 社会物化的程度越高, 社会中人的理性战胜了欲望, 人的行为越加规范, 社会体系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稳固。但是更多的人衡量文明的标注是以宏观的, 也就是“整体化”的标准来评判, 社会的物化程度越发达, 人的个性和自由、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一步步被扼杀, 文明在达到一个高点后便会止步不前甚至有微弱的下滑趋势。这种下滑是相对定义上的下滑, 因为文明本身在高度发达的科技及经济的刺激下会有缓慢的上升趋势, 但是这种上升更多的被物化社会中人性的丧失而掩盖甚至抵消, 所以从社会进步的宏观角度来衡量, 也就是以一种相对比的观点来审视, 文明不会再更大的发展。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 文明是指人类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自身之间关系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衡量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异化—物化现象也愈发突出, 文明的进程在这种物化社会中的发展呈现曲线状态。
关键词:物化,文明,曲线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 重庆出版社, 1989
【2】布罗代尔,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顾良、施康强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93
【3】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 尤来寅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 《西方的没落》, 吴琼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5】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周琪等译, 新华出版社, 1998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篇8
一、色彩的地理学意义
要了解色彩的文化意蕴,首先必须从文化起源的自然环境谈起。色彩中的文化内涵,首先是从这些自然环境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中西方文化在色彩上的差异:一为蓝色,一为黄色,也正是各自不同自然背景的产物。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西方文化则发源于古希腊的爱琴海海滨。在黄土高原,人们面对的是大片大片的黄土地,是沉默稳固厚实可靠的大地。黄土和中国的文化联结得非常紧密。而古希腊在地理上是一个半岛,三面临海,其大部分居民又生活在东南沿海的爱琴海海滨。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面对的首先是汪洋浩瀚、神秘莫测的大海,海水与西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不同的现实和意象对古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记。在中国最古老的史籍和神话传说当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原始初民们普遍存在着一种“恐水症”。一种对水的强烈的畏惧心理。在他们心目中,海洋是在中国以外的异己存在,海洋的形成本身也是不正常的灾变的结果。大禹之所以能作为一位令人景仰的君主,其主要功绩就在治水;“精卫填海”中的小姑娘被海水淹死后,变成一只鸟,还执着地到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块,发誓要把大海填平;人类的始祖女娲,同时也是一位补天的英雄,而补天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治水。
和恐水相反,中国人对于“土”则表现了强烈的眷恋和依赖心理,我们称它为“恋土情结”。面对着汹涌的洪水,先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土去对付水。“土”是坚实可靠的,而水是给人带来灾难的,是与人作对的。在中国人所崇拜的诸神中,有一位受人爱戴的神叫土地神。这位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公,正是中国先民们心目中的土地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权力总是首先表现在土地所有权上。所以,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土地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人是属于土地的,占领了土地,也就等于征服了这一方土地上的臣民。这一点和二战时法西斯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是不同的,和欧洲历史上历次旨在消灭异教徒的宗教战争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疆域意识非常强,这疆域意识就植根于土地意识之中。
与中国人的恋土恐水相反,古希腊人则是重水而轻土。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即提出了“万物基于水”的命题,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水的强烈信赖和重视。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东占有很高的地位。荷马说:“海神夫妇是万物之父。”另一位对西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爱神阿芙洛狄忒也是从海中诞生的。古希腊人确实非常重视海洋,《荷马史诗》中的整个故事都是在海滨和海上展开的。与对水和海洋的重视恰好形成对比的是,古希腊人对于土和陆地却抱着疏远的、漠视的,甚至是不友好的态度。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土地和丰产之神,名叫哈德斯,但他同时又是冥国和地狱的统治者。哈德斯性情乖张,脾气暴躁,冷酷自私。他劫走了农神之女珀耳塞福涅,使活泼可爱的少女成了阴郁的恶魔。这一形象恰好与中国的土地公公形成对照。将掌管丰产的神与掌管地狱的神合而为一,正说明了古希腊人对于土地和农业的漠视和疏远。古希腊人对于战争的观念也与中国不同,他们主要关注的不是土地面积的多少得失,而是对于敌方有生力量的歼灭和重要港口的攻克。很明显,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所打下的印记。
正是这不同自然环境才造成中西方人的不同的色彩观念:一者崇尚蓝色,一者崇尚黄色。
古希腊人比较喜欢蓝色和紫色,这两者都是大海的颜色。古希腊人是从海洋来接受蓝色的。就海水本身来说,它是无色透明的。它之所以呈蓝色,正是映照了天空之蓝的结果。紫色则是在蓝色之中又加上阳光(特别是朝霞、晚霞)照射,折射出紫外线的结果,被认为是大海深处的颜色。在他们看来,这两种颜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只有神才配享用。在罗马帝国,紫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用紫色来装饰,是对一个人的最高礼遇。西方人对蓝色的观念也与此相似,把蓝色看成是“天堂的色彩”。
相反,中国人则崇尚黄色,认定黄色是最高贵的色彩。中国人是尊土的,而黄色正是土的颜色。正如五行当中“土”为中心一样,在五色当中,中国人也是以“黄”为中心。从黄土地到金黄的庄稼,从黄皮肤到黄袍、黄冠,从远古的黄帝到列朝的皇帝(皇、黄同音通假)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黄色的尊崇。中国人比较讨厌紫色,认为紫色是杂色。中国人对蓝色的态度也与古希腊人相反,他们认为蓝色为俗色。在中国,只有皇上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布衣百姓通常只着两种颜色的服装,一是蓝色,一是灰色。中国古代称老百姓往往是“黔首”,是“黎民”,正因为他们经常穿戴的是青色(深蓝色)的衣服和头巾。我们说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中国文明是黄色文明,首先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二、色彩的心理学意义
色彩还有着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就是说,两种色彩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方式,包含着心理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
就心理学意义上来看:西方文化是以理性为本体,注重外部知识的获得,属于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以感性为本体,注重自身生命的享受,属于情性文化。
智与情,理性与感性,知识的获得与生命的安乐都被看作两个相互对立的“极”,获得其中一极总是要以牺牲另一极为代价的。在这对立的两极中,西方文化选择了智,选择了理性,选择了“知识之树”,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西方人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所在。“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在西方人那里,追求知识已不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它已成为人的生命和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西方人的这一文化信念。然而,同古希腊一样,这个信念也没有为近代西方人带来生命的安乐和幸福。科学越是发达,知识越是丰富,其精神上的痛苦与生命的悲剧感就越是强烈。歌德笔下的浮土德形象便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因选择知识之树而陷入痛苦、两难的境况,是西方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一个缩影。这是纯智性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归宿。
与之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情,选择了感性,选择了“生命之树”。总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艺术,中国最普及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持续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亦为生命思潮。所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种以灵魂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入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它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道教的两大工程——内丹与外丹都是旨在延长个人的身体;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为了避免家族的血缘在代代传续中中断,是家族身体的延伸与不朽。中国的科学总体上说不算很发达,但它对生命科学和养生学的研究却惊人的深入而且精细,无论是中医、气功、武术,还是烹调、房中术,都是同时期的西方所无法比拟的。
东西方文化心理上的这一差别,实际上也可以得到色彩学上的说明。就蓝色与黄色的心理效应而言,它们也正好构成截然对立的两极:蓝色意味着冷静、淡漠和超脱;黄色意味着热烈、狂躁和入世。西方文化的智性特征、理性精神以及对知识的重视,无疑是与蓝色的冷静、淡漠和超脱相一致的。它那严密的逻辑思维,机械论的科学模式,纯客观写实的艺术倾向,超越性的真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都与蓝色的心理效应相吻合。而中国文化的情性特征、感性精神、对生命的重视和强烈的功利意识,又无疑是与黄色的热烈、狂躁和入世相一致的。它那与感性体验分不开的直觉思维、功利主义的科学动力机制,充分展示生命律动的艺术倾向,离不开身体感官和具体形象的认知模式,具有强烈现世精神的宗教生活和享乐意识等等,则又与黄色的心理效应相契合。
三、色彩的行为学意义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推荐阅读:
精神文明建设与青少年07-24
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10-13
与雷锋精神同行,做文明上进一中人07-22
论烟草企业先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07-02
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05-12
企业精神文明论文06-06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07-12
宣传企业精神文明08-17
地方精神文明建设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