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程序

2024-10-25

有效程序(精选9篇)

有效程序 篇1

程序化免疫是每个养鸡场预防鸡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但在实际免疫过程中, 因进行免疫而发生相应传染病的现象仍经常出现, 使鸡群免疫复杂化, 既增加了劳动强度, 又造成了养鸡业的经济损失。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此种情况的发生, 在整个鸡群的饲养过程中, 保证鸡群的免疫质量, 有效控制鸡群传染病的发生, 有效地进行程序化免疫接种势在必行。

1 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

不同的鸡场所制定的免疫程序不尽相同。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根据当地养禽业疫病的流行特点、本场的具体疫病发生情况, 综合分析、合理制定。同一地区不同鸡场免疫程序的制定也不相同。新鸡场的免疫程序可参考《鸡的用途及饲养方式》并依据疫苗的特点制定常规免疫程序;饲养期长的鸡场免疫程序必须依据本鸡场常发病的情况合理制定。例如:养殖期长达5年以上的鸡场, 散发性的新城疫疫情普遍存在。新城疫的免疫程序中单价新城疫油苗必须在28~30 日龄免疫1次, 否则鸡群以后易发生新城疫, 再用新城疫弱毒苗 (-20 ℃保存) 则难以控制疫情。实践证明, 在30日龄内用新城疫油苗 (2~8 ℃保存) 免疫过的鸡群, 若在60日龄以后发生新城疫疫病, 用Ⅰ系疫苗紧急免疫接种 (饮水或滴鼻) 后2~3 d内可控制鸡群的死亡。而30日龄内没有进行免疫过的鸡群, 后期一旦暴发新城疫则难以控制, 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

所用疫苗必须从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购买。生物制品从生产厂家到运输再到储存保管要采取一整套的管理措施, 以充分保证疫苗的抗体效价及免疫质量的可靠性。过期失效、瓶口破损或没有按规定温度存放的疫苗均不能使用。

在鸡群饲养的不同阶段, 对同一种疫苗的免疫, 灭活苗 (油苗) 和弱毒苗 (冻干苗) 交替使用, 免疫效果相对较好。因为灭活苗方便安全, 容易保存, 但免疫剂量大, 免疫期短;弱毒苗使用剂量小, 免疫力产生快, 但毒力强。两者交替使用, 可产生互补效应, 使鸡群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增强疫病的防控能力, 有效地控制此病。

3 确定适宜的免疫次数

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后, 必须根据鸡群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 再加强免疫一次, 试验证明, 间隔3周最适宜。依据免疫学原理, 初次免疫, 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 产生免疫记忆, 使机体的免疫抗体逐渐上升, 持续到3周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二次免疫后, 激活机体的记忆细胞, 使机体迅速产生大量的免疫抗体, 使机体的抗体效价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水平, 而且维持时间比较长, 对鸡群达到免疫保护。试验证明, 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效价的保护水平可维持半年左右。务必禁止同一种疫苗当药物一样频繁使用, 否则, 会使机体产生免疫麻痹, 造成疫病难以控制, 从而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

4 选用合适的疫苗稀释液

鸡用疫苗有的用专用稀释液稀释, 如马立克氏疫苗、鸡的喉气管炎疫苗、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等;也有的用生理盐水稀释。专用稀释液疫苗免疫时必须严格按照免疫剂量进行稀释。滴鼻、点眼免疫的疫苗稀释倍数不应过大, 如肾传支按标签说明稀释免疫即可, 稀释倍数超过1.5倍量时, 会引起雏鸡因个别肾传支毒性过大而死亡;喉气管炎疫苗倍数过大可引起鸡的结膜炎。饮水免疫的疫苗稀释倍数可以两倍量以上, 如鸡新城疫Ⅰ系、Ⅱ系疫苗。饮水免疫时, 夏天鸡群断水2 h、秋冬季断水4 h, 保证鸡群在2 h喝完, 水中加入1%脱脂乳, 有利于疫苗的充分吸收。滴鼻、点眼的疫苗稀释后必须在4 h内用完, 疫苗应避免阳光照射, 剩余的疫苗液必须浸泡于消毒药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得随意乱扔。

5 选择合适的免疫途径

鸡用疫苗的接种途径必须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执行, 同一种疫苗途径不同会影响免疫效果, 新城疫Ⅰ系疫苗、免疫接种的油苗必须肌肉注射, 才能产生可靠的免疫效果。饮水免疫会引起新城疫疫苗毒力的散失, 污染环境, 因此, 必须严格消毒环境。鸡痘疫苗必须进行鸡翅下刺注, 而不能进行饮水。

6 规范免疫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 必须注意操作细节。滴鼻、点眼时, 必须等药液充分吸入后再将鸡放回原处;肌肉注射油苗时, 针头必须根据鸡的大小从胸脯倾斜进针, 以防刺破胸骨使药液进入肝脏, 引起鸡只的死亡;注射疫苗时, 疫苗注入机体后稍微停顿再拔出针头, 以防药液溢出体外, 使疫苗的注入量不够而影响免疫效果;饮水免疫时, 必须提前用清水清洗饮水器, 不能用消毒剂清洗, 否则会影响疫苗的毒力;气雾免疫时, 鸡舍密封、气雾的雾滴大小要适宜。每次免疫后, 所用的疫苗瓶必须全部集中烧毁或用消毒药浸泡1 h以上再处理;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必须及时煮沸消毒。

7 避免几种疫苗同时使用

几种疫苗同时使用或在相同时间接种时, 疫苗毒力之间会产生免疫干扰现象, 影响机体相应抗体的产生, 不能保证鸡群的免疫合格率, 尤其是免疫活菌苗时, 不同疫苗间隔时间必须达到7 d以上。

8 使用合适的药物

鸡群在接种病毒性疫苗的前后几天, 若鸡群伴发细菌感染, 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 不影响鸡群的抗体效价。禁止加入抗病毒性药物, 如病毒唑、病毒灵、黄芪多糖等中药制剂。接种细菌性疫苗时, 鸡群必须健康, 前后一周不得使用抗菌素药物, 否则影响机体抗体的产生, 不能保证可靠的免疫效果。

9 避免加大疫苗的免疫剂量造成免疫麻痹

在一定的限度内, 抗体的产生随抗原的用量增加而增加, 但抗原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 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麻痹”。在鸡群的饲养过程中, 有些疫苗在免疫过程中频繁的、大剂量的使用, 如新城疫Ⅰ系、Ⅱ系。部分鸡场在产蛋期每隔一个月用新城疫Ⅰ系苗饮水免疫一次, 而新城疫疫病在鸡场内仍频繁发生, 难以根除。所以在接种疫苗时要按照免疫程序严格操作, 不能把疫苗当药物来使用。

10 避免抑制因子的影响

有一些因素会造成机体处于免疫抑制期, 接种疫苗后, 不能形成免疫应答。如:当鸡群的营养状况不佳 (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的缺乏) 、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马立克氏病毒感染时期均会造成鸡群的免疫抑制。因此, 在鸡群免疫前, 要保证饲料营养全面, 添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充足的蛋白质饲料。灭鼠、减少鸡群的惊吓、避免寒冷的侵袭、高温降暑等, 减少各种应激。有效地预防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发生, 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卡什白细胞原虫病等。避免这些因素, 可以有效地保证疫苗免疫效果的可靠性。

有效程序 篇2

【关键词】VB 程序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3-01

VB(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职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相对于以前所学的QB程序设计,VB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好VB的程序设计方法及一些常用算法,是培养IT软件人才的基本需要,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的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VB的情况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VB程序设计语言,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我们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进行《VB程序设计》教学。

一、职高《VB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

《VB程序设计》语言中概念抽象,学生在学习后难以理解、消化。更重要的是职高学生毫无编程基础,英语底子差,逻辑判断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等原因,对该课程学习目标也不明确,课外的自学能力较为薄弱。此外,《VB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平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转变,这种转变过去一直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大量的练习,由学生自己自然而然感悟到的。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反复的挫折教育,不少学生在相对较短的学习周期内,无法逾越这个障碍,这样就造成挫折感一步步的加强,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从而缺乏对该学科的认同感,最终产生了“我只要会软件的应用就可以了! ”的这样的错误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的态度也就不够端正。

2.教材安排不够灵活

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先介绍VB可视化编程的概念、VB常量、变量、函数、语句等语言基础及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等知识点,再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也就是学生先学习理论,再进行实践。这从学习编程软件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虑可以说是十分合理,没什么问题,但从职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考虑,把一些抽象、难懂的,枯燥的内容放在开头学习,并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反而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更严重的可能会让学生排斥所有的程序设计,而且要在一个学期完成VB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人认为教材的处理上可以安排两学期,或者增加实践课时,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程序的基本思想、算法,并能设计出简单的程序。

二、《VB程序设计》教学的几点策略

1.第一堂课的重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障。对于职业高中没有一点程序基础的学生而言,不能和他们开门见山的去讨论VB课程是怎么样的一门课。为了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VB程序设计》学习的兴趣,应避免第一堂课就开始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由VB开发的一些小软件、小游戏,比方说QQ登录框、随机抽题活动,猜拳游戏等。这些程序选择上也必须考虑到设计的复杂性。最佳选择是:让同学们感觉有难度,却又觉得通过学习后能自己动手去实现它。

2.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①直观演示法

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对于理论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类、对象、属性、事件、方法等,合理利用一些与之相关的素材,采取直观演示法,让教学更直观,让教学难点和重点深入浅出,又发挥了传统教学手段在解决学生现场问题上的优势。例如介绍算法,进行两个变量值的交换,先介绍计算机中数据的存放,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可通过黑板画图或其他方法给学生介绍存储单元,让学生建立起存储单元的思维模式。再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实现数据的交换,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这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程序中的算法,也使他们了解计算机中存储单元的唯一性,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

②案例教学法

VB程序设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完成前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进而引出任务中的知识点及所包含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该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引导他们采用相同方法或相类似方法去解决其他相近的问题。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能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期初的上机课中,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加法器的VB小程序,设计邮箱注册网站,简单的电子时钟,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其中的奥妙,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VB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效果。

③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已经做好的程序作品提供给学生,先让学生体验一下该程序的功能,分析窗体中用到哪些控件,分别要修改、设置哪些属性,要实现相应功能,应该在哪个或哪几个控件中添加代码等。当然,教学素材要选择恰当,任务难度要适中,如在介绍文本框的passwordchar属性时,我选择QQ登录框的设计。介绍图片框和图像框时,可以选择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相册,介绍定时器控件时可以选择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时钟,或者选择制作一个简单的交通指示灯(模拟红绿灯)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思考并动手实践。

④分组教学法

学生第一次接触编程,由于不熟悉VB操作环境,又缺乏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6—8人为一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劣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之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更有利于各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公平的竞争,且每组确定一位组长,组内同学的问题可以由他来负责解答,组内的作业情况也可以由组长检查后汇报给老师,这样,每个组存在的问题经过组长汇总后给老师,老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可以进行统一讲解,当然组长和组长也可以进行问题的交流,这种组内交流,组间互动的方式可以更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自我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训课堂中的教学评价

根据职高生的特点,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无论是掌握了一个算法,还是其中的一个控件的应用,都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如果因教师的不公正评价,可能会使学生灰心丧气,甚至讨厌这个老师,更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因此,做好实训课中学生行为的评价,激励学生克服自己不足之处,争做有素养,有技能的职高生。既是教学的要求,也是育人的需要。

三、结束语

《VB程序设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只有不断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改善目前低效率的现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职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1]孙帝.《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远方出版.2004年10月第1版

[2]孙帝.《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远方出版.2004年10月第1版

有效程序 篇3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程序

1.导入讨论

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有效的讨论活动,不能生硬地介入,必须要组织有效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自然的导入状态之下开展相关的学习内容[1].具体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利用小故事导入讨论的内容;利用生活场景导入讨论的内容;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的内容;利用学生自己的困惑进行讨论.导入是简短有力,但同时又是有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在具体的导入设计上教师要发挥智慧,发挥能力,将更多更好地导入方式带给小学生.

2.分工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讨论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指导,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小组之中承担怎么样的责任,一方面优等生不能什么工作都做,全权处理,让自己的学习过程变得特别劳累;另一方面也让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够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逐步提升自己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当然分工指导要强调“指导”而不是全面的“指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地摸索出怎样更好地自主分工,更为有效的完成任务.

3.讨论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程序离不开对最终讨论结果的评价,只有全面有效的评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经过一系列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能够逐步完善讨论的环节和相关内容,让讨论更有实效.同时,互评的设计也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评价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有评价才能够有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有评价才能够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促进作用[2].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路径设计

1.营造气氛,关键处导入讨论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路径设计要营造气氛,在关键处导入讨论环节.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氛围是学生投入数学讨论的关键,最终无拘无束地开展数学问题的讨论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例如,教学“倒数”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讨论“0有没有倒数”的问题,不能直接地进入讨论环节,最好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一定的讨论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假设说明“如果0有倒数呢?”这样学生就会分工讨论,0有倒数与其他已知的数学定理有相违背的地方,这样学生的讨论就更有氛围了.其次,教师最后要在数学课的关键之处进行讨论设计.教师可以在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讨论,例如,在教学“被除数末尾是0和5的数能够被5整除”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这个结论感动质疑,因此教师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进行验证这种结果是不是正确的,说明自己小组的理由观点.教师还可以在知识疑难处讨论.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对于试商的过程感觉很困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估算、乘法口算与这个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小组总结出自己的较为简单方便,易于理解的试商方法.另外,还可以在解题策略上小组讨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很多,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解决策略的方面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应用题之中的数量关系,画出图解,然后说明给全部的同学听,提升学生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建设,分工指导讨论

教师要加强数学小组的建设,具体来讲教师要设置小组长、发言员和记录员等主要职责,小组分工建设只是初步,后期还需要对具体的讨论程序进行指导,让学生思维能活跃起来.首先,要指导人数分配,通常4~6人一组,每组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其次,要做好组间的调整,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及时进行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了解更多的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总之,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参与,主体性学习得到了充分展示,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3.多元评价,总结讨论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路径设计要在讨论后开展多元评价,总结讨论学习的结果.具体的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对本组其他成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合作时的整体状态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个学生合作时的状态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一道题有几种不同的解法,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内容.另外,除了短期评价之外,还需要对讨论的整体过程进行评价,做好课堂总结、周总结、月总结,同时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记录到期末评价成绩当中去,告诉学生每一次小组合作没有绝对的成功和失败,只要积极参与都是值得表扬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路径设计要注重营造气氛,在关键处导入讨论;加强建设,分工指导讨论;多元评价,总结讨论结果.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路径设计要注重营造气氛,在关键处导入讨论;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分工指导讨论;多元评价,总结讨论结果.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讨论程序,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讨论,路径

参考文献

[1]丁锦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探究[J].江苏教育,2001(1):35.

如何才能有效的学习程序语言 篇4

尝试把概念解释给非技术的朋友听。(在写《Clojure for Brave and True》的时候,我常常这么干。这样能够以外行的话阐述一个想法,进而迫使你深入理解想法本身。)

这些技巧的大部分都要规约到编写代码上!说到编程,由于程序都是重文本和概念性的,所以很容易以为我们仅仅通过阅读(代码)就在学习。但同时它也是一门手艺,就像其它手艺一样你得操练才能娴熟。编码是露露你对程序作有错误假设的最佳方式。你越快地这么做,就会越快地纠正错误和提升技能。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测试效应的事情,敬请查看坚持:成功学习的科学(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 怎么才能有效提高学习专注力

★ 如何才能有效的学习画动漫

★ 怎么才能快速有效的学习c++

★ 如何才能快速有效的学习吹箫

★ 有效学习读书笔记

★ 怎么才能有效学好英语有哪些方法

★ 怎么才能有效的学好高三化学

★ 如何才能正确有效的学习好英文

★ 怎么才能有效的学好四年级数学

程序设计课程的有效沟通教学研究 篇5

程序设计类课程对于还未形成计算思维的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 学生畏难情绪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导致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不高, 兴趣不大。面对以上的情况, 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内容, 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而有效沟通就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方式和强力保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教学活动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本文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角度, 提出了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沟通四要素, 结合多样化的课外沟通方式和反馈, 来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课程的兴趣。

2. 教学中有效沟通的四要素

课堂教学是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重视课堂教学的交流很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有过程和方法, 希望能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沟通时要特别注意沟通的语言和内容等要素。

2.1 沟通的准备

沟通的准备要充分。在课堂教学沟通前, 一定要认真备课, 这是沟通的保障, 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和需求来进行调整。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我们上课也是一样, 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需求进行调整。同一门程序设计课在备课过程应根据教学班的不同应做相应的调整, 根据专业特点来及时调整教学的案例。例如:针对信息专业的学生, 就要重点考虑一些解决信息专业问题的案例, 而对电子商务专业就要重点突出电子商务方面问题的解决, 只有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课程才会更具生命力, 最好能做到和专业的整合, 但这一点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比较难实现, 所以只能通过一些课程小案例来体现。

2.2 沟通的内容

沟通的内容要注意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课堂的主题是讲授知识点, 这些是沟通的内容, 那么这些内容如何让学生更易接受, 就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 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做到以上这点, 教师必须对教材和知识点非常熟识, 并且要读懂学生这本书, 才能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准确的内涵。

2.3 沟通的语言

沟通的语言要注意以共同的语言为基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不要以教师的身份自居, 应该贴近学生, 针对学生的习性、特点用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来讲授, 这样就可以更具亲和力, 保证沟通的畅通。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言或体态语言的表达, 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 是整个人格的反映。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 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

2.4 沟通的方式

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可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沟通的方式不只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 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 例如:QQ聊天、手机短信、微信微博交流等。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 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

3. 沟通质量的保障

沟通方式只是形式, 而保障沟通质量的要素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重视沟通的反馈。

3.1 教师自身素质保障有效沟通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保障。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要懂得学生的心理, 掌握沟通的技巧, 这些都要求教师需懂得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等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这样才可以帮助你达到有效沟通, 从沟通中获取到有效信息。

3.2 有效沟通必须要重视反馈

反馈是让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和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沟通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反馈, 让学生了解到你的重视,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自然而然他也会重视你, 反馈可以为下一次的有效沟通奠定基础。反馈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 共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反馈, 个体问题可通过单独交流进行反馈,

3.3 沟通障碍需主动解决

沟通时遇到障碍时要及时寻求帮助, 解决障碍。有时候教师在沟通遇到障碍而无法解决时应摒弃面子等问题, 不耻下问, 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障碍, 及时回复学生, 做到有问必有答, 有求必有应, 让学生有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 学生才会信赖你、从情感上更依赖你, 这种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促进课堂教学。例如:有时在课堂上会遇到一些教师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突发问题, 在课堂上不能解决, 一定要在课后想办法解决, 并且回复学生, 这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这是为人师表最起码的要求。

4. 总结

本文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 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角度, 提出了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教学沟通模式, 结合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质量保障,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沟通技巧中, 还需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 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 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 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通过展现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有效地促进教学沟通。本文提出的教学沟通方法在上海财经大学的《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课程中应用, 均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初学时难度较高, 学生畏难情绪高, 学习积极性差。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角度, 提出了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沟通四要素, 结合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质量保障,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该方法在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应用均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有效沟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国珍, 大学课堂情境中有效教学沟通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08年05期

[2]崔光宇, 从一元到多元:论教师教学沟通能力的新诉求[J],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06期

[3]王成,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J], 中国教育学刊, 2003年10期

[4]钟启泉,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 教育研究, 2001年03期

[5]钟启泉, “课堂话语分析”刍议[J], 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11期

[6]顾敏, 加强师生沟通, 促进计算机教学[J], 科技信息, 2011年30期

有效程序 篇6

1 中职学校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进行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模式。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会实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课堂上几乎还是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听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自身的特点,但是对于程序设计课程这门新颖的学科来说还不太适合,如果教师不转换教育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模式,在教学工作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1)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足。现阶段,很多的中职学校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有限,很多学校具备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即使有的学校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教师在进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不重视对于实例的分析,往往偏重于程序设计的语法讲解上。这样,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但是不通过实例的运用分析,很难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加上语法讲解的枯燥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使得学生越来越觉得学习难度加大,失去对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

2)实践性课程安排不足。程序设计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与运用。而在中职学校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也会进行一些上机实验的课程安排。不过,通常上机实验的内容就是对于所学知识验证上,按照课本上的语法在电脑上输入一次。这样几乎起不到实践运用的效果,往往碰到类似问题学生还是不能加以解决。

2 中职学校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校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现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转变,不能创新教学模式,还是一味的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侧重语法的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算法思想教学的模式,缺乏和实际应用先关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例讲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生自主设计程序的能力很低,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显得无从下手。

另外,教师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和学生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进行着枯燥语法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教师就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情况,有可能很多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某章节掌握不牢固等导致后期学习难度很大,根本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使得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也会使得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3 中职学校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优化的途径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尤其是程序设计课程这样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师必须要能够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系统、整体的了解,让学生更加明了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目标以及所要掌握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利用多媒体手段多穿插实例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与运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效果提升。

2)运用实例,举一反三。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是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其实和我们学习人类的语言过程很类似,其中也会涉及到很多的语法要点。而计算机语言的语法涉及的内容更为复杂与庞大,而且内容枯燥,不够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将每节课所要讲解的语法进行一定的分类,然后将其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应用案例中来,同类型的语法与不同类型的语法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让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更加强烈。

有效程序 篇7

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一般分为如下三部分:布置实验内容、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剖析讲解, 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的掌握学科相关知识。我们往往将这样的教学过程界定为传统教学[1]。近年来, 伴随着各门各科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传统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2], 譬如以知识传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效果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 这种凡事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3]。本文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将“有效教学理论”引入到C语言实验教学过程中去, 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作出一系列的改革, 并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2 有效教学理论的立足点

有效教学理论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4],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目的,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地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5]。根据上述目标要求, 教学过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到如下几点内容。

(1) 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 营造出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气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团队中的同学之间彼此信任, 彼此依赖, 为团队而战, 不再是单打独斗;

(2) 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均适于学生, 研究教学过程, 注重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所选教学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内容要涵盖理论课所有知识点, 对学生的作业要做正确的评价, 不能完全根据参考答案来, 对进步大的同学要给予鼓励;

(3) 在活动性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个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 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同时, 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让其参与到团队实践中去, 扮演不同的角色,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3 C语言实验课程中的有效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实验环节,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有效教学理论的要求,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3.1 上好第一堂实验课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一个用C语言开发的软件, 该软件应该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的主要知识点 (如一个简单的学生管理系统) 。在上第一次实验课的时候, 教师向学生展示该功能软件, 并简单介绍实现该软件所用到的程序设计知识点, 让学生充分理解到“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实现这样的软件”。最后向学生详细介绍本学科的实验课程设置。这一举措将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将克服长久以来植根于学生心中“程序设计学为何用”的心里障碍。

3.2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良好的教材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习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等。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目标, 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为此, 其教材内容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在相关现实领域中的典型应用。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 由本校王创伟教授所撰写的教材《程序设计基础———从问题到C语言程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作出新的改进, 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为主线, 以编程应用为驱动, 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入内容, 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并穿插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本教材侧重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空间向程序设计空间转换的能力, 让学生领会到C语言知识是一种工具, 利用这个语言工具进行有效的“程序设计”才是本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

3.3 采用“2+2”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教”为主要方法, 学生鲜有机会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2009年9月起,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全部教学环节被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 每个教学阶段均采用“2+2”模式 (即2节理论+2节实验) 。前2节课主要是教师结合案例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点, 后2节让学生编程实现相应的功能。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面向本专业一年级学生, 其专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对于程序设计的概念还没有十分深入的理解, 所以在理论知识讲解中, 教师要注意突出语言特色, 充分运用形象思维讲授知识点。教学中应该尽量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 在讲解变量的时候, 可以将变量比喻成一个“房间”, 变量的值就相当于“房间”中的东西, 而指向某变量的指针就相当于房间的门牌号, 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比喻, 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在实验环节中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分阶段的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对于部分与管理系统联系不是十分密切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常用项目案例让学生来实现, 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3.4 加强实验环节管理, 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目前, 国内软件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除具备熟练的专业素质外, 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这一点被绝大多数教师所忽略。

实验环节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C语言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导, 一位教师辅导几十位学生, 教师为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模式存在许多的弊端, 譬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无法即时解答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继续进行实验, 长此以往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并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彻底丧失信心。针对这样一些情况,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课程中, 采用分组进行的方法, 每4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对于程序设计过程中某位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先让其进行小组内讨论, 如果小组内无法解决, 再由教师为小组成员讲解。在此过程中, 还要求小组内成员做好必要的实验笔记, 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做相关的记录。这一举措既能及时解决问题, 提高实验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结束语

基于本校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有效教学理论, 对C程序设计实验环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表明, 上述改革措施对加深课程理解、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随着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改革的深入开展, 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基本目标的有效教学理论必将体现出其极大的优势, 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必将竭尽全力地为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希杰, 王瑞庆.C语言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4) :213-214.

[2]宋楚平, 李少芹.C语言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2) :84-85.

[3]李丽萍, 王冬梅C语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9 (58) :114-115.

[4]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 (32) :15-21.

有效程序 篇8

但是PLC这门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学生的学习, 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和考验,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状况, 结合PLC学科特点与要求, 提高PLC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PLC理论知识, 具备PLC综合运用能力, 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PLC入门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LC这门学科理论性强、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难于入门, 这几乎是所有学习PLC初期时学生的共同感受, 所以, 做好入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入门教学没有做好, 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就很难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入门教学一定要遵循简单、直观的原则。那么怎样进行PLC入门教学呢?开始时, 学生对PLC学科不了解, 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介绍PLC的背景资料, 或者借助PLC仿真软件, 做一些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视频短片,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PLC。例如, 用PLC控制一个自动包装橘子的生产过程, 堆如大山的一堆橘子只需按下启动按钮, 在传送带和传感器的作用下一下子都用纸盒箱包装得整整齐齐, 一些零散的电子元件在PLC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瞬间变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板。这些直观的视频教学, 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感性认识, 认识到PLC功能的强大, 产生学习的动力。同时, 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PLC运用, 如:一包面粉在PLC的控制下, 按下启动按钮热腾腾的面包就出炉了, 让学生觉得PLC离他们很近, 有亲近感, 还可以在课堂上登入人才网, 查看一些招聘电类的工作岗位, 让学生知道在就业市场上对PLC人才的需求情况 (如:很多单位都提出“懂得PLC者优先考虑”) , 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 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与动力。

做好入门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PLC是非常关键的。

二、学习PLC相关基础课程以及掌握扎实的PLC基础知识是学好PLC的基础

1. 学习PLC相关基础课程

学习PLC, 需要很多电类基础课为依托、做基础, 才能够快速、高效地理解和应用PLC。通常在学习PLC学科之前, 要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等相关学科。其中《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学科和PLC的学习关系最为直接。电力拖动控制电路主要是继电器开关量控制的逻辑控制方式, 而PLC的逻辑控制则是在继电器开关量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们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特别是在PLC学习的入门阶段, 所以, 学好相关的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学习PLC是很重要的。例如, 把电力拖动中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与PLC正反控制电路做比较, 从自锁, 连锁, 热机过载电器保护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电力拖动控制电路和PLC控制电路是非常的相似。学生学习电力拖动中的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点动、连续、正反转控制等基本电路, 同时建立了开关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并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实训中学习接线工艺, 这为学生学习PLC控制器的外部接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掌握扎实的PLC基础知识

(1) PLC的硬件组成

可编程控制器主要由中央处理单元 (CPU) 、存储器 (RAM、ROM) 、输入输出单元 (I/O) 、电源和编程器等几部分组成。

(2) PLC的软件结构

在可编程控制器中, PLC的软件分为两大部分:

系统监控程序:用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本身的运行。主要由管理程序、用户指令解释程序和标准程序模块, 系统调用。

用户程序:它是由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者编制的, 用于控制被控装置的运行。

(3) PLC的编程指令

PLC的编程指令有很多, 大致可以分为程序流程指令、传送与比较指令、算术与逻辑指令、循环与移位指令、高速处理指令、方便指令、外部I/O设备指令、浮点数运算指令、定位指令、时钟运算指令、外围设备指令、触点比较指令等。对于每一个指令的应用和编程元件都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 才可以避免在编程应用的生产过程中出错。

可见, 这些相关学科和PLC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学习PLC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借助多媒体虚拟、仿真技术,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PLC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充分利用PLC仿真软件, 提高PLC理论教学

PLC理论知识, 抽象, 难于理解, 怎样让它变得直观、形象, 过程清晰?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通过运用PLC仿真软件, 能够实现传统教学实现不了的情境、动画、实验等。以生动、形象、高效的仿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仿真软件的主要运用有: (1) 在PLC教学中把一个个指令和编程元件直观地展示。例如, 一个上升沿指令, 在触电接通或断开的时候有个脉冲输出, 可以通过软件直观展示动作变化; (2) 借助PLC的仿真软件模拟上课时的程序, 模拟所控制的动作运行过程, 检验设计的程序是否正确?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 (3) 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工业控制过程场景来设计控制程序。这样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与逼真, 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

借助于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呈现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的多媒体仿真技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学习,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开展PLC实训教学, 提高学生PLC综合运用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PLC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PLC实训教学。开展PLC实训教学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进行一些简单的PLC控制过程的案例,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 再进行一些综合性、应用型的案例。例如:交通灯控制系统, 电机的顺序启动、停止设计。

通过典型而实用的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设计程序, 引发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在案例选择上, 应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注意案例覆盖的知识面, 具有典型性。透过案例分析,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各指令特点, 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学习整个程序设计流程。最后从PLC的流程图、梯形图、外部接线图的绘制, 程序调试等, 严格按照设计一个机械设备或PLC控制的电气设备项目的完整要求来开展PLC综合实训, 让学生系统地学习PLC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PLC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 PLC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 学好PLC必须多思考、多实践, 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不断实训、实践中学习, 在不断学习中实践、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政顺.PLC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01.

[2]廖常初.PLC基础及应用 (第2板)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6.

有效程序 篇9

关键词:冤假错案,再审启动,制度重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被披露出来, 成为公众广泛议论的话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反思, 为什么一个没有犯案的人最终会被处死刑?为什么被害人突然回来之后, 无辜的被告人仍然得不到公正处理?是谁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么大的胆量公然挑战法律权威, 滥杀无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反省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虽然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初期, 各项司法制度都还不太健全, 但是中华民族却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 我们从小就能从各种各样的典故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事、治国行事之道。回顾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这么多的冤假错案, 不禁让我想起《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李离伏剑”的故事。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理”, 主管刑狱。他发现在一起刑案中无辜者被错判了死刑, 深感惭愧不安, 就让卫兵把自己捆绑起来, 送到晋文公面前请求处死。晋文公说:“官职有高有低, 刑罚有轻有重。这是你下属的过错, 不是你的罪错。”李离说:“臣为长官, 没有让位给下属。臣的俸禄很多, 没有分利给下属。今天出了错案, 我却把责任推给下属, 实在不合情理。”晋文公又说:“你认为自己有罪, 那么寡人是不是也有罪呢?”李离说:“审理案件有法可依, 错判刑者应受刑, 错杀人者应受死。大王因为我能仔细查案, 裁断疑案, 所以让我主管刑狱。现在我因失察而造成错杀, 自该受死。”说罢, 李离拒绝了晋文公的命令, 拔剑自刎。李离的做法, 不值得效仿, 但是李离的精神, 确实令人景仰。古人尚且懂得知错受罚、知错能改。我们如今的种种做法却与此大相径庭。正如刚刚被披露的呼格吉勒图案, 能让我们看到处理上的古今之别。

一、案例回顾

(一) 1996年4月9日, 被害人杨某某被发现因被扼颈窒息死于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附近的女公共厕所内。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最先到附近的治安岗亭报案。48小时后, 当时负责该案件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分局副局长冯志明和办案人员认定, 呼格吉勒图是在女厕对死者进行流氓猥亵时, 用手掐住死者的脖子导致其死亡的。而唯一“有力”的证据就是呼格指甲里的被害人血迹。

(二) 1996年6月5日,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作出刑事裁定, 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

(三) 2005年, 内蒙古多起强奸杀人案的凶手赵志红落网, 其交代的数起案件中就包括“4·9”毛纺厂女厕女尸案, 从而引发媒体和社会对呼格吉勒图案的广泛关注。

(四) 2014年11月20日,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呼格吉勒图案的申诉进行审查, 认为该案符合重新审判的条件, 决定再审。通过上述介绍,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整个案件的全过程。但是其中有一点我觉得大家应该是比较疑惑的, 为什么在2005年发现此案真正的凶手赵志红之后, 时隔九年一直到2014年11月该案才被重新审理, 最终宣判呼格吉勒图无罪。这起尘封了十八年的冤案总算是迎来了迟到的正义;屈打成招的受冤者总算是迎来了昭雪的今天。如今, 正义虽然来临, 但却无法让逝者复生;无罪判决虽下, 却无法让逝者明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正义的迟到?我想在我们大力推行法治建设的今天, 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再审程序启动之难的反思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案出现的再审程序启动之难进行分析:

(一)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过分强调责任追究

通过对上述案件的分析, 我们最大的疑惑是司法机关为何在找到真凶的情况下, 仍然迟迟不肯再审呼格吉勒图案, 反而是拖了九年之久。案件再审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 国内启动过再审的案件也有很多。那么为什么呼格吉勒图案的再审却被一拖再拖呢?

笔者认为, 我国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应当是该案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认为,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1) 是指通过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造成错误案件的司法人员追究相应法律责任以强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办案质量意识, 保证严格执法、依法办案, 从而维护司法公正的一种管理制度。我国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采用的是“谁办案谁负责, 谁审理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一案一追究。而且在责任划分方面非常确定如:在案件检查环节, 实行主办人负责制, 其他人员负次要责任, 案件承办负责人及分管领导负领导责任;在案件审理环节, 实行主审人负责制, 参审人负次要责任, 案件承办负责人及分管领导负领导责任。

由此可见,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设置初衷是强化司法人员的办案责任和办案质量。该制度的动机是好的, 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该制度可能会导致司法人员过分强调办错案的后果, 而不去分析造成错案的真正原因。一旦被追究责任, 不仅法官的形象会受损, 法院的业绩也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使法官和法院产生尽量规避错案的心理, 即使有了错案也不愿意主动纠正。从而致使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保护, 应当得到赔偿的得不到赔偿, 合法权益遭受损失。

(二) 证据不足或遗失

在本案的诸多证据中, 警方虽然提取了受害者体内的凶手所留精斑, 但是由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有限, 没有对此证据做DNA鉴定以及警方错误的侦查直觉“觉得没有这个证据也能破案”。在这样一种缺乏确切的直接证据的状态下, 法院草草定罪———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然而在2005年赵志红供述了自己是此案的真正杀人凶手之后, 原本保留在公安局的凶手精斑样本却莫名其妙的丢失了。所以造成了这样一种状态:尽管赵志红承认此案是其所为, 但是在缺乏关键证据的情况下也不能根据现有证据就断定赵志红就是真凶。这就造成了一种有人认罪, 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是罪犯的尴尬局面。

而且内蒙古公安局拿出的所为的铁证即呼格吉勒图的指缝残留的血样与被害人咽喉处被掐破的血样血型完全一样。然而, 据案发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警察表示, 案发现场根本没有打斗的痕迹, 受害者身上也没有受伤。这就是说当时的“铁证”血样是存疑的。根据证据规则, 存疑证据是应当排除的, 而且是不能用作判案依据的。

然而, 即使我们承认此案是冤案是错案, 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启动再审也是很有难度的。时过境迁, 时隔十八年的现在, 想要重新找到有充分证明力的新证据是非常有难度的。尽管有些案件发现的新证据是确实充分的, 甚至可以称之为“铁证”。如佘祥林案和赵作海冤案, 两个案件都是被害人“生还”构成了该案的铁证, 可以百分之一百的证明该案的判决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在多数错判案件中, 新证据都是不能具有百分之一百的证明力。所以, 本案在关键证据丢失、新证据又缺乏证明力的情况下很难启动再审。

(三) 再审程序缺乏有效的启动途径

虽然为了对冤假错案进行纠正, 我国设置了再审程序, 同时法律又严格规定了启动再审程序应当具备的法定事由或特定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再审程序的三种途径即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主动再审、上级检察院向同级法院提出抗诉。可见, 我国的刑事立法规定了启动再审的具体做法是“分而治之”, 即分为由司法机关提起的再审之诉和由当事人主动申请的再审之诉。两种诉讼因提起的主体不同而产生的法律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首先, 尽管司法机关主动提起再审之诉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相对于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但是这种情况在法律实务中特别少见。特别是该案如果再审乃至平反, 就必定会涉及到很多人员问责和国家赔偿的问题, 尤其是人员问责是该案久拖不决的关键。如果该案再审, 呼格吉勒图确实无罪, 那么呼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公检法系统当年的办案人员均有错。而这其中不少人现已身居要职。他们该承担何种责任?这让那些有良心的想推动此案再审的人有心无力。很显然, 这条途径是很难实现的。

其次就是当事人申请再审启动再审之诉。新《刑事诉讼法》第242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要符合的五种情形。笔者认为, 对于当事人而言, 该法条所规定的再审申请的理由过于宽泛, 缺乏可操作性, 而且相关证据的取得与证明也是难以实现的。再审申请最终还要通过法院、检察院的严格审查。虽然法律规定了当事人有申请再审的权利, 但是这种权利实际上是受到公权力的极大限制的。在司法实践中, 这种“申诉难”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由此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最终会选择漫长又艰辛的上访之路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司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完全大打折扣了。由此, 笔者认为,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刑事司法再审启动的相关规定进行反思。

三、相关制度的重建

(一) 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我国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它过分强调办错案 (裁决不公正) 的后果, 导致法官为了逃避责任承担不愿意主动纠错。由于法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我们也根本无法找到一个绝对客观的评判标准去断定实体裁决的公正与否。

现代西方法律体系中是没有“错案”这一概念的, 一般规定:法官只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或道义责任, 而不对判决的实体内容承担个人责任。 (2) 针对这一规定, 有人会怀疑, 这种做法有可能为那些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法官提供了一个逃避处罚的机会和借口。但是笔者认为,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样做是利大于弊的。按照经济学上的说法应当是“收入大于支出”的, 如果我们因为这种做法会放任法官违法, 而更多的坚持强调法官办错案的后果上, 那么法官会更不愿意纠正自己的所判决的案件, 这样只会加大冤假错案的再审难度, 再次造成司法的不公正, 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因素。所以, 我们有必要反思我国目前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相关规定, 强调对办案法官行为的监督。此外, 通过对有关法律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实际上我们的审判制度也是允许某些错误存在的。 (3) 只有明确这一点, 法院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主动纠错。

(二) 完善侦查监督制度

侦查监督, 这里主要是针对检察机关而言的。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 有权监督执法行为, 并且对监督的结果负有法律责任。侦查环节是整个诉讼过程的先导, 很多案件的证据采集都是来源于此, 所以加强侦查监督, 对于由于证据不足而导致再审启动之难是很有裨益的。故, 笔者提出了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 改变司法理念, 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

在司法实践中, 很多司法人员仍然坚持错误的“有罪推定”思维定式进行办案, 这就很容易使得他们陷入违法办案的迷途中。特别是在证据的采集方面, 司法人员会更加重视与他们自己判断有关的证据, 从而忽视很多客观的关键性证据。因此, 摒弃这种错误的司法理念, 坚持“疑罪从无”, 重视司法的客观规律及法律事实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 独立行使检察权。

检察机关必须独立行使检察权, 对于那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 不得提请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即使该案件是有关部门参与协调了的, 也应该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 依据合法证据及相关法律规定提出意见。如果相关的协调意见有导致冤假错案的可能性的时候, 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除此之外, 检查机关行使检察权时应当确保不受案外因素的影响, 这些案外因素主要包括案件当事人反复上访、申诉、新闻媒体的夸张宣传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对司法机关造成巨大的办案压力, 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 为了“息事宁人”会直接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

第三, 加强证据审查。

在法律的适用方面, 现在的大部分冤假错案很少会在这方面出错。相反在案件事实认定上, 由于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审查不够严格, 或是在证据的正当性方面缺少必要的监督, 往往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并且很多冤案都是对科学证据的不当解读, 何家弘教授认为:“对科学证据应用不当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把从属认定结论当作统一认定结论。二是把倾向性的鉴定结论当作确定性的鉴定结论。三是把一些实验期的科学根据当作成熟期的科学根据。另外, 就是把那些单向关联的物证用作双向关联, 往往是用后面的单一关联决定前面的, 查到人就有关联, 查不到人就没关联。” (4) 因此, 加强正确的证据审查力度, 一方面有助于保全关键证据, 另一方面又有助于预防冤假错案的发生, 维护司法的公正。

(三)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访接待制度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访接待制度, 及时办理申诉复查案件。有助于冤假错案再审程序的启动。信访接待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接待人员应当坚持“信访无小事”的原则, 要重视初信初访, 建立来信来访限期答复制度, 做到事事有交代, 件件有着落、案案有回音。对申请再审的案件及有关部门交办、督办的案件, 及时调卷复查, 符合再审条件的, 应当迅速立案再审, 尽量避免积压。对不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在驳回其申诉或申请再审的同时, 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又坚持长期申诉、缠诉, 甚至直接影响法院正常的办案秩序的当事人,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突发性的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性上访情况, 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 避免发生人员伤亡。

上一篇:物业电气设备论文下一篇:自动化测试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