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理论文

2024-10-26

关键处理论文(精选12篇)

关键处理论文 篇1

当今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资源之一,据IDC统计,相比于2010年的信息量,2012年有了64.5%的增长率,达到80万PB,2013年全球信息量已达2.1ZB,预计到2020年全天数据总量将是2012年的两倍,伴随着数据规模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数据类型也变得更为复杂。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当下的着手点是怎样挖掘数据中的价值。

1 大数据概念

通常所说的大数据指的就是海量的资料,指通过使用的软件以及其它工具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数据的有效时间。其定义就是对决策力、洞察发现力的提升以及流程优化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海量、多样化与高增长率的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的提升。

2 大数据特点

现今,大数据有以下4V特点:Value,Volume,Velocity,Variety。

2.1 数据量大

按照IDC概念分析,如果需要分析数据至少需要100TB的数据,非常大的数据量就是大数据的基本属性所在。现今,大数据已经开始从TB级别迅猛增加到EB级别了。

2.2 数据处理速度快

与传统的数据处理不同的关键点之一就是非常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当今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的产生,公布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新生的数据在不断的出现,因此,要求处理数据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这样大数据大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2.3 数据种类多

数据的分类可以划分为结构与非结构数据这两种。结构化数据需要把数据抽象出来,向方便于人类以及计算机存储、分析、处理的方向抽象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忽略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但对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没有影响的问题,提取出需要的信息。而非结构化数据在结构属性上并没有相同的,将结构用表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对数据进行记录需要对数据结构也要进行记录,这是为了对数据处理的能力进行增加,同时也是为了将存储的难度进行提升。

2.4 数据价值密度低

非结构话数据的重要属性就是通常所说的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总量的大小是与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成反比关系的。

3 大数据要处理面临的四大核心问题

3.1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收集就是获取数据,因此需要注重对数据的收集,大数据出现以前数据是人类需要分析具体的问题,经过采集样本,抽象等方法存储原始产生的数据,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更多的信息都是通过人们在网络上上传信息。大量的数据信息也就因此产生了,数据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尽可能的去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才是大数据的关键。处理非结构化数据需要是通过获得数据的方法实现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需要获得有效数据,需要处理掉那些对数据分析有误导作用的数据。

3.2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处理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大数据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分析具体的事物或者应用,大数据才是有用处的。数据随处可用,但是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够有效的从数据中提取知识,对非结构话数据分析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处理方法。大数据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能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然而现今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概率统计就可以轻松的获得特定事物发展的大致趋势。

3.3 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就是数据的显示,数据显示指的就是需要将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写或者可以读出来,这样便于用户轻松的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传统的数据显示通常是直接现实、数据表以及各种统计图等形式来显示。而大数据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则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的可视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把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复杂的数据可以用三维形体来表示,对有形体的数据直接进行操作。

3.4 处理数据的能力

大数据需要人们从大量的复杂的并与此专业相关的信息中查找出他们所需要的正确的内容。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在很多方面存有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的处理要求不同。传统的数据应用处理通常对时间要求不是很高,一两天之内的运行结果依然有效。而大数据的数据应用处理对时间的要求大部分需要在1秒钟内或瞬间内得到结果,要不然它所处理的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要对数据进行实际性的处理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对实时数据的获得,理解分析,以及绘制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实时分析大规模数据是大数据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计算机可视化的热点是及时的绘制数据,CPU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将实时绘制变为现实。数据的绘制方式很重要,它的选取有两个参考条件,其一就是实际使用的条件,其二就是它本身所具有的硬件特点。

4 大数据面临的核心问题的解决

通过以上分析,知道大数据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获取有用数据、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过去的一年中,市场上在云计算方面推出了需要产品(比如面向互联网高密度的数据中心、面向行业的大数据等都推出了大数据产品)。专家认为,为客户规划云计算需要按部就班不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而具体到对大数据的要求,相关专家一直认为一体化是解决大数据面临的四大核心问题的关键。一体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上文讲的数据的处理,从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到最后数据的可视化的过程,都可以用一体化的方案来解决;第二个部分需要发挥现在硬件技术方面的优势,需要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来提升整体的综合性能;第三个部分就是整个解决方案的一体化,面对不同的行业(比如面对银行业的一体机等)来做整体的解决方案,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一体化。

5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迅猛发展,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加,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一个当今必须解决的一个热门问题。当前大数据还有非常多的技术以及相关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社会各界开始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升,相信今后对大数据处理的技术也会不断发展与更新。这些技术将朝着便捷化、合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处理分析,大数据给人类社会带来非常多的好处。

摘要: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大量数据的出现,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已难以实施处理大数据信息。怎样处理数据的存储、分析、实施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大数据面临着哪些核心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此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核心问题

关键处理论文 篇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二、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三、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四、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

关键处理论文 篇3

关键词:摄影测量;空间数据;生产流程;关键技术

1 、产品模式

1.1 基本产品。(1)数字线划图,简称为DLG(Digital Line Graphic)。是地形图上基础要素信息的矢量格式数据集,其中保存着要素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数字线划图可满足各种空间分析要求,与其他信息叠加,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2)数字正射影像图,简称为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后的数字化的航空像片或遥感影像,逐像元进行辐射纠正、微分纠正和镶嵌,按标准分幅的地形图范围进行裁切生成的影像数据,带有公里格网和内、外图廓整饰和注记的影像平面图,具有地图的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DOM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的特点,可作为背景控制信息、评价其它数据的精度、现势性和完整性;从中可提取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或派生出新的信息,可用于地形图的更新。(3)数字高程模型,简称为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在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或不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为控制地表形态,可配套提供离散高程点数据。(4)数字栅格地图,简称为DRG(Digital Raster Graphic)。是以栅格数据格式存储和表示的地图图形数据文件。在内容、几何精度、规格和色彩等方面与地形图图形基本保持一致,可用于DLG数据的采集、评价和更新,也可与DOM,DEM等数据叠加使用,从而提取、更新地图数据和派生出新的信息。

1.2 复合产品。(1)数字影像地形图(Digital Orthophoto Topographic Map)。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数字线划图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同时具有正射影像图的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的特点和矢量数据保存着要素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的特点,可以为各种用户提供地形信息和最新空间实体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2)数字影像地面模型(Digital Orthophoto Ground Model)。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模型产品。具有正射影像图的基本特征和立体突出显示地表的起伏形态的特点,可为用户提供直观地表三维景观,可用于工程规划和优化设计。(3)数字影像专题图(Digital Orthophoto Thematic Map)。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专题矢量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同时具有正射影像的基本特征和突出表达各种不同专题地图信息的特点,可以为各种用户提供直观信息和与之相关的丰富的背景信息,满足各专业部门对专题图的需要。

2 、基本特征

2.1 数据格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主要分为矢量和栅格二种:矢量数据能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可随机的进行数据选取和显示,与其它信息叠加,可进行空间分析、决策。具有严密的数据结构,数据量小,可完整地描述数据的拓扑关系,便于深层次分析,输出质量好,数据精度高,但其数据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栅格数据具有数据结构简单,空间数据的叠加简便,易于进行空间分析,相对来说图形数据量大,数据和信息量受像元大小的限制。

2.2 基本内容。考虑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时间和产品的提供周期,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核心地形要素;第二层次为在核心地形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需要,选取更多的其它要素(可选要素);第三层次为全部地形图要素(全要素)。

矢量数据的基本内容: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包括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天文点、重力点)、水系及附属设施、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交通运输与管线设施、境界、地表覆盖、地貌。

栅格数据:DEM格网数据,格网间距5 m或12.5 m;DOM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为1 m;DRG图形数据,分辨率不低于250dpi.

文本数据:地名数据,含地名位置、类型、行政区划、经济信息等;元数据,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是数据自身的描述信息。

3 、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法空间数据生产流程及关键技术研究

3.1 资料准备。航摄资料如航摄底片、控制点资料、相关的地形图、航摄机鉴定表、航摄验收报告等应收集齐全;对影像质量、飞行质量和控制点质量应进行分析,检查航摄仪参数是否完整等。

3.2 影像扫描。根据航摄底片的具体情况,设置与调整扫描參数,使反差适中、色调饱满、框标清晰,灰度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扫描范围应在保证影像完整(包括框标影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小,以减少数据量。影像扫描分辨率根据下面公式确定:影像扫描分辨率R=地面分辨率/航摄比例尺分母。

3.3 定向建模。自动搜寻框标点,放大切准框标点进行内定向,对定向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机交互完成绝对定向如不符合要求,需重新定向,直至符合限差要求。检查定向精度,需满足要求;相,完成定向后需检查坐标残差。

3.4 数据采集。(1)立测判读采集,需严格切准目标点,要求按中心点、中心线采集的要素,其位置必须准确,点状要素准确采集其定位点,线状要素上点的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密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每个像对的数据必须接边,自动生成的匹配点、等视差曲线或大格网点、内插的小格网点均需漫游检查,保证其准确性,为提高DEM精度,需人工加测地形特征点、线和水域等边界线。(2)采集的数据应分层,进行图形和属性编辑,矢量数据线条要光滑,关系合理,拓扑关系正确,属性项、属性值正确;利用DEM数据,采用微分纠正法对影像重采样获得DOM数据。(3)DEM和DOM数据需进行单模型数据拼接,检查拼接处接边差是否符合要求;同样矢量数据接边应符合要求,各属性值要一致,任何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均需重新采集,修改正确的数据按图幅裁切,生成最终的以幅为单位的数据,提供检查和验收。

3.5 元数据制作。可由相应的专业软件进行计算输入各属性项中,无法自动输入的内容由人工输入。

参考文献:

[1]樊鸿云.航测内业数据分析[J].遥感技术应用,2012(12).

[2]周泽清.用VC++6.0实现航测数据处理[J].科技资讯,2009(4).

彩色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篇4

1 彩色图像滤波技术分析

图1为常见的彩色图像处理过程, 下面将就滤波等技术进行分析。

1.1 彩色图像脉冲噪音滤波技术

彩色图像滤波要求将噪音完全过滤掉, 且完成滤波后其边缘细节不能有所降低, 滤波时不会出现新的颜色以致与真实颜色有偏差。过滤掉彩色图像脉冲噪音可采取的方法有两种, 即标量滤波法与矢量滤波法。彩色图像有3个颜色分量, 标量滤波法就是对它们逐一进行滤波, 再对滤波后的彩色图像进行合成。但该方法很多时候忽略了这3个颜色分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 有产生新的颜色的可能而致使与真实颜色有偏差。矢量滤波法对彩色像素的处理方式与三维矢量是一样的, 处理过程中考虑到了不同颜色分量之间的联系, 这样就不会产生新的颜色。所以, 一般会认为, 与标量滤波法相比, 矢量滤波法更加合理, 且效果更好。矢量滤波法分为两类, 即线性滤波与非线性滤波。以排序为基础的非线性滤波技术多用于脉冲噪音的过滤, 因为它能使图像细节保持很好。彩色像素集合中可将颜色特征反映出来的是矢量中值, 而矢量中值滤波方法就是基于矢量中值的非线性滤波方法, 在该方法的基础上, 矢量方向滤波法、方向一距离滤波法、方向一幅度矢量滤波法、多通道距离滤波方法以及准均值滤波法等许多新的滤波方法也随之被提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过滤掉彩色脉冲噪音。

1.2 非线性矢量滤波法

采用非线性矢量滤波法对彩色像素进行处理过程中, 对于有无噪音对滤波像素和周边像素造成干扰并没有进行区分。一般情况下, 噪音并不会对整幅噪声图像的像素都造成干扰, 盲目的对所有像素进行滤波处理反而会导致其中并未受到污染的像素的信息失真。所以, 需要对像素进行选择性的滤波处理:首先检测脉冲噪音, 检测结果出来后, 只对脉冲噪音像素进行滤波, 保持其他像素的本色, 这样彩色图像在细节保持方面的能力也就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 以脉冲噪声检测为基础的彩色图像滤波方法也出现了, 再次提高了经过滤波处理的图像在细节保持方面的能力。经过对比与分析发现, 以上方法在脉冲噪声判断与过滤是还是有一些不足, 在检测噪声的过程中很难对噪声做到完全正确的判断, 漏判与误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2 彩色图像分割技术分析

2.1 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即是将一幅图像分割为多个具有相同或相似边缘、颜色以及纹理等图像特征的区域。在数字图像处理过程中, 图像分割是前期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 图像分割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特征提取以及目标识别, 因此, 图像分析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图像分割。以内容为基础的图像检索和对象分析等均可通过高质量的图像分割提取较为重要的信息, 从而有可能实现层次更高的图像理解。因为图像自身就并不普通和简单, 评价标准也并不统一。虽然已有许多关于图像分割的算法被提出, 但由于不同算法具有不同的特点,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还没有可用于各种图像分割的通用方法。

2.2 图像分割技术分析

目前, 大部分的算法都是用于灰度图像的分割。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分割算法:区域增长和区域分裂、聚合分割算法, 对于较为复杂的场景和景物等相关先验知识缺乏的图像分割, 这两种算法具有不错的效果。与边缘分割、直方图分割相比, 以区域生长为基础的分割方法在抗噪性方面的能力更强;与其他分割算法相比, 它需要较高的计算成本, 另外, 如果计算时引入了不恰当的预定误差e值, 会导致误判, 分析目标内部组织容易对其造成干扰。近年来, 彩色图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彩色图像分割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彩色图像分割与灰度图像分割大多数算法的分割思想是相同的, 然而, 彩色图像所蕴含的信息相对要多一些, 且表达颜色空间的方式也很多, 所以, 分割算法是有区别的, 之前针对灰度图像分割的方法, 对于彩色图像的直接分割并不适用, 目前主要有用于彩色图像分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聚类法、墒闭值与博弈论标记结合法、区域分裂合并、区域生长、松弛以及边缘检测等。此外, 还有采用神经元网络法。

虽然很早就开始了对图像分割的研究, 也根据相应的要求提出了很多算法, 但是直到现在, 理论还没有得到统一。与正确分割方法相比, 由算法所得的分割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误差分为三类: (1) 经过分割的图像多了新的区域; (2) 没有将应该有的区域分割出来; (3) 采取的算法未对边界进行正确的定位。目前, 彩色图像分割技术分为以下六类:基于像素的技术、基于边缘的技术、基于区域的技术、基于模型的技术、基于物理的技术、基于混合的技术。分割方法的选择依据都离不开颜色特征和颜色坐标, 实验结果显示, 所有分类方法至少对一种颜色特征是无效的, 同理, 单一的颜色坐标至少对一类分割方法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尹星云.彩色图像形态学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6:214-215.

[2]郁道银, 张宏, 李云青, 王文隽.一种新的适用于彩色图像处理的彩色空间变换方法[J].光学学报, 1995, 05:576-579.

关键处理论文 篇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会议还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下面就城乡关系在和谐社会中的位置谈些体会。

马克思曾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巩固工农联盟,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符合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诸多内容和要求。譬如,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即城乡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和谐发展等。譬如,需要建立合理的经济社会结构,即所有制结构的和谐,产业结构的和谐,经济结构的和谐,社会结构的和谐等。譬如,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现代市场体系的和谐,宏观调控体系的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的和谐,社会保障制度的和谐等。譬如,需要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和谐,工人与农民的和谐,知识分子与工农的和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和谐,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和谐,上级与下级的和谐,改革中获益群体与利益受损群体的和谐,中央与地方的和谐等等。

城乡关系和谐讲的主要是社会结构的和谐,它要求城乡社会结构要和谐。从社会学视角看,讲和谐社会,主要是说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在现阶段,判断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否和谐,主要看以下结构是否和谐。一是人口结构;二是家庭结构;三是阶级阶层结构;四是就业结构;五是城乡结构;六是地区结构;七是消费结构;八是组织制度结构。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急需调整的是城乡社会结构。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社会规律。二元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的一元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城乡结构不合理,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很多社会问题由此发生。和谐社会要求我国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经济规律。按照城乡社会结构演进的规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化就要到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符合城乡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和谐社会客观要求。但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远远没有到来,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让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缩小城乡差别的历史规律。城乡差别,产生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和城市的形成。它主要指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表现为城市和乡村在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差别。在私有制社会,城乡差别表现为对立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城乡对立必然转变为城乡和谐。因为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结成的是巩固的联盟关系,工农业互相支援,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新型的、非排斥的、紧密结合的、相互促进的。虽然由于乡村落后于城市的历史原因,城乡差别不可能一下子消失,二者之间在生产力水平、科学教育发展程度、经济收入、生产条件和卫生发展

上的不平衡,在短期内不会很快消除。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随着构建城乡和谐社会步子的加快,城乡差别日趋缩小,却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一个国家完整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和谐的,应该将农村和城市共同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框架中,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二、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有:它应该是互助合作的,它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它应该是安定团结的,它应该是稳定有序的,它应该是全面进步的,它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以说,和谐问题涉及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千和谐,万和谐,在现阶段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之所以说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理由有三:

一是因为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城市与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社会以城市和乡村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由此产生城市人和乡村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是生活在城里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城市和乡村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城乡是在互动互促中、互惠互利中得以和谐发展的。城市离不农村,农村也离不开城市,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二是因为城乡关系表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它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空间总称。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它是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性、最有广泛性的重要社会关系。城乡关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含生产力发展,也含生产关系内容;既含经济基础,也含上层建筑;既反映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经济利益关系。二者的和谐发展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体现。

三是因为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否、现代化程度高低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检验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大凡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城市化程度都较高;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城市化程度都较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村城市化比重,是改变城乡关系的重要内容。客观情况是,什么时候重视城乡协调发展,什么时候国民经济就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忽略了城乡和谐关系,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就遇到极大阻力。

因此,和谐社会贵在城乡关系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

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在于此。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过,小康社会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和谐社会则更多侧重于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它需要建立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有利于形成人与人的融洽关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譬如,各阶层人员要和谐,不同利益群体要兼顾,经济社会结构要合理,全社会整体要前进等。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其中最简明的道理便是: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0%生活在农村。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能否作为推动和谐社会任务的积极因素,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

从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来说,首先应该看城乡协调发展的主体或者说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农民积极性是不是得到了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农民生活是不是得到了大大改善,农民利益是不是得到了有力保护。城乡居民利益关系反映的是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担任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从社会所获取的财富多寡。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利益关系非常重要。利益有共同利益和具体利益。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农民这一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要关心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看社会是否公平,也首先要看农民是否得到公平待遇,生活是否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改善,社会地位是否有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否得到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的享受。看社会是否稳定,也首先是看农村是否稳定。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稳定了,农民安居乐业了,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全局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要着眼于城市,更要着眼于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不可否认,统筹城乡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城市是龙头,城市具有对农村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农村自身发展更具有根本性,也最具有艰巨性。难就难在我国农村发展非常缓慢,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人口多,底子薄,我国这个基本国情在农村社会得到了充分体现。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建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李海鸥)

关键处理论文 篇6

关键词:Excel编程;数据处理;360°制度

中图分类号:P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7-0056-03

1 概述

在矿山井下测量工作中,导线推算及平差解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既是一项经常性的,也是较为复杂的技术工作。多年以来,由于计算工具的限制、人员素质问题等,一直都是以人工干预计算为主,为获得正确、使用方便、规范管理的测量计算成果,进行了大量的演算过程,可谓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技术管理效果不好,工作效率不高,不适应现代矿山生产技术管理需要。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子表格Excel软件为矿山测量计算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管理平台。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表格化显示成果,集数据处理和成果管理一体,因此,结合测量知识和相关技术管理需求,借助平台采取一些编程技术处理方法,能满足测量技术管理应用相关技术需要,达到准确、快速出成果,优质高效服务矿山生产技术管理的效果。

2 测量编程计算相关共性问题

测量计算工作与其他专业技术管理有所不同,但一些技术处理过程在各种测量计算中具有共性特点。

一是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各种测量计算都具复杂性,因此编程也难度大且复杂,只有充分借助软件平台功能将复杂计算过程进行程序化计算,才能快速、规范获得测量成果,这是现代测绘技术管理的必然,也是技术进步的

要求。

二是成果精度质量要求高。即计算过程中数据必须正确,取位和舍入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处理控制,才有精度保障和得到高质量测量成果。

三是数据处理过程极其特殊。即通过平台功能进行技术处理的数据,必须经过反复转换的技术处理过程,才能最终表达为测量专业数据语言或格式,也才能达到方便使用和规范管理的目的。

总之,应用Excel测量编程计算就是通过平台的一些技术手段对测量原始数据加工处理快速得出准确、可靠性高、达到精度要求的测量成果过程。其技术性强、处理过程难度大等特点,在各种测量计算中都要面对,而将其解决则在各种测量计算中可借用,从而全面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效率。

3 关键数据技术处理解析

Excel表格根据计算的需要和表达的清晰,可以合并一些单元格和添加表格的边框和内框,为了简化显示和打印输出,可以“隐藏”某些计算过程的行或列。

每一单元格中可以写入一个计算公式,并能以“拖曳”方式使在该单元格的同一列中具有同样的计算公式(仅变量的下标随行号而变),计算式中可以利用Excel的“粘贴函数”(快捷键为“fx”)实现。

完成单元格的公式写入,经过鼠标按住已输入计算公式的单元格的右下角,并向下拖曳后,该Excel表格就具有计算导线的功能。应用时,只需在表格中输入导线点号、起始点坐标和方位角、观测的导线左角和边长,即能自动完成待定点的坐标计算。

在编制完成的《导线计算表》(如图1)程序中,解决了矿山井下测量各种计算编程可借鉴或通用问题。最主要的关键环节技术处理方法有以下四点。

图1

图1为编制完成的《导线计算表》界面,有的列是为了公式编辑方便简单、表达清晰而设置的,最终不需要显示,可将其隐藏,如F、H、J、L、N等列。

3.1 常用函数

图1编程主要应用到了以下函数,也是测量专业各种计算常用的函数,列出如下:

IF(判断是否满足某个条件,如果满足返回一个值,如果不满足则返回另一个值)。

VALUE(将一个代表数值文本字符串转换成数值)。

RIGHT(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最后一个字符开始返回指定个数的字符)。

MOD(返回两数相除的余数)。

ROUNDDOWN(向下舍入数字)。

ROUND(按指定的位数对数值进行四舍五入)。

SIN(返回给定角度的正弦值)。

COS(返回给定角度的余弦值)。

RADIANS(将角度转化为弧度)。

INT(将数值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

3.2 方位角推算

在图1中,阴影部分是编入公式后的计算结果,其余为手工输入。

在F7单元格中放入待求方位角的度,根据α前=α后+

β左±180°,当之和大于180°时减180°,小于180°时则加180°,放入方位角与观测角以360°制换算的度之和,该列是为了公式编写简单明了、表达清晰而设置的,最终被隐藏而不显示的,写入(下列公式中G5、I5、K5单元格分别为已知方位角的度、分、秒。C6、D6、E6单元格分别为观测角的度、分、秒):

=IF(INT(G5+I5/60+K5/3600+C6+D6/60+E6/3600)>180,INT(G5+I5/60+K5/3600+C6+D6/60+E6/3600)-180,INT(G5+I5/60+K5/3600+C6+D6/60+E6/3600)+180)。

在G7单元格中放入最终待求方位角的度,按左角推算方位角过程中有时它们之和会大于360°,此时应减360°,小于0°时则加360°,写入:

=IF(F7>360,F7-360,IF(F7<0,F7+360,F7))。

在H7单元格中放入待求方位角的分,写入:

=IF(IF((K5+E6)>=60,I5+D6+1,I5+D6)>=60,IF((K5+E6)>=60,I5+D6+1,I5+D6)-60,IF((K5+E6)>=60,I5+D6+1,I5+D6))。

在J7单元格中放入待求方位角的秒,写入:

=IF((K5+E6-60)>=0,K5+E6-60,K5+E6)。

3.3 测量数据语言或格式的输入与显示

3.3.1 输入显示:观测角各列及起始方位角°′″用手工输入,若其值小于10时,如D6单元格6,可按'06输入,即可显示为测量数据表达格式06。

3.3.2 计算显示:在阴影部分的方位角推算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0、9等数据显示,如H13中的4、J13中的8,应在相应列中编入公式,方法如下:

I7单元格中放入最终待求方位角的分,输入公式:

=IF(H7<10,0&H7;,H7)。

K7单元格中放入最终待求方位角的秒,输入公式:

=IF(J7<10,0&J7;,J7)。

下面的公式采用“拖曳”方法即可完成。

通过编入公式计算后,H13的4在I13显示为04,J13的8在K13显示为08,H13、J13是为了后面的I13、K13公式编辑方便简单、表达清晰而设置的,最终要隐藏而不显示

出来。

3.4 成果数据小数取位及舍入控制数据精度

在L7单元格中放入待求点X坐标增量的值,写入(B7单元格为观测边的水平距离):

=ROUND(COS(RADIANS(G7+I7/60+K7/3600))*B7,4)。

在N7单元格中放入待求点Y坐标增量的值,写入:

=ROUND(SIN(RADIANS(G7+I7/60+K7/3600))*B7,4)。

从图1中看出L7单元格中的值为-0.2265,N7中的值为48.2725和N13中的值为-26.4715,如果不输入公式计算,保留小数点后3位则会出现四舍五入的情况,而测量的要求是四舍六入,按测量数据取舍的要求当小数点后第4位为5时,第3位是单数则进位,是双数则抛弃,即“单进双抛”,处理方法如下:

在M7单元格中放入最终待求点X坐标增量,写入:

=IF(VALUE(RIGHT(L7,1))=5,IF(MOD((VALUE(RIGHT(L7,2))-5)/10,2)=0,ROUNDDOWN(L7,3),ROUND(L7,3)),ROUND(L7,3))。

在O7单元格中放入最终待求点Y坐标增量,写入:

=IF(VALUE(RIGHT(N7,1))=5,IF(MOD((VALUE(RIGHT(N7,2))-5)/10,2)=0,ROUNDDOWN(N7,3),ROUND(N7,3)),ROUND(N7,3))。

下面的公式采用“拖曳”方法即可完成。

通过编入公式计算后,L7单元格中的-0.2265在M7单元格显示为-0.226,N7中的48.2725在O7单元格中显示为48.272,N13中的-26.4715在O13中显示为-26.472,L7、N7是为了后面的M7、O7公式编辑方便简单、表达清晰而设置的,最终要隐藏而不显示出来。

在P7单元格中放入待求点X坐标,写入(P5单元格为已知点的X坐标):

=P5+M7。

在Q7单元格中放入待求点Y坐标,写入(Q5单元格为已知点的Y坐标):

=Q5+O7。

最后将F、H、J、L、N等列隐藏即可。

4 结语

Excel集数据计算处理可编程序化和成果表格化管理一体,适用各种测量计算的灵活编制,是测量技术管理的友好平台;关键环节计算过程在各种测量计算中相同,编程具有共同性,虽然程序编制技术过程复杂,但通用,其方法为之引用或借鉴提供方便;编程须测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管理规范要求相结合,正确的编程计算过程才能确保结果正确,数据严格按技术要求处理才能保证成果精度和质量,通过技术手段使成果明确、完整、有序显示,资料才能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提出宝贵意见和加以改正。

参考文献

[1] 安海波.现代矿山测绘新技术与实际应用及现场操作技术规范[M].西安:西北矿业学院出版社,2005.

[2] 张国良.矿山测量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星,吴斌.工程测量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光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篇7

1 光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光信号的处理技术有很多种, 其中, 最为常用的有效光信号的处理技术通常为波长转换技术、格式转换技术、以及光再生技术。

1.1 波长转换技术

全波长转换技术在消除网络中产生的拥塞、降低波长连续性的限制、提高波长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网络的灵活性、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可拓展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波长转换在增加光信号的交换网络的灵活性, 有效降低光信号网络的阻塞情况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相关的研究中, 对于针对光网络波长转换节点的设计方案也有很多。其中, 关于专注式的转换节点的相关设计是最为简便快捷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说, 在信号复用之前, 需要为每个光信号通道都各配置一个波长转换器, 用于对光信号做一定的转换等等处理。这种方法比较常见, 但是其具有一个最大的缺点, 就是对于元件的利用率十分低。其他的一些波长转换器的共享方案也有很多, 相关科研工作者也正在不断的提出更加高效、更加适合的方案。最常见的波长转换技术方案有和链路共享式 (SPL) 两种。在节点共享式 (SPN) 共享方案中, 通常需要较大的光开关以便在单节点可以共享同一个波长转换器。

在探测光和控制光功率对波长转换信号的影响中, 最为典型的是两种光信号功率对其幅度抖动的影响。如图1 (a) 所示, 是不同控制光功率条件下, 波长转换信号的幅度抖动;图1 (b) 所示, 是不同探测光功率条件下波长转换信号的幅度抖动。根据光信号的特性, 当控制光的功率逐渐提高时, SOA (即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是一个基本的组件模型, 它通过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服务) 之间事先定义好的接口和契约将这些服务进行相互的连接。) 的增益饱和程度则随之提高, 载流子的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从而使得码型效应的变化越来越显著。而增加探测光功率则可以降低SOA的增益水平、使得载流子的恢复所需要的时间缩短, 使信号中不同位置的‘1’码分别所获得的增益越来越靠近, 最后几乎达到一致, 因此从而使得波长转换信号的幅度抖动大大减小。因此, 图1中的 (a) 和 (b) 的图形曲线也可以清楚地表明, 控制光的功率越大, 波长转换信号的幅度抖动越大;而探测光的功率越大, 波长转换信号的幅度抖动越小。

另外, 波长转换技术也可以有效的实现多组广播技术 (通过电磁波或导线向受众传播声音形态节目的技术) , 从而根据不同用户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将指定的部分的数据进行复制, 然后将复制好的数据同时发给多个用户。在目前的技术发展中, 在高速、高级调制格式信号的波长转换、以及实现多组广播等等操作的方面, 波长转换技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与贡献。

1.2 格式转换技术

光信号格式转换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正在逐渐被大家认可的接口技术。通过对不同的各种复用技术、以及不同的各种调制格式的多个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可以有效的增强光信号的网络灵活性和网络可拓展性。光信号格式转换技术会逐渐的在光信号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格式转换器是光信号格式转换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器件之一。格式转换器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的作用及评价依据:第一, 能否帮助光信号实现最基本的格式转换功能;第二, 能否保证转换后的光信号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以及转换后的光信号的传输性能;第三, 光信号格式转换是否具有可重塑性、再生能力、以及多波长操作能力。

1.3 光再生技术

图2为全光3R再生原理示意图.入射损伤信号进入全光再生器时被分为两路, 一路进入时钟提取单元以提取时钟光信号, 提取出的时钟信号具有稳定的幅度和时钟信息;另一路信号经掺铒光纤放大器 (EDFA) 放大后, 与时钟信号脉冲一同注入光判决门, 经过光判决门后可得到全光再生信号。

以基于SOA-DI光开关的全光2R再生器为例, 假设通过经3分贝的耦合器, 向SOA-DI光开关分别输入波长为λ1的连续光和波长为λ2的恶化信号, SOA后侧有一个光滤波器,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对数据光、以及SOA产生的ASE噪声进行滤除, 另外, 通过对DI的状态进行调节也可以得到再生信号。利用的SOA-DI数值模型对不同速率下SOA-DI光开关的功率传输函数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方法为:当输入SOA-DI光开关的控制光信号为单个脉冲时,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可以针对SOA-DI输入控制光信号功率的峰值与波长转换信号功率的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由于当光再生器件的工作速率相对比较高时, SOA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码型效应, 而且单脉冲之前的各种不同的码型会导致SOA-DI波长转换信号功率的峰值不尽相同, 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此方面的科学研究时,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码型效应对SOA-DI光开关功率传输效率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和影响。

2 总结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光网络正处于迅速扩大应用范围与应用机会的过程中。未来的光网络将会越发的安全高效、灵活多变, 具有更高的集成性, 逐步趋近于分组化交换, 支持多样性业务。光信号处理技术在未来的大容量光网络中, 正在并将会产生十分积极、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光信号处理技术得到全面的成熟发展, 才能够为光网络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保障!为我们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光信号由于通信带宽大、传输损耗低、以及抗电磁干扰等, 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都得到了及其快速的发展。光信号处理技术与传统的电子处理技术相比拥有很大的优势, 近年来光信号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了国际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针对我国光网络结构特点与运行特征, 提供了几个对于光信号进行处理的关键技术, 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光信号,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巩岩.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的小型星模拟器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 2011 (08) :11-12.

[2]苑惠娟.数字式光处理技术及在三维测量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13 (05) :13-14.

[3]努尔买买提.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信号处理研究进展[J].激光杂志, 2012 (03) :21-22.

[4]张森.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 2007 (06) :55-57.

[5]鲁涛, 张洪明, 姚敏玉.基于异步光取样的频率空间压缩法瞬时测频方法[J].光学技术, 2007 (05) :66-68.

关键处理论文 篇8

关键词: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关键技术,空间数据

航测遥感技术是人类对地表进行探究的重要手段, 应用该技术能够获得地表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信息。而在整个航测遥感工作中, 数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测量结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 要对数据处理予以高度重视。

1 航测遥感概述

1.1 航测遥感技术的内涵

航测, 也被称为“摄影测量与遥感”, 属于测绘科学中的遥感科学。遥感科学是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航测遥感技术利用非接触性的传感器来获取目标的时空信息。应用该技术不仅能够对传统目标进行几何定位, 还能够通过使用外层空间传感器来获取目标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 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同时, 航测遥感技术对国家的重大决策、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应用已经深入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

1.2 航测遥感技术的优势

航测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效率高。航测遥感技术所使用的无人机能够快速、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 使人们在最短时间内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数据作出反应。2灵活性好。航测遥感技术中的无人机虽然飞行速度较慢, 但能够有效保证测绘的质量, 且其对起降机场的条件没有过多的要求, 因此灵活性较好。3数据处理速度快。与其他大型测绘机相比, 低空飞行机所运用的测绘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且对数据的处理速度非常快, 处理效率较高, 因此在测绘领域经常被用来采集各种信息。

2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内容

根据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产品主要有四种基本模式:DLG (数字线划图) 、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 、DRG (数字栅格地图) 和DEM (数字高程模型) 。这四种产品简称“4D”, 可以分别以数字或模拟形式提供, 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复合, 形成复合产品。例如, 数字影像地形图就是数字线划图与数字正射影像图叠加而成的。

2.1 数字线划图

数字线划图是保存目标要素空间关系和属性的矢量格式的数据集, 是对地形图上基础要素信息基本属性的反映。数字线划图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的空间分析需求, 还能够与其他信息叠加, 然后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

2.2 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正射影像图主要是对经过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照片或遥感影像进行微分纠正、辐射纠正和镶嵌, 对按标准分幅的地形图进行裁切形成影像数据, 且其中包括公里格网和外图廓装饰等要素的影像平面图。这一过程采用的是数字高程模型。它的优点是信息量较大、直观、真实、准确度高。

2.3 数字栅格地图

数字栅格地图是存储和表示格式为栅格数据格式的图形数据文件, 与地形图形的内容、色彩、规格和几何精度等基本一致。数字栅格地图可以用于与其他模式的数据叠加, 也可以用于数字线划图数据的采集、更新等。

2.4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是在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或不规则网点的平面坐标及其高程的数据集。为了实现对地表形态更加有效的控制, 还可以配套提供离散高程点数据。

3 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

3.1 在条件限制情况下的应用

在航测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线位变动超出了测控范围和摄影范围。线位变动超出测控范围时, 可以对其进行补测, 然后制图;但超出摄影范围时, 由于资金问题, 补摄的可能性较小, 一般只能人工测绘。因此在设计时, 要考虑到线路移位这一因素, 并留有相应余地。此外, 由于成图时间较长, 在此期间地形地貌等可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图上的线路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设计时, 应充分掌握选线技术, 将线位变动的范围控制在摄影范围之内。

3.2 在地图测绘中的应用

传统的地图测绘方法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损耗都是比较大的, 且有一定的测绘难度, 而航测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图测绘的难度大大降低。航测遥感技术利用空中摄影对所勘测的目标进行等比例缩小, 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形, 从而提高了地图测绘的科学性。

4 关键技术分析

4.1 数据质量控制关键节点的设置

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对数据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关键技术的关键节点多加关注, 控制数据质量。具体来说, 对关键节点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4.1.1 像控测量、空三加密

首先通过野外实测、空间加密等方式采集平面检测点, 然后与成果中的同名点平面或高程值进行比较。经过分析之后, 去除其中的粗差, 并计算地物点平面绝对位置中的误差、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等, 最终确定成果的精度与设计标准是否相符。

4.1.2 外业调绘

对外业调绘进行质量控制主要是对调绘地物的完整性、要素属性、调绘地名等进行核查, 确保其正确性;同时, 还要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一般采用室内核查和外业实地巡视两种方式。

4.1.3 内业数据采集

内业数据采集是利用数字正射影像图来套合检查数字线划图的数据情况, 主要检查数字线划图数据的中点、线、面等的平面位置、几何位置、属性接边情况等;同时, 与调绘片、外业实地巡视等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数据是否有多余、遗漏等错误。

4.2 数据处理中具体的关键技术

4.2.1 资料准备

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是以航空为基准的, 因此, 准备好相应的航空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航摄中需要的资料主要有航摄底片、地形图、航摄机鉴定表、航摄验收报告等。准备完毕后, 要对资料收集是否齐全、仪器参数是否完整等进行进一步检查。

4.2.2 影像扫描

在影像扫描时, 要注意影像的清晰度、色差等。具体来说, 就是根据航拍底片的具体情况, 对扫描参数进行设置与调整, 使反差更加适中、色调比较饱满、框标比较清晰。同时, 也要保证灰度直方图要呈正态分布, 且在能够保证影像完整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缩小扫描范围, 以减少数据量。此外, 影像扫描的分辨率是地面分辨率和摄航比例尺分母的比值。

4.2.3 定向建模

定向建模是内业数据处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地理空间的数据模式有四种, 只有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为合适的模式对影像进行处理, 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空间数据。处理步骤一般为:首先人工定向, 减小残差, 然后自动内定向, 选定模板, 进行相对定向处理, 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定向模型。

4.2.4 数据采集与制作

数据采集是数据生产的最关键环节。数据采集的内容有以下三点:1立体测判采集。立体测判采集主要是将中心点作为标准, 在中心线上对重要数据进行采集, 然后按照要素的密度, 并遵循“几何形状不失真”原则制作密度曲线, 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进行采集数据。2数据分层。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层时, 为了提高矢量数据的精准度和实用性, 应使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以便得到数字高程图形数据。3数据拼接。数据拼接主要是将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拼接起来, 并对拼接后的数据进行检查, 确保数据拼接的完整性。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要进行重新采集和拼接等, 以得出最精准的数据。

在数据制作方面, 一般是根据航空的实际需求, 对以“幅”为单位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制作, 从而制作出最符合航空要求的信息。

4.3 对异常数据的提取技术

数据处理除了上述内容之外, 还有对异常信息的提取。本文所说的异常信息主要指的是蚀变信息。蚀变信息是找矿的重要提示。遥感蚀变信息则是蚀变岩石在遥感图像上所反映出的形态、特征及其他综合信息。不同的岩石蚀变类型所表现出的影像特征也不同。因此, 以岩石蚀变的综合信息为基础, 并利用光谱理论对岩石具体的蚀变信息所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进行研究, 是一项有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它能够定位矿物的位置, 并对矿物的具体信息进行探查, 节省矿物勘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并且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此外, 蚀变信息是相关性信息, 而不是突出性信息, 只有经过一系列处理, 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因此, 必须对遥感信息的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才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是整个测绘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数据处理, 能够得出精准的信息。因此, 在实际测绘过程中, 要非常注重数据分析, 提高数据的有效性, 确保最终信息的精确度, 保证航测作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道霞, 刘光辉.试论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关键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25) .

[2]史婷.刍议航测遥感内业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房地产导刊, 2014 (34) .

正渗透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篇9

膜分离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工业领域之中的一个研究重点, 现如今, 该技术不仅被应用在工业体系中, 部分食品、药物、医学等领域也开始对该技术加以应用。正渗透技术本身属于一种不需要利用外压力进行驱动的技术, 只需要渗透压力, 便能够对于膜分离过程进行驱动。也就是说, 该技术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运行, 不仅污染低, 还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下文主要针对正渗透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2 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正渗透是浓度驱动型的膜过程, 它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来自发的实现水在膜中的传递。也就是指水从较高水化学势 (或较低渗透压) 一侧区域通过选择透过性膜流向较低水化学势 (或较高渗透压) -侧区域的过程。在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两侧分别放置两种具有不同渗透压的溶液, 一种为具有较低渗透压的原料液 (Feed solution) , 另一种为具有较高渗透压的驱动液 (Draw solution) , 正渗透正是应用了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 才使得水能自发地从原料液一侧透过选择透过性膜到达驱动液-侧。当对渗透压高的一侧溶液施加一个小于渗透压差的外加压力的时候, 水仍然会从原料液压一侧流向驱动液一侧, 这种过程叫做压力阻尼渗透 (Pressure-retarded osmosis, PRO) 。

3 水处理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正渗透膜在执行分离工作的过程中, 主要呈现出了三个方面的优势:低能耗、低污染、低压运行, 正是凭借着这三方面的优势, 促使正渗透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各个不同的领域体系中。但是由于该技术应用时间较短, 自身所具有的某些潜力还没能够的发挥出来。并且通过某些方面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正渗透技术实际上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只要能够大范围对该技术进行普及, 那么就能够促使其中所涉及到的部分难题得到更快的解决。特别是在水处理过程中的经验缺乏, 这方面的发展和积累需要大量的实践。就目前来说, 正渗透膜虽然说某些方面的优势明显, 但是横比来看, 所呈现出的过滤性能并不具备领先性优势, 再加上品种较少, 这也是正渗透摸技术无法完全代替其他技术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由于当前正渗透膜水处理技术所呈现出的缺陷较为明显, 那么在未来研究发展的过程中, 就应当要针对这方面采取良好的解决措施, 并且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 这对于正渗透技术本身在水处理技术中的实际应用发展来说, 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总之, 正渗透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研究工作, 都应当要把分离效率、水回收率、运行成本等几个方面的作为研究的关键所在。

4 水处理中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最初在工业废水处理的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 研究者为了在低能量消耗下浓缩工业废水中存在的重金属, 采用了正渗透分离过程, 实验的结果显示水通量比预期的偏低, 研究虽然被迫中止, 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正渗透膜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目前依靠渗透压驱动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范围, 并没有达到各种依靠外加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技术应用那么普及。

4.1 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应用

4.1.1 水质净化的过程需要对水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

水是地球上所存在的不可再生物质, 虽然地球上所存在的水资源占比较高, 但是其中真正能够饮用的淡水却是远远不足人们的发展需求, 因此, 针对水质进行循环处理的应用, 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在某些特殊环境中, 例如外太空的水质净化工作, 在外太空执行任务期间, 水资源极为缺乏, 任何水分子以及尿液等都是极为珍贵的, 而要试着这些水能够转变成为可饮用水, 就需要利用渗透浓缩系统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处理期间, 主要是通过DOC系统对两套系统进行控制, 一套是对正渗透过程进行控制, 而另一套则是对正渗透以及莫蒸馏进行控制, 在针对废水进行完善的浓缩处理之后, 能够直接利用反渗透措施, 得到可饮用的纯净水。

4.1.2 水处理正渗透技术商业化应用

从非洁净水之提取出能够直接饮用的纯净水, 实际就是利用正渗透膜的方式, 来做成一个相对密封的包装, 并且里面存在着可实用的溶液。之后, 再将该密封包直接放入到非洁净的水之中, 在这期间, 水本身会受到压力影响而进入到膜包滞洪, 如此以来, 稀释后的溶液便是经过洁净处理的可饮用水。

4.2 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

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从海水中制取饮用水已成为当代取得淡水的一种重要捷径。利用正渗透技术进行海水淡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但是由于膜和驱动溶液等核心问题没有解决, 绝大部分技术薄弱, 可行性低, 而且传统能源价格较低, 正渗透方法在学术和工业界都无法与反渗透技术相提并论。近年来, 由于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显, 研究者对于正渗透膜技术处理海水淡化的进一步探索, 证明该技术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

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正渗透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大多时候是起着浓缩污染物的作用, 它并不是最终处理过程, 但却是一个高效率的前处理过程。正渗透膜在废水处理应用方面包括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的处理。采用正渗透膜进行废水处理先后经历了序批式系统, 以商业化的醋酸纤维RO膜为膜单元, 以合成海水为汲取液, 来浓缩含低浓度铜或铬离子的水, 但这一方法并不理想;采用了中试规模的FO系统用于浓缩垃圾渗滤液。并证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 (MBR) 是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 并被称为是最有前途的废水处理新技术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正渗透技术就目前来说, 实际上还是处在一个较为初步的探索时期, 其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方面的技术难题解决, 对于正渗透技术的发展来说,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能够明显看到的是, 正渗透技术凭着自身所具有的良好分离性能以及节能效果, 必然会被广泛的使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中, 该技术未来必定能够得到较为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建新.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2) .

[2]周柏清.全膜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11) .

关键处理论文 篇10

1.1 含油污水来源

我国含油污水来源多样化, 石油开采、工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钢铁炼制等一系列事项中都会产生含油污水, 含油污水主要包括乳化油、乳油、分散油和溶解油等。

1.1.1 石油开采

石油化工行业中, 石油的开采、运输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含油污水。目前, 三次采油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范围还处于不断扩展的趋势, 这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驱油效果, 但却使含油污水组成部分复杂化。

1.1.2 化工制药

在化工制药生产过程中, 原料预处理、产物分离和原料反应等一系列环节会使用大量的润滑油、水, 使后期生产中容易产生含油污水。

1.1.3 食品加工

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 生产设备润滑、清洗等相关环节也会产生含油污水。

1.1.4 钢铁炼制

炼制钢铁时, 不论是接触油品的生产设备, 还是材料, 都需要对其进行润滑、清洗和冷却处理, 而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含油污水。

1.2 含油污水的危害

含油污水产生的危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污染饮水水源。含油污水一旦污染饮水水源, 不仅会导致人类、动物感染疾病, 还会造成食物中毒状况。 (2) 污染江河湖泊。由于含油污水密度要小于正常水资源, 因此含油污水在流入江河湖泊之后, 就会漂浮于水面上, 影响水中气体与大气的交换, 导致水中氧气大量减少, 严重影响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长, 降低水资源利用率。 (3) 污染土壤。如果含油污水流入土壤中, 油渍会在土壤上的作物中沉积, 影响土壤与外界空气之间的交换, 降低土壤代谢效率, 导致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2 含油污水处理工艺

一般情况下, 在对含油污水进行处理时, 首先要对含油污水进行初次油水分离处理, 然后采取上浮或者混凝方式, 加强油水分离效果, 这时应当添加适量的PAC和PAM, 确保混凝反应与絮化充分反应。这种处理工艺流程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油品处理装置出现堵塞状况, 还能使每个处理装备充分发挥其除油功能。当含油污水处于高效组合气浮时, 大量的油、SS (S释水系数) 就已经从含油污水中排除, 这时应当检测水资源的质量。如果水资源质量还是不符合相关规定中的标准, 那么就应当使用石英砂过滤罐或者活性炭过滤罐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在确定水资源质量符合相关规定标准之后, 才能够对其进行排放处理。

3 处理含油污水的关键技术方法分析

3.1 过滤法

过滤法, 实质上就是在滤膜作用下, 对含油污水中存在的颗粒物进行拦截, 通过这种方式对水油进行分离, 以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通常情况下, 过滤法是上浮法、混凝法的下一级处理, 在处于稳定状态的混合体或者聚合物中使用过滤法, 能够有效地排除含油污水中的胶状油渍。采用过滤法对含油污水进行处理,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含油污水中的含油量不超过10 mg/L, 而普通快滤池与压力滤池一般将其作为构筑物。采取过滤法时, 管理的难度较大, 应当对其进行空气反向曝气或者热水反洗等相关操作, 否则会出现滤料堵塞状况。

3.2 混凝法

混凝法, 实质上是对含油污水中的胶状油粒、悬浮油粒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首先, 将适量的化学药品加入含油污水中, 使含油污水与化学药品能够充分地进行化学反应, 逐渐凝结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混合体或者絮状聚合物, 再在含油污水中加入适量的混凝剂, 这样能够保证含油污水中胶状油粒不会处于负电荷状态, 而处于电中性状态, 使稳定混合体或者絮状聚合物都会逐渐下沉。在实际处理过程中, 通常采用混凝剂主要有硫酸铝、碱式氧化铝、硫酸亚铁和三氯化铁等, 加速澄清池一般情况下被作为构筑物。

3.3 气浮法

气浮法, 主要是对含油污水中含油的较小油粒和乳化油进行清除, 经过气浮法处理的含油污水中的含油量, 一般情况下在30 mg/L范围内。气浮法的工作原理是将适量的空气灌入含油污水中, 使含油污水产生大量的气泡, 而且气泡会呈现上浮状态, 这就形成了油、水和气泡共同构成的一个不均匀体系。气泡会与密度相近的油相结合, 并处于向上运动状态, 以此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根据气泡产生的不同方式, 可以将气浮法划分为以下三种浮法。

3.3.1 溶气气浮法

溶气气浮法主要是从饱和含油污水中将气泡析出, 将空气和含油污水加入溶气罐中, 并对其进行加压处理, 保证空气在溶气罐中融入含油污水中, 溶解时间大约为3 min;然后将含油污水加入上浮池中, 空气在出现突然减压状况时, 就会产生非常多的细小气泡, 油粒和气泡共同上浮, 能够有效地使空气与含油污水充分融合。

3.3.2 电气浮法

电气浮法主要是在含油污水中对正负电极进行安装, 在直流电作用下, 出现电解作用, 阴极能够产生气泡, 油粒会随着气泡的上浮而上浮, 以此实现油水分离。

3.3.3 布气气浮法

布气气浮法主要是剪碎溶解于水中的空气, 主要通过扩散板曝气浮、水泵吸水管吸气浮、射流气浮和叶轮气浮等一系列方式。布气气浮法容易管理和操作, 耗能较小, 但是无法有效控制气泡破碎的程度, 这对于上浮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结束语

含油污水的处理难度比较大, 在对含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应当重视对含油污水来源的分析, 探究含油污水的危害, 了解和掌握含油污水处理流程, 针对含油污水的实际状况, 制订相应的处理策略, 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

参考文献

[1]杨柳.含油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02) .

关键处理论文 篇11

【摘 要】雷达信号处理是现代雷达系统的核心研究内容,其对雷达系统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介绍雷达信号处理的一般概念和内容,然后对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进行阐述,最后对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发展趋势提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雷达;信号处理;内容;关键技术;趋势

雷达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或散射现象对目标进行检测、定位、跟踪、成像与识别。随着电子器件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正向着算法更先进、更快速、处理容量更大和算法硬件化方向飞速发展,可以对目标回波与各种干扰、噪声的混叠信号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最大程度地剔除无用信号,这都给现代雷达带来根本性变革,使得各种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为一大热门领域。

一、雷达信号处理一般概念

(一)雷达信号处理目的

雷达的大多数用途可以分为检测、跟踪和成像。雷达发射一个受控的确定信号,在接收机输出端测得该信号的响应,这个响应信号是几个主要分量的叠加,而在所有这些分量中没有任何一个是雷达设计者能够完全控制的。主要的信息分量包括目标、杂波和噪声,在有些情况下还包括干扰。雷达信号处理的目的就是对复合的信号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包括判断目标是否存在,提取目标的特性,或者产生目标的雷达图像。

(二)雷达信号处理条件

雷达信号处理的必备条件有两项,一是雷达信号处理的理论和算法,包括实现功能的原理及信号处理采用的算法,信号处理算法是雷达系统的核心内容,其对现代雷达系统的功能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实现雷达信号处理的硬件平台,好的硬件平台可以使雷达信号处理能够应用更新、更复杂的算法,使雷达检测、跟踪、成像能力大大提高。

(三)雷達信号处理作用

雷达信号处理是雷达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作用主要有三项,一是信号产生,包括调制、合成、倍频和波束形成;二是信号变换,包括频率变换、A/D变换、放大和延时;三是信号提取,包括解调、下变频、分频、滤波、检测和成像等。

二、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内容

相比传统雷达,现代雷达面临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更为宽广的应用需求,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既包含基于经典方法又包括不断发展的脉冲压缩、干扰抑制、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等若干新技术,同时也包含针对新体制雷达,如相控阵雷达、无源雷达、高分辨成像雷达以及分布式雷达的信号处理。

三、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一)正交相干检波技术

随着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高性能雷达等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这些应用中,对接收通道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正交相干检波技术成为了提高现代雷达性能的重要技术之一。传统的模拟正交接收机由于模拟器件的不一致性,且受环境温度、电源电压等影响较大,其I/Q通道存在较大的幅度和相位正交误差,并因此严重影响雷达的整机性能。高速器件的发展使直接对低中频信号进行采样成为可能,其实现电路如图1所示。

图中载频为f0的中频信号,基于直接中频采样的数字正交相干检波技术以采样率fs对此中频信号采样后,用数字方法形成I/Q信号,采样输出的信号中包含了所需的有用信息,s(n)即为交替的I/Q双通道信号,要得到标准的I/Q双路信号,则需要经过后续的数字信号处理来实现。在欠采样情况下保证信号的有用频谱不发生混叠,并进行正交相干检波。这样得到的正交信号的一致性好、精度高,而且具有数字电路的其他优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性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脉冲压缩技术

现代武器和现代飞行技术的发展,对雷达的作用距离、分辨力和测量精度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增加雷达系统检测能力,要求增大雷达发射的平均功率。在峰值功率受限时,要求发射脉冲尽量宽,而为提高系统距离分辨力,又要求发射脉冲尽量窄,二者是一对矛盾。通常解决的方法是在发射机端发射时间展宽信号,信号内部进行必要调制,在接收端通过压缩滤波器处理而产生窄时间脉冲,使雷达提高检测能力的同时又不降低距离分辨力,这一过程称为脉冲压缩。作为现代雷达的重要技术,脉冲压缩有效地解决了分辨力同平均功率间的矛盾,并在现代雷达中广泛应用。

脉冲压缩有基于时域相关法和频域FFT法两种方式。采用频域算法的优点是大时宽信号时可采用高效 FFT算法,大大减少运算量(时域 FIR滤波器对N点长度信号需进行N2次复数乘法运算,而频域卷积法仅需2Nlog2N次复数乘法运算);采用专用FFT 芯片,可实现大压缩比和最佳性价比。但在小压缩比、距离单元数较大时,相对于时域脉冲压缩法成本较高,运算过程较复杂。采用时域匹配滤波法,等效于求离散接收信号与发射波形离散样本之间的复相关运算,这种方法在压缩比较小时,电路简单,实现方便。

(三)杂波抑制技术

杂波抑制是雷达需具备重要功能之一。雷达要探测的目标通常是运动目标,而目标往往存在于一些背景中,如云雨、地物、海浪以及敌方施放的金属丝干扰等,这些背景的回波通称杂波或无源干扰。当运动目标与杂波同时存在,对目标的检测就变的困难。要正确探测目标,就要将杂波和运动目标分开。动目标显示与检测是通过回波多普勒频移的不同来区分动目标和固定目标的,通过设计合理的滤波器,就可以把目标信号和杂波分开。一个完备的杂波抑制系统是动目标显示MTI、自适应动目标显示AMTI、动目标检测MTD、杂波图、恒虚警CFAR检测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从杂波和噪声环境中检测目标的任务。

(四)雷达成像处理技术

雷达成像作为一种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信息获取手段,主要采用合成孔径方式实现,合成孔径雷达和逆合成孔径雷达是雷达成像发展过程中两种最重要的应用,其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雷达发射宽带信号获得高距离分辨率,利用雷达和目标的相对运动获得高的方位向距离分辨率。雷达成像在原理上虽然简单,但要精确实现空变的二维滤波处理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要用算法来实现近似的空变二维滤波处理,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根据成像质量的要求讨论是否可以近似简化;其二是在不能近似简化的条件下探索易于实现的成像算法;其三是研究更高质量的成像算法以满足更进一步的高要求。

雷达成像处理过程实质是二维滤波问题。信号距离向匹配滤波较容易实现,但方位向匹配滤波实现具有一定难度,因为同一目标回波包络位置是随雷达视角变化的,这一变化称为距离徙动现象。距离徙动问题是各种成像算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围绕此问题,各种各样的雷达成像算法被提出来,主要有距离多普勒算法(Range-Doppler Algorithm,R-DA)、CS(Chirp Scaling)算法、距离徙动算法(Range Migration Algorithm,RMA)、极坐标格式算法(Polar Format Algorithm, PFA)、距离-多普勒-距离(Range-Doppler-Ranger)成像方法等。

四、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发展趋势

传统雷达所用信号为窄带信号,其应用领域受限较大,而现代雷达系统使用宽带信号、空时频自适应处理、数据融合处理等技术可以有效拓展系统目标探测距离与精度,實现目标分类与成像。因此,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发展趋势呈现三方面特点。

1.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处理要求信号处理算法更为丰富,集成度更高,信号处理速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新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为雷达信号处理算法提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应用环境,使数据处理性能得以最大发挥。

2.多功能应用。雷达信号处理除了在军事中应用外,还能够在制导、气象、航空等领域进行功能拓展。不同制式、功能、频段的雷达协同工作能够形成一体化系统平台,将雷达系统应用到各个领域。

3.信号处理算法。信号处理算法是雷达系统的核心内容,其对现代雷达系统的功能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自适应杂波对消、自适应干扰抑制、自适应频率控制、自适应波形捷变、多维信号处理与融合等技术已经在现代雷达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信号处理算法与理论也正逐渐被应用到雷达信号处理中,如模糊理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基于SAR 的图形处理算法等。

五、结束语

由于近年来众多新体制雷达和信号处理方法的不断涌现,现代雷达分系统之间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信号处理的功能及相应的处理算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由于水平有限,本文无力深入涉及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各个方面,仅仅对目前采用的若干新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Mark A.Richards(美). 雷达信号处理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马晓岩.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熊孝华,杨安会.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3).

[4]丁锐. 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硬件实现:[硕士].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5]王文卿.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及实现:[硕士].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6]赵晨光.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及其发展趋势探析. 通信技术,2014.04.

作者简介:

周文辉,男,辽宁建昌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

关键处理论文 篇12

目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学校纷纷建起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逐渐溶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 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借助网络教学, 通过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不但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而且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使教学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使教学材料的展示变得灵活、形象与生动, 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支持、跟踪与管理, 是支持新型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 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但是, 要使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 在设计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

1 应具备完善的功能管理系统

(1) 教学管理系统:主要为网上教学管理维护提供支持。它应包括 (1) 课程管理:提供课程介绍。 (2) 教师管理:提供教师介绍。 (3) 考试管理:具有审核入考资格, 提供电子注册功能;提供分级测试标准, 授权题库系统随机生成试卷;为学生网上答题、“提交”答卷提供便捷界面, 并具有将成绩自动登入成绩档案库等功能。 (4) 信息发布:提供类似BBS讨论区、Email自动回复等功能。

(2) 网上授课系统:主要为教师在网上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支持。它应包括 (1) 课件教学:为教师提供一个利用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作业处理:提供网上教师布置及批改作业以及学生获取并提交功能。 (3) 辅导答疑:通过电子白板, 学生可向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定期在网页上公布典型解答, 使传统意义上的辅导答疑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 网上讨论:通过电子邮件、公告牌等, 学生和教师可以建立多向异步在线交流, 给学生充分自主权和发言权。 (5) 教师工作室:主要为教师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提供不间断的技术支持。

(3) 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网上多媒体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应包括 (1) 注册登录; (2) 自主学习; (3) 咨询交流等功能。

2 采用合理的网络系统结构模式

目前在网络上采用的系统结构模式主要有客户/服务器 (Client/Server, 简称C/S) 型和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Server, 简称B/S) 型两种模式。

B/S模式是一种基于Web的协同计算, 是一种三层架构的瘦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第一层为客户端表示层, 客户层只保留一个Web浏览器, 不存放任何应用程序, 其运行代码可以从位于第二层的Web服务器下载到本地的浏览器中执行, 几乎不需要任何管理工作。第二层是应用服务器层, 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组成, 处理应用中的所有业务逻辑, 对数据库的访问等工作, 该层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可以随着应用的需要任意增加服务器的数目。由于管理工作主要针对服务器进行, 相对于C/S而言, 无论是工作的复杂性还是工作量都大大降低。第三层是数据中心层, 主要是数据库系统组成。

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 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 可随用户需求增加新的功能, 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主流。

由此可以看出,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系统的结构模式上应该采用基于Web的B/S结构。

3 采用有效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面向大规模用户群体, 对系统的实时性、稳定性以及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要求高, 且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应用特点。因此, 要规避网络瓶颈、网络拥塞甚至应用服务崩溃的风险, 采用负载均衡技术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根据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特点和服务类型分析, 可以采用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方式实现负载均衡。即在系统硬件架构上选择服务器群集技术, 如前端包含多个Web服务器, 后端服务器集群由数据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语音服务器和数据备份服务器等组成。这样能够根据用户请求服务的种类将数据量分担到相应的专职服务器上, 避免大量数据拥塞一台或几台功能相近、服务一致的服务器所导致的网络数据流量瓶颈问题, 从而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同时, 采取软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软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指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上, 安装一个或多个附加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使用软件机制来分担服务器的压力。

4 能较好地实现视频数据传输

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还应该实现视频服务功能, 而视频数据的传输就成了影响此功能的一个关键问题。

真正的视频服务要求通过服务器把视频数据发送给客户端。目前, 有两个通用的传输方案可供使用———“下载”和“流”。“下载”机制能够较好地满足一些低质量和时间短的视频片段点播应用, 但对于要求播放启动延迟短和视频质量高的应用, “下载”就不能很好地工作。系统采用“流式”技术后, 一旦用户端可利用的数据量足够大, 就自动播放所选择的节目。播放延时通常在几秒到20秒之间, 通过释放已经播放的数据, 数据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缓存空间, 因而解决了“下载”机制带来的问题。现有的多种视频传输系统, 如Windows Media、Quick Time、Real Player都使用“流式”的技术。

5 结束语

总之,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 虽然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 但是系统功能设计的完善性、网络结构模式选择的合理性、网络负载及视频数据传输的处理方式等问题, 却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只有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 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才能真正有效地体现它的价值与作用。

摘要:在信息时代, 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 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但是,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系统,结构模式,网络负载,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1]郭峻玮.谈谈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开发中应考虑的主要问题[J].网络与信息, 2006 (2) .

[2]吕俊霞, 李巧君.基于JSP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J].电子与电脑, 2007 (10) .

[3]张川, 赵若曼.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7 (12) .

上一篇:借款计算费用下一篇:英语教学的情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