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应力

2024-10-26

地震波应力(精选3篇)

地震波应力 篇1

首都圈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部分城市, 涉及6个省市, 117个县市, 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同时该地区也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区域。据记载, 曾经有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14次在首都圈地区发生,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据史料记载, 从通县到三河, 城墙全部倒塌。死尸堆成山丘, 幸存者寥寥无几。地震震中距北京仅40公里, 北京及郊区各县损失相当严重。三河-平谷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北部, 构造上处于东西向阴山—燕山隆起带与北北东向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结合部位, 是重要的蕴震构造带, 至今仍很活跃。

1996年初, 我国确定了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首都圈地区列在所有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首。因此研究首都圈地区的应力场对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孕育背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为首都圈地震科研和地震预报探索积累基础资料, 也可为首都圈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首都圈地区新生代活动的断裂主要分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 北北东-北东向的有怀柔-北京-涿州构造带、平谷-三河-廊坊构造带、天津构造带 (唐山-邢台-磁县构造带中的一段) 和延庆-怀来构造带, 前三条分布在华北平原区, 后一条位于西部山区。而北西西向的张家口-北京-烟台 (蓬莱) 构造带。

参考前人对首都圈范围的界定, 东经114°~118°、北纬39°~41°所限的矩形区, 南到坝县、荣城, 北至万全、赤城, 东抵蓟县、宝坻, 西达阳原、天镇。结合自己所用资料的地震目录, 本文中研究的首都圈范围较之要大, 主要多了唐山地区、石家庄地区。

首都圈内的地震都是发生在地壳中的浅源构造地震, 是地下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破裂过程。研究现今地壳运动、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 需要对构造应力场有所了解。当前还不能在整个地壳的所有深度上进行应力的直接测量, 浅层的测量结果又不能随意外推到任意深度, 而只有地震波来自地壳中不同深度的震源处, 携带有震源信息, 研究此信息, 就可以使我们了解地壳中的应力状态。

我采用大量小震的P波初动确定该地区的区域应力场, 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 保证初动方向读取的准确性, 对不确定波形的读取宁可舍去, 由于数据资料足够多, 所以对于读取的二类数据没有使用, 所用数据均为一类数据;由于所给地震记录没有定位, 所以先选择肯定的台站记录波形读取P波初动和S波初至, 及其二者振幅进行单台定位, 而后对波形记录进行震中距升值排序, 为保证Pg初动读取准确性, 只读取△≤120km内的波形, 对于Pn波, 由于其不确定性和作者经验所限, 在不保证正确的前提下, 不予读取。

本文求解区域应力场的方法是格点尝试法。为许忠淮等 (1983) 提出的利用大量分布很散的P波初动作为资料, 来求解地震的平均断层面。通过试验计算说明, 如果地震发生在一个很薄的平面上, 只要是地震断层面的可取向多, 且地震的数量也很多, 就可以用这样的大量地震得到的平均P, B, T轴去代表应力主轴。后有学者将格点尝试法用于根据多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 B, T轴来求解其相应的平均P, B, T轴, 据此来推断所研究地区平均主应力轴的方向 (范俊喜等, 2003;王凯英等, 2003) 。

本文搜集了1989年至2008年20年间首都圈地区的12581个地震事件的26481个P波初动, 首先根据这些地震事件绘制地震的震中分布图, 由于地震大多是中小地震, 可以通过震中的分布得出一定的规律性。分析得出地震事件基本依托于重大的断裂带成带分布, 地震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一般是断裂带交错的地带。中小地震主要沿N 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和N E向的唐山-河间-磁县断裂带成带分布, 并且集中分布在河北山西交界的盆岭构造区和唐山地区等断裂交错的地方。

然后将首都圈地区划分为0.5°×0.5°的二维网格, 采用格点尝试法利用反复筛选出的26481个地震事件P波初动依次求解二维网格点处的应力场方向。结果可以看出, 首都圈的应力场的P轴倾俯角较大, T轴倾俯角较小, 接近水平, 首都圈地区应力场分布在横向上有很大的不均匀性, 两组节面的走向大体相互垂直, 邯郸地区的P轴近与直立状态呈N S向, 走向与五行山脉的延伸方向大体相同, 在邢台地区的P轴走向大致为N W-SE向, 在保定地区以及石家庄地区P轴走向都接近于水平状态呈EW向, 在北京地区P轴走向大体与张家口-蓬莱断裂走向几乎相同呈N W-SE向, 在唐山地区P轴走向大体为N E-SW向。整个首都圈地区T轴的走向大多数趋于垂直状态呈N S向, 同时还有极少部分呈N N W-SSE向, 分布大体相同。结果表明华北北部地区现今的应力场主要是水平方向为主体作用。成果与多数前人所做的分析基本相同。

摘要:搜集和整理了19892008年首都圈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和地方震的P波初动方向资料, 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得到该地区的应力场, 接着依据地质构造, 将首都圈分成四个小区, 来求解各个小区的应力场。

关键词:格点尝试法,综合震源机制解,地壳应力场

参考文献

[1]许忠淮, 汪素云, 黄雨蕊等.由大量地震的资料推断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 1989.

[2]Wan YG Contemporary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China[Y].Earthq Sci, 2010.

[3]薛志芳, 万永革, 卜玉菲, 陈广馨.运用辽宁地区地震波资料求解区域应力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

[4]万永革, 吴逸民, 盛书中, 沈正康, 万迪.P波极性数据所揭示的台湾地区三维应力结构的初步结果[J].地球物理学报, 2011.

地震波应力 篇2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估算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视应力,结果表明:①宁洱震区视应力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呈NE向展布,视应力较高的地震大都分布在地震辐射能较高的`地区;②宁洱6.4级主震发生的前4天,平均视应力为0.95 MPa,主震发生4天以后,平均视应力为0.27 MPa,恢复到云南平均背景应力水平;③视应力随拐角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大致呈负相关:lgσa=-0.36f+0.37,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未发现明显的依赖关系.

作 者:钱晓东 李琼 秦嘉政 QIAN Xiao-dong LI Qiong QIN Jia-zheng 作者单位:钱晓东,秦嘉政,QIAN Xiao-dong,QIN Jia-zheng(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李琼,LI Qiong(云南大学,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学院,固体地球物理系,昆明,650091)

地震波应力 篇3

统计了渔洞水库的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前后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图像、强度和频次都没有明显变化;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化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 者:樊跃新 王绍晋 管丽霞 非明伦 谢英情 冉华 王兰兰 FAN Yue-xin WANG Shao-jin GUAN Li-xia FEI Ming-lun XIE Ying-qing RAN Hua WANG Lan-lan 作者单位:樊跃新,王绍晋,非明伦,谢英情,冉华,王兰兰,FAN Yue-xin,WANG Shao-jin,FEI Ming-lun,XIE Ying-qing,RAN Hua,WANG Lan-lan(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管丽霞,GUAN Li-xia(昭通市渔洞水库管理局,昭通,657000)

上一篇:石化生产物资论文下一篇:会计因素转化