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实训(共9篇)
机械类实训 篇1
摘要:高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针对目前我国机械类人才短缺的现状, 只有通过合理建设机械类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对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才能加大机械类人才的输出。通过对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基本介绍, 对其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校,机械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1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介绍
1.1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学校采取了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 即由易到难的三个实训阶段, 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提前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而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 其实训基地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 高职机械类实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第一阶段的实训过程中, 学生们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机械的打磨和焊、钳等工作,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为其之后的实训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实训阶段里, 对学生的能力考查程度则越来越高, 在生产车间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更为复杂的操作, 并可通过岗位轮换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训。使得高职学校机械类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之后, 最终可以独立操作, 并可以在接受了专业的考核之后, 获得与公司直接签约的机会。
1.2 建设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职业属性使得如何使学生更容易就业成为重中之重, 特别是在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水平飞速进步的社会背景下, 要想有效提高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要求高职学校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此外,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并且由此促进了专业课程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与其专业特点相适应的, 作为其培养人才的基础模式, 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训, 使得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并且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专业型人才。
2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2.1 安全意识差
首先是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一套系统的、具体的安全管理模式, 缺乏人员操作的要求以及设备的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来到高职学校就读, 而机械类实训基地中机械设备较多, 高职机械类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忽视导致了学生操作不规范、没有意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亦或是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缺乏对危机的处理能力, 严重时可能威胁到个人乃至整个机械类实训基地。
2.2 教学和管理方式传统
在教学方式方面,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普遍存在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的问题。特别是师资力量方面,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责任心不强, 在教学方面没有足够的热情, 备课不够充分、敷衍了事, 对操作实例讲解较少, 并且采用单一的课本、黑板授课的方式。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讲解, 课堂枯燥无味, 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失去了建设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意义。在管理方面, 仍采取人力管理的方式, 并且缺乏合理的分配, 存在安全盲点。另外, 在资源的管理方面, 由于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不当或是相关管理人员粗心大意, 导致资源丢失、资源保管不当, 影响教育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高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较少
高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性人才, 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探索,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各高职学校之间固守本位, 严重缺乏相互的交流, 教学资源也相对有限。并且在教学资源的限制下,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仅以课程的内容为标准, 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 各高职学校机械类实训基地大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彼此间缺乏一定的交流和合作, 故步自封, 不利于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3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实践
3.1 加强安全管理
应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对设备的安全使用方法、实训室的开放时间、应对紧急安全事故的基本处理方法以及相关的惩罚措施进行规定, 只有有据可循, 才能规范学生的操作, 减少安全隐患。在教育教学方面, 要注意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安全操作基本知识的普及, 特别是在对机械的操作方面,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讲解以及相关的实践使学生熟练机械的操作, 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还应注意对机械设备的定期检修, 对于老化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 设置自动的安全警报装置, 使得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 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防止事故扩大化。
3.2 数字化管理
在资源管理方面, 应该根据不同类别建立资源数据库, 对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等进行存档。另外, 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控制系统, 对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进行严密的安全监控。机械设备的数字化管理方面, 应用相应的系统对每台机械的使用时间、工作效率等进行记录和分析, 对设备的老化程度进行分析显示, 实现设备的及时更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 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对于重点难点进行反复播放, 通过视频中对机械操作的实际演练,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3 促进资源共享
首先, 促进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各个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分享, 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外, 促进各高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交流在机械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及教学方式的不同, 取长补短, 并且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力求通过资源的扩大化, 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良, 来促进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
4 结语
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强化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的建设, 不仅可以使高职学校有限的资金以及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得以充分利用, 还可以为高职学校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另外, 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促进各高职学校的交流合作方面, 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林兴.高职机械类生产实训管理模式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 2013, (03) :182.
[2]罗怀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7) :14-17.
机械类实训 篇2
关键词:实训基地三练旅游
“三练式”培养模式最早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陈江伟老师提出。陈江伟老师在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申报书中指出:所谓“三练式”培养模式就是指注重学生的“学用演练、就业训练、创业锻炼”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陈江伟老师当年提出的具体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图如下所示:
为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对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之后,本文结合“三练式”学生培养理论,在对该理论部分理念进行深化的基础上,对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的升级策略提出个人的一点拙见,恳请专家们给予指导。
1 贯穿“工学结合”理念培育实训基地的职业文化
当代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线应用性人才,因而普遍都重视“工学结合”理念的深入贯穿运用,提倡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来培养人才,甚至让工作与学习交互进行来开展教学。可以尝试的途径有:
第一,改进工学结合模式。例如,白天学校上课,晚上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一段时间在校上理论课,一段时间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上实训课;分批安排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以保证部分基地岗位的稳定性等等。
第二,重视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福利的保证性。有的教师以工学结合为由让学生变成廉价劳动力,而自己从中赚取提成或回扣。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实训技能培养的持久性,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实训积极性,甚至让学生存有排斥和敌对的心态,学生也会变得不信任教师不信任学校,存有被欺骗的感觉。企业、学校和学生应三方共同在场签署透明的价格策略。
第三,扩大工学结合的范围。学生参加工学结合主要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学校需要给学生争取适当的轮岗机会,让学生了解尽量多的岗位内容,甚至让学生到行业相关的另外的行业中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毕业适应力。此外,如果有机会,最好能尽快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工作经验。
2 运用“政企校全程导入”理念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渗透性
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介入,闭门自建的模式已经不适应这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一,需要明确企业专业人才需求。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需让学生能适应企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就必须了解企业对目前和未来人才及岗位的需求,从而开展部分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需要了解企业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过关的人才,更需要能长期在企业工作下去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职旅游实训基地需要调查毕业生情况,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学生开展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辅助能力培养,例如职业规划能力、服务心理、企业归属感、职业道德、需要的才艺和口才等。由此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必将具有较好的出发点。
第三,让企业资深人员进入课堂讲课。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培养很大一块在于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室。通过让企业资深人员进入课堂从而走进学生,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才能带出一批有经验的实训教师。
第四,实训基地建设过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加入。很多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存有反复性修改建设工作,建成的实训基地缺乏职业文化氛围,甚至无法开展对外服务,这就告诉我们,高职旅游实训基地从建设之初便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加入。明确应有的场地面积,明确具体的各个实训室的建设目标等等。
第五,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需要政府的介入。尤其是旅游类实训基地,很多时候将会面临为政府服务的工作。例如,各类会议的接待、城市导游的提供、展会的服务、社区的服务、秘书服务的提供等等。而这些活动都是与政府工作直接相关的。因为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取得政府的关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和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度,也能促进旅游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
3 采用“三练”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模式
“三练”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学用演练、就业训练、创业锻炼”的三位一体。这为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做好“学用演练”。学生以学为根本,因此,高职旅游实训基地首先应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条件。例如课程内实训、基础实训内容地完成等等。然后让学生能够将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化为项目完成能力。例如,从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上级操作,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份商标设计或者项目规划书等。
第二,落实“就业训练”。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必须为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做好一切就业前准备的学习工作。例如召开一系列就业招聘会、就业技能训练、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和测试、招聘技能的培训等等。
第三,突破“创业锻炼”。根据国家政策指导,创业能力的培养得到各高职院校的关注。而高职旅游类专业将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得到认可。有的旅游类实训基地开设模拟导游公司、会展工作室等,都非常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4 结合“成果检验”促进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
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需要不断地跟进和改革,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反馈,然后再不断的修正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
第一,实训基地建设的视野有待开拓。例如酒店实训基地的企业导入,可以尝试国际间的合作,可以开设对外汉语的培训,可以开展国际交换生的工作等等。
第二,实训基地的档案保存工作需要重视。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做到“痕迹化”管理,做过的事情,都必须以务实和美丽的形式给予表达,然后将所有的信息以标准的档案管理方法体系给予保管,方便日后的查询。
第三,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有待建立。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核心始终是学生。因此,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围绕着学生展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出台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只有制度跟上了,管理才不会混乱,才能为高职旅游实训基地走上新台阶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何淑明(1981—),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全国高职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高职旅游实训基地‘三练式’升级研究”(项目编号:GLJKT201102063;主持人:何淑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机械类实训 篇3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全球经济格局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谁能制造出新的需求,谁将创造未来。伴随着企业的转型和大量的用工需求,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机械行业争相挖掘的宠儿。反观现在我国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少之又少。课业不断加重,距离企业的要求却越来越远。大学生苦于就业难,企业却面临着用工荒。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地,首先要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质量抓起,建立学生认同,企业认可的教学体制是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成功的教育模式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机械类实训教学现状与发展潮流,提出机械类实训教学“多元核心”模式,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 现行实训教学情况分析
发现并解决现行教育模式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在调查总结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后,笔者将常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不协调
学生步入大学时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一些孩子开始成熟,他们不愿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在新环境中迫切想要洗心革面重新开始。对新课程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常用的教学模式奉行“先把理论上完,才能开始操作”陈旧观念,忽视学生心理和能力特点,困难的专业理论对于理论基础普遍薄弱的高职学生可谓“当头一棒”,半个学期下来学习积极性消磨全无。这种“填鸭式”教学野蛮粗暴,教师也不禁感叹:“为什么课程越到后面越难上!”,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适时推出个性化、现代化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的重点。
1.2 课程要求与教材资源不协调
由于生源特点和地方产业的特殊性,各高校不仅需要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更需要符合生源需求的教学资源。使用统一的规划教材,课程体系的特色体现不出来,由于本身就对书本没有兴趣,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还没进入重点就打了退堂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现代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前所未有,与其与之对立,不如顺应时代改变教育资源传播渠道。将网络资源的趣味性高,针对性强,反馈便捷等优点与传统教育资源的计划性、整体性相结合是目前实训教学改革的难点。
1.3 技能要求与实践方法不协调
所谓的自我提高能力和创新是将知识技能内化、综合、迁移和创造的过程,反观我们的实践教学设计简单枯燥,为了操作而操作,甚至加工出来的零件有什么用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实训与学生的认知没有共鸣。通过每学期的实训周统一进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常见模式,虽然操作训练连续便于管理,但学期间实训操作间隔时间较长,各工种实训之间没有交叉和关联,这种“体验试”的实训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技艺,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再次培训,既耽误了企业的用工时间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提高实训设计的实用性、综合性和个性化是实训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2“多元核心”模式开发
2.1 教学资源“多元化”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近几年,国内外已经争相开展教学信息化发展研究,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要求,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针对高职机械类教学特点将网络资源的趣味性、企业资源的实用性、学校资源的专业性等相结合,提炼出学生感兴趣愿意学的“多元”教学资源至关重要。
教学资源整合的重点应放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阶段,针对地方特色建设符合生源特点的信息化平台,从繁多的网络资源中提取精华,将教学资源转变为“产品”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结果。这需要联合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在线平台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为主体,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和解惑者。由教研室收集汇总问题,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反馈与教师,也可以通过此途径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将技能操作录制为视频,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将一个动作要领或一个工序讲解清楚,虽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收益颇多。不仅减少了在课堂上演示的时间,而且通过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观看可以提高学习灵活性,突破了对于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依赖。师生间沟通更加简单,学生可以用留言、弹幕等形式在线提问互动。
2.2 实训模式“连续化”
为了配合教学资源的产品化、信息化发展,实训的传统方式必须改良,建立灵活的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学生的技能锻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几周的实训课堂之中,技能培训的关键在于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使技艺提高。摒弃以往实训周的概念,结合实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将实训课程提前到第一学期“趁热打铁”,每周穿插安排实训。由于学生在新环境中积极性较高,实训课与理论课同时开展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快速了解。将实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技不离手,在几年的生活中习惯实训车间的环境,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2.3 专项技能“核心化”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生的操作技能应该以一种工种为核心向外迁移发展,在一项工种上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或获得技能大赛奖项是学生能力提高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保证。
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上课的时间完成技艺的飞跃,要想成为大师,必须刻苦锻炼。在教学中强调技能的反复锻炼,在学校探索“操作自习”机制,通过预先申请实训室等方法合理的安排实训设备的使用,为需要提高记忆的学生提供平台。
技能的提高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摸索,在校中建立的“大师工作室”通过技能大师的影响力吸引一批优秀的学生加以培养,为报名参加技能考试或技能大赛的学生提提供技术支持。
2.4 实训内容“综合化”
课程融合是“综合”实训模式的基础,将学生的相关主干课程及主要职业技能贯穿起来,设计成2到3个大型的实训项目,如PLC、液压与气压传动、传感器原理、电工电子等课程融合为“智能机械手”等综合性实训,把几年的课程和必备技能教学融合到项目中来,按学期分阶段完成,让学生有目的的完成每学期的实训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具体的机构或设备。
实训场地融合是“综合”实训模式的前提,实训场地的单一性使学生感到枯燥,将多种机械类实训设备综合放置在一个实训空间,合理安排不同年级,同一专业班级同时实训。体现加工工和设备制造流程的一体性,让学生认识目前加工设备的上下工序,活跃实训环境,连续实训工序,流动实训工件,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认同感。
物流实训材料是“综合”实训模式的扩展,实训产品的实用性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在最初的实训课题开发上考虑加工零件的连续流动,根据项目实训计划确定此次零件的加工数量,在零件上标注姓名编号后库存。学生加工出的合格零件可以和以后课程的零件相互组合,或作为后续加工的毛坯材料。结合毕业综合实践,将学生的最终作品的完成情况纳入到毕业实践考核中来,学生在完成的几个最终项目成品中选择一个作为毕业作品。
3 实训环境探索
3.1 实训室环境建设
技能实训不只是模仿,营造独立的实训环境是引导学生探索发掘的前提。教学的展示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而实训的过程应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实训设备和教学设备之间的差异性。将教学设备尽量拆解,形成特定的教学区域。而给学生完整的设备并创造独立工作空间,配齐个人必备工夹量具及其他附件,个人对自己的设备工具、物料和产品负责。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避免过去互相抄袭和设备损坏无人问责的弊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塑造企业行为观念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法宝,模仿企业布置实训环境,张贴安全制度,现场行为规范,设备管理规定、作息时间表等,设立存包柜,实训期间将手机等物品存入,不穿着工作服不得进入实训室。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厂环境之中,在几年的锻炼之中,塑造企业人格。
3.2 实训室管理模式
实训现场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解答学生提问,检查操作过程,负责学生安全,还需要排查设备故障,管理实训耗材等。繁多的工作让实训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三级”管理模式即对实训现场实行教师、实训室管理员、高年级学生三级管理。
教师是实训现场的主要负责人,应把精力投入到教学演示、解答学生提问等重要工作中来,实训室管理人员配合教学人员共同完成现场管理工作,实训室管理员不是保安,应该承担教学管理任务。实训室管理人员应由教研室确定轮岗制,并给予补贴,把实训管理员岗位职责正真发挥出来,对场地安全,设备故障排查负责。
在实训管理中可以发挥高年级学生带头作用,在实训中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检测工作,特别对于女学生,不善于高强度体力劳动,但是对于细致的计量检测工作有着相当大的优势。由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产品检测评价,即可以提高高年级学生计量检测能力,又可以对低年级学生操作质量进行管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时间。
4 结束语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教学“多元核心”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建设对于网络资源筛选的把握,相关实训课程的协调和课时的分配等,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改进,一定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来。
摘要:建立学生认同,企业认可的教学体制是高职院校改革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成功的教育模式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机械类实训教学现状与发展潮流,提出机械类实训教学“多元核心”模式,即教师以教学资源的采集方式和技能实训方式多元化为基础,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将教学资源产品化、信息化。学生以核心突破一项技能为依托,综合多种实践能力。以此培养既能够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又有自我提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类实训,多元核心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长生.开设创新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4(06).
[2]唐重.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4(11).
[3]李建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4).
[4]裘俊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4).
机械类实训 篇4
关键词:实战化;电工实训课程;实训目标;实训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方式
当前,电工实训课程处于面向实战化教学的探索期和建设期,下面结合多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情况,谈谈对“电类实训课程实战化”的几点体会。
一、特色鲜明的实训目标
电工实训练习是为了满足对专业装备保障、维修而进行的基础训练,目的是为用人单位培养、输送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同时又能与时俱进的技术保障人才。因此,在实训课程开设前必须要求学员知道这一课程的最终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技能,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总体目标:(1)学员要能够看懂由常用器件组成的电路原理图;(2)对单元模块电路的故障用一般的排除方法进行排除;(3)通过训练,学员操作动作要具有准确性、协调性;(4)掌握一定的用电安全知识。
二、全面专业的实训内容
不同的装备面向的知识面不同,那么在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标准制定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学员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定位,选取的实训内容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取不同的实训内容。例如,电源专业,侧重的是装备系统的电力保障,在内容选取上就要在安全用电、电路的基本组成、交流电路的连接、强电参数的测量、故障排除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上下功夫;雷达专业,侧重的是装备的使用、检修保障,在内容选取上就要注重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的基本电路组成、单元电路的焊接组装、参数测量、故障排除及注意事项的选取。
三、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容易使学生出现听觉、视觉和感觉的疲劳,影响教学的效果,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年轻人的感知特点,便于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易于被学生接受,对培养学生的感觉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员要结合课程标准、学员专业以及实习场所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流程,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员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教员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所带学员的专业、能力基础等有充分的了解,根据了解情况制定项目的具体方案,方案一般要包含具体的实训过程及时间安排。以300分钟的“指针式万用表的组装”教学案例为例,基本情况的介绍一般安排10分钟;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安排40分钟,电路的组装125分钟,电路的调试、故障排除75分钟,总结体会50分钟。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还给学员,这是实训教学的一种趋势。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让学员自行去发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用小组讨论、个体实施、小型辩论会等形式让学员充分融入学习的氛围中去。还以“指针式万用表的组装”教学案例为例,在组织过程中,教员只会通过前十分钟的时间对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然后根据万用表组装过程中学员要具备的基本理论功底,提出三个基本问题:“找出对应挡位电路,分析元件插装位置,分析特殊焊点。”这些问题,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还有一些仪表整体组装的细节要求,整个过程需要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对学员的要求较高,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氛围,要以能力强的带动基础较差的,达到全面学习的目的。
经过小组讨论、教员提问精炼后,学员基本上对项目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就要求学员进行独立的仪器设备的组装。这一过程主要为动手操作练习阶段,经过一定的锻炼后,学员的基本能力均可以达到,所以这一阶段安排学员自行组装,提高学员的自信心。成品组装完成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还须安排学员对电路进行调试。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个过程来进行,首先以分组的形式对实训过程中的故障进行排除,在故障全部排除后,教员可选取几个典型故障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把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过程在轻松的氛围中融进学员的记忆中。项目完成后,还应该有心得体会交流,把每个学习小组、每个人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对这一项目的充分理解的目的。
四、积极促进的评价方式
现在,教学越来越重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学员人数太多,教员就很难把控这一尺度。笔者认为评价方式可以用两条腿走路的形式进行:一是终结性考核为主的形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员学到知识,若终结性考核的成绩在70分(100分制)以上,说明学员能力基本是满足要求的,给予通过;另外,考虑部分学员底子确实比较弱,为了鼓励这一部分学员,可采用作业成绩及考勤20%,过程性项目制作40%,期末考试成績40%的形式展开,告诉学员,只要认真去做了,就有机会获得肯定。
机械类实训 篇5
1 当前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全部由实训室管理人员负责, 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 而且,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整的、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不重视, 甚至都没有做。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或有章不循现象严重。
1.2 维护保养不及时, 设备使用寿命短
维修保养工作是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有章不循现象的存在, 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及时, 致使设备的非正常磨损加剧, 设备完好率降低, 造成设备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1.3 设备维修不到位, 设备利用率低
一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室设备管理人员多半是原院校的教职员工, 只有少部分是专业比较好的员工, 受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所限, 许多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 维修就成了问题, 往往要外请专业人员前来修复, 或是自己修复时无法完全消除故障, 造成设备长时间停用或是使用不久再次出问题。另一方面, 在高职院校里, 机械设备都是应用于针对专业学生或是选修课学生而设置的实训课程, 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比较低。
1.4 安全管理缺失, 设备人员安全受威胁
机械设备的使用要注意按规程操作, 否则极易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受伤。高职院校中, 由于实训室的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 尤其是初进实训室的学生, 对设备有极大的新奇感, 有的学生还没听老师讲清楚或干脆不等老师讲完就盲目动手操作, 致使设备因使用不当而损坏, 或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人员受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2 机械设备管理的对策
针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设备管理工作, 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2.1 健全管理机构,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设备管理
建立健全实训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是实行规范化、制度化、高水平设备管理的基本保障, 也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首先, 制定一套符合本实训室特点的规章制度, 包括实训室工作规程、实训室设备管理制度、实训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实训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制度、实训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并设计制作一些实用的管理表格, 如实训设备使用记录本、实训设备借用手续登记表、实训设备维修维护记录表等,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些管理制度和表格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数据要翔实。要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还要向企业学习, 采取管、用、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者、实训指导老师、修理人员以及实训学生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真正将责任落实到人。
2.2 培养专业化管理队伍, 维修及时到位, 提高设备利用率
因机械设备本身具有技术含量高、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等特点, 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实训室管理人员操作、维修技能偏低的问题, 采取高职院校、设备生产厂家及用人企业三方面联合的办法, 通过向机械制造厂家学习, 不断提升实训室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 再通过实训室管理人员及老师的教学, 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同时, 通过提升实训室管理人员及老师的水平, 为设备出现故障时的维修提供技术支持, 以确保设备维修及时到位, 随时为学生参加实训提供服务, 保证设备不因失修或修后缺陷未全部消除而影响设备的使用率。
2.3 加强设备的保养维护, 保持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我们知道, 汽车要定期到4S店去作保养才能确保车的状态良好, 还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同样道理, 机械设备也应该定期进行强制保养维护。实训管理员应该在正常工作日每天对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检查, 有问题及时处理, 有隐患及时消除。避免“以换代修”、重用轻管和拼设备现象发生。设备效能的发挥, 关键环节在保养维护工作, 保护维护工作做得好, 不仅能使机械设备始终在良好状态下发挥最大效能, 而且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设备使用后要再进行一次检查, 并作好相应的设备记录, 机加工设备、设施、刀具、量具、耗材应按要求摆放在固定位置。
2.4 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设备人员安全, 减少意外损失
实训室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安全管理, 避免设备损坏和学生受伤, 实训室的管理人员与指导老师一道, 共同肩负安全管理的责任。在学生进入实训室前, 就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强调进入实训室后的安全注意事项及操作中的危险点, 适当用学生中曾出现的不安全事例教育学生。同时配合指导老师向学生演示操作, 并一道监督、检查参加实训的学生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的责任, 以避免机械设备因非正常使用。因学生操作不当等人为原因导致设备损坏时, 应视其损坏程度由负责其实训的指导老师和学生本人给予相应赔偿, 并在指导老师实训记录本及学生成绩单上有所体现, 以减少或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总之, 做好高职院校实训室设备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 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作为实训室设备管理人员, 要加强责任感,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把高职院校的实训室设备管理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杨已海.职业院校应加强实验实训设备的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4) .
[2]马琳.高等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 2003 (4) .
机械类实训 篇6
欧盟的“项目教学法”
在欧盟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严格的等级培训模式, 使得学生毕业后在欧盟享有很高的地位。笔者通过考察研究发现, 欧盟的职业教育体系采用的是项目教学培养模式, 即在职业学校的三年内共有12个课题 (项目) , 每一个项目依据每年技能目标制订, 学生完成了这些项目就可以毕业。
每一个项目 (或子课题) 的设置都切合企业的实际应用, 并且围绕个人自身修养 (知识、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 设立, 以“我看所以我能记住;我做所以我能理解 (I see and I remember;I work and I understand) ”为宗旨, 避免“左耳进, 右耳出 (I hear and I forget) ”的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是专家, 只是指导学生去完成各个项目。
如项目:用手动工具制作零件 (冲头的修理) , 16课时, 属于机械工第一学年内容。学生的任务是用尽可能少的花销修理冲头, 使用设备有手动工具和一台立式钻床, 该项目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参见表1、表2和表3) 。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团结协作精神将得到充分体现, 成为该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 教师一直有跟踪, 一般来说, 每两个月教师聚在一起进行一次讨论, 探讨内容包括学生到底需要哪些技能、学生现在的学习态度等。
欧盟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顾客看待, 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技能训练, 包括职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未来学习技能 (技能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的前提) 。每一个项目培训对学生不仅有技能的要求, 还有学习方法的要求以及人文方面的要求, 如团队协作、与人交流等能力。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训实习教学
项目教学法有点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毕业设计, 一个毕业设计课题是集三年所学知识为一体的应用, 通常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需要查找阅读大量的资料, 计算大量的数据, 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等。一项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培训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 还可以学会怎样去处理问题。
在我国的职业学校中, 能够真正让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比较少, 即便是做也是以论文的形式多, 实际操作或制作的少, 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而欧盟职业学校的学生三年内要做12个项目 (相当于12个毕业设计课题) 。由此可见, 之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达不到欧盟企业的要求, 项目教学是核心所在。
大多数职业学校有许多实习安排, 实习内容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技能, 如果能够将实习实训的时间增加, 将实习的内容以做项目的方式进行, 那就可以走出我们自己的项目教育模式。以下是我们结合学校实际, 多年探索的一个机电类实习实训项目。
如斜口钳设计制作项目:103课时, 属于机械专业第二学年内容。该项目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参见图1及表4、表5) 。
1.斜口钳装配。
(1.底板2.螺母3.定位轴4.圆弧支撑板5.直支撑板6.钳身7、10.六角螺钉8.固定钳身9.钳口夹板11.活动钳身12.定位块13.十字螺钉14.丝杆15.手柄16.手轮17.螺母定位板)
2.
斜口钳项目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见表4。
3.项目实施要求及能力培养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斜口钳制作加工”的总体计划 (包含预算该项目的总造价) , 由教师审核。教师根据学生的计划, 统筹需要购买的材料和刀具, 交学校主管部门统一采购。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对该项目进行零部件设计和总装设计, 教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各子模块的具体要求如下: (1) CAD设计模块要求以实物为依据进行测绘, 并作一定的修改, 绘制好零件图12张、装配图1张, 培养学生对机械制图的认知能力和计算机绘图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数控铣模块中的“底板、直支撑板、圆弧支撑板、钳身、活动钳口、固定钳口”六个零件, 要求按照设计的图纸编写数控加工程序, 优化切削用量, 并加工出产品, 培养学生对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规划统筹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等。 (3) 数控车加工模块中的“普通螺纹 (与六角螺母配合) 、圆弧手柄”, 要求学生通过加工, 熟悉数控车床的使用和操作。 (4) 普通车加工模块中的“丝杆 (梯形) 、心轴”, 要求表面光滑, 能够灵活传动, 培养学生对普通机床的操作能力。 (5) 装配钳工模块中“铣定位块”可以准确定位、装配钳工模块中“钻孔、攻牙、装配”, 要求装配合理, 符合要求, 培养学生对产品的总装认识、产品质量意识以及对配合的理解、对精度的认识。学生从造型设计到动手加工零件直至最后组装, 都是自己动手。学生完成样品后, 撰写一定字数的说明书, 并向全班学生解释说明该样品的设计思路和用途等, 同时对于其他组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 也就是培养学生与顾客交流的能力。
4.检查评价 (项目) 。
(1) 评价组成员:教师代表、企业代表 (外聘一至两名) 、学生代表 (以学生自愿的方式参加) 。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本团队所做的项目进行阐述, 评价组对该项目进行讨论, 分析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 最后评分:指导教师评分 (占40%) +教师代表评分 (占25%) +企业代表评分 (占25%) +学生代表评分 (占10%) 组成。首先指导教师评分。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每一个模块20分, 共计100分。其次综合评分。教师代表、企业代表、学生代表只评装配效果的分数, 总分100分。
5.整理文档。
学生整理好该组的计划和项目总结、项目实训报告等资料, 上交教学部门。
通过我们对该项目的探索和完善, 现在运作起来比较顺利, 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他们特别愿意进行类似的项目实习, 从项目中学到的东西比较多, 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企业技术专家对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高度赞扬和肯定。但是,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 主要受设备和经费的影响, 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欧盟职业教育的精髓, 也是欧盟职业教育在国际职业教育享有良好声誉的重要保障。参照欧盟的做法, 文章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我国机械类实训实习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二)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
[2]何龙, 祁传琦.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2 (4) .
[4]华丽娟.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实训中的应用[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06, 8 (9) .
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 篇7
一、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现状
各高校制定了实训室管理制度, 但针对于电类实训室特殊性的管理制度缺失;实训室安全管理在实训室管理制度中有体现, 但实训室安全管理在实训室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凸显;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室张贴, 但在实训过程中, 没有达到实际的安全教育效果;实训教师在实训过程中, 没有将实训室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 实训室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对实训室缺乏及时的安全隐患排除。
二、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 各高职院校电类相关专业基本都已开展电类实训课程, 但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重心放到了课堂理论教学, 将实践教学放到学期末, 表现为短时间的集中实践活动。此种现状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管理人员, 在日常管理中忽视对电类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具体到实训过程中, “一名老师带众多学生”的电类实训现状普遍存在, 教师忙于轮流指点,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 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 进而对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 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管理体制不健全, 安全责任不明确
目前, 各高职院校都制定了有关实训室的管理体制, 而针对电类实训室特殊性的安全管理体制却基本缺失。在实际安全管理中, 一般哪个教师上实训课哪个老师负责, 而老师在上实训过程中, 会因为忙于指导学生实践而忽略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 实训室的高效轮流使用, 使电类实训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将找不到责任人。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机构, 并指定了专门的管理人员, 但也会由于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忙于事务性工作, 而疏忽对实训室的安全管理。
(三) 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人员及实训教师不重视安全教育
高职院校扩招, 外聘教师及在岗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 以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实训室安全管理培训课程, 这些因素就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专业化安全管理知识不足, 进而在学生实训过程中, 疏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如遇安全事故, 实训室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也只能凭经验处理, 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处理不及时或是处理不当。
(四) 高职院校领导对实训室安全管理不重视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将安全管理放在了工作的首要位置, 但安全管理却大部分局限于学生的日常安全管理, 对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实训室管理人员对实训室安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往往跟领导的工作重心有很大关系。高职院校领导对实训室安全管理的疏忽, 导致了实训室管理人员对实训室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 相应的实训室安全教育缺失、安全措施的无法落实, 可能会导致电类实训室的安全事故。
三、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完善和优化建议
(一) 营造全面的校园安全文化, 提高对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的重视
文化氛围的营造, 是增强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全面的校园安全文化, 提高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教师, 会自觉的学习安全知识, 进而将自身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安全知识感染和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将安全知识自觉的转变为安全行动, 进而又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员工和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 也有助于提升师生员工和学生对于电类实训室安全方面的重视:教师及管理人员自觉学习电类实训室安全知识, 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电类实训室安全教育;学生自觉接受电类实训室安全知识, 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对安全事故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二)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切实实行
电类实训室有其专业特殊性, 要建立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要考虑到电类实训室的特殊性;要健全电类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就要构建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学生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涉及各个电类实训室细节的规章制度, 使电类实训室每个环节、每个层面都做到有章可循。制定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切实实行才是确保电类实训室安全的关键。所以, 在执行中, 我们要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做事, 将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实处。安全制度的执行还有赖于安全检查、监督和事故责任追究, 只有这样, 才能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才能切实实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 建立电类实训室专职管理制度, 加强对电类实训室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培训
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 预防是关键, 及时处理是重点。高职院校对于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要责任明确, 最好选择具备电气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另外, 要求高职院校将电类实训室纳入日常的教育培训中, 并以主题教育、课堂教育等形式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过程将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教育和培训以多种方式做到全程化、全面化。
(四) 改变电类实训室安全教育模式, 通过多种形式对电类实训室安全事故进行模拟
在进行实训室安全教育过程中,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模式, 借助网络工具, 实现电类实训室安全知识模拟现场, 或是直接组织师生进行现场演练等形式, 使师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安全事故带来的震撼, 从而使师生将安全知识内化为安全行动, 达到切实增强电类实训室安全的目的。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 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所以, 我们一定要提前预防电类实训室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电类实训室安全事故, 将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处于始终可控中。
摘要:高职院校电类实训承载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 要切实发挥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在培养学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必须要做好电类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从高职院校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现状出发,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对电类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电工,实训室,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鹏, 朱晓慧.高等学校实训室安全管理浅谈[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0
[2]孙忠, 王洪肖, 张锡良.高校试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机械类实训 篇8
根据上述分析, 在进行“任务引领、学做合一”实训教学时, 可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设计和实施。实训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总体目标任务化, 保证“任务引领、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校电类专业的学生, 在已掌握了电路基础中的电流、电压、电路等概念, 对一些元器件的知识, 如电阻、电容、电感、熔断器、导线、变压器等基本认识, 并且学会了万用表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电工常用工具使用, 初步掌握了手工焊接技术。比如在实施“手机充电器整流电路装接调试”时, 可以有以下问题引导教学: (1) 第一层次问题的提出:手机的电源是什么?锂电池是交流还是直流呢?交流电源怎么给锂电池充电呢?电压太大会怎么样?电压不稳定又会怎么样? (2) 第二层次技术引导:交流变直流技术;降压技术等 (3) 第三层次知识引导: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单相半波或单相桥式整流;变压器 (4) 第四层次应用引导:手机充电器的组成和工作情况。分析项目涉及的技术和知识点明确目标, 设定具体任务。
任务一:电器元件、导线材料和工具的选择, 列出明细表格
任务二:明确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任务三:按工艺要求完成电路的安装、调试
任务四:输出电流和电压的计算
任务五:测量电压电流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和总结
学生对所接受的任务经过分析、查阅, 提出具体的方案并付之于实施。是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过程, 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否付诸实践, 其设计正确与否, 都只有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最终加以验证。在完成任务时, 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 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 (任务) 的欲望, 教师就得使用手段, 创设任务情景, 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 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以致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取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保证“任务引领、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例如我们将电工、电子、电气的理论课程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在实训课上, 由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课题;在实训现场开展教学, 采取演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任务引领、学做合一”落到实处。另外我们组许多教师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从“课好上不好上”、“教学效果好不好”来考虑改革。如通过演示教学环节, 演示给学生如何使用双踪示波器, 去观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波形的相位关系, 观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波形的频率和幅度,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示波器来分析放大电路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 或在观察演示实验中会产生许多疑问,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 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 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观察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如在《电力拖动》中的电气线路图原理放在电工接线技能实训中讲解, 把电子技术中的二极管、三极管知识放在电子焊接与测量中讲解, 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实践, 学生容易理解, 提高了学习兴趣、质量和课堂效率, 从而起到了好的效果。
3 评价方式联动化, 保证“任务引领、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训项目课程的实施评价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起到重要的导向引航作用, 将每个项目分成一个个任务, 教师1巡回指导, 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或学生1自“己对每个项目进行”自评和互评, 因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每一个小任务完成后, 教师要及时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做出反馈和评定, 并作相关记录, 帮助学生找出他们在完成任务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的地方, 不断发现并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做出评价和表扬。与此同时要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 使学生获得到相对完整的、扎实的专业应用知识。通过这一环节,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为下一个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评价考核表如表1所示。
总之, 我校从2009年开始, 进行此项教学法的实践, 三年来通过深入学习“任务引领、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逐步完善教学环节设计,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反映良好, 学生在总结中写道:“从习惯什么都不用考虑, 只是一味接受知识, 突然变成了主宰者, 什么都要自己考虑清楚了之后再去做, 对我们确实是一种挑战, 但是这样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让我们记忆深刻。”
摘要:“任务引领”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 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 提高了技能, 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做合一作为教学方法的深入革新, 逐渐进入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提倡在做中学, 学中做, 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 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任务引领,学做合一,电类实训
参考文献
[1]俞云强.高职《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 2006 (7)
[2]黄永定.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35
[3]刘银平.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8)
机械类实训 篇9
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定位
农业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基地根据学校学科及专业优势, 应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的需要,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能满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各类基地。种植类专业应该建设“产、学、研”一体综合性教学实习基地;这类教学实习基地需要有先进设施设备、合理科研及基地管理团队;且保证科研成果进驻率高, 对社会示范性强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四者有机结合, 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建设
种植类实训在地主要承担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科研及服务地方经济等任务, 大多数种植类本科院校农机具老化陈旧, 甚至还有上个世纪70~80年代购进的设备, 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不适应, 与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需要不适应, 发挥不了教学及示范功能, 因此, 种植类实训基地应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定期更新设施设备非常必要。更新的设施设备会对师生科研创新、科研成果展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挥更大作用。
四、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建设
1.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管理, 发挥基地教学功能, 为教师业务能力水平提高服务。在基地管理上根据当今种植业的发展趋势,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设施及新的栽培模式, 让学生及教师能“看得到, 练得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同时, 协调好各部门, 提高生产管理和生产水平;做好科技示范, 为种植类专业有序发展服务。
改变管理模式, 实习基地管理是以专业教师为主, 以实训基地技术员为辅;特别是年青教师必须参加实训基地管理, 提高其业务水平下场, 教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 实训基地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协助教师完成技术实施。完善管理体制, 各司其职, 奖惩分明, 调动专业教师参加实训基地管理积极性, 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服务。
2.发挥教学实训基地资源优势, 为教师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服务。教学实训基地是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 现代化教学实训基地是教师搞科研、科研成果转化及示范保障, 否则, 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只能闭门造车。实训基地管理应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尽可能地满足教师科学研究的需要, 保证教师科学研究正常运行,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及业务水平。
3.做好教学实训基地服务功能,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及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障。现行高校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大学生实践能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和研究课题。而教学实训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职业动手能力练兵场, 建设适合应用型本科种植类专业实训基地和管理体制是非常重要的。
园艺、园林专业:可以给每个学生分配一定面积实验田, 自己设计、管理及种植种类, 专业教师在不同的时期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及管理情况评定成绩, 植物完成一个生长周期后, 给每个学生打出总评成绩。从而保证学生掌握所栽培植物整个生育期管理技术, 在校可以保证学生参加2~3个植物生长季节管理, 完成二种以上植物栽培技术管理, 这为以后就业及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植物保护、作物生产专业:根据教师科研课题及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 通过专业教师及系内考查, 把素质好学生分配到玉米、水稻及大豆三个等作物生产或科研项目中, 成立第二课堂小组,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如播种期、授粉期、收获期等, 师生共同参与管理, 通过2~3个生长期的管理, 学生基本掌握了大田作物生产管理方法及技术, 这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假期及生产劳动中, 根据工作量给一定劳动报酬, 这也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 减轻学生生活压力。
4.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种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基地面建设管理过程中, 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 做到先进、实用, 基地真正能发挥示范及辐射作用, 引进前沿技术及研究成果。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短期新技术培训班, 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农民, 为地人才培养服务。
实训基地项目选择上, 应做到引入国内外适合当地主栽品种、新技术及新产品等, 发挥基地展示作用, 促进当地新技术、新品种等引入率, 为当地种植类结构调整提供帮助, 同时, 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五、关于实习基地的几点思考
1.实习基地建设不应是一次性建设, 而是随着科技及生产技术的发展, 每年根据情况, 增加一定的资金投入, 使基地的生产水平一直在领先地位。
2.节约经费, 提高投资效益,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把有限的资金就能用在最需的实验环境改造、实验设施和教学设施升级和引进上,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实验技术平台。
3. 有计划支持或选派下场教师到其他院校进修,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同时, 把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引入到我院的实习基地中, 提高生产实习基地的生产水平。
4.加强协作, 各单位相互配合是教学实习基地的有力保障。
5.加强实训基地管理, 创造经济效益, 为基地有序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1)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保证实训基地有序运行。管理做到“责、权、利”分清, 责任包干, 做到分工明确, 谁出了问题谁负责。奖罚措施明确, 奖惩力度大, 从而调动下场教师的积极性。 (2) 做好生产调研工作, 选择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并引进新技术, 提高产品品质, 提高实训基地经济效益。 (3) 挖掘内部潜力, 增加成本意识, 降低生产成本, 尽可能增加生产效益。 (4) 建立销售网络, 引进物联网, 采用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 提高农业产品销售价格。
总之, 应用型本科种植类专业教育特点是专业性强、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等, 因此, 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果蔬生产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 同时为植物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基础学科科研开展, 以及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及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提供基本实践基地, 充分发挥种植类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 培养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殿元.适应能力教育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校内外基地建设的有益探索[J].吉林省农业厅优秀论文选, 1999, (4) .
[2]关于加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Z].济大校字〔2004〕72号.
[3]金伊洙, 李新江, 等.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培养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 (02) .
[4]胡俊杰, 金伊洙, 李新江.依托园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8) .
【机械类实训】推荐阅读:
机械制造工艺实训08-29
机械加工实训教学05-15
机械制造基础与实训08-05
机械基础实训报告总结12-22
机械工程实训总结12-22
机械拆装实训室简介01-05
化工机械综合实训设计08-22
机械cad实训心得体会05-21
机械工程实训中心简介11-17
机械创新设计实训总结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